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令人爱不释手的个性化水杯(论文文献综述)
程辰[1](2020)在《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身处在多元化的信息潮流之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与日俱增。相比于其他的纸媒艺术形式,绘本作为纸媒艺术中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它的表达更能够清晰直接的深入人心,备受人群的青睐。但本土的原创绘本尚未能在国内原创绘本市场占领绝对优势,同时,学界对于中国原创绘本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为主,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原创绘本设计应该更加考虑到读者的情感需求,这将成为新形势下原创绘本设计的新范式。因此,将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进行研究。第一,结合选题背景,比较绘本与其他图书形式的区别,对中国原创绘本的概念进行界定。分别对欧美地区、日韩地区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的绘本创作现状进行整理分析,以获得中国原创绘本发展的创新思路。通过对论题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出,在研究范围上我国研究者更多对从文学角度展开研究,缺乏针对原创绘本设计心理层面的思考及对原创绘本的情感需求的研究,这对于刚刚兴起的原创绘本的设计来说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因此将论题确定为国内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研究;第二,梳理三个有关情感设计的理论,并确定将论题研究重心放在Pieter Desmet的《情感设计》理论上,对绘本所传递的情感进行分类,同时针对三类绘本阅读客体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第三,从情感设计的五大诱发条件出发,分析国内现有的优秀原创绘本设计案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第四,提出国内绘本的情感设计原则,为具体的设计方式提供理论构架,提出中国原创绘本的设计策略;最后,就原创绘本《BBB and DDD》进行具体的实践与创作。
徐倩[2](2020)在《文旅融合下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江苏省溱潼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以及旅游纪念品的重要性被日渐重视的背景下,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不断融合的趋势中,如何设计特色小镇的旅游纪念品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具体以溱潼特色小镇为个案,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对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溱潼特色小镇是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首批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单位,2017年开始建设“会船小镇”。借此契机开展溱潼会船小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工作,对推动溱潼会船小镇旅游品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把产业融合学、设计学、消费心理学等理论运用到特色小镇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中来。结合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等研究手段,从文旅融合和特色小镇出现的原因入手,探索文旅融合与特色小镇之间的关系、特色小镇在文旅融合中的发展模式;分别讨论文旅融合与特色小镇对于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阐述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开发方法和流程,得到普遍适用的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论,并将该理论运用到溱潼会船小镇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中去。
潘赳[3](2019)在《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礼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对怀旧情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能够体现独特的人文历史、地域风俗、怀旧情怀等个性特征的礼品将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潮流。现代礼品作为社交文化和礼仪文化的载体,已然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行为规范,并在人类礼仪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交往中相互馈赠礼品,这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此时礼品也就成了人们社交礼仪、感情沟通和精神传达的重要枢纽和润滑剂。在礼品的馈赠中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礼品是独特的,与众不同且又具个性的,能被受礼者所中意。这让设计者绞尽脑汁,将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地使用在现代礼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中那些丰富、经典、多彩色,且能激发设计师创意构思的题材元素早已是设计界的新宠。求全求美,寓意吉祥,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礼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礼品中的运用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探求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切实努力实践其实用价值,并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享受。本文通过对多方文献和资料的研究以及设计实例的比对分析。从现代礼品的概述和作用等方向进行详细的研究总结。并对现代礼品设计的实用性、精神性、审美性和文化性提出要求。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影响下现代礼品设计中的新表现,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礼品设计的融合深入探讨。以活性炭雕礼品、木雕礼品、玉器礼品和陶瓷礼品几个方面入手,对传统元素在不同材质礼品中的运用表现进行深入探究。着重突出工艺创新、材料创新和科技的创新,为现代礼品设计提出新的前瞻性发展思路。最后在前面论述、总结和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毕业设计作品,提出传统文化元素影响下现代礼品的绿色、环保、可持续性的发展新趋势。
