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暑士兵肌酸磷激酶与乳酸脱氢酶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1](2021)在《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提出1 前言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 是热环境下体育竞技和军事训练中常见的疾病, 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在热射病的实际防治过程中经常存在误诊漏诊、对其严重程度估计不足、治疗方案实施不正确等情况, 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急诊是热射病救治的重要关口, 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提高热射病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急诊医护人员对热射病及其救治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热射病患者的抢救成功
段媛媛,李成,刘辉,邹德勇,李慧芳,杨长春,赵亮[2](2021)在《某部士兵高温高强度军事训练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某部士兵高温高强度军事训练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某部参加10 km长跑训练士兵52例,于训练前后进行生化指标检测,比较训练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1)训练后电解质Ca+、Na+较训练前升高[(2.6±0.07)mmol/L vs.(2.5±0.06)mmol/L,(145.2±1.6)mmol/L vs.(141.9±5.5)mmol/L,P<0.01],Mg+、K+较训练前降低[(0.9±0.06)mmol/L vs.(1.0±0.07)mmol/L,(4.4±0.4)mmol/L vs.(5.0±0.4)mmol/L,P<0.01];(2)训练后AST较训练前升高[(20.7±6.6)μmol/L vs.(18.7±4.2)μmol/L,P<0.01],ALT、GGT、ALP、TBIL、DBIL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训练后Cr、UA、LAC较训练前升高[(74.1±11.2)μmol/L vs.(67.4±14.6)μmol/L,(426.4±77.3)μmol/L vs.(411.2±78.3)μmol/L,(7.4±0.6)μmol/L vs.(4.4±0.7)μmol/L,P<0.01],Urea、β2-MG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训练后LDH、CK较训练前升高[(229.9±24.1)U/L vs.(188.3±31.2)U/L,(188.3±57.2)U/L vs.(149.6±58.8)U/L,P<0.01],CHE、CK-MB训练前后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高强度训练可对机体造成影响,但未发生器官损伤,在训练后及时补充电解质,是尽快恢复体力的有效措施。
吕雅婷[3](2021)在《FECH基因IVS3-48突变及KIM-1、NGAL与高温高湿运动所致肝肾损伤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一、FECH IVS3-48基因突变与中国汉族青年男性热应激损伤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IVS3-48T/C多态性与中国汉族青年男性高温运动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以141名中国汉族健康青年男性为研究对象,在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3km长跑运动前后采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乳酸、肝功能(AST、ALT)、肾功能(CCr)、细胞酶学(CK、LDH),应用Sanger测序检测受试者的FECH IVS3-48等位基因。根据受试者组织细胞损伤情况,将其分为损伤组与非损伤组。对比分析FECH IVS3-48基因多态性与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运动性损伤的相关性。结果:⑴组织细胞损伤:32例(22.70%)受试者运动后出现组织细胞的损伤;⑵FECH IVS3-48等位基因:FECH IVS3-48T>C等位基因在研究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为34.04%;其中损伤组为34.38%,非损伤组为33.94%;⑶FECH IVS3-48基因型:三种基因型在研究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依次为TT基因型共62例(43.97%),TC基因型共62例(43.97%)、CC基因型为17例(12.06%);⑷基因型与运动性损伤的相关性:TT、TC、CC基因型在损伤组中分别为12例(37.50%)、18例(56.25%)、2例(6.25%),在非损伤组中分别为50例(45.87%)、44例(40.37%)、15例(13.76%),两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2.709,p=0.273);⑸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排除BMI、年龄的影响后FECH IVS3-48基因型与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性组织细胞损伤无明显相关性。结论:⑴高温高湿条件下剧烈运动是造成人体组织细胞损伤的高危因素,可使部分青年男性出现组织细胞损伤;⑵FECH具有多态性,IVS3-48T>C在研究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为34.04%;⑶研究结果显示IVS3-48T>C突变与中国青年男性高温高湿运动所致组织细胞损伤的风险无明显关联。