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秋、冬、春寒潮天气分析预报方法

鄂尔多斯市秋、冬、春寒潮天气分析预报方法

一、鄂尔多斯市秋冬春季寒潮天气分析与预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萨如拉,周庆,刘鑫晔,李靖,于宏洲,代海燕,张秋良,张恒[1](2019)在《1980—2015年内蒙古森林火灾的时空动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严重影响着森林的结构与功能。内蒙古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从内蒙古地区地域、海拔、火灾原因分布等可能导致火灾的时空因素分析林火灾害,为森林防火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影像,借助ArcGIS 10.2和Origin等软件,分析了1980—2015年内蒙古地区森林火灾特点,结合时间、空间的因素,探讨林火的时空动态规律。【结果】内蒙古地区森林火灾时空上表现出规律性分布。受害森林面积年变化存在周期性规律,周期间隔16 a,且春季为林火高发季节,在进行森林防火的资源调节过程中,火灾发生次数较多的4、5月正处于春分、清明和谷雨时节,应以控制火源为主要内容。此外,月初林火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应在该时段提高警惕;林火的发生主要集中在9:00—17:00;多发于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等地区,其中兴安盟过火面积最大,大兴安岭林区火灾也比较频繁。【结论】内蒙古森林火灾频发,过火面积较大,且火灾频发与人类活动及气候特点息息相关。森林火灾主要由人为活动造成,必须严格控制野外火源、生活用火等。建议在掌握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火灾时空动态特征的基础上,加强防火宣传与教育,并运用科学的森林防火措施,制定合理的森林防护政策。

冯凯宁,冯震,郝玉珠,王旭东[2](2017)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站短波辐射与实况对比分析初探》文中指出利用WRF模式模拟出的鄂尔多斯市东胜站到达地表的太阳短波辐射逐小时值与该站点实际辐射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拟结果和实况观测值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好。4个月的模拟和观测值的月逐时相关系数均在0.70以上,通过了置信度0.01的显着性检验。模式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和可信度。(2)平均偏差和平均绝对误差中午较大,早晚较小;0914时误差百分率小于其他时刻。(3)晴空条件下对辐射的预报能力最好,多云次之,阴天较差。模式对于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太阳辐射,有一定的预报能力。(4)直接把模式结果用作光伏发电预报系统的初值来进行后续计算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应采用适当的订正方法进行修正,以提高WRF模式的准确性以及结果的可用性。

乔娟,程龙,翟园,张雅斌[3](2017)在《西安地区寒潮天气分型及精细化预报指标》文中研究指明利用2001-2015年西安城区和6个区县194个寒潮个例的高空、地面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安地区寒潮时空分布特征:2006年之后寒潮天气年际分布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在2014-2015年和2010-2012年显着减少;3月和4月是西安寒潮多发期;寒潮天气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城区向偏远区县逐渐增多的特征。根据冷空气不同移动路径将西安地区寒潮分为西北路冷空气型、北路冷空气型、西路冷空气型、东路冷空气型以及西北路冷空气和东路冷空气共同影响型五种。对比分析了五种寒潮伴随的不同气象特征。从高低空冷空气位置和温度变幅,24 h负变温范围和强度,地面冷高压变化强度等因子入手,分类型研究分别建立了各自高空预报指标、地面预报指标和EC数值模式预报指标。

孙颖[4](2015)在《鄂尔多斯市气象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天气情况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带来重大影响。气象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鄂尔多斯地区地域辽阔,具有牧区、农区分布不均,工矿企业分布众多的特点。干旱、高温、暴雨、冰雹、沙尘暴等是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气象灾害。发生高影响的气象灾害时,如何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布,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科学应对,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是我市气象部门乃至全国气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准确高效发布,能够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是将预报结论转化成为社会效益的重要环节,需要通过各种媒介。近年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方式更加多样化。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专家评价的方法,深入研究各种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方式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人群,有针对性的了解各类人群的需求;建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模式,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率,为精细化气象服务、搭建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参考。本文在总结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模式的基础上,达到如下的研究目标:(1)分析鄂尔多斯地区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方式:(2)通过对不同模式的优缺点的对比,结合鄂尔多斯地区实际,找出最优化的预警发布模式;(3)通过研究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模式,促进地区预警平台的搭建;(4)充分发挥地区气象局在预警网络建设中的作用,促进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的建设;(5)凸显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中的关键性、重要性。

