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电站户外绝缘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琪[1](2021)在《望都县中高压配电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业负荷和居民生活负荷占比逐渐增大,人们对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对电能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只有进行合理地电网规划,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配电网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系统飞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供电可靠,是配电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望都县电网供用电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了供电能力不足、网架结构不合理,线路供电半径长,部分排灌线路老化严重,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望都县的供电水平,本文进行了以降低线损和增加用电可靠性为目的地望都县配电网规划研究。本文内容主要包括:(1)根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L/T 5729-2016)、《河北南网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和《望都县城乡整体规划》制定了中高压电网规划目标。针对望都县城乡总体规划,通过对几种负荷预测方法的比较,最终选定了分区域负荷预测法。该方法对未来几年全社会用电量和最大用电负荷进行了预测,然后采用人均用电量指标法对负荷预测结果进行校验,证明了本次预测的可行性;(2)在电力预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配变电设施和线路布局等现实因素,制定了适合望都发展的电网规划方案。最后做了投资估算和规划效果分析,保证配电网项目的顺利实施。规划方案实施后,供电线路可靠性和线损合理率均会得到很大提升,网架结构更加可靠灵活,线路均能满足“N-1”校验。
贾婷婷[2](2020)在《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地扩招,用电量不断增大,然而部分学校由于当时历史环境因素限制,存在变电站建设标准较低、主设备老化、容量不足和能耗无法监控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用电需求。本文针对甘肃某高校电力增容在建改造工程,对10k V电力扩容和节约能耗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设计,从而增加了校园建筑设施的能耗测量、数据统计、数据分析、节能分析和节能指标管理,为数据处理以及实现建筑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本文在对学校供配电系统现状分析的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进行了系统用电负荷的分析,设计了一座新的供配电室,新增一路主供电源,原电源改为备供电源,增容后主电源供电容量为3680KVA,备用电源供电容量为1630KVA,原配电室改造为中心配电室,并按照建设单位规划的配电室位置,新建10k V配电室2座,其中1#分配电室安装800KVA变压器1台,2#分配电室安装1250KVA变压器1台。其次,设计了能耗监控系统,该系统基于开源的Spring3.0+My Batis3.0,运用了HTML5上Boot Strap的一个基础框架,采用了BS/CS软件架构,对能耗数据的采集、实时通讯、远程传输、自动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指标比较、图表显示、报表管理、数据存储、数据上传等功能进行了系统设计,在设计中考虑了系统的实用性、扩展性、开放性、可维护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等。该系统可以使用远程传输等手段采集能耗数据,按照要求汇总能耗数据,编码后的数据上传至上级能耗监测中心加密并实现在线监控。通过系统设计和实际调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校园节能的远程监控,满足了学校节能减排的要求。
周健宇[3](2020)在《关于兴安电网220kV前旗智能变电站新建工程的初步设计》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陆续出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区核心区域的繁荣,科尔沁右翼前旗逐渐发展成为与之相对接的工商业区与核心居住区,很多市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商铺、医院、学校、工厂等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作为迁移的最佳选择,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内的大型商场、高档小区越来越多,居民收入逐渐增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此外,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对稳定可靠供电的需求越来越大。除此之外,为了缓解兴安盟区域内220kV变电站间长距离输电的压力、增强220kV骨干网架结构,开展了设计兴安电网科右前旗220kV前旗智能变电站新建工程的相关工作,旨在为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提供更加稳定、安全、可靠的电量供应。本论文首先阐述了开展220kV前旗变电站新建工程相关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背景,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内容,并详细介绍研究和设计220kV前旗变电站新建工程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和兴安盟的电量需求、供电负荷和当前供电状态,从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角度对220kV前旗变电站新建工程进行阐述,并论证了本次研究的系统方案。最后,本文详细分析和计算了继电保护设计、无功功率补偿、总容量、短路电流幅值等指标,合理选择了一次及二次设备选型,合理安排了电力系统设计的具体内容。
