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霉素钠致哮喘1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倩倩,汪盛,李歆,许岭[1](2021)在《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26例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及其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南京市第二医院2020年1—12月上报的9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整理出126例新的和严重的ADR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26例新的和严重的ADR报告中,新的ADR有120例(占95.24%),严重的ADR有6例(占4.76%)。对症处理后,大部分ADR均痊愈或好转。口服致ADR病例数最多,其次为静脉滴注给药。结论应不断完善ADR监测,加强对新的和严重的ADR上报工作,提高新的和严重的ADR监测水平,减少ADR风险,进一步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王炳然[2](2021)在《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而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且近些年的发病逐渐升高,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RE的首选药物,它起效较快,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药治疗RE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阐述RE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是临床疗效研究,验证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临床疗效,并通过随访,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大鼠造模,从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及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健脾降逆方治疗RE的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纳入131例中虚气逆型RE病例,其中对照组64例、治疗组67例。治疗组予健脾降逆方颗粒剂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20mg/每次,2次/每日。服药周期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安全性检查,对治疗组治疗前后MTL、VIP、Ghrelin进行对比,并分别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问卷随访。实验研究:选用8周龄SD大鼠,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造模,于造模后进行分组,共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药液灌胃,中药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健脾降逆方灌胃,灌胃14天后进行取材,应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VIP、Ghrelin含量;PCR法检测下段食管组织中VIP、VPAC2、Ghrelin、GHSR、cAMP、PKA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法测定下段食管组织中cAMP、PK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ROCK1、MLC阳性表达。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对于GerdQ量表评分而言,在服药8周后,健脾降逆方和奥美拉唑均能有效降低总分,两者未显示出明显差异,但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6个月的远期效果均优于奥美拉唑,并且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之间未体现出明显差异,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2)根据GerdQ量表判断复发率,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与远期疗效对比的结果一致。(3)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主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并在远期疗效上显示出与GerdQ量表同样的趋势: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至停药12个月时,才出现明显的疗效下降,体现了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4)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次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的疗效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TL含量较治疗前升高,血清VI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胃底Ghrelin表达较治疗前增多。实验研究部分:(1)造模后,假手术组大鼠在毛发光泽、行动、进食饮水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余5组。在手术后第7天,随机选择2只非假手术组大鼠取材,HE染色后观察食管大体及病理形态,验证造模成功。(2)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减少VIP及受体VPAC2mRNA表达;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增加Ghrelin及受体GHSR mRNA表达。(3)中药高、中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cAMP、PKA mRNA表达水平。(4)中药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增加ROCK1、MLC表达,中剂量组能显着增加ROCK1表达,但MLC的表达仅有升高趋势。结论在本次研究中,验证了健脾降逆方对于RE典型症状的短期疗效(8周内)与奥美拉唑相当,同时在缓解非典型症状上疗效显着,且对停药后的疗效维持具有明显优势,这与健脾降逆方益气健脾,和降胃气,治本顾标的功效相适应。在观察到健脾降逆方对于RE的临床疗效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健脾降逆方能够调节VIP、Ghrelin分泌,减轻食管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AMP/PKA信号通路活性,增加下游蛋白ROCK1、MLC表达,增强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有关。
张丽华,张宇,王元春[3](2021)在《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文中认为患者,男,63岁,身高168 cm,体质量61 kg,因"呼吸困难伴咳嗽咯痰5 d余,加重2 d"入院,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急诊科诊断为:(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2)肺部感染。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和特布他林雾化液雾化吸入抗炎、平喘,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2.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皮试阴性,皮试液: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2.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抗感染,滴注5 min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心率120次/min,血压84/50 mmHg,
张九思[4](2021)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升降散和凉膈散化裁对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治疗。发作期观察并评价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间歇期针对本病易于反复发作的特点,在“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初步探索,通过使用制定的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选择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观察患儿反复发作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次数和初探量化评估后药物干预治疗的最佳时间节点,以期为临床中医预防本病开拓新思路。方法:发作期收集符合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肺胃郁热证的患儿70例,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在急性发作期,治疗组给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对照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两组疗程均10天,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并评价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间歇期(急性发作期治疗结束后),把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儿分别按照1:1比例各分为2组,对所有患儿均使用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和量化评估。治疗组的两组患儿分别按照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干预治疗(治疗组1:给药干预标准为日常中医证候评分≥15分;治疗组2:给药干预标准为日常中医证候评分≥18分),对照组的两组患儿仅进行评分不予中药干预处理,共计干预随访6个月,以4组患儿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病例治疗第10天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0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0例,两组病例治疗10天后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2.