马素艳,韩经纬,宋桂英,史金丽[5](2015)在《2014年春季内蒙古2次大风降雪寒潮过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于环流特征相似的寒潮过程,其爆发的方式、产生的天气和影响的区域基本相似,但个别寒潮过程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预报上的误判。针对此类特例,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14年4月24日(过程1)和5月1日(过程2)2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系统和爆发的动力、热力学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北半球中高纬500 h Pa环流形势均具有两脊一槽的环流特征。寒潮区域升温明显,前期平均温度分别比历史同期偏高1.07.3℃和0.110.7℃,500 h Pa冷槽和强锋区均在新疆北部堆积、爆发南侵;2次过程在爆发方式和成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过程1中促使寒潮爆发流场为横槽转竖,槽前疏散结构和正涡度平流使低槽切断出低涡并东南移,冷平流中心移至槽前,横槽转竖寒潮爆发。过程2为低槽东移,冷槽移过阿尔泰山和蒙古高原加深东移,冷空气入侵内蒙古,寒潮爆发。虽然2次过程均造成了全区范围的强降温,但由于上述影响方式和成因的不同,使得大风、沙尘暴和降水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点。寒潮过程中大风和沙尘暴的分布除与冷平流有关外,还与高空动量下传的地点和时间密切相关,对于寒潮过程中的降水而言,低层的温度层结及其水汽输送特点,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相态变化和降水的量级。通过关注环流相似寒潮过程中的爆发方式和动力过程,对于正确预报寒潮天气造成的不同地区的降温、大风、沙尘和降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马素艳,韩经纬[6](2014)在《2014年内蒙古春季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诊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1°×1°NCEP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4年4月24日内蒙古西中部地区大风降水(雨、雨夹雪、雪)型寒潮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空气为偏西路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槽、强锋区,地面冷锋和冷高压;槽线及后部冷平流,槽前的疏散结构及正涡度平流使槽加强为涡,槽后偏北风加大,引导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内蒙古西中部地区寒潮天气;高空槽前为弱的暖平流,其后为明显的冷平流,冷区的下沉运动、低层由冷区指向暖区的水平运动和暖区的上升运动构成了一个铅直方向上次级的环流,形成动量下传机制;锋前暖区上升运动,锋后冷区下沉运动,使锋面的斜压性增强,槽前正涡度平流和槽后负涡度平流,使地面反气旋发展,加大气压梯度,形成地面大风;大风、沙尘天气过后,出现强降温,700hPa上冷暖空气交汇、水汽通道及湿区形成,850hPa和地面2m温度变化使得降水出现雨、雨夹雪和雪的不同相态。

孙令东,梁凤娟,王永清,柳艳艳[7](2013)在《巴彦淖尔市一次寒潮天气动力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从寒潮环流背景和动力机制,对2012年11月2—4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东移,脊前偏北急流带南移、南下低涡与转竖低槽合并,冷空气向南爆发,造成了此次寒潮天气过程。②850 hPa冷平流区向南扩展的速度比地面气温24 h负变温区向南扩展速度超前12 h左右,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③300 hPa偏北急流轴左侧风速有气旋性切变,右侧有反气旋性切变,加大地面气压场的气压梯度,产生"梯度风"。高空槽前暖平流、槽后冷平流,暖区上升、冷区下沉,形成对流运动。低层由冷区指向暖区的水平运动和暖区上升运动构成垂直方向上次级环流,次级环流的下沉支处于高空急流轴入口区左侧下方,使高空急流动量传递到地面,低层水平运动(冷区指向暖区)加大了地面风速。