李楷然[4](2020)在《变电站电力电容器状态监测与缺陷诊断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本文基于神经网络和信息融合设计了一套电力电容器在线监测系统。首先对电力电容器在线诊断的研究背景和必要性以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电力电容器在电力系统中起到补偿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改善电力系统结构、提高电能质量、降低损耗和改善供电环境的作用,对电力电容器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其缺陷和故障尽早进行处理,则可以避免故障累积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很有必要的。现有的诊断方法为预防性试验,即定期对电容器进行检修。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检修目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检修的趋势是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发展的。其次将神经网络和信息融合应用于电容器缺陷诊断,通过使用互感器和建模,提取电容器的常规运行参量,包括电压、电流、无功、环境温湿度、电容器温度,进行信息融合诊断。然后对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的总体结构和通信子系统进行了设计,对硬件和软件进行了配置。系统包括主站管理层、就地监测层和站端管理层。主站管理层通过服务器和工作站满足使用者交互,还实现了电容器运行状态的监测与数据采集,监测就地检测层的运行并收集分析电容器在线监测数据,发现故障时及时报警。站端管理层由工控平板和1台1Gbps速率以太网交换机组成,实现对变电站所有就地监测单元的测量控制、通信管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显示,当指标越限时,即在线诊断出即将故障的电容器并预警,并将结果和设备状态通过网络传输到主站系统或者远方系统。就地监测层的主要设备包括电测单元和温度测量单元,负责实时监测室内温度、湿度、电压大小、电压质量和电压波形畸变率。在正常情况下,就地监测层每分钟上传一次数据。最后,将该系统在实际中进行了应用测试和分析。实践表明,所建立的状态监测系统相关的监测参量达到了缺陷诊断对电与非电信息的精度要求;所设计的报警功能正常运行;所设计的非参数诊断方法可以够跟踪电容器的发热行为;所设计的基于参数的诊断方法为信息融合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决策依据。与现有的预防性试验相比,本文的方法可以实现带电在线监测,解决了10k V和35k V电容器投入运行后无法切除进行故障监测的问题。
李祥杰[5](2020)在《科右前旗索伦66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标志着在信息化基础上新的电气化时代。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理念不断推广,电能已成为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水能等能源转换利用的有效载体,并通过特高压电力走廊将其输送到能源重需求地区。在电力系统发、输、变、配四元素中,每个部分都对电力系统可靠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电网中输电线路是连接各个变电站的银线,变电站就是电网中那一个个的连接节点。它实现着能量的转换与分配工作,既连接着电网,也连接着电力用户,在电网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变电站设计建设阶段,设计是前提,建设是根本,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建设的好坏,也决定了在后期运行中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所以好的方案设计是最根本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根据电网发展水平和最先进行科技成果不断改进优化设计,及时更新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更好地优化负荷分布、增强供电可靠性、服务电力用户。索伦66kV变电站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镇,在索伦地区只有这一座变电站,负责索伦地区农牧业、工业生产、生活的电力供应。在本文中,通过对索伦66kV变这样一座运行长达数年的老旧变电站进行现状分析以及索伦地区近年来的负荷增长情况实际调研,找出现行设备的不稳定因素和负荷增长下的危急隐患,给以最优解决方案。论述在现有基础上最大化利用现有一次设备、对小容量变电压器进行增容更换、提升供电能力、解决供电可靠性低、最大化提高电压合格率等方面对索伦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同时论述本设计所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分析判断索伦地区的电力供应需求,多大容量的变压器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实现最经济运行等问题。根据电力系统理论以及兴安电网供电方式的改变重新计算索伦66kV变电站各电压等级的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对不满足要求的一次设备进行重新选型。同时利用本次改造的机会,对电网补偿设备重新梳理,配备满足要求的无功补偿装置。最后根据变电站选型的一次设备情况配置与其对应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依据相关二次设备配置方案设计规范,给出继电保护、自动化、电能计量等二次设备配置方案,最终形成增容改造设计整体方案。
金星[6](2020)在《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扩建方案设计》文中提出电的发现和使用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网的建设变得越来越先进,变电站是电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老百姓对于优质电能的需求越来越高,数字变电站发展的越来越快,但是传统的变电站仍然很重要。本文对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确定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目前的变压器容量不能够满足周边用电负荷增长需求,有必要增加一台变压器满足额尔格图地区负荷增长需求。