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欲消费理念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国吉[1](2021)在《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的手稿》问世以来,异化理论开始系统性的得到学界的广泛的重视,它逐步走出马克思尤为关注的劳动领域,科技异化、文化异化、消费异化等理论层出不穷。这其中,尤以法兰克福学派所构建的异化理论影响力最大。总体而言,异化理论在当代依然被诸多学者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处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们依然没能摆脱异化状态的困扰,尚未完全走向全面的自由和解放。无论是战争的创伤、工作的压迫、失业的压力、消费的诱惑,还是在科技飞速发展面前的无所适从、娱乐至死背后的精神空洞,异化如影随形得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本身正是对这种人类社会反常状态的总体写照和集中研究,并试图为人们摆脱异化困扰,走向彻底的自我解放而开具理论的药方。因此,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异化理论的构建本身就是延续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于是,重新审视和梳理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对于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逐步破解现实社会中的异化状态,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从总体上梳理了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前的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为后文的具体性研究做好铺垫,并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从学术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在分析、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国别学者研究范式的区别,并进一步阐释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都有长于具体人物、具体异化理论的研究而疏于系统性把握的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点与理论缺失。本文第二章从总体上对法兰克福异化理论的诞生背景、思想渊源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法兰克福学派成立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其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学术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流行的时期,恰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福特主义化最为突出的时期,在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相互交织的作用下,多重社会危机频频凸显,这就为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凭据。其成员在吸收借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异化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本身包括对于异化概念的分析,对于异化成因的探讨以及构建消除异化的学术路径。本文第三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人的总体异化论。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往往会受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偏爱,毕竟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名时期也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大行其道的时期,再加之心理学的研究本来就是部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专长。因此,人与自我的异化问题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诸多理论家看来,人本身具有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其原因则在于抽象生产本身的人格困境,如果想要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健全社会。人在自我异化的过程中势必带来人与他者的交往异化问题,正因为个人主义的极端偏执,导致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倾向于对他者施压,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和谐统一而是走入了对抗境遇。本文第四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理论。二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到稳定发展状态,然而一系列负面社会问题随之而来,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之一。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人们在消费社会中已经逐步丧失了主动选择的能力和自由,为了虚假的需要,人们不断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印证自我存在的意义,消费本身由满足人类基本物质生活的经济行为逐步转变为人们行动的终极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隐藏在消费过程背后的符号权力、景观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都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焦点。本文第五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科技异化理论。科技本应该是造福人类社会的工具之一,然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科技水平越是提高,工具理性越是强烈,人类就越是陷入科技主义的樊笼难以自拔。科技本身已经逐步走出“中立”的状态,开始具有了意识形态的特质。因此,科技走向了人的对立面,成为压迫和奴役人类的异己性力量,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中的战争危机、生态危机的背后都可以显而易见得察觉到科技发展的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背后的异化问题,并从工具理性、路径依赖、价值中立、意识形态等维度对科技异化展开了理论批判。本文第六章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总体上评价。本文指出,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深入挖掘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在逻辑以及批判性的力量,对于拓展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视角,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加深对人与社会的现实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与启发意义。与此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敢于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在缺失,指出其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歪曲性解读与创造,看清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的刻意回避,以及透彻辨析其实践指向的乌托邦事实。
