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和FasL在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Fas和FasL在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Fas、FasL在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燕[1](2014)在《BAK、cFLIP、Twist、Tip30蛋白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目的探讨凋亡基因BAK、凋亡抑制基因cFLIP,转移基因Twist、转移抑制基因Tip30所编码的蛋白质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关系。方法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0例,腹腔镜术中取其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其中增殖期20例,分泌期20例;轻度组(Ⅰ-Ⅱ期)14例,重度组(Ⅲ-Ⅳ期)26例。正常对照组:同期因子宫肌瘤住院病人40例,取其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0例,其中增殖期18例,分泌期2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标本中凋亡基因BAK、凋亡抑制基因cFLIP,转移基因Twist、转移抑制基因Tip30所编码的蛋白质表达特征,结合临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凋亡基因BAK:①BAK蛋白在三组不同内膜组织的腺上皮胞浆中均有表达;②BAK蛋白在对照组正常内膜组织和研究组在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率依次递减,两两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BAK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期中表达率及阳性分布高于增殖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两组组织中,同一组别的增殖期内膜与分泌期内膜BAK蛋白表达率及阳性分布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组织BAK基因蛋白表达率及阳性分布情况重度组(Ⅲ-Ⅳ期)均低于轻度组(Ⅰ-Ⅱ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凋亡抑制基因cFLIP:①cLIP基因蛋白在三组不同内膜组织的腺上皮胞浆中均有表达;②在正常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率依次递增,两两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cFLIP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增殖期中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高于分泌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两组组织中,同一组别的增殖期内膜与分泌期内膜cFLIP蛋白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④研究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组织cFLIP蛋白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重度组(Ⅲ-Ⅳ期)均高于轻度组(Ⅰ-Ⅱ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转移基因Twist:①Twist蛋白在三组不同内膜组织的腺上皮细胞胞浆中均有表达;②Twist蛋白在正常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率依次递增,两两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在三种内膜组织中,Twist蛋白在同一组别的增殖期与分泌期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研究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组织Twist蛋白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重度组(Ⅲ-Ⅳ期)均高于轻度组(Ⅰ-Ⅱ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转移抑制基因Tip30:①Tip30蛋白在三组不同内膜组织的细胞浆中均有表达;②Tip30蛋白在正常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率依次递减,两两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在三种内膜组织中,Tip30蛋白在同一组别的增殖期与分泌期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研究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组织Tip30蛋白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分布重度组(Ⅲ-Ⅳ期)均低于轻度组(Ⅰ-Ⅱ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BAK蛋白在在位内膜组、异位内膜组中表达呈降调节,cFLIP蛋白表达呈升调节,且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关系密切;BAK/cFLIP呈负相关关系,BAK/cFLIP作为一对负向调控蛋白,在EMs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凋亡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与EMs发生、发展关系密切。②Twist蛋白在在位内膜组、异位内膜组中表达呈升调节,Tip30蛋白表达呈降调节,且与EMs分期关系密切;Twist/Tip30呈负相关关系,Twist/Tip30作为一对负向调控蛋白,在EMs子宫内膜细胞的转移、侵袭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与EMs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图24幅,表32个,参考文献109篇。

周荣秒[2](2014)在《PLCε1基因在食管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食管癌在肿瘤的死亡率中排名第四。河北省磁县是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在所有肿瘤的首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食管癌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河北省磁县,食管癌的发生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背景在食管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前期对候选基因的研究已经识别了一些与磁县人群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但是迄今为止,食管癌易感性的遗传基础仍不太明确。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采用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技术,可以同时对成千上万个SNP位点进行分析,而不需要预先选定候选基因,因此可能是没有偏倚的研究。三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先后报道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病风险相关。随后,这一结果在中国东部食管癌低发人群中得到证实。目前,这个SNP位点是否可以作为预测中国北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ESCC发病风险的标志物尚未见报道。另外,rs11599672T/G SNP位于PLCε1基因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T→G的颠换可能导致PLCε1基因转录活性和表达水平的改变。研究表明,PLCε1基因rs11599672T/G SNP可影响非西班牙白人吸烟、饮酒相关的非口咽部头颈鳞状细胞癌遗传易感性。Rs11599672T/G SNP是否影响中国北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ESCC的遗传易感性尚未见报道。PLCε1作为Ras原癌基因的效应子,其在肿瘤发生和进展的作用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PLCε1在肿瘤的发生中发挥促进或抑制作用。在化学致癌物诱导鼠皮肤肿瘤发生的过程中,PLCε1发挥促进作用。随后的研究表明,PLCε1的促进作用可能归因于其扩大了炎症反应。PLCε1通过增加炎症反应和血管形成促进鼠肠道肿瘤的发生。但是,PLCε1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另外,PLCε1在肿瘤的进展过程中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PLCε1被Rho激活后,刺激了IP3的产生、细胞内Ca2+的流动、Ca2+/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II(CaMKII)上调,导致细胞骨架蛋白细丝蛋白的磷酸化。细丝蛋白的磷酸化降低了其与细丝状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头颈鳞癌细胞的迁移。