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S信息模拟程序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麒[1](2021)在《基于PC104架构的时间域航空电磁多信息流数据收录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时间域电磁法(TEM)在探测方面具有工作效率高、分辨能力强等优势。近年来,随着对地下金属类矿产资源的深入开发,TEM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航空TEM技术已日趋完善,TEM系统正朝着高可靠性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如何提高收录系统对晚期二次场信号的分辨能力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内容。因此,本文着眼于新一代收录系统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基于PC104架构设计了新一代的收录系统。该架构具有结构紧凑、功耗低的特点,与目前国内的CHTEM收录系统对比,整体系统高度缩小了一半,重量减轻了五分之四。时间域航空电磁领域二次场电压信号频率范围为0.1Hz~50k Hz,且发射系统关断后二次场电压信号衰减快、晚期量级为10-6V。基于二次场信号的上述特征,所以采用了24位A/D芯片CS5381进行电磁信号的收录,采样率为192k Sa/s。针对收录系统无法驱动发射系统发射双极性一次场脉冲信号的问题,本文设计并研制了基于PC104架构的FPGA航空电磁同步板卡。采用边沿检测技术将采集卡输出的采样时钟信号进行计数并分频,实现了收录系统向发射系统发射50Hz同步信号的目的。同时,采用时间戳的思想,运用串口字符检测技术,本文将GPS模块与数据采集卡模块两套异步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关联与整合,设计了UART通讯协议下的FPGA接收模块与串口流信息发送模块。经理论分析,相邻1Hz条件下,GPS的时间戳相差为192000,此时关联精度达到了5.2μs。该同步方案规避了PXI架构收录系统中使用的同步卡,采用数字逻辑电路的方法实现了系统之间的同步,且利用FPGA形成时间戳的信息关联方案也优于上一代收录系统利用上位机软件实现的ms级别的同步方法。针对多种信息的获取、显示与存储问题,在Labwindows/CVI软件平台下,本文利用多线程技术与队列技术,采用“乒乓”操作的方式实现了大数据量电磁信息的连续采集,并采用状态机的思想将不同的采集阶段划分。相较于Lab VIEW上位机软件,该方法实现了收录效率的提升。除实时收录软件外,本文还设计了适用于该收录系统的滤波方案,完成了对航空电磁数据的预处理。通过上位机软件进行滤波,将高频噪声的消除,使二次场电压信号更加平滑。本文通过对新的架构、硬件同步电路、软件上位机进行设计,研制了基于PC104架构的时间域航空电磁多信息流数据收录系统,并完成了室内及室外对收录系统的测试。实验结果证明,收录系统可以实现192k Sa/s采样率下三分量电压信息、发射电流信息和GPS串行信息的收录。通过对收录到的GPS时间戳进行分析,验证了同步关联方案的正确性。最后,收录系统完成了异常体实验,并利用航空电磁领域的抽道方案验证了异常金属体的存在。
贾鹏[2](2021)在《基于波束跟踪的高速移动场景Massive MIMO信道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相控阵天线借助移相器,可以快速改变相控阵天线的波束方向,具有增益高,波束指向精确,波束无惯性,可实现高速移动目标跟踪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高速移动场景大规模阵列天线波束无线信道覆盖角度较窄,只能涵盖角度和时延扩展较小的反射路径,会显着影响无线信道的小尺度衰落特性。除此之外,随着目标的高速移动,无线信道还将呈现显着的动态性,因此研究高速移动场景无线信道测量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基于原有宽波束静止场景无线信道测量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波束跟踪的高速移动场景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assive MIMO)无线信道测量方法,将相控阵天线步进跟踪算法与信道测量系统相结合,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基于相控阵的无线信道测量系统,编写一套基于相控阵天线的波束控制软件,重点阐述了相控阵天线波束控制软件的设计流程、设计界面以及步进跟踪算法以及理论可行性验证。2)基于信道衰落仿真器对无线信道测量方法、系统响应消除方法、定时误差消除方法和大尺度特征提取方法进行了验证。在电波暗室内对相控阵天线波束方向图,波束扫描和波束跟踪性能进行了测试,结合连续信道采集系统,提取了电波暗室内理想环境下的路径损耗、阴影衰落等大尺度衰落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走廊场景电波传播测量,对比了不同波束宽度下,信道多径功率时延分布的不同。测试发现窄波束信道多径成分大大减少,多径成分向时延较小位置聚集,频率选择性衰落减小,实现了发端空域滤波的效果。。3)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基于波束跟踪的高速移动场景Massive MIMO无线信道的大尺度传播模型,并对LOS场景和NLOS场景的功率时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速移动场景窄波束信道LOS场景多径成分大大减少,多径成分向时延较小位置聚集,并且随着波束宽度减小,路损因子增加,阴影衰落减小,信号越容易受到障碍物的影响。以上结论可为Massive MIMO系统在高速移动场景应用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赵志伟[3](2021)在《基于视觉导航的公路巡检无人机智能飞行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路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公路养护任务快速增重,在公路养护方面的投入也随之大幅增长。近年来出现的无人机公路巡检系统多为人工操作,巡检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公路巡检需求。公路路面环境干扰信息相对较少,公路中心标线具有持续性强和变化少的特点,公路巡检无人机可以沿公路中心标线进行自主视觉导航飞行。基于此,对公路巡检无人机视觉智能飞行控制算法进行研究,构建用于公路巡检的自主视觉导航无人机系统。目前基于视觉导航的无人机系统仍然以传统的多数据信息融合为主,传统多数据融合系统中视觉处理算法对地面目标检测效率较低,导致无人机系统飞行速度较慢,甚至出现无法飞行的情况。针对目前视觉导航无人机系统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根据公路巡检任务背景分析了公路巡检无人机平台自主视觉导航系统的设计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无人机平台公路中心标线检测和跟踪算法,引入视频判决框对公路中心标线跟踪结果进行判断分析,获得相应指令信息实现无人机智能控制。通过改进YOLOv3(You Only Look Once)模型网络结构和损失函数来提升目标检测模型准确度和速度。对检测到的信息使用Deep-SORT(Deep Simple Online Real-time Tracking)算法进行公路中心标线跟踪。目标检测和跟踪实验结果表明,公路中心标线的检测效率较之其他模型有着大幅度的提升,与几类典型目标跟踪模型相比,在跟踪准确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处理速度提升了数倍。最后基于Android和DJI Mobile SDK平台开发地面站APP,论述了开发平台和环境配置流程,设计了地面站APP的主要功能。在PC端对本文提出的无人机系统功能进行逐一模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完成根据预设航线对公路中心标线进行视觉循迹飞行。综上,本文以四旋翼无人机为平台,综合深度学习技术、目标跟踪技术、数据融合理念开发的基于视觉导航的公路巡检无人机智能控制算法和地面站APP平台改善了视觉导航无人机系统对地面目标信息识别效率差等问题,初步实现了公路巡检无人机的自主视觉导航飞行。
