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抚松地区参后地(老参地)再利用技术研究现状简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琼[1](2020)在《人参皂苷对连作土壤锈腐病趋重发生的作用及其机理》文中认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素称“百草之王”,产值居全国中药材之首。由于其忌地性强,栽过人参的土壤(俗称老参地)要30年以后才能再栽参,否则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连作障碍已成为人参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化感物质是影响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导致人参连作障碍产生的化感物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三萜类皂苷作为人参属植物所特有的物质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但以往的研究主要注重三萜类皂苷对人参植株的自毒作用,然而系统地研究三萜类皂苷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病原微生物趋化性响应及其致病机制方面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首先探究人参总皂苷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明人参皂苷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量效关系与作用规律。选取人参连作障碍现象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人参锈腐病的致病力最强病原菌人参锈腐(Ilyonectria robusta)为研究对象,探究三萜类人参皂苷对人参锈腐病菌趋化性响应及其致病机制,并利用高通量组学的方法研究人参锈腐病菌对人参皂苷Rg1响应的转录调控机制。旨在为找到人参连作障碍产生原因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参总皂苷显着改变新林土中细菌群落组成。不同浓度人参皂苷处理的土壤样本细菌组成具有明显差异,细菌微生物群落随人参皂苷浓度增加而呈明显的梯度变化,同时相同处理浓度下不同时间点均存在明显差异。在土壤细菌群落的门分类水平上,各个处理在10天、50天和90天时间节点的模式非常相似。随着人参总皂苷处理浓度的升高新林土在科级水平上细菌相对丰度显着下降。这些结果证明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处理土壤降低了细菌微生物的相对丰富度。(2)结果表明在人参总皂苷处理的第90天浓度为10 mg/L时与对照相比对土壤菌科相对丰度影响最大。同一时间节点的对照组与人参总皂苷处理组存在显着差异。处理第10天对照组中约38%的科水平的丰富度高于人参皂苷处理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这一数值不断增加,处理第50天对照组中约42%的科水平的丰富度高于人参皂苷处理组。处理第90天对照组中约69%的科水平的丰富度高于人参皂苷处理组。人参总皂苷处理后Fusarium、Neonectria、Penicillium、Trichoderma和Neocosmospora等有害真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在处理第90天达到峰值。(3)人参锈腐病菌对人参皂苷具有化学趋向性响应。人参锈腐病菌对人参有效成分人参总皂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c和人参皂苷Re均具有正向趋化性。单体皂苷中人参皂苷Rg1对人参锈腐病菌的趋化作用最强,最优趋化参数为浓度1mg/L,p H为7,温度25℃。人参总皂苷和人参皂苷Rb1对人参锈腐病菌的最佳趋化浓度为10 mg/L,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c的最佳趋化浓度为1 mg/L;人参锈腐病菌对人参总皂苷、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c的最佳趋化p H为7,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e的最佳趋化p H为8;人参锈腐病菌对5种趋化液最佳趋化温度均为25℃;与对照相比人参锈腐病菌病原孢子在最优趋化参数条件下受到5种趋化液的刺激下,均出现孢子萌发率增加的现象,其中人参皂苷Rg1趋化液孢子萌发率最高,是对照组的2.51倍,其次是人参总皂苷和人参皂苷Re趋化液,孢子萌发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11倍和2.18倍;人参锈腐病菌在最优趋化条件下受到5种趋化液的影响菌丝的生长速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提高。5种趋化液培养第4天时人参锈腐病菌的趋化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435、0.526、0.398、0.375和0.402。在培养第3、4、5天时人参皂苷Rg1趋化液的趋化生长速率显着高于其他4种趋化液(P<0.05);人参总皂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c趋化液处理下人参锈腐病菌菌丝干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人参皂苷能够加重人参锈腐病的发生并显着影响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高浓度的人参总皂苷(100 mg/kg dry soil)、人参皂苷Rg1(20-100 mg/kg dry soil)处理组与老参地土壤盆栽处理组(LSD)的结果相似,说明盆栽条件下人参总皂苷与人参皂苷Rg1处理后的人参植株出现了与人参连作障碍相似的现象。在人参锈腐病菌侵染人参的过程中,除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以外,人参皂苷处理组显着提升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纤维素酶(Cx)活性,在第35天时人参皂苷处理组PMTE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加快了人参锈腐病菌的侵染速度。第40天时Cx开始起主导作用,而高浓度的人参总皂苷(HT)和人参皂苷Rg1(LRg1和HRg1)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了纤维素酶(Cx)活性,加快了锈腐病菌对人参纤维素等物质的分解,进而加快了人参锈腐病菌的侵染速度。(5)人参皂苷Rg1调控人参锈腐病菌基因表达。对人参皂苷Rg1处理下不同时间段人参转录组测序发现,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均在“ABC转运蛋白”(ABC transporters)中显着富集,在第48h对照组与处理组的比较组中富集程度显着低于其他时间点比较组,说明人参锈腐病菌信号转导在短期的Rg1诱导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在与寄主植物-病原体互作相关基因数据库比对显示,有26个基因对真菌的致病性有影响,主要包括Cfmc、Boaa、Vtlr、Vatr1、Famyo2、Mosfa1、Groel、Eprs、Fsr1、Tsr、Thioredoxin1、Cspv等,是真菌致病的必要基因。经Rg1处理后,10个基因上调,16个基因下调,致病性相关差异基因表达受Rg1的影响较大。这一现象说明了人参皂苷Rg1可能通过调控人参锈腐病菌致病性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影响人参锈腐病菌对人参的致病能力。综上,人参总皂苷显着降低了土壤细菌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提高了土壤致病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高浓度的人参总皂苷(100 mg/kg dry soil)、人参皂苷Rg1(20-100 mg/kg drysoil)对人参锈腐病菌(Ilyonectria robusta)具有正趋化作用,并能够促进人参锈腐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增加菌丝干重,在人参锈腐病菌侵染人参不同时间节点显着提高纤维素酶(Cx)、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活性,加快人参锈腐病菌的侵染速度。人参皂苷Rg1可以通过影响人参锈腐病菌的信号转导和致病性等相关基因表达影响人参锈腐病菌的致病能力。
