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药监局防治非典型肺炎大事记(2003年3月26日至5月20日)(论文文献综述)
毕九川[1](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新华社[2](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
肖花[3](2016)在《新世纪蒙汉文《内蒙古日报》与《人民日报》突发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接连不断,发生频繁,在新闻报道中的突发事件报道也越来越变得及时且具有科学性。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不仅关系到媒体公信力的提升,更关系到社会生活的稳定。重视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既是媒体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又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附录等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依据及研究对象、前人研究概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运用文本分析法,依据突发事件的四大种类选择四个案例,沿着新闻体裁进行分析。即对公共卫生事件案例——2003年非典型肺炎报道;事故灾害案例——2010年乌海煤矿透水事故报道;社会安全事件案例——2011年抢盐事件报道;自然灾害案例——2015年西乌珠穆沁旗火灾报道的消息、新闻评论、通讯、深度报道等做了具体分析。其中,非典型肺炎报道和乌海煤矿透水事故报道中消息最多。抢盐事件报道以消息和评论为主,西乌珠穆沁旗火灾报道中通讯的运用最多。第二章,比较分析三个报纸的突发事件报道,发现《人民日报》的报道事实理念和宣传相结合,注重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汉文版《内蒙古日报》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涉及范围广,重视多视角展现事件的动态,增加报道的趣味性。蒙文版《内蒙古日报》以贴近性、细节性的报道为主。第三章,总结三个报纸突发事件的报道特征,发现其各自的不足,提出应对的对策建议。蒙文版《内蒙古日报》突发事件报道在聚集蒙古人地区的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占优势,报道形式多样。但还有时效性差;煽情报道千遍一律;缺乏优秀报道等不足之处。汉文版《内蒙古日报》报道数量多,聚集汉族人地区的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占优势,但也存在个性特色报道相对不足;新闻体裁的运用单一;缺乏反思类的报道等问题。《人民日报》的报道在报道数量、主题、体裁及图片的运用最多,注重舆论引导。但也存在正反面报道失衡,平衡性差;地方突发事件报道的亲和力不足,贴近性差;预警性差等不足之处。提高蒙文版《内蒙古日报》突发事件报道要加强时效性,客观理性报道且注重品牌意识。提高汉文版《内蒙古日报》突发事件报道要加强舆论引导权;增加深度报道;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高《人民日报》突发事件报道要巧妙设置新闻议程,注重平衡;拓宽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范围,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判断能力,构建预警机制。突发事件报道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媒体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这就需要报纸媒体加强媒体之间的关系,国家级媒体和省级媒体、汉文报和蒙文报之间建立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为突发事件中的“传媒介入”提供更充足的运作空间,这对于提升我国传媒应对突发事件的话语权,推动地方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喜文[4](2015)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人口、环境和能源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全球范围内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或社会影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为了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迫切需要实现面向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的应急决策。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入到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中,按照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组织突发事件的基本信息与策略知识等,为突发事件的处理主体—政府提供较全面的知识服务是合适且必要的。本文首先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与编码。突发事件的种类繁多,但现有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中还没有一种统一的编码方式。突发事件的编码通用模式为PPEOyxxzz,其中PPE代表是突发事件,y代表突发事件的一级分类,xx代表二级分类,zz代表三级分类。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分类规定,将突发事件分成一级分类4个,二级分类17个,三级分类148个。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突发事件的应用研究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一般步骤,其步骤为利益相关者识别、分类及建立利益相关者矩阵。