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铅球教学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赵青青[1](2021)在《中学数学二次函数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对单元的教学内容开发和重组,进行连续课时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以二次函数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为主线去研究如何将单元主题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课例分析法对单元主题教学理论进行研究,再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二次函数的教与学的情况和单元主题教学法的实践情况,访谈目的是决定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目标与方向。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本文主要从新课程改革、新课标、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使得教学设计能充分体现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论。在对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总结之后,本文中首先对二次函数整个单元进行教学设计,然后设置连续的课时并对每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其中主要是以初中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中《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和高中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中《二次函数的性质》这两节作为案例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并将这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最后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在实践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反馈及时完善教学设计。最后,本文对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的实践反馈结果进行总结,并对一线教师的单元主题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得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能普遍、高效地应用于教学。
薛霏霏[2](2021)在《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研究》文中认为为切实提高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加强师生对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认识、拓宽中学德育途径,本文对济宁市16所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现状展开调查,总结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主体、客体、载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对于丰富体育学科的内涵、完善课余体育竞赛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半结构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展开调查。研究结果:(1)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余体育竞赛特点,将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内容归纳为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与竞争精神、坚强意志、规则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2)德育渗透主体层面:多数体育教师对德育概念有一定了解,并对在竞赛中加强德育渗透持以肯定支持态度;学校常使用的德育渗透方法主要为榜样激励法、语言感染法;校领导层过于重视升学率,未充分利用竞赛开、闭幕式内容等竞赛中的德育资源;德育目标达成效果不易衡量,评估环节易被学校忽略。(3)德育渗透客体层面:竞赛组织管理以教师“承包”为主,学生参赛自主性较差;从年级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与德育之间存在联系的认知中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九年级人数最多,七年级人数最少;从性别来看,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的态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男生人数高于女生。(4)德育渗透载体层面:有87.5%的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主要类型为学校运动会;有62.5%的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频率为每学年1-3次;允许每生报2项,每项限报2人的学校占比最多,分别占比75%、81.25%;个人单项奖、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团体奖三类奖项在运动会中最为普遍;有68.75%的学校尚未向家长开展竞赛宣传工作;有43.75%的学校只在班级授课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体育竞赛事例;开、闭幕式内容较为固定,缺乏新意。研究结论:(1)德育渗透主体层面:校领导德育渗透意识淡薄,过于重视升学率,育人效果欠佳;渗透方法较为固定、缺乏新意;德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竞赛德育目标评估机制不健全。(2)德育渗透客体层面:家长功利性的成才观给学生过重的精神压力,对学生对待竞赛的态度产生影响;部分学生对竞赛中的德育意识不强。(3)德育渗透载体层面:竞赛频率低,缺乏竞赛长效机制;竞赛项目类型单一,多元化效果较差;竞赛奖励设置范围较小,多数学生参赛获得感、成就感不足;竞赛组织管理模式不健全,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建议:(1)优化德育渗透主体,提高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素养:增强竞赛德育渗透意识;创新、丰富德育渗透方法;充分挖掘、利用竞赛中的德育资源;建立健全竞赛评估反馈机制;(2)优化德育渗透客体,增强学生德育意识。学校应加强课余体育竞赛的宣传力度,做好学生及家长的竞赛动员工作。(3)优化德育渗透载体,提高课余体育竞赛的德育功能。