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癌患者P~(16)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1](2021)在《PHLDB3、P53、Bax、Bcl-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高,预后不良,且发生发展机制错综复杂。本研究主要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leckstrin同源样结构域家族B成员3(PHLDB3)、抑癌基因P53、凋亡促进因子Bax、凋亡抑制因子Bcl-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相互关系及表达意义,以探究PHLDB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拟为进一步探究PHLDB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靶点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08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收集其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蜡块108例,并收集部分癌组织5cm以外的正常肺组织蜡块45例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HLDB3、P53、Bax、Bcl-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邻近正常肺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各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各蛋白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蛋白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PHLDB3、P53、Bax、Bcl-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PHLDB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9.4%,在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26.7%;P5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6.1%,在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0.0%;Bax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8.9%,在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80.0%;Bcl-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2.4%,在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26.7%。与对照组相比,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HLDB3表达更高,P53表达更高,Bax表达更低,Bcl-2表达更高(P<0.05)。2.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HLDB3、P53、Bax、Bcl-2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PHLDB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年龄>60岁、男性、肿瘤最大径>3cm、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TNM分期为Ⅲ和Ⅳ期或伴淋巴结转移者,PHLDB3阳性率更高;P5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吸烟史、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肿瘤最大径>3cm、有吸烟史、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或TNM分期为Ⅲ和Ⅳ期者,P53阳性率更高;Bax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分化程度为高分化或未见淋巴结转移者,Bax阳性率更高;Bcl-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TNM分期为Ⅲ和Ⅳ期或伴淋巴结转移者,Bcl-2阳性率更高(P<0.05)。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HLDB3、P53、Bax、Bcl-2蛋白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PHLDB3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58,P=0.007)、与Bax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77,P<0.001)、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50,P<0.001);P53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39,P<0.001);Bax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509,P<0.001)。Bax在P53(+)PHLDB3(+)组及P53(-)PHLDB3(+)组的表达均显着低于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P<0.05),而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与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P53(+)PHLDB3(+)组及P53(-)PHLDB3(+)组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P<0.05),而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与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HLDB3、P53、Bax、Bcl-2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在非小细胞肺癌中,PHLDB3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较PHLDB3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短;P53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较P53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短;Bcl-2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较Bcl-2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短(P<0.05)。