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俄语语言手段看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1](2021)在《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尤里·卡扎科夫是苏联抒情散文的中坚力量,被誉为“散文领域中的诗人和画家”,为二十世纪的苏联文学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卡扎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语言优美,文笔亲切而真诚,明丽如画的大自然景色描绘和诗一般的抒情韵味见长,并以非比寻常的坦诚来展示人类心灵世界最深处的秘密,以深邃的目光反思自我,带有浓厚的审美意味。然而,当俄罗斯学界已经掀起“卡扎科夫学”热潮的今天,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迄今更缺乏应有的学术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外,就俄罗斯的卡扎科夫研究,笔者经研究发现,虽然角度较多,但对代表作家艺术风格的抒情叙事却缺乏充分研究,尚不足以言系统与深入。此等状况为本论文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以及对抒情叙事概念的界定,综述了中外学界对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相关的研究现状,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抒情叙事的情感叙述是一种基于人与世界的情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活动。因此,笔者从卡扎科夫的叙事美学出发,分别阐释其简约之美、真诚之美、自然之美,并基于这三方面分析作家文学创作中抒情叙事。第二章研究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的文本建构及其特色体现,笔者将从叙事的抒情性、音乐性以及叙事时间的内化等角度阐释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以作家的《北方日记》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抒情叙事中所蕴涵的体裁混合特征,主要是日记、游记、诗歌、随笔之间体裁混合所呈现出的文本特征。第四章研究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将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契诃夫、布宁、普里什文、帕乌斯托夫斯基对比,分别阐释对其抒情叙事特征的继承与创新。结语部分,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分析来呈现所得出的结论,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卡扎科夫散文中抒情叙事的总体特征。
齐芳[2](2019)在《左琴科“谢拉皮翁兄弟”时期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左琴科作为“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成员之一,被称为苏联文学史上“唯一成熟的幽默讽刺大师”。其创作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中短篇小说因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而在读者之间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文以左琴科“谢拉皮翁兄弟”时期的中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左琴科在20年代,即“谢拉皮翁兄弟”时期小说中的“小人物”群像、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分为绪论、主体三章、结语以及参考文献。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任务,分析了国内外对左琴科20年代小说创作研究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指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左琴科在20年代中篇小说创作中的“小人物”群像,包括“穷人”、“套中人”及“小市民”形象。通过分析左琴科一系列中篇小说,得出其笔下“小人物”群像特点及其与传统文学中“小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第三章论述了左琴科20年代作品的反市侩主题,分析了带有市侩习气的人物形象,阐述了作家对于小市民身上陋习的厌恶与反对。左琴科作品的反市侩主题主要包括反对小市民身上的劣根性、庸俗性、投机取巧及文盲的特点。第四章分析了左琴科20年代小说的艺术特色,阐述了其作品的情节特点、口语体特点及幽默讽刺艺术等。结论中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结论。
王安琪[3](2019)在《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应用研究 ——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为例》文中认为伴随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辅助学科,该学科研究人类在交际活动中使用的纯语言手段以外的其他手段和因素,诸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手势等等。文字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特殊的交际桥梁,伴随语言手段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描写人物的身姿体态、外貌、语调变化甚至所处环境。本文将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手段形式作为切入点,以伴随语言手段为理论依据,以俄罗斯文学作品为文本素材,试探讨伴随语言手段在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应用问题。