张来[4](2020)在《基于树莓派的PM2.5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PM2.5对人类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目前PM2.5浓度的监测主要依靠官方建立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单个站点的建设成本高昂,站点分布不均,无法实现细粒度的PM2.5浓度监测。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设计各种机器学习算法对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学习与分析,就能对当前或者未来的事件进行估算,尤其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推荐系统等领域已经成绩斐然。因此,使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PM2.5浓度监测是一项值得深究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主要工作以及系统中使用到的关键技术。之后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给出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并描述了各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论文工作基于参与式感知平台实现,由树莓派、服务器、客户端组成。树莓派负责拍摄图像并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根据图像的EXIF信息爬取对应的气象数据,并使用亮度归一化、图像分割等技术进行图像预处理,提取出与PM2.5浓度相关性高的图像特征。在此基础之上,以图像特征、气象特征作为输入特征数据,调用离线训练形成并适合处理时序数据的LSTM算法模型进行PM2.5浓度数值估算。客户端负责对树莓派进行初始化设置、站点管理以及获取实时PM2.5浓度数据。论文最后进行了功能模块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及稳定性并对全文做出了总结。基于树莓派的PM2.5监测系统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实现PM2.5浓度的细粒度监测,为感知平台用户提供周围实时PM2.5浓度监测、PM2.5浓度趋势变化等服务。用户能够获得不同场景的空气质量状况,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合理规划出行。并且,收集到的图像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能够为政府进行城市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郑翔[5](2020)在《无线可充电传感网络的节点监控与充电路径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在很多领域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节点供电问题一直都是制约WSN发展的瓶颈。传统供电方式中,干电池和新型能源供电会受到电池容量和所处环境制约。而在WSN中部署很多静态充电设备的方式会增加系统成本,针对传统节点供电方式的不足,采用无线供电的方式,按照规划好的路线使移动充电小车为节点动态充电,物联网平台对节点进行监控。解决了WSN供电方式中长期存在的接触磨损问题,同时达到了充电路径科学化,节点状态可视化的目标。在完成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了节点和无线充电平台的硬件设计、节点嵌入式端的软件开发和物联网OceanConnect平台上的软件配置、移动充电小车路径规划算法实现等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移动充电小车可以为节点正常充电,节点采集电池电压、功耗、环境温湿度信息并成功上传到OceanConnect平台上清晰显示,OceanConnect平台可正常下达指令,收到指令的节点将采集的GPS信息上传。在粒子群算法为蚁群算法提供迭代初期信息素指导后,增强了蚁群算法全局搜索能力。用改进后的蚁群算法为移动充电小车设计的最短哈密顿回路在距离方面相较基本蚁群算法有明显的缩短。按照实验预设的目的搭建好机器人平台,并将设计好的栅格法、改进蚁群算法和动态窗口算法引入到ROS系统的相应功能包中,来作为科学的避障策略,经测试Turtlebot机器人可成功躲避静动态障碍物。最后,在Matlab平台上将改进蚁群算法和基本蚁群算法作对比。得出,在最短路径方面,改进蚁群算法缩短了 1.08%;完全收敛时迭代次数减少了 61.8%。由此可知,改进蚁群算法更适合作为移动充电小车的路径规划算法。并完成了移动充电小车行进过程中的避障实验,结果表明,Turtlebot机器人对障碍物反应灵敏,可以成功避障,在ROS系统中产生此路径规划图。图[67]表[6]参[71]
韩亚洲[6](2020)在《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在无线通信的迅速发展下,促使6GHz频率以下频段的使用越来越多。除了现在常用的3G、4G通信网络系统以外,国内的5G通信网络系统已在3300~3600MHz、4800~5000MHz两个6GHz以下频段进行商业试用,国内无人机工作频段、WIFI工作频段为2.4GHz和5.8GHz以及各类无线电台工作频段等众多频段的使用,导致6GHz以下的频谱是越发紧张。并且频谱的使用频带越来越宽,所以合理使用和分配频谱资源可有效促进无线电频谱的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大量非法无线电设备的涌入,不仅占用了部分合法频谱的频段导致信号之间相互干扰,而且还降低了频谱的利用率,导致频谱使用拥挤,频谱监测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维护空中无线电波秩序,增加对频谱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对非法无线电设备的定位精度,加强对无线电设备的有效管理,无线电频谱的监测是前提。基于此,针对频谱监测需求,本文结合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电磁空间频谱感知装置设计与开发”,研究并设计了一款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频谱感知范围20MHz~6GHz,覆盖了常用的民用频段,可以对环境中存在的射频信号进行有效的监测,也可对无线电非法设备或感兴趣的信号进行定位查找,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对认知无线电提出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结合实际项目需要对课题涉及的技术进行深度研究,提出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2)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硬件设计与制作,包括射频接收单元、GPS实时授时单元、网络继电器单元以及网络传输单元,详细描述各单元的主要电路并制作出硬件实物。