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评估和计算检查工作的经济效果

了解评估和计算检查工作的经济效果

一、对评价和计算检测工作经济效果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梁文娟[1](2021)在《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型水库作为我国水库的主要类型,约占现有水库总数的95%,大多存在建成时间久、建设标准低、管理缺失等问题,成为我国水利行业亟需改善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水利工作重心转移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水利部针对中小型水库开展了一系列除险加固行动,如何提高其运行管理标准和水平成为关键问题。因此,开展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有助于识别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短板,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同时为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成效考核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全国其他地区小型水库标准化评价与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10个地市共172座小型水库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其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基于此,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建立了基于AHP-物元可拓评价模型,选取了 4座不同类型的小型水库开展实证研究,最后针对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提出了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阐明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的必要性。调研摸底了陕西省小型水库的分布、功能、特性等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水库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识别了影响水库运行的主要因素,引入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概念,界定了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内容,研判了陕西省开展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的必要性。(2)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解析了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组织、对象、内容、目标及保障措施之间关系,结合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实际,识别并提取了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环境保护、保障措施5大因素建立了准则层,筛选出2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3)建立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模型。将层次分析法与物元可拓法耦合应用,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五个等级标准,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模型,运用可拓集合关联度来评价多种物元特征等级,利用物元结构对待评价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同时,建立了包含准备阶段、实施评价阶段、结果反馈阶段的评价机制及流程,为实证分析研究提供方法与路径支撑。(4)选取陕西省4座小型水库开展实证分析研究。以实地调研资料及专家问卷信息为基础数据,开展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GW水库和ZZZ水库标准化水平均为“好”,TJH水库和MXG水库均处于“向差转化”状态,符合管理单位影响管理水平实际;专设管理单位的小(1)型水库运作管理标准化水平均高,小(2)型水库专设管理单位直接管理的小型水库比村管小型水库组织管理水平高,小(1)型水库比小(2)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整体高。基于此,提出了深化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推动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李笑[2](2021)在《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也不断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加剧。因此,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鼓励企业向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截至2019年6月,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178辆,同时平均车龄上升至5年,汽车维修企业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在快速发展中逐渐显现了其巨大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汽车维修企业开始将绿色高质量转型放进了企业发展规划之中。虽然,绿色高质量转型理念备受推崇,但如何帮助汽车维修企业科学地对自身的绿色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并帮助其找到改进的方向,仍缺乏相关研究和规范的实施方法。为此,本文以汽车维修企业为对象,开展绿色度评价方法研究,构建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并进行相关应用论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绿色度评价指标构建、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方法及其绿色度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为汽车维修企业的绿色度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及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分析了汽车维修企业的特点、现状和绿色化需求,设计了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分阶段实施目标,以及分三个阶段预计九年完成实施的总体规划。其中,第一个三年的目标是,规划并形成企业绿色化的发展基础;第二个三年的目标是,控制损耗、杜绝浪费,避免环境污染;第三个三年的目标是,继续提高绿色化指标和承担汽车维修企业的社会责任。根据每个三年目标,分别设计了相应的基本绿色化要求,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层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现第一个三年目标和任务为对象,开展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研究。其次,根据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化发展目标及其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研究并构建了第一阶段的绿色度实施框架,形成了第一阶段的一个目标层,六个方面的绿色化准则层,包括运营管理、能源利用、材料利用、经济成本、安全性以及污染物处理,以及面向上述六个准则层的20个指标层。通过收集大量的标准要求和企业数据,研究设计了评价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第三,研究了面向企业绿色度目标的多层次、多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某汽车维修企业为例,采用相关研究方法对该企业近年来的绿色度实施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时间里,应用企业在运营管理、材料利用、安全性以及污染物处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绿色化改造成果,明显提升了应用企业的整体绿色度水平。实施企业绿色度改进后,节省了企业相关支出,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声誉。第四,在第一阶段绿色度改进过程中,发现了企业实现绿色度关键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关键指标间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作用。例如,为提升指标“单位产值耗电量”,故采取了措施降低了总耗电量后,使得再生能源使用量对总耗电量的占比上升,即提高了指标“再生能源利用率”;又由于为了提升维修质量,严格管控交车前质检工作,使得内部返修的频次增加,同时又增加了危险废弃物管理要求,因此,使得维修工时增加,导致单台次维修成本上,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交车后返修率。分析了指标之间的潜在相关联系,发现“内部返修率”,“再生能源利用率”,“员工安全”,“单位产值耗电量”以及“绿色维修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等指标属于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的关键指标。当然,在能源利用以及经济指标方面的绿色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已将其作为2020年或近三年的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将重视企业绿色度关键指标及其关联指标的共同发展,并已将其纳入第二阶段绿色度评价体系设计和实施。

魏宇[3](2021)在《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由长期以来注重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转变,交通运输领域开始更多地关注安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业被列为幸福产业之首,为适应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自驾游、自助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促进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旅游游憩、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成为时代趋势,旅游交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以风景道为代表的新型道路突破了传统交通固有的建设理念,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具有景观、游憩、旅游、生态和保护等复合功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成为交通与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受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明确提出,建设25条国家旅游风景道,加快中国风景道体系建设。