本文介绍了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的工程概述、进出线方向、地理网络位置、变电站现状、设计水平年、原则和涉及范围;介绍了地区电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电力的负荷预测、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相关电网规划及储备情况、工程建设方案及计算分析、电气参数选择、电气主接线的方式等相关内容;介绍了系统的继电保护、安全稳定的控制装置、调度的自动化、远方终端、数据通信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等相关的二次设计;介绍了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扩建内容,包括电气的一次部分、二次部分以及土建部分;最后论述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刘嘉镇[7](2020)在《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保持稳定、可靠的供电是电力部门的重要目标,备自投装置与继电保护装置相配合的技术措施,能经济有效地实现不间断供电。但是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备自投装置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时常出现拒动或误动的情况。目前国内能够生产备自投装置的公司有很多,生产技术也逐渐成熟,但是任何场景都有其特别之处,任何装置都有其应用死区,有必要对备自投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的动作情况进行研究。因此,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提高备自投装置的正确动作率。本文先阐述备自投装置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过程,介绍备自投装置的基本原理与常用功能分类,再通过近年来备自投装置的运行情况对备自投装置发生的异常动作原因进行统计。选取近年来比较典型的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过程、处理的方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分别对装置短时无压判别方法、装置定值的整定原则、开入量接点的可靠选取、过负荷闭锁方式的优化提出改进措施。最后,通过模拟试验校验备自投装置动作的正确性,确保无缺陷投运。
李享易[8](2020)在《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用电需求越来越多,工业用电、农业用电、居民用电等数量不断增加,传统变电站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设备的应用水平。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要求逐步提升。近几年,A镇利用国家政策引进了许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小镇的用电负荷迅速增加,现有的供电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所有企业和用户的用电需求。同时,A镇变电站建立的时间过长,耗损较大、故障较多、维护难度大,现有的继电保护装置,已无法满足用电负荷的基本需求,技术的更新迫在眉睫。通过设计对66KV伊西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可以有效解决小镇的用电负荷问题。首先,通过分析66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需求,包括对数据采集的改造需求、网络改造的需求、站控层系统改造的需求以及过渡过程中运行安全方面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为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分析提供基础信息。其次,对伊西66KV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进行分析,包括改造方案、主变容量计算和选择、无功补偿和调压计算总体概况进行归纳。再次,研究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方案与应用情况,对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等进行改造。最后,对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的应用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力争最大限度降低变电站的改造与运行成本。通过对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极大降低了区域内的负荷,有效地降低了用户用电负荷总量。通过改造变电站,提高了A镇用户的生产生活质量。此外,变电站改造后,为A镇所有企业提供更充足的电力资源,使这些企业能够大胆的利用电能资源,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企业经济收益的提高。因此,无论从用电居民、用电企业以及电力公司的管理等方面来说,改造伊西变电站是A镇的必然选择,这也为全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邓杰[9](2020)在《县供电公司变电站技术改造项目成本管理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目前采用的工程成本管理模式是以定额为计价基础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有工程成本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有其局限性,其已经不适应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发展要求,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成本,降低供电企业成本,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全过程成本管理转向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国内外电力行业的应用情况以及笔者在电网公司工作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详细梳理、分析、比较了全过程成本管理模式与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管理模式,通过全面、系统地、多角度、不同方向、分工程阶段论述比较了全过程成本管理模式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详细分析了在全过程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给全生命成本周期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基于攀枝花地区Y县公司变电站技术改造工程具体进行阶段划分比较以及工程各阶段工作内容及侧重点的比较分析,结合历年攀枝花地区县供电公司生产数据资料,对变电站项目技改前后生产运营期的数据做比较、分析,指出了供电企业在全过程成本管理、项目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建议。此外,运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对攀枝花地区县供电公司技改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优化,包含了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变电站设计LCC优化内容和对应的模型。最后,结合攀枝花地区Y县供电公司具体案例分析论述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式在变电工程决策中的比较优势及具体应用。