其中射频接收单元解决了宽带射频接收机镜像频率分量多带来的干扰,所需滤波数量多等技术难点,重点研究了两级混频及20MHz~6GHz频段的合理划分的两级超外差接收结构。采用LTE-6T模块方案设计的GPS授时单元,不仅提高了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自身的定位精度,还可为采集的频谱提供高精度的时刻点。(3)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的软件设计。对于GPS实时授时单元的软件、网络继电器单元的软件设计以及射频接收单元与工控机通信设计,傅里叶变换算法的软件实现以及时差(TDOA)定位算法的软件实现。(4)对各单元及整体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成功应用于2019年高考安全保障中,并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和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TDOA定位测试。首先对系统设备的各单元进行了指标测试及分析,其中GPS实时授时单元输出的最高精度可达0.1Hz@10MHz。并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联调测试,在20~1000MHz内最大衰减2d Bm,在1000~6000MHz频率范围内基本保持线性衰减,即1d Bm/@1GHz,符合项目精度要求。设备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和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TDOA定位测试,分别进行了近场测试和远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3千米的近场定位测试最大圆误差不超过27米;20千米的远场定位测试最大圆误差不超过200米。
安奕龙[7](2020)在《基于GPS的测时仪设计》文中提出近些年,随着高新武器测试需求的不断提升,兵器测试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测时仪是弹丸飞行参数测量的必备仪器,特别是远距离全弹道飞行时间的测时仪,其发展与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针对现有测时仪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统一时间基准且测时范围较小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stem,GPS)y信号来获取统一的时间信息的测时仪,通过GPS信号可使异地的多台测时仪统一在同一个时间基准,同时可进行长时间测时。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熟悉测时仪的相关技术背景,包括国内外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介绍以及测时仪的发展现状分析,依据测时仪的测量原理和技术指标完成基于GPS测时仪的总体方案设计。2.完成测时仪的硬件电路设计。硬件电路为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ayr,FPGA)为主控芯片的集成电路,采用模块化思想对电路进行分区域设计,包括:GPS信号接收电路,接收GPS-OEM模块的秒脉冲信号和数据信息,并与本地时钟进行同步;脉冲信号输入隔离电路,采用高速光电耦合器接收输入的脉冲信号,进行地线隔离后传输给测时模块电路;通讯与数据显示电路,保证FPGA数据能有效的传输,实时计算出弹丸飞行速度并进行显示,设计了以太网电路,便于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3.基于设计的硬件电路完成测时内部逻辑的设计。工作流程包括:接收来自GPS模块的数据信息,进行解析后提取UTC时间;将接收到的秒脉冲信号与本地时钟进行同步操作;接收弹丸过幕脉冲信号,通过本地时钟和逻辑计数器测量两个信号的时间间隔,进而可将脉冲信号同步到世界协调时间(Universal Tme Ci oordinated,UTC)时间;完成计数器数据的读取;依据输入的靶距计算出弹丸飞行速度,并通过显示单元进行显示,同时可以太网传输给电脑供数据的记录与日志的编写。4.对设计的测时仪进行现场调试与实地测试,实验验证了,测时功能符合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张玉辰[8](2020)在《基于动态门槛阈值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终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 System,ACNS)是一种事故后安全技术,旨在提高救援机构的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提高乘员的存活率。车辆发生事故后,ACNS可以通过迅速通知紧急医疗服务机构来降低碰撞后的死亡率,发送的事故信息可以帮助救援中心快速锁定事故地点,判断事故严重性和预测乘员伤情,以便迅速将乘员从事故现场解救出来,并帮助迅速转移到适当的医院或创伤中心。门槛阈值对于以加速度信号触发的ACNS的抗干扰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ACNS门槛阈值根据路面状况动态匹配进行了研究,并对ACNS终端的软硬件进行了设计。根据不同工况和路面条件下的车身纵向加速度峰值和不同门槛阈值对应的碰撞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分析门槛阈值对ACNS抗干扰性和准确性的影响。分析和比较ACNS主要触发算法,选定移动窗积分法,对30km/h车速下的台车碰撞试验加速度以8ms窗宽进行移动积分,将8ms窗宽内的速度变化量峰值1.91m/s设为ACNS的触发阈值。根据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与国际平整度指数(International Roughness Index,IRI)的换算关系推导IRI与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均方根的关联关系,基于CarSim路面和车辆仿真模型获取不同IRI对应的车身垂向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均方根值和AF等级标准路面的IRI值对应的车身纵向加速度峰值,确立“车身垂向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均方根—IRI”和“IRI—门槛阈值”的关联模型,设计门槛阈值动态匹配算法。分析ACNS终端的功能需求,对终端硬件进行设计,选择微处理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GPS模块、SD卡、GSM模块和LCD显示屏的适用产品和型号,设计各个模块和微控制器的接口、微控制器外围电路和终端电源电路。对ACNS终端的功能进行软件实现,完成各个模块初始化,加速度信号采集和存储,GPS信息接收,发送和显示事故信息。并且编写触发算法和门槛阈值动态匹配算法程序。进行实车道路试验,ACNS终端采集车辆在不同路面上行驶的三个方向的加速度信号,同时搭建高精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和上位机的采集系统验证ACNS终端采集的加速度数据的准确性;读取SD卡中台车碰撞试验数据测试终端的触发情况,触发时能够发送地理位置、碰撞时间和速度变化量等信息,并在LCD显示屏上进行显示。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ACNS终端能够实现门槛阈值根据路面状况动态匹配,且能够识别碰撞严重性,触发时发送准确的碰撞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李猛文[9](2020)在《遥爆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遥爆系统是石油勘探中的重要设备,主要用于震源的激发以及数据采集的启动。