李自博[2](2018)在《人参根系自毒物质在连作障碍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缓解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是多年生药用植物,药用和经济价值极高,是我国名贵中药材。栽培过人参的参地俗称“老参地”,10-20年内不能重复栽参,否则会出现“烧须、烂根、病害多发、产量降低”等连作障碍问题。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鉴定了老参地人参根系分泌物中的自毒酚酸物质,采用宏基因组分子测序方法探明了其对人参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选用哈茨木霉菌Tri41抑制人参锈腐病菌并消减人参根系分泌物中的自毒酚酸物质,通过基因标记明确了Tri41可以在土壤和有机肥的混合基质中定殖。提出一套“日光旋耕消毒+化学药剂灭生+生物菌肥复苏”的病害防治技术,旨在为人参连作障碍的解除提供理论基础依据。1.明确了水杨酸、没食子酸、苯甲酸、3-苯基丙酸和肉桂酸五种自毒酚酸物质是人参连作障碍中根系分泌的主要化感物质。本研究从连作六年的人参根际土壤中共收集鉴定出水杨酸、没食子酸、苯甲酸、3-苯基丙酸和肉桂酸五种酚酸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明确了这些酚酸物质会对人参种子萌发和人参幼苗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也发现这五种酚酸物质对人参锈腐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这几种酚酸在土壤中浓度大小。室内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均表明,水杨酸、没食子酸和苯甲酸在0.5mmol·L-1浓度下,3-苯基丙酸与肉桂酸在0.05mmol·L-1浓度下,自毒酚酸物质抑制人参种子萌发和人参幼苗生长,且抑制作用最强,同时也对人参锈腐病病原菌的促进作用最强。这五种自毒酚酸物质的存在会增加人参锈腐病的发病率,影响人参的品质,加重人参连作障碍。2.利用宏基因组分子测序方法证明了自毒酚酸物质可以改变根际土壤真菌结构,加重人参连作障碍的发生。对经过土壤真菌样本进行分析,经过五种自毒酚酸物质(肉桂酸除外)处理后的土壤中镰孢菌属(有性态赤霉属)和导致人参锈腐病的病原菌毁灭柱孢菌等致病菌数量显着增加。PCA分析表明,未种植人参的新林土、连作人参土壤和肉桂酸处理连作人参土壤这三组处理与其他酚酸处理空间分布较远,另外,这三组处理之间空间分布同样较远,这表明人参连作土壤的结构与未种植人参的新林土的土壤结构有很大差异,自毒酚酸物质(肉桂酸除外)处理后人参连作土壤的真菌结构发生了变化。酚酸处理后栽种的人参处理组的各项生长指标显着低于新林土栽种人参处理组,人参锈腐病的发病率和病害严重度显着高于新林土栽种人参处理组。根据土壤真菌系统发育分析的以及室外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肉桂酸处理后的土壤真菌结构与未种植人参的新林土处理更为相似,虽然人参锈腐病发病率及病害严重度均与其他四种酚酸处理没有显着差异,但是人参生长指标较好。推测自毒酚酸物质中的肉桂酸可能不是导致人参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3.利用哈茨木霉菌Tri41抑制人参连作障碍中主要病害人参锈腐病的生长,并消减了土壤中存在的自毒酚酸物质。哈茨木霉菌Tri41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的方式抑制人参锈腐病的生长,在20℃条件下,哈茨木霉菌Tri41在9天时对人参锈腐病菌的抑制率为72.32%;25℃条件下,哈茨木霉菌Tri41在9天时对人参锈腐病菌的抑制率高达79.53%。通过将哈茨木霉菌Tri41和自毒酚酸物质共同培养发现,哈茨木霉菌Tri41可以显着消减人参根际土壤中的自毒酚酸物质。通过测定人参根系中重要的三种防御酶系,证明了五种自毒酚酸物质对人参根系防御酶的活性有降低作用,而生防木霉菌Tri41的加入可以提高人参根系防御酶的活性。自毒酚酸物质对人参连作障碍中主要的土传病害-人参锈腐病的病原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施入生防哈茨木霉菌Tri41后,消减了土壤中的五种酚酸物质,显着降低了人参锈腐病的发病率及病害严重度。4.确定了生防哈茨木霉Tri41可以在有机肥和土壤的混合体中长期定殖。通过农杆菌AGL-1将原生质体导入哈茨木霉菌Tri41中,获得的哈茨木霉转化子Tri41-g,遗传稳定性强,荧光性强。哈茨木霉转化子Tri41-g在菌丝生长、产孢量及抑菌能力等方面与原始野生菌株差异不显着,产孢和菌丝生长对环境的最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能够稳定遗传,且荧光性较强。转化子Tri41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土壤和有机肥中定殖的试验研究继续使用。本研究继续利用绿色荧光基因标记技术分别跟踪并监测了哈茨木霉转化子Tri41-g在有机肥、新林土土壤以及土肥混合中的定殖动态,另外还探究了是否种植人参植株,对转化子Tri41定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转化子Tri41-g可以稳定遗传并且可以长时间定殖在土肥混合的处理组中,哈茨木霉转化子Tri41-g的菌落数量在土肥混合的处理组中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种植人参的土肥混合处理更有利于哈茨木霉转化子Tri41-g的定殖。5.提出一套“日光旋耕消毒+化学药剂灭生+生物菌肥复苏”老参地病害防治技术。经田间验证表明,此技术可有效地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降低人参病害发病率,提高人参产量和质量。本研究与人参主产区的种植基地合作,采用化学药剂棉隆和多菌灵拌肥处理、物理轮作、翻晒处理等多种改良措施,研究了其对人参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人参主要生长指标和人参锈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药肥处理的人参连作土壤中土壤真菌含量最多,土壤酸化严重,土壤化学性质最差,土壤酶活性最低,生长指标最低且人参锈腐病发病最重。未栽参的森林土处理则反之。药肥处理可使人参连作土壤中真菌数量下降27%,碱化土壤pH,增强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人参生长指标提高52%,人参锈腐病的发病率下降69%。相比于轮作玉米处理组和翻晒处理组,棉隆和多菌灵拌肥两组处理,特别是棉隆拌肥处理的改良效果更好,有效地缓解了人参连作障碍。对于人参生产实践,解除人参连作障碍具有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韩忠明,杨颂,韩梅,杨利民[3](2016)在《不同菌剂对人参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人参连作土壤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微生物菌剂对人参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连作土壤酶的活性随着益生元重茬剂、哈茨木霉菌剂、"5406"菌剂和多粘芽孢杆菌剂的浓度升高而增强,但是施入过高浓度的菌剂却抑制了人参连作土壤酶的活性。施入5 g/m2哈茨木霉菌剂(B1)和2 g/m2多粘芽孢杆菌剂(D2)人参连作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与对照相比,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6.07%和65.91%。而施入5 g/m2哈茨木霉菌剂(B1)和100 g/m2"5406"菌剂(C3)人参连作土壤中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较其他2种菌剂的高。综合考虑土壤中酶的活性,在人参连作的时候,建议施入5 g/m2哈茨木霉菌剂,以提高人参连作土壤中的关键酶活性。
张亚玉[4](2016)在《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土壤肥力是人参质量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林下护育山参和农田栽参中存在的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对野山参、林下护育山参及农田栽参根区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标养分组成及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的土壤肥力状况及直接影响人参药效成分皂苷形成的主要土壤因子,同时应用数值化法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人参根区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人参根区土壤养分状况差异较大,全量和速效氮磷钾组成比例不同。野山参与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pH值范围相似在4.74~6.46之间;有机质含量在82.5g/kg~528.6g/kg范围;全氮含量在3.45-16.84g/kg,碱解氮含量在31.74mg/kg~1 41.19 mg/kg;全磷含量在0.15g/kg~1.74g/kg,速效磷含量在9.93~55.44mg/kg;全钾在3.22 g/kg~10.30 g/kg,有效钾在290.3 mg/kg~970.4 mg/kg范围,野山参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2.20~9.68:1:30.57-50.34,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1.60~2.55:1:10.32~21.81;林下护育山参的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21.43~44.05:1:49.68~77.83,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0.61~4.49:l:8.3l-31.78。不同年生农田栽参根区土壤pH值范围在5.17-5.54之间;有机质含量在17.5g/kg~ 27.7g/kg范围;全氮含量在1.63~1.85g/kg,碱解氮含量在11.91 mg/kg~18.43 mg/kg;全磷含量在0.09g/kg~0.11g/kg,速效磷含量在10.03mg/kg~18.85mg/kg;全钾在10.28g/kg~11.18 g/kg,有效钾在480.8 mg/kg~649.7 mg/kg范围,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1.72~1.96:1:91.91~125.40,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0.73~1.20:1:33.93~94.54。