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吐左旗土壤盐渍化现状及防治

内蒙古自治区吐左旗土壤盐渍化现状及防治

一、内蒙古自治区土左旗土壤盐渍化现状及其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皮伟强[1](2021)在《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文中提出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统计是草地生态监测的重要基础环节,是草原退化程度分级的重要量化参数,也是制定草原生态恢复方案的重要依据。近半个世纪以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球生态系统遇到了严峻挑战,全球逾34%的陆地生态系统已处于荒漠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草地生态系统由于群落结构简单是最易受荒漠化影响的生态景观。如今草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荒漠化的主体和沙尘暴主要发源地之一,已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当地人民的发展与生存。由于退化草地分布广泛且退化程度不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为草原生态恢复的关键,而高效的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精准的退化程度调查是必要前提。在国家标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中植物群落覆盖度、草地退化指示物种相对占比、植被群落中植被组成等均是必要监测项目。而传统人工野外调查消耗大量人力,无法实现区域性动态监测;卫星遥感成像质量易受天气影响、重访周期长、空间分辨率低等原因限制,难以实现对草原细小地物的精准统计。草地生态信息统计、监测手段上的不足制约了生态恢复的进程,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捷、无损、高精度、可大面积进行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监测手段和识别分类方法。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不仅为草原退化的实时监测和评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基于遥感的草原退化的定量研究成为可能,它将为草原退化监测和研究实现高效、实时、准确和定量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模式,为我国草原退化的防治做出贡献。本研究建立了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平台,该平台兼具图谱合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机动、灵活等优势,为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监测提供了硬件基础。采集了连续两个植物生长期的内蒙古荒漠化草原遥感影像,获得了研究区域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底本数据。由于数据采集和分类方法的限制,目前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地物识别仍然处在大面积单一地物的识别与分类水平。而荒漠化草原地物植株细小、种群间相似度高、呈碎片化斑块状分布,识别与分类难度极大,对获取的数据质量和分类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现有的数据采集和分类方法无法解决,只有突破才能达到分类精度,研究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退化草原地物相似度高、难以分类的问题,结合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特性和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特性,分别基于传统图像分类方法和深度学习分类方法建立了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间、种群间高精度识别与分类模型,为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监测提供模型基础。本研究提出了CSI指数、CDI指数并确定分类规则,解决了草原物种相似度高,光谱差异微弱,难以区分的问题,实现了对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建群种、优势种与伴生种种群间的高精度分类。经精度评价,分类总体精度达93.12%,Kappa系数达0.91。本研究综合运用特征波段提取、PSIR指数、光谱缩放、阈值统计等方法确定了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植物群落与裸土、枯草的分类规则,实现了对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群落间的高精度分类。经精度评价,分类总体精度达95.71%,Kappa系数达0.93。深度学习分类模型泛化程度不一,目前对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高维度、高空间分辨率数据进行分类模型研究的较少,对荒漠化草原细小植株、分布随机且存在大量混合像元的地物分类模型研究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建立了轻量化DGC-3D-CNN模型并制作了无人机高光谱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数据集用来评价模型分类性能。研究表明DGC-3D-CNN模型充分利用了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的光谱-空间联合信息,对群落数据集中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展现了良好的分类潜力;通过对模型9个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效率与精度,同时发现DGC-3D-CNN模型中卷积核数量、Batch size、Spatial size三个参数对群落数据集的分类精度影响较大,而较轻的网络结构,较小的卷积核尺寸对细小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分类性能更好。优化后的DGC-3D-CNN模型对群落数据集的总体识别精度提升了9.14%,总体精度达98.11%,实现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退化指标地物群落间高精度分类。本研究建立了轻量化GDIF-3D-CNN模型,针对草原植物种群间相似度高、分类难度大的问题,制作了两类无人机高光谱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种群数据集,分别为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和种群混合像元数据集,用来评价模型分类性能。研究表明GDIF-3D-CNN模型对建群种、优势种展现了良好的分类潜力,单类分类精度均超过91%;通过对模型8个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效率与精度,对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的分类总体精度达94.815%,效率提升了76.2%;对种群全部像元数据集的总体精度达92.625%,效率提升了76.5%,实现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退化指标地物种群间高精度分类。本研究所建立的两种植被指数及分类规则和两种深度分类模型实现了对无人机高光谱数据中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群落间、种群间的高精度分类,是基于遥感信息的荒漠化草原地物分类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为荒漠化草原实时、高效、高精度的生态信息监测与统计奠定模型基础,为荒漠化草原生态恢复手段的精准实施提供参考。