丰富竞赛组织形式,实现精英赛与全员赛并重,延长竞赛时效;优化竞赛项目设置,做到“学、训、赛”一体化进程;扩大竞赛奖励范围,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完善竞赛组织管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郑飞[3](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下一代的生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以后生活的走向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美国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在当今世界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STEM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原有的STEM教育基础上加入了艺术元素从而形成STEAM教育。STEAM教育是一种学科交叉、基于问题的融合真实问题情境的教育,包含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个元素,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已有研究已表明STEAM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中函数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函数自诞生以来就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密不可分,并一直服务于科学技术。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C·F·Klein,1849-1925)曾提出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重要思想。由此可见,函数与STEAM教育中的各个元素有密切联系。本文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寻找函数与STEAM教育中各元素相联系的素材,并通过分析两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总结得到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进行函数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做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部分函数内容的教学设计。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从知识点讲解、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例习题编排四个方面梳理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里函数内容中的科学知识。结果发现这四部分内容当中都有科学知识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函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2)数学教科书中函数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几乎都和物理学有关,很少有地理学、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笔者进而又从函数思想和函数知识点这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人教版初中生物、地理、化学、物理教科书,从中选取若干实例探讨这些学科中的函数内容,为后续的教学设计积累素材。(3)收集分析技术、工程、艺术实例,从这些例子中探讨函数与技术、工程、艺术的联系。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看到函数在技术、工程和艺术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本文提到的这些实例,也可以自己收集或开发一些新的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函数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对函数的深入理解。(4)在已有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上,做出STEAM教育理念下的部分函数内容的教学设计。本文选取“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象”、“课题学习选择方案”、“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这四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本论文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论文通过详细的实例介绍了函数与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的联系,这些内容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函数与STEAM教育理念中各元素的联系,从而为函数与STEAM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教学设计提供知识基础。在实践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采用本文提到的一些实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
于明得[4](2021)在《逆向教学法对初中篮球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国家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着的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的形成。”体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逆向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目的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在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上提供合理有效的教学新思路,具有更好的直观性与指向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将逆向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篮球教学当中,通过将“逆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实验对比,分析整理逆向教学法对于初中篮球教学的影响效果,为了提高初中篮球教学的质量与改善篮球教学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逆向教学法,对篮球教学顺序、篮球技术教学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以初中篮球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大连市知行中学初二年级两个普通班为实验对象共计90名学生,实验对象的年龄为13-15岁,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通过逆向教学法的教学,男、女生身体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其中男生的50米跑和女生立定跳远尤为显着。(2)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在篮球技术指标中,行进间高低运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三项技术无显着性差异,主要原因是男生在空余时间进行一定的篮球运动练习,自身会具有一定篮球基础,甚至有较好的篮球技术水平;女生在篮球技术指标中,行进间高低运球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这两项篮球技术指标和篮球技术总分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逆向教学法对无基础的学生效果更好;逆向教学法对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效果尤为突出。(3)逆向教学法对篮球运动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具有非常显着的促进作用。
