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高分辨质谱研究二茂铁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轩[1](2021)在《二茂铁功能化树枝状卟啉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为提供火箭、导弹推动力的复合固体推进剂得到了广泛关注,固体推进剂用于研究的核心技术是其燃烧性能的调节,而燃烧速率是评价推进剂燃烧性能的重要指标,因此众多研究者将目光聚集在推进剂中燃速催化剂上。二茂铁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但因为易迁移和挥发,降低了其使用寿命。本文设计合成了二茂铁功能化树枝状卟啉,旨在解决其迁移问题的基础上提高燃速催化活性。本文将原料二茂铁通过Vilsmeier甲酰化、还原反应、叠氮反应以及Click反应合成了四种树枝状二茂铁化合物,并以Click反应连接卟啉,设计合成了四个系列含有三唑杂环和二茂铁的卟啉配体以及锌,镍,铜,钴配位的金属卟啉。并且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光谱测试发现相比于卟啉配体,配有金属镍和铜的卟啉Soret带发生蓝移,而配有金属锌和钴的卟啉Soret带发生红移。通过荧光光谱测试,系列卟啉相比于四苯基卟啉荧光量子产率降低,说明二茂铁与卟啉存在着电子和能量转移;除锌卟啉外,产物的猝灭率达到90%以上。通过TG和DSC曲线分析可知合成的四个系列产物均可有效降低高氯酸铵热分解温度,其中G2系列化合物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促进效果优于G3系列,每个系列中配有金属钴的卟啉催化效果最好。通过模拟药柱对化合物进行了抗迁移测试,发现系列化合物均不发生迁移,抗迁移性能远优于卡托辛。
何慕雪[2](2021)在《电化学介导C-C/C-N键偶联合成1-萘酚、多取代呋喃、N-烷基唑和偶氮化合物》文中认为C-C键和C-N键形成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医药分子、农用化学品以及具有重要价值的材料科学复杂分子中,因此,构建C-C键和C-N键如今已成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几十年来,有机合成化学家不断开发新的和更实用的催化剂,或者为构建C-C键和C-N键寻找环境更友好的合成技术。其中,有机电合成可通过电极表面上的电子转移,在无外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温和条件下实现选择性氧化还原转化,无需使用危险的化学试剂,并且通常表现出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从而提供了构建C-C键和C-N键的理想策略。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和阴极还原代替传统的有机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碳正离子中间体、碳自由基中间体或氮自由基中间体等构建了C-C和C-N键,从而简洁、高效地合成了各种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萘酚骨架在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普遍存在,其中,多取代的1-萘酚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我们发展了一种以1,3-二羰基化合物和炔烃为反应底物,在恒电压电解条件下,经过碳自由基中间体途径,继而发生分子间[4+2]环化构建C-C键合成1-萘酚化合物的方法。利用单晶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且通过控制实验、循环伏安法实验解析了反应机理。该电化学方法使用廉价的二茂铁(Cp2Fe)作为氧化还原催化剂,反应释放出氢气,避免了贵金属催化剂和氧化剂的使用。使用恒电压电解,通过改变反应电势,解决了反应产物过氧化问题;具有环境友好、底物范围广、区域选择性好等优点。(2)呋喃是许多生物活性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和有机功能材料中的核心骨架,其中,多取代呋喃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在此,我们以1,3-二羰基化合物和联烯为反应底物,价格低廉的二茂铁为催化剂,在电化学条件下构建C-C键,间接氧化分子间环化合成了新型的四取代呋喃化合物。利用单晶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且通过控制实验、循环伏安法实验解析了反应机理。该反应具有官能团耐受性好、原子经济性高、可控等优点,为开发新型的有价值的复杂呋喃衍生物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替代合成策略。(3)唑类化合物是药物和农药化学中存在的最大化学家族,其中五元氮杂环的N-烷基唑类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结构单元。在此,我们开发了一种电化学介导的苯甲硫醚C(sp3)-H唑化反应,通过构建C-N键以合成含硫N-烷基唑类化合物。并且通过控制实验、循环伏安法实验解析了反应机理。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环境友好、原子经济性高和反应过程易控制等优点。(4)芳香族偶氮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含氮化合物,不仅是染料工业中重要的合成着色剂,还可用作指示剂、自由基反应引发剂、材料和食品添加剂等。我们开发了一种以官能化的吡咯或吲哚与芳基重氮盐为反应底物成对电解条件下构建C-N键合成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方法。利用单晶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且为了解析反应机理进行了控制实验和循环伏安法实验。成对电解同时使用阳极和阴极反应来合成目标化合物,从而避免了牺牲物质氧化/还原所需的电费,实现了高原子经济性并且使得能源效率达到最大化。(5)使用MTT法对合成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筛选,大多数合成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例如:1-萘酚化合物1-3bl对T-24肿瘤细胞显示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9.0±1.0μM;多取代呋喃化合物2-3da的IC50值为6.3±0.7μM,显示出其对T-24肿瘤细胞的良好抑制活性;芳香族偶氮化合物4-3ea的IC50值为1.5±1.3μM,也显示出其对T-24肿瘤细胞的良好抑制活性。进一步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表明1-萘酚化合物1-3bl能够诱导T-24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能抑制肿瘤细胞迁移。