为满足这一蓬勃发展的实践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道评价理论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风景道遴选与等级划分标准,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对传统道路评价的研究关注较多,但针对风景道等新型道路的评价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风景道评价体系为核心科学问题;在对已有研究系统分析基础之上,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立足我国风景道发展现实,构建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建立风景道评价指标及定量化评价模型,并在河北省国家一号风景道开展评价应用,进一步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按照“研究基础-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模型-评价应用”几个板块展开。第一,研究基础。该板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现有风景道评价相关国内外研究分析。全面梳理国内外泛风景道评价与传统道路相关评价研究,回顾已有研究现状、不足,对比分析研究异同;系统梳理风景道评价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为风景道评价体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对国际视野下风景道评价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开展研究,总结其对于我国风景道评价体系构建的可借鉴之处及可改进之处。第二,评价体系。该板块重点构建风景道评价体系。第一,厘清风景道评价的概念、功能作用等基础性问题;明确风景道评价体系构建目的与原理,从理论基础、概念体系、评价体系、分等定级等方面构建了风景道评价概念模型;第二,分析风景道评价机构、职能划分,以及评价程序;第三,明晰风景道评价指标设计思路,确立风景道评价指标;第四,阐明风景道评价方法选取的考量,确定风景道评价方法;第五,明确风景道评价分等定级依据,并对国家级和省级风景道进行等级划定。第三,评价指标。首先对既有与风景道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梳理,从宏观层面提炼出风景道四个评价维度,从微观上,梳理出了各维度下的相关指标;其后,阐明风景道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与流程,进行评价指标机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景观、设施、服务和管理四个维度,确立风景道评价指标。第四,评价模型。在深入分析现有评价方法及其存在局限性基础上,就风景道评价的特点,引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对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评价指标值获取进行优化改进,实现对风景道量化评价;同时,重点就评价数据采集及预处理、评价指标值获取、权重计算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进行详细阐释。第五,评价应用。对河北省国家一号风景道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构建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体系,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明确评价指标;其后,将风景道评价模型应用于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中,对其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评价指标值获取、权重计算和评价总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划定国家一号风景道等级,分析评价结果;同时,就各评价指标对国家一号风景道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影响程度和存在问题提出国家一号风景道优化提升路径。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第一,系统探讨并构建风景道评价体系。通过对泛风景道评价和传统道路相关评价研究的深入分析,以及国家与行业规范、标准、相关政策性文件的系统梳理,理性透视当前国内外泛风景道及道路评价相关研究热点与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景道评价概念、功能作用、评价程序及机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风景道评价分等定级,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道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建立风景道定量评价模型。风景道评价选取了以模糊综合评价为评价主模型,同时,引入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方法,对模糊综合评价权重求解和风景道评价指标值获取进行改进和优化,进而形成了风景道定量化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对于解决多维度、模糊性强、不易量化的风景道指标综合评价具有优势,同时,为分散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处理及评价提供了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主观性,为实现对风景道进行客观和科学的量化评价提供了可能性。第三,实证研究检验风景道评价体系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以国家一号风景道为例进行了评价实证分析,验证了风景道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规范我国蓬勃发展的风景道实践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可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风景道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杨建勋[4](2021)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京津冀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生态发展过程中,建筑已经成为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人类对建筑所投入的生态资源目前已经进入到负荷阶段。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建筑活动对资源能源与自然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如雾霾污染、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国情中又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建筑绿色化发展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更新迭代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首先构建了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赋权,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次,结合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构建了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体系,并基于上述区域资源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采用剩余动态配权法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与综合分析;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分析结果做进一步的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中,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相比,其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最低,仅为0.637。各准则层综合评价指数中,京津冀地区社会禀赋高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而资源禀赋与环境禀赋低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参照该结果选取了下文中京津冀区域目标案例的适宜值。(2)在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实证分析中,得到了综合评价指数EF=0.535,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该指标的隶属度,得到评价结果为一般绿色化水平。并且得到了各项指标单因子距离Di,据此得到对评价结果有显着影响的较差项(绿地率)以及一般项(总结归纳分为水资源节约与智能化设备服务),并提出了针对该案例改善措施。实例中,该项目也未取得绿色建筑设计阶段标识。所以,本文研究体系的设立与实际保持一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方瑞苑[5](2021)在《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缓解城市居住需求,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城市多层住宅。此类住宅建成距今已有30-40年时间,受先天条件、物理老化、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多因素影响,已成为陈旧、功能落后、高耗能的老旧住宅,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十四五”要求,各城市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力争在期末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对于存量巨大、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城镇老旧住宅,采用综合改造或拆除重建等方案对其更新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城镇老旧住宅更新面临四大问题,即更新方案是否可行,更新后住宅建筑性能能否得到提升,更新能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更新方案的成本是否经济合理,因此需在建筑策划阶段对老旧住宅单体的更新方案进行评价。价值工程作为一项技术及经济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经济和功能的角度研究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特点,在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尤其设计阶段发挥很大能效,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评价工作流程和综合评价模型,为更新方案优选和决策提供一种简单可行、反映客观事实的定量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城镇老旧住宅现状及更新方案调研剖析,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既有住宅性能评价标准及相关研究,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ANP-模糊评价的功能综合评价模型,从更新后功能性、施工可行性及方案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对更新方案进行评价,求出价值工程相应的功能系数。再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成本估算模型,对更新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求出价值工程中相应的成本系数,进而结合功能系数求出更新方案的价值系数。