以药品突发事件为例,对不同环境下(包括传统媒体环境下和网络环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分成核心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边缘利益相关者其辅助作用,随时关注潜在利益相关者,最终建立现实环境下的利益相关者矩阵。本文进一步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在事件中采取的策略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与组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突发事件策略进行组织的原则:细粒度组织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策略,粗粒度组织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策略。最后以山西问题疫苗为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事件中的策略知识进行了组织,发现当作为强势的利益相关者不作为或者少作为时,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的构建研究中,从《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中提取突发事件属性和值域,从而建立规则的前件条件表,后件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和执行对应应急响应预案以及指向案例知识库中的一组案例。本文所建立的规则前件只有一种布尔运算and,这将大大提高规则推理的正确性。最后以水旱灾害为例,从分级标准中提取出30条规则,建立了水旱灾害应急响应规则知识库。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案例知识库的组织研究中,首先介绍了案例知识库的一般构建过程:案例的选择、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与表示内容、案例知识库的组织方式、案例的数据清洗、案例的入库。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数据来源包括报纸、电视、广播台、门户网站、组织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案例知识表示方法选择框架表示法,其表示的内容包括顶级框架案例基本信息知识(案例编号、发生事件、发生地点、持续时间、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信息及其采取的策略知识、事件经过处理后的结果及影响),子框架包括:案例特征知识、案例生命周期划分、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信息、利益相关者采取策略知识、衍生事件或灾难信息。最后以2008年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8.0级地震为例,对汶川地震案例知识进行了组织,发现涉及到利益相关者非常多,仅以中央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来说,与事件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就有20个左右,因此对这些部门在不同阶段采取的策略进行搜集和整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将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和案例知识库结合在一起使用将是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两种方法的结合,用规则知识库推理出事件的响应级别,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指向案例知识库中的一组案例,根据案例知识库的案例推理事件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可能所需策略知识。在集成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模型研究中,将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结合在一起的优点是两种推理方法可以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本文首先对集成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缘由、集成方式进行了研究,其次构建基于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模型,该模型由规则知识库、案例知识库、推理机模块、学习机模块、可视化模块组成,最后以玉树地震为例对应用模型进行了理论验证。构建模型的目的是用规则推理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功能,使用案例推理实现策略知识服务的功能。
姬凌辉[5](2015)在《清末民初细菌学的引介与公共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除了物质与制度方面的引入外,还有隐而不彰的知识与理论的交流,中国近代细菌学说史即是其中重要一环,对中国近代细菌学引入概况的探讨也是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知识与制度转型的题中之义。鸦片战争以前,中西医学仅仅是通过极少数耶稣会士互相交流,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条约口岸的逐渐建立和传教士医学传教行为的逐渐合法化和内地化,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最先走向世界的一批国人在日记中对显微镜、细菌均有零散记载,细菌由此渐入国人视野。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沿海地区的报刊、杂志等知识传播媒介和翻译馆、医学院校、书院等知识传授机构是细菌学知识的主要引介载体。1894年广东和香港发生的鼠疫检验了时人的防疫手段和观念。