张毅波[3](2021)在《含二茂铁碳硼烷双功能基卟啉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质》文中认为在航空航天和军事火箭领域,往往需要强大的推力将飞行器或者弹药输送到指定地点,这对推进剂的性能提出了愈加严格的要求。碳硼烷和二茂铁及其各自的衍生物作为燃速催化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但二者相连的燃速催化剂却鲜于报道,因此本文构筑了一系列碳硼烷桥连二茂铁的卟啉类化合物,并对其燃速性质做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设计合成了两类碳硼烷桥连二茂铁及卟啉类的共轭分子和他们的炔前体,探究了其最佳的合成路线和最佳反应条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测试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和热失重等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性能测试。稳态荧光光谱表明,碳硼烷引入后,相对炔基卟啉荧光猝灭率达到了86.8%,而金属卟啉(Cu,Co,Ni)的荧光猝灭率达到99%以上。通过TG和DSC测试检验所合成的系列卟啉类化合物的燃速催化性质。实验结果表明:与炔基前体相比,当碳硼烷桥连二茂铁及卟啉时,化合物整体对高氯酸铵(AP)的热分解有促进作用,当卟啉中心金属为Ni时能达到做好效果,将单纯AP的热分解温度从438.2℃降低至410.9℃。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值,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双活性基团燃速催化剂继续研究和改进。
韩杰[4](2021)在《基于亚磺酰胺类膦配体的联烯不对称合成与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不对称催化领域发展迅速,寻找新型、高效、实用的不对称催化转化,促进手性天然产物和药物的绿色合成一直是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膦配体在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不对称金属催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高反应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控制的关键。因此设计和合成结构新颖的膦配体对于发现新反应、提高现有反应的效率和实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在二茂铁上同时引入二苯基膦和亚磺酰胺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二茂铁亚磺酰胺膦配体—WJ-Phos,并将其作为手性配体应用于铜催化联烯的三组分不对称串联反应中;以及使用亚磺酰胺类膦配体实现了钯催化全取代烯醇三氟磺酸酯的不对称β-H消除反应,合成光学活性三取代联烯。具体研究工作有以下三个部分:一、新型二茂铁亚磺酰胺类膦配体的设计与合成研究二茂铁类配体具有独特的平面手性,作为催化剂或手性配体(例如:Josiphos和PPFA),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反应中。我们以廉价易得的二茂铁甲醛为原料,经过醛基保护,在丁基锂的作用下引入二苯基膦,再脱除保护基得到邻二苯基膦二茂铁甲醛,之后与叔丁基亚磺酰胺反应高效的获得二茂铁类亚胺,最后和一系列格氏试剂或锂试剂加成,以优秀的非对映选择性制备出新型二茂铁亚磺酰胺类膦配体(WJ-Phos)。二、铜催化联烯的三组分不对称串联反应研究有机硼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合成砌块,特别是在交叉偶联反应中。因此发展高效的新方法合成有机硼化合物,引起了有机化学家们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铜催化联烯三组分反应制备各种官能团化的有机硼化合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基于WJ-Phos配体库合成的基础,成功地实现了铜催化联烯的三组分不对称串联反应,合成了一类含有全碳季碳手性中心的有机硼类化合物。底物拓展结果表明:WJ-Phos作为手性配体在铜催化联烯、联硼酸频那醇酯和酰氟的三组分不对称串联反应中,展现出了优秀的不对称诱导效果和底物兼容性,获得了一类β-硼-β,γ-不饱和酮化合物(高达88%产率和94%ee)。该合成方法特点是:收率较高、对映体选择性优秀、克级规模合成和多种合成转化。三、钯催化不对称β-H消除反应合成联烯的研究联烯在环加成、环化、环异构化、氧化、交叉偶联和硼酰化等方面的合成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因此,发展简单高效的方法来合成联烯也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烯基钯中间体的β-H消除在能量上是不利的,所以利用不对称β-H消除的方式合成轴手性联烯一直是一个长期的挑战。我们通过改造手性亚磺酰胺类单膦配体Xu-Phos实现了全取代烯醇三氟磺酸酯的不对称β-H消除反应,合成了轴手性三取代联烯。通过对Xu-Phos配体中N上保护基及碳手性取代基的微调,合成了一系列光学活性的三取代联烯。值得一提的是,钯催化三取代烯醇三氟磺酸酯的不对称β-H消除反应,合成轴手性二取代联烯酸酯已经被报道,但是全取代烯醇三氟磺酸酯的不对称β-H消除反应却未见报道。该反应还存在很多竞争性反应和副反应,我们通过配体库的优势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难题。
黄艳贞[5](2020)在《过渡金属催化碳氢键选择性活化和[3+2]环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过渡金属催化选择性合成具有平面手性二茂铁羧酸衍生物和二茂铁酰基恶唑衍生物,探了二芳基腙衍生物的邻位酰胺化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钯催化二茂铁羧酸的对映选择性C-H键烯基化反应平面手性二茂铁衍生物广泛地应用于不对称催化、生物医药、功能材料等领域。在钯催化下,以二茂铁甲酸和丙烯酸酯为底物,手性氨基酸为配体,开发了一个简单、高效的C-H键对映选择性烯基化反应,以中等到良好的产率得到平面手性二茂铁化合物,为其高效合成提供了一条简洁路线。该反应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无外加金属氧化剂,采用氧气作为绿色氧化剂;2)底物适用范围广;3)利用催化量的廉价手性氨基酸做配体;4)反应条件温和。通过研究发现,在该反应中,二茂铁中Fe(II)首先被氧气氧化成Fe(III)+,随后作为氧化剂将被还原的Pd(0)氧化为具有催化活性的Pd(II),实现钯催化剂的催化循环(图式1)。(?)2.钴催化二茂铁烯胺酮与二恶唑酮的[3+2]环化反应合成三取代恶唑衍生物以二茂铁烯胺酮与二恶唑酮为底物,开发了一个简单、高效钴催化的[3+2]环化反应,构筑多取代恶唑类杂环衍生物。该反应底物适用范围较广,不仅适用于3-芳基二恶唑烷酮,且对3-乙烯基二恶唑烷酮、3-烷基二恶唑烷酮也有很好的适用性(图式2),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4-二茂铁甲酰基恶唑衍生物。(?)3.钴催化二芳基腙与二恶唑酮的邻位酰胺化反应二芳基腙具有亚结构“-C=N-N=C-”,广泛存在于农药,医药和材料分子中。基于碳氢键活化,在二芳基腙邻位引入官能团进行修饰,对二芳基腙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展了一种钴催化二芳基腙与二恶唑酮衍生物的直接酰胺化反应(图式3)。该方法无需外加添加剂,在空气条件下即可进行。值得注意的是,邻酰胺二芳基腙经过简单转化可得到具有药物活性的2-芳基-4-喹诺酮衍生物。(?)
