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及建议

辽宁省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及建议

一、辽宁省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绍士[1](2020)在《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昭通市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预警研究》文中提出山洪灾害在我国西南地区频繁发生,给这些地区造成严重的损失。山洪灾害的防治除有限的工程措施外,非工程措施是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山洪灾害预警机制是山洪灾害防治的主要方案。山洪灾害预警机制建立的关键环节是预警指标的选择和确定。随着实际应用的发展和气象预报水平的不断提高,山洪临界雨量是目前最主要的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山洪临界雨量是否合理关乎山洪灾害预警的根本,因此山洪临界雨量的确定方法是目前山洪灾害防治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昭通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山洪事件和地质地貌特征进行了调查。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HEC-HMS这一成熟水文模型对该地区典型山洪流域大汶溪流域已发生的山洪事件进行模拟,探究了该流域的雨洪关系,进行了基于雨洪关系的临界雨量推求,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为:(1)根据对昭通地区山洪事件及地质地貌特征进行初步的调查,可以发现,由于特定的气候和地质组合,昭通地区山洪灾害严重。该地区山洪灾害集中分布在夏秋季节,发生在6~9月份的山洪灾害占比高达86%。从空间分布上看,昭通地区山洪灾害集中于彝良县和镇雄县为代表的中部及东部地区,两个县总共发生了141次,占有记录山洪灾害次数的62.4%,其他9个县区仅占该地区山洪发生次数的37.6%。大汶溪流域是昭通地区的典型山洪流域,山洪灾害发生频次较多,洪水规模较大,最大的洪峰流量高达1050m3/s。根据长达六年的水文气象观测数据资料,可以发现大汶溪流域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这与大汶溪流域山洪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相对应,说明强降水是大汶溪流域山洪的主要诱发因子。此外,该流域内偶发极端天气事件次数呈增加趋势,这为该流域山洪灾害的防治带来了更多的压力。(2)利用ArcGIS平台、HEC-GeoHMS水文模块,采用昭通地区DEM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了包含23个子流域的大汶溪数字化流域,为HEC-HMS水文模型后续计算模拟提供了流域基本信息。基于选用大汶溪流域自2013年到2018年共六年内发生的山洪事件作为模拟对象,利用HEC-HMS水文模型,采用SCS曲线数(CN)损失法、SCS单位线法、月常数基流法、马斯京根(Muskingum)法分别进行产流、汇流、基流、河道演进四个阶段的模拟,对选定的率定期12个场次洪水进行模拟。初次模拟,根据各子流域前期土壤湿度、土壤水文分组为C以及2016年8月份土地利用方式数据所得出流域下垫面综合特征(CN值),以及按照标准方法计算得出的马斯京根法河段洪水演进参数,将CN值设定为:林地70,灌丛、草地65,耕地78,建筑98,裸土88,根据子流域下垫面实际情况进行复合计算,得出子流域CN值;马斯京根河道演进法X值为0.5。结果显示,基于以上计算方法及参数,HEC-HMS水文模型对大汶溪流域的12个场次洪水的洪峰模拟效果除有四个场次达到预期标准外,其余十一个场次的模拟效果较差,模拟值普遍大幅小于实际观测值,但模拟的峰现时间与实测数据有较高的吻合度。(3)利用模型自带的参数优化功能,对率定期12个场次洪水进行优化模拟,通过不断的试算,对模拟结果进行优化,当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一致时停止,此时相关参会在原参数基础上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更符合流域综合特征。通过优化可以确定当流域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处于较干时,CN值应提高到初次模拟时的1.3倍,初损值应降低为原值的0.8,当流域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处于一般时,CN值应该提高到原值的1.13倍,初损值应降低为原值的0.9,当流域前期土壤水分条件处于湿润状态时,可对原CN值及初损值不做更改。参数调整后,对验证期4个场次洪水进行模拟,取得了4个场次洪水全部合格的模拟效果,证明HEC-HMS这一水文模型能够用于该地区的山洪模拟,能够为山洪灾害预警、预防、治理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4)根据HEC-HMS对大汶溪流域近期山洪事件的有效模拟,获得了该流域较准确的雨洪关系,为推求更适合该流域的预警指标提供了基础。根据调查资料,该流域汇流时间集中在4~8小时,因此,确定该流域的预警时段为1h、2h、3h、6h四个时段。根据实地调查,确定大汶溪流域双河口河段成灾水位为407.5m,根据断面特征参数计算成灾流量为515m3/s。采用试算法进行预警指标计算,并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最后确定大汶溪流域双河口断面山洪临界雨量预警值。

柳清文[2](2020)在《福建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及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进入汛期以来,位于闽中内陆山区的三明市降雨频繁,降雨量大,其中,数次集中强降雨过程历史罕见,一方面致使城市内涝严重,低洼地段多处受淹,另一方面,受其影响三明市城区后山暴发群发性地质灾害并且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山洪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能力极大的特性,往往导致房屋、道路、农田毁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每年三明因为暴雨产生的山洪地质灾害使当地经济损失巨大,因此针对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收集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发生洪水灾害的特征参数,结合泥石流发生的3个基本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力条件,分析了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20条冲沟发生泥石流的基本条件,并对20条冲沟泥石流的易发性进行了评价,计算了相关流域的洪水与泥石流设计流量,同时分析了下游排水涵洞在50年和100年一遇的强降水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的情况下的过流能力,评估了山洪与泥石流的危险性大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进行野外实地踏勘、现场测量沟谷两侧坡度和发生在沟道两岸的坡面滑坡以及沟道内的松散固体物质。三明市区后山各冲沟流域内存在多处来源于两侧坡体上的坡积土崩滑于沟道内,可能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物源来源。(2)采用现场踏勘、工程地质测绘等勘察方法,查明该泥石流沟内的物源类型、漂木堵塞情况,测量市政排水涵洞,测量山洪洪痕断面,通过福建省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洪水洪峰流量等。本文通过获取降雨数据以及野外山洪洪峰调查,得出研究区于2019年5月16日至18日降雨的重现期为50年。同时暴发洪水的重现期也是50年。(3)分析泥石流发育基本特征,对后山小流域泥石流易发性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沿沟松散物储量、河沟堵塞程度、河沟纵坡、沟岸山坡坡度、产沙区沟槽横断面等15个主要因子,对后山小流域泥石流进行易发性分析。研究区20条冲沟除了1#冲沟为不易发外,其余冲沟的泥石流易发程度均为轻度易发。(4)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通过洪水与泥石流设计流量计算,并对过水涵洞的洪水与泥石流过流流量对比,同时考虑树木在有涵洞的情况下,进而对流域危险性进行分析。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下游沟口的洪水全是由市政涵洞排导,提出了堵塞条件和过流能力的判断依据,以及山洪与泥石流危险性判断方法。