二、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所致肝肾损伤早期损伤分子研究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所致人体肝肾损伤的新型分子标志。方法:以热习服超过1年以上的100名部队官兵为研究对象,根据环境温度湿度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常温常湿组(环境温度26±2℃,湿度50±5%),高温高湿组(环境温度33±2℃,湿度65±5%),分别在3km长跑训练前后采集受试者静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应用ELISA检测血浆NGAL、KIM-1的水平。结果:⑴温度湿度对运动性肝肾损伤影响:高温高湿运动组较常温常湿运动组更易发生肝肾损伤,运动后ALT、AST、Cr均有所升高,与运动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温高湿组升高的幅度更大,AST、Cr与常温常湿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运动性损伤早期分子改变:运动后两组受试者NGAL、KIM-1均有上升,仅高温高湿组与运动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运动后高温高湿组与常温常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热运动所致肾损伤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运动时的环境温度、运动速度、ΔCCr与ΔSCr具有线性关系,与年龄、军龄、BMI、ΔNGAL、ΔKIM-1无明显线性关系。结论:⑴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较常温常湿环境更易发生肝肾损伤;且运动速度越快发生肝肾损伤的风险越大;⑵肾脏早期损伤分子KIM-1和NGAL运动后即时检测对判断肝肾损伤无明显临床意义。
汪晓[4](2013)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运动致大鼠多脏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射病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临床急症,临床上分为经典型热射病(classic/nonexertional heat stroke,CHS)和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前者主要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和/或并发其他疾病者;后者主要是由于个体剧烈运动主要内脏器官相对缺血缺氧以及机体产热增加,产热量远远超过机体散热能力所致,多发生在年轻的健康人群,如运动员军人学生等目的:通过构建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大鼠模型,观察不同条件下大鼠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血及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相关指标(8OhdG) SIRS相关主要炎症介质(TNF-α,IL-6)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并对大鼠肝肾肺心脑行普通病理检测,进而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剧烈运动对肝脏的损伤及其机制,提高对劳力性热射病的认识,同时也为军队学校竞技运动科学化训练及特殊条件下作战和体育运动人体耐受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⑴模拟热气候环境通过五道计算机控制大鼠转轮式跑步机,构建劳力性热射病模型;采用机械法制备新鲜肝细胞悬液,然后采用JC-1荧光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⑵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正常对照组常温运动组高温高湿运动组大鼠肝肾心肺脑的形态学变化及病理学变化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肌酐(CRE)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浓度⑶采用酶联免疫反应方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浓度,探讨劳力性热射病导致肝功能障碍的病理始动环节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结果:⑴跑步时间变化常温运动组与高温运动组大鼠跑步时间为其开始跑步至力竭或体温达诊断标准时的时间段,常温运动组与高温运动组大鼠平均运动时间分别为60±5min和15±3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⑵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正常对照组与常温组相比,p=0.204;对照组与高温运动组相比,P=0.002;常温运动组与高温运动组相比,P=0.040⑶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变化①与对照组相比,常温运动组高温运动组的血清ALT AST ALP LDH CREA BUN CK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常温运动组与高温运动组对比,血清ALT AST ALP LDH CREA BUN