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磁感应定律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鑫[1](2021)在《两岸四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实践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载体,它以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衔接课程与教学。海峡两岸族源同一,文化相承,通过对两岸四版教材的比较研究,能够取长补短,推进物理教学发展的进程。论文选取我国新修订的人教版、司南版以及台湾省翰林版、龙腾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电磁学四个核心知识点为研究对象。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理论基础,结合两岸课程标准(纲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四版教材电磁学中四个核心知识点的知识结构、教学逻辑、概念和规律的描述、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司南版为蓝本优化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运用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大陆物理课程选择性更高;基础性更强;更加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物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台湾省物理课程设置难度较大;注重课程的衔接与跨科目融合;注重拓宽概念的广度与深度,综合性更强;更加注重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根据每个核心知识点的比较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教材比较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正面影响。
尹悦[2](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是物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的时期,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的诞生时期,更是我国传统物理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研究选取20世纪以来11个时期的12套样本教科书,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对教科书中的电磁学部分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地总结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电磁学内容的变迁特点,理性分析其变迁原因,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的深刻影响,由此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未来编纂提供历史参照,并为一线教师进行电磁学教学工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问题。第二章讨论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三章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课程性质以及所属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讨论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变迁历程。第五章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第六章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特点,分析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发现,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受到社会、科技、政治等外部因素以及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教科书中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前移;课程性质逐渐演进为既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属教科书册数由一册到二册逐渐变为多册;电磁学部分所占教科书的篇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篇幅所占总体篇幅比重约占总体教科书的30%左右;章节安排从分立化趋向于知识点相互结合的集中化;栏目设置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多样化;插图分类逐渐均衡化,插图总量呈现波折式增长趋势;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由直线式转向螺旋上升式,知识点的数量整体呈现波折状态;实验的类型逐渐增多,数量在波动中增长;题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类型及功能逐步多样化;电磁感应现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语言表达在合乎各版本教科书所属时期的用语及用书习惯的同时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据此,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教科书试验与教科书研究相结合;教科书编写要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科书的内容呈现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凸显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刘丽君[3](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基于专题的物理备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新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构成,主要回答为什么考、考哪些、考查形式这三个问题。面对新高考,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教育要求,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不难发现物理试题的命题趋势,总体上都体现出了“一核四翼”评价体系框架的要求,重视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能力的考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而做好高中物理的复习工作,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是高三物理教师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针对于高考复习的学情,高三物理复习常以“专题复习”的方式进行,如何高效的进行专题复习,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求一线教学者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和复习的质效,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梳理知识、提升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以专题小练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点,灵活的去应用知识。专题复习一般包括“微专题复习”和“大专题复习”两种不同的类型,在开展专题复习工作实践时要强调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通过专题对高考考点进行细化,帮助学生建立高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对零散知识点的加工整理,帮助学生对中学阶段的各类物理模型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对各类专题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能够自己建立起各专题、各物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灵活的运用高中物理知识。本文共分为共5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第二章对高中物理各大专题进行了逐一划分,并对每一专题都进行了知识方法整合;第三章主要剖析了近三年来的全国一卷的物理试题,对试题所涉及到的专题进行划分与总结,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近几年来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特点,以及对各专题的考查频繁度,结果表明:牛顿第二定律、静动态平衡问题、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成为高考的高频内容;第四章就是针对以上的分析总结提出对新高考评价体系物理专题复习备考策略;第五章反思与建议,提出在专题复习中还有很多许多需要总结和完善的地方,对于进行了新高考了之后对于高考题的研究还需要后续继续进行。