韩春浓[3](2020)在《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水灾害是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山区小流域地区,其蓄水能力较弱,且山洪的突发性也较强,因此对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及山洪预报预警研究是水文水资源领域的重点问题。然而,对于山洪预警决策问题,涉及到降雨信息、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等不确定因素以及多种预警模式并存的问题,预警过程中常有多种不确定信息互为掣肘,导致难以进行山洪预警决策工作。为了解决山洪预警不确定性,本文结合小流域山洪预警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问题和成果如下:(1)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究。结合实际山洪预警工作中常用的多种山洪预警模式,对不同的山洪预警方法、预警时间尺度、预警级别等进行分析对比,选取流域信息、植被覆盖、地形指数、人类活动等指标,建立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模型。以辽宁省桓仁县的五个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问题进行实例研究;根据模型比选结果,对五个小流域进行山洪预警模式优选,并计算各模式方案下的雨量预警指标及流量预警指标。(2)降雨不确定性的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研究。小流域的洪峰预报是山洪灾害防御的重要手段,但其洪峰流量不易预报准。为了更好地预报小流域地区的洪峰流量,结合降雨量级、时程分配和空间分布等不确定信息,参考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中的推理公式法和经验公式方法,考虑造峰雨量、雨型、前期影响雨量等因素,提出一种可应用于小流域地区的峰值预报模型;并以辽宁省四道河子流域为例,进行洪峰预报模型的应用研究。(3)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研究。流域的涉水工程、下垫面变化对山洪灾害预警的效果有较大影响,为了探究这些变化的影响程度,对不同设计工况下的洪水演进过程和淹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辽宁省桓仁县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数据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选择地质灾害、暴雨、涉水工程、植被覆盖等风险源指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评价体系,为综合不确定信息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4)综合不确定信息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综合降雨不确定信息、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结合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究成果,通过预警指标模式选择、降雨不确定性及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分析,以四道河子流域为例,进行山洪预警的研究。通过多种不确定信息组合下的山洪预警效果对比,可知考虑综合不确定信息时,可以提高洪峰预报精度,保证山洪预警的准确性。最后,总结全文内容并展望未来山洪灾害预警相关领域需要解决和完善的工作。

杨棚[4](2020)在《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与缅甸、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接壤,地貌类型以高原山地、丘陵为主,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云南省内的农村公路受建设经费、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其路线又多是围绕山地、丘陵、河流布置,因此云南地区农村公路多是陡坡急弯、半填半挖路基、等级较低、抗水毁能力差,受降雨量影响大时常发生水毁灾害。云南农村公路抗水灾差的特点,阻碍云南广大农村的发展及运输,农村公路的水毁会给当地居民造成出行不便、交通运输受阻等影响,还会对当地乡镇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因此保障云南山区农村公路畅通,研究其抗水毁措施,成为发展云南交通事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对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展开实地调研并对云南省内近几年的农村公路水毁资料进行统计归类,按照省内农村公路水毁的特征、机理及损毁结构,对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进行分类,即路基水毁、边坡水毁失稳、泥石流灾害、路面水毁、挡土墙水毁、排水设施水毁、桥梁工程水毁、防护工程水毁等八大类。以云南省内较典型、较严重的农村公路水毁案例为背景,并结合云南地区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状况及云南省农村公路常用建筑构造、材料等,分析云南省内农村公路八类水毁的主要因素及形成水毁灾害的机理。利用现有文献中农村公路水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收集、整理我国其他省份类似水毁灾害类型的预防及治理措施,如陕西、浙江、西藏等省份抗水灾经验,将其与云南省农村公路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适用于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的防治对策,以此促进云南省内农村公路的发展,增强防护能力减少农村公路水毁对云南省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

陈文鸿[5](2020)在《北京市山区泥石流预警研究》文中提出泥石流灾害是北京地区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地质灾害,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泥石流共造成了500多人死亡,直接损失高达数亿元。北京市山区2012年7月21日强降雨诱发泥石流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地区40多条山谷暴发泥石流。针对北京山区泥石流预警研究,可为受威胁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预测预警信息。因此区域性的泥石流预测预警研究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以北京“7.21”泥石流灾害为例,收集研究区内40处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收集了其他时间段暴发泥石流事件15起。首先,基于研究区泥石流暴发的机理,结合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选择适用于北京山区群发性泥石流的预报模型,然后探讨降雨因素的作用规律,最后结合已有的预警模型对研究区的泥石流沟进行预警,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后将预警模型应用到北京市山区311条直接威胁居民人生安全的泥石流沟道中。主要结论如下:(1)在北京市山区“7.21”泥石流事件中,主要物源来源于堆积在主沟道中的前期滑坡和崩塌堆积体,其形成机理为在强降雨作用下,地表径流冲刷沟道内松散固体物质,继而掀动揭底与水流混合形成泥石流,因此降雨因素对其影响致关重要。(2)短历时强降雨对沟床起动型泥石流的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暴发特大山洪泥石流,其中暴雨中心所在的房山区暴发多处泥石流。并且,诱发研究区泥石流发生的降雨历时都是在9h以内,泥石流暴发的前1h激发雨量大多数都大于30mm和对应的前期累积降雨量大部分都大于150mm。(3)本文选取余斌提出的沟床起动型泥石流预报模型:P=(RT0.2)/G0.5,结合北京山区泥石流的起动机理进行预警,得到很好的效果。1 h降雨预报模型(Cr1=0.28、Cr2=0.35和Cr3=0.47)和10 min降雨预报模型(Cr101=0.062、Cr102=0.078和Cr103=0.103)以及其临界值适用于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蓝,黄,橙,红IV级预警。(4)将泥石流预警模型:P=(RT0.2)/G0.5的1h降雨模型和10min降雨模型运用于北京山区311条潜在泥石流沟谷中,计算出对应泥石流沟发生的临界降雨因子参数(R),可以为该地区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当地居民的财产安全。

霍建宇[6](2020)在《云南永胜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永胜县是云南省泥石流高发区域之一,该区域雨季降水集中,在程海断裂带、金沙江及其支流深切作用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山高、谷深、坡陡,切割密度大,岩石风化严重,侵蚀作用强烈。因此该区域在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等相互作用的影响下,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经调查,全县共发育泥石流212条,这些泥石流严重威胁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永胜县典型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分析,根据泥石流形成模式,分为土动力—滑移式、土动力—搬运式及水动力—搬运式三种类型,并以罗姆拉箐泥石流、少金湾坡面泥石流及老板箐滑坡泥石流为典型实例,从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分析三条泥石流启动的不同特点,应用BP神经网络构建评价模型,进行单沟泥石流危险性定量评价,并以永胜县区域泥石流为研究尺度,应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及Arcgis对永胜县泥石流灾害危险等级进行划分,以期为永胜县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在野外调查及相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泥石流规模、流域面积、日最大降雨量、主沟长度、流域相对高差、泥石流频率及植被覆盖率等7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对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得到5条典型泥石流危险度分别为:上恩铺水石流中度危险,危险度为0.3728;罗姆拉箐泥石流中度危险,危险度为0.3728;少金湾坡面泥石流中度危险,危险度为0.5657;老板箐泥石流中度危险,危险度为0.4349;王官河泥石流中度危险,危险度为0.5473。与实际对比检验,该模型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评价结果较可靠。