晶体学和衍射基础

晶体学和衍射基础

一、结晶学与衍射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文[1](2021)在《GaNbO4晶体的生长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晶体材料在结构上表现出周期性重复和对称性的特点,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能够实现电、磁、声、光和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20世纪50年代,半导体材料硅(Si)和锗(Ge)单晶的出现及应用,引发了一场微电子技术的革命;80年代红宝石(Ti:Al2O3)、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Nd:YAP)等固体激光器的出现,使激光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时至今日,晶体材料作为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激光、红外、电子、航空航天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天然晶体在质量、数量以及品质等方面都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就对晶体材料的种类和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晶体材料的发展。近年来,以LiNbO3、KNbO3以及ReNbO4(La~Lu)为代表的铌酸盐晶体因具有优良的质子电导、电光以及非线性光学效应,在燃料电池、电光调制、激光倍频和光致发光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从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研究发现这类晶体虽然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热学性能,但生长高质量体块单晶较为困难,因此探索研究新型铌酸盐晶体及其应用、改进其制备工艺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GaNbO4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提拉法进行该单晶的生长,在获得厘米级GaNbO4体块单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其物理性质,探索其可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采用提拉法进行单晶生长。根据GaNbO4晶体的生长特性,选择铂金坩埚进行生长,并设计了多晶料的合成。结合晶体生长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以及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晶转、晶升、降温速率等)、温场结构以及退火工艺等,针对晶体中出现的开裂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改善,最终成功生长出大尺寸、无宏观缺陷的GaNbO4单晶。质量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提拉法生长的GaNbO4晶体结构完整,质量优异。(2)对获得的高质量GaNbO4晶体进行了结构解析。GaNbO4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m空间群。晶体具有中心对称的结构,结构由高度扭曲的GaO6和NbO6八面体组成,它们通过共顶和共边相连,沿着[010]方向形成一条“之”字形链。而且结构中沿b轴方向显示出无限长的通道空隙,因此理论上可进行元素掺杂,通过计算得到空隙半径最大为1.34 A。(3)对GaNbO4晶体的基本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进行了表征。GaNbO4晶体的实验密度为5.064g/cm3,与理论密度值5.055g/cm3接近。GaNbO4晶体(100)和(010)晶面的莫氏硬度分别为7.91和7.37,硬度较大,但不影响后期晶体的加工。常温下GaNbO4不吸潮,耐酸腐蚀,化学稳定性优良。(4)研究了 GaNbO4晶体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GaNbO4晶体中无杂质离子及混合价态的离子存在,晶体纯度很高。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其属于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值为3.48 eV,带隙较宽。(5)全面表征了 GaNbO4晶体的热学性质,包括比热、热膨胀、热扩散和热导率。GaNbO4晶体的比热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室温时的0.482 J·g-1·K-1增大至300℃时的0.687 J.g-1·K-1。GaNbO4晶体的热膨胀系数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而且沿结晶学b轴表现出负热膨胀特性,这与结构中最短的晶胞参数b有关。通过测试和计算得到了 GaNbO4晶体三个主轴热膨胀系数,其值分别为:α1=6.040 × 10-6 K-1,α2=-2.444 × 10-6 K-1,α3=9.498 × 10-6 K-1。并且确定了其结晶学轴与热膨胀主轴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空间变换操作确定了其零热膨胀取向。GaNbO4晶体的热扩散和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b方向的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最大,这归因于b方向存在较大空隙,声子间碰撞几率小,自由程变大。室温下,b方向的热导率达到10.71 W/(m·K)。GaNbO4晶体优异的热学性能使其在激光基质晶体及大功率电子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6)系统研究了 GaNbO4晶体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透过光谱、激光损伤阈值以及拉曼光谱,结果表明GaNbO4晶体具有较宽的透过范围(340~5200 nm),透过范围内透过率达到70%。激光损伤阈值为148 MW/cm2。晶体的偏振拉曼谱中最大拉曼频移峰在918 cm-1,且强度较大,其对应线宽大约为9.0 cm-1,因此该晶体是一种潜在的拉曼晶体材料,而且因其优异的热学性能,作为拉曼激光晶体时将具有更加稳定的输出。(7)通过设计不同的切型,获得了 GaNbO4晶体的全部介电常数,其值分别为ε11=15.59,ε22=19.20,ε33=13.34,ε13=15.64,具有较小的各向异性。研究发现GaNbO4晶体在高温环境下依然具有较高电阻率,表现出良好的电阻特性。GaNbO4晶体具有霍尔效应,说明晶体中存在电子电导。测试结果表明GaNbO4晶体属于N型导电,施主缺陷起主导作用。(8)采用化学腐蚀法研究了 GaNbO4晶体不同晶面的位错形貌,位错形貌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且与其结构特点相对应。

张琦[2](2021)在《低级晶族晶体枝状形貌的特征及结晶学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低级晶族水溶性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溶剂蒸发法获得了几种不同形貌的枝状晶体。其中,单玻片法获得了Cu(CH3COO)2·H2O、KNO3和Zn(CH3COO)2·2H2O等晶体的枝晶以及KNO3、NaHCO3、CuSO4·5H2O等晶体的球粒晶;双玻片法获得了Zn SO4·7H2O、Na2SO4、CuSO4·5H2O等晶体的枝晶以及KNO3、Zn SO4·7H2O、Na2SO4、Ni(CH3COO)2·4H2O和Co(CH3COO)2·H2O等晶体的枝蔓晶以及Ni(CH3COO)2·4H2O和Co(CH3COO)2·H2O等晶体的球粒晶。不同类型的晶体枝状形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晶体内在的对称性。斜方晶系的KNO3、Zn SO4·7H2O、Na2SO4以及单斜晶系的Cu(CH3COO)2·H2O枝晶形貌均具有二次对称的特点;而三斜晶系的CuSO4·5H2O枝晶形貌则显示其晶体具有中心对称的特点。不同对称性的低级晶族晶体均可获得形貌特征不同的枝蔓晶和球粒晶。工艺条件对晶体枝状形貌有明显的影响。条件的改变导致晶体生长体系中的过饱和度及表面张力等的变化,影响晶体生长界面的稳定性,使晶体不同结晶学方向上的生长速率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不同形貌的枝状晶体。界面能各向异性等因素对枝状晶体的形态及生长特性也有一定的影响。测试分析了KNO3、NaHCO3以及CuSO4·5H2O三种盐类枝状晶体的结晶学规律。EBSD对KNO3无侧枝枝晶形貌的结晶学取向测试分析表明,KNO3枝晶的主干生长方向是[011]。根据晶体的结晶学参数、晶体中强键链的分布以及枝晶的形貌特征,从理论上分析获得CuSO4·5H2O枝晶主干延伸方向为c轴方向。根据NaHCO3枝蔓晶中相邻枝体的角度大小,以晶体学和晶体形貌学理论为依据,分析、探讨了NaHCO3枝蔓晶中相邻枝体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由平行双面{100}和{010}组成的柱状晶粒以(100)贴在玻片上生长时,相邻的柱状晶体以共格晶界(102)或(203)相接合;柱状晶粒以(010)贴在玻片上生长时,相邻的柱状晶体以(034)为共格晶界生长;由斜方柱{110}发育的柱状晶粒以(110)贴在玻片上生长时,则相邻柱状晶粒的共格面网为(447)。