PHLDB3、P53、Bcl-2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53(+)PHLDB3(+)组及P53(-)PHLDB3(+)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均显着低于P53(-)PHLDB3(-)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P<0.05),而P53(+)PHLDB3(+)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与P53(-)PHLDB3(+)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HLDB3和TNM分期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1.PHLDB3、P53、Bax、Bcl-2可能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PHLDB3阳性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PHLDB3可能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HLDB3表达与Bax表达成负相关、而与Bcl-2表达成正相关;P53表达与Bcl-2表达成正相关;PHLDB3、P53可能参与细胞的凋亡过程,从而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3.PHLDB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P53有关,P53的突变可能导致PHLDB3的表达增加,P53可能是PHLDB3的上游调节因子之一。
戴月娣[2](2020)在《KLF2对胰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胰腺导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病程短、进展快、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环境。KLF2是Krüppel样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文献报道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但是KLF2与胰腺癌的关系未见报道,关系不明确,结合既往研究我们推测KLF2可能协同其他分子参与异常信号通路调节,导致胰腺癌发生、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KLF2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及其机制。第一部分KLF2对胰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研究目的探讨KLF2对胰腺癌细胞生长、迁移、体内转移和衰老的生物学行为影响。研究方法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RT-PCR法对52例胰腺导管癌组织和配对正常胰腺组织KLF2水平进行检测,观察胰腺癌组织KLF2表达变化,探讨KLF2与胰腺癌发生的关系。真核表达载体转染KLF2至BXPC3和Suit2细胞株,构建稳定生长过表达KLF2的BXPC3和Suit2细胞;RNA干扰的病毒载体感染细胞株,构建稳定生长并低表达KLF2的BXPC3和Suit2细胞。Boyden chamber实验检测过表达和低表达KLF2的BXPC3和Suit2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晶紫法检测过表达和低表达KLF2细胞的增殖生长能力。Lipofectamine 2000载体转染HPAC细胞和SW1990,构建稳定生长的过表达KLF2细胞;RNA干扰病毒载体感染HPAC细胞和SW1990,构建稳定生长的低表达KLF2细胞。SA-β-gal染色检测过表达和低表达KLF2对HPAC和SW1990细胞衰老影响。荧光素酶基因标记低表达KLF2的BXPC3细胞注入裸鼠心脏,检测肿瘤转移光子数变化;裸鼠皮下种植过表达KLF2的SW1990细胞,测定肿瘤大小计算肿瘤体积,处死小鼠测肿瘤重量;观察KLF2表达对肿瘤体内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分离PDX-Cre KrasG12D(KC)小鼠胰腺组织,建立胰腺癌类器官,Lipofectamine 2000作为载体建立过表达KLF2的类器官,体外观察过表达KLF2对胰腺癌类器官生长影响。研究结果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胰腺导管癌组织中KLF2 m RNA水平下降、KLF2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增多、KLF2蛋白水平下调。敲减KLF2的BXPC3和Suit2细胞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增强,低表达KLF2的HPAC细胞和SW1990衰老细胞比例减少,低表达KLF2的BXPC3细胞在裸鼠体内转移光子信号更多。高表达KLF2的BXPC3和Suit2细胞的克隆形成和迁移降低;高表达KLF2的HPAC和SW1990细胞衰老细胞比例更高;高表达KLF2的SW199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更小、重量更轻。高表达KLF2的胰腺癌类器官生长大小更小、数量少。研究结论KLF2低表达与胰腺导管癌发生相关。KLF2高表达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体外生长、迁移和体内生长转移,并诱导细胞衰老,抑制胰腺癌干细胞生长;KLF2低表达能够促进胰腺癌细胞体外生长、迁移和体内生长转移,并抑制细胞衰老。第二部分KLF2抑制胰腺癌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探讨KLF2调控胰腺癌细胞生长、迁移、体内转移和衰老等生物学行为改变的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报告基因检测法分析过表达KLF2对β-catenin/TCF转录活性及其信号通路下游部分靶基因影响,探讨KLF2通过调控β-catenin/TCF信号抑制胰腺癌机制。Western Blot法及q PCR法测定KLF2变化对细胞衰老标记物p21蛋白及m RNA表达变化,阐明KLF2通过诱导胰腺癌细胞发生衰老抑制胰腺癌。免疫沉淀后质谱法鉴定KLF2的结合蛋白,纯化GST-KLF2融合蛋白进行GST pull-down实验,探讨内源性FOXO4与KLF2的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检测外源性FOXO4是否与KLF2形成复合物,探讨外源性FOXO4与KLF2的相互作用。敲减FOXO4检测KLF2变化,结合敲减KLF2检测FOXO4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过表达和低表达KLF2、FOXO4对p21表达影响,SA-β-gal染色检测过表达和低表达KLF2、FOXO4对细胞衰老影响,探讨KLF2与FOXO4通过调控衰老抑制胰腺癌机制。过表达KLF2的HPAC细胞分别敲减FOXO4或p21,SA-β-Gal染色软琼脂实验观察衰老细胞克隆形成,观察敲减FOXO4和p21对细胞衰老的挽救作用。芯片实验检测KLF2和FOXO4与p21启动子的结合,Flag分别标记KLF2的AD、ID和ZF结构域后转染SW1990细胞,免疫沉淀Western Blot法检测KLF2与FOXO4结合的结构域,定位KLF2发挥抑制功能的结构区域。研究结果KLF2过表达可抑制氯化锂(Li Cl)诱导的Topflash报告基因激活,KLF2过表达可与β-catenin/TCF结合直接抑制其转录活性,也可下调β-catenin/TCF下游c-Jun、c-Myc、cyclin D1和Snail基因表达,抑制β-catenin/TCF信号通路。过表达KLF2诱导衰老特异标记物p21蛋白和m RNA水平显着升高;敲减KLF2后的胰腺癌细胞衰老减少,p21蛋白和m RNA水平降低。KLF2可与内源性FOXO4相互作用,与外源性FOXO4形成复合物,KLF2和FOXO4可通过与p21启动子结合协同诱导p21蛋白表达,共同诱导胰腺癌细胞衰老。敲减FOXO4和p21对KLF2诱导细胞衰老具有挽救作用。KLF2的AD区介导KLF2与FOXO4的相互作用,ID和ZF不能协同FOXO4诱导p21的表达,并且与FOXO4的共表达可能抑制FOXO4单独诱导p21表达作用,提示ID和ZF突变体为负调节因子。研究结论KLF2可直接与β-catenin/TCF结合抑制其转录活性、也可通过抑制其下游基因表达,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后抑制胰腺癌。KLF2还可直接诱导p21表达,或与FOXO4结合协同诱导p21表达,诱导胰腺癌细胞衰老抑制胰腺癌。KLF2结构域的AD区与FOXO4绑定起正调节作用,ID和ZF突变体与FOXO4结合起负调节作用。调低FOXO4和p21表达能挽救KLF2诱导的胰腺癌细胞衰老。