焦陈旺[5](2020)在《弹力带在初中铅球“教、学、赛”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初中铅球"教、学、赛"方法进行梳理和探究,对近三年使用弹力带在初中侧向滑步推铅球训练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总结归纳,得出弹力带在初中侧向滑步推铅球训练、比赛阶段具体使用方法,为初中铅球教学训练提供实践借鉴。
周维[6](2020)在《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发展变化及学生参与研究》文中认为高校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效果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媒介,每年至少一次的田径运动会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必须环节。高校田径运动会曾经是高校师生的一个欢乐盛会,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不知什么时候,就发生了蜕变。广州大学城建立已经十多年了,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对广州大学城部分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参与情况进行研究,整体把握变化特征和学生参与现状,探寻田径运动会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改革措施,可以为广东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大学城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八所高校师生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广州大学城8所高校开展田径运动会的基本情况;广州大学城8所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发展变化;广州大学城8所高校的田径运动学生参与情况的调查。结论如下:(1)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主办情况:田径运动会举办时间主要在秋季,周五和双休日;一半高校把学生田径运动会和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一起主办;比赛项目设置传统,集体项目、耐力和投掷项目少,缺乏新意;实际的参赛人数不多。(2)发展变化:学校重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学院、学校、教师和学生;学生荣誉感降低,师生联系少,领导事多,学院压力大是主要原因。闭幕式氛围和仪式变化明显减弱,开幕式规模很大,但各方积极性没有很好调动,典礼形式单调,互动不足;学生裁判员增加明显,志愿者或后勤人员变化不大,学生观众减少最为明显,运动员实力差距大;不愿意参加的学生不断增多。学院组织不力,学生集体荣誉感降低或受其他因素影响是根本原因。比赛项目减少、学生喜爱项目主要是跳跃类、短跑和接力项目。运动成绩差异显着,比赛时间安排紧凑,兼项安排有冲突;比赛氛围不浓,学生宣传少,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拼搏精神减弱。(3)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田径运动会学生参与:学生分为运动员、裁判、志愿者与后勤人员、观众、完全不参加学生。运动员表现出积极、努力拼搏,裁判大部分是体育部(学院)派遣,志愿者和后勤人员积极性高,少数学生当观众,大部分同学根本不参与。运动会缺乏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点,比赛氛围不浓厚,运动员身体素质不好,运动技术一般较差,运动成绩差,与学习成绩、加分无关等因素是学生不参与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意志不坚定,集体意识逐渐单薄,班级的凝聚力降低,奉献意识淡化,强调自己的切身利益,不愿意参加到田径运动会。应对运动会变化,激励学生参与的对策:(1)提高学校对田径运动会的重视程度,纳入学生体育课加分;(2)调整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和赛程安排,合并教师趣味运动会;(3)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利用明星运动员的明星效应,提高田径运动会的学生参与率;(4)进行田径运动会的多方面发展等。
张欣怡[7](2020)在《扭秤实验蕴含的科学方法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当中出现过许多着名的经典物理实验,例如扭秤实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被评为“最美十大实验”之一,扭秤实验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出现过两次,分别是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库仑扭秤实验,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都蕴含丰富的物理科学方法,探究它们的关系,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扭秤本身作为一种实验方法,它为微小量的测量提供了解决途径和方法,有许多人仍采用扭秤的方法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物理实验是一种基本技能,也是一种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会操作物理实验和会应用物理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也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文从扭秤实验出发,挖掘扭秤实验中蕴藏的物理科学方法,分析相应的方法在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情况,探究相应物理科学方法落实的教学设计,提出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建议,希望为教师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介绍扭秤实验的发展,分析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库仑扭秤实验的联系以及对物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中囊括的科学方法,更好地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方面:科学界定物理实验中常见的科学方法,领悟扭秤实验中蕴含的物理科学方法,并统计相应的科学方法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情况,分析该方法的重要性。