杨永强[6](2020)在《三唑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液晶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晶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现已被应用于液晶显示、纳米材料、抗电磁以及医用复合材料等领域。其中酯类液晶化合物因具有较宽的介晶温度范围、热形变小以及良好的光学性质等特点而被研究者广泛研究。而[1,2,3]三唑类杂环可以增加液晶化合物的相稳定性同时丰富液晶化合物的相类型。本文在酯类液晶化合物中引入三唑环构筑多环液晶化合物,通过不同长度的侧链对其进行修饰,用热台偏光显微镜(POM)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进行液晶性研究,从而寻求性质优良并具有实用价值的液晶材料。本文用对苯二酚和反-1,4-环己二醇分别与4-乙炔基苯甲酸进行酯化制得酯类化合物,进而与叠氮化物通过点击反应合成系列不同长度侧链取代的三唑酯类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以及核磁共振等手段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应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其光学性质;通过DSC和POM对其液晶性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两系列三唑酯类液晶化合物中,链长为12个碳或14个碳的化合物都具有液晶性。且以对苯二酚刚性结构为中心核的三唑酯类液晶化合物的稳定性高于以柔性反1,4-环己二醇为中心核的三唑酯;末端引入二茂铁后没有诱导化合物产生液晶性。
郭慧敏[7](2020)在《双核二茂铁吖嗪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航天科学领域中,火箭发射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能量帮助其脱离地球的引力。推进剂是一种混合物,能够为火箭发射过程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很多的科学家都对它进行了研究报道。根据推进剂中所含成分的不同,它的燃烧性能也各有不同,而推进剂的燃烧性能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前景,所以选用什么样的推进剂配方成为了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双核二茂铁衍生物作为推进剂的一种燃速催化剂,能够加快推进剂的燃烧速率,它的催化效果显着,生产上主要运用这一类型的燃速催化剂。吖嗪类(=N—N=)化合物是一种含能材料,通过把双核二茂铁和(=N—N=)基团连接在一起合成新型化合物,研究它的燃速催化效果,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向。通过把N原子引入到化合物中,加强与固体推进剂中其他成分的键合作用,同时包含多个二茂铁,进一步提高了铁在化合物中的含量,为的是有效增强化合物的燃速催化效果。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有(=N—N=)基团的多核二茂铁化合物,在此基础上又合成一种单核二茂铁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对其性质进行了测试,通过热失重研究了它们的燃速催化效果。
耿延汝[8](2020)在《1,2,4-三氮唑并嘧啶类Fe3+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元素尤其三价铁是生物体中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生物体内多种生命过程且缺少和过量都可能引起严重的生物体机能障碍,因此开发检测限低,专一性强,响应迅速,可应用于活细胞或生物检测的Fe3+离子荧光探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自主发现的、具有发射荧光性能的、对三价铁离子专属响应的新型1,2,4-三氮唑并嘧啶类化合物结构特征,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型1,2,4-三氮唑并嘧啶类Fe3+离子荧光分子探针,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应用。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以1,2,4-三氮唑并嘧啶母体结构为荧光基团,通过变换2、5和7位上芳环结构,改变其共轭效应和平面刚性,设计了一类1,2,4-三氮唑并嘧啶类化合物,并以酰氯和氨基胍碳酸氢盐为原料,经过酰胺化、环化、缩合环化、溴代、偶联、还原、取代等反应合成了12个全新的1,2,4-三氮唑并嘧啶类化合物。对其光谱性能研究发现,其中7个化合物(7a、7b、7c、8a、8b、8d、8g)的荧光波长≥450 nm,且以化合物8a-8g的荧光强度较强;其中荧光强度最强的8a对Fe3+离子具有专一的选择性和极高的灵敏度,且不受其它离子尤其是二价铁离子的干扰。化合物8a在pH=3.0-8.0范围内荧光光谱稳定,因此可用于pH=7.4生理条件下的测试。Fe3+离子能淬灭荧光分子探针8a,且响应快速(<5秒),而在Fe3+离子淬灭后的探针测定体系中加入OH-后,荧光恢复,因此该荧光探针具有循环可逆性;荧光分子探针8a对Fe3+离子检测的检出限低至0.82μM。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12个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波长和荧光发射波长,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都基本一致。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为进一步定向设计具有特定发射波长的该类荧光分子提供了依据。本文将荧光分子探针8a制作成荧光试纸可实现Fe3+离子快速鉴定;荧光分子探针8a细胞毒性低且能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可用于细胞内Fe3+离子的检测。同时,荧光分子探针8a成功的测定出菠菜中Fe3+离子含量为5.35 mg/kg,这是首次测得菠菜中Fe3+离子的含量,而现有其它检测方法只能测定其总铁的含量(约8.94 mg/kg);该探针在检测菠菜中Fe3+离子的成功应用为其准确测定其它动植物体内的Fe3+离子含量奠定了基础。本论文研究结果为1,2,4-三氮唑并嘧啶类结构在光谱领域和Fe3+离子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及应用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解舒博[9](2019)在《双核二茂铁修饰卟啉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核二茂铁类衍生物作为燃速催化剂研究的新方向,由于铁的含量较高,其催化效果相较于单二茂铁有很大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铁在化合物中的含量,并引入杂原子加强与固体推进剂中其他成分的键合作用来降低迁移效果,我们设计合成了多种新型双核二茂铁类化合物,期待可以在燃速催化剂方面有优良的性能。双核二茂铁通过click反应与卟啉相连接,并在卟啉空腔内配位金属。共合成2种不同的双二茂铁修饰卟啉配体及8种金属卟啉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红外光谱(IR)对所合成的卟啉配体及金属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对其性质进行了测试。研究发现,镍、钴、铜配合物的紫外吸收相对于配体发生了蓝移,锌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则发生了红移。同时二茂铁及金属的引入使得卟啉发生了强烈的荧光猝灭。说明二茂铁、卟啉环及金属离子存在较强的电子或能量转移。通过热失重分析,所合成的化合物可以在高氯酸铵中稳定存在并能够有效降低高氯酸铵的热分解温度。模拟药柱,测试化合物迁移性实验的结果表明,系列卟啉配体及金属卟啉具有优良的抗迁移能力。
