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赵红丽[1](2021)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技工教育同时肩负着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和民族地区技能扶贫的要务。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入学校将面临着种种不适,个体必须与外界环境重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行为、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等,否则会出现严重的适应障碍。本研究旨在探索解决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有助于推进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方式,运用《技校生学校适应问卷》对贵州省七所技工院校1522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1494份。采用半开放式访谈,对40名在校学生进行访谈。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的学校适应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建议。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总体较差。在职业适应、情绪适应、师生关系亲密性、学习适应维度得分最低。在学校适应差异性调查中,性别、民族、年级、生源地、家庭结构、家庭交流用语、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八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而在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从访谈调查结果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存在学习兴趣不高、情绪调节能力差、职业定位不准、师生互动不足等适应问题。学习兴趣不高表现为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喜欢随大流,缺少归属感;情绪调节能力差表现为缺乏调适方法和调适技巧;职业定位不准表现为盲目选专业,职业理想不明确;师生互动不足表现为与教师关系疏远,学生回避教师。究其原因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基于结果分析,从个人、学校、教师、家庭、社会五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相关建议:学生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合理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学校要传承红色基因,构建多元文化,构建长效适应教育,开展心理辅导,优化校园环境;教师要走近学生,关爱弱势群体,营造特色班级氛围;家庭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社会提供多面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邵丽晶[2](2021)在《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2.了解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对性侵犯的认知状况和预防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3.对今后开展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的预防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在ZJ、JX、GX、HB、HN、SC、GZ和XJ八个省份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各抽取1-3所初中和1-3所高中作为项目研究现场,抽取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的《儿童性侵犯调查表》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其对性侵犯的认知状况、预防行为状况和性侵犯发生现状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性侵犯发生现状:本研究共调查了农村留守初中生3478人,农村留守高中生2337人。农村留守中学生中性侵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4.9%,其中农村留守初中生中性侵犯事件的发生率为10.8%,农村留守高中生中性侵犯事件的发生率为21.0%。(2)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初中生中,女生(OR=0.709)、非独生子女(OR=0.734)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保护因素,由母亲看护是初中生性侵犯认知状况的危险因素(OR=1.406)。高中生中,双亲均外出务工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危险因素(OR=1.449),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保护因素(OR=0.778)。(3)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初中生中,性别为女(OR=0.514)和非独生子女(OR=0.752)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保护因素,双亲均外出务工(OR=1.341)、看护人为母亲(OR=1.324)和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OR=1.879)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危险因素。高中生中,性别为女(OR=0.402)、看护人为祖辈(OR=0.696)和其他(OR=0.666)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保护因素,双亲均外出务工(OR=1.449)和看护人与孩子的关系一般/差(OR=1.532)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危险因素。(4)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农村留守初中生中性侵犯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看护人与孩子的关系一般/差(OR=1.716),保护因素为性别为女(OR=0.629)、非独生子女(OR=0.494)、生活在直系家庭(OR=0.626)以及性侵犯预防行为水平高(OR=0.269)。在农村留守高中生中,女生(OR=0.589)和性侵犯预防行为水平高(OR=0.324)是性侵犯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中性侵犯发生率较高,中学生的性别、预防行为水平、与看护人的关系和家庭结构都与性侵犯发生率显着相关。今后要在农村地区适时地开展学校性教育课程,增加学生们的性知识和预防行为水平,尤其要重视男生和高中生的性教育,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农村地区留守中学生的看护人要注意加强对孩子人身安全的关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张允慧[3](2020)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出台,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院校的发展,我国迫切的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但是,我国职业技能院校的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成长压力,这不利于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篇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职业技能院校学生的成长压力。文章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法,随机抽取768名杭州某职业技能院校的学生,通过对以往文献的阅读、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该校的学生和老师进行非结构式访谈,调查分析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现状及压力产生的原因,并从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介入,帮助职业技能院校学生缓解成长压力。文章认为,目前杭州某职业技能院校学生的成长压力主要分为个体压力和环境压力。个体压力主要包括学习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就业方面;环境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层面、学校层面以及社会层面。通过对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职业技能院校学生产生个体压力的原因主要有:缺失学习动力与方法;自我认知水平不足、容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就业角色定位偏差、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产生环境压力的原因主要有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家庭拮据的经济条件;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方式不合理;社会对职业技能院校存在歧视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不足等。针对这些成长压力,文章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秉承“助人自助”和“同理心”的原则,运用ABC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为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开展“自我减压”成长小组,以及个案工作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培养职业技能院校学生的抗压技能技巧,提升抗压能力。