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白杨幼林灌溉效应及其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嘉磊,薄慧娟,李璇,文春燕,王江,聂立水,田菊,宋莲君[1](2019)在《不同毛白杨无性系林分蓄积量的长期水氮耦合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不同田间持水量和纯氮施用量对毛白杨人工林单位面积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确定毛白杨无性系最佳水氮组合方案。【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河北威县林地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不同无性系(BT17,B331,S86,1316)毛白杨林分蓄积量影响。【结果】1)无性系在不同纯氮施用量和田间持水量灌溉条件下单位面积上林分生长量有差异,S86无性系对高水肥处理响应较好,1316无性系响应较差。2)对杨树人工林进行水分灌溉管理措施时,应该设置田间持水量75%以上作为灌溉临界值同时灌溉临界值应考虑造林地区的环境条件、造林密度、林龄等因素。3)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上纯氮施肥量范围是在100~400 kg·hm-2,且施肥量应当根据实验地区肥力等级状况进行酌量加减。【结论】在河北威县S86无性系是在田间持水量75%以上和每株施氮量160 g的管理措施下能实现速生丰产的毛白杨无性系,建议在相近地区进行杨树人工林速生丰产林培育时候优先考虑。
闫小莉[2](2016)在《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水氮耦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同时随着我国对天然林实施全面保护措施及国际木材贸易保护意识的逐渐提升,我国的木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故大力营造和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来缓解木材短缺势在必行。我国杨树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占全国乔木人工林的18.1%,大力营造和发展和杨树速生丰产林是解决木材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我国杨树人工林平均生产力目前在15 m3.hm-2.yr-1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外诸多学者提出合理高效的集约水肥经营管理措施是有效提高速生丰产林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达到节水、减氮和增产的目的。将灌溉和施肥措施结合起来可以使水和肥两者的供应具有同步性,从而有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因此,在我国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大力发展和经营过程中,选择恰当合理的水肥投入方式、投放时期、合理配比、最佳用量等关键技术可对林木速生、节水节肥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欧美108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Guariento’)为研究对象,将地表滴灌和随水施肥技术结合起来共同应用到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水肥管理中,旨在从树木生理生态特性、细根生长与分布、林木生长、林地生产力和碳储量等方面进行欧美108杨水氮耦合效应研究,探明水氮耦合策略促进林木生长的作用机理,并综合提出其高效的最佳滴灌和施肥技术组合。这将有助于提升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水分和养分管理水平,并为我国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水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借鉴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水氮耦合措施有效改善了欧美108杨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在林木生长最快的4-7月土壤水势(ψs)波动幅度较大,7-8因降雨集中各处理的ψs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随后在9-11月份ψs值又开始出现新的波动,故生长季内需要进适时灌溉才能使各处理ψs保持其设定的阈值之上。在实施水氮耦合措施的3个生长季内,-25、-50和-75 kPa三个灌溉水平下的林地平均ψs保持在-13.79- -14.19 kPa、-21.15--25.83 kPa、-29.88- -37.00 kPa范围内;林地20 cm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在3个滴灌水平下分别比CK提高61-69%、50-56%和27-55%。水氮耦合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显着,如采取措施第一年,各耦合处理下0-20 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比CK显着高出1-81和3-59%,到第二年分别比CK高出29-134和31-81%。最优耦合处理D3F3下的各养分含量最高,如措施第一年3个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高出82、25和4%,第二年分别比CK高出107、106和75%。综上,水氮耦合措施可有效改善欧美108杨林地土壤水养资源,为促进其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立地条件。(2)欧美108杨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耦合措施实施第一年,各水氮耦合处理中D3F3处理促进细根生长的效果最显着,其3个土层细根生物量较CK分别提高了316、386和442%,根长密度较CK分别提高345、176和132%。耦合措施实施第二年,各土层细根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和平均直径均表现为:高水高肥(D3F3)和中水高肥(D2F3)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其中D3F3处理6个土层生物量密度是CK的3.12-47.74倍;细根表面积是CK的4.36-30.57倍。当灌溉量一定时,增加施肥量可显着促进欧美108杨细根的生长,但当施肥量一定时增加灌溉量对促进细根生长的效果不显着,即趋肥性强于向水性。欧美108杨细根生长对水氮耦合措施下所改善的林地土壤水养资源表现出高度可塑性,以此提高了林木吸收水养的能力,成为耦合措施促进其林木生长的重要机理之一。(3)水氮耦合措施会显着提高其叶片LAI、Pn、WUE和树干Vsf,且其影响随着措施实施年份越久其影响越显着。在3个生长季内,具有最大年均LAI的处理为D3F3,其年均LAI分别比CK显着高出21、44和58%。叶片Pn和WUE均是水氮耦合处理显着大于CK,在5a和6a生时,Pn分别比CK提高了23-63%和26-95%,WUE分别比CK提高30-110%和18-82%。树干Vsf与Rs、Ta、SWC和VPD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RH呈极显着负相关性,各水氮耦合处理的树干Vsf均显着大于CK,如在7月份,5a和6a生欧美108杨树干Vsf日均值在9个耦合处理下分别比CK提高27-70%和13-69%。水氮耦合措施中的灌溉水平对欧美108杨各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相比施肥水平和水氮交互作用更为显着,且对施肥效果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4)地表滴灌和随水施肥(SDIF)措施可显着增加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生物量和碳储量。