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视觉研究动态与研究模式分析

中级视觉研究动态与研究模式分析

一、中间视觉研究的动态及研究模式的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宇[1](2021)在《公路隧道车辆行驶中照明对驾驶人视觉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公路隧道半封闭的特殊几何构造和行车环境,使驾驶人操控车辆通过隧道时会经历“明适应”和“暗适应”过程,为缓解明暗适应过程以提高行车安全性,《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T D70/2-01-2014)》对隧道照明进行了分段设计,并对各个区段的照明亮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基于“感知-认知-反应”过程,当驾驶人驾驶车辆在隧道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对障碍物进行辨识和判断,而照明亮度直接影响驾驶人对障碍物的感知,进而影响行车安全。此外,随着公路隧道照明灯具被LED灯具大规模代替,LED灯具色温选择范围广,而目前照明色温对驾驶人视觉辨识和行车安全性的影响缺乏基础理论研究,使得照明色温作为一个可控的指标在隧道照明设计中缺乏科学指导,灯具色温设置无据可依。同时,为改善驾驶人驾驶车辆从隧道外至隧道内的暗适应过程及降低隧道照明运营能耗,现阶段相关研究一般建议在隧道照明分段中的洞口接近段设置减光设施,但对减光设施的分析注重于太阳光直射时产生的失能眩光,对于其产生的不舒适眩光尚缺乏基础理论支撑,而不舒适眩光与接近段的照明亮度直接相关,探究更为舒适的遮光设施(棚)对降低驾驶人的反应时间、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研究不同隧道照明分段光环境下的驾驶人视觉辨识机理,基于驾驶人反应时间,开展了隧道不同照明分段的驾驶人视觉辨识试验;为了获得更加安全舒适的隧道照明光环境以促进驾驶人的视觉辨识能力,研究如何提升隧道接近段减光设施的舒适性。具体为:为了获得公路隧道照明光环境变化以及中间段不同照明色温下驾驶人视觉辨识机理,从驾驶人视场入手,基于视觉功效法及自主研发的反应时间测试系统,进行了公路隧道照明光环境变化的模拟试验。模拟试验以秦岭终南山隧道为参考,按照《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中对隧道照明亮度的有关规定,模拟了车辆以70 km/h的车速驶入和驶出隧道时的光环境亮度变化过程,具体亮度设置包含洞外亮度、入口段亮度、过渡段亮度、中间段亮度、出口段亮度。并通过选取8个不同的中间段色温(2500 K、3500 K、4500 K、5500 K、6500 K、7500 K、8500 K、9500 K),研究光环境亮度变化过程中以及变化稳定后,中间段不同色温对驾驶人反应时间的影响;研究中间段色温不同时驾驶时长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同时,为了获得中间段不同亮度下驾驶人辨识机理,开展了人眼中央(凹)及周边视觉的目标物辨识试验,通过模拟公路隧道中间段照明环境,设定不同背景亮度场景以及视标在测试屏幕上的开口方向、不同位置和停留时间,统计了驾驶人的探测率及反应时间。最后,为了提升驾驶人驶入隧道时的视觉辨识能力,分析了隧道接近段减光设施的设置方法,以及如何提升常见隧道遮光棚的眩光舒适性。结果表明,在公路隧道照明光环境变化过程中,驾驶人的反应时间随着隧道照明亮度的降低整体上呈增大趋势,但是在同一隧道照明分段下时,短暂的暗适应有助于提高驾驶人的视觉功效,降低反应时间;当光环境由过渡段变化到中间段时,提高中间段与过渡段衔接处中间段照明的色温有助于提高驾驶人视觉功效,但色温不宜过高,反而有可能起反作用,因此适当降低入口段和过渡段照明亮度及提高中间段照明色温,可实现在安全照明的前提下降低隧道照明运营能耗。其次,以三次样条插值模型为基础提出了隧道中间段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分别建立了换算反应时间震荡持续时间及不安全因素始发点与色温的关系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分析了隧道中间段照明色温的设置方法。再次,在0.1 cd/m2~5.0 cd/m2的背景亮度下,周边视觉反应时间大于中央视觉反应时间,且均呈现随环境亮度增大而减小的幂函数关系;为了提升车辆在隧道行驶中的安全性,隧道侧壁亮度宜高于路面亮度,并建议使用宽光带对称型配光灯具且采用两侧布置的布灯形式。最后,为了减小隧道洞口遮光棚引起的不舒适眩光以提升隧道光环境变化时驾驶人的视觉功效,提出了隧道遮光棚不舒适眩光的定量评价方法,建立了不等间距和等间距遮光棚投影光斑的不舒适眩光值计算公式,提出了避免遮光棚不舒适眩光的一般设计方法。

王尊[2](2020)在《关于小区便道灯调光控制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物联网应用普及和智慧城市理念兴起的背景下,道路照明技术逐步取得实质性发展,应用在各种道路环境的照明开发系统数不胜数。其成果从理念设计到功能实现的过程,皆旨在缓解能源消耗,解放人力物力成本,实现绿色照明。道路照明智能路灯控制、办公照明智能调光算法、建筑照明远程实时监控等均已发展成熟并得到市场认可。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休息起居与健康作息成为热门话题。因此从生活中学习,优化人们身边的光以照亮前往健康的路,小区便道环境的照明设计与开发的进程顺道而行,其价值意义也由此而体现。首先,本文简述照明行业在控制技术方面和调光方面的发展进程,根据当代照明模式的发展历程提出小区智慧化照明探究的必要性,并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其次,对照明行业模式发展历程,小区照明的背景现状,智慧化可行性分别进行了讨论概述与分析研究,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照明理念。随后,针对市内及校外周边小区便道环境照明质量的数据加以分析和验证,阐明此便道照明环境现状,并强调人为核心的重要性。面对开发符合人为核心理念的智能便道灯控制系统进行重点设计与研究:在中间视觉与光生物效应理论的基础上,以人的视觉特性作为切入点,评价模型定量验证分析,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人眼极佳的光源光谱选型。采用STM32嵌入式开发小区便道灯智能调光控制的系统,实现自适应与优先级人员感应个性调光,后端多平台开放式访问数据,组网通信定时开关和数据监控的优化综合功能。此便道灯调光控制的设计缓解当下智能照明能源消耗的现状,解决故障报修时人力成本问题,满足照明主体与服务客体的交互式体验。本文经过基础理论与应用环境背景研究,深入概念分析总结归纳理论,探讨可行性与研究价值,始终围绕理念,对现有功能的优化进行开发,设计实物系统,开展仿真实验,为照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做了完整的支撑。