黄永江[2](2020)在《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是全面了解灌区运行状况和建设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工作,然而大型灌区的用水效率评价具有影响因素多,评价指标数据获取难度大等特点,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寻求科学、适宜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科学评价灌区用水效率,对完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指导灌区科学改造、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提升农业用水管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引黄大型灌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灌区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干旱生态脆弱区包含用水水平、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种植结构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共16项评价指标组成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2)应用LandS at8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对河套灌区2016年不同地物的面积及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了解译;利用混淆矩阵对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作物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6.72%和83.23%,Kappa系数分别为0.76和0.78,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分类精度理想,作物遥感解译面积为765.33万亩,统计面积为803.02万亩,相对误差为-4.69%;应用SEBAL模型计算了作物蒸散量,得出河套灌区2016年作物的蒸散量为246780.58万m3,利用基于彭曼公式得出的蒸散量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EBAL模型的估算精度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出河套灌区2016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31。(3)建立了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和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3种评价模型,对内蒙古5个大型引黄灌区的用水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值法、Board法和Copeland法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了组合评价,结果表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的评价结果更合理,与各评价灌区的实际状况较吻合,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值的极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更有利于直观地区分各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水平。(4)确定了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由高到低的5级评价等级标准与评价指标相应的5级分级标准。构建了以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值为基础,结合秩和比法、基于可变模糊理论分析法和基于集对分析法的灌区用水效率分级评价模型,对内蒙古5个大型引黄灌区用水效率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分级结果基本一致,确定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基本合理;综合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准则,得出鄂尔多斯黄河南岸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Ⅱ级,水平较高;河套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偏上;民族团结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麻地壕扬水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偏下;镫口扬水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Ⅳ级,水平较低偏上。(5)根据各评价灌区用水效率的评价等级与相应指标所属等级的差异,将评价指标分为3类,依据指标类别特点,对各评价灌区提升用水效率的主控因子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评价灌区提升用水效率的对策。

翟波[3](2019)在《光伏电站内羊草群落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内蒙古中部光伏电站内羊草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光伏电板下不同位置的植物分布及多样性进行测定,调查了电板下主要植物种羊草的生长状况和地上生物量,研究了光伏电板下不同位置羊草的养分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羊草生境进行了长期测定,最终通过逐步判别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阐明光伏电板对羊草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羊草草原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光伏电板下植物多样性较未架设电板的对照处有所降低,即布设光伏电板减少了植物多样性。光伏电板下重要值最高的植物种为羊草,是主要生长植物种。光伏电板促进了羊草的营养生长,板下有补水区域的羊草生长指标显着高于其他位置的羊草生长指标(P<0.05)。7、8月电板下羊草生物量整体显着高于电板外的羊草生物量(P<0.05)。同时光伏电板对羊草养分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产生了轻度影响。(2)光伏电板对羊草生境产生了调控作用,有效降低了板下的大气温度,电板内外最大温差达到10.13℃,同时光伏电板增加了近地表大气湿度并对露点温度产生影响。光伏电板下上壤养分整体无明显变化,电板下与对照区域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差异。光伏电板通过对降水再分配进而影响了各层土壤含水量。光伏电板有效减少了板下土壤水分蒸发量。(3)羊草绝对高度、盖度和节间长是直接影响羊草生物量的自然性状,光伏电板通过调控大气湿度以及土壤水分条件进而对羊草营养生长产生了影响。

张晓民[4](2019)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植物园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临河区植物园的多次实地调研,并参考大量有关植物园规划设计的文献资料,概述了植物园的定义,归纳了植物园目前主要类型,总结出植物园规划设计中的主要设计内容和方法;通过上海辰山植物园和土默特左旗植物园等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植物园规划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临河区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确定临河区植物园的设计定位与设计理念,并进行总体布局。设计定位为利用适合当地生长和繁殖的植物品种,建立植物保护、科普教育、观赏娱乐场所;设计理念为“融入景观要素、体现自然特征、展现植物魅力、维护生态平衡”;总体布局为“一环、一轴、一带、多节点”,并将临河区植物园分为七个功能区,即入口景观区、植物种植体验区、滨水景观区、植物主题园区、童趣活动区、活动健身区和生态科普区;并对每个分区进行详细规划,最后对植物、建筑、雕塑及景观小品等进行专项设计。规划后的植物园具有生态功能、科普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使植物园在满足人们各方面功能需求的同时,为城市生态小气候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王雨浩[5](2019)在《麦草、PLA及其混合沙障防风固沙效益研究》文中认为沙障能够有效的起到固定流动沙丘、减弱风沙危害的作用,是治沙工程中的重要手段,沙障的规格、材料以及形状不同,其防风固沙效益也有所不同。本研究以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市巴润别立镇为研究区,于2017-2018年期间,利用麦草和聚乳酸纤维(PLA)两种材料,总共布设6种不同类型、规格的沙障,其中包括:1m×1m麦草沙障、1.5m×1.5m麦草沙障、1m×1m麦草PLA混合沙障、1.5m×1.5m麦草PLA混合沙障、1m×1mPLA沙障以及1.5m×1.5mPLA沙障。通过野外施工、观测、采样以及室内实验的方法,利用风速效能、地表粗糙度、输沙量、地表蚀积量以及表层土壤粒径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类型、规格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结果显示:在沙障的防风效益方面:1m×1m麦草沙障>1m×1m麦草PLA混合沙障>1.5m×1.5m麦草沙障>1.5m×1.5m麦草PLA混合沙障>1m×1mPLA沙障>1.5m×1.5mPLA沙障。沙障的阻沙效益方面:1m×1m麦草沙障>1.5m×1.5m麦草沙障>1m×1m麦草PLA混合沙障>1.5m×1.5m麦草PLA混合沙障>1.5m×1.5mPLA沙障>1m×1mPLA沙障。在沙障固沙效益方面,6种沙障对流动沙丘均能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相比较于裸沙丘,沙障区的风蚀和风积程度明显减弱,迎风坡表层土壤粒径增大,背风坡土壤粒径减小。其中1m×1m麦草沙障、1.5m×1.5m麦草沙障以及1m×1m麦草PLA混合沙障三种沙障的固沙效益较好于1.5m×1.5mPLA沙障、1m×1mPLA沙障和1.5m×1.5m麦草PLA混合沙障三种沙障,1.5m×1.5m麦草PLA混合沙障在固沙方面效果最差。在沙障布设初期,6种沙障均具有一定防风固沙的效果。其中,在沙障材料相同的情况下,1m规格的沙障防风固沙效益要好于1.5m规格的沙障;在沙障规格相同的情况下,麦草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要优于PLA沙障,麦草PLA混合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略差于麦草沙障但优于PLA沙障。