5-7a生时林分生物量在SDIF处理下分别为11.49、27.68和38.70 t·hm"2,相比CK的7.54、15.77和24.88 t·hm-2分别提高了52、75和60%。欧美108杨林.木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在SDIF和CK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平均在46.28-58.30%范围内。5-7 a生时林分碳储量在SDIF处理下分别为6.20、15.18和21.72 t-hm-2,相比CK处理的4.05、8.63和13.46 t-hm-2分别增加了53、76和61%。5和6a生欧美108杨林地0-60 cm土层碳储量分别达到50.87和61.32 t·hm-2,相比CK的43.08和47.92 t·hm-2分别显着提高18和28%。(5)水氮耦合措施可显着促进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并提高林地生产力。在措施实施第一年,最优耦合处理D3F3使5a生欧美108杨DBH、H和V年生长量分别达到4.9cm、3.0m和11.54 m3·hm-2·a-1,相比CK的4.0cm、1.9m和8.01 m3·hm-2·a-1分别提高23、58和44%;措施实施第二和三年,最优耦合处理D2F3使6和7a生欧美108杨DBH、H和V的年生长量分别达到5.6和3.1cm、4.2和2.3 m、27.85和25.96m3·hm-2·a-1,较CK的4.2和2.5 cm、3.3和1.6 m、20.48和16.58 m3.hm-2·a-1分别提高33和24%、27和44%、36和57%。水氮耦合措施下5-7 a生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最高经济收益可达5522.37-39619.07元/公顷,比CK的4311-32429元/公顷增加22-28%。水氮耦合措施中各因子对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施氮水平>水氮交互>灌溉水平。此外,欧美108杨在水氮耦合措施下林木IDBH、IH和Iv与各因子的偏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土壤有机质(OM)>土壤含水率(SWC)>土壤全氮(N)>叶面积指数(LAI)>细根生物量(FRB)>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树干液流速率(Vsf),最大偏相关系数为0.887,最小为0.315。综上,在对与本试验地环境相似地区的欧美108杨人工林进行水肥管理时:①地表滴灌的灌溉起始阂值应该在生长季内控制滴头正下方20 cm处的土壤水势在-25-50kPa范围;②生长季内的早春旱季(4-5月)灌溉次数和量较大,6-10月结合降雨情况,可降低灌溉次数和量;③欧美108杨栽植后的1-4年内采取滴灌施N措施可显着促进林地生产力,适宜施N量为450-600g/株/年,在生长季内4-8月份进行少量多次施肥,首次施肥应在展叶前进行;④根据根系分布规律和节水节肥的集约经营理念出发,滴灌垂直湿润区应维持在0-50 cm深度,水平湿润区应达到距离滴头50 cm处。
梁兴军[3](2015)在《济南市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依据2013年济南市Landsat8OLI遥感影像数据和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模型估算了济南市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济南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济南市森林以人工纯林为主,主要分布在一些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乔木林以松林、侧柏林和白杨林为主,物种比较单一,植被多样性较差。(2)济南市林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小。2013济南市全市林地总面积100430hm2,同比2012年的100373hm2增加了57hm2,林地增加幅度较小。其中,市辖区2013年林地总面积约61033hm2,比2012年减少了14hm2;章丘市2013年林地总面积为29485hm2,2012年减少了260hm2;平阴县2013年林地总面积为8093hm2,比2012年减少了36hm2;商河县2013年林地总面积为508hm2,比2012年增加约328hm2;济阳县的林地总面积为1311hm2,比2012年增加了39hm2。(3)济南市全市森林总蓄积量呈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2004年底,济南市全市森林总蓄积量为599.19104m3,截止到2013年底,济南市全市森林植被总蓄积量约为1148.01104m3。在济南市市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济南市森林植被蓄积量显着增加,并且在这九年时间里,以平均7.5%的增长速率稳步提高。(4)2013年,济南市森林植被总生物量约631.47104t,其中市辖区森林植被生物量最高,约382.13104t,占济南市森林植被总生物量的60.51%。其次为章丘市,约为187.58104t,约占全市森林植被总生物量的29.71%,平阴县、济阳县和商河县森林植被生物量分别为47.84104t、10.23104t和3.69104t,分别占全市森林植被总生物量的7.58%、1.62%和0.58%。(5)2013年济南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约为319.11104t,其中济南市辖区碳储量最高,约为193.54104t,占济南市全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60.65%;章丘市森林植被碳储量次之,约为94.71104t,占全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的29.68%;平阴县、济阳县和商河县森林植被碳储量较少,分别为23.97104t、5.07104t和1.83104t,分别占济南市全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的7.51%、1.59%和0.57%。(6)2013年济南市全市森林碳汇价值为20069.02万元,其中市辖区森林碳汇价最高,约为12171.46万元,占济南市全市森林碳汇总价值的60.65%;章丘市森林碳汇价值位居第二,约为5956.05万元,占济南市全市森林碳汇总价值的29.68%;平阴县、济阳县和商河县森林碳汇价值相对较少,依次为1507.57万元、318.99万元和114.95万元,分别占济南市全市森林碳汇总价值的7.51%、1.59%和0.57%。
席本野[4](2013)在《毛白杨人工林灌溉管理理论及高效地下滴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木材资源对外依存高达30%以上,“十二五”期间预计木材缺口2亿m3,木材安全问题严重,大力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目前我国杨树人工林生产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分管理等集约经营水平低是其核心原因之一。本文以我国华北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为研究对象,对其用材林灌溉管理理论和高效地下滴灌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提高其林地水分管理水平,进而大幅提高林地生产力,为缓解我国木材进口压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其它杨树品种人工林的水分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本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地下滴灌技术(SDI),以距滴头10cm、地下20cm处的不同土壤水势(-25、-50、-75kPa)作为灌溉起始阈值对6、7年生毛白杨人工林进行灌溉。期间对林木树干液流和黎明前叶水势(ψpd)、土壤水势和含水率、气象因子及地下水位(GWL)等进行连续或定期监测。结果表明,与不灌溉(CK)相比,SDI使6、7年生林分生产力分别平均提高24%和28%,其中,-25kPa处理使6年生林分的生产力达到39.9m3·hm-2.a-1,较CK极显着提高44%(P<0.01)。