虽然鼠疫杆菌的发现消解了鼠疫的神秘感,但是在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中西医未能有效控制疫情和病情,这反映出细菌学说形成初期尚未能影响当时的医疗技术。清末十年,教会创办的医学院校和留日学生对细菌学说译介所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国人对细菌学知识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复合。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让东北成为了当时国际医学专家的实验场,东北鼠疫的防治与肺鼠疫杆菌的发现均具有国际性。瘟疫除了带给普通民众死亡的恐惧感之外,还带动了细菌学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新文化运动期间,人们对细菌学的认识已经从腺鼠疫杆菌、肺鼠疫杆等菌种扩大到对细菌的性质、分类、培养、作用等知识的系统把握,并呈现出由专业知识走向工农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趋势。1917—1918年华北地区暴发了严重的腺鼠疫,虽然有东北鼠疫的防疫经验可资借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防疫工作窒碍难行。1919年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整建制、系统运作的中央级卫生防疫机构。从组织结构上来看,中央防疫处从最初的“一处三科”演变为“一处二室三科”。虽然它在1919年全国性霍乱中仅能维持京畿一带的防疫工作,但是随着人事和职能的日益完善,其影响渐及全国。总之,清末民初细菌学的引介历经晚清政府、民初北洋军阀集团、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历史时期,其大体随清末民初历次重大疫情不断变动,与当时的国家与社会变迁亦有内在关联,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从知识引介到制度构建的“在地化”过程,在中国大地上画出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文化版图。
吴德识[6](2014)在《论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2003-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随着传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几乎深入到社会实践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营造着整个信息传播氛围,并凭借其传播优势,通过对一个国家的相关新闻的报道和相关信息的传播,起到了定义该国家形象的作用。越南媒体自从越南国家政府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已经具有了比较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丰富的传播经验,在通过新闻传播来呈现和构建其他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与构建尤为突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日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中国国家形象不仅仅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密切注意,而且也得到了以越南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本研究拟以越南共产党的党中央机关报,越南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影响力的的媒体——《人民报网》为例,通过考察和分析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现状,探讨越南主流媒体《人民报网》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呈现和构建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以探求媒体应当如何积极友好和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有关情况以及越中两国关系的道路。本研究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学术创新之处。除了绪论之外,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进行理论探索,对“国家形象的界定与形成”、“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以及“框架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提出新的见解。第二部分集中分析越南《人民报网》涉华报道的“议题框架”,其中包括整体分析、涉华重要事件报道分析以及涉及越中两国重要事件报道的分析。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关于越南《人民报网》通过新闻报道所呈现和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影响《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基本因素。为促进越中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新世纪里提升到更高、更新水平做出了贡献,本研究的最后将对越南主流媒体《人民报网》新闻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本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内容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越南《人民报网》为个案,选取2003-2012年这10年的头、中、尾3年(即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涉华的新闻报道,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态度上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整体分析、涉华重要事件报道分析和涉及越中两国重要事件报道的分析。本研究的结论认为,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出积极友好的中国政治外交形象、繁荣稳定的中国经济社会形象、先进多元的中国科技文化形象、负责有效的中国医疗卫生形象和强大负责的中国军事安全形象。虽然越南主流媒体《人民报网》在报道越中两国间历史遗留问题上仍然会从各自立场出发持保留意见,但是总体来说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采取客观公正和积极友好的态度和视角。这种倾向性在报道涉及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越中两国高层领导互访的新闻事件方面显得尤为明显。
