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高原石漠化治理

滇东高原石漠化治理

一、滇东高原的石漠化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方薇[1](2021)在《植被恢复对滇东喀斯特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滇东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坡地不同云南松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养分分布积累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为岩溶脆弱生境土壤培肥、土壤结构改善、植被恢复重建提供参考依据。于2019年1月,在云南省沾益县海峰自然保护区选择研究样地云南松纯林、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混交林,以灌丛和原生林为对照样地。通过野外调查样地概况,以及室内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中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比和稳定性特征,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得到结果如下:(1)5种植被类型黏粒含量(<0.002 mm)占比表现为:云南松人工混交林(48.52%)>云南松天然混交林(45.58%)>云南松纯林(43.00%)>灌丛(25.24%)>原生林(20.77%)。3种云南松林的土壤含水量和容重高于原生林。云南松纯林>5mm、2-5、0.25-0.5 mm、<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呈表层高而深层低,且主要以1-2 mm、0.5-1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最高。云南松人工混交林和云南松天然混交林>5 mm、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0.25-0.5 mm、<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多,且以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最高。(2)3种云南松林的6个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低于灌丛和原生林,且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除了云南松纯林6个粒径土壤团聚体全氮含量),呈表层聚集。>5 mm、<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表现出原生林>灌丛>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混交林>云南松纯林,可能小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氮是从大粒径中转移而来。5种植被林地土壤团聚体全磷含量在土壤4层变化不明显,各粒径间差异不显着(p>0.05)。云南松纯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贡献率以1-2 mm粒径为主,云南松人工混交林和云南松天然混交林主要以2-5 mm为主,原生林以<0.25 mm为主,主要与相关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高有关。(3)灌丛土壤团聚体C/N(13.08-17.79)>原生林和云南松天然混交林(10.17-12.28)>云南松纯林和人工混交林(5.69-11.75)。灌丛和原生林土壤团聚体C/P和N/P(22.00-39.75、1.78-2.39)>云南松纯林(5.88-7.21、0.56-0.75)>云南松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混交林(3.11-6.98、0.45-0.65)。3种云南松林的>5 mm、2-5 mm、1-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C/N和C/P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微团聚体(<0.25 mm)C/N和C/P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且小粒径土壤团聚体(<0.25 mm)C/N、C/P和N/P略高于大粒径团聚体(>5 mm)。(4)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混交林和灌丛的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好。云南松纯林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差。4种稳定性指标整体上表现为云南松人工混交林土壤结构稳定性最好,其次为原生林和云南松天然混生林,云南松纯林和灌丛最差。>5 mm、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与GMD(几何平均直径)、MWD(平均重量直径)、R0.25呈正比(p<0.01),与D(分形维数)呈反比,说明这两种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越高则团聚体稳定性越好。全磷含量、黏粒含量、土壤含水量与GMD、MWD、R0.25和2-5 mm粒径呈正比;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N/P、C/P、C/N与0.25-0.5 mm、<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呈正比。黏粒含量、有机碳含量、N/P和C/P是影响滇东高原海峰岩溶山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子。较高的黏粒含量可以促进团聚体的形成,同时会增加土壤紧实度。研究表明,滇东高原海峰岩溶山地区土壤中黏粒含量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3种云南松林各个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积累较为缓慢。在云南松生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P含量充足,全氮含量是其制约因素,应多施有机肥和氮肥,注重氮素和碳素的归还水平,使养分达到良好的平衡状态,或混交固氮伴生树种以促进云南松的生长。相比云南松纯林,云南松天然混交林恢复取得一定成效,对土壤养分的固定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该区域植被恢复的主要植被类型。