(2)论文以永胜县为研究尺度对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根据该区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历史因素及形成条件,并结合当地的地质背景及泥石流的诱发条件,对永胜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别从灾害历史因素、气候因素及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选取泥石流分布密度、年均降雨量、断裂带密度、地层岩性、切割密度、坡度、坡向及曲率等8个评价指标构建泥石流危险分区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危险度,通过Arcgis栅格计算器对栅格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永胜县区域泥石流危险性等级区划图。(3)通过分析可知:永胜县境内出现极度危险区面积较小,高度危险区主要集中在片角、期纳、程海、永北、三川及顺州等地的坝区及金沙江河谷沿岸部分地区,该区域国土面积为1155.83 km2,共发育泥石流沟133条;中度危险区为高度危险区外围等地,该区域国土面积为2070.00 km2,共发育泥石流沟67条;低度危险区集中于永胜县高山地区及东南部等人类活动较弱区域,国土面积为1645.50 km2,共发育泥石流沟12条。通过与现存泥石流灾害对比可知,泥石流危险区危险等级与历史泥石流灾害分布密度呈正相关,与实际特点相符。

伍仁杰[7](2020)在《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文中认为公路洪灾是在一定孕灾环境下,通过自然界致灾因子(洪水、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于承灾体(公路、社会经济等)并受到防洪减灾能力(灾害防治、人力物力资金投入等)影响其灾害作用的产物。针对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水灾害风险性,通过分析其内涵、构成体系、影响因子和评价模型,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考察的研究下,本研究对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进行了深入研究。(1)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初步选取了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级别优先关系法选取年均24小时最大降雨量、洪水重现期、洪水淹没面积、洪水淹没天数及公路沿线人口密度等5个致灾因子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致灾因子危险性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低度危险区和微度危险区等五个危险性区域。运用Arc GIS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基于熵权法与复相关系数法建立了权重合成法模型对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进行权重的求取,结合TOPSIS方法,建立了权重合成-TOPSIS危险性评价模型,从而计算得到各危险性区域的阈值。按照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方法,利用Arc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和计算能力,得到了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情况。(2)以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选取了地形地势、地表坡度、地貌类型、河网密度、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和植被覆盖等6个指标建立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Arc GIS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建立了AHP-专家耦合模型对各脆弱性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继而在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脆弱性指标评价模型,根据计算获取的阈值对孕灾环境脆弱性各指标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利用Arc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和计算能力,将各指标等级进行区域划分,从而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分区情况。(3)针对公路洪灾承灾体,运用多属性决策方法选取公路等级、路网密度、公路路产和人均GDP等4个承灾因子构建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采用局部指标权重法确定各易损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运用灰色聚类综合分析法建立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在Arc GIS地理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下,将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等级进行区域划分。从而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区域分布情况。(4)从公路洪灾的特性出发,利用因子分析法遴选出区域面积内水文、雨量观测站点密度、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公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劳动力人口比重等4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指标,继而建立防洪减灾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采用均值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AHP-专家耦合模型对各防洪减灾有效性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继而构建了有效性综合评价模型。利用Arg GI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等级分布情况。(5)结合已有成果,把公路洪灾风险评价内容进一步细化为四个方面: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和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运用AHP-德尔菲法确定各风险内容权重,根据多因素综合指数法原则构建了公路洪灾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其风险性阈值及五个评价等级分区值。以中国内陆地区2856个区、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1km×1km网格单元构建各评价指标数据库,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各区、县行政区公路洪灾风险性等级分布情况及其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董杏书[8](2019)在《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工程设计》文中提出本研究选取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的密云区龙潭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对该流域艾洼峪、牛角峪、大木峪及王四沟四条泥石流沟的各项泥石流特征参数进行分析计算,按照泥石流防治工程典型设计技术规范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适用于该研究区域泥石流防治措施体系,精确设计和布置最佳泥石流防治措施,以期达到有效控制该流域泥石流带来的潜在危害。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野外勘察、遥感解译等方法分析四条泥石流沟的环境背景及形成条件,结合Arcgis、BIGEMAP等软件提取沟道内数字高程信息,并分析沟道内泥石流的发生发育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四条泥石流沟道总面积1.71km2,总沟长4.82km,平均坡度22.5°,形状系数介于0.24~0.41之间,有利于沟道泥石流起动和发育。(2)根据野外调查及室内实验粒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的四条泥石流沟道内物源较多,粒径较大,分别为77cm、81cm、82cm、48cm;四条沟泥石流容重分别为1.55g/cm3、1.56g/cm3、1.55g/cm3、1.57g/cm3,为稀性泥石流。通过形态调查法和雨洪法两种方法对20a一遇泥石流峰值流量进行计算,形态法计算结果略高于雨洪法,为了确保设计安全,故采取形态法计算结果作为设计依据,最终得到20a一遇的暴雨条件下四条泥石流沟泥石流洪峰流量分别为54.47m3/s、31.57m3/s、89.35m3/s、69.48m3/s,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刷总量为1.60万m3,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为4.45万m3,属于小型泥石流。泥石流最大冲击压力分别为2.53t/m2、4.75t/m2、3.44t/m2、4.79t/m2;最大冲起高度分别为 0.23m、0.44m、0.32m、0.44m。(3)以20a一遇的设计标准、50a一遇的校核标准,对泥石流沟道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共设计拦砂坝12座,总库容5.67万m3,满足设计要求;排导槽的布置,选择下游与久黄路-主沟道相接的天然沟道,共建排导槽400m;同时在每条沟沟道坡度较大的上游及中游区域,实施封山育林措施;在坡度较缓,地势较平地段对梯田进行整修等生物工程措施。