张风波[4](2019)在《现代家用厨具的情趣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无疑会得到更多的青睐。随着现代厨具市场的发展,产品的功能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市场也在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却又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了打破现代厨具仅仅被定义为烹饪工具的现状,将情趣化设计融入现代家庭厨具中已成为一种趋势。情趣化设计以对人们情感需求的重视、活泼有趣的造型、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色彩、材质等元素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这既符合新一代消费群体对时尚、个性的需求,也是消费模式升级之后市场发展的必然。本文以情趣化的相关设计理论为起点,论述了现代家用厨具的范畴、现状,并从以人为本、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角度论述了现代厨具情趣化设计的必要性;然后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了情趣化设计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未来时代趋势的判断,对情趣化设计理念与其它设计思想的结合作了探讨;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情趣化设计在厨具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情趣化设计的构建途径,列举了大量优秀的设计案例,对情趣元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咖啡机实例的设计。
高珊珊[5](2018)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我国家庭消费结构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的儿童食品包装不单单起着保护商品的作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基于食品包装实体元素与视觉元素有序协调的配合,从而孕育出一系列包装自身的个性化、品牌内涵、文化形象甚至是为消费者带来互动享受的过程。本文以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组织语言中分析和探讨儿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元表达方式,同时基于儿童认知方式特殊性的特点,总结出具有乐趣化特征的儿童食品包装传达方法和设计原则等,赋予儿童食品包装新的生命活力,也为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乐趣化特征研究开拓新的理论空间。本论文主要分为六大章节。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乐趣化设计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运用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对现如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了进一步概述;第二章开始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对各个视觉语言中乐趣化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对相关概念做进一步阐述说明;第三章重点研究了包装设计元素的设计原则,并总结归纳出具有相关乐趣化特征的一般原则规律,总体说来,此章节分析总结了包装乐趣化设计氛围下各个视觉元素的运用原则;第四章同样也是本文重点,主要探讨了儿童食品包装图形、色彩、文字等的乐趣化设计方法,从相应的设计思维引导中得出重要的启示。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的运用价值,重点分析了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审美价值。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和展望章节,并在文章最后附上笔者真挚的感谢。本文通过对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乐趣化特征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进一步构建以乐玩、好学、善想为一体的“品味愉悦获启迪”的包装传达效果,延伸为具有娱乐性、互动性、益智性的“探求体验得真知”的设计意味,以此引起儿童消费者参与体悟包装的情感共鸣。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架构“喜闻乐见”的多元性设计元素,传达“寓教于乐”的包装理念,把表达方式与受众需求二者“融会贯通、相映成趣”,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设计目的,彰显儿童食品包装的视觉层次感和文化附加值。以此通过对乐趣化特征的研究探析,不断推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完善与发展。
蒋炎[6](2017)在《传承与重构 ——威基伍德陶瓷产品设计的历史研究》文中提出在18世纪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威基伍德陶瓷,是英国传统陶瓷手工业迈向现代陶瓷工业的光辉典范,同时也是世界近代陶瓷产业中公认的标杆企业。在2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威基伍德积累了大量而珍贵的陶瓷产品,这些产品共同构成了威基伍德多姿多彩的历史面貌,叙说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本文以威基伍德在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经典设计为研究对象,探寻不同时代背景下设计语言和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产品设计与材料研发、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社会消费、生活方式、艺术审美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通过这一层面的梳理和评析,我们可知陶瓷产品设计历史面貌形成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产品设计的传承与重构这一中心论题展开探讨,以期寻找到解释威基伍德设计历史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经典设计的建构,对一个陶瓷企业的发展、品牌的建树,有着重要的意义。18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中期是威基伍德经典产品大量涌现的时期,也是其发展的巅峰时期。在企业发展历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众多经典设计,在日后共同构成了威基伍德产品的设计体系,成为其创新设计可供参考的原型,并形成某种规范。辉煌时期的威基伍德极具世界眼光,善于从不同国度、民族、不同艺术领域吸取营养,产生多元、包容、共生的最佳重构效果。现代的威基伍德更多地专注于自身的设计传承。“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走互相融合的道路”这一英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在威基伍德的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威基伍德在塑造经典品牌产品时,选择了一条中庸之路,在传承与重构之间游走。威基伍德当代的设计面貌经由250多年的历史发展和积累而形成,大部分产品设计的图式都可以到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追根溯源。