闫宾[8](2013)在《内蒙古大气可降水量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带,气候差异显着,降水时空变率大,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大气可降水量是地气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产生极端天气事件的重要条件之一。了解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能为天气分析、数值模式应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分析和效果检验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利用NCEP/NCAR下发的1981-2010年再分析逐日格点资料和内蒙古117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使用自然正交分解(EOF)、趋势分析等方法,对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内蒙古的可用性以及内蒙古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年季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整层大气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大气可降水能力状况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近30年年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年际变化有单峰分布特征,1998年对应值是30年来的极大值,总体看年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处于缓慢的增加过程中。1981-1998年年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在波动过程中有增多趋势;1998-2010年,年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显示出明显的减少趋势,且减少趋势大于增加趋势。内蒙古夏季降水量的多少往往决定着年降水量的丰枯,同样,夏季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决定全年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内蒙古年平均和各季节整层大气可降水量都呈自西北向东南增加的分布特点,阴山南侧和大兴安岭东侧是大气可降水量的高值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量空间分布有一致的显着季节变化,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大气可降水量是决定内蒙古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分布和降水量分布有密切正相关关系。2001-2010年内蒙古整层大气可降水高值分布区在河套地区出现西凸现象,河套地区年降水量有增多趋势。年季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空间分布模态主要有3种类型:全区一致自西向东变化型、东西部相反变化型、河套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反变化型。年均和四季大气可降水量空间分布主要模态均为全区一致自西向东变化。东西部相反变化型模态在年均、春季、夏季、秋季均有体现。河套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反变化型模态仅出现于年均、夏季的大气可降水量空间分布中。夏季的整层水汽输入主要来源于西边界和南边界,而其余季节的整层水汽主要来源于西边界和北边界。夏季全区大部为水汽辐合区。年均和春、夏、秋三季,整层水汽的净输入主要来源为南北向,东西向均为净输出;冬季的水汽输入的主要贡献者为东西向输入,南北向亏损。年均及各季节西边界水汽均为输入,且量值最大;而东边界输出量值最大,且年均及各季节均表现为输出。内蒙古年均整层水汽收支为净输入,夏季量值最大,春季其次,冬季再次,秋季最少。内蒙古春、夏季的整层水汽具有较好的水汽凝结率,理论上的可降水量较大,具有较高的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