毛桂云[10](2020)在《直流复合支柱绝缘子淋雨表征参数研究》文中提出由降雨引起的外绝缘闪络已成为超/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薄弱环节之一。南方电网所在辖区降水较多,夏季多暴雨天气且以短时强降雨为主,近几年天生桥、高坡、兴仁和穗东换流站发生过多起外绝缘设备雨闪事故,复合外绝缘设备面临的防雨闪形势非常严峻。绝缘子伞裙边缘的液柱、液滴等对绝缘子表面电场分布、局部放电、电弧发展和淋雨闪络电压有较大影响,伞裙间水柱和水滴放电使爬电距离未得到有效利用是雨闪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绝缘子淋雨闪络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淋雨特性,选取了淋雨表征参数,研究了直流复合支柱绝缘子淋雨特性试验方法,开展了不同伞裙参数、不同淋雨率条件下的淋雨特性试验,研究了淋雨表征参数的统计学特征,分析了伞裙参数、淋雨率对大伞液柱长度频率分布的影响。(1)通过分析雨闪事故相关资料中事故发生时的天气状况,结合南方地区短时强降雨降水特征和试验室中人工淋雨系统的性能,选取了多个淋雨率等级;比较了相机在不同曝光时间条件下绝缘子淋雨特性照片整体和局部效果,提出了淋雨特性试验中相机的曝光时间应小于1/2000 s;介绍了用Image J和Adobe Photoshop软件从淋雨特性照片中提取和测量各淋雨表征参数的方法和步骤并给出了计算公式。(2)介绍了使用Grubbs准则对淋雨特性试验照片进行异常数据检验的步骤;研究了复合支柱绝缘子单个大伞边缘液柱长度和伞裙单元的大伞水柱长度的概率分布特征,得出大伞边缘单个液柱的长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伞裙单元的大伞水柱长度服从正态分布。(3)以伞裙单元为单位研究了同一支绝缘子不同伞裙单元的淋雨表征参数沿绝缘子轴向从上向下的数值大小规律,得出同一绝缘子不同伞裙单元的淋雨表征参数沿绝缘子轴向从上向下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小的趋势,而是在某一数值附近上下波动。(4)伞裙参数和淋雨率对复合支柱绝缘子大伞液柱长度存在一定影响,伞间距增大、平均伞伸出增大、杆径增大、淋雨率增大时,大伞液柱长度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曲线的尾部所对应的最大液柱长度均变大。
二、变电站户外绝缘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电站户外绝缘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望都县中高压配电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望都县概况及电网现状 |
2.1 望都县城概况 |
2.1.1 望都地区总体情况 |
2.1.2 望都县空间结构 |
2.1.3 望都县经济社会情况 |
2.2 望都县供用电现状 |
2.2.1 供电区域概况 |
2.2.2 电源建设情况 |
2.3 望都县配电网现状 |
2.3.1 变电站分布现状 |
2.3.2 供电线路现状 |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网规划目标及技术原则 |
3.1 配电网规划目标 |
3.2 高压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3.2.1 容载比 |
3.2.2 电网结构 |
3.2.3 变电站 |
3.2.4 线路 |
3.3 中压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3.3.1 电网结构 |
3.3.2 线路 |
3.4 其他技术原则 |
3.4.1 一次设备建设标准 |
3.4.2 终端建设标准 |
3.4.3 用户接入 |
3.4.4 电源接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需求预测 |
4.1 负荷预测方法 |
4.2 历史负荷数据分析 |
4.2.1 负荷增长趋势分析 |
4.2.2 负荷特征分析 |
4.2.3 客户用电及其历史增长趋势分析 |
4.3 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
4.3.1 分行业电量预测法 |
4.3.2 回归模型预测法 |
4.3.3 分区预测法 |
4.3.4 推荐方案 |
4.4 最大用电负荷预测 |
4.4.1 自然增长加大用户法 |
4.4.2 分区负荷自然增长率预测法 |
4.4.3 推荐方案 |
4.5 预测结果的校验及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望都电网规划方案 |
5.1 高压电网规划 |
5.1.1 高压网供负荷预测 |
5.1.2 高压变电站规划 |
5.1.3 高压线路规划 |
5.1.4 高压网架结构规划 |
5.2 中压电网规划 |
5.2.1 10k V网供负荷预测 |
5.2.2 10k V配变规划 |
5.2.3 10k V网络规划 |
5.3 供电设施布局规划 |
5.3.1 配变电设施布局规划 |
5.3.2 线路布局规划 |
5.4 投资估算及规划效果分析 |
5.4.1 投资估算 |
5.4.2 规划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供配电系统增容项目方案研究 |
2.1 变电站的基本资料 |
2.1.1 工程概况 |
2.1.2 设计依据 |
2.1.3 设计原则 |
2.1.4 设计范围 |
2.1.5 设计环境条件 |
2.1.6 中心配电室改造平面图 |
2.2 变电站的基本数据 |
2.2.1 学院的地理环境和平面布局图 |
2.2.2 学院负荷基本数据 |
第3章 供配电系统一次部分设计 |
3.1 负荷的计算及变压器的选型 |
3.1.1 电力负荷的计算 |
3.1.2 变压器的选择 |
3.1.3 无功功率平衡和无功补偿 |
3.2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2.1 电气主接线的要求和常见的接线方式 |
3.2.2 主接线的基本接线方式 |
3.3 供配电主接线方案设计 |
3.3.1 10kV电气主接线 |
3.3.2 0.4kV电气主接线 |
3.3.3 中心配电室电气主接线方案 |
