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花入馔 风味独特——花卉佳肴系列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柳靖[1](2021)在《宋代饮食文化审美研究》文中认为
王婧怡[2](2021)在《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代,采摘花草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人们的艺术生活呈现,是为文学表达的重点。诗歌创作中描写花草采摘行为,自《诗经》时代即已开始,至唐诗中则蔚为大观。花草采摘行为是唐诗中的重要主题。本文选取《全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且极富有特色的几种花草作为切入点,探究花草采摘活动在唐诗中的丰富内涵及审美意蕴。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以数据统计为中心呈现唐代花草采摘诗概况。唐诗中,因采摘植物种类的不同,花草采摘者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时空分布也不均衡。通过对不同采摘对象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可知唐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愈加密切,唐诗中表现的采摘逐渐从现实的农事活动向具有情感指向的审美活动转变。第二章分析唐诗中花草采摘行为的现实意义。唐人既将采摘对象作饮食之用、医药之用、装饰之用、贡赋之用,也将所采花草用来斗草、斗花或寄赠或用于酒宴歌舞娱乐。采摘花草在满足唐人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满足强身健体、装饰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交游娱乐的精神需求。第三章探究唐诗中四季花草采摘描写呈现的民俗风情。春季采桑、采苹的祭祀民俗体现了唐人祈求福报的心理和对先贤圣人的追思与敬仰,夏季采莲、采茶民俗呈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秋季登高采菊民俗体现了唐人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冬季采梅展现了唐人的审美意识。第四章通过分析花草采摘诗歌中的典故运用,发掘诗歌的内在意蕴。诗人偏爱使用四类典故:尽孝思亲类、民俗风情类、山水隐逸类、闺怨相思类。其中使用展现儒家孝悌伦理观念的采兰典故和以游仙隐逸等道家思想为主的采药典故数量多且较为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人的思想观念。整体而言,唐诗中出现了大量花草采摘描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唐人的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传达出了时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合一的境界,昭示出唐代农耕文明下以自然为美的艺术精神与丰富的人文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邓爱媚[3](2021)在《屈大均咏花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屈大均是清初遗民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为“岭南三大家”。他数次参加抗清活动,又有逃禅归儒、北上远游、湘桂从军等经历。在南明走向衰微时,屈大均归乡隐居,日夜着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将他内心的亡国之悲和身世之感作了一定的描绘,但在清朝的统治越来越稳定,且文字狱越来越恶劣的时代气氛之下,他内心的感情难以直接言说,所以选择了吟咏花卉的方式进行曲笔抒怀。本文以屈大均的咏花诗作为研究对象,先通过追溯咏花诗的创作渊源,理清咏花诗在诗歌史上的发展脉络,然后结合屈大均的生平经历,探讨他与花之间的联系,重点分析其咏花诗体现的亡国之痛与复明抱负、守志不阿与抱独之心、人花相怜与闲适之趣的内涵,同时揭示其咏花诗反映出簪花、插花、赏花、食花等有关的民俗生活,从中也可细微察觉屈大均的人生态度。屈大均咏花诗的创作运用比兴、遗貌取神、典故、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呈现出沉雄豪迈、微婉、清新三种风格特征。文章通过对屈大均咏花诗的研究,能够看出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了解岭南植物的独特魅力以及其植物学方面的价值,同时也揭示其创作对咏花诗史的贡献。
王悦笛[4](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提出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陈婉纯[5](2020)在《宋诗中的酴醾意象研究》文中提出酴醾是宋代文学中始兴起的一种花卉意象。在文字记载中,最初出现在唐人诗句,为宫廷御酒,进入宋代以后,酴醾指称一种园林观赏花卉,同时可酿鲜花酒,与其字义“典型”重新建立联系。酴醾缺乏累世品鉴的基础,但在宋代诗词中,其书写追赶传统名花。酴醾在宋人品花背景中花格较高,经宋代发轫、发展并达到书写高峰;199家诗人共计555首涉酴醾诗,是宋代书写最普遍的花卉意象之一。作为一种宫廷御花而闻名,酴醾书写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从宫廷内院到文人私宅和村居野外的扩大;经过文人的不断题咏,酴醾花品与牡丹、梅花之类不断靠近。在宋诗中,酴醾的形象特点表现为园中一景,以作架缠松为主要造景,架上姿态如霜雪灵兽,花带馥郁浓香;诗人展现花韵沿袭传统以美人喻花的套路,并创新男子比花的写法;在意象搭配上,酴醾与牡丹芍药组成暮春意象群、以金沙为衬托、以梅为标榜、以月为渲染。酴醾意象在诗中的多维意蕴指向赏春情怀与哲理抒发的情感意蕴、雅致审美和闲情寄托文化意蕴、坚韧怀古与淡泊出世的人格意蕴。