最后结合大连某老旧住宅建筑的案例,验证本文构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为更新方案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基于价值工程,在城镇老旧住宅更新的建筑策划阶段对各更新方案进行功能成本分析,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引入更新方案评价中,将价值工程工作流程与更新方案的评价流程结合,为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朱春涛[6](2020)在《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文中提出我国经过治理的河段长度占总河段长度的比例不足35%,河道治理的任务依然繁重。泾河作为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一级支流,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泾河河道的治理,对改善黄河的水质状况、提升流域水污染治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泾河新城因河得名,泾河横穿泾河新城,从防洪、治污和生态景观等层面进行泾河河道治理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需求。目前,泾河河道丰水期(汛期)洪水、泥沙和污水对整个流域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平水期和枯水期景观难以满足“南山北水灵动泾河”的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在诸多河道治理工程方案中,如何选择适合泾河流域特点、符合泾河新城城市发展需求和周边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工程方案成为实施河道治理的前提;提出综合反映河道治理工程的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选择最优效果的工程方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文献梳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效益综合评价进行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工程方案进行评价决策,构建了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较为完整地从经济效果属性、生态效果属性和社会效果属性三个层面对该工程效益进行了诠释和解释,为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对于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其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在评价中权重分别为13%、51%和36%,结果表明对于该段河道的治理最为关注的是其生态效果,其次是其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上所具备的社会效益。现有的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方案中,方案1是综合效益最优的工程建设方案。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到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三个工程方案的效益评价结果分别为0.896、0.867、0.735,由此确定方案1为实施河道治理效益最优方案。

宁龙[7](2019)在《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油气能源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能源。当前国内油气产量远低于消费量,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必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增加新的地质储量,提高油气产量。勘探开发经济评价作为勘探开发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油田勘探开发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的勘探开发经济评价有助于油田及时把握勘探开发的经济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正处于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高采出,产量递减较快,加之油价的低迷不振,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更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取得。为此,油田企业有必要从勘探开发全流程视角,分析勘探开发经济特性,建立一体化经济评价体系,开展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以客观评价油田勘探开发现状,找出不足,获得针对性的效益提升对策,支持油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文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调查法、综合评价等方法,开展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主要完成如下工作:(1)分析了油田勘探开发的经济特性以及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各阶段的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油田经济评价现状,发现主要存在当前评价偏于项目评价、偏于事前评价、偏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依次经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2)按照构建原则与思路,通过专家调查与统计筛选,最终确立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油气勘探、油气开发、生产经营三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三级指标。构建了融合单一评价模型、事前事后检验和组合评价模型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体系。其中,指标赋权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粗糙以及熵值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单一评价模型包括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评价、TOPSIS评价三种模型;组合评价模型包括简单平均、熵权、最满意、偏移度和Shapley值等。同时,结合组合评价模型结果,提出了油田聚类分析、分类规则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深入分析方法。(3)通过胜利油田43个油田的实例分析,验证了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同时,将43个油田划分为8类区域;给出了三条分类规则,说明了生产经营评价对总体评价的重要性;分别分析得到影响油气勘探、开发与生产经营经济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结合每类区域的特点提出了胜利油田提高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效益的对策。(4)提出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保障措施,包括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制定配套制度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等。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较为全面、一致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的勘探、开发、生产各自独立的评价指标进行完善,构建了油田(区块)勘探开发全过程的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涵盖油气勘探、油气开发、生产经营三个方面,融合了资源、经济、环境、风险、技术等效益测度维度,包括38个具体的三级指标,这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提供了一致性的指标体系基础。(2)建立了系统、顺序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体系,即单一评价→事前检验→组合评价→事后评价的基本范式,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模型建模思路与步骤。这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提供了比较客观的集成化方法体系。(3)建立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结果的深层次挖掘分析模型,包括聚类分析、基于粗糙集的分类规则分析以及基于偏相关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为油田(区块)的共类分析、提升经济效益的重点对策提出提供了现实的参考导向。

何家庆[8](2019)在《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基于重庆市某县级医院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医院是深化医疗改革的关键部分,健康中国战略给医疗改革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医疗资源配置和医院运营管理仍是医疗改革的核心部分。与三级医院相比,县级公立医院在医疗资源配置和医院运营管理仍显不足。所以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资源配置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和改进能补充医疗改革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是医院医疗资源配置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子控制系统。本文所研究的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要素进行分析: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指标筛选与权重、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现行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未形成完整制度体系。方案评价目标为了深化医疗改革,为了提升医院运营管理能力,为了提升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为了承担社会责任,以及为了激励员工。方案评价对象包括:医疗服务与技术水平程度与开展状况;医院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医疗资金配置、使用及其收益管理情况;方案体现的评价指标为经济效益、医疗工作量两个主要维度。方案对评价指标赋权采取收入赋权法。根据前面所分析的结果,本文所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通过两个层次和以下几个要素进行: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评价指标筛选与权重、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本文认为评价目标在于为了深化医疗改革与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为了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为医院运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了激励员工与公平绩效分配,以及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评价对象包括:医院绩效目标与医疗改革、健康中国战略适应性;医疗服务与技术水平程度与开展状况;医院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医疗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及其收益管理情况。