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健康发展对策

海参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健康发展对策

一、刺参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健康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卢钰博[1](2021)在《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文中认为本研究在太平洋牡蛎养殖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质和生态监测,确定影响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单体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密度,并比较和分析单体三倍体牡蛎与连体牡蛎和二倍体牡蛎的生长,从而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单体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养殖技术。(1)对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理化因子相、微生物相及藻相进行研究,探寻各指标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为科学养殖太平洋牡蛎提供参考。本研究于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每月中旬在山东养马岛、芝罘湾和乳山养殖区共9个站位进行采样,检测多项理化因子、细菌及浮游植物变化,通过N/P判断养殖区营养盐限制情况,通过营养状态指数和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别对海水营养状态和污染水平进行评价,采用浮游植物评价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评价,通过SPSS 24.0对各检测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养殖区水温、pH、盐度、溶解氧和COD符合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无机氮变化范围为0.0079 mg/L~0.8739 mg/L,均值为0.1594 mg/L,2019年12月养马岛、芝罘湾养殖区及2020年1月三个养殖区无机氮含量超过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在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总磷含量偏高,养马岛和芝罘湾养殖区在2019年11月~2020年1月、乳山养殖区在2019年9月及2020年12~1月活性磷含量超过海水养殖二类标准;三个养殖区N/P均值分别为53.72、26.96和29.40,养马岛和乳山养殖区长期处于磷限制状态。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表明三个养殖区在2020年3~8月间处于贫营养状态;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表明除个别站位海水质量状况一般,处于轻度污染外,其他养殖区海水质量较好,处于较清洁水平。细菌含量整体较低,2020年4月和7月芝罘湾和乳山养殖区弧菌数量异常升高,乳山养殖S7站位在2020年7月异养菌数量异常升高。三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密度均值分别为16.37×104cells/L、11.71×104cells/L和20.06×104cells/L,2020年3~8月浮游植物密度较高;三个养殖区共检测浮游植物5门44属79种,硅藻门27属51种,甲藻门4属10种,共占种数的77.26%;三个养殖区的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单鞭金藻、等鞭金藻和蓝隐藻;三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97,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812,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875。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养殖区水温、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水温与弧菌和异养菌呈显着正相关,浮游植物与水温呈显着正相关,与活性磷呈极显着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三个养殖区除冬季个别氮、磷指标有所超标外,其他指标符合均符合养殖标准,富营养化程度和污染程度较低,细菌含量较低,浮游植物丰富且群落结构稳定,适宜养殖牡蛎,但养马岛和乳山养殖区长期处于磷限制状态。(2)为探寻适宜的生态养殖模式,在芝罘湾海域设置贝-参-鱼间养的实验养殖区(包括牡蛎养殖区、刺参养殖区和东方鲀养殖区)以及单一牡蛎和刺参养殖的对照养殖区。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每月中旬对养殖区各项生态学指标进行检测,通过营养状态指数对养殖区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并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对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评价,最后比较各养殖区养殖生物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刺参养殖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及活性磷含量显着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牡蛎养殖区氨氮含量显着高于实验组牡蛎养殖区;对照组2个养殖区的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刺参养殖区弧菌和异养菌数量高于实验组3个养殖区;对照组养殖区硅藻优势种比例较实验养殖区下降,蓝隐藻比例上升;实验组3个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对照组2个养殖区高;实验组牡蛎养殖区成活率较对照养殖区提高5.2%,产量提高10.7%;实验组刺参养殖区成活率较对照养殖区提高5.1%,产量提高8.1%。上述结果表明间养模式下养殖区各项生态学指标明显好于单一养殖区,且成活率和产量显着提高。(3)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对牡蛎生长的影响,比较不同层养密度和笼间距下牡蛎的生长。2019年8月中旬,挑选壳高3~4 cm的牡蛎,设置4个层养密度组:20、40、60和80个/层,笼间距均为0.5 m。经过2个月的养殖比较,4个不同层养密度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层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特征,20个/层组和40个/层组显着优于60个/层组和80个/层组,但20个/层组和40个/层组之间以及60个/层组和80个/层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019年10月中旬,挑选壳高7~8 cm的牡蛎,设置4个层养密度组:10、15、20和30个/层;设置3个笼间距组:0.3、0.5和0.8 m。经过7个月的养殖比较,在相同笼间距(分别为0.3 m、0.5 m和0.8 m)下,4个不同层养密度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层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特征;大多数性状从11月份起就体现出10个/层组和15个/层组>20个/层组和30个/层组,到5月份有的性状还20个/层组>30个/层组(P<0.05);10个/层组和15个/层组之间尽管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在相同层养密度(分别为10个/层、15个/层、20个/层和30个/层)下,3个不同笼间距的养殖组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4项生长性状方面均呈现随着笼间距的增加而增大的特征;虽然各生长性状在前几个月份的差异显着性有所不同,甚至没有差异,但到4~5月份均呈现0.8 m组和0.5 m组>0.3 m组(P<0.05);0.8 m组和0.5 m组之间尽管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上述结果表明当牡蛎壳高为3~4 cm时,以40个/层的养殖密度、0.5 m的笼间距为宜;当牡蛎壳高为7~8 cm时,以15个/层的层养密度、0.5 m的笼间距,可取得最佳的养殖效果。