李元康[3](2021)在《C-糖基化酶ForT和PyfQ的结构与催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核苷是一类非常规核苷,它通过C-C键连接杂环碱基和核糖,C-C键的稳定性使得C-核苷具有出色稳定性的修饰特性。与N-核苷的结构相似性使它们可以干扰初级代谢过程,自然界发现的许多C-核苷具有出色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刘鸿文课题组采用了比较基因组学和基因组挖掘技术技术确定了两种新型负责编码C-糖基化酶的基因簇for和pyf。并通过在体外表达和产物检查,确定了负责催化C-C键形成的关键偶联酶PyfQ和ForT。但是对这种新型的将吡唑杂环连在糖环上的酶的催化原理是不清楚的。阐明其分子机制对理解这类C-糖基化反应和进行酶的定向改造是十分必要的。我的工作是用X射线单晶衍射的方式完成了对PyfQ母体结构的解析,并通过进行底物小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对接,来揭示这种新型C-糖基化酶的催化机理。本工作主要通过以下三步完成:1.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PyfQ和ForT,并通过多步柱层析的方法让两个酶达到了较高的纯度,利用座滴式气相扩散完成了晶体筛选,成功获得了ForT和PyfQ的单晶,并且PyfQ拥有较高的衍射质量。2.通过在PyfQ引入硒代甲硫氨酸收集反常散射信号,成功完成了对PyfQ的相位解析,并以此为模板进行分子置换,成功解析了PyfQ的母体结构。尝试用共晶和浸泡的方法获得蛋白质分子与底物小分子(小分子类似物)的复合物结构,但是衍射数据中并未见底物密度。3.为了解释酶催化的分子机制,通过分子对接的方式,探究了底物小分子PRPP,APDA与PyfQ的结合方式。本论文工作首次解析了新型C-糖基化酶的PyfQ晶体结构,并用分子对接的方法探寻了小分子与蛋白的结合模式。蛋白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和离子作用与两个小分子有着较好的结合,并稳定了推测的氧鎓离子反应中间体,让两个小分子相互接近进而发生反应。分子对接筛选了活性口袋中与小分子作用的关键残基,为酶的定向改造指明了方向。

赵天磊[4](2020)在《生物成因鸟粪石:矿物学及资源环境意义》文中认为生物矿化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于非生物矿化作用,生物矿化过程产生的矿物常常具有独特的组成、复杂的结构和精美的形貌,体现了生物体对矿物形成的调控作用。鸟粪石(struvite,MgNH4PO4·6H2O)是一种正交晶系的磷酸盐矿物,已被发现于海鸟粪沉积物、沼泽、玄武岩洞穴等特殊地质环境。在生物体内,鸟粪石是感染性泌尿结石的主要组分,其形成与产脲酶细菌引发的尿路感染密切相关。同时,鸟粪石也是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常见水垢,其在设备表面的结垢沉积严重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然而,鸟粪石含有氮、磷、镁三种营养元素,且溶解度低,可作为理想的缓释肥。近年来,鸟粪石结晶和矿化作用已经引起了矿物科学、环境及水处理科学和生物医学界等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首先通过细菌原位矿化的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盐度条件下细菌矿化鸟粪石的能力及鸟粪石的矿物学,查明了盐度对细菌生长及其矿化鸟粪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菌原位矿化和仿生矿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开展了细菌诱导的鸟粪石形貌形成及演化的研究,并阐明了其调控作用机制。同时,通过仿生合成的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手性生物分子对鸟粪石矿化的影响,发现在手性生物分子存在下,溶液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鸟粪石手性的多样性。相关成果的取得,不仅有助于扩大和加深对鸟粪石生物矿化的了解,而且为发展污水磷回收新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生物矿物学指导作用。本论文的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微生物矿化鸟粪石被认为是降低污水氮磷去除和回收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海水中富含镁离子,且储量丰富,可作为廉价镁源应用于鸟粪石的生物回收。然而,海水的高盐度可能对微生物生长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影响鸟粪石矿化过程。为此,本部分工作选择了一株海洋嗜盐放线菌Microbacterium-marinum sp.nov H207作为模式微生物,研究了盐度对其生长及矿化鸟粪石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海水盐度范围内,该菌株生长良好,且均具有良好的去除磷并矿化鸟粪石的能力,但鸟粪石矿化的诱导期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这种延缓归因于高盐胁迫不利于该菌株对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的降解,进而延缓了矿化体系pH值及过饱和水平的升高。同时,盐度也影响了生物鸟粪石的结晶习性,随着盐度的升高,鸟粪石晶体由箭头状结构演变为梯形单体构成的板状双晶结构以及沿结晶学[100]方向优先取向的板状双晶或单晶结构。当前实验结果对以海水为镁源的微生物鸟粪石回收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生物矿物学指导作用。2.细菌矿化鸟粪石和调控鸟粪石形貌的能力已被广泛报道,但鲜有涉及其形貌形成和演化机制的研究,这就阻碍了人们对生物鸟粪石矿化的了解。为此,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本部分依然选用放线菌Micrebacterium marinum sp.nov.H207为模式菌株,采用细菌原位矿化和仿生矿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了该菌株对鸟粪石形貌形成及演化的影响。细菌矿化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够诱导形成由大的梯形基底结构和小的棺材盖状过生长结构所构成的鸟粪石连生体,而随着矿化时间的延长,小的过生长晶体逐渐溶解并消失,而大的基底晶体生长为棺材盖状和四角突出的板状晶体。不同细菌代谢组元的仿生矿化实验揭示菌株H207代谢生成的富含电负性羧基的可溶性高分子有机质对该连生结构的形成起关键调控作用,而时间序列的仿生矿化实验证明细菌生长代谢引起的溶液NH4+含量和pH值的持续升高导致了鸟粪石的生长和形貌演化。此外,在生长前期,基底晶体优先沿结晶学b轴优先生长;而在生长后期,晶体发生耦合的溶解和沉淀过程,并沿[110]和[1-10]方向生长。同时,基底晶体的(00-1)面优先发生溶解,这可归因于初始培养基的低磷酸根浓度及该晶面的高磷酸根密度。实验结果对认识和理解生物鸟粪石连生结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矿物学意义。3.具有手性形貌的生物矿物在海洋及陆地生命体中普遍存在,其形成可能与手性生物分子密切相关。为了解手性分子能否诱导形成具有手性形貌的鸟粪石,本部分工作选用了手性酒石酸作为模型生物分子,研究了酒石酸对鸟粪石结晶习性的调控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手性酒石酸存在下,鸟粪石的手性受初始溶液过饱和度影响,高过饱和条件有利于手性鸟粪石的形成。其他手性分子的对照实验显示,在较高过饱和度下,手性苹果酸也能诱导形成手性鸟粪石,而酸性的天冬氨酸、中性的丝氨酸或碱性的组氨酸作用下鸟粪石却无手性特征。结合这些手性分子的结构,这一结果指示酒石酸分子的手性碳原子上连接的羟基和羧基应协同调控了手性鸟粪石的形成。此外,在同手型酒石酸存在下,初始溶液化学条件的不同导致了鸟粪石手性的改变。鉴于天然生物矿物具有手性多样性,而生物分子往往是同手型的,目前的实验结果可为自然界中不同手性的生物矿物的形成提供新的视角。

