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庭镇成功开发桃形李名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蕾[1](2017)在《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和国际农业竞争空前激烈的巨大挑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深入推进科技兴农,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的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强有力的引擎,是提高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关键。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是农业科技研发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是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目前,我国农业成果推广技术支撑能力还较弱,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5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如何让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服务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更好地推动新常态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浙江省绍兴市是中国农村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本文以绍兴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践为例,选取浙江绍兴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嵊州市金庭镇桃形李科普示范基地、诸暨市枫桥镇中国香榧森林公园、上虞区盖北镇葡萄园产业基地进行案例分析,由点到面深入剖析绍兴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运行的基本状况、主要问题和发展策略,找出障碍因素,并提出优化绍兴市农技推广模式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优化浙江省乃至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提供参考价值,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现实推动作用。
吴铃琳[2](2015)在《关于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的思考——对嵊州市华堂村打造书圣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村落的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省级历史文化古村华堂村按照"完整保护,适度改造,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保用并举统筹推进"的原则,从规范引领入手,通过保护抢救、注重特色、开发利用等措施,全力打造具有书圣文化特色历史文化名村,在做好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开发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李婕[3](2013)在《浙江省休闲观光果园空间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在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发展迅速,成为新的农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居全国前列,而休闲观光果园是休闲观光园区的重要类型,自兴起以来对浙江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其数量的增多,空间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如何按照旅游市场的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效安排合理的空间结构,对于相关规划部门的宏观决策、园区经营者的空间区位选择和促进全省休闲观光果园、整体休闲观光行业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把以果树生产为主或者果园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采用CAD、SPSS软件和邻近度、洛伦兹曲线等经典的地理研究模型对浙江省的休闲观光果园从市域空间分布结构、环城空间分布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空间结构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湖州、绍兴、金华、舟山、丽水的园区的最邻近点指数大于1,呈均匀分布;其他各地级市和全省的园区的最邻近点指数小于1,呈聚集趋势,其中,嘉兴和衢州的休闲观光果园呈较明显的聚集。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不平衡指数S=0.233,说明在全省分布较不平衡,仅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四个市所拥有的园区数量就达到了全省的51.15%。浙江省园区密度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台州、杭州、温州、衢州、嘉兴、湖州、丽水、宁波、金华、绍兴、舟山,这种分布与浙江省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地势,境内热量资源和果树资源南北过渡的分界相吻合。浙江省各地级市的园区数量与各自的城市面积、城市人口、GDP、农业总产值、果园面积、果树采摘节庆数量、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数、国家A级旅游区数显着相关。浙江省休闲观光果园的分布整体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趋势,湖州、绍兴、丽水、台州各市的园区分布的距离衰减现象不明显;浙江省83.4%的休闲观光果园集中分布在距城市中心70km范围内,30km圈层左右出现了园区的密集分布带;次中心地干扰并未形成低谷现象,反而一些发达的乡、镇所在地是休闲观光果园的高聚集区。
王正军[4](2012)在《嵊州市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及其效益分析》文中提出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山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随着林权改革不断深入,农民经营非木质资源的积极性得以发挥,非木质资源的经营面积和产量迅速增加,加工企业不断进入,消费市场逐步拓展。但非木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因此,研究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的历程,对非木质林产品进行效益分析,提出促进非木质林产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推动非木质资源的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嵊州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嵊州市非木质资源的发展过程及特征。