(4)比较与分析单体三倍体牡蛎、连体三倍体牡蛎和单体二倍体牡蛎的生长,探索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单体三倍体牡蛎的养殖技术。经过十五个月的养殖结果表明,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与连体三倍体牡蛎组之间在壳高、壳长、体重及软体部重方面,2019年7~8月份几乎没有差异,9月份前者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着,10月(壳长在12月)~翌年9月单体三倍体牡蛎组显着高于连体三倍体牡蛎组(P<0.05)。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之间在壳高、壳长、体重及软体部重在2019年7~8月份间差异不显着,9月~翌年9月单体三倍体牡蛎组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连体三倍体牡蛎组像单体三倍体牡蛎组一样,在2020年7~9月份,其软体部重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三组牡蛎的出肉率在2019年9月~翌年3月一直较低,4~6月份增加至高峰,7~9月份单体二倍体牡蛎组出肉率大幅下降,显着低于两组三倍体牡蛎(P<0.05)。养殖十五个月后,两组三倍体牡蛎的累积成活率均显着高于单体二倍体牡蛎组(P<0.05)。单体二倍体牡蛎2020年4~6月份性腺明显发育,7~8月份产卵排精后内脏团急速减小,而两组三倍体牡蛎软体部没有性腺的发育成熟与产卵排精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表明在相同的养殖环境条件下,单体三倍体牡蛎在壳高、壳长、体重、软体部重、出肉率及成活率均显着高于连体三倍体牡蛎和单体二倍体牡蛎。

温争争[2](2021)在《刺参温度应答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刺参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刺参的增养殖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刺参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对其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且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天气造成山东、辽宁等大面积养殖池塘刺参大量死亡损失,对沿海刺参养殖产业带来沉重打击。因此,研究高温胁迫对刺参的影响以及刺参对高温胁迫产生的应答反应机制,为高温环境下刺参养殖提出有效方法,对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刺参抗逆机理是解决刺参健康养殖和安全度夏瓶颈问题的重要出路,刺参健康关乎整个水产养殖业的提质增效和稳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刺参的抗逆抗病机制已成为当前刺参养殖产业研究中的热点。本研究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从高温应答重要功能基因入手,一方面以存在于胞液中σ-谷胱甘肽S转移酶2基因为代表,研究其表达规律以及对其进行活性功能研究,从刺参机体防御免疫体系角度探讨刺参响应温度变化;另一方面围绕内质网应激,对内质网腔内错误折叠与未折叠蛋白聚集以及钙离子平衡过程中的重要代表基因钙联蛋白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基因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基因进行表达规律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从生物高温应激角度探讨刺参响应温度变化。研究克隆了刺参σ-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2(σ-class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2)基因、钙联蛋白(calnexin)基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 kD)基因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calcyclin-binding protein)基因的完整编码区cDNA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以上4个基因组织表达情况;分析在温度变化后刺参各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究刺参各组织高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此外,纯化出了刺参σ-谷胱甘肽S转移酶2基因的蛋白,并对其纯化后的蛋白活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刺参σ-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2(σ-GST2)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克隆获得刺参σ-GST2开放阅读框cDNA的编码序列。σ-GST2 ORF长度为627bp。σ-GST氨基酸序列具有N端结构域(4-73)和C端结构域(84-202)两个保守区域。与其同源物种比对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54%。所有比对物种GST的N端区域高度保守,而C端区域则相对多样化。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刺参σ-GST2与海葵亲缘关系最近,与贝类动物长牡蛎和三角帆蚌等聚成一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表明经高温胁迫处理后,呼吸树、纵肌、体壁均在30℃开始出现显着高表达,而消化道在34℃出现显着高表达。高温胁迫均能促进σ-GST2基因在所有组织中的表达。另外,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后经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组在Marker 25KDa附近靠下处有明显的一条带。分子量大小与预测大小23.51KDa相符,表明成功诱导出σ-GST2蛋白。纯化蛋白过程中留样上清及沉淀进行SDS-PAGE,结果表明目的蛋白主要表达在上清中。将所有经Ni柱纯化过程中的留样样品进行SDS-PAGE检测。获得超滤后的蛋白含量最高,且最终获得纯化蛋白纯度>95%。测定了未纯化的上清和纯化超滤后蛋白浓度分别为2.647和3.540μg/ul。由公式计算出酶活分别为:初上清样的酶活为0.669(U/mg prot),超滤后样品的酶活为1.449(U/mg prot)。可见纯化超滤后的酶活性更高。2刺参钙联蛋白(Cnx)、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CacyBP)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本研究克隆获得刺参Cnx、GRP78和CacyBP开放阅读框cDNA的编码序列。并分别预测了它们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分子质量以及理论PI值。另外分别对它们做了同源序列比对分析以及构建了系统发育树。Cnx氨基酸序列在N端含有一个由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序列。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刺参Cnx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物种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56%,所有比对物种Calreticulin结构域均高度保守,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刺参Cnx与棘皮类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亲缘关系最近;刺参GRP78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物种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83%,所有比对物种C端HSP70结构域高度保守,而N端结构域是多变的,刺参GRP78与海绵Amphimedon queenslandica亲缘关系最近;刺参CacyBP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物种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约为66%,BLAST分析表明,刺参CacyBP与脊椎动物鲱鱼Denticeps clupeoides和棘皮动物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同源性最高,相似度高达86.79%和85.96%。进化树分析表明刺参CacyBP与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文昌鱼。此外,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Cnx、GRP78和CacyBP基因在刺参经不同温度胁迫下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刺参Cnx、GRP78和CacyBP均广泛分布于呼吸树、消化道、纵肌和体壁。急性升温中Cnx、GRP78和CacyBP在所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在18℃、22℃和26℃都很稳定,没有明显的上升情况。急性升温到34℃时,消化道组织GRP78和CacyBP相对表达量最高,并且从22℃开始升温到34℃,CacyBP基因在消化道的表达水平较其他组织一直呈现相对最高表达量。这说明消化道是刺参强大的组织器官,参与热应激反应更为明显,以上三个基因在刺参高温胁迫过程中对抵抗内质网应激产生的不良刺激以及维持内质网稳态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也构建了CacyBP原核表达载体后经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组在Marker 15KDa附近靠下处有明显的一条带。分子量大小与预测大小14KDa相符,表明成功诱导出CacyBP蛋白。

