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科院校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刘子滢[2](2021)在《浅谈技工院校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素质教育大力推行下,技工院校也在逐渐改变音乐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基于此,本文对技工院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意义进行分析,提出创新音乐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创造力以及开展即兴课堂教学等策略,希望能为提高技工院校音乐教育水平有所助益。
王玉娇[3](2021)在《新课改视角下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问题研究 ——以山东两所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担负着为中小学输送复合型音乐教育教学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里简称《新课标》)以及《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舞蹈课程作为该专业中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提升未来师资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舞蹈课程在该专业中的教育价值,使其在教育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作用,体现课程价值。但由于现行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许多环节和关系尚未理清,在舞蹈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从科学性角度去审视课程设置中的各种现象,针对“师范性”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和更新舞蹈课程设置,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教学人才。本文共分为四个篇章:绪论部分,是为论文的展开做梳理和铺垫。第一章——第三章按照横向的研究思路,根据新课改的“六大改变”,笔者选择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对该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每章中按照纵向的研究思路,从现状出发,运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找出舞蹈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现象进行透彻地成因分析,最后以舞蹈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为基础,提出合理性解决对策。第一部分通过对舞蹈课程结构中存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得出适当浓缩必修课,设置选修课,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举办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创设教育实习的“看—模—做—创”环节,提高学生舞蹈教学实践能力。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结论。第二部分通过对舞蹈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探究音乐与舞蹈的共同点,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把奥尔夫教学法引入舞蹈课堂。在舞蹈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法、即兴创作法等提高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第三部分通过对舞蹈课程评价中存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得出重视学生对舞蹈编创能力和舞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注重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将学生本人或同学作为评价主体等。运用判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设立档案袋法、观察法的结论。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韩静[6](2016)在《以音乐为媒介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文中研究说明以培养"全面的人"为宗旨,从音乐教育遵循美育规律为原则,立足理工科高校实际,针对理工科院校学生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等特点,进而探究通过音乐鉴赏课程开发理工科院校学生潜能,提高其人文素质、艺术气质、审美能力、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力求使理工科院校音乐鉴赏课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鉴赏作为艺术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以人
关丽娟[7](2014)在《浅谈工科院校与音乐教育》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们要做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审美能力的提升,在高校的培养教学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在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丽娟[8](2013)在《工科院校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古筝的认知研究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们要做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审美能力的提升,在高校的培养教学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在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就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来看,很多高校对于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和教育非常重视,其中具有三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民族器乐之一古筝在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是,纵观我国工科院校学生有关音乐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发现,工科院校在普及学生音乐教育方面重视度和力度不够,工科院校很多学生的音乐素质还是普遍较低。因此,现阶段怎样使工科院校的音乐课程开设符合工科院校的特点,而且有利的促进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发展成为现代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方面最为紧迫的任务。因此,笔者以工科院校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古筝的认知为研究对象,并主要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古筝音乐选修课开设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阶段我国工科院校对传统民族器乐的认知情况。本论文首先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相关研究史进行回顾。其次,本论文阐释了工科院校古筝非专业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方面基础薄弱、主观学习性不强的问题,并分析了在工科院校中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第三,本文为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古筝课为例,探索了在工科院校开设中国传统器乐课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中出现而对问题。第四,本文就工科院校民族器乐课程开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指出中国传统器乐教学能辅助非专业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的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推进工科院校相关音乐教育建设,努力培养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夏燕[9](2012)在《浅论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与文艺活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搞好工科院校的音乐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探讨了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工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强调在改革工科院校音乐教学与文艺活动时,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张秀梅[10](2011)在《浅论如何搞好工科类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文中提出探讨如何搞好工科类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工科类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教学观念、师资力量、投入力度等三个方面给出了搞好工科类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途径。
二、工科院校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科院校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浅谈技工院校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工院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创造能力的意义 |
(一)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与想象能力 |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二、技工院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具体方法 |