林贞余[6](2020)在《多维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节日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魏晋南北朝节日诗歌的书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文化,还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的政治观念、文学观念、美学观念等。不同节日诗歌的书写蕴含了不同的要素,因此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考察这些节日诗的书写。魏晋南北朝节日诗歌中占据数量优势地位的有上巳诗、七夕诗和重阳诗,因此对于这三类节日诗歌的研究成为重点。这些节日诗各自书写的内容和题材都不一样,写作这些节日诗歌的环境和背景也不一样,对于这些节日诗歌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视域进行分析。第一章将魏晋南北朝的节日诗置于民俗学的视域之下进行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的节日诗歌作整体的考察,分别对数量上占优势的上巳诗、七夕诗和重阳诗以及对在数量上不占优势的岁时性节日诗、纪念性节日诗和宗教性节日诗进行考察,考察这些诗歌当中的民俗文化意象,以及民俗文化对这些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诗人书写这些诗歌时所抒发的情感。第二章将魏晋南北朝的上巳诗放置在园林美学视域下进行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梳理出魏晋南北朝上巳诗歌中所蕴含的园林美学特点,由于在不同时期,上巳诗歌写作所处的园林不同,因而诗作中出现的园林美学意象也不同,从在这些各具特点的园林美学意象出发,结合当时的政治语境、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在把握上巳诗歌创作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研究上巳诗作中所传递出来的园林之美。诗人在上巳诗中所书写的园林自然生态景观、建筑景观传递了诗人对自身个体生命的体验,也传递出了他们的政治观念、自然观念和文化观念。第三章将魏晋南北朝七夕诗放在宫体题材视域下进行研究。宫体题材对于七夕诗歌的渗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不同阶段的七夕诗写作的题材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魏代出现了织女意象,西晋七夕诗关注自然题材,东晋七夕诗出现了艳情特质,到了南北朝时期,宫体题材对于七夕诗的渗透经历了发轫期、成熟期、深化定型期和发展平缓期。南北朝时期七夕诗的宫体化特征明显加强,这主要体现在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上。南北朝时期的七夕诗当中反复出现的女性穿针的场景、对于牛郎织形象的塑造、对于生活中细微事物的精细化的描摹都可以看作是七夕诗宫体化的具体表现。第四章将魏晋南北朝重阳诗放在应制题材视域下进行研究。在不同的朝代,重阳节诗歌书写所选择的题材是不同的。在东晋诗人笔下,由于受到游仙和山水等主流题材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重阳诗也书写这两种题材。到了南北朝,重阳诗的写作题材从山水题材转入应制题材,经历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应制题材对于重阳诗的渗透是逐渐深化的,到梁代达到了鼎盛,而到了陈代和北朝,又趋向衰微。重阳诗中渗透进应制题材主要是因为统治阶层的倡导,南朝齐梁间统治阶层喜好聚会欢宴,同时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造诣较高,他们鼓励文人们进行诗歌创作,因而诗人们在重阳节写作的诗歌大多反映了皇室或者贵族文人阶层的生活状态,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大多数是歌功颂德的,但是除却歌颂功德以外,这些诗作也不乏生活的趣味性,因为它们正好成为还原当时贵族文化环境、贵族生活状态的一面镜子。除此以外,这些描写秋季景观的重阳诗,在书写自然景观的变化上也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萧瑟美感。
吴丹丹[7](2019)在《花卉与宋代文人生活》文中研究表明两宋时期是花事逐渐走向繁荣的历史阶段,花卉品种迅速增加,咏花诗词不胜枚举,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抑武右文”政策的实施,统治阶层的提倡,不仅扩大了宋代的文人群体,还带动了整个社会花事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坊市制的解体,加快了都市文化的发达,进而改变了宋代文人群体的生活方式。“理学”兴盛的学术环境,“尚雅”观念的影响,提高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意识,促进了宋代花文化的繁荣。花卉在宋代文人的物质生活领域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文人种花,知识分子开始与花农接触,亲自漪花种草,掌握花卉知识,从而保存了大量的花卉文献资料。从花卉品类中,我们可以发现,花卉品种数量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外,文献资料中所涉及的花卉培植技术,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即便是今人来看,这些技术也是相当先进。文人赏花,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赏花品味,受制于时间、地点、环境、品相、形态,同时赏花者也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如此,品赏时才能保持着对花的尊重。当然,文人赏花的目的并不单纯,或是社交聚会,或是炫耀政绩,或是歌功颂德,这些都展现了宋代文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状态。文人插花,则是将文人的物质生活提升至艺术生活一个重要环节,将文人的内在修养和生活品味赋予其中。