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务公开也要“打假”(论文文献综述)
吴欢欢[1](2020)在《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有效治理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份子的惠州,更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9年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为惠州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不可忽视的是,作为最根基的惠州广大农村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农村治理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文中对广东省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社会治理理论、村民自治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社会治理新形势的大背景下,通过数据搜集、文献研究、实地探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如村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农村“精英”人才缺乏、民主监督作用发挥不足、群众参与治理热情不高等问题。在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发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压力性行政体制制约、城乡二元结构所限、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等。基于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治理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首先要培育多元协商治理主体;其次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再次要规范村级权力运作;最后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
孙健鹏[2](2020)在《乡村治理行政化问题研究 ——以肇庆市江南区白沙镇行政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村民自治是其中的核心。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来,村民自治制度对于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和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也进入了转型时期。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农村大量行政事务的不断增加,使得乡村治理行政化的倾向日趋加强,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工作。由于村民自治制度及村民委员会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自其“出生”之日起就带有行政化的基因。探究乡村治理行政化的成因,一方面有政府自上而下加强基层治理的外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村民委员会自下而上需要从政府获取资源,进行主动行政化的内在需求。随着国家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乡村治理特别是村民自治找准定位和方向显得尤为重要,既关系到整个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又关系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能否实现,还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嵌入性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工具,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以肇庆市江南区白沙镇的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剖析乡村治理行政化的现状、成因、实践意义和局限性,并就其实践中面临的困境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承认现阶段乡村治理行政化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理顺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为村民委员会松绑减负的治理路径,以期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群众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王恒尚[3](2019)在《IAD框架下村务监督委员会抑制村庄腐败的制度运行现状研究 ——以甘青宁三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国家逐步加大农村的支持力度,大量的转移支付和项目入村,涉农惠农扶贫资金逐年增多,部分村干部借助其双重代理身份贪污腐败,侵害国家和农民利益,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剧社会矛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如何在积极反腐倡廉的基础上实施适合村庄发展的治理措施,彻底铲除村庄腐败所寄生的腐败土壤,重塑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确保村庄健康发展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其中选举是自治的基础,决策是自治的关键,管理是自治的根本,监督是自治的保证。民主监督作为村民自治的闭环部分,在抑制村庄腐败上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村务监督委员会是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完善的又一个成果,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核心职能是监督村务工作,村务监督委员会由村民选举产生,全体村民赋予其监督权,需要对全体村民负责。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逐步提高村民民主意识、规范村庄权力,解决危害农民切身利益的村庄腐败问题,加快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当下中国一个既重要又现实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甘青宁三个省份的村庄腐败特征,寻找村庄腐败的内在运行逻辑。深入甘青宁地区13个村庄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借助IAD分析框架分析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现状。研究发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在现实中能够主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从源头上抑制村庄腐败,能够作用于村庄腐败的各个环节,实现真正的抑制村庄腐败,促进村庄和谐稳定发展。村务监督委员会能够打破村庄“想腐败”“敢腐败”“能腐败”的腐败链条,构建“愿监督”“敢监督”“能监督”的抑制村庄腐败的防御城墙。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能够激活村庄的民主监督意识,让村民主动参与到村级治理中,带动村民主动参与监督。作为民主监督的载体,村务监督委员会整合村庄监督资源和信息,保证村庄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实现监督的“联结”,为民主监督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抑制村庄腐败的民主监督“城墙”。但是目前村务监督委员会仍然存在“监督不充分,难以合作”“监督力度弱,难以联结”“保障制度缺失、不完善”和“制度走偏,难以抑制腐败”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限制村务监督委员会发展的障碍。