王婕[2](2021)在《消费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探究》文中提出
冯馨叡[3](2021)在《“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我国大众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过半,由此不难看出互联网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态势已经呈现出了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随着互联网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从传统媒体发展到后来的新媒体,直到过渡到如今的自媒体,同时我国的经济模式也获得了一个较大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中也出现了一种新兴社会群体,被称之为“网红”,此类群体被网民们视为网络的风向标,他们的举动容易对网民们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网络主体---大学生群体也是受到他们影响的一类人。大学生群体已经由90后向00后所变迁了。作为千禧年成长的一代人,00后的大学生群体相比于90后群体思想更为活跃,更热衷于追捧新鲜事物,并且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占的网络用户基数比重较大,因而他们自然也成为了网络主体。由于部分大学生阅历尚欠,对自身的消费认知能力不足,并且在他们所喜欢的“网红”消费的带动下,往往容易使他们形成偏差的或不当的价值观。“网红”的发展以及他们的消费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与此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出现错误价值观以及行为失范。因此,在“网红”消费下如何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科学的引领,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看待“网红”消费,成为本文的重中之重。本文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下,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归纳总结法,在“网红”消费下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程度去进行实地以及网络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分析和对个别案例进行访谈。通过对数据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最后根据大学生在“网红”消费下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大学生自身、家校和同辈群体、社会环境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来帮助大学生群体,在当前“网红”消费影响的加大时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张琦[4](2021)在《消费社会境遇下传统理欲观的道德教育价值审视》文中研究表明早在自然经济时代,对消费问题的理性思考和伦理评价,就已经进入古代思想家的视野,并形成了理性主义为主导的消费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这一理性主义的传统主要积淀于自先秦至明清而绵延不绝的欲理之辩中。审视当今中国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互联网经济不断迸发的态势下,新型消费在质和量两方面均加速发展,享乐消费、无度消费、贷款消费等现象引发的消费主义思潮导致消费者逐渐沦为工具理性的奴役。为此,通过对传统理欲观之道德教育价值的开掘和现代性审视,研究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欲理关系问题上的理性主义立场,有助于人们理性、辩证地看待当下的新消费趋势,破解我国当前消费主义引发的伦理困境,为树立合理消费观、推动消费道德教育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理念提供理论启迪和实践指引。作为这一研究的问题背景,我们要对消费主义思潮引发的伦理困境进行梳理、反思和批判。这些伦理困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自然生态遭受荼毒,尤其是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价值理性日渐衰微,人们对凝结于消费品背后他人的劳动缺乏敬畏,从而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表现为自我个体理性原则缺失,消费者在无限物欲的操控下为自己带来“额外的压抑”,沦为了“消费机器”。作为对这一问题困境的解脱路径之一,我们要回望传统,审视中华传统理欲观蕴含的对超越消费主义的道德教育价值,为消费主体寻找到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的理性立场,为形成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模式确立起源自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消费伦理原则。对传统理欲观进行继承与创新并重的价值重塑,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在一个具体领域里的实现,能为当代中国消费社会的理性立场回归和消费行为主体提供具体的消费伦理引领,而且也可以为全球范围内超越消费主义而进入后物欲时代提供中国路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张丽娜[5](2021)在《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旨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因此,绿色消费观作为党和国家执政理念的升华,减少了人类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帮助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主要对策。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自身、高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王瑶光[6](2021)在《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是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作为新生代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现实消费行为并不单纯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他们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总体看来,理性消费仍是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消费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高校消费观教育的相对滞后、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缺失、大众传播媒介的诱导以及大学生自身消费观的不成熟使得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一定的消费异化态势。