曹德薇[3](2020)在《基于虚拟驾驶场景的道路照明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路照明的目的在于为夜间在道路上驾驶车辆的人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其能及时发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人或物。良好的道路照明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夜间事故发生率及事故伤亡程度,为人身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夜间道路照明环境的亮度一般属于中间视觉范围,目前广泛使用的研究道路照明条件下的中间视觉模型:Visibility Level(VL)模型、Relative Visual Performance(RVP)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这两种模型均是在静止实验状态下得到的视觉功效模型,模型中不包含真实驾驶负载的影响,二是模型不能很好地描述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本文基于虚拟驾驶实验平台设计了相关实验,研究了具有真实驾驶负载条件下的背景亮度、目标尺寸、目标对比度、目标初始出现距离及目标所在车道位置几种因素对于道路照明条件下目标可见度的影响。使用目标探测率和反应时间来衡量目标可见度的好坏。实验结果表明,背景亮度、目标大小等因素对目标可见度均有显着影响。整体而言,背景亮度越大、目标尺寸越大、目标对比度越大、目标所在车道位置越靠近正中,目标可见度越大。目标初始出现距离对于目标探测率影响不显着,随着目标初始出现距离的增大,反应时间变长。在此基础上,使用VL模型验证了背景亮度、目标大小等因素对于具有真实驾驶负载条件下的视觉功效的影响,结果证明在静止实验条件下得到的VL模型并不适用于直接计算包含真实驾驶操作的实际情况的目标可见度。针对VL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包含背景亮度、目标大小等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交互的基于虚拟驾驶的道路照明条件下视觉功效(Simulator based Visual Performance,SVP)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具有真实驾驶负载情况下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视觉功效的影响,对于正负对比度目标包含背景亮度及其它影响因素的SVPLb模型以及包含目标大小及其它影响因素的SVPH模型的R2均可以达到0.97及以上。参考驾驶模拟器有效性的行为有效性验证方法,分别在实际场地场景和相应的虚拟驾驶平台场景中设计了具有相同探测任务的实验。通过比较两种实验场景中对于指定目标的探测距离,对虚拟驾驶实验平台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保证虚拟驾驶平台场景中的环境信息以及目标对比度与实际道路场景一致的情况下,基于驾驶模拟平台的结果与实际场地结果一致。虚拟驾驶平台具备一定的行为有效性。

崔璐璐[4](2019)在《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隧道建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公路铁路事业的发展,从城市到山区,从平面到立交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规模庞大的照明系统运营和维护费用,隧道照明中安全与节能的矛盾越来越显着。隧道侧壁材料作为隧道照明系统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可以提高隧道照明环境质量,辅助实现隧道照明节能。本文以漫反射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人眼的视觉特性、视觉功效的主要指标和影响因素、漫反射材料的光学性能,以蓄反光材料、瓷砖、水泥砂浆为三种主要对比研究材料,开展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试验研究,分析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条件下视觉功效的变化规律,建立漫反射材料与视觉功效的相对效率模型,依托实体隧道研究,提出漫反射材料辅助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模式的应用策略。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性如下:1 从视野感知的角度提出隧道侧壁的漫反射材料辅助作用应作为视野感知范围内的一个影响因素,而并非单一评价因素。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评价,是基于安全性指标及视觉功效为基础的,包含节能性和舒适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任何一个节能性或者舒适性指标在评价时都应以安全性指标为基准。2 以三种侧壁材料辅助隧道照明进行小目标可见度对比实验研究,通过结果分析得到:路面亮度和小目标尺寸一定时,小目标可见度值随漫反射材料反射率增大而提高,随着路面平均亮度增大而提高,随着随小目标尺寸的增加而提高。其中蓄反光材料辅助照明环境下,小目标可见度增长效果最显着。与水泥砂浆和瓷砖相比,蓄反光材料辅助照明环境下,小目标可见度增幅随路面平均亮度增大而放缓的边界效应更小,对隧道照明质量提高更稳定。3 以三种侧壁材料辅助隧道照明开展反应时间对比实验研究,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同一背景亮度条件下,反应时间均随视标偏心角的增大而增大;同一视标偏心角条件下,反应时间随背景亮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随侧壁材料反射率的提高而减小。与水泥砂浆和瓷砖为侧壁材料相比,蓄反光材料为侧壁时,反应时间随视标偏心角的增大的总增加值相对较小。视标偏心角、背景亮度和侧壁材料反射率三个影响因素相比较,侧壁材料反射率提高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更明显,增大侧壁漫反射材料的反射率有利于提高隧道照明视觉功效和行车安全。4 通过分析反射率增值与对应的小目标可见度增值的影响规律,以及反射率增值与对应的反应时间减值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下的材料反射率与视觉功效间的两个独立的相对效率模型,即反射率与小目标可见度的相对效率模型和反射率与反应时间的相对效率模型。揭示了漫反射材料反射率与视觉功效相对效率的关系。两个相对效率模型都呈现出,随反射率增值的增加视觉功效指标的相对效率随之提高的规律。⑤依托实体隧道和模型隧道,提出了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节能模式。以布灯间距、材料布设高度和行车安全三个方面,开展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节能模式研究。通过布灯间距与小目标可见度影响分析得到,小目标可见度STV值随着布灯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以真武山隧道的左洞为例,通过提高侧壁漫反射材料的反射率,可以实现布灯间距增加以及电费能耗下降,反射率提高0.15可以实现年度电费节省约43.8万元。通过蓄反光材料布设高度与反应时间试验分析得到,基于相同视觉功效时,亮度能耗随蓄反光材料布设高度增加而下降。针对隧道基本段,兼顾漫反射材料单位高度对视觉功效指标的提升的边界效应,以及工程应用的经济性,推荐蓄反光材料布设高度选择4m。

