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将建造移动式放射性废物处理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许春阳[1](2021)在《俄罗斯核能与动力工业能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核能与动力工业起步于上世纪40年代,最初组建是为研发核材料生产堆,50年代后又陆续研制各种核能和核动力产品,目前发展仍积极活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转型,目前主要有综合性研发机构5家、专业研发机构7家、设备研发与制造企业11家,此外还有核燃料研发与制造企业、核电站建设企业、核电站运营与支持机构、核动力破冰船运营机构等,构成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工业能力。本文对俄罗斯核能与动力工业的发展转型、能力布局,以及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运行保障能力、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俄罗斯核能与动力研发机构与工业企业大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几十年来支持国防和民用核能与动力装备建设,围绕压水堆核电站、舰船核动力、快堆等重点领域,逐渐建立发展了相关专业化能力。其研发机构各具专长,在不同堆型和相关技术领域形成各自能力积淀,并建立了强大的试验测试基地。制造企业近年来逐步调整并健全,满足当前各类核能与动力堆型制造需要。核电建设与运行支持企业满足国内核电站建设运行需求。俄罗斯是舰船核动力大国,还针对核动力舰艇、核动力破冰船等建立了完善的支持保障能力。相关工业能力为海外核电项目提供强大支持。俄罗斯政府还公布了核工业发展新规划,提出核能与动力新技术和新装备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进行相关投入,牵引工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能力建设。
周炜龙[2](2021)在《100MWt小型熔盐堆的放射性产物研究》文中指出熔盐堆作为第四代先进核反应堆的六种候选堆型之一,采用高温液态熔盐作为冷却剂、慢化剂和燃料,也是候选堆型中唯一使用液态燃料的反应堆系统。熔盐堆在高温常压下运行,其系统在固有安全性、中子经济性、防核扩散和燃料循环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当今研究现状和趋势表明,第四代反应堆已经逐渐成为解决世界新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而熔盐堆具有较好的技术积累和显着的优点,逐渐在第四代堆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下研究焦点。放射性源项主要是指放射性物质由给定来源向环境的实际释放或潜在释放信息,主要内容包括释放核素的种类、状态、产量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其他特征。我们知道,在反应堆运行的过程中,易裂变核素在中子辐照情况下,产生大量的放射性核素,这些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有很多,多达300多种且它们随时间演化的特征复杂,过程中会附带较强的放射性。放射性分析是反应堆设计、安全运行、核设施退役、乏燃料管理。环评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准确的了解反应堆内产生的放射性种类和产量,预测放射性核素在反应堆内的演化以及分布对反应堆的安全运行、环境和人类的安全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小型反应堆作为新一代反应堆,它在固有安全性、经济性、建造运输、防核扩散上、核热应用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并基于对熔盐堆的研究,本文设计出一种100MWt的小型熔盐堆的设计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小型熔盐堆等效满功率正常运行工况下的放射性产物分析,计算了正常工况下小型熔盐堆的放射性产量及来源以及停堆后卸料毒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小型熔盐堆计算模型的设计及优化、主回路放射性产物的分析以及卸载乏燃料毒性分析。论文课题主要采用的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发的SCALE6.1软件,其中子输运计算功能模块KENO-VI中创建堆芯物理模型,通过使用几何数据包(SCALE Generalized Geometry Package,SGGP)中的各种几何体对复杂的堆芯进行建模,论文针对初始的简化模型进行了优化。基本步骤为:固定了堆芯尺寸大小、控制棒,熔盐燃料管道整体排布的基础上,考虑从有效增殖因数,增殖比等方面对燃料管道尺寸,反射层厚度,初始燃料配比及装载量进行了优化。从而确定论文后续使用的最终研究模型。论文利用得到优化堆芯,计算了小型熔盐堆在以100MWt等效满功率运行540天,运行期间堆芯内放射性核素变化特点以及寿期末反射性核素的积存量。对小型熔盐堆主回路系统的放射性产物进行了重点分析,分析了关键裂变产物核素的放射性浓度,总产量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反应堆运行过程中放射性的主要由裂变产物和锕系核素提供,基本来自于短寿命核素不断衰变产生。其中气载放射性核素,如易挥发金属裂变产物、惰性气体、碘的同位素约占总反射性的43%以上,作为熔盐堆中主要的向环境中释放的源项,需要重要防护。此外氚的产生在主回路的沉积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最后针对乏燃料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乏燃料的组成成分、分析了小型堆中核燃料的转换与增值的可能性,而统计乏燃料中的毒性较大的核素,模拟其演化特征。这些结果为熔盐反应堆物理与屏蔽设计、放射性废物管理、批处理以及退役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彭子恒[3](2020)在《核动力船舶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文中指出核能作为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新型能源,数十年来广泛应用于航母、破冰船等需要大功率推进的船舶。目前国际海洋形势错综复杂,发展核动力船舶相关技术意义重大。