许沈华,毛伟敏,葛明华,高永良,凌志强,林能明,高赟[3](2013)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浙江省肿瘤医院科研发展历程》文中指出全文记述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研究所的科研发展历程。多年来医院和研究所科研取得巨大进步,获得的科研成果有:①大肠癌研究建细胞系填补国内空白。②建卵巢癌模型提供研究转移理想工具。③胃癌基础与临床研究达国内外先进水平。④肺癌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起示范作用。⑤头颈部恶性肿瘤转化型研究不断推进。⑥乳腺癌个体化治疗迈入分子靶向时代。⑦食管癌研究推陈出新前景辉煌。
宣世英[4](2009)在《原发性肝癌的生物病因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原发性肝癌形成中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HBsAg和HCV抗原表达进行了标记和分析,同时对其癌旁肝组织进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检测其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甲胎蛋白水平、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活性,并研究它们的相关性。结果100例肝癌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甲胎蛋白水平在HBV、HCV混合感染组中最高,单独HBV、HCV感染组次之,无病毒感染组最低,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HA、LN、C-Ⅳ、甲胎蛋白水平成正相关,肝癌患者出现免疫紊乱与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有关。结论肝癌患者的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背景直接影响肝癌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肝纤维化分期,并影响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甲胎球蛋白水平。一方面病毒的感染是肝癌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长期的病毒血症会加重肝脏组织病变,加强抗病毒治疗,减少肝组织病毒抗原表达,对肝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的生物病因学研究目的通过细菌培养、电子显微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螺杆菌感染与人类原发性肝癌(HCC)的相关性,为肝癌的致病机理和防治寻找有价值的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34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为实验组,22例其他肝病患者肝组织和2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15例结肠癌、15例子宫肌瘤作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相关功能基因cagA和vacA,16S rRNA的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确认,并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2、用螺杆菌属特异探针、Hp、Hh和Hf型特异性16S rRNA-cDNA探针对各组制成的冰冻切片标本进行原位杂交实验。3、电镜观察癌组织中细菌形态、位置。4、应用哥伦比亚培养基分离培养癌组织中的螺杆菌,并对培养阳性标本进行染色、电镜观察和尿素酶检测鉴定,并进一步检测16S rRNA、vacA和cagA基因。通过以上方法综合评价螺杆菌感染与HCC的相关性。结果1、34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有22例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阳性率为64.71‰25例胃癌标本有18例检出螺杆菌16S rRNA,阳性率为72%。其他对照组未扩增出16S rRNA基因。2、16S rRNA PCR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为Hp。序列测定表明,肝癌和胃癌组织中的螺杆菌16S rRNA序列与Hp序列有97.80%的同源性。3、肝癌组相关功能基因有3例cagA基因阳性,胃癌组有2例cagA基因阳性,均未扩增出vacA基因。4、原位杂交检测螺杆菌16S rRNA-mRNA阳性者均为Hp,其中肝癌组有22例,胃癌组有17例,结肠癌组1例,前两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其他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5、扫描电镜观察到2例肝癌标本中有原生质体定植于肝细胞之间,4例胃癌组织中观察到定植于胃癌癌旁组织粘膜上皮细胞之间。6、肝癌组培养出3例螺杆菌,分离阳性率8.82%,胃癌组6例,分离阳性率24%。经革兰染色、电镜、尿素酶、16S rRNA基因检测和序列测定结果证实为Hp感染。结论1、HCC患者肝组织中存在螺杆菌感染且感染率较高。2、螺杆菌感染与HCC可能存在相关性。
朱凤琴[5](2009)在《p16、p53和survivin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鳞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p16、p53和survivin在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C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CIN)及宫颈浸润性鳞癌(invasive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中的表达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了11例LCIN、11例HCIN和43例SC中p16、p53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状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 p16蛋白阳性表达定位在细胞核和(或)胞质内。LCIN组、HCIN组、SC组中的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90.9%和95.4%,呈上升趋势,与LCIN组相比,HCIN组和SC组阳性表达率均有显着性差异(χ2=7.071,P<0.05;χ2=21.942,P<0.01),且p16表达强度从LCIN、HCIN到SC组逐渐增强,呈正相关(rs =0.566,P<0.01)。在SC组织中p16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相关,中分化宫颈鳞癌(95.8%)和低分化宫颈鳞癌(100%)p1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鳞癌(50.0%)(P<0.05,P<0.01)。p16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和临床分期无相关性。2 p53蛋白阳性表达定位在细胞核内。LCIN组、HCIN组、SC组中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7.3%和51.2%,呈上升趋势,与LCIN组相比,HCIN组和SC组阳性表达率具有显着性差异(χ2=3.474,P <0.05;χ2=9.497,P <0.01),且p53表达强度从LCIN、HCIN到SC组逐渐增强,呈正相关(rs =0.394,P<0.01)。