契诃夫是俄罗斯世界级的短篇小说巨匠。国内外对契诃夫作品的研究绝非凤毛麟角,但是很少有人从伴随语言手段的视角进行分析。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对契诃夫本人及其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综述法、文本分析法、归纳法和描述法4种研究方法。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对象和方法、研究现状以及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伴随语言手段的理论来源、概述界定、分类和功能;契诃夫的生平、成就和创作特点。第三章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列举大量例子论述各类伴随语言手段在契诃夫作品中的应用情况。第四章则是本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点:1.总结归纳了现阶段语言学家对言语交际和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范围划分,提出了伴随语言手段在文学作品中新的分类方式。2.把伴随语言手段的研究和契诃夫短篇小说联系起来,在俄罗斯文学作品的框架下研究伴随语言手段。本文的理论意义:1.更好地理解伴随语言可以促使交流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更好交往。2.明确了伴随语言手段在文学作品中的分类方式,并在契诃夫短篇小说中找到每一种分类的具体体现。3.契诃夫作品中的伴随语言手段得到了充分透彻的分析和研究,为研究俄罗斯经典文学和19世纪俄国社会风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的实践意义:1.可以增加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对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意义。2.此研究成果如果应用于国内的俄语教学中,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俄罗斯文学和国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闫怡红[4](2014)在《契诃夫小说译本风格翻译研究》文中认为风格翻译对文学作品翻译具有重要作用,却一直受到翻译界学者的争议,本人认为风格可译,而且必须准确将其翻译。着名作家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境,化境,主要要求出神入化、不疙疙瘩瘩,这就要求译文与原文不仅达到形似,而且要达到神似,所谓神似即风格相似。布封说风格即人,风格是原文作者行文气质的体现,有必要将其翻译并完美再现,译者要传达原文的神韵,运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再现原文的风格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翻译首先要意义对等,其次要风格对等。格特(Gutt)提出关联理论,即译者负责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符,翻译必须使作者和读者达到最大关联性,风格翻译当然也要最大程度符合原文风格。耶夫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指出语言使用就是在不同意识下为顺应交际需求而做出选择的过程,对翻译具有指导意义。本论文在以上国内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对契诃夫小说经典着作各译本的风格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创新之处在于论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揭示契诃夫小说原文与译文风格的差异,分析契诃夫小说风格的各种特点,研究比较各个译本的风格翻译现状。论文对原文语言层级及超语言层级多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风格再现的方式,从而为文学翻译中风格再现这一理想境界提供指导策略。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目录。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三部分为结论。第四部分为参考文献。正文分为引言与五章。引言部分简单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范围、内容、研究出发点、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为研究综述,对各个理论基础研究现状总结,提出论文指导思想及出发点,简单将风格翻译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第二章分别对风格翻译与翻译风格进行论述。第三章对契诃夫及其小说风格特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第四章将契诃夫小说译本风格翻译传递现状进行研究,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语言层级和超语言层级译本的风格翻译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比较研究如何再现原文风格。第五章对达到契诃夫小说风格再现的理想境界提出几点建议。