谢宵元[4](2020)在《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电磁感应及初步应用”为例》文中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着,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成为教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2014年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总结我国课程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开发“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将“深度学习”理念首先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落实,旨在将其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践途径。本文以国内深度学习课堂研究入手,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在学生的物理学科教学要求的背景下,以“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对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进行深度学习课堂实践研究。本研究工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理清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之间关系,构建如何将物理学科与深度学习理论相结合,建构基于物理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流程;第二,通过单元教学设计框架设计高中物理“电磁感应及初步应用”单元教学设计,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第三,通过表现性评价表、终结性评价对深度学习课堂实践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找出其不足。通过对高中物理课堂进行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第一,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能够使学生主动去探究物理知识的本质意义,建构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符合物理学科特点的知识结构;第二,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高度参与、深度思维、内化情感;第三,指向深度学习的物理课堂,能够使学生不只关注知识本身,而是更加关注如何学习,以物理学科特点为基础,结合物理学科学思维方式、使用物理科学探究方法,学会学习物理。
陈红飞[5](2020)在《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科通常被认为是高中阶段学习比较难的学科之一,电磁学的学习也不例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些方面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建议将课堂中所形成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它强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寻学生在电磁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及其成因、对策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基于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设计了高中物理疑难问题的调查问卷,对秦安县两所高中的高中学生展开调查,调查问卷是以人教版必修3和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系列中的各个电磁学的知识点为主进行编写的。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本次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0.975,KMO量度为0.936,表明本问卷的信效度良好。通过问卷分析了解电磁学模块各个知识点对学生的疑难程度,从而找出学生电磁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且总结出疑难问题的一些特点。同时对不同学校学生、不同性别学生的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分析,对比了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学生所存在疑难问题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次问卷调查主要是调查对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电磁学学习疑难的原因,结合疑难问题的特点,本研究总结出学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根据疑难问题的成因,设计访谈提纲对教师进行了访谈,结合教师访谈情况和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出解决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对策,并依据对策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得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电路的动态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的理解、回旋加速器原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电场强度的叠加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分布情况、电表的改装、楞次定律的应用、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变压器的变压原理及变压规律、静电力做功的问题、闭合电路的U-I图像问题、电场线的特点及理解、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达式及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表达式及理解、安培力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断、多用电表的原理、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正弦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有(1):学科知识难度因素,包括:知识抽象、规律应用疑难、物理模型构建疑难、对数学能力有一定要求;(2)学生自身因素,包括:缺少物理的学习动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差、物理基础差、性别因素;(3)学校因素,包括:学校教学配置安排不到位、学校课时安排不足;(4)教师因素,包括: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实际授课与学生学情不符。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有:(1)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与信心;(2)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重视深度感悟对电磁学规律理解的作用;(4)实现“触类旁通”式的物理知识迁移和应用;(5)建立对疑难问题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和反馈。
吴昊[6](2020)在《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鲁科版与CIE A-Level教材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学物理教材结构展示了由教材开发者选取的汇聚成书的来自于物理学科内外的各种要素的建构方式。它体现了教材开发者的物理教育理念及其对物理学科和学生心理的理解。分析教材结构,可以使教材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当我们分析的构成教材内容的要素繁芜冗杂,且各要素不具有简单的层级特征,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不太明确时,试图通过一般的方法直接求出各级要素之间的形成关系是很困难的。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来分析教材结构可以使得要素层级化和链条化。本研究选择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和英国CIE A-Level物理教材的电磁学部分进行分析与比较。该研究可以显现两国中学物理课程体系和物理教育理念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由此也可以为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本研究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教材结构的具体步骤如下:(1)提取要素;(2)建立要素上下位关系;(3)将要素关系形成图转换为邻接矩阵;(4)计算可达矩阵;(5)计算要素层级;(6)绘制要素层级有向图。在分别分析了电场、电流、磁场和电磁感应四个电磁学模块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而从要素选取,起始要素安排,终了要素安排,要素链四个方面分别比较了中英两套教材的电磁学结构。