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肝细胞癌p16基因状态研究

25例肝细胞癌p16基因状态研究

一、25例肝癌中p16基因状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阳春[1](2020)在《外周血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与肝癌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第三位肿瘤致死性病因。我国肝癌患者约占全球病例总数的一半,肝癌的晚期诊断是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举措。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诊断标志物,但有2030%的患者血清中AFP水平并不升髙,仅以其作为诊断标志性数据,可能造成一定比例的遗漏或误判,因此需要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共同辅助肝癌的诊断。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s,TAAs)是临床上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主要靶标,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是机体对肿瘤相关抗原进行体液免疫应答的产物。许多研究发现癌症患者血浆中自身抗体的存在,它们具有许多目前肝癌筛查手段不具备的优势,如结构稳定、不易降解、半衰期长等,而最重要的是自身抗体出现较早,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甚至在癌前病变中即检测到其存在。本研究主要通过设计并合成的线性抗原肽检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浆中自身抗体的变化,试图寻找一种或几种能用于HCC诊断或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本研究纳入CD25、OCT4、p16、BIRC5、c-myc、ANXA-1这6种目标蛋白,根据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优化抗原多肽设计以提高抗原多肽的稳定性及检测抗体的效力,将来源于同一种蛋白的不同抗原表位设计成独立的多条线性抗原肽,以寻找能够触发机体体液免疫应答的关键表位。本研究共纳入首次诊断且未经任何治疗HCC122例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31例,运用优化的ELISA法检测HCC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相应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从性别、年龄、巴塞罗那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层面比较两组自身抗体表达水平的差异;在HCC组内根据AFP、肿瘤大小、是否合并血管受累及肝外转移进行亚组分析。运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抗体对肝癌诊断的价值,同时结合HCC患者的临床随访信息,运用kaplan-Meier曲线及Cox回归探讨自身抗体的水平与HCC患者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1)CD25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血浆CD25 IgG水平显着增高(P<0.001)。CD25 IgG在不同性别、年龄HCC患者中表达均较健康对照增加。B期、C+D期患者血浆中CD25 IgG的表达较健康对照显着增加(P<0.001;P<0.001),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表达逐渐增加。CD25 IgG水平在AFP高表达组中较AFP正常或低表达组显着增高(P=0.004)。肿瘤<3cm组CD25 IgG水平明显低于3-5cm和≥5cm组CD25 IgG水平(P=0.025)。ROC分析结果显示,当特异度为95.0%时,CD25 IgG诊断HCC的敏感度为14.8%。(2)OCT4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血浆OCT4 IgG水平显着增高(P<0.001)。OCT4 IgG在男性、女性HCC患者中表达均较健康对照增加,但无性别差异。与同年龄层健康人群相比,年龄≥50岁的HCC患者中血浆OCT4 IgG水平明显升高(P<0.001);亚组分析显示,OCT4 IgG表达在血管受累阳性组明显高于血管受累阴性组(P=0.019)。0+A期、B期、C+D期患者血浆中OCT4 IgG的表达较健康对照均显着增加(P=0.031;P=0.002;P<0.001),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表达逐渐增加。ROC分析结果显示,当特异度为95.0%时,OCT4 IgG诊断HCC的敏感度为18.9%。OCT4 IgG对C+D期HCC诊断的敏感度达到了26.9%。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HCC患者血浆中OCT4 IgG的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BCLC分期、肝外转移、血管受累及OCT4 IgG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的因素。(3)p16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血浆p16a IgG水平显着增高(P<0.001)。p16a IgG在不同性别、年龄HCC患者中表达均较健康对照增加。B期、C+D期患者血浆中p16a IgG的表达较健康对照显着增加(P<0.001;P<0.001),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表达逐渐增加。ROC分析结果显示,当特异度为95.0%时,p16a IgG诊断HCC的敏感度为17.2%。尝试用改良方法检测p16a,得到相近的结果,诊断HCC的敏感度为11.4%。并且来源于同一蛋白的抗原多肽在HCC患者中的表达趋势也不尽相同。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血浆p16b IgG水平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981)。(4)BIRC5、c-myc、ANXA-1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血浆BIRC5a、BIRC5b、c-myc、ANXA-1 IgG水平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376;P=0.529;P=0.301;P=0.062)。结论:(1)CD25、p16a自身抗体水平在中、晚期HCC患者血浆中显着增高,对HC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D25自身抗体水平在AFP高表达组中较AFP正常或低表达组显着增高。CD25自身抗体检测可以与AFP联合,共同辅助肝癌的诊断。(2)OCT4自身抗体在HCC患者中表达水平随BCLC分期明显升高,OCT4自身抗体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OCT4自身抗体可能是HCC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对HCC预后评估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3)p16b、BIRC5、c-myc、ANXA-1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均未见差异,课题组既往发表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自身抗体水平在其它肿瘤中异常表达,这说明不同组织类型中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不同,其具有较高的器官特异性。(4)抗原多肽设计方法及优化的ELISA检测方法显示出了良好的抗体检测效力;通过设计多条同源抗原多肽的方法,筛选出了p16蛋白结构中触发机体免疫应答的关键表位,为今后优化抗体检测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周勇[2](2019)在《LncRNA H19通过miR-15b/CDC42信号轴调控肝癌生物学行为及EMT进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癌之所以是人类难治性的恶性肿瘤,与肝脏的解剖学特点相关。肝癌可以在极早期就出现肝内的广泛转移或者肝外转移,而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始动环节。因此研究肝癌的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极为重要,尤其是EMT的调控机制更为重要。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发现:lncRNAH19、miR-15b、及CDC42在肝癌中异常表达,通过生物学软件发现这三者可能存在着相关的调控位点。因此本课题从临床肝癌标本、肝癌细胞株入手研究这三者的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细胞系水平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其调控肝癌生物学行为和EMT进程的机制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一部分:lncRNAH19、miR-15b和CDC42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关系分析目的 探讨lncRNAH19、miR-15b和CDC42在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人肝癌细胞株及正常肝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探讨lncRNAH19、miR-15b和CDC42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潜在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46例人肝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取对数生长期多种肝癌细胞株和人正常肝细胞株,Trizol法提取Total RNA,采用特异性反转录引物反转录制备cDNA。根据Genebank中的lncRNA H19和miR-15b的全序列,设计针对lncRNA H19和miR-15b的PCR检测引物,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lncRNA H19和miR-15b的表达水平。取对数生长期多种肝癌细胞株及人正常肝细胞株,提取细胞总蛋白,BCA法行蛋白定量,Western blot检测CDC42蛋白含量。对46例肝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C42蛋白表达情况。分析lncRNA H19、miR-15b和CDC42在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人肝癌细胞株及正常肝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进一步探讨lncRNAH19、miR-15b和CDC42在肝癌组织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QRT-PCR检测显示,lncRNA H19在人肝癌组织及细胞株中高表达(与癌旁组织和人正常肝细胞株比较,p<0.05);miR-15b在人肝癌组织及细胞株中低表达(与癌旁组织和人正常肝细胞株比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DC42蛋白则在人肝癌细胞株中高表达(与人正常肝细胞株比较,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C42蛋白在人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癌旁组织比较,p<0.05)。我们发现lncRNAH19在50.0%(23/46)的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32.6%(15/46)的肝癌组织中低表达;miR-15b在47.8%(22/46)的肝癌组织中低表达,而在30.4%(14/46)的肝癌组织中高表达;CDC42在54.3%(25/46)的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19.6%(9/46)的肝癌组织中低表达。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lncRNAH19的表达水平与病灶数目(χ2=9.698,P=0.002)与分化程度(χ2=4.934,P=0.026)相关,而与年龄、性别、AFP水平、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及AJCC分期等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miR-15b的表达水平与病灶数目(χ2=7.066,P=0.008)相关,而与年龄、性别、AFP水平、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分化程度及AJCC分期等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CDC42的表达水平与AJCC分期(χ2=5.275,P=0.022)与分化程度(χ2=5.100,p=0.024)相关,而与年龄、性别、AFP水平、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病灶数目等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lncRNAH19和CDC42在人肝癌组织及细胞株中高表达,miR-15b在人肝癌组织及细胞株中低表达。lncRNAH19表达水平和CDC42呈正相关,而miR-15b表达水平与lncRNAH19和CDC42呈负相关。lncRNAH19、miR-15b和CDC42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病灶数目、分化程度或者AJCC分期相关。第二部分:lncRNAH19、miR-15b和CDC42之间调控关系分析目的 分析lncRNA H19和miR-15b、miR-15b和CDC42之间的调控关系。方法 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lncRNA H19与miR-15b、miR-15b与CDC42之间可能存在的结合位点。分别合成miR-15b mimics和miR-15b inhibitor;设计合成针对lncRNAH19 的短发夹 RNA,并克隆至 pSicoR 质粒载体(shH19)。将 shH19、miR-15b mimics、miR-15b inhibitor 分别转染 HepG2 和 Bel-7402 细胞株,qRT-PCR 检测转染前后细胞 lncRNA H19、miR-15b 和 CDC42 mRNA 表达水平。将 H19、CDC42 3’UTR区及其突变体克隆到萤光素酶载体psiCHECK-2中,构建H19、CDC42 3’UTR区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将H19、CDC42 3’UTR区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质粒分别与miR-15b mimics、miR-15b inhibitor、miR-15b mimics 阴性对照或 miR-15b inhibitor 阴性对照在293T细胞中共转染。收集细胞后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组别的萤光素酶活性,从而对lncRNAH19和miR-15b、miR-15b和CDC42的之间的靶向调节关系进行验证。