王俊杰[5](2013)在《左琴科幽默讽刺小说的艺术特征》文中认为米哈伊尔﹒左琴科是苏联最优秀的幽默讽刺作家之一,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风靡一时,在读者群中树立了独特的威信,也获得了高尔基、费定等欣赏。作家、批评家罗曼·古利认为左琴科是“继作家果戈理含着泪的笑、契诃夫忧伤的笑之后,在苏联文学中第一个发笑的作家”。1虽然左琴科身处于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和未来主义风起云涌的年代,然而作家并没有追随现代主义文学抽象、唯美的脚步,而是选择大众喜闻乐见的幽默讽刺短篇作为自己的文学方向,作者始终把眼光牢牢锁在一处,集中关注着新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关注着革命后身处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的庸常人生,在许多人习以为常、不屑一顾的现象中看出特别的意蕴。本文通过对比法和实例分析法对左琴科幽默讽刺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左琴科的坎坷不平的文学之路和生活之路。二十年代作家以盛产真实、百姓喜闻乐见的幽默讽刺小说在苏联享有极高的声誉,伴随政治环境和文学环境日益压抑,尽管作家小心翼翼“自我改造”,但晚期作品还是招来横祸,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干涉结束了作家的艺术生涯。第二章通过左琴科与果戈理和契诃夫的比较,分析作家们在创作中的异同,探求俄罗斯传统幽默讽刺艺术对左琴科创作的影响。作家们在取材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都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中取材,捕捉人们经常看到但又不太介意的平凡小事,从一般环境中抽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典型现象。作家们用幽默讽刺在压抑环境中宣泄忧愁,用清醒的头脑和智慧透视现实、社会和人生。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以左琴科20-40年代的幽默讽刺小说为基础,对小说最突出的三个特点——小说的故事特征、叙事主体的叙事方式、叙事语言进行总结分析。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是左琴科小说最显着的故事特征,左琴科的小说之所以卓尔不群,是因为他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碎事件和渺小人物为主要关注对象,从人和事的庸常品质入手,通过对人性的鄙陋欠缺导致的理性倒错层层揭示出人性的可笑可悲。叙事方式是解读左琴科幽默讽刺小说的必由之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在小说中兼而有之,叙事者夹叙夹议,幽默多面的展现人物性格,揭示故事内涵,最大限度的隐藏自己的面孔。左琴科有一套自己独创的语言,它们形式简短、词语重复,还夹杂可笑的俗语俚语和政治术语,符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特点,使小说读来更具真实性。
李琬琪[6](2012)在《新时期中国的契诃夫研究》文中提出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不仅是19世纪俄国古典文学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戏剧革新家,对20世纪戏剧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对契诃夫的研究已逾百年,相关专着、论文已逾千篇。本论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契诃夫研究历程、状况及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梳理,以期为我国今后的契诃夫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从契诃夫作品的译介情况进行了历时性综述,并对搜集到的材料从整体研究、作品研究和比较研究三个角度加以分类并做了分析。在充分认识前人的成就和不足的基础上,笔者完成了对新时期中国的契诃夫研究的系统梳理和全面评价。本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分为两章。导论简单回顾新时期①之前中国的契诃夫研究情况;第一章介绍新时期中国的契诃夫译介与研究史;第二章介绍新时期中国的契诃夫研究情况;最后是结语和参考文献及致谢。
司俊琴[7](2011)在《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文中认为东干人是一百多年前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迁居中业的华人后裔,现已发展到10万余人,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境内。东干文学经历了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发展历程。东干人迁居中亚后,汉字失传,只有从中国带去的口传文学。东干人先后借助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东干文,最后又用斯拉夫字母创制了东干文,于是东干人便成为“世界上唯一说中国话又完全用字母拼写中国话成功的人。”东干文字产生后,东干书面文学随之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国外的东干文学研究以俄罗斯汉学家和东干族学者为主体,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吉尔吉斯成立了东干学部之后,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东干文学研究,无论是口头文学还是书面文学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的东干文学研究起步较晚,随着人们对东干族的关注,在本世纪初,才出现了东干文学研究的热潮,特别是在世界华语文学的视野中,对东干文学给予了宏观定位,东干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从东干文学与客居国主流文化——俄罗斯文化的关联中揭示其独特性的研究,目前还很薄弱,大多属理论层面的界定,基于文本细读之上的深入研究至今仍然是个空白,这也正是本论文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研究领域。影响世界华语文学的主要因子是母体文化与客居国主流文化,东干文学在同母语完全隔绝的环境下,从文字的创制到书面文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没有脱离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研究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的关系,不仅能够进一步开拓世界华语文学研究的领域,而且也有助于促进中俄文化深层次的交流。