卢涛[2](2021)在《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曲靖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极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交织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亦是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科学认识喀斯特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理,是开展石漠化治理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曲靖市地处珠江上游,生态区位特殊,喀斯特石漠化的广泛发育,不仅削弱了珠江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严重阻碍曲靖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还对珠江流域下游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准确识别并揭示石漠化在长时间线上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定量揭示喀斯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石漠化发育演化的驱动机制,对于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和促进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选取1987-2020年Landsat TM/OLI数据集作为主要数据源,选取石漠化程度评价的关键指标并对石漠化信息提取技术进行探讨,提取了曲靖市1987-2020年的石漠化时空分布信息。从石漠化的演变速率、方向和规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定量刻画曲靖市1987-2020年石漠化的时空演化特征及规律。最后结合气象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选取可能影响石漠化发育演化的相关驱动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逐年探测并定量分析影响曲靖市石漠化发育演化的驱动力因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Landsat TM/OLI数据的喀斯特石漠化信息提取技术研究。以基岩裸露率、植被覆盖度和坡度作为石漠化程度评价的关键指标,结合Google Earth高分影像确定不同石漠化程度的解译标志和影像特征,探讨了曲靖市石漠化分级方法并将石漠化等级划分为无、潜在、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石漠化6个等级。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结合各评价指标阈值提取了曲靖市1987-2020年的石漠化时空分布信息并进行精度评价,总体精度82.50%,Kappa系数0.771。(2)曲靖市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研究。1987-2008年间曲靖市石漠化主要由低级向高级转移,恶化程度加剧,主要受超负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2008-2020年间,石漠化主要受自然灾害影响,部分区域石漠化出现恶化现象,但在总体上研究区石漠化向良性方向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曲靖市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会泽县、富源县、罗平县、师宗县及陆良县及其交界处,其面积减幅较缓。潜在和轻度石漠化具有高度不稳定性,极易向更高等级石漠化转移,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引起重视。(3)曲靖市石漠化时空演化驱动因子逐年探测分析。近30年来影响曲靖市石漠化发育演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农业总产值(0.221-0.281)、总人口(0.201-0.232)和耕地面积(0.213-0.216),其q值均在0.20-0.28上下波动;人均GDP、总人口、人口密度以及距居民点距离等因子对石漠化的解释力逐渐减小,表明该类因子对曲靖市石漠化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而距公路的距离、年均气温以及高程等因子q值逐渐增大,表明石漠化的发育演化受该类因子的影响逐渐趋于增强。(4)石漠化时空演化驱动因子交互作用探测分析。探测结果表明:坡度∩耕地面积(q=0.465)>耕地面积∩总人口(q=0.374)>耕地面积∩人口密度(q=0.302)>年均降水∩坡度(q=0.283)>耕地面积∩距居民点距离(q=0.278)。其中坡度、年均降水与距居民点距离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非线性增强,人口密度、耕地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双因子增强,表明坡度、年均降水与距居民点距离因子通过与耕地面积、人口密度等因子的交互作用更能增强对石漠化发育演化的影响,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多种驱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肖林颖,吴秀芹,周金星,肖桂英[3](2021)在《岩溶断陷盆地典型县域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以云南建水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建水县境内分布有建水盆地、曲江盆地两大盆地,是岩溶断陷盆地区的典型代表,并且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的重点县域,近十年来石漠化治理产生了明显的成效。为探究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的成效,文章以建水县为例,基于2007—2017年LandsatTM数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石漠化监测数据及社会经济年鉴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建立了建水县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对建水县石漠化治理效益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研究表明:(1)2013年以前综合效益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013年以后,各项效益上升幅度开始减小。(2)建水县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存在正向可持续性,且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性要明显高于社会效益。(3)从指标层来看,限制社会效益的主要因素为外出打工人口增加率及空巢老人数目增加率,区域吸引力不足。生态效益中植被覆盖增加和石漠化面积减少在人口较少、生态修复力度较大的山区更为明显。而经济效益中,粮食产量上升趋势明显低于二三产业经济生产总值占比和经济作物收益的增加趋势。建水县石漠化治理以来,产业结构得到了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居民满意度得到了提升。