结果生物信息学软件发现lncRNA H19与miR-15b、miR-15b与CDC42 3’UTR区存在潜在结合位点。shH19转染HepG2和Bel-7402细胞后,lncRNA H19、CDC42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组显着下降,而miR-15b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miR-15b mimics转染HepG2和Bel-7402细胞后,CDC42 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组显着下降,miR-15b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而miR-15b inhibitor转染HepG2和Bel-7402细胞后,CDC42 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组显着增加,miR-15b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显示,miR-15b mimics分别与H19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后,H19野生型双萤光素酶活性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iR-15b inhibitor分别与H19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后,H19野生型双萤光素酶活性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miR-15b mimics分别与CDC423’UTR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质粒共转染293细胞后,CDC42 3’UTR区野生型双萤光素酶活性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miR-15b inhibitor分别与CDC42 3’UTR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后,CDC42 3’UTR野生型双萤光素酶活性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 miR-15b 模拟物、miR-15 binhibitor 对 H19 突变型、CDC423’UTR突变型萤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lncRNAH19能靶向结合miR-15b,CDC42为miR-15b的靶基因。在肝癌细胞中,H19可以通过靶向调控miR-15b的表达而上调CDC42的表达。第三部分:lncRNAH19/miR-15b/CDC42信号轴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 构建不同lncRNAH19、miR-15b表达水平的细胞模型,探讨其对CDC42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对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生物学进程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 shH 19、miR-15b mimics、miR-15b inhibitor 和 shH19/miR-15b inhibitor 复合物脂质体转染 Bel-7402、HepG2 细胞,qRT-PCR、Western blot 检测转染前后细胞CDC4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此外,通过平板克隆实验、划痕试验、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结果 shH19、miR-15b mimics转染后,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和CDC42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凋亡能力明显增加(p<0.05);miR-15b inhibitor转染后,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和CDC42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凋亡能力明显降低(p<0.05)。此外shH19/miR-15b inhibitor复合物转染肝癌细胞后,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和CDC42表达水平较shH19单转染组明显增加,而细胞凋亡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miR-15b inhibitor可逆转shH19介导的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生物学行为的改变。lncRNAH19可通过靶向调控miR-15b/CDC42信号轴而参与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生物学进程。第四部分:lncRNAH19通过miR-15b/CDC42信号轴调控肝癌细胞EMT进程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lncRNAH19/miR-15b/CDC42信号轴在肝癌EMT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 shH19、miR-15b mimics、miR-15b inhibitor 和 shH19/miR-15b inhibitor复合物脂质体转染Bel-7402、HepG2细胞,qRT-PCR检测转染前后细胞CDC42、PAK1及EMT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CDC42、p-PAK1及EMT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对46例肝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行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分析EMT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lncRNAH19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shH19 和 miR-15b mimics 转染后,细胞 CDC42、PAK1、N-cadherin、Vimentin mRNA和CDC42、p-PAK1、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而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miR-15b inhibitor 转染后,细胞 CDC42、PAK1、N-cadherin、Vimentin mRNA和CDC42、p-PAK1、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而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此外shH19/miR-15b inhibitor 复合物转染后,细胞 CDC42、PAK1、N-cadherin、Vimentin mRNA 和 CDC42、p-PAK1、N-cadherin、Vimentin 蛋白表达水平较 shH19 单转染组明显增加,而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shH19单转染组明显降低(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肝癌组织中H19表达水平与E-cadherin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而与N-cadherin和Vimentin呈正相关。结论:miR-15b inhibitor可逆转shH19介导肝癌细胞EMT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lncRNA H19可通过靶向miR-15b活化CDC42/PAK1信号通道而促进肝癌细胞EMT进程。lncRNA H19可通过miR-15b/CDC42信号轴参与肝癌EMT进程。

廖诗晗[3](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 n339260通过抑制miR30e-5p对肝癌血管拟态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是一种由肿瘤细胞包围的血液供应模式,增加了患者不良预后和肿瘤转移的可能性。长链非编码RNA n339260(lnc RNA n339260)在先前的研究中发现是能够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因子,并且发现有6个mi RNA分别是mi RNA29b-1-5p、mi RNA30e-5p、mi RNA31-3p、mi RNA92a-1-5p、mi RNA519c-5p、mi RNA520c-5p,这6个mi RNAs可能与lnc RNA n339260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并未阐述。本研究探讨了lnc RNA n339260在肝细胞肝癌中VM形成的分子机制,为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高级医师诊断的104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冰冻组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用于检测人体肝细胞肝癌冰冻组织中lnc RNA n339260和mi RNAs的表达情况。从中选出差异表达最强的mi RNA即mi RNA30e-5p并且分析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验证lnc RNA n339260和mi RNA30e-5p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法对lnc RNA n339260和mi RNA30e-5p进行生存分析。2.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高级医师诊断的104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石蜡组织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组织中MMP2、MMP9、VE-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情况,再通过CD31/PAS双染的方法观察组织中VM的存在情况,并且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同时采用Kaplan-Meier法对MMP2、MMP9、VE-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Snail和VM进行生存分析。结合前面q RT-PCR的实验结果通过卡方检验分析lnc RNA n339260、mi RNA30e-5p和MMP2、MMP9、VE-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Snail、VM之间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lnc RNA n339260、mi RNA30e-5p和MMP2、MMP9、VE-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Snail、VM之间的的相关性。3.在高侵袭性和低侵袭性肝癌细胞系中各选择一个细胞,分别进行lnc RNA n339260上调和下调的质粒转染,并且用q RT-PCR检验转染效果,然后建立稳转细胞系。通过划痕实验、迁移实验、侵袭实验、MTT以及体外三维培养实验观察lnc RNA n339260对HCC细胞伤口愈合、迁移、侵袭、增殖及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MT、VM相关分子和转移有关分子的表达情况。4.在选用的肝癌细胞系中,分别进行mi RNA30e-5p上调和下调的质粒转染,并且用q RT-PCR检验转染效果,然后建立稳转细胞系。通过划痕实验、迁移实验、侵袭实验、MTT以及体外三维培养实验观察mi RNA30e-5p对HCC细胞伤口愈合、迁移、侵袭、增殖及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MT、VM相关分子和转移有关分子的表达情况。5.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 RNA n339260和mi RNA30e-5p之间的关系。将lnc RNA n339260和mi RNA30e-5p的质粒进行共转染以建立稳转细胞系。通过划痕实验、迁移实验、侵袭实验、体外三维培养实验以及Western Blot观察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6.通过Target Scan.Pic Tar和mi RDB数据库预测所筛选的mi RNA30e-5p下游的靶基因即TP53INP1。此外,mi RNA30e-5p和TP53INP1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二者能够直接结合。随后将mi RNA30e-5p和TP53INP1的质粒进行共转染,建立稳转细胞系。通过划痕实验、迁移实验、侵袭实验、体外三维培养实验以及Western Blot观察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7.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高级医师确诊的104例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石蜡组织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TP53INP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且分析TP53INP1的表达与MMP2、MMP9、VE-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Snail、VM之间的差异。同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TP53INP1与MMP2、MMP9、VE-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Snail、VM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TP53INP1表达情况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并且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最后,结合前面q RT-PCR的实验结果通过卡方检验分析lnc RNA n339260、mi RNA30e-5p和TP53INP1之间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lnc RNA n339260、mi RNA30e-5p和TP53INP1之间的的相关性。8.在前面建立的lnc RNA n339260和mi RNA30e-5p上调、下调的稳转细胞系中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P53INP1的表达情况。9.在选用的肝癌细胞系中,分别进行TP53INP1上调和下调的质粒转染,并且用Western Blot检验转染效果,然后建立稳转细胞系。