在开展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如目前该职业技能院校学校社会工作政治色彩浓厚,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性方面还需要提高,公众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识度和了解度还十分的不足。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我们要提高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倡导政府加大购买校园社工岗位,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从而为我国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王星又[4](2020)在《河南某高校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相关知信行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慢性病相关知识、信念及行为现状;探索影响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相关知信行的因素;通过对非医学类大学生慢性病相关的认知、信念和行为三个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大小,探索在大学生中开展从知识宣教到行为改变的早期慢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以知信行理论为框架,参考吴先婷等学者的《师范和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对慢性病认知的现状调查问卷》,进行专家访谈及预调查修订而成。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2018年11月在河南某高校随机抽取4个非医学类专业,在每个专业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行政班,被抽中的班级,整群进入样本,共1384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32份,有效回收率89.5%。使用spss22.0以及AMO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统计方法描述非医学类大学生一般人口学特征一般人口学特征及慢病认知、信念、行为现状;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大学生慢病相关知、信、行的相关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非医学类大学生慢性病相关认知、信念、行为三者之间的效应关系。结果:①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认知平均得分为66.04±37.75分。不同性别、年级、居住地、家中是否有医务工作者,非医学类大学生慢性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医学类大学生对慢病的信念平均得分为57.91±27.05分。不同性别、年级、居住地、父母学历、家庭中有医务工作者以及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调查对象对慢性病信念情况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慢病相关行为习惯方面:19%的人有吸烟情况、24%的人有喝酒行为、38%的人很少锻炼、34%的人没有吃早餐习惯、70%的人荤素搭配不均衡、42%的人饮食口味偏咸、72%的人11点之后睡觉。④非医学类大学生慢性病知信行结构方程模型的x2值为433.425,v=461,x2/v=0.940(P<0.01)。非医类大学生的关于慢性病的认知对其信念会造成直接影响,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51;非医类大学生日常行为受其对慢性病信念的直接影响,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04;非医学类大学生关于慢性病的认知因素对日常行为的总效应系数为0.492,其中直接作用系数为0.377,关于慢性病的认知通过信念对行为产生间接作用系数为0.115。结论:①被调查对象慢性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信念水平较既往研究相比较高,但慢病相关行为习惯较差,需纠正影响健康的行为习惯。②性别、居住地、年级、母亲学历、家庭环境中有无医务人员是影响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认知水平的因素。③居住地、年级、父母学历、家中是否有医务人员是影响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相关信念的因素。④非医学类大学生对于慢病方面的认知与信念同行为之间有关联。整体而言,认知与信念对行为形成正向作用,并且认知对信念同样拥有比较明显的正向作用。信念因素在行为形成或是变化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针对不同特征的大学生,社会、学校等相关机构要制定不同的慢病预防策略,同时要从提高认知、信念的角度上去制定策略、从而改变其行为。
綦文惠[5](2020)在《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学习投入作为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变量,备受学界关注。而在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众多因素中,家庭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最初的场所,家庭功能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习投入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当前研究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影响的成果已有很多,但是探讨家庭功能与学习投入内在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在农村场域下的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家庭功能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三者之间联系密切。结合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三元交互理论等,本研究将学业自我效能感纳入到家庭功能对农村初中生学习投入影响的研究中,试图建立三个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此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提高农村初中生学习投入提出可靠性建议。本研究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个人基本信息调查表、家庭功能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对S省P县的三所农村初中学校的在校生进行调查,分析了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现状,进行群组差异检验以及相关分析,并验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自评状况良好。2.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在性别、年级、是否留守、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是否有独立书桌、是否有独立房间、课外读物数量、家庭成员读书看报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并具有实际意义。3.农村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否有独立房间、课外读物数量、家庭成员读书看报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并具有实际意义。4.农村初中生学习投入在性别、年级、是否有独立书桌、是否有独立房间、课外读物数量、家庭成员读书看报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并具有实际意义。5.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两两之间显着正相关,即家庭功能越好,农村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家庭功能越好,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投入水平越高;农村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习投入水平越高。6.家庭功能对农村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是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实现的,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功能与学习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对提高农村初中生学习投入水平从家庭、学校以及家校合作的角度提出了三点建议。