关于核动力船舶的研究,侧重点大多为船用核反应堆本身,内容多为船载反应堆的结构设计与物理系统仿真。从电力系统角度出发,结合仿真分析核动力船舶的控制策略能够为我国核动力船舶的设计与建造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根据现有核动力船舶的电力系统需求,将全船电力负荷分为了五个大类,采用需要系数法计算不同工况下的船舶电力系统负荷的有功功率,并按照负荷自身的功率因数计算对应负荷所需无功功率。按照负荷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安全分级,为之后控制策略的设计提供依据。其次,分别对核动力船舶电力系统中的核动力系统以及电力推进系统进行建模分析。核动力系统方面:总结船用压水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分别建立一回路、二回路、汽轮机、发电机以及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电力推进系统方面:对现有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种类与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分别建立电力变换模块与推进电机及其负载模块的仿真模型。最后,建立一套双机双桨的核动力船舶电力系统,分别设计船舶电力系统在正常工况以及反应堆故障工况下的控制策略,通过PSCAD仿真软件对电力系统在正常工况下电力系统的电压、频率波动情况以及反应堆故障发生时不同级别配电板的电压变化情况,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陈越峤[4](2019)在《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问题探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海洋已经成为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发展利益的重要领域。采取军民融合方式经略海洋对积极营造有利的海洋战略环境具有积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军民融合模式海洋核动力平台作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成果之一,能够为远洋海底石油的勘探以及偏远的海岛给予持续性强、污染小的能源保障,此平台同样可为南海偏远岛礁提供淡水保障。军民融合模式海洋核动力平台能够适应国家利益不断拓展的形势,能够加强海上方向军地航海保障能力建设、军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发、勘探与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广阔空间。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核动力平台和陆基民用核电站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该平台核安全与监督需要比陆基核电站更高的要求,且军用核设施和民用核设施的标准也有所不同,而这也是立法需要完善的地方。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有了部分军民融合政策和法规,在核安全核泄漏等方面也有基本法和相关条例,但军民融合方面还缺少基本法和系统的法律体系,军民融合模式海洋核动力平台的运行、安全等方面也缺少相关规定。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军民融合模式海洋核动力平台的特殊性分析其在建造和运行期间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核安全、监督管理等问题,并研究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在借鉴和总结部分专家学者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试图在军民融合模式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保障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完善军民融合模式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保障体系提出建议和参考。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海洋核动力平台作简要基本概述,阐述该平台法律保障体系的现状以及完善此平台法律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海洋核动力平台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成因。其中主要问题有平台核电军转民用标准问题;平台法律保障及监管以及平台核污染损害赔偿问题。主要成因分析如下:一是欠缺军民融合基本法;二是缺乏核安全法实施细则;三是《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缺少相关规定。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区域的相关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可借鉴和参考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完善我国军民融合模式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保障的思路,主要建议有:将政策转化为法律制度;完善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加快军民融合基本法立法、建立并完善《核安全法》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平台海上放射性污染监测法律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平台核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此外,建议构建并优化平台核安全监管体系。