徐嵩[9](2019)在《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京津冀山地城镇处于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对区域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影响显着。内部环境方面,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城镇生态环境胁迫因子的数量和强度均有较大的变化,京津冀的山洪也相应地表现出特殊的致灾演变规律。由此可见,京津冀山地城镇是一个外部环境极其复杂,内部结构严重不稳,极易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地区,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京津冀山地城镇的山洪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结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洪灾害防控是山地城镇规划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建构了一个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一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利用GIS等技术方法模拟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实地调研资料,从宏观和中微观层面分别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策略,以达到提高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建立与生态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目的。论文共八章,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对应第一到第三章的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的分析,明确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将全文研究聚焦于山地城镇山洪与生态安全耦合特征及规划的应对方法上,找寻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从而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向。随后,在生态安全视角下,分析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山洪灾害的耦合特点,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域山洪灾害的内外环境,并着重对京津冀山洪灾害致灾特性进行解析,为下文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理论奠定基础。(2)第二部分为模型建构,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首先,建构了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构建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生态-灾害的耦合研究,由此可识别山地城镇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随后,以京津冀山地城镇为实证对象,将第四章提出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应用到研究区——京津冀山地城镇中。运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借助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提取处理,细分为“理想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很不安全”五个评判标准等级,构建京津冀山地城镇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总体来看,京津冀山地城镇全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在0.3~0.5之间呈离散分布,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区来看,京津冀北部山区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好,东部山区生态状况次之,西部山区生态安全水平最低,极易发生灾害且受到干扰后难于恢复。这一部分为后文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3)第三部分为规划策略,对应于后三章内容。第六章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区域层面提出了针对京津冀山地城镇外部自然环境与区域城镇实体两方面的生态防灾规划策略。其中,在外部生态环境层面,结合京津冀山地城镇地域特点,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并制定基于生态修复的洪灾防控策略,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破坏山洪灾害的孕育条件,增强生态韧性;在区域城镇实体空间层面,探讨了山地城镇化发展战略、防灾空间结构、城乡居民点承灾能力、产业空间生态布局以及区域支撑体系这五方面内容,结合生态防灾理念进行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山洪防灾对策。第七章从区域层面延伸至山地城镇内部各空间要素,从城镇的中微观尺度的物质空间要素出发,在山洪灾害综合防控的视角下,根据山地各县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研究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空间发展、功能布局、道路系统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规划应对策略与生态化防灾设计。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论文的主要结论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做了展望。综上,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防控与生态安全展开结合研究,建构了适应京津冀山地城镇特点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水平的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从区域和城镇层面分别提出生态防灾的规划策略,为京津冀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维护生态安全的城乡规划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孙林[10](2019)在《辽宁省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使得山洪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日俱增,甚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为此,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山洪灾害还是时有发生。小流域山洪汇流快、预见期短,仅仅依靠工程措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与大江大河防洪减灾调度决策相比,山洪灾害防御需要快速、准确地预报预警信息,以便提前避险转移,实现减灾目的。目前,山洪预报预警主要是通过山洪灾害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根据临界雨量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由于受到下垫面、地形和降雨强度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强降雨不一定成灾,经常出现漏报和误报等现象,给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为了提高山洪预报预警水平,建立多因素、多模式的预警集成平台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辽宁省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建设项目为背景,开展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首先分析水文模型结构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水文模型集成方法;其次分析水文模型的适用性,建立水文模型识别指标体系,并进行水文模型识别应用研究;然后,结合不同流域的汇流特点和山洪灾害防御预警实践,开展多维预报预警模式研究;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辽宁省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系统中,实现多因素、多尺度、多模式、多级别预报预警平台,提高山洪预报预警水平。