RNA干扰技术沉默PLCε1基因抑制了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由此可见,PLCε1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PLCε1在食管癌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研究表明,食管癌组织较正常食管粘膜PLCε1的阳性表达率高;哈萨克族ESCC病人食管癌组织中PLCε1的表达水平高于其癌旁正常组织,而且PLCε1的表达增加与较晚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但是,PLCε1基因如何影响食管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可能的机制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首先探讨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rs11599672T/G SNP与中国北方高发区人群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旨在寻找能够预测食管癌高风险个体的遗传标志物,以真正实现食管癌的早诊、早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食管癌病因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亦拟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食管癌Eca109细胞PLCε1基因,观察食管癌Eca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并测定增殖、凋亡、侵袭转移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明确PLCε1影响Eca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将进一步确定PLCε1在食管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第一部分PLCε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目的:探讨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和rs11599672T/G SNP与河北省磁县高发区人群食管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包括527例ESCC患者和527名健康对照个体。采集每位研究个体的静脉抗凝血5ml,于4℃冰箱保存。食管癌患者及健康对照个体的性别、年龄、吸烟习惯及上消化道肿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cancer,UGIC)家族史的情况均在采血后由专人询问获得。采血后1周内应用蛋白酶K消化-饱和氯化钠盐析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igasedetection reaction,PCR-LDR)方法对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和rs11599672T/G SNP进行基因分型,分析这两个SNP与磁县人群食管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ESCC患者组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比例为48.6%,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39.3%)(χ2=9.25,P=0.002),表明UGIC家族史可显着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吸烟状况校正后的OR值为1.47(95%CI=1.151.87)。2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基因型分布在健康对照组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χ2=0.21,P=0.65)。ESCC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的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0%、43.9%、8.1%和57.1%、37.5%、5.4%。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AG、GG、AG/GG基因型可能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吸烟状况、UGIC家族史校正后的OR值分别为1.41(95%CI=1.091.83)、1.71(95%CI=1.032.86)、1.45(95%CI=1.131.85)。与携带AA基因型的UGIC家族史阴性个体相比,携带AG/GG基因型的家族史阴性个体、携带AG/GG基因型的家族史阳性个体ESCC发病风险增加(OR=1.41和2.10,95%CI=1.021.97和1.463.01)。3PLCε1基因rs11599672T/G SNP基因型分布在健康对照组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χ2=0.46,P=0.50)。PLCε1基因rs11599672T/G SNP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在ESCC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携带TT基因型的UGIC家族史阴性个体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家族史阳性个体ESCC发病风险增加(OR=1.59,95%CI=1.132.24)。4应用2LD软件对PLCε1基因的rs2274223A/G SNP和rs11599672T/G SNP进行联合分析显示,两个多态性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D’=0.11)。人群中最常见的单体型为AT,其在健康对照组中的频率为55.2%,其他单体型频率分别为AG(20.7%)、GT(17.5%)、GG(6.6%)。GT单体型增加了ESCC的发病风险(OR=1.36,95%CI=1.081.71)。结论:1UGIC家族史可增加河北省磁县高发区人群ESCC的发病风险,遗传背景在食管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2本研究首次报道了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可以作为高发区人群ESCC遗传易感性的标志物。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携带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AG、GG基因型的个体、尤其是携带AG/GG基因型且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罹患ESCC的风险较高,应定期接受食管内镜检查,以便真正实现ESCC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PLCε1基因rs11599672T/G SNP与河北省磁县高发区人群ESCC的发病风险无关。UGIC家族史与rs11599672T/G SNP联合分析表明,UGIC家族史增加TT基因型携带者ESCC的发病风险。4与最常见的AT单体型相比,GT单体型增加了ESCC的发病风险。第二部分shRNA干扰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根据shRNA设计原则,针对PLCε1基因不同靶点构建3个能够编码shRNA的质粒表达载体(PLCε11、PLCε12、PLCε13),用于沉默PLCε1基因;同时构建1个通用阴性对照质粒表达载体(HK)作为对照。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方法进行转染。首先以PLCε11为例摸索转染条件,确定转染效率,然后筛选出干扰效果最好的质粒表达载体(PLCε12)。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24h、48h、72h后Eca109细胞PLCε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确定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RNA干扰的时间规律。MTT方法检测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48h、72h、96h后Eca109细胞的存活率。FCM检测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24h后Eca109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RT-PCR方法检测Eca109细胞p16、CyclinD1的mRNA表达。分析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1质粒表达载体与阳离子脂质体按照2μg:6μl比例进行转染时,转染效率最高,平均为72.6%。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对PLCε1基因的干扰效果最好。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后,PLCε1mRNA表达水平于转染后24h开始下降,48h表达水平明显降低,72h恢复至转染前水平。PLCε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mRNA的表达变化规律一致。2MTT结果显示:HK、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后48h、72h,PLCε12组Eca109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0.73%和75.88%,显着低于HK组Eca109细胞的存活率,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后96h,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的存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3Eca109细胞转染后24h,Eca109组、HK组、PLCε12组处于S期的Eca109细胞分别占19.53%、17.20%和4.80%。