本文评价指标包括医院层面与科室层面,维度包括医疗服务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投入、财务管理。其中涉及科室层面的指标为25个,涉及医院层面的指标为37个。评价指标权重与标准采用方法:医院层面为纵向对比法,科室层面为层次分析法。医院层面评价结果主要体现为历史变动曲线或表格,主要为医院管理层在运营管理和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方面提供决策依据。科室层面评价结果主要体现为科室排名与绩效工资总额分配,其中绩效工资总额采取成本控制方法设置上限,主要作为科室与员工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本章绩效评价指标模型应用分为两个层面,第一部分是科室层面,采集十个临床科室数据,基于层次分析赋权的绩效评价指标模型应用;第二部分是医院层面,采集2013-2017年医院数据,基于纵向对比法的绩效评价指标模型应用。科室层面绩效评价结果表明:医疗服务与技术水平维度对以医疗资源配置为导向为主评价维度,体现在以医疗服务与技术水平为主,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辅,对科室层面绩效评价结果有显着影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维度对科室层面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减弱。资源投入评价维度对科室层面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最弱。医院层面绩效评价结果表明:医院医疗服务与技术水平逐步改进,改进幅度较小。经济效益绝对指标在逐步提升,但相对指标比如评价经济效益质量指标在逐步下滑。社会效益保持稳定增长且幅度较小。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增加幅度较小。财务管理能力逐年下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最后本文认为医院绩效评价目标设置考虑的自变量有国家政策、行业特色、以及医院战略管理等。医院绩效评价目标对医院绩效评价指标筛选与选取有显着影响。评价指标赋权应当与主观判断和客观量化相结合。医疗行业标准、医院历史标准对医院绩效评价标准有显着影响。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对评价结果有显着影响,其权重占比最高;其次是经济于社会效益对评价结果有较大影响,其权重占比次之。医院绩效评价结果应当为医院绩效评价目标服务。绩效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对评价指标的筛选与选取有显着影响。评价指标权重赋权方法对绩效评价结果有显着影响。

凌杨[9](2019)在《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直接关系到我国2020年贫困人口能否实现全部脱贫,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为进一步扶贫攻坚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对扶贫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的金阳县,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具有与其他贫困地区不同的特点,成为国家扶贫攻坚道路上的“拦路虎”。同时,依托于金阳县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青花椒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典范。在此背景下,本文在贫困成因理论、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国内外产业扶贫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阐述了产业扶贫的含义及产业扶贫效果。严格贯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依据国家政策、专家咨询和文献分析,从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生态效果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了专家咨询论证和信度分析。论文构建了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设计了评价测量量表,并针对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最后,通过对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完善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的对策建议。

王娟[10](2019)在《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空间现象,近年来在各地城中村拆除重建的同时,安置村民的居住环境、身份特征、收入来源和就业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从目前的城中村改造实践来看,改造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和企业的意志,忽视了村民作为改造主体之一的各项权益,有失社会的公平正义,并导致城中村改造面临很大的阻力,矛盾冲突不断。随着各地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全面展开,从村民视角对已经实施改造的城中村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后续改造工作和谐有效地开展及为政策制定提供经验支持,就显得越发迫切而重要。本文基于村民视角,以村民的利益关怀为出发点,结合24个典型实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郑州不同阶段的城中村改造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后评价,并剖析各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主要问题,进而对城中村改造策略和政策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郑州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的系统梳理,揭示出郑州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发展轨迹,分别是市场运作初步探索阶段、三方参与快速推进阶段、规划引领的调整阶段和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村集体与投资商联合改造或投资商独立改造的形式,通过市场运作吸引企业投资开发;第二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负责决策引导,开发商负责对村民安置补偿以及安置区和开发区建设,村集体负责沟通协调,三方共同参与快速推进改造实施;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政府收回规划编制权,改造突出了规划引领作用;第四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城中村改造纳入到郑州大棚户区改造范围之中,政府在改造过程中发挥主导和全程监管的作用。(2)借鉴相关领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重点在物质空间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环境效果等四个维度上展开评价;基于村民满意度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维度指标的权重;结合郑州城中村改造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评价的等级标准。运用该体系对郑州城中村改造效果进行评价后认为,四个阶段的经济效果和环境效果的后评价结果较好,物质空间效果的后评价结果次之,社会效果的后评价结果相对较差。其中,物质空间效果的景观设计、活动场地与设施、场所文脉、户型、墙面、地面、供暖、楼电梯等指标以及社会效果的居委会配备、村民社会保障、村民就业安置、公众参与度等指标的较低得分,影响了村民对物质空间效果、社会效果以及综合效果的后评价结果。(3)从村民视角研究揭示了各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主要问题。第一阶段主要存在产业形态单一,商业和办公物业配比较高;缺少公益用房、原村庄文化及风俗功能用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实施;村民经济收入单一等问题。第二阶段主要存在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不足;房屋质量问题普遍;村民城市化转型不彻底;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问题。第三阶段主要存在建筑形态单一,户型配比不够灵活;景观绿化效果差,村庄场所文脉缺失;村民参与度较低;村民补偿金没有合理规划等问题。第四阶段主要存在社会性问题突出;过渡安置政策有待完善;村民社会保障力度降低;村民租金收益有所下降等问题。进一步总结了以上各个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安置区物质空间改造效果一般;自上而下的改造,村民参与度较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失地村民后续发展乏力,缺乏制度保障等。(4)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城市发展现状,提出基于村民视角的科学有效的城中村改造策略和制度保障。首先,城中村改造应以多元目标体系为指导,策略包括建立城中村改造多元竞争机制、规划和建设满足安置村民需求的物质空间环境、保护和传承城中村地域文化、提高村民的后续发展潜力、促进公众参与。其次,相应的制度保障包括建立科学多元的征地补偿机制、完善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体制改革配套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二、对评价和计算检测工作经济效果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评价和计算检测工作经济效果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运行管理研究
        1.2.2 水利标准化研究
        1.2.3 水库运行管理评价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及标准化评价必要性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资源条件
        2.1.3 社会经济
    2.2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
        2.2.1 小型水库基本情况
        2.2.2 典型小型水库调研
        2.2.3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
        2.2.4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存在问题
    2.3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概述
        2.3.1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内涵
        2.3.2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发展历程
        2.3.3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现状
    2.4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必要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体系
        3.1.1 标准化体系内容