通过划痕实验、迁移实验、侵袭实验、MTT以及体外三维培养实验观察TP53INP1对HCC细胞伤口愈合、迁移、侵袭、增殖及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MT、VM相关分子、转移有关分子和TP53INP1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肝癌组织中lnc RNA n339260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mi RNA29b-1-5p、mi RNA30e-5p、mi RNA520c-5p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mi RNA31-3p、mi RNA92a-1-5p、mi RNA519c-5p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没有显着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到lnc RNA n339260和mi RNA30e-5p的表达呈负相关(r=-0.299,P=0.002)。而mi RNA29b-1-5p、mi RNA520c-5p与lnc RNA n339260的表达之间没有相关性。高表达lnc RNA n339260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短于低表达的患者。高表达mi RNA30e-5p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长于低表达的患者。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与肿瘤的转移有关(P<0.05)。2.在HCC石蜡切片中,癌组织中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E-Cadheri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癌组织中存在VM的例数多于癌旁组织中存在VM的例数。同时MMP2、MMP9、VE-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和VM的存在与患者的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没有明显关系,与肿瘤的转移有关(P<0.05)。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阴性表达的患者,E-Cadherin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阴性表达的患者。lnc RNA n339260的表达与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和VM的存在呈正相关关系,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mi RNA30e-5p的表达与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和VM的存在呈负相关关系,与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3.选择高侵袭性的HCCLM3细胞和低侵袭性的Hep G2细胞,建立lnc RNA n339260的上调和下调的稳转细胞系。实验结果显示上调lnc RNA n339260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伤口愈合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增殖能力以及成管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同时,下调lnc RNA n339260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伤口愈合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增殖能力以及成管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在上调lnc RNA n339260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的中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在下调lnc RNA n339260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的中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4.选择高侵袭性的HCCLM3细胞和低侵袭性的Hep G2细胞,建立mi RNA30e-5p的上调和下调的稳转细胞系,实验结果显示上调mi RNA30e-5p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伤口愈合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增殖能力以及成管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同时,下调mi RNA30e-5p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伤口愈合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增殖能力以及成管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在上调mi RNA30e-5p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的中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在下调mi RNA30e-5p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的中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中mi RNA30e-5p可与lnc RNA n339260直接结合。lnc RNA n339260上调和mi RNA30e-5p上调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的伤口愈合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以及成管能力比lnc RNA n339260上调和mi RNA30e-5p对照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弱。相反,lnc RNA n339260下调和mi RNA30e-5p下调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的伤口愈合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以及成管能力比lnc RNA n339260下调和mi RNA30e-5p对照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强。在Western Blot实验中,观察到lnc RNA n339260上调和mi RNA30e-5p上调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中VE-Cadherin、Vimentin、Snail、MMP2、MMP9的表达比lnc RNA n339260上调和mi RNA30e-5p对照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弱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相反。同理,lnc RNA n339260下调和mi RNA30e-5p下调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中出现相反的结果。6.通过Target Scan.Pic Tar和mi RDB数据库预测所筛选的mi RNA30e-5p下游的靶基因为TP53INP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 RNA30e-5p可直接与TP53INP1结合。mi RNA30e-5p上调和TP53INP1下调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的伤口愈合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以及成管能力强于mi RNA30e-5p上调和TP53INP1对照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相反,mi RNA30e-5p下调和TP53INP1上调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的伤口愈合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以及成管能力比mi RNA30e-5p下调和TP53INP1对照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弱。在Western Blot实验中,观察到mi RNA30e-5p上调和TP53INP1下调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中VE-Cadherin、Vimentin、Snail、MMP2、MMP9的表达比mi RNA30e-5p上调和TP53INP1对照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强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相反。同理,mi RNA30e-5p下调和TP53INP1上调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中出现相反的结果。7.肝细胞肝癌组织中TP53INP1的表达低于邻近正常组织中的表达。TP53INP1的表达与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以及VM的存在呈负相关关系,与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TP53INP1高表达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长于低表达的患者。TP53INP1的表达和VM的存在与患者的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显着相关性,与肿瘤的转移有关(P<0.05)。lnc RNA n339260的表达与TP53INP1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同时mi RNA30e-5p的表达与TP53INP1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8.在lnc RNA n339260上调的细胞系中TP53INP1蛋白的表达减少,在lnc RNA n339260下调的细胞系中TP53INP1蛋白的表达增多。在mi RNA30e-5p上调的细胞系中TP53INP1蛋白的表达增多,在mi RNA30e-5p下调的细胞系中TP53INP1蛋白的表达减少。9.选择高侵袭性的HCCLM3细胞和低侵袭性的Hep G2细胞,建立TP53INP1的上调和下调的稳转细胞系。实验结果显示上调TP53INP1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伤口愈合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增殖能力以及成管能力明显弱于对照组(P<0.05)。同时,下调TP53INP1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伤口愈合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增殖能力以及成管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在上调TP53INP1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的中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E-Cadherin的表达增强(P<0.05)。在下调TP53INP1的HCCLM3细胞和Hep G2细胞的中MMP2、MMP9、V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1.在HCC组织中lnc RNA n339260与mi RNA30e-5p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lnc RNA n339260的高表达与mi RNA30e-5p的低表达和病人的不良预后相关。2.lnc RNA n339260和mi RNA30e-5p与EMT的表型相关,并且lnc RNA n339260能够促进EMT和VM的发生,mi RNA30e-5p能够抑制EMT和VM的发生。3.在体外实验中,lnc RNA n339260能够促进HCC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和管道形成能力;mi RNA30e-5p能够抑制HCC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和管道形成能力。4.在体外实验中,mi RNA30e-5p作为lnc RNA n339260的下游因子发挥作用,lnc RNA n339260能够减少mi RNA30e-5p的表达,从而起到促进EMT和VM发生的作用。5.TP53INP1是mi RNA30e-5p的靶基因,TP53INP1的上调能够部分增强mi RNA30e-5p介导的EMT和VM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肿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抑制作用。6.在体外实验中,TP53INP1能够抑制HCC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和管道形成能力。7.mi RNA30e-5p通过靶向上调TP53INP1的表达,从而抑制Snail信号通路,从而抑制EMT和VM的功能。

曹学冬,孙明瑜,张海阳,曲岩,宋鑫,罗运权[4](2019)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属于高发地区,由于其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多为晚期患者,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加之其对放疗、化疗都不甚敏感,预后相对较差。如果能阐明肝癌的发病机制,对肝癌的治疗将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知肝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肝癌的发病机制研究的越来越深入,可能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本文对近年来肝癌相关的分子水平的研究进行总结。1 原癌基因的激活