本论文立足于俄罗斯文化的大语境,着重从语言、文学思潮、文学主题与题材、作家的个案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地考察俄罗斯文化对东干文学的影响,从而反观以中华文化为母体、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质的东干文学是如何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以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分析俄罗斯语言对东干文学语言的影响,进而从语言的接触窥察文化的交流:俄语在词汇、语法及思维方式上对东干文学语言给予了深刻的影响,反映出俄罗斯文化的介入与渗透;同时,东干文学语言对输入的俄语进行了改造和本土化的过程,体现出东干作家对维护东干语纯洁性的努力及对母语的忠诚态度。第二,由俄罗斯-苏联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入手,纵向梳理东干文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流变轨迹及其与特定时期主流文化的政治文化生态的关联:俄罗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解冻”后的现实主义及利用现代主义手法不断发展、完善的现实主义等依次更迭的文学思潮,都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东干作家及其创作心态,并在不同年代的东干文学作品中留下了生动的印记;透过作家的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东干文学的发展,呈现出现代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织融合、互补共进的风姿。第三,从具体的文学主题与题材层面横向切入,比较、考察俄罗斯-苏联文学主题、题材对东干文学的影响和重塑: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自然主题、讽刺主题和战争题材等文学主题与题材,都反馈在东干文学作品中,使东干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主题、题材和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在各自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即便对相同主题与题材的书写,也凸显出独特的民族精神个性。第四,以作家个案为观照对象,探讨俄罗斯文化对东干作家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濡染及两族作家在人性追求方面的一致性:东干书面文学奠基者雅斯尔·十娃子的诗歌无论是在语言、意象、题材、形式等层面,还是在文学观念与文学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都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其诗歌对俄罗斯民俗事象的描写及俄罗斯人物、事件的反复呈现,体现出诗人深厚的俄罗斯情结。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在俄罗斯文化的大视野中,对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的关系进行条分缕析的深入研究,填补了东干文学研究的空白;其次,论文所依据的资料以东干原文与俄文资料为主,是全新的第一手资料,论文作者既精通俄文、又懂东干文、还熟悉西北方言,在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确保了研究资料的可靠性和论证的客观性;此外,研究过程中运用文学的文化批评方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社会语言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突出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色。
禇树荣[8](2011)在《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文中指出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面临的困惑并不比其他文类少。这里,教师首先会遇到参照系选择的艰难,而且这种选择难以避免。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小说文体特点作为参照系,那么,我们只要关注环境、主题、情节、人物等内容要素即可。如果我们把小说研究的新成果作为参照系,那么,叙述、结构、情感、虚构等形式要素也将进入教学的视野。退一步讲,即使着眼于传统的内容要素,我们对它可能还会有新的认知。再加上"语文课程标准"吸收了解读学的一些新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小说教学因循守成,还是顺势创变?哪些内容可以视为基本教学内容必须教给学生?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而不必教给学生?对于经典小说而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师解读的创造性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如何协调?本期我们刊发了由褚树荣老师主持的"小说教学内容确定"这一选题,对小说教学内容选择等问题进行研讨,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田晶[9](2010)在《俄罗斯“双重性”民族性格研究 ——以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民族以其独特的“双重性格”着称于世,区别于其他民族。矛盾、好走极端、摇摆的性格在俄罗斯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乃至整个俄罗斯文化都呈现出以“二元论”为基调的“双重性”,“双重性”涉及俄罗斯民族的本质特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本文致力于研究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最根本的矛盾、摇摆和好走极端,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中概括地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对象、目的、方法和文章结构。