王振中[5](2018)在《核电厂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能作为当前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然选择之一。核电厂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放射性废物,随着我国核电站建设规模的增长,核电厂放射性废物累积量也不可避免的增加,放射性废物高效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是放射性废物管理中的一个难点,目前我国在运核电厂往往采取水泥固化等增容处理方式。为了缓解核电厂废物暂存和最终处置的压力,急需采用安全有效且二次污染小的成熟高效减容技术。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采用水泥固化工艺处理湿废物,初级压实工艺处理干废物,废物包年产生体积远远超过废物最小化管理目标值。为了实现废物最小化,田湾核电站在采取优化管理、减少源项、再利用和再循环措施的同时,正在建设田湾核电站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采用先进的减容工艺,对废树脂采用热态压实处理,对蒸残液和泥浆采用烘干压实处理,对干废物采用超压固定处理。此外,田湾核电站采用可降解产品代替部分传统辐射防护用品,使可压实干废物产生量降至原来的1/3。经过废物处理中心处理后形成的废物包体积大大减少,满足废物最小化管理目标值。并且多堆核电厂址采用全厂共用放射性废物处理设中心,集合多种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处理全厂多台机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既可以优化功能设计又可以减少以往核电站相同系统的重复设计建造。本文结合在运主要堆型的放射性废物工艺设计和厂房设计方案,分析全厂共用的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系统和布置方案设计的特点,探讨田湾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的最优的废物处理工艺方案,研究田湾全厂共用的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的设计方案和厂房布置方案。
王吉波,谢玉菡[6](2018)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核能开发政策的影响(Ⅱ)》文中研究表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全球核能开发产生了影响。虽然事故发生后,各国对其所有在运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的技术评估,并且全球范围内核电站的安全要求普遍得到强化,但各国的政策应对却不尽相同。这些应对包括逐步淘汰核能或加快淘汰步伐,减少对核能的依赖,或者相反,继续追求或扩大核能项目。该研究考察了核能政策以及事故前后计划的变化,并企图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与影响核能决策的其他因素对核能政策的冲击区分开来,特别是电力市场经济学、融资挑战和来自其他能源(天然气、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竞争。还研究了各国定量的长期预测随时间的变化,这些变化揭示了核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所扮演角色的变化趋势。
周杰[7](2017)在《后福岛时代日本核能产业国家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核电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三。尽管日本核能产业遭受福岛核事故重创,全国核电站曾一度全部关闭,公众对核电的信心也一时难以恢复,因而至今核电重启仍举步维艰。但重新振兴核能产业是日本能源安全保障战略和经济增长战略的需要,是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战略的关键,更是日本能源技术创新战略和基础设施输出战略的核心。因此,核电作为重要的基荷电力和经济增长支柱产业仍是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既定"国策"。确保安全前提下尽快重启核电,坚持大力发展核电产业;重点开发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坚持推动闭式核燃料循环路线;加快核能装备和技术出口,坚持确保核能产业大国地位。"三个坚持"构成了后福岛时代日本重振核电产业战略的基本内容。但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善后处理问题多多,核电机组重启事故频发,"文殊"号快中子增殖反应堆被迫退役,东芝爆发核电财务危机,以及电力市场自由化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兴未艾的冲击下,这一战略将面临其安全性、经济性、技术性和社会性等诸多领域课题的考验,未来前景难卜。
刘建[8](2017)在《俄罗斯核能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竞争力。作为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项,核能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会在当前和可预见未来的世界能源体系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俄罗斯作为世界核能大国,自1945年8月20日苏联核工业正式创建以来,历经7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核武器研发,还是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成为世界核能发展的重要“一极”。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苏联便着手开展核物理方面的研究。1942年,苏联出台了本国历史上着名的“核计划”,而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该计划的圆满完成,也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催生了苏联的核工业。“冷战”期间,苏联核能发展的总基调是“以军为主”,即全力发展核军工,争取在美苏军备竞赛中的对美核均势和核优势。随着国际国内核能研究的逐步深入,以核电为代表的民用核能载体被广泛应用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仅重创了苏联国内的核能发展,而且对世界核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就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余温尚未完全消散时,1991年苏联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新独立的俄罗斯核工业面临重大历史变革。