透过文人插花这一活动,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这些文人在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择花过程中,受到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花被赋予了人的品德,花格映射人格,从而产生了“理念花”一说。宋代文人插瓶花时注重选择瓶器,同时在保养瓶花的过程中,也研制出一套先进的保鲜技术,能够延长插花的寿命。文人簪花,由于簪花具有美好的寓意,象征着功名、身份、地位,从物质生活角度来看,这是文人士子毕生的追求。文人在簪花时,则不拘于场合,随时随地皆可簪花,这不仅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特征,还折射出整个社会开放自由的心态,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文人食花,则是从烹饪、酿酒、制茶谈及花卉与文人物质生活的关系,这又是物质生活与艺术生活的一大结合,自古“君子不下庖厨”,但是当花卉与饮食结合起来后,君子便也下庖厨了。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花卉饮食可以养生,因而在宋代文人看来,花卉饮食尤为重要,希望能够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花卉在宋代文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文人写花,宋代文人着谱颇丰,这些花谱绝大多数为着作者首创,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且花谱注重文学与艺术领域的融合,表现了极大的创造力。总之,宋代花谱在中国花谱以及整个文化史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文人咏花,主要以许伯卿统计的宋代花卉诗词数量排名,分别介绍了梅花、桂花、荷花、海棠、牡丹、菊花、酴醾、蜡梅、桃花、芍药、水仙等十一种花卉的诗词作品。可以说,花成就了文人,并以不同的文学形式丰富着文人的精神生活,通过诗词作品具体形象地描述了花事的发展,并将日常生活与审美结合起来。正因为他们的借物抒情的情感寄寓,促使了宋代花卉文化的繁荣,也使得宋代花文化在中国古代花文化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文人绘花,通过介绍梅花、菊花、莲花、兰花、牡丹五种花卉绘画作品,继而探讨入画之花的渊源。画中花意则通过高洁情志观、生态伦理观、富贵吉祥观三种观念,阐述花卉在宋代文人画笔下衍生出来的思想追求和内在精神,探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思考,以及寻求他们对于物质生活上富贵荣华的态度。当然,对花卉与宋代文人生活的研究,不仅是还原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呈现宋代花事的繁荣与兴盛。一方面在物质生活上与文人广泛参与花事活动分不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文人在花卉文化生活上的成就。总之,宋代文人以其独特的尚雅审美观,将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不仅提升了个人的审美品味,还促进了宋代花事的繁荣。
唐媚媚[8](2018)在《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文中认为王世懋是我国明代的一位热爱园艺的文学家。他生于江苏太仓的名门望族,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始任南京礼部主事,曾在陕西、江西、福建等地方当官,累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他好学,擅长诗文,其生平着述以文学创作居多,也有部分涉农着述。他兴趣爱好广泛,擅长书法,爱好鉴藏书画,喜欢旅游,热爱园艺。在晚年时期,他以病疾为由,辞官归隐,在家乡太仓筑建了私家园林“澹园”。他在澹园选育了各种植物,包括有花、果、蔬、瓜、豆、竹等。后来,他以澹园的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于1587年撰写了《学圃杂疏》一书,这是王世懋涉农着述的代表作。目前,学术界对《学圃杂疏》一书的看法与评价不一,若要科学地评价它的农学与园艺学价值,必须要对它所记载农业科学技术与园艺经验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探索处该书所蕴含的农学与园艺学思想,并综合判定其农学地位与其现代意义所在。《学圃杂疏》阐释了多种园艺植物,而全书的侧重点则在于阐释花卉。尽管它篇幅不长,仅有七千余字,但它内容丰富。该书中记载了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园艺观赏与食用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王世懋的农学与园艺思想。同时,该书所蕴藏的农业科学技术与园艺技巧对明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世懋及其《学圃杂疏》作学术史回顾,探求该课题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此作为下文分析的背景。第二,扼要地介绍王世懋生平与着述,从整体上来掌握他的作品情况,为下文对其《学圃杂疏》的具体论述做好铺垫。第三,分析《学圃杂疏》的写作题材来源、版本与编写体例,以便在下文对该书的内容进行全面地展开与论述。第四,从农学、园艺学角度分析《学圃杂疏》的内容,详细地分析该书所记载的植物栽培技术、园艺观赏与食用功效,从而,揭示书中所蕴含的农学与园艺思想。第五,结合文章对王世懋及其《学圃杂疏》的分析,再从王世懋所在的时代背景、其饮食习惯与闲暇生活来看晚明士人闲暇文化。最后,通过对全文的分析,综述《学圃杂疏》的学术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回应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此外,希望能借此为园艺事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农业的推进提供一点启示与借鉴。