-25kPa处理的生产力在林分6年生时分别较-50和-75kPa处理提高20%和31%(P<0.01),在7年生时分别提高13%和14%(P>0.05)。每年5-7月为毛白杨生长高峰期,期间的累积胸径生长量平均占全年的84%;此外,该时期GWL较低。每年8-10月,毛白杨生长极慢,GWL大幅回升,即使无灌溉情况下土壤水分有效性也较高。能在毛白杨速生期内(4-7月)大幅提高土壤含水率(20和50cm处分别平均提高35%和27%)、树干日平均液流速率(46%)和ψpd(41%)是SDI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机制。(2)以充分灌溉下(-25kPa处理)的6、7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技术(TDP)、微型蒸渗仪和WinSCANOPY冠层分析仪分别对林分的林木蒸腾、棵间土壤蒸发和叶面积指数(LAI)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6、7年生林分的日平均蒸腾量(Tr)、蒸发量(Es)、蒸散量(ETa)分别为2.37和2.49mm·d-1,0.77和0.87mm·d-1,3.12和3.33mm·d-1,其年总Tr、Es、ET.分别为422和493mm、134和167mm、556和660mm。林地ETa在生长初期和末期主要由Es组成,比例为30%-97%;在生长中期主要由Tr组成,比例为70%-93%。提前一周进行第一次灌溉使7年生林分在展叶初期的冠层发展速度和液流速率较6年生林分明显提高,且使4月份的累积Tr提高147%。林分在5-7月的累积Tr平均可占全年的68%。毛白杨林分的基础作物系数(Kcb)和作物系数(Kc)与LAI间的关系均可用负指数函数描述,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34和0.627。林分Kcb和Kc在生长前期(25d)分别为0.02-0.96和0.40-1.27,在生长中期(135d)分别为0.96和1.27,在生长后期(45d)分别为0.96-0.4和1.27-1.26。因此,每年5-7月为毛白杨主要耗水时期,4-7月为其林地水分调控关键期;拟合的Kcb(LAI)和Kc(LAI)函数可用于根据毛白杨林分的实测LAI估算其Kcb和Kc;构建的Kcb和Kc曲线与常规气象数据结合,可用于估算与试验地气候相似地区水分供应充足的成熟毛白杨纯林的蒸腾量和蒸散量。(3)在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中采用土柱法获取2106个根样,并在不同林龄(4、5、7年生)和栽植密度(1250、1404、2500株·ha-1)林分中采用挖掘法追踪林木根系伸展范围并原位获得1株平均标准木(5年生)的整个粗根系统。结果表明,5年生毛白杨林分中,细根水平分布均匀,但随距树距离增加细根分布变浅:细跟垂直剖面呈不常见的“S”型分布模式;近一半(44%)的细根隶属0.2-0.5mm径阶。毛白杨在0-20cm表土以中分布有密集(25%)的细根,且将近三分之一(28%)的细根分布在100cm以下的深土层。毛白杨的平均细根直径在120cm以下土层中明显变粗(P<0.05)。毛白杨粗根的根长和生物量在水平向上分别主要分布在树干周围40和20cm区域,在垂向上分别主要集中在0-20和0-50cm的浅土层。毛白杨根幅可达冠幅的1.9倍:4、5和7年生林木根系的最大分布深度分别为2、2和2.7m。毛白杨1级侧根中,水平、斜生和垂直侧根的比例分别为79%、6%和15%。因此,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中已形成二态性根系系统;毛白杨的根系构型为具有垂直根的水平根型。(4)在5年生毛白杨林分中于两株标准木周围布设试验小区,分别利用TDP、微型蒸渗仪和Trime-IPH对样树树干液流、土壤蒸发和土壤含水率动态进行连续4个月的监测,然后采用水量平衡法推导根系吸水剖面和吸水量。结果表明,在0-90cm土层山,0-20cm土层的根系吸水贡献率达到58%,意味着表层根系在浅土层(<90cm)中起主要吸水作用。毛白杨平均蒸腾耗水的57%来自深土层(>90cm)意味着深层根系对成熟毛白杨人工林的水分关系有显着贡献。表土层水分有效性增加时,根系吸水主要集中在表土层;降低时,深层根系的吸水贡献率会逐渐增加。土壤剖面水分条件异质性较高时,根系吸水主要集中在细根密度与水分有效性均较高的区域;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均匀且不存在水分胁迫时,根系吸水分布与细根分布最为一致。因此,毛白杨根系吸水模式受细根分布影响,但会随土壤水分有效性分布的变化而变化。(5)利用HYDRUS-1D和HYDRUS-2D/3D分别对自然降雨(NC)(CK处理)和SDI(-25kPa处理)下林地一维和二维土壤水分动态进行模拟,并用土壤水分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之后利用HYDRUS对连续两个生长季内SDI和NC下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HYDURS-1D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平均绝对误差(RMAE)分别为0.004-0.060cm3.cm-3和0.7%-13.7%。HYDRUS-2D/3D的模拟结果,在不同土层的平均RMSE和RMAE分别为0.005-0.038cm3·cm-3和0.9%-9.7%;在滴头周围二维空间内的平均RMSE和RMAE分别为0.032cm3·cm-3和8.6%。SDI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局限于0-90cm土层。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有效性(rθ)与林木生长间均有极显着相关关系(P<0.001),但随深度的增加,rθ对林木生长差异的解释程度逐渐下降。当根区(0-150cm土层)的rθ高于90%时,林木生长不会受到抑制。土壤水分对毛白杨生长的作用程度与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和细根组织氮浓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与细根平均直径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与速效磷含量、细根根长密度和比根长间无相关关系(P>0.05)。因此,HYDURS模型可很好地模拟NC(同漫灌)和SDI下毛白杨人工林的一维和二维土壤水分动态,并可帮助预测不同灌溉措施对毛白杨生长的影响;与NC处理相比,SDI促进林木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能大幅提高0-90土层的rθ;建立rθ与林木生长间的定量关系时,应考虑不同土层中rθ对林木生长影响的差异性。(6)综上,在对与试验地环境相似地区的毛白杨人工林进行灌溉时:①可将距滴头10cm、地下20cm处的土壤水势达到-25kPa作为SDI的灌溉起始阈值;②利用本文构建的(基础)作物系数曲线和常规气象数据可估算生长季内林分的耗水量,从而帮助确定灌水量;③应于4-7月灌溉,8-10月可不灌溉;④应在对GWL定期监测的基础上制定灌溉制度;⑤灌溉水应主要供给并维持到0-40cm的浅土层,也应主要供给到树干周围1m区域内,以及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区域;⑥可利用HYDRUS帮助制定灌溉管理策略;⑦若使整个根区的rθ保持在90%以上则林木生长不会受到抑制。(7)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均是基于成熟毛白杨人工林的,因此有一定局限性。下步应对毛白杨幼林开展类似研究以补允和优化本研究的结论,从而使其在毛白杨人工林的整个轮伐期内均适用。
