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篮球普修课身体接触性技术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星[1](2021)在《排球普修课中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对排球传垫及技术运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教学实验证明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这种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对排球教学中技术的学习、比赛能力、比赛规则的综合影响。运用气排球球体的物理特性和有趣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排球普修班(19级运训1-3班)26人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共64学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在排球教学干预实施前1周对实验对象进行排球基本技术(自传、自垫、对墙传、对墙垫)和体育锻炼态度测试,了解基本情况。除教学方式(实验组为混合式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和训练环境难以控制外,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教学均由学院排球教师按预先制定的教案完成课时教学流程,在教学进度、评分标准方面相同。排球教学干预结束后,采用考教分离进行测试,由我院3名资深排球老师按照要求和程序进行排球基本技能测试(自传、自垫;对墙传、对墙垫;两人连续对传、对垫),并对技术运动能力进行打分。由两名测试人员进行比赛效果统计,发放和回收体育锻炼态度量表、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对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的看法。研究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与前测相比垫、传技术达标与技评成绩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实验组自垫、两人隔网对垫、对墙垫技评和达标测试成绩均略低于对照组但是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自传和对墙传达标测试成绩实验组略高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两人隔网对传技评和达标成绩,自传和对墙传技评成绩均是对照组高于实验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3)从比赛效果来看,两场比赛中每得一分双方触球次数和每得一分回合数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第二场比赛双方触球次数和回合数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技术运用能力测试成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4)经过实验干预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的锻炼态度量表得分P=0.038(P<0.05),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意愿更强烈。研究结论:(1)从硬式排球传垫成绩来看,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与常规教学对传垫球的教学效果相差不大,但学生通过混合式教学可以对气排球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2)实验组学生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方面有显着性改善。说明新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锻炼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气排球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气排球与硬排球混合教学有助于提高排球初学者的比赛能力和场上意识,触球次数和回合数更多,运用技术能力和对规则的认知能力更强。(4)加入气排球学习可能对硬式排球传、垫球基本技术会产生负迁移。因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垫球动作差异较大,学生垫球动作模式不易稳定,且气排球较轻不利于传球手型的定型。(5)建议在硬式排球教学中通过气排球提高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通过气排球与硬排球混合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学者在进行比赛或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战术演练时可以借助气排球帮助学生更容易上手,提高比赛意识和技术运用能力;在借助气排球进行技术练习时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特别是在技能学习期或技术稳定期。
秦勇[2](2021)在《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遵守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每次课最后都会留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学生会利用活动时间在场边休息或者玩手机,这种现象“传染”性很强,不仅自己不能及时将课上所学熟练巩固,还会给其他学生的篮球活动带来消极影响。如何提高学生在最后半小时活动时间的参与积极性;如何将课上所学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如何更全面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成绩是非常重视的环节,考核评价则是检验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如何充分利用好考核评价这一关键抓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找各种理由坐在场边休息的消极被动现象,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是本研究的落脚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2018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班与乒乓球班2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将活动时间的教学比赛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观察并分析两者挂钩过程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将教学比赛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结构中,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在课程活动时间内的参赛积极性。学生参赛时间、参赛人数大幅增长,休息人数、休息时间和玩手机人数、时间、现象明显减少,教学氛围明显改善,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2)教学比赛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结构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以及在比赛过程中应用的熟练程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实战经历增多,对抗强度增强,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3)大量的教学比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杨成宝[3](2021)在《录像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育足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信息化科技教学手段,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的。在疫情期间,录像反馈成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体育教师了解学生身体锻炼情况的重要途径。本文为探讨录像反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中的实际作用,拟为提高足球教学效率和学生足球技能水平,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足球专业知识水平,并提供基础的参考和研究数据。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实验教学法,探究录像反馈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中的应用效果。此次实验以滨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一、二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前通过身体素质测试和调查问卷分析,进行调整,排除样本差异,实验过程严格控制变量。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并在实验前设计好适合实验班运用的教学安排进度表,并通过二十二节课的教学实验去验证录像反馈教学法在普通高校足球普修课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实验后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在足球的传球、运球、基本战术配合几项测试成绩中,实验班的各项测试成绩的技评平均成绩都要优于对照班各项测试的技评成绩,且产生了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以身体素质为主导的测试中,脚背外侧运球和防守战术应用测试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在理论考核方面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且形成了显着性差异(P<0.05)。