邱卓涛[5](2019)在《夜间驾驶条件下LED道路交通标志汉字信息视认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城市道路建设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传统道路交通标志也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呈现逐渐被LED显示技术主导的VMS(Variable Message Sign)所取代的趋势。然而,VMS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理论指导和城市道路管理系统,因而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尤其在夜间条件下的视认性能也备受质疑;另外,目前国家对于VMS的相关规范的亮度参数的标准也不够明确,因此,本文从以LED可变道路交通标志信息显示屏(VMS)为研究对象,以其在夜间汉字信息的亮度及其与背景亮度环境影响下的视认性为研究内容,通过视觉功效研究方法开展相关视觉视认实验,该方法综合考虑各视认因子的影响并针对亮度及亮度对比度的影响下的视认功效进行探讨。文章从VMS的文献基础出发,梳理了世界各国在指南、规范标准中的规定,对基于道路交通标志的视认性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视认性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在论文的第二章中,首先对夜间驾驶中驾驶人员的视觉工作特点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视觉功效的相关理论基础的梳理,结合本次研究对象特点及研究目标,建立和设定视觉功效实验的方法。论文第三章首先通过对VMS应用理论基础的介绍分析了应用及功能特点,确立了点阵式VMS为本文具体研究对象;在现场调研中发现目前VMS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着重对VMS的亮度、尺寸、视认距离等现场测量并结合主观问卷验证VMS汉字信息在视认性层面的不足。在通过对规范条文的解读和调研之后,论文结合前面章节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现状对实验情境和有关参数进行了设定。最后结合视觉功效研究理论与实验心理学方法在控制其它相关变量开展了相关视认性实验,先后通过“清晰度判别”和“主观舒适度评价”两步实验最终分别确定了红、绿、黄三种显示字体在夜间不同背景亮度下的最适宜亮度阈值区间与亮度影响下的视认关系曲线;结果验证了目前规范中对于夜间亮度值的不合理性,解决了具体的亮度控制问题,也为中间视觉状态下的视认性理论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视觉功效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分别得到了黄、绿、红三种颜色在不同照明条件下路段的环境背景亮度下的合理亮度区间,三种显示颜色的合理亮度区间均随着背景亮度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2)黄色和红色的视觉清晰与视觉舒适有较强的相关性,而绿色则相关性较差。(3)得到了视标亮度LS-视认正确率之间的应关系与函数拟合曲线以及亮度对比度CL-视认正确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函数拟合曲线,发现:1)绿色的在两种拟合曲线中的方差R2均要大于黄色和红色,也就是说绿色的整体视认正确率曲线更符合函数关系趋势。2)三种颜色在实验提供的不同环境背景亮度条件下的视认正确率的峰值具有较强的同一规律性,分析了中间视觉状态下的视认机理。论文有以下创新:(1)提出以我国驾驶员的4.9对数矫正视力指标为视认基准,通过视角与距离之间的等比例缩放关系确定了不同视力对应的视认距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视力维度下的实验视认距离计算模型。(2)确定了亮度正对比条件下的Landolt-C环视标与汉字之间的尺寸换算系数K。(3)确定了在不同的夜间背景亮度环境下红、绿、黄三种色光所对应的最合理亮度区间。

王子晨[6](2019)在《基于虚拟驾驶场景的中间视觉目标可见度研究》文中提出良好的道路照明对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至关重要。与亮度和照度相比,小目标可见度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指标且被国际照明协会(CIE)和北美照明学会认可并在美国实施。但现行的小目标可见度标准忽略了驾驶负载和小目标运动性的影响。本文基于虚拟驾驶实验平台,在不同驾驶负载情况下,针对中间视觉的小目标可见度开展了相关研究。建立了能够提供驾驶环境和驾驶负载的2D虚拟驾驶实验平台。基于该平台,研究了驾驶负载对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驾驶负载对反应时间具有显着性影响,驾驶负载会造成反应时间变长。此外,对比度、车道和小目标出现距离对反应时间也有显着性影响。同时也证明了虚拟驾驶实验平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了3D虚拟驾驶实验平台,克服了2D平台场景过于简单,且小目标缺乏运动真实性等缺点,能够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夜间驾驶场景。基于3D平台,研究了驾驶负载及对比度等视觉因素对反应时间、探测率和MVP(探测率/反应时间)三种视觉功效的影响。研究表明驾驶负载及各视觉因素对反应时间和MVP具有显着性影响,且主因素间都存在交互。除小目标出现的距离外,驾驶负载及其他视觉因素对探测率均有显着影响。驾驶负载越小、对比度绝对值越高、视标出现在中间车道时,反应时间越小、探测率越高和MVP越大。出现距离越近,反应时间越小,MVP越大。对比度与反应时间、探测率和MVP都呈现对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驾驶速度情况下,反应时间和探测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速度对反应时间和探测率具有显着性影响。随着速度的增加,反应时间和探测率都减小。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反应时间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通过速度、对比度、车道和距离来预测人眼观察小目标的反应时间,基于该模型计算了不同速度和探测率时需要保持的最小碰撞车距,可以看到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安全车距均大于碰撞车距。建立了一个考虑驾驶负载和不同速度的更可靠实用的小目标可见度模型,采用该模型得到了不同速度时85%和95%探测率对应的可见度水平阈值。结果表明现行可见度水平为7的标准可以满足85%的探测率需求。对95%的探测率,当驾驶速度为60、80和100km/h时,对应的可见度水平分别为13、27和40,远高于7。