通过适度规模的农户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访谈,分析嵊州市主要非木质林产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嵊州市非木质资源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非木质林产品可持续经营的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嵊州市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以前)、波动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2005年左右)和稳步发展阶段(2005年以后);其特征: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2)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非木质林产品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非木质林产品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调整村级产业结构);②社会效益:增加农民就业,缩小农户收入差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增强农户的市场意识;③生态效益:森林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3)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①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性问题日益显现;加工企业规模狭小;技术培训有待加强;经营分散化;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强化生态化经营理念;延伸产业链;加强技术培训;鼓励林权有序流。
王耀敷,周樟苗[5](2000)在《金庭镇成功开发桃形李名果》文中认为 嵊州市金庭镇已连片种植桃形李96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1999年已投产的达6500亩,总产量为300多万千克,总产值超过7000万元。桃形李致富了一方百姓。该镇已被绍兴市命名为桃形李专业乡。金庭镇地处浙东四明山区,麦饭石含量较高的沙性土壤坡地和昼夜温差较大,具有发展桃形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金庭镇的桃形李果实似桃形,果皮、果肉呈紫红色,甜度较高,松脆味佳,营养丰富。桃形李单果重40~50克,最大的有65克,价高畅销,被客户称为名果。为发展桃形李,金庭镇已制订了发展万亩桃形李基地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实行了镇领导班子
二、金庭镇成功开发桃形李名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庭镇成功开发桃形李名果(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研究概念的界定 |
2.1.1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 |
2.1.2 农业科技成果 |
2.1.3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
2.1.4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评价指标 |
2.2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科学理论 |
2.2.2 农业科技创新与新技术扩散理论 |
2.2.3 农业推广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 |
2.2.4 沟通学与传播学理论 |
2.2.5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绍兴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现状 |
3.1 绍兴市农业发展概 |
3.1.1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
3.1.2 农业发展现状 |
3.2 绍兴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具体状况 |
3.2.1 农业推广机构人员分布 |
3.2.2 农业推广内容 |
3.2.3 农业推广经费 |
3.2.4 农业推广实践模式 |
3.2.4.1 “市场+农业科技园”推广模式 |
3.2.4.2 “政府+农村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推广模式 |
3.2.4.3 “高校+科研院所”推广模式 |
3.2.4.4 科技特派员模式 |
3.2.4.5 “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 |
3.2.5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相关政策 |
3.3 绍兴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案例分析 |
3.3.1 嵊州市金庭镇桃形李科普示范基地 |
3.3.1.1 概况 |
3.3.1.2 优势 |
3.3.1.3 劣势 |
3.3.2 诸暨市枫桥镇中国香榧森林公园 |
3.3.2.1 概况 |
3.3.2.2 优势 |
3.3.2.3 劣势 |
3.3.3 上虞区盖北镇葡萄园产业基地 |
3.3.3.1 概况 |
3.3.3.2 优势 |
3.3.3.3 劣势 |
4 绍兴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4.1 农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低 |
4.2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矛盾 |
4.3 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主体衔接不够紧密 |
4.4 高素质新型农民短缺 |
4.5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
4.5.1 农业科技成果自身属性影响 |
4.5.2 农业推广投资机制不够健全 |
4.5.3 推广队伍服务能力不够强 |
4.6 国际大环境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
5 多元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优化对策 |
5.1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主体要素建设 |
5.1.1 加强政府对农业推广体系的领导和支持 |
5.1.2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
5.1.2.1 增强农技推广人员服务功能 |
5.1.2.2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职业技能 |
5.1.2.3 完善推广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
5.1.3 农业教育科研院所提供教育科技保障 |
5.1.3.1 大项目、好成果带动发展 |
5.1.3.2 多学科、大范围综合推广 |
5.1.4 农业产业化企业加速成果流动 |
5.1.5 激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潜力 |
5.1.6 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 |
5.1.6.1 建立现代职业农民技术培育体系 |
5.1.6.2 建立科学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 |
5.1.6.3 建立社会需要的民间能人培育制度 |
5.2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资源环境要素建设 |
5.2.1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5.2.2 合理规划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
5.2.3 金融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科技推广 |
5.2.4 开放对外合作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表格目录 |
图形目录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关于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的思考——对嵊州市华堂村打造书圣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村落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引领 |
二、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必须注重抢救保护 |