罗盼盼[5](2013)在《长期水氮耦合对毛白杨蓄积量及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长期水氮耦合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林分蓄积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河北威县国家重点杨树良种基地内进行了连续6年(2007年-2012年)的水氮耦合田间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pH值随土壤含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显着降低。0-20cm土层的全N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显着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显着升高;有效P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显着降低后略有提高,随施氮量的增加显着降低;速效K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显着降低后几乎不变,随施氮量的增加显着降低。(2)经连续六年的水氮耦合试验:毛白杨林地0-20cm土层的土壤pH明显下降,由2007年的8.62降为2012年的7.08;土壤全N含量明显下降,由2007年的0.58g·kg-1降为2012年的0.21g·kg-1(3)四个毛白杨无性系的林分蓄积量大小为S86>B331>BT17>1316,分别为229.041m3·hm-2、186.786m3·hm-2、170.729m3·hm-2、112.185m3·hm-2。司水肥条件下,每公顷S86比1316可最高增产158.696m3。(4)林分蓄积量随土壤含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水氮耦合增产显着,通过水氮耦合可以最高提高林分蓄积量92.2%,即增加蓄积量109.509m3·hm-2。(5)本研究水氮耦合的经济效益十分显着,S86、B331、BT17、1316四个毛白杨无性系每公顷林地纯利润最大处理分别为W3N3(102011元·hm-2)、W3N3(63574元·hm-2)、W3N3(61726元·hm-2)、W3N1(13405元·hm-2),分别比对照W1N0的纯利润增长195.15%、194.47%、454.39%和190.86%。
姜岳忠[6](2006)在《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优良乡土树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为对象,以实现人工林的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为目标,以森林生态学、林木遗传学、树木生理学和现代育林学原理为指导,针对毛白杨用材林在造林和栽培中存在的理论和主要技术问题,在毛白杨主要分布区山东省地域范围内,开展定位试验和调查研究,利用现代生物统计和计算机技术,对影响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毛白杨人工林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毛白杨品种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研究;(2)毛白杨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3)毛白杨人工林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研究;(4)毛白杨丰产栽培造林技术研究;(5)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及经济效果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地形、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和地下水位。在鲁西黄泛冲积平原区,地形的影响最大,土壤质地次之,其后为地下水位和土壤类型。在鲁中南、胶东山麓河谷平原区:土壤质地影响最大,地形次之,其后为土壤类型和地下水位。2、山东省毛白杨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为32个,立地指数级在919之间。立地指数级在16以上,495株/hm2的林分蓄积年均生长量达9.0 m3以上的立地类型,为最适宜栽培毛白杨用材林的立地类型;立地指数级为1415,495株/hm2的林分蓄积年均生长量达5.0 m37.5 m3的立地类型,为较适宜栽培毛白杨用材林的立地类型;立地指数级小于13的立地类型,为栽培毛白杨用材林不够适宜的立地类型。3、毛白杨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8月、10点和14点;蒸腾速率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分别呈双峰曲线和单峰曲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6月、9月和14点,光合和蒸腾速率均与光照和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且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幼林在一年内的生长主要集中在5~7月,占全年生长量的70%以上;叶片的N、P、K含量以5月份最高;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均在5~6月较高,表明5~6月是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林木生长的关键时期。4、在集约经营条件下,毛白杨丰产林的蓄积年均生长量在18 m3/hm2,表现出良好的速生性和丰产性。胸径、树高在造林后第2年就进入速生期,到第6~8年结束,
王文全,贾玉彬,李惠卓,张振江,王容,高增民[7](2000)在《毛白杨幼林灌溉效应及其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连续8a毛白杨幼林灌溉的技术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灌溉效应及其特点。结果表明:灌溉可使毛白杨叶片叶绿素和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光合作用潜能提高,并可维持较高的生长活力、激发休眠芽萌发、促进叶片生长、加快树体增粗和枝条延长;灌溉对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有多面性、相异性、可变性和后效性;灌溉效应可分为生理效应、生长效应、再生长效应和后期效应,光合叶面积的复式增长为其作用核心;灌溉期间随土壤水分阈值提高灌溉效应增加,而停止灌溉后以阈值中等水平的处理后期效应最好。在干旱的4~6月灌溉可使光合叶面积增加3~4倍以上,可使胸径和树高净生长量分别提高30%和40%以上;停止灌溉后的4a内,阈值为50%试验处理的材积生长量平均较对照增加了3967%。
二、毛白杨幼林灌溉效应及其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白杨幼林灌溉效应及其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毛白杨无性系林分蓄积量的长期水氮耦合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施肥时间及施肥技术 |
1.5 水分测量及管理 |
1.6 生长测量与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长期水氮耦合下毛白杨人工林蓄积量 |
2.2 无性系对毛白杨林分生长量的影响 |
2.3 灌溉量对毛白杨林分生长量影响 |
2.4 施氮量对毛白杨林分生长量的影响 |
2.5 水氮耦合效应对毛白杨林分生长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无性系 |
3.2 灌溉量 |
3.3 施氮量 |
3.4 水氮耦合效应 |
4 结论 |
(2)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水氮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主要引用符号的中英文含义及单位 |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水肥耦合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1 水肥耦合的概念和水肥耦合效应的原理 |
2.1.2 水肥耦合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 |
2.1.3 水肥耦合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
2.1.4 水肥耦合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
2.2 国内外杨树速生丰产林发展现状 |
2.3 杨树速生丰产林水肥经营管理研究进展 |