第三方面:采用“知法并行”对规律课《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实验课《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进行教学设计,探究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途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六条建议。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利于他们掌握实验中囊括的方法,更好地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张紫艳[8](2020)在《科学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和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物理教育的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实验作为物理学科的基础,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从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并有助于教师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本文对国内外科学素养和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研究。发现对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还较少。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学素养、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概念分析,以建构主义、发现学习、从做中学三个教育教学理论作为理论指导。通过学生问卷、教师访谈的形式了解Y市两所初中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根据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依据教学理论的指导,结合当前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提出从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以及课后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制定科学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策略。据此设计了“光的折射”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案例、“平面镜成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案例、“浮沉子”和“热胀冷缩及微形变演示器”课后实验教学案例。在某初中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实践,教学反馈调查表明,运用物理实验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梁富珊[10](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学历案实践研究 ——以“恒定电流”单元为例》文中提出学历案是新课程改革及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理念转变的产物,由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是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让学生“如何学会”的教学方案。学历案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地图。旨在解决当下物理课堂普遍存在的“游离学习”现状,使学生实现最大化“在学习”“真学习”。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自然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学历案进行设计与实践研究,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经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介绍本研究提出的背景,研究现状。通过文献综述,对学历案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总结,并论述学历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与思路及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其次,通过问卷调查高中物理学习现状,总结问题。整理学历案设计的原则与关键技术。并选择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部分内容进行学历案设计,主要以《电源和电流》《电动势》《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由物理教师组成课堂观察小组,对学生进行自然观察,填写课堂观察自然项目表,实践完成后,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学生学历案使用情况。最后,总结得出学历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用呈良好态势,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并结合学生反馈给出相应建议。同时,也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二、初中铅球教学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中铅球教学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数学二次函数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中知识呈现模块化 |
1.1.2 二次函数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
1.1.3 单元主题教学成为研究热点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课堂实践法 |
1.4.4 访谈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 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二次函数 |
2.2.2 单元主题教学 |
2.2.3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2.3 单元主题教学的特征 |
2.3.1 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
2.3.2 教学情境的统一性 |
2.3.3 逻辑思维的连贯性 |
2.3.4 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
2.4 理论基础 |
第3 章 中学二次函数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 |