野山参与林下护育山参的土壤养分含量和比例相似而与农田栽参土壤间差异较大,不同环境对养分的组成比例影响较大。2.土壤酶活性与人参的生长环境有直接关系,同一生长环境下不同年生人参根区的土壤酶活性亦不同。野山参根区土壤脲酶活性在1.39 mg/g~1.63 mg/g/d;蔗糖酶活性在6.31 mg/g~23. 34 mg/g,且根区土壤蔗糖酶活性低于对照;土壤磷酸酶的变化在45.62mg/g~56.52mg/ g,且高于相应对照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范围在0.88 ml/g/20min~0.96 ml/g/20min。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与野山参相似,呈略低的状态,不同年生均表现为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农田栽参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变化趋势均呈倒“V”字形变化,并且2年生表现最高,分别为0.56ml/g/20mi、8.31mg/g/d和16.70 mg/g/d;农田栽参土壤酶活性低于野山参和林下护育山参土壤。林下护育山参和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比较发现,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呈显着相关,农田栽参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脲酶不相关,蔗糖酶与磷酸酶达极显着相关。农田栽培人参对于土壤中的酶活性影响作用较大。3.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微生物量不同。随参龄的增加,土壤中优势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PLFAs方法可以很好地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组成,研究发现野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脂肪酸图谱与对照相比微生物总量明显减少,代表真菌生物的18:20)9,18:1ω9c,18:1ω9t的总量低于对照土壤。特有的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可能是其健康生长的直接原因。15年生以上的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小年生及对照相比数量增加,且放线菌及细菌的增加比例较大,真菌的增加比例较小,与野山参的土壤群落结构类似。农田栽参随着人参参龄的增加,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逐渐增加,且以真菌增加的幅度大于放线菌和细菌的增加幅度,真菌从7.17 nmol/g增加到47.5 nmol/g,而放线菌从6.95 nmol/g增加到8.98 nmol/g,使农田栽参土壤的群落结构不利于人参生长,容易发生真菌病害。4.利用液-质谱联机分析了不同生长环境的人参单体皂苷的含量,结果发现野山参及林下护育山参中人参皂苷Rc、Rb1含量较高,变异系数较小,农田栽参中人参皂苷Rc、Rg1含量较高,但低于野山参及林下山参且变异系数较大。通过与主要土壤肥力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及土壤速效钾是影响人参皂苷组成及含量的主要因子。5.利用数值化方法(IFI)对不同生长环境的人参根区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土壤有机质、全量及速效氮磷钾、土壤酶、土壤容重、和土壤微生物量作为指标建立隶度函数,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肥力效应为S型隶属度函数。野山参及林下山参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其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值较高而农田栽参土壤的则相对较低。
杜立财[5](2016)在《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栽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参(Panax ginseng)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长白、靖宇、集安、抚松等市县,人参产业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当地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人参连作障碍等问题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同一参地连续栽种人参会使产量明显下降,人参质量降低,病害发生加重,甚至造成绝收。而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等措施不但会对人参产品质量安全造成较大的农药残留隐患,而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推广环境友好型的生防菌剂,迫在眉睫。本研究综合课题组前期老参地土壤改良技术,以吉林省抚松县人参栽培基地的老参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益生元、哈茨木霉、“5406”菌剂、多粘芽孢杆菌菌剂等微生物菌剂对农田老参地土壤进行生态改良,分析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对人参生长发育状况、生理生化指标、病害发生程度、产量、质量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施加微生物菌剂提高了人参的生物量和产量,减轻了人参病害的发生,其中益生元菌剂400 g/m2、哈茨木霉菌剂8 g/m2、“5406”菌剂50 g/m2、多粘芽孢杆菌菌剂2 g/m2处理效果较好。2、四种菌剂处理对人参质量产生不同影响。益生元菌剂中人参主要活性成分皂苷Rg1+Re、Rb1含量随菌剂浓度增加而增多。哈茨木霉菌剂处理须根中8种单体皂苷含量之和比对照增多显着。多粘芽孢杆菌菌剂处理在主根中平均8种单体皂苷含量之和比对照有极显着增多。3、四种菌剂处理下人参植株抗性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提高,当益生元菌剂施入量为400g/m2时,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达到最高,而丙二醛的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哈茨木霉菌剂,“5406”菌剂和多粘芽孢杆菌剂施入量分别在8g/m2,50g/m2和3g/m2时效果最佳。四种菌剂的施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参植株抵抗病害的能力,对提高人参产量和预防病害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4、通过对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结果分析可知,参后地土壤中富集了较多的真菌性病原菌,而四种微生物菌剂的施入均可改变参后地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的结构,使细菌类群增多,真菌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对细菌群落的结构改善效果较好,对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改变较小。
肖春萍[6](2015)在《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防真菌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是一种忌连作性强的药用植物,其连作障碍问题已成为影响人参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关人参连作障碍问题的研究,我们检索到的最早文献是吉川右辉发表于1927年关于人参轮作施肥;1980-1990年代王荣生、王韵秋等一批学者对人参连作障碍的成因与土壤改良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究报道,提出了栽参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真菌化、土壤主要代谢酶活性降低等结论;2006以来,张连学、丁万隆等一些学者从人参化感作用角度开展了连作障碍形成机制的研究,张连学教授提出了人参化感物质、土壤环境与病原菌共同作用导致人参连作障碍的新观点。对于人参连作障碍,其核心影响因素迄今尚未明确。对于人参土传病害的防治,化学杀菌剂长期使用不仅污染环境,也导致人参农药残留,影响人参药材质量。