对此,我们有必要助力当代大学生自觉认清全球资本增值与扩张背景下资本主义消费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跳出商家过度诱惑的消费陷阱。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指导,树立科学、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坚持个人消费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塑造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自我认同机制,摆脱消费异化的困境。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路径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以及互联网的加速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日益渗透,对部分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日益显露出浪费、超前、奢靡等异化倾向。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消费异化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理论逻辑和现实境遇两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第二章致力于对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建构,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石所在。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消费、异化等概念的客观、准确阐释之上,只有核心概念清晰明确,才能达到对既定论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章通过对消费、异化和消费异化三个核心范畴的界定与诠释,从而实现对整个研究的支撑与桥梁作用。同时,在本章中,将深入阐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研究的可行性。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一章主要以现实维度为研究的切入点,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问卷调查进行科学分析,进一步明确部分大学生消费异化的主要表现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异化维度下的消费使得部分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深受物的支配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深入探究导致部分大学生消费异化的主要原因,真正了解导致大学生异化消费的根源所在,从根本上厘清消费异化问题。第四章是对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本质的澄明,为大学生超越物的宰制,摆脱消费主义牢笼,走出消费异化困境,真正实现理性消费而探寻现实可行路径。
赵本琼[7](2021)在《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诞生于美国的消费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消费主义在我国产生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消费主义所宣扬的消费至上、物欲享受等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并受到大学生追捧,给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人生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渴望并喜欢追求新奇事物。面对消费主义的侵袭,部分大学生往往难以把控自身的消费欲望,消费中符号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浪费性消费等不良消费主义倾向日益凸显,给大学生人生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目标的树立,致使大学生缺乏长远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目的不明晰、人生目的存在拜金现象和物欲化倾向;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致使大学生产生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和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致使大学生人生价值存在功利化倾向、人生价值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大学生的人生观深受消费主义的冲击。究其原因,与大众传媒的商业化、网络消费的兴起、信贷平台的推出等社会消费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与高校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内的消费氛围紧密相连,与家庭消费教育的缺位、家庭不良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以及家庭不合理的经济供给密不可分,更与大学生自身的消费素养紧紧相连。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如果任凭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肆虐,当代大学生将无法健康成长,也无法承担起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重任。克服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带来的影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共同发力,为大学生人生观形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消费环境,进而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张璟[8](2021)在《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关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充分表明,中国高校的女生数量及其消费能力与男生数量及其消费能力相比占据明显优势。近些年来,高校女大学生因陷入裸贷、校园贷而造成的悲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消费作为满足个人生活和生产需要的途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入手,分析了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消费观异化的原因,并找出了培育高校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途径。