梁锦桃[4](2020)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典型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范式》文中指出云南小江流域作为典型的断陷盆地,旱涝频繁,资源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低,石漠化程度剧烈等)突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下会阻碍经济建设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农民收入,使研究区的生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本研究选取云南小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保护技术为手段,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与技术,为断陷盆地的石漠化综合防治提供可参考的科学技术支持和示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82-2016年,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s,ESV)呈上升趋势,1982、2003和2016年的ESV分别为90.11亿元、105.65亿元和136.81亿元。1982-2016年,调节服务为小江流域的主体服务类型,占到总价值的一半,其次依次为支持、供给和文化服务。不同形貌类型的ESV按照从高到低依次为河谷区、中山区、槽谷区、平坝区、洼地区。研究期内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调节服务居主导地位。(2)生态石漠化治理模式主要依靠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技术。其中,经济林灌草的技术是治理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石漠化的有效技术手段,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搭配种植经济林灌草既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创收,拓宽增收渠道,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当中去。可在中山区、河谷区采用“核桃+火棘+牧草”的配置方式,平坝区、台地槽谷区采用“经果林+作物+牧草”的配置模式,峰丛洼地区则以经果林为主。(3)针对断陷盆地的地貌分区,基于每个分区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模式。中山区主要以封山育林为主;槽谷区主要发展旱地经济作物;洼地区利用大型溶洞的奇观和便利的交通,积极发展旅游业;平坝区应利用有利的水土条件发展蔬果和养殖业;河谷区可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重点发展经济作物如塔拉。(4)通过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研究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中山区、台地槽谷区、峰丛洼地区、平坝区、河谷区的综合效益分别为良、中、中、良、良。研究区生态系统不断恢复,推动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效益。

肖林颖,吴秀芹[5](2020)在《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修复模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基于1992—2017年LandsatTM数据、建水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及云南省石漠化监测数据,借助Mann-Kendall突变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探讨近25年云南省建水县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石漠化修复模式下的植被恢复情况。结果表明:1)25年间,建水县植被覆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065%/10a,以2008年为界,增速由之前的0.077%/10a增加到0.475%/10a;2)25年间,建水县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的区域、无显着变化区域及呈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55.32%,34.44%和10.24%;3)对于不同修复模式,在10年的修复时间范围内,纯生态林模式与混交生态林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差别不大,而在25年的修复时间范围内,混交生态林模式下植被修复速率明显优于纯生态林修复模式,优势主要展现在修复后期。短期内,纯生态林模式中阔叶树和桤木的植被修复效果较好;从长期看,云南松和车桑子是较好的修复树种。混交生态林模式中,针叶混交林修复速率在10年和25年修复时间范围内均表现最优,是较好的混交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治理模式对植被恢复的效果,可为优化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李丹,庄义琳,吴秀芹[6](2021)在《基于气候情景的岩溶断陷盆地2020—2050年植被动态变化模拟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岩溶断陷盆地作为我国西南部重要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价值不可估量。其独特的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探讨在未来全球变暖的必然趋势下断陷盆地植被变化趋势,能为进一步了解岩溶断陷盆地植被变化的气候驱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2001—2016年间气象数据集和NDVI时间序列数据,利用TS非参数趋势分析法对未来2020—2050年两种RCPs(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未来气候情景下的NDVI值进行预测,开展了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断陷盆地未来植被的可能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期(2001—2016年),在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4.5和RCP8.5)情景下,断陷盆地气候整体呈持续增温增湿趋势,且植被NDVI也有一定的升高。综合分析两种情景下的NDVI变化共性趋势发现:青藏高原东南缘木里河谷地区温度和降水量升高缓慢,区域性干旱增强,植被出现退化,是未来断陷盆地植被修复的难点地区;而云贵两省边界地区温度和降水涨幅迅速,未来植被改善明显,是植被修复成果的重点保护区。

匡媛媛[7](2020)在《滇东海峰喀斯特盆地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土壤水文功能对比》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效益评价的内容,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后不同云南松植被群落的土壤水文功能和机理。以滇东海峰断陷盆地为研究区,选择元江栲栎原生林、小铁仔石灰岩灌丛、自然恢复的云南松天然次生林和云南松纯林,以及人工恢复的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为研究样地,用土壤水文功能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为研究方法,分析自然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的恢复,枯落物蓄积量、持水性、根系密度、基径面积、植株密度增加。同时,植被的恢复能够促进土壤性质的改善,土壤含水率、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有机碳、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容重减小,土壤渗透性增大,pH向弱酸性转变。植被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提高增加了土壤层的水文功能、土壤的水分入渗性能和水分储存能力。(2)植被的恢复促进了土壤的产水层和产水功能的恢复,提高了土壤层的水文功能。根据土壤水文功能模型,计算得出土壤水文功能为元江栲栎原生林(1)>云南松天然次生林(0.64)>云南松人工混交林(0.61)>云南松纯林(0.53)>小铁仔石灰岩灌丛(0.31)。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纯林的土壤水文功能与小铁仔石灰岩灌丛相比分别增加了71%、96%和106%。(3)由于土壤水文功能受到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不同云南松植被群落的土壤-植被耦合度不同。随着植被的恢复,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从中级协调土壤滞后发展型到良好协调土壤滞后发展型,再到优质协调植被土壤同步发展型转变。随着植被和土壤耦合度的增加,植被和土壤的发展逐渐趋于同步,土壤的水文功能增加,在元江栲栎原生林中达到最大。自然恢复模式下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水文功能高于人工恢复模式的云南松人工混交林,自然恢复模式的土壤水文功能优于人工恢复模式。植被的恢复应该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云南松混交林优于云南松纯林,在纯林中种植其他树种,更有利于喀斯特地区植被的恢复。