董均阳[10](2019)在《二茂铁类和咔唑类多通道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含有二茂铁基团的新型分子探针具有电子传递速率高,充放电性能好,稳定性好和耐受性强等优点,鉴于二茂铁基团作为分子受体和电化学传感器组成部分的显着影响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咔唑类和萘酰亚胺类荧光染料具有好的平面共轭性质,分子内电荷转移和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等优势,这两类荧光染料也被广泛应用。因此,本论文利用二茂铁、咔唑和萘酰亚胺为母体设计合成了四类多通道荧光探针应用于检测水环境和活体细胞内的Cu2+,Hg2+,pH和H2S。同时,对新型二茂铁基探针的合成及识别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以二茂铁腙(1 equiv.),二硫代铵盐(3 equiv.)为原料,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筛选,最终在LiOtBu(3 equiv.)做碱,dioxane(3 mL)为溶剂,在90oC惰气条件下反应12小时,一锅法合成了二茂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产物产率21-81%。产物3a和3e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认了结构。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底物普适性较好。同时,该方法也为合成新型含氮和硫原子的二茂铁基探针提供了新的途径。第二部分采用简便的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二茂铁-萘酰亚胺类多通道探针3-1。含有探针3-1的溶液在分别加入Cu2+和Hg2+后颜色由黄色变为无色。有趣的是,探针3-1在含水溶液中显示高选择性的荧光增强型识别铜离子并且荧光淬灭型识别汞离子。探针3-1是一个Cu2+和Hg2+离子电化学传感器,其中Fc/Fc+氧化还原电位在络合时分别发生显着偏移(ΔE1/2=178 mV和ΔE1/2=53 mV)。因此,探针3-1可以分别作为检测Cu2+和Hg2+的裸眼探针、电化学探针和荧光探针。此外,这是首次报道的可以通过荧光成像双功能荧光检测细胞内的Cu2+和Hg2+的探针。(?)第三部分在无金属催化条件下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1-取代和1,1’-二取代的二茂铁基不对称吖嗪衍生物。3k,5i和5g的晶体结构显示出二茂铁,苯环与整个吖嗪片段之间存在共轭相互作用此外,我们的电化学和光学分析实验结果为共轭效应的存在提供了支持,这表明在该类衍生物系统中存在较大的取代基效应。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该结论。因此,这些实验结果揭示了二茂铁,苯环与整个吖嗪片段之间存在较强的共轭相互作用。同时,为二茂铁基吖嗪类探针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开发的1-Hg2+复合物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水溶液的颜色变化来监测各种酸性pH(1.0-7.0)环境,具有良好的荧光稳定性(>120 min)和可逆性。同时,在酸度(pH=4)下,探针也可以通过荧光成像应用于活体细胞中检测pH。此外,探针5-1具有低检测限(73 nM)并且可用作为比色和荧光增强型探针,用于测定含水样品和活体细胞中的Hg2+离子。考虑到这些优点,探针5-1可以为新的比色和荧光Hg2+离子化学传感器和pH指示剂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五部分通过简单的一步反应设计合成了二茂铁基咔唑类荧光探针6-1。该探针可以在含水体系中高选择性的对Hg2+进行可逆的荧光增强型识别并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加入Cu2+离子后,探针6-1的溶液的颜色从无色变为黄色。因此,探针6-1可以作为检测Hg2+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和含水环境中检测Cu2+的比色探针。紫外滴定光谱分析表明,探针6-1对铜离子和汞离子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6.15×10-7 M和3.16×10-7 M。实验结果证明,二茂铁基团对该探针的离子识别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后,探针6-1已经成功的通过荧光成像应用于在活体细胞中测定汞离子的浓度。(?)第六部分设计合成了第一例能可逆检测H2S和tBuO.的荧光探针7-1。加入H2S后,探针7-1溶液的颜色从黄色变为无色。同时,探针7-1在检测H2S时显示出优异的性质,例如良好的选择性,定性检测(1-10μM),低检测限(21 nM)和非常快的响应时间(<50s)。细胞成像研究已证实探针7-1可用于检测活体细胞中的H2S和tBuO.。考虑到H2S稳态调节的快速代谢的特点,这些优点在H2S实际检测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用高分辨质谱研究二茂铁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高分辨质谱研究二茂铁类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1)二茂铁功能化树枝状卟啉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卟啉及金属卟啉的简介 |
1.2 卟啉及金属卟啉的合成 |
1.2.1 卟啉的合成 |
1.2.2 金属卟啉的合成 |
1.3 卟啉及金属卟啉的应用 |
1.3.1 光电材料 |
1.3.2 医学治疗 |
1.3.3 荧光探针 |
1.3.4 催化方面 |
1.4 二茂铁功能化卟啉的应用 |
1.5 燃速催化剂的简介 |
1.5.1 燃速催化剂的作用 |
1.5.2 燃速催化剂的分类 |
1.5.3 二茂铁衍生物类燃速催化剂的发展 |
1.6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试剂的预处理 |
2.2 G_2-a系列卟啉配体与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2.1 1-(氯甲基)-3,5-二(炔丙氧基)苯的合成 |
2.2.2 1-叠氮甲基二茂铁的合成 |
2.2.3 G_2-a树枝状叠氮化合物的合成 |
2.2.4 Meso-四(3,5-二(炔丙氧基)苯基)锌、镍卟啉的合成 |
2.2.5 G_2-a系列卟啉配体与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3 G_2-b系列卟啉配体与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3.1 1’-叠氮甲基-2,2-双二茂铁丙烷的合成 |
2.3.2 G_2-b树枝状叠氮化合物的合成 |
2.3.3 G_2-b系列卟啉配体与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4 G_3-a系列卟啉配体与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4.1 G_3-a树枝状叠氮化合物的合成 |
2.4.2 G_3-a系列卟啉配体与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5 G_3-b系列卟啉配体与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5.1 G_3-b树枝状叠氮化合物的合成 |
2.5.2 G_3-b系列卟啉配体与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6.1 核磁共振氢谱 |
2.6.2 核磁共振碳谱 |
2.6.3 红外光谱 |
2.6.4 高分辨质谱 |
2.6.5 合成新化合物的实验数据 |
第三章 系列二茂铁卟啉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性质研究 |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3.2 稳态荧光光谱 |
3.3 对高氯酸铵热降解的催化作用 |
3.4 抗迁移实验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实验谱图 |
致谢 |