祁子云[9](2013)在《鄂尔多斯高原明代以来水涝灾害、霜雪灾害及雹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高原处在我国西南和东南季风共同影响的边缘带,是典型的环境退化敏感地带,国内外学者将本区称为“环境危机带”。该区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地质灾害等都有存在。自然灾害在该区的发生具有集中性,其中气象灾害是最主要的灾害类型。旱灾、暴雨、雪灾、沙尘暴、霜冻、冰雹灾害等气象灾害严重影响鄂尔多斯高原居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鄂尔多斯明代以来水涝灾害、霜雪灾害、冰雹灾害的发生频次、等级规模、阶段划分、周期规律及其形成原因。这对揭示明代以来这三种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性质有重要科学意义,对防灾减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明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水涝灾害发生43次,平均每6.4a发生1次;西部水涝灾害发生23次,平均每12a发生1次。从明代早期到末期,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水涝灾害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西部呈下降趋势,东部比西部发生水涝灾害次数多,但西部比东部灾害强度大。明代霜雪灾害发生23次,平均每12a发生1次,从明代早期到晚期,霜雪灾害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灾害等级多为重度灾害。雹灾发生19次,平均每14.5a发生1次,从明代早期到晚期,雹灾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多为轻度灾害。(2)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发生水涝灾害78次,平均每3.4a发生1次;西部发生水涝灾害89次,平均每3a发生1次。从清代早期到末期,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和西部水涝灾害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西部比东部发生水涝灾害次数多,东部和西部轻度灾害发生次数相当,中度灾害东部比西部多,重度灾害西部比东部多。高原水涝灾害变化周期有30-35a、15-20a、5-10a。东部发生霜雪灾害36次,平均每7.4a发生1次;西部发生霜雪灾害39次,平均每6.9a发生1次。从清代早期到末期,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和西部霜雪灾害发生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东部和西部霜雪灾害发生次数相当,都以中度灾害为主,霜雪灾害变化周期有15-20a、10-15a、5-10a。东部发生雹灾82次,平均每3.3a发生1次;西部发生雹灾62次,平均每4.3a发生1次。从清代早期到末期,东部和西部雹灾发生频次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东部发生雹灾次数明显高于西部,东部和西部都以中度雹灾为主,重度雹灾发生次数东部高于西部,雹灾变化周期有35-36a、15-20a、5-7a。(3)民国以来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发生水涝灾害57次,平均每1.5a发生1次;西部发生水涝灾害33次,平均每2.7a发生1次。民国以来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水涝灾害发生频次呈缓慢上升趋势,西部呈明显上升趋势,东部比西部发生水涝灾害次数多,东部和西部重度灾害发生次数最多,其次是中度灾害次数较多,轻度灾害次数较少。水涝灾害发生周期有8-14a、2-5a。东部发生霜雪灾害42次,每2.1a发生1次;西部发生霜雪灾害16次,平均每16.8a发生1次。民国以来东部和西部霜雪灾害发生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东部发生霜雪灾害明显高于西部,但西部灾害强度较大。霜雪灾害发生周期有8a、12a、25a。东部发生雹灾53次,平均每1.7a发生1次;西部发生雹灾36次,平均每2.4a发生1次。民国以来东部和西部雹灾发生频次呈上升的趋势,东部发生雹灾次数明显高于西部,东部和西部都以重度灾害为主,雹灾发生周期25a、8-10a、2-5a。(4)鄂尔多斯高原水涝灾害分三种类型,即暴雨型、久雨型、凌汛型。夏秋季集中降雨和年降水量增多是形成水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霜雪灾害发生的条件是在低温状态下0℃或0℃以下,偏暖月冷空气活动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鄂尔多斯高原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东亚季风和沙漠边缘特殊的气候条件形成强烈的干湿和热力对比是造成不稳定天气主要因素之一,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该区毛乌素沙地与库布齐沙漠地面及其裸露地面受热强烈,造成强烈对流运动,是该区产生冰雹天气的主要原因。(5)根据水涝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分析显示,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明代以来发生湿润气候事件有:1500~1509年、1520~1529年、1540~1549年、1884~1893年、1972~1981年。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明代以来湿润气候事件有:1420~1429年、1774~1783年、1814~1823年、1982~1991年。根据霜雪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分析显示,明代1628~1643年发生1次寒冷气候事件,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清代以来发生寒冷气候事件有:1754~1763年、1962~1971年。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清代以来发生寒冷气候事件有:1774~1783年、1972~1981年。

张超[10](2013)在《内蒙古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相互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遥感NDVI数据和气象资料,一方面对内蒙古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一方面对内蒙古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内蒙古农区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特征、牧区畜牧习惯及牧草类型、林区地理位置及林木属性,与同期的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条件进行适宜性分析,对NDVI与平均温度、降水量的相关性进行合理解释,综合分析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特征以及其对区域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气候统计诊断正态分布检验表明,各盟市的月、季年平均温度近似遵从正态分布;夏季月降水、年降水量都近似遵从正态分布。气候稳定性t检验表明,各盟市的年平均温度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年降水量整体没有发生显着性变化。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各盟市季节、年平均气温线性上升趋势显着;各盟市季节、年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着。农田、森林、草原三种植被类型1982年至2006年季节、累年NDVI为正态分布,年内变化呈现开口向下的单峰型分布曲线。森林植被年内变化幅度较大,草原植被年内变化较为平缓,农田植被年内变化峰度居中,三种植被类型都呈现4月至7月NDVI激增,8月至10月NDVI猛降的特点,冬季农田、草原植被覆盖接近裸土的特点。以夏季NDVI平均值作为三种植被类型年生长最佳状态的代表,用于描述历年植被覆盖情况。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的夏季平均值的线性变化趋势显着,与农田逐年均值及峰值显着上升的趋势一致;森林夏季平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与森林逐年均值及峰值的线性下降,但不显着的特征一致;草原夏季平均值呈现不显着上升的趋势,草原夏季平均升高,但峰值减小,呈现夏季盖度整体提高且变化趋于平缓的特点,但全年平均NDVI减小,呈现全年盖度变化幅度加大的特点。三种植被类型NDVI年际变化稳定。建立气象要素空间分布推算模型,使用相关系数描述植被覆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分析计算逐半月NDVI与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逐半月NDVI与累积降水的相关系数及无偏相关系数,对通过t检验筛选的相关系数显着区域进行重分类,直观的展现平均NDVI与气温、降水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春季温度回升且底墒较好的条件有利于植被返青;夏季降水、温度匹配适宜才有利于植被生长发育;秋季墒情对植被的影响力下降,温度适宜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冬季植被覆盖变化主要是受降雪与积雪消融的影响。