本文运用实证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在查阅相关高校女大学生消费观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的实际结果和男女大学生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的差异,从五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总结和归纳了本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内涵,以及培育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介绍了当下山西高校女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第四部分对山西高校女大学生消费观的问题根源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介绍了高校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培育途径。对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消费观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山西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实践价值,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深入研究。总之,培育高校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就是引领其树立勤俭消费、适度消费、非异化消费等理性消费理念。高校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引领其树立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和校园消费氛围向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颜丽华[9](2021)在《新时代语境下消费异化研究》文中指出消费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基本生存方式及行为属性,是人类生活及发展的必要手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消费发生了异化,背离了其作为满足人类需要手段的本质而成为了人类活动的目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逐渐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本的使用。在市场经济变革中,由于资本逻辑本身的无限扩张性,破坏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消费异化在这一破坏过程中悄然产生,以无形的力量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实现,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剖析新时代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借鉴西方学者的消费异化理论和中国传统消费思想,在相关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消费异化进行分析与反思,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相互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而能够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针对当前新时代消费异化问题,文章在收集消费异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法,从新时代消费异化内涵、理论基础和现象分析、形成原因、治理原则与路径等方面对新时代消费异化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文章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由于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消费异化的研究与治理不仅重要而且紧迫。第二,新时代消费异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由马克思“异化”与“消费”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中国传统消费思想、西方消费异化批判理论所组成。第三,新时代消费异化主要有炫耀性消费、符号性消费、盲目性消费三种表现形式,其产生和蔓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资本逻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渗透、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新型科技的广泛运用和监管力度的不足以及资本逻辑支配下经济社会对生产“虚假需要”的热衷。第四,在治理消费异化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中心、绿色消费、公平正义、协调发展原则,从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消费观、均衡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加强网络空间建设、推动文化自信建设等路径去探寻新时代消费异化治理的可能性。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新时代消费异化的现实状况、收集研究新时代消费异化的相关文献、分析和综合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对新时代语境下消费异化的表现本质和产生原因有了相对系统的回答,在实践层面上,文章提出的消费异化治理原则与路径,给中国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实现提供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王晶晶[10](2021)在《伊迪斯·华顿《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研究》文中指出伊迪斯·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作家之一。她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家庭,富裕的上层阶级家庭背景为她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她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社会风俗小说,如《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国家风俗》(The Custom of the Country,1913)、《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20)等。现有研究多从消费主义、女性批评、叙事视角展开。有研究关注到其时尚物品的书写特色,但较少集中探讨关于其作品所涉及的时尚文化与物质文化。本文借助消费主义、社会历史批评以及物质文化等理论,聚焦于《国家风俗》中的众多时尚物品以及其背后的物质文化意义,以期发掘作品的深层主题内涵。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定义时尚之物的概念以及阐述伊迪斯·华顿书写时尚之物的缘由和特色;梳理关于伊迪斯·华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以及价值与意义。第一章分析《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作用。时尚之物对人的建构发挥作用,一方面时尚服饰能标榜身份与地位,因此主人公厄丁不断追求时尚服饰;另一方面时尚家居装饰暗示人的品味,新富斯普拉格、老纽约贵族拉尔夫以及暴发户范德根与纽约名媛克莱尔结合后注重家居装饰风格,也传达出不同的审美品位。第二章分析时尚之物包围下人的困境。