2.3.1 杨树灌溉管理策略 |
2.3.1.1 灌溉方式 |
2.3.1.2 灌溉时间 |
2.3.1.3 灌溉量 |
2.3.1.4 林木水分利用 |
2.3.2 杨树施肥管理策略 |
2.3.2.1 施肥方式 |
2.3.2.2 施肥时间 |
2.3.2.3 肥料种类 |
2.3.2.4 施肥量 |
2.3.2.5 林木养分利用 |
2.3.3 杨树水肥耦合管理技术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 研究地概况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期内的总体灌溉和施肥情况 |
3.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水氮耦合措施对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
1. 前言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 林地各土层样品采集和养分指标测定 |
2.2 林地土壤水势 |
2.3 林地土壤含水率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林地土壤水势和降雨量变化 |
3.2 林地土壤含水率变化 |
3.3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化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
3.4 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化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
3.5 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4. 讨论 |
4.1 水氮耦合措施下的欧美108杨林地土壤水分 |
4.2 林地土壤养分及其分布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5. 小结 |
第四章 欧美108杨细根生长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1. 前言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 根系取样与样品处理 |
2.2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水氮耦合管理第一年欧美108杨细根形态及垂直分布的变化 |
3.1.1 细根生物量的变化 |
3.1.2 细根根长密度的变化 |
3.1.3 细根表面积的变化 |
3.1.4 细根体积的变化 |
3.1.5 细根比根长的变化 |
3.1.6 细根生物量与水氮耦合效应的模型拟合 |
3.2 水氮耦合管理第二年欧美108杨细根形态及垂直分布的变化 |
3.2.1 细根生物量密度的变化 |
3.2.2 细根表面积的变化 |
3.2.3 细根根长密度的变化 |
3.2.4 细根平均直径的变化 |
3.2.5 灌溉、施肥和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细根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水氮耦合措施第一年细根形态和垂直分布的响应机制 |
4.1.1 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和体积对水氮耦合效应的响应 |
4.1.2 细根比根长对水氮耦合效应的响应 |
4.2 水氮耦合措施第二年细根形态和垂直分布的响应机制 |
4.2.1 欧美108杨细根垂直分布对水氮耦合效应的响应 |
4.2.2 欧美108杨细根的向水性和趋肥性 |
4.3 水氮耦合措施第一、二年欧美108杨细根形态与分布的差异 |
5. 小结 |
第五章 欧美108杨生理生态特性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1. 前言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 气象因子 |
2.2 树干液流 |
2.3 叶面积指数 |
2.4 光合特性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欧美108杨叶面积指数 |
3.1.1 叶面积指数季节变化特征 |
3.1.2 水氮耦合措施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2 欧美108杨叶片光合特性 |
3.2.1 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季变化特征 |
3.2.2 叶片蒸腾速率(Tr)日、季变化特征 |
3.2.3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季变化特征 |
3.2.4 水氮耦合措施对叶片Pn、Tr和WUE的影响 |
3.2.5 欧美108杨叶片Pn在不同水氮耦合措施间的差异性 |
3.2.6 欧美108杨叶片WUE在不同水氮耦合措施间的差异性 |
3.3 欧美108杨树干液流变化特征与蒸腾耗水 |
3.3.1 生长季欧美108杨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 |
3.3.2 生长季内主要环境因子日变化 |
3.3.3 水氮耦合措施下欧美108杨树干液流速率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3.3.4 生长季内欧美108杨树干液流速率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4. 讨论 |
4.1 叶面积指数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4.2 叶片光合特性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4.3 树干液流及林木蒸腾耗水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5. 小结 |
第六章 水氮耦合措施对欧美108杨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
1 前言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 生物量测定 |
2.2 林木各器官和林地各土层样品采集 |
2.3 有机碳含量测定和碳储量计算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 |
3.2 林木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 |
3.3 林地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 |
4. 讨论 |
4.1 生物量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4.2 林木各器官碳储量及其分配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4.3 林地土壤碳储量及其分布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5 小结 |
第七章 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及生产力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1. 前言 |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 林木胸径和树高测定 |
2.2 欧美108杨实验形数测定与计算 |
2.3 林地生产力计算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林木季节生长规律 |
3.2 林木生长和林地生产力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3.3 水氮耦合经济效益分析 |
3.4 水氮耦合措施有效促进欧美108杨林木生长的机理分析 |
4 讨论 |
4.1 水氮耦合措施对欧美108杨林木生长的影响 |
4.2 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和生产力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5 小结 |