王雪[6](2020)在《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工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补充,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各行各业输出德技兼备的一线技术人才。技校辅导员是技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日常事务管理者,一方面是技校生管理工作的“辅”助者,另一方面是技校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故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与技校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加强技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对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研究,可以有效推进技工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本研究以马克思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为理论基础,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并结合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情况,提出了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内涵,将技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分为了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职业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五个方面,并确立了政治素养的核心地位,构建了技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标准体系。为了解技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在第二部分通过问卷对技校辅导员的人员结构、队伍建设、学生评价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及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技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尚不完善,人员稳定性差,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根本不能满足技工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工作需要。第三部分结合调查结果和文献研究,探究技校辅导员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制度保障、社会重视度不高、职业认同感不高以及专业化、职业化不够等。分析其原因,可以深入了解技校辅导员的工作困境,才能实现建立一支高水平技校辅导员队伍的目标。第四部分从辅导员自身能力提升、学校与主管部门协同、整合育人资源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科学型的路径,以期长期有效地提高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技工院校辅导员队伍是技工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现阶段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与高校辅导员的差距很大,队伍建设存在很多困境,相关理论和课题研究也不足,尚未能完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他们也正在处于茁壮成长的阶段,有不少潜力仍待挖掘。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技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让他们成长为一支政治强、立场坚、人格正、有担当、肯付出、能力过硬的队伍,才能为技校生在学校踏进社会的这条道路上保驾护航,将他们培养成为一批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技能型人才。
刘海云,廖小伟[7](2020)在《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文中提出文章阐述了笔者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2146名技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过程与结果,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家庭结构、专业系三个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技工院校应根据不同性别、专业系、家庭结构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如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素质拓展训练、团体心理辅导等,以培养学生具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谢小姗[8](2020)在《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积极心理干预研究》文中提出技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有人把他们比喻为升学过程中的"落水者",有些技校学生人生态度很不乐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三年毕业后,他们还要直接面对人生和社会的选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坎坷。所以了解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缪合凯[9](2019)在《个旧市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调查》文中指出教育不单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也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变化发展的时期,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但性心理健康却是很多中学最不愿提及的内容。殊不知虽不愿意提及,却不能阻止“它”的野蛮生长。初中生的性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深切体会到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因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很多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因为性有关的问题而走了弯路,对今后本该美好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痛心疾首,不愿看到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了解现在的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是必要的条件。本研究旨在使用“青少年性心理健康量表”来考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和一般特点,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民族、不同的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父母外出状况、不同的父母文化程度的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性教育工作提出一定建议,以期补充和丰富性心理研究的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山区的一所初中学校,共计454名在校学生。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 for Windows和excel 2010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偏低。男生对生理知识的掌握好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有显着性区别;不同民族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有显着性区别;父母婚姻状况和是否外出打工对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着影响;父亲的文化程度对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有显着影响,并且呈现正相关;学生普遍对于课本上性教育内容是不满足的;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不利于未婚先孕等社会问题的控制和性病的传播控制。
刘燊[10](2019)在《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状况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2.在明确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框架,制定针对医学生的情绪管理健康教育策略,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医学生情绪管理的健康信念,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方法1.现况调查阶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2014-2016级全日制本科生1053人纳入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022份,问卷有效率97.1%。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医学生情绪管理健康信念调查问卷和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状况的相关因素。2.健康教育阶段:根据现况调查分析结果,选取53名医学生作为健康教育干预对象。以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健康信念因素为干预重点,制定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干预方案。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包括资料发放、健康讲座、团体辅导和同伴教育,干预时长为6个月。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健康信念状况进行评价。采用配对t检验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022例研究对象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平均得分为(17.99±5.26)分。