SC中p53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级均无相关性。3 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定位在细胞核和(或)胞质内。LCIN组、HCIN组、SC组中的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6%、63.6%和86.1%,呈上升趋势,与LCIN组相比,SC组阳性表达率有显着性差异(χ2=2.915,P <0.05),且survivin表达强度从LCIN、HCIN到SC组逐渐增强,呈正相关(rs =0.265,P<0.05)。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级无相关性。4宫颈SC中p16、p53和survivin三者表达的相关分析显示p16和p53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32,P< 0.01),余均无相关性。结论:1 p16、p53和survivin在LCIN、HCIN、SC中的表达呈逐渐升高趋势,提示它们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检测p16、p53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状况,尤其是p53的表达状况可能是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一重要标记物;3宫颈SC中p16的表达状况不仅与癌组织的发生相关,还与癌的分化有关,提示p16蛋白可能是判断宫颈癌预后的一重要标记物;4 p16、p53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娄诚[6](2008)在《肝细胞癌DNA甲基化谱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至今为止,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明了。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异常是肝癌中抑癌基因沉默,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拟建立肝癌DNA甲基化谱,探索肝癌发生表观遗传学机制,结合肝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探讨肝癌甲基化谱临床意义。本研究收集60例天津地区肝癌、相应癌旁、16例肝炎后肝硬化、5例慢性肝炎和5例正常肝组织,筛选消化道肿瘤中经常甲基化失活的8个肿瘤抑制基因,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确定所有标本在上述基因中的甲基化状态,分别建立上述组织DNA甲基化谱。结果显示,上述基因甲基化在肝癌中属高频发事件,该谱系具有中国地域特征和与乙肝相关病因特征。癌组织中RASSF1A(95%)、APC(90%)、GSTP1(73.3%)、p16(65%)、RIZ1(61.6%)和MGMT(60%)等基因甲基化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显示这些基因甲基化状态的肿瘤特异性。癌旁组织MGMT(41.6%)、GSTP1(40%)、RIZ1(25%)等基因甲基化率高于肝硬化组织(p<0.05),肝癌、癌旁和肝硬化组织中DNA甲基化谱的差异反映了肝癌中渐进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同时也提示,肝脏中GSTP1、RIZ1、MGMT等基因甲基化状态具有风险评估和早期诊断价值。在肝癌甲基化谱与临床病例资料的相关分析中,p16基因甲基化阳性患者平均年龄高于阴性患者,显示p16基因在老化与肿瘤发生中的双重作用。巨块型肝癌中MGMT基因阳性患者比例高于阴性患者,MGMT基因甲基化阳性患者无瘤生存期短于阴性患者,显示了肿瘤中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的预后评估价值。区域癌化是一种肿瘤起源理论,它不仅可用于解释肿瘤的多发、复发机制,而且在肿瘤风险评估、预后判断、分子边界和化学预防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该理论已在几乎所有人类组织、器官中得到证实,但肝脏中尚无人报道。我们通过肝癌、癌旁、肝硬化等组织甲基化谱比较发现,癌旁组织中存在具有肝癌特异性而与背景疾病无关的DNA甲基化异常,提示肝脏中区域癌化的存在。进一步我们对比了肝癌与癌旁组织间肝癌特异性基因甲基化谱的一致性,其中39(65%)例患者6基因甲基化状态完全一致,21(35%)例患者存在1-3个基因的不一致,提示肝癌克隆起源的复杂。在癌旁甲基化谱的生存分析中,RIZ1基因甲基化阳性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显示癌旁部位区域癌化现象的预后评估价值。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复发病例中,无论是癌旁RIZ1基因阳性病例还是小肝癌病例均有非切缘的局部复发趋势,提示基于区域癌化的第二区域肿瘤在肝癌复发中的地位。DNA甲基化异常并不改变核酸序列,因此与基因突变或缺失不同,肿瘤细胞中的DNA甲基化异常是可以逆转的,去甲基化治疗有望成为肿瘤防治的新型有效途径。目前研究较多的去甲基化药物5-氮-2’脱氧胞苷具有非特异的基因组去甲基化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但是由于独特的药理特性及潜在的诱发肿瘤风险,目前该药仅用于少数血源性肿瘤的临床治疗,该药物仍需进一步的机制探讨,优化用药方案,拓展抗肿瘤范围。此外,寻找更多低毒高效的去甲基化替代药物也是该领域的热点。中药苦参碱具有多种抗肿瘤机制,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癌基因表达增强,但是否具有去甲基化作用仍不清楚。为此,我们以5-氮-2’脱氧胞苷和不同浓度苦参碱分别处理肝癌细胞系HepG2,对处理后细胞进行细胞存活率、细胞形态、甲基化谱、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等检测,探讨两种药物的抗肿瘤机理。结果显示5-氮-2’脱氧胞苷可成功逆转基因组的高甲基化异常,恢复抑癌基因表达,诱导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但是5-氮-2’脱氧胞苷同样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而且其抗肿瘤作用起效慢,作用时间长。苦参碱具有细胞毒性和诱导分化两方面抗肿瘤机制,其中高浓度苦参碱以细胞毒性为主,低浓度苦参碱以诱导分化为主。低浓度苦参碱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但不能逆转甲基化失活的肿瘤抑制基因,提示其诱导分化作用与去甲基化机制无关。低浓度苦参碱可以诱导p16和p53基因表达增强,且呈浓度依赖性,结合此二基因作用途径与细胞周期改变的一致性,提示这两个基因高表达是苦参碱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刘海明[7](2007)在《食管癌变过程中cyclin D1和Rb的表达及其意义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也是本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在我国食管癌主要为鳞状细胞癌,大约占90%。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较差,经以手术为主的各种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小于30%,而如果能早期诊断,经手术等治疗,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食管癌疗效的关键。但是如何在食管癌高发地区确定高危个体,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仍未获得满意解决。