曾伟森[7](2019)在《基于非视觉效应的照明光谱重构研究》文中提出夜间照明光可通过人眼的非视觉通道抑制人体内褪黑素分泌,对人体生理节律和睡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危害人体健康。但合理利用光的非视觉效应可以缓解季节性情感障碍、调整时差、提高睡眠质量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健康照明是新一代照明技术的战略发展方向,非视觉效应是健康照明的核心要素,研究兼顾视觉和非视觉效应的照明光谱重构技术是动态调光技术的新方向。与传统调光技术相比,基于非视觉效应的光谱重构技术要求更灵活和更精确地调控光谱,实现对光源色品、照度、显色性和非视觉参数的高精度控制。本文基于室内和室外两个重要的照明应用场景展开光谱重构技术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室内照明光谱重构。以光谱线性叠加原理为核心,提出生理节律因子混光模型,结合光源混色方程,建立光谱重构计算模型。该模型可根据色品坐标、照度和生理节律因子直接求解脉冲宽度调制的占空比。搭建了实验测量环境和光谱可重构的光源系统,并验证了光谱重构模型的有效性。此外,还研究了生理节律因子和一般显色性指数的可调谐性,结果表明,在生理节律因子较低时,光谱的显色性指数较优。本文提出的光谱重构模型实现了对视觉和非视觉参数的灵活调控,为夜间室内动态照明应用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研究了室外照明光谱重构。与室内照明不同,大部分室外照明是基于中间视觉设计的。本文以光谱灵敏度曲线为出发点,采用拟合的方法,研究了色品坐标、照度、S/P值(Scotopic/Photopic,S/P)与生理节律光照的关系。结果表明,生理节律光照可由前三者近似计算得到。在此基础上,以色品坐标、照度和S/P值作为变量,建立室外照明光谱重构计算模型,并提出室外照明光谱优化方法。夜间室外照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危害要低于室内照明。因此,对于室外照明的光谱优化,可优先考虑照明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选择适当的S/P值,构建安全、节能的光环境。其次从健康的角度出发,通过选择合适的色品坐标降低夜间照明的非视觉功效,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节律,降低夜间照明光对人体健康的慢性损伤。

秦莉[8](2019)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隧道内的照明系统是车辆安全通行的重要保障,而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是平衡隧道内行车安全和能源消耗之间矛盾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以鹤大高速吉林省境内的18座隧道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计算、统计分析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智能控制的调光方式、隧道中间段灯具的色温选择、隧道入口处驾驶员动态视觉特性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环境及车辆信息感知与闭环反馈控制相融合的隧道照明“因需智变”系统。当有车辆要驶入隧道时,系统对洞外亮度、车速和车流量等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处理,计算隧道所需亮度;同时实时监测并调节隧道内实际照明亮度,保证隧道内的照明需求;当隧道内无车时,将隧道内照明灯具“分段调暗”。隧道运营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因需智变”系统节能效果大幅提升,对推动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隧道交通量随时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隧道交通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初步分割,在分析实验隧道内照明灯具工作在低能耗时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隧道交通量的实时自适应调光方法。隧道运营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节能效果大幅提升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使用寿命。提出了一种考虑光源透雾性、可用于中间视觉照明范围内的等效亮度计算模型。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可实现隧道中间段LED照明灯具色温的合理选型,基于视觉功效法搭建反应时间测量系统,测量人眼在不同的色温光源、背景亮度、目标对比度、偏心角等参数下的反应时间,实验分析结果对该计算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利用多变量相关分析的技术手段对驾驶员的眼动参数随隧道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的方法。对实际隧道驾车试验采集的驾驶员在白昼/夜晚以不同行车速度驶入隧道入口的眼动信息的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对优化隧道入口段照明亮度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童孟胜,张驰,张天航,钱登朝,康诚,吴珂[9](2017)在《隧道环境下中间视觉模型的对比及应用》文中指出从视觉功效试验参数角度出发,分析USP、S、MOVE、MES2等中间视觉光度学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及成因,并讨论了各模型在隧道照明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隧道中间段亮度水平范围内,四种中间视觉模型获得的亮度增益幅度为MOVE>MES2>S>USP。基于视觉功效的各中间视觉模型主要区别在于亮度适应系数x,有色差、高对比度和大偏心角的视觉任务会增大中间视觉函数Vm(λ)中暗视觉函数V’(λ)的权重;而无色差、低对比度和小偏心角的视觉任务会使得明视觉函数V(λ)的权重更大。隧道行车过程多为目标有色差、<5°偏心角和包含正负对比度的视觉任务,MOVE模型更适用于评价隧道中间段的人眼实际感受。

李正阳[10](2017)在《中间视觉下驾驶员视觉疲劳的道路照明色度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对驾驶人员视觉疲劳影响程度问题进行光度学的研究。从驾驶人员视觉疲劳的成因入手,通过人机工程学理论分析视觉疲劳因子对驾驶员的影响机制,从动态视觉特性、中间视觉理论、周边视场视觉特点以及非视觉生物效应等方面对高速公路低灯位照明灯具光色对驾驶人员视觉疲劳的影响进行理论研究,并进行实验研究、比对与分析,利用得出的结果对灯具设计的优化提出指导意见。论文总体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论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引出道路照明这一因素对驾驶人员视觉疲劳影响的现状研究。第二部分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探讨视觉疲劳因子对驾驶人员的影响机制,提出对视觉疲劳抑制的前提因素。第三部分论述静止状态下的光色对驾驶人员视觉疲劳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动态状况下的视觉特性,分析驾驶人员的在高速状态下的光色以及光色的周期变化频率等因素对其视觉的影响。第四部分结合道路照明环境,研究在中间视觉下周边视场的视觉特性,提出综合分析中间视觉、周边视场特性以及非视觉生物效应对驾驶人员的视觉影响,基于此研究在夜间高速行驶状态下周边视场内的光色变化对视觉特性的影响。第五部分基于闪光频率融合的视觉疲劳程度测试方法,通过模拟夜间高速驾驶环境,研究三种光源光谱对高速行进中的驾驶人员视觉疲劳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影响程度比对,分析得出蓝光光谱有利于延缓视觉疲劳。同时研究光色的不同周期变化对视觉疲劳的影响,通过五组不同变化周期的视觉疲劳对比实验,得出高速驾驶时,每2.25公里变化一次光色最有利于视觉疲劳的抑制。从而从光色和周期变化频率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低灯位道路照明灯具光色的设计。最后一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和展望,论文的研究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相对比较粗略,希望后续研究者在光色光谱的选择以及周期频率的设置方面有更多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探索光色以及周期变化频率对视觉疲劳的影响,使道路照明灯具光色设计达到更好的抑制视觉疲劳的效果。