(一)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四)开展即兴课堂教学 |
(五)合理设计音乐课程 |
三、结语 |
(3)新课改视角下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问题研究 ——以山东两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四节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 |
第一章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结构层面的分析 |
第一节 课程结构方面的情况调查 |
一、案例学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设置概况 |
二、舞蹈课程设置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整理 |
第二节 课程结构安排上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选择空间小,缺乏开放性 |
二、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缺乏延续性 |
三、过于强调技能训练,缺乏均衡性 |
第三节 造成课程结构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忽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个性化发展 |
二、学生缺少舞蹈社会实践机会 |
三、课程内容缺乏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适应 |
第四节 课程结构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二、重视学生舞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
三、提高学生舞蹈综合能力培养 |
第二章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实施层面的分析 |
第一节 课程实施方面的情况调查 |
一、案例学校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
二、舞蹈课程实施情况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整理 |
第二节 课程实施情况上存在的问题 |
一、学科间各自独立,缺乏交融性 |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 |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
第三节 造成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忽视与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实际需要联系 |
二、忽视高师院校“师范性”培养目标 |
三、忽视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
第四节 课程实施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实施紧扣中小学《新课标》,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 |
二、实施紧扣培养目标,将奥尔夫教学法引入舞蹈课堂 |
三、实施紧扣教学策略多样化,采取恰当的教学法 |
第三章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评价层面的分析 |
第一节 课程评价方面的情况调查 |
一、案例学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评价基本情况 |
二、舞蹈课程评价情况个人访问结果整理 |
第二节 课程评价标准上存在的问题 |
一、评价主体一元化 |
二、评价方式单一化 |
三、评价内容片面化 |
第三节 造成课程评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
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
三、对学生发展内涵关注的不够全面 |
第四节 课程评价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重视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二、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
三、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以音乐为媒介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1、 感知能力的提升 |
2、 记忆能力的提升 |
3、 创新能力的提升 |
四 |
(7)浅谈工科院校与音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与艺术是共通的领域 |
二、发散工科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 |
三、推动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
(8)工科院校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古筝的认知研究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史回顾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 研究思路和文章框架 |
注释 |
第二章 工科院校学生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
一、 工科院校学生的音乐教育现状堪忧 |
(一) 针对工科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调查 |
(二) 工科院校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存在的障碍 |
二、 提升工科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作用 |
(一) 科学与艺术是共通的领域 |
(二) 发散工科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 |
(三) 推动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
三、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工科院校学生民族器乐古筝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
一、 哈尔滨工程大学古筝课的开设情况 |
(一) 课程概述 |
(二) 课程设置 |
二、 哈尔滨工程大学古筝课设置存在的问题 |
(一) 古筝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
(二) 古筝课程内容不合理 |
(三) 适合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古筝的教材建设不完善 |
(四) 相匹配的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评价机制不完善 |
三、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加强工科院校学生民族器乐教育的对策 |
一、 提升音乐课程在整个工科院校课程中的地位 |
二、 引导学生开展民族器乐认知的双向教育 |
(一)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古筝教学 |
(二) 推动大学生民族器乐艺术社团的发展 |
三、 推动工科院校民族器乐教育师资和教材的改革 |
四、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浅论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与文艺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人为本, 全面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
1. 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
2.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
二、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
1. 文艺活动的参与者并不众多 |
2. 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
三、对音乐选修课教学与音乐活动的建议 |
1. 对音乐选修课教学的建议 |
2. 对课外文艺活动的建议 |
四、结束语 |
(10)浅论如何搞好工科类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科类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 |
1.1 促进智力开发, 优化思维结构 |
1.2 培养审美情趣, 树立乐观态度 |
1.3 贯彻素质教育, 利于学生发展 |
2 工科类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
2.1 音乐教育观念落后 |
2.2 音乐师资力量薄弱 |
2.3 音乐教学设备短缺 |
3 工科类院校有效开展音乐教育的措施 |
3.1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重视程度 |
3.2 培养引进并重, 加强师资建设 |
3.3 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教学设备 |
4 结语 |
四、工科院校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浅谈技工院校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J]. 刘子滢. 参花(下), 2021(05)
- [3]新课改视角下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问题研究 ——以山东两所高校为例[D]. 王玉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以音乐为媒介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 韩静. 音乐天地, 2016(03)
- [7]浅谈工科院校与音乐教育[J]. 关丽娟. 北方音乐, 2014(09)
- [8]工科院校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古筝的认知研究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D]. 关丽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2)
- [9]浅论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与文艺活动[J]. 夏燕. 设计艺术研究, 2012(05)
- [10]浅论如何搞好工科类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J]. 张秀梅.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