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分析了山洪灾害防治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国内山洪预警存在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2)针对山洪预报预警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多模水文型集成方法研究。研究首先分析了主要流域水文模型的产汇流机理和结构特点,理清了流域水文模型的计算流程,将流域水文模型划分成独立的计算模块;其次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元数据技术开发接口标准化的业务计算组件;然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组件,集成搭建不同洪水计算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模型集成方式提高系统了开发效率和代码复用率,方便不同应用条件下的流域水文模型集成。(3)为适应不同应用条件下的流域水文模型识别,论文分析了主要流域水文模型的产汇流机理及其适用条件,以此为基础,从水文分区、流域特征、时空分布、下垫面条件等影响因素方面考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了影响水文模型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流域水文模型智能识别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所建立的流域水文模型智能识别指标体系,识别和选择适合当前条件下的流域水文模型进行模型参数率定或者洪水预报作业。(4)为解决山洪预警中单一临界雨量指标预警存现空报和漏报的问题,论文从下垫面条件、降雨时空分布、实时降雨、假拟降雨等因素和1小时、2小时、3小时等不同时段尺度,开展基于雨量的预警模式、基于假拟预报和成灾流量的预警模式、基于实时预报和成灾流量的预警模式等预警模式研究,并通过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维预报预警模式提高了预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5)基于多模水文型集成及模型智能识别方法、多维预报预警模式,采用J2EE技术、MVC设计模式、Spring系统框架,设计开发了辽宁省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该预警平台可实现智能化的洪水预报、多维预报预警和信息查询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山洪灾害预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二、辽宁省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昭通市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洪临界雨量概念
        1.2.2 国外山洪临界雨量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山洪临界雨量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3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1.5.1.1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获取与处理
        1.5.1.2 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
        1.5.1.3 土壤质地数据获取与处理
        1.5.2 外业调查
        1.5.3 模型模拟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社会经济
    2.3 现代山洪
    2.4 典型山洪
        2.4.1 2008年盘河流域“7·14”山洪
        2.4.2 2019年盐津县中和镇艾田流域“9·29”山洪
        2.4.3 2014年大汶溪流域“8·03”山洪
第3章 大汶溪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及现代山洪特征
    3.1 大汶溪流域特征
    3.2 大汶溪流域地质地貌
    3.3 水文气象
    3.4 植被及土壤
        3.4.1 植被覆盖
        3.4.2 土壤质地
    3.5 现代山洪
第4章 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大汶溪数字化流域构建
    4.1 模型介绍及评估
    4.2 模型计算模块
    4.3 模型计算流程
        4.3.1 HEC-HMS产流计算
        4.3.2 HEC-HMS地表径流计算
        4.3.3 HEC-HMS基流计算
        4.3.4 HEC-HMS河道洪水演进计算
        4.3.5 模型选择汇总
    4.4 HEC-Geo HMS数字流域构建
        4.4.1 流域数字信息提取
        4.4.1.1 水流流向划分
        4.4.1.2 汇流累积量
        4.4.2 流域河网及子流域生成
        4.4.2.1 河网生成及分割
        4.4.2.2 子流域生成及矢量化
        4.4.3 HEC-HMS流域模型建立
        4.4.3.1 子流域基本参数
        4.4.3.2 子流域下垫面特征
        4.4.3.3 子流域 CN 值查算
        4.4.4 HEC-HMS气象模型建立
    4.5 模型参数计算结果
        4.5.1 场次洪水选择
        4.5.2 降雨设置
        4.5.3 损失设置
        4.5.4 汇流计算
        4.5.5 洪水演进计算
第5章 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临界雨量推求
    5.1 模拟结果及精度评价
        5.1.1 模拟结果
        5.1.2 精度评价
    5.2 结果分析
    5.3 误差分析
    5.4 模型参数优化
        5.4.1 参数优化方法
        5.4.2 优化模拟结果及精度评价
        5.4.3 参数优化结果
        5.4.4 验证期模拟结果及精度评价
    5.5 基于大汶溪流域的临界雨量推求
        5.5.1 成灾流量
        5.5.2 预警指标
        5.5.2.1 预警时长
        5.5.2.2 预警指标计算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福建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及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洪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气象水文
    2.5 地震活动
    2.6 水文地质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山洪发生降雨量分析与洪峰流量计算
    3.1 2019年三明山洪降雨过程
    3.2 洪峰流量计算方法
    3.3 洪峰流量调查
    3.4 设计洪水洪峰流量计算
    3.5 涵洞调查
第4章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4.1 地形条件
    4.2 物源条件
        4.2.1 直接物源
        4.2.2 间接物源
        4.2.3 物源特征汇总
    4.3 泥石流的易发性评价
第5章 山洪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1 山洪危险性评价
    5.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2.1 泥石流洪峰流量计算
        5.2.2 百年一遇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山洪预警方法研究进展
        1.2.2 山洪预警不确定性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究
    2.1 引言
    2.2 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分析
        2.2.1 不同山洪灾害预警方法分析
        2.2.2 不同时间尺度的山洪灾害预警方式分析
        2.2.3 不同山洪灾害预警级别分析
    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尺度多方法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研究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指标选取与决策模型建立
    2.4 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应用研究
        2.4.1 研究区域
        2.4.2 流域选择与流域指标
        2.4.3 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
        2.4.4 结果对比分析
    2.5 小结
3 考虑降雨不确定性的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研究
    3.1 引言
    3.2 小流域降雨不确定性分析
        3.2.1 小流域降雨量级不确定性
        3.2.2 小流域降雨时程分配不确定性
        3.2.3 小流域降雨空间分布不确定性
        3.2.4 耦合预报降雨及天气系统分析
    3.3 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模型研究
        3.3.1 推理公式法及经验公式方法
        3.3.2 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3.4 实例应用
        3.4.1 应用流域