刘冠军[5](2017)在《TM6SF1基因甲基化、CNV和转录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肝癌为第五大高发肿瘤,且死亡率位于所有肿瘤的第二位。肝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目前,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切除、肝移植及介入治疗等,但肝癌治疗的长期预后不能令人满意,5年生存率低于30%。肝癌的发病隐匿性及高复发转移性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肝癌发生及复发转移标志物有助于提高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率、降低患者的肿瘤相关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肿瘤标志物由肿瘤细胞本身产生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并能用于筛选肿瘤高危人群、鉴别肿瘤性质、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治疗效果以及预测肿瘤复发预后的生物大分子。从传统上来说,肿瘤标志物主要指存在于肿瘤患者血浆或癌组织中的蛋白分子。随着近年来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相关的生物大分子也能很好地阐述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导致了包括DNA甲基化、CNV、融合基因、基因突变、mRNA、mi RNA、lncRNA及代谢物在内的众多肿瘤标志物的涌现。基因组DNA甲基化是真核生物体内DNA最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也是调节基因功能的重要机制,并与细胞维持正常功能、遗传印记、基因沉默、生物胚胎发育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肿瘤细胞内,DNA甲基化状态改变属于癌变早期的分子事件;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抑癌基因或癌基因的启动子及其附近区域。DNA甲基化改变将直接影响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结合,调控基因转录水平,并导致细胞过度生长、凋亡丧失和肿瘤的发生。随着研究的深入,基因甲基化改变将有助于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对肿瘤治疗和肿瘤预后判断产生积极影响。DNA甲基化作为高效的肿瘤标志物即可以用于肝癌的分子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疗效判断,也可以为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监控肿瘤的发展带来巨大希望。拷贝数变异是指相比于参考基因组,长度为1kb至数Mb大小DNA片段出现的拷贝数增加或减少。拷贝数变异是人类基因组中重要的一类遗传变异,并且拷贝数增加可以使覆盖区域或临近区域的基因表达活性增强。拷贝数变异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TM6SF1基因是六跨膜蛋白超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TM6SF1基因位于15q24-26,可以转录成大小为1.4kb的mRNA,翻译成包含370个氨基酸、大小为41.6kDa及PI点为7.55的蛋白质。在功能上,有学者发现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和乳液中TM6SF1基因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群;在肝癌研究中,TM6SF1基因高甲基化显着发生于HBV相关肝癌中。在先前实验中,课题组已发现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和CNV缺失为肝癌中的高频事件。这些结果显示TM6SF1基因可能为肝癌的抑癌基因,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部分TM6SF1基因甲基化、CNV与肝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及其甲基化在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鉴于肝癌危害的严重性、肿瘤标志物的重要性、DNA甲基化和CNV的生物学作用以及TM6SF1基因的抑癌功能,本研究将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M6SF1基因甲基化状况和CNV缺失状况,分析TM6SF1基因甲基化和CNV与肝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并探讨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收集肝癌患者标本,提取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基因组DNA。2采用Mass ARRAY?EpiTYPER?DNA甲基化分析技术检测肝癌患者基因组DNA中TM6SF1基因甲基化状况。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癌患者中TM6SF1基因CNV状况。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TM6SF1基因甲基化诊断肝癌发生的模型用logistic回归法、kNN法、朴素贝叶斯法、支持向量机法和决策树法建立。ROC曲线和热力图用分别用pROC包和pheatmap包完成,散点图和生存曲线用GraphPad Prism5.0完成。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癌中TM6SF1基因甲基化位点及显着甲基化位点判断实验设计3对引物覆盖TM6SF1基因启动子区域;Mass ARRAY?Epi TYPER?DNA甲基化分析技术共检测到47个CpG岛。在肝癌组织(T)和癌旁组织(N)间,满足平均甲基化的绝对改变(T-N)大于0.1、相对的改变(T/N)大于2且Wilcoxon检验P<0.05的甲基化位点为TM6SF1基因在肝癌中的显着甲基化位点。分析发现:TM6SF112CpG2、TM6SF112CpG6、TM6SF112CpG13.14.15、TM6SF112CpG35、TM6SF112CpG41、TM6SF112CpG42.43、TM6SF113CpG23.24.25.26和TM6SF113CpG27.28.29.30.31位点为肝癌中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位点。2 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肝癌患者的判断对肝癌患者个体而言,显着甲基化位点的相对改变(T/N)大于2且绝对改变(T-N)大于0.1时,该位点被认为是患者的显着甲基化位点;当肝癌患者具有5个及其以上的显着甲基化位点时,肝癌患者被认为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个体;当肝癌患者具有4个及其以下的显着甲基化位点时,肝癌患者被认为TM6SF1基因非显着甲基化个体。通过分析发现,146例肝癌患者中有78例为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个体,68例为TM6SF1基因非显着甲基化个体;肝癌患者中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个体的比例为53.42%(78/146)。3肝癌中TM6SF1基因CNV检测及CNV缺失个体的判断实验检测了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SATB1基因、LTBP1基因、TM6SF1基因前端及后端片段的扩增状况,并用2-ΔΔCt公式计算其比值。当2-ΔΔCt比值小于0.75时,肝癌患者被认为具有TM6SF1基因CNV缺失;反之,肝癌患者不具有CNV缺失。通过分析发现,154例肝癌患者中有42例为TM6SF1基因CNV缺失个体,112例为非TM6SF1基因CNV缺失个体;肝癌中TM6SF1基因CNV缺失患者的发生率为27.27%(42/154)。4 TM6SF1基因甲基化、CNV与肝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4.1 TM6SF1基因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肝癌组和非显着甲基化肝癌组的门静脉癌栓发生率分别为53.23%(33/62)和29.17%(14/48);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肝癌组中门静脉癌栓发生率与非显着甲基化肝癌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P=0.011);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肝癌组中年龄、性别等其他临床特征的构成比与非显着甲基化肝癌组相比差异不具有显着性。4.2 TM6SF1基因CNV与肝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M6SF1基因CNV缺失肝癌组和非CNV缺失肝癌组中年龄大于60岁患者的百分率分别为35.71%(15/42)和16.96%(19/112);TM6SF1基因CNV缺失肝癌组中年龄大于60岁患者的百分率与非CNV缺失肝癌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42,P=0.012);TM6SF1基因CNV缺失肝癌组中性别、吸烟状况等其他临床特征的构成比与非CNV缺失肝癌组相比差异不具有显着性。4.3 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和CNV缺失共同与肝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同时进行TM6SF1基因甲基化和CNV检测的127例肝癌患者中,有21例患者同时具有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和CNV缺失,同时发生率为16.54%(21/127);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和CNV缺失同时发生肝癌组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临床特征的构成比与非同时发生肝癌组相比差异不具有显着性。5 TM6SF1基因甲基化、CNV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5.1 TM6SF1基因甲基化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肝癌组和非显着甲基化肝癌组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0.26%(47/78)和58.82%(40/68),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0.51%(55/78)和64.71%(44/68);两组间的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2 TM6SF1基因CNV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TM6SF1基因CNV缺失肝癌组及非CNV缺失肝癌组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7.14%(24/42)和62.50%(70/112),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1.90%(26/42)和71.43%(80/112);两组间的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3 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和CNV缺失共同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及CNV缺失同时发生肝癌组和非同时发生肝癌组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6.67%(14/21)和60.38%(64/106),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19%(16/21)和66.98%(71/106);两组间的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 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中的诊断甲基化数据经均值填充后,肝癌患者被随机均分为A、B两个队列。分别取A队列癌旁组织和B队列癌组织建立训练队列,取A队列癌组织和B队列癌旁组织建立验证队列;分别使用SPSS软件、class包、e1071包、e1071包和RWeka包中的logistic回归法、k NN法、朴素贝叶斯法、支持向量机法及决策树法对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现:训练队列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75%(48/73)和93.15%(68/73),验证队列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75%(48/73)和91.78%(67/73),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AUC分别为0.7945和0.7877;kNN法分析发现:验证队列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49%和97.22%,AUC为0.8219;朴素贝叶斯法分析发现:训练队列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01%(46/73)和94.52%(69/73),验证队列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49%(50/73)和94.52%(69/73),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AUC分别为0.7877和0.8151;支持向量机法分析发现:训练队列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56%(61/73)和98.63%(72/73),验证队列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71%(56/73)和75.34%(55/73),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AUC分别为0.9110和0.7603;决策树法分析发现:训练队列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56%(61/73)和98.63%(72/73),验证队列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2%(59/73)和84.93%(62/73),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AUC分别为0.9110和0.8288。通过比较不同模型间的敏感性、特异性及AUC发现,决策树法是TM6SF1基因甲基化诊断肝癌的最优模型。【结论】1与肝癌癌旁组织相比,TM6SF1基因高甲基化普遍发生于肝癌组织中。肝癌患者中,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个体也普遍存在。2 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肝癌组中门静脉癌栓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显着甲基化肝癌组。TM6SF1基因甲基化促进肝癌门静脉癌栓发生的机制可能与TM6SF1基因甲基化抑制TM6SF1基因的表达、促进EMT相关。3肝癌患者中,TM6SF1基因CNV缺失的发生率为27.27%(42/154)。TM6SF1基因CNV缺失肝癌组中年龄大于60岁患者的百分率显着高于非CNV缺失肝癌组,但其生物学意义及机制有待研究。4肝癌患者中,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和CNV缺失同时发生的比例为16.54%(21/127)。5通过比较不同模型间的敏感性、特异性及AUC发现,决策树法是TM6SF1基因甲基化诊断肝癌的最优模型;TM6SF1基因甲基化诊断肝癌的决策树法模型可以用于肝癌的诊断;TM6SF1基因甲基化是肝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第二部分 TM6SF1基因的转录与肝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TM6SF1基因的转录水平与肝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1下载并处理GSE14520数据库中GPL3921平台(GSE14520-GPL3921)数据。2采用bioconductor软件分析GSE14520-GPL3921芯片数据的均一性和一致性。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用Graph Pad Prism5.0完成。