食管上皮细胞的癌变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进行性发展的过程,目前有关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食管癌变的各个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分子变化,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或几种在食管癌变过程中比较特异的分子标志物,必将大大有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本实验从蛋白水平对cyclin D1与Rb基因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以期发现能用于食管癌前病变监控和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材料与方法1.第一部分,从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2001-2004年对林州市食管癌高危人群普查内镜活检标本中随机选择19例食管早期癌、20例异型增生以及10例正常食管黏膜标本;第二部分,从安阳市肿瘤医院在食管癌高发区同一个体相同病变部位两年前后的食管粘膜活检标本中,选择其中二年后复查发展为原位癌的17例病人的两次内镜活检标本作为试验组(癌变组),40例二年后复查仍处于异型增生状态者的两次内镜活检标本作为对照组(非癌变组)。另外选择20例同期相同地区内镜普查健康人正常食管上皮的活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 D1和Rb在上述各组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各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3.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着性检验采用x2检验和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以及Spearman相关分析。以a=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第一部分,cyclin D1在早期癌中与正常食管黏膜相比表达增高(P<0.05),Rb在早期癌中与正常食管黏膜相比表达降低(P<0.05)。cyclin D1和Rb两者各自在早期癌与异型增生、异型增生与正常黏膜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部分,在第一次活检中cyclin D1在试验组中的表达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二次活检中cyclin D1在试验组中的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表达的动态变化,两组之间比较,由阴性转为阳性状态的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始终维持在阴性状态的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两者各自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始终维持阳性和由阳性转为阴性者,两者各自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二年前后cyclin D1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二年前后cyclin D1的表达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Rb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活检中Rb在试验组中的表达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观察Rb的表达,两组之间比较,始终维持在阴性状态者以及由阴性转为阳性状态者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始终维持在阳性状态者和由阳性转为阴性者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二年前后Rb的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二年前后Rb的表达变化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cyclin D1和Rb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早期癌中,两者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1.cyclin D1基因的过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cyclin D1基因的异常可能是食管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并且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cyclinD1还不能作为预示食管异型增生具有发展为食管癌高度危险性的分子指标。2.Rb基因的缺失可能是食管癌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食管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Rb基因的异常在食管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是Rb还不能作为预示食管异型增生具有发展为食管癌高度危险性的分子指标。3.从食管异型增生到食管早期癌的转变过程中Rb基因功能异常可能主要是Rb蛋白的功能被其它基因的异常所抑制,而并不一定是Rb基因本身失活所致。4.Rb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既可以是本身表达的缺失,也可以是cyclin D1过表达所致,两者中有一个异常就具有相同的效果,不需要两者异常同时存在。
王海燕[8](2006)在《槲皮素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槲皮素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实验分组:胃癌细胞组(只加入MGC-803细胞)和槲皮素处理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槲皮素对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细胞毒活性。应用TUNEL (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染色法检测槲皮素诱导MGC-803细胞凋亡的作用。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16、C-myc的阳性表达率。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C-myc mRNA、P16 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40~100μmol/L范围内,槲皮素可显着抑制MGC-803细胞增殖(P <0.01),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TUNEL染色显示,槲皮素诱导48 h后,MGC-803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胃癌细胞组(P <0.01)。免疫组化检测表明,槲皮素处理组C-myc蛋白的表达下降,P16蛋白的表达增强,与胃癌细胞组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 <0.01)。半定量RT-PCR法检测人胃癌MGC-803细胞中C-myc、P16 mRNA含量的结果显示,槲皮素处理组C-myc mRNA水平下调,P16 mRNA水平上调,与胃癌细胞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槲皮素可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并能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C-myc蛋白表达和促进P16蛋白表达,下调C-myc mRNA的表达的同时上调P16 mRNA的表达而实现的。