第八章 综合结论、讨论与展望 |
1. 综合结论 |
1.1 水氮耦合措施对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
1.2 欧美108杨细根生长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1.3 欧美108杨生理生态特性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1.4 水氮祸合对欧美杨速生丰产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
1.5 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及生产力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
1.6 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水氮耦合管理策略 |
2. 综合讨论 |
3. 展望 |
4.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济南市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位置与范围 |
2.2 自然状况 |
2.2.1 气候条件 |
2.2.2 水文条件 |
2.2.3 地貌条件 |
2.2.4 地质条件 |
2.2.5 土壤条件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2.4 济南市森林资源概况 |
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1.1 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矢量数据 |
3.1.2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获得的实测数据 |
3.2 研究方法 |
3.2.1 森林植被生物量测定 |
3.2.2 森林植被生物量估算 |
3.2.3 森林植被碳储量估算 |
3.3 遥感影像解译处理 |
4 济南市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 |
4.1 济南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 |
4.2 森林资源分布及其特点分析 |
4.3 济南市森林植被蓄积量评估 |
4.3.1 济南市分地区森林植被蓄积量估算及其分布特点 |
4.3.2 济南市分林地类型植被蓄积量及其分布特点 |
4.4 济南市森林植被生物量估算及其分布特点 |
4.5 济南市森林植被碳储量估算及其分布特点 |
4.6 森林碳汇价值评估 |
5 济南市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规律 |
5.1 植物多样性比较单一,地域分异明显 |
5.2 林地面积增加,但幅度不大 |
5.3 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 |
6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6.1 存在的问题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
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 |
致谢 |
(4)毛白杨人工林灌溉管理理论及高效地下滴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主要引用符号的中英文含义及单位 |
论文表目录 |
论文图目录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杨树人工林灌溉水分管理 |
2.1.1 灌溉技术 |
2.1.2 灌溉制度 |
2.1.3 灌溉效果 |
2.1.4 灌溉管理策略 |
2.2 杨树人工林根系系统结构与根系吸水特征 |
2.2.1 粗根与细根的划分 |
2.2.2 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
2.2.3 根系构型特征 |
2.2.4 根系吸水特征 |
2.3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
2.3.1 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2 土壤水分运动模型求解方法 |
2.3.3 土壤水力特性参数的确定 |
2.3.4 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软件的开发 |
2.3.5 林地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
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 研究地概况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地下滴灌下毛白杨人工林最佳灌溉起始土壤水势阈值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土壤水势和含水率 |
2.3.2 黎明前叶水势 |
2.3.3 树干液流速率 |
2.3.4 林木生长 |
2.3.5 气象因子及地下水位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总体灌溉情况 |
3.2 林木生长 |
3.3 土壤水势和含水率变化 |
3.4 黎明前叶水势 |
3.5 树干液流 |
3.6 地下水位动态、潜在蒸散量和降雨量 |
4. 讨论与结论 |
4.1 滴灌下土壤水势对毛白杨生长的影响 |
4.2 不同灌溉起始阈值对毛白杨生理特征及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
4.3 毛白杨纸浆林年总水分管理策略 |
5. 小结 |
第四章 毛白杨人工林耗水规律及(基础)作物系数曲线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树干液流 |
2.2.2 棵间土壤蒸发 |
2.2.3 叶面积指数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林分蒸腾及冠层发展在两个试验年展叶初期的差异 |
3.2 林地蒸腾、蒸发及蒸散量年变化规律 |
3.3 林地蒸腾、棵间土壤蒸发与ET_o及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 |
3.4 叶面积指数年变化规律 |
3.5 基础作物系数和作物系数年变化规律 |
3.6 基础作物系数和作物系数曲线 |
4. 讨论与结论 |
4.1 林分蒸腾估算中的可能误差源 |
4.2 毛白杨林分耗水规律 |
4.3 毛白杨(基础)作物系数与LAI的关系 |
4.4 构建的毛白杨(基础)作物系数曲线的适用性 |
5. 小结 |
第五章 毛白杨人工林根系系统结构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根系取样 |
2.2.2 粗根系统构型及伸展范围调查 |
2.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土壤理化性质 |
3.2 细根系统结构特征 |
3.2.1 根长密度一维空间分布 |
3.2.2 根长密度二维空间分布 |
3.2.3 根系径阶组成模式 |
3.2.4 平均根系直径的水平、垂直分布 |
3.3 粗根系统结构特征 |
3.3.1 根系密度一维空间分布 |
3.3.2 根系密度二维空间分布 |
3.3.3 根系最大水平和垂直延伸距离 |
3.3.4 根系系统构型 |
4. 讨论与结论 |
4.1 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
4.2 平均细根直径的垂直分布 |
4.3 粗根系统形态 |
5. 小结 |
第六章 毛白杨人工林根系吸水特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树干液流 |
2.2.2 土壤含水率 |
2.2.3 棵间土壤蒸发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90 cm)根系吸水量估算'>3.1 深土层(>90 cm)根系吸水量估算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表层与深层根系在根系吸水中的作用 |
4.2 林木用水策略 |