在“休克疗法”的背景下,俄罗斯的核能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叶利钦时代结束后,俄罗斯进入普京时代。俄罗斯核能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扭转俄罗斯核能发展颓势,普京在其前两个总统任期内,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核工业体制改革,形成了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历经近十年的发展,俄罗斯核能发展逐步走上正轨。尤其是在国际市场开发方面,俄罗斯在坚持巩固包括前苏联国家在内的传统核电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包括亚太、拉美、中东及非洲新兴核电市场,取得了显着成绩,可谓“一枝独秀”。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安全和能源形势,2014年6月,俄罗斯颁布了《俄联邦“核工业综合体发展”国家纲要》。该纲要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和民用、军用两个维度,勾划出俄罗斯2020年前核能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力方向。本文首先全面梳理了苏联、俄罗斯核能发展历史脉络,研究了俄罗斯独立后的核能发展状况,并基于《俄联邦“核工业综合体发展”国家纲要》,厘清了俄罗斯核能发展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及保障措施,然后从世界核电博弈的视角,重点探究俄罗斯在核电海外开发中的竞争优势以及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最后辩证分析了中俄(苏)核能合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俄核能合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合作对策建议。核工业是战略性高科技行业,是体现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维护国家整体战略利益、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0多年来,俄罗斯(苏联)先后通过出台一系列旨在指导核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行核行业体制改革、稳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核能发展之路。同时也应看到,俄罗斯的核能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更是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另外,作为中俄经贸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俄核能合作为丰富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中俄核能合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不过,受“政热经冷”的大环境影响,中俄核能合作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中俄双方共同努力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中国核能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也是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时期。通过研究俄罗斯核能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可以对当前中国核工业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推进核工业体制改革、推动核电“走出去”、深化中俄核能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严沧生,梁永丰,战仕全[9](2016)在《放射性废树脂处理技术工程应用的选择》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放射性废树脂的各种处理方法,研究分析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在进行全寿期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应用的选择原则及建议。
许民强[10](2015)在《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事安全不仅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全球公共安全治理的重点领域之一。近百年来,国际社会经过不懈努力和追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形成了以SOLAS公约、MARPOL公约、STCW公约等为“龙头”的并行的分公约体系和极地国际海事规则,各国也基于船旗国、沿岸国、港口国的管辖权制订和实施了保障本国海事安全的法律制度。但现实情况表明,减少或消除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仍是一项长期的迫切任务。频繁发生的海事安全事件或事故,固然有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但与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不严格遵守或执行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紧密相关。故此,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界定“海事”、“海事安全”、“国际海事安全”等概念基础上,梳理与海事安全相关的国际习惯(法)、国际条约和发达国家(联盟)国内法,探讨海事安全国际习惯(法)的现代意蕴、国际海事安全条约体系的构成内容以及发达国家(联盟)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关注重点。