张雪梅,祁向坤,岳跃民,王克林,张信宝,刘大元[8](2020)在《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治理自然地域分区》文中研究表明峰丛洼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水热资源相对较好,由于其较高的景观异质性,该区面临着石漠化治理投入与分区粗放、治理技术与模式区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需开展面向石漠化治理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基于修正的地质图将峰丛洼地区划分成碎屑岩为主的非喀斯特区和碳酸盐岩为主的喀斯特区,依据气候分异特征将喀斯特区划分为滇东南桂西南西南季风非典型峰丛洼地区和东亚季风典型峰丛洼地区,进一步依据大地貌部位及微地貌特征将东亚季风典型峰丛洼地区细分为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和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区等亚区。分区结果表明各分区自然地域特征鲜明:碎屑岩为主的非喀斯特区坡缓土厚,人口压力相对舒缓;西南季风非典型峰丛洼地区受气候影响显着,地貌形态以常态山为主;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问题突出,但削减快、治理成效显着;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石漠化问题严重;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石漠化比例相对较低、喀斯特景观资源丰富;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地区水热资源最为充沛、人地关系相对缓和。面向石漠化治理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明确了分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有助于提升石漠化治理的区域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刘鹏,王妍,刘宗滨,郭玉静,张紫霞,李乡旺,杨波[9](2019)在《云南省县域尺度的石漠化分布与区划》文中指出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石漠化中心地区,从石漠化的影响因素展开全省石漠化分区的定量分析研究对促进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主导因素法和叠置法,依据地形、气候条件、地带性土壤、植被等综合因素对云南65个石漠化县域进行区划。将云南省65个石漠化县域分为7个区域10个亚区19个小区,7个区域分别为北热带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南亚热带中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中亚热带高原山地石漠化区、北亚热带高中山石漠化区、暖温带高中山石漠化区、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原温带石漠化区和金沙江燥热河谷石漠化区。本研究提出的云南省石漠化区域划分新体系,是从粗放的宏观区划向精细区划迈进的创新成果,这一区划成果使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技术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图7表3参25

马卓辉[10](2019)在《云南省石漠化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自石漠化的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围绕云南省石漠化的分布、成因以及防治进行了许多研究,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对于石漠化的成因以及石漠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尚未明晰、缺少对历史时期云南省石漠化变迁与防治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内容。

