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软件业三大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郭妍[2](2021)在《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如何衡量信息化程度,统计调查时采用什么指标,抓紧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实用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和工作体系,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信息化发展情况做出比较和定量描述,有效地进行信息化监测和督促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内容包括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主要研究工作内容与路线等;第二部分为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及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主要分析包括信息化的内涵、信息产业的基本特征以及信息化的影响,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求,国内外对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综述以及新技术不断发展形势下不同领域相关的统计指标体系设定等,是本文的核心之一;第三部分对上海市当前信息化统计指标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属于实证分析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之二,主要围绕优化重建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的工作内容,包括建设信息化统计体系的定位、思路和原则、统计指标的筛选确定、指标权重设定和测算方法。文章最后部分提出了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证分析结果处理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指标选择没有满足绝对地科学性,实证分析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仍具有不确定性,以期今后对信息化统计指标相关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是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测评方法,构建了较为客观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希望本文能够对国内外其他与上海市情况相似地区的信息化统计指标选取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冯志祥[3](2020)在《HTS公司协同制造软件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在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劳动效率降低、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品质提升困难、产能瓶颈迟迟难以解决等一系列问题,也给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急需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调整,制造业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经营模式革新,实现“两化融合”的深入应用。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以信息化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ig Date、云计算、AI、区块链、5G等新技术的大规模落地应用,助推着中国信息产业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也给HTS公司这样的商用工业软件服务商,提供了庞大的市场机会,2013年以来,HTS公司协同制造软件发展很快,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细分市场上的营销业绩增长很快。中国国产商用软件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也存在着竞争加剧、技术革新快、投入成本高、业务模式变化快等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面临着很大的机会和挑战;HTS公司作为中国工业软件优秀服务商,同样也遇到了上述问题的挑战,协同制造软件作为HTS公司的核心软件平台,当前的营销策略难以解决上述问题和风险,已经严重制约公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重新设计和优化调整;分析针对HTS营销实际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提出营销改进策略,对于重塑HTS公司竞争优势、保持HTS软件公司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中国工业软件企业营销组合框架,营销管理流程和实践方法做出一些探索研究,以期对中国工业软件企业营销体系的完善有一些实际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法、文献阅读法、比较研究法,并用4Ps、STP、SWOT、PEST等理论方法,对HTS公司协同制造软件的营销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按照SWOT理论,针对HTS软件面对的优势、劣势、机会等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在重点的营销策略方案设计章节,用STP战略及4Ps理论,根据制造业对协同制造软件的需求特点,先对目标市场进行评估、细分、选择定位,再通过对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的营销组合要素,进行优化调整和设计,明确产品调整策略。最后针对优化方案给出相应的组织资源、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保障设计等,来确保营销组合策略的有效实施;工业软件竞争加剧,实施困难,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我国工业软件厂商,顾问方案主导的营销模式、生态营销方面的营销策略方面研究还相对较少,本论文理论结合实际,对多产线、顾问式软件厂商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改革建议。工业软件的产品策略要控制范围、技术聚焦,提升产品技术门槛;营销策略上要提升顾问营销、案例营销、服务营销的比重;价格策略上,对定制开发少的项目,因其生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价格确定可有较大的弹性;软件产品要充分发挥应用效果,通常需要与其他软件系统的集成,这也给捆绑销售带来了条件。
马梦璇[4](2020)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ICT产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5G、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ICT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国的信通通信产业起步较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制裁的压力,还有国际分工日益专业化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研究我国ICT产业的升级问题。分析我国ICT产业的进出口数据,并对GVC参与指数和地位指数的测算,发现我国ICT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上游地位,但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还有所欠缺,而ICT制造业仍对国外中间产品具有较高的依赖程度,以小米和华为两个企业的转型升级方法为我国ICT企业的升级提供借鉴。利用298家ICT服务业企业、455家ICT制造业企业,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以企业的营业利润代表企业的成长性指标,分别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了影响我国ICT企业升级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横向比较,研发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和收益质量是影响ICT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营运能力的影响不显着,纵向比较,收益质量对ICT服务业企业的正向影响程度高于制造业企业,研发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ICT制造业企业的促进作用要大于ICT服务业企业,而现金流量对二者影响相差不多。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为ICT产业和企业的升级提出了建议。