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民族性格”的概念出发,阐释了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相互关系和有关俄罗斯民族心理及“双重性”民族性格的基本理论;第二章在明确“双重性格”的基本定义、文化符号和具体表现的基础上,从安·巴·契诃夫和他笔下的“小人物”身上探寻“双重性格”的文化表征,着重介绍了契诃夫的“双重创作风格”、这位“双面文学大师”的“双重人生”和他笔下的“小人物”形象;第三章以契诃夫一生的文学创作活动为经,以他笔下的“小人物”类型为纬,详细分析了契诃夫于不同时期塑造的“小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从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看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双重性格”。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双重性”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是俄罗斯民族与众不同的最强表征;2)“双头鹰”标志是俄罗斯民族“双重性格”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矛盾、摇摆和好走极端是俄罗斯民族“双重性格”的具体表现;3)无论是在安·巴·契诃夫本人身上,还是在他笔下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身上,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双重性格”。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以俄罗斯民族最独特的“双重性格”为研究对象,阐释它的基本含义、文化符号和具体表征;2)以安·巴·契诃夫和他笔下的“小人物”为例,看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双重性格”。
杨建军[10](2009)在《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文中研究指明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生活着10余万东干人。东干人是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确切地说东干人是华裔的少数民族移民群体。东干族在百年来的成长历程中,不仅创制了自己用斯拉夫字母书写,发音却近似中国西北方言的独特文字,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学。年青的东干文学中,已经涌现出了“吉尔吉斯人民诗人”亚瑟儿·十娃子等一批优秀的作家。世界各国的东干研究主要分为四大块:东干历史研究、东干文化研究、东干语言研究、东干文学研究。笔者的论文着力于东干文学研究,属国内第一篇以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宏观上论文为目前专注于欧美板块、东南亚板块的世界华裔文学研究新添了一个中亚板块,改变了世界华裔文学的研究格局,拓展了世界华裔文学的疆域。微观上论文将中亚东干文学置入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的比较视野下,将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纳入了世界文学互动的格局中,改变了以往研究多孤立、静止地关注某一区域内华裔文学的研究思路。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的多元文化渊源,从纵向的文化源流上廓清东干文学的概貌,并探讨中亚华裔东干文学在世界华裔文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意义。下编: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的多元比较维度,从横向的世界文学互动角度,比较了中亚华裔文学与不同国度的少数族裔的移民文学,并探讨了未来拓展东干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就上编内容具体而言,中亚东干文学与中国文化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我们可以从华裔民间文化给养和恋华之情两个方面来把握中国文化对东干文学的影响,由东干文学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反观东干作家笔下独特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农耕文明、口传文化所拥有的生命活力;中亚东干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是东干文学重要的文化源泉,东干文学的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都能体现伊斯兰文化色彩,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东干文学还能启发我们思考世界华裔文学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阿拉伯旅美侨民文学与世界华裔文学的关系;俄罗斯文化是中亚地区的强势文化,中亚东干文学的文学语言、文学题材、文学风格等都与俄罗斯文化存在联系,东干作家采用俄语创作的问题,对思考世界华裔文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具有借鉴价值;华裔东干文学受中国秦陇地域文化和中亚游牧地域文化的影响,属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特例,我们能从文学语言、民俗意蕴、作家影响等层面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东干文学的影响,受地域文化影响的中亚东干文学对世界华裔文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就下编内容具体而言,中亚东干族的文学和中国回族的文学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它们是中国古代回族文学在20世纪以来发展的两个不同向度,解读两族文学中共有的“月亮”、“牛”、“阿訇”意象,能发现两族文学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以互为参照系的方式观照两族文学,我们还会对两族文学的发展产生全新的理解;中国俄裔侨民作家群和中亚华裔东干作家群虽然地理上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文学存在可比性,中国俄裔侨民文学与中亚华裔东干文学都受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影响,这两个侨民作家群的文学不仅能显示中、俄文化碰撞对20世纪侨民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也能显示20世纪的中、俄文学交流存在多种艺术形式;美国非裔黑人文学与中亚华裔东干文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谱系,但存在可比性。