Eca109组和HK组处于S期的Eca109细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PLCε12组处于S期的Eca109细胞比例明显低于HK组(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4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48h后,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p16的相对光密度值分别为0.38和0.58,PLCε12组Eca109细胞p16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K组Eca109细胞(P<0.05);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CyclinD1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沉默PLCε1基因对Eca109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其可能的机制为:沉默PLCε1基因上调了p16基因的表达,p16蛋白抑制了CDK4的活性,抑制与CyclinD1结合的Rb的Ser和Tyr残基磷酸化,抑制转录因子E2F的释放,E2F依赖性基因转录表达受抑,阻止细胞从G1期向S期的过渡,因而抑制了Eca109细胞的增殖活性。第三部分shRNA干扰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FCM检测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48h后Eca109细胞的凋亡情况。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48h后Eca109细胞的侵袭能力。RT-PCR方法检测Eca109细胞Fas、FasL、CD44、MMP9、VEGF的mRNA表达。分析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1Eca109细胞转染后48h,Eca109组、HK组和PLCε12组Eca10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6.22%、22.06%和30.27%。Eca109组和HK组Eca109细胞的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PLCε12组Eca109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HK组Eca109细胞(P<0.05)。2HK、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后48h,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Fas的相对光密度值分别为0.43和0.53;FasL的相对光密度值分别为0.42和0.33。两组Eca109细胞Fas、FasL的mRNA表达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Eca109细胞转染后48h,Eca109组、HK组和PLCε12组穿过Transwell小室聚碳酸酯膜的Eca109细胞数分别为85.00、82.00和62.67。Eca109组和HK组穿过Transwell小室膜的Eca109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PLCε12组穿过Transwell小室膜的Eca109细胞数明显低于HK组(P<0.05)。4HK、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后48h,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MMP9的相对光密度值分别为0.60和0.53;VEGF的相对光密度值分别为0.28和0.17。两组Eca109细胞MMP9、VEGF的mRNA表达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CD44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PLCε1基因的沉默促进Eca109细胞的凋亡,可能是通过上调Fas的表达、下调FasL的表达,抑制了免疫逃逸和免疫反攻,使得Eca109细胞凋亡增加。2PLCε1基因的沉默抑制Eca109细胞的侵袭,其可能的机制为:通过降低MMP9、VEGF的表达,降低了Eca109细胞降解细胞外基质及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因而抑制了Eca109细胞的侵袭能力。

徐丹[3](2013)在《日光性角化病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日光性角化病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日光性角化病(AK)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可进一步转化为鳞状细胞癌(SCC)。为提高临床诊断、防治水平及最大限度降低患病率及死亡率,完善高原地区AK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就其临床、病理诊断方面的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2年间组织病理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的52例AK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HE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用SPSS17.0统计分析。结果:2011至2012年间确诊AK52例,确诊AK占当年年病检量比率分别为0.49%和0.85%,占当年年门诊量比率分别为0.18‰和0.34‰,2012年占年门诊量比率比2011年上升(χ2=5.02,p=0.03);其中男性18人,女性34人,男性:女性为1:1.89;发病年龄为45~82岁,其中<50岁4例(7.7%),50~59岁11例(21.2%),60~69岁17例(32.7%),70~79岁17例(32.7%),>80岁3例(5.8%),平均发病年龄为64.98±9.78,男性平均年龄(62.44±10.76)与女性(66.32±9.11)间无明显差异(t=-1.372,p=0.176);患者以农民、建筑工人等室外工作者为主,共34例(65.3%),不同职业间的发病部位、发病年龄及病程无明显差别(p>0.05);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Ⅲ型皮肤有27例(57.7%),Ⅳ型皮肤有25例(42.3%),不同皮肤类型间发病年龄及病程无明显差别(p>0.05);AK皮损以红褐色、黑褐色斑丘疹伴鳞屑为主,共46例(88.5%),其中合并糜烂溃疡1例,仅黑色丘疹5例(9.6%),皮角样1例(1.9%),皮损全部分布于曝光部位,以面颊部(25例,48.1%)及颞部(23例,44.2%)多见,其次为鼻部(13例,25%)和额部(11例,21.2%),位于耳、颈及手背各1例(1.9%);AK皮损以单发为主(71.2%),多于3处皮损患者有6例(11.5%),最多达到21处;皮损平均直径为17.87±9.92mm,不同发病部位皮损直径无明显差别(p>0.05);病程平均为44.04±53.09月,其中男性平均病程为50.39±29.82,女性为40.68±62.16,男女发病平均病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分型以肥厚型为主(51.9%),其次为萎缩型(21.2%)和色素型(15.4%),而棘层松解型(7.7%)和鲍温样型(3.8%)比较少见,其中2例合并SCC;52例病理确诊AK中,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51.9%,其中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13例,基底细胞癌2例,色素痣4例,寻常疣3例,皮角2例,角化棘皮瘤1例。结论:1、确诊AK占年门诊量比率呈现上升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2、AK多发于50岁以上女性的头面部曝光部位,以农民等户外工作者为主,与紫外线关系密切;3、AK临床表现多为红褐色、黑褐色斑丘疹伴鳞屑,平均病程为3.6年,以单发皮损为主,平均直径一般大于1cm;4、 AK病理分型以肥厚型为主,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不高,临床上容易误诊,应增加病检的适用范围,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5、AK向SCC转化概率高,应该早期诊断治疗。第二部分日光性角化病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AK发病率高,易向SCC转变,但发生发展机制不清。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皮肤癌早期抑制肿瘤生长,晚期却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在AK中的作用机制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AK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阐明AK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分别培养人AK组织块及原代细胞,分为三组,第一组对照组,第二组TGFβ1添加培养组,第三组SB431542添加培养组。活性调控处理48h后:①流式细胞术、Ki-67和Tunel染色检测AK细胞和组织增殖凋亡情况;②Real-time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K组织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TβRII和Smad2mRNA表达及蛋白磷酸化水平,检测培养组织块用于信号通路活性调控研究的可行性;③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K组织中p53、Fas和FasL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AK角质细胞培养12天后形态良好,呈典型的铺路石样改变。