基于对两套教材电磁学结构的比较,分别从如下四个方面得出结论:(1)教材内容选取的异同性:(1)教材内容选取都重视基础性与前沿性;(2)鲁科版教材内容选取侧重理论性;(3)CIE版教材内容选取侧重应用性;(2)教材内容编排组织的异同性:(1)两版教材的编排组织都力图实现物理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顺序的统一;(2)鲁科版教材突出严整性;(3)CIE版教材突出灵活性;(3)教材内容编写风格的异同性:(1)两版教材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风格;(2)鲁科版侧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式的编写风格;(3)CIE版侧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式的编写风格;(4)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两版教材的不同侧重:(1)两版教材都重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2)鲁科版教材更加侧重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与责任;(3)CIE A-Level教材更加侧重物理观念与科学推理。基于研究结论,得到如下启示:(1)合理的中学物理教材结构应当实现社会结构,物理学科逻辑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的统一;(2)优质的高中物理教材应当体现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推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内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3)中学物理教材既是物理知识的载体,也是科学实践的指南。
陈叶青[7](2020)在《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某重点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陆续有基于电磁感应的发明诞生,这些发明的应用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今,电磁感应及其应用已成为高中物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颁布、新的教科书即将使用以及全国各地区新的高考方案陆续发布,教师如何在进行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时,适应这些变化,同时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值得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教育叙事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进行研究。关于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笔者研究了其历史背景、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江苏省近10年的物理高考评价特点、初高中教科书中教学内容异同点。笔者以江苏省某重点高中的高二理科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课堂观察,在初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提出进行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再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情况来检验教学效果,进一步说明策略的可行性,最后进行教学反思。经过研究,笔者提出了设置合理问题串,鼓励学生主动理解新知;建构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深挖现象本质;凸显教学内容现代化,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策略的可行性。通过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成研究目的,同时也提升了笔者的教学研究能力,使笔者对于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理解地更加透彻。虽然研究存在不足,笔者还是希望该论文的结论、研究方法和思路对于一线的高中物理教师有些许参考价值。
陈贵金[8](2020)在《初高中电磁感应问题的教学探讨》文中指出电磁感应为初中、高中阶段重要的物理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存在认知与理解困难、易出错的知识点,因而以电磁感应基础理论知识为切入点,对广大初高中学生展开电磁感应理论内容、实验实践的教育教学,可以创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本文主要从初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的理论知识为出发点,对电磁感应习题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运用多种方式强化物理知识原理、实验操作流程的教学,以有效方法实现中学电磁感应知识教育、问题解答的目标。
卢淑芳[9](2020)在《基于概念转变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以“电磁感应”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础。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不清晰的情况十分普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头脑中存在与科学概念不相符的迷思概念,严重阻碍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新概念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迷思概念的存在,认为新概念会自动覆盖旧有概念。然而迷思概念是顽固的,并不容易被消除,导致经常出现两种概念同时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情况,学生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而概念转变教学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强调对迷思概念的纠正。因此,如何将概念转变融入到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探寻合适、有用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转变迷思概念,建立科学概念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相关内涵和梳理研究现状,对迷思概念、概念转变和教学策略进行界定,从概念转变的角度提出对教材进行多维分析,并重视学生迷思概念的探查。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基于概念转变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暴露迷思概念,引发认知冲突;(2)探究矛盾、解决认知冲突,构建科学概念;(3)总结归纳、课堂练习,强化科学概念。同时以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为例,阐述以上所提出的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首先,对“电磁感应”进行教材多维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得出学生存在的“学前迷思概念”和“学后迷思概念”,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具体的概念教学案例。
张鹏[10](2020)在《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这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招考旨在加强学生的协作、交往、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任何新模式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是在旧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高考试题作为考查学生的重要工具,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高考物理试卷进行系统的梳理,期望能够从研究中找到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的特点,从而为高中教师授课与学生备考提供帮助。本文以1978至2019年的物理高考试卷,从中选取全国卷I(新课标)作为样本,以高考改革过程中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节点,将这41年的时间划分为6个阶段,运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试题能力结构的归纳研究。SOLO分类理论是彼格斯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等级划分的形式表示出来,以此来评价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依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所表现出来的结构复杂程度和层次的变化特点,来判断学生处于哪一个思维层次。彼格斯教授在创设SOLO理论时,是让被试学生回答开放性试题,通过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回答类型结构,从质的方面确定学生现阶段达到的思维水平。按照SOLO分类理论的思路,我们可以分析解答一道物理试题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知识点),假设学生能正确回答试题,其所需要的最少的知识储备和最基本的思维操作,从而确定高考物理试题所考查的能力结构。于是笔者根据SOLO分类理论和试题实际情况,也将试题能力结构分为五个层次。在统计了历年试卷具体试题的能力层次后,按照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并将每一阶段试题能力结构数据用折线图呈现出来,从折线图中寻找规律,为让研究结果能有效落实到教与学,文章统计了每一道试题的知识主题和主要考查内容。在进行了各阶段试题能力结构的演变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各阶段试题的能力结构侧重点各不相同;2.可依据SOLO分类理论调控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3.试题能力结构具有可预测性。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具体物理试题,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明确考试要点、运用变异理论、强调具身认知、善用数学知识、形象抽象概念、正视演示实验六条建议。