三、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必须彰显特色文化 |
四、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必须科学开发利用 |
五、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必须打造特色品牌 |
(3)浙江省休闲观光果园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 |
1.1.2 休闲观光果园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重要类型 |
1.1.3 休闲观光果园促进了浙江旅游产业的发展 |
1.1.4 空间结构是旅游规划学的研究热点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数据搜集阶段所用方法 |
1.3.2.2 市域空间分布结构分析所用方法 |
1.3.2.3 环城空间分布结构分析所用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休闲观光果园的定义和分类 |
2.1.1 休闲观光果园的定义 |
2.1.2 休闲观光果园的分类 |
2.2 国内外休闲观光果园的研究进展 |
2.2.1 国内外休闲观光果园的发展历程 |
2.2.1.1 国外休闲观光果园的发展历程 |
2.2.1.2 国内休闲观光果园的发展历程 |
2.2.2 国内外休闲观光果园的理论研究进展 |
2.2.2.1 国外休闲观光果园的理论研究进展 |
2.2.2.2 国内休闲观光果园的理论研究进展 |
3 休闲观光果园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模型 |
3.1 休闲观光果园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
3.1.1 旅游规划理论 |
3.1.2 旅游系统论 |
3.1.3 核心—边缘理论 |
3.1.4 极差地租理论 |
3.1.5 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
3.1.6 点—轴理论 |
3.2 休闲观光果园空间结构的相关模型 |
3.2.1 旅游地城市中心距离的模型 |
3.2.2 地理邻近度模型 |
3.2.3 洛伦兹曲线模型 |
4 浙江省休闲观光果园概况 |
4.1 浙江省休闲观光果园发展历程 |
4.1.1 浙江省休闲观光果园的动力机制 |
4.1.1.1 休闲观光农业消费需求的提升 |
4.1.1.2 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
4.1.1.3 农业特别是果树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 |
4.1.2 浙江省休闲观光果园的发展历程 |
4.1.2.1 萌芽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及其之前) |
4.1.2.2 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末-2005 年) |
4.1.2.3 规范发展阶段(2006 年至今) |
4.2 浙江省休闲观光果园的分类 |
4.3 浙江省休闲观光果园具有近市、近路的特征 |
5 空间结构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2 市域空间分布结构分析 |
5.2.1 空间分布类型 |
5.2.2 空间分布均衡性 |
5.2.3 空间分布密度 |
5.2.4 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5.3 环城空间分布结构分析 |
5.3.1 研究假设 |
5.3.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5.3.3 分析与讨论 |
6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嵊州市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及其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木质林产品相关研究 |
1.2.2 林业(森林)效益评价分析的相关研究 |
1.2.3 综合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点概况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2 理论基础 |
2.1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1.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
2.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原则 |
2.1.3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
2.2 森林资源多向利用理论 |
2.2.1 森林资源的阶段性利用 |
2.2.2 森林资源的多样化利用 |
2.2.3 森林资源的生态利用 |
3 嵊州市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状况及特征 |
3.1 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历程 |
3.1.1 缓慢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之前 |
3.1.2 波动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2005年左右 |
3.1.3 稳步发展阶段:2005年以后 |
3.2 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特征 |
3.2.1 规模化 |
3.2.2 产业化 |
3.2.3 组织化 |
3.2.4 集约化 |
3.2.5 标准化 |
3.2.6 品牌化 |
4 嵊州市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的效益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样本特征 |
4.2 经济效益 |
4.2.1 增加农民收入 |
4.2.2 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
4.3 社会效益 |
4.3.1 增加农民就业 |
4.3.2 缩小收入差距 |
4.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4.3.4 增强农户的市场意识 |
4.4 生态效益 |
4.4.1 森林面积不断增加 |
4.4.2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
5 嵊州市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生态性问题日益显现 |
5.1.2 加工企业规模狭小 |
5.1.3 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
5.1.4 经营分散化 |
5.2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5.2.1 强化生态化经营理念 |
5.2.2 延伸产业链 |
5.2.3 加强技术培训 |
5.2.4 鼓励林权有序流转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件 |
四、金庭镇成功开发桃形李名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淑蕾.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3)
- [2]关于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的思考——对嵊州市华堂村打造书圣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村落的调研[J]. 吴铃琳. 赤子(上中旬), 2015(08)
- [3]浙江省休闲观光果园空间结构研究[D]. 李婕.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4]嵊州市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及其效益分析[D]. 王正军.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5)
- [5]金庭镇成功开发桃形李名果[J]. 王耀敷,周樟苗. 新农村,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