目前国外遥爆产品都比较成熟并已商用化,但在国内还没有可以商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爆设备。为了满足遥爆系统国产化的需求,本文在广泛参考国外遥爆系统的设计和功能的基础上,展开遥爆系统的软硬件系统设计研究,在硬件上对部分电路进行了改进并实现了系统功能,在软件实现方面也进行了优化处理,最终完成了整个遥爆系统的样机测试。具体而言,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针对项目指标需要和遥爆系统需满足的功能和性能,对遥爆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总体设计。在该总体设计中,硬件平台采用ARM+FPGA的主体架构,该架构将ARM可用操作系统和FPGA上具有大量的接口的优点相结合,使设计的硬件平台不仅便于软硬件系统的实现与升级,还具有以下优点:利用FPGA上丰富的时钟资源可以提高设备之间的时间同步精度;软件可采用多进程加多线程结合的架构,把不同的功能放在不同的线程中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放在不同的进程中实现。2.在完成了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基础上对部分硬件电路进行实现。首先根据电路要实现的功能对电路框架进行设计,然后根据功耗、温度等指标合理地选择元器件,最后通过查阅相应器件的数据手册对电路进行实现,如LCD显示电路、显示屏背光电路、串口扩展电路、电阻和电压测量电路等,在硬件电路实现后测试结果表明这些硬件电路均能够正常稳定工作。3.在搭建完成的系统硬件平台上,对遥爆系统功能进行了软件实现。由于FPGA具有丰富的时钟资源以及ARM端驱动开发时间周期较长,所以在FPGA端实现那些时间精度要求高或者在ARM端实现时需要编写相应驱动的功能,包括供电电压和雷管电阻测量功能以及音频发送功能。同时,ARM上可以使用操作系统,方便了软件的开发和扩展,所以其余功能都在ARM端实现,包括linux系统的移植、串口扩展功能的软件配置与调试、蓝牙读写设备参数配置与功能的实现、GPS授时定位功能的软件配置与实现、LCD显示设备参数配置与功能的设置、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系统实现。此外,针对在遥爆系统上数据保存的问题,还提出了一种在遥爆系统上有效保存数据的算法,解决了数据不一致性问题和在有限存储容量下不能保存理论上无限数据的问题。4.在完成了系统功能开发之后先对各个功能模块单独进行验证,通过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以及linux系统的打印信息等方法,证明了本文所完成的各个功能模块均能正常稳定运行并且满足雷管电阻测量误差不能超过±10%的项目要求。接着对遥爆系统进行总体测试,测试在实验室坏境下进行,测试流程模拟野外石油勘探流程,在测试过程中本文所完成的软件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
王高飞[10](2020)在《自助式AdBlue加注机的选址优化与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外柴油车保有量逐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的柴油车尾气排放标准也变得日益严格。在上述背景下,AdBlue(欧洲柴油车尾气处理液,又称车用尿素)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面对欧洲地区广阔的AdBlue市场需求,英国AIR-Serv公司研发了自助式AdBlue加注机,并且课题组在2019年为此加注机研发配备了具有多种支付方式的支付终端,完成了加注机应用的前期准备。针对自助式AdBlue加注机大面积推广的应用需求,本论文研究设计了加注机在应用中的选址方案以及在运行管理时的远程监控系统。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自助式AdBlue加注机的选址优化问题。加注机的选址工作是具体部署加注机的首个环节,良好的选址方案能够充分发挥加注机的服务能力,增加企业利润及用户体验。本课题结合集合覆盖思想构建了自助式AdBlue加注机选址模型,提出了加注机选址优化方案。在该方案中,通过部署最少数量的AdBlue加注机即可覆盖整个目标区域,节约了企业投入成本,同时使加注机的服务能力与区域内的需求量相匹配。论文工作为AIR-Serv公司部署AdBlue加注机时的选址工作提供了量化评估支持。2)设计自助式AdBlue加注机远程监控系统。本文结合实际应用需求,采用时下流行且性能良好的NB-Io T物联网技术,研究设计了针对自助式AdBlue加注机的远程监控系统。其中,硬件方面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电源、数据采集、NBIo T无线通信等模块的电路设计。软件方面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表、Web应用等。系统设计成功后,管理人员可直接通过浏览器查看加注机的实时或历史数据,包括设备状态参数、报警信息等。本文设计的监控系统能够满足企业对加注机运行过程中的监控管理需求。3)对监控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能够实现预期的设计目标。在课题组和英国AIR-Serv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研究的监控系统已应用在合作企业生产的各台自助式AdBlue加注机上,实现了产品化。本课题研究内容能够有效解决AIR-Serv公司在大面积推广自助式AdBlue加注机时所遇到的选址及远程监控问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二、GPS信息模拟程序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信息模拟程序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C104架构的时间域航空电磁多信息流数据收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航空TEM原理与收录系统平台架构设计 |
2.1 时间域电磁法原理 |
2.2 收录系统方法分析 |
2.2.1 收录系统采样定理分析 |
2.2.2 收录系统信息存储分析 |
2.3 直升机TEM收录系统信息组成 |
2.4 时间域航空电磁收录系统指标需求 |
2.5 时间域航空电磁收录系统平台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信息流数据收录系统硬件设计 |
3.1 收录系统数据采集卡的功能介绍 |
3.2 收录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3.3 收录系统FPGA同步模块数字逻辑电路设计 |
3.4 收录系统与发射系统的同步实现 |
3.5 收录系统与GPS模块的异步关联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信息流数据收录系统软件设计 |
4.1 实时数据收录软件设计 |
4.1.1 多信息流数据收录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4.1.2 存储时间与电磁数据传输的最优方案设计 |
4.1.3 串口信息的实时收录与存储 |
4.1.4 上位机软件界面显示与功能显示 |
4.2 预处理软件设计 |
4.2.1 多信息流数据解析 |
4.2.2 电磁数据信息滤波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收录系统数据结果与分析 |
5.1 室内结果测试 |
5.2 室外结果测试 |