AK组织培养5天后,皮肤组织生长良好,未见大量细胞凋亡和死亡情况;②在TGFβ1添加培养后,AK角质形成细胞计数减少(99.80±6.06),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0.42±0.04)下降,AK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3.90±0.24)减少(p<0.05);③在AK组织块中,与对照组相比,TGFβ1添加后TβRI磷酸化水平(0.1858±0.0]07)增加;Smad2mRNA (0.01791±0.00080)表达增加,磷酸化水平(0.6112±0.0391)增加(p<0.05)。而SB431542添加后,TβRI磷酸化水平(0.0644±0.0053)减少(p6<0.05);④在TGFβ1添加培养后,AK组织块中p53mRNA表达(0.00178±0.00010)增加,蛋白表达(0.1620±0.0155)增加,Fas蛋白表达(0.4004±0.0267)增加(p<0.05)。结论:1.皮肤组织块可以作为信号通路活性调控模型。2. 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AK中发挥抑制细胞增殖作用。3.TGFβ1/Smad信号通路通过促进p53和Fas表达而发挥抑制作用。第三部分紫外线对日光性角化病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目的:紫外线促进日光性角化病(AK)发生及向鳞状细胞癌(SCC)进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AK中发挥抑制作用,研究紫外线对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紫外线致癌靶点。方法:分别培养AK和正常皮肤组织,分为四组,第一组为对照组,紫外线照射强度为0J/cm2,第二组为5J/cm2组,第三组为10J/cm2组,第四组为20J/cm2组。组织连续照射4天,继续培养24小时后取材,①Ki-67和Tunel染色检测AK组织增殖凋亡情况;②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检测AK组织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TGFβ1, TβRI, TβRII, Smad2, Smad3, Smad4和Smad7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紫外线照射后,与对照组比较(OJ/cm2组),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3.74±1.16)在正常皮肤20J/cm2组中表达减少,凋亡细胞在正常皮肤(39.34±8.73)和AK(25.76±5.99)20J/cm2组中明显增加(p<0.05);②紫外线照射后,与对照组比较(OJ/cm2组),TGFβ1mRNA在正常皮肤10J/cm2(0.00821±0.00181)和20J/cm2(0.01040±0.00145)组表达增加,其蛋白在10J/cm2(0.1041±0.0064)和20J/cm2(0.1257±0.0135)组表达增加,在AK20J/cm2组其mRNA (0.00504±0.00122)和蛋白(0.0871±±0.0038)表达增加(P<0.05); TβRII mRNA (0.00119±0.00019)和蛋白(0.0366±0.0052)在正常皮肤20J/cm2组表达减少,在AK20J/cm2组其mRNA (0.00073±0.00029),在10J/cm2(0.0372±±0.0055)和20J/cm2(0.0343±±0.0043)组其蛋白表达减少(p<0.05);Smad2mRNA在AKl OJ/cm2(0.01105±0.00238)和20J/cm2(0.00519±0.00119)组,磷酸化水平在20J/cm2组中(0.0160±0.0036)表达减少(p<0.05);Smad7mRNA和蛋白在正常皮肤(0.00028±±0.00006;0.0093±0.0003)和AK(0.00055±0.00012;0.0096±±0.0009)中表达增加;TβRI, Smad3和Smad4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1.紫外线照射可能通过抑制AK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促进AK向SCC进展。2.紫外线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可能与诱导Smad7表达有关。

叶劲松[4](2010)在《CD95和JNK因子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D95和JNK (JNK1、JNK2)和c-Jun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了58例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肝组织中的CD95、JNK1、JNK2和c-Jun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D95、JNKs和c-Jun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95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胞浆,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1%(43/58),显着高于肝癌组织的25.9%(15/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NK1、JNK2和c-Jun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胞核,胞浆中也有少量表达。JNK1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4%(42/58),显着高于肝癌组织的27.6%(16/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NK2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2%(39/58),显着高于肝癌组织的32.8%(19/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Jun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9.3%(46/58)显着高于肝癌组织20.7%(1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分化肝癌组织中CD95蛋白的含量显着低于高分化的肝癌组织,CD95蛋白表达水平和肝癌分化程度正相关(r=0.516,PP=0.003)。CD95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结节数目和有无肝硬化无关(P>0.05)。低分化肝癌组织中JNK1、JNK2和c-Jun蛋白的含量显着低于高分化的肝癌组织,JNK1、JNK2和c-Jun均与肝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364,P=0.006;r=0.383,P=0.004;r=0.508,P=0.003), JNK1、JNK2和c-Jun蛋白与性别、年龄、结节数目和有无肝硬化无关(P>0.05)。(3)CD95蛋白的表达与JNK1(r=0.693,P=0.013).JNK2(r =0.357,P=0.007)和c-Jun(r=0.670,P=0.02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D95及JNKs和c-Jun蛋白在HCC组织中表达具有显着性正相关性,并与病理分化具有相关性,提示CD95及JNK和c-Jun蛋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龙庭凤[5](2010)在《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及相关基因在日光性角化病中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目的:日光性角化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导致临床误诊率高,不同临床表现需要与不同的疾病相鉴别,而组织病理诊断具有高的诊断率,为了提高其诊断、防治水平从而降低发病率及癌变率,本研究就其临床、病理、诊断方面的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方法:通过回顾分析,选取1997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患者中病历资料保存完整,经病理切片证实的日光性角化病患者90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对HE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分析其病理特征。数据采用Excel整理,结果用SPSS10.0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8年共有790851人次的门诊量,取组织病理检查14550例,其中确诊日光性角化病90例,构成比为1.13/万,平均年患病构成比为9.4/十万,以1997至2002年及2003年至2008年前后6年来划分,两阶段确诊病例与确诊未患病例数(x2=3.934,P=0.047)、与门诊量之比(x2=23.751,P=0.000)差异有显着性。男女性别比为1∶1.5,发病以农民为多见,发生于50岁以上者占92.12%,平均患病年龄65.94±10.46岁,病程平均2.6年,发生于面部占92.2%。临床表现为红褐色斑片46例(51.1%),黑褐色斑片23例(25.6%),黑色丘疹8例(8.9%),皮角7例(7.8%),糜烂性斑片4例(4.4%),合并溃疡2例(2.2%)。组织病理可见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病理分型为肥厚型36例(40%),萎缩型22例(24.4%),鲍温样型15例(16.7%),棘层松解型5例(5.6%),苔藓样型6例(6.7%),色素型6例(6.7%),发展成侵袭性鳞状细胞癌2例(2.2%);18例(20%)合并有毛囊受累,11例(12.2%)合并有汗腺导管受累。