其中,情绪管理能力较好者(12-24分)占87.9%,一般者(24-36分)占11.3%,很差者(≥36分)0.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在不同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疾病患病状况、直系亲属心理疾病患病状况、人际关系状况、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间,研究对象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健康信念各维度的不同水平之间,研究对象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心理疾病患病状况、母亲文化程度,以及健康信念的“感知到障碍”、“感知到易感性”和“自我效能”维度是其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因素(P均<0.05)。4.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研究对象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得分低于干预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健康信念变化方面,接受干预后,研究对象的健康信念问卷总分,以及“感知到益处”、“感知到障碍”、“感知到易感性”、“内部回报”、“外部回报”五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知到严重性”和“自我效能”两个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心理疾病患病状况、母亲文化程度,以及健康信念的“感知到障碍”、“感知到易感性”和“自我效能”维度。2.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情绪管理健康教育策略可有效提升医学生对良好情绪管理的益处、障碍以及负性情绪易感性的感知,并降低其对不良情绪的内部回报和外部回报的认知水平。
二、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理论基础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四、研究有效性检验 |
第二节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调查 |
一、学校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
二、学校适应的差异性调查 |
第三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调查结果讨论 |
第一节 调查结果讨论 |
一、学校适应总体水平不良的原因分析 |
二、学校适应的差异性调查结果讨论 |
第二节 小结 |
第四章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建议 |
第一节 学生自身方面的建议 |
一、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
二、合理调节情绪,营造健康氛围 |
三、关注专业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
第二节 学校方面的建议 |
一、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三观” |
二、构建多元文化,促进各族学生和谐发展 |
三、完善学生档案,构建长效适应教育 |
四、健全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 |
五、优化校园环境 |
第三节 教师方面的建议 |
一、走近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二、关爱弱势群体,助其健康成长 |
三、营造特色班级氛围,增强集体凝聚力 |
第四节 家庭方面的建议 |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
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
第五节 社会方面的建议 |
一、家校企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
二、政府和社会提供多面支持,提高学生适应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1.1 调查对象来源 |
1.1.2 抽样方法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问卷设计 |
1.3.2 现场调查 |
1.4 质量控制 |
1.4.1 问卷质控 |
1.4.2 人员质控 |
1.4.3 现场质控 |
1.4.4 数据质控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章 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1.1 调查对象地区分布 |
2.1.2 农村留守中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 |
2.1.3 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要看护人基本情况 |
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 |
2.2.1 农村中学生性侵犯总体发生状况 |
2.2.2 不同学年段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
2.2.3 不同性别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
2.2.4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
2.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知晓率 |
2.3.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2.3.2.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3.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2.3.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来源 |
2.3.4 农村留守中学生对获取性侵犯知识的态度 |
2.4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
2.4.2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
2.4.3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
2.5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
2.5.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5.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3章 讨论 |
3.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 |
3.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
3.2.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知晓状况 |
3.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 |
3.2.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来源 |
3.2.4 农村留守中学生对获取性侵犯的知识态度 |
3.3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 |
3.3.1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
3.3.2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影响因素 |
3.4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 |
3.5 预防对策 |
3.5.1 学校层面 |
3.5.2 家庭层面 |
3.5.3 社区层面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之处 |
4.3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性侵犯研究现状及进展 |
一、儿童性侵犯的概念及分类 |
二、儿童性侵犯的发生现状、危害及影响因素 |
三、儿童性侵犯的防范措施 |
四、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儿童性侵犯调查表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1.2.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调查分析 |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1.1 样本来源 |
2.1.2 男女比例 |
2.1.3 年级比重 |
2.1.4 压力状况 |
2.2 成长压力现状 |
2.2.1 学习方面的压力 |
2.2.2 心理方面的压力 |
2.2.3 就业方面的压力 |
2.2.4 家庭层面的压力 |
2.2.5 学校层面的压力 |
2.2.6 社会层面的压力 |
第三章 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原因分析 |
3.1 学习方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
3.1.1 .缺乏学习动力 |
3.1.2 .学习能力待提高 |
3.2 心理方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
3.2.1 自我认知水平不足 |
3.2.2 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
3.3 就业方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
3.3.1 就业角色定位偏差 |
3.3.2 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
3.4 家庭层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