宋景东[7](2017)在《教学相长: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导师。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在由新手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学科及个人特点的不同,研究生导师的具体专业发展路径会不尽相同,但也有共性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教学相长”(1)的关系。此阶段导师和学生的接触交流胜过任何一个教育阶段。在师生间的交往互动中,导师汲取学生身上的禀赋特质,在积极的反思和持续的建构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直白地讲,学生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促进、推动甚至鞭策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研究生能否推动导师专业发展?如何去推动导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导师的哪些素质发展?哪些研究生能够推动导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导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追问,是一个饶有趣味更具有价值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教育叙事的研究范式,选择一位研究生导师及其师门弟子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立体采撷、客观全面、突出要旨、注重伦理”的研究立场,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文献等多重研究方法,再现一部“教学相长”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生活史,揭示“以生为师”、“倒逼反推”维度中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建构“学生反哺”、“师生共生”视阈下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应然模式。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导论和第一章,主要交代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等,在综述文献、厘清概念的同时,着重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设计。同时,本部分还详细地聚焦本文的研究对象,对叙事者的生活背景进行立体透视,使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更为全面、丰富和深刻。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二、三、四、五章,这是论文的主体。主要结合研究对象专业发展的时间顺序向前推移,竭尽全面地采撷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与学生进行的不同形式的交往。并对这些交往的“琐事”进行还原和深描,重点挖掘故事背后的“因果”,以及研究对象所进行的反思和成长。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是对前文“琐碎叙事”的理论升华,也是论文的重点。基于第二部分对研究对象个体专业发展历史的梳理,深入挖掘内隐于表象的事物本质,进一步回答前文提出的系列追问,并对“教学相长”视阈下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予以理论观照。本研究认为:首先,作为“群”这一范畴的学生,研究生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超越性,更具备其他“群”范畴学生所不具备的宽广视野、学术水准、洞悉能力等特殊品质,这些品质在“后喻时代”得以放大,进而促使导师向研究生学习成为可能。其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在反哺导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效用。对以“师门”为单位的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则不能强求千篇一律,而要坚持随机生态、多元并包。第三,研究生能够促进导师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能力体系等方面的提升,推动着导师朝向“社会化”、“教育化”、“个性化”的方向迈进。第四,研究生反哺导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师生交往,这种交往不仅局限于学术性活动,“泛学术性”活动往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且两种交往都需要建立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之上。第五,研究生推动导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在于导师的内在矛盾,导师的个体觉醒、持续反思、主观幸福是发现“实然我”与“应然我”之间差距的根本动力;生活场域与个体的交互也是导师激发学习进取、重构自我的重要驱动力。
李鸿祥[8](2017)在《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在电子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纸质书籍中多感官体验设计进行探究。传统纸质阅读不仅仅是对所写的文本内容的单纯感受,而应当是融合触感、墨香、印刷效果以及纸质书页柔硬等多种感官愉悦的阅读方式,这些正是书装设计所带给纸质书籍的魅力所在。通过将读者的其它感知体验如:手感、触感、听觉、嗅味觉等多种感官元素结合在一起,体现到纸质书籍装帧设计当中,塑造出一种多元化多感官阅读体验,从而将一种崭新的设计手法运用到我国书籍装帧设计之中。本论文的关键内容主要分为五大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状况、目的、意义、内容以及创新之处进行系统全面的概述,第二章多感官体验设计和书籍装帧设计的概述以及关联性分析,是对核心概念及相关重要概念进行探究。第三章是本文理论研究的核心章节,其第一部分书籍装帧设计中感官体验元素表现形态;第二部分书籍装帧设计中多感官语言的传达;最后一部分是陈述多感官书籍装帧设计中所要遵循的原则。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中的表达方式,主要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并结合自身参与的设计案例对功能性表达、审美性表达、针对性表达、传承性表达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理论与实践案例巩固完善本文的观点。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学术观点及中心思想进行概括与总结,论述了本文论点对中国书籍设计发展道路的启示,并对书籍装帧设计行业的发展进行基于理论指导之上的展望。本文将通过对书籍装帧设计中感官体验元素表现形态的研究,将视觉语言的传达、手感设计的体验、听觉感官的共鸣、嗅觉形式的融入、味觉体验的延伸等感官设计方法融入书籍当中,使书籍达到“形神兼备、相得益彰、读来有趣,受之有益”的目的,带给读者阅读体验上的感官刺激,强化读者的阅读效率,为我国书籍装帧带来更加良性的设计方式。在设计过程中把握书籍装帧功能性、审美性、针对性与传承性表达方式的研究,根据读者受众的需求进行“人性化”设计,营造出“引人入胜、感同身受”的阅读氛围,达到书籍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共融。主旨在于通过对多感官体验设计的探析,促进数字媒体时代下纸质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