二、中间视觉研究的动态及研究模式的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间视觉研究的动态及研究模式的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隧道车辆行驶中照明对驾驶人视觉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3.1 隧道照明光环境与驾驶人行车安全研究
        1.3.2 色温与人眼辨识研究
        1.3.3 隧道减光设施舒适性研究
        1.3.4 研究状况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光环境模拟平台构建及试验设计
    2.1 隧道光环境模拟试验平台构建
        2.1.1 隧道光环境模拟试验平台装置
        2.1.2 测试系统软件
    2.2 试验方法及隧道照明现状调研
        2.2.1 视觉功效法
        2.2.2 视觉功效指标定义
        2.2.3 反应时间分析及视觉功效指标选择
        2.2.5 隧道照明现状调研
    2.3 隧道照明光环境变化模拟试验的设置及流程
        2.3.1 试验参数及样本
        2.3.2 障碍物判断规则
        2.3.3 预实验
        2.3.4 主试验步骤
    2.4 隧道中间段光环境模拟试验的设置及试验流程
        2.4.1 试验参数及样本
        2.4.2 障碍物判断规则
        2.4.3 主试验步骤
        2.4.4 反应时间计算
    2.5 试验精度测试
        2.5.1 亮度的稳定性
        2.5.2 背投幕上的照度均匀度
        2.5.3 亮度改变时色温的稳定性
第三章 隧道照明光环境变化下驾驶人视觉辨识机理
    3.1 光环境变化下驾驶人反应时间分析
        3.1.1 辨识视标分类
        3.1.2 光环境变化下根据视标的反应时间结果及分析
        3.1.3 光环境变化下不同隧道照明区段的反应时间结果及分析
    3.2 光环境变化下不同中间段色温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分析
        3.2.1 过渡段至中间段不同色温对驾驶人反应时间的影响
        3.2.2 中间段第一至第二照明段不同色温下驾驶人反应时间变化
    3.3 光环境变化稳定后中间段不同色温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3.3.1 反应时间预处理
        3.3.2 中间段不同色温下的反应时间
    3.4 基于驾驶人视觉辨识机理的公路隧道照明安全节能设置研究
        3.4.1 入口段、过渡段照明安全节能设置研究
        3.4.2 中间段照明安全节能设置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间段不同色温下基于驾驶时长的行车安全评价研究
    4.1 驾驶时长变化下反应时间预处理
        4.1.1 反应时间原始数据预处理
        4.1.2 反应时间变化率安全临界阈值
    4.2 隧道中间段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建立
        4.2.1 三次样条插值
        4.2.2 最大反应时间增大瞬态速度值
        4.2.3 反应时间震荡持续时间
        4.2.4 换算反应时间震荡持续时间及换算系数
    4.3 隧道中间段不同色温下的行车安全评价
        4.3.1 2500 K色温下的反应时间震荡区间
        4.3.2 2500 K色温的反应时间最大瞬态速度值计算
        4.3.3 不同中间段色温下的换算反应时间震荡持续时间计算
        4.3.4 不同中间段色温下的最大反应时间增大瞬态速度值
    4.4 隧道中间段不同色温的安全性评价模型建立
        4.4.1 换算反应时间震荡持续时间与色温的关系模型
        4.4.2 不安全因素始发点与色温的关系模型
        4.4.3 中间段不同色温下行车安全性分析
    4.5 隧道中间段照明色温设置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中间段低亮度环境的驾驶人视觉辨识机理
    5.1 低亮度背景下人眼周边及中央视觉反应时间对比
        5.1.1 反应时间的统计学检验
        5.1.2 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
        5.1.3 反应时间的分布
        5.1.4 中央视觉与周边视觉的平均反应时间对比
    5.2 反应时间与背景亮度关系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2.1 反应时间与背景亮度的回归模型建立
        5.2.2 相同背景亮度条件下中央视觉和周边视觉反应时间对比
        5.2.3 反应时间相等条件下中央视觉和周边视觉背景亮度对比
    5.3 基于视觉辨识机理的隧道中间段照明亮度设置理论分析
        5.3.1 隧道路面亮度和侧壁亮度设置理论分析
        5.3.2 中间视觉和明视觉临界阈值理论分析
    5.4 基于视觉辨识机理的隧道中间段照明灯具选取及设置
        5.4.1 配光灯具选取
        5.4.2 配光灯具照明仿真及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隧道接近段减光设施不舒适眩光定量评价模型研究
    6.1 隧道接近段减光设施的分类
        6.1.1 设置减光建筑减光
        6.1.2 利用植被减光
        6.1.3 控制洞口附近景物的表面亮度减光
    6.2 减光建筑产生的眩光
        6.2.1 失能眩光与不舒适眩光
        6.2.2 考虑失能眩光和闪烁效应的遮光棚设计
        6.2.3 遮光棚投影光斑的不舒适眩光
    6.3 遮光棚投影光斑不舒适眩光定量评价模型建立
        6.3.1 统一眩光值(UGR)的定义
        6.3.2 遮光棚投影光斑的参数简化
        6.3.3 不等横梁间距遮光棚投影光斑不舒适眩光定量评价模型建立
        6.3.4 等横梁间距遮光棚投影光斑不舒适眩光定量评价模型建立
    6.4 遮光棚投影光斑不舒适眩光定量评价模型对比
        6.4.1 不等横梁间距遮光棚投影光斑不舒适眩光定量评价模型计算
        6.4.2 等横梁间距遮光棚投影光斑不舒适眩光定量评价模型计算
        6.4.3 遮光棚投影光斑不舒适眩光定量评价模型对比
    6.5 隧道遮光棚不舒适眩光分析
        6.5.1 横梁宽度、数量固定时等横梁间距遮光棚不舒适眩光分析
        6.5.2 横梁宽度固定、数量不定时等横梁间距遮光棚不舒适眩光分析
        6.5.3 横梁宽度不定、数量固定时等横梁间距遮光棚不舒适眩光分析
        6.5.4 基于不舒适眩光的遮光棚设计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
    获奖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2)关于小区便道灯调光控制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智慧化照明理念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小区智慧化照明探究
    2.1 照明发展历程概述
        2.1.1 照明控制系统的发展
        2.1.2 智能调光技术的发展
        2.1.3 照明模式发展历程规律总结
    2.2 小区便道照明背景现状研究
        2.2.1 小区道路类别属性
        2.2.2 小区照明设计属性
    2.3 小区智慧化便道灯可行性研究
        2.3.1 便道灯参数分析
        2.3.2 数据标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照明理念与光源选取探究
    3.1 人为核心的照明理念概述
    3.2 相关评价模型定量验证分析
        3.2.1 中间视觉与光生物效应
        3.2.2 中间视觉S/P值评价模型
        3.2.3 非生物效应昼夜刺激CS值评价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便道灯调光控制系统设计
    4.1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4.1.1 系统整体框架思路
        4.1.2 典型STM32 芯片选型简介
        4.1.3 调光电路设计
        4.1.4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4.1.5 传感器选型设计
    4.2 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4.2.1 软件设计总体方案
        4.2.2 开发环境搭建介绍
        4.2.3 通信连接设计
        4.2.4 调光程序设计
    4.3 后端监测平台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便道灯调光控制系统的功能测试
    5.1 系统调试安装
    5.2 组网通信测试
        5.2.1 WiFi模块通信测试
        5.2.2 远程功能测试
    5.3 智能调光测试
        5.3.1 PWM调光测试
        5.3.2 环境自适应调光测试
        5.3.3 人员感应调光测试
    5.4 多端平台监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未来发展
    6.1 总结
    6.2 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虚拟驾驶场景的道路照明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夜间道路照明研究现状
    1.2 中间视觉条件下的人眼视觉特性
    1.3 道路照明下的可见度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视觉功效法的中间视觉可见度模型
    2.1 视觉功效法
    2.2 中间视觉条件下的可见度水平模型
        2.2.1 VL模型
        2.2.2 RVP模型
        2.2.3 MVP模型
第三章 背景亮度对于小目标可见度的影响
    3.1 实验设计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背景亮度及各影响因素对目标探测率的影响