(2)电化学介导C-C/C-N键偶联合成1-萘酚、多取代呋喃、N-烷基唑和偶氮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电化学构建C-C和C-N键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电化学构建C-C键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电化学构建C-N键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电化学构建C-X键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1,3-二羰基化合物与炔烃电化学构建C-C键合成1-萘酚 |
第一节 研究进展—1-萘酚的合成方法 |
1.1 1-萘酚的药理活性 |
1.2 金属催化合成1-萘酚的文献回顾 |
1.3 非金属催化合成1-萘酚的文献回顾 |
1.4 文献归纳总结 |
第二节 1,3-二羰基化合物与炔烃电化学构建C-C键合成1-萘酚 |
2.1 研究思路 |
2.2 反应条件优化 |
2.3 底物适用性研究 |
2.4 反应机理研究 |
2.4.1 控制实验 |
2.4.2 循环伏安实验 |
2.4.3 反应机理的提出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节 实验部分 |
4.1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 |
4.2.1 电化学条件下合成1-萘酚化合物的方法 |
4.2.2 实验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1,3-二羰基化合物和联烯电化学构建C-C键合成多取代呋喃 |
第一节 研究进展—多取代呋喃化合物的合成 |
1.1 多取代呋喃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
1.2 金属催化联烯合成多取代呋喃化合物的文献回顾 |
1.3 非金属催化联烯合成多取代呋喃化合物的文献回顾 |
1.4 文献归纳总结 |
第二节 1,3-二羰基化合物与联烯电化学构建C-C键合成多取代呋喃 |
2.1 研究思路 |
2.2 反应条件优化 |
2.3 底物适用性研究 |
2.4 反应机理研究 |
2.4.1 控制实验 |
2.4.2 循环伏安法实验 |
2.4.3 反应机理的提出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节 实验部分 |
4.1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 |
4.2.1 电化学条件下合成多取代呋喃衍生物的方法 |
4.2.2 实验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电化学介导的苯甲硫醚C(sp~3)-H唑化反应 |
第一节 研究进展—含硫N-烷基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1.1 N-烷基唑类及苯甲硫醚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
1.2 含硫N-烷基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文献回顾 |
1.3 苯甲硫醚的C(sp~3)-H官能团化反应文献回顾 |
1.4 文献归纳总结 |
第二节 电化学介导的苯甲硫醚C(sp~3)-H唑化反应 |
2.1 研究思路 |
2.2 反应条件优化 |
2.3 底物适用性研究 |
2.4 反应机理研究 |
2.4.1 控制实验 |
2.4.2 循环伏安实验 |
2.4.3 实验机理提出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节 实验部分 |
4.1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 |
4.2.1 电化学条件下合成含硫N-烷基唑类化合物的方法 |
4.2.2 实验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芳基重氮盐与含氮杂环电化学构建C-N键合成芳族偶氮化合物 |
第一节 研究进展—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1.1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
1.2 金属催化合成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文献回顾 |
1.3 非金属催化合成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文献回顾 |
1.4 文献归纳总结 |
第二节 芳基重氮盐与含氮杂环电化学构建C-C键合成芳香族偶氮化合物 |
2.1 研究思路 |
2.2 反应条件优化 |
2.3 底物适用性研究 |
2.4 反应机理研究 |
2.4.1 控制实验 |
2.4.2 循环伏安法实验 |
2.4.3 反应机理的提出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节 实验部分 |
4.1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 |
4.2.1 电化学条件下合成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方法 |
4.2.2 实验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2 化合物对细胞的抑制活性筛选 |
第二节 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
2.1 1-萘酚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
2.2 多取代呋喃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
2.3 含硫N-烷基唑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
2.4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
2.5 小结 |
第三节 1-萘酚化合物1-3bl抗肿瘤机制研究 |
3.1 Hoechst33342 核酸染色 |
3.2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检测 |
3.3 细胞内活性氧浓度的检测 |
3.4 划痕实验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1.化合物1-4、1-5、1-6和1-7 的高分辨质谱图 |
2.化合物2-4、2-5、2-6、2-7、2-8和2-9 的高分辨质谱图 |
3.化合物4-4、4-5和4-6 的高分辨质谱图 |
4.1-萘酚的核磁谱图 |
5.多取代呋喃衍生物的核磁谱图 |
6.含硫的N-烷基唑类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
7.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含二茂铁碳硼烷双功能基卟啉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碳硼烷合成方法简介 |
1.1.1 碳硼烷衍生物的合成及研究进展 |
1.1.2 碳硼烷衍生物的合成 |
1.2 碳硼烷在超分子化学方向的应用 |
1.3 碳硼烷类衍生物在医学治疗方面的应用 |
1.4 碳硼烷类衍生物在光电方面的应用 |
1.5 燃速催化剂简介 |
1.5.1 燃速催化剂的介绍 |
1.5.2 碳硼烷类化合物燃速方面的应用 |
1.5.3 二茂铁类化合物在燃速方面的应用 |
1.6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部分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试剂预处理 |
2.2 四取代烷基二茂铁炔基卟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
2.2.1 5,10,15,20-四-(对-1’-辛基二茂铁乙炔基苯基)卟啉的合成 |
2.3 5,10,15,20-四-(对-1’-辛基二茂铁碳硼烷苯基)卟啉的合成 |
2.4 5,10,15,20-四-(3,5-二1’-辛基二茂铁碳硼烷苯基)卟啉的合成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合成方法分析 |
2.6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6.1 核磁共振氢谱 |