第二部分分析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将其归结为五个方面,即创制主体“三轨并存”、法律适用存在冲突、过于倚重“高标准一低事故”技术性逻辑、专门性国际海事规则仍存不足和监管者缺少被监管机制,并提出如下完善建议:规制对象应集中在对船舶及其航行的管控能力、规制内容应着眼于“人的因素”、注重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的彼此衔接和推进各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统一。第三部分将研究视角回归我国,总结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与不足,分析我国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及我国对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时代诉求,提出完善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议,即借鉴国际社会的相关做法、明确海事安全命规则的制定主体、合并与整合海事安全规章、完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快速修改机制和填补现行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迫切性缺口。
二、俄罗斯将建造移动式放射性废物处理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将建造移动式放射性废物处理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核能与动力工业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分布与组织结构 |
1.1 国家原子能公司 |
1.2 独立研究机构和高校 |
1.3 大型制造企业 |
2 设计研发 |
2.1 核心性的综合研发机构 |
2.2 专业化的研发机构 |
2.3 试验测试设施 |
3 生产制造 |
3.1 国家原子能公司的生产制造能力 |
3.1.1 反应堆设备 |
3.1.2 核燃料 |
3.2 联合重型机械工厂的生产制造能力 |
3.3 其他重要生产制造能力 |
4 运行维护 |
4.1 核电站 |
4.2 核动力破冰船 |
4.3 海军核动力舰艇 |
5 发展政策 |
5.1 组织体制 |
5.2 发展新一代技术 |
5.3 积极发展出口 |
6 结论 |
(2)100MWt小型熔盐堆的放射性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能源供给及核电发展 |
1.2 小型堆的简介 |
1.3 放射性产物分析的意义 |
1.4 熔盐堆的发展及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章 分析程序与物理模型 |
2.1 分析程序介绍 |
2.1.1 CSAS模块 |
2.1.2 TRITON模块 |
2.1.3 ORIGEN-S模块 |
2.2 小型熔盐堆物理模型 |
2.2.1 小型堆熔盐堆设计基础 |
2.2.2 后处理方式选择 |
2.3 堆芯结构优化 |
2.3.1 石墨燃料栅元优化 |
2.3.2 反射层厚度优化 |
2.3.3 燃料装载量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放射性产物分析 |
3.1 熔盐堆放射性来源及特点 |
3.2 放射性产物计算方法 |
3.3 主回路放射性分析 |
3.3.1 裂变产物 |
3.3.2 锕系核素 |
3.3.3 活化产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卸料毒性研究 |
4.1 乏燃料概述 |
4.1.1 乏燃料分类及技术进展 |
4.1.2 我国乏燃料存储现状 |
4.2 卸载乏燃料毒性研究 |
4.2.1 乏燃料成分分析 |
4.2.2 卸载乏燃料毒性分析 |
4.3 乏燃料放射性毒性演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核动力船舶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船舶电力负荷参数计算与安全分级 |
2.1 船舶运行工况与负荷分类 |
2.1.1 运行工况分类 |
2.1.2 船舶电力负荷分类 |
2.2 船舶电力负荷容量计算 |
2.2.1 船舶启动工况 |
2.2.2 船舶航行工况 |
2.2.3 船舶停车工况 |
2.2.4 船舶倒航工况 |
2.3 船舶负荷分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动力系统建模与分析 |
3.1 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建模 |
3.1.1 堆芯反应模型 |
3.1.2 堆芯与冷却剂温度动态模型 |
3.1.3 热、冷线平均温度变化模型 |
3.2 核反应堆二回路系统建模 |
3.3 核汽轮机及发电机系统建模 |
3.3.1 核动力汽轮机建模 |
3.3.2 同步发电机建模 |
3.4 反应堆控制系统建模 |
3.4.1 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建模 |
3.4.2 反应堆温度控制系统建模 |
3.5 核动力系统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推进系统建模与分析 |
4.1 电力推进系统种类选择 |
4.2 电力变换模块建模 |
4.2.1 整流部分数学模型 |
4.2.2 逆变部分数学模型 |
4.2.3 控制系统建模 |
4.3 推进电机及其负载建模 |
4.3.1 推进电机建模 |
4.3.2 螺旋桨数学模型 |
4.3.3 船体阻力数学模型 |
4.4 电力推进系统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核动力船舶电力系统控制策略与仿真分析 |
5.1 应急柴油发电系统设计 |
5.1.1 柴油机数学模型 |
5.1.2 柴油机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
5.1.3 柴油机发电系统建模 |
5.2 核动力船舶电力系统结构设计 |
5.2.1 核动力船舶电力系统拓扑设计 |
5.2.2 核动力船舶电力推进综合系统模型建立 |
5.3 系统正常运行工况分析 |
5.3.1 启动工况仿真分析 |
5.3.2 航行工况仿真分析 |
5.3.3 停车工况仿真分析 |
5.4 核动力系统故障工况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保障体系概述 |
(一) 海洋核动力平台概念 |
1.军民融合的内涵 |
2.军民融合模式海洋核动力平台 |
(二) 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保障体系现状 |
1.平台军民融合法律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 |