        3.2.2 背景亮度及各影响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大小对于目标可见度的影响
    4.1 实验设计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目标大小及各影响因素对目标探测率的影响
        4.2.2 目标大小及各影响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虚拟驾驶场景的道路照明条件下视觉功效模型
    5.1 具有驾驶负载条件下不同背景亮度、目标大小的VL模型验证
    5.2 考虑驾驶负载的SVP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虚拟驾驶平台有效性验证
    6.1 虚拟驾驶平台的有效性验证方法
    6.2 实际场地场景实验
        6.2.1 实际场地场景实验设置
        6.2.2 实际场地场景实验过程及规则
    6.3 虚拟驾驶平台场景实验
        6.3.1 虚拟驾驶平台场景实验设置
        6.3.2 虚拟驾驶平台场景实验过程及规则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隧道照明的研究现状
        1.2.1 隧道照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2.2 漫反射材料隧道照明应用的研究现状
        1.2.3 视觉功效的研究现状
        1.2.4 隧道照明节能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视觉功效的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评价方法研究
    2.1 隧道视觉特性与视觉功效研究
        2.1.1 人眼的视觉特征
        2.1.2 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原理
        2.1.3 隧道照明视觉功效的评价方法研究
    2.2 漫反射材料的性能研究
        2.2.1 材料的光学性能
        2.2.2 隧道侧壁漫反射材料应用与性能研究
    2.3 基于视觉功效的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评价研究
        2.3.1 视觉功效的影响因素
        2.3.2 视野感知与视觉功效评价
        2.3.3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综合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蓄反光型漫反射材料光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蓄反光材料的化学性能研究
        3.1.1 蓄反光材料的制作
        3.1.2 蓄反光材料的性能
    3.2 漫反射材料光学性能测量研究
        3.2.1 多种漫反射材料反射率对比试验研究
        3.2.2 多种漫反射材料光谱能量分布试验研究
        3.2.3 三种蓄反光材料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3.3 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的不同蓄反光材料光学性能研究
        3.3.1 试验样板
        3.3.2 测点布置
        3.3.3 试验工况及仪器
        3.3.4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及相对效率模型研究
    4.1 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集成实验系统研制
        4.1.1 公路隧道照明环境模拟系统
        4.1.2 目标生成系统
        4.1.3 感光反应时间测量装置
        4.1.4 系统辅助分析软件
    4.2 漫反射材料与小目标可见度试验研究
        4.2.1 小目标可见度计算
        4.2.2 小目标可见度室内试验设备概况
        4.2.3 测量布点
        4.2.4 试验步骤
        4.2.5 试验工况
        4.2.6 数据整理
        4.2.7 小目标可见度STV的影响分析
        4.2.8 反射率与小目标可见度相对效率模型研究
    4.3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反应时间实验研究
        4.3.1 反应时间实验方法研究
        4.3.2 反应时间实验步骤
        4.3.3 数据整理分析
        4.3.4 反射率与反应时间相对效率模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节能模式研究
    5.1 布灯间距与节能模式分析
        5.1.1 隧道工程概况
        5.1.2 试验设备
        5.1.3 漫反射材料对小目标可见度STV值的影响分析
        5.1.4 布灯间距与节能经济性分析
    5.2 材料布设高度与视觉功效相对效率分析
        5.2.1 试验步骤
        5.2.2 蓄反光材料布设方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分析
    5.3 蓄反光材料与视觉功效安全性分析
        5.3.1 蓄反光材料与行车安全试验
        5.3.2 蓄反光材料与行车安全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小目标可见度实验数据(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5)夜间驾驶条件下LED道路交通标志汉字信息视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完善道路交通标志的紧迫性
        1.1.2 基于ITS的 VMS道路交通标志系统
        1.1.3 VMS的应用与发展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相关规范、指南综述
        1.3.2 国内外论文着述综述
        1.3.3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7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2 夜间驾驶视觉工作理论基础
    2.1 人眼的物理视觉构造
    2.2 视觉适应理论与光谱光视效率
        2.2.1 明视觉和暗视觉
        2.2.2 明适应与暗适应
        2.2.3 中间视觉
        2.2.4 光谱光视效率
    2.3 视觉功效理论基础
        2.3.1 视觉功效
        2.3.2 视觉功效研究方法
    2.4 驾驶的视觉任务
        2.4.1 视觉注意
        2.4.2 视觉察觉
        2.4.3 视觉识别
    2.5 驾驶人员夜间动态视觉特点
    2.6 驾驶员认知响应模式
        2.6.1 驾驶人员一般认知过程
        2.6.2 驾驶人员对VMS的视觉认知过程
    2.7 本章小结
3 VMS理论基础与现场调研
    3.1 VMS的应用理论
        3.1.1 VMS的分类
        3.1.2 VMS功能作用
        3.1.3 VMS的布设与方案设计原则
    3.2 VMS规范理论基础
        3.2.1 字体及尺寸要求
        3.2.2 亮度指标标准
        3.2.3 色度性能标准
    3.3 产品及现场调研
        3.3.1 调研目的与调研思路
        3.3.2 VMS交通信息显示屏产品调研
        3.3.3 现场调研
    3.4 主观问卷调查
        3.4.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4.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3.4.3 问卷调查数据结果与分析
        3.4.4 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实验参数的确定与视觉功效实验的设定
    4.1 实验情境的设定
    4.2 汉字相关参数及视认距离的确定
        4.2.1 汉字参数的确定
        4.2.2 视认距离的确定
    4.3 环境背景亮度的确定
        4.3.1 道路照明背景亮度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4.3.2 本次背景亮度信息的内容
        4.3.3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的亮度测量方法
        4.3.4 测量结果与分析
    4.4 实验视标大小的确定
        4.4.1 Landolt–C环与汉字的换算关系实验
        4.4.2 实验流程
        4.4.3 实验结果与实验数据整理分析
        4.4.4 实验视标尺寸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LANDOLT-C视标视认视觉功效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原理
    5.2 心理学实验方法选择
        5.2.1 心理学实验方法
        5.2.2 本次实验方法的选择
        5.2.3 自变量与因变量
    5.3 实验相关设置与说明
        5.3.1 实验相关设置
        5.3.2 受试人员选择
        5.3.3 实验说明
        5.3.4 实验流程
    5.4 LANDOLT-C视标视觉功效实验
        5.4.1 预实验
        5.4.2 正式实验的亮度取值方法
        5.4.3 实验数据处理依据及方法
        5.4.4 实验结果
        5.4.5 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C LED可变交通信息显示屏(VMS)主观调查问卷
    D1 LANDOLT-C环视标视觉清晰度实验实验表(1)(节选)
    D2 LANDOLT-C环视标视觉清晰度实验实验表(2)
    D3 LANDOLT-C环视标视觉清晰度实验实验表(3)
    D4 LANDOLT-C环视标视觉主观舒适度实验实验表(1)
    D5 LANDOLT-C环视标视觉主观舒适度实验实验表(2)
    D6 LANDOLT-C环视标视觉主观舒适度实验实验表(3)
致谢