2.6.2 高分辨质谱 |
2.6.3 红外光谱 |
第三章 系列碳硼烷桥连二茂铁及卟啉类化合物性质的研究 |
3.1 紫外可见光谱吸收 |
3.2 稳态荧光光谱 |
3.3 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 |
3.4 对黑索金(RDX)热分解的催化性能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谱图 |
致谢 |
(4)基于亚磺酰胺类膦配体的联烯不对称合成与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二茂铁类膦配体的简介 |
1.2 手性亚磺酰胺类膦配体的简介 |
1.3 论文立题 |
1.4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新型亚磺酰胺类膦配体WJ-Phos的设计与合成 |
2.1 平面手性对反应的影响 |
2.2 课题提出 |
2.3 亚磺酰胺类膦配体WJ-Phos的合成 |
2.4 本章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铜催化联烯的三组分不对称串联反应 |
3.1 联烯的三组分串联反应简介 |
3.2 课题提出 |
3.3 反应条件优化 |
3.4 底物普适性考察 |
3.5 产物衍生化 |
3.6 可能的反应机理 |
3.7 本章小结 |
3.8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钯催化不对称?-H消除反应合成联烯 |
4.1 轴手性三取代联烯合成简介 |
4.2 课题提出 |
4.3 反应条件优化 |
4.4 底物普适性考察 |
4.5 克级制备和产物转化 |
4.6 可能的反应机理 |
4.7 本章小结 |
4.8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实验部分 |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
附录一 化学名称缩写对照表 |
附录二 化合物单晶数据 |
附录三 代表性化合物数据谱图 |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汇总 |
致谢 |
(5)过渡金属催化碳氢键选择性活化和[3+2]环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1.1 化学选择性 |
1.1.2 区域选择性 |
1.1.3 立体选择性 |
1.2 过渡金属催化的选择性碳氢键活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
1.2.1 过渡金属催化氮导向的选择性碳氢键活化 |
1.2.2 过渡金属催化氧导向的选择性碳氢键活化 |
1.2.3 过渡金属催化硫导向的选择性碳氢键活化 |
1.2.4 过渡金属催化膦导向的选择性碳氢键活化 |
1.3 过渡金属催化的选择性环化反应 |
1.3.1 过渡金属催化的选择性[3+2]环化反应 |
1.3.2 过渡金属催化的选择性[4+1]环化反应 |
1.3.3 过渡金属催化的选择性[4+2]环化反应 |
1.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钯催化二茂铁羧酸的对映选择性C-H键烯基化反应 |
2.1 引言 |
2.2 模板反应建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3.2 底物拓展 |
2.3.3 机理探究 |
2.3.4 ESI-MS Spectra |
2.3.5 机理提出 |
2.4 实验部分 |
2.4.1 仪器与试剂 |
2.4.2 钯催化二茂铁羧酸的对映选择性C-H键烯基化反应的一般过程 |
2.4.3 产物鉴定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钴催化二茂铁烯胺酮与二恶唑酮的[3+2]环化合成多取代恶唑衍生物 |
3.1 引言 |
3.2 钴催化二茂铁烯胺酮与二恶唑酮的[3+2]环化合成多取代恶唑衍生物 |
3.2.1 模板反应的建立 |
3.2.2 条件的优化 |
3.2.3 底物拓展 |
3.2.4 控制实验 |
3.2.5 机理提出 |
3.3 实验部分 |
3.3.1 仪器与试剂 |
3.3.2 钴催化二茂铁烯胺酮与二恶唑酮的[3+2]环化合成多取代恶唑衍生物的一般过程 |
3.3.3 二茂铁烯胺酮的一般合成步骤及其核磁数据 |
3.3.4 二恶唑酮衍生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
3.3.5 产物鉴定 |
3.3.6 8aa的单晶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钻催化二芳基腙与二恶唑酮的邻位酰胺化反应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4.2.2 底物拓展 |
4.2.3 产物的转化 |
4.2.4 可能的机理 |
4.3 实验部分 |
4.3.1 仪器与试剂 |
4.3.2 邻位酰胺化反应的一般过程 |
4.3.3 二芳基腙的一般合成方法 |
4.3.4 二恶唑酮衍生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
4.3.5 产物鉴定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Ⅰ:主要符号对照表 |
附图Ⅱ:部分化合物的液相谱图及核磁谱图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6)三唑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液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液晶简史 |
1.2.1 液晶态 |
1.2.2 液晶的研究发展史 |
1.2.3 液晶的织构 |
1.2.4 液晶的分类 |
1.2.4.1 溶致液晶 |
1.2.4.2 热致液晶 |
1.3 液晶的表征方法 |
1.3.1 偏光显微镜法(POM) |
1.3.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1.4 液晶的应用 |
1.5 酯类液晶化合物的分类 |
1.5.1 胆甾醇酯类液晶 |
1.5.2 联苯酯类液晶 |
1.5.3 二茂铁酯类液晶 |
1.5.4 偶氮酯类液晶 |
1.5.5 其它酯类液晶化合物 |
1.6 酯类液晶的合成方法 |
1.7 三唑 |
1.7.1 [1,2,3]三唑的应用及其价值 |
1.7.2 [1,2,3]三唑液晶化合物 |
1.8 课题背景及实验设计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2.3 对称芳香酯及对称环己醇酯的合成 |
2.3.1 1,4-苯撑双(4-乙炔基苯甲酸酯)(FZ)(21) |
2.3.2 1-叠氮基直链烷烃 |
2.3.3 1,4-苯撑双[-4-(1-长链烷基)-1H-(1,2,3)-三唑]苯甲酸酯 |
2.3.4 (1R,4R)-环己烷-1,4-双(4-乙炔基苯甲酸酯)(OLZ) |
2.3.5 (1R,4R)-环己烷-1,4-双[4-(1-长链烷基)-1-H-(1,2,3)-三唑]苯甲酸酯 |
2.4 对称二茂铁长链烷基三唑基酯类的合成 |
2.4.1 6-溴代己酰氯 |
2.4.2 6-溴代己酰基二茂铁 |
2.4.3 6-溴代正己烷基二茂铁 |
2.4.4 6-叠氮基正己烷基二茂铁 |
2.4.5 (1R,4R)-环己烷-1,4-双[-4-(-1-十一烷基二茂铁)-1-H-(1,2,3)-三唑]苯甲酸酯 |
2.5 合成化合物的编号 |
2.6 化合物的表征 |
第三章 三唑酯类化合物的表征及性质探究 |
3.1 红外谱图解析 |
3.2 核磁共振分析 |
3.2.1 核磁共振氢谱 |
3.2.2 核磁共振碳谱 |
3.3 高分辨质谱 |
3.4 紫外-可见光谱图 |
3.5 荧光光谱图 |
3.6 液晶性分析 |
3.6.1 含三唑环己二醇酯类液晶性分析 |
3.6.2 含三唑对苯二酚酯类液晶性研究 |
第四章 实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谱图 |
附录:硕士期间实验成果 |
致谢 |
(7)双核二茂铁吖嗪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双核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简介 |
1.2 多核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1.2.1 在离子识别中的应用 |
1.2.2 在药物方面的应用 |
1.2.3 在生物活性中的研究 |
1.3 吖嗪化合物的简介及应用 |