刘欢[6](2018)在《基于光谱信息的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盐渍化土地治理是我国解决人与土地之间矛盾直接有效的途径,所以及时获取精确的土壤盐渍化信息,对于控制盐渍化土壤,防止盐渍土进一步退化,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意义重大,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上也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引水、农药化肥使用不当等引起的次生盐渍化使银川北部平原土壤盐化现象更加严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土壤盐渍化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掌握土壤盐渍化动态变化信息,为改善土壤质量和提出合理盐渍化土壤防治办法提供科学依据。遥感技术可以大范围、同步、廉价快捷获取地面信息,是定量监测土壤盐渍化的有力和有效手段。本文选取典型土壤盐渍区宁夏银北地区平罗县为研究区,以卫星遥感影像和野外实测光谱为数据源,研究盐渍土和典型上覆植被的光谱特征,通过单相关分析确定最佳的数据变换方法、敏感波段和光谱指数,以建立更高精度的土壤盐分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研究通过分析野外实测光谱特征与遥感影像光谱间的异同点,利用野外光谱对遥感影像光谱信息进行修正,最终建立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和实测光谱的土壤盐分含量预测模型,为实现同类地区盐渍地信息大范围、实时、准确预测提供参考。本研究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盐渍土光谱曲线总体上比较平滑,但有少量小的起伏,在整体上土壤表面反射率呈上升趋势,波长和反射率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反射率越高,对应峰值越高。可见光的部分反射率较小,但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略有增加,曲线平缓。该研究区土壤光谱曲线符合土壤光谱曲线四大类型中陡坎型的基本特征。在可见光波段,土壤光谱反射率和盐分含量之间的规律不明显。植被光谱曲线有较大的变化和强烈的波动性,具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波段间相关性比较差。所有不同盐化程度土壤上覆植被光谱曲线形态相同,但是随波长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在770 nm~1300 nm之间,盐渍化程度越高,盐渍土上覆植被的反射率越低。(2)实验表明小波阈值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光谱降噪方法,选择coif4小波,分解尺度为2层,阈值为heursure,阈值调整方式为sln时,对盐渍化高光谱数据去噪效果最优,有利于建立具有更稳定和更高的预测精度的高光谱土壤盐分含量反演模型。因此小波去噪可以良好应用于高光谱盐渍化监测研究,为大面积盐渍土的遥感监测服务。(3)植被光谱中余弦微分变换效果最好。选择植被光谱686 nm、1461 nm作为土壤含盐量最佳敏感波段。以相关性最好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为自变量,建立高光谱盐分含量预测模型,判定系数R2达到0.77,通过了 0.01显着性水平检验和实测值与预测值验证,该模型可以用于估测盐渍化地区土壤盐分含量信息。土壤光谱选择416 nm、543 nm、953 nm波长值作为土壤含盐量的敏感波段;si2盐分指数与土壤盐分的相关系数最大,大于0.6,显着相关。利用多项式回归方法,建立了基于土壤光谱的土壤含盐量的最优估算模型。(4)影像提取的盐分指数si1与全盐含量的相关性最好,可以为大面积盐渍化信息的快速准确预测提供方法参考。利用si1盐分指数建立含盐量预测模型,判定系数R2=0.68,通过显着性水平检验和实测值验证,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

靳苑莺[7](2018)在《基于RS和GIS的准格尔旗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生活。本文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为支撑,以鄂尔多斯准格尔旗2008年、2012年、2016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实地考察建立荒漠化解译标志及人机交互判读两种方法结合提取荒漠化信息。选取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植被指数,用象元二分法的模型进行VFC(植被覆盖度)反演。着重对该区的风蚀荒漠化进行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地貌加权分析,得到三年的风蚀荒漠化分布现状,并通过GIS手段叠加分析手段,从荒漠化分布现状、面积变化、荒漠化转移特征、荒漠化驱动因素等方面实现准格尔旗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的研究。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准格尔旗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进行预测。并根据研究得到的土地荒漠化分布及动态变化,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荒漠化防治手段,为准格尔旗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准格尔旗土地荒漠化主要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2.利用象元二分法模型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得到2008年、2012年、2016年准格尔旗植被覆盖图。3.通过对准格尔旗三年的荒漠化分布现状、面积变化的深入研究。得出结论有,2008年至2016年间,研究区荒漠化总面积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了19858hm2。2008-2012年间,总荒漠化面积减少了60724hm2,占该区总面积的8.12%。2012-2016年间,准格尔旗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了40865hm2,占该区总面积的5.46%。4.通过对荒漠化转移矩阵的计算研究,2008-2016年间准格尔旗全区大范围内,荒漠化趋势得到了逆转,逆转特点由西北向东南辐射减少,其中暖水乡全境、布尔陶亥苏木南部以及沙圪堵镇的北部大面积荒漠化土地得到逆转,而荒漠化发展主要发生在旗北部、旗东部大路镇以及薛家湾镇,其中薛家湾镇的荒漠化发展范围较大,旗西南部也有局部的恶化。总趋势是八年间,在加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下,准格尔旗荒漠化逆转面积较大,但是,同时大面积的未荒漠化土地发展成荒漠化土地,局部地区仍然有恶化的趋势。5.通过马尔科夫模型对准格尔旗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进行预测研究得出,该区中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占比是减小的,并且持续降低,而未荒漠化以及轻度荒漠化土地占比不断增加,最后保持一个发展均衡的状态。2050年,达到稳定平衡状态时,未荒漠化土地将占准格尔国土土地总面积的32%,比2016年增加了5%。荒漠化总体趋势逐渐改善,但是荒漠化的程度始终是保持在较高水平。6.准格尔土地荒漠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人口的持续增加,“四过”活动对天然草场、林场的破坏,政府政策干预,以及经济产业的导向,是构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杨仁宇[8](2017)在《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研究者对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还比较少。因此,我们以2007和2016年两年的遥感影像为研究对象,对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7年乌审旗各类土地利用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草地>未利用地>林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2016年与2007年一致。表明研究区域是草地、未利用地为主的农牧交错地带。