因此,本研究从“根际微生态”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栽培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代谢功能多样性,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量的趋势变化研究,探讨了参地土壤微生物变化与人参连作障碍形成的关系,探索利用人参健株根际土壤筛选鉴定对人参主要病原菌显着具有高效广谱及实际防病促生作用生防真菌的可行性,同时探讨了其发酵液的稳定性及拮抗机制,并从菌株的定殖,抗性诱导和防病促生等角度探讨了其作用机理,不仅为进一步阐释人参连作障碍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规律,也为人参连作土壤改良和有益微生物的挖掘及人参专用型生防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新了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参栽培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法研究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林地土壤及栽参土壤中细菌类群主要包括6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为优势种群;真菌类群主要包括7个纲,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的肉座菌目(Hypocreales)真菌为优势菌群。与新林地土壤相比,人参栽培年限增加导致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改变,土壤中放线菌种类减少,产碱杆菌科(Alcaligenaceae)和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细菌数量减少至消失,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bacteria)成为高栽培年限参地及参后地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种群;土壤中鱼孢霉目(Ichthyophonida)真菌Creolimax fragrantissima,生赤壳科(Bionectriaceae)的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及一些原生生物类群消失,且栽培年限增加引起隐球菌属(Cryptococcus)和镰刀菌属(Cryptococcus)致病真菌积累,进而导致参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2.人参栽培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法研究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新林地土壤相比,随人参栽培年限增加或移栽参龄增大,人参直播地土壤微生物的碳代谢活性及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大,人参移栽地土壤微生物的碳代谢活性逐渐减弱,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参后地长期撂荒(10年)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3.人参栽培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采用土壤培养法,研究了人参栽培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参导致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纤维素分解作用和硝化作用被显着抑制,且随人参栽培年限增加或移栽参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撂荒9年参后地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接近新林土水平,但纤维素分解作用及硝化作用仍显着低于新林土。而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4.人参主要病原菌生防真菌的筛选及鉴定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分离得到的400株真菌进行初筛和复筛,获得15株对人参7种病原菌具有广谱防效的生防真菌菌株,经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鉴定,将fsr-10、fsr-43和fsr-106鉴定为深绿木霉(trichodermaatroviride),fsr-38为黑附球菌(epicoccumnigrum),fsr-46为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fsr-55为钩状木霉(t.hamatum),fsr-72为桔绿木霉(t.citrinoviride),fsr-74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globosum),fsr-97为多孢木霉(trichodermapolysporum),fsr-91为蔡氏轮层炭壳菌(daldiniachildiae),fsr-25、fsr-67和fsr-121为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sp.)。5.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的定殖研究采用传统抗生素标记法,测定了fsr-74和fsr-97在土壤及人参植株内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fsr-74和fsr-97能在土壤及人参根、茎中成功定殖,且在21d时定殖量最大,2株生防真菌定殖持续时间长,具有一定内生性,应用潜力较好。6.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发酵液稳定性的研究采用含毒介质培养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fsr-74和fsr-97发酵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fsr-74和fsr-97发酵液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室温储藏稳定性及抗蛋白酶稳定性较弱,但紫外稳定性、低温储藏稳定性及传代稳定性较强。在不同植物病害防治应中应fsr-74和fsr-97在合理的温度,光照及ph范围内使用。7.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的拮抗机制研究采用对峙培养法及含毒介质培养法观察fsr-74和fsr-97对人参病原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fsr-74和fsr-97通过竞争作用与人参病原菌竞争生存空间及营养物质,并通过重寄生作用缠绕,穿透人参病原菌菌丝,通过抗生作用使人参病原菌菌丝局部或顶端膨大,分枝增多,细胞壁溶解破裂抑制其生长,导致病原菌分生孢子畸形抑制其萌发。8.人参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的诱导抗性研究采用盆栽法及灌根法对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的诱导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及单接种毁灭柱孢菌处理相比,fsr-74或fsr-97处理能诱导人参根部pod、PAL、PPO、SOD及CAT活性显着提高,诱导人参的抗病性增强。FSR-74或FSR-97能显着提高人参体内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而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影响。9.人参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的防病作用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对人参锈腐病、黑斑病及疫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对人参锈腐病、黑斑病及疫病有显着的防治效果,FSR-74的防效略高于多菌灵(农药)处理,FSR-97的防效显着优于多菌灵处理。
杨莉,刘兴龙,宋杰,李小华,刘芳君[7](2014)在《老参地土壤对东北地区十二种作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东北山区常见的12种农作物为受体,研究了老参地土壤水溶性物质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参地土壤的化感作用及适宜的农田参粮、参菜轮作植物。结果表明:参土水提液对受体植物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其萌发率和幼根生长实现,主要存在4种作用类型,即促进、抑制、低促高抑、低抑高促;不同受体植物对参地土壤水溶性化感物质的敏感性不同,苦苣和茄子最敏感;12种受试植物中,除黄瓜、茄子、番茄外,其余植物均可作为老参地的后茬植物。
高玉朋,辛玉,董旭,姜喜同,张久成,鲍峰,董月双,王艳春[8](2014)在《熟地(非林地)栽参技术》文中提出1国内外熟地(非林地)栽参现状1.1国际熟地栽培人参现状目前,世界人参生产国,一般都采用农田模式栽培人参。韩国、日本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实施农田栽培人参的发展之路。并且已经总结出一整套农田栽培人参的生产技术,解决了一些问题。1)日本福岛县利用水田栽参,实行人参--水稻轮作,利用寒地狱水稻微生物区系完全不同,游离克服人参连做带来的病原微生物增多,分泌物增多所导致的根病、烧须严重现象。