1.3.1 吖嗪的简介 |
1.3.2 二茂铁吖嗪化合物的结构 |
1.3.3 吖嗪化合物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 |
1.3.4 吖嗪化合物在医学药物方面的应用 |
1.4 燃速催化剂的简介 |
1.4.1 燃速催化剂的介绍 |
1.4.2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在燃速催化剂中的应用研究 |
1.4.3 燃速催化剂迁移过程存在的问题 |
1.4.4 燃速催化剂迁移问题的解决方法 |
1.4.5 双核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做燃速催化剂 |
1.5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部分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试剂预处理 |
2.2 双核二茂铁不对称吖嗪化合物的合成 |
2.2.1 2,2-双二茂铁丙烷不对称N-甲苯磺酰腙的合成 |
2.2.2 2,2-双二茂铁丙烷对称N-甲苯磺酰腙的合成 |
2.3 二茂铁吖嗪化合物的合成 |
2.3.1 化合物1的生成 |
2.3.2 化合物2的生成 |
2.3.3 化合物3的生成 |
2.3.4 化合物4的生成 |
2.4 二茂铁基吖嗪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4.1 1'-邻羟基苯二茂铁基不对称吖嗪的合成(化合物5) |
2.4.2 1'-邻羟基苯二茂铁基吖嗪铜配合物的合成 |
2.5 合成化合物的编号 |
2.6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6.1 核磁共振氢谱 |
2.6.2 核磁共振碳谱 |
2.6.3 高分辨质谱 |
2.6.4 红外光谱 |
2.6.5 化合物的实验数据 |
第三章 双核二茂铁吖嗪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性质表征 |
3.1 热失重分析 |
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谱图 |
致谢 |
(8)1,2,4-三氮唑并嘧啶类Fe3+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荧光分子探针理论概述及识别机理 |
1.2.1 荧光分子探针理论概述 |
1.2.2 荧光分子探针识别机理 |
1.3 三价铁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
1.3.1 罗丹明类 |
1.3.2 苯并噻唑类 |
1.3.3 氟硼吡咯类 |
1.3.4 二茂铁类 |
1.3.5 喹啉类 |
1.3.6 萘酰亚胺类 |
1.3.7 香豆素类 |
1.3.8 其他类 |
1.4 选题依据及设计思路 |
1.4.1 选题依据 |
1.4.2 设计思路 |
1.4.2.1 合成路线 |
1.4.2.2 性能测试及应用研究 |
第二章 荧光探针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1,2,4-三氮唑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
2.2.1 3 -氨基-1,2,4-三氮唑衍生物(3)的合成 |
2.2.2 乙酰乙酸甲酯衍生物(3-1)的合成 |
2.2.3 1,2,4-三氮唑并[1,5-a]嘧啶酮类衍生物(4)的合成 |
2.2.4 7-溴代-1,2,4-三氮唑并嘧啶衍生物(5)的合成 |
2.2.5 7-芳基取代-[1,2,4]-三氮唑并嘧啶类杂环化合物(6)的合成 |
2.2.6 2-(4-取代)-5-(4-氨基)-7-芳基取代-[1,2,4]三氮唑并嘧啶衍生物(7)的合成 |
2.2.7 N-(4-苯基[1,2,4]三氮唑并嘧啶)酰胺衍生物(8)的合成 |
2.3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三章 荧光探针的光谱性能测试 |
3.1 各种溶液的配制 |
3.1.1 探针溶液的配制 |
3.1.2 常见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 |
3.1.3 其他溶液的配制 |
3.2 计算研究 |
3.2.1 检出限的计算 |
3.2.2 密度泛函理论(DFT)发光机理计算 |
3.3 1 ,2,4-三氮唑并嘧啶类荧光探针光谱结果分析 |
3.3.1 1,2,4-三氮唑并嘧啶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
3.3.2 1,2,4-三氮唑并嘧啶化合物的选择性及干扰性研究 |
3.3.3 化合物8a对Fe~(3+)离子荧光滴定实验 |
3.3.4 化合物8a对Fe~(3+)离子响应时间实验研究 |
3.3.5 不同p H对化合物8a以及8a-Fe~(3+)体系的影响 |
3.3.6 化合物8a的循环可逆性研究 |
3.4 密度泛函理论(DFT)发光机理计算结果分析 |
3.5 1,2,4-三氮唑并嘧啶类荧光探针识别Fe~(3+)的机理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荧光探针的应用研究 |
4.1 细胞毒性测试研究 |
4.1.1 目标化合物的配制 |
4.1.2 MTT法测试细胞毒性 |
4.1.3 HeLa细胞毒性测试结果分析 |
4.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成像应用研究分析 |
4.2.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试 |
4.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成像研究分析 |
4.3 荧光试纸制备及应用研究 |
4.3.1 荧光试纸制备 |
4.3.2 荧光试纸应用研究 |
4.4 菠菜中Fe~(3+)离子的检测 |
4.4.1 菠菜样品制备 |
4.4.2 菠菜样品中Fe~(3+)离子的检测现象分析 |
4.4.3 菠菜样品中Fe~(3+)离子的光谱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双核二茂铁修饰卟啉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的简介 |
1.2 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的应用 |
1.2.1 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 |
1.2.2 在医学治疗方面的应用 |
1.2.3 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 |
1.3 二茂铁修饰卟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4 燃速催化剂的简介 |
1.4.1 燃速催化剂的分类 |
1.4.2 二茂铁衍生物在燃速催化剂中的应用 |
1.4.3 双核二茂铁衍生物的应用 |
1.5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 MESO-四双二茂铁丙烷修饰的四苯基卟啉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2.1 1’-叠氮甲基-2,2-双二茂铁丙烷的合成 |
2.2.2 Meso-四(对炔丙氧基苯基)锌卟啉的合成 |
2.2.3 Meso-四双二茂铁丙烷修饰的四苯基卟啉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3 MESO-八双二茂铁丙烷修饰的四苯基卟啉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3.1 Meso-四[3,5-二(炔丙氧基)苯基]锌卟啉的合成 |
2.3.2 Meso-八双二茂铁丙烷修饰的四苯基卟啉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4 合成物质的编号 |
2.5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5.1 核磁共振氢谱 |
2.5.2 核磁共振碳谱 |
2.5.3 高分辨质谱 |
2.5.4 红外光谱 |
2.5.5 合成新化合物的实验数据 |
第三章 系列二茂铁卟啉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性质研究 |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3.2 稳态荧光光谱 |