(2)乌审旗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主要特点为草地和未利用地以及草地和林地的相互转化。2007年到2016年共有92154hm2的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79661hm2未利用地转换为草地,52369 hm2的林地转化为草地,草地转换林地47850hm2。(3)研究期间,乌审旗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较大的是建设用地,增加5936hm2,其次是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增加5056hm2和5776 hm2,再次是草地减少17946hm2,以上地类年变化率分别16.98%、2.09%、0.27%、-0.23%,水域和林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4)2007年至2016年乌审旗土地利用程度较小,10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分别为0.96和0.52%,表明近10年乌审旗土地利用处于一个发展期内,土地利用发展较为缓慢。(5)2007至2016年的10年间,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景观多样性指数从2007年的1.22下降到2016年的1.15。区域内景观越来越单一,使景观多样性下降,景观被少数的土地类型所占据,使景观的匀质程度上升,均匀度指数由37%升至52%,乌审旗2007年景观优势度指数为1.37,2016年景观优势度指数上升至1.43。2007年、2016年斑块密度数值都较小,说明各种斑块类型的延展性或团聚水平都较低,空间异质性程度较大,斑块类型间连接性较差。草地的斑块指数最大,表明乌审旗基质为草地。总体来看研究区域景观利用不是很丰富,破碎化程度比较低,景观优势度不高,景观中无优势类型,但各个斑块类型分布均匀。(6)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乌审旗土地利用13个相关驱动因子,经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因素。(7)在对区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后,探讨了乌审旗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刘哲荣[9](2017)在《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内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丰富而古老,地带性分异复杂,使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研究为野生生态资源的优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受威胁种,《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中的内蒙古部分为初始数据,并对其名称、拉丁学名、科属的归属问题等做了一系列的修定和完善,最终确定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不同学者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同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调查、植物优先保护、热点地区和GAP分析,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植物资源的基本组成和类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及生境保护红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共53科、103属、12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被子植物49科97属117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在全区东、西阿拉善州、贺兰山州以及兴安北部州分布较多,仅分布于一个州的物种有59种,占总种数的46.46%;垂直分布格局呈单峰形态,在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植物种数最多;豆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最多,单种属有35属;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比例最高,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特征相似。(2)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分为5大类,18小类。食用植物资源中,野菜植物16种,野果植物8种,油脂植物20种,饲用植物65种,蜜源植物16种,淀粉植物12种,色素植物5种,甜味剂植物3种,芳香植物22种。药用植物有63种。工业用植物资源中,木材植物18种,纤维植物16种,树脂植物5种,鞣质植物11种,树胶植物5种。农业用植物资源中,农药植物13种;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中,绿化观赏植物59种,环境改良植物35种。18类资源植物中,所含种类最多的是饲用植物,有6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1.90%,其次是药用植物,有63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0%;具有5类及以上用途的植物共有32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30.48%;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内蒙古珍稀濒危饲用植物划分为优等、良等、中等、低等、劣等、可做牧草6个等级。其中,优等6种,良等4种,中等15种,中等及以上植物共有2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23.8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级,其中,Ⅰ级药用植物有36种,Ⅱ级药用植物有20种,Ⅲ级药用植物有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资源总数的57.14%,31.75,%和11.11%。(3)以内蒙古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评估对象,建立了该地区植物优先保护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充分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的同时中加入了IUCN评估体系在全国尺度下对植物的评估结果,也考虑到了该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加入了植物种抵抗灾害能力的指标,以及海拔高度等在该区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评估结果为,极危(CR)种2种、濒危(EN)种13种、易危(VU)种37种、近危(NT)种44种,无危种(LC)31种,分别占总数的1.57%、10.24%、29.13%、34.65%、24.41%,其中受威胁种即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种共52种,占总种数的40.94%;优先保护级别的评估结果为,一级保护植物有28种、二级保护有71种、三级保护有28种,分别占评估总数的22.05%、55.91%、22.05%;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种的评估结果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9)》中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植物种类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在之前发布的保护名单中尚未体现的,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4)以热点地区与GAP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累计保护效率和累计保护面积来评价和筛选重要物种分布县,从而鉴别出优先、次要和一般保护县。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重要物种的具体分布位置,考虑不同属性的植物物种所需的最小生存面积不同,依据生活型、分布范围和受威胁程度对关键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不同等级的缓冲区。将两者叠加后,最后得到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127种红线保护植物中,有81种已得到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占红线保护植物总数的63.78%;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50.68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42.84%;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的探讨,对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对未受到内蒙古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线保护植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至全国范围内的红线保护植物调查工作,以便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在完善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对红线关键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量化就地保护有效性指标,对未受到有效保护的植物进行研究,提高保护红线植物的效率。