袁李萍[9](2016)在《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触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信息科技发展迅猛,商品竞争愈发激烈,产品设计也日趋同质化。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目前的市场状况也不容乐观。人们对于日用陶瓷产品的需求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功能和价值的层面上了,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将关注点置于日用陶瓷产品所能带给自己的生活体验,甚至是其“道器并重”的内涵,而这些都属于触感设计的范畴。触感设计是一种融合了触觉与内心感受的设计方式,是一种将事物的客观属性在人脑中进行直接反映并与人的内心感受相交融的体验设计。感觉由外界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到脑的相应部位,然后产生映像或体验。触感是由触觉来引起人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现实性体验,是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体验。触感设计对于以信息传递为主的各类设计都是很好的表现手法与传递媒介。触感体验的存在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真实、美好。而日用陶瓷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与其接触时,它的质地、重量、形态、温度,自然而然的都会给人的身心感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影响。本文从现代日用陶瓷产品的市场需求及其现在的设计趋势出发,有重点的解析现代日用陶瓷产品的功用、造型、色彩、材料、质地等方面,分析其设计带给使用者视觉、触觉等五感的不同身心体验。希望通过探索其产品语意、感性化研究等方面,摸索出触感设计在现代日用陶瓷产品中的实用趋势和发展方向。希望通过该研究唤起大家对日用陶瓷产品触感设计的重视,给设计师带来创意拓展,引导现代日用陶瓷产品未来紧随时代发展趋势,为我国传统的陶瓷事业发展提供例证及方向指引,奠定更加踏实的基础。
张彬[10](2016)在《禹州钧瓷的艺术特色与设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钧瓷是凝聚了历代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尤以神奇而独特的窑变艺术独步天下。禹州作为我国钧瓷的发源地,见证了钧瓷的辉煌、衰败和重生历程,反之,钧瓷也成为反映禹州地区社会制度、审美认知、以及现实生活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且生产着的高温窑变釉器,复烧和仿制只能看做是传统钧瓷工艺的延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传承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钧瓷艺术的设计创新,禹州钧瓷产业亟需解决现代转型的难题。本文从禹州钧瓷的历史传承和艺术特色出发,首先探讨了禹州钧瓷的起源、发展、工艺流程,并从造型、窑变、工艺、内涵四个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总体的概括。然后考虑到禹州钧瓷艺术是动态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来具体分析其多样化的特征。以纵向来看,每个年代的钧瓷作品都有其独特性与时代标签;从横向看,有瓷器种类、地域、使用性质等方面差异。笔者希望通过对传统禹州钧瓷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形式的全面剖析,可以启迪当代钧瓷产品的设计创新。笔者深入到禹州钧瓷的生产前线,采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式,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分析和归纳了当下钧瓷产业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与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产品设计和系统营销两个角度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禹州钧瓷产品可以从器物造型、装饰语言、工艺技巧、使用功能和思想理念五个层面进行设计创新,强调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还要勇于革新,实现钧瓷产品的“时代化”设计;而在系统营销方面,笔者以“4Ps营销理论”为指导,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相应的创新策略,希望通过市场营销这把利器,能够有效提升禹州钧瓷产品的附加价值和企业竞争力,有助于传统钧瓷行业在新时期重铸辉煌。
二、令人爱不释手的个性化水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令人爱不释手的个性化水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题研究现状 |
1.2.1 学术趋势走向 |
1.2.2 学术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创作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情感设计的相关理论 |
2.1 诺曼的设计心理学 |
2.2 长町三生研究的“感性工学” |
2.3 Pieter Desmet的“情感设计” |
2.4 不同客体的情感表现 |
2.4.1 针对儿童的情感表现 |
2.4.2 针对成人的情感表现 |
2.4.3 针对亲子阅读的情感表现 |
本章小结 |
3 中国原创绘本设计中的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
3.1 原创绘本作为物品 |
3.1.1 绘本吸引力情感的概念 |
3.1.2 绘本构图形态的情感 |
3.1.3 绘本色彩的情感 |
3.1.4 绘本材质的情感 |
3.2 原创绘本作为媒介 |
3.2.1 绘本的合法性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
3.2.2 绘本的动机依从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
3.2.3 绘本的新奇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
3.3 原创绘本作为事件 |
本章小结 |
4 中国原创绘本情感设计方法 |
4.1 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原则 |
4.1.1 吸引力原则 |
4.1.2 合法性原则 |
4.1.3 动机依从原则 |
4.1.4 新奇原则 |
4.1.5 其他原则 |
4.2 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方式 |
4.2.1 绘本整体性的设计 |
4.2.2 绘本画面图形设计 |
4.2.3 主题正确的价值导向 |
4.2.4 内容上的文化传承 |
4.2.5 创新的趣味性构思 |
本章小结 |
5 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实践 |
5.1 《BBB and DDD》原创绘本创作依据 |
5.1.1 市场依据 |
5.1.2 理论依据 |
5.1.3 表现技法 |
5.2 《BBB and DDD》原创绘本创作的理念阐述 |
5.2.1 特色和创新 |
5.2.2 策划方案 |
5.3 《BBB and DDD》原创绘本创作的实施过程 |
5.3.1 故事脚本的创作依据 |
5.3.2 连贯性阅读与片段式阅读的设计 |
5.3.3 角色造型的设计 |
5.3.4 色彩风格 |
5.3.5 图文组合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国原创绘本”读者定位调查问卷 |
附录 B 原创绘本《BBB and DDD》文本内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文旅融合下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江苏省溱潼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二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思路和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我国文旅融合的发展回顾与概述 |
第一节、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与问题 |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与问题 |