二、鄂尔多斯市秋冬春季寒潮天气分析与预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尔多斯市秋冬春季寒潮天气分析与预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1980—2015年内蒙古森林火灾的时空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蒙古地区森林火灾时间特征
        2.1.1 不同年份森林火灾特征
        2.1.2 不同等级的林火特征
        2.1.3 不同月份与季节森林火灾特征
        2.1.4 不同节气森林火灾特征
        2.1.5 不同日期森林火灾特征
        2.1.6 不同时刻森林火灾特征
    2.2 内蒙古地区森林火灾发生的因素
    2.3 内蒙古地区森林火灾空间特征
        2.3.1 不同地域的林火特征
        2.3.2 不同海拔的林火特征
        2.3.3 不同火灾等级行政区特征
3 讨 论

(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站短波辐射与实况对比分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模式、资料介绍
        1.1.1 模式区域设置与参数化方案。
        1.1.2 资料选取。
    1.2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式模拟值与观测值月对比分析
    2.2 误差分析
        2.2.1 各时刻误差统计分析。
        2.2.2 不同天气类型下的误差统计分析。
3 结论

(3)西安地区寒潮天气分型及精细化预报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寒潮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2.1 时间变化
        2.1.1 年际变化
        2.1.2 月季变化
    2.2 空间分布
3 冷空气路径与环流形势
    3.1 寒潮类型及天气特征
    3.2 环流形势
        3.2.1 西北路冷空气型
        3.2.2 北路冷空气型
        3.2.3 西路冷空气型
        3.2.4 东路冷空气型寒潮
        3.2.5 西北路和东路冷空气共同影响型寒潮
4 不同冷空气路径寒潮预报指标
5 结论

(4)鄂尔多斯市气象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鄂尔多斯自然、经济状况
        1.1.2 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和形势
        1.1.3 面临的挑战
        1.1.4 研究的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鄂尔多斯市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1 气象灾害概述
    2.2 鄂尔多斯气象灾害种类及时空分布
        2.2.1 干旱的时空分布
        2.2.2 冰雹时空分布
        2.2.3 大风时空分布
        2.2.4 沙尘暴时空分布
        2.2.5 霜冻灾害时空分布
        2.2.6 高温时空分布
        2.2.7 暴雨时空分布
        2.2.8 寒潮时空分布
        2.2.9 雷暴时空分布
        2.2.10 低温冷害时空分布
    2.3 小结
第三章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对比分析
    3.1 鄂尔多斯市目前运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机理
        3.1.1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及机理
    3.2 鄂尔多斯市分灾种预警信息发布方式研究
        3.2.1 干旱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2.2 冰雹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2.3 大风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2.4 沙尘暴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2.5 霜冻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2.6 高温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2.7 暴雨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2.8 寒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2.9 雷暴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2.10 低温冷害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3 鄂尔多斯地区按人群预警信息发布方式研究
        3.3.1 按年龄段分析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3.2 按行业类型分析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3.4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4.1 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方式的分析
        3.4.2 公众对高影响气象灾害种类选择的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模式研究及案例应用
    4.1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模式
        4.1.1 过程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模式
        4.1.2 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模式
    4.2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效率
        4.2.1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4.2.2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4.2.3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可读性
        4.2.4 共享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渠道
        4.2.5 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4.3 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建议
        4.3.1 共享气象灾害防御信息
        4.3.2 规范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4.4 案例对比
        4.4.1 天气过程简介
        4.4.2 气象预警发布情况
        4.4.3 发布模式对比
        4.4.4 效果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5)2014年春季内蒙古2次大风降雪寒潮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2次寒潮天气实况
2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3环流形势演变特征与寒潮爆发
4寒潮大风的成因分析
    4.1温度平流
    4.2 3 h变压
    4.3高空急流
5降水成因分析
6结论
7讨论