张一鸣[9](2014)在《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对人参病原菌和拮抗菌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我国名贵中草药。多年来,人参的药用价值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但人参的产业化发展受到其连作障碍的制约。人参同许多宿根植物一样,忌地性强,重茬人参易出现烂根、烧须、土传病害高发等问题。在其5-6年的生长过程中,根际分泌物的累积是否促使了真菌病害的爆发呢?本研究由此出发,研究了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探讨人参根际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分析人参连作障碍的成因以及老参地的再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浸提的方法提取新林土、三年生人参根际土壤和撂荒十年老参地土中人参根际分泌物。将提取物作用于人参病原菌及其拮抗细菌、放线菌。通过生长抑制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对人参病原菌及病原菌的拮抗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以抑制作用为主。其中三年生人参根际土壤的抑制活性最强,撂荒十年老参地土的抑制活性次之,新林土的抑制活性最弱。2、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中对病原菌和拮抗放线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物质存在于低极性部位,对拮抗细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物质存在于中高极性部位。3、总体来看,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对拮抗细菌生长抑制最强,对拮抗放线菌生长抑制次之,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最弱。表明人参连作病害高发与其根际分泌物抑制其有益菌生长有关。4、较新林土相比,三年生人参根际土壤和撂荒十年老参地土中糖的种类与含量减少,脂肪酸、烯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含量增加。表明人参根际土壤中有益菌减少,与人参栽培土壤中弱酸类物质增多,土壤酸化有关。
张雪松[10](2013)在《轮作对西洋参连作障碍消减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是重要的补益类中药材,一般需要种植4年后才能收获,收获后如果在同一地块继续种植,植株往往不能正常生长,即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轮作是传统用于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农业措施,如何进行西洋参轮作目前尚没有成熟的技术。本文从土壤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栽培西洋参后的老参地及轮作小麦压米后土壤肥力、自毒酚酸、真菌群落及病原菌的变化;并通过盆栽及大田试验,观察轮作后土壤种植西洋参的生长情况。以期为建立西洋参与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合理轮作制度提供实验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北京、山东和吉林3个产区的4年西洋参土壤样品(包括根区土和根外土)的基础肥力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吉林产区土壤样品的养分状况高于北京和山东,北京和山东产区的土壤肥力状况相近,主要体现在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接近且均显着低于吉林产区(P<0.05);3个产地土壤样品中速效磷含量的对比在根区和根外土中表现比较不同,可能与各产区的施肥量有关;pH值为北京>山东>吉林。不同产区的根区土中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均高于根外土,但有机质、pH值无明显规律。聚类分析表明,北京、山东的土壤样品肥力接近,而与吉林样品相差较远。2、比较了老参地、轮作小麦/玉米1、3、5年及未种过西洋参的对照土壤的基础肥力指标。老参地土中碱解氮含量显着高于未种过西洋参的对照土壤20.66%(P<0.05),速效磷、速效钾分别高于对照6.49%及31.86%(P>0.05),而有机质、全磷、全氮含量低于对照6.28-10.19%(P>0.05)。轮作小麦压米1年后速效肥力下降;轮作3年以后土壤中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及全氮含量显着低于对老参地(P<0.05),而速效磷、全磷和pH值变化不显着;轮作5年后,土壤中上述养分指标与对照接近。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方法测定了北京、山东和吉林产区4年西洋参种植土壤(包括根区土和根外土)中酚酸类物质的含量。北京和山东根区土壤样品中的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香草醛、阿魏酸、苯甲酸、水杨酸及肉桂酸等8种酚酸化合物含量相对比较接近,显着低于吉林(P<0.05);对香豆酸含量北京与吉林的相对接近,显着高于山东(P<0.05);吉林总酚酸含量比北京、山东分别显着高出477.66%、400.96%(P<0.05);根外土与根区土趋势相同。不同产区土壤样品中酚酸的比例有差异,北京、山东产区对香豆酸比例最高,香草酸、水杨酸次之;吉林产区香草酸比例最高,水杨酸、香草醛含量次之。除苯甲酸、肉桂酸外,根区土中的酚酸含量均大于根外土,3个产区根区土中含量均显着高于根外土的有香草酸、香草醛、对香豆酸、阿魏酸(P<0.05);总酚酸含量显着高于根外土(P<0.05)。提示西洋参在生长过程中根系分泌酚酸至土壤中,且香草酸、香草醛、对香豆酸、阿魏酸占重要比例。4、对13块老参地土壤的调查结果表明,西洋参根区土中酚酸含量与根部病害发生程度、产量、土壤肥力等因素状况有关。与轻微发病相比,严重发病西洋参根区土中对香豆酸、香草酸、丁香酸及阿魏酸的含量增加140.24~536.06%(P<0.05);总酚酸含量显着增加101.53%(P<0.05)。高产地块西洋参根区土中对羟基苯甲酸、丁香酸、苯甲酸、水杨酸及对香豆酸含量低于低产地块4.32-59.66%(P>0.05);总酚酸含量低12.84~26.84%(P>0.05)。高肥力地块西洋参根区土中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含量均比低肥力地块增加33.83~134.73%(P>0.05),总酚酸增加41.27~69.49%(P>0.05)。5、老参地中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的含量显着高于未种过西洋参的对照土壤(P<0.05),轮作小麦/玉米1年后显着下降(P<0.05);轮作3、5年后,土壤中这三种酚酸含量与对照接近。老参地中总酚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轮作后与对照土壤无显着差异。6、应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方法,用前期获得的主要来自西洋参及其根区土壤的49株已鉴定真菌,通过提取DNA,扩增ITS区段,分别选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I与HaeⅢ酶切,根据获得的末端限制性片段(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TRF)建立了包括西洋参主要病原菌链格孢属(Alternaria)、柱孢属(Cylindrocarpon)、镰孢菌属(Fusarium)、恶疫霉属Phytophthora)、灰葡萄孢属(Botrytis)、立枯丝核菌属(Rhizoctonia)及具有生防功能的木霉(Trichoderma)、绿僵菌(Metarhizium)、青霉属(Penicillium)等在内25属40种的T-RFLP数据库,为研究土壤中病原真菌及生防菌提供了基础。7、以HaeⅢ酶切后ITS4-FAM的TRF及Hinfl酶切后ITS1F-TRF为基础对老参地、轮作及未种过西洋参的对照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两种酶切片段的结果显示相同的趋势。老参地真菌丰富指数度(Ma)高于对照(P>0.05),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H’)及优势度指数(D)低于对照(P>0.05),轮作5年后与对照接近。老参地及与小麦压米轮作1年后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相似,轮作3、5年后,土壤中真菌群落与对照土壤中无异显着(P>0.05)。8、以HaeⅢ酶切后ITS4-FAM的TRF的丰度为基础分析不同轮作年限土壤真菌数量的变化。通过与数据库比对,结果表明,西洋参主要病原菌在土壤样品中都存在,但老参地中主要病原菌TRF的丰度较高,轮作5年土壤中一些病原真菌的TRF丰度与对照接近。结果表明,老参地中镰孢菌(Fusarium sp.)数量比对照高出123.42%(P>0.05),轮作5年后低于老参地40.88%(P>0.05)。柱孢菌属(Cylindrocarpon)、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及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在老参地中的数量比对照高出22.17~191.28%(P>0.05),在轮作土壤中的数量比老参地低18.15~87.97%(P>0.05),轮作5年土壤中比对照低26.32~59.60%(P>0.05)。老参地中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数量高于对照222.37%(P>0.05);在不同轮作年限土壤中无明显规律性,但均高于对照317.82-663.72%(P>0.05)。9、应用盆栽播种试验对比了西洋参在老参地及轮作土壤中的生长情况。与老参地相比,轮作1、3年土壤中西洋参根的鲜重分别增加21.68、23.80%,干重增加15.21、20.17%;轮作5年及对照中根的鲜重、干重接近,鲜重比老参地增加45.05%、49.61%(P<0.05),干重增加42.53%、47.02%(P<0.05)。轮作1年土壤中西洋参的病根率、病情指数及须根数量与老参地接近,在轮作3、5年及对照土壤中病根率和病情指数降低而须根数量增加(P<0.05)。10、通过大田实验连续两年观察了在轮作小麦/玉米5年后土壤播种西洋参的生长及根区土壤中酚酸的变化情况。播种密度为100、200、400及800粒/m2的西洋参出苗率达到92.71~98.61%,播后第2年的存苗率为80.56~87.33%。在夏季及秋季时,2年生西洋参地下及地上的鲜、干重与密度呈显着负相关(r2=-1.00,P<0.01)。不同生长时期及不同密度的根区土中酚酸含量不同,夏季时根区土中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含量与密度负相关(r2=-1.00,P<0.01)。200=400粒/m2播种量的西洋参生长2年后单株重量大于4.88g,符合西洋参种苗生产的要求。