曹万平[9](2017)在《侗族民间美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侗族民间美术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各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样式,有鼓楼、风雨桥、戏楼、飞山庙、萨坛等特色建筑,有堪称活化石的传统染织与服饰,有诙谐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雕塑,有土中见雅、寓意美好的民间绘画,有形式特别、种类丰富的民间手工艺。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门类最齐全、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对认识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侗族民间美术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视角出发,利用研读文献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面貌、生成环境和当下形态,探讨了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造型手法和主要特征,并为传承和保护侗族民间美术提出看法。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以七章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明生成背景和侧重于形而下的样态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侧重于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发掘与归纳;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对传承与保护提出看法。第一章,介绍了侗族概况和侗族民间美术概况,并对民间美术概念作了界定。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源头是高庙文化并作了论证,以已有文物为依据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概况,以当前遗存状况为凭借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现状特点及南北差异。第二章,从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环境,提出侗族民间美术传统样式遗存丰富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滞后,侗族民间美术独具特色的原因是文化习俗奇特。第三章,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四个类别阐述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当代形态,并对各类别下民间美术诸样式的历史记载和子类特征作了探讨。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一,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有资生、人本、求美、自由、共享、耐久。资生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共生世界,人本是以身度物的造物准则和价值追求,求美是建立在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自由是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共享是利人利己的快乐践行,耐久是经世致用的造物准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二,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要造型手法有拟、渗、臆、比、创、拿、承。拟是率意的取象,渗是想象的联系,臆是心灵的流露,比是多意的象征,创是心物的统一,拿是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承是对传统的庚续。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三,首先对侗族民间美术四个类别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对侗族民间美术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特征有多重表现:文化脉络上,远古的高庙文化基因仍然有迹可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随处可见。思辩特征上,粗略混沌的思维,万物有灵的逻辑若隐若现。精神内涵上,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自强不息的求生精神、和谐共生的处世之道四处洋溢。风格特点上,侗族民间美术风格丰富多样,其中以疏野、豪放、奇僻特点尤为突出,疏野是朴拙天然的表现,豪放是旷达不羁的气度,奇僻是集体表象的物化。社会特征上,侗族民间美术表现为农耕典型的“场”,稻作文化的“诗”,发展滞后的“果”,侗族民间美术折射出物质生活贫乏而精神生活富足的社会特点。第七章,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侗族民间美术保护现状总体上表现为喜中存忧,喜在政府重视民间努力,保护和恢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忧在这些保护行动多以发展旅游经济为驱动,未免出现文化保护为经济开发让位现象。认为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应用的主要场域和生存土壤,主张风俗的赓续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提出保护民间美术的关键是保护民俗活动。侗族民间美术之所以独具民族个性,缘于生发于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环境闭塞使风俗习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滞后性,这是侗族民间美术较好地涵养古代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历史样式的原因。侗族民间美术的特点既是侗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影响的特点,也是侗族社会发展滞后于时代形成的文化落差特点。