单项症状评分的组内比较:治疗第3天、第5天、第10天,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在用药后单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3.单项症状评分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充血肿大及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第5天组间比较,在发热单项症状评分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主症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肿大充血及所有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0天组间比较,在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充血肿大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和对照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分别为42.581±5.371h、68.437±6.425h,两组完全退热时间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间歇期把发作期治疗结束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分为两组,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在两组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比较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1与对照组1之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及治疗组2与对照组2之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治疗组1与对照组1、治疗组2与对照组2之间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间歇期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两组患儿分别按照不同分数标准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干预治疗,比较随访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治疗组内的组1和组2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数下给药干预,两组患儿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反复次数组内比较没有差异。结论: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显着且明显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间歇期通过对日常肺胃郁热表现的量化评估,探索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减轻患儿肺胃郁热程度,可以减少患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达到预防本病的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焕蕾,李宁,郑雪玲[5](2021)在《112例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致过敏性报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该市收集的112例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致过敏反应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0~3岁的占66.07%;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为主,占67.87%;过敏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74.63%);96.43%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当天,71.43%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110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或痊愈。结论临床需重视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引起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需立即停药,并根据病情做对症处理。
霍小梅,龚小慧,马俐[6](2021)在《Kazal 5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突变致新生儿Netherton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Kazal 5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of Kazal type 5,SPINK5)基因突变致新生儿Netherton综合征(Netherton syndrome, NS)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新生儿NS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对其SPINK5基因进行分析。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月龄以内确诊且有SPINK5基因分析结果的NS病例。结合本例患儿和文献报道的病例,总结新生儿NS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情况、治疗及随访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例患儿生后陆续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及脱屑、毛发稀疏、反复感染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发现血IgE升高(111 IU/ml),光学显微镜下毛发呈"竹节发"。SPINK5基因分析发现患儿存在c.2468dup(p.Lys824Glufs*4)和c.377378del(p.Tys126*)复合杂合突变,家系分析发现患儿的2个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亲和母亲,确诊为SPINK5基因突变致NS。经抗感染、注射丙种球蛋白、皮肤护理等综合治疗后皮疹好转,但反复感染,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生后2月龄死于感染。共检索到NS病例报道11例,合并本例共12例NS新生儿。总结12例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发现,有早期皮肤弥漫性红斑及脱屑12例、感染8例、毛发干结7例、高钠血症性脱水7例、高IgE 5例、生长迟缓4例、呼吸衰竭3例、特应性体质2例、腹泻2例及吞咽不协调、低体温、喘息、高血压、肝衰竭、代谢性碱中毒各1例。结论 NS由SPINK5基因突变导致,新生儿期NS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生后早期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及脱屑、反复感染、毛发干结,尤其血IgE偏高的患儿,应考虑NS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并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王碧,胡小静,朱江,刘永红[7](2021)在《拉莫三嗪引起的咳嗽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一例》文中研究指明对1例癫痫患者添加拉莫三嗪治疗后出现咳嗽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目前药物不良反应判定标准,考虑本例患者的咳嗽为拉莫三嗪肯定的药物不良反应。拉莫三嗪作为癫痫药和情感稳定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了解拉莫三嗪导致咳嗽的不良反应,对避免咳嗽的误诊误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赵东芳,张会芝,翟所迪,李凡,张雨佳[8](2020)在《青霉素皮肤试验临床操作指导》文中提出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过敏反应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青霉素皮肤试验是目前预测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最为快捷、方便和经济的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总结了青霉素皮肤试验适用范围、临床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及并发症的处理措施,以期为临床行青霉素皮肤试验操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刘洋[9](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何美香[10](2020)在《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耳穴压豆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因其适应症广、操作简易、无毒副作用等独特优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儿科疾病治疗中。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基础,在镇痛、退热、增进食欲等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但临床相关文献较少且大都年代较久远。本课题将耳穴压豆疗法与中药清热利咽方相结合治疗小儿急乳蛾,以期为耳穴压豆的运用提供临床试验依据,为本病的治疗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将符合急乳蛾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某省级中医院儿科门诊患儿66例,按简单随机化分组,设计并准备好病例数据采集表,并对其进行编号,受试患儿依此编号按1:1比例依次入组本次临床观察,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依照脱落标准共收集完整病历61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两组患儿年龄均在4~14岁之间。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护理,清淡饮食,扁桃体化脓患儿予以局部刮脓,合并细菌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清热利咽方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耳穴选穴为扁桃体、咽喉、耳尖、肺、肾上腺、皮质下、神门七个穴位。双耳交替,3日换贴一次,刺激强度以患儿感胀痛、耳廓有热感或耳穴微微泛红为宜。