朱硕[5](2020)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认为软件出口是软件产业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是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软件出口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推动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是中国面对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数字经济时代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论文探讨了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内涵,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和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每个因素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得出如下结论:2007年至2019年,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分布在2.2-12.1之间,呈现“M”形变化趋势,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水平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分布在0.25-1.59之间,呈现“V”形变化趋势,中国软件出口升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科技创新投入、数字经济生态发展水平、国际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国内市场需求、出口政策支持、外商投资水平分别增加1%,中国软件出口升级水平将会提高相应的数值。最后论文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推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精准对接软件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拓软件出口市场,提升软件出口层级;完善软件出口政策法规,优化软件产业营商环境。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领域进行理论性与实证性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研究上的空白。
刘璐[6](2019)在《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工业革命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各国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指标。信息技术产业是带动力强、渗透性广的产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改进与结构的优化。河北省虽为工业大省,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改革任重道远。在信息技术产业新增长点的机遇下,河北省应抢占未来发展机遇。就目前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转变研究思路,调整政策,结合河北省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模型,探寻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为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进而对提升河北省的经济实力,满足人们生活富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文章收集国内外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理论的相关文献,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新经济理论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投入产出表,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与投入产出模型,对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相关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不容忽视。首先,通过产业现状分析,得到河北省电子制造发展稳定且规模较大,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其次,对各产业与经济增长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最高,接近于1。再次,通过协整检验与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分析,得到河北省经济增长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在引入资本、劳动与信息技术进步因素后,由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最后,通过投入产出表对信息技术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进行产业关联、产业波及度等分析,得到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信息制造业与二产业依赖程度高且波及度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而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与三产业依赖程度高,波及度较低,有待提高。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苏海鑫[7](2019)在《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印度经济复苏,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尤其是软件业。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也都是金砖四国的成员国之一,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个国家都特别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手机客户群体的逐渐庞大,软件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与印度的合作,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行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定了很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对硬件的研发上,从根上就制约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对印度软件业的成功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有利于中国软件业发展的建议。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和农业大国,都有较好的先天资源,对印度软件业的成功进行研究和分析,取己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借鉴其成功的地方来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缩短在这方面与印度的差距,这对于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及国家在该产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时间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印度和中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国家政策的体系和工具进行了对比,以社交软件为例,对两个国家的政策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目前两个国家在软件业发展上各有利弊,需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前两个章节是文章的绪论部分,对文章的整体框架以及选题背景做了详细的说明。第二章为文章的理论基础,分别以德洛尔的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做了介绍。第三章到第五章,是对两个国家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的发展过程、体系以及政府所采用的政策工具分别作了相应的比较和分析,为文章的第六章奠定政策基础。第六章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了两国的社交软件的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对两个国家社交软件呢的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七章是对我国发展软件产业的建议。
张祥[8](2019)在《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的一种融合性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交易方式的转变、电子商务的发展、生产及经营活动的数字化,同时带来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经济价值的提升。数字经济国际化是数字经济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提升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推动数字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数字企业“走出去”步伐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数字经济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陆续把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数字经济国际化视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选择。首先,本文选取江苏省数字经济为研究对象,从数字技术、数字信息服务、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四个角度,对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总结发现,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具备良好基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现状,从数字基础、数字服务、数字创新、数字融合四个方面总结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现状,结论发现,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良好,潜力巨大。因此,探究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具有现实意义。