二、电磁感应定律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感应定律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两岸四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实践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源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现实需求 |
1.1.2 基于两岸四版教材的互鉴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不同国家地区各版本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
1.2.2 以电磁学为主题的教材比较研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比较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 |
2.1.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思路 |
第3章 两岸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分析 |
3.1 整体结构的比较 |
3.1.1 课程标准(纲要)框架的比较 |
3.1.2 物理课程结构的比较 |
3.2 教育理念的比较 |
3.2.1 基本理念的比较 |
3.2.2 课程目标的比较 |
3.3 实施建议的比较 |
3.3.1 教材编写建议的比较 |
3.3.2 教学实施建议的比较 |
3.4 小结 |
第4章 两岸四版教材电磁学核心知识点比较 |
4.1 库仑定律 |
4.1.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1.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1.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1.4 教学建议 |
4.2 电势能 |
4.2.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2.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2.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2.4 教学建议 |
4.3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4.3.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3.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3.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3.4 教学建议 |
4.4 电磁感应定律 |
4.4.1 宏观呈现的比较 |
4.4.2 微观呈现的比较 |
4.4.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
4.4.4 教学建议 |
第5章 基于教材比较的物理教学案例研究 |
5.1 片断教学案例一:《库仑定律》 |
5.1.1 教学分析 |
5.1.2 教学过程 |
5.2 片断教学案例二:《电势能》 |
5.2.1 教学分析 |
5.2.2 教学过程 |
5.3 片断教学案例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5.3.1 教学分析 |
5.3.2 教学过程 |
5.4 片断教学案例四:《电磁感应定律》 |
5.4.1 教学分析 |
5.4.2 教学过程 |
第6章 基于教材比较的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
6.1 教学实践研究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对象 |
6.1.3 研究内容 |
6.2 教学实践分析 |
6.2.1 问卷调查 |
6.2.2 学生访谈 |
6.3 教学实践结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与不足 |
7.1.1 总结 |
7.1.2 不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
附录2: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3:《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4:《电势能》教学设计 |
附录5:《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6:《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
致谢 |
(2)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教科书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教科书 |
1.3.2 电磁学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 |
2.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研究 |
2.1.1 新中国成立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1.2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2 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1 新中国成立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2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3 各时期课程标准(大纲)对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影响分析 |
2.3.1 课时安排 |
2.3.2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
第三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宏观变迁研究 |
3.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的变迁研究 |
3.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课程性质的变迁研究 |
3.3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属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第四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中观变迁研究 |
4.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的变迁研究 |
4.1.1 篇幅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2 章节安排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3 栏目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4 插图设计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组织的变迁研究 |
4.2.1 正文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2 实验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3 题目的变迁历程分析 |
第五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微观变迁研究——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 |
5.1 样本教科书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变迁分析 |
5.2 “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概念的话语变迁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特点 |
6.1.1 宏观层面 |
6.1.2 中观层面 |
6.1.3 微观层面 |
6.2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原因 |
6.2.1 外部影响因素 |
6.2.2 内部影响因素 |
6.3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的启示 |
6.3.1 从教科书编写角度 |