3.4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4.1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4.2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型 |
3.4.3 本次设计的电气设备选型 |
第4章 能耗监控系统设计 |
4.1 运行设备的二次保护 |
4.1.1 概述 |
4.1.2 10/0.4kV开关柜二次保护及测控方式 |
4.2 接地方式与防雷保护 |
4.2.1 .本次设计接地网敷设方式 |
4.2.2 .本次设计防雷方式 |
4.3 其他保护 |
4.3.1 事故信号与照明方式 |
4.3.2 电气闭锁 |
4.3.3 电能计量方式 |
4.4 能耗监控系统设计 |
4.4.1 能耗监控系统结构 |
4.4.2 能耗监控系统的设计 |
第5章 能耗监控系统运行 |
5.1 改造前后对比 |
5.2 监测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关于兴安电网220kV前旗智能变电站新建工程的初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蒙东电网现况 |
1.3 兴安盟电网概况 |
1.4 电网发展规划 |
1.5 本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1.5.1 满足科右前旗及其周边地区负荷发展需要 |
1.5.2 改善兴安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
1.5.3 促进兴安电网目标网架的形成 |
1.6 变电站建设规模及参数要求 |
1.6.1 主变规模 |
1.6.2 无功补偿 |
1.6.3 消弧线圈 |
1.6.4 电气主接线 |
1.6.5 短路电流及电气设备选择 |
1.7 主要设计内容 |
第2章 一次部分 |
2.1 建设规模 |
2.1.1 新建任务主要设计原则 |
2.1.2 新建任务主要新建内容 |
2.2 电气主接线 |
2.2.1 220kV电气主接线 |
2.2.2 66kV电气主接线 |
2.2.3 主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
2.2.4 无功补偿 |
2.3 配电装置及主要电气设备选型与规范 |
2.3.1 短路电流水平 |
2.3.2 主要设备选择 |
2.3.3 导体选择 |
2.4 配电装置选型及优化 |
2.4.1 电气设备布置 |
2.4.2 配电装置布置及母线选型 |
2.4.3 方案比较 |
2.5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 |
2.5.1 避雷器的配置 |
2.5.2 绝缘配合 |
2.5.3 直击雷保护 |
2.5.4 接地 |
2.6 站用电和照明 |
2.6.1 站用电 |
2.6.2 照明及检修设施 |
2.7 电缆设施 |
2.7.1 电缆选型 |
2.7.2 电缆敷设 |
2.7.3 电缆防火 |
2.8 潮流计算 |
2.8.1 潮流计算的必要性 |
2.8.2 潮流计算的原则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次系统 |
3.1 系统及元件继电保护 |
3.1.1 科右前旗变概况 |
3.1.2 系统及元件继电保护配置 |
3.2 互感器二次参数选择 |
3.2.1 电压互感器 |
3.2.2 电流互感器 |
3.3 光缆选型与优化 |
3.3.1 智能变电站光缆优化 |
3.3.2 光缆的选型 |
3.3.3 光缆的敷设及连接方式 |
3.4 保护设备组屏及布置方案优化 |
3.4.1 保护设备组屏方案 |
3.4.2 二次设备布置 |
3.4.3 抗干扰措施 |
3.5 电量计费系统 |
3.5.1 关口点设置 |
3.5.2 电量计量设备配置 |
3.5.3 电量计量信息传输 |
3.6 变电站生产辅助系统 |
3.6.1 总体配置方案 |
3.6.2 系统的主要功能 |
3.7 二次安全防护 |
3.7.1 二次安全防护总体原则 |
3.7.2 初步方案 |
3.7.3 设备配置 |
3.8 调度数据网接入 |
3.8.1 数据网接入方案 |
3.8.2 设备配置 |
3.9 系统通信 |
3.9.1 通道要求 |
3.9.2 通信现状 |
3.9.3 光缆电路建设方案 |
3.9.4 右乌线改造工程实施前通道组织 |
3.9.5 右乌线改造工程实施后通道组织 |
3.9.6 其他辅助设备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变电站电力电容器状态监测与缺陷诊断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必要性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电力电容器缺陷诊断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工作安排 |
第二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电容缺陷诊断 |
2.1 诊断机理与信息采集需求 |
2.1.1 电容器的运行情况 |
2.1.2 诊断机理及信息融合的必要性 |
2.2 电容值的间接测量方法 |
2.2.1 电容值间接测量方法 |
2.2.2 电容的电压和电流的测量的实现 |
2.3 电力电容器发热跟踪模型 |
2.3.1 发热过程分析 |
2.3.2 利用神经网络的电容器发热建模 |
2.3.3 网络训练及关键问题的解决 |
2.4 基于信息融合的电容器缺陷诊断方法 |
2.4.1 融合诊断方法的流程 |
2.4.2 参量值与输出结果的对应关系 |
2.5 小结 |
第三章 电力电容器缺陷在线诊断系统设计 |
3.1 故障诊断系统设计要求与思路 |
3.1.1 设计要求与原则 |
3.1.2 在线诊断系统的设计思路 |
3.2 体系架构设计 |
3.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2 电参量采集及硬件配置 |
3.2.3 软件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3.3 使用者交互界面设计 |
3.3.1 使用需求分析 |
3.3.2 交互功能结构设计 |
3.3.3 交互功能模块设计 |
3.4 通信子系统设计 |
3.4.1 主流程设计 |
3.4.2 子流程设计 |
3.5 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 |
3.5.1 使用者类信息实体与数据表 |
3.5.2 采集与监测类信息实体与数据表 |
3.5.3 电气运行功能类实体与数据表 |
3.5.4 通信系统类信息实体与数据表 |
3.6 小结 |
第四章 信息系统测试与分析 |
4.1 测量精度测试与部分系统界面 |
4.1.1 系统运行现场实况 |
4.1.2 终端电压电流采集精度测试 |
4.1.3 谐波精度测试 |
4.1.4 电压、电流不平衡度测量精度 |
4.2 报警功能及电容器缺陷功能测试 |
4.2.1 报警阈值设置 |
4.2.2 电容器缺陷诊断功能测试 |
4.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科右前旗索伦66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概述 |
