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爱你,西雅图的雨(论文文献综述)
张冉[1](2021)在《《冬日花园》(第1-4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报告所选文本为美国作家克里斯汀·汉娜的小说《冬日花园》。该作品讲述了梅雷迪丝和尼娜·惠特森姐妹和她们父母的生活。刚开始,姐妹两人与母亲的关系并不好,她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小时候母亲有时在晚上给女孩们讲的俄国童话。最后通过一个童话故事,而这个故事是母亲在父亲临终前答应再给孩子们讲一次,母女三人的关系得到缓和。报告是基于第一章至第四章的译文而撰写的,这几章讲述了在父亲生病前,姐妹俩的各自生活。此外,翻译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生活、工作所压而劳累的人们带来一丝温暖。报告分析了源文本的文本类型和语言风格,从专有名词、词性、词义、插入语、定语从句以及拟人和明喻的翻译方面讨论了翻译难点。当然,面对这些困难,也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来解决,具体方法包括:(1)源文本中出现不少有关品牌或是具有特色的专有名词,主要采取加注法来解决;(2)英语多用名词,中文多用动词,为使译文流畅易读,采取了转换词性的方法;(3)当一个词的所有意义都与语境不相适应时,基于词的基本意义,对其进行词义引申是不可避免的;(4)为了使原作者的隐含意义表达出来,采取增译的方法来解决;(5)根据插入语的类型和不同的功能,分别运用括号法和前置法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6)鉴于定语从句独特的句式结构,选择了合译法和分译法对其进行翻译;(7)针对明喻和拟人的翻译,主要采取直译法和替代法,增加译文的生动性。最后,报告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译者不仅获得了许多翻译经验,为以后翻译此类文本提供一定的参考,也进一步了解了俄罗斯和美国的文化;而且反思了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日后的改善提出建议以此来使日后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
梁嘉琪[2](2021)在《探析新都市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以短片《你好,嘟嘟》为例》文中认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输出,使得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浮躁的状态,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既享受着都市的繁华但同时也会产生很多忧伤与烦恼。这使得媒体、创作者们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价值观的思考,特别是女性群体的话语权。因而在近些年出现的新都市电影中,可以明显看到女性形象不断推陈出新,这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社会意义,因此本文以新都市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以笔者的毕业作品《你好,嘟嘟》为研究案例,从新都市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新风向、女性形象的典型类型以及塑造方法这三个方面对新都市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且结合笔者在毕业作品中的实践经验,进行创作的阐述与反思,并引申出对于新都市电影女性形象的困境与思考。
李文静[3](2020)在《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冯聪[4](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张哲涵[5](2020)在《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接受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都市爱情电影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的类型片,在世界电影史上风靡已久,具有独特的类型模式和情节母题。大陆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不断与世界电影大潮流融合交汇,自90年代初引进各种好莱坞商业类型大片后,大陆也开始制作大量的都市爱情电影,并逐渐演变成熟。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商业化潮流的涌动,多元丰富的类型电影成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主力军。其中,中国大陆都市爱情电影也是海外传播的主要电影类型之一,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在爱情之国——法国,获得了当地观众和媒体人的持续关注。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持续火爆,2018年全年内地总电影票房突破600亿。中国即将超越美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法国观众从之前的完全不能接触到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到能够在普通电影院观看最新的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只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由此,本文聚焦于新世纪中国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跨文化接受探析,对于这一选题的学术研究比较稀少,也缺乏系统。多见的是散布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的零星报道或访谈。