4.3 根系、含水率分布对根系吸水模式的影响 |
4.4 灌溉水分管理建议 |
5. 小结 |
第七章 HYDRUS模型模拟土壤水分有效性对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林木生长 |
2.2.2 林木蒸腾 |
2.2.3 土壤蒸发 |
2.2.4 土壤含水率 |
2.2.5 地下水位与净降雨 |
2.3 数值模拟 |
2.3.1 模拟情景 |
2.3.2 数学模型 |
2.3.3 模拟区域 |
2.3.4 初始和边界条件 |
2.3.5 土壤水力特性参数 |
2.3.6 根系吸水项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HYDRUS模型验证 |
3.1.1 自然降雨下 |
3.1.2 地下滴灌下 |
3.2 胸高断面积生长 |
3.3 灌溉处理对林分蒸腾、蒸发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
3.4 土壤水分有效性与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 |
4. 讨论与结论 |
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整体展望 |
3.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长期水氮耦合对毛白杨蓄积量及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2 毛白杨生长特性 |
1.3 毛白杨灌溉研究 |
1.4 毛白杨施肥研究 |
1.4.1 施肥方法和施肥时期 |
1.4.2 施肥量的确定 |
1.5 水肥耦合研究概况 |
1.5.1 水肥耦合概念的提出 |
1.5.2 国外水肥耦合的研究 |
1.5.3 国内水肥耦合的研究 |
1.6 毛白杨水肥耦合研究 |
1.7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施肥技术 |
2.3.3 水分测定及管理 |
2.3.4 调查项目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2.5 技术路线 |
3 长期水氮耦合对林分蓄积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1 长期水氮耦合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
3.1.1 无性系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
3.1.2 土壤含水量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
3.1.3 施氮量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
3.1.4 水氮交互作用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
3.2 长期水氮耦合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3.3 小结 |
4 长期水氮耦合对毛白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1 长期水氮耦合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4.1.1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4.1.2 施氮量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4.1.3 水氮交互作用土壤pH值的影响 |
4.1.4 土壤pH值的年际变化 |
4.2 长期水氮耦合对土壤全N含量的影响 |
4.2.1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全N含量的影响 |
4.2.2 施氮量对土壤全N含量的影响 |
4.2.3 水氮交互作用对土壤全N含量的影响 |
4.2.4 土壤全N含量的年际变化 |
4.3 长期水氮耦合对土壤有效P含量的影响 |
4.3.1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有效P含量的影响 |
4.3.2 施氮量对土壤有效P含量的影响 |
4.3.3 水氮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效P含量的影响 |
4.3.4 土壤有效P含量的年际变化 |
4.4 长期水氮耦合对土壤速效K含量的影响 |
4.4.1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速效K含量的影响 |
4.4.2 施氮量对土壤速效K含量的影响 |
4.4.3 水氮交互作用对土壤速效K含量的影响 |
4.4.4 土壤速效K含量的年际变化 |
4.5 小结 |
5 林分蓄积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 |
5.1 林分蓄积量与土壤全N含量的关系 |
5.2 林分蓄积量与土壤有效P含量的关系 |
5.3 林分蓄积量与土壤速效K含量的关系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水氮耦合对林分畜积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6.1.2 水氮耦合对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人工林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
1.2 人工林培育的基本原理 |
1.2.1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
1.2.2 人工林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原理 |
1.2.3 森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 |
1.2.4 林分结构与密度控制 |
1.2.5 人工混交林营造理论 |
1.3 人工林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1.3.1 森林立地分类的途径 |
1.3.2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
1.4 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
1.4.1 优良无性系选育 |
1.4.2 适地适无性系 |
1.4.3 造林密度和轮伐期 |
1.4.4 种苗类型、整地与除草 |
1.4.5 施肥 |
1.4.6 灌溉 |
1.4.7 幼林间作 |
1.5 人工林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
1.5.1 杨树人工林短轮伐期栽培的经济效益 |
1.5.2 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
1.6 毛白杨人工林培育研究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1 毛白杨良种选育研究概况 |
1.6.2 毛白杨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
1.6.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立题依据、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目标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范围及自然概况 |
3.1.1 调查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3.1.2 定位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
3.2 试验设计 |
3.2.1 品种对比试验 |
3.2.2 苗木截梢造林试验 |
3.2.3 整地规格试验 |
3.2.4 植苗规格试验 |
3.2.5 栽植深度试验 |
3.2.6 灌溉试验 |
3.2.7 施肥试验 |
3.2.8 幼林间作试验 |
3.2.9 幼林整形修枝试验 |
3.3 观测指标与测试方法 |
3.3.1 林木生长指标 |
3.3.2 林木形质指标 |
3.3.3 林木生理指标 |
3.3.4 木材材性指标 |