(6)基于虚拟驾驶场景的中间视觉目标可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st
第一章 绪论
    1.1 交通事故与夜间照明
    1.2 人眼结构和中间视觉特性
    1.3 小目标可见度(STV)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中间视觉小目标可见度的研究理论
    2.1 用于中间视觉小目标可见度研究的视觉功效法
    2.2 小目标可见度的计算方法和局限性
    2.3 小目标可见度的研究方法
        2.3.1 实际场地研究
        2.3.2 实验室模拟研究
    2.4 用于预测反应时间的深度学习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2D虚拟驾驶实验平台的驾驶负载对反应时间影响研究
    3.1 2D虚拟驾驶实验平台的搭建
        3.1.1 平台硬件的搭建
        3.1.2 平台软件的搭建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场景和参数选择
        3.2.2 实验方法和流程
    3.3 实验数据分析
    3.4 驾驶负载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3.5 研究的不足之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3D虚拟驾驶实验平台的驾驶负载对视觉功效影响研究
    4.1 3D虚拟驾驶实验平台的搭建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场景和参数选择
        4.2.2 实验场景和参数选择
    4.3 实验数据分析
    4.4 驾驶负载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4.5 驾驶负载对探测率的影响
    4.6 驾驶负载对MVP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驾驶速度的小目标可见度模型的研究
    5.1 驾驶速度对反应时间和探测率的影响
        5.1.1 驾驶速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5.1.2 驾驶速度对探测率的影响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反应时间预测模型
    5.3 探测率预测模型
        5.3.1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测率模型
        5.3.2 基于对数拟合的探测率模型
    5.4 不同驾驶速度的小目标可见度模型及碰撞车距
        5.4.1 不同驾驶速度的小目标可见度模型
        5.4.2 不同驾驶速度的碰撞车距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基于非视觉效应的照明光谱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视觉与非视觉效应
    2.1 人眼结构
        2.1.1 人眼中的光学系统
        2.1.2 视网膜
    2.2 人眼的视觉特性
        2.2.1 黑白视觉特性
        2.2.2 颜色视觉特性
    2.3 人眼的非视觉特性
        2.3.1 本征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2.3.2 非视觉通道
        2.3.3 生理节律系统
        2.3.4 非视觉效应的其他功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度色度与照明基础
    3.1 光度学基础
        3.1.1 立体角
        3.1.2 光度量
    3.2 色度学基础
        3.2.1 CIE1931 标准色度系统
        3.2.2 色温与相关色温
        3.2.3 CIE光源显色性指数
    3.3 照明设计基础
        3.3.1 室内照明
        3.3.2 室外照明
        3.3.3 健康照明
    3.4 照明光谱重构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照明光谱重构研究
    4.1 实验原理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测试系统
        4.2.2 CAF和 Ra调谐范围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外照明光谱重构研究
    5.1 实验原理
    5.2 实验设计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公路隧道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公路隧道照明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照明控制方式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光源色温对中间视觉照明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驾驶员视觉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LED隧道照明“因需智变”控制系统
    2.1 隧道视觉特点与照明标准简介
    2.2 隧道照明“因需智变”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2.1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与硬件布设
        2.2.2 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2.3 基于图像的隧道内车辆检测
        2.3.1 基于图像的隧道内车辆检测
        2.3.2 背景图像提取与实时更新
        2.3.3 分块图像阈值判别
        2.3.4 检测结果
    2.4 隧道内部路面亮度实时监测
        2.4.1 基于图像的亮度实时监测
        2.4.2 实际应用结果
    2.5 闭环反馈控制
    2.6 系统的经济效益与节能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隧道交通量的实时自适应调光
    3.1 调光方式的比较
    3.2 公路隧道交通数据挖掘
        3.2.1 隧道交通数据特点
        3.2.2 数据挖掘基本方法
        3.2.3 隧道交通数据变化规律分析
    3.3 实时自适应调光
    3.4 结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间视觉条件下LED光源色温对隧道照明的影响
    4.1 人眼视觉特性
    4.2 光源色温选择
    4.3 人眼感知亮度的计算过程
    4.4 中间视觉亮度计算
        4.4.1 中间视觉光度学模型的选择
        4.4.2 光源色温与光谱光视效率函数的关系
        4.4.3 光源亮度与光谱光视效率函数的关系
    4.5 中间视觉验证实验
        4.5.1 实验原理
        4.5.2 实验装置
        4.5.3 实验参数设置
        4.5.4 实验步骤
        4.5.5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亮度和行车速度对驾驶员视觉特性的影响
    5.1 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眼动行为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隧道
        5.2.2 试验人员
        5.2.3 试验设备
        5.2.4 天气条件
    5.3 实验步骤
    5.4 高速公路隧道路段驾驶员眼动特征分析
        5.4.1 驾驶员瞳孔变化规律
        5.4.2 驾驶员注视持续时间变化规律
        5.4.3 驾驶员注视次数变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成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发明专利
致谢
作者简介