二、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与问题 |
第二节、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原因 |
一、从本质与定义来看 |
二、从产业供需来看 |
三、从政策和顶层设计看 |
四、从经济环境看 |
五、从技术来看 |
第三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成果 |
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需求互补、实现共赢 |
二、产生新的交叉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特色小镇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特色小镇的产生背景 |
一、“特色小镇”模式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
二、借鉴国外相关经验 |
三、全国各地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率先成功示范 |
第二节、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与现状 |
一、特色小镇的政策概述 |
二、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
三、溱潼特色小镇的建设概况 |
第三节、特色小镇在文旅融合中的实践 |
一、文旅融合与特色小镇之间的关系 |
二、特色小镇中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
三、溱潼“会船小镇”文旅融合路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与概述 |
第一节、旅游纪念品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历程 |
一、前身:改革开放前 |
二、启蒙:改革开放后至九十年代末 |
三、发展:本世纪前十年 |
四、兴起:近十年来 |
第三节、文旅融合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影响 |
一、注重品牌的打造和IP开发 |
二、注重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 |
三、注重产品的功能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
第一节、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
第二节、特色小镇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要求 |
一、围绕小镇的独特符号设计旅游纪念品 |
二、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品牌与特色小镇同步建设原则 |
第三节、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流程研究 |
一、宏观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
二、微观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溱潼会船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 |
第一节、市场调查 |
一、特色小镇的资源调查 |
二、特色小镇特色产品市场调查 |
三、特色小镇游客调查 |
第二节、品牌设计 |
一、品牌定位 |
二、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语 |
三、品牌的标志设计 |
第三节、筛选资源、确定开发题材 |
一、整理特色小镇资源 |
二、筛选资源 |
三、将资源与小镇的核心符号串联和规划 |
第四节、产品开发环节 |
一、“寻溱记”品牌产品整体规划 |
二、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一——“船潼潼”会船节选手不倒翁收纳盒 |
三、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二一“寻会船”溱潼会船节民俗介绍笔记本 |
四、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三——“泛舟寻香”草本鱼形香囊DIY套装 |
第五节、品牌运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礼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选题依据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价值 |
1.2 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现代礼品的渊源 |
2.1 礼品的概念与范畴 |
2.2 现代礼品的作用与功能 |
2.2.1 现代礼品的实用性 |
2.2.2 现代礼品的精神性 |
2.2.3 现代礼品的文化性 |
2.2.4 现代礼品的审美性 |
第三章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礼品设计 |
3.1 传统文化元素下现代礼品的寄情达意 |
3.2 现代礼品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新表现 |
3.2.1 造型元素的重构表现 |
3.2.2 传统色彩元素的表现 |
3.2.3 书法文字元素的表现 |
3.3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礼品设计的融合 |
3.3.1 传统文化元素与炭雕礼品 |
3.3.2 传统文化元素与木雕礼品 |
3.3.3 传统文化元素与玉器礼品 |
3.3.4 传统文化元素与陶瓷礼品 |
第四章 传统文化元素影响下现代礼品的发展趋势 |
4.1 影响现代礼品设计的方式 |
4.1.1 材料绿色礼品 |
4.1.2 文化性礼品 |
4.2 时代特征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
4.3 新性能新技术礼品 |
第五章 传统文化元素影响下毕业设计的构建与应用 |
5.1 毕业设计的创作构思 |
5.2 绿色材料的选取 |
5.3 传统元素的提取与创作 |
5.4 礼品杯造型的设计 |
5.4.1 “金石至交”杯 |
5.4.2 “木秀于林”杯 |
5.4.3 “饮水思源”杯 |
5.4.4 “火然泉达”杯 |
5.4.5 “安疆兴业”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现代家用厨具的情趣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情趣化设计的相关理论 |
2.1 情趣化设计的具体含义 |
2.1.1 情趣化设计的概念 |
2.1.2 情趣化设计的发展 |
2.1.3 情趣化设计的基础 |
2.2 情趣化设计的原则 |
2.2.1 以实用性为基础,注重与情趣化的结合 |
2.2.2 以安全性为前提,注重产品内容的“健康” |
2.3 情趣化设计的内涵 |
2.3.1 展示产品功能意义 |
2.3.2 促进产品情感表达 |
2.3.3 扩展产品文化内涵 |
第三章 现代家用厨具及其情趣化设计的必要性 |
3.1 现代家用厨具的概述 |
3.1.1 现代家用厨具的范畴 |
3.1.2 现代家用厨具的现状 |
3.1.2.1 人性化设计元素的缺失 |
3.1.2.2 同质化现象严重 |
3.1.2.3 厨房功能性的变化 |
3.2 现代家用厨具情趣化设计的必要性 |
3.2.1 以人为本的的体现 |
3.2.2 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
3.2.3 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
3.3 厨具中情趣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
3.3.1 主观因素分析 |
3.3.1.1 产品用户的使用习惯 |
3.3.1.2 产品用户的接受能力 |
3.3.1.3 产品用户对品牌的熟知度 |
3.3.2 客观因素分析 |
3.3.2.1 产品功能的简易性倾向 |
3.3.2.2 家庭意义的延展 |
3.3.2.3 地域差异的限制 |
3.4 情趣化设计理念与其它设计思想的结合 |