本文的论述结构为先梳理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跨文化接受的概况,提炼出其在法国的跨文化接受时间轴,并划分周期作阶段特征和动因的论析;再审视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跨文化接受渠道,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国际及地区性电影节交流、网络新媒体三个方面来描摹接受渠道的多层与交错;本文选择了三种大陆都市爱情电影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符号,来阐述法国观众解读这些跨文化符号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时发生的接受顺遂与偏差。最后,再从法国观众的普罗认识和法国影评界的专业批评这两个维度来管窥大陆都市爱情类电影跨文化接受的效果。本文尽可能广泛地搜集了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票房数据、新闻报道、媒体评价等研究资料,并尽量解读了法文原文资料,试图从原汁原味的研究数据中去洞察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接受全貌。但在研究过程中,也遭遇了资料匮乏、数据模糊、参考文献稀少等研究难题。因此,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在审视中发现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所要传达的价值观、爱情观与法国观众的审美期待差别较大。少数法国观众和影评人表示读懂了导演的意图,能够通过大陆都市爱情电影了解到飞速发展的当下中国社会。但更现实的接受困境是法国观众和影评人对于大陆都市爱情电影中渲染的奢华现代、肤浅爱情和扭曲的文化价值观颇多批评。中国电影人要提高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跨文化接受度和影响力,任重而道远。
伊格言[6](2020)在《再说一次我爱你》文中研究表明影响写作的因素有很多,地域亦是一个。西北作家、中原作家深受农耕传统的影响,笔下多呈现出土地的苍茫、质朴与浑厚;江南的作家笔下,自然就带有某种华丽、精致与柔美。本小辑组织了三位在岛屿上成长、生活的作家,想在对比映照中,观察出某种独属于岛屿写作的特征。数年前,曾有几位导演以《他们在岛屿上写作》为总题,拍摄了林海音、余光中、周梦蝶、郑愁予等作家的写作生平,但这系列纪录片里,影响这代作家的,除了"岛屿",还有他们所经历的历史。本小辑三位作者,则都是七○后,他们身处四面环水的岛屿,或许并不容易说出个人与岛的直接关系,可岛屿的隔绝性、孤独感,又往往渗透在文字之中。来自台湾岛的伊格言,在《再说一次我爱你》里,面对的是一个艰难选择,母亲致力于研究人与鲸鱼的沟通,却忽略了和儿子、和身边人最基本的交流,当母亲最后失去人类语言,只能用鲸的言语对儿子表达爱意的时候,这个充满未来感的故事,变得如此亲切与动人。舟山岛的杨怡芬,则回顾了爷爷如何走出小岛、跑船谋生,卷入二十世纪的中国史甚至是世界史的旧事,最后他终老美国,和孤岛故土,终难再见;个人命运和时代风云互相交织,让人唏嘘。海南岛的蒋浩,在《唯一者或所有物》中,以飞散的思绪,让一个中年人在海潮声中缓缓现形,情节被意识压制,事件臣服于心事,遥接伍尔夫、普鲁斯特的余脉。这三篇小说里,作者们总是面对着莫测的大海和世界,身处孤岛的他们,一直在寻求沟通、追回历史、找到自我。
陈晓[7](2019)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国产商业电影置于产业研究、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的交叉视野之中,在电影史、电影理论及电影批评的框架下,旨在厘清2002-2017年国产商业电影的纷繁面貌。首先,在时间上对其进行微观层面的断代划分,历时考察国产商业电影的生发环境及流变状况。第二,结合“本土性”表达及“国际化”表达两条共时线索,力图解释国产商业电影生成、变化、发展的主体因素,勾画出该领域范畴内丰富立体的文化图景。第三,综合实证研究方法,尝试以跨文化视角透视国产商业电影的输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方法论延伸及讨论。基于此,本文将分作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指出目前研究中缺乏对国产商业电影集中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并由此提出本文的主体研究架构。第一章“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描述新世纪后的国产商业电影延续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娱乐属性,生发于政策-经济生态圈、媒介生态圈以及跨域合作生态圈所构成的复杂语境当中。政策-经济生态圈以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通过股份制、院线制的建立,促成中国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媒介生态圈以内容生产领域的“IP转化”及内容流通领域的“互联网+电影”战略性格局,建立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模式。跨域合作生态圈广泛利用资金与人才优势,以“合拍片”生产为基本路径,使国产商业电影迈入全球化商品行列。第二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内在文化势力的深刻影响,官方、资本方、大众三股力量的互动,根本性地决定了国产商业电影的差异性面貌与本土性表达。官方以向大众输出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目的,通过与资本方的联姻,促成“主旋律”电影转向“主流商业片”。从对“主旋律”的商业化重述,到对“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主流话语从显性在场转变为隐性在场。资本方以商业营利为根本目的,在实践层面搭建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生产出兼顾多方文化需求的电影产品。其中,商业电影的历史空间呈现出想象性叙述的特征、动作类型片自觉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贺岁片全面迎合流行文化与消费语境、文艺片流露出电影艺术的退守与反抗姿态。