5.3 数据预处理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波束跟踪的高速移动场景Massive MIMO信道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移动场景无线信道测量现状 |
1.2.2 Massive MIMO无线信道测量现状 |
1.2.3 高速移动场景波束跟踪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2 无线信道特征研究与波束跟踪原理 |
2.1 无线信道传播特征 |
2.1.1 大尺度特征 |
2.1.2 小尺度特征 |
2.2 无线信道测量方法 |
2.3 波束控制原理 |
2.4 波束跟踪原理 |
2.5 本章小节 |
3 测量系统搭建及系统模块测试 |
3.1 系统架构描述 |
3.2 软件设计 |
3.2.1 软件总体设计 |
3.2.2 串口通信协议 |
3.2.3 波束跟踪的设计与实现 |
3.3 相控阵天线电波暗室测试 |
3.3.1 相控阵天线系统测试 |
3.3.2 铷钟频偏测试 |
3.3.3 GPS模块测试 |
3.3.4 信道采集系统线性工作范围测试 |
3.3.5 功率放大器线性工作范围测试 |
3.3.6 连续采集软件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衰落仿真验证及实际场景测试 |
4.1 信道衰落仿真验证 |
4.1.1 系统响应消除测试 |
4.1.2 多径测试 |
4.2 相控阵天线电波传播测量 |
4.2.1 路损测试 |
4.2.2 相控阵天线波束跟踪测试 |
4.3 室内走廊场景电波传播测量 |
4.3.1 真实信道无线信道系统响应消除测试 |
4.3.2 发射功率对PDP影响 |
4.3.3 波束宽度对PDP的影响 |
4.4 高速移动场景电波传播测量 |
4.4.1 高速移动场景测试过程 |
4.4.2 高速移动场景相控阵天线测试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视觉导航的公路巡检无人机智能飞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公路巡检领域研究现状 |
1.2.2 无人机自主视觉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无人机目标检测及跟踪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相关技术 |
2.1 公路视觉巡检无人机作业需求 |
2.2 系统设计 |
2.3 系统组成 |
2.4 无人机飞行平台 |
2.4.1 机身模块 |
2.4.2 机载开发板 |
2.4.3 机载摄像模块 |
2.5 目标检测及跟踪算法基础 |
2.5.1 卷积神经网络 |
2.5.2 目标跟踪算法 |
2.6 地面站开发环境 |
2.6.1 Android平台 |
2.6.2 DJI Mobile SDK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中心标线识别及智能控制算法设计 |
3.1 公路路面图像获取及预处理 |
3.1.1 公路路面图像获取 |
3.1.2 图像预处理 |
3.2 目标检测网络 |
3.2.1 YOLOv3网络基础 |
3.2.2 跨阶段局部网络 |
3.2.3 GIOU损失函数 |
3.2.4 目标检测网络构建流程 |
3.2.5 YOLO-Highway网络模型 |
3.3 公路中心标线跟踪 |
3.3.1 卡尔曼滤波算法 |
3.3.2 基于Deep-SORT公路中心标线跟踪算法 |
3.3.3 数据融合控制 |
3.4 实验分析 |
3.4.1 YOLO-Highway模型实验分析 |
3.4.2 Deep-Sort目标跟踪实验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公路巡检无人机自主视觉导航系统设计 |
4.1 开发环境配置 |
4.1.1 导入DJI mobile SDK及高德AMAP SDK |
4.1.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 地面站APP开发 |
4.3 公路巡检无人机系统自主飞行实现 |
4.4 系统测试 |
4.4.1 测试环境及方案 |
4.4.2 公路中心标线检测及跟踪测试 |
4.4.3 无人机沿路飞行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树莓派的PM2.5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工作 |
1.3.1 树莓派初始化与图像数据收集 |
1.3.2 服务器功能模块实现 |
1.3.3 客户端开发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服务器开发相关技术介绍 |
2.1.1 Spring Boot框架 |
2.1.2 Maven |
2.1.3 JSON对象标记 |
2.2 MQTT内网穿透相关技术介绍 |
2.3 机器学习相关技术介绍 |
2.3.1 卷积神经网络 |
2.3.2 循环神经网络 |
2.4 Android平台相关技术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树莓派PM2.5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
3.1 业务场景描述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用户角色分析 |
3.2.2 树莓派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3 服务器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4 客户端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稳定性需求 |
3.3.2 可靠性 |
3.3.3 易用性需求 |
3.4 系统运行环境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树莓派PM2.5监测系统功能概要设计 |
4.1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4.2 系统软件层次架构设计 |
4.3 树莓派子系统概要设计 |
4.3.1 树莓派初始化设置模块 |
4.3.2 图像数据收集模块 |
4.3.3 MQTT订阅模块 |
4.4 服务器子系统概要设计 |
4.4.1 数据爬取模块 |
4.4.2 PM2.5浓度估算模块 |
4.4.3 树莓派站点管理模块 |
4.4.4 MQTT代理模块 |
4.5 客户端子系统概要设计 |
4.5.1 树莓派初始化设置模块 |
4.5.2 树莓派站点管理模块 |
4.5.3 PM2.5浓度估算模块 |
4.5.4 基础功能模块 |
4.5.5 MQTT发布模块 |
4.6 数据模型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树莓派PM2.5监测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树莓派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1 树莓派初始化设置模块 |
5.1.2 图像数据收集模块 |
5.1.3 MQTT订阅模块 |
5.2 服务器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数据爬取模块 |
5.2.2 PM2.5浓度估算模块 |
5.2.3 树莓派站点管理模块 |
5.2.4 MQTT代理模块 |
5.3 客户端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树莓派初始化设置模块 |
5.3.2 树莓派站点管理模块 |
5.3.3 PM2.5浓度估算模块 |
5.3.4 基础功能模块 |
5.3.5 MQTT发布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功能测试 |
6.1 白盒测试 |
6.2 黑盒测试 |
6.2.1 树莓派功能模块黑盒测试 |