文明[5](2020)在《紫外碱金属磷酸盐晶体材料的合成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紫外激光光源在微加工、紫外医疗、光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固体激光器是当前紫外激光光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作为固体激光器的核心器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磷酸盐因其丰富的晶体结构和优异的光学性能,是探索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优选体系。然而紫外磷酸盐存在倍频效应和双折射率普遍较小的问题,因此为了增强其倍频效应和双折射率,本文将不同的原子与碱金属磷酸盐复合,合成了多种新型紫外磷酸盐非线性光学材料,对其相关性能进行表征。同时报道了这些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对结构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高温溶液法合成了一个新的磷酸盐,α-Li2Na2P2O7化合物,其倍频效应为0.5倍KDP。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其倍频效应主要来源于P-O基团,其双折射率为0.008@1064 nm。将Al原子引入碱金属磷酸盐,通过高温溶液法合成了Rb3Al2(PO4)3和K3Al2(PO4)3化合物,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出它们的双折射率分别为0.0072和0.0075@1064 nm。Rb3Al2(PO4)3和K3Al2(PO4)3的粉末倍频效应分别为0.6倍和0.4倍KDP,理论计算结果显示其倍频效应主要来源于P-O基团,Al-O基团的贡献非常小。这表明Al-O基团的引入并没有增强材料的双折射率和倍频效应。为了增强紫外磷酸盐非线性光学材料较小的双折射率,将Te原子引入到碱金属磷酸盐体系中,采用高温溶液法得到了一个新的磷酸盐,K2TeP2O8化合物。漫反射光谱测试表明K2TeP2O8的带隙为4.6 e V。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K2TeP2O8在紫外磷酸盐中具有大的双折射率(>0.05@400-1400 nm),同时其晶体结构中Te-O基团是共面排列的,这表明将Te原子与碱金属磷酸盐复合并保持Te-O基团的共面排列有助于增强材料的双折射率。为了增强紫外磷酸盐较小的倍频效应,将含孤对电子的Pb和Bi原子引入到碱金属磷酸盐体系中,通过高温溶液法合成了RbPbBi2(PO4)3和Li2ABi(PO4)2(A=K,Rb,Cs)化合物。RbPbBi2(PO4)3的粉末倍频效应是0.7倍KDP。理论计算表明Li2KBi(PO4)2、Li2Rb Bi(PO4)2和Li2Cs Bi(PO4)2的双折射率分别为0.024、0.035和0.024@1064 nm,这在紫外磷酸盐非线性光学材料中算较大的。Li2KBi(PO4)2、Li2Rb Bi(PO4)2和Li2Cs Bi(PO4)2具有大的倍频效应,分别为5.0、3.1和2.5倍KDP,其中Li2KBi(PO4)2的倍频效应是所有铋磷酸盐中最大的。因此将Bi原子引入碱金属磷酸盐体系能有效增强倍频效应,同时也有可能得到较大的双折射率。通过研究碱金属阳离子对材料倍频效应的影响,发现碱金属阳离子能影响晶体结构中基团的排布,进一步影响材料的倍频效应。研究了二磷酸盐中P2O7基团中PO4基团的排列对倍频效应的影响,发现设计合成具有一致排列的P2O7基团中的PO4基团有助于提高二磷酸盐的倍频效应。对磷酸盐结构中如果存在孤立的Cs-O、Rb-O这类基团,那么就会有很大的概率产生无序的结构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本论文成功合成了多种新型紫外磷酸盐非线性光学材料,筛选出了具有大双折射率的K2TeP2O8化合物和具有大倍频效应的Li2ABi(PO4)2(A=K,Rb,Cs)化合物,为紫外磷酸盐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和探索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帮助。

王中航[6](2020)在《水对单斜辉石和斜长石流变影响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名义上无水矿物晶格中赋存的少量结构水能对矿物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显着的影响,包括可以有效降低岩石和矿物的流变强度。结构水与流变强度之间的定量本构关系是当前流变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单斜辉石和斜长石是下地壳的重要组成矿物,其流变学性质,尤其是在含水条件下的流变强度对于约束下地壳,乃至岩石圈的流变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流变强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技术,定量确定了水对单斜辉石和斜长石流变强度的影响,并结合四川攀西地区层状辉长岩中的单斜辉石和斜长石中结构水和变形显微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获得以下新认识:1.通过高温高压变形实验获得了单斜辉石位错蠕变的水含量指数r=1.6,定量约束了单斜辉石强度的水弱化效应。利用改进型Griggs-type高温高压流变仪在含水条件下对单斜辉石(普通辉石)集合体进行一系列轴向压缩变形实验,实验条件为围压1 GPa,温度1000°C,变形速率5×10-5 s-1。实验结果表明,单斜辉石强度随结构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单斜辉石中结构水含量从84 ppm增加到662 ppm,其力学强度降低了4倍。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热压样品,变形样品单斜辉石颗粒晶内变形明显,垂直于压缩方向被明显拉长,形成形态学优选方位(SPO)。变形组构特征为[001]轴垂直于压缩方向形成大圆环,(100)/(010)面平行于面理方向形成极密,表现为较显着的结晶学优选方位,指示单斜辉石集合体在位错蠕变域内变形。推测结构水对单斜辉石强度的弱化机制为,水进入单斜辉石与Si空位结合形成了点缺陷((3H)/(4H)),加速了Si的扩散速度,从而导致了单斜辉石强度降低。假设n=3,计算得到的单斜辉石水含量指数r=1.6。该值大于前人报道的橄榄石的水含量指数(r=1.0),小于石榴子石水含量指数(r=2.4)。含水条件下单斜辉石集合体强度弱于橄榄岩一个量级。2.建立了含水条件下斜长石流变方程(?)=10-3.2σ2.5COH2.4exp(-378(kJ/mol)/RT)。对含水斜长石(拉长石)集合体进行一系列轴向压缩变形实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变形斜长石样品中的水吸收峰为~3400 cm-1处比较宽缓的波峰,表明水主要以Structural IIb OH的形式赋存在斜长石晶格中。实验结果表明,斜长石力学强度随结构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斜长石中的水含量从181 ppm增加到588ppm,其力学强度降低了5倍。斜长石流变方程的应力指数n=2.4,结合变形组构和晶内变形,说明斜长石集合体变形机制为位错蠕变为主,可能有颗粒边界滑移的影响。斜长石水弱化机制可能是H以Si(4+=4H+方式进入斜长石,加速了Si的扩散速度,从而导致了斜长石强度降低。将含水条件下斜长石的流变方程外推到天然环境,在位错蠕变域内,较低温条件下(低于600°C)含100-500 ppm水含量的斜长石强度低于含0.6 wt.%(或6000 ppmw)水含量石英的强度,也弱于水含量10-50 ppm的橄榄石超过一个量级。结合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水弱化数据,说明富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下地壳确实是岩石圈中“弱”层,为“果酱三明治”模型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撑。3.报道了攀西地区层状辉长岩中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结构水含量和变形特征。以来自攀枝花和红格岩体的层状辉长岩为主要研究对象,获得了8块辉长岩样品中的结构水含量。单斜辉石在3630-3620 cm-1,3540-3520 cm-1,3470-3450cm-1出现结构水的特征吸收峰,平均水含量为534±108 ppm。斜长石在3630-3610cm-1,3580-3560 cm-1,3430-3410 cm-1出现结构水的特征吸收峰,平均水含量为480±95 ppm。单斜辉石水含量高于斜长石。结构水在单斜辉石和斜长石中的分配系数为1.1±0.23,该分配系数低于前人的报道,可能是不同构造地质背景导致。全岩平均水含量为366±53 ppm,该值代表了全岩水含量的下限,我们的结果说明新生下地壳可能是含水的,并不像前人认为的“干的”下地壳。该含水量低于前寒武下地壳含水量,可能是由于形成辉长岩的初始岩浆中较低的水含量或发生了岩浆“去气”作用。EBSD研究结果表明,斜长石发育以(010)近平行面理,[100]近平行线理为特征的强组构;单斜辉石发育以(100)形成平行于面理的弱大圆环,[001]近平行线理为特征的弱组构;钛铁矿的(0001)面近平行于面理面,同样发育弱组构。结合它们的晶内变形特征,推断斜长石、单斜辉石和钛铁矿在位错蠕变域内发生了塑性变形。斜长石组构强于单斜辉石,说明在相似水逸度条件下,斜长石强度弱于单斜辉石,这与前人高温高压实验结果相一致。磁铁矿没有发生明显的晶内变形且结晶学优选方位不发育,从广泛发育的四联点结果判断磁铁矿可能发生了超塑性变形。从显微变形结构和强度差异的角度认为钛铁氧化物结晶晚于硅酸盐矿物。通过对比攀西地区辉长岩和怀安地区蔓菁沟麻粒岩的变形特征,发现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组构强弱发生了反转,考虑到蔓菁沟麻粒岩中单斜辉石和斜长石水含量分别为1094±122 ppm、272±10 ppm,推测可能是矿物中结构水含量较大的差异性导致流变强弱相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矿物组构强度发生了反转,这也与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得到的水对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强度弱化影响的实验结果一致。4.定量约束了矿物组分、变形组构和韵律层结构等因素对层状辉长岩地震波性质的影响。层状辉长岩的地震波速性质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其地震波速受磁铁矿和硅酸盐矿物比例控制,而地震波各向异性主要由斜长石组分决定,随着斜长石比例的增加,地震波速逐渐降低,各向异性程度逐渐增加,当辉长岩中斜长石的体积分数达到20%时,辉长岩的地震波特征就变得和斜长石单组分十分相似,表明斜长石较强的结晶学优选方位对于辉长岩地震波特征起到控制作用。在不考虑层状结构的影响下,利用Voigt-Reuss-Hill方法计算得到层状辉长岩的纵波和横波的各向异性分别为2.6%和2.63%。相比之下,结合组构和层状特征的共同影响,利用AEH-FE方法计算得到层状辉长岩纵波的各向异性从2.6%上升到5.1%,横波的各向异性从2.63%上升到5.52%,波速却没有明显的变化,纵波的最大波速仅从7.15上升到7.18 km/s,表明韵律层结构特征对全岩的地震波速影响十分有限,但会对地震波各向异性产生较大的影响。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计算具有层状结构岩石的地震波性质时,AEH-FE方法能够更精确地估算矿物形态、分布和组构对全岩地震波性质的影响。