3.4.1 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
3.4.2 家庭拮据的经济条件 |
3.5 学校层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
3.5.1 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 |
3.5.2 学校的办学方式不合理 |
3.6 社会层面压力产生的原因 |
3.6.1 社会对职业技能院校存在歧视 |
3.6.2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
第四章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实践 |
4.1 小组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 |
4.1.1 小组筹备 |
4.1.2 方案设计 |
4.1.3 小组实施 |
4.1.4 小组评估 |
4.2 个案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 |
4.2.1 个案背景 |
4.2.2 个案计划 |
4.2.3 个案介入 |
4.2.4 结案与评估 |
第五章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总结 |
5.1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优势 |
5.1.1 传统管理方式存在不足 |
5.1.2 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主动性 |
5.1.3 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发展性 |
5.2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不足 |
5.2.1 学校社会工作行政色彩浓厚 |
5.2.2 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
5.2.3 大众对学校社会工作认知度不足 |
5.3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的建议 |
5.3.1 提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 |
5.3.2 倡导政府加大购买校园社工岗位 |
5.3.3 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问卷 |
附录2 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 |
致谢 |
(4)河南某高校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相关知信行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我国居民慢病发病现状 |
(一)我国慢病发病率增加,危害严重 |
(二)慢病危险因素持续增加 |
二、慢病知信行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
(三)样本量计算 |
二、研究工具 |
(一)问卷内容 |
(二)问卷回收整理 |
三、统计方法 |
四、质量控制 |
(一)科研设计及调查准备阶段 |
(二)现场调查实施阶段 |
(三)资料录入和分析阶段 |
五、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实施 |
第四章 结果 |
一、非医学类大学生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
二、非医学类大学生对慢病相关知信行得分及影响因素 |
(一)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相关认知得分情况 |
(二)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相关信念情况 |
(三)非医学类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情况 |
三、慢性病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关系 |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赋值 |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
(四)结构方程模型的效应评价 |
第五章 讨论 |
一、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认知、信念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一)慢病认知水平较既往研究有所提升,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
(二)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相关信念水平有待提高 |
二、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认知、信念水平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 |
三、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相关行为有待纠正 |
四、提高非医学类高校学生慢病相关认知、信念从而改变行为 |
第六章 展望与不足 |
一、展望 |
二、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回顾 |
参考文献 |
附录 非医学类大学生对慢性病知信行调查问卷 |
致谢 |
(5)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家庭功能的研究综述 |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
(三)学习投入的研究综述 |
(四)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
(五)研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农村初中生 |
(二)家庭功能 |
(三)学业自我效能感 |
(四)学习投入 |
四、理论基础 |
(一)家庭功能作为自变量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 |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的理论依据 |
五、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样本的基本信息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测量工具 |
(二)分析工具 |
第二章 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分析 |
一、预测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
(二)测量工具与测量程序 |
(三)测量工具的结果分析 |
二、正式施测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
(二)测量工具与测量程序 |
(三)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章 数据统计结果 |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描述性统计 |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现状 |
(二)农村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 |
(三)农村初中生学习投入现状 |
(四)小结 |
三、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群组差异检验 |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的群组差异检验 |
(二)农村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群组差异检验 |
(三)农村初中生学习投入的群组差异检验 |
(四)小结 |
四、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相关关系 |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关系 |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
(三)农村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的相关关系 |
(四)小结 |
五、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功能与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一)家庭功能与学习投入的总效应检验 |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三)家庭功能各维度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
(四)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特点 |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的特点 |
(二)农村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三)农村初中生学习投入的特点 |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关系 |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育建议 |
(一)家庭功能的良好发挥,呼唤“专业化”父母 |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呼唤“专业化”教师 |
(三)家校合作,共同为农村初中生学业发展助力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相关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二节 技校辅导员的基本特征 |
一、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 |
二、技校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
三、技校辅导员的职责特点 |
第三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 |