第2章 现状调研分析 |
2.1 电网现状 |
2.1.1 兴安盟电网现状 |
2.1.2 科右前旗电网现状 |
2.2 索伦66kV变电站现状 |
2.2.1 一次设备现状 |
2.2.2 二次设备现状 |
2.3 电力负荷预测 |
2.3.1 负荷现状 |
2.3.2 索伦地区近期新增负荷 |
2.3.3 负荷发展预测 |
2.3.4 近期电网建设项目 |
2.4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4.1 索伦地区电网及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
2.4.2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一次部分设计 |
3.1 主要设计依据 |
3.2 接入系统方案 |
3.3 电气主接线 |
3.4 主变压器的选择 |
3.4.1 主变容量的确定 |
3.4.2 调压计算 |
3.5 电气计算分析 |
3.5.1 潮流计算 |
3.5.2 短路电流计算 |
3.6 无功补偿 |
3.6.1 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
3.6.2 无功补偿的计算及设备选择 |
3.7 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 |
3.7.1 66kV中性点接地方式 |
3.7.2 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 |
3.8 电气设备的选择 |
3.8.1 电气设备选择的原则 |
3.8.2 导体的选择 |
3.8.3 其他重要设备的选择 |
3.9 电气设备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3.10 防雷、接地 |
3.11 站用电系统及站区照明 |
3.11.1 站用电系统 |
3.11.2 照明 |
3.12 施工过渡方案 |
3.1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二次部分设计 |
4.1 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
4.1.1 二次系统现状 |
4.1.2 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配置方案及规模 |
4.2 调度自动化系统 |
4.2.1 调度自动化现状 |
4.2.2 远动系统 |
4.2.3 调度数据网 |
4.2.4 电能量计量系统 |
4.3 变电站的自动化设计 |
4.3.1 监测、监控功能 |
4.3.2 配置方案 |
4.3.3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4.3.4 其他二次系统 |
4.4 二次设备接地、防雷、抗干扰 |
4.4.1 接地 |
4.4.2 防雷 |
4.4.3 抗干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扩建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变电站设计的趋势分析 |
第2章 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述 |
2.2 变电站的进出线方向 |
2.3 变电站地理位置以及网络位置 |
2.4 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现状 |
2.5 设计水平年 |
2.6 主要设计原则 |
2.7 设计范围 |
第3章 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的设计 |
3.1 电力系统概况 |
3.2 电力负荷预测 |
3.3 工程建设必要性 |
3.4 相关电网规划及储备情况 |
3.5 工程建设方案及计算分析 |
3.6 电气参数选择 |
3.7 电气主接线方式 |
3.8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结论 |
第4章 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电气二次部分的设计 |
4.1 系统继电保护 |
4.2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 |
4.3 调度自动化 |
4.4 电能计量和远方终端 |
4.5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
4.6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4.7 系统及站内通信 |
第5章 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扩建工程的内容 |
5.1 电气一次部分 |
5.2 电气二次部分 |
5.3 土建部分 |
第6章 可行性分析 |
6.1 节能、环保、抗灾措施 |
6.2 社会稳定分析 |
6.3 投资预算 |
6.4 经济评价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备自投装置的基本原理与常用功能分类 |
2.1 备自投装置的介绍 |
2.2 备自投装置的基本逻辑 |
2.2.1 有压、无压条件及进线无流条件 |
2.2.2 充电条件 |
2.2.3 放电条件 |
2.3 备自投装置的常用功能分类 |
2.3.1 分段备自投方式 |
2.3.2 变压器备自投方式 |
2.3.3 进线备自投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备自投装置运行情况及问题分析 |
3.1 某地区电网的运行情况 |
3.1.1 电网运行情况介绍 |
3.1.2 变电站的主接线方式 |
3.1.3 电网结构安全性分析 |
3.2 某地区电网备自投装置的配置情况 |
3.2.1 备自投装置的接线方式 |
3.2.2 备自投装置的功能逻辑多样化 |
3.2.3 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运维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事件分析 |
4.1 电压异常导致装置误放电 |
4.1.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1.2 故障概况 |
4.1.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1.4 结论分析 |
4.2 装置定值配合不当误闭锁 |
4.2.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2.2 故障概况 |
4.2.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2.4 结论分析 |
4.3 开入异常导致备自投不成功 |
4.3.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3.2 故障概况 |
4.3.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3.4 结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的应对方案 |