钟晓璐[10](2017)在《中国古代餐花行为及其文学书写研究》文中指出以花为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饮食行为。花朵最初是作为菜蔬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随着食物来源的丰富,花朵作为食材地位日衰,逐渐成为餐桌上的点缀。但由于花朵药用、审美价值的发现和花朵食品时限性、多功能性、超阶级性等特点,餐花行为得以延续,有些特殊的餐花行为甚至成为节俗被普遍接受并保存至今。在花朵饮食的这一演变过程中,古代文人将自身采集、制作、食用花朵的经历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餐花文学题材。最初的餐花书写笼罩在巫术的神秘晦涩之下,与沟通神灵、辟邪延寿挂钩。唐以后,文人在丰富餐花意象,细化饮食描写的同时更多的将个人情趣、文化品位注入餐花书写。元明清时期,散曲、戏剧、小说等体裁中的餐花书写逐渐丰富起来,使得餐花书写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在餐花书写的发展过程中,屈原作为餐花第一人,首次以食用花朵象征修养德行,为后世以食花明志、比德奠定基础。陶渊明从千花百卉中独拈出一枝菊来,以自身的隐逸标格,赋予了食用菊花淡薄悠远、复归自然的新意趣。苏轼和杨万里以文人的独特“味觉”,从花中吃出了旷适和清高。《金瓶梅》和《红楼梦》两部小说中则展现出两个不同社会阶层以花为食俗与雅两种不同的情趣。整体来看,餐花书写呈现出前期少、后期多;专题少、意象多;具体少、抽象多的特点。文人的餐花书写除了比德明志之外,主要用于表现宴饮场面、塑造人物形象。但餐花书写所体现的不仅有文人主清淡、尚本味、崇养生的饮食思想,还有他们重精致、崇风雅、讲情趣的审美倾向,更包含着他们重德行、慕先贤、贵清空的价值取向。
二、以花入馔 风味独特——花卉佳肴系列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花入馔 风味独特——花卉佳肴系列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2)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唐代花草采摘诗概述——以对《全唐诗》的数据统计为中心 |
第一节 采摘者 |
第二节 采摘对象 |
第三节 《全唐诗》中采摘行为的时间及空间分布 |
一、时间分布 |
二、空间分布 |
小结 |
第二章 从生活实用到艺术审美:唐诗中的花草采摘之用 |
第一节 唐诗中花草采摘的日常生活用途 |
一、饮食 |
二、医药 |
三、装饰 |
四、贡赋 |
第二节 花草采摘与斗百草、斗花等游戏娱乐活动 |
一、所采花草作为相斗游戏的载体 |
二、唐诗中的斗草斗花与人文意趣 |
三、斗草对唐代社会生活的观照 |
第三节 花草采摘与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传递 |
一、唐前文学中的花草采摘与寄赠 |
二、唐诗中的花草采摘与传情 |
第四节 采莲:酒宴娱乐间的歌舞艺术化 |
一、采莲:从现实生活到歌舞艺术 |
二、唐代酒宴间的采莲歌舞与士子风流 |
小结 |
第三章 四季采摘与大唐民俗风情 |
第一节 春采桑、采苹:采摘诗歌与祭祀民俗 |
第二节 夏采莲、采茶:采摘诗歌与江南民俗风情 |
一、采莲民俗与爱情相思 |
二、采茶民俗与交游赠答的悠闲意趣 |
第三节 秋采菊:采摘诗歌与岁时民俗 |
一、登高采菊与时空观念下的乡情归思 |
二、时序更替与时光易逝的感叹 |
三、重阳采菊与黍离之悲、迁逝之痛 |
第四节 冬采梅:采摘诗歌与审美意蕴 |
小结 |
第四章 采摘用典与唐人的精神世界 |
第一节 唐诗中花草采摘典故的运用 |
第二节 采兰比德及尽孝思亲意蕴在唐诗中的体现 |
一、 《冉冉孤生竹》与唐诗中的采兰 |
二、 “言采其兰”与唐诗中的尽孝思亲意蕴 |
第三节 “鹿门采药”与唐人的游仙隐逸情怀 |
一、 “采药”与游仙服食之风 |
二、 “鹿门采药”与唐代漫游隐逸之怀 |
小结 |
结语——兼论唐人的花草采摘情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屈大均咏花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咏花诗溯源及屈大均咏花诗创作历程 |
第一节 咏花诗的渊源与历代变迁 |
一、先秦至唐前——咏花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二、唐宋时期——咏花诗的繁荣 |
三、元明清时期——咏花诗的进一步拓展 |
第二节 屈大均咏花诗的创作历程 |
一、前期咏花诗创作 |
二、后期咏花诗创作 |
第二章 屈大均咏花诗的主题意蕴 |
第一节 亡国之痛与复明抱负 |
一、亡国之痛 |
二、复明抱负 |
第二节 守志不阿与抱独之心 |
一、守志不阿 |
二、抱独之心 |
第三节 人花相怜与闲适之趣 |
一、人花相怜 |
二、闲适之趣 |
第三章 屈大均咏花诗反映的民俗生活 |
第一节 簪花 |
一、记载粤人的簪花风尚 |
二、诗人簪花与人生寄寓 |
第二节 插花 |
一、诗人插花与修身养性 |
二、诗人插花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
第三节 赏花 |
一、赏花是屈大均常见的社交活动 |
二、赏花是文人交游集会的重要缘起 |
第四节 食花 |
一、以花入馔 |
二、以花入酿、入茶 |
第四章 屈大均咏花诗的艺术特色及价值 |
第一节 咏花诗的艺术手法 |
一、比兴为上 |
二、遗貌取神 |
三、典故运用 |
四、对比运用 |
五、对民歌和口语的吸收 |
第二节 咏花诗的艺术风格 |
一、沉雄豪迈 |
二、微婉之风 |
三、清新之风 |
第三节 咏花诗的文化价值 |