李欣容[3](2021)在《温度、病原菌胁迫下仿刺参体壁DNA甲基化水平和转录组差异及其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又称刺参,具有重要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我国第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其养殖业为我国沿海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病害和高温灾害给海参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疾病和高温成了海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解析刺参响应病原菌和高温的分子机理,将为开展刺参良种选育和健康养殖工艺优化奠定科学基础。本研究以刺参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WGBS)和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了高温和灿烂弧菌胁迫下刺参体壁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及基因表达差异变化,并完成了差异lnc RNA靶基因预测,再进一步对甲基化和转录组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出关键位点及关联基因,为解析刺参响应灿烂弧菌侵染和高温胁迫下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也有助于为刺参抗病抗高温性状选育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以刺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攻毒浸染和高温胁迫获得刺参化皮体壁组织,并以未攻毒组和13℃的健康体壁组织为对照组,对体壁组织进行WGBS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探讨刺参体壁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筛选相应病原胁迫的差异甲基化区域和相关基因,为从表观基因组学解析刺参响应温度和病原胁迫提供基础数据。甲基化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侵染组刺参基因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为(3.59±0.04)%和(3.87±0.27)%,对照组和高温组刺参基因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为(3.70±0.03)%和(3.94±0.17)%,病原和高温胁迫下刺参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病原胁迫下Cp G、CHG和CHH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均升高,而高温胁迫下Cp G和CHH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升高。在发生甲基化的位点中,m Cp G是最主要的甲基化形式。病原胁迫实验组筛选到626,677个DMRs,甲基化水平升高的DMRs有333,976个,甲基化水平下降的DMRs有292,701个,注释到23,706个功能基因,高温胁迫实验组筛选到748,347个DMRs,甲基化水平升高的DMRs有495,122个,甲基化水平下降的DMRs有253,225个,注释到25,387个功能基因,病原和高温胁迫下甲基化水平升高的DMRs数量均高于甲基化水平下降的DMRs数量。对DMRs区域的基因注释的GO富集分析表明,甲基化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与RNA聚合酶II对转录的负调控作用、高尔基膜和蛋白质结合功能相关条目;KEGG功能注释表明病原和高温胁迫主要影响了MAPK信号通路、RNA转运通路和内吞作用通路。蛋白酪氨酸激酶、泛素结合酶、核糖体蛋白、Hsp70等基因为病原和高温刺激下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而THAP结构域、整合素丛蛋白结构域是病原侵染下特有的差异甲基化基因,Ran BP1、脂肪酶是高温胁迫下特有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这些基因为进一步研究DNA甲基化对病原侵染和高温胁迫调控的机制奠定了基础。2.全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录组测序共检测到29,290个基因,病原胁迫实验组筛选到496个DEGs,上调性DEGs有214个,下调有282个,高温胁迫实验组筛选到1,409个DEGs,上调性DEGs有881个,下调有528个。DEGs的KEGG基因注释显示,病原和高温胁迫实验组分别有68个和170个显着性差异基因富集在20条通路中,且都是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通路中的基因最多,病原侵染和高温胁迫分别主要与跨膜蛋白和Hsp70有关。病原胁迫实验组顺式调控的具有显着性差异lnc RNA和m RNA中,干扰素诱导的四肽重复蛋白5具有很大可能性调控关系。高温胁迫实验组有40个顺式调控的显着性差异lnc RNA靶基因,调控26个差异m RNA,且具有高度相关性。病原和高温胁迫实验组lnc RNA靶向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三个ontology注释到的基因都主要与生物进程、细胞质、金属离子结合有关。KEGG富集分析表明,病原胁迫主要影响了吞噬体通路,而高温胁迫主要影响了longevity regulating pathwaymultiple species,相关结果为转录组水平解析刺参响应温度和病原胁迫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3.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转录组测序联合分析与验证通过基因组甲基化和转录组联合分析筛选负相关关联基因,病原胁迫实验组筛选到180个负相关关联基因,其中差异甲基化区域位于启动子区域的负相关基因60个;对负相关关联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到相关通路和LRR、Hsp20和CARD等关键基因。高温胁迫实验组筛选到569个负相关关联基因,其中差异甲基化区域位于启动子区域的负相关基因223个;对负相关关联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到相关通路和腺苷酸环化酶等关键基因。通过BS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验证8个负相关基因,验证了转录因子E1K甲基化水平改变响应了病原胁迫并影响了该基因的表达,U11/U12小核核糖核蛋白35k Da、BSL78_12691以及Hsp70共3个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改变响应了温度胁迫并影响了该基因的表达。相应研究结果为解析刺参响应病原和温度胁迫下的表观遗传学差异对转录表达影响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曲亚男[4](2020)在《青刺参和紫刺参生理生化成分和营养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参,是棘皮动物门,海参纲的无脊椎动物。海参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含有多种功能成分,具有延缓衰老、预防和改善多种疾病等保健功效,无论是药用还是食疗,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市面上常见的刺参多呈青色,偶见白色刺参,但是近期养殖时筛选出了一种通体呈紫色的刺参,实属罕见。