吴院琴[10](2017)在《内蒙古胜丰四社的向日葵种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胜丰四社的向日葵种植为描述对象,论述胜丰四社向日葵种植的历史以及向日葵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影响;试图探讨农民在面对市场经济时的决策问题,他们是出于生存考量减少经济冒险,还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愿意冒险,或是根据自身的社会关系作出适当的选择。从所获的资料看出胜丰四社村民三方面的考量都存在,全面种植向日葵是村民根据实际条件和环境作出的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推广向日葵种植的政策影响下,村民开始大面积种植向日葵。胜丰四社的农耕条件尤其适合种植向日葵,且向日葵的经济效益较粮食作物高近一倍,而风险却并不高。同时村民普遍养羊,一定程度上降低选择全面种植经济作物面临的市场风险性,养羊可以给村民在特殊时期急需的现金,也可不断增值。在向日葵种植的整个过程中,村民须不断做出判断和决策,充分体现村民面对市场经济时的主动性,努力把握市场时机,并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全文共分七章,前言部分论述选题缘起、文献回顾、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田野点的区位、自然环境、历史以及社会文化。第三章论述胜丰四社的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灌溉水、劳动力和农具、农机,以及当地地方性的租地、“看水”、合伙种地现象。第四章详细介绍向日葵的种植,首先介绍向日葵的特性和种植历史,然后分机械化之前和机械化之后两个阶段对胜丰四社的向日葵种植进行描述。第五章论述向日葵种植中涉及的社会关系,包括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雇工、农户与收购商、收购商与工人、收购商与村镇领导的关系。第六章对胜丰四社全面种植经济作物进行综合分析,讨论村民从种植粮食作物到种植经济作物的可能转变原因,以及向日葵种植带给胜丰四社村民的经济效益和影响。第七章为结语,总结了胜丰四社村民做出选择时的多方面考量,认为他们在面对市场经济时,呈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二、内蒙古自治区土左旗土壤盐渍化现状及其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土左旗土壤盐渍化现状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地面光谱数据的分类研究现状
        1.2.2 基于卫星、无人机遥感数据分类研究现状
        1.2.3 遥感影像分类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分类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2 研究区域概况、试验设备及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2 试验设备简介
        2.2.1 高光谱成像仪
        2.2.2 无人机
        2.2.3 云台
        2.2.4 其他仪器
    2.3 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2.4 数据预处理
    2.5 数据采集总结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光谱特性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分类研究
    3.1 研究进展概括
    3.2 草原地物光谱特性及分析流程
    3.3 植物群落与非植物群落的阈值分类
        3.3.1 植物群落、裸土和枯草的光谱特性分析
        3.3.2 光谱缩放
        3.3.3 植被群落的阈值统计与分析
        3.3.4 裸土与枯草的阈值分类
    3.4 植被种群的分类
        3.4.1 建群种、优势种与伴生种的光谱特性分析
        3.4.2 伴生种的阈值分类
        3.4.3 建群种与优势种的阈值分类
    3.5 精度评价
        3.5.1 植被群落的精度评价
        3.5.2 植物种群的精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神经网络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分类研究
    4.1 研究背景介绍
        4.1.1 深度置信网络
        4.1.2 卷积神经网络
    4.2 制作群落数据集
    4.3 三种神经网络模型分类对比
        4.3.1 三种神经网络模型
        4.3.2 分类结果
    4.4 DGC-3D-CNN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4.4.1 构建DGC-3D-CNN模型
        4.4.2 数据降噪降维
        4.4.3 DGC-3D-CNN模型参数优化
    4.5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种群分类研究
    5.1 研究背景介绍
    5.2 制作种群数据集
        5.2.1 制作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
        5.2.2 制作种群全部像元数据集
    5.3 GDIF-3D-CNN模型
        5.3.1 构建GDIF-3D-CNN模型
        5.3.2 初始GDIF-3D-CNN模型分类结果
    5.4 GDIF-3D-CNN模型优化
        5.4.1 卷积核数优化
        5.4.2 卷积核尺寸优化
        5.4.3 Spatial Size优化
        5.4.4 Batch size优化
        5.4.5 其他参数优化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创新点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水文气象
    2.3 地形地貌
    2.4 各灌区建设与投资情况
    2.5 研究区历年用水水平
    2.6 小结
3 灌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1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
    3.2 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3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构建
        3.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4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评价指标综合赋权
    3.4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模型
        3.4.1 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评价模型
        3.4.2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评价模型
        3.4.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模型
    3.5 灌溉用水效率组合评价
        3.5.1 平均值法
        3.5.2 Board法
        3.5.3 Copeland法
    3.6 灌溉用水效率分级评价模型
        3.6.1 结合秩和比法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6.2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6.3 基于集对分析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7 小结
4 基于遥感的大型灌区作物种植面积及灌溉水利用系数估算
    4.1 基于遥感的河套灌区作物种植面积解译
        4.1.1 原始影像数据获取
        4.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1.3 作物种植信息的遥感解译
        4.1.4 精度验证