并通过实验后对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在足球技战术认知、运动行为、学习态度、以及对录像反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认同等方面,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通过此次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足球考核的测试结果分析,两个班级的足球技战术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对于以体能、身体对抗为主的测试成绩,两个班级的成绩并没有形成显着性差异,但是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各项测试的技评成绩和理论成绩,都要优于对照班级,可以看出录像反馈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丰富常规教学方法。2.课堂中对于足球技术的难易程度,录像反馈的时机和频率都不相同,难度较大的足球技战术要进行高频率,多时机的反馈;难度较小的足球技战术要进行低频率,适当时机的反馈。3.录像反馈教学法在足球的技战术教学中,运用录像所特有的回放、放大、暂停等技术,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足球技战细节要点,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4.录像反馈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明确自我练习任务,更好的改正自己的技术动作,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的自我成就感,使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足球的兴趣得到提升。5.录像反馈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足球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交流和学生的指导纠错能力,丰富了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提升的手段。
莫劲松[4](2021)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教育部于2018年8月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通知中提到:“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对大学生‘增负’,增加学业挑战度、提高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篮球普修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与否。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金课”、课程建设、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笔者阐述了“金课”的宗旨、“金课”对课程建设各个要素的基本要求,金课建设的意义、篮球课程的特征以及篮球课程的地位,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再者,对广西六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找出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对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的建设进行分析。本文研究结论:1,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目标制定不够全面、具体,不能实现“金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操作性”标准。课程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不够明确;课程目标制定不够精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导向性不足。2,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内容不够完善,未达到“金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思想性”标准。课程内容中篮球前沿知识与德育内容涉及较少。3,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不能达到“金课”教学方法的“自主性”、“思辨性”、“互动性”标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现代化教学方法使用率较低。4,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评价体系欠规范,未实现“金课”课程评价的“开放性”、“多元性”、“科学性”标准。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课程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评价模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5,现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未达到“金课”师资队伍的“发展性”、“常态性”、“积极性”要求。师资队伍缺乏青年篮球教师,教师职业培训次数较少,科研成果数量偏少且积极性不高。
韦奇成[5](2021)在《“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逐渐重视并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分层式、参与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分层—参与式教学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原有的技能基础水平、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等的不同,通过对相关知识测验后的结果解读,将学生分层后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点拨指导分层等,在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参与教学主要具体表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制定、练习结束后的组内、组间参与评价、总结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实现最优化、最全面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教学实验法,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将分层—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篮球专选课中。选取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8级篮球专选1班为实验班与篮球专选2班对照班共计4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每个班男生各24名男生,控制分层—参与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为唯一变量,通过对学生的篮球技术中的运球、投篮、技评达标进行测试以及非认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问卷、测量量表及测验为本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数据采用Excle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整理,采用SPSS22.0等统计学应用程序进行进一步的深层分析处理。通过对比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篮球技能成绩、非认知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两项期末技能考试成绩达标成绩的比较P值<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对学生篮球运球、投篮方面有所提升,技能成绩有所提高。(2)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传球—行进间运球—行进间投篮)进行技术评定,两班的技评成绩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运用在高校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对学生篮球技评成绩有所提高,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3)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综合成绩的比较值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而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综合技术的掌握。分层—参与教学法中应完善不同层次学生自主性及激励机制,先进的教学法能够及时了解到不同级别学生的技能进行情况和心理变化状态,引导学生在不同层次间进行互帮互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共同进步。(4)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非认知能力对比,其中非认知能力中的体育学习动机方面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非认知能力中的凝聚力方面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凝聚力;非认知能力中的自信心方面的其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信心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李杰[6](2021)在《节奏练习法在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蛙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应充分发挥听觉与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正确动作的频率和节奏感。