高若何[7](2020)在《贝壳边缘生物矿物的纳米结构及形貌转变过程》文中研究表明生物矿物因其相对简单的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环境友好的合成条件,受到材料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其中贝壳的珍珠层一直以来就是生物矿物中的经典研究对象。虽然研究者们在珍珠层的结构、组成和力学性能等方面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对于珍珠层的生长理论仍然存在分歧。一些研究者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棱柱层和棱柱-珍珠层过渡带,希望从其他角度探讨初始珍珠层的生长过程。本文使用XRD、FTIR、显微拉曼光谱、FESEM、FIB、TEM分别研究了翡翠贻贝和三角帆蚌贝壳边缘的棱柱层、棱柱-珍珠层过渡带、珍珠层的物相组成、三维形貌与转变过程、内部纳米结构、结晶学性质等,得到以下结论:(1)三角帆蚌贝中孤立的初生棱柱顶视呈椭圆形,由形状不规则纳米颗粒堆积而成,且其侧面并未出现预成型的多边形有机模板。研究了初生棱柱内部的结晶学性质,发现单个棱柱直接由文石纳米颗粒定向附着生长而成,并通过竞争生长机制最终沿表壳层内表面的垂直方向生长。(2)三角帆蚌贝中棱柱-珍珠层过渡带的形貌随其所在贝壳的位置而动态变化。从顶视图看,靠近贝壳后端一侧,可见初生的珍珠层板片直接生长在棱柱层表面上。而靠近腹侧的棱柱层与珍珠层之间有宽约30μm光滑过渡带,上面没有珍珠层板片生长。过渡区的板片为文石单晶,其晶体取向与相邻的珍珠层板片一致。它们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厚度为珍珠层板片平均厚度的2-3倍。(3)首次在翡翠贻贝珍珠层中发现一种顶视呈雪花状,侧面呈拼图状的生长板片。同时在两种贝壳中均观察到珍珠层初生板片随着生长进行,其形状由锥形变为棱台和棱柱。并在生长初期的珍珠层板片侧面发现一种新的纳米块结构,推测它们的组装与演化经历了两个过程。首先是ACC纳米颗粒附着在板片边缘,随后结晶并保留颗粒状凸起表面的非传统结晶过程。然后是这些纳米颗粒粗糙表面直接与套膜外液接触,在表面能最小化的驱动下进行溶解-再沉淀的传统结晶过程,粗糙表面转变成平直的文石晶面,在板片侧面形成阶梯状的纳米块结构。据此,我们把板片的结构按尺度分为三个层级,依次是纳米颗粒、结晶纳米块和板片。本工作研究了初生棱柱、棱柱-珍珠层过渡带和珍珠层生长板片的形貌与内部结构,从新的角度探索棱柱层对珍珠层生长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珍珠层的生长机制。

柴坤[8](2019)在《硼硅酸盐、硼酸盐和磷酸盐氟化物紫外光学晶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因其在激光和光电子学方面的广泛应用,而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论文以探索新型的光电功能晶体材料为目标,基于国内外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在硼硅酸盐、硼酸盐和磷酸盐氟化物体系中设计、合成新材料的研究思路。通过高温溶液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紫外光学晶体,并对这些化合物的进行了性能研究和理论计算,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CsBSi5O12采取向硼酸盐中引入SiO4的合成策略,在封闭体系中利用高温溶液法获得了非中心对称的CsBSi5O12单晶。借助单晶X-ray衍射技术,我们收集了该化合物的单晶数据。它具有类沸石结构:Si/BO4四面体通过共享氧连接成带有大小两种孔道的三维结构,这两种孔道沿c轴延伸,其中Cs原子填充在大的孔道中以维持电荷平衡,小的孔道中无Cs原子填充。此外,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对比,包括CsBSi5O12与其他被报道的Cs的硼硅酸盐、CsBGe5O12。另外,我们测试了其红外光谱,漫反射光谱,粉末倍频效应在内的光学性质。它的SHG效应约为0.2倍KDP。漫反射光谱显示,其紫外截止边低于200 nm,意味着该化合物在深紫外区域可能有一定用途。同时,我们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其线性、非线性光学性质来源。2.RbBSi2O6在封闭体系中,采用高温溶液法制备出同质多晶型的I4?3d相RbBSi2O6单晶。它的晶体结构由单晶X-ray衍射技术确定。该化合物具有类白榴石结构:Si/BO4四面体通过共用氧原子顶点连接成含有孔道和空腔的三维结构,Rb原子填充其中。除了制备出RbBSi2O6的粉末多晶外,我们也合成了相同化学计量比的CsBSi2O6的粉末多晶,并进行了两个化合物的红外(IR)和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漫反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RbBSi2O6的紫外截止边低于180 nm,CsBSi2O6的紫外截止边低于185 nm,表明它们在深紫外波段有一定应用的可能性。此外,我们也计算了RbBSi2O6的能带结构和偏态密度。3.A2CaPO4F(A=K,Rb)两个碱金属-碱土金属复合的磷酸盐氟化物——A2CaPO4F(A=K,Rb)通过高温溶液法被成功合成。这两个化合物彼此同构且都属于正交晶系的Pnma空间群。它们的三维结构由孤立PO4基团将一维无限延伸的之字形的[FA2Ca]链相互连结而成。结构中由[FA4Ca2]八面体沿着c方向共面连接而成的之字形链属于一维的类钙钛矿结构。同时,基于阳离子尺寸效应,我们剖析了在A2MPO4F(A=K,Rb;M=Ba,Ca)中碱土金属阳离子对类钙钛矿结构骨架的调控作用。另外,漫反射测试结果表明K2CaPO4F和Rb2CaPO4F的紫外截止边分别低于242和248 nm,意味着它们可能用于紫外光学领域。除此之外,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被研究了两个化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4.Rb4Pb2B7O14F成功获得一例新的罕见的碱金属与铅复合的硼酸盐氟化物——Rb4Pb2B7O14F。它结晶于单斜晶系的P21/c空间群,其复杂的3D晶体结构可以看作是由孤立的PbO3,PbO3F,B7O14基团将RbO7F和RbO6F多面体构成的层连接而成。据我们所知,它是第四例只含孤立B7O14的无水硼酸盐。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间接带隙,带隙计算值为4.18 eV;双折射率Δn=0.026@1064 nm;对其光学性质作主要贡献的的是Pb-O和B-O。5.LiRbB8O13一例复合碱金属硼酸盐——LiRbB8O13被成功合成。它的结构包含由基本构筑单元(FBB)——B8O16基团共享氧原子连接形成两种独立的相互穿插的3D B-O框架,而阳离子Li+和Na+填充在孔道、空腔中。据我们所知,在无水的复合碱金属硼酸盐中,这种含两种独立穿插的3D B-O框架化合物是不多见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LiRbB8O13为间接带隙化合物,带隙计算值为5.81 eV;双折射率Δn=0.08@1064 nm,说明其可能作为双折射晶体;其光学性质主要来源于B-O基团。