CK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⑷8-OhdG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对比:常温运动组高温运动组肝组织8-OhdG表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29),常温运动组与高温运动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42)⑸血浆炎症介质水平变化与对照组对比:①常温运动组高温运动组大鼠血浆IL-6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常温运动组与高温运动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45)②常温运动组高温运动组大鼠血浆TNF-α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常温运动组与高温运动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43)结论: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大鼠运动耐力下降,温度较常温提高10后,大鼠的运动耐力会下降4倍;⑵大鼠在常温下力竭运动造成的多脏器损伤以水肿和急性炎症为主,组织和细胞坏死较少见,而高温运动组各器官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组织细胞坏死,细胞核碎裂⑶劳力性热射病大鼠血浆TNF-α IL-6含量显着升高,提示热应激与运动可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从而引起多脏器损伤,这可能是劳力性热射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⑷本研究结果显示劳力性热射病大鼠肝组织8-OhdG含量增加,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提示组织缺血缺氧诱发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细胞凋亡在劳力性热射病肝损伤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刘春利,宗杰[5](2012)在《休克患者骨骼肌损伤肌酶谱的变化》文中认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血、血浆或体液和电解质丢失导致循环衰竭,不能维持正常的机体组织血供以及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给,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查阅休克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对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均有明确的论述,但缺乏对骨骼
游嘉[6](2012)在《热环境军事作业应激负荷评价生物学标志物筛选及损伤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温热环境是我军最常见的军事作业环境,我国有大面积国土处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另外特定的微小气候环境如防化服、密闭舱室等也是常见高温作业环境。在上述热环境下作业、训练或作战时,炎热的外环境使机体散热困难,甚至被迫接受大量的外加热(热辐射、热对流),机体处于高度的热应激状态,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反应;当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能力时,则会产生不良影响,给机体带来危害,甚至导致热衰竭和热休克,降低机体的作业效能。因此,评价及监测热环境军事作业人员的应激负荷程度,增强热环境军事作业人员的热适应能力、减轻应激损伤,对提高热环境条件下部队的作业、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高温作业应激损伤机制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代谢产物堆积[1]、氧化应激损伤[2]、高温直接损伤[3]和神经内分泌学说[4]等,但目前尚无直接测定热环境军事作业人员应激负荷的方法。近年有研究显示,一些新的生理指标和神经内分泌指标与机体的主观应激负荷显着相关,如耳道温度、瞳孔直径变化频率、唾液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A,CGA)、唾液淀粉酶(salivaryamylase,AMS)[5-10]等,但尚不清楚它们是否可作为评价热环境军事作业应激负荷的生物学标志物。本研究选取某热区部队80名男性战士,在湿热环境下进行不同强度作业以施加不同程度的应激负荷,围绕高温作业的氧化应激损伤学说和神经内分泌学说,结合传统的作业应激评价指标[11(]心率、血压、出汗率),重点关注机体的耳道温度,疲劳的心理学(临界闪光融合频率,闪烁频率、反应时),神经内分泌(血浆皮质醇、唾液淀粉酶、唾液嗜铬粒蛋白A、唾液皮质醇),代谢产物(乳酸、肌酐、尿素氮)、氧化-抗氧化系统(丙二醛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和组织损伤标志物(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指标在热环境作业前后改变,并与作业强度做Spearman’s相关性分析,寻找和筛选高温作业应激负荷灵敏的生物标志物。同时由于缺乏热应激负荷的量化评价指标,目前尚没有广泛认可的热应激损伤防治药物。以往研究发现,来源于食物的抗氧化提取物如茶多酚、番茄红素、花色苷类物质等能有效缓解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和比赛时生理-心理应激负荷,并可显着提高其运动成绩[12]。本实验室以往研制的一种以富含多酚的木瓜超微提取物和牛磺酸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制剂具有较强的抗疲劳效应,并发现其可以显着减少作业后机体的代谢产物堆积,并抑制自由基生成,而该制剂是否具有对抗热环境军事作业应激损伤的效应值得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高湿环境,建立大鼠高温负重游泳力竭模型,并将干预组大鼠用木瓜超微提取物与牛磺酸混合物(Chaenomelesextractandtaurinemixture,CETM)处理8天后,进行大鼠高温负重游泳力竭预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研究筛选出的热应激负荷评价敏感指标,在某热区部队招募志愿者进行人群干预试验,干预组受试者用CETM干预8天后,在热环境下进行重度强度军事作业,探讨CETM可否降低机体在热环境作业时的应激损伤。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筛选研究发现心率、AST、ALT、LDH、SC可作为热环境军事作业应激负荷生物标志物1.1本研究发现,热环境作业后受试者耳道温度升高,出汗率增加,心率、临界闪烁、融合频率显着升高,血压降低,反应时减少。