        3.4.2 不考虑前期影响雨量和降雨时空分布的洪峰模拟结果
        3.4.3 仅考虑前期影响雨量的洪峰模拟结果
        3.4.4 同考虑前期影响雨量及降雨时空分布的洪峰模拟结果
        3.4.5 结果对比分析
    3.5 小结
4 考虑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研究
    4.1 引言
    4.2 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分析
        4.2.1 山洪灾害引发的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分析
        4.2.2 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条件下的洪水演进分析
        4.2.3 不同工况下的洪水演进结果对比分析
    4.3 考虑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
        4.3.1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4.3.2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源指标的选取
        4.3.3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
    4.4 实例应用
        4.4.1 评价指标值的选取
        4.4.2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
    4.5 小结
5 考虑综合不确定信息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与应用
    5.1 引言
    5.2 影响山洪预警的不确定信息分析
        5.2.1 洪水预警模式的选择
        5.2.2 降雨不确定性分析
        5.2.3 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分析
    5.3 多种不确定信息组合下的山洪预警研究
        5.3.1 预警指标的确定
        5.3.2 未考虑不确定信息的山洪预警
        5.3.3 仅考虑降雨不确定性的山洪预警
        5.3.4 考虑降雨不确定性及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的山洪预警
        5.3.5 结果对比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分析导图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2.1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
    2.2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对农村公路稳定性的影响
    2.3 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2.4 红河州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2.5 大理市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2.6 丽江市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2.7 文山州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2.8 怒江州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3.1 路基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3.2 边坡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3.3 泥石流灾害
    3.4 路面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3.5 挡土墙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3.6 排水设施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3.7 桥梁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3.8 防护工程水毁机理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评价
    4.1 云南省农村公路宏观水毁因子分析及其量化研究
    4.2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评价模型研究
    4.3 模型评价等级划分研究
    4.4 评价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5.1 路基水毁防治对策
    5.2 边坡水毁防治对策
    5.3 泥石流防治对策
    5.4 路面水毁防治对策
    5.5 挡土墙水毁防治对策
    5.6 排水设施水毁防治对策
    5.7 桥梁工程水毁防治对策
    5.8 防护工程水毁防治对策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毁防治工程应用实例
    6.1 文山州农村公路水毁治理
    6.2 大理市农村公路水毁治理
    6.3 怒江州农村公路水毁治理
    6.4 丽江市农村公路水毁治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与参加课题目录)

(5)北京市山区泥石流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泥石流研究概况
        1.2.2 国内泥石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环境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气象与水文条件
        2.2.1 气温与低温
        2.2.2 降雨
    2.3 地形地貌
        2.3.1 中山貌
        2.3.2 低山
        2.3.3 丘陵与台地
        2.3.4 平原
    2.4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2.4.1 地层岩性
        2.4.2 地质构造与发展
    2.5 地震
    2.6 水文地质
    2.7 植被条件
    2.8 人类活动
    2.9 研究区泥石流发生情况
第3章 泥石流区域降雨特征
    3.1 降雨数据
    3.2 降雨历时
    3.3 1h激发雨量
    3.4 前期累积雨量
    3.5 区域性预警
        3.5.1 1h激发雨量与前期累计雨量关系
        3.5.2 降雨综合临界值
    3.6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泥石流预警模型
    4.1 泥石流预报模型
    4.2 泥石流预报模型预警效果
        4.2.1 地质地形数据来源
        4.2.2 降雨参数来源
    4.3 泥石流沟地形地质参数
        4.3.1 泥石流概况
        4.3.2 泥石流沟参数统计
    4.4 1h预报模型验证
    4.5 10min预报模型验证
第5章 潜在泥石流预警
    5.1 研究区潜在泥石流沟地形地质参数
    5.2 研究区潜在泥石流沟预警
    5.3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潜在泥石流沟参数值
附录B 研究区潜在泥石流1h、10min预警值

(6)云南永胜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问题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研究区地理
        2.1.1 位置及交通
        2.1.2 地形条件
        2.1.3 气象水文
    2.2 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工程地质条件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第三章 研究区典型泥石流灾害分析
    3.1 研究区泥石流灾害概述
    3.2 罗姆拉箐泥石流
        3.2.1 罗姆拉箐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3.2.2 罗姆拉箐泥石流形成过程分析
    3.3 少金湾坡面泥石流
        3.3.1 少金湾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3.3.2 少金湾泥石流形成过程分析
    3.4 老板箐滑坡—泥石流
        3.4.1 老板箐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3.4.2 老板箐滑坡—泥石流形成过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尺度泥石流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因子分析
        4.1.1 单沟泥石流评价因子分析
        4.1.2 永胜县区域泥石流评价因子分析
    4.2 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
        4.2.1 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
        4.2.2 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建立
    4.3 永胜县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
        4.3.1 永胜县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