本研究旨在探索建立一种能够在蛙泳学习同时,利用骨传导耳机播放节拍提示音,建立听觉与本体感觉的相互联系,使听觉节奏转化为动作节奏的练习方法。从而,促进练习者运动节奏的形成,提升练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70名无游泳经历的邢台学院体育学院大学二年级的男生作为被试参与了本研究,被试被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蛙泳的一般教学步骤,实验组部分课次利用骨传导耳机伴随音乐节拍进行练习,而对照组不使用耳机进行练习。节奏练习分别应用于蛙泳腿与完整配合练习。预实验确定蛙泳腿节奏练习的频率为30次/分钟,完整配合节奏练习的频率为20次/分钟。经过8周教学实验(2次课/周,共16次课),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在蛙泳划水实效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具体体现在,蛙泳腿方面:第6次课,实验组蛙泳腿50米最少划水次数(30.75±4.79)和划幅(1.67±0.31)均优于对照组的划水次数(39.50±8.23)和划幅(1.33±0.31),且均呈现极显着差异(P<0.01)。第15次课,实验组蛙泳腿50米最少划水次数(23.55±2.83)和划幅(2.16±0.31)均优于对照组的划水次数(26.00±4.91)和划幅(1.99±0.36),差异显着(P<0.05)。蛙泳完整配合方面:实验组蛙泳完整配合50米最少划水次数(21.33±3.22)和划幅(2.39±0.36)均优于对照组的划水次数(24.06±5.37)和划幅(2.18±0.47),差异显着(P<0.05)。(2)在蛙泳技评成绩方面,实验组蛙泳腿技评成绩(87.52±5.85)显着优于对照组(83.05±7.52)。实验组完整配合技评成绩(85.24±5.49)显着优于对照组(80.76±8.00)。(3)在蛙泳划频方面,实验组划频(18.76±1.42)低于对照组(20.70±3.25),且呈现极显着差异(P<0.01)。(4)在蛙泳最大游距方面,实验组最大游距(139.09±46.58)显着(P<0.05)高于对照组(114.85±50.10)。(5)在1分钟游距方面,实验组成绩(44.47±3.54)与对照组(43.31±2.05)无显着差异。(6)在学习蛙泳内部动机和RPE方面:实验组的内部动机问卷得分(147.42±13.25)和对照组(143.18±13,80)无显着差异;实验组的RPE(8.94±2.15)低于对照组(10.97±3.28),呈现极显着差异(P<0.01)。经过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结论(1)融入节奏练习法的教学对于提升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蛙泳初学者划水实效效果明显。(2)融入节奏练习法的教学可以有效降低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蛙泳初学者划频,帮助初学者掌握合理的划水节奏,解决了常规教学指导延时的弊端。(3)融入节奏练习法的教学能有效提高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蛙泳初学者动作的节奏感,使技术动作更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4)融入节奏练习法的教学可以有效提升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蛙泳教学中学生长距离的游进能力。(5)融入节奏练习法的教学对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学生的蛙泳学习动机无影响,但可以显着降低课后学生的自感用力度。
陈正书[7](2020)在《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越式跳高是一种在杆子上形成背弓姿势,跟随身体的摆动动作向上摆动并越过横杆,过杆时需挺髋、倒肩使背部先着垫的跳高方式。是目前跳高竞赛普及的一种运动技术,也是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技术。为了使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广大教师和教练员经过长期摸索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与训练经验。随着发展当代信息技术和普遍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来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目前,微信已在中国大众尤其是大学生中普及。如何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根据多媒体信息多样化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呈现独特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动作表象,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在有限的课时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通过课上分小组拍摄小视频,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达到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质量提高的目的,并探讨普修班学生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手段之间产生的影响,为背越式跳高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实践依据,使其得到推广及应用。本研究主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以广州体育学院2018级普修班体教2班和体教3班,设计实验对象为52人,实验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背越式跳高教学,进行16个学时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实验研究得知,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方法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的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2)实验后达标成绩、技术动作评定得分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3)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相关学习资源,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更易于掌握背越式跳高理论知识。(4)两种教学方法对身体素质均有促进作用,但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方法促进效果更明显。(5)通过实验发现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方法更受到学生的青睐。(6)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只是线上的教学模式,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教学辅助工具,不能代替线下的教学方法,更不能起主导作用。
黄银涛[8](2020)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在纵深推进。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一直是我国各体育院系“排球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体育院校的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然而如今,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已经由原来的72学时逐渐递减到目前的48学时,由于课时数被大大的缩减,要想运用传统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具有较高难度的。并且传统教学法在不断优化过程中,开始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和局限性,比如师生互动不足,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较为重复单一,缺乏趣味性、新颖性和竞争性等。基于此,本实验研究将限制性比赛教学法运用到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的基本技术教学中,力争有效的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灵活把控教学难度,运用有限的学时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深入了解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了解其内在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等。在实验前走访咨询从事多年排球教学的专家后,运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特点又切实可行于排球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两个排球普修班展开教学实验。实验结果如下:(1)运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更有利于正向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2)在教学中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对提高排球基本技术有更显着的效果。(3)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更具有实用性和竞技性,有利于开发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术的运用能力和竞技能力。(4)在教学中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张锐飞[9](2020)在《PBL辅助教学法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国家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基础和保障,是产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力军。