为探究紫刺参的优势价值,给紫刺参合理的市场定位,本论文以青刺参和紫刺参两种刺参为研究对象,对两种刺参的常规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免疫酶活性和色素成分进行研究,同时建立刺参体内虾青素的的测定方法,综合分析两种刺参的价值。1、本研究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还原糖、GC-MS测定脂肪酸、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氨基酸。研究两种刺参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紫刺参蛋白质、粗脂肪含为50.04%和2.37%,青刺参的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7.37%和2.80%,紫刺参的“高蛋白低脂肪”特点更显着。紫刺参的水溶性总糖(4.39%)含量低于青刺参(5.09%),且差异性极显着,但是从总多糖含量看,则是紫刺参(2.81%)高于青刺参(2.65%)。分析两种刺参的氨基酸组成可知,青刺参总氨基酸含量为41.90 g/100g,紫刺参为49.05 g/100g,都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通过蛋白质评价模式分析两种刺参的蛋白都属于优质蛋白,营养价值高。从脂肪酸的分析结果来看,两种刺参的脂肪酸组成存在差异,紫刺参的SFA占脂肪酸总量的比重大,青刺参则是PUFA的占比大。矿物元素的结果显示两种刺参体壁的常量元素K、Na、Ca、Mg、P含量高,且紫刺参体内的常量元素含量高于青刺参,Fe、Zn等微量元素则是青刺参的含量高于紫刺参。2、本研究采用酶试剂盒测定酶活性,比较两种刺参的免疫酶活性差异,结果显示:青刺参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为1.89 U/gpro、33.11 U/mgpro,高于紫刺参的1.43 U/gpro和25.61 U/mgpro,且差异性显着(P<0.05),四种免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青刺参均高于紫刺参,表明青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优于紫刺参。3、响应面实验优化刺参体内虾青素的最优提取条件,响应面结果显示刺参中虾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二氯甲烷为提取试剂,料液比为1:51.58,提取温度为37.47℃,提取时间为80 min,提取次数为2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试剂为二氯甲烷,提取次数为2次,提取时间80 min,料液比1:52,提取温度37.5℃。该条件下测得的青刺参虾青素54.34μg/g,紫刺参虾青素78.92μg/g。4、本研究通过有机试剂提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两种刺参主要色素成分,结果显示:虾青素、黑色素、叶黄素、β胡萝卜素四种色素在紫刺参体内含量均高于青刺参,其中虾青素、叶黄素、β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黑色素含量的差异性显着(P<0.05)。实验结果显示虾青素是刺参体壁的主要色素成分,在紫刺参体内为78.92μg/g,明显高于青刺参54.34μg/g,从色素成分来看,紫刺参优于青刺参。

陈济丰[5](2019)在《养水机配置方式对池塘环境中异养菌、弧菌数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以刺参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养水机三种时间配置方式对仿刺参养殖池塘的调控效果,分别为:养水机每天工作6 h的池塘、养水机每天工作12 h的池塘、养水机每天工作18 h的池塘。本试验选取仿刺参养殖池塘的池塘水温、盐度、溶氧、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总氮、总磷,及水中和底泥中异养菌、弧菌的数量为监测指标,对三种配置方式的仿刺参养殖池塘进行季节监测。得出以下结果:(1)本次试验期间,三种配置方式的仿刺参养殖池塘水质变化范围如下:水温变化范围:2.15-32.40℃,盐度变化范围:24.52-35.48‰,溶解氧变化范围4.85-10.85 mg/L,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004-0.084 mg/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003-0.016 mg/L,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004-0.170mg/L,氨氮含量变化范围:0.011-0.093 mg/L,总氮变化范围为:0.426-2.352 mg/L,总磷变化范围为:0.036-0.165 mg/L。三种配置方式的池塘水温、盐度基本无差异,溶解氧含量季节平均浓度为18 h配置的池塘最高,12 h配置的池塘次之,6 h配置的池塘最低。活性磷酸盐季节浓度为18 h配置的池塘最高,12 h配置的池塘次之,6 h配置的池塘最低,活性磷酸盐浓度8月的差值最大,其他月份差异不显着(P>0.05)。亚硝酸盐季节变化为:18 h配置的池塘除12月份外,其他月份均显着高于另外两种池塘(P<0.05)。硝酸盐季节变化为:18 h配置的池塘在9月30日和12月4日较其他两种池塘略高,差异显着(P<0.05),其他月份三种配置方式下的养水机池塘硝酸盐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氨氮季节变化为:12 h配置的池塘除了在9月30日较其他两种池塘略高,其他月份均低于另外两种配置的池塘。6 h配置池塘与其他两种池塘差异显着(P<0.05)。总氮的季节变化为:12 h配置的池塘全年处于较高水平,18 h配置池塘在3-6月份高于6 h配置池塘,在8-12月份低于6 h配置池塘。三种配置方式下池塘中总氮浓度在9月份差异显着(P<0.05),其他月份差异不显着(P>0.05)。总磷季节平均浓度为12 h配置的池塘最高,18 h配置的池塘次之,6 h配置的池塘最低;8月份18 h配置的池塘总磷浓度显着高于另外两种池塘(P<0.05)。(2)本次试验期间,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水中的异养菌数量季节变化为:1.43×105-1.36×106cell/mL,水中异养菌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多,水中异养菌数量的均值12 h配置方式最高,6 h配置方式最低,但异养菌数量均值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种配置方式的养水机池塘水中异养菌的数量均是进水口处较低,中间位置和出水口出较高,8月份进水口与其他两个位置之间差异显着(P<0.05),其他月份各位置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种配置方式下泥中异养菌的变化范围为5.11×105-1.05×107 cell/g,泥中异养菌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是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参池泥中异养菌数量最低值出现在3月5日的进水口处,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7日的中间位置。泥中异养菌数量的均值为:18 h配置方式最高,6 h配置方式最低,但是异养菌数量均值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种配置方式的养水机池塘泥中异养菌各月的数量均是进水口处较低,中间位置和出水口出较高,三个位置之间泥中异养菌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水中和泥中异养菌数量均是春季较低,夏秋冬季较高。(3)本次试验期间,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水中的弧菌数量季节变化为:38-1752 cfu/mL,。水中弧菌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参池水中弧菌数量最低值均出现在3月5日的出水口处,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的进水口处;三种配置方式下,水中弧菌数量的均值为18 h配置方式最高,12配置方式最低,但是弧菌数量均值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种配置方式下泥中弧菌数量周边变化为:0-11357 cfu/g,泥中弧菌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参池泥中弧菌数量最低值均出现在12月4日的出水口处,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7日的进水口处。三种配置方式下,弧菌数量均是12 h配置的池塘最低,6 h配置的池塘最高。三种配置方式泥中弧菌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弧菌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水中和泥中的弧菌数量均是春冬季较低,夏秋季较高。