采用Spearman’s方法分析其与作业强度间的相关性,发现作业后心率改变与热环境作业应激负荷正显着相关(r=0.498,P<0.05)。1.2受试者血浆皮质醇、唾液皮质醇(SalivaryCortisol,SC)、AMS、CGA分泌增加,血浆中乳酸、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肌酐、尿酸含量显着升高。采用Spearman’s方法探讨其与作业强度间的相关性,发现作业后SC改变与热环境作业应激负荷正显着相关(r=0.923,P<0.05)。1.3热环境作业后受试者血浆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着升高;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otalantioxidantcapacity,TA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显着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随着作业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采用Spearman’s方法探讨其与作业强度间的相关性,发现作业后GSH含量改变与热环境作业应激负荷负显着相关(r=-0.520,P<0.05)。1.4在热环境进行中度强度以上军事作业后,受试者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含量升高,但都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采用Spearman’s方法探讨其与作业强度间的相关性,发现作业后ALT、AST、LDH含量改变与热环境作业应激负荷正显着相关(r=0.245、0.353、0.720,P<0.05)。2.CETM对热应激损伤有显着防护作用2.1大鼠高温游泳力竭模型建立。本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人工气候箱建立环境温度和水体温度可自行控制、游泳过程可实时监控的新型大鼠游泳模型(专利号:2011202385602)。在本试验中,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高湿环境(环境温度33℃,湿度85%,水体温度33℃),并将大鼠尾部负重(体重5%)建立高温大鼠负重游泳力竭模型。2.2CETM对大鼠高温负重游泳时热应激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大鼠的负重游泳力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血浆中TA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中BUN、LD含量低于对照组。2.3CETM对人体热环境作业时热应激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到,干预组受试者作业后心率和血浆中ALT、AST、LDH、SC含量均低于对照组,GSH含量要高于对照组,其中AST和SC含量在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热环境可加重作业时机体的生理负荷,激活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抑制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增加自由基生成,引起机体代谢产物堆积,最终导致组织损伤;作业后心率和血浆中AST、ALT、LDH、SC的改变率与作业强度显着正相关,提示上述几个指标均可作为评价热环境军事作业后机体的应激负荷程度的生物标志物。其中SC取样便捷,与作业强度的相关性最大,因此SC可作为评价热环境军事作业应激负荷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以木瓜超微提取物和牛磺酸为主要成分的CETM可能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堆积、增强组织有氧代谢,减轻高温作业后机体的应激负荷,从而对高温作业应激负荷对机体的损伤有显着防护作用。
仲崇翔,王东,廖日洪[7](2011)在《血清肌酶谱变化与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关系》文中提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横纹肌细胞缺血缺氧,大量乳酸堆积,细胞发生破坏崩解释放内容物至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中,产生肌红蛋白损伤肾小球及肾小管,严重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本文报告2例肌酶呈上升数十倍至上百倍增高的典型病例诊治过程,主要是分析探讨血清肌酶谱的变化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关系及其临床
杨宝垒[8](2011)在《模拟湿热环境下体能训练提高军人负重行军和5km武装越野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负重行军、5km武装越野是部队日常训练中极其重要训练科目。它不仅可以检验军人在各种复杂情况下耐力、负重能力、体能储备和意志品质;而且还可以评价官兵在特殊情况下的适应能力和应急作战能力。21世纪在信息化条件下,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对军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战争要求军人在具备既往作战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具备体适能、技能和智能三种能力。其中体适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而负重行军、5kmm武装越野又是体适能训练的重点内容。