3.1 中学二次函数教学现状访谈调查 |
3.1.1 访谈目的 |
3.1.2 访谈内容 |
3.1.3 访谈结论 |
3.2 中学二次函数教学主题的确定 |
3.3 中学二次函数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
3.3.1 教材分析 |
3.3.2 新课标分析 |
3.3.3 学情分析 |
3.3.4 重难点分析 |
3.3.5 教学目标分析 |
3.3.6 教学方法分析 |
3.4 中学二次函数教学建议 |
3.4.1 把握主题,重点突出 |
3.4.2 关注过程,构建框架 |
3.4.3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
第4 章 二次函数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
4.1 二次函数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4.1.1 初中二次函数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4.1.2 高中二次函数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4.1.3 单元主题教学流程设计 |
4.2 二次函数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案例 |
4.2.1 案例1: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
4.2.2 案例2:二次函数的性质 |
4.3 二次函数单元主题案例教学实践总结 |
4.4 二次函数单元主题教学的教法与学法建议 |
4.4.1 教师的教法建议 |
4.4.2 学生的学法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
1.1.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课余体育竞赛相关研究 |
2.1.2 德育渗透相关研究 |
2.1.3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相关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竞赛组织管理中德育理念的体现 |
2.2.2 竞赛项目设置中德育理念的体现 |
2.3 文献简要评述 |
2.4 研究相关界定 |
2.4.1 课余体育竞赛 |
2.4.2 德育渗透 |
2.5 理论基础 |
2.5.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5.2 双因素激励理论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内容 |
4.1.1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内容的归纳 |
4.1.2 竞赛方案中德育渗透内容的体现 |
4.2 对德育渗透主体层面的调查 |
4.2.1 对德育概念的了解 |
4.2.2 对竞赛德育渗透的态度 |
4.2.3 竞赛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
4.2.4 竞赛中德育资源的利用 |
4.2.5 竞赛德育目标评估体系 |
4.3 对德育渗透客体层面的调查 |
4.3.1 竞赛中的角色扮演 |
4.3.2 对课余体育竞赛与德育之间联系的认知 |
4.3.3 对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的态度 |
4.4 对德育渗透载体层面的调查 |
4.4.1 竞赛组织形式 |
4.4.2 竞赛举办频率 |
4.4.3 竞赛参赛规模 |
4.4.4 竞赛奖励类型与标准 |
4.4.5 竞赛宣传 |
4.4.6 竞赛开、闭幕式内容 |
第五章 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主体中的主要问题 |
5.1.1 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
5.1.2 德育渗透方法有待创新 |
5.1.3 德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
5.1.4 德育目标评估机制不健全 |
5.2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客体中的主要问题 |
5.2.1 家长功利性教育观对学生的影响 |
5.2.2 学生自身德育意识有待加强 |
5.3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载体中的主要问题 |
5.3.1 竞赛频率低,缺乏竞赛长效机制 |
5.3.2 竞赛项目设置单一,多元化效果差 |
5.3.3 竞赛奖励设置范围较小,学生参赛积极性差 |
5.3.4 竞赛组织管理模式不健全,德育资源未充分挖掘 |
第六章 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优化策略 |
6.1 优化德育渗透主体,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素养 |
6.1.1 提高德育渗透意识 |
6.1.2 创新德育渗透方法 |
6.1.3 充分利用竞赛中的德育资源 |
6.1.4 建立健全德育目标评估机制 |
6.2 优化德育渗透客体,提高学生的竞赛德育意识 |
6.2.1 学生应增强竞赛德育意识 |
6.2.2 学校应帮助学生提高竞赛德育意识 |
6.3 优化德育渗透载体,提高课余体育竞赛的德育功能 |
6.3.1 丰富竞赛组织形式,延长竞赛时效 |
6.3.2 优化竞赛项目设置,健全项目内容 |
6.3.3 扩大竞赛奖励范围,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
6.3.4 完善竞赛组织管理,充分利用竞赛德育资源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复合型人才 |
1.1.2 STEAM教育能为个人未来生活做准备 |
1.1.3 函数的重要地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STEAM教育研究现状 |
2.1.1 STEAM教育目标的探索 |
2.1.2 STEAM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
2.1.3 STEAM师资培养 |
2.1.4 函数教学研究 |
2.2 国内STEAM教育研究现状 |
第3章 STEAM教育理念下函数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3.1 STEAM教育理念下函数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 概念界定 |
第4章 科学与函数 |
4.1 数学课程标准中与科学有关的论述 |
4.2 数学教科书中函数中的科学内容 |
4.2.1 知识点讲解中的科学内容 |
4.2.2 阅读与思考中的科学内容 |
4.2.3 数学活动中的科学内容 |
4.2.4 习题中的科学内容 |
4.2.5 小结 |
4.3 其他科学教科书中的函数内容 |
4.3.1 生物中的函数 |
4.3.2 地理中的函数 |
4.3.3 化学中的函数 |
4.3.4 物理中的函数 |
4.4 小结 |
4.5 教学设计分析 |
第5章 技术、工程、艺术与函数 |
5.1 技术与函数 |
5.1.1 信息技术与函数教学 |
5.1.2 信息技术中的函数 |
5.2 工程与函数 |
5.3 艺术与函数 |
5.3.1 美与函数 |
5.3.2 音乐与函数 |
5.4 小结 |
5.5 教学设计分析 |
第6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函数内容教学设计 |
6.1 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流程 |
6.2 教学设计案例 |
6.2.1 案例一:变量与函数 |
6.2.2 案例二:函数的图象 |