熊天鹏[9](2019)在《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薄膜的生长及其光伏器件制备》文中提出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自2009年起,就在光伏领域吸引了极大的注意力,并有希望成为第三代光伏器件中的吸光层材料。相比于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多晶薄膜而言,钙钛矿单晶薄膜拥有更低的缺陷态密度以及更长的载流子扩散长度,因此钙钛矿单晶薄膜能成为光电应用中理想的候选材料。然而生长出可控厚度以及大面积钙钛矿单晶薄膜的方法仍然十分有限。在这里,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借助三明治型结构在疏水电子传输层材料和空穴传输层材料之间通过流动的钙钛矿前驱体溶液来生长钙钛矿单晶薄膜的方法。通过对晶体薄膜进行研究发现:1、CH3NH3PbBr3(MAPbBr3)单晶薄膜的最大面积和最小厚度分别为10×10 mm2和1.7μm,CH3NH3PbI3(MAPbI3)单晶薄膜的最大面积和最小厚度分别为5?4 mm2和2.7μm,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单晶薄膜形貌均为方形,轮廓清晰;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晶体厚度均匀,没有晶界的存在。2、通过对单晶薄膜进行X射线衍射(XRD)发现MAPbX3(X=I,Br)单晶薄膜高度取向,MAPbBr3单晶薄膜上表面为立方晶系(100),并且通过高分辨XRD做摇摆曲线可以发现MAPbBr3单晶薄膜在(200)晶面的半峰宽为0.17°。而MAPbI3单晶薄膜上表面为四方晶系中近似等价的(200)和(110)。3、钙钛矿单晶薄膜的光学性质可以通过吸收光谱以及稳态、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来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APbBr3单晶薄膜的吸收边在546 nm,荧光峰位落在550 nm;而MAPbI3单晶薄膜的吸收边在798 nm,荧光峰位落在786 nm。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可以拟合出MAPbBr3单晶薄膜的荧光寿命τ1=92.9±0.2 ns,τ2=483.3±4.2 ns;而MAPbI3单晶薄膜的荧光寿命是τ1=136.1±4.2 ns,τ2=876.7±11.4 ns。通过建立标准的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模型可以得到:在MAPbBr3单晶薄膜中,Ntraps=1.7?1013 cm-3,?e=21.4±0.8 cm2 V-1 s-1以及?h=26.7±1.8 cm2 V-1 s-1,因此计算出载流子扩散长度Le=3.6±0.1μm,Lh=4.1±0.2μm;MAPbI3薄膜中,Ntraps3?1013 cm-3,?e=35.1±4.0 cm2 V-1 s-1,?h=18.7±1.1 cm2 V-1 s-1,从中推出Le=8.7±0.5μm,Lh=6.2±0.2μm。此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也是以正结构和反结构为主,因此本文尝试了另一种钙钛矿单晶太阳能电池设备结构——即三明治型结构。通过对比MAPbI3单晶薄膜的稳态吸收光谱和以ITO/ploy-PCBCB/MAPbI3/PTAA/ITO为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的外量子效率(EQE)曲线可以发现,两者曲线在400-790 nm内均十分平整,但在更长长波下以指数形式下降,表明光生载流子均能被两端电极有效接收,说明此时晶体厚度已经和载流子扩散长度十分接近。得益于器件优秀的密封性能,此器件经受住了沸水泡煮的考验,表明其具有抗水热渗透性能。

郭腾,郭雨,丁志杰,陈君华,汪徐春[10](2019)在《应用GSAS-Ⅱ软件强化材料分析学理论和实验课教学融合》文中指出晶体学和衍射学是材料工程类专业所必学的材料分析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综合性强、与科研和产业化开发的联系紧密的特点。基于有关新型工程教育的若干理念,我们引入了新型的结晶学分析程序GSAS-Ⅱ用于辅助X射线衍射技术和结晶学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应用GSAS-Ⅱ程序的各种衍射图谱模拟功能和绘图功能,能够明显强化学生将分析学基础知识运用于分析物质衍射特性的水平,也提高了他们对于相关的学科前沿的兴趣。