何章银[7](2014)在《中国救灾外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内乱等人为灾害,化学中毒、核泄漏等技术性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当灾害的影响超越一国国界或者救灾超越一国自救能力时,救灾合作(寻求国际援助或者实施国际援助)就成为主权国家的不二选择。救灾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国际救灾合作,以期应对灾害威胁,减轻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救灾外交同样可以重塑国家形象,改善国际关系。救灾外交势必影响国际关系(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成功的救灾外交将促进国际合作,改善国际关系,失败的救灾外交将导致国际冲突,引发国际危机;同样,现有的国际关系也将影响救灾外交的成效,特别是国际救灾合作的开展,处于合作中的国际关系将对救灾外交产生积极影响,国家间将更易于合作,包括展开救灾在内的各项合作,而处于冲突中的国际关系将对救灾外交产生消极影响,国家间难于展开有效合作,或者合作程度大打折扣,甚至加剧国际冲突。影响救灾外交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一国总体外交政策,救灾外交是非传统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一定要服务于该国总体外交政策;二是国际关系现状,特别是受灾国与援助国间的关系现状,冲突中的国际关系将对救灾外交产生消极作用;三是灾害对受灾国所造成的影响;四是受灾国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如果超过受灾国的应灾能力,迫于救灾的需要,受灾国在救灾外交中的选择余地将大打折扣;五是援助国国际救援能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国际救灾体制机制等,如若一国国际救援能力不济,将严重影响其救灾外交的选择及作为,美国具有超强的实力,在国际救援方面表现可圈可点,且借重全球军事布局,可快速参与国际应灾救灾,可根据美国的国家利益灵活展开救灾外交,而一些小国,因国力有限,无法与美国等大国相媲美,展开救灾外交的选择就非常有限。中国自1980年开始接受国际援助,中国救灾外交蹒跚前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国际减灾十年”为契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救灾,进入21世纪,中国救灾外交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以2004年印度洋海啸为契机,中国展开了史上对外最大规模的援助,作为援助国,中国开展了成功的援助救灾外交,以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为契机,中国作为受灾国,全面接受国际援助,从接受物资到接受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来灾区参与救灾,从而展开了全方位救灾外交。中国救灾外交随着中国外交的变化而变化。一是对外援助的对象国选择上由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到以受灾国及其应灾能力等方面考虑为主;二是中国救灾外交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三是中国救灾外交从以物资援助为主转为物资援助与支援灾区人道救援相结合。本文从中国救灾外交的现状、评估和展望展开论述。中国救灾外交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声援慰问、协商合作、救灾演习与救灾支援。中国救灾外交参与机制涵盖从联合国机制、区域机制(亚洲机制)、次区域机制(东亚机制与上合机制)、三边机制(包括中俄印三国机制与中日韩三国机制)到双边机制。中国救灾外交的实施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加深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拓宽了中国全球外交视野。但也还存在法律机制不健全,技术装备不完善与政治因素的干扰几方面的障碍。为了更好地推进救灾外交,中国需要创造合适的条件,包括理论的发展、机制的建设与硬件的完善等。在救灾外交策略方面,要以救灾合作为契机,搭建沟通平台、改善国际关系、提升国家实力(特别是软实力)。所以,中国救灾外交应积极主动有为,寻求救灾外交话语权,在全球范围内谋划布局。
郑保卫,杨柳[8](2011)在《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事业大事记》文中提出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加强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但仍未失原来同人刊物之色彩。陈独秀仍是负责人,此外李汉俊、陈望道等上海发起组的成员也加入了编辑部,改组后由原来群益书局发行改为自行出版发行。11月,上海发起组创办秘密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任主编,编辑、出版和发行都是秘密的,是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必读教材,更是中共各地早期组织交流思想、沟通情况、筹备建党的一个重要平台。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读者对象的通俗工人报刊开