6.2.2 服务器功能模块黑盒测试 |
6.2.3 客户端功能模块黑盒测试 |
6.3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系统应用情况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无线可充电传感网络的节点监控与充电路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WSN概述 |
1.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1.3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概述 |
1.1.4 NB-IoT技术概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2 系统整体研究方案及硬件结构设计 |
2.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1.1 节点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2.1.2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平台设计 |
2.1.3 监控系统中NB-IoT总体架构 |
2.1.4 充电网络模型 |
2.2 节点电路设计 |
2.2.1 主控芯片 |
2.2.2 电源供电模块 |
2.2.3 串口电平转换电路 |
2.2.4 NB-IoT通信模块 |
2.2.5 GPS模块 |
2.2.6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2.2.7 功耗检测电路设计 |
2.2.8 温湿度检测模块 |
2.3 充电平台硬件设计 |
2.3.1 逆变电路设计 |
2.3.2 驱动电路设计 |
2.3.3 感应耦合式线圈 |
2.3.4 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
2.3.5 节点充电管理电路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节点和OceanConnect平台端软件设计 |
3.1 软件架构 |
3.2 仿真器选取 |
3.3 STM32程序设计与实现 |
3.3.1 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
3.3.2 STM32的主程序设计与实现 |
3.3.3 STM32的AT指令发送程序设计与实现 |
3.3.4 节点数据采集程序设计与实现 |
3.3.5 节点数据传输程序设计与实现 |
3.3.6 MCU和NB-IoT模组通信基础 |
3.4 终端设备入网 |
3.5 云服务器分析 |
3.6 NB-IoT通信模块接入OceanConnect平台 |
3.6.1 OceanConnect平台接入流程 |
3.6.2 设计Profile文件 |
3.6.3 编解码插件的设计与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4 移动充电小车路径规划 |
4.1 实际问题分析与路径规划策略选取 |
4.2 规划最短遍历路径 |
4.2.1 蚁群算法 |
4.2.2 粒子群算法 |
4.2.3 改进实验设计 |
4.2.4 最短节点遍历路径规划仿真实现 |
4.3 节点到节点全局路径规划设计 |
4.3.1 路径搜素方法的选取 |
4.3.2 避障传感器 |
4.3.3 避障算法 |
4.4 搭建机器人软件平台 |
4.4.1 激光数据处理 |
4.4.2 系统软件功能包封装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及实验分析 |
5.1 节点测试 |
5.2 OceanConnect平台上实验分析 |
5.3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及避障实验 |
5.3.1 机器人平台硬件准备 |
5.3.2 Turtlebot机器人自主导航的具体过程 |
5.3.3 Turtlebot机器人位置姿态初始化 |
5.3.4 机器人开始自主导航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组织结构 |
第2章 空间电磁感知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2.1 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整体构架 |
2.2 本文实现的主要指标与难点 |
2.3 混频器基本原理及参数 |
2.3.1 混频器基本原理 |
2.3.2 双平衡混频器主要电参数 |
2.4 镜像频率 |
2.5 信号采样理论 |
2.5.1 Nyquist采样定理 |
2.5.2 带通采样定理 |
2.6 无源到达时间差定位算法 |
2.6.1 到达时间差(TDOA)定位算法基本原理 |
2.6.2 最大似然函数定位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硬件设计 |
3.1 射频接收单元硬件设计 |
3.1.1 一级混频频率规划 |
3.1.2 二级混频频率规划 |
3.1.3 滤波电路设计 |
3.1.4 放大电路设计 |
3.1.5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1.6 供电电路 |
3.1.7 射频接收单元硬件实现 |
3.2 GPS实时授时单元设计 |
3.2.1 控制电路设计 |
3.2.2 控制板电源电路设计 |
3.2.3 GPS核心电路设计 |
3.2.4 温补压控晶振电路设计 |
3.2.5 GPS通信接口设计 |
3.2.6 GPS实时授时单元的硬件实现 |
3.3 网关单元硬件设计 |
3.3.1 SIM7600CE核心电路设计 |
3.3.2 通信模块供电电路设计 |
3.3.3 串口电平转换电路设计 |
3.3.4 USIM卡接口电路 |
3.3.5 网关单元的硬件实现 |
3.4 网络继电器单元 |
3.4.1 网络接口设计 |
3.4.2 继电器驱动电路设计 |
3.4.3 网络继电器单元硬件实现 |
3.5 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结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软件设计 |
4.1 GPS实时授时单元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1 10MHz的驯服工作机理分析 |
4.1.2 NEMA-8310协议原理分析 |
4.2 射频接收单元与工控机通信的软件设计 |
4.2.1 DDR3 SDRAM存储器模块设计 |
4.2.2 USB3.0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4.3 网络继电器机理分析 |
4.4 傅里叶变换算法的实现 |
4.4.1 时钟模块设计 |
4.4.2 FFT算法实现 |
4.5 TDOA算法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单元测试 |
5.1.1 GPS授时单元测试 |
5.1.2 网络继电器单元测试 |
5.2 空间感知系统设备测试 |
5.2.1 稳定性测试 |
5.2.2 单频点测试 |
5.2.3 频段扫描测试 |
5.2.4 实地应用测试 |
5.3 定位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1 近场定位测试 |
5.3.2 远场定位测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GPS的测时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测时仪的应用现状 |
1.2.1 在初速测量中的应用 |
1.2.2 在射击密集度测量中的应用 |
1.2.3 在全弹道飞行时间测量中的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总体方案设计 |
2.1 概述 |