其次,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受到数字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数字经济涵义及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并根据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机制,选取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通过Spear相关性检验以及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后,根据检验结果构建岭回归模型,论述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与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移动电话交换机总量、人力资源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三大指标对于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具有正向拉动作用;而光缆线路总长度、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量以及在线政府指数三大因素并不能直接提高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结合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为提升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出合理建议,并为将来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贾凯[9](2018)在《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软件行业作为我国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产业,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钢铁、煤炭、石化等重工业产业向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筹办冬奥会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仍存在着龙头企业较少、产业结构不优、园区建设滞后等问题。结合EMBA学习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求,本文依据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在充分分析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波特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企业战略、政府和机遇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软件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发展新业态应用、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以及借力京津软件产业发展机遇等对策,并给出了这些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重视地区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以期为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供发展思路,为其他省份提供参考。
管辉[10](2018)在《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47年印度独立,宣告英国近200年殖民统治的终结。独立之后获得新生的印度,根据本国国情并借鉴他国经验,在批判地继承英帝国殖民遗产的同时,也确立起新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框架。由此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是,印度社会原有的阶级阶层发生重大的变动,中产阶级的崛起尤为引人关注。为此,阐明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历史演变过程,对深化印度社会的认识以及为现有的中产阶级理论或思想提供佐证或反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借鉴价值。中产阶级被认为是现代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创造的中产阶级文化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他们的形成与成长也是影响社会分层形态演变趋势和社会政治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与印度中产阶级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和潜力相比,目前的研究力度显然是无法匹配的。目前,虽然有关印度中产阶级的消费、娱乐、文化等领域的成果不少,但总体上说来,大多还是从单一的视角出发做相应的研究,鲜少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对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演变轨迹、结构成分、政治地位、婚姻家庭状况及对国家政策的影响等领域作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选题的出发点正基于此。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吸收韦伯、涂尔干等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分层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关于阶级划分的理论,透过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多维视角,本文沿如下逻辑顺序对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和分析。第一章,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从历史的“纵轴”分时段考察印度中产阶级历史变迁过程。第五章,辨析了独立以来印度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间的联系。第六章,分析了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婚姻、生活方式与教育状况在历史“横轴”上的各个截面。最后,对印度中产阶级的近期转变、未来问题、提供的经验以及对发展中国家中产化道路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有如下收获。一是对南亚地区进行中产阶级的“个案研究”,结合史实,在现代化背景下考察印度中产阶级的历史变迁,厘清其60多年的兴替荣辱。二是拓展了史料的来源,使用了一些外国学者对印度部分地区所获得社会调查资料,以解决无法赴印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相对困难的问题,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阐明了现代化进程对印度中产阶级变化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中产阶级与种姓之间的关系,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揭示印度中产阶级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形式和途径,认为印度独立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呈现出一个“平稳——波动——平稳”的运行轨迹。四是论证了印度中央政府主导了印度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印度中产阶级兴衰荣辱背后的引领者和决定者,只有在国家主导下,才能逐步解决印度种姓阶级教派的纷争、社会政策与中产阶级的培育、中产阶级经济政治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婚姻家庭、教育投资等重要问题。此外还指出经济增长是印度中产阶级形成、发展和提升的最根本动因,中产阶级的壮大是战胜阶层与贫富分化的可行选项,也是形成强大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印度中产化理想与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除了根据自身国情因地制宜的变通和创新之外,还需置身于开放和流变不拘的世界格局中,采用通行的准则来考量本国的中产阶级发展道路。毫无疑问,本文将澄清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历史演变的主要节点,展示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对中产阶级的影响,构建超越西方经验的印度中产阶级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为我们理解当代印度中产阶级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种新的理解。
二、国内软件业三大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软件业三大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研究理论综述 |
2.1 信息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信息化的定义 |
2.1.2 信息化产业的界定 |
2.1.3 信息化的影响和体现 |
2.2 统计指标体系介绍 |
2.2.1 统计指标体系基本概念 |
2.2.2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
2.3 国内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现状 |
2.3.1 国内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发展总体趋势 |
2.3.2 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和统计指标建设情况 |
2.4 国外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发展总体趋势 |
2.4.2 北美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发展情况 |
2.4.3 日韩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发展情况 |
2.5 新技术领域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5.1 人工智能 |
2.5.2 大数据 |
2.5.3 云计算 |
2.5.4 物联网 |