二、结晶学与衍射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晶学与衍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GaNbO4晶体的生长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铌酸盐材料简介
    1.3 铌酸盐材料研究概况
        1.3.1 碱金属铌酸盐
        1.3.2 碱土金属铌酸盐
        1.3.3 稀土铌酸盐(ReNbO_4)
    1.4 今后铌酸盐研究的重点
        1.4.1 制备技术的改进
        1.4.2 新铌酸盐的探索
    1.5 前人研究情况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GaNbO_4晶体的研究情况
        1.5.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固相合成
    2.2 晶体生长
        2.2.1 提拉法
        2.2.2 晶体生长设备
    2.3 X射线衍射分析
        2.3.1 X射线粉末衍射仪
        2.3.2 单晶X射线衍射仪
        2.3.3 高分辨X射线衍射
        2.3.4 Laue衍射仪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4 晶体性能表征
        2.4.1 基本性质
        2.4.2 热学性质
        2.4.3 光学性质
        2.4.4 电学性质
    2.5 第一性原理计算
    2.6 晶体中的位错缺陷
    参考文献
第三章 GaNbO_4晶体的生长
    3.1 引言
    3.2 晶体生长工艺过程
        3.2.1 GaNbO_4晶体生长的设计
        3.2.2 坩埚选择
        3.2.3 多晶原料的合成
        3.2.4 晶体生长过程
        3.2.5 晶体退火
    3.3 GaNbO_4单晶生长结果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GaNbO_4晶体的物理性能
    4.1 引言
    4.2 GaNbO_4晶体的结构
    4.3 GaNbO_4晶体质量表征
        4.3.1 摇摆曲线
        4.3.2 Laue衍射
    4.4 晶体基本性质
        4.4.1 晶体密度
        4.4.2 晶体硬度
        4.4.3 晶体化学稳定性
    4.5 晶体的电子结构
        4.5.1 电子结构研究
        4.5.2 第一性原理计算
    4.6 热学性质
        4.6.1 比热
        4.6.2 热膨胀
        4.6.3 热扩散和热导率
    4.7 光学性质
        4.7.1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4.7.2 透过光谱
        4.7.3 激光损伤阈值
        4.7.4 拉曼光谱
    4.8 电学性质
        4.8.1 介电常数
        4.8.2 高温电阻率
        4.8.3 霍尔效应
    4.9 位错缺陷分析
    4.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低级晶族晶体枝状形貌的特征及结晶学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晶体枝状形貌的研究现状
        1.2.1 枝状晶体形貌特征
        1.2.2 枝状晶体生长理论
        1.2.3 枝状晶体的结晶学规律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方案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枝状晶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生长方法的选择及实验过程
        2.2.1 枝状形貌制备方法的选择
        2.2.2 枝状形貌的制备过程
    2.3 枝状形貌制备的工艺条件
第3章 枝状晶体的特征
    3.1 测试分析方法
    3.2 产物的物相特征
    3.3 产物的形貌特征
        3.3.1 斜方晶系晶体的枝状形貌特征
        3.3.2 单斜晶系晶体的枝状形貌特征
        3.3.3 三斜晶系晶体的枝状形貌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枝状晶体的生长机理探讨
    4.1 枝晶的生长机理
        4.1.1 侧枝不发育枝晶
        4.1.2 分支状枝晶
        4.1.3 螺旋状枝晶
        4.1.4 侧枝粘连枝晶
    4.2 枝蔓晶的生长机理
    4.3 球粒晶的生长机理
        4.3.1 径向发散球粒晶
        4.3.2 枝蔓晶转变球粒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枝状晶体的结晶学规律研究
    5.1 枝状晶体结晶学规律概述
    5.2 KNO_3枝状晶体的结晶学规律
    5.3 NaHCO_3枝状晶体的结晶学规律
    5.4 CuSO_4·5H_2O的结晶学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C-糖基化酶ForT和PyfQ的结构与催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X射线衍射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
        1.1.1 结构生物学简介
        1.1.2 X-ray单晶衍射技术解析蛋白质结构
    1.2 化学生物学中的C-核苷
        1.2.1 C-核苷的发现
        1.2.2 C-核苷的应用价值
        1.2.3 C-核苷的机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背景
        1.3.1 Formycin和 Pyrazofurin的基因簇的确定
        1.3.2 Formycin和 Pyrazofurin的催化反应研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初步方案
第二章 ForT和 PyfQ蛋白的结晶学研究
    2.1 ForT和 PyfQ全长蛋白的表达
    2.2 ForT和 PyfQ蛋白的纯化
        2.2.1 细胞破碎
        2.2.2 Ni-NTA亲和层析柱
        2.2.3 凝胶层析柱
        2.2.4 蛋白浓度的测定
    2.3 ForT和 PyfQ蛋白结晶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2.3.1 结晶方法的选择
        2.3.2 ForT和 PyfQ蛋白晶体的初筛
        2.3.3 ForT和 PyfQ蛋白晶体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硒代PyfQ蛋白的结晶学研究与结构解析
    3.1 PyfQ蛋白晶体解析的方法选择
    3.2 硒代PyfQ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2.1 硒代PyfQ蛋白的表达
        3.2.2 硒代PyfQ蛋白的纯化与结晶筛选
    3.3 硒代PyfQ蛋白衍射数据的收集和结构解析
        3.3.1 硒代PyfQ蛋白衍射数据的收集
        3.3.2 PyfQ母体蛋白结构的解析
        3.3.3 PyfQ复合物晶体的尝试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分子对接模拟PyfQ与底物的结合
    4.1 分子对接的发展介绍
    4.2 分子对接模拟PyfQ与底物的结合
    4.3 PyfQ的催化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实验材料与方法
    A.1 实验仪器
    A.2 实验材料
    A.3 实验方法
附录 B Abbreviation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4)生物成因鸟粪石:矿物学及资源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矿化
        1.2.1 生物矿化概述
        1.2.2 生物矿化机制
        1.2.2.1 生物控制矿化
        1.2.2.2 生物诱导矿化
        1.2.2.3 生物影响矿化
    1.3 生物矿物
        1.3.1 生物控制矿化形成的生物矿物
        1.3.1.1 碳酸钙类矿物
        1.3.1.2 硅石类矿物
        1.3.1.3 磷酸钙类矿物
        1.3.1.4 含铁矿物
        1.3.1.5 草酸钙矿物
        1.3.1.6 几种典型的生物矿物结构
        1.3.2 生物诱导矿化形成的生物矿物
        1.3.2.1 含铁矿物
        1.3.2.2 碳酸盐类
        1.3.2.3 磷酸盐类
        1.3.2.4 硫酸盐类
    1.4 仿生矿化
        1.4.1 仿生矿化概述
        1.4.2 仿生矿化研究进展
        1.4.2.1 以生物体内提取的有机质为矿化剂
        1.4.2.2 以天然有机小分子为矿化剂
        1.4.2.3 以模型有机分子为矿化剂
        1.4.3 手性生物矿物的仿生合成
    1.5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盐度对细菌矿化鸟粪石的影响及在磷回收中的潜在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实验所用菌株、培养基及菌株培养条件
        2.2.3 细菌矿化实验
        2.2.4 细菌生长、pH值、磷酸根和氨基氮含量的测定
        2.2.5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H207在无NaCl培养基中的鸟粪石矿化
        2.3.2 盐度对细菌生长和鸟粪石矿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细菌诱导的鸟粪石形态形成及演化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细菌培养及代谢组分分离
        3.2.3 细菌矿化实验
        3.2.4 仿生矿化实验
        3.2.5 样品表征
        3.2.6 鸟粪石晶面建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株H207诱导的鸟粪石形貌特征
        3.3.2 鸟粪石连生体形成的控制因素
        3.3.3 鸟粪石形貌演化的控制因素
        3.3.4 鸟粪石的形貌形成及演化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手性酒石酸诱导的手性鸟粪石的形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鸟粪石的合成
        4.2.3 样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紫外碱金属磷酸盐晶体材料的合成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非线性光学晶体及激光技术对非线性光学晶体的要求
    1.3 非线性光学晶体生长方法
        1.3.1 熔体法
        1.3.2 溶液法
    1.4 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研究现状
        1.4.1 硼酸盐
        1.4.2 磷酸盐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制备方法
        2.2.1 高温固相合成