郭超[6](2019)在《养水机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仿刺参养殖密度不断增加,水质管理成为制约仿刺参健康养殖的重要因素。本实验团队针对仿刺参池塘出现的问题研发出新型水质调控设备—养水机,在实际生产中表优异。本实验以仿刺参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养水机三种时间配置方式对仿刺参养殖池塘的调控效果,分别为:日运转6h的养水机参池、日运转12h的养水机参池、日运转18h的养水机参池。本试验选取仿刺参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溶氧及水中和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细菌群落结构为监测指标,对三种配置方式的仿刺参养殖池塘进行季节监测。得出以下结果:(1)对养水机三种配置参池常规水文研究水温变化范围:2.1532.40℃,盐度变化范围:24.5235.48‰,溶解氧变化范围4.8510.85mg/L。三种配置方式的池塘水温、盐度基本无差异,溶解氧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着,季节平均浓度大小依次为18h>12h>6h。(2)对养水机三种配置参池水样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下:多数时间运转12h的养水机参池水中细菌丰幅度、多样性和均一度最好;三种参池水中细菌门数变化趋势一致,运转6h、12h、18h参池变化范围分别为2227门、1928门、2134门;三种参池水中细菌主要由12门类组成,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Latesci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另外21个门类菌在54个样品中含量均不足1%,而前四种菌门为优势菌门,占据总细菌的95%99%,三种参池除12月30日外均是变形菌门为第一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24.84%52.52%,年均值依次为18h、12h、6h,拟杆菌门为第二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9.39%44.62%,年均值依次为18h、12h、6h,蓝细菌门为第三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7.54%60.42%,年均值依次为6h>18h>12h,放线菌门为第四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1.45%27.01%,年均值依次为6h>12h>18h。相关性Pearson分析显示拟杆菌在三种参池中均与温度具有负相关,放线菌在三种参池中均与有机质有极显着正相关;三种运转时间配置的养水机水中细菌属数变化趋势一致,养水机运转6h>12h>18h参池变化范围分别为192335属、169345属、141351属;PCA分析结果显示养水机运转12h开始对水环境中细菌起作用。(3)对养水机三种配置参池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下:多数时间运转12h的养水机参池水中细菌丰幅度、多样性和均一度最好;三种参池沉积物中细菌门数变化趋势一致,运转6h、12h、18h参池变化范围分别为3546门、3645门、3547门;三种参池水中细菌主要由13门类组成,分别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厚壁菌门、浮霉菌门、蓝细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Latescibacteria、梭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另外37个门类菌在54个样品中含量均不足1%。而前四种菌门为优势菌门,占据总细菌的69.4%86.6%。三种参池均是变形菌门为第一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43.72%63.22%,年均值依次为12h、18h、6h,拟杆菌门为第二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6.12%18.01%,年均值依次为18h>6h>12h,绿弯菌门为第三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3.17%23.64%,年均值依次为6h>18h>12h,放线菌门为第四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1.19%8.79%,年均值依次为18h、12h、6h;相关性Pearson分析显示变形菌门在6h参池中与温度具有正相关,拟杆菌门在三种参池中均与温度具有正相关,绿弯菌门在三种参池中均与温度和溶解氧具有正相关,放线菌门在三种参池中均与有机质有极显着正相关,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互成正相关;三种运转时间配置的养水机水中细菌属数变化趋势一致,养水机运转6h>12h>18h参池变化范围分别为486546属、512595属、526586属;PCA分析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相似性大小依次为养水机运转18h≥12h>6h。

赵广拓[7](2019)在《两种典型养殖模式水环境分析》文中认为海水养殖业是河北省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支柱,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及渔民脱贫致富。河北省海水养殖主要养殖模式为浅海筏式养殖与池塘养殖,目前这两种养殖模式在水环境方面存在问题。本文以近岸浅海中的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和海水池塘中的仿刺参与太平洋牡蛎立体养殖两种典型海水养殖模式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养殖区的水环境指标,并对水环境进行评价。目的是为改善水质、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解决河北省海水养殖业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提供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内布设了9个站点,分别为N1N9,在养殖区外布设了4个站点,分别为W1W4。分析了养殖水环境中各理化因子含量,并采取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法(NQI)、营养状态指数法(E)、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法(A)及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P)对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内各站位水温、盐度、pH范围分别是24.1724.46℃,29.9830.16,8.178.23,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无机磷含量分别是6.247.19mg/L,1.803.00mg/L,0.0170.028mg/L;养殖区外各站位水温、盐度、pH范围分别是24.2124.45℃,30.1030.16,8.168.17,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无机磷含量分别是6.226.39mg/L,1.401.84mg/L,0.0060.009mg/L,均符合海湾扇贝养殖水质标准,但是养殖区内无机氮含量为0.5660.585mg/L,养殖区外无机氮含量为0.4930.503mg/L,且环境质量评价指数(Pi)均大于1.50,超过海湾扇贝养殖水质标准。评价结果显示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内比养殖区外污染程度与富营养化程度更加严重;无机氮是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水体的主要污染因素,也是致使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素;各站位中,N7站位的污染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经过浮游植物检测发现,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均多于养殖区外。原因可能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应注意控制养殖海域氮营养盐,并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及规模,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2)以太平洋牡蛎仿刺参立体养殖(Y1)为试验组,单养太平洋牡蛎(Y2)及单养仿刺参(Y3)为对照组,分别在8月20日、8月27日、9月4日、9月12日、9月21日采集水样。通过对比分析水环境中各理化因子含量,得到如下结果: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显着降低了池塘下层水温(P<0.05);太平洋牡蛎仿刺参立体养殖组水体pH、叶绿素a含量、化学需氧量、总磷含量显着低于仿刺参单养组,溶解氧含量显着高于仿刺参单养组(P<0.05)。总体而言,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改善了养殖水环境,而太平洋牡蛎仿刺参立体养殖组的无机氮含量却显着高于仿刺参单养组(P<0.05),原因可能与太平洋牡蛎、仿刺参放养比例有关。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建议开展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以抵御夏季持续高温。