2.2 测时仪的工作原理 |
2.3 系统组成 |
2.3.1 硬件电路模块组成 |
2.3.2 逻辑电路组成 |
2.4 测时仪功能与主要技术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硬件系统设计 |
3.1 概述 |
3.2 FPGA选型 |
3.2.1 Altera和Xilinx的发展与区别 |
3.2.2 芯片选型 |
3.3 测时仪电路 |
3.3.1 主动模式配置 |
3.3.2 JTAG配置 |
3.3.3 存储电路 |
3.3.4 晶振电路 |
3.3.5 电源电路 |
3.3.6 GPS通讯电路 |
3.3.7 数码管显示电路 |
3.3.8 串口通讯电路 |
3.3.9 信号隔离电路 |
3.3.10 以太网电路 |
3.4 测时仪PCB设计 |
3.4.1 Cadence软件 |
3.4.2 PCB布局布线要求 |
3.4.3 电路板PCB绘制 |
3.5 本章小结 |
4 逻辑电路模块设计 |
4.1 概述 |
4.2 GPS信息接收模块 |
4.2.1 GPS的信号特征及报文 |
4.2.2 GPS信号获取模块 |
4.3 GPS信息解析模块 |
4.4 时间同步逻辑模块 |
4.5 测时逻辑模块 |
4.6 绝对时间综合模块 |
4.7 串口与以太网通信模块 |
4.7.1 串口通信 |
4.7.2 数码管 |
4.7.3 以太网与上位机通信 |
4.8 本章小结 |
5 电路调试与实验分析 |
5.1 系统硬件的调试 |
5.1.1 电源电路调试 |
5.1.2 XC6SLX16最小系统调试 |
5.1.3 JTAG接口调试 |
5.1.4 串口调试 |
5.1.5 存储单元调试 |
5.1.6 显示单元调试 |
5.1.7 以太网调试 |
5.1.8 GPS模块的调试 |
5.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2.1 测时仪测量范围及精度实验 |
5.2.2 联调实验 |
5.2.3 实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动态门槛阈值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ACNS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原理及触发算法 |
2.1 ACNS原理 |
2.2 ACNS触发算法和阈值 |
2.2.1 ACNS触发算法 |
2.2.2 ACNS阈值 |
2.3 门槛阈值对ACNS的影响 |
2.3.1 门槛阈值对ACNS抗干扰性的影响 |
2.3.2 门槛阈值对ACNS准确性的影响 |
2.4 ACNS触发阈值的设置 |
2.4.1 移动窗积分法原理 |
2.4.2 触发阈值的设定 |
2.4.3 ACNS触发算法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CNS门槛阈值动态匹配算法 |
3.1 路面不平度评价指标 |
3.1.1 功率谱密度 |
3.1.2 国际平整度指数 |
3.1.3 加速度功率谱密度 |
3.2 车身垂向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均方根与IRI的关联关系 |
3.3 IRI与门槛阈值的关联关系 |
3.4 基于动态门槛阈值的ACNS触发算法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CNS终端硬件设计 |
4.1 ACNS终端总体设计 |
4.1.1 ACNS终端功能需求 |
4.1.2 ACNS终端硬件总体设计 |
4.2 模块选型及接口设计 |
4.2.1 微控制器 |
4.2.2 加速度传感器 |
4.2.3 GPS模块 |
4.2.4 SD卡 |
4.2.5 GSM模块 |
4.2.6 LCD显示屏 |
4.3 微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
4.4 ACNS终端电源设计 |
4.5 ACNS终端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CNS终端软件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和资源 |
5.2 加速度信号采集和处理 |
5.2.1 初始化MPU6050 |
5.2.2 加速度信号采集 |
5.2.3 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均方根值的计算 |
5.3 加速度数据存储 |
5.3.1 SD卡初始化 |
5.3.2 数据存储 |
5.4 GPS数据接收 |
5.5 GSM短信发送 |
5.6 LCD信息显示 |
5.6.1 ILI9341 初始化 |
5.6.2 LCD显示 |
5.7 软件总体流程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CNS终端试验 |
6.1 试验目的 |
6.2 实车道路试验 |
6.2.1 试验车辆和试验路段 |
6.2.2 采集系统 |
6.2.3 试验过程 |
6.2.4 结果分析 |
6.3 ACNS触发测试实验 |
6.3.1 数据来源 |
6.3.2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专利申请 |
参加的项目 |
(9)遥爆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主要结构 |
2.2 系统的主要功能 |
2.3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2.4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2.4.1 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总体设计 |
2.4.2 基于FPGA的软件总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系统的实现 |
3.1 存储电路的实现 |
3.1.1 存储器件的选取 |
3.1.2 NAND FLASH外围电路的实现 |
3.2 雷管电阻和供电电压测量电路的实现 |
3.2.1 雷管电阻测量电路设计 |
3.2.2 供电电压测量电路设计 |
3.2.3 电流源器件的选取 |
3.2.4 ADC器件的选取 |
3.2.5 电源电压测量电路的实现 |
3.2.6 雷管电阻测量电路的实现 |
3.2.7 雷管电阻测量控制电路 |
3.2.8 ADC电路 |
3.2.9 雷管电阻测量误差分析 |
3.3 显示电路的实现 |
3.3.1 显示器件的选取 |
3.3.2 显示电路的实现 |
3.4 串口扩展电路的实现 |
3.4.1 串口扩展器件的选取 |
3.4.2 串口扩展电路的实现 |
3.5 音频发送电路的实现 |
3.5.1 音频芯片的选取 |
3.5.2 音频发送电路的实现 |
3.6 按键电路的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系统的实现 |
4.1 linux系统移植 |
4.1.1 linux系统介绍 |
4.1.2 ARM开机流程简介 |
4.1.3 UBOOT的修改 |
4.1.4 NAND FLASH结构介绍 |
4.1.5 NAND FLASH命令介绍 |
4.1.6 固化linux系统到NAND FLASH |
4.2 串口扩展功能的实现 |
4.2.1 串口扩展芯片结构的介绍 |
4.2.2 UART时序 |
4.2.3 操作时序 |
4.2.4 通信传输协议 |
4.2.5 串口扩展功能的实现 |
4.3 蓝牙读写设备参数功能的实现 |
4.3.1 通信协议的设计 |
4.3.2 ECC校验算法原理 |
4.3.3 功能的实现 |
4.4 GPS授时定位功能的实现 |
4.4.1 GPS信息格式 |
4.4.2 功能的实现 |
4.5 显示功能的实现 |
4.5.1 LCD结构 |
4.5.2 操作时序 |
4.5.3 通信传输协议 |
4.5.4 LCD显示功能的实现 |
4.5.5 背光功能的实现 |
4.6 雷管电阻以及电源电压测量功能的实现 |
4.6.1 ADC结构的介绍 |
4.6.2 SPI总线时序介绍 |
4.6.3 模拟输入与数字输出的对应关系 |