目前,传统教学法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传统教学法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培养排球教学专业型人才,我们必须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革新,从而提高排球课堂的教学质量。本研究将PBL辅助教学法应用于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目的是将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以问题为驱动,放大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在教学实验中,本研究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学大纲为准,探讨并分析PBL辅助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以及理论知识的影响,旨在寻求更高质、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两个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班分别采用PBL辅助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经实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教学大纲指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排球基本技战术、进行教学比赛及裁判理论与实践,因此,在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这两方面没有进行着重训练,两种教学方法均无法对学生的身体形态产生较大影响。(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排球传、垫、扣、发四项基本技术均有明显提升,但在扣、发球两项技术中,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提高更大,说明采用PBL辅助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技术成绩提高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3)相比传统教学法,PBL辅助教学法虽减少了课堂的练习时间,但能更有效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增强学生的表现欲,降低课堂的枯燥感,学生更加倾向于PBL辅助教学法。(4)PBL辅助教学法要求学生从问题出发,驱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于改善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容错率和加深大脑运动表象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5)两种教学法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排球课堂的兴趣,PBL辅助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在讨论中总结,不仅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还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以及团队合作能力。(6)PBL辅助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予学生足够大的思考空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黄婉仪[10](2020)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新型的教学方法之一。啦啦操作为高校体育院系的一项重要课程,对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锻炼兴趣、与他人合作等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在以往众多学者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啦啦操运动项目的特点,试图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中,研究其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中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中的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从广州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啦啦操普修班中选取两个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为26人,共52人,进行为期8周共32个学时的教学实验。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各指标进行测试与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保实验前学生各指标水平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如下:1、身体素质: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50米、引体向上、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运动成绩: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32个基本手位和花球规定成套动作测试成绩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运动成绩略优于对照班。3、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能力、体育学习能力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班提高效果更明显。4、实验后学生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的评价优于常规教学。由此得出结论如下:1、短期的教学实验课,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测试成绩将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与对照班对比,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测试成绩提高幅度更大。2、无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是常规教学法教学,都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与常规教学法相比,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更利于学生运动技术的提升,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3、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设置各种类型的任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转变学习态度,提高知识体育锻炼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对任务的协调与分工,增加学生相互沟通与表达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能力、体育学习能力具有一定优势。4、实验后,实验班学生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合作意识与能力等方面都有显着提高,学生对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班,更深受学生的青睐。
二、篮球普修课身体接触性技术教学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篮球普修课身体接触性技术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排球普修课中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对排球传垫及技术运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
2.1.2 混合式教学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气排球价值的研究 |
2.2.2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
2.2.3 高校排球课程改革研究 |
2.2.4 排球与气排球混合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5 排球与软式排球混合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6 硬式排球教学研究综述 |
2.2.7 其他项目混合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8 排球课程考核与评价的研究综述 |
2.2.9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 |
2.2.10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分析法 |
3.2.5 实验法 |
3.3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的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
3.3.1 确立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教学的教学理念 |
3.3.2 构建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教学的教学体系 |
3.3.3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内容方法体系的构建 |
3.3.4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差异 |