二、滇东高原的石漠化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东高原的石漠化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植被恢复对滇东喀斯特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
        1.2.2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分析方法
        1.2.3 土壤团聚体碳氮磷研究进展
        1.2.4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气候水文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测定方法
        2.3.3 数据处理
        2.3.4 数据分析与作图
第3章 云南松恢复群落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分布特征
    3.1 各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3.2 基于湿筛法的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和分布
第4章 云南松恢复群落土壤团聚体养分特征
    4.1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
        4.1.1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及化学计量变异系数
        4.1.2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
        4.1.3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布特征
        4.1.4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全磷含量分布特征
    4.2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比
        4.2.1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碳氮比特征
        4.2.2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碳磷比特征
        4.2.3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氮磷比特征
        4.2.4 土壤团聚体碳氮磷与化学计量比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4.3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贡献率
        4.3.1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
        4.3.2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全氮贡献率
        4.3.3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全磷贡献率
第5章 植被恢复对岩溶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5.1 各群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5.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曲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石漠化信息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1.2.2 石漠化时空演变研究进展
        1.2.3 石漠化驱动因素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水文
        2.1.2 地质地貌
        2.1.3 自然灾害
    2.2 数据源及预处理
        2.2.1 Landsat数据
        2.2.2 DEM数据
        2.2.3 气象数据
        2.2.4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第3章 曲靖市石漠化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3.1 石漠化程度等级划分及评价指标选取
    3.2 石漠化等级评价指标的提取
        3.2.1 基岩裸露率信息提取方法对比研究
        3.2.2 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
        3.2.3 坡度信息提取
    3.3 基于CART决策树的石漠化信息提取
    3.4 精度评价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曲靖市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及规律研究
    4.1 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1.1 石漠化时间演变特征
        4.1.2 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
    4.2 石漠化时空演变速度分析
        4.2.1 单一等级石漠化动态度分析
        4.2.2 综合石漠化动态度演变过程分析
    4.3 石漠化时空演变规模与方向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曲靖市石漠化驱动机制研究
    5.1 驱动因子的选取及预处理
    5.2 石漠化驱动因素研究方法
    5.3 石漠化时空演化的单一驱动因素分析
        5.3.1 自然因素驱动力分析
        5.3.2 人为因素驱动力分析
    5.4 石漠化时空演化的驱动因子综合分析
    5.5 近30 年来曲靖市石漠化发育演化归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岩溶断陷盆地典型县域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以云南建水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2.2 客观熵权法
        2.2.3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
        2.2.4 可持续性分析
        2.2.5 建水县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建水县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
        3.1.1 建水县石漠化治理社会效益
        3.1.2 建水县石漠化治理生态效益
        3.1.3 建水县石漠化治理经济效益
    3.2 建水县石漠化治理效益可持续性
4 讨论
5 结论

(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典型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断陷盆地生态环境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3.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
        1.3.3 传统的石漠化治理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的联系与区别
        1.3.4 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6 技术路线与方法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背景
    2.3 环境地质条件
        2.3.1 地理地质
        2.3.2 地质环境区划
    2.4 气象
        2.4.1 气温
        2.4.2 日照时数
        2.4.3 降水
        2.4.4 蒸发
    2.5 水文
    2.6 土地利用现状及植被
    2.7 社会经济状况
    2.8 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情况
第3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3.2.2 小江流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确定
        3.2.3 云南小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量估算
        3.2.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敏感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格局的变化情况
        3.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化
        3.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
        3.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项价值变化
        3.3.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3.4 讨论
        3.4.1 断陷盆地流域空间异质性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响应
        3.4.2 石漠化治理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3.5 结论
第4章 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
    4.1 断陷盆地区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
    4.2 断陷盆地区不同海拔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
        4.2.4 小结
    4.3 断陷盆地区的共有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
第5章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技术示范
    5.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石漠化治理的耦合模式
        5.1.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5.1.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5.2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5.2.1 岩溶中山区石漠化治理模式
        5.2.2 溶丘台地槽谷区石漠化治理模式
        5.2.3 岩溶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模式
        5.2.4 盆底沉积平坝区石漠化治理模式
        5.2.5 小江岩溶河谷区石漠化治理模式
        5.2.6 讨论
        5.2.7 小结
    5.3 示范点的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5.4 小江流域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
    5.5 小江流域建设成果
第6章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监测评价
    6.1 评价方法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评价指标体系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3 生态监测与数据分析
        6.3.1 石漠化监测
        6.3.2 植物多样性监测
    6.4 不同地貌类型石漠化治理模糊评价
    6.5 小结
第7章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优化与推广应用
    7.1 模式存在问题与优化
    7.2 模式推广的适宜性分析
        7.2.1 模式推广适宜性
        7.2.2 模式推广范围分析
    7.3 推广的保障措施
        7.3.1 技术措施
        7.3.2 政策措施
        7.3.3 其它措施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8.1.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模式
        8.1.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技术
        8.1.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
    8.2 创新点
    8.3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参与课题项目
    获奖情况
    学术论文
    专利
致谢