        3.1.2 标准化体系特点
    3.2 评价指标初步识别与筛选
        3.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依据
        3.2.2 评价指标选取思路
        3.2.3 评价指标初步识别与筛选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释义
        3.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2 组织管理指标
        3.3.3 安全管理指标
        3.3.4 运行管理指标
        3.3.5 环境保护指标
        3.3.6 保障措施指标
    3.4 本章小节
4 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模型框架设计
        4.1.1 权重计算方法选取
        4.1.2 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4.1.3 物元可拓模型框架
    4.2 指标权重计算
        4.2.1 层次分析法运算流程
        4.2.2 准则层权重计算及检验
        4.2.3 指标层权重计算及检验
        4.2.4 综合权重计算
    4.3 物元可拓模型的构建
        4.3.1 评价等级确定
        4.3.2 物元确定
        4.3.3 关联度计算
        4.3.4 等级划分
    4.4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机制
        4.4.1 评价主体
        4.4.2 评价流程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对象选取
        5.1.1 选取原则
        5.1.2 基本情况
    5.2 实证研究
        5.2.1 待评价物元确定
        5.2.2 关联度计算及等级划分
    5.3 评价结果及对比分析
        5.3.1 结果分析
        5.3.2 对比分析
    5.4 对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
        1.2.1 绿色度评价指标及其构建方法的相关研究
        1.2.2 汽车维修企业相关管理技术的相关研究
        1.2.3 汽车维修企业的绿色度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关不足的综述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的主要章节及其关联性
第二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的总体设计
    2.1 汽车维修企业实施绿色度的基本条件分析
        2.1.1 汽车维修企业的特点
        2.1.2 汽车维修企业的现状分析
        2.1.3 汽车维修企业的绿色度建设的需求分析
    2.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目标设计
        2.2.1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基本概念
        2.2.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的需求分析
        2.2.3 企业绿色度的分阶段实施目标设计
    2.3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框架设计
        2.3.1 设计绿色度评价指标的基本设计原则
        2.3.2 绿色度评价指标的维度设计原则
        2.3.3 绿色度评价指标的分期实施原则
    2.4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的长期实施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结构及指标设计
    3.1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的体系结构设计
    3.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设计
        3.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2.2 构建六维度绿色度评价体系
        3.2.3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集
    3.3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筛选及确立
    3.4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1 企业运营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2 企业能源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3 企业材料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4 企业经济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5 企业安全性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4.6 企业污染物处理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体系建设与评价方法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基础及工作流程
        4.1.1 权重设计方法的评述
        4.1.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指标的权重设计案例
        4.1.3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的绿色度评价工作流程
    4.2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4.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4.2.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3 层次分析法的编程
        4.2.4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4.2.5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分析
    4.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4.3.1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各评价因素的隶属度计算
        4.3.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编程
        4.3.3 典型案例的应用测试及其有效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5.1 应用企业的需求分析与实施基础
    5.2 应用企业绿色度实施效果的统计分析
        5.2.1 运营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2.2 能源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2.3 材料利用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2.4 经济指标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2.5 安全性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2.6 污染物处理绿色度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效果分析
    5.3 实施绿色度后的总体效果以及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5.3.1 实施绿色度实施后的关键指标分析
        5.3.2 实施绿色度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5.3.3 实施效果的综合评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指标集各指标定义
附录B 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指标体系权重问卷调查表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基本概念与研究概况
        2.1.2 泛风景道评价研究
        2.1.3 传统道路评价相关研究
        2.1.4 国内外比较研究
        2.1.5 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风景道相关理论
        2.2.2 公路景观评价相关理论
        2.2.3 廊道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2.2.4 旅游资源评价理论
        2.2.5 深度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风景道评价先行实践与经验借鉴
    3.1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概述
        3.1.1 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
        3.1.2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形成
        3.1.3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特点
    3.2 美国风景道评价指标
        3.2.1 国家级风景道评价指标
        3.2.2 州级风景道评价指标
    3.3 美国风景道评价方法
    3.4 美国风景道评价案例
        3.4.1 概述
        3.4.2 评价标准
        3.4.3 评价方法
    3.5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借鉴与启示
    3.6 本章小结
4 风景道评价体系构建
    4.1 概念与功能
        4.1.1 概念界定
        4.1.2 功能作用
    4.2 构建目的与原理
        4.2.1 构建目的
        4.2.2 构建思路
        4.2.3 评价概念模型
    4.3 评价机构及程序
        4.3.1 评价机构
        4.3.2 评价程序
    4.4 评价指标
        4.4.1 指标设计思路
        4.4.2 评价指标构建
    4.5 评价方法
        4.5.1 评价方法考量
        4.5.2 评价方法应用
    4.6 评价分等定级
        4.6.1 分等定级依据
        4.6.2 评价等级划分
    4.7 本章小结
5 风景道评价指标
    5.1 既有评价指标分析
        5.1.1 评价维度分析
        5.1.2 评价指标分析
    5.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与流程
        5.2.1 构建原则
        5.2.2 构建流程
    5.3 评价指标机理分析
    5.4 评价指标构建
        5.4.1 景观维度评价指标
        5.4.2 设施维度评价指标
        5.4.3 服务维度评价指标
        5.4.4 管理维度评价指标
    5.5 本章小结
6 风景道评价方法及模型
    6.1 现有评价方法分析
        6.1.1 评价方法总体分析
        6.1.2 风景道相关评价方法
    6.2 评价方法选取与适用性分析
        6.2.1 评价方法选取与优化
        6.2.2 评价方法适用性
    6.3 风景道评价模型构建
        6.3.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6.3.2 评价指标值获取
        6.3.3 权重计算