复发2例(2.2%)。84例(93.3%)有真皮日光弹力纤维变性,其中Ⅰ级39例(43.3%),Ⅱ级18例(20%),Ⅲ级27例(30%);6例(6.7%)未见明显日光弹力纤维变性。90例中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42.2%,最易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色素痣及Bowen病等。结论:日光性角化病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女性高于男性,面部高发,病理示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以肥厚型、萎缩型、鲍温样型常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容易误诊,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警惕。第二部分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目的:国内外学者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疾病状态下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方法,但目前关于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的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体外分离培养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建立体外研究日光性角化病的细胞模型,为深入研究其分子发病机制提供研究对象和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无血清角化细胞培养液培养日光性角化病皮损异常增生角质形成细胞(AKKc),探索优化的细胞培养体系;同时培养同龄老年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O-NKc)及皮肤鳞癌细胞株A431,作为参照组。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特性,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同时采用角蛋白免疫组化的方法做细胞的上皮源性检测;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划痕试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和裸鼠皮下成瘤性试验等鉴定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显示典型的表皮细胞特征:倒置显微镜下培养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免疫荧光为角蛋白阳性,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有大量的张力纤维,AKKc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的核仁增大,异染色质及线粒体数量增多,内质网数量少特点,细胞较为幼稚。AKKc的生长曲线、划痕实验、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介于O-NKc和鳞癌A431细胞之间。结论: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出日光性角化病的角质形成细胞,证实体外培养的AKKc是一种介于正常与鳞癌之间的过渡型细胞,AKKc细胞的特殊生物学行为为研究日光性角化病上皮异常增生阶段的癌变机理、发病机制及其阻抑癌变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第三部分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及相关基因在日光性角化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中TGF-β1、受体(TβRⅠ、TBRⅡ)、Smad相关蛋白以及P53、MMP-2、Fas、FasL在日光性角化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首先运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T-Real time PCR)及Max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不同正常面部皮肤、日光性角化病和皮肤鳞癌组织中TGF-β1、受体(TβRⅠ、TβRⅡ)、Smad相关蛋白以及P53、MMP-2、Fas、FasL mRNA、蛋白及定位。然后利用消化分离的方法原代培养正常人面部及日光性角化病皮损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了细胞鉴定;用RT-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了日光性角化病和对照组细胞中TGF-β1、受体(TβRⅠ、TβRⅡ)、Smad相关蛋白以及P53、MMP-2、Fas、Fas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1)在正常皮肤、日光性角化病及鳞癌组织中,可见Smad7、MMP-2、P53、FasLmRNA的表达在三种组织中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Fas mRNA表达逐渐减弱,存在差异;TGF-β1、TβRⅠ、TβRⅡ、Smad2、Smad3、Smad4 mRNA则在AK中增加,在SCC中减弱。这和免疫组化中观察到的结果相吻合,Smad7、P53、FasL蛋白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增加,Fas蛋白逐渐减弱,而TGF-β1、TβRⅠ、TβRⅡ、Smad2、Smad3、Smad4、MMP-2蛋白在AK中在有病变基底层减弱,但在表皮上部和真皮内增加。(2)将原代培养的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别与正常细胞相比:TGF-β1、p53、Smad4、Fas和FasL表达的变化趋势相同,即同为升高或下降;TβRⅠ、TβRⅡ、Smad2、Smad3、Smad7和MMP-2的表达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即TβRⅠ、TβRⅡ、Smad2、Smad3、和MMP-2在AKKc中降低,在AKFb中降低,Smad7表达则相反。结论:日光性角化病中存在着的TG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障碍涉及了其多个重要环节的表达异常;AK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不是由某个基因失常引起,更多可能是因为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TG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和多基因功能紊乱相互作用的结果。

张春敏[6](2010)在《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患者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Survivin和Caspase-3在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外实验,初步观察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应用雄黄治疗SCC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一)对2007-2009年期间收集的46例皮肤鳞癌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经组织病理确定并组织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组织中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在37℃、100%湿度、5%CO2孵箱单层传代培养,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0U/mlm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MTT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诱导凋亡的作用;RT-PCR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改变。结果:(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本组46例患者组织病理均有不规则肿瘤细胞团块构成的癌巢,侵入真皮网状层或更深;根据Broder分级标准,Ⅰ级鳞癌15例,占32.6%;Ⅱ级鳞癌17例,占37.0%,即高分化鳞癌32例,占69.6%;Ⅲ-Ⅳ级鳞癌即低分化鳞癌14例,占30.4%。所有病例手术切缘彻底。对照组标本20例,均取材于手术切除的正常面部、腹部及外阴部皮肤。(二)免疫组化结果1.Survivin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Survivin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癌组织中多呈弥漫性分布,在鳞癌组织内及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7%(32/46)、0.0%(0/10),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9.38%(19/32)、92.86%(13/14),二者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aspase-3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主要在细胞浆。