3.4.1 与个性化的结合 |
3.4.2 与智能化的结合 |
3.4.3 与绿色化的结合 |
第四章 情趣化设计在厨具中的具体分析 |
4.1 厨具中情趣化设计的层次分析 |
4.1.1 外在的本能层次 |
4.1.1.1 造型 |
4.1.1.2 色彩 |
4.1.1.3 材质 |
4.1.2 中间的行为层次 |
4.1.3 内在的反思层次 |
4.2 厨具产品中情趣化的构建途径 |
4.2.1 厨具产品的人格化 |
4.2.1.1 拟人 |
4.2.1.2 仿生 |
4.2.2 厨具产品的故事化 |
4.3 相关厨具中情趣化因素的应用分析 |
4.3.1 情趣化因素在厨具产品中的应用 |
4.3.2 厨具产品中情趣化因素的整合 |
第五章 情趣化厨具设计实例 |
5.1 产品的确认及展开 |
5.1.1 产品的确认 |
5.1.2 设计定位 |
5.1.3 咖啡机的产品市场概况 |
5.2 设计表达 |
5.2.1 意象收集 |
5.2.2 设计分析 |
5.2.3 设计最终展示图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具体体现 |
2.1 乐趣化图形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
2.1.1 独具魅力、亲切互动的人物图形 |
2.1.2 幽默诙谐、增情益智的动物图形 |
2.1.3 美轮美奂、刺激创造的植物图形 |
2.2 乐趣化色彩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
2.2.1 先声夺人、特别可感的冷暖对比 |
2.2.2 跳跃灵动、独具美感的面积对比 |
2.2.3 动感活泼、喜闻乐见的纯色对比 |
2.3 乐趣化文字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
2.3.1 稚嫩亲切、易懂易识的圆润可爱型字体 |
2.3.2 别具匠心、开阔思维的创意图形化字体 |
2.3.3 惟妙惟肖、浮想联翩的意象联想型文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乐趣化特征的原则 |
3.1 乐趣化图形研究的设计原则 |
3.1.1 一目了然、乐于参与的鲜明性 |
3.1.2 另辟蹊径、迸发热情的新颖性 |
3.1.3 开门见山、愉悦体验的简洁性 |
3.2 乐趣化色彩研究的设计原则 |
3.2.1 明朗清晰、谆谆善诱的可辨性 |
3.2.2 五彩缤纷、寄情于物的联想性 |
3.2.3 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易记性 |
3.3 乐趣化文字研究的设计原则 |
3.3.1 表现活泼、积极向上乐观性 |
3.3.2 讲究节奏、协调统一和谐性 |
3.3.3 挖掘潜力、彰显个性独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乐趣化特征的方法 |
4.1 乐趣化图形研究的设计方法 |
4.1.1 “妙趣横生、先声夺人”的夸张法 |
4.1.2 “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同构法 |
4.1.3 “活灵活现、平易近人”的仿生法 |
4.2 乐趣化色彩研究的设计方法 |
4.2.1 冷暖交错、对比穿插交错法 |
4.2.2 违反常规、出奇制胜超常法 |
4.2.3 提炼升华、和而不同综合法 |
4.3 乐趣化文字研究的设计方法 |
4.3.1 打散文字的巧妙笔画打散法 |
4.3.2 重置文字的艺术结构重置法 |
4.3.3 颠覆文字的自由创意颠覆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乐趣化特征的价值 |
5.1 乐趣化特征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
5.1.1 提升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收藏价值 |
5.1.2 实现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品牌价值 |
5.1.3 满足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鉴赏价值 |
5.2 乐趣化特征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文化价值 |
5.2.1 创造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情感价值 |
5.2.2 传承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人文价值 |
5.2.3 融合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和谐价值 |
5.3 乐趣化特征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
5.3.1 丰富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意境美价值 |
5.3.2 突出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实用美价值 |
5.3.3 构建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形式美价值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6)传承与重构 ——威基伍德陶瓷产品设计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陶瓷产业(1700-1760) |
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陶瓷手工业 |
1. 产品类型 |
2. 斯托克陶业 |
第二节 威基伍德家族陶业的源起 |
1. 四代相传的家族窑业 |
2. 亚伦·威基伍德家族的制陶业 |
第三节 威基伍德一世早年的学徒生涯(1744-1759) |
1. 跟随兄长 |
2. 威尔顿窑的学徒 |
第二章 威基伍德崛起时期的产品设计(1760-1795) |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英国陶瓷手工业的变革 |
1. 工业革命的风暴 |
2. 英国陶瓷手工业向产业化生产的转型 |
第二节 威基伍德一世独立建窑与早期产品 |
1. 独立建窑 |
2. 早期产品 |
第三节 工艺改良与新产品开发 |
1. 改良奶色陶器 |
2. 从奶色陶器到女王陶器 |
第四节 材料创新与新古典主义的视野 |
1. 回归古典主义 |
2. 伊特鲁里亚样式的艺术陶瓷 |
3. 威基伍德对新古典主义的阐释 |
第五节 早期陶瓷产业化生产中的设计与设计师 |
1. 产业化生产中的分工 |
2. 早期的陶瓷产品设计师 |
第三章 威基伍德发展、困顿与持续时期的产品设计(1796-1895) |
第一节 19世纪上半叶的陶瓷生产(1796-1841) |
1. 纹章陶定制 |
2. 釉下青花转印装饰陶器 |
3. 骨瓷餐具的首次投产 |
4. 蔗色陶 |
第二节 19世纪中期的危机与困顿(1842-1870) |
1. 英国社会的设计改革 |
2. 繁荣的明顿陶瓷 |
3. 埃米尔·莱索尔笔下的田园生活小景 |
4. 日本风格与唯美主义 |
第三节 19世纪下半叶的扭转与发展(1870-1900) |
1. 首任艺术总监托马斯·艾伦 |
2. 扩大产品品类 |
3. 维多利亚时代的餐具 |
第四章 威基伍德新瓷都的缔造和繁荣时期的再次到来(1895-1985) |
第一节 世纪初的困顿与艰苦开拓(1895-1929) |
1. 20世纪初的困顿、市场开拓与委托设计 |
2. 手绘陶瓷设计与生产的兴起 |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初见端倪(1930-1949) |
1. 新的领导团队 |
2. 建筑师凯斯·默里的现代主义陶瓷造型设计 |
3. 巴拉斯顿花园工厂的建设与战争时期的设计 |
4. 艾瑞克·勒维利厄斯的插画艺术与陶瓷装饰设计 |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设计巅峰(1950-1968) |
1. 新的装饰风格 |
2. 现代主义陶瓷造型设计 |
3. 实用的优雅:女性陶瓷设计师苏珊·库柏 |
第四节 家族企业的终结(1968-1986) |
1. 爱德华多·鲍洛齐:波普趣味与几何解构 |
2. 格莱尼丝·巴顿:现代陶瓷雕塑 |
3. 文迪·拉姆肖:新首饰 |
4. 225造型 |
第五章 威基伍德帝国的危机与挑战(1986—2015) |
第一节 危机与挑战 |
1. 企业并购与频繁易主 |
2. 全球化市场与斯多克陶业的衰落 |
第二节 设计再继续 |