6.3.2 从教科书使用角度 |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新高考背景下基于专题的物理备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新高考评价体系在物理学科试题中落地情况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的专题划分浅析 |
2.1 新高考背景下的物理大专题划分 |
2.1.1 新高考省份2020年物理高考试题剖析 |
2.1.2 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试题剖析 |
2.1.3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大专题划分 |
2.2 新高考背景下的物理各小专题知识整合 |
2.3 基于中学阶段常见的物理模型建立微专题 |
第三章 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剖析 |
3.1 近年来全国Ⅰ卷物理试题情况分析 |
3.1.1 2018年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 |
3.1.2 2019年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 |
3.1.3 2020年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 |
3.2 近年来全国Ⅰ卷试题物理专题分布特点 |
第四章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基于专题的物理备考策略 |
4.1 基于物理专题备考新高考的优势及特点 |
4.2 基于物理专题进行备考的几点策略 |
4.2.1 共研共究,把握专题复习 |
4.2.2 研究班情,开展个性化的专题复习 |
4.2.3 注重研究和把握高考试题特点及动向 |
4.2.4 深入剖析教材与课标,做好拓、变、补 |
4.2.5 注重限时训练和小题训练两手抓 |
4.3 基于物理专题备考的案例分析 |
4.3.1 以《电磁感应中的导轨问题》为例的备考案例 |
4.3.2 以《板块模型》为例的备考案例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电磁感应及初步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2 深度学习概念界定 |
2.3 单元教学设计概念界定 |
第3章 研究前期调查——高中生物理课堂学习现状 |
3.1 调查原因 |
3.2 调查过程 |
3.3 问卷设计依据 |
3.4 调查分析 |
3.5 问卷调查结论 |
第4章 指向深度学习的“电磁感应及初步应用”单元教学设计 |
4.1 进行单元教学意义 |
4.2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电磁感应”单元教学设计步骤 |
第5章 指向深度学习的“电磁感应及初步应用”单元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5.1 形成性评价 |
5.2 终结性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1.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
2.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
3.建构主义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二)多元智力理论 |
1.多元智力理论的发展 |
2.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
3.多元智力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1.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发展 |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
3.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发展 |
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观点 |
3.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四、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2.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三)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1.问卷的信度分析 |
2.问卷的效度分析 |
3.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4.高中学生电磁学疑难问题认识程度水平的学校类别差异分析 |
5.高中学生电磁学疑难问题认识程度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
(四)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成因的调查问卷分析 |
(五)研究小结 |
五、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特点 |
(二)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 |
1.学科知识难度因素 |
2.学生自身因素 |
3.学校因素 |
4.教师因素 |
六、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
1.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与信心 |
2.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3.重视深度感悟对电磁学规律理解的作用 |
4.实现“触类旁通”式的物理知识迁移和应用 |
5.建立对疑难问题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和反馈 |
(二)教学设计案例 |
七、结语 |
(一)总结 |
(二)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中物理电磁学内容疑难程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成因的调查 |
附件三 访谈记录 |
(6)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鲁科版与CIE A-Level教材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对象 |
1.4.1 CIE A-Level物理教材 |
1.4.2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 |
1.4.3 电磁学部分 |
1.5 研究模型与方法 |
1.5.1 解释结构模型 |
1.5.2 比较研究法 |
1.6 研究综述 |
1.6.1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
1.6.2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物理教材结构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2.1.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2.1.3 知识网络理论 |
2.1.4 系统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教材结构 |
2.2.2 关于要素的若干概念的界定 |
第三章 电学结构分析与比较 |
3.1 电场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3.1.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电场模块结构分析 |
3.1.2 CIE A-Level物理教材电场模块结构分析 |
3.1.3 电场模块结构比较 |
3.2 电流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3.2.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电流模块结构分析 |
3.2.2 CIE A-Level物理教材电流模块结构分析 |
3.2.3 电流模块结构比较 |
第四章 磁学结构分析与比较 |
4.1 磁场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4.1.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磁场模块结构分析 |
4.1.2 CIE A-Level物理教材磁场模块结构分析 |
4.1.3 磁场模块结构比较 |
4.2 电磁感应模块结构分析与比较 |
4.2.1 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电磁感应模块结构分析 |
4.2.2 CIE A-Level教材电磁感应模块结构分析 |
4.2.3 电磁感应模块结构比较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某重点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2.2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
2.3 教育叙事研究法 |
2.4 学情分析 |
2.5 教学策略 |
3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
3.1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历史发展 |
3.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
3.3 近十年江苏物理高考卷中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考试特点 |
3.3.1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相关考点的统计与结论 |