因此摸索和提高负重行军、5km武装越野能力是当前我军军事训练的首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军的战略方向为南中国海、东海和东南沿海,这些海域属海洋性气候,具有空气中水分多、湿度大、夏季气温高等特征,而在这种热环境下军人的体能较常温下降明显,可见在热环境下进行负重行军、5km武装越野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自然热环境训练则存在诸多限制和不便,而在模拟热环境训练则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模拟热环境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员热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还可弥补常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解决和提高负重行军、5kmm武装越野训练的水平。本次实验以某军校年龄18至23岁,60名男性海军学员为受试对象,经高温高湿环境下12min负重行军测试后分组配对,试验组对照组各30名。试验组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利用踏步机和无动力跑步机进行11次负重训练,训练中以五点温度、肛温、血压和心率等方面的变化,评定学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活动的耐热承受力,确保高温训练的安全。实验组经模拟湿热环境下训练,对照组经部队日常训练。最后在统一场地、统一着装、统一考核,从而评定训练效果。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通过对肛温、心率血压、五点皮肤温度、12min负重行军和5km武装越野的数据分析,评价试验组的训练效果。通过科学的实施,得出如下结论:1.在湿热环境下负重训练,机体受热,反射性引起皮肤血管极度舒张、心血管系统负荷高度紧张和分泌不适量的浓缩汗液;心输出量增加,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同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失水、血液浓缩,则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高温训练中心率控制在162次/分钟以下,150次/分钟左右为宜;湿热环境训练中科学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是控制受试者血压、心率的关键。2.肛温是评价机体热承受力的指标,机体耐热承受上限肛温值为38.9℃,热承受极限肛温值为39.4℃,训练量大肛温就高,反之就低;数据统计结果表示,肛温均在机体耐热承受范围之内,训练中肛温的控制符合生理安全的限度;湿热环境训练中,训练量大小的把握,是控制机体耐热承受受力的关键。3.实验组学员高温高湿环境下12min负重行军成绩测试和对照组学员成绩有显着差别(P<0.0001)。湿热环境下进行体能训练,对军人12min负重行军能力提高明显。4.实验组通过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训练,5km武装越野成绩有显着提高,通过训练前后自身对照和空白对照,均有显着差别(P<0.0001)。湿热环境下进行体能训练,对军人5kmm武装越野成绩提高显着。
荣鹏[9](2011)在《劳力性热射病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热射病也称为致死性中暑,目前主要将其分为两类:非劳力性热射(classic/ nonexertional heat stroke,CHS)和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CHS由暴露于高温环境造成,多发生于幼小、年长、有潜在疾病的人;而EHS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高强度的体能作业造成,其多发生于健康青年人、运动员、军事人员。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以非劳力性热射病为主,研究范畴涉及发病机制、临床研究、病理、病理生理等各个方面,但是关于劳力性热射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目的构建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大鼠模型,观察不同造模条件下模型组大鼠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内毒素(LPS)水平变化对大鼠肾、肝、肺、心、小肠、骨骼肌的功能、形态学变化及病理损伤的影响,进而探讨EHS致多脏器序贯损伤的机制,为提高救治水平,降低其致死、致残率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防治思路。方法1.通过六道计算机控制多功能动物跑台,构建EHS动物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法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1组(高温跑步运动60min),模型2组(高温跑步运动100min)大鼠肾、肝、肺、心、小肠、骨骼肌的形态学变化及病理学变化。2.采用免疫酶联反应方法检测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内毒素(LPS)浓度;通过全自动生化仪同步检测血肌酐(CRE)、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同工酶(CK-MB)、凝血机制(PLT、FB、D-Dimer)等指标变化,探讨劳力性热射病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ountions syndrome,MODS)的病理始动环节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结果1.形态学改变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1组各脏器未见明显异常,模型2组大鼠肾脏体积明显增大,被膜紧张,肾脏切面皮质略增厚;双肺肺叶肿胀,呈暗红色,重量增加,表面可见散在出血点或出血斑;小肠可见肠壁增厚,粘膜充血肿胀;肝脏可见肿大,质软,表面光滑;心肌未见明显异常。2.