4.6.4 操作时序 |
4.6.5 通信传输协议 |
4.6.6 供电电压和雷管电阻测量功能的实现 |
4.7 音频发送功能的实现 |
4.7.1 音频芯片结构介绍 |
4.7.2 操作时序 |
4.7.3 通信传输协议 |
4.7.4 音频发送功能的实现 |
4.8 数据保存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4.8.1 数据保存的难点 |
4.8.2 算法的基本思想 |
4.8.3 算法的实现 |
4.9 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系统实现 |
4.9.1 父进程的实现 |
4.9.2 子进程的实现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工具 |
5.2 linux系统运行测试 |
5.3 显示功能的验证 |
5.3.1 LCD显示功能的验证 |
5.3.2 背光功能的验证 |
5.4 串口扩展功能的验证 |
5.5 蓝牙读写设备参数功能验证 |
5.6 GPS授时定位功能的验证 |
5.7 电源电压和雷管电阻测量功能的验证 |
5.8 音频发送功能的验证 |
5.9 数据保存功能的验证 |
5.10 系统测试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自助式AdBlue加注机的选址优化与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辆自助式服务设备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车辆服务设施选址优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远程监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编排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的编排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 |
2.1 柴油车排气处理技术及SCR系统组成原理 |
2.2 自助式AdBlue加注机选址优化覆盖模型及其求解原理 |
2.2.1 覆盖模型 |
2.2.2 覆盖模型的应用 |
2.2.3 集合覆盖模型问题的求解 |
2.3 自助式AdBlue加注机远程监控系统及其NB-Io T技术 |
2.3.1 NB-IoT标准发展历程 |
2.3.2 NB-IoT技术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助式AdBlue加注机选址优化问题研究 |
3.1 加注机的选址优化问题及其要求 |
3.2 加注机选址优化模型的构建 |
3.2.1 建模思想 |
3.2.2 模型假设 |
3.2.3 模型及其参数 |
3.2.4 模型求解 |
3.3 加注机选址优化方案的提出 |
3.3.1 确定需求点集合及需求量 |
3.3.2 确定备选供给点集合 |
3.3.3 确定模型参数并求解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助式AdBlue加注机远程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 自助式AdBlue加注机远程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
4.2 远程监控系统整体结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监控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
5.1 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
5.2 最小系统设计 |
5.2.1 MCU核心电路 |
5.2.2 电源模块设计 |
5.2.3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5.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3.1 AdBlue溶液温度采集 |
5.3.2 加注机地理位置信息采集 |
5.3.3 机箱门闭合状态采集 |
5.3.4 AdBlue溶液液位采集 |
5.4 NB-IoT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
5.4.1 NB-IoT模块 |
5.4.2 NB-IoT模块电源及复位电路设计 |
5.4.3 USIM接口电路设计 |
5.4.4 天线电路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注机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6.1 加注机监控系统软件架构 |
6.2 监控终端嵌入式软件设计 |
6.2.1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6.2.2 远程通信报文交互协议设计 |
6.2.3 NB-IoT远程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6.3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
6.3.1 需求分析 |
6.3.2 开发环境及关键技术简介 |
6.3.3 数据库设计 |
6.3.4 服务器端数据通信部分软件设计 |
6.3.5 Web应用软件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功能测试 |
7.1 测试环境搭建 |
7.2 NB-IoT模块通信测试 |
7.3 远程服务器功能测试 |
7.3.1 服务器端数据通信测试 |
7.3.2 Web应用功能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四、GPS信息模拟程序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C104架构的时间域航空电磁多信息流数据收录系统研制[D]. 王麒.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波束跟踪的高速移动场景Massive MIMO信道测量方法研究[D]. 贾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视觉导航的公路巡检无人机智能飞行控制[D]. 赵志伟.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树莓派的PM2.5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来.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无线可充电传感网络的节点监控与充电路径规划研究[D]. 郑翔.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6]空间电磁感知系统设备设计与应用[D]. 韩亚洲. 西安邮电大学, 2020(02)
- [7]基于GPS的测时仪设计[D]. 安奕龙.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4)
- [8]基于动态门槛阈值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终端设计[D]. 张玉辰. 江苏大学, 2020
- [9]遥爆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猛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自助式AdBlue加注机的选址优化与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高飞. 上海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