2.平台核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 |
(三) 完善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保障体系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
二、我国海洋核动力平台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 我国海洋核动力平台的主要问题 |
1.平台核电军转民用标准问题 |
2.平台法律保障及监管问题 |
3.平台核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问题 |
(二) 我国海洋核动力平台主要问题的成因 |
1.欠缺军民融合基本法 |
2.缺乏《核安全法》实施细则 |
3.《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规缺少相关规定 |
三、国外海洋核动力平台立法分析比较及借鉴 |
(一) 国外海洋核动力平台立法分析 |
1.俄罗斯海上浮动核电站相关立法分析 |
2.美国军民融合式核电站立法分析 |
(二) 国外相关立法对我国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保障的借鉴 |
1.国外平台核安全法律体系借鉴 |
2.国外平台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借鉴 |
四、完善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保障思路 |
(一) 将平台政策转化为法律制度 |
(二) 完善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法规体系 |
1.加快军民融合基本法立法 |
2.建立并完善《核安全法》实施细则 |
3.建立健全平台海上放射性污染监测法律制度 |
4.建立健全平台核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
(三) 健全并优化平台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
1.明确平台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
2.优化平台核安全监管队伍 |
3.构建平台军民纠纷处理协调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核电厂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放射性废物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废树脂处理工艺现状 |
1.2.2 国内外放射性废液处理工艺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放射性废物来源和分类 |
第3章 放射性废物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
3.1 放射性废树脂处理工艺选择 |
3.2 放射性废液处理工艺选择 |
3.3 废物处理中心工艺方案选择 |
3.3.1 工艺方案一描述 |
3.3.2 工艺方案二描述 |
3.3.3 工艺方案选择 |
第4章 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厂房方案设计 |
4.1 液体放射性废物转运系统 |
4.2 废树脂处理系统 |
4.3 蒸残液和泥浆处理系统 |
4.4 干废物处理系统 |
4.5 废物转运系统 |
4.6 废物包产生量 |
第5章 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厂房布置设计 |
5.1 湿废物接收区 |
5.2 废物处理部分 |
5.3 废物暂存库 |
5.4 卫生出入口 |
5.5 设备运输 |
5.6 人员通行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核能开发政策的影响(Ⅱ)(论文提纲范文)
3引言 |
4区域政策应对 |
4.1东亚 |
4.1.1 中国 |
4.1.2中国台湾 |
4.1.3日本 |
4.1.4韩国 |
4.2东南亚 |
4.2.1马来西亚 |
4.2.2泰国 |
4.2.3越南 |
4.2.4该地区其他国家 |
4.3中东、中亚和南亚 |
4.3.1 孟加拉国 |
4.3.2 印度 |
4.3.3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
4.3.4约旦 |
4.3.5哈萨克斯坦 |
4.3.6巴基斯坦 |
4.3.7 沙特阿拉伯 |
4.3.8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4.3.9该区域其他国家 |
4.4欧盟 |
4.4.1比利时 |
4.4.2法国 |
4.4.3德国 |
4.4.4意大利 |
4.4.5瑞典 |
4.4.6该地区其他国家 |
4.5欧洲 (非欧盟国家) |
4.5.1 亚美尼亚 |
4.5.2白俄罗斯 |
4.5.3俄罗斯 |
4.5.4瑞士 |
4.5.5土耳其 |
4.5.6乌克兰 |
4.5.7该地区其他国家 |
4.6北美洲 |
4.6.1 加拿大 |
4.6.2墨西哥 |
4.6.3美国 |
4.7中美洲和南美洲 |
4.7.1阿根廷 |
4.7.2 巴西 |
4.7.3该地区其他国家 |
4.8 非洲 |
4.8.1南非 |
4.8.2该地区其他国家 |
5结论 |
(8)俄罗斯核能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框架 |
第一章 苏联核能发展历史 |
第一节 核工业初步创建:苏联“核计划” |
一、“核计划”的确定 |
二、“核计划”的实施 |
三、“核计划”的意义 |
第二节 核工业快速发展:“军为主、民为辅” |
一、核工业体系日臻完善 |
二、大力加强核武能力建设 |
三、和平利用核能异军突起 |
第三节 核工业遭受重创: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
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及后果 |
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原因 |
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产生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罗斯独立后的核能发展状况 |
第一节 俄罗斯核工业发展的“深度停滞”期 |
一、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核工业产生的影响 |
二、原有的核工业管理体制重新“洗牌” |
三、俄罗斯核工业的“休克疗法” |