3.3 热重分析 |
3.4 迁移实验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谱图 |
致谢 |
(10)二茂铁类和咔唑类多通道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常见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 |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 |
1.2.2 电荷转移机理 |
1.2.3 能量转移机理 |
1.2.4 激基缔合物机理 |
1.2.5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机理 |
1.2.6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传递机理 |
1.2.7 C=N异构化作用机理 |
1.3 含二茂铁基团的化学探针的研究进展 |
1.3.1 含二茂铁基团的电化学探针 |
1.3.2 含二茂铁基团的荧光探针 |
1.4 含咔唑基团的化学探针的研究进展 |
1.4.1 含有咔唑基团的阳离子探针 |
1.4.2 含有咔唑基团的阴离子探针 |
1.4.3 含咔唑基团的pH探针 |
1.4.4 含咔唑基团的其它探针 |
1.5 本文选题依据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二茂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合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仪器 |
2.2.3 二茂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3.2 底物拓展 |
2.3.3 产物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二茂铁-萘酰亚胺类衍生物的多通道检测Cu~(2+)和Hg~(2+)的化学探针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仪器 |
3.2.3 二茂铁基萘酰亚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
3.2.4 探针3-1作为传感器的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探针3-1的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研究 |
3.3.2 探针3-1紫外可见光谱识别性能的研究 |
3.3.3 探针3-1荧光光谱识别性能的研究 |
3.3.4 探针3-1的电化学识别性能研究 |
3.3.5 探针3-1的识别机理研究 |
3.3.6 探针3-1的细胞成像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二茂铁基不对称吖嗪分子内共轭效应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仪器 |
4.2.3 二茂铁吖嗪类衍生物的合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二茂铁基不对称吖嗪类化合物固态中分子共轭效应的研究 |
4.3.2 二茂铁基不对称吖嗪类化合物液态中分子共轭效应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含二茂铁基吖嗪类探针对Hg~(2+)、pH识别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与试剂 |
5.2.2 仪器 |
5.2.3 二茂铁吖嗪类衍生物的合成 |
5.2.4 探针5-1作为化学传感器的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探针5-1紫外可见光谱识别性能的研究 |
5.3.2 探针5-1荧光光谱识别性能的研究 |
5.3.3 探针5-1的识别机理研究 |
5.3.4 探针5-1的细胞成像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二茂铁基咔唑类荧光探针对Cu~(2+)、Hg~(2+)离子多通道识别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原料与试剂 |
6.2.2 仪器 |
6.2.3 二茂铁咔唑类探针的合成 |
6.2.4 探针6-1和6-2作为化学传感器的测试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探针6-1的X射线单晶结构研究 |
6.3.2 探针6-1紫外可见光谱识别性能的研究 |
6.3.3 探针取代基的位阻和电子效应对离子识别性能影响的研究 |
6.3.4 探针6-1荧光光谱识别性能的研究 |
6.3.5 探针6-1电化学识别性能的研究 |
6.3.6 探针6-1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模型研究 |
6.3.7 ~1H NMR滴定研究 |
6.3.8 探针6-1的可逆性能研究 |
6.3.9 探针6-1的细胞荧光成像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咔唑类H_2S/t BuO~.荧光探针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原料与试剂 |
7.2.2 仪器 |
7.2.3 咔唑类荧光探针7-1的合成 |
7.2.4 探针7-1作为化学传感器的测试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探针7-1紫外可见光谱识别性能的研究 |
7.3.2 探针7-1荧光光谱识别性能的研究 |
7.3.3 探针7-1的可逆性能研究 |
7.3.4 荧光探针7-1与H_2S和tBuO~.的识别机理研究 |
7.3.5 探针7-1的细胞荧光成像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用高分辨质谱研究二茂铁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 [1]二茂铁功能化树枝状卟啉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质[D]. 王晓轩.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电化学介导C-C/C-N键偶联合成1-萘酚、多取代呋喃、N-烷基唑和偶氮化合物[D]. 何慕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3]含二茂铁碳硼烷双功能基卟啉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质[D]. 张毅波.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基于亚磺酰胺类膦配体的联烯不对称合成与转化[D]. 韩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过渡金属催化碳氢键选择性活化和[3+2]环化反应研究[D]. 黄艳贞. 郑州大学, 2020(02)
- [6]三唑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液晶性研究[D]. 杨永强.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双核二茂铁吖嗪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能研究[D]. 郭慧敏.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1,2,4-三氮唑并嘧啶类Fe3+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耿延汝.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双核二茂铁修饰卟啉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燃速催化性能研究[D]. 解舒博.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10]二茂铁类和咔唑类多通道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D]. 董均阳. 内蒙古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