二、关于抚松地区参后地(老参地)再利用技术研究现状简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抚松地区参后地(老参地)再利用技术研究现状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参皂苷对连作土壤锈腐病趋重发生的作用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连作障碍的产生及机理 |
1.1.1 导致连作障碍产生的生物因子 |
1.1.1.1 土壤微生物群落在连作障碍中的作用 |
1.1.1.2 线虫在连作障碍中的作用 |
1.1.2 导致连作障碍产生的非生物因子 |
1.1.2.1 化感自毒作用 |
1.1.2.2 土壤理化性质 |
1.1.3 连作障碍中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互作 |
1.2 连作障碍的防治 |
1.2.1 轮作和间作 |
1.2.2 抗病品种的选择 |
1.2.3 连作土壤的杀菌处理 |
1.2.4 减少收获时留在土壤中的植物残留物 |
1.3 萜类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
1.4 人参连作与三萜皂苷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人参皂苷类物质影响土壤细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和实验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2 试验结果 |
2.2.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
2.2.2 人参总皂苷改变土壤细菌OTUs组成 |
2.2.3 不同浓度人参皂苷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2.2.4 人参皂苷改变土壤细菌生物分类学的结构和组成 |
2.3 结论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人参皂苷类物质影响土壤真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剂和实验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
3.2.2 人参总皂苷改变土壤真菌OTUs组成 |
3.2.3 不同浓度人参皂苷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3.2.4 人参皂苷改变土壤细菌生物分类学的结构和组成 |
3.2.4.1 门水平真菌菌落组成分析 |
3.2.4.2 纲水平真菌菌落组成分析 |
3.2.4.3 目水平真菌菌落组成分析 |
3.2.4.4 科水平真菌菌落组成分析 |
3.2.5 人参总皂苷对新林土壤致病真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人参皂苷类物质对人参锈腐病菌的趋化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菌种 |
4.1.2 供试药品与仪器 |
4.2 方法 |
4.2.1 人参锈腐菌的培养 |
4.2.2 菌悬液及人参皂苷类物质溶液的配制 |
4.2.3 趋化性试验方法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离体条件下离体条件下人参皂苷类物质对人参锈腐病菌的影响 |
4.3.2 离体条件下人参皂苷类物质不同pH的趋化液对人参锈腐病菌的影响 |
4.3.3 离体条件下人参皂苷类物质不同趋化温度对人参锈腐病菌的影响 |
4.3.4 最优趋化参数下人参锈腐病菌对5种人参皂苷的化学趋向性响应 |
4.3.5 离体条件下5种趋化液在最优趋化参数下人参锈腐病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4.3.6 离体条件下种趋化液在最优趋化参数下对人参锈腐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测定 |
4.3.7 离体条件下最优趋化参数下人参锈腐病菌菌丝生长量的测定 |
4.4 结论与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人参皂苷对人参锈腐病发生及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人参皂苷与人参根系生长及人参锈腐病互作盆栽试验 |
5.1.3 植株生物量及根系结构分析 |
5.1.4 人参锈腐病发病组织细胞壁降解酶的提取 |
5.1.5 人参锈腐病组织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测定 |
5.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5.2.1 盆栽条件下,外源施加人参皂苷对人参锈腐病发生的影响 |
5.2.2 盆栽条件下,外源施加人参皂苷对人参植株根系结构的影响 |
5.2.3 人参皂苷对人参锈腐病菌病组织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活性影响 |
5.2.4 人参皂苷类对人参锈腐病组织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活性影响 |
5.2.5 人参皂苷类对人参锈腐病菌锈腐病组织纤维素酶(Cx)活性影响 |
5.2.6 人参皂苷类对人参根锈腐病组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影响 |
5.3 结论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人参锈腐病菌(Ilyonectria robusta)在人参皂苷Rg1处理下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药品与仪器 |
6.1.3 试验方法 |
6.1.4 RNA抽提 |
6.1.5 文库建立和测序 |
6.1.6 从头组装和注释 |
6.1.7 差异表达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 |
6.1.8 转录组数据可靠性验证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人参锈腐病菌菌丝RNA质量检测结果 |
6.2.2 转录组测序结果及质量评价 |
6.2.3 Unigene功能注释结果分析 |
6.2.3.1 NR注释结果 |
6.2.3.2 GO功能注释分类 |
6.2.3.3 egg NOG功能注释分类 |
6.2.3.4 KEGG功能注释分类 |
6.2.4 DEG功能分析及功能注释 |
6.2.4.1 DEG功能分析及功能注释 |
6.2.4.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6.2.4.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分析 |
6.2.5 人参皂苷Rg1处理影响人参锈腐病菌病原体与宿主相关的基因表达 |
6.2.6 转录组数据可靠性验证结果 |
6.3 结论与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人参根系自毒物质在连作障碍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缓解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人参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
1.1 人参连作障碍及其发生原因 |
1.1.1 人参栽培现状 |
1.1.2 人参连作障碍及其危害 |
1.1.3 人参连作障碍产生原因 |
1.2 根系分泌物自毒物质的化感作用 |
1.2.1 化感作用的含义及其研究进展 |
1.2.2 自毒作用及其危害 |
1.2.3 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物质及其化感自毒作用研究进展 |
1.3 人参连作障碍缓解途径研究进展 |
1.3.1 人参连作障碍的化学缓解途径 |
1.3.2 人参连作障碍的物理缓解途径 |
1.3.3 人参连作障碍的生物缓解途径 |
1.3.4 人参连作障碍的综合缓解途径 |
第二章 连作人参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物质的化感效应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人参根系分泌中化感物质的收集与鉴定 |
2.1.3 酚酸物质的化感作用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人参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的测定 |
2.2.2 酚酸物质对人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3 酚酸物质对人参锈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4 酚酸物质对人参锈腐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2.2.5 酚酸物质对人参锈腐病病害严重度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三章 酚酸物质对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土壤样品采集及Illumina平台测序 |