病理学改变(H-E染色):与对照组相比较:①小肠:模型1组出现轻度肠壁增厚,小肠绒毛萎缩及部分脱落;模型2组显示明显的粘膜增厚,水肿,呈节段性改变,病变部位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②肾脏:模型1组肾小球未见明显改变,肾小管间质可见轻度水肿,散在出血,模型2组肾小球未见明显异常,肾间质可见广泛出血,肾小管受压变形,管腔狭窄,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③肺脏:模型1组可见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细胞萎缩,脱落,支气管管腔扩张变形,可见散在肺间质出血;模型2组出现支气管上皮细胞萎缩,脱落,支气管管腔变形狭窄,肺泡明显扩张,肺泡间隔变窄并断裂,相邻肺泡融合成较大囊腔,肺间质可出现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及广泛出血。④肝脏:模型1组在汇管区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未见明显肝细胞水肿,可见局灶出血;模型2组可见肝细胞广泛细胞水肿,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片状出血。⑤骨骼肌:模型1组出现轻度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肥大,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模型2组出现明显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肥大伴广泛结构破裂。⑥心肌:三组未见明显异常。3.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免疫酶联反应,ELISA法)与对照组相比,①模型1组的内毒素(ET)浓度明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 IL-10、IL-6、IL-1β、TNF-α的表达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模型2组ET、IL-10、IL-6、IL-1β、TNF-α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极其显着差异,(P<0.01)。③经相关分析发现,TNF-α、IL-1β、IL-6、IL-10表达水平与ET浓度变化呈现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 =0.901、r=0.937、r=0.905; r=0.882、P均<0.05)。4.生化结果变化(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血常规)与对照组相比:①模型1组的CK、CK-MB、ALT、AST、BUN、CRE、PLT、FB、D-Dimer水平无明显变化;②模型2组CK、CK-MB、ALT、AST、BUN、CRE、D-Dimer均明显增高,PLT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FB无明显变化。③经相关分析发现: CK、ALT、AST、BUN、CRE与D-Dimer浓度升高均与ET水平变化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3、r= 0.679、r=0.351; r=0.839、r= 0.756、r=0.840, P均<0.05);而PLT水平与ET浓度呈现显着负相关,(r=-0.559, P均<0.05); FB浓度与ET水平无关( r=0.153, P>0.05)。结论1、各器官对热损伤的异质性表现:①出血性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各脏器的损伤中,以小肠炎症细胞浸润出现较早,渗出物中含有红细胞,表明发炎局部血管损伤较为明显,炎症反应程度严重。②动脉性充血、细胞水肿及间质出血反应:模型组的肾脏、肺脏、肝脏肿胀,包膜紧张,苍白、浊肿。镜下细胞肿大、胞浆内出现颗粒样、空泡样变性;细胞间质损伤以出血为主,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③骨骼肌损伤: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肥大伴广泛结构破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出血。心肌未见明显病理变化。2、伴随着血中内毒素浓度明显升高,IL-10、IL-6、IL-1β、TNF-α水平也随之升高,两者有显着正相关性。3、在劳力性热射病早期,CK、CK-MB、ALT、AST、BUN、CRE、PLT、FB、D-Dimer浓度无明显变化;伴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出现CK、CK-MB、ALT、AST、BUN、CRE、D-Dimer水平均明显增高,并与内毒素的升高呈显着正相关,而PLT明显降低,且与内毒素的升高呈现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由于各器官对热损伤的异质性,劳力性热射病的早期即可出现小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伤,导致细菌移位;导致内毒素血症并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增多,这一过程可能参与了劳力性热射病致MODS、DIC的发生和发展。
张礼[10](2010)在《γ-氨基丁酸对热应激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讨γ-氨基丁酸对热应激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在夏季平均温度28摄氏度以上时选用SM3系樱桃谷鸭苗2000只,正常饲喂至19日龄,以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200只鸭,分20-32日龄和33-42日龄两阶段日粮饲喂,其中试验组日粮除每吨饲料添加100ppm氨基丁酸外其余与对照组相同。结果表明,γ-氨基丁酸对肉鸭体温无显着影响(P>0.05),但是极显着降低肉鸭20-32日龄和33-42日龄的采食量(P<0.01);γ-氨基丁酸对于肉鸭的成活率、出栏体重和胴体率无显着影响(P>0.05),但是极显着降低料肉比(P<0.01);γ-氨基丁酸对于肉鸭血清尿酸(UA)、三碘甲腺原氨酸(T3)水平无显着性影响(P>0.05),但是显着降低肉鸭血糖(GLU)浓度(P<0.05),显着升高血清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NEFA)浓度(P<0.05);添加γ-氨基丁酸后除肉鸭的脑组织中氨基丁酸含量极显着提高外(P<0.01),全血和肝脏、肾脏、心脏等主要器官中氨基丁酸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