他们的文学都属于少数族裔的移民文学,均注重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口传故事和民间音乐,他们的文学都反映了种族歧视问题,小说多属成长小说,他们的文学还都体现了宗教信仰对文学的影响。通过比较,黑人文学在化用传统资源和关注终极问题等方面的成就,可为华裔东干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受中亚东干文学的启发而提出的世界华裔文学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研究,在学界目前尚属一片空白。世界华裔文学中的伊斯兰文化带分布于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大部地区,及欧美的个别地区。此条文化带拥有丰富的文学矿藏和上乘的文学矿质,发掘此文化带,不仅可以拓展世界华裔文学研究的空间范围和历史纵深,还可以通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世界华裔文学的比较思考世界华裔文学的发展。作为国内第一篇以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为题的博士论文,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空白的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下把中亚东干文学置入世界文学交流的平台审视,也是笔者就如何开展此领域研究的一次大胆尝试,中亚华裔东干文学正期待着国内外更多的学者去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从俄语语言手段看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俄语语言手段看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论文提纲范文)
(1)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叙事美学特征 |
第一节 简约之美,道无穷之意 |
一、语言的简洁凝练 |
二、环境描绘的简练 |
三、情节淡化 |
第二节 真诚之美,彰显人性光辉 |
一、真实诚恳的创作态度 |
二、心灵美的欣赏与判断 |
三、儿童的纯真心灵 |
第三节 自然之美,美在生命 |
一、自然美:卡扎科夫的心灵归宿 |
二、自然美与道德的关系 |
三、自然美的生态智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建构 |
第一节 叙事的抒情性 |
一、叙事视角的抒情性 |
二、叙事情调模式 |
第二节 叙事的音乐性 |
一、叙事内容的音乐性 |
二、叙事语言的音乐性 |
三、叙事结构的音乐性 |
第三节 叙事时间的内化 |
一、季节时间内化的情感体验 |
二、日常生活时间的内化 |
三、叙事时间的模糊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卡扎科夫抒情叙事之体裁混合特点——以《北方日记》为例 |
第一节 《北方日记》日记与游记体裁的混合 |
一、日记体真实性与游记灵活性的结合 |
二、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融合 |
第二节 《北方日记》中诗与随笔体裁的混合 |
一、诗歌元素的引用与随笔形式的自由 |
二、诗意与内蕴思辨的融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第一节 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狩猎 |
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
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
第二节 卡扎科夫与契诃夫:幸福 |
一、个人幸福与社会现实 |
二、幸福与道德 |
第三节 卡扎科夫与布宁:怀旧 |
一、怀旧涵义 |
二、怀旧与审美 |
第四节 卡扎科夫与普里什文:俄国北方 |
一、北方的神秘之美 |
二、北方的人性之美 |
第五节 卡扎科夫与帕乌斯托夫斯基:旅行 |
一、旅行:心灵的回归之路 |
二、道路意象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2)左琴科“谢拉皮翁兄弟”时期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课题研究创新之处与意义 |
(一)选题意义 |
(二)创新之处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注释 |
第二章 左琴科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群像 |
一、左琴科与“小人物”形象 |
(一)“小人物”形象的产生与发展 |
(二)左琴科笔下的“小人物”概览 |
二、中篇小说《阿波罗与塔玛拉》中的“穷人”形象 |
(一)阿波罗:失去存在价值的“穷人” |
(二)阿波罗与杰武什金的比较 |
三、中篇小说《可怕的一夜》中的“套中人”形象 |
(一)科托菲耶夫:害怕变革的“套中人” |
(二)科托菲耶夫与别里科夫的比较 |
四、中篇小说《山羊》中的“小市民”形象 |
(一)扎别什金:渴望暴富的“小市民” |
(二)扎别什金与尼古拉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左琴科短篇小说的反市侩主题 |
一、左琴科短篇小说的反劣根性 |
(一)小市民的酗酒成性 |
(二)大众的虚荣心理 |
二、左琴科短篇小说的反庸俗性 |
(一)知识分子的虚假爱情 |
(二)主客关系的唯利是图 |
三、左琴科短篇小说的反投机性 |
(一)大众投机现象 |
(二)官员的投机现象 |
四、左琴科短篇小说的反文盲 |
(一)新时代下的文盲 |