在皮肤鳞癌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96%(17/46)和90.00%(18/20);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3.75%(14/32)、21.43%(3/14),二者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鳞癌组织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的关系32例Survivin表达阳性组织中有8例Caspase-3表达阳性(8/32,25.00%),而14例Survivin表达阴性组织中有9例Caspase-3阳性表达(9/14,64.29%),二者表达均为阴性者5例,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375,P<0.05)。(三)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的体外干预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当雄黄浓度在30-400μg/ml时,A431细胞的增殖被抑制,其抑制率随雄黄浓度(30,60,100,200及400μg/ml)的增高而增大,抑制率分别为4%,14%,26%,39%及66%。高浓度雄黄处理细胞后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死亡。不同浓度雄黄处理A431细胞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浓度大于60μg/ml时A4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A431细胞呈菱形、多角形,生长旺盛;不同浓度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24h后肿瘤细胞生长不佳,细胞体积稍微缩小,形态不规则,胞膜皱缩,部分细胞漂浮,有部分细胞死亡,并出现小片状无细胞生长区,飘浮细胞增多等现象。随着雄黄浓度的增加,上述现象更加明显。而对照组细胞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核固缩现象偶见。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A431细胞经浓度分别为60、100、200μg/ml雄黄作用24 h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5.24%、26.07%和11.97%。4.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浓度组雄黄(60-200μg/ml)作用A431细胞24h后,与对照组比较Caspase-3产物浓度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增大,但至200μg/ml时,其浓度又明显降低;Survivin产物浓度则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减小;内参β-actin见不到肉眼可见的浓度变化。结论:(一)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urvivin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率越高,因此Survivin可能抑制了鳞癌组织的凋亡;(二)Survivin与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负反馈调节作用;(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雄黄具有抑制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殖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雄黄能诱导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四)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基因的表达、提高凋亡蛋白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的。

张瑞,王晓彦,苏秀兰,王文鑫[7](2009)在《Fas/FasL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Fas/FasL在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ABC技术分别检测Fas/FasL在BCC、SCC及正常人对照皮肤中的表达。结果:Fas/FasL在BCC组不表达或弱表达,较正常人组无显着差异(P>0.05);SCC组Fas和FasL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皮肤(P<0.05和<0.01)。Fasl染色主要集中于肿瘤细胞,弥漫染色,在肿瘤团块边缘表达更强;Fas在角珠处表达较强。结论:FasL在基底细胞癌不表达或弱表达,表明BCC侵袭扩散能力低,而在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扩散能力高有关。

王娟[8](2009)在《扁平苔藓中Ki-67、P5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扁平苔藓皮损中细胞凋亡和Ki-67、P53的表达情况,探讨Ki-67、P53的表达和细胞凋亡在扁平苔藓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扁平苔藓皮损和3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细胞凋亡和Ki-67、P53的表达情况。结果:扁平苔藓组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 , AI)值为74.37±8.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AI值31.75±8.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和P53的表达均以细胞核着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结果,采用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 IOD)值的大小表示其阳性表达强度,扁平苔藓组中Ki-67和P53的IOD值分别为(12.769±3.320)×103和(18.263±1.422)×103,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扁平苔藓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凋亡;扁平苔藓皮损中Ki-67大量表达提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凋亡与过度增殖在扁平苔藓皮损中共存,并且二者水平失衡可能参与其病变的形成;P53的增强表达可能是引起扁平苔藓病变的环节之一。

许向前[9](2009)在《Livin、Survivin和Fas在尖锐湿疣组织中表达及相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探讨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尖锐湿疣组织的表达及与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和介导细胞凋亡基因Fas的相关性,为尖锐湿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反应法(Strept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SABC法)分别检测46例尖锐湿疣组织及10例作为对照的正常包皮组织中Livin、survivin、及Fas的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积分法,将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率相结合判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用SPSS11.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Livin蛋白在尖锐湿疣组织中表达于表皮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以胞浆表达为主,在表皮细胞各层中均有表达,以棘层和颗粒层为主。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蛋白的表达阳性率(56.5%)高于正常包皮组织表达阳性率(20%),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性(P<0.05);两者阳性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urvivin蛋白在尖锐湿疣组织中表达于表皮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以胞浆表达为主,在表皮细胞各层中均有表达,以棘层和颗粒层为主。尖锐湿疣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阳性率(69.9%)高于正常包皮组织表达阳性率(20%),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两者阳性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尖锐湿疣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L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表达一致性尚可(r=0.487,P<0.01,)。3.FAS在尖锐湿疣组织中表达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和细胞膜,以胞浆表达为主,FAS在尖锐湿疣表皮细胞各层中均有表达,以棘层和颗粒层为主。尖锐湿疣组织中FAS的表达阳性率阳性率(73.9%)高于正常包皮组织表达阳性率(30%),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性(P<0.05);两者阳性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尖锐湿疣组织中FAS的表达与L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表达一致性较好(r=0.597,P<0.01)。