大众文化从“沉默者”转为一股显在力量,既处在官方与资本方的引导之下,又因其自反性而促使电影市场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电影“粉丝”通过协商性参与的方式,进入商业电影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以“青春片”为代表,大众群体自身的属性成为资本方的创作指南。“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既表明“现象级”作品源自于大众文化“时代面向”的刺激和培育,也反映出多股文化力量共同促动了集体欲望的影像化宣泄。第三章“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外来文化引导,文本实践逐渐与世界商业电影范式达成共识,并自觉进行着影像美学现代性的重新建构。在影像符号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对异域景观实行“标签化”处理,在银幕上勾勒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知地图”。一方面,大量涌现的西方符号明示着西方文化的强力渗入;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的映照下,跨文化个体同时流露出对本地文化强烈的复归心态。在镜头修辞层面,制造影像“吸引力”成为国产商业电影重塑“电影性”的重要目的与途径。对“蒙太奇”的活用展现出国产商业电影的速度“变奏”;“数字长镜头”标示出国产商业电影的数字技术转向。在故事题材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在类型化叙事的流变过程中,不断分化、变异、繁殖出多样式的类型片。“奇幻片”糅合西方元素与本土文化,成为国产商业电影类型融合的先驱范例;“一本多拍”作为新样态的跨国改编形式,彰显出类型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在母题内涵层面,情感母题、寻找母题及英雄母题均与世界电影的创作潮流构成互文关系,指向人类共通的价值选择。第四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将北美地区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接受作为切入口,论述国产商业电影所遭遇的真实文化壁垒。古装大片的热潮与失落印证着北美市场的“选择性阅读”模式,而“华狮”及“华语片”的推广开拓了各类型商业电影的发行路径。国产商业电影“输出”的基本困境在于面临着结构性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作为“外语片”,难以获得“准”商业片待遇,始终未能进入北美主流市场。国产商业电影遭受“冷遇”的另一重因素在于中美观众的文化认知差异,基于对中美在线影评网站的实证考察,美国观众重“形式”、重技术以及自觉的跨文化立场与中国观众形成鲜明对比。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向中美不同的文化语境,即普遍意义上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以及不同的观影模式,即审美机制上的类型/故事传统差异。《英雄》与《长城》作为两部具备典型“访美”特质的作品,值得重点关注。《英雄》之于中国电影商业化、国际化取向的历史功绩应当予以重新追认;《长城》标志着中美合作的深度开展,而“杂交”文本的缺陷阻碍了其背后深刻世界性主题的有效传播。第五章“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尝试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当前历史语境中的国产商业电影。国产商业电影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时刻遭遇着本土文化裂变与外来文化冲击所带来的种种难题。面对如此纷杂的跨文化语境,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应当坐落于世界电影的版图之中,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回归具有主体性特质的中国电影范畴,扮演好国家电影、文化商品、图像档案等多重角色。
姜淳子[8](2018)在《当代美国浪漫喜剧男性话语的修正 ——男性身份认同和浪漫话语的重构》文中指出浪漫喜剧是美国喜剧发展历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作为一个经典的电影类型,它在带给人们娱乐的同时,也同样是反映社会与家庭、两性关系的窗口。这一类型与社会、文化之间紧密契合的文化表征关系,和它本身浪漫叙事和话语相互作用,观察其发展史,自有声电影以来,浪漫喜剧不断经历着类型的边界扩充、衍变和发展。在人类的浪漫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化的当代,这个古老的类型是如何进行自我更新、修正、保持生命力,如何进行浪漫的再生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新世纪以来,一些男性视角的浪漫喜剧电影如发展受阻喜剧等,都已经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类型特征和叙事模式,并逐渐为观众所熟悉。而发展受阻喜剧又呈现出不同的故事公式,并且又与其他的男性视角的浪漫喜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性视角的浪漫喜剧电影对类型叙事有了新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片都与性别身份建构有着密切的关联,也都反映出当代美国好莱坞浪漫喜剧在时代语境下的类型革新的趋势。类型的存续性、其自我修正和革新、内部的矛盾和衍变是类型研究中的一大重点。本文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切入口,以浪漫喜剧的类型革新为具体的案例,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考察角度。目前国内对美国浪漫喜剧的研究较少和滞后,尚未形成系统,通过研究,可以填补国内对该类型的研究空白。