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GSE14520-GPL3921芯片数据箱式图及聚类分析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均一性和一致性。2去除GSE14520-GPL3921数据库中不配对及无预后信息的标本后,可利用肝癌样本总数为210对。如果肝癌组织TM6SF1基因转录水平/癌旁组织转录水平比值大于1,该肝癌患者将被归为TM6SF1基因高转录组;如果比值小于或等于1,该肝癌患者将被归为TM6SF1基因低转录组。在210例肝癌患者中,TM6SF1基因低转录患者有89例,高转录患者有121例。TM6SF1基因低转录肝癌组和高转录肝癌组间TNM分期为Ⅰ-Ⅱ期的比例分别为71.26%(62/87)和85.12%(103/121),CLIP分期为0-1期的比例分别为70.11%(61/87)和84.30%(102/121);TM6SF1基因低转录肝癌组中TNM分期和CLIP分期的构成比与高转录肝癌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28,P=0.015;Χ2=6.005,P=0.014);TM6SF1基因低转录肝癌组中年龄、性别等其他临床特征的构成比与高转录肝癌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 TM6SF1基因高转录肝癌组及低转录肝癌组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5.45%(55/121)和44.94%(40/89),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8.60%(83/121)和52.81%(47/89);两组间总体生存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TM6SF1基因高转录组中TNM分期为Ⅰ-Ⅱ期肝癌患者比例和CLIP分期为0-1期肝癌患者比例显着高于低转录组,TM6SF1基因高转录可以抑制肝癌患者TNM分期和CLIP分期的进展。2 TM6SF1基因高转录肝癌组的总体生存率显着高于低转录肝癌组患者,TM6SF1基因的高转录可以改善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孙高峰[6](2016)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肿瘤流行现状、癌筛评估及肝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2014年肿瘤发病与死亡的流行特征,为肿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分析乌鲁木齐2014年城市居民癌症高风险率、筛查率和检出率,为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探讨肝癌患者AKT1,MDM2,STAT3,PTEN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关系。使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p16、SLIT2、SCARA5、Runx3基因在肝癌血液中的甲基化状态,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癌,寻找经济快速、特异、敏感的肝癌生物学标志进行探索研究。方法:1)以乌鲁木齐市2014年肿瘤登记处资料为基础,开展乌鲁木齐市2014年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资料收集,按性别以及年龄别、肿瘤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层,结合乌鲁木齐市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和分析乌鲁木齐市肿瘤粗发病率、粗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中标率及世标率等指标。标化率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和Segi’s标准人口结构为标准。2)以社区为单位动员所有4069岁常住户籍居民,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原则接受有关癌症的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高风险评估。检出的高风险对象免费接受肺癌、肝癌、上消化道癌、女性乳腺癌和大肠癌临床筛查,分析评估癌症的高风险率、筛查率和检出率。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肝癌患者101例为病例组,肝癌高危人群81例为内对照组,健康体检人群102例为外对照组,在全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防癌风险评估问卷》、《中国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及危险因素调查表》的基础上,用自制问卷收集病例资料,采用SNaPshot的方法检测STAT3rs193922716、rs193922717、rs193922721、rs113994138、rs113994139、rs587777647、rs587777648和PTENrs121909221、rs121909239、rs121909240基因多态性。采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AKT1rs1130214、rs3730358和MDM2rs2279744基因多态性。4)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肝癌患者25例为病例组,肝癌高危人群25例为内对照组,健康体检人群25例为外对照组,用基因多态性研究问卷收集资料,使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检测p16、SLIT2、SCARA5、Runx3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1)乌鲁木齐市2014年肿瘤登记调查覆盖729212人,新发肿瘤病例1651例,死亡病例673例,肿瘤发病率为226.41/10万,中标率为150.55/10万,世标率为145.20/10万;肿瘤死亡率为92.29/10万,中标率为54.58/10万,世标率为53.77/10万。男性肿瘤总死亡率高于女性(x2=19.06,P=0.00),肿瘤总发病率低于女性(x2=1.26,P=0.26)。但男性肺癌(含气管,支气管)、胃癌、肝癌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肺癌(含气管,支气管)、甲状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子宫颈癌、肝癌、肾及泌尿系统癌、脑,神经系统癌等是乌鲁木齐市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新发恶性肿瘤总数的72.44%。肺癌(含气管,支气管)、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白血病、乳腺癌、食管癌是乌鲁木齐市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75.49%。肺癌(含气管,支气管)、肝癌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消化器官,呼吸器官这二大部位是肿瘤新发和死亡的主要两大系统。乌鲁木齐市儿童恶性肿瘤新发病例04岁低龄组是儿童恶性肿瘤的高发年龄。2)共完成49574名调查对象有效调查问卷和风险评估,其中肺癌、肝癌、上消化道癌、女性乳腺癌和大肠癌的高风险检出率分别为13.25%、12.03%、20.38%、18.36%、14.21%。五种癌症高风险率中上消化道癌最高,各种癌症风险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x2=1785,P=0.00)。单癌种、两癌种、三癌种、四癌种和五癌种高风险的比例依次为26.86%、9.68%、4.50%、2.62%和0.35%。五类癌的筛查率分别为肺癌37.36%、肝癌41.27%、上消化道癌19.82%、乳腺癌45.53%和大肠癌16.61%。肺癌或疑似肺癌检出率为0.49%,可疑肝癌检出率为0.12%,上消化道癌检出率为0.15%,乳腺B超+钼靶BI-RADS4-5级检出率2.27%。大肠癌检出率为0.17%。3)基因多态研究三组性别、民族、年龄分布没有显着差异。职业、文化程度、职业接触史、人均收入、是否曾患乙肝、肝硬化、糖尿病及家族肝癌史方面三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内对照组及外对照组STAT3基因和PTEN基因分布均为纯合子,未发生变异。AKT1基因rs1130214、rs3730358位点和MDM2rs2279744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三组之间的分布有差异(P<0.05)。以各位点是否突变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只有AKT1基因rs1130214位点肝癌与肝癌高危人群更易发生突变(OR=1.91,95%CI:1.252.91),男性比女性更易突变(OR=2.70,95%CI:1.665.00)。4)甲基化研究三组性别、民族、年龄分布没有显着差异。职业、职业接触史、人均收入、是否曾患乙肝、肝硬化、AFP(+)、HBsAg(+)、肉类、豆制品、烟熏油炸食品食物摄入频次、口味偏好三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基因的7个CpG位点甲基化程度很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IT2基因的CpG3、CpG4位点甲基化水平病例组高于内对照组、外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ARA5基因的CpG2位点三组甲基化率分别为14.00±1.51%、11.35±1.92%、12.13±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62,P=0.00)。Runx3基因的CpG1、CpG2、CpG3、CpG4、Cp G5、CpG8位点三组甲基化率分别为97.20±1.58%、96.00±1.89%、96.24±1.23(x2=3.975,P=0.023);96.96±2.34%、97.20±2.45%、94.00±2.21%(x2=14.189,P=0.000);90.76±1.16%、89.20±2.69%、88.28±1.54%(x2=10.733,P=0.000);91.80±1.35%、90.52±2.55%、90.02±1.22%(x2=5.462,P=0.006);82.56±1.53%、79.12±3.09%、80.02±1.12%(x2=17.697,P=0.000);90.44±1.26%、88.68±2.84%、89.04±1.21%(x2=5.838,P=0.004)。Runx3、SCARA5基因的CpG岛甲基化程度在年龄、性别、乙肝、肝硬化、AFP、HBsAg等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肿瘤发病率接近全国和世界水平,应加强肿瘤综合防控措施。需进一步完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技术方案和管理模式,提高筛查和早诊早治效果。AKT1基因rs1130214基因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男性、肝癌患者和肝癌高危人群是AKT1基因rs1130214位点发生突变的影响因素。SCARA5、Runx3基因在肝癌患者中的甲基化表达程度异常,可作为肝癌早期辅助诊断的分子标志。

黄密密[7](2015)在《DLC1、ASC、p16和DLK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大鼠诱发性肝癌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大鼠肝癌组织中肝癌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iver cancer-1 ,DLC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i-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 ASC),p16又称多肿瘤抑制基因(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l, MTS)和脂肪前体细胞因子-1(Delta-like lhomologue, DLK1)这4种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与黄曲霉毒素B1诱发的大鼠肝癌的关系。方法1、实验标本:将50只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 nB1, AFB1)实验组(35只)和空白对照组(15只)。按期在实验组大鼠腹部用AFB1行腹腔注射,诱发大鼠肝癌,并制作建立大鼠实验动物肝癌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均未予以AFB1处理。2、标本采集:在实验第52周全部处死,取肝,观察其肝脏病理组织改变。3、标本检测: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S-PCR)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大鼠肝癌组织中及正常肝脏组织中的4种基因DLC1, ASC, p16和DLK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情况,分析这4种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与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的关系。结果1、在实验第52周可以看见实验组大鼠肝脏表面凹凸不平,肝脏组织出现各种异常增生灶以及增生结节,呈球形或子叶状,有的为单个结节,有的弥散分布于整个肝脏,有的巨块型癌结节周边有散在的卫星状癌结节,仄白色,质较硬,中间常有出血坏死,与四周组织界限不清;组织学表现为肝脏出现大小不一的细胞,为多角形,细胞核较正常肝细胞增大,出现双核或多核现象,染色质深染,核质比增大,呈不典型增生现象,肝癌细胞出现。胞浆丰富颗粒状,嗜碱性,有胆汁分泌,排列成索状或细光束形状的细胞,细胞索之间有的血窦丰富。对照组大鼠肝脏表面光滑,颜色鲜艳,红棕色,质地软而脆,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未见异常。2、MS-PCR技术检测显示在大鼠肝癌组织中4种候选基因DLC1、 ASC.p16和DLK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率分别为83.3%(25/30)、93.3%(28/30)、86.7%(26/30)、10%(3/30),在大鼠正常肝脏组织中这4种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4.3%(2/14)、35.7%(5/14)、21.4%(3/14)、85.7%(12/14),用统计学方法计算P<0.05,两者有统计学意义。3、在30例大鼠肝癌组织中,有18例同时存在这4个基因异常甲基化,有28例同时存在3个及以上基因异常甲基化,30例均同时存在2个及以上基因异常甲基化,无1例仅出现一种基因异常甲基化。经统计学方法检测,在大鼠肝癌中这4种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率具有一致性。结论4种候选基因中的DLC1,ASC和p16这三种基因启动子区域在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组织中呈现高度甲基化,而另一种DLK1基因启动子区域在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组织中呈低甲基化水平,提示DLC1、ASC、p16和DLK1这4种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异常甲基化与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姜雪燕[8](2015)在《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肺癌及被动吸烟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16、RASSFl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中国人群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探究被动吸烟对小鼠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影响程度。