一、界定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概念的必要性 |
二、界定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概念的依据 |
三、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概念的内涵 |
第四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标准体系的构建 |
一、政治素养标准 |
二、职业道德素养标准 |
三、专业知识素养标准 |
四、职业能力素养标准 |
五、身心素养标准 |
第二章 技工院校辅导员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一、调研方案设计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第二节 技校辅导员现状分析 |
一、学历水平偏低 |
二、专业知识匮乏 |
三、队伍稳定性差 |
四、工作指导性文件少 |
第三章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
一、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制度不健全 |
二、社会对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
三、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
四、缺失职业认同感 |
第二节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技校教师用人制度的局限性 |
二、缺乏辅导员工作规范和管理机制 |
三、缺乏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理念 |
四、存在“保姆式”工作误区 |
第四章 提升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技校辅导员履职能力 |
一、明确角色定位 |
二、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增强政治素养 |
三、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二节 提升技校辅导员专业化素养 |
一、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 |
二、加强专业化导向的系统培训 |
三、搭建多元化的成长发展平台 |
第三节 提升技校辅导员职业化素养 |
一、完善人才选聘制度 |
二、规范培训考评制度 |
三、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
四、改革人才晋升制度 |
第四节 提升育人资源的整合能力 |
一、合理利用朋辈辅导与互助 |
二、全面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 |
三、积极推动“三全育人”常态化 |
四、对接思政课程,统合课程育人 |
五、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调查问卷(辅导员版) |
附录2 技校辅导员职业素养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3 技校辅导员访谈提纲 |
后记 |
(7)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 |
2. 调查工具。 |
3. 调查程序。 |
4. 数据处理。 |
二、调查结果 |
1. 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
2. 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三、调查结论 |
四、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
1. 健全机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体系。 |
2. 关注性别差异,重视女生心理健康。 |
3. 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关注特殊家庭学生。 |
4. 丰富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
(8)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积极心理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
(一)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二)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
二、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干预的实施措施 |
(一)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 |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
(三)开展各种社团活动 |
(四)注重个性化心理辅导 |
(五)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
(9)个旧市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对少数民族地区性教育现状的思考 |
三、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概念 |
(二) 让·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三) 国外的研究概况 |
(四) 国内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假设 |
(二) 研究目标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工具 |
(五) 研究方法 |
(六) 研究对象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一) 问卷基本情况 |
(二) 学生基本情况 |
(三) 学生家庭情况 |
二、问卷结果与说明 |
(一) 测量基本情况 |
(二) 个体因素对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
(三) 外部因对性心理健康的影响素影响 |
(四) 各因素交互情况 |
(五) 对性教育状况和需求的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一、研究对象初中生性心理健康的特点 |
二、初中生对性教育的需求和迫切性 |
三、关于性教育及性教育管理的思考 |
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状况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状况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分析 |
1.1.4 研究流程图 |
1.1.5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1.2.2 研究对象的情绪管理健康信念状况 |
1.2.3 研究对象的情绪管理能力状况 |
1.2.4 不同特征的研究对象情绪管理能力比较 |
1.2.5 研究对象情绪管理能力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医学生情绪管理状况分析 |
1.3.2 不同个人健康状况的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比较 |
1.3.3 不同家庭及人际环境状况的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比较 |
1.3.4 不同健康信念水平的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比较 |
1.3.5 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多因素分析 |
1.3.6 本研究不足之处 |
1.4 小结 |
2 医学生情绪管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
2.1.2 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
2.1.3 调查工具 |
2.1.4 质量控制 |
2.1.5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前言 |
1 医学生情绪管理现状 |
2 医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现状 |
3 健康信念模式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技校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D]. 赵红丽.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邵丽晶.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职业技能院校学生成长压力研究[D]. 张允慧. 青岛大学, 2020(02)
- [4]河南某高校非医学类大学生慢病相关知信行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D]. 王星又. 河南大学, 2020(02)
- [5]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綦文惠.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技工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D]. 王雪.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 刘海云,廖小伟. 教育与职业, 2020(06)
- [8]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积极心理干预研究[J]. 谢小姗.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20(01)
- [9]个旧市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性心理健康调查[D]. 缪合凯.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状况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 刘燊. 海南医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