第三章 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现状及分析 |
3.1 上海市开展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的意义 |
3.2 上海市现行信息化统计指标的来源与构成 |
3.3 上海市现行信息化统计指标的不足 |
3.3.1 统计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稍显不足 |
3.3.2 统计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仍需提升 |
3.3.3 统计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亟需提高 |
3.3.4 统计指标体系的衔接性仍待加强 |
第四章 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研究优化 |
4.1 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优化的定位、思路和原则 |
4.1.1 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优化的定位 |
4.1.2 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优化的思路 |
4.1.3 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优化的原则 |
4.2 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统计指标的构成和资料数据来源 |
4.2.2 信息化统计指标权重确定 |
4.2.3 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
4.3 实施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HTS公司协同制造软件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软件行业状况 |
1.1.2 我国软件行业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1.3.2 国内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软件产品营销研究概述 |
2.1 相关理论与工具方法 |
2.1.1 STP理论 |
2.1.2 营销组合理论 |
2.1.3 体验营销理论 |
2.1.4 PEST分析法 |
2.1.5 波特五力分析法 |
2.1.6 SWOT分析法 |
2.2 软件产品特点概述 |
2.2.1 无实体性 |
2.2.2 继承延续性 |
2.2.3 排他性 |
2.2.4 知识密集性 |
2.2.5 结构重用性 |
2.2.6 服务重要性 |
2.3 软件行业营销研究综述 |
2.3.1 软件产品策略 |
2.3.2 软件定价策略 |
2.3.3 体验与捆绑营销 |
2.3.4 软件销售渠道 |
第3章 HTS公司CMP软件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竞争环境分析 |
3.2.1 市场空间 |
3.2.2 竞争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4 内部环境及营销问题分析 |
3.4.1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2 产品策略及问题 |
3.4.3 价格策略及问题 |
3.4.4 渠道策略及问题 |
3.4.5 传播策略及问题 |
3.4.6 营销新4P问题 |
第4章 HTS公司CMP软件市场STP分析设计 |
4.1 市场细分 |
4.2 市场选择 |
4.3 市场定位 |
第5章 HTS公司CMP软件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
5.1 产品策略改进方案 |
5.1.1 公司品牌建设 |
5.1.2 多产品整合策略 |
5.1.3 产品服务策略 |
5.1.4 新产品研发策略 |
5.1.5 其他产品问题改进方案 |
5.2 价格策略改进方案 |
5.2.1 成本导向定价法 |
5.2.2 竞争导向定价法 |
5.2.3 顾客导向定价法 |
5.2.4 其他价格策略及问题改进方案 |
5.3 渠道建设改进方案 |
5.3.1 直销模式 |
5.3.2 经销商模式 |
5.3.3 混合渠道模式 |
5.3.4 大客户营销方案 |
5.3.5 其他渠道问题改进方案 |
5.4 促销策略改进方案 |
5.4.1 捆绑销售策略 |
5.4.2 教育促销策略 |
5.4.3 品牌促销策略 |
5.4.4 口碑营销策略 |
5.4.5 专业促销策略 |
5.4.6 全员销售策略 |
5.4.7 传播推广策略 |
第6章 HTS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与结论 |
6.1 组织保障 |
6.1.1 市场营销组织保障 |
6.1.2 明确岗位分工和职责 |
6.2 管理制度保障 |
6.2.1 激励制度保障 |
6.2.2 营销管理流程保障 |
6.2.3 客户关系管理保障 |
6.3 资源保障 |
6.4 文化保障 |
6.5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5.1 研究结论 |
6.5.2 研究展望 |
6.5.3 研究不足及改进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ICT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产业升级理论 |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2.1 GVC理论发展 |
2.2.2 全球价值链的实证研究 |
2.3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理论 |
2.3.1 理论研究 |
2.3.2 实证研究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ICT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ICT产业的定义 |
3.1.1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ICT产业的划分 |
3.1.2 我国对ICT产业的划分 |
3.1.3 本文对ICT产业的划分 |
3.2 我国ICT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总体发展状况 |
3.2.2 各行业的发展状况 |
3.2.3 小结 |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ICT产业地位升级 |
4.1 基于产业层面的研究 |
4.1.1 ICT产业进出口数据分析 |
4.1.2 ICT产业的GVC指数分析 |
4.2 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 |
4.2.1 小米 |
4.2.2 华为 |
4.3 小结 |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ICT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
5.1 产业层面 |
5.2 企业层面 |
5.2.1 数据与模型 |
5.2.2 实证研究 |
5.2.3 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产业升级的结论 |
6.1.2 实证研究的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3 竞争优势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数字经济的含义 |
2.2.2 软件出口相关概念 |
2.2.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内涵 |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2.3.1 关于外贸转型升级内涵的研究 |
2.3.2 关于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研究 |
2.3.3 文献综述评论 |
第三章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
3.1.1 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
3.1.2 提升软件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需要 |
3.1.3 增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需要 |
3.2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
3.2.1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开拓新的软件市场需求 |
3.2.2 软件与各行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
3.2.3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重塑软件外包行业 |
3.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分析 |
3.3.1 软件出口规模效益 |
3.3.2 软件出口国际竞争力水平 |
3.3.3 软件出口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 |
3.3.4 软件出口业务结构 |
3.3.5 软件出口经营主体 |
3.3.6 软件出口来源区域分布 |
3.3.7 软件出口国际市场布局 |
3.4 影响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
3.4.1 市场需求要素 |
3.4.2 人力资本要素 |
3.4.3 科技创新要素 |
3.4.4 产业生态要素 |
第四章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
4.1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 |
4.1.1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的测度 |
4.1.2 实证结果分析 |
4.2 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 |
4.2.1 构建中国软件出口升级评价指标体系 |
4.2.2 实证分析过程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4.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
4.3.2 实证分析过程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推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驱动软件出口转型升级 |
5.2.2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 |
5.2.3 积极开拓软件出口市场空间,提升软件出口层级 |