        2.2.2 小尺寸晶体生长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单晶结构测定
        2.3.2 粉末X-射线测试
        2.3.3 差热-热重测试
        2.3.4 红外光谱测试
        2.3.5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试
        2.3.6 粉末倍频效应测试
    2.4 理论计算
        2.4.1 键价计算
        2.4.2 第一性原理计算
第3章 碱金属磷酸盐α-Li_2Na_2P_2O_7和A_3Al_2(PO_4)_3(A=Rb,K)的合成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3.1 α-Li_2Na_2P_2O_7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3.1.1 α-Li_2Na_2P_2O_7的纯相合成与热重差热分析
        3.1.2 α-Li_2Na_2P_2O_7的晶体生长及晶体结构测定
        3.1.3 α-Li_2Na_2P_2O_7的晶体结构描述与讨论
        3.1.4 α-Li_2Na_2P_2O_7的红外光谱和漫反射光谱
        3.1.5 α-Li_2Na_2P_2O_7的粉末倍频测试及分析
        3.1.6 α-Li_2Na_2P_2O_7的电子态密度、倍频密度和双折射率的理论计算
    3.2 A_3Al_2(PO_4)_3(A=Rb,K)的合成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3.2.1 A_3Al_2(PO_4)_3(A=Rb,K)的多晶粉末合成及热学性质表征
        3.2.2 A_3Al_2(PO_4)_3(A=Rb,K)的小尺寸单晶生长及单晶结构测定
        3.2.3 A_3Al_2(PO_4)_3(A=Rb,K)的晶体结构及对比
        3.2.4 A_3Al_2(PO_4)_3(A=Rb,K)的光谱性质和电子结构
        3.2.5 A_3Al_2(PO_4)_3(A=Rb,K)的粉末倍频、光学性质计算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碱金属磷酸盐的合成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4.1 K_2TeP_2O_8的设计合成及性能表征
        4.1.1 K_2TeP_2O_8的固体纯相合成及热学性质分析
        4.1.2 K_2TeP_2O_8的单晶生长及结构测定
        4.1.3 K_2TeP_2O_8的晶体结构
        4.1.4 K_2TeP_2O_8的光学性质和粉末倍频测试
        4.1.5 K_2TeP_2O_8的电子态密度和双折射率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4.2 RbPbBi_2(PO_4)_3的合成、晶体结构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4.2.1 RbPbBi_2(PO_4)_3的多晶粉末合成及热学性质表征
        4.2.2 RbPbBi_2(PO_4)_3的晶体生长及晶体结构测定
        4.2.3 RbPbBi_2(PO_4)_3的晶体结构及分析
        4.2.4 RbPbBi_2(PO_4)_3的红外、漫反射光谱和倍频表征
    4.3 Li_2ABi(PO_4)_2(A=K,Rb,Cs)的合成、结构及非线性光学性能表征
        4.3.1 Li_2ABi(PO_4)_2(A=K,Rb,Cs)的纯相合成及热重差热分析
        4.3.2 Li_2ABi(PO_4)_2(A=K,Rb,Cs)的小尺寸单晶生长及单晶结构测定
        4.3.3 Li_2ABi(PO_4)_2(A=K,Rb,Cs)的晶体结构及对比
        4.3.4 Li_2ABi(PO_4)_2(A=K,Rb,Cs)的光学性质和粉末倍频测试
        4.3.5 Li_2ABi(PO_4)_2(A=K,Rb,Cs)的电子态密度和双折射率的理论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结构及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
    5.1 碱金属阳离子对晶体结构及倍频效应的影响
        5.1.1 碱金属阳离子对A_3Al_2(PO_4)_3(A=Rb,K)晶体结构及倍频效应的影响
        5.1.2 碱金属阳离子对Li_2ABi(PO_4)_2(A=K,Rb,Cs)晶体结构及倍频效应的影响
    5.2 二磷酸盐中P_2O_7基团里PO_4基团的排布对倍频效应的影响
    5.3 孤立软性基团对磷酸盐结构的影响
    5.4 共替代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5.4.1 共替代对α-Li_2Na_2P_2O_7、Li_8Pb_3Ba(P_2O_7)_4和Li_7Rb(P_2O_7)_2晶体结构的影响
        5.4.2 共替代对Na_2Y_2TeB_2O_(10)和A_2Mg_2TeB_2O_(10) (A=Pb,Ba)晶体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水对单斜辉石和斜长石流变影响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陆下地壳的研究意义
    1.2 大陆下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1.3 大陆下地壳流变性质对岩石圈强度模型的影响
    1.4 大陆下地壳变形的研究现状
        1.4.1 单斜辉石流变强度的研究
        1.4.2 单斜辉石变形机制和变形组构研究
        1.4.3 斜长石流变强度的研究
        1.4.4 斜长石变形机制和变形组构研究
        1.4.5 大陆下地壳岩石流变强度的研究
    1.5 存在的科学问题
    1.6 论文目标和研究内容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1.8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方法技术
    2.1 高温高压(HTHP)实验技术
        2.1.1 实验流变学
        2.1.2 高温高压变形实验发展史
        2.1.3 变形理论和流变方程
        2.1.4 改进型5 GPa Griggs-type高温高压流变仪及样品装置
        2.1.5 高温高压实验流程
        2.1.6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及分析方法
        2.2.1 红外光谱理论
        2.2.2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
    2.3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及分析方法
        2.3.1 电子背散射衍射理论
        2.3.2 变形显微分析方法
        2.3.3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
    2.4 主量元素成分分析技术及方法
    2.5 地震波性质及计算方法
第三章 水对单斜辉石流变强度影响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3.1 单斜辉石
    3.2 研究进展及存在科学问题
    3.3 初始实验样品和实验条件
    3.4 实验结果
        3.4.1 单斜辉石红外光谱分析
        3.4.2 单斜辉石中结构水含量
        3.4.3 单斜辉石晶内变形分析
        3.4.4 单斜辉石组构特征
    3.5 讨论
        3.5.1 单斜辉石变形机制
        3.5.2 单斜辉石的水含量指数r
        3.5.3 单斜辉石的水弱化机制
        3.5.4 与前人单斜辉石强度对比
        3.5.5 与前人斜长石和橄榄岩强度对比
第四章 水对斜长石流变强度影响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4.1 长石
    4.2 研究进展及存在科学问题
    4.3 初始实验样品和实验条件
    4.4 实验结果
        4.4.1 斜长石流变方程
        4.4.2 斜长石红外光谱分析
        4.4.3 斜长石中结构水含量
        4.4.4 斜长石晶内变形分析
        4.4.5 斜长石组构特征
    4.5 讨论
        4.5.1 斜长石变形机制
        4.5.2 斜长石的水弱化机制
        4.5.3 与前人斜长石强度对比
        4.5.4 对岩石圈强度模型的约束
第五章 攀西地区层状辉长岩结构水含量和变形特征研究
    5.1 辉长岩
    5.2 区域地质背景
    5.3 岩体以及岩相学描述
        5.3.1 攀枝花岩体
        5.3.2 红格岩体
        5.3.3 岩相学特征
    5.4 成分和变形特征分析
        5.4.1 化学成分
        5.4.2 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含水量
        5.4.3 层状辉长岩中结构水含量
        5.4.4 矿物晶内变形分析
        5.4.5 矿物组构特征
    5.5 讨论
        5.5.1 层状辉长岩变形机制
        5.5.2 与女山、汉诺坝地区麻粒岩中结构水含量对比
        5.5.3 水对辉长岩/麻粒岩中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强度影响的对比
        5.5.4 辉长岩韵律层成因
        5.5.5 结晶学优选方位和矿物比例对层状辉长岩地震波性质的影响
        5.5.6 韵律层结构对层状辉长岩地震波性质的影响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7)贝壳边缘生物矿物的纳米结构及形貌转变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生物矿化与生物矿物
        1.1.2 贝壳微观结构
    1.2 珍珠层相关研究进展
        1.2.1 珍珠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1.2.2 珍珠层的力学性能
        1.2.3 珍珠层的矿化机理
        1.2.4 珍珠层的应用及研究意义
    1.3 棱柱层相关研究进展
        1.3.1 棱柱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1.3.2 棱柱层的矿化机理
    1.4 棱柱-珍珠层界面相关研究进展
    1.5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样品的基本特征及物相分析
    2.1 实验样品来源及处理
    2.2 实验样品的基本外貌特征
    2.3 翡翠贻贝珍珠层的物相分析
    2.4 三角帆蚌贝壳棱柱层和珍珠层的物相分析
        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贝壳边缘生物矿物的原位显微拉曼光谱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翡翠贻贝的拉曼光谱分析
        3.3.2 三角帆蚌贝的拉曼光谱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贝壳边缘生物矿物的三维形貌和分布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三角帆蚌贝初生棱柱层的形貌和分布
        4.3.2 三角帆蚌贝棱柱-珍珠层过渡区形貌
        4.3.3 翡翠贻贝初生珍珠层板片的形貌和分布
        4.3.4 三角帆蚌贝初生珍珠层板片的形貌和分布
    4.4 小结
第五章 贝壳边缘生物矿物的内部结构