丁奎[8](2019)在《刺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运动和应激行为调控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物种,在我国北方海水养殖产业中刺参养殖产业的单一产值最大。刺参行为学研究可为刺参采捕设施的研发和增殖放流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刺参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等增养殖模式创新提供参数支撑。行为内分泌学是行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探究动物激素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本研究以褪黑激素和两种代表性神经肽为例,综合运用红外摄影技术、运动行为量化软件、代谢组学技术,系统探究了褪黑激素和两种神经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调控作用和行为变化的内在生理机制。此外,本研究还运用转录组学技术查明了刺参应激行为—吐肠行为的内在分子机制。1.褪黑激素对刺参运动行为的调控及内在机制研究检测了褪黑激素在刺参体腔液中的含量,并采用体腔注射的方法研究了褪黑激素对刺参运动行为的影响。此外,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检测了褪黑激素对刺参肌肉组织代谢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褪黑激素在刺参体腔液中的浓度为135.0 ng/L左右,随着注射褪黑激素浓度的增加,注射后9小时内刺参运动的总距离和步数逐渐减少,且部分处理组差异显着,而平均和最大运动速度及步幅和步幅频率均有所下降,但无显着差异。因此褪黑激素对刺参具有镇静作用。在褪黑激素处理组刺参肌肉组织中检测到22种代谢物的浓度发生改变,其中5-羟色胺、9-顺式视黄酸、全反式视黄酸、黄素单核苷酸浓度明显下降。此外,处理组肌肉组织中游离脂肪酸(FFA)和腺苷5’-三磷酸(ATP)的浓度均降低。因此,褪黑激素抑制刺参运动行为的潜在生理机制包括运动调节剂—血清素浓度下降、降低脂肪酸氧化和氧化磷酸化过程。2.Pedal神经多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调控及内在机制研究采用体腔注射后记录刺参运动行为变化的方法研究Pedal神经多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影响,同时基于UPL-Q-TOF-MS代谢组学检测技术研究Pedal神经肽注射后刺参肌肉代谢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Pedal神经肽注射后刺参的步幅有所降低,表明该神经肽很可能参与调节刺参肌肉的收缩。此外,运动路程、步数的增加和运动速度的降低表明Pedal神经肽可增强刺参的运动耐力而降低其运动效率。肌肉代谢组学结果表明,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胆碱(PC)的下调、LysoPCs和LysoPEs的升高以及花生四烯酸(ARA)浓度的升高是Pedal神经肽对刺参运动行为产生这些影响的潜在生理机制。3.SALMFamide神经多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调控及内在机制研究体外合成刺参L型SALMFamide神经肽后,采用体腔注射的方法研究了SALMFamide神经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调控作用,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该神经肽注射后刺参肌肉生理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SALMFamide神经肽使刺参运动步幅有一定提升,表明该神经肽可能参与刺参体壁肌肉松弛的调节。此外,运动路程、步数、时间和运动速度均增大表明SALMFamide神经肽不仅增强了刺参的运动耐力,而且提升了刺参的运动效率。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刺参肌肉泛酸含量的升高、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胆碱(PC)比例的变化、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ysoPEs)和花生四烯酸(ARA)浓度的升高是SALMFamide神经肽调控刺参运动行为的潜在生理机制。4.刺参吐肠行为内在分子机制研究为探究刺参应激行为—吐肠行为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RNASeq)测序平台同时测试了刺参三种状态下的样品:正常(TCQ)、去除内脏时(TCZ)和去除内脏后3小时(TCH)。测试结果表明总共产生129,905个unigenes,N50长度为2651个碱基对,54787个unigenes可从7个功能数据库(KEGG,KOG,GO,NR,NT,Interpro和Swiss-Prot)得到注释。此外,在TCQ与TCZ、TCZ与TCH和TCQ与TCH的比较中,分别鉴定出190、191和320个发生差异表达基因(DEG)。这些DEG可映射到KEGG数据库中的157、113和190个信号传导途径。KEGG分析结果显示潜在的DEGs分别属于“环境信息处理”、“生物系统”、“新陈代谢”和“细胞过程”类别。这些DEGs与肌肉收缩、激素和神经递质分泌、神经和肌肉损伤、能量供应、细胞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这些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有助于阐明刺参吐肠行为的内在分子机制。

时嘉赓[9](2019)在《马粪海胆与刺参池塘混养的生理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对刺参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会对整个生态养殖系统造成破坏。因此治理藻类爆发性增殖对刺参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设想利用马粪海胆对刺参池塘中大型藻类开展生态防治,结合分子生物学查明刺参池塘中大型藻类的种类及变化规律,明确了防治对象;探究了不同水温下马粪海胆对刺参池塘中常见藻类的摄食习性及生理变化特征;将刺参与马粪海胆混养于同一水体中,对二者混养的可行性及最适混养比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将为后续开展刺参养殖池塘中大型藻类治理工作提供基础和方向。一、刺参养殖池塘水环境调查及几种大型藻类鉴定为探明大型藻类种类,实验于2018年3月至8月对蓬莱地区刺参养殖池塘大型藻类进行了调查取样并对蓬莱地区刺参池塘全年水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共获取十种刺参池塘大型藻类标记为HYn(n=1,2…10)。结合形态学观察以及18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将HY1、HY4、HY5、HY8、HY10鉴定到种的水平,HY2、HY3、HY6、HY7、HY9鉴定到属的水平;明确了刺参养殖池塘中数量较多、危害较大的藻类主要有粘膜藻(Leathesia difformis)、珠状硬毛藻(Chaetomorpha moniligera)、丝藻属(Ulothrix)和浒苔属(Enteromorpha)的两个种,查明了它们的变化规律。二、不同水温下马粪海胆对五种藻类的摄食选择及呼吸、排泄的研究以马粪海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对刺参池塘中五种常见藻类的摄食情况,并采用呼吸瓶法比较了不同温度(10.1℃、15.6℃、20.3℃)下马粪海胆摄食不同藻类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马粪海胆的摄食选择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粘膜藻(L.difformis)、孔石莼(Ulva pertusa)、肠浒苔(Enteromorpha intestinalis)、珠状硬毛藻(C.moniligera),明显偏好于裙带菜;马粪海胆摄食量和增重率受温度及藻类种类影响显着,在15.6℃时,日相对摄食率和增重率最大,摄食裙带菜的组别显着大于其他组别,摄食珠状硬毛藻的组别增重率和日相对摄食率均最低;各组别马粪海胆耗氧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相同温度条件下,孔石莼组耗氧率最大;各组别排氨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15.6℃时最大。