同时,对成熟类型叙事演变的探究也对我国同类型影片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对于丰富中国喜剧电影的叙事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聚焦于当代好莱坞男性视角的浪漫喜剧文本,本文将发展受阻喜剧按照不同的故事公式细分,和阿尔法男性视角展开的浪漫喜剧对照,将它们统一在“男性话语”这一范畴,研究这些影片在浪漫喜剧框架中究竟做了怎样的类型范式改良,其中的喜剧机制如何形成,以及通过探讨男性视角和男性话语,试图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性别和文化等深层原因。本文将立足于类型电影的叙事研究,从宏观的类型发展史、具体的叙事和喜剧机制研究,对相关的电影亚类型进行实例分析和理论关照与阐述,辅以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对当代美国浪漫喜剧的男性话语进行梳理和探究。文章首先梳理该类型当代的发展史,主要的角度是二十年内该类型的性别话语转向。文章的主体是研究男性视角的浪漫喜剧的叙事,这部分将详细地从人物和情节模式等方面梳理类型特征,并阐述类型的叙事手法和喜剧机制,而后延伸到背后的文化、社会因素,以探讨当代美国浪漫喜剧中的男性话语是否有所转变或修正。
陈清华[9](2016)在《把爱情还给爱情 把婚姻还给婚姻》文中研究指明写这篇文章,用"呕心沥血"来形容真的并不过分。记得数年前,曾经"责编"我6本书的崇文书局的王重阳先生打电话给我,说他们社(隶属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在北京参加书展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魏学来先生看了我的书,于是向他们社要我的电话。当时崇文书局负责书展的总编室的人员手头没有我的电话,魏学来先生就留了一张名片给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让他们联系我。就这样,我和"百家讲坛"栏目的魏学来先生联系上了。电话中商
卢正文[10](2014)在《剧作者工作的前瞻性研究——由戏剧创作现状所想到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往今来,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以戏剧为载体的舞台艺术文化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当今,科技领衔社会发展,反映人类文明的精神文化逐渐荒芜竟至真空——人们安于奢华物质享受,而集五千年中华文化于一身的中国戏剧(戏曲),愈来愈被挤兑到边缘地带。面对焦灼之痛,剧作者要勇于担当,善于把握潮流脉搏,遵循艺术规律,努力创作能反映现代文明进程的作品,为推动戏剧舞台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无悔的贡献。
二、我爱你,西雅图的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爱你,西雅图的雨(论文提纲范文)
(1)《冬日花园》(第1-4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3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2.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2.1 Main Contents |
2.2.2 Linguistic Features |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
3.1.1 Proper Nouns |
3.1.2 Parts of Speech |
3.1.3 Words with Extensive Meanings |
3.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
3.2.1 Parentheses |
3.2.2 Attributive Clauses |
3.3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Rhetorical Level |
3.3.1 Personification |
3.3.2 Simile |
Chapter Four METHODS USED TO SOLVE DIFFICULTIES |
4.1 Translation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
4.1.1 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
4.1.2 Extension of Words Meanings |
4.1.3 Annotation |
4.1.4 Amplification |
4.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Sentence Level |
4.2.1 Fronting the Parentheses |
4.2.2 Putting Parentheses in Round Brackets |
4.2.3 Combination |
4.2.4 Division |
4.3 Translation Methods at Rhetorical Level |
4.3.1 Metaphrase |
4.3.2 Substitution |
Chapter Five SUMMARY |
5.1 Experiences Gained from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5.2 Limitations and Reflec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
(2)探析新都市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以短片《你好,嘟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都市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新风向 |
第一节 女性地位和女性话语权的新高度 |
第二节 放飞自我的情感生活新态度 |
第三节 女性身体形象的新呈现 |
第二章 新都市电影中的三类典型女性形象 |
第一节 现代“问题女性”形象——迷失在恋爱中的嘟嘟 |
第二节 新“职场女性”形象——自信且优雅的阿雅 |
第三节 “伪女权者”群体——嘟嘟的闺蜜们 |
第三章 新都市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手法的深度探索 |
第一节 女性心理活动的“亮相” |
第二节 女性自觉意识的“反衬” |