        6.3.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风景道评价体系中国实践:国家一号风景道为例
    7.1 研究区概况
    7.2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指标构建
        7.2.1 构建目标
        7.2.2 构建原则
        7.2.3 评价指标构建
    7.3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方法及模型
        7.3.1 数据及实验环境
        7.3.2 评价指标值获取
        7.3.3 权重计算
        7.3.4 评价总分计算
    7.4 国家一号风景道分等定级及评价结果
        7.4.1 评价分等定级
        7.4.2 评价结果分析
    7.5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7.6 国家一号风景道优化提升路径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风景道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B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京津冀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绿色建筑概念与特征
    2.2 绿色建筑设计
        2.2.1 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2.2.2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2.3 绿色化水平评价
    2.4 资源环境约束理论
    2.5 剩余动态配权法
        2.5.1 基本原理
        2.5.2 权重计算分析过程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约束分析
    3.1 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概况介绍
        3.1.1 水资源状况
        3.1.2 国土资源状况
        3.1.3 大气污染状况
    3.2 资源环境约束性综合评价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特点与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和准则层介绍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介绍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
    5.1 案例介绍
        5.1.1 项目建设地点
        5.1.2 项目建设规模
    5.2 案例分析
        5.2.1 数据整理
        5.2.2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综合评价
        5.2.3 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
        1.2.3 评价主体
        1.2.4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现状综述评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价值工程理论
        2.1.1 价值工程定义
        2.1.2 价值工程产生与其在建筑业中的发展
        2.1.3 价值工程的工作流程
        2.1.4 价值工程用于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评价研究的优越性
    2.2 城镇老旧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 城镇住宅发展历程
        2.2.2 城镇老旧住宅时代背景及住宅政策变革
        2.2.3 城镇老旧住宅建造情况
    2.3 老旧住宅拆旧建新及综合改造相关概念
        2.3.1 拆旧建新的特点
        2.3.2 城镇老旧住宅综合改造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1 基于价值工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框架
        3.1.1 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3.1.2 基于价值工程的综合评价流程及各阶段工作
    3.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2.3 筛选功能分析评价指标及内涵解释
        3.2.4 建立指标体系及指标间关联性分析
    3.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3.3.1 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及选择
        3.3.2 AN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3.3 指标权重确定
        3.3.4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确定
        3.3.5 功能系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LCCA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经济性分析
    4.1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4.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内容及全寿命周期管理各阶段
        4.1.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4.1.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寿命种类
        4.1.4 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案比选
    4.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
        4.2.1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步骤
        4.2.2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
        4.2.3 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中相关参数选择
        4.2.4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LCCA估算模型中成本单元估算
        4.2.5 成本系数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更新方案设计
        5.2.1 方案1-综合改造(提升项为适老化改造)
        5.2.2 方案2-综合改造(提升项为节能节水改造)
        5.2.3 方案3-拆旧建新
    5.3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A项目综合评价
        5.3.1 A项目各方案功能系数分析
        5.3.2 A项目各方案成本系数分析
        5.3.3 A项目各方案价值系数计算及方案评价决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
附录 B 运用Super Decisions的运算过程及结果
附录 C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效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3.1 河道治理工程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1.3.2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河道治理工程
        2.1.2 河道治理工程效益
    2.2 理论基础和方法
        2.2.1 综合评价的理论
        2.2.2 综合评价的方法
3.河道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河道治理工程效益评价指标分析
        3.1.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U1)
        3.1.2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U2)
        3.1.3 社会效果评价指标(U3)
    3.2 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4.泾河新城河道现状及河道治理工程方案创造
    4.1 泾河新城河道现状
        4.1.1 工程地理位置
        4.1.2 工程建设条件
        4.1.3 工程任务
    4.2 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方案创造
        4.2.1 工程方案一
        4.2.2 工程方案二
        4.2.3 工程方案三
5.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5.1 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效益对比
        5.1.1 工程方案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5.1.2 工程方案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5.1.3 工程方案社会效益对比分析
    5.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1 权重的确定
        5.2.2 评级等级的确定
    5.3 工程效益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3.2 分层综合评判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一
附表二

(7)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项目经济评价研究
        1.2.2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研究
        1.2.3 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经济评价理论的界定
    2.1 经济评价的概念
        2.1.1 经济评价的内容构成
        2.1.2 经济评价的阶段划分
    2.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概念
        2.2.1 勘探开发的界定及特征
        2.2.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定义与特点
    2.3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系统构成与步骤
        2.3.1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系统构成
        2.3.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步骤
    2.4 相关基础理论
        2.4.1 产业价值链理论
        2.4.2 系统理论
        2.4.3 油藏经营管理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特性及其评价现状分析
    3.1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特性
        3.1.1 勘探开发的整体经济特性
        3.1.2 勘探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1.3 油气开发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1.4 生产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现状分析