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
二、展现岭南植物的独特魅力 |
三、具有植物学方面的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屈大均咏花诗一览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
(二)园林文学研究 |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
一、辋川别业概况 |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
一、成都浣花草堂 |
二、夔州之园 |
三、植物与寄兴 |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
一、窗竹意象简史 |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
一、“种木”即“种德” |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
一、苏白之同 |
二、苏白之异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
本章结语 |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
一、“出墙”的画趣 |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
本章结语 |
余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
二、学术专着类 |
三、论文类 |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5)宋诗中的酴醾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酴醾-荼蘼词义梳理及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
(一)风流缘自酒 |
(二)借酒作花名 |
(三)酴醾花酿酒 |
(四)本文研究范围限定说明 |
三、本文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一章 酴醾在宋诗中的书写概况 |
一、酴醾—一个宋代新兴的花卉意象 |
(一)唐宋花卉书写下的酴醾 |
(二)宋代品花风气下的酴醾 |
二、酴醾书写分期 |
(一)宋初发轫 |
(二)盛宋江西发展 |
(三)中兴高峰 |
(四)江湖余波 |
三、酴醾书写的变化趋势 |
(一)从宫廷内院到村居闲种 |
(二)品格提升与内涵丰富 |
第二章 酴醾在宋诗中的审美形象 |
一、园中一景,华而又实 |
(一)作架缠松两姿态 |
(二)架上霜雪走灵兽 |
(三)花有奇香沁心鼻 |
二、美人喻花与男子比花 |
(一)花之柔,一见倾人城 |
(二)花之清,男子状花新 |
三、酴醾搭配意象 |
(一)金沙照酴醾 |
(二)芍药-酴醾-牡丹殿春意象群 |
(三)酴醾步梅侧 |
(四)月下酴醾更清绝 |
第三章 酴醾意象的多维意蕴 |
一、物候下的酴醾意蕴—赏春情怀与哲理抒发 |
(一)殿春勃发的爽朗 |
(二)惜时勉励的乐观 |
(三)伤春感慨的伤怀 |
二、人居下的酴醾意蕴—雅致审美和闲情寄托 |
(一)宴会交游坐才客 |
(二)居室自娱伴雅客 |
三、比德下的酴醾意蕴--花格与人格的转化 |
(一)不争春的淡泊与出世之心 |
(二)追怀古人与进取之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6)多维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节日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魏晋南北朝节日诗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节日诗研究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习俗对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节日诗的渗透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诗歌与文化习俗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诗歌与文化习俗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诗歌与文化习俗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习俗对数量上不占优势的节日诗的渗透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岁时性节日诗歌与文化习俗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纪念性节日诗歌与文化习俗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性节日诗歌与文化习俗 |
第二章 园林美学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上巳诗研究 |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上巳诗作与园林之美 |
一、西晋侍臣华林园的上巳之作与园林美感蕴含的权力叙事 |
二、东晋士人兰亭雅集的上巳之作与兰亭之美蕴含的生命哲学 |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上巳诗作与园林之美 |
一、南朝宋代诗人于上巳创作的宫殿池苑之作与多样化的园林之美 |
二、南朝齐代诗人于上巳创作的曲水之作与细节化的园林之美 |
三、南朝梁代诗人于上巳创作的宫殿曲水之作与宏阔变换之美 |
四、南朝陈代诗人于上巳创作的宣猷堂曲水、丽晖殿之作与园林秀逸清俊之美 |
五、北朝诗人于上巳创作的华林园、曲水之作与园林粗犷、精细的矛盾之美 |
第三章 宫体题材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七夕诗研究 |
第一节 魏晋时期七夕诗写作的题材 |
一、魏代曹丕《燕歌行》中的牛郎织女意象 |
二、西晋七夕诗与宫体题材无涉 |
三、东晋七夕诗的艳情特质 |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七夕诗中的宫体题材 |