第三节 女权思想觉醒的“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你好,嘟嘟》剧本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影视翻译研究 |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
2.2.2 翻译规范研究 |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
2.3.1 配音翻译 |
2.3.2 字幕翻译 |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
3.2.1 高频特色字 |
3.2.2 中频特色字 |
3.2.3 基础特色字 |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
3.3.1 高频特色词 |
3.3.2 中频特色词 |
3.3.3 基础特色词 |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
3.4.1 一字特色句 |
3.4.2 二字特色句 |
3.4.3 三字特色句 |
3.4.4 句子首尾特色 |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参考工具书 |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
(5)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接受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本文的结构、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跨文化接受概况 |
第一节 新时期大陆都市爱情电影的诞生 |
第二节 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跨文化接受时间轴 |
1.早期写实(2000年-2003年):几部零星的代表作建构初印象 |
2.过渡时期(2004年-2009年):商业类型的初现端倪 |
3.爆发时期(2010年至今)——商业化的都市爱情片大行其道 |
第三节 跨文化接受周期波动的动因分析 |
第二章 多元而交错: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跨文化接受渠道 |
第一节 传统媒体为中坚:报纸、杂志、电视等 |
第二节 电影节平台为基础:国际、地区性电影节交流 |
第三节 新媒体为突破:网络渠道 |
第三章 共鸣与偏差:基于法语影评的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跨文化接受与效果探析 |
第一节 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的跨文化都市空间符号分析 |
1.梦想的寄托:大型商业中心(CBD) |
2.情绪的释放地:酒吧(Bar) |
3.社交身份的标记:西餐厅(western-style restaurant) |
第二节 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跨文化接受背后的价值分析 |
一、都市文化“病症”的共鸣 |
(1)移民与文化隔离 |
(2)新的沟通模式——网络社区化 |
二、中法都市爱情观的共情——婚姻观的对比 |
(1)中法爱情观的共情 |
(2)中法婚姻观对比 |
第三节 基于法语影评的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跨文化接受效果探析 |
一、法国影迷对于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的影评分析 |
1.影迷数据统计分析 |
2.法语影迷影评的三大接受特点 |
二、法国影评人对于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的影评分析 |
1.影评人数据统计分析 |
2.法语影评人影评的三大接受特点 |
三、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跨文化接受落差 |
1.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遭遇的刻板印象 |
2.把关人与受众分析 |
3.影片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
四、本节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产业浪潮:“国产商业电影”作为研究对象 |
二、间性思维:“跨文化语境”作为研究视角 |
三、他山之石:西方理论视野与中国商业电影 |
四、激荡新世纪的国产商业电影 |
第一章 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 |
第一节 政治-经济生态圈: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开放形势 |
二、股份制:电影企业作为主体 |
三、院线制:全国放映网络的建立 |
第二节 媒介生态圈: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 |
一、内容生产:从叙事文本到IP转化 |
二、内容流通:“互联网+电影”格局初显 |
第三节 跨域合作生态圈:商业电影作为全球化商品 |
一、资金与人才:“合拍片”的双翼 |
二、“铁三角”:地缘文化想象中的内地/香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 |
第一节 国家形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构建 |
一、从“主旋律”到“主流商业片” |
二、重大历史题材的商业化重述 |
三、“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 |
第二节 商业资本:体制与市场的博弈空间 |
一、历史空间的想象性叙述 |
二、动作类型片的“询唤”功能 |
三、贺岁片:消费时代的文化“共谋” |
四、文艺片:“艺术”的退守与抗争 |
第三节 大众选择:“沉默者”的广泛参与 |
一、超越“盗猎”:“粉丝”文化的协商性 |
二、青春片:定制“怀旧”与城市想象 |
三、“新主流电影”:集体欲望的影像化转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 |
第一节 异域景观:符号与“文化认知地图” |
一、“标签式”的区域符号 |
二、普遍“在场”的西方符号 |