未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对制度进行规范和优化,完善运行保障体系,优化成员素质的同时加强针对性的培训。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保障村民监督权力的有效制度设置,提供给村民一个表达利益诉求的有力渠道,同时加强了村两委之间的合作和权力平衡,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权力三角”,不仅能够在抑制村庄腐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实现村庄健康、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喜庆[4](2017)在《治理转型背景下的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提出村民自治,来自于中国农民的创举,来自广于大农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其历史经验、探寻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中国农村大力倡导和推广的政治成果。当前,我国也逐渐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转变国家治理方式和创新国家治理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治理转型过程中,中国农村的治理同样需要转型,为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提供政治保障和社会保障。论文以河北省农村地区为调查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以调查问卷中的数据为基准,通过对这些农村案例进行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论文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内容包括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创新点与难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第二章为村民自治的理论基础,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自治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村民自治思想。第三章为河北省村民自治相关概述,内容包括河北省村民自治的历史渊源和产生背景、河北村民自治发展历程以及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内容及组织原则。第四章为河北省村民自治发展成果,内容包括以调查问卷所得出数据以及对河北省村民自治发展以来的取得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详细阐述河北省村民自治在法律法规、村民自治组织、村民政治素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成果和成功经验。第五章为河北省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内容包括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河北省村民自治取得成果之余,面临的处处难题,尤其在治理转型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比如说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宣传内容失真;依法治村不到位,执法力度较弱以及法律与村规民约存在相互抵;中国农村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情”文化制约村民自治的发展;村民自治发展不平衡凸显;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贿选和监督结果不实,民主管理和决策专治化突出。第六章为完善村民自治路径探析,内容包括针对河北省村民自治出现的问题,可以从法律、村规民约、村民政治意识、农村经济等角度出发,不断优化促进村民自治发展的条件,使村民自治制度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
王喜庆[5](2016)在《浅析河北省农村村民自治发展中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1980年,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村委会模式的村级治理新模式诞生,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呈现常态化,各种社会利益纠葛冲突尖锐化等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国家治理体系力求突破旧式管理模式,寻求新的治理模式,而村民自治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治理中的转型显得更为迫切。河北省是环京津贫困带上占有较多市县的省份,河北省农村村民自治发展水平对环京津贫困带上农村发展存在很大程度的影响。在治理转型期,河北省的农村村民自治在制度规定与落实之间存在差距加大,村民自治发展不平衡凸显,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相关问题更加突出等方面的新情况可以看作环京津贫困带的"通病"并且亟需解决。因此,以河北省的农村村民自治发展为契机,探析其在河北广大农村发展的现状,在基层制度建设维度为河北省以及环京津贫困带的加快脱贫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建议。
徐少林[6](2014)在《中国农村调查(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八章石老人村静悄悄的改制1.我关注石老人村不是因为那神话传说,也不是因为到那里游玩看海,而是偶然听说石老人村两委想尽办法保住那山和那海的事,所以引发采访调查的兴趣。为啥?因为其中牵扯一个社会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村庄被
黄波[7](2006)在《村务公开事关大局》文中认为$F编者按$E $T中田有9亿农民,60万个行政村,500万村干部。村务公开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几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普遍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取?
李宏斌[8](2006)在《村务公开也要“打假”》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被称为“阳光工程”的村务公开工作在广大农村普遍推行,农村工作的透明度大大增强,干群关系越来越密切,促进了农村干部的勤政廉政,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农村的村务公开变了味、走了样。 一是应付?
张崇明[9](2006)在《村务公开也要“打假"》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被称为“阳光工程”的村务公开在农村普遍推行。但从目前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看,村务公开出现了一些“假冒伪劣”。一是作秀式公开。有的公开栏只是在上级来人检查时才有内容,过后则无人间津;有的村把公开栏锁在村委会大院里,村民很难真正看到公开的村务。
王有春[10](2005)在《遏制和根治村官腐败》文中指出农村干部腐败是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它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我国农村长期缺少健全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因此,从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上下功夫,是遏制和根治村官腐败的正确选择。
二、村务公开也要“打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务公开也要“打假”(论文提纲范文)
(1)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治理 |
2.1.2 农村基层 |