1. 20世纪末的经典:肯辛顿茶具 |
2. 公司内部设计:遗产与怀旧 |
3. 公司外聘设计:古典与时尚 |
4. 后工业社会的陶瓷设计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录-1 威基伍德家族族谱 |
附录-2 威基伍德公司主管 |
附录-3 威基伍德聘用设计师、设计总监 |
作者简介 |
(7)教学相长: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 |
(二)导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再确证 |
(三)对“技术理性”的再思考 |
(四)研究者的个人旨趣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二)有关研究生导师的研究 |
(三)有关“教学相长”的研究 |
(四)有关教育叙事方法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
三、研究主题与核心概念 |
(一)研究主题 |
(二)核心概念的厘清与辨析 |
四、“理论”借鉴 |
(一)可行性参考: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反哺理论” |
(二)研究方法借鉴:迈克亚当斯的“生活史研究要素论” |
五、研究价值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总体思路 |
(二)论文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呈现 |
(一)对象的选择:缘何是“柏门” |
(二)柏导其人:“一枝独秀” |
(三)柏门弟子:“百花争妍” |
三、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方法 |
四、技术、策略与研究伦理 |
(一)策略:研究者的处世哲学 |
(二)技术:研究者的学术风格 |
(三)伦理:研究者的道德良知 |
五、对叙事研究范式的前提反思 |
(一)内容:“故事”与“理论”的矛盾 |
(二)方式:“叙述”与“评论”的矛盾 |
(三)效度:“本我”与“外我”的矛盾 |
(四)推论:“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
第二章 初为导师:“教学相长”的萌芽 |
一、师道尊严:最初从教理念的生成 |
(一)神圣:对上一代学者的印象 |
(二)意气风发:携名校晕轮凯旋 |
二、“收效甚微”:前三届学生的教育实践 |
(一)“老实听话”的开山弟子 |
(二)关系尴尬的第二届学生 |
(三)“不学无术”的第三届学生 |
三、“后生可畏”:对师门未来“副导师”的观察 |
(一)“无心插柳”的栾峰 |
(二)“有意栽花”的逸卓 |
四、小结 |
第三章 遭遇瓶颈:“教学相长”的关节点 |
一、导师专业发展的“场外”滋扰 |
(一)家庭的遭遇 |
(二)单位的紧张 |
二、导师专业发展的“场内”困顿 |
(一)学术自卑:“科研到底有啥用” |
(二)师生冲突:“就当没带过这个学生” |
(三)教学遇挫:“还想让我怎么教” |
三、瓶颈消解 |
(一)学生助力:“无债一身轻” |
(二)个体反思:“认清我自己” |
四、小结 |
第四章 晋升博导:“教学相长”的新阶段 |
一、学术为本:科研型学生的反推 |
(一)“学术铁三角”的搭建 |
(二)“师门研讨”中的争执 |
(三)“师本”研究领域的确立 |
二、生态多元:不同背景学生的反哺 |
(一)“职业妈妈”孙靖如 |
(二)“高校行政”宋金均 |
(三)“政府官员”周立国 |
(四)“非学术型”学生的价值 |
三、德勤兼备:师门“红人”的榜样熏染 |
(一)一次长谈 |
(二)三篇论文 |
(三)若干琐事 |
四、情感升华:师生交往的校外延伸 |
(一)“送老”:泛舟水花湖 |
(二)“迎新”:徒步丁香山 |
五、小结 |
第五章 坦然前行:“教学相长”的高境界 |
一、自有后来人:师门文化的自觉延续 |
(一)“双骄”入门 |
(二)“红人”交班 |
二、再遇“问题生”:导师教育能力的验证 |
(一)“上天恩赐的”杜河 |
(二)一言难尽的孙菲 |
三、迎接新挑战:导师素养的再伸展 |
(一)“多民族化”:新疆学生的到来 |
(二)“国际化”:留学生的加入 |
(三)“个性化”:“90 后”博士的出现 |
四、人分情不散:导师幸福的核心要素 |
(一)答辩中的“捧场” |
(二)迎新中的“汇报” |
五、小结 |
第六章 反思与回应 |
一、学生何以能助力导师的专业发展 |
(一)“类”维度学生的超越性 |
(二)“群”维度学生的超越性 |
(三)“后喻时代”学生的超越性 |
二、助力导师专业发展的学生群体解析 |
(一)“两极”学生对导师的助力 |
(二)“反哺型”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
三、学生助力导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
(一)学术性的交往活动 |
(二)“泛学术性”的交往活动 |
(三)学生助力导师发展视阈中师生交往的应然样态 |
四、学生助力导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 |
(一)见之于客观的意识 |
(二)外显与内隐的知识 |
(三)多重角色的能力 |
五、学生助力导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
(一)个体意识:导师专业发展的内因 |
(二)场域激发:导师专业发展的外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现状综述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多感官体验设计和书籍装帧设计的概述以及关联性分析 |
2.1 多感官体验设计概述 |
2.1.1 多感官体验设计的追本溯源 |
2.1.2 多感官体验设计的发展态势 |
2.1.3 多感官体验设计的理念特性 |
2.2 书籍装帧设计概述 |
2.2.1 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解析 |
2.2.2 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态演变 |
2.2.3 书籍装帧设计的表现要素 |
2.3 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与书籍装帧设计的关联性 |
2.3.1 从电子媒介时代背景下看纸质媒介发展的现状 |
2.3.2 论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融入书籍中的积极影响 |
2.3.3 多感官体验设计与书籍装帧设计的关联与互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中的感官元素、传达方式及运用原则 |
3.1 书籍装帧设计中感官体验元素表态 |
3.1.1 形神兼备——书籍外形中的感官体现 |
3.1.2 鉴貌辨色——书籍色彩中的感官体现 |
3.1.3 图文韵律——书籍板式中的感官体现 |
3.1.4 感同身受——书籍插图中的感官体现 |
3.1.5 因材制宜——书籍材质中的感官体现 |
3.2 书籍装帧设计中多感官语言的传达方式 |
3.2.1 视觉语言的传达 |
3.2.2 手感设计的体验 |
3.2.3 听觉感官的共鸣 |
3.2.4 嗅觉感知的融入 |
3.2.5 味觉体验的延伸 |
3.2.6 五感之间的互通联觉 |
3.3 多感官书籍装帧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
3.3.1 把握书籍装帧中感官的整体性 |
3.3.2 遵循书籍装帧中感官的秩序性 |
3.3.3 整合书籍装帧中感官的规范性 |
3.3.4 强化书籍装帧中感官的可读性与交互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中的表达方式分析 |
4.1 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中的功能性表达 |
4.1.1 传道授业——满足传播功能 |
4.1.2 识书明理——满足识别功能 |
4.1.3 百读不厌——满足阅读功能 |
4.1.4 手不释书——满足便携功能 |
4.2 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中的审美性表达 |
4.2.1 千姿百态、形具神生——书籍多感官的“形态美” |
4.2.2 重于过程、轻于结果——书籍多感官的“体验美” |
4.2.3 循序渐进、由浅至深——书籍多感官的“仪式美” |
4.2.4 引人入胜、身临其境——书籍多感官的“意境美” |
4.3 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中的针对性表达 |