方法:(1)采用Meta-analysis方法研究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中国人群肺癌易感性的关系;(2)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被动吸烟对小鼠肺组织中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影响程度。结果:(1)Meta-analysis结果显示:纳入国内外关于p16基因甲基化与肺癌易感性关系标准的文献10篇,共有549例NSCLC患者,对照组513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p16基因甲基化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比值比(OR)为6.76,95%CI为(4.79%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纳入国内外关于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肺癌易感性关系标准的文献8篇,共777例NSCLC患者,对照组59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RASSF1A基因甲基化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比值比(OR)为4.46,95%CI为(3.35%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16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未检测出p16基因甲基化。(4)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未检测出RASSF1A基因甲基化。结论:研究结果表明p16、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中国人群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被动吸烟对小鼠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影响不明显。

沈宇玲[9](2015)在《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靶基因的汇集分析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靶基因的汇集分析及筛选潜在的肝癌相关基因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危险因素,HBV DNA在宿主染色体上的整合,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机理之一。本研究从HBV在肝癌组织或人肝癌细胞株中的整合位点的合并分析入手,寻找有潜在功能意义的插入位点。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中自1980年1月首次报导HBV整合至2015年3月公开发表的关于人肝癌肝癌组织或肝癌细胞株中HBV整合位点的研究,此外,本实验室Alu-PCR方法鉴定的76个HBV整合位点信息也纳入本部分分析。应用在线工具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v6.7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学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筛选潜在的肝癌相关基因。比较其在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确定下一步研究目标靶基因。结果:通过pooled analysis分析在肝癌组织或肝癌细胞株中共发现652个HBV DNA整合靶基因,整合次数≧2次的“重复整合靶基因”有87个,其中≧3次的靶基因有26个。在全部23对染色体上均发现HBV DNA的插入,但并非随机性的插入,而是优先插入在17、19和8号染色体,其次为20、16号染色体,而21及性染色体最少。40.8%的插入位点位于人基因组编码区,约50%位于基因间区,而在转录起始点上游0-5kb不包括启动子的区域占11.1%。KEGG通路分析发现HBV整合的靶基因多集中于与肿瘤相关的通路,如: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等。G O分析生物学过程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信号传导通路、基因表达调控、代谢、生物合成、细胞凋亡、免疫应答。在细胞组分方面主要涉及胞膜、细胞器、胞核及神经突触。分子功能方面主要涉及蛋白甲基化、GTP酶结合和酶结合。我们选择5个重复整合靶基因比较其在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NFSF9在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L02细胞,GNAT1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高于L02细胞。而其余3个基因:MLL4、e IF4B和CHML在各种肝癌细胞株中表现的表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选择GNAT1和TNFSF9为进一步研究目标。结论:HBV在人肝癌细胞基因组的整合并非随机分布,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通过对肝癌中HBV整合位点的分析,我们从重复整合靶基因中筛选出GNAT1和TNFSF9为潜在的肝癌相关基因。第二部分GNAT1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研究目的:GNAT1是通过肝癌中HBV DNA整合位点分析筛选获得的潜在肝癌相关基因。初步研究显示GNAT1在人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人肝细胞,提示其可能具有促进肝癌的作用。本部分旨在明确GNAT1在肝癌中的作用,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构建过表达GNAT1的人肝癌细胞株,观察GNAT1过表达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运用GANT1过表达肝癌细胞建立裸鼠人肝癌原位瘤模型,观察GNAT1在体内对肝癌发展及转归的影响。免疫组化分析人肝癌组织中GNAT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在肝癌细胞株中过表达GNAT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无明显作用。在肝癌原位瘤裸鼠模型中,GNAT1过表达可缩短成瘤时间,促进原位肿瘤的生长,并促进其他肝叶转移、肺转移、腹腔粘连和腹腔淋巴结转移,同时可致荷瘤小鼠肝功能失代偿和门脉高压现象更早发生。裸鼠生存期观察中GNAT1组动物平均寿命36.11天,远远低于对照组的85.2天,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免疫组化实验显示GNAT1在227个肝癌组织中有204例(90.7%)表达阳性,其中171例(75.3%)为强阳性。相应的癌旁组织166例(73.3%)阳性表达,其中仅72例(31.7%)表达为强阳性。根据GNAT1染色强度分为>2分和<=2两组,采用log-rank检验,两组间生存率有显着性差异(P=0.001),GNAT1的染色强度与生存期成反比,GNAT1表达越高的患者生存期越短。结论:GNAT1可能为新的肝癌促癌基因。第三部分TNFSF9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研究目的:TNFSF9是通过肝癌中HBV DNA整合位点分析筛选获得的潜在肝癌相关抑癌基因。初步研究显示TNFSF9在人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低于正常人肝细胞,提示其可能具有抑制肝癌的作用。本部分旨在明确TNFSF9在肝癌中的作用,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构建过表达TNFSF9的人肝癌细胞株,观察过表达TNFSF9对人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运用过表达TNFSF9过表达的肝癌细胞建立裸鼠人肝癌原位瘤模型,检测TNFSF9在体内对肝癌发展及转归的影响。分析人肝癌组织中TNFSF9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肝癌细胞株中,TNFSF9过表达通过G1期阻滞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还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在肝癌原位瘤裸鼠模型中,TNFSF9可抑制肝脏原位肿瘤的生长,7721-TNFSF9组和Huh7-TNFSF9组肿瘤直径及肝重/体重比均小于对照组,7721-TNFSF9组有4只裸鼠肝脏原位肿瘤直径为<0.3cm的微小肿瘤病灶,对照组直接均大于0.3cm。但TNFSF9过表达并未对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产生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NFSF9在147个肝癌组织中有94例(64.0%)表达阳性,其中65例(44.2%)为强阳性,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阳性例数达到134例(91.2%),其中112(76.2%)为强阳性。且肝癌组织中染色强度与阳性面积的乘积为3分,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5.05分。说明在人肝癌组织中TNFSF9的表达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结论:TNFSF9可能是新的肝癌相关抑癌基因。

于士龙[10](2015)在《肝癌中PcG家族及其相关靶基因自身抗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癌是目前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位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30万例新发肝癌,占全球50%以上。肝癌发展迅速、易转移,是目前治疗最困难、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然而,相对于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至今仍缺乏对肝癌发病相关肿瘤标志物分子及其信号网络的深入认识。近年来,肿瘤生物标志物(TM)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治疗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为癌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例如,25%的乳腺癌患者发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基因突变。在乳腺癌等多种癌症诊治中,针对HER2的分型诊断和治疗取得了突出成果。Herceptin是针对HER2受体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于1998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此外,在体内/体外研究已证实,Pertuzumab对HER2+卵巢癌、前列腺癌、肺癌和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但除上述几种癌症外,尤其是肝癌等其他系统肿瘤中,并没有和/或低频率发生HER的激活。深入筛选和鉴定肝癌发病的关键分子将为临床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和策略,是攻克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关键。近期研究表明,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异常广泛参与到HCC发生发展中。PcG蛋白是一组通过染色质修饰调控靶基因的转录抑制因子,最初在果蝇中被发现,是果蝇发育时维持同源盒基因稳定表达的重要因子。PcG家族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PRC 1及PRC2两种。PRC2家族包括EZH2、SUZ12及EED等,主要催化H3K27组蛋白甲基化共价修饰过程;而PRC1家族则包括Bmi1、CBX8及Ringl等,主要介导已形成的H3K27组蛋白甲基化共价修饰的延伸。虽然研究表明,PcG家族是潜在的肝癌分型诊断和治疗靶点,但由于其核蛋自检测的困难性,对其成为有效的临床诊断标志物提出了挑战。近年来,自身抗体作为癌症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已经在欧洲和北美洲进行商业应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cG家族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新的ELISA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PcG家族及其相关靶基因的自身抗体的水平,研究其在肝癌发病中的生物学作用,寻找肝癌诊治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选择PcG家族及其相关靶基因为肿瘤相关抗原。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及软件综合分析蛋白结构和性质,设计以上分子的多肽表位抗原片段,利用优化的ELISA法检测肝腺癌患者血清中以上多肽表位抗原的相应抗体的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cG家族蛋白表达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以100例健康对照混合血为质控样本,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t检验、kaplan meier相关分析和ROC曲线分析。结果1.PcG家族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1)肝癌中PcG家族蛋白的表达分析:我们检测了110例肝癌组织,癌组织Bmil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的患者占46.15%(51/110),癌组织与癌旁组织Bmil表达无差异的患者占53.85%(59/110)。癌组织CBX8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的患者占48.18%(53/110),癌组织与癌旁组织CBX8表达无差异的患者占51.82%(57/110)。癌组织EZH2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的患者占47.27%(52/110),癌组织与癌旁组织Bmil表达无差异的患者占52.73%(58/110)。