一、南朝宋:七夕诗对宫体题材借鉴的发轫期 |
二、南朝梁:七夕诗对宫体题材借鉴的成熟期 |
三、南朝陈:七夕诗对宫体题材借鉴的深化定型期 |
四、北朝:七夕诗对宫体题材借鉴的平缓期 |
第四章 应制题材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重阳诗研究 |
第一节 魏晋时期重阳诗写作的题材以游仙和山水田园为主 |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重阳诗写作的题材以应制为主 |
一、南朝宋代诗人笔下以应制赠别和山水题材为主的重阳诗写作 |
二、南朝齐代诗人笔下重阳节的应制侍宴诗作 |
三、南朝梁代诗人笔下重阳节的侍宴游苑诗作 |
四、南朝陈代诗人笔下重阳节的应制观猎诗作 |
五、北朝诗人笔下重阳节的应制从驾诗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花卉与宋代文人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现状 |
一、宋代花事发展背景 |
(一) 政治方面 |
1、“抑武右文”政策的影响 |
2、统治阶层的提倡 |
(二) 经济方面 |
1、农业经济的发展 |
2、坊市制的解体 |
(三) 文化方面 |
1、理学对宋代赏花审美的影响 |
2、文人“尚雅”观念的影响 |
二、花卉与宋代文人物质生活 |
(一) 文人种花 |
1、种花的文人 |
2、花的品类 |
3、种花技术 |
(二) 文人赏花 |
1、赏花的文人 |
2、花的品第 |
3、赏花目的 |
(三) 文人插花 |
1、插花的文人 |
2、花的品鉴 |
3、选器 |
(四) 文人簪花 |
1、簪花的文人 |
2、簪花场合 |
3、簪花缘由 |
(五) 文人食花 |
1、食花的文人 |
2、入馔花卉 |
三、花卉与宋代文人文化生活 |
(一) 文人写花 |
1、写花的文人 |
2、撰谱动机 |
3、宋代花谱的影响 |
(二) 文人咏花 |
1、咏花的文人 |
2、所咏之花 |
(三) 文人绘花 |
1、绘花的文人 |
2、入画之花 |
3、画中花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 |
1.2.1 学界对王世懋的研究 |
1.2.2 学界对《学圃杂疏》的研究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2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王世懋生平及着述考略 |
2.1 王世懋生平述略 |
2.2 王世懋着述述要 |
2.2.1 王世懋着述概况 |
2.2.2 王世懋涉农着述 |
3 《学圃杂疏》写作特色 |
3.1 《学圃杂疏》写作题材来源 |
3.2 《学圃杂疏》的版本与体例 |
4 《学圃杂疏》内容分析 |
4.1 《学圃杂疏》记载之栽培技术 |
4.1.1 高效栽培技艺调控生长发育 |
4.1.2 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
4.1.3 施肥和浇水的技巧必不可少 |
4.1.4 做好防寒措施以安全越冬 |
4.1.5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壤 |
4.2 《学圃杂疏》记载之园艺观赏 |
4.2.1 以形态为佳的园艺植物 |
4.2.2 以色彩为美的园艺植物 |
4.2.3 以香味为上的园艺植物 |
4.2.4 以花期为胜的园艺植物 |
4.3 《学圃杂疏》记载之食用功效 |
4.3.1 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 |
4.3.2 具有养生功效的植物 |
4.3.3 具有药用功能的植物 |
4.4 《学圃杂疏》的农学与园艺思想 |
5 从王世懋及《学圃杂疏》看晚明士人闲暇文化 |
5.1 王世懋所在的时代背景 |
5.2 王世懋养成的饮食习惯 |
5.3 王世懋追求的闲暇生活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学位论文相关成果 |
附录 B相关图片 |
附录 C江苏省太仓市实地调查之访谈记录 |
(9)侗族民间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
一、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前期准备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1章 侗族及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
第一节 侗族概况 |
一、分布概况: 偏远而自由的三省交界 |
二、历史概况: 王化缓慢的边缘性历程 |
第二节 民间美术概念界定 |
第三节 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
一、探本溯源:高庙文化源远流长 |
二、历史寻踪:悠久而零散的记忆 |
三、当今遗存:南丰北寡参差不齐 |
第2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背景 |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条件 |
一、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 |
二、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 |
第二节 风俗与文化环境 |
一、古老的风土人情 |
二、奇特的文化习俗 |
三、强大的文化引力 |
第3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形态 |
第一节 建筑 |
一、侗寨: 侗族民间美术场域 |
二、鼓楼: 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
三、花桥: 沟壑与心灵的桥梁 |
四、寨门: 防卫到象征的转变 |
五、民居、粮仓与禾晾 |
六、庙坛 |
七、戏楼 |
八、凉亭 |
九、古井和井亭 |
十、石料路桥、保寨林等 |
第二节 雕塑 |
一、建筑装饰雕塑 |
二、家具装饰雕塑 |
三、宗教雕塑 |
四、食材雕塑 |
五、工艺品雕塑 |
第三节 绘画 |
一、建筑装饰绘画 |
二、年画 |
三、宗教绘画 |
四、农民画 |
第四节 工艺美术 |