5.2.4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
5.2.5 完善软件出口政策法规,优化软件产业营商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研究 |
1.3.2 国内文献研究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2.1 信息技术产业理论 |
2.1.1 信息技术产业概念 |
2.1.2 信息技术产业经济作用 |
2.1.3 信息技术产业作用机理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1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3 投入产出理论 |
2.3.1 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 |
2.3.2 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
2.3.3 投入产出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经济及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
3.2 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河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规模分析 |
3.2.2 河北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发展规模分析 |
3.2.3 河北省信息传输、软件业及信息技术服务发展规模分析 |
3.3 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就业分析 |
3.4 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贡献率分析 |
3.4.1 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省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
3.4.2 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4.1 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
4.1.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4.1.2 灰色关联模型建立 |
4.1.3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计算过程 |
4.2 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2 协整分析 |
4.2.3 柯布-道格拉斯实证分析 |
4.3 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
4.3.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4.3.2 投入产出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框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软件产业的定义 |
2.1.2 科技政策的定义 |
2.2 中印软件业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
2.2.1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理论-德洛尔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后发优势理论 |
2.3 中印软件业政策比较的必要性 |
第3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 |
3.1 中国科技政策及软件业政策发展历程 |
3.1.1 深化改革阶段(1978 年-2008 年) |
3.1.2 创新发展阶段(2008 年-2012 年) |
3.1.3 创新驱动阶段(2012 年至今) |
3.2 印度科技政策及软件业政策发展历程 |
3.2.1 科技基础设施建立阶段(1950 年-1960 年) |
3.2.2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阶段(1970 年-1990 年) |
3.2.3 形成科技竞争力阶段(1990 年-2001 年) |
3.2.4 迈向创新型国家阶段(2010 年至今) |
3.3 总结 |
第4章 中印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比较 |
4.1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目标比较 |
4.1.1 我国发展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目标 |
4.1.2 印度发展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目标 |
4.2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比较 |
4.2.1 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 |
4.2.2 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 |
4.3 中印两国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比较 |
4.3.1 我国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 |
4.3.2 印度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 |
4.4 总结 |
第5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工具比较 |
5.1 中印两国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比较 |
5.1.1 中国和印度软件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
5.1.2 中国和印度软件业人才培政策 |
5.2 中印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2.1 我国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2.2 印度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3 中印两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对比 |
5.3.1 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
5.3.2 印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
5.4 总结 |
第6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的相关政策及实施—以社交软件为例 |
6.1 中国-微信(即时通信)和抖音(音乐短视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 |
6.1.1 微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1.2 抖音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2 印度-Whatsapp(即时通信)和(Tik Tok)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 |
6.2.1 Whatsapp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2.2 Tik Tok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3 中印两国软件业政策实施效果对比 |
6.3.1 政策的制定以及法律法规应该以当前的用户市场为导向 |
6.3.2 软件业的发展要具有包容性 |
第7章 完善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建议 |
7.1 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7.1.1 建立健全的科技政策决策程序 |
7.1.2 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 |
7.1.3 优惠软件业税收政策 |
7.2 完善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对策 |
7.2.1 将软件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心 |
7.2.2 建立完善的政策及创新体系 |
7.2.3 加快软件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
7.2.4 落实人才培养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 |
7.2.5 加强和印度及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字经济概念的演化 |
2.2 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2.3 数字经济国际化研究 |
2.4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及国际化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现状 |
3.1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
3.1.1 江苏省数字技术发展现状 |
3.1.2 江苏省数字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
3.1.3 江苏省数字产业化发展现状 |
3.1.4 江苏省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
3.2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现状 |
3.2.1 江苏省数字基础国际化现状 |
3.2.2 江苏省数字服务国际化现状 |
3.2.3 江苏省数字创新国际化现状 |
3.2.4 江苏省数字融合国际化现状 |
3.3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及国际化评价 |
3.3.1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
3.3.2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的不足 |