2.1.3 农村基层治理 |
2.1.4 乡政村治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治理理论 |
2.2.2 村民自治理论 |
3 惠州市农村基层现状与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
3.1 惠州市概况及农村基层治理现状 |
3.1.1 惠州市概况 |
3.1.2 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现状 |
3.2 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
3.2.1 村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 |
3.2.2 农村“精英”人才缺乏 |
3.2.3 民主监督作用发挥不足 |
3.2.4 群众参与治理热情不高 |
4 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压力型行政体制制约 |
4.2 城乡二元制结构所限 |
4.3 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 |
4.4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
5 解决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培育多元协商治理主体 |
5.1.1 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
5.1.2 发挥村级党组织核心地位 |
5.1.3 鼓励群团等组织参与治理 |
5.2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
5.2.1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
5.2.2 加快完善人才激励优惠政策 |
5.2.3 加强农村干部培训和考核 |
5.3 规范村级权力运作 |
5.3.1 完善村级治理法律规章制度 |
5.3.2 健全村务监督运行机制 |
5.3.3 细化村委会职权范围 |
5.4 发挥农民治理主体作用 |
5.4.1 培育农民民主治理理念 |
5.4.2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
5.4.3 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乡村治理行政化问题研究 ——以肇庆市江南区白沙镇行政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村民自治发展历程 |
1.1.2 乡村治理行政化问题的凸现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乡村治理 |
2.1.2 村民自治 |
2.1.3 村民委员会 |
2.1.4 乡村治理行政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嵌入性理论 |
2.2.2 资源依赖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南区乡村治理行政化的现状分析 |
3.1 江南区乡村治理行政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
3.1.1 工作职责的转移 |
3.1.2 行政考核的下沉 |
3.1.3 工作内容的越界 |
3.2 江南区乡村治理行政化的特点 |
3.2.1 组织机构的机关化设置 |
3.2.2 村级事务的行政化安排 |
3.2.3 工作方式的制度化管理 |
3.3 乡村治理行政化发生的行动逻辑 |
3.3.1 组织嵌入 |
3.3.2 资源依赖 |
3.4 江南区乡村治理行政化的实践意义 |
3.4.1 有利于国家对农村资源的输入 |
3.4.2 有利于村民委员会履行治理职责 |
3.4.3 有利于整治村民自治中的乱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南区在乡村治理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
4.1 江南区乡村治理行政化带来的问题 |
4.1.1 与法律法规的冲突 |
4.1.2 遏制村民自治的空间 |
4.1.3 导致干群关系疏离 |
4.2 江南区在推进乡村治理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
4.2.1 越减越重的工作负担 |
4.2.2 有待理顺的“两委”关系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对乡村治理行政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厘清职责边界 |
5.2 优化任务压力传导机制 |
5.3 建立违规审查工作机制 |
5.4 提升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力 |
5.5 培育村民自治能力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3 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工作职责事项 |
附录4 2018年白沙镇村级工作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 |
附录5 白沙镇西岸村党群服务中心可受理事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IAD框架下村务监督委员会抑制村庄腐败的制度运行现状研究 ——以甘青宁三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村民自治 |
1.2.2 村级民主监督 |
1.2.3 村庄腐败 |
1.3 研究问题、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理论基础 |
1.4.1 制度分析 |
1.4.2 行为分析 |
1.4.3 IAD分析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IAD框架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运行现状 |
2.1 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的应用规则 |
2.1.1 主要政策及制度设置 |
2.1.2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化规范 |
2.1.3 应用规则模型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现实分析 |
2.2 村务监督委员会行动舞台分析 |
2.2.1 行动舞台 |
2.2.2 行动情景 |
2.2.3 行动者 |
2.3 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运行路径 |
2.4 IAD框架下村务监督委员会抑制腐败制度运行过程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资料收集、分析方法及工具 |
3.3.1 资料收集 |
3.3.2 分析方法与工具 |
3.4 编码方案一 |
3.4.1 开放编码 |
3.4.2 主轴编码 |
3.4.3 选择编码 |
3.5 编码方案二 |
3.5.1 开放编码 |
3.5.2 主轴编码 |
3.5.3 选择编码 |
3.6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6.1 编码信度检验 |
3.6.2 编码效度检验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甘青宁地区村庄腐败特征呈现 |
4.1.1 甘青宁地区村庄腐败特征呈现 |
4.1.2 甘青宁地区村庄腐败逻辑分析 |
4.2 甘青宁地区村务监督委员会抑制村庄腐败现状 |
4.2.1 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现状 |
4.2.2 主体素质与意识形态 |
4.2.3 村镇两级工作事务 |
4.2.4 村务监督委员会与腐败 |
4.3 IAD框架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抑制腐败运行过程 |
4.3.1 带动村民主动参与监督 |
4.3.2 相互合作实现监督联结 |
4.3.3 制度设置保障监督权力 |
4.3.4 相互作用抑制村庄腐败 |
4.4 村务监督委员会抑制村庄腐败的不足表现 |
4.4.1 监督不充分,难以合作 |
4.4.2 监督力度弱,难以联结 |
4.4.3 保障制度缺失、不完善 |
4.4.4 制度走偏,难以抑制腐败 |
4.5 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对策建议 |
4.5.1 制度层面规范与优化 |
4.5.2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