    5.1 前言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三角帆蚌贝初生棱柱单体的内部结构
        5.3.2 三角帆蚌贝棱柱-珍珠层过渡区内部结构
        5.3.3 翡翠贻贝珍珠层板片的内部结构
        5.3.4 三角帆蚌贝珍珠层板片的内部结构
        5.3.5 珍珠层板片生长过程模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硼硅酸盐、硼酸盐和磷酸盐氟化物紫外光学晶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与晶体的相互作用
    1.3 线性光学晶体材料
    1.4 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
        1.4.1 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分类
        1.4.2 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
    1.5 紫外/深紫外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
    1.6 紫外/深紫外磷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新颖性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7.3 新颖性
第二章 实验合成、表征及理论计算方法
    2.1 单晶的获得
    2.2 粉末多晶的合成
    2.3 测试表征方法
        2.3.1 单晶结构的确定
        2.3.2 粉末X射线衍射
        2.3.3 红外光谱
        2.3.4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2.3.5 非线性光学效应测试
    2.4 理论计算
    2.5 实验仪器
第三章 非中心对称且具有深紫外截止边的RbBSi_2O_6的多晶形体
    3.1 引言
    3.2 单晶生长及粉末多晶的合成
        3.2.1 单晶生长
        3.2.2 粉末多晶的合成
    3.3 RbBSi_2O_6的单晶数据及结构描述
        3.3.1 RbBSi_2O_6单晶数据
        3.3.2 RbBSi_2O_6晶体结构描述
    3.4 光谱学性质测试
        3.4.1 红外光谱
        3.4.2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3.5 理论计算
    3.6 小结
第四章 非中心对称的CsBSi_5O_(12):合成、表征及理论计算
    4.1 引言
    4.2 CsBSi_5O_(12)单晶生长及粉末多晶的合成
        4.2.1 单晶生长
        4.2.2 粉末多晶的合成
    4.3 CsBSi_5O_(12)单晶数据和结构描述
        4.3.1 单晶数据
        4.3.2 CsBSi_5O_(12)晶体结构描述
        4.3.3 结构对比
    4.4 CsBSi_5O_(12)光学性质测试
        4.4.1 红外光谱分析
        4.4.2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4.4.3 倍频效应
    4.5 理论计算
    4.6 小结
第五章 A_2MPO_4F(A=K,Rb;M =Ba,Ca)中,碱土金属离子对类钙钛矿结构的调控作用
    5.1 引言
    5.2 A_2CaPO_4F(A= K,Rb)单晶生长和粉末多晶的合成
        5.2.1 单晶生长
        5.2.2 粉末多晶的合成
    5.3 A_2CaPO_4F(A= K,Rb)单晶数据及结构描述
        5.3.1 单晶数据
        5.3.2 Rb_2CaPO_4F晶体结构描述
        5.3.3 结构对比
    5.4 光谱学性质测试
        5.4.1 红外光谱
        5.4.2 漫反射光谱
    5.5 理论计算
    5.6 小结
第六章 一种只含孤立B_7O_(14)基团的碱金属与铅复合硼酸盐氟化物Rb_4Pb_2B_7O_(14)F
    6.1 引言
    6.2 Rb_4Pb_2B_7O_(14)F单晶生长和粉末多晶的合成
        6.2.1 单晶生长
        6.2.2 粉末多晶的合成
    6.3 Rb_4Pb_2B_7O_(14)F单晶数据及结构描述
        6.3.1 单晶数据
        6.3.2 Rb_4Pb_2B_7O_(14)F晶体结构描述
    6.4 理论计算
    6.5 小结
第七章具有两种穿插结构和大双折射率的硼酸盐Li Rb B8O13
    7.1 引言
    7.2 LiRbB8O13单晶生长和粉末多晶的合成
        7.2.1 单晶生长
        7.2.2 粉末多晶的合成
    7.3 LiRbB8O13单晶数据及结构描述
        7.3.1 单晶数据
        7.3.2 LiRbB8O13晶体结构描述
    7.4 理论计算
    7.5 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硼硅酸盐
        8.1.2 硼酸盐
        8.1.3 磷酸盐氟化物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薄膜的生长及其光伏器件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
        1.2.1 三维钙钛矿
        1.2.2 二维层状钙钛矿及二维三维混合的钙钛矿
        1.2.3 双钙钛矿体系
        1.2.4 三维钙钛矿单晶块体生长方法
        1.2.5 三维钙钛矿单晶薄膜的生长方法
    1.3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法阐述
        1.3.1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1.3.2 理论及方法阐述
第2章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薄膜生长方法
    2.1 实验材料以及实验设备
        2.1.1 实验原材料的选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其他材料和仪器
    2.2 MAPbX_3 单晶薄膜的生长制备
        2.2.1 MAPbBr_3 单晶薄膜的制备方法
        2.2.2 MAPbI_3 单晶薄膜的制备方法
    2.3 理论分析与总结
第3章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薄膜的结晶学及其光学性质
    3.1 钙钛矿单晶薄膜结晶学以及光学性质的研究方法
    3.2 晶面指数和钙钛矿单晶形貌的对应关系
    3.3 MAPbX_3 钙钛矿单晶薄膜生长过程及结晶学性质描述
        3.3.1 MAPbBr_3 单晶薄膜生长过程
        3.3.2 MAPbI_3 单晶薄膜生长过程
    3.4 MAPbX_3 单晶薄膜的光学性质
    3.5 第2,3 章总结
第4章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薄膜的传输学性质
    4.1 MAPbBr_3 单晶薄膜的传输学性质
        4.1.1 MAPbBr_3 单晶薄膜三明治型器件的制备方法
        4.1.2 MAPbBr_3 单晶薄膜的传输学性质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4.2 MAPbI_3 单晶薄膜的传输学性质
        4.2.1 MAPbI_3 单晶薄膜三明治型结构的制备方法
        4.2.2 MAPbI_3 单晶薄膜的传输学性质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第5章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器件的光伏性能
    5.1 钙钛矿单晶器件光伏性能的研究方法
    5.2 MAPbI_3 单晶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5.3 MAPbI_3 单晶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
    5.4 三明治型MAPbI_3 单晶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
        5.4.1 三明治型MAPbI_3 单晶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测试方法
        5.4.2 三明治型MAPbI_3 单晶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测试结果
    5.5 器件性能改进的可能方案
        5.5.1 尝试减小内部漏电流
        5.5.2 尝试改善晶体和传输层之间的弱接触
    5.6 第4,5 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应用GSAS-Ⅱ软件强化材料分析学理论和实验课教学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GSAS-Ⅱ软件包简介
2 使用图谱模拟功能辅助教学X射线衍射过程
    2.1 数据源
    2.2 Histogram
    2.3 模拟参数设定
3 模拟图谱教学范例
    3.1 先进高分子聚合物的衍射模拟
    3.2 无机功能复相材料的相组成变化模拟
    3.3 纳米材料的衍射模拟
4 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4.1 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4.2 有助于发现具备科研潜质的学生
5 结语

四、结晶学与衍射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GaNbO4晶体的生长和性能研究[D]. 黄文文. 山东大学, 2021(09)
  • [2]低级晶族晶体枝状形貌的特征及结晶学规律研究[D]. 张琦.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C-糖基化酶ForT和PyfQ的结构与催化机理研究[D]. 李元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生物成因鸟粪石:矿物学及资源环境意义[D]. 赵天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5]紫外碱金属磷酸盐晶体材料的合成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D]. 文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水对单斜辉石和斜长石流变影响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D]. 王中航.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贝壳边缘生物矿物的纳米结构及形貌转变过程[D]. 高若何. 广西大学, 2020(04)
  • [8]硼硅酸盐、硼酸盐和磷酸盐氟化物紫外光学晶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柴坤.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9]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薄膜的生长及其光伏器件制备[D]. 熊天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9(03)
  • [10]应用GSAS-Ⅱ软件强化材料分析学理论和实验课教学融合[J]. 郭腾,郭雨,丁志杰,陈君华,汪徐春. 广州化工, 2019(10)

标签:;  ;  ;  ;  ;  

晶体学和衍射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