    4.2 基于SEBAL模型河套灌区地表蒸散量估算
        4.2.1 基础数据
        4.2.2 SEBAL模型简介
        4.2.3 地表参数估算
        4.2.4 能量平衡分量估算
        4.2.5 模型验证
        4.2.6 蒸散量时间尺度扩展
    4.3 基于遥感的河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4.3.1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4.3.2 有效降雨量计算
        4.3.3 地下水利用量计算
        4.3.4 作物净灌溉用水量计算
        4.3.5 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4.4 小结
5 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1 评价指标体系
        5.2.2 评价指标赋权
    5.3 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用水效率评价
    5.4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用水效率评价
    5.5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用水效率评价
    5.6 结果分析
    5.7 小结
6 灌区用水效率分级研究
    6.1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等级
    6.2 评价指标分级
    6.3 结合秩和比法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4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5 基于集对分析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6 结果分析
    6.7 灌区用水效率主控因子识别及提升对策
    6.8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光伏电站内羊草群落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羊草草原定义及其退化现状研究进展
        1.2.2 施工建设对植物分布及生长的影响
        1.2.3 人为干扰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1.2.4 光伏电板遮挡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5 不同干扰类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6 光伏电站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1.2.7 通径分析在植物产量与其影响因子关系的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水文条件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类型
    2.6 社会经济状况
3 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样地
    3.3 研究方法
        3.3.1 测定时间的选取
        3.3.2 样地选择及样线布设
        3.3.3 植物群落调查
        3.3.4 植物养分含量测定
        3.3.5 光伏电板下小气候因子的测定
        3.3.6 光伏电板下土壤环境指标的测定
        3.3.7 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光伏电板对羊草群落结构特征及羊草养分含量的影响
        4.1.1 光伏电板下不同位置植物种类分布及α多样性
        4.1.2 光伏电板下不同位置羊草生长性状变化规律
        4.1.3 光伏电板下不同位置羊草生物量的变化规律
        4.1.4 光伏电板下不同位置羊草营养成分及饲用价值分异性
        4.1.5 光伏电板对羊草群落结构特征及羊草养分含量影响小结
    4.2 光伏电板对羊草群落生境影响
        4.2.1 光伏电板下不同位置小气候的变化规律
        4.2.2 光伏电板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4.2.3 光伏电板对羊草群落生境影响小结
    4.3 光伏电板下各环境因子对羊草生物量的综合影响
        4.3.1 光伏电板下羊草自然性状对羊草生物量的影响
        4.3.2 环境因子对羊草生物量的综合影响
        4.3.3 光伏电板下各环境因子对羊草生物量的综合影响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光伏电板对羊草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5.1.2 光伏电板对羊草养分含量的影响
        5.1.3 光伏电板对羊草群落生境的影响
        5.1.4 光伏电板下各环境因子对羊草生物量的综合影响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植物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植物园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2.1 植物园设计相关概念
        2.1.1 植物园概念
        2.1.2 综合性植物园概念
    2.2 植物园设计相关理论
        2.2.1 植物园的分类
        2.2.2 植物园的功能
        2.2.3 植物园的设计原则
    2.3 相关案例分析
        2.3.1 上海辰山植物园规划设计
        2.3.2 土默特左旗植物园规划设计
        2.3.3 案例分析启发
3 项目概况
    3.1 临河区自然环境概况
        3.1.1 位置境域
        3.1.2 土壤条件
        3.1.3 气候条件
        3.1.4 地形地貌
        3.1.5 水文条件
    3.2 项目区位
    3.3 场地条件
        3.3.1 自然条件
        3.3.2 交通条件
    3.4 现状分析
        3.4.1 空间结构
        3.4.2 道路现状
        3.4.3 植物现状
        3.4.4 总结
4 临河区植物园规划设计
    4.1 总体规划
        4.1.1 设计依据
        4.1.2 设计目标
        4.1.3 设计原则
        4.1.4 设计定位与设计理念
        4.1.5 空间结构
        4.1.6 功能分区
    4.2 详细规划
        4.2.1 入口景观区
        4.2.2 滨水景观区
        4.2.3 植物主题园区
        4.2.4 植物种植体验区
        4.2.5 童趣活动区
        4.2.6 活动健身区
        4.2.7 生态科普区
    4.3 专项设计
        4.3.1 植物种植设计
        4.3.2 建筑设计
        4.3.3 道路交通规划
        4.3.4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4.3.5 景观小品设计
        4.3.6 竖向设计
        4.3.7 铺装设计
        4.3.8 照明设计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麦草、PLA及其混合沙障防风固沙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荒漠化”与“沙漠化”
        1.2.2 沙障技术在防风固沙中的应用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特征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文特征
        2.2.4 土壤类型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荒漠化治理现状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野外施工、观测、采样
        3.1.1 布设沙障、集沙仪
        3.1.2 布设测钎
        3.1.3 风速及风向观测
        3.1.4 表层风沙堆积物样品采集
    3.2 室内实验及数据分析处理
        3.2.1 表层风沙堆积物样品粒径测定
        3.2.2 风速数据处理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分析
    4.1 沙障防风效益研究
        4.1.1 降低风速效能比较
        4.1.2 地表粗糙度分析
        4.1.3 风速廓线特征分析
    4.2 沙障固沙效益研究
        4.2.1 输沙量比较
        4.2.2 沙障间蚀积量研究
    4.3 沙障对表层风沙堆积物机械组成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6)基于光谱信息的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特色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