莫于川[9](2009)在《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研究报告》文中认为目次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府法制的转型发展第一部分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的演进脉络和阶段性特点第一节背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法制概况(1949—1978年)第二节政府法制建设起步发展时期(1978—1988年)一、起步发展时期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基本脉络二、改革开放促动政府法制建设阶段(1978—1982年)三、新宪法指导下的行政权力约束制度起步阶段
海剑[10](2009)在《反渎风暴》文中研究说明写在前面2009年1月,北京京西宾馆。本年度中纪委第一次工作会议如期召开。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尤为强调指出:"要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决不让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
二、北京市药监局防治非典型肺炎大事记(2003年3月26日至5月20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药监局防治非典型肺炎大事记(2003年3月26日至5月20日)(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和不足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案例选择说明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
二、全球卫生外交 |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
二、国务院层面 |
三、外交部层面 |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七八年 |
一九七九年 |
一九八〇年 |
一九八一年 |
一九八二年 |
一九八三年 |
一九八四年 |
一九八五年 |
一九八六年 |
一九八七年 |
一九八八年 |
一九八九年 |
一九九〇年 |
一九九一年 |
一九九二年 |
一九九三年 |
一九九四年 |
一九九五年 |
一九九六年 |
一九九七年 |
一九九八年 |
一九九九年 |
二〇〇〇年 |
二〇〇一年 |
二〇〇二年 |
二〇〇三年 |
二〇〇四年 |
二〇〇五年 |
二〇〇六年 |
二〇〇七年 |
二〇〇八年 |
二〇〇九年 |
二〇一〇年 |
二〇一一年 |
二〇一二年 |
二〇一三年 |
二〇一四年 |
二〇一五年 |
二〇一六年 |
二〇一七年 |
二〇一八年 |
(3)新世纪蒙汉文《内蒙古日报》与《人民日报》突发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层面的意义 |
1.2.2 社会、经济层面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 |
2.1.1 突发事件概念 |
2.1.2 突发事件特征 |
2.1.3 突发事件的分类及编码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相关知识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 |
2.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 |
2.2.3 突发事件的利益相关者 |
2.3 案例库的相关知识 |
2.3.1 案例的相关概念 |
2.3.2 案例库案例选择的原则 |
2.3.3 案例库的组织和案例的表示方法 |
2.3.4 案例推理过程 |
2.3.5 案例的索引与检索 |
2.3.6 案例的修改与学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知识组织 |
3.1 传统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3.2 网络环境下的突发事件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3.3 药品突发事件利益相关者矩阵 |
3.4 利益相关者的策略知识组织 |
3.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知识组织实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构建 |
4.1 规则一般表达式与规则库工作机制 |
4.2 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规则知识 |
4.3 构建突发事件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突发事件的案例知识库构建 |
5.1 案例知识库构建过程 |
5.2 案例知识库中案例的来源 |
5.3 案例的表示方法与表示内容 |
5.4 案例知识库的组织 |
5.5 案例的数据抽取 |
5.6 数据的预处理 |
5.7 案例知识库构建实例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规则推理和案倒推理的应用模型构建 |
6.1 规则推理与案例推理集成的缘由 |
6.2 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集成方式 |
6.3 基于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模型 |
6.4 基于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系统的方式、方法和管理策略 |
6.5 模型的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本文的结论与主要创新 |
7.2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5)清末民初细菌学的引介与公共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旨趣 |
二、研究现状 |