3.1.3 数据与生物信息分析处理: |
3.2 结果分析 |
3.2.1 优化测序结果 |
3.2.2 不同处理组人参根系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分析 |
3.2.3 不同处理组人参根系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
3.2.4 不同处理组人参根系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类学分析 |
3.2.5 不同处理组人参根系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主成分分析 |
3.2.6 不同处理组对人参生长率、人参锈腐病发病率及病害严重度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生防哈茨木霉菌Tri41对人参连作障碍缓解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哈茨木霉菌Tri41对人参锈腐病菌抑制作用 |
4.1.3 哈茨木霉菌Tri41对酚酸物质的消减作用 |
4.1.4 接种Tri41对人参根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哈茨木霉菌株Tri41与人参锈腐病菌的对峙培养 |
4.2.2 转代对哈茨木霉Tri41菌株抑菌活性的影响 |
4.2.3 哈茨木霉菌Tri41对酚酸物质的消减作用 |
4.2.4 Tri41对人参根际土壤中酚酸物质的消减作用 |
4.2.5 接种哈茨木霉菌Tri41盆栽人参根系防御反应酶系测定 |
4.3 小结 |
第五章 木霉菌Tri41GFP在土壤和有机肥中的定殖示踪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哈茨木霉菌Tri41遗传体系构建 |
5.1.3 哈茨木霉菌Tri41转化前后差异分析 |
5.1.4 哈茨木霉菌Tri41转化子定殖研究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构建哈茨木霉Tri41菌株遗传转化体系 |
5.2.2 转化前后哈茨木霉Tri41生物学差异分析 |
5.2.3 在不同有机肥及土壤中哈茨木霉Tri41-g转化子的定殖动态研究 |
5.2.4 哈茨木霉Tri41转化子在有无作物的有机肥及土壤中的定殖特性研究 |
5.3 小结 |
第六章 人参连作障碍的化学防控及物理防控途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情况概述 |
6.1.2 试验材料 |
6.1.3 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测定 |
6.1.4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测定 |
6.2.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6.2.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6.2.4 人参生长指标及根部病害发病率的测定 |
6.3 小结 |
第七章 论文研究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论文图表统计 |
(3)不同菌剂对人参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地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取样方法 |
1.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菌剂对人参连作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2.2 不同菌剂对人参连作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菌剂对人参连作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参研究进展 |
1.2 人参土壤养分 |
1.3 栽培人参土壤酶 |
1.4 人参土壤微生物 |
1.5 人参土壤养分与土壤酶的相关性 |
1.6 人参主要皂苷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2.3 材料和方法 |
第三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养分特征 |
3.1 野山参根区土壤主要养分特征 |
3.2 林下护育山参土壤养分特征 |
3.3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养分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酶活性特征 |
4.1 野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
4.2 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
4.3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 |
5.1 野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
5.2 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
5.3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肥力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
6.1 野山参主要养分与其生物活性相关性 |
6.2 林下护育山参土壤主要养分与其酶活性的相关性 |
6.3 农田栽参土壤主要养分与其酶活性的相关性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皂苷积累与土壤肥力指标相关性研究 |
7.1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部皂苷含量 |
7.2 人参根部皂苷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7.3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评价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5)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栽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人参概述 |
1.1 古代典籍对人参的概述 |
1.2 人参药效 |
1.3 人参化学成分研究 |
1.4 现代食用及药用价值 |
第二章 人参主要病害及防治 |
2.1 立枯病 |
2.2 锈腐病 |
2.3 菌核病 |
2.4 疫病 |
2.5 根腐病 |
2.6 灰霉病 |
2.7 黑斑病 |
2.8 人参病害防治 |
第三章 老参地土壤改良现状 |
3.1 老参地概述 |
3.2 人参连作障碍的原因 |
3.3 老参地土壤改良措施 |
第四章 微生物菌剂研究现状 |
4.1 微生物菌剂概述 |
4.2 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人参生长发育、产量和病害的影响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人参质量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人参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防真菌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土壤微生物变化在连作障碍形成中的地位 |
1.1 引言 |
1.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概述 |
1.3 人参连作障碍及其防治途径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人参主要病害的防治 |
2.1 人参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 |
2.2 人参病害的防治手段 |
2.3 人参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2.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人参栽培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人参栽培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人参栽培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人参主要病原菌生防真菌的筛选及鉴定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的定殖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发酵液稳定性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的拮抗机制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人参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的诱导抗性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3 讨论 |
8.4 小结 |