3.3.2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评价特点与教学启示 |
3.4 初高中关于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科书比较研究 |
3.4.1 学生对于初中已经初步学过的教学内容的态度 |
3.4.2 初高中教科书中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比较 |
4 高二理科生物理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
4.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2 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5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策略 |
5.1 设置合理问题串,鼓励学生主动理解新知 |
5.2 建构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深挖现象本质 |
5.3 凸显教学内容现代化,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
5.4 重视实验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 |
6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实践 |
6.1 教学案例1:《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
6.1.1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片断实录 |
6.1.2 学生作业情况 |
6.1.3 教学反思 |
6.2 教学案例2:《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
6.2.1 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
6.2.2 学生作业情况 |
6.2.3 教学反思 |
6.3 教学案例3:《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
6.3.1 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
6.3.2 学生作业情况 |
6.3.3 教学反思 |
7 结论与思考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 |
附录3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实验记录表 |
附录4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教学设计 |
附录5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教学设计 |
致谢 |
(8)初高中电磁感应问题的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言 |
二、 初中、高中电磁感应知识的主要内容及其异同点 |
三、 初高中电磁感应课程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
(一)楞次定律与安培定则、左右手定则的比较问题 |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求解问题 |
(三)其他综合性电磁感应的分析与求解问题 |
四、 初高中电磁感应问题的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
(一)运用“口诀教学法”加强电磁感应理论的识记与理解 |
(二)创设电磁感应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实践 |
(三)加强重难点电磁感应知识的习题讲解、课堂总结 |
五、 结语 |
(9)基于概念转变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以“电磁感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重视教材分析,建立物理概念体系 |
3.1 从教材地位维度分析教材 |
3.2 从课标要求维度分析教材 |
3.3 从教材内容维度分析教材 |
第四章 重视学情分析,探查迷思概念成因 |
4.1 了解已有知识储备 |
4.2 调查迷思概念存在情况 |
4.3 分析总结迷思概念的产生原因 |
4.4 迷思概念探查案例 |
第五章 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概念转变 |
5.1 创设情境、暴露迷思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
5.2 探究矛盾、解决认知冲突,构建科学概念 |
5.3 总结归纳、课堂练习,强化科学概念 |
第六章 “电磁感应”概念转变教学案例 |
6.1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片段设计 |
6.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片段设计 |
6.3 “楞次定律”教学片段设计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概念转变测试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记录(部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题研究背景 |
1.2 SOLO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论题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对研究对象的分类 |
1.4.1 高考命题模式探索阶段(1978-1982 年) |
1.4.2 高考命题改革实验阶段(1983-1987 年) |
1.4.3 高考命题模式调整阶段(1988-1998 年) |
1.4.4 高考科目全面改革阶段(1999-2006 年) |
1.4.5 深化高考科目改革阶段(2007-2013 年) |
1.4.6 新一轮高考改革阶段(2014 年至今)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1.5.3 归纳法 |
1.5.4 比较研究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SOLO分类理论概述 |
2.1 简述SOLO分类理论 |
2.2 SOLO层次具体划分实例 |
2.2.1 前结构水平(P) |
2.2.2 单点结构水平(U)例题 |
2.2.3 多点结构水平(M)例题 |
2.2.4 关联结构水平(R)例题 |
2.2.5 抽象拓展结构(E)例题 |
第三章 高考物理试卷能力结构统计分析及比较 |
3.1 各阶段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1 1978 -1982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2 1983 -1987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3 1988 -1998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4 1999 -2006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5 2007 -2013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6 2014 -2019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2 各阶段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 |
3.3 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
4.1 明确考试重点 |
4.2 运用变易理论 |
4.3 强调具身认知 |
4.4 善用数学知识 |
4.5 形象抽象概念 |
4.6 正视演示实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四、电磁感应定律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岸四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实践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D]. 林鑫.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2]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D]. 尹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高考背景下基于专题的物理备考策略研究[D]. 刘丽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电磁感应及初步应用”为例[D]. 谢宵元.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D]. 陈红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结构比较研究 ——以鲁科版与CIE A-Level教材电磁学部分为例[D]. 吴昊.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某重点高中为例[D]. 陈叶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8]初高中电磁感应问题的教学探讨[J]. 陈贵金. 考试周刊, 2020(41)
- [9]基于概念转变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以“电磁感应”为例[D]. 卢淑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D]. 张鹏. 喀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