第二节 俄罗斯核工业发展的“转型期” |
一、政府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核工业转型 |
二、国家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核工业转型 |
第三节 俄罗斯核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
一、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 |
二、俄罗斯核能发展成效显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2020年前核能发展战略分析 |
第一节 出台《俄联邦“核工业综合体发展”国家纲要》,确定2020年前核能发展战略 |
一、纲要出台背景 |
二、纲要基本内容 |
三、纲要战略地位 |
第二节 核能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与效能分析 |
一、加强核安全能力建设 |
二、稳步发展国内核电 |
三、加强核能技术创新 |
四、助力北极地区开发 |
五、保障“核遏制”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核电博弈中的俄罗斯 |
第一节 世界核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
一、世界能源发展形势 |
二、世界核电发展现状 |
三、核电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前景 |
第二节 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情况 |
一、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的主要背景 |
二、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主要成果 |
第三节 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竞争力分析 |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及配套支持 |
二、企业层面的海外开发体系构建 |
三、核电博弈中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俄核能合作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
第一节 中苏核能合作历史回顾 |
一、苏联对华核援助的历史背景 |
二、苏联对华核援助的基本情况 |
三、苏联终止对华核援助的原因及影响 |
第二节 中俄核能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
一、中俄核能合作的时代背景 |
二、中俄核能合作概况 |
第三节 中俄核能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一、中俄核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
二、中俄核能合作的前景展望 |
三、中俄核能合作相关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9)放射性废树脂处理技术工程应用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树脂处理技术纵览 |
1.1 水泥固化 |
1.2 沥青固化 |
1.3 聚合物固化 |
1.4 玻璃固化 |
1.5 热态压实 |
1.6 装高完整性容器(HIC) |
1.7 湿法氧化 |
1.8 焚烧 |
1.9 蒸汽重整 |
2 废树脂处理技术工程应用选择 |
2.1 工程应用的选择原则 |
2.1.1 有效性 |
2.1.2 成熟性 |
2.1.3 安全性 |
2.1.4 经济性 |
2.2 综合分析和建议 |
2.2.1 可以优先考虑的技术 |
2.2.2 经济性不佳、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技术 |
2.2.3 建议 |
(10)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选题的来源 |
Ⅱ已有文献评述 |
Ⅲ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章 国际海事安全概述 |
1.1 国际海事安全的概念 |
1.1.1 海事的概念 |
1.1.2 海事安全的概念 |
1.1.3 “国际海事安全”的概念 |
1.2 国际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 |
1.2.1 驾船和管船疏忽 |
1.2.2 航运标准的差异 |
1.2.3 航运领域制裁 |
1.3 国际海事安全治理主体及其治理方式 |
1.3.1 船旗国、沿海国和港口国 |
1.3.2 区域协议(组织) |
1.3.3 国际海事组织(IMO) |
1.3.4 其他治理主体 |
1.4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渊源 |
1.4.1 国际海事安全习惯(法) |
1.4.2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 |
1.4.3 国内海事安全法 |
第2章 海事安全习惯(法)的积淀及贡献 |
2.1 海事安全习惯(法)的生成与演进过程 |
2.1.1 中世纪以前海事安全习惯(法) |
2.1.2 中世纪海事安全习惯(法) |
2.1.3 近现代国际海事安全习惯(法) |
2.2 海事安全习惯(法)对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贡献 |
第3章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演进及特点 |
3.1 SOLAS公约体系 |
3.1.1 SOLAS公约的制定及修改进程 |
3.1.2 SOLAS议定书 |
3.1.3 SOLAS修正案 |
3.2 MARPOL公约体系 |
3.2.1 船源油类污染管控公约 |
3.2.2 船源其他形式污染管控公约 |
3.2.3 船源污染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 |
3.3 STCW公约体系 |
3.3.1 STCW78/95公约 |
3.3.2 《马尼拉修正案》 |
3.4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的生成背景与发展现状 |
3.4.1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生成背景 |
3.4.2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生成过程 |