(2)进一步研究,我们根据免疫组化中BMI1、CBX8和EZH2表达量的差异,将110例临床肝癌标本中的生存曲线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癌组织BMI1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的患者无瘤存活率与癌组织与癌旁组织CBX8表达无差异的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图3.7P=0.841 log-rank test);癌组织CBX8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的患者,其无瘤存活率明显低于癌组织与癌旁组织CBX8表达无差异的患者(图3.9p=0.032 log-rank test);癌组织EZH2表达同样高于癌旁组织的患者无瘤存活率明显低于癌组织与癌旁组织EZH2表达无差异的患者(图3.12p=0.009 log-rank test)2.PcG家族基因及其关键靶基因:(1)多肽表位抗原的设计片段:P16:H-NSYGRLVVLHRAGARLDVRDAWGRLPVDLA-OH; C-myc:H-RVKLDSVRVLRQISNNRKCFELLPTPPLSPS-OH P53.-H-LIRVEGNLRVEYPGTRVRAMAIYKQSQHMTE-OH; BMI1:H-AGELESDSGSDKANSPHPSADAANGSNEDRGED-OH CBX8:H-TCRAEAPRDRDRKGRKLDDTPSGAGKFPED-OH EZH2:H-DDGDDPEEREEKQKD YQPCDHPRQPCDSSCPED-OH(2)自身抗体表达:肝癌患者血浆中EZH2自身抗体水平在恶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BMI1和CBX8自身抗体水平在恶性肿瘤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5);在关键靶基因检测中,我们发现肝癌患者血浆中P16, C-myc和P53自身抗体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对照(P<0.05; F<0.05;采用ROC曲线分析发现取特异度90%时各个抗原在恶性肿瘤组中的敏感度在12-30%之间。结论(1)在肝癌组织中,PcG家族BMI1、CBX8和EZH2蛋白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提示它们可能是肝癌潜在的诊治标志物。(2)PcG家族BMI1、CBX8和EZH2蛋白肝癌中表达升高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显着相关,提示PcG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3)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除EZH2外,其他5种基因的白身抗体水平显着增高,提示PcG家族及其关键调控靶基因的自身抗体可能是全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

二、25例肝癌中p16基因状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5例肝癌中p16基因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外周血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与肝癌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概述
        1.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1.2 肝癌的病因
        1.1.3 肝癌的病理类型
        1.1.4 肝癌的诊断与分期
        1.1.5 肝癌的治疗
        1.1.6 早期肝癌的筛查方法
    1.2 肿瘤免疫
        1.2.1 抗肿瘤免疫监视
        1.2.2 肿瘤免疫耐受
        1.2.3 肿瘤免疫逃逸
    1.3 自身抗体
        1.3.1 自身抗体的概述
        1.3.2 自身抗体产生的机制
        1.3.3 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1.3.4 肿瘤相关抗体
        1.3.5 抗体的检测技术
    1.4 肿瘤相关抗原
        1.4.1 CD25
        1.4.2 OCT4
        1.4.3 p16
        1.4.4 BIRC5
        1.4.5 Myc
        1.4.6 ANXA-1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样本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及型号
    2.2 实验方法
        2.2.1 抗原的选择、设计与合成
        2.2.2 实验相关试剂和溶液体系的配制
        2.2.3 实验原理
        2.2.4 实验流程
        2.2.5 质量控制
    2.3 数据分析
        2.3.1 特异性结合指数
        2.3.2 正态性检验及组间比较
        2.3.3 ROC曲线分析
        2.3.4 相关性分析
        2.3.5 Kaplan-Meier生存曲线
        2.3.6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抗原的设计
    3.2 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基本信息
    3.3 肝癌组的随访信息
    3.4 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
        3.4.1 CD25 抗体检测结果
        3.4.2 OCT4 抗体检测结果
        3.4.3 p16 抗体检测结果
        3.4.4 BIRC5 抗体检测结果
        3.4.5 c-myc抗体检测结果
        3.4.6 ANXA-1 抗体检测结果
        3.4.7 肝癌患者的预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抗原多肽设计的创新点
        4.1.1 抗原多肽设计与检测体系优化
        4.1.2 多条同源抗原多肽的设计
    4.2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各抗体水平变化的意义
        4.2.1 CD25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2.2 OCT4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2.3 p16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2.4 BIRC5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2.5 c-myc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2.6 ANXA-1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3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LncRNA H19通过miR-15b/CDC42信号轴调控肝癌生物学行为及EMT进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lncRNA H19、miR-15b和CDC42在人肝癌组织、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lncRNA H19、miR-15b与CDC42之间调控关系分析
    引言
    材料
    方法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ncRNA H19/miR-15b/CDC42信号轴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H19通过miR-15b/CDC42信号轴调控肝癌细胞EMT进程的初步研究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注释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长链非编码RNA n339260通过抑制miR30e-5p对肝癌血管拟态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lnc RNA n339260 及相关miRNA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组织标本
        1.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1.3 实验所用引物
        1.1.4 实验方法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lncRNAn339260 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1.2.2 miRNA29b-1-5p、miRNA30e-5p、miRNA31-3p、miRNA92a-1-5p、miRNA519c-5p、miRNA520c-5p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1.2.3 lncRNAn339260 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miRNA29b-1-5p、miRNA30e-5p、miRNA520c-5p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的关系
        1.2.4 肝细胞肝癌中lnc RNA n339260和miRNA30e-5p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资料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人体肝细胞肝癌组织中lnc RNA n339260和miRNA30e-5p与 EMT、VM和转移之间关系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组织标本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3 抗体
        2.1.4 实验方法
        2.1.5 实验结果判断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EMT相关指标(E-Cadherin、Vimentin、Snail)及VM相关指标(VE-Cadherin)、转移相关指标(MMP2、MMP9)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
        2.2.2 肝细胞肝癌中lnc RNA n339260与miRNA30e-5p的表达情况与EMT相关指标(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关系
        2.2.3 肝细胞肝癌中lnc RNA n339260与miRNA30e-5p的表达情况与VM相关指标(VE-Cadherin)的关系
        2.2.4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lncRNAn339260与miRNA30e-5p的表达与转移相关指标(MMP2、MMP9)的关系
    2.3 讨论
    2.4 小结
三、lncRNAn339260 通过miRNA30e-5p促进VM发生的分子机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用细胞系和培养条件
        3.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3 主要试剂配制
        3.1.4 抗体
        3.1.5 慢病毒质粒
        3.1.6 实验方法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lnc RNA n339260 促进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增殖能力
        3.2.2 lnc RNA n339260 促进肝癌细胞VM的形成的分子机制
        3.2.3 miRNA30e-5p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增殖能力
        3.2.4 miRNA30e-5p抑制肝癌细胞VM的形成的分子机制
        3.2.5 lnc RNA n339260与miRNA30e-5p能够直接结合发挥作用
        3.2.6 lncRNAn339260 的高表达能够下调miRNA30e-5p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
        3.2.7 lncRNAn339260 的高表达能够下调miRNA30e-5p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VM的形成的分子机制
    3.3 讨论
    3.4 小结
四、miRNA30e-5p通过TP53INP1 发挥功能促进VM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组织标本
        4.1.2 人肾上皮细胞及人肝癌细胞系和培养条件
        4.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4 主要试剂配制
        4.1.5 抗体
        4.1.6 慢病毒质粒
        4.1.7 实验方法
        4.1.8 实验结果判断
        4.1.9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miRNA30e-5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2 肝细胞肝癌中TP53INP1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
        4.2.3 肝细胞肝癌中TP53INP1 的表达与EMT相关指标(E-Cadherin、Vimentin、Snail)的关系
        4.2.4 肝细胞肝癌中TP53INP1 的表达与VM相关指标(VE-Cadherin)的关系
        4.2.5 肝细胞肝癌中TP53INP1 的表达与转移相关指标(MMP2、MMP9)的关系
        4.2.6 miRNA30e-5p与 TP53INP1 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之间的关系
        4.2.7 TP53INP1是miRNA30e-5p的靶基因,miRNA30e-5p作用于TP53INP1的3’-UTR区域
        4.2.8 miRNA30e-5p的高表达可上调TP53INP1 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
        4.2.9 miRNA30e-5p的高表达能够上调TP53INP1 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VM的形成的分子机制
        4.2.10 TP53INP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增殖能力
        4.2.11 TP53INP1 抑制肝癌细胞VM的形成的分子机制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lncRNA与 miRNA相互调控作用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原发性肝癌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癌基因的激活
    1.1 ras基因
    1.2 c-myc基因
    1.3 HBV X基因
2 抑癌基因的失活
    2.1 P53基因
    2.2 P21基因
    2.3 P16基因
    2.4 Rb基因
    2.5 PTEN基因
3 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活化
    3.1 Wnt 信号通路
    3.2 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