FAS的表达与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表达一致性较好(r=0.593,P<0.01)。结论:1.Livin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和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因而提示Livin可能与尖锐湿疣的发生密切相关。2.Survivin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和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因而提示Survivin可能与尖锐湿疣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尖锐湿疣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Livin的表达密切相关,提示它们在尖锐湿疣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通过相同路径。3.Fas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和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因而提示Fas可能与尖锐湿疣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尖锐湿疣组织中Fas的表达与Livin、Survivin的表达密切相关,推测Fas与Livin,Survivin在调节尖锐湿疣组织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有可能通过共同的通路,但作用相反。

杜永贵[10](2009)在《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中Fas、FADD表达的差异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死亡受体(Fas)、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FADD)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3例BCC、27例SCC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石蜡切片分别进行Fas、FADD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其阳性细胞,根据阳性细胞平均表达积分来判定。结果采用t检验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1)Fas、FADD在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均为阳性,平均表达积分3.10±0.87、3.20±0.63;(2)Fas在33例BCC、27例SCC组织中的平均表达积分2.06±1.34、2.19±1.14,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DD在33例BCC、27例SCC组织中的平均表达积分1.94±1.19、2.15±1.40,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27例SCC组织中,Fas、FADD蛋白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33例BCC组织中Fas、FADD蛋白表达程度在病理分型中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33例BCC、27例SCC组织中,Fas与FADD蛋白表达均存在有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的皮肤BCC和SCC中,Fas、FADD蛋白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Fas和FADD共同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皮肤BCC和SCC的发生发展;(2)Fas、FADD蛋白的异常表达程度与皮肤SCC的恶性程度有关,同时检测两个蛋白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皮肤SCC的病理分级,有可能作为反映鳞状细胞癌预后的指标;(3)FADD蛋白在皮肤癌肿瘤细胞Fas信号凋亡转导途径中起重要的作用。

二、Fas、FasL在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as、FasL在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BAK、cFLIP、Twist、Tip30蛋白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标准
        2.1.1 选择病例标准
        2.1.2 入选病例一般资料
        2.1.3 取材
        2.1.4 病理切片的制备
    2.2 实验方法
    2.3 试剂及器械
        2.3.1 主要试剂
        2.3.2 仪器与设备
    2.4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与结果判定
        2.4.1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2.4.2 实验对照组设置
        2.4.3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BAK的表达
        3.1.1 BAK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1.2 BAK蛋白表达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3.1.3 BAK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的关系
        3.1.4 三组内膜BAK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图
    3.2 cFLIP的表达
        3.2.1 cFLIP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2.2 cFLIP蛋白表达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3.2.3 cFLIP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的关系
        3.2.4 三组内膜cFLIP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图
    3.3 Twist的表达
        3.3.1 Twist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3.2 Twist蛋白表达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3.3.3 Twist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的关系
        3.3.4 三组内膜Twist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图
    3.4 Tip30的表达
        3.4.1 Tip30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4.2 Tip30蛋白表达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3.4.3 Tip30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的关系
        3.4.4 三组内膜Tip30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图
    3.5 BAK/cFLIP,Twist/Tip30表达的相关性
        3.5.1 BAK/cFLIP表达的相关性
        3.5.2 Twist/Tip30表达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女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PLCε1基因在食管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PLCε1 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hRNA干扰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hRNA 干扰沉默 PLCε1 基因对食管癌 Eca109 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PLCε1 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日光性角化病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日光性角化病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日光性角化病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紫外线对日光性角化病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CD95和JNK因子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CD95及JNK途径各因子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2.2 CD95及JNK途径各因子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2.3 CD95表达与JNK途径各因子表达的关系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5)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及相关基因在日光性角化病中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及相关基因在日光性角化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实验一 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及相关基因在日光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TGF-β/Smad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在AK的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致谢