(一) 医疗史的兴起 |
(二) 细菌学说史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选题价值及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选题价值 |
(三) 主要内容 |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医学概况与早期出洋国人的观察 |
一、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公共卫生学 |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医学 |
(一) 温病学说的形塑和发展 |
(二) 医事制度、医学教育与分科 |
三、如蝎如蟹:使西日记中的观察 |
四、小结 |
第二章 甲午战争前后细菌概念的引介与通商口岸防疫的改进 |
一、19世纪中后期通商口岸传教士对细菌概念的引介 |
(一) 通商口岸医学传教士对细菌概念的译介 |
(二) 通商口岸非医学传教士对卫生知识的译介 |
二、避疫·检疫·治疫:1894年香港鼠疫与鼠疫杆菌 |
(一) 1894年香港鼠疫与港口检疫的推行 |
(二) “气”与“细菌”:中西医抗击鼠疫的不同方法 |
三、小结 |
第三章 清末新政时期细菌学知识的传授与东北鼠疫的防疫实践 |
一、清末教会医学院校对细菌学的传授和留学生的译介 |
(一) 教会医学校的细菌学教育 |
(二) 留学生对细菌学的译介——以留日学生为中心 |
二、细菌学与宣统鼠疫期间东北的卫生防疫 |
(一) 鼠疫、报刊与知识:《盛京时报》中的细菌学 |
(二)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报告》中的细菌学 |
三、小结 |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细菌学知识的推广与晋绥鼠疫的防控 |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细菌知识的推广 |
(一) 细菌学专业知识的译介 |
(二) 细菌学知识与生产、生活之关系 |
二、1917-1918年鼠疫的防治与新文化运动时期防疫观 |
(一) 1917-1918年鼠疫防控与交通遮断 |
(二) 清洁与消毒:以《大公报》为中心 |
三、小结 |
第五章 中央防疫处的设置与细菌学知识传播和实践的一体化 |
一、中央防疫处的设立及沿革 |
二、中央防疫处防治传染病与细菌学知识的应用 |
(一) 上海与京畿:1919年霍乱防治的两个面相 |
(二) 预防传染病与接种疫苗 |
三、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硕士) |
致谢 |
(6)论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2003-2012)(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形象与大众传媒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界定 |
一、从媒体角度的概括 |
二、从公众角度进行界定 |
三、从政治、公众和媒体三个方面对国家形象进行定义 |
第二节 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 |
一、大众传媒与生俱来的操控力 |
二、大众传媒对国家形象起着一种“定型”的作用 |
三、媒体的影响力决定其塑造国家形象力量的大小 |
第三节 框架理论 |
一、框架理论的形成 |
二、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 |
三、越南《人民报网》的框架分析 |
第二章 《人民报网》涉华报道“议题框架”分析 |
第一节 整体分析 |
一、新闻报道频率 |
二、新闻类型分析 |
三、新闻体裁分析 |
四、信息来源分析 |
五、涉华报道的表达态度分析 |
第二节 涉华重要事件报道分析 |
一、“非典型肺炎”报道 |
二、汶川特大地震报道 |
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 |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道 |
第三节 涉及越中两国重要事件报道的分析 |
一、越中两国高层领导互访报道的分析 |
二、越中两国边界领土问题报道的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人民报网》新闻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与形象构建提升 |
第一节 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 |
一、积极友好的政治外交形象 |
二、繁荣稳定的经济社会形象 |
三、先进多元的科技文化形象 |
四、负责有效的医疗卫生形象 |
五、强大负责的军事安全形象 |
第二节 影响《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基本因素 |
一、越南党和国家对新闻媒体的管理现状 |
二、越南党和国家领导关于新闻媒体对中国新闻报道的指导意见 |
三、越南党和国家领导关于《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指导意见 |
四、越南《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深度访谈 |
五、越南《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问卷调查 |
第三节 关于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建议 |
一、涉华新闻报道的客观态度应继续保持 |
二、涉华新闻报道的题材有待丰富 |
三、对两国间争议问题的报道应多采取建设性态度 |
四、越中两国媒体应增进交流和相互学习 |
五、对涉华报道应恪守公正原则以避免西方媒体的干扰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 |
附录(一) 越南《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访谈 |
附录(二) 越南《人民报网》对中国新闻报道的调查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救灾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论文的新意 |
第一章 救灾外交概述 |
一、救灾外交的概念及实施的条件约束 |
(一) 救灾外交的概念 |