        4.3.2 永胜县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尺度泥石流评价结果与分析
    5.1 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
    5.2 永胜县区域泥石流危险性分区评价结果
        5.2.1 永胜县区域泥石流危险性分区评价权重分配
        5.2.2 永胜县泥石流危险性分区评价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B 永胜县年均降雨量统计表

(7)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
        1.2.2 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
        1.2.3 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
        1.2.4 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
        1.2.5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
        1.2.6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预期目标
第二章 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2.1 致灾因子指标体系
        2.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1.2 级别优先关系法遴选指标因子
        2.1.3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
    2.2 基于权重合成-TOPSIS危险性评价模型
        2.2.1 评价指标归一化
        2.2.2 熵权-复相关系数合成法确定指标权重
        2.2.3 危险性评价模型
    2.3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分析
    3.1 孕灾环境指标分析
        3.1.1 地形地势(b_1)
        3.1.2 地表坡度(b_2)
        3.1.3 地貌类型(b_3)
        3.1.4 河网密度(b_4)
        3.1.5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b_5)
        3.1.6 植被覆盖(b_6)
    3.2 构建孕灾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评价指标量化赋值与标准化处理
        3.2.3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3.2.4 基于Arc GIS的孕灾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3.3 孕灾环境脆弱性分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4.1 承灾体易损性指标分析
        4.1.1 公路等级(c_1)
        4.1.2 路网密度(c_2)
        4.1.3 公路路产(c_3)
        4.1.4 人均GDP(c_4)
    4.2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模型
        4.2.1 评价指标体系
        4.2.2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4.2.3 指标权重计算
        4.2.4 基于局部指标权重加权的灰色聚类耦合评价模型
    4.3 承灾体易损性分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分析
    5.1 防洪减灾有效性指标分析
        5.1.1 区域面积内水文、雨量观测站点密度(d_1)
        5.1.2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投入(d_2)
        5.1.3 公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d_3)
        5.1.4 劳动力人口比重(d_4)
    5.2 防洪减灾有效性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
        5.2.2 指标数据归一化处理
        5.2.3 有效性指标权重计算
        5.2.4 有效性评价模型
    5.3 防洪减灾有效性区划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6.1 公路洪灾风险理论
        6.1.1 公路洪灾理论
        6.1.2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内涵
        6.1.3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方法
    6.2 公路洪灾风险性评价模型
        6.2.1 风险性评价目标
        6.2.2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6.3 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6.3.1 公路洪灾风险分区
        6.3.2 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泥石流防治研究现状
        1.2.1 国外泥石流防治研究现状
        1.2.2 国内泥石流防治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防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区域构造及地质环境
        2.1.3 地形地貌
        2.1.4 气象条件
        2.1.5 植被土壤
        2.1.6 社会经济情况
    2.2 近年来泥石流活动概况
3 龙潭沟泥石流特征分析
    3.1 泥石流形成条件
        3.1.1 地形地貌条件
        3.1.2 物源条件
        3.1.3 水力条件
    3.2 泥石流固体颗粒大小分析
        3.2.1 现场试验
        3.2.2 室内实验
    3.3 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
        3.3.1 泥石流容重计算
        3.3.2 泥石流流速计算
        3.3.3 泥石流流量计算
        3.3.4 泥石流一次冲出总量计算
        3.3.5 泥石流整体冲击力的计算
    3.4 泥石流类型
4 泥石流防治工程规划及设计
    4.1 设计标准
    4.2 防治规划原则
    4.3 防治方案
    4.4 工程措施设计
        4.4.1 拦砂坝设计
        4.4.2 排导槽设计
    4.5 非工程措施设计
        4.5.1 四条泥石流沟现有植被生长情况
        4.5.2 梯田整修
        4.5.3 封山育林
        4.5.4 封育组织管理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9)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背景
        1.1.2 气候变化的环境背景
        1.1.3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本研究界定的范围
        1.2.2 山地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灾害学相关理论
        2.1.2 城市安全理论
        2.1.3 环境地学基础理论
    2.2 国内外生态安全与山洪防灾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
    3.1 北方山地生态安全与灾害背景
        3.1.1 北方山地城镇的分布
        3.1.2 地形地质条件
        3.1.3 山地气候特征
        3.1.4 生态环境与安全格局特征
        3.1.5 社会与城镇发展现状
        3.1.6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山洪灾情
    3.2 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分析
        3.2.1 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的耦合特点
        3.2.2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山洪致灾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探析
    4.1 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建构
        4.1.1 生态思维的价值内涵
        4.1.2 生态防灾规划概念
        4.1.3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框架
    4.2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原则及价值取向
        4.2.1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
        4.2.2 生态防灾规划基本原则
        4.2.3 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的价值取向
    4.3 基于山洪灾害的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4.3.1 综合评价原则