二、中暑士兵肌酸磷激酶与乳酸脱氢酶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暑士兵肌酸磷激酶与乳酸脱氢酶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某部士兵高温高强度军事训练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对电解质的影响 |
2.2 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
2.3 对肾脏功能、乳酸和二氧化碳的影响 |
2.4 对磷酸肌酸激酶等相关酶类的影响 |
3 讨 论 |
(3)FECH基因IVS3-48突变及KIM-1、NGAL与高温高湿运动所致肝肾损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FECH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青年男性热应激损伤的关联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所致组织器官损伤早期损伤分子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肾损伤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温高湿条件下运动致大鼠多脏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References |
(5)休克患者骨骼肌损伤肌酶谱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热环境军事作业应激负荷评价生物学标志物筛选及损伤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热环境军事作业应激负荷评价生物学标志物筛选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CETM 对热环境军事作业应激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 |
第一节 CETM 对大鼠高温负重游泳时热应激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节 CETM 对人体热环境军事作业时热应激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高温作业应激致疲劳机制及其营养改善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
(8)模拟湿热环境下体能训练提高军人负重行军和5km武装越野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目的 |
2 研究的现状 |
2.1 湿热环境训练研究的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2.1.3 军队院校研究现状 |
2.2 存在的问题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试验法 |
3.2.4 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湿热环境训练对心率、血压影响的分析 |
4.2 湿热环境训练对肛温和五点皮肤温度影响的分析 |
4.3 湿热环境训练对12min负重行军成绩影响的分析 |
4.4 湿热环境训练对5km武装越野成绩影响的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劳力性热射病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三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γ-氨基丁酸对热应激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试验一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二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暑士兵肌酸磷激酶与乳酸脱氢酶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J].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11)
- [2]某部士兵高温高强度军事训练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意义[J]. 段媛媛,李成,刘辉,邹德勇,李慧芳,杨长春,赵亮. 武警医学, 2021(06)
- [3]FECH基因IVS3-48突变及KIM-1、NGAL与高温高湿运动所致肝肾损伤相关性研究[D]. 吕雅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高温高湿条件下运动致大鼠多脏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D]. 汪晓.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5]休克患者骨骼肌损伤肌酶谱的变化[J]. 刘春利,宗杰. 临床荟萃, 2012(14)
- [6]热环境军事作业应激负荷评价生物学标志物筛选及损伤防治研究[D]. 游嘉.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1)
- [7]血清肌酶谱变化与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关系[J]. 仲崇翔,王东,廖日洪. 中国实用医刊, 2011(23)
- [8]模拟湿热环境下体能训练提高军人负重行军和5km武装越野能力的研究[D]. 杨宝垒.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9]劳力性热射病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相关机制研究[D]. 荣鹏. 泰山医学院, 2011(05)
- [10]γ-氨基丁酸对热应激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D]. 张礼.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