吴继锋,邵晋晨,王道斌,秦蓉,张红[9](2005)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细胞过度增殖及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与胃癌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INK4、CyclinD1、P21WAF1、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INK4、CyclinD1、P21WAF1、P53的表达。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0.4%,显着高于癌旁组织(0%)(P<0.01);P53蛋白表达在粘液癌(0%)与高分化腺癌(65.4%)和低分化腺癌(68.2%)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CyclinD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过表达率为69.8%,显着高于癌旁组织(5.7%)(P<0.01)。P16INK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0.3%,显着低于癌旁组织(88.6%)(P<0.05)。P21WAF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6.4%,显着低于癌旁组织(56.6%)(P<0.01)。P16INK4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别为P<0.0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P16INK4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16INK4蛋白、P21WAF1蛋白低表达和CyclinD1蛋白、P53过度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P16INK4蛋白的低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田凯华,赵惠儒,赵凡,张林,曲恒春[10](200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p14ARF与p16INK4a和p53蛋白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检测p14ARF、p16INK4a和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情况,对它们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的p14ARF、p16INK4a和p5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14ARF、p16INK4a和p53蛋白总阳性率分别是72.5%,50.0%和52.5%,与癌旁正常组织(分别是95.0%,92.5%,2.5%)有显着性差异(P<0.01);非小细胞肺癌中p14ARF和p53蛋白表达异常与肿瘤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显着相关性;p16INK4a蛋白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但与肿瘤分期、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14ARF和p53蛋白在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2=-0.475(P<0.01),而p14ARF和p16INK4a蛋白表达无关;p14ARF蛋白在Ⅰ期病例中强阳性(+++)占阳性比例为41.7%,在Ⅲ期中强阳性(+++)比例为10.0%。结论:p14ARF、p16INK4a和p53三个基因在NSCLC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特别在肿瘤早期可能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p14ARF和p53基因在同一调节通路上;p14ARF、p16INK4a和p53蛋白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生物学检测指标。
二、胃癌患者P~(16)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患者P~(16)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PHLDB3、P53、Bax、Bcl-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PHLD与肿瘤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KLF2对胰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KLF2对胰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 |
1.研究背景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KLF2抑制胰腺癌的机制研究 |
1.研究背景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衰老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浙江省肿瘤医院科研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肠癌研究建细胞系填补国内空白 |
2 建卵巢癌模型提供研究转移理想工具 |
3 胃癌基础与临床研究达国内外先进水平 |
4 肺癌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起示范作用 |
5 头颈部恶性肿瘤转化型研究不断推进 |
6 乳腺癌个体化治疗迈入分子靶向时代 |
7 食管癌研究推陈出新前景辉煌 |
(4)原发性肝癌的生物病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研究对象 |
2.3 测试方法 |
3 结果 |
3.1 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HBsAg和HCV抗原的表达 |
3.2 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的差异表达研究 |
3.3 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的对比研究 |
3.4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肝组织纤维化、炎症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
3.5 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外周血AFP水平的对比研究 |
3.6 肝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活性细胞免疫状态检测 |
3.7 肝癌患者外周血血清学AFP水平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相对应细胞免疫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
3.8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活性对比研究 |
3.9 癌旁肝组织活动指数与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的对比研究 |
4 讨论 |
4.1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