6.2.3 案例三: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
6.2.4 案例四: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数学教科书中函数章节的习题 |
致谢 |
(4)逆向教学法对初中篮球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篮球教学方法的研究 |
2.1.1 国外关于篮球教学方法的研究 |
2.1.2 国内关于篮球教学方法的研究 |
2.2 关于逆向教学法的研究 |
2.2.1 国外关于逆向教学法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逆向教学法的研究 |
2.3 关于逆向教学法在体育学科的研究 |
2.4 关于逆向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对象 |
3.3.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3.3.3 传统教学法和逆向教学法的对比 |
3.3.4 实验步骤 |
3.3.5 实验条件控制 |
3.3.6 实验测试指标与方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指标比较 |
4.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指标比较 |
4.2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4.2.1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比较分析 |
4.2.2 实验组实验前后篮球技术指标比较分析 |
4.2.3 实验组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指标比较分析 |
4.3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4.3.1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比较分析 |
4.3.2 对照组实验前后篮球技术指标比较分析 |
4.3.3 对照组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指标比较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4.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
4.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指标比较 |
4.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指标比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录C 实验组实验课教学计划 |
附录D 实验技术教学步骤对比 |
附录E 实验篮球技术测试指标 |
附录F 《行进间低运球》教案 |
附录G 《行进间传球》教案 |
致谢 |
(6)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发展变化及学生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发展面临困境 |
1.1.1.1 学生参加人数少 |
1.1.1.2 比赛项目传统单一、难度大、参与性小 |
1.1.1.3 集体性与娱乐性不强 |
1.1.2 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
1.1.2.1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
1.1.2.2 促进高校体育改革,拓展高校体育功能 |
1.2 研究目的 |
1.2.1 分析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发展变化 |
1.2.2 探寻广州大学城田径运动会学生参与状况 |
1.2.3 为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提出参考意见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现状的研究 |
2.1.2 高校田径运动会学生参与现状的研究 |
2.1.3 高校田径运动会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 |
2.1.4 高校田径运动会与现代技术结合方面的研究 |
2.1.5 关于高校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基本情况 |
4.1.1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举办时间和天数 |
4.1.2 广州大学城8所高校田径运动会的举办形式 |
4.1.3 广州大学城田径运动会比赛参加人数调查 |
4.1.4 广州大学城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置调查 |
4.2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变化 |
4.2.1 田径运动会重视程度的变化 |
4.2.1.1 田径运动会重视程度的具体变化 |
4.2.1.2 田径运动会重视程度的减弱表现 |
4.2.1.3 田径运动会重视程度的减弱的原因分布 |
4.2.1.4 改善田径运动会重视程度减弱的措施分布 |
4.2.2 田径运动会主要仪式变化 |
4.2.2.1 田径运动会主要仪式的具体变化 |
4.2.2.2 田径运动会主要仪式的减弱表现 |
4.2.2.3 田径运动会主要仪式减弱的原因分布 |
4.2.2.4 改善田径运动会主要仪式减弱的措施分布 |
4.2.3 田径运动会参与人数变化 |
4.2.3.1 参加田径运动会人数的具体变化 |
4.2.3.2 参加田径运动会人数减少的表现 |
4.2.3.3 参加田径运动会人数减少的原因 |
4.2.3.4 改善田径运动会人数减少的措施 |
4.2.4 田径运动会比赛情况变化 |
4.2.4.1 田径运动会比赛情况的具体变化 |
4.2.4.2 田径运动会比赛情况减弱的表现 |
4.2.4.3 田径运动会比赛情况减弱的原因 |
4.2.4.4 改善田径运动会比赛情况减弱的措施 |
4.2.5 田径运动会精神文化的具体变化 |
4.2.5.1 田径运动会精神文化变化的具体表现 |
4.2.5.2 田径运动会精神文化变化减弱表现 |
4.2.5.3 田径运动会精神文化变化减弱的原因 |
4.2.5.4 改善田径运动会精神文化变化措施 |
4.2.6 田径运动会主要变化 |
4.2.7 学生对运动会竞技项目喜爱程度 |
4.2.7.1 学生对竞赛的热爱程度 |
4.2.7.2 学生对田赛的热爱程度 |
4.2.7.3 学生对全能项目的热爱程度 |
4.2.7.4 学生对集体项目的热爱程度 |
4.2.8 学生参加意愿 |
4.3 广州大学城田径运动会的学生参与 |
4.3.1 田径运动会的学生运动员 |
4.3.1.1 学生运动员参赛动机 |
4.3.1.2 学生运动员参赛存在的问题 |
4.3.1.3 学生运动员参赛的优化措施 |
4.3.2 田径运动会学生裁判员 |
4.3.2.1 学生裁判员参与动机 |
4.3.2.2 学生裁判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
4.3.2.3 学生裁判员工作优化措施 |
4.3.3 田径运动会学生志愿者或后勤人员 |
4.3.3.1 学生志愿者或后勤人员的参与动机 |
4.3.3.2 学生志愿者或后勤人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
4.3.3.3 学生志愿者或后勤人员工作的优化措施 |
4.3.4 田径运动会学生观众 |
4.3.4.1 学生观众的参与动机 |
4.3.4.2 学生观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4.3.4.3 学生观众参与的优化措施 |
4.3.5 没有参加田径运动会的学生 |