3.3.5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教学实验的控制与实施 |
3.4 研究思路 |
4 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前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2.1 实验前排球垫球达标与技评测试结果分析 |
4.2.2 实验前排球传球达标与技评测试结果分析 |
4.3 实验后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3.1 实验后实验组排球垫球达标与技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组排球传球达标与技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3 实验后对照组排球垫球达标与技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4 实验后对照组排球传球达标与技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5 实验后两组排球垫球测试对比分析 |
4.3.6 实验后两组排球传球测试对比分析 |
4.3.7 教学比赛效果的对比分析 |
4.3.8 实验组和对照组技术运用能力的分析 |
4.4 锻炼态度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
5.1.2 形成了积极的锻炼态度,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5.1.3 形成了新的排球教学形式,学生学得更多 |
5.1.4 对传、垫基本技术学习可能存在负迁移 |
5.2 建议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前高校篮球普修或者选修课学生的上课现状 |
1.1.2 考试内容引导学习内容,学生主动性不足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关于体育课堂积极性的研究 |
1.3.3 关于体育课堂比赛教学的研究(比赛对教学的影响) |
1.3.4 关于篮球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研究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数据对比分析 |
3.1.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战能力水平对比分析 |
3.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参赛积极性对比分析 |
3.1.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时课堂表现对比分析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组内对比分析 |
3.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战能力水平组内对比分析 |
3.2.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参赛积极性组内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时表现组内对比分析 |
3.3 讨论 |
3.3.1 课上典型情况的案例分析 |
3.3.2 对个人比赛总结的案例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参考文献 |
6.致谢 |
附录1 活动时间内学生表现数据 |
附录2 课堂表现评分标准 |
附录3 教学实践评分标准 |
附件4:罚球、半场运球技术考核评分标准 |
附录5 大学生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录6 大学生情谊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量表 |
附录7 学生信息 |
附件8 上海体育学院术科教案模版 |
(3)录像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育足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反馈的概念 |
2.1.2 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
2.1.3 录像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录像反馈教学在非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2.3.2 录像反馈教学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2.3.3 多媒体技术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
2.4 相关理论依据 |
2.4.1 录像反馈教学在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中的作用 |
2.4.2 反馈频率对教学实验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影响 |
2.4.3 反馈时机对教学实验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测试情况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基本足球技战术掌握情况 |
4.2.2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大学前对足球认知情况 |
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结果分析 |
4.3.1 录像反馈教学实验后学生足球传球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
4.3.2 录像反馈教学实验后学生足球运球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
4.3.3 录像反馈教学实验后学生足球技战术应用结果分析 |
4.3.4 录像反馈教学实验后学生足球技战术理论知识测试结果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班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1 实验班学生提高了对足球技战术的认知,有利于形成运动表象 |
4.4.2 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确练习任务且积极主动的练习 |
4.4.3 录像反馈教学能提高实验班学生的自我纠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4.4.4 实验中应用录像反馈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 |
4.4.5 实验班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技战术细节,提高足球比赛意识 |
4.4.6 实验中录像反馈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 |
4.5 实验后总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滨州学院2020 级体育教育专业基本情况调查 |
附录 B 滨州学院2020 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问卷调查表(实验组) |
附录 C 足球理论知识考核 |
附录 D 问卷效度检验 |
附录 E 实验班录像反馈足球课教案 |
致谢 |
(4)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关于“金课”的研究 |
2.3 关于体育“金课”的研究 |
2.4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的研究 |
2.5 “金课”建设的理论基础 |
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的理论探讨 |
3.1 “金课”建设的宗旨 |
3.2 “金课”建设的标准 |
3.2.1 “金课”课程目标的标准 |
3.2.2.1 “金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
3.2.1.2 “金课”课程目标的“操作性” |
3.2.2 “金课”课程内容的标准 |
3.2.2.1 “金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
3.2.2.2 “金课”课程内容的“思想性” |
3.2.3 “金课”教学方法的标准 |
3.2.3.1 “金课”教学方法的“自主性” |
3.2.3.2 “金课”教学方法的“思辨性” |
3.2.3.3 “金课”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
3.2.4 “金课”课程评价的标准 |
3.2.4.1 “金课”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
3.2.4.2 “金课”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
3.2.4.3 “金课”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
3.2.5 “金课”师资队伍的要求 |
3.2.5.1 “金课”师资队伍的“发展性” |
3.2.5.2 “金课”师资队伍的“常态性” |
3.2.5.3 “金课”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
3.3 “金课”建设的意义 |
3.4 篮球课程的特点 |
3.5 篮球普修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地位 |
4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建设现状 |
4.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5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的建设 |
5.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建设 |
5.1.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
5.1.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操作性” |
5.1.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案例分析 |
5.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建设 |