沉迷时尚物品以及物欲膨胀导致了一系列危害,对人的精神造成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在物欲中迷失自我;男性在物欲中意志被摧毁;人追求时尚物品而导致内在审美趋向庸俗。同时,人在父权社会失去自由逐渐沦为“时尚之物”。更为重要的是,物欲损害人际关系,家庭与友情被物欲侵蚀。第三章从华顿书写时尚之物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反思追求时尚之物涉及的意义。一方面受时尚之物的冲击,人变得动荡不安,物的价值意义也被简单符号化处理,人最终丧失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在物欲的冲击下,社会变革导致人们生存的诸多问题。作家对美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旧贵族保守死板的礼仪文化和市场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对人们的生存带来的影响。结论部分通过分析时尚所折射的物质文化,揭示华顿对当时社会变化所进行的深刻反思,和她希望平衡精神与物质、传统与现代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图。
二、物欲消费理念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欲消费理念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概述 |
2.1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诞生背景 |
2.1.1 生产活动福特主义化倾向 |
2.1.2 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交织 |
2.1.3 多重社会危机的频繁突显 |
2.2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
2.2.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2.2.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
2.3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容梳理 |
2.3.1 异化的基本内涵 |
2.3.2 异化的形成机制 |
2.3.3 消弭异化的途径 |
第3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总轴:人的总体异化 |
3.1 自我异化的三重表象 |
3.1.1 逃避自由的心理选择 |
3.1.2 抽象生产的人格困境 |
3.1.3 病态社会的被动接受 |
3.2 人与他者交往异化的具体表征 |
3.2.1 交往的疏离 |
3.2.2 偏执的个体 |
3.2.3 他者的掌控 |
第4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左翼支点:消费异化 |
4.1 消费社会中的异化形态 |
4.1.1 非理性的消费机器 |
4.1.2 被符号化的商品 |
4.1.3 主体的弱化 |
4.2 异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 |
4.2.1 物体系中的隐匿强权 |
4.2.2 意识形态的符号压迫 |
4.2.3 虚假的自我认同 |
第5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右翼支点:科技异化 |
5.1 科技发展的反向之路 |
5.1.1 科技异化的基本范畴 |
5.1.2 科技异化的生成逻辑 |
5.1.3 科技异化的负面效用 |
5.2 新科技异化的诞生 |
5.2.1 数字技术深入发展与科技异化新形态 |
5.2.2 科技新异化推动下社会发展的再加速 |
5.2.3 科技革新与隐私保护的冲突加剧 |
第6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总体评判 |
6.1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有益向度 |
6.1.1 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化 |
6.1.2 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的补充 |
6.1.3 对个人主体价值的深入挖掘 |
6.2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在缺失 |
6.2.1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误解 |
6.2.2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忽视 |
6.2.3 脱离异化道路的乌托邦式困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理论成果 |
后记 |
(3)“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归纳总结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论文的重难点 |
第一章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概念界定 |
一、 “网红”消费概念及分类 |
(一) “网红”消费概念 |
(二) “网红”消费的分类 |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概念厘定 |
三、 “网红”消费与大学生价值观二者间的关系 |
第二章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现状调研 |
一、实地调研设计 |
(一)调查方法 |
(二)问卷及个案访谈的设计 |
(三)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维度设计 |
二、确定对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个人基本情况汇总 |
三、调研内容 |
(一)样本基本情况现状分析 |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及行为 |
(三)对“网红”消费的看法和观点的调查情况分析 |
四、研究结论 |
第三章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及其成因 |
一、正向“网红”消费产生的积极影响 |
(一)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 |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
(三)满足了学生群体的精神生活需求 |
二、负向“网红”消费产生的消极影响 |
(一)过度消费偏差 |
(二)社会责任偏差 |
(三)主体规范意识偏差 |
三、 “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消极引导的影响因素 |
(一)大学生自我认同不完整 |
(二)家庭教育缺失 |
(三)高校与社会连接性不足 |
(四)相关法律仍有监管真空 |
(五)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影响 |
第四章 “网红”消费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提升路径 |
一、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
(一)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二)强化网络道德价值观 |
(三)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
(四)强化自律意识 |
二、打造多位一体的价值教育体系 |
(一)高校增加多元化的价值教育模式 |
(二)引导家庭注重对子女价值观的培育 |
(三)家校结合形成良好的同辈教育氛围 |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一)完善法律法规的网络监管体系 |
(二)加强“网红”行业的内部自我规范 |