    3.3 Notch信号通路
    3.4 生长因子与肝癌

(5)TM6SF1基因甲基化、CNV和转录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TM6SF1基因甲基化、CNV与肝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及其甲基化在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实验耗材、实验仪器及常用实验溶液的配制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耗材
        1.1.3 实验仪器
        1.1.4 常用实验溶液的配制
        1.2 研究对象
        1.3 组织DNA的提取
        1.4 肝癌中TM6SF1基因的甲基化检测
        1.4.1 引物设计
        1.4.2 亚硫酸盐处理
        1.4.3 PCR扩增
        1.4.4 SAP反应
        1.4.5 产物检测
        1.4.6 MassCLEAVE反应
        1.4.7 树脂处理
        1.4.8 质谱分析
        1.5 肝癌中TM6SF1基因CNV检测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入选样本的临床特征
        2.1.1 入选TM6SF1基因甲基化检测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2.1.2 入选TM6SF1基因CNV检测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特
        2.1.3 共同入选TM6SF1基因甲基化检测和CNV检测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2.2 肝癌中TM6SF1基因甲基化位点、整体甲基化及显着甲基化位点判断
        2.2.1 TM6SF1基因甲基化位点
        2.2.2 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M6SF1基因整体甲基化分析
        2.2.3 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位点判断
        2.3 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肝癌患者的判断
        2.4 肝癌中TM6SF1基因CNV检测及CNV缺失个体的判断
        2.4.1 引物特异性及扩增效率检测
        2.4.2 肝癌中TM6SF1基因CNV缺失个体的判断
        2.5 TM6SF1基因甲基化、CNV与肝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2.5.1 TM6SF1基因甲基化与肝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2.5.2 TM6SF1基因CNV与肝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2.5.3 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和CNV缺失共同与肝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2.6 TM6SF1基因甲基化、CNV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
        2.6.1 TM6SF1基因甲基化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
        2.6.2 TM6SF1基因CNV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
        2.6.3 TM6SF1基因显着甲基化和CNV缺失共同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
        2.7 TM6SF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中的诊断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TM6SF1基因转录与肝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随访终点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入选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2.2 芯片数据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2.3 TM6SF1基因转录水平与肝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2.4 TM6SF1基因转录水平与肝癌预后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新疆乌鲁木齐市肿瘤流行现状、癌筛评估及肝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乌鲁木齐市肿瘤流行现况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市2014年城市癌症早诊早治筛查效果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AKT1、MDM2、STAT3、PTEN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的病例对照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原发性肝癌p16、SLIT2、SCARA5、Runx3基因甲基化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DNA甲基化与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DLC1、ASC、p16和DLK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大鼠诱发性肝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略词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肺癌及被动吸烟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
    1.1、实验动物
    1.2、主要仪器及试剂
    1.3、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2、实验方法
    2.1、采用Meta-analysis方法分析中国人群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肺癌易感性关系
    2.2、被动吸烟对小鼠肺组织中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影响实验
    2.3、焦磷酸测序法检测被动吸烟对小鼠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影响程度
3、结果
    3.1、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中国人群肺癌发生关系的Meta分析
    3.2、被动吸烟对小鼠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影响程度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p16基因概述
    2、RASSF1A基因概述
    3、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肿瘤关系的研究现状
    4、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及参与科研项目
个人简历
致谢

(9)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靶基因的汇集分析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靶基因的汇集分析及筛选潜在的肝癌相关基因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GNAT1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部分 TNFSF9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10)肝癌中PcG家族及其相关靶基因自身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肝癌的概述
        1.1.1 肝癌发病相关因素
        1.1.2 肝癌死亡率及发病趋势
    1.2 肝癌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1.2.1 环境危险因素
        1.2.2 肝癌中遗传学改变
    1.3 表观遗传学
        1.3.1 DNA甲基化
        1.3.2 组蛋白甲基化
        1.3.3 基因组印记
        1.3.4 非编码RNA
    1.4 组蛋白甲基化
    1.5 PcG复合物与组蛋白甲基化
        1.5.1 PcG蛋白概述
        1.5.2 PcG复合体的组成
        1.5.3 PcG复合体与组蛋白甲基化
    1.6 PcG家族与肿瘤
        1.6.1 总论
        1.6.2 PRC2复合物EZH2
        1.6.3 PRC1复合物BMI1
        1.6.4 PRC1复合物CBX8
        1.6.5 肿瘤抑制基因P16
        1.6.6 肿瘤抑制基因P53
        1.6.7 原癌基因c-myc
    1.7 自身抗体
        1.7.1 自身抗体概述
        1.7.2 自身抗体作为诊断标志物
        1.7.3 自身抗体对疾病的预测、预后及预防
        1.7.4 全新的肿瘤标志物—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
        1.7.5 结论
    1.8 立题依据
        1.8.1 研究方法
        1.8.2 研究目标
        1.8.3 研究路线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样本
        2.1.2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抗原设计
    2.3 抗体检测
        2.3.1 试剂配制
        2.3.2 操作过程(以P16为例)
        2.3.3 质控
        2.3.4 数据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P16
        3.1.1 序列分析
        3.1.2 MHC-Ⅱ识别
        3.1.3 B细胞表位预测
        3.1.4 抗体检测结果
    3.2 C-MYC
        3.2.1 序列分析
        3.2.2 MHC-Ⅱ识别
        3.2.3 B细胞表位预测
        3.2.4 抗体检测结果
    3.3 P53
        3.3.1 序列分析
        3.3.2 MHC-Ⅱ识别
        3.3.3 B细胞表位预测
        3.3.4 抗体检测结果
    3.4 P53自身抗体阳性预测结果:阳性率为14.4%,YOUDEN’s指数为4.4%,阳性预测值(PPV)为34.9%,阴性预测值(NPV)为66.7%,阳性似然比为1.44,阴性似然比为0.95。3.4 BMI1
        3.4.1 序列分析
        3.4.2 MHC-Ⅱ识别
        3.4.3 B细胞表位预测
        3.4.4 抗体检测结果
        3.4.5 BMI1肝癌中蛋白检测结果
    3.5 CBX8
        3.5.1 序列分析
        3.5.2 MHC-Ⅱ识别
        3.5.3 B细胞表位预测
        3.5.4 抗体检测结果
        3.5.5 CBX8肝癌中蛋白检测结果
    3.6 EZH2
        3.6.1 序列分析
        3.6.2 MHC-Ⅱ识别
        3.6.3 B细胞表位预测
        3.6.4 抗体检测结果
        3.6.5 EZH2肝癌中蛋白检测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肝癌中PcG家族基因及其调控关键靶基因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4.1.1 EZH2与肝癌
        4.1.2 CBX8与肝癌
        4.1.3 Bmi1与肝癌
        4.1.4 P16与肝癌
        4.1.5 c-myc与肝癌
        4.1.6 P53与肝癌
    4.2 实验中的不足
        4.2.1 肝癌样本收集不足
        4.2.4 诊断敏感性偏低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25例肝癌中p16基因状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周血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与肝癌发病的关系研究[D]. 徐阳春. 吉林大学, 2020(08)
  • [2]LncRNA H19通过miR-15b/CDC42信号轴调控肝癌生物学行为及EMT进程的实验研究[D]. 周勇. 苏州大学, 2019(04)
  • [3]长链非编码RNA n339260通过抑制miR30e-5p对肝癌血管拟态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D]. 廖诗晗.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原发性肝癌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曹学冬,孙明瑜,张海阳,曲岩,宋鑫,罗运权. 肝胆外科杂志, 2019(02)
  • [5]TM6SF1基因甲基化、CNV和转录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D]. 刘冠军. 广西医科大学, 2017(12)
  • [6]新疆乌鲁木齐市肿瘤流行现状、癌筛评估及肝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孙高峰.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3)
  • [7]DLC1、ASC、p16和DLK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大鼠诱发性肝癌的关系[D]. 黄密密.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7)
  • [8]p16、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肺癌及被动吸烟关系的研究[D]. 姜雪燕.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5(03)
  • [9]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靶基因的汇集分析及功能研究[D]. 沈宇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5
  • [10]肝癌中PcG家族及其相关靶基因自身抗体的研究[D]. 于士龙.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25例肝细胞癌p16基因状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