4.3.1 舒适、安全的多感官体验设计表达——儿童书籍 |
4.3.2 个性、趣味的多感官体验设计表达——青年书籍 |
4.3.3 品味、成熟的多感官体验设计表达——中年书籍 |
4.3.4 宜识、便捷的多感官体验设计表达——老年书籍 |
4.4 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中的传承性表达 |
4.4.1 民族特色与感官设计的互融意义 |
4.4.2 传统工艺在多感官书籍中的继承 |
4.4.3 书卷之气在多感官书籍中的体现 |
4.4.4 文化价值在多感官书籍中的承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及见解 |
5.2 后续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附录 《读者调查问卷表》 |
致谢 |
(9)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触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2章 触感设计概述及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2.1 触感设计的相关概念 |
2.1.1 触感与触觉 |
2.1.2 触感与多感 |
2.1.3 触感设计概念及其必要性 |
2.2 产品触感设计的意义 |
2.2.1 使用者生理需求 |
2.2.2 使用者心理需求 |
2.2.3 消费市场需求 |
2.3 触感设计的应用 |
2.3.1 概念设计 |
2.3.2 人机体验 |
2.3.3 思维空间 |
第3章 现代日用陶瓷产品与触感设计 |
3.1 现代日用陶瓷产品功能分类 |
3.2 日用陶瓷产品中视觉的触感体验 |
3.2.1 日用陶瓷产品中视觉的形体触感 |
3.2.2 日用陶瓷产品中视觉的颜色触感 |
3.2.3 日用陶瓷产品中视觉的间接质感体验 |
3.3 日用陶瓷产品中肤觉的触感体验 |
3.3.1 手的直接感触分析 |
3.3.2 唇的触感分析 |
3.4 日用陶瓷产品中多感的共同作用 |
第4章 触感设计在现代日用陶瓷产品中的应用 |
4.1 触感之美 |
4.1.1 陶瓷肌理与装饰 |
4.1.2 陶瓷材料与异质材料 |
4.2 触感之用 —— 以G20国宴用瓷为例 |
4.2.1“西湖盛宴”概括分析 |
4.2.2 楼外楼宴会“西湖蓝”餐具设计解读 |
第5章 案例分析与展示(陶瓷酒器作品设计) |
5.1 设计理念 |
5.2 作品展示 |
5.3 触感设计分析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禹州钧瓷的艺术特色与设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概念界定 |
1.4 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禹州钧瓷概述 |
2.1 禹州钧瓷简介 |
2.2 禹州钧瓷的起源 |
2.3 禹州钧瓷的发展历程 |
2.3.1 晚唐时期——孕育启蒙 |
2.3.2 北宋时期——历史巅峰 |
2.3.3 金元时期——继承发展 |
2.3.4 明清时期——陷入低谷 |
2.3.5 清末民国——迎来复苏 |
2.3.6 新中国成立后——重获新生 |
2.4 禹州钧瓷的工艺流程与“窑变” |
2.4.1 禹州钧瓷的工艺流程 |
2.4.2 禹州钧瓷的“窑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禹州钧瓷的艺术特色 |
3.1 禹州钧瓷的艺术特色概述 |
3.1.1 端庄大气的造型美 |
3.1.2 出神入化的窑变美 |
3.1.3 粗泥细作的工艺美 |
3.1.4 中庸内敛的内涵美 |
3.2 禹州钧瓷的艺术特色比较分析 |
3.2.1 禹州钧瓷的时代艺术特色比较 |
3.2.2 禹州钧瓷同其它瓷种的艺术特色比较 |
3.2.3 禹州钧瓷与其他地区仿钧的艺术特色比较 |
3.2.4 禹州“官钧”与“民钧”艺术特色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禹州钧瓷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禹州钧瓷的发展现状 |
4.2 当下禹州钧瓷设计创新存在的问题 |
4.2.1 质量与属性的“失衡” |
4.2.2 造型与风格的“趋同” |
4.2.3 功能与内涵的“疏离” |
4.2.4 品牌与营销的“滞后”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禹州钧瓷的产品设计创新方法 |
5.1 器物造型层面——传统钧瓷艺术的改良与重构 |
5.1.1 传统钧瓷器型的改良设计 |
5.1.2 传统钧瓷造型的解析重构 |
5.2 装饰语言层面——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与融合 |
5.2.1 钧瓷造型装饰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 |
5.2.2 钧瓷釉面装饰对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 |
5.3 工艺技巧层面——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尝试与运用 |
5.3.1 新技术在禹州钧瓷中的尝试 |
5.3.2 新材料在禹州钧瓷中的运用 |
5.4 使用功能层面——禹州钧瓷应用范围的延伸与拓展 |
5.4.1 禹州钧瓷的实用性拓展 |
5.4.2 禹州钧瓷的文化性拓展 |
5.4.3 禹州钧瓷的商业性拓展 |
5.5 设计理念层面——现代设计观的注入与演绎 |
5.5.1 禹州钧瓷的情感化设计 |
5.5.2 禹州钧瓷的个性化设计 |
5.5.3 禹州钧瓷的绿色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禹州钧瓷的系统营销创新策略 |
6.1 “4Ps”营销理论概述 |
6.2 “4Ps”营销理论在禹州钧瓷设计创新的应用 |
6.2.1 产品策略——完善结构提升形象 |
6.2.2 价格策略——明确定位差别定价 |
6.2.3 渠道策略——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
6.2.4 促销策略——多维宣传新意营销 |
6.3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图片与表格来源 |
附录2:禹州钧瓷企业品牌形象现状调查 |
附录3: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令人爱不释手的个性化水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研究[D]. 程辰. 西华大学, 2020(01)
- [2]文旅融合下特色小镇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江苏省溱潼镇为例[D]. 徐倩. 苏州大学, 2020(03)
- [3]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礼品设计中的应用[D]. 潘赳. 东南大学, 2019(06)
- [4]现代家用厨具的情趣化设计研究[D]. 张风波.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乐趣化特征研究[D]. 高珊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6]传承与重构 ——威基伍德陶瓷产品设计的历史研究[D]. 蒋炎.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7]教学相长: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 宋景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4)
- [8]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研究[D]. 李鸿祥.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9]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触感设计研究[D]. 袁李萍.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
- [10]禹州钧瓷的艺术特色与设计创新研究[D]. 张彬. 江南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