(三)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消费社会境遇下传统理欲观的道德教育价值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2.传统理欲观的思想史审视与理论内涵梳理 |
2.1 .立论奠基:先秦“节欲寡欲”说 |
2.1.1 .先秦理欲观的历史背景 |
2.1.2 . “节欲寡欲”说的理论内涵 |
2.2 .警世警戒:魏晋“纵欲为欢”说 |
2.2.1 .魏晋玄学理欲观的历史背景 |
2.2.2 . “纵欲为欢”说的理论内涵 |
2.3 .继承发展:宋明“存理去欲”说 |
2.3.1 .宋明理欲观的历史背景 |
2.3.2 . “存理去欲”说的理论内涵 |
2.4 .反思批判:明清“理欲统一”说 |
2.4.1 .明清理欲观的历史背景 |
2.4.2 . “理欲统一”说的理论内涵 |
3.当代中国消费主义的表征与伦理困境 |
3.1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消费趋势 |
3.1.1 .消费方式变化:线上线下融合 |
3.1.2 .消费需求变化:医疗保健及教育成为消费重点 |
3.1.3 .消费习惯变化:品牌数字化加快转型 |
3.2 .消费主义思潮的特征及表现 |
3.2.1 .传播方式:互联网科技进步促使消费主义思潮蔓延 |
3.2.2 .传播内容:食品、化妆品、服装是消费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主题 |
3.2.3 .传播受众:消费主义思潮向高龄人群和边缘地区下沉 |
3.2.4 .传播结果:娱乐至上的消费观导致社会风气浮躁功利 |
3.3 .当代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 |
3.3.1 .生态伦理困境:自然生态遭受荼毒 |
3.3.2 .社会伦理困境:价值理性日渐衰微 |
3.3.3 .个体伦理困境:个体理性原则缺失 |
4.消费社会境遇下的传统理欲观之道德教育价值发掘 |
4.1 .传统理欲观的理论贡献 |
4.1.1 .承认“欲”的合理性 |
4.1.2 .构建理性基础上的自由观 |
4.1.3 .以欲为本,循理遂欲 |
4.2 .传统理欲观的道德教育价值 |
4.2.1 .人与自然:寻求天人合一之平衡 |
4.2.2 .人与社会:寻求人我合一之平衡 |
4.2.3 .人与自身:寻求欲理合一之平衡 |
5.传统理欲观价值重塑的方法论原则 |
5.1 .批判原则:传统理欲观的历史局限性 |
5.1.1 .等级的不平等性 |
5.1.2 .欲望认知的片面性 |
5.1.3 .社会现实的适应性 |
5.2 .理论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当代启示 |
5.2.1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三重关系 |
5.2.2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指引意义 |
5.3 .实践理性原则:传统理欲观道德教育价值的现代性塑造 |
5.3.1 .对“欲”区别对待 |
5.3.2 .把握“理”和“欲”的辩证关系 |
5.3.3 .大力倡导实践理性规范 |
5.3.4 .守持理欲并重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相关概述 |
第一节 绿色消费观的提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
一、绿色消费观的提出 |
二、绿色消费观的概念 |
三、绿色消费观在中国的实践 |
第二节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内涵 |
一、坚持可持续消费观 |
二、提倡适度消费观 |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 |
第三节 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重要性 |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二、有利于推动“两型校园”建设 |
三、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问卷调查 |
一、调查问卷样本设计 |
二、调查问卷内容设置 |
三、调查问卷统计方法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
一、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薄弱 |
二、非理性消费心理占主导 |
三、攀比奢侈型消费行为普遍存在 |
四、物质享受型消费比重超过精神消费型 |
五、消费结果缺乏环境责任感 |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主要因素 |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
二、高校教育的因素 |
三、家庭氛围的因素 |
四、社会环境的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培育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主要对策 |
第一节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 |
一、积极践行和宣传绿色消费观 |
二、鼓励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 |
第二节 高校强化绿色消费观教育 |
一、增设绿色消费观课程 |
二、建设校园绿色文化环境 |
第三节 家庭营造绿色消费氛围 |
一、提高家庭成员绿色素养 |
二、以身作则引导绿色消费 |
第四节 社会引导绿色消费市场 |
一、加强绿色消费观制度体系建设 |
二、大众媒体积极宣传绿色消费理念 |
第五节 探索共享经济新模式 |
一、关注商品信息优先选择绿色产品 |
二、互联网+消费利用闲置资源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消费 |
2.1.2 异化 |
2.1.3 消费异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的消费思想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2.3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 |
3 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现状分析 |
3.1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
3.1.1 问卷设计过程 |
3.1.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3.1.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 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主要表现 |
3.2.1 盲目浪费性消费 |
3.2.2 超前负债性消费 |
3.2.3 虚假符号性消费 |
3.3 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后果 |
3.3.1 引发物欲膨胀 |
3.3.2 导致价值观扭曲 |
3.3.3 造成资源浪费 |
3.4 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原因 |
3.4.1 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
3.4.2 大众传播媒介的诱导 |
3.4.3 高校消费观教育的相对滞后 |
3.4.4 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缺位 |
3.4.5 大学生自身消费观的错位 |
4 当代大学生走出消费异化的现实路径 |
4.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指导 |
4.1.1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 |
4.1.2 自觉认清消费异化的本质 |
4.2 加强政府对消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