三、跨文化个体符号的复归 |
第二节 语言形式:镜头与“吸引力”修辞 |
一、分流与面向:重塑“电影性” |
二、蒙太奇:电影速度的“变奏” |
三、长镜头:数字“渐近线”的生成 |
第三节 故事题材:情节与类型化叙事 |
一、分化与异变:多元化的类型电影 |
二、类型融合:奇幻片的“皮”与“骨” |
三、“一本多拍”:新样态的跨国改编 |
第四节 母题内涵:普遍化的价值共鸣 |
一、“真情至上”:人际关系与情感母题 |
二、“在路上”:“漂泊/归乡”与寻找母题 |
三、“中心视点”:个体呈现与英雄母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 |
第一节 “访美”之选:国产商业电影的北美发行现状 |
一、选择性阅读:古装大片在北美的热潮与失落 |
二、发行新势力:“华狮”与“华语片”的推广 |
三、期待错位:文化霸权下的“外语片” |
第二节 “他者”之镜:比较视野下的中美在线网站影评 |
一、非对称性:国产商业电影的正/负向传播 |
二、高/低语境之辩:“故事”传统与“类型”传统 |
第三节 《英雄》的全球视野与“东方主义”再考察 |
一、电影偏向力:基于商业与市场的试验 |
二、毁誉参半:差异性的文化分野 |
三、策略性本质主义:对“东方主义”的回应 |
第四节 “杂交”的《长城》:本地、国际与“墙” |
一、混搭的类型:奇幻、怪兽与西部片 |
二、黏合“分裂”:英雄与禁军的形象塑造 |
三、环球议题:“饕餮”危机与有“缝隙”的墙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 |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再确认 |
第二节 资本并流:多样化的再生产 |
第三节 图像档案:人文价值的再书写 |
本章小结 |
结语:商业电影尚在进行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2-2017年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数据统计 |
附录B: 2002-2017年北美上映国产院线电影名录 |
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
致谢 |
(8)当代美国浪漫喜剧男性话语的修正 ——男性身份认同和浪漫话语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
1 美国浪漫喜剧概述 |
1.1 近年美国浪漫喜剧类型发展史 |
1.2 当代美国浪漫喜剧的现状 |
2 男性视角浪漫喜剧故事研究 |
2.1 发展受阻喜剧中的人物形象 |
2.1.1 发展受阻型男主角 |
2.1.2 女性化男主角与发展受阻型的男配角 |
2.2 情节模式 |
2.2.1 发展受阻型男主角的情节模式:被迫成熟的小男孩 |
2.2.2 一对情侣与发展受阻型男配角的故事:被拆散的同性关系 |
2.2.3 阿尔法男主角的情节模式:改邪归正的过程 |
2.3 R级与性元素的运用 |
3 男性视角浪漫喜剧叙事话语研究 |
3.1 男性视角 |
3.2 后现代与反讽 |
3.2.1 双重言说:反讽产生和对象 |
3.2.2 类型与后现代性 |
4 喜剧机制 |
4.1 喜剧修辞 |
4.1.1 对异性恋浪漫的挪用 |
4.1.2 戏仿、错位和男性中心主义的讽刺 |
4.2 性别策略:受阻的爱与性焦虑 |
4.3 喜剧情境 |
4.4 展示性段落和单口段子 |
5 男性话语:文化、社会与性别意识形态 |
5.1 男性话语 |
5.2 当代浪漫喜剧中的男性气质 |
5.3 男性伙伴和男性社群 |
5.4 欲望与焦虑:男性人物与身份危机 |
5.5 结局的意识形态导向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方案 |
三、论文大纲(可加页) |
四、主要参考文献 |
五、院系意见 |
(10)剧作者工作的前瞻性研究——由戏剧创作现状所想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逻辑解读剧作者工作 |
(一) 浅析编剧技术与市场耕耘深度 |
1.编剧技术≠十年磨一剑? |
2.市场耕耘, 一笔怎能测准风云? |
3.能编VS巧导=精专业+控市场! |
(二) 剧作者面前的文艺乱象 |
1.寻诊把脉:屏幕 (荧屏) 、舞台出现的乱象 |
2.艺术创作的归宿:返璞归真, 坚持永恒 |
二、戏剧舞台艺术的传统优势与发展后劲不足 |
(一) 戏剧舞台艺术今不如昔 |
1.戏剧舞台艺术的前世———辉煌史 |
2.戏剧舞台艺术的今生———忧虑状 |
(二) 全国 (各地) 剧作者人才断层、缺乏 |
1.剧作者人才的范畴 |
(1) 专业剧作者 |
(2) 业余剧作者 |
(3) 其他涉足者 |
2.戏剧发展队伍的现状———剧作者人才青黄不接 |
3.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
三、剧作者的功勋和科学发展观 |
(一) 追求戏剧舞台艺术事业的意义 |
(二) 新时期剧作者的人生观 |
四、剧作者的担当与认知 |
四、我爱你,西雅图的雨(论文参考文献)
- [1]《冬日花园》(第1-4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冉.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探析新都市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以短片《你好,嘟嘟》为例[D]. 梁嘉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D]. 李文静. 湖北大学, 2020
- [4]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新世纪大陆都市爱情电影在法国的接受探析[D]. 张哲涵.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6]再说一次我爱你[J]. 伊格言. 天涯, 2020(03)
- [7]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D]. 陈晓. 南京大学, 2019(06)
- [8]当代美国浪漫喜剧男性话语的修正 ——男性身份认同和浪漫话语的重构[D]. 姜淳子. 北京电影学院, 2018(03)
- [9]把爱情还给爱情 把婚姻还给婚姻[J]. 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16(05)
- [10]剧作者工作的前瞻性研究——由戏剧创作现状所想到的[J]. 卢正文.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