(5)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修复模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NDVI回归分析
        2.2.2 Mann-Kendall突变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建水县1992—2017年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
        3.1.1 植被覆盖度随时间的变化
        3.1.2 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
    3.2 建水县植被修复模式
    3.3 建水县生态修复模式评价
        3.3.1 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NDVI的变化情况
        3.3.2 纯生态林修复模式下不同树种NDVI的变化情况
        3.3.3 混交生态林修复模式下不同混交林NDVI的变化情况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6)基于气候情景的岩溶断陷盆地2020—2050年植被动态变化模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长时间序列下的气候条件与NDVI关系拟合与预测
        2.2.2 NDVI变化趋势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断陷盆地未来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3.2 断陷盆地未来植被时空变化特征
    3.3 植被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7)滇东海峰喀斯特盆地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土壤水文功能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喀斯特生态系统
        1.2.2 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及评价
        1.2.3 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恢复研究及评价
        1.2.4 土壤水文功能的研究现状
        1.2.5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地质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2 土壤物理性质的采集与处理
        2.2.3 土壤化学性质采集与处理
        2.2.4 枯落物的采集与处理
        2.2.5 土壤渗透率的测定
        2.2.6 植物根系密度的测定
        2.2.7 土壤水文功能模型
        2.2.8 土壤团聚体与颗粒组成
        2.2.9 耦合度协调模型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土壤水文功能
    3.1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枯落物的持水性
        3.1.1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枯落物的蓄积量
        3.1.2 不同恢复模式的云南松林枯落物的持水性
        3.1.3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枯落物的持水过程
    3.2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土壤性质
        3.2.1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3.2.2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土壤化学性质
    3.3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土壤渗透性能
    3.4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根系密度
    3.5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基径面积、植株密度
    3.6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土壤结构
第4章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土壤水文功能模型及机理
    4.1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土壤水文功能模型
    4.2 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的土壤水文功能机理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治理自然地域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喀斯特峰丛洼地分区原则
    2.3 喀斯特峰丛洼地分区指标
    2.4 喀斯特峰丛洼地分区方法
3 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
    3.1 基于修正后地质填图的峰丛洼地一级分区
    3.2 基于气候分异的峰丛洼地二级分区
    3.3 基于大地貌部位和微地貌形态的峰丛洼地三级分区
        3.3.1 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
        3.3.2 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
        3.3.3 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
        3.3.4 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区
4 讨论
5 结论

(9)云南省县域尺度的石漠化分布与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获取
    1.3 研究方法
        1.3.1 分区原则
        1.3.2 分区方法与等级体系
        1.3.3 分区参考因子及评价
        1.3.4 分区命名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云南石漠化分区的划分因子及评价
        2.1.1 地形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带性土壤
        2.1.4 植被
        2.1.5 影响因子评价结果
    2.2 分区结果
        2.2.1 北热带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
        2.2.2 南亚热带中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
        2.2.3 中亚热带高原山地石漠化区
        2.2.4 北亚热带高中山石漠化区
        2.2.5 暖温带高中山石漠化区
        2.2.6 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原温带石漠化区
        2.2.7 金沙江燥热河谷石漠化区
3 结论与讨论

(10)云南省石漠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省石漠化分布及成因的研究
    (一) 石漠化分布的研究
    (二) 石漠化成因研究
二、石漠化综合性防治研究
    (一) 整体石漠化综合防治研究
    (二) 区域石漠化综合性防治研究
三、石漠化与植被恢复研究
    (一) 整体石漠化与植被恢复
    (二) 区域石漠化与植被恢复
四、小结

四、滇东高原的石漠化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植被恢复对滇东喀斯特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 方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曲靖市为例[D]. 卢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岩溶断陷盆地典型县域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以云南建水县为例[J]. 肖林颖,吴秀芹,周金星,肖桂英. 地球学报, 2021(03)
  • [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典型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范式[D]. 梁锦桃.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5]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修复模式评价[J]. 肖林颖,吴秀芹.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6]基于气候情景的岩溶断陷盆地2020—2050年植被动态变化模拟预测[J]. 李丹,庄义琳,吴秀芹. 地球学报, 2021(03)
  • [7]滇东海峰喀斯特盆地不同恢复模式云南松林土壤水文功能对比[D]. 匡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治理自然地域分区[J]. 张雪梅,祁向坤,岳跃民,王克林,张信宝,刘大元. 生态学报, 2020(16)
  • [9]云南省县域尺度的石漠化分布与区划[J]. 刘鹏,王妍,刘宗滨,郭玉静,张紫霞,李乡旺,杨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5)
  • [10]云南省石漠化研究综述[J]. 马卓辉. 保山学院学报, 2019(03)

标签:;  ;  ;  ;  ;  

滇东高原石漠化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