(7)巴彦淖尔市一次寒潮天气动力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天气实况
3 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3.1 冷空气源地和寒潮酝酿
    3.2 寒潮爆发
4 强降温和强风成因
    4.1 强降温成因
    4.2 强风成因
5 结论

(8)内蒙古大气可降水量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本研究的目的
        1.1.2 本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常规资料
        2.1.2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大气可降水量
        2.2.2 由地面露点计算整层大气可降水量
        2.2.3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整层大气可降水量
        2.2.4 EOF分析方法
        2.2.5 趋势分析法概述
        2.2.6 插值方法概述
        2.2.7 资料使用简介
第三章 内蒙古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特征
    3.1 三种计算大气可降水量方法的比较验证
    3.2 内蒙古地区降水气候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特征
        3.2.1 内蒙古地区降水气候分布特征
        3.2.2 内蒙古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3.3 内蒙古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征
        3.3.1 年内分布特征
        3.3.2 年际变化趋势
    3.4 内蒙古地区近30年平均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5 2001~2010年内蒙古地区近10年大气可降水量分布特征
    3.6 内蒙古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3.6.1 年变化特征
        3.6.2 春季变化特征
        3.6.3 夏季变化特征
        3.6.4 秋季变化特征
        3.6.5 冬季变化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地区大气可降水能力分析
    4.1 水汽通量场分布特征
    4.2 水汽收支特征
    4.3 大气可降水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特色之处
    5.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鄂尔多斯高原明代以来水涝灾害、霜雪灾害及雹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与历史沿革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研究区历史沿革
    2.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研究方法
第3章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水涝灾害、霜雪灾害及雹灾
    3.1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水涝灾害
        3.1.1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水涝灾害等级
        3.1.2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水涝灾害发生频次
        3.1.3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水涝灾害季节变化
    3.2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霜雪灾害
        3.2.1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霜雪灾害等级
        3.2.2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霜雪灾害发生频次
    3.3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雹灾
        3.3.1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雹灾等级
        3.3.2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雹灾发生频次
        3.3.3 鄂尔多斯高原明代雹灾季节变化
第4章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水涝灾害、霜雪灾害及雹灾
    4.1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水涝灾害
        4.1.1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水涝灾害等级
        4.1.2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水涝灾害发生频次与周期
        4.1.3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水涝灾害季节变化
    4.2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
        4.2.1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等级
        4.2.2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发生频次与周期
        4.2.3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季节变化
    4.3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雹灾
        4.3.1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雹灾等级
        4.3.2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雹灾发生频次与周期
        4.3.3 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雹灾季节变化
第5章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水涝灾害、霜雪灾害及雹灾
    5.1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水涝灾害
        5.1.1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水涝灾害等级
        5.1.2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水涝灾害发生频次与周期