研究结果将为开展马粪海胆生态增养殖、构建刺参池塘绿色综合养殖模式奠定基础。三、不同胆参混养比例、大型藻类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构建刺参与马粪海胆生态养殖新模式,防控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研究了不同大型藻类、胆参混养比例对刺参与马粪海胆生长及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藻类、胆参混养比例对刺参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有显着性影响,粘膜藻(L.difformis)组(H组)胆参比例为3:1时,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为0.94±0.12%/d;孔石莼(U.pertusa)组(L组)中胆参比例为2:1时,刺参SGR最高达到1.36±0.04%/d。不同藻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海胆生长有显着性影响,海胆的SGR均随其自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同一混养比例下,L组海胆SGR显着高于H组。刺参肠道的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受胆参混养比例和不同藻类的影响,活性均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呈现递减趋势,其中L1和L2组显着高于其他各实验组,但两组间差异不显着;相同混养比例下L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H组;而脂肪酶仅受胆参混养比例的影响,活性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呈递减趋势。综合上述结果表明,以孔石莼为饵料时,适宜胆参混养比例为2:1;而以粘膜藻为饵料时,则为3:1。本研究结果为构建综合养殖模式及防控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提供了数据支持。

王锦锦[10](2019)在《中韩俄沿海刺参种质遗传结构分析及深海海参的生物进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刺参,属于棘皮动物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产商品,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黄海沿岸,近年来刺参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养殖基地逐步向西部、南部扩展。在刺参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养殖产业化过程中,病害、种质退化、自然灾害尤其是夏季高温引起的海参自溶现象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导致自然海区的野生刺参数量急剧下降,野生刺参自然资源趋于枯竭,刺参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收录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Endangered(EN)等级。因此,对不同地区野生刺参的种质差异进行调查研究,对保护刺参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改良刺参养殖品种,促进刺参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从刺参的表观特征、刺参品质、刺参骨片差异及刺参的遗传多样性(SSR和mtDNA)四个方面,对来自于中国青岛、烟台、俄罗斯和韩国群山、木浦、浦项的海参种群进行种质差异分析。此外,对获得的深海海参资源Y30071进行分子遗传学和系统进化学分析,为解析深海棘皮动物遗传特征、开发深海棘皮动物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本实验室与瑞滋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平台,采集不同月龄养殖刺参苗种进行骨片研究,为刺参年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1中韩俄沿海不同地理群体刺参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分析形态学分析发现,不同群体刺参的体色、体重、体长、棘刺数等都有所差异,最显着的是俄罗斯海参棘刺列数及总数最多,90%以上个体含有6列棘刺,韩国浦项红参体色发红,与常见的刺参色系区分显着。品质研究发现,韩国群山黑参出皮率最高(85.78%),韩国浦项黄参多糖含量最高,达到了51.168 mg/g,因而在品质方面各指标有所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在骨片研究中,结果显示共有4种类型的骨片,这4种骨片在8个群体中皆有分布,但可根据疣足、触手和背部体壁穿孔板的有无以及管足、触手和腹部体壁扣状体的有无将不同群体来源的刺参区分开。本研究依据微卫星和线粒体DNA扩增分析对来自中国、韩国和俄罗斯沿海的8个刺参群体进行种群遗传结构解析。结果显示:13个微卫星均能稳定扩增8个群体的样本,在8个群体中共检测出252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5。对不同群体进行UPGMA聚类分析图显示,中国青岛群体、烟台群体与韩国木浦黑参群体聚为一支,而俄罗斯刺参、韩国浦项黄参群体、韩国群山黑参群体和韩国浦项黑参群体聚为一支,而韩国浦项红参群体作为外群,单独聚为一支。mtDNA分析发现16S rRNA基因存在高度保守性,变异较低,COI和D-loop序列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利用COI基因对采自浦项的3种体色刺参进行遗传分化分析,遗传分化系数Fst<0.05,不存在遗传分化。对所采集的群体构建基于COI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青岛海参群体与烟台海参群体聚为一支,再与韩国群山黑参群体聚为一支,然后与韩国木浦黑参群体聚在一起,向外依次为俄罗斯群体及韩国浦项的三个群体。基于微卫星及COI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不同群体的刺参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情况不仅与地理位置相关,还受洋流及体色等因素影响。2深海重要棘皮动物物种鉴定及种质分析本研究对采自西太平洋海山的一个深海海参样本(编号Y30071)进行了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并基于COI基因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利用高通量测序及相关软件分析,得到了15,920 bp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经基因注释获得37个基因,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2个转运RNA基因。多数基因位于H链,仅有1个蛋白编码基因(ND6)和5个tRNA基因位于L链。本研究构建了该样本核糖体RNA和转运RNA的二级结构图,并对注释得到的37个基因在线粒体上基因组的排序与6个已知物种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Y30071与仿刺参及海胆纲基因排布一致,但与海参纲的Cucumaria miniata存在差异。利用COI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Y30071与Synallactes sp.聚为一支,表明该样本属于辛那参科,辛那参属。3刺参不同月龄阶段骨片形态及组成的差异分析采集同一批次所培育的不同月龄刺参进行骨片形态及种类组成研究,结果发现,在刺参1月龄时期就已出现骨片,但种类单一,主要是桌形体和杆状体;到6月龄时期,刺参个体已具备成体形态,桌形体、杆状体、扣状体、穿孔板均有出现;10月龄和12月龄刺参骨片进一步完善;20月龄骨片桌形体已出现退化现象,桌形体底盘外缘由光滑的圆形逐渐变得参差不齐。在刺参各组织中,除触手外,桌形体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78%-94%不等。而在触手中,杆状体含量较高,分别在6月龄、10月龄、12月龄、20月龄中占比为100%、19%、78%、76%。扣状体和穿孔板在各组织中分布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0-17%、0-8%。在不同月龄阶段,桌形体出现一定程度退化现象,主要变现为桌形体底盘孔数的减少及外缘由参差不齐变得圆滑,再到圆周逐步退化变得凹凸不平的过程。相应结果将为刺参年龄鉴定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及理论依据。