5.2.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
5.2.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思想性” |
5.2.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案例分析 |
5.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建设 |
5.3.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自主性” |
5.3.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思辨性” |
5.3.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
5.3.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案例分析 |
5.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建设 |
5.4.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
5.4.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
5.4.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
5.4.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案例分析 |
5.5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
5.5.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发展性” |
5.5.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常态性” |
5.5.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
5.5.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案例分析 |
6 “金课”建设的困境 |
6.1“金课”建设理念存在分歧 |
6.2 教师对“金课”建设动力不足 |
6.3 学生对“金课”建设参与意识低 |
6.4 社会对“金课”建设支持力度弱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篮球教学方式创新的需要 |
1.1.3 分层—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分层教学法 |
1.4.2 参与式教学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分层式教学法的研究 |
2.1.2 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 |
2.1.3 分层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1.4 参与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1.5 分层—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 |
2.1.6 篮球专选课的相关研究 |
2.1.7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操作与实施 |
4.1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操作 |
4.1.1 教学指导思想 |
4.1.2 教学目标 |
4.1.3 教学原则 |
4.1.4 操作程序 |
4.1.5 教学评价 |
4.2 分层参与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施 |
4.2.1 实验班学生的分层 |
4.2.2 教学中分层的依据与调整 |
4.2.3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分层—参与”教学法理论分析 |
5.1.1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
5.1.2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人本主义”理论分析 |
5.1.3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 |
5.2 “分层—参与”教学法在篮球专选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5.3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
5.3.1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成绩对比分析 |
5.3.2 实验班与对照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
5.4.2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评的成绩对比分析 |
5.4.3 实验班与对照班术科技能综合成绩对比分析 |
5.4.4 对照班与实验班的非认知能力对比分析 |
5.5 实验前后测结果分析 |
5.5.1 实验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
5.5.2 实验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
5.5.3 对照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
5.5.4 对照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二 篮球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 |
附录三 群体凝聚力问卷表 |
附录四 学习自信心量表 |
附录五 教学日历 |
附录六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节奏练习法在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蛙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运动节奏 |
1.1.1 运动节奏的概念 |
1.1.2 运动节奏的重要性 |
1.1.3 节奏练习法 |
1.2 运动项目的节奏性规律及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游泳项目的节奏性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4 游泳教学方法 |
1.4.1 国内研究进展 |
1.4.2 国外研究进展 |
1.5 骨传导技术及其在游泳运动中的应用 |
1.5.1 骨传导技术 |
1.5.2 游泳骨传导耳机的应用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施 |
3.1 节奏练习法的理论基础 |
3.1.1 神经生理学基础 |
3.1.2 运动生理学基础 |
3.1.3 运动心理学基础 |
3.1.4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理论基础 |
3.2 节奏练习法实验教学设计 |
3.2.1 节奏练习的频率确定 |
3.2.2 节奏练习法实验教学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被试样本同质性检验结果 |
4.2 实验后各项评价指标的统计对比 |
4.2.1 节奏练习法对被试划水实效的影响 |
4.2.2 节奏练习法对被试技术水平的影响 |
4.2.3 节奏练习法对被试划频的影响 |
4.2.4 节奏练习法对被试最大游距的影响 |
4.2.5 节奏练习法对被试1min游距的影响 |
4.2.6 节奏练习法对被试RPE的影响 |
4.2.7 节奏练习法对被试内部动机的影响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微信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特点 |
2.1.1 微信及其功能特点 |
2.1.2 微信群及其特点 |
2.1.3 微信公众平台及其特点 |
2.2 国内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研究现状 |
2.2.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3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基础性分析与教学实验设计 |
4.1.1 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优势分析 |
4.1.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分析 |
4.1.3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实验设计 |
4.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背越式跳高教学的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2.2 实验后学生背越式跳高掌握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8)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研究现状 |
2.1.1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概念 |
2.1.2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 |
2.1.3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生理学依据 |
2.1.4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
2.1.5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特点 |
2.1.6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研究 |
2.2 相关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1 传统教学法研究现状 |
2.2.2 比赛教学法研究现状 |