(二)拒绝电气化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左琴科“谢拉皮翁兄弟”时期的小说艺术特色 |
一、形象戏仿和情节借用 |
(一)戏仿“陌生女郎”形象 |
(二)借用“变色龙”情节 |
二、幽默讽刺艺术 |
(一)左琴科式的幽默 |
(二)对果戈理式笑的继承 |
三、左琴科式的叙述方式 |
(一)口语体风格 |
(二)作者-讲故事人-主人公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
(三)主客观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应用研究 ——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对非语言手段的研究 |
1.4.2 俄罗斯对非语言手段的研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契诃夫与伴随语言手段 |
2.1 伴随语言手段概念界定 |
2.1.1 专业术语来源 |
2.1.2 伴随语言学与伴随语言手段 |
2.2 伴随语言手段的分类 |
2.2.1 言语交际中的分类 |
2.2.2 文学作品中的分类 |
2.3 伴随语言手段的功能性 |
2.3.1 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
2.3.2 文学作品中的功能 |
2.4 契诃夫创作特点 |
2.4.1 生平及成就概述 |
2.4.2 创作背景 |
2.4.3 创作特点 |
第三章 伴随语言手段在契诃夫作品中的应用 |
3.1 塑造人物形象 |
3.1.1 动作手段 |
3.1.2 声音手段 |
3.1.3 外貌手段 |
3.1.4 环境手段 |
3.2 表现心理活动 |
3.2.1 动作手段 |
3.2.2 声音手段 |
3.2.3 外貌手段 |
3.2.4 环境手段 |
3.3 反映社会问题 |
3.3.1 动作手段 |
3.3.2 声音手段 |
3.3.3 外貌手段 |
3.3.4 环境手段 |
3.4 隐藏作者情感 |
3.4.1 动作手段 |
3.4.2 声音手段 |
3.4.3 外貌手段 |
3.4.4 环境手段 |
第四章 结论 |
4.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4.2 本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
4.3 本论文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契诃夫小说译本风格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目录 |
引言 |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0.2 研究对象和材料来源 |
0.3 理论基础和方法 |
0.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风格翻译研究现状及理论阐释 |
1.1 风格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论文所采取的指导思想及理论阐释 |
第二章 翻译风格与风格翻译概述 |
2.1 风格概述 |
2.2 翻译风格与风格翻译 |
2.3 风格可译性 |
第三章 契诃夫小说风格分析 |
3.1 契诃夫简介 |
3.2 契诃夫小说风格特点研究 |
第四章 契诃夫小说译本风格翻译研究 |
4.1 契诃夫小说风格翻译现状 |
4.2 契诃夫小说译本风格翻译比较研究 |
第五章 契诃夫小说风格再现的理想境界 |
5.1 模仿原语,使译语与原语风格相适应 |
5.2 尊重译入语,以读者接受为原则 |
5.3 淡化译者风格,再现原作者风格 |
5.4 风格翻译应与时俱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5)左琴科幽默讽刺小说的艺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左琴科生平及其创作概述 |
二、 俄罗斯传统幽默讽刺艺术对左琴科创作的影响 |
(一) 左琴科与果戈理 |
(二) 左琴科与契诃夫 |
三、 左琴科幽默讽刺小说的写作特点 |
(一) 左琴科幽默讽刺小说的故事特征及内涵 |
1、 故事的庸常性 |
2、 故事的可笑性 |
3、 人性的可悲 |
(二) 左琴科幽默讽刺小说叙事主体的叙事方式 |
1、 叙事主体 |
2、 叙事方式 |
(三) 左琴科幽默讽刺小说的叙事语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新时期中国的契诃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外文摘要 |
目录 |
导论 |
一、建国前的研究情况 |
二、建国后至文革的研究情况 |
第一章 新时期中国的契诃夫译介与研究史 |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的契诃夫译介与研究 |
一、作品翻译情况 |
二、研究情况 |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契诃夫译介与研究 |
一、作品翻译情况 |
二、研究情况 |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的契诃夫译介与研究 |
一、作品翻译情况 |
二、研究情况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的契诃夫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创作情况研究 |
一、小说创作研究 |
二、戏剧创作研究 |
第二节 作品研究 |
一、经典小说研究 |
二、代表剧作研究 |
第三节 比较研究 |
一、作家比较 |
二、作品比较 |
第四节 中国契诃夫研究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东干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及研究意义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及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东干文学与俄罗斯语言 |
一、东干文学中的俄语词汇 |
二、东干文学与俄语语法及思维习惯 |
三、东干文学中俄语借词产生的根源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东干文学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单-化 |
二、“解冻”文学—现实主义的复归 |