    2.2 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 材料收集
    3.2 实测光谱数据预处理
    3.3 卫星遥感数据预处理
第四章 盐渍土及上覆植被光谱特征分析
    4.1 盐渍土土壤光谱曲线分析
    4.2 土壤光谱微分特征分析
    4.3 不同表观盐渍土光谱分析
    4.4 植被反射率曲线特征分析
    4.5 植被反射率微分特征分析
    4.6 红边参数特征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壤含盐量近地面光谱预测模型构建
    5.1 实测高光谱数据平滑去噪
    5.2 基于土壤光谱信息的盐渍化研究
    5.3 基于植被光谱信息的盐渍化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遥感影像盐渍化信息提取分析
    6.1 地表真实反射率提取
    6.2 影像光谱反射率修正
    6.3 单相关分析
    6.4 光谱响应特征参量
    6.5 模型建立与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基于RS和GIS的准格尔旗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荒漠化概念及分类
        1.2.1. 荒漠化概念
        1.2.2. 荒漠化分类系统
    1.3. 荒漠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植被
        2.1.6. 水土流失状况
    2.2. 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遥感信息提取
    3.1. 数据选取与预处理
        3.1.1. 数据选取
        3.1.2. 数据预处理
    3.2. 土地荒漠化影像解译标志的研究
    3.3. 土地荒漠化指标体系的参照标准
        3.3.1. 土地荒漠化评价原则
        3.3.2. 土地荒漠化分级评价
    3.4. 非监督方法的地类信息分类
    3.5. 基于象元二分法模型的植被覆盖度反演
        3.5.1. 确定植被指数
        3.5.2. 区域整体NDVI计算
        3.5.3. 各类地物分别的NDVI计算
        3.5.4. 植被的亚像元模型
    3.6. 植被覆盖率成图
    3.7. 基于GIS荒漠化遥感信息提取
        3.7.1. 风蚀荒漠化程度信息提取
        3.7.2. 水蚀荒漠化程度信息提取
        3.7.3. 盐渍荒漠化程度信息提取
第四章 研究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力分析
    4.1. 基于GIS的土地荒漠化监测研究
    4.2. 研究区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布规律
        4.2.1. 空间分布现状
        4.2.2. 面积统计
    4.3. 研究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演变规律
        4.3.1. 面积变化特征
        4.3.2. 荒漠化程度变化规律
        4.3.3. 研究区土地荒漠化趋势预测
        4.3.4. 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驱动因素的分析
第五章 准格尔旗荒漠化防治与可持续发展
    5.1. 分区治理
    5.2. 多种措施齐并进
    5.3. 重点区域特殊对待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探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国内研究情况与进展
        1.2.2 国外研究情况与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水资源
        2.1.4 天气气候
        2.1.5 地表植被
        2.1.6 地表土壤
    2.2 社会概况
        2.2.1 经济概况
        2.2.2 农牧业概况
        2.2.3 人口概况
3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数据
        3.1.1 数据的选用
        3.1.2 数据处理
        3.1.3 图像分类处理
        3.1.4 遥感解译影像确定
        3.1.5 土地利用数据统计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及结构研究
        3.2.2 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及结构研究
        4.1.1 乌审旗土地利用结构总体情况分析
        4.1.2 乌审旗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矩阵分析
        4.1.3 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4.1.4 乌审旗土地利用程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4.2 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
        4.2.1 乌审旗景观结构各指数计算结果分析
        4.2.2 乌审旗景观各指数计算结果分析
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5.1 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定性分析
        5.1.1 人口增长驱动因素
        5.1.2 经济因素
        5.1.3 科技发展因素
        5.1.4 政策因素
        5.1.5 自然因素
    5.2 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定量分析
    5.3 乌审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5.3.1 乌审旗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非持续性问题分析
        5.3.2 乌审旗土地资源利用优势分析
        5.3.3 乌审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进展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等级
        1.2.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1.2.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1.3 植物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内蒙古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物资源概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3.1.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3.1.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分析
        3.1.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其保护红线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确定
        3.2.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3.2.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3.2.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研究
        3.2.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其就地保护现状
    3.3 技术路线图
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4.2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及其垂直分布
        4.2.1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
        4.2.2 垂直分布
    4.3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3.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4.3.2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4.3.3 内蒙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4.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4.4.1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明显