4.2.1 完善消费舆论监督引导机制 |
4.2.2 完善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 |
4.3 开展高校消费观教育 |
4.3.1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
4.3.2 将消费观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
4.4 注重家庭消费观培育 |
4.4.1 将消费观教育融入家风建设 |
4.4.2 家长要以身作则,践行合理消费观 |
4.5 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树立科学消费观 |
4.5.1 坚持理性消费 |
4.5.2 坚持绿色消费 |
结语 |
附录 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问卷调查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消费主义与大学生人生观 |
第一节 消费主义 |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 |
二、消费主义的特征 |
三、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 |
第二节 大学生人生观 |
一、大学生人生观的内涵 |
二、大学生人生观的特征 |
三、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
第三节 消费主义影响下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必要性 |
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
二、抵御西方不良消费主义思潮的需要 |
三、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第二章 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 |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现状 |
二、大学生消费水平现状 |
三、大学生消费结构现状 |
四、大学生消费观念现状 |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 |
一、追求高档符号商品使大学生消费水平趋高 |
二、贪图物欲享受使大学生消费结构比例失衡 |
三、满足虚荣心与攀比心使大学生产生超前消费 |
四、趋向个性和新潮时尚使大学生产生浪费性消费 |
第三节 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人生观的表现 |
一、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
二、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 |
三、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 |
第三章 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人生观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消费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
一、大众传媒的商业化诱发大学生的物质欲求 |
二、网络消费加速消费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渗透 |
三、信贷平台的推出诱导大学生不理性的消费 |
第二节 高校消费教育不完善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育 |
一、高校有关消费教育的内容不全 |
二、高校消费观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 |
三、高校健康消费氛围的营造存在不足 |
第三节 家庭消费的不良因素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养成 |
一、家庭对子女消费教育的缺位影响大学生消费 |
二、家庭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大学生消费 |
三、家庭不合理的经济供给影响大学生消费 |
第四节 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认知影响正确人生观的生成 |
一、大学生消费观尚未成熟和定型 |
二、大学生缺乏消费安全意识和理财经验 |
三、大学生自身不良的消费心理的影响 |
第四章 克服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负面影响的路径 |
第一节 形成社会合力以优化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场域 |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消费的引领 |
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
三、净化大众传媒的消费宣传避免大学生消费异化 |
第二节 坚守高校消费观教育阵地以创建良好人生观塑造环境 |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
二、发挥课堂人生观教育主渠道以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
三、重视校园消费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
第三节 重视家庭消费观教育开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启蒙 |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消费文化 |
二、家庭做好合理消费的榜样示范 |
三、合理管控大学生的日常消费 |
第四节 提高自身消费素养规避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
一、提高风险防控意识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 |
二、加强自我消费管理做好人生规划 |
三、参与社会实践锤炼艰苦朴素的人生态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影响的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之处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与女大学生消费观的内在关联 |
2.1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基本内涵 |
2.1.1 反对奢靡消费,坚持勤俭消费 |
2.1.2 反对过度消费,坚持生态消费 |
2.1.3 反对异化消费,坚持非异化消费 |
2.2 培育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重要性 |
2.2.1 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
2.2.2 推动社会消费环境的改善 |
2.2.3 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
第3章 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消费观的现状分析 |
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3.1.1 问卷结构设计 |
3.1.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的主要消费特点 |
3.2.1 消费市场庞大 |
3.2.2 消费个性化凸显 |
3.2.3 消费渠道稳定 |
3.3 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的消费误区 |
3.3.1 消费结构失衡 |
3.3.2 消费差距悬殊 |
3.3.3 消费行为缺乏理智 |