4.3.5.1 学生不参与田径运动会学生的主要原因 |
4.3.5.2 提高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会的优化措施 |
4.4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田径运动会的举办时间紧凑、与特定节假日冲突 |
4.4.2 参与田径运动会的学生人数少 |
4.4.3 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传统、枯燥 |
4.4.4 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对田径运动会的重视程度降低 |
4.4.5 开幕式和闭幕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小 |
4.4.6 学生参加田径运动会容易受身边同学影响 |
4.4.7 传统的田径运动会遭到现代新型娱乐的冲击严重 |
4.4.8 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体育拼搏精神明显下降 |
4.4.9 缺乏吸引学生参与的集体运动项目 |
4.4.10 多校区却在一个校区举办 |
第五章 改善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现状的对策 |
5.1 提高学校对田径运动会的重视程度 |
5.1.1 学校领导加大对田径运动会的支持力度 |
5.1.2 适当增加对运动会的资金投入 |
5.1.3 鼓励各学院老师参与运动会 |
5.1.4 将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连接 |
5.2 调整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和赛程安排 |
5.2.1 提高现有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的创新性和丰富性 |
5.2.2 丰富开幕式和闭幕式内容和形式 |
5.2.3 合理安排田径运动会的开展天数和时间段 |
5.2.4 灵活设置参赛名额 |
5.2.5 实行田径运动会转型 |
5.2.6 完善田径运动会的志愿者与后勤服务系统 |
5.3 提高田径运动会的学生参与率 |
5.3.1 鼓励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会的编排、策划及裁判队伍中 |
5.3.2 实行多样的奖励机制 |
5.3.3 开通线上和线下学生意见和建议反馈通道 |
5.3.4 加大学生集体精神和拼搏精神教育 |
5.3.5 加大明星效应宣传 |
5.4 进行田径运动会的多方面发展 |
5.4.1 田径运动会与商业赞助结合 |
5.4.2 进行不同院校间的合办,同台竞争 |
5.4.3 为优秀的运动员提供更大展示舞台 |
5.4.4 提前查阅天气,场地状况,设置突发事件预备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1.1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主办情况 |
6.1.2 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发展变化 |
6.1.3 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田径运动会学生参与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专家效度检验问卷 |
附件二:教师问卷 |
附件三:学生问卷 |
致谢 |
附件 |
(7)扭秤实验蕴含的科学方法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
1.2.2 有助于领会实验的魅力 |
1.2.3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
1.3 研究现状 |
1.3.1 扭秤实验研究现状 |
1.3.2 物理教学中显化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2 物理实验中的主要的科学方法 |
2.1 实验思维中的科学方法 |
2.2 测量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
2.3 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 |
3 扭秤实验及实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
3.1 扭秤前身 |
3.2 库仑扭秤实验 |
3.3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
3.4 两个扭秤实验联系和区别及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 |
3.5 扭秤实验中科学方法的妙用 |
3.5.1 库仑扭秤实验中科学方法的妙用 |
3.5.2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中科学方法的妙用 |
3.5.3 扭秤实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小结 |
3.6 扭秤实验里蕴含的科学方法在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
3.6.1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
3.6.2 转换法的应用 |
3.6.3 放大法的应用 |
3.6.4 平衡法的应用 |
3.6.5 理想实验法的应用 |
3.6.6 扭秤实验中相应的科学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小结 |
4 扭秤实验教学案例 |
4.1 扭秤实验的问卷调查分析 |
4.2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 |
4.3 库仑定律的教学设计 |
4.4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教学设计 |
4.5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建议 |
4.5.1 明确进行物理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 |
4.5.2 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
4.5.3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融入科学方法 |
4.5.4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体验科学方法 |
4.5.5 物理规律教学中感悟物理科学方法 |
4.5.6 刨析物理学史案例,领悟物理科学方法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扭秤实验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万有引力定律的知法并行表 |
附录3 库仑定律的知法并行表 |
附录4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知法并行表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8)科学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重视 |
1.1.2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科学素养的研究综述 |
2.2 关于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综述 |
2.3 关于科学素养视域下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