        3.2.1 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现状
        3.2.2 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的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4.2.2 指标筛选
    4.3 评价指标的具体涵义
        4.3.1 油气勘探指标
        4.3.2 油气开发指标
        4.3.3 生产经营指标
    4.4 本章小结
5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构建
    5.1 评价模型选取
        5.1.1 基于单一方法的评价模型
        5.1.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组合评价模型
    5.2 指标权重确定
        5.2.1 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5.2.2 指标的主观赋权
        5.2.3 指标的客观赋权
        5.2.4 指标的组合赋权
    5.3 单一评价模型
        5.3.1 模糊综合评价
        5.3.2 灰色关联评价
        5.3.3 TOPSIS评价
    5.4 组合评价模型
        5.4.1 简单平均组合评价
        5.4.2 熵权组合评价
        5.4.3 最满意组合评价
        5.4.4 偏移度组合评价
        5.4.5 Shapley值组合评价
    5.5 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5.5.1 聚类分析
        5.5.2 分类规则分析
        5.5.3 偏相关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实例分析
    6.1 评价对象选取与数据来源
        6.1.1 胜利油田简介
        6.1.2 评价对象选取
        6.1.3 数据来源与总体特征
    6.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1 主观赋权
        6.2.2 客观赋权
        6.2.3 组合赋权
    6.3 基于单一评价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
        6.3.1 模糊综合评价
        6.3.2 灰色关联评价
        6.3.3 TOPSIS评价
    6.4 基于组合评价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
        6.4.1 油气勘探组合评价
        6.4.2 油气开发组合评价
        6.4.3 生产经营组合评价
        6.4.4 总体组合评价
        6.4.5 最优组合评价结果
    6.5 最终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6.5.1 评价结果聚类分析
        6.5.2 评价结果分类规则分析
        6.5.3 评价结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6.6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效益的提升对策
    6.7 本章小结
7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保障措施
    7.1 完善经济评价组织管理体系
    7.2 规范经济评价基础数据归集
    7.3 制定经济评价制度体系
    7.4 搭建经济评价信息共享平台
    7.5 建立专业的经济评价人才队伍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8.1 结论
    8.2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基于重庆市某县级医院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医改政策导向
        1.1.2 置于两地交集地带
        1.1.3 医院运营管理导向
        1.1.4 医院或缺研究关注
        1.1.5 医院或有经济压力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结构
    1.4 研究意义、可能的贡献与不足
2.文献综述
    2.1 绩效评价理论框架文献综述
    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综述
    2.3 绩效评价相关文献综述
    2.4 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2.5 文献述评
3.理论基础
    3.1 绩效相关概念
    3.2 需求层次理论
    3.3 双因素理论
    3.4 综合平衡理论
    3.5 企业公民理论
    3.6 层次分析法理论
4.现行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分析
    4.1 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分析
    4.2 评价指标选取与权重分析
    4.3 评价标准方法与结果分析
    4.4 现行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小结
5.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5.1 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构建
    5.2 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5.2.1 评价指标筛选与选取
        5.2.2 指标权重方法与赋权
    5.3 评价标准方法与结果构建
    5.4 现行方案与新绩效评价体系对比
    5.5 新绩效评价体系小结
6.新绩效评价指标模型应用
    6.1 科室层面绩效评价指标模型应用
    6.2 医院层面绩效评价指标模型应用
        6.2.1 医疗服务与技术水平评价
        6.2.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
        6.2.3 资源投入评价
        6.2.4 财务管理评价
    6.3 新绩效评价指标模型应用小结
7.建议与结论
    7.1 研究建议
    7.2 研究结论
    7.3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附表

(9)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产业扶贫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产业扶贫相关概念
        2.1.1 贫困与反贫困
        2.1.2 产业扶贫
        2.1.3 产业扶贫效果
        2.1.4 满意度评价分析
    2.2 产业扶贫相关理论
        2.2.1 贫困成因理论
        2.2.2 资源禀赋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金阳县县情概况
    3.1 经济社会情况
    3.2 整体贫困概述
    3.3 贫困成因分析
第4章 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4.1 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的比较优势
    4.2 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的主要措施
    4.3 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取得的效果
第5章 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5.1 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3 评价指标体系论证研究
    5.2 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评价模型研究
        5.2.1 综合评价法概述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评价指标测量量表的设计
        5.2.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3 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评价结果
        5.3.1 调查问卷与数据分析
        5.3.2 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综合评价分析
        5.3.3 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单项评价分析
    5.4 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 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优化对策建议
    6.1 经济效果提高的对策建议
    6.2 社会效果加强的对策建议
    6.3 生态效果提升的对策建议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中村改造的现实困境
        1.1.2 城中村改造是郑州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中村(Urban Village)
        1.3.2 安置区(Resettlement Area)
        1.3.3 后评价(Post-Evaluation)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相关研究与实践
    2.1 城中村相关研究
        2.1.1 国外城中村研究
        2.1.2 国内城中村研究
    2.2 后评价相关研究
        2.2.1 国外后评价理论与实践
        2.2.2 国内后评价理论与实践
    2.3 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相关研究
        2.3.1 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
        2.3.2 城中村改造评价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
    3.1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构建
        3.1.1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必要性
        3.1.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涵义
        3.1.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内容
        3.1.4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3.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关键点
        3.2.3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3.2.4 评价指标确定
    3.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指标的释义和评分标准
        3.3.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
        3.3.2 社会效果后评价
        3.3.3 经济效果后评价
        3.3.4 环境效果后评价
    3.4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后评价体系权重