        5.1.3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水涝灾害季节变化
    5.2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霜雪灾害
        5.2.1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霜雪灾害等级
        5.2.2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霜雪灾害发生频次与周期
        5.2.3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霜雪灾害季节变化
    5.3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雹灾
        5.3.1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雹灾等级
        5.3.2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雹灾发生频次与周期
        5.3.3 鄂尔多斯高原民国以来雹灾季节变化
第6章 讨论
    6.1 鄂尔多斯高原水涝灾害发生原因
    6.2 鄂尔多斯高原霜雪灾害发生原因
    6.3 鄂尔多斯高原雹灾发生原因
    6.4 鄂尔多斯高原水涝灾害与湿润气候事件
    6.5 鄂尔多斯高原霜雪灾害与寒冷气候事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内蒙古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相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技术路线
        1.3.3 本文创新成果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基础地理数据
        2.1.2 气象数据
        2.1.3 遥感数据
    2.2 技术方法
        2.2.1 正态分布检验
        2.2.2 稳定性检验
        2.2.3 线性倾向估计方法
        2.2.4 空间插值
        2.2.5 相关系数
    2.3 内蒙古植被类型划分
第三章 气候统计诊断
    3.1 基本气候状态
    3.2 正态分布检验
        3.2.1 月值正态分布检验
        3.2.2 季节正态分布检验
        3.2.3 年值正态分布检验
    3.3 气候稳定性检验
    3.4 年际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3.5 季节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第四章 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
    4.1 遥感数据处理
    4.2 平均NDVI的计算
        4.2.1 累年平均NDVI的计算
        4.2.2 逐半月平均NDVI的计算
    4.3 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4.3.1 平均NDVI变化比较
        4.3.2 不同植被类型变化分析
        4.3.2.1 农田NDVI
        4.3.2.2 森林NDVI
        4.3.2.3 草原NDVI
        4.3.3 夏季变化趋势分析
        4.3.3.1 趋势线分析
        4.3.3.2 年际稳定性检验
第五章 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5.1 平均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1.1 气象要素空间分布推算模型
        5.1.2 相关系数的计算
        5.1.3 相关系数的校正
        5.1.4 相关性检验
        5.1.5 平均NDVI与平均温度相互关系
        5.1.5.1 春季温度
        5.1.5.2 夏季温度
        5.1.5.3 秋季温度
        5.1.5.4 冬季温度
        5.1.6 平均NDVI与累积降水相互关系
        5.1.6.1 春季降水
        5.1.6.2 夏季降水
        5.1.6.3 秋季降水
        5.1.6.4 冬季降水
    5.2 不同植被类型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2.1 农田与气候
        5.2.2 森林与气候
        5.2.3 草原与气候
第六章 结论
    6.1 升温显着,降水变化稳定
    6.2 NDVI年内变化单峰型分布,年际变化较大
    6.3 不同季节气象要素对植被影响
    6.4 本文不足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四、鄂尔多斯市秋冬春季寒潮天气分析与预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1980—2015年内蒙古森林火灾的时空动态[J]. 萨如拉,周庆,刘鑫晔,李靖,于宏洲,代海燕,张秋良,张恒.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2]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站短波辐射与实况对比分析初探[J]. 冯凯宁,冯震,郝玉珠,王旭东.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7(21)
  • [3]西安地区寒潮天气分型及精细化预报指标[J]. 乔娟,程龙,翟园,张雅斌. 灾害学, 2017(01)
  • [4]鄂尔多斯市气象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模式研究[D]. 孙颖.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5(03)
  • [5]2014年春季内蒙古2次大风降雪寒潮过程分析[J]. 马素艳,韩经纬,宋桂英,史金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0)
  • [6]2014年内蒙古春季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诊断分析[A]. 马素艳,韩经纬.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2014
  • [7]巴彦淖尔市一次寒潮天气动力机制分析[J]. 孙令东,梁凤娟,王永清,柳艳艳. 贵州气象, 2013(05)
  • [8]内蒙古大气可降水量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研究[D]. 闫宾. 兰州大学, 2013(05)
  • [9]鄂尔多斯高原明代以来水涝灾害、霜雪灾害及雹灾研究[D]. 祁子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10]内蒙古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相互关系[D]. 张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鄂尔多斯市秋、冬、春寒潮天气分析预报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