5.1 无压判别方法的分析与改进 |
5.2 备自投装置定值的整定原则设计 |
5.3 开入异常及过负荷闭锁的改进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备自投装置的技术改进与改进后的动作研究 |
6.1 备自投装置改进的实施 |
6.1.1 备自投装置部分改进要点 |
6.1.2 备自投装置的改造风险及防范措施 |
6.2 备自投装置的测试 |
6.2.1 装置开入量测试 |
6.2.2 备自投装置的充放电逻辑测试 |
6.2.3 绝缘及耐压测试 |
6.2.4 备自投装置的功能测试 |
6.3 备自投装置动作逻辑的检验 |
6.3.1 短时无压逻辑试验 |
6.3.2 开入异常逻辑试验 |
6.3.3 均分负荷逻辑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智能变电站的结构与特点 |
1.3.1 智能变电站的结构 |
1.3.2 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
1.4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技术支持 |
1.5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必要性 |
第2章 66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需求分析 |
2.1 数据采集的改造需求 |
2.1.1 传统变电站的数据采集模式 |
2.1.2 智能变电站的数据采集模式 |
2.2 网络改造的需求方面 |
2.2.1 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结构 |
2.2.26 6KV的网络网配置方案 |
2.3 站控层系统改造需求 |
2.3.1 一体化智能平台构建 |
2.3.2 变电站智能警告和故障诊断分析 |
2.4 过渡过程中运行安全方面的需求 |
第3章 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分析 |
3.1 伊西变电站及智能化改造方案概况 |
3.1.1 伊西变电站总体概况 |
3.1.2 伊西变电站区域电力需求预测 |
3.1.3 伊西变电站改造的必要性 |
3.2 主变容量计算和选择 |
3.3 无功补偿和调压计算 |
3.4 短路电流计算 |
3.5 电容电流计算 |
3.6 主要设备参数确定 |
第4章 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方案研究与应用 |
4.1 站控层智能化改造方案与应用 |
4.2 间隔层智能化改造方案与应用 |
4.2.1 间隔层装置技术特点 |
4.2.2 变压器保护配置方案 |
4.3 过程层的智能化改造方案与应用 |
4.3.1 互感器的选择 |
4.3.2 开关在线监测的应用 |
4.3.3 主变保护功能实现 |
4.3.4 GIS开关智能汇控柜的应用 |
第5章 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
5.1 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应用情况分析 |
5.1.1 变压器应用情况分析 |
5.1.2 监测设备应用情况分析 |
5.1.3 虚端子与虚拟网段应用情况分析 |
5.1.4 智能汇控柜应用情况分析 |
5.2 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运行效果分析 |
5.2.1 改造前后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5.2.2 改造前后变电站性能对比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县供电公司变电站技术改造项目成本管理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成本控制理论概述 |
2.1 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 |
2.1.1 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
2.1.2 全生命周期成本及变电设备各阶段成本比例 |
2.1.3 成本控制及其措施 |
2.1.4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
2.1.5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其特点分析 |
2.2 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内容分析 |
2.2.1 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式 |
2.2.1.1 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 |
2.2.1.2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
2.2.1.3 全生命周期LCC评价 |
2.2.2 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过程与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比较 |
3.1 全过程成本管理概述 |
3.1.1 变电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 |
3.1.2 全过程成本管理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 |
3.1.2.1 可研阶段成本管理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 |
3.1.2.2 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 |
3.1.2.3 招投标阶段成本管理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 |
3.1.2.4 施工阶段成本管理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 |
3.1.2.5 竣工验收阶段造价管理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 |
3.2 两种成本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
3.3 管理体系及其特点比较 |
3.4 两种管理方式其他角度比较 |
3.4.1 决策依据科学合理性对比 |
3.4.2 设计优化合理性对比 |
3.4.3 管理目标体系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县供电公司技改工程各阶段及成本管理内容比较 |
4.1 县供电公司技术改造工程概述 |
4.2 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成本管理的阶段划分比较 |