3.3.3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现状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
4.1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2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数字基础设施对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的影响 |
4.2.2 人力资本对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的影响 |
4.2.3 政府政策对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的影响 |
4.3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
第五章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假设 |
5.1.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5.1.3 变量定义 |
5.1.4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2.1 Spear相关性检验 |
5.2.2 方差膨胀因子分析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5.3.1 岭回归介绍 |
5.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3.3 岭回归分析 |
5.4 分析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1 国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1.1 美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1.2 日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1.3 印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2 国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2.1 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2.2 广东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2.2.3 浙江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第三章 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概况 |
3.1 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
3.2 人才结构发展概况 |
3.3 营业收入发展概况 |
3.4 研发水平发展概况 |
第四章 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竞争优势分析 |
4.1 生产要素分析 |
4.2 需求条件分析 |
4.3 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
4.4 企业战略分析 |
4.5 政策环境分析 |
4.6 发展机遇分析 |
第五章 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 |
5.1 加大软件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
5.2 优化产业布局 |
5.3 构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
5.4 发展新业态应用 |
5.5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5.6 借力京津软件产业发展机遇 |
第六章 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重视地区顶层设计 |
6.2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6.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6.4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既有的印度中产阶级研究回顾 |
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及局限 |
第一章 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溯源 |
一﹑社会不平等与分层 |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价值取向 |
三、社会分层常用的基本概念 |
四、社会分层理论分析 |
五、本文的研究策略——现代化视角下的印度中产阶级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阶级、阶层与群体 |
二、与“中产”相关的类似概念 |
三、谁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界定 |
第二章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中产阶级 |
第一节 印度传统社会的群体与分层 |
一、印度社会中的群体 |
二、阶级、社群还是种姓?——“印度化”的阶级分析 |
第二节 印度中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古代印度社会专制的基础 |
二、莫卧儿时期——中产阶级的萌芽 |
第三节 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 |
一、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 |
二、殖民地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构成 |
三、殖民地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济改革前印度经济发展与中产阶级的变迁 |
第一节 印度现代化的开启与中产阶级结构的变动 |
一、尼赫鲁时期:现代化的开启 |
二、经济计划的执行与中产阶级结构的变动 |
第二节 印度城市中产阶级的基本状况 |
一、一项意义深远的调查——印度城市中产阶级的画像 |
二、数据得出的结论 |
第三节 印度农村经济发展与中产阶级的变动 |
一、印度土地改革及其影响 |
二、绿色革命与农村中产阶级的发展 |
第四节 经济改革前印度中产阶级变迁的原因 |
一、国家主导下的发展政策 |
二、经济结构调整 |
三、城乡结构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壮大 |
第一节 1990年以来的印度“新”中产阶级 |
一、“旧”中产阶级:殖民地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 |
二、新中产阶级:20世纪90年代自由化改革以来 |
第二节 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中产阶级的状况 |
一、经济改革过程简述 |
二、印度中产阶级的壮大 |
第三节 “新”中产阶级的典型:印度IT业的从业者 |
一、印度IT业状况 |
二、IT从业人员的描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独立以来的印度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 |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意识 |
一、变化无常,随波逐流 |
二、冷漠疏离,令人失望 |
三、从认同政教分离到支持印度教复兴 |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 |
一、“强权”抑或“自由”:20世纪70年代的激进运动 |
二、从“世俗”转向“神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产阶级 |
三、融合与重塑:印度教特性对中产阶级的影响 |
第三节 中产阶级的思想困惑及其政治惰性 |
一、思想困惑 |
二、政治惰性及其消极影响 |
第四节 政治稳定的挑战 |
一、国大党势力的衰弱 |
二、印度教的复兴 |
三、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印度独立以来中产阶级的婚姻、生活方式及教育状况 |
第一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婚姻 |
一、历史背景述论 |
二、印度独立后妇女地位的提高 |
三、择偶标准 |
四、夫妻关系 |
第二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
一、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方式 |
二、多元化的饮食 |
三、时尚化的休闲 |
四、精致化的文化 |
第三节 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教育状况 |
一、独立以来印度教育的发展 |
二、文化资本:一种理论 |
三、教育与中产阶级知识精英的官僚化 |
四、中产阶级知识精英:文化资本积累机制的表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内软件业三大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上海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研究[D]. 郭妍.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HTS公司协同制造软件营销策略研究[D]. 冯志祥. 山东大学, 2020(05)
- [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ICT产业升级研究[D]. 马梦璇.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D]. 朱硕.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河北省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刘璐.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D]. 苏海鑫. 湘潭大学, 2019(02)
- [8]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研究[D]. 张祥. 东南大学, 2019(01)
- [9]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 贾凯.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D]. 管辉. 云南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