第4章 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消费观的问题根源 |
4.1 女大学生自我消费方式的不合理性 |
4.1.1 女大学生片面追求符号消费 |
4.1.2 女大学生自身的感性消费 |
4.1.3 女大学生自身缺乏理财意识 |
4.2 家庭消费教育的缺失 |
4.2.1 父母的教育误区 |
4.2.2 家人金钱观的影响 |
4.3 高校消费教育的欠缺 |
4.3.1 高校思政教育对男女生性别特点的忽视 |
4.3.2 高校关于消费教育课程的缺乏 |
4.4 社会消费环境的复杂化 |
4.4.1 错误消费价值观念的干扰 |
4.4.2 借贷平台的盛行 |
4.4.3 购物的便捷化 |
4.4.4 明星网红的带货效应 |
第5章 高校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培育途径 |
5.1 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觉追求全面消费理念 |
5.1.1 树立科学消费意识 |
5.1.2 培养正确理财习惯 |
5.2 通过家庭的消费教育,及时引导消费行为 |
5.2.1 培养女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
5.2.2 以身作则树立合理消费的榜样 |
5.3 通过高校主阵地作用的发挥,加强马克思主义消费教育 |
5.3.1 发挥思政课对女大学生的消费观引领教育作用 |
5.3.2 打造业务好、政治强、人格正的教师队伍 |
5.3.3 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加强引导 |
5.4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引导,营造健康消费环境 |
5.4.1 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引导作用 |
5.4.2 加强对各种借贷平台的监管 |
5.4.3 大力宣传生态消费理念,弘扬和培育生态消费观 |
5.4.4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引领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培育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9)新时代语境下消费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一、新时代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
(一)异化 |
1.异化概念的多学科起源 |
2.异化概念的哲学演变 |
(二)消费异化 |
1.消费异化产生的背景 |
2.消费异化的本质 |
(三)新时代消费异化 |
1.新时代的内涵阐释 |
2.新时代消费异化的衡量标准 |
3.新时代消费异化的界定角度 |
二、新时代治理消费异化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消费理论 |
1.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理论 |
2.劳动异化的思想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 |
1.毛泽东发展生产是为了人民的计划经济思想 |
2.邓小平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思想 |
3.江泽民、胡锦涛生态文明消费的经济理念 |
4.习近平关于美好生活实现的消费重要论述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费思想 |
1. “节俭、知足”的儒家消费观 |
2. “无为、中庸”的道家消费观 |
3. “节用、尚俭”的墨家消费观 |
(四)西方消费异化批判理论评析 |
1.法兰克福学派消费文化批判理论 |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批判理论 |
3.后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 |
三、新时代消费异化的表现与成因 |
(一)新时代消费异化的表现形态与本质 |
1.炫耀性消费 |
2.符号性消费 |
3.盲目性消费 |
(二)新时代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 |
1.消费异化的经济根源:资本逻辑的渗透 |
2.消费异化的思想根源:消费主义的蔓延 |
3.消费异化的技术推手:网络空间的发展 |
4.消费异化的直接原因:虚假需要的生产 |
四、新时代消费异化的治理原则与路径选择 |
(一)新时代消费异化的治理原则 |
1.以人民为中心 |
2.绿色消费 |
3.公平正义 |
4.协调发展 |
(二)新时代消费异化的治理路径 |
1.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消费观 |
2.注重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均衡发展 |
3.利用网络媒体引导消费行为 |
4.加强文化自信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伊迪斯·华顿《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时尚之物的概念 |
二 伊迪斯·华顿与时尚之物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和难点、价值和意义 |
第一章 时尚物品对人的建构 |
第一节 厄丁的时尚女装: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榜 |
第二节 时尚家居装饰:品味的暗示 |
第二章 时尚之物包围下人的生存困境 |
第一节 时尚物品使人精神麻木 |
一、女性在物欲中迷失自我 |
二、男性在物欲中意志被摧毁 |
三、内在审美趋向庸俗 |
第二节 人沦为时尚之“物” |
第三节 为物伤情 |
一、家庭关系被物欲侵蚀 |
二、友情被时尚左右 |
第三章 对追求时尚物品的反思 |
第一节 时尚追求:反思人的无根性 |
第二节 物欲的冲击:社会变革中生存问题的讨论 |
第三节 物欲的泛滥:反思经济制度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物欲消费理念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D]. 国吉. 吉林大学, 2021(01)
- [2]消费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探究[D]. 王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网红”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冯馨叡.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消费社会境遇下传统理欲观的道德教育价值审视[D]. 张琦. 浙江大学, 2021(01)
- [5]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丽娜.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6]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D]. 王瑶光. 中北大学, 2021(09)
- [7]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D]. 赵本琼.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8]山西省高校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培育研究[D]. 张璟.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新时代语境下消费异化研究[D]. 颜丽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伊迪斯·华顿《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研究[D]. 王晶晶.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