        4.4.2 单种属多,特有现象不明显
        4.4.3 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4.4.4 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
        4.4.5 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特征相似
    4.5 小结
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5.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组成
        5.1.1 野生资源植物的组成
        5.1.2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大属统计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5.2.1 食用植物资源
        5.2.2 药用植物资源
        5.2.3 工业用植物资源
        5.2.4 农业用植物资源
        5.2.5 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
        5.2.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5.3 内蒙古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5.3.1 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5.3.2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5.4 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5.4.1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5.4.2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5.4.3 钻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
        5.4.4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5.4.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5.4.6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5.4.7 库页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
        5.4.8 绵刺Potaniniamongolica
        5.4.9 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
        5.4.1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
        5.4.11 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
        5.4.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5.4.13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5.4.14 紫椴Tiliaamurensis
        5.4.15 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
        5.4.16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5.4.17 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5.4.18 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ordosica
    5.5 小结
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3 指标赋值法
        6.3.1 濒危系数
        6.3.2 遗传系数
        6.3.3 利用价值系数
        6.3.4 生境系数
        6.3.5 繁殖系数
    6.4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模型及其与濒危等级评价标准
    6.5 评估结果分析
        6.5.1 濒危等级评估
        6.5.2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
        6.5.3 指标定量研究分析
    6.6 小结
7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红线研究
    7.1 内蒙古珍稀濒危(红线保护)植物县级水平的分布格局
    7.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评价
    7.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
        7.3.1 重点县
        7.3.2 重点区域
        7.3.3 珍稀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红线
    7.4 保护建议
    7.5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修订名录
附录二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一览表
附录三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县级分布
附录四 内蒙古红线关键保护植物小地名经纬度
附录五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标本采集及其地点分布
作者简介

(10)内蒙古胜丰四社的向日葵种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选题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自然与区位
    第二节 村落历史
    第三节 社会与文化
第三章 胜丰四社的主要农业生产要素
    第一节 土地
    第二节 灌溉水
    第三节 劳动力
    第四节 农具和农机
第四章 向日葵的种植
    第一节 向日葵简介
    第二节 农作机械化之前的向日葵种植
    第三节 机械化后的向日葵种植
第五章 向日葵种植中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农户之间
    第二节 农户与雇工
    第三节 农户与收购商
    第四节 收购商与工人
    第五节 收购商与村镇领导
第六章 胜丰四社向日葵种植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全面种植向日葵的可能原因
    第二节 向日葵种植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 向日葵种植的影响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语

四、内蒙古自治区土左旗土壤盐渍化现状及其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D]. 皮伟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D]. 黄永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3]光伏电站内羊草群落特征及其影响机制[D]. 翟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植物园规划设计[D]. 张晓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麦草、PLA及其混合沙障防风固沙效益研究[D]. 王雨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6]基于光谱信息的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D]. 刘欢. 宁夏大学, 2018(01)
  • [7]基于RS和GIS的准格尔旗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研究[D]. 靳苑莺.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8]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 杨仁宇.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9]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D]. 刘哲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 [10]内蒙古胜丰四社的向日葵种植研究[D]. 吴院琴. 厦门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内蒙古自治区吐左旗土壤盐渍化现状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