3.4.3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主要内容 |
3.5 小结 |
3.5.1 国际海事组织的作用在强化 |
3.5.2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在国际法中具有鲜明的特点 |
第4章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趋势、不足及对策 |
4.1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
4.1.1 保障内容更关注海洋环境安全 |
4.1.2 调整范围更具广泛性 |
4.1.3 更加注重目标导向和主动预防 |
4.2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
4.2.1 创制主体“三轨并存” |
4.2.2 法律规范衔接性较差 |
4.2.3 过于倚重“高标准一低事故”技术性逻辑 |
4.2.4 专门性国际海事规则仍存不足 |
4.2.5 监管者缺少被监管机制 |
4.3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建议 |
4.3.1 推进各国各区域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统一 |
4.3.2 注重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的彼此衔接 |
4.3.3 规制内容应着眼于“人的因素” |
4.3.4 完善专门性国际海事安全规则 |
4.3.5 加强对海事安全监督主体的责任规定 |
第5章 发达国家(联盟)海事安全法规范研究 |
5.1 欧盟 |
5.1.1 以“指令”推进海事安全制度的实施与完善 |
5.1.2 启动海事安全一揽子措施 |
5.1.3 吸取事故启示和及时修改立法 |
5.2 美国 |
5.2.1 构建以反恐为重点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 |
5.2.2 以国内海事安全法塑造国际海事规则 |
5.2.3 基于国家利益导向的选择性多边主义立法 |
5.2.4 兼具执法与立法职能的海岸警卫队制度 |
5.3 加拿大 |
5.3.1 高度重视极地海事环境立法 |
5.3.2 高度关切危险物品运输安全 |
5.3.3 构建服务型的海岸警卫队制度 |
5.4 澳大利亚 |
5.4.1 实施统一的国家商船安全制度体系 |
5.4.2 赋予海事管理机构从属立法职能 |
5.4.3 通过“海事通告”制度推进海事信息公开 |
5.5 小结 |
第6章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不足及完善建议 |
6.1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依存的时代背景 |
6.1.1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面临的新挑战 |
6.1.2 我国建设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6.2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 |
6.2.1 与海上航行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
6.2.2 与海上航行的人为因素相关的法律制度 |
6.2.3 与海事生态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
6.3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
6.3.1 海事安全法律制度滞后 |
6.3.2 海事安全规则的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没有明确分离 |
6.3.3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履约机制仍不完善 |
6.4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6.4.1 推进海事安全法典编纂工作 |
6.4.2 明确海事安全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主体 |
6.4.3 完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快速修改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废止规范性文件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俄罗斯将建造移动式放射性废物处理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核能与动力工业能力分析[A]. 许春阳.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七卷)——中国核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8册(核情报分卷), 2021
- [2]100MWt小型熔盐堆的放射性产物研究[D]. 周炜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2)
- [3]核动力船舶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D]. 彭子恒.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海洋核动力平台法律问题探究[D]. 陈越峤.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核电厂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设计研究[D]. 王振中. 南华大学, 2018(01)
- [6]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核能开发政策的影响(Ⅱ)[J]. 王吉波,谢玉菡. 科学观察, 2018(01)
- [7]后福岛时代日本核能产业国家战略研究[A]. 周杰. 全球核能产业发展报告(2017), 2017
- [8]俄罗斯核能发展战略研究[D]. 刘建.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9]放射性废树脂处理技术工程应用的选择[J]. 严沧生,梁永丰,战仕全. 辐射防护, 2016(04)
- [10]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 许民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