二、刺参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健康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参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健康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牡蛎养殖
        1.1.1 太平洋牡蛎养殖概况
        1.1.2 三倍体牡蛎
        1.1.3 单体牡蛎
        1.1.4 牡蛎养殖技术
    1.2 影响牡蛎养殖的环境因素
        1.2.1 水温
        1.2.2 pH
        1.2.3 盐度
        1.2.4 溶解氧
        1.2.5 化学需氧量
        1.2.6 氮、磷营养盐
        1.2.7 细菌
        1.2.8 浮游植物
    1.3 养殖海域生态架构和牡蛎养殖存在的问题
        1.3.1 养殖海域生态架构
        1.3.2 牡蛎养殖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太平洋牡蛎养殖区的生态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采样时间和地点
        2.2.2.2 样品采集
        2.2.2.3 样品检测
        2.2.3 评价方法
        2.2.3.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2.3.2 海水质量评价
        2.2.3.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评价
        2.2.4 相关性分析
    2.3 结果
        2.3.1 牡蛎养殖区理化因子的变化
        2.3.1.1 水温
        2.3.1.2 pH
        2.3.1.3 盐度
        2.3.1.4 溶解氧
        2.3.1.5 化学需氧量
        2.3.1.6 亚硝酸盐
        2.3.1.7 硝酸盐
        2.3.1.8 氨氮
        2.3.1.9 无机氮
        2.3.1.10 总磷
        2.3.1.11 活性磷
        2.3.1.12 N/P
        2.3.2 牡蛎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
        2.3.2.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3.2.2 海水质量评价
        2.3.3 牡蛎养殖区细菌的变化
        2.3.3.1 弧菌
        2.3.3.2 异养菌
        2.3.4 牡蛎养殖区浮游植物的变化
        2.3.4.1 浮游植物密度
        2.3.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3.4.3 浮游植物优势种
        2.3.4.4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2.3.5 相关性分析
        2.3.5.1 养马岛养殖区
        2.3.5.2 芝罘湾养殖区
        2.3.5.3 乳山养殖区
        2.3.5.4 三处养殖区共同存在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理化因子的变化及对水质的影响
        2.4.1.1 水温
        2.4.1.2 pH
        2.4.1.3 盐度
        2.4.1.4 溶解氧
        2.4.1.5 化学需氧量
        2.4.1.6 氮营养盐
        2.4.1.7 磷营养盐
        2.4.1.8 N/P
        2.4.2 牡蛎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
        2.4.2.1 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2.4.2.2 海水质量评价
        2.4.3 细菌的变化
        2.4.4 浮游植物变化
        2.4.4.1 浮游植物密度
        2.4.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4.4.3 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 烟台芝罘湾贝-参-鱼间养模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时间与地点
        3.2.2 养殖区概况
        3.2.3 水质检测
        3.2.4 牡蛎、刺参和鱼的生长状况
    3.3 结果
        3.3.1 芝罘湾养殖区理化因子的变化
        3.3.1.1 水温、pH、盐度及溶解氧
        3.3.1.2 化学需氧量(COD)
        3.3.1.3 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和无机氮
        3.3.1.4 总磷与活性磷
        3.3.2 芝罘湾养殖区海水营养状态评价
        3.3.3 芝罘湾养殖区细菌的变化
        3.3.4 芝罘湾养殖区浮游植物的变化
        3.3.4.1 浮游植物密度
        3.3.4.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3.4.3 浮游植物优势种
        3.3.4.4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3.3.5 养殖生物生长情况
        3.3.5.1 养殖生物发病及成活率
        3.3.5.2 养殖产量
    3.4 讨论
        3.4.1 芝罘湾养殖区水质变化
        3.4.2 单一养殖与贝-参-鱼间养模式比较
第四章 不同养殖密度对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牡蛎苗种
        4.2.1.2 养殖器材
        4.2.2 方法
        4.2.2.1 实验地点
        4.2.2.2 筏架设置
        4.2.2.3 牡蛎养殖
        4.2.2.4 实验设计
        4.2.2.5 牡蛎性状测定
        4.2.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2019年8 月至10 月不同层养密度生长性状的比较
        4.3.2 2019 年 10 月至2020 年 5 月牡蛎生长性状的比较
        4.3.2.1 相同笼间距下不同层养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3.2.2 相同层养密度下不同笼间距牡蛎生长的比较
    4.4 讨论
        4.4.1 2019年8 月至10 月不同养殖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 2019 年 10 月至2020 年 5 月不同养殖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1 相同笼间距下不同层养密度牡蛎生长的比较
        4.4.2.2 相同层养密度下不同笼间距牡蛎生长的比较
第五章 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1.1 牡蛎苗种
        5.2.1.2 养殖器材
        5.2.2 方法
        5.2.2.1 实验地点
        5.2.2.2 筏架设置
        5.2.2.3 牡蛎养殖
        5.2.2.4 水质及浮游植物检测
        5.2.2.5 牡蛎性状测定
        5.2.2.6 组织学检查
        5.2.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牡蛎养殖区水质变化
        5.3.2 不同组别牡蛎生长的比较
        5.3.2.1 牡蛎壳高生长比较
        5.3.2.2 牡蛎壳长生长比较
        5.3.2.3 牡蛎体重生长比较
        5.3.2.4 牡蛎软体部重生长比较
        5.3.2.5 牡蛎出肉率比较
        5.3.2.6 牡蛎成活率比较
        5.3.3 牡蛎软体部组织学变化
    5.4 讨论
        5.4.1 单体三倍体牡蛎与单体二倍体牡蛎的比较
        5.4.2 单体三倍体牡蛎与连体三倍体牡蛎的比较
        5.4.3 牡蛎生长与养殖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刺参温度应答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刺