4.5.3 优化成员素质与针对性培训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治理转型背景下的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村民自治研究 |
(二)国外关于中国村民自治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治理转型 |
(二)村民自治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自治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与自治的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的村民自治思想 |
第三章 河北省村民自治相关概述 |
一、河北省村民自治的历史渊源和产生背景 |
(一)河北村民自治历史渊源 |
(二)河北省村民自治产生背景 |
二、河北村民自治发展历程 |
三、河北省村民自治组织形式、主要内容及组织原则 |
(一)村民自治的组织形式 |
(二) 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
(三)村民自治的组织原则 |
第四章 河北省村民自治发展成果 |
一、本次调查研究调查概况 |
(一)调查地区以及问卷、走访基本情况 |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河北省村民自治取得的成果 |
(一)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
(二)村民政治素质和政治意识有所提高 |
(三)促进了河北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
第五章 河北省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河北省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 |
(一)村民自治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宣传内容失真 |
(二)村民自治法律法规与农村实际出现脱节现象 |
(三)“人情”文化制约村民自治的发展 |
(四)村民自治发展不平衡凸显 |
(五)村民自治运行中“乱象”丛生 |
二、村民自治问题原因分析 |
(一)治理转型过程是村民自治曲折前进的总原因 |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
(三)宗族势力为代表的农村利益团体相互争斗问题凸显 |
(四)农民文化水平层次不齐,整体水平较低 |
(五)农民盲目从众心理普遍存在 |
(六)村民自治组织资金短缺,人员薪酬偏低 |
第六章 完善村民自治路径探析 |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 |
二、加大村民自治宣传力度,力求方式多样化 |
(一)丰富村民自治宣传方式多样化 |
(二)力求宣传内容真实可靠 |
三、完善律法,加大执法力度及与村规民约的结合 |
(一)加强立法,完善村民自治法律法规 |
(二)依法治村、严格执法,整顿农村政治生态 |
(三)科学构建村规民约,使村规民约与法制有机结合 |
(四)加强村民法制教育,推动农村法制建设 |
四、发展农村传统政治文化,培育村民自治的文化土壤 |
五、发展农村经济、提升村民民主意识,促进村民自治均衡发展 |
(一)以农村经济建设为村民自治发展提供保障作用 |
(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 |
六、以制度建立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
(一)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提高选举质量 |
(二)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制度,体现多数村民意志 |
(三)完善农村民主监督制度,让权力在阳光运行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浅析河北省农村村民自治发展中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河北省村民自治中治理转型期的问题 |
(一) 治理转型期, 制度规定与落实之间存在差距加大 |
(二) 治理转型期, 村民自治发展不平衡凸显 |
(三) 治理转型期, “四个民主”相关问题突出 |
1. 村民自治选举过程当中贿选严重 |
2. 村务公开内容失真、透明化程度较小 |
3. 在民主管理和决策方面, 各运行机制和制度困难 |
三、河北省农村村民自治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 以法律、法规规范村民自治制, 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和与乡规民约的结合 |
1. 加强立法, 完善村民自治法律法规 |
2. 依法治村、严格执法, 整顿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环境 |
3. 科学构建村规民约, 使村规民约与法制有机结合 |
(二) 以制度建立健全完善村民自治, 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
1. 完善民主选举制度, 提高选举质量 |
2. 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制度, 使管理和决策体现多数村民意志 |
3. 完善农村民主监督制度,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三) 建立健全农民政治意识培育机制, 加快农村政治社会化进度 |
1. 加大对当前制度、政策的宣传力度 |
2.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培育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 |
(四) 农村经济建设为村民自治发展提供保障作用 |
1. 促进河北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 创立农村特色品牌 |
2.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大力发展大型农场农业 |
3. 开展农村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
(6)中国农村调查(下)(论文提纲范文)
第八章石老人村静悄悄的改制 |
1. |
2. |
3. |
4. |
第九章棉农为何焚烧棉花 |
1. |
2. |
3. |
4. |
5. |
第十章假种子案的无奈隐情 |
1. |
2. |
3. |
第十一章农资产品如何打造品牌 |
1. |
2. |
3. |
4. |
第十二章农民女老板为何遭牢狱之灾 |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十三章农村陋习折射出大问题 |
1. |
2. |
3. |
4. |
第十四章胶州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
1. |
2. |
3. |
4. |
四、村务公开也要“打假”(论文参考文献)
- [1]惠州市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研究[D]. 吴欢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2]乡村治理行政化问题研究 ——以肇庆市江南区白沙镇行政村为例[D]. 孙健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IAD框架下村务监督委员会抑制村庄腐败的制度运行现状研究 ——以甘青宁三省为例[D]. 王恒尚. 兰州大学, 2019(09)
- [4]治理转型背景下的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王喜庆.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8)
- [5]浅析河北省农村村民自治发展中的问题[J]. 王喜庆.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 [6]中国农村调查(下)[J]. 徐少林.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4(07)
- [7]村务公开事关大局[N]. 黄波. 抚顺日报, 2006
- [8]村务公开也要“打假”[N]. 李宏斌. 大同日报, 2006
- [9]村务公开也要“打假"[J]. 张崇明. 了望新闻周刊, 2006(29)
- [10]遏制和根治村官腐败[J]. 王有春. 科学社会主义,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