第3章 课题相关的理论 |
3.1 相关概念 |
3.1.1 科学素养 |
3.1.2 物理实验教学 |
3.2 相关教学理论 |
3.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3.2.2 布鲁斯的发现学习理论 |
3.2.3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 |
第4章 科学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学生问卷调查 |
4.1.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1.2 问卷调查分析 |
4.2 教师访谈 |
4.2.1 访谈提纲 |
4.2.2 访谈结果 |
4.3 调查结论 |
第5章 科学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
5.1 科学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
5.1.1 精心选取实验对象 |
5.1.2 巧妙设置实验问题 |
5.1.3 创新使用实验器材 |
5.1.4 重视规范实验操作 |
5.1.5 直观展示实验现象 |
5.2 科学素养视域下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策略 |
5.2.1 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
5.2.2 发挥引导指导作用 |
5.2.3 重视总结反思环节 |
5.3 科学素养视域下的课后实验教学策略 |
5.3.1 开放学校物理实验室 |
5.3.2 发挥家庭实验作用 |
第6章 科学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与实践 |
6.1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案例——光的折射 |
6.2 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案例——平面镜成像 |
6.3 学生课后实验教学案例 |
6.3.1 浮沉子 |
6.3.2 热胀冷缩及微形变演示器 |
6.4 科学素养视域下初中实验教学实践效果反馈 |
6.4.1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6.4.2 调查结论 |
结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生科学素养水平与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科学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效果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学历案实践研究 ——以“恒定电流”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1.2 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3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2.2 学历案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1.3 学历案 |
2.2 学历案与学案、导学案、教案的比较 |
2.3 学历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学习金字塔理论 |
3.高中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实施 |
3.4 调查分析 |
3.5 调查结论 |
3.5.1 学习物理动机不强 |
3.5.2 课堂上“游离学习”现象严重 |
3.5.3 学习方式欠缺 |
3.5.4 缺乏反思意识及主动性 |
4.基于核心素养的学历案的设计 |
4.1 学历案设计的原则 |
4.1.1 遵循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原则 |
4.1.2 学生主体原则 |
4.1.3 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体现创新原则 |
4.1.4 整体设计与分层设计相结合原则 |
4.2 学历案设计的关键技术 |
4.2.1 确立“学习目标”指明学习方向 |
4.2.2 撰写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 |
4.2.3 撰写“资源与建议”提供学习支架 |
4.2.4 撰写“学习过程”实现真学习 |
4.2.5 撰写“学后反思”完善学习过程 |
4.3 学历案设计案例 |
4.3.1 《电源和电流》学历案设计 |
4.3.2 《电动势》学历案设计 |
4.3.3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学历案设计 |
5.基于核心素养的学历案教学实践 |
5.1 实践研究的目的 |
5.2 实践研究的对象 |
5.3 实践研究的实施 |
5.4 实践研究的结果 |
5.4.1 学生成绩结果 |
5.4.2 课堂自然观察结果 |
5.4.3 问卷调查结果 |
5.4.4 学生访谈结果 |
5.5 实践研究的结论 |
5.5.1 学历案在高中物理课堂使用的优势 |
5.5.2 学历案在高中物理课堂使用的不足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学历案使用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二年级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电源和电流》学历案设计 |
附录3 :《电动势》学历案设计 |
附录4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学历案设计 |
附录5 :学历案使用反馈调查问卷 |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初中铅球教学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数学二次函数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D]. 赵青青.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研究[D]. 薛霏霏.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D]. 郑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逆向教学法对初中篮球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D]. 于明得.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弹力带在初中铅球“教、学、赛”中的运用[J]. 焦陈旺. 体育师友, 2020(05)
- [6]广州大学城高校田径运动会发展变化及学生参与研究[D]. 周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扭秤实验蕴含的科学方法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欣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科学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和实践[D]. 张紫艳.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学历案实践研究 ——以“恒定电流”单元为例[D]. 梁富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