一、侗族染织与服饰 |
二、侗族器具工艺 |
第4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 |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共通主题 |
第二节 侗族民间美术的典型主题 |
一、资生-万物有灵的共生世界 |
二、人本-以身度物的价值追求 |
三、求美-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 |
四、自由-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 |
五、共享-利人利己的快乐分享 |
六、耐久-经世致用的造物主张 |
第5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
第一节 拟-率意的取象 |
第二节 渗-想象的联系 |
第三节 臆-心灵的流露 |
第四节 比-多义的象征 |
第五节 创-心物的统一 |
第六节 拿-相互的借鉴 |
第七节 承-传统的庚续 |
第6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特征 |
第一节 分类形式特征 |
一、侗族建筑特征 |
二、侗族雕塑特点 |
三、侗族绘画特点 |
四、染织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之一) |
五、器具工艺特征(工艺特征之二) |
第二节 文化内涵特征 |
一、文化基因的传承 |
二、粗略混沌的思维 |
三、万物有灵的逻辑 |
四、知足常乐的境界 |
五、和谐共生的希望 |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 |
第三节 艺术风格特征 |
一、疏野-天然朴拙的表现 |
二、豪放-旷达不羁的气度 |
三、奇僻-集体表象的物化 |
第四节 社会历史特征 |
一、农耕典型的“场” |
二、稻作文化的“诗” |
三、发展滞后的“果” |
第7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
第一节 保护价值: 文化多样性的典型 |
一、侗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性 |
二、手艺的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
第二节 保护现状: 探索实践喜中存忧 |
一、喜: 政府重视民间积极 |
二、忧: 急功近利低质同化 |
第三节 保护建议: 保护促进民俗活动 |
一、保护需要系统性考量 |
二、民间美术的生存动力 |
三、保护和促进民俗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完成的田野调查 |
二、田野调查工作剪影 |
三、图例目录 |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 |
后记 |
(10)中国古代餐花行为及其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花朵饮食发展状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花朵饮食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花朵饮食的特点 |
第二章 餐花行为文学书写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先秦至唐前——餐花书写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第二节 唐宋时期——餐花书写的迸发与繁荣 |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餐花书写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三章 屈原的餐花书写兼论餐花与巫风 |
第一节 餐花书写起源与楚地巫风 |
第二节 屈作中的餐花书写 |
第三节 屈原餐花书写的影响 |
第四章 陶渊明的餐菊书写兼论餐花与服食 |
第一节 陶渊明与菊花 |
第二节 陶渊明的餐菊与服食 |
第三节 陶渊明的餐花书写及其影响 |
第五章 苏轼、杨万里的餐花书写兼论餐花与市井生活 |
第一节 餐花书写与市井生活 |
第二节 苏轼餐花书写与旷适心境 |
第三节 杨万里餐花书写与清高情志 |
第六章 《金瓶梅》《红楼梦》中的餐花书写 |
第一节 《金瓶梅》中的餐花书写 |
第二节 《红楼梦》中的餐花书写 |
第三节 餐花书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七章 餐花书写的特点及其价值与意义 |
第一节 餐花书写的特点 |
第二节 餐花书写的文学价值 |
第三节 餐花书写的文化意蕴 |
征引文献目录 |
致谢 |
四、以花入馔 风味独特——花卉佳肴系列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饮食文化审美研究[D]. 柳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D]. 王婧怡.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屈大均咏花诗研究[D]. 邓爱媚.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4]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5]宋诗中的酴醾意象研究[D]. 陈婉纯. 暨南大学, 2020(04)
- [6]多维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节日诗研究[D]. 林贞余. 广西大学, 2020(07)
- [7]花卉与宋代文人生活[D]. 吴丹丹. 安徽大学, 2019(07)
- [8]王世懋《学圃杂疏》研究[D]. 唐媚媚.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侗族民间美术研究[D]. 曹万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3)
- [10]中国古代餐花行为及其文学书写研究[D]. 钟晓璐.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