4.2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
4.3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甲胎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
4.4 肝癌患者甲胎蛋白水平与T细胞亚群及NK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
4.5 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T细胞亚群及NK活性相关性的研究 |
4.6 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癌旁肝组织活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乙肝、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 |
第二部分 原发性肝癌与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试剂和耗材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细菌培养 |
2.2 扫描电镜 |
2.3 肿瘤组织DNA及细菌DNA PCR扩增结果 |
2.4 Southern杂交结果 |
2.5 DNA序列测定与比对结果 |
2.6 原位杂交结果 |
3 讨论 |
3.1 螺杆菌分离培养与电子显微镜检查 |
3.2 PCR检测螺杆菌属16SrRNA、vacA、cagA |
3.3 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 |
3.4 原位杂交检测癌组织中16SrRNA-mRNA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螺杆菌感染与肝脏疾病 |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相关性疾病 |
综述三 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 |
结论与创新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p16、p53和survivin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鳞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6)肝细胞癌DNA甲基化谱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和成果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一部分 肝细胞癌DNA甲基化谱及其临床意义 |
第一章 材料及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小结 |
第二部分 以DNA甲基化为基础的肝脏区域癌化研究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小结 |
第三部分 中药苦参碱与5-氮-2'-脱氧胞苷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分化的机制研究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一 DNA甲基化与肿瘤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区域癌化及其临床意义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致谢 |
(7)食管癌变过程中cyclin D1和Rb的表达及其意义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部分 食管癌变过程中cyclin D1和Rb的表达及其意义的前瞻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cyclin D1、Rb和p16基因与肿瘤 |
正文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8)槲皮素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槲皮素对人胃癌细胞MGC-803 增殖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细胞形态学改变 |
2 MTT 染色法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槲皮素对人胃癌细胞MGC-803 凋亡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2 TUNEL 法检测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槲皮素对人胃癌MGC-803 细胞中调控基因P16、C-MYC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C-MYC |
2 P16 |
第四部分 槲皮素对人胃癌MGC-803 细胞中调控基因P16 和C-MYC 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凝胶电泳及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显示C-MYC、P16MRNA 表达水平 |
2 半定量分析C-MYC、P16MRNA 表达水平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槲皮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调控 |
1 凋亡促进基因 |
2 凋亡抑制基因 |
3 双相调节基因-C-MYC 基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胃癌患者P~(16)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PHLDB3、P53、Bax、Bcl-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李雪.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KLF2对胰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和机制研究[D]. 戴月娣. 苏州大学, 2020(06)
- [3]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浙江省肿瘤医院科研发展历程[J]. 许沈华,毛伟敏,葛明华,高永良,凌志强,林能明,高赟. 中国肿瘤, 2013(12)
- [4]原发性肝癌的生物病因学研究[D]. 宣世英.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5]p16、p53和survivin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鳞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D]. 朱凤琴. 安徽医科大学, 2009(04)
- [6]肝细胞癌DNA甲基化谱实验研究[D]. 娄诚. 天津医科大学, 2008(12)
- [7]食管癌变过程中cyclin D1和Rb的表达及其意义的前瞻性研究[D]. 刘海明. 郑州大学, 2007(05)
- [8]槲皮素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 王海燕. 武汉科技大学, 2006(12)
- [9]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吴继锋,邵晋晨,王道斌,秦蓉,张红. 癌症, 2005(02)
- [10]非小细胞肺癌中p14ARF与p16INK4a和p53蛋白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J]. 田凯华,赵惠儒,赵凡,张林,曲恒春. 中国肿瘤临床,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