        4.3.2 综合评价方法
    4.4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4.4.1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原理
        4.4.2 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4.4.3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5 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4.5.1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4.5.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确定
        4.5.3 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格局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区位情况
        5.1.2 山地环境现状
        5.1.3 山地环境问题
    5.2 京津冀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2.1 山洪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价
        5.2.2 山洪孕灾环境的连锁性评价
        5.2.3 山洪灾害群承灾体的易损性评价
        5.2.4 山洪灾害风险耦合评价与分析
        5.2.5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5.3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3.1 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评价
        5.3.2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因子提取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规划视角下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洪灾防控
    6.1 基于山地城镇外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洪灾防控策略
        6.1.1 基于山洪防控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规划设计
        6.1.2 基于安全保障的区域层面山地生态修复
    6.2 基于区域层面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空间山洪防控对策
        6.2.1 基于可持续城镇化的洪灾防控规划
        6.2.2 基于区域协同的生态防灾空间结构
        6.2.3 基于山洪承灾能力的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6.2.4 基于山洪灾害缓减的产业空间生态布局
        6.2.5 应对山洪灾害的区域支撑体系规划
    6.3 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山地城镇内部空间生态防灾规划策略
    7.1 空间发展的生态控制指引
        7.1.1 基于生态安全考量的空间发展
        7.1.2 基于防灾安全的山地城镇平面形态
    7.2 功能布局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2.1 基于空间适灾的功能区生态防灾布局
        7.2.2 基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
    7.3 道路系统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3.1 保障道路系统灾时畅通
        7.3.2 减小道路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7.4 工程技术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4.1 山洪防洪工程技术的生态适应性
        7.4.2 竖向规划设计的生态防灾要点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B: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C:调研村镇列表
附录 D:续表6-12京津冀山地村镇空间形态图谱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辽宁省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2.1 山洪灾害洪水预报研究进展及趋势
        1.2.2 山洪灾害预警技术研究进展及趋势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辽宁省山洪灾害特征及防治现状分析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2.2 研究区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2.3 研究区山洪灾害特征分析
        2.3.1 江河水系
        2.3.2 气象水文
        2.3.3 地形地貌
        2.3.4 山洪灾害成因
        2.3.5 山洪灾害特点
    2.4 研究区山洪灾害防治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多模水文型集成及模型智能识别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多水文模型集成及模型智能识别思路
    3.3 多水文模型集成
        3.3.1 确立集成体系
        3.3.2 关键技术
        3.3.3 模型开发集成
    3.4 模型智能识别
        3.4.1 模型适用性分析
        3.4.2 建立模型识别指标体系
        3.4.3 模型指标选取
        3.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型识别
        3.4.5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多维预报预警模式研究
    4.1 引言
    4.2 预警指标概述
        4.2.1 预警指标分类
        4.2.2 预警指标分级
    4.3 多维预报预警体系
    4.4 多维预报预警模式研究
        4.4.1 基于临界雨量预警模式研究
        4.4.2 基于假拟预报和成灾流量预警模式研究
        4.4.3 基于实时预报和成灾流量的预警模式研究
    4.5 实例分析
        4.5.1 流域概况及资料分析
        4.5.2 多维预报预警模式的山洪预警
        4.5.3 预警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实现
    5.1 引言
    5.2 平台总体设计
        5.2.1 平台架构设计
        5.2.2 平台环境配置
        5.2.3 平台设计模式
    5.3 平台功能结构
        5.3.1 山洪防治信息查询子系统
        5.3.2 洪水预报子系统
        5.3.3 山洪预警子系统
        5.3.4 信息维护子系统
    5.4 平台成果展示
        5.4.1 流域概况及资料分析
        5.4.2 平台主界面
        5.4.3 洪水预报
        5.4.4 山洪预警
        5.4.5 预报预警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辽宁省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昭通市大汶溪流域山洪模拟及预警研究[D]. 李绍士.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福建三明市区后山小流域山洪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及危险性评价研究[D]. 柳清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D]. 韩春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杨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北京市山区泥石流预警研究[D]. 陈文鸿.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云南永胜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 霍建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7]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D]. 伍仁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工程设计[D]. 董杏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D]. 徐嵩. 天津大学, 2019
  • [10]辽宁省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设计与开发[D]. 孙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标签:;  ;  ;  ;  ;  

辽宁省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及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