        3.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3.4.2 后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4.3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结果
    3.5 模糊综合评价的构建
        3.5.1 评价方法选取
        3.5.2 模糊综合后评价法步骤
        3.5.3 评分结果百分制得分
        3.5.4 模糊判断矩阵及综合得分的确定
        3.5.5 聚类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运作初步探索阶段(2003-2006 年)
    4.1 改造背景
        4.1.1 城中村人居环境形态问题制约郑州城市发展
        4.1.2 先进地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4.2 改造政策和特点
        4.2.1 相关政策
        4.2.2 政策特点分析
        4.2.3 改造计划安排
    4.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4.3.1 数据采集
        4.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4.3.3 指标结果统计
        4.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4.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4.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4.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4.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4.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4.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4.5 改造效果反思
        4.5.1 产业形态单一,商业和办公物业配比较高
        4.5.2 缺少公益用房和原村庄文化及风俗功能用房
        4.5.3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实施
        4.5.4 村民经济收入趋于单一,房租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方参与快速推进阶段(2007-2008 年)
    5.1 改造背景
        5.1.1 郑州发展战略调整
        5.1.2 城市建设需要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
        5.1.3 第一阶段改造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5.2 改造政策和特点
        5.2.1 相关政策
        5.2.2 政策特点分析
        5.2.3 改造计划安排
    5.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5.3.1 数据采集
        5.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5.3.3 指标结果统计
        5.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5.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5.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5.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5.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5.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5.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5.5 改造效果反思
        5.5.1 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不足
        5.5.2 房屋质量问题普遍,村民满意度低
        5.5.3 村民城市化转型不彻底
        5.5.4 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依然滞后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规划引领的调整阶段(2009-2011 年)
    6.1 改造背景
        6.1.1 郑州城市发展向外延与内涵相结合转变
        6.1.2 房地产市场发展刺激存量用地开发
        6.1.3 城中村改造现实困境需要进行调整
    6.2 改造政策和特点
        6.2.1 相关政策
        6.2.2 政策特点分析
        6.2.3 改造计划安排
    6.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6.3.1 数据采集
        6.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6.3.3 指标结果统计
        6.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6.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6.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6.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6.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6.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6.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6.5 改造效果反思
        6.5.1 建筑形态单一,户型配置不够灵活
        6.5.2 景观绿化效果较差,村庄场所文脉缺失
        6.5.3 改造过程公众参与度较低
        6.5.4 拆迁安置标准存在区域差异,补偿金使用没有合理规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阶段(2012-2017 年)
    7.1 改造背景
        7.1.1 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环境
        7.1.2 城中村纳入郑州棚户区改造范围
    7.2 改造政策和特点
        7.2.1 相关政策
        7.2.2 政策特点分析
        7.2.3 改造计划安排
    7.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7.3.1 数据采集
        7.3.2 评价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7.3.3 指标结果统计
        7.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7.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7.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7.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7.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7.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7.4.5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7.5 改造效果反思
        7.5.1 社会性问题突出
        7.5.2 村民社会保障力度降低
        7.5.3 过渡安置政策有待完善
        7.5.4 村民租金收益有所下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
    8.1 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不同阶段的共性问题
        8.1.1 安置区物质空间改造效果一般
        8.1.2 自上而下改造,公众参与度较低
        8.1.3 社会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8.1.4 村民后续发展乏力,缺少制度保障
    8.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新定位
        8.2.1 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认识
        8.2.2 改造目标应向多元体系转变
        8.2.3 郑州城中村改造的方向
    8.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策略
        8.3.1 建立多元竞争的城中村改造市场
        8.3.2 规划和建设满足村民需求的物质空间环境
        8.3.3 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地域文化
        8.3.4 提升村民的后续发展潜力
        8.3.5 提高村民素质,促进公众参与
    8.4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制度保障
        8.4.1 建立科学多元的征地补偿机制
        8.4.2 完善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8.4.3 完善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机制
        8.4.4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8.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对评价和计算检测工作经济效果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D]. 梁文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汽车维修企业绿色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李笑. 东华大学, 2021(01)
  • [3]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D]. 魏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京津冀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D]. 杨建勋.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5]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D]. 方瑞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效益综合评价[D]. 朱春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D]. 宁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6)
  • [8]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基于重庆市某县级医院的案例分析[D]. 何家庆.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金阳县青花椒产业扶贫效果评价研究[D]. 凌杨.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D]. 王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了解评估和计算检查工作的经济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