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并随访2天,统计患儿治疗前后临床主症、次症评分以及咽痛、热退症状消退时间,并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药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观察组患儿共30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中药清热利咽方对照组患儿共31例,痊愈14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4例,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等级对比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32,P<0.05);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7.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咽痛及扁桃体充血、肿大三个主症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3、0.034、0.038,均小于0.05);4.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发热这一主症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值为 0.150,P>0.05);5.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咳嗽及食欲不振、两个次症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2、0.029,均小于0.05);6.观察组在缓解患儿恶风这一次症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值为 0.310,P>0.05);7.观察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为2.47±1.42d,对照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为3.96±2.03d,观察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01,P<0.05);8.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为3.38±1.64d,对照组患儿热退时间为4.95±1.48d,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00,P<0.05);9.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均未出现过敏、恶心、呕吐、气促等不良反应,安全性佳。[结论]中药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儿主症次症,缩短主症次症持续时间,操作简易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二、青霉素钠致哮喘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霉素钠致哮喘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26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
2.2 药品的种类及品种数 |
2.3 药品剂型及用药途径 |
2.4 不良反应处理结果 |
2.5 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 |
2.5 新的和严重的ADR的药品情况 |
3 讨论 |
(2)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研究 |
2 病因与病机探究 |
3 中医治疗方法 |
4 中医预后与调护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反流性食管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特征 |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方法 |
5 治疗手段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西医诊断标准 |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4 病例纳入标准 |
5 病例排除标准 |
6 入组病例一般情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计算 |
2 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1 基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
2 GerdQ量表结果 |
3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
4 次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
5 总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
6 复发率对比 |
7 血清MTL、VIP结果 |
8 胃组织中Ghrelin表达结果 |
第五节 讨论 |
1 组方思路 |
2 脾、肝二脏与RE的关系 |
3 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治疗思路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MTL、VIP、Ghrelin与RE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健脾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试验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112例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致过敏性报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 |
2.1.1 性别与年龄 |
2.1.2 原患疾病 |
2.1.3 过敏史及合并用药情况 |
2.2 用法用量 |
2.3 过敏反应情况 |
2.3.1 过敏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
2.3.2 过敏反应时间分布 |
2.4 A DR关联性评价及报告类型 |
2.5 治疗措施及转归 |
3 讨论 |
3.1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致过敏反应的特点 |
3.2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致过敏反应的相关因素 |
3.2.1 个体因素 |
3.2.2 原患疾病 |
3.2.3 药物及赋形剂 |
3.3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致过敏反应的处理 |
4 结语 |
(8)青霉素皮肤试验临床操作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 青霉素皮肤试验适用人群 |
1.1 青霉素皮肤试验适用范围 |
1.2 青霉素皮肤试验禁用范围 |
2 皮肤试验前准备 |
2.1 医务人员准备 |
2.2 患者评估 |
2.3 皮肤试验药品准备 |
3 青霉素皮肤试验操作 |
4 青霉素皮肤试验操作后患者观察 |
5 青霉素皮肤试验结果判断 |
6 并发症及处理 |
6.1 过敏反应 |
6.2 疾病传播 |
6.3 注射失败 |
6.4 疼痛 |
(9)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3 讨论 |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小结 |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
2.3 讨论 |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
2.4 小结 |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标本来源 |
3.1.2 仪器与试剂 |
3.1.3 方法 |
3.1.4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
3.3 讨论 |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中医对耳穴压豆的认识 |
2.1 耳穴压豆的作用机理 |
2.2 耳穴压豆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评定标准 |
3.2 安全性观察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两组患儿治疗前性别比较 |
5.2 两组患儿治疗前年龄比较 |
5.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主症情况比较 |
5.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次症情况比较 |
5.5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 |
6 讨论 |
6.1 方药的选择 |
6.2 耳穴的选择 |
7 疗效比较 |
8 结论 |
9 不足与展望 |
9.1 不足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急乳蛾患儿入组病例登记表 |
附表2 急乳蛾入组病例数据收集表 |
简历 |
四、青霉素钠致哮喘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26例分析研究[J]. 陈倩倩,汪盛,李歆,许岭. 现代医药卫生, 2021(21)
- [2]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王炳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J]. 张丽华,张宇,王元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13)
- [4]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D]. 张九思.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112例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致过敏性报告分析[J]. 陈焕蕾,李宁,郑雪玲. 中国药物警戒, 2021(02)
- [6]Kazal 5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突变致新生儿Netherton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J]. 霍小梅,龚小慧,马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01)
- [7]拉莫三嗪引起的咳嗽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一例[J]. 王碧,胡小静,朱江,刘永红.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01)
- [8]青霉素皮肤试验临床操作指导[J]. 赵东芳,张会芝,翟所迪,李凡,张雨佳.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0(10)
- [9]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美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