第九章 人参生防真菌FSR-74和FSR-97的防病作用研究 |
9.1 材料与方法 |
9.2 结果与分析 |
9.3 讨论 |
9.4 小结 |
第十章 结论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0.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老参地土壤对东北地区十二种作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取样方法 |
1.2.2 土壤浸提液的制备 |
1.2.3 受体种子的预处理 |
1.3 项目测定 |
1.3.1 人参土壤浸提液对受体种子与幼苗生长影响的生物测定 |
1.3.2 人参根际土壤水提液化感效应的评价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人参土壤浸提液对受体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2.2 人参土壤浸提液对受体幼苗苗高的影响 |
2.3 人参土壤浸提液对受体幼苗根长的影响 |
2.4 人参土壤浸提液对受体生长发育的综合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8)熟地(非林地)栽参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熟地 (非林地) 栽参现状 |
1.1 国际熟地栽培人参现状 |
1.2 国内熟地栽培人参现状 |
2 熟地 (非林地) 栽参的意义及必要性 |
3 熟地 (非林地) 栽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3.1 经济效益分析 |
3.2 社会效益分析 |
3.3 生态效益分析 |
4 非林地栽参发展趋势 |
4.1 传统的人参种植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
4.2 非林地栽参优势明显 |
5 熟地 (非林地) 栽参障碍的机理 |
5.1 老参地再栽参障碍机理 |
5.1.1 土壤理化性状恶化。 |
5.1.2 土壤化学性状变化。 |
5.1.3 土壤微生物区系改变。 |
5.1.4 土壤活性酶变化。 |
5.1.5 人参根际分泌物及化感物质。 |
5.2 农田地栽参障碍机理 |
5.2.1 土壤理化性状。 |
5.2.2 土壤营养物质含量低对两种土壤养分进行测定: |
5.2.3 土壤微生物区系。 |
5.2.4 土壤活性酶变化。 |
5.3 解决熟地 (非林地) 栽参障碍的方法 |
6 熟地 (非林地) 栽参的关键技术 |
6.1 选地 |
6.2 土壤综合生态改良 |
6.3 测土配方施肥 |
6.4 整地作床 |
6.5 床面覆盖 |
6.6 复式双棚调光 |
6.7 合理灌溉调水 |
6.8 防寒农田种参的越冬防寒比山地更为严格 |
(9)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对人参病原菌和拮抗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人参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
1.1 植物连作障碍机理 |
1.2 连作障碍对人参产业的影响 |
1.3 人参连作障碍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人参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
2.1 人参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
2.2 植物根系分泌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
2.3 人参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 |
2.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对人参病原菌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第二章 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对人参病原菌的拮抗菌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成分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轮作对西洋参连作障碍消减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西洋参连作障碍及消减技术 |
1 连作障碍的表现 |
2 连作障碍的原因 |
3 连作障碍的消减措施 |
4 小结 |
第二节 轮作的作用机制及在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 |
1 历史沿革 |
2 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 |
3 改善土壤养分组成 |
4 利用化感作用/避免自毒作用 |
5 在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现状 |
6 小结 |
第三节 分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
1 平板培养方法 |
2 生物化学方法 |
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老参地及轮作后土壤肥力的变化 |
第一节 不同产区种植西洋参土壤的肥力对比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小麦/玉米轮作后老参地土壤肥力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老参地及其轮作后土壤中自毒酚酸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HPLC测定土壤酚酸含量的方法学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不同产地西洋参种植土壤中自毒酚酸的对比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节 老参地土壤中自毒酚酸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节 老参地及轮作小麦/玉米后土壤中自毒酚酸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老参地及轮作后土壤中真菌群落的变化 |
第一节 真菌ITS的T-RFLP数据库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老参地及轮作小麦/玉米后土壤真菌群落的对比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轮作年限土壤对西洋参生长及根际生态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轮作年限土壤对西洋参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不同轮作年限土壤中自毒酚酸在种植西洋参后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节 不同轮作年限土壤中西洋参根围真菌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节 老参地轮作小麦/玉米5年后田间栽培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四、关于抚松地区参后地(老参地)再利用技术研究现状简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参皂苷对连作土壤锈腐病趋重发生的作用及其机理[D]. 李琼.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2]人参根系自毒物质在连作障碍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缓解途径研究[D]. 李自博.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3]不同菌剂对人参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韩忠明,杨颂,韩梅,杨利民. 东北农业科学, 2016(01)
- [4]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D]. 张亚玉. 沈阳农业大学, 2016(10)
- [5]微生物菌剂对老参地栽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杜立财.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6]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防真菌资源开发研究[D]. 肖春萍.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4)
- [7]老参地土壤对东北地区十二种作物化感作用的研究[J]. 杨莉,刘兴龙,宋杰,李小华,刘芳君. 北方园艺, 2014(23)
- [8]熟地(非林地)栽参技术[J]. 高玉朋,辛玉,董旭,姜喜同,张久成,鲍峰,董月双,王艳春.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08)
- [9]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对人参病原菌和拮抗菌的影响研究[D]. 张一鸣.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10]轮作对西洋参连作障碍消减作用的研究[D]. 张雪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