(9)隧道环境下中间视觉模型的对比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基于视觉功效法的中间视觉模型
2 中间视觉模型差异性分析
3 隧道行车视觉特性
4 结论

(10)中间视觉下驾驶员视觉疲劳的道路照明色度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3.1 驾驶视觉疲劳概念及理论
        1.3.2. 照明对疲劳的影响
        1.3.3. 道路照明现状
        1.3.4. 驾驶人员视觉疲劳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理论研究
    2.1. 驾驶行为分析研究
        2.1.1. 驾驶人机系统信息交流分析
        2.1.2. 驾驶人员的行为阶段
        2.1.3. 视觉疲劳对驾驶人员行为的影响分析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下驾驶人员视觉研究
    3.1. 动态下驾驶人员视觉特点
    3.2. 动态视觉下视觉疲劳影响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视觉的光色选择研究
    4.1. 光源基础
    4.2. 视觉疲劳实验光色分析
        4.2.1. 中间视觉下光谱光视效率
        4.2.2. 非视觉生物效应
        4.2.3. 周边视野特性
        4.2.4. 道路安全角度
    4.3. 综合分析
第五章. 基于视敏度的视觉疲劳实验
    5.1. 疲劳测试方法
        5.1.1. 基于视敏度的疲劳测试
    5.2. 实验原则
    5.3. 实验被试要求
    5.4. 不同光色的对比实验
        5.4.1. 实验设计
        5.4.2. 基于闪光融合频率的视敏度分析
        5.4.3. 不同光色影响下的视敏度对比分析
    5.5. 光色变化周期的对比实验
        5.5.1. 实验设计
        5.5.2. 初步光色变化周期实验结果分析
        5.5.3. 不同光色周期实验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同光色下视觉疲劳实验数据
附录2 不同周期下的视觉疲劳实验数据
致谢

四、中间视觉研究的动态及研究模式的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隧道车辆行驶中照明对驾驶人视觉影响的研究[D]. 徐宇. 长安大学, 2021
  • [2]关于小区便道灯调光控制的设计与研究[D]. 王尊.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3]基于虚拟驾驶场景的道路照明功效研究[D]. 曹德薇. 东南大学, 2020(01)
  • [4]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研究[D]. 崔璐璐.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 [5]夜间驾驶条件下LED道路交通标志汉字信息视认性研究[D]. 邱卓涛.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虚拟驾驶场景的中间视觉目标可见度研究[D]. 王子晨. 东南大学, 2019(06)
  • [7]基于非视觉效应的照明光谱重构研究[D]. 曾伟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公路隧道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 秦莉.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5)
  • [9]隧道环境下中间视觉模型的对比及应用[J]. 童孟胜,张驰,张天航,钱登朝,康诚,吴珂. 照明工程学报, 2017(06)
  • [10]中间视觉下驾驶员视觉疲劳的道路照明色度学研究[D]. 李正阳. 深圳大学, 2017(07)

标签:;  ;  ;  ;  

中级视觉研究动态与研究模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