(6)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皮肤鳞癌的认识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二、皮肤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一) 紫外线
        (二) 人类乳头瘤病毒
        (三) 放射线照射
        (四) 化学物质刺激
        (五) 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变
        (六) 遗传因素
    三、皮肤鳞癌与凋亡相关因子的研究
        (一) Caspase家族
        (二) Livin与Survivin
        (三) p53
        (四) bcl-2、bcl-xl与bax
        (五) Fas与FasL
        (六)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
    四、皮肤鳞癌的治疗进展
        (一) 传统手术治疗
        (二) Mohs显微切除法
        (三) 光动力疗法
        (四) 咪喹莫特乳膏
        (五) 基因治疗
        (六)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urvivin和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实验试剂
        (三) 实验仪器
        (四) 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一) 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二) 免疫组化结果
    三、讨论
        (一) 中医学对皮肤癌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三) Survivin和Caspase-3与肿瘤的关系研究
        (四) Survivin和Caspase-3与皮肤鳞癌关系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的研究
    前言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主要实验仪器
        (二) 主要药品及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细胞培养
        (二) 细胞传代
        (三) 细胞冻存和复苏
        (四)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MTT法
        (五) 光镜观察细胞形态
        (六) 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分析
        (七) RT-PCR法检测Survivin及Caspase-3的mRNA表达
        (八)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 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
        (二) 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三)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四) 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四、讨论
        (一) 雄黄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
        (二) 雄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三)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值抑制作用
        (四)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的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8)扁平苔藓中Ki-67、P5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Livin、Survivin和Fas在尖锐湿疣组织中表达及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言
    1.1 尖锐湿疣的研究进展
    1.2 凋亡蛋白抑制因子
    1.3 Livin
    1.4 Survivin
    1.5 Fas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观察及记录
    2.5 结果判定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Livin蛋白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
    3.2 survivin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与Livin表达的相关性
    3.3 FAS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与Livin和survivin表达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Livin蛋白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4.2 Survivin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与Livin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意义
    4.3 FAS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与Livin和survivin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意义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缩略词表
参加的学术活动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中Fas、FADD表达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Fas、FasL在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BAK、cFLIP、Twist、Tip30蛋白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表达及意义[D]. 王海燕. 中南大学, 2014(02)
  • [2]PLCε1基因在食管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荣秒.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3]日光性角化病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D]. 徐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13(11)
  • [4]CD95和JNK因子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 叶劲松. 中南大学, 2010(02)
  • [5]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及相关基因在日光性角化病中表达及意义[D]. 龙庭凤.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6]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D]. 张春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7]Fas/FasL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J]. 张瑞,王晓彦,苏秀兰,王文鑫.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11)
  • [8]扁平苔藓中Ki-67、P5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研究[D]. 王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
  • [9]Livin、Survivin和Fas在尖锐湿疣组织中表达及相互关系研究[D]. 许向前. 暨南大学, 2009(09)
  • [10]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中Fas、FADD表达的差异性分析[D]. 杜永贵. 昆明医学院, 2009(10)

标签:;  

Fas和FasL在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