3.3.5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 |
3.3.6 间种作物投入产出指标 |
3.3.7 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
3.4 典型调查与资料收集 |
3.4.1 典型调查 |
3.4.2 资料收集 |
3.4.3 数据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毛白杨人工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 |
4.1.1 立地指数的曲线拟合及编制 |
4.1.1.1 树高曲线的拟合 |
4.1.1.2 样本标准差曲线的拟合 |
4.1.1.3 基准年龄的确定 |
4.1.1.4 立地指数的展开 |
4.1.2 立地分类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
4.1.2.1 主导因子筛选与等级划分 |
4.1.2.2 毛白杨生长与立地因子的直观分析 |
4.1.2.3 毛白杨生长与立地因子的数量化分析 |
4.1.2.4 立地因子等级对毛白杨生长的重要程度 |
4.1.3 立地类型划分 |
4.1.4 立地质量评价与立地条件选择 |
4.2 毛白杨品种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4.2.1 品种特性 |
4.2.1.1 速生性、丰产性 |
4.2.1.2 林分生物量及其分布 |
4.2.1.3 形质特性 |
4.2.1.4 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
4.2.2 生长发育规律 |
4.2.2.1 年生长节律 |
4.2.2.2 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拟合 |
4.2.2.3 林木生长时期划分及生长特点 |
4.2.2.4 林木材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龄 |
4.3 毛白杨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 |
4.3.1 不同毛白杨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
4.3.2 不同毛白杨品种蒸腾特性的比较 |
4.3.3 苗木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季节变化 |
4.4 毛白杨人工林栽培技术研究 |
4.4.1 优良无性系筛选和评价 |
4.4.1.1 生长量 |
4.4.1.2 干形及分枝 |
4.4.1.3 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
4.4.1.4 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 |
4.4.2 苗木不同强度截梢造林效果 |
4.4.2.1 抽梢发枝特点及干形变化 |
4.4.2.2 对胸径、树高旬生长量的影响 |
4.4.2.3 对林分胸径、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
4.4.3 适宜苗龄及苗木规格 |
4.4.3.1 不同苗龄及规格对林分胸径的影响 |
4.4.3.2 不同苗龄及规格林分树高的影响 |
4.4.4 不同整地规格造林效果 |
4.4.4.1 不同整地规格的林木生长量 |
4.4.4.2 不同整地规格的土壤容重、含水率 |
4.4.5 合理造林密度 |
4.4.5.1 不同栽植密度林分生长发育规律 |
4.4.5.2 不同密度林分的数量成熟龄 |
4.4.6 适宜栽植深度 |
4.4.6.1 成活率与抗风倒情况 |
4.4.6.2 根系发育 |
4.4.6.3 生长量 |
4.4.7 合理灌溉研究 |
4.4.8 合理施肥研究 |
4.4.8.1 朱庄林场 N、P、K 肥效及配比试验 |
4.4.8.2 长清县西仓村N 肥用量试验 |
4.4.8.3 饮马泉苗圃 N、P、K 正交试验 |
4.4.8.4 平度何家店村 N、P、K 正交试验 |
4.4.9 幼林间作效应分析 |
4.4.9.1 不同间作处理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
4.4.9.2 不同间作处理对树体营养状况的影响 |
4.4.9.3 不同间作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4.4.9.4 不同间种作物对树木叶面积及林木生长量的影响 |
4.4.9.5 土壤及树体养分状况与与林木生长量相关性分析 |
4.4.10 幼林整形修枝技术 |
4.4.10.1 整形修枝的最佳时期 |
4.4.10.2 整形修枝的方法 |
4.4.10.3 幼树修枝量 |
4.5 毛白杨人工林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
4.5.1 单项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分析 |
4.5.1.1 苗木规格 |
4.5.1.2 整地规格 |
4.5.1.3 施肥 |
4.5.1.4 间作 |
4.5.2 综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分析 |
4.5.2.1 技术参数 |
4.5.2.2 评价指标 |
4.5.2.3 效果分析 |
4.6 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构建 |
4.6.1 优质丰产基础技术 |
4.6.1.1 选用优良品种 |
4.6.1.2 选择优良立地 |
4.6.2 优化配套造林技术 |
4.6.2.1 细致整地 |
4.6.2.2 选用壮苗 |
4.6.2.3 苗木处理与栽植季节 |
4.6.2.4 合理密度与采伐年龄 |
4.6.2.5 栽植深度与栽植方法 |
4.6.2.6 幼林修枝抚育 |
4.6.3 林地环境调控技术 |
4.6.3.1 合理施肥 |
4.6.3.2 合理灌溉 |
4.6.3.3 松土除草 |
4.6.3.4 农林间作 |
4.6.3.5 有害生物防治 |
5 讨论 |
5.1 毛白杨丰产栽培的生理基础和生产潜力 |
5.2 毛白杨人工林的发育规律和数量成熟 |
5.3 毛白杨人工林的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 |
5.4 毛白杨幼林间作效果 |
5.5 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 |
6 结论 |
6.1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6.2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毛白杨幼林灌溉效应及其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毛白杨无性系林分蓄积量的长期水氮耦合效应[J]. 朱嘉磊,薄慧娟,李璇,文春燕,王江,聂立水,田菊,宋莲君. 林业科学, 2019(05)
- [2]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水氮耦合效应研究[D]. 闫小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3]济南市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调查研究[D]. 梁兴军.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4]毛白杨人工林灌溉管理理论及高效地下滴灌关键技术研究[D]. 席本野.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 [5]长期水氮耦合对毛白杨蓄积量及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D]. 罗盼盼.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 [6]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D]. 姜岳忠.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
- [7]毛白杨幼林灌溉效应及其特点分析[J]. 王文全,贾玉彬,李惠卓,张振江,王容,高增民.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