三、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借鉴—现实主义的深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东干文学中的自然主题与俄罗斯生态文学 |
一、东干诗歌中的自然主题 |
二、东干童话作品中的自然主题 |
三、东干文学中自然书写的成因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东干讽刺文学与俄罗斯讽刺文学传统 |
一、讽刺主题的相似性 |
二、艺术手法上的借鉴 |
三、文化方面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东干战争文学与俄罗斯战争文学 |
一、英雄主义主题 |
二、人道主义的叙事视角 |
三、悲剧的审美意蕴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雅斯尔·十娃子的诗歌与俄罗斯文化 |
一、俄罗斯文化对雅斯尔·十娃子诗歌创作的显性影响 |
二、俄罗斯文化对雅斯尔·十娃子诗歌创作的深层影响 |
三、雅斯尔·十娃子的俄罗斯情结 |
参考文献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 |
后记 |
(8)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文类解说 |
文本分析 |
案例呈现 |
《变色龙》案例一 |
《变色龙》案例二 |
《变色龙》案例三 |
观点陈述 |
(9)俄罗斯“双重性”民族性格研究 ——以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部分 |
致谢词 |
中文摘要 |
俄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有关俄罗斯民族心理和双重性民族性格的基本理论 |
1.1 民族性格的基本定义及其与民族心理的相互关系 |
1.2 有关俄罗斯民族心理和双重性民族性格的基本理论 |
1.3 双重性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
1.3.1 俄罗斯民族"双重性"的文化符号 |
1.3.2 俄罗斯民族"双重性格"的具体表现 |
第二章 安·巴·契诃夫和他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
2.1 安·巴·契诃夫的双重创作风格 |
2.1.1 从笑到哭 |
2.1.2 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
2.1.3 客观科学精神指引下的主观文学创作 |
2.2 双面文学大师的双重人生和他的双重性格 |
2.3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
第三章 契诃夫笔下"小人物"形象的双重性格分析 |
3.1 "变色龙"系列的双重性格 |
3.2 "戴面具"的知识分子的双重性格 |
3.3 俄罗斯普通百姓的双重性格 |
3.4 女性形象的双重性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俄文部分 |
中文摘要 |
俄文摘要 |
正文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上编: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的多元文化渊源 |
第一章: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中国文化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伊斯兰文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地域文化 |
参考文献 |
下编: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的多元比较维度 |
第五章: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中国回族文学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中国俄裔侨民文学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美国非裔黑人文学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世界华裔文学中的伊斯兰文化带 |
参考文献 |
主要参考书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从俄语语言手段看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D]. 张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左琴科“谢拉皮翁兄弟”时期小说创作研究[D]. 齐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3]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应用研究 ——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为例[D]. 王安琪. 河北大学, 2019(08)
- [4]契诃夫小说译本风格翻译研究[D]. 闫怡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
- [5]左琴科幽默讽刺小说的艺术特征[D]. 王俊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S2)
- [6]新时期中国的契诃夫研究[D]. 李琬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2)
- [7]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D]. 司俊琴. 兰州大学, 2011(09)
- [8]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J]. 禇树荣. 中学语文教学, 2011(02)
- [9]俄罗斯“双重性”民族性格研究 ——以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为例[D]. 田晶. 兰州大学, 2010(02)
- [10]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 杨建军. 兰州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