(二) 救灾外交实施的条件约束 |
二、救灾外交的行为主体与种类 |
(一) 救灾外交的行为主体 |
(二) 救灾外交的种类 |
三、救灾外交的形式与特点 |
(一) 救灾外交的形式 |
(二) 救灾外交的特点 |
四、救灾外交的功能与障碍 |
(一) 救灾外交的功能 |
(二) 救灾外交的障碍 |
第二章 中国救灾外交的现状:动因、形式与机制 |
一、中国实施救灾外交的动因 |
(一) 救灾需要 |
(二) 外交需求 |
二、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形式 |
(一) 协商合作 |
(二) 救灾演习 |
(三) 声援慰问 |
(四) 救灾支援 |
三、中国救灾外交的参与机制 |
(一) 联合国救灾合作机制 |
(二) 区域机制:亚洲救灾合作机制 |
(三) 次区域机制:东亚机制与上合机制 |
(四) 三边机制:中日韩三国机制与中俄印三国机制 |
(五) 双边机制 |
第三章 中国救灾外交的评估:成就、不足与障碍 |
一、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成就 |
(一) 提升国家形象 |
(二) 加深周边合作 |
(三) 拓宽外交视野 |
二、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不足 |
(一) 重物援轻人文 |
(二) 重参与轻主导 |
(三) 重应急轻预防 |
三、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障碍 |
(一) 法律机制不健全 |
(二) 技术装备不完善 |
(三) 政治因素的干扰 |
第四章 中国救灾外交的展望:条件、策略与建议 |
一、中国救灾外交的条件建设 |
(一) 救灾外交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
(二) 救灾合作机制的建构与完善 |
(三) 国际救灾硬件的装备与选择 |
二、中国救灾外交的策略谋划 |
(一) 化灾为益:以灾害信息共享为依托搭建沟通平台 |
(二) 化害为谊:以国际救灾合作为契机改善国际关系 |
(三) 化危为机:以紧急人道救援为旗帜提升国家实力 |
三、中国救灾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 展开积极救灾外交 |
(二) 谋划全球备灾布局 |
(三) 寻求救灾外交话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1. 着作类 |
2. 论文类 |
二、英文类 |
三、网站类 |
后记 |
(10)反渎风暴(论文提纲范文)
写在前面 |
渎职猛于虎! |
第一章小小土地爷引发的官场大地震 |
新理念下的批租土地风潮 |
老板吃肉喽啰喝汤 |
政坛“明星”差点栽给开发商 |
“共享”情人搭建的利益“铁三角” |
第二章惊天的税收“黑洞” |
刚参加工作四年的吴芝刚 |
小学学历的泥瓦工陈学军 |
一拍即合 |
渎职犯罪凸现在案件背后 |
第三章外商凭空赚了一个亿 |
招商引资有猫腻 |
回避招标埋祸根 |
以“代建制”擅自发包 |
交通局长前“腐”后继 |
第四章学者型高官的黯然谢幕 |
李达昌其人 |
挪用1000万美元 |
不当省长当教授 |
数亿元“大陷阱” |
在拿下“中川国际”后向李达昌伸手 |
用父女情和师生情俘虏李达昌 |
第五章梦断“蓝田神话” |
帮了别人, “双规”了自己 |
决策者说, 帮蓝田上市差点变成幕后推手 |
受贿者说, 帮女儿买股票变成自己受贿证据 |
渎职者说, 帮企业贷款变成滥用职权 |
刻骨铭心, 终于知道法律是铁面无情 |
第六章司法腐败新标本 |
案发当事人家属举报 |
第一宗罪:为律师“勾兑”案子 |
第二宗罪:收取当事人感谢费 |
第三宗罪:大肆贪污, 使石狮蒙羞 |
第四宗罪:与胞弟联营“司法家族企业” |
背叛的不止是法律 |
第七章药监之殇 |
郝和平:第一根被点燃的“导火索” |
卒子和掮客:药监局窝案的“催化剂” |
王国荣:和药厂老总联手炮制假药 |
曹文庄:“学以致用”的法学博士 |
卢爱英:聚沙成塔 |
郑筱萸:失去“药效”的药监局局长 |
第八章“裸体做官”者的滑铁卢 |
庞家钰其人 |
8次爆管之痛的“祸民工程” |
违规创造“政绩”, 国家损失三个多亿 |
知情人数次举报 |
真相水落石出 |
“裸体做官”现象 |
仅仅谩骂是不够的 |
第九章制造上海社保案的“漩涡中心” |
仕途轨迹 |
“面疙瘩”区长 |
拉帮结派的小圈子 |
各种角色粉墨登场 |
边腐边升的“典型” |
两面人 |
三声“对不起” |
尾声 |
四、北京市药监局防治非典型肺炎大事记(2003年3月26日至5月20日)(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2]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J]. 新华社. 中国经济周刊, 2018(50)
- [3]新世纪蒙汉文《内蒙古日报》与《人民日报》突发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D]. 肖花.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4]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研究[D]. 刘喜文. 南京大学, 2015(01)
- [5]清末民初细菌学的引介与公共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D]. 姬凌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6]论越南《人民报网》新闻报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2003-2012)[D]. 吴德识.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7]中国救灾外交研究[D]. 何章银.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8]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事业大事记[A]. 郑保卫,杨柳. 新闻学论集第26辑, 2011
- [9]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研究报告[J]. 莫于川. 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 2009(00)
- [10]反渎风暴[J]. 海剑. 中国作家,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