2.2.3 条件限制法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2 实验班实验前后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3 对照班实验前后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3 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成绩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班实验前后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3 对照班实验前后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赛成绩结果对比分析 |
4.5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对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反馈分析 |
4.5.1 关于学生对排球兴趣提高程度的调查分析 |
4.5.2 关于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对课堂氛围影响效果的调查分析 |
4.5.3 关于学生排球基本技术提高程度的调查分析 |
4.5.4 关于学生比赛能力提高的调查分析 |
4.5.5 关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调查分析 |
4.5.6 关于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合理程度的调查分析 |
4.5.7 关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调查分析 |
4.5.8 关于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特点的调查分析 |
4.5.9 关于学生对教师采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认同度的调查分析 |
4.5.10 关于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排球普修课教学推广的调查分析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A 大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系统调查问卷(问卷一) |
附录B 实验班学生对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查问卷(问卷二) |
附录C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D 广州体育学院《排球必修》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E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教学安排表 |
附录F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实验考核测试项目调查 |
附录G 实验测试指标考核方案 |
附录H 实验班教学教案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PBL辅助教学法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
2.1.2 传统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
2.1.3 PBL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
2.2 PBL教学法形成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 PBL教学法运用到其它学科中的研究现状 |
2.4 PBL教学法运用到体育学科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5 PBL教学法运用到排球运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6 PBL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
2.7 小结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教学实验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排球认知水平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和排球专项素质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原始排球技术水平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2 实验后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与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与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比较与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比较与分析 |
4.2.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排球基本技术成绩对比与分析 |
4.2.6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数据比较分析 |
4.2.7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排球基本技术数据对比分析 |
4.2.8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大脑运动表象对比与分析 |
4.2.9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排球课堂的满意程度对比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C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内容进度表 |
附录 D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E 广州体育学院排球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 F 排球技术课前布置问题总汇 |
附录 G 大脑运动表象测试 |
附录 H 教学教案 |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
2.1.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种类 |
2.1.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5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非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2.1.6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2.2 国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各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信心调查结果分析 |
4.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1.5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2 实验后各指标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信心调查结果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2.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2.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32个基本手位考核成绩分析 |
4.2.7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啦啦操花球规定成套动作考核成绩分析 |
4.2.8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件 |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篮球普修课身体接触性技术教学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排球普修课中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混合式教学对排球传垫及技术运用的影响[D]. 李文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秦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录像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育足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 杨成宝.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研究[D]. 莫劲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D]. 韦奇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6]节奏练习法在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蛙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背越式跳高普修课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D]. 陈正书.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8]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黄银涛.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9]PBL辅助教学法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张锐飞.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10]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体育院系啦啦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婉仪.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