4.3 县供电公司技改项目各阶段管理重点内容及任务比较 |
4.3.1 决策阶段 |
4.3.2 设计阶段 |
4.3.3 实施阶段 |
4.3.3.1 招投标阶段 |
4.3.3.2 施工阶段 |
4.3.3.3 竣工验收阶段 |
4.3.4 运营维护阶段 |
4.3.5 退役阶段 |
4.4 设计施工运营各阶段成本管理之间的关联关系 |
4.5 县供电公司生产运营期评价指标比较 |
4.5.1 供电能力 |
4.5.2 增量电量 |
4.5.3 供电可靠性 |
4.5.4 电压质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县公司技改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 |
5.1 变电站技改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
5.1.1 投资决策阶段 |
5.1.2 设计与施工阶段 |
5.1.3 运行与维护阶段 |
5.1.4 退役管理阶段 |
5.2 变电站设计LCC优化方法及模型 |
5.2.1 基于可靠性及负载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 |
5.2.2 基于可靠性和LCC优化下的运营成本与建设成本的分别优化 |
5.3 变电站技改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分解 |
5.3.1 一次投资成本 |
5.3.2 运行成本 |
5.3.3 检修成本 |
5.3.4 中断供电损失成本 |
5.3.5 报废成本 |
5.4 全过程与全生命成本管理风险点分析 |
5.4.1 初始投资成本风险点分析 |
5.4.2 运行成本风险点分析 |
5.4.3 检修成本风险点分析 |
5.4.4 故障处置成本风险点分析 |
5.4.5 报废处置成本风险点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攀枝花地区Y县公司变电站技改项目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
6.1 变电站技改项目设计阶段两种成本管理对比实例 |
6.1.1 项目背景 |
6.1.2 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简述 |
6.1.3 AIS与GIS比较分析 |
6.1.4 项目AIS与GIS方案的比选 |
6.2 不同成本管理模式下的成本分析比较 |
6.3 攀枝花地区县供电公司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相关建议 |
6.3.1 建立LCC成本管理理念 |
6.3.2 建立健全相对应的LCC成本管理规章制度 |
6.3.3 建立并完善LCC成本管理的管理机制 |
6.3.4 加大对变电站电气设备LCC成本管理 |
6.3.5 建立集成化的公司职能和工作组织体系 |
6.3.6 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将LCC成本管理标准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10KV桑园变电站系统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直流复合支柱绝缘子淋雨表征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绝缘子人工淋雨试验方法 |
1.2.2 绝缘子淋雨闪络特性 |
1.2.3 绝缘子淋雨闪络机理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淋雨特性及淋雨表征参数选取 |
2.1 淋雨特性 |
2.2 淋雨表征参数选取 |
2.2.1 大伞水柱长度及数量、大伞间水滴数 |
2.2.2 大伞边水滴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淋雨特性试验研究 |
3.1 试验条件及装置 |
3.2 试品参数及试验布置 |
3.2.1 试品参数 |
3.2.2 试验布置 |
3.3 试验步骤 |
3.4 淋雨率选取 |
3.5 相机曝光时间选取 |
3.6 淋雨表征参数提取和测量 |
3.6.1 大伞水柱长度及数量、大伞边水滴数提取和测量 |
3.6.2 大伞间水滴数提取和测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淋雨表征参数统计特征研究 |
4.1 淋雨表征参数异常值检验 |
4.2 大伞边缘单个液柱长度概率分布 |
4.3 伞裙单元大伞水柱长度概率分布 |
4.4 伞裙单元淋雨表征参数值沿绝缘子轴向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伞液柱长度频率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
5.1 伞间距 |
5.2 平均伞伸出 |
5.3 杆径 |
5.4 淋雨率 |
5.5 复合支柱与瓷支柱绝缘子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变电站户外绝缘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望都县中高压配电网规划研究[D]. 张琪. 河北大学, 2021(09)
- [2]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D]. 贾婷婷.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3]关于兴安电网220kV前旗智能变电站新建工程的初步设计[D]. 周健宇.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4]变电站电力电容器状态监测与缺陷诊断系统的设计[D]. 李楷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科右前旗索伦66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设计[D]. 李祥杰.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6]额尔格图66kV变电站扩建方案设计[D]. 金星.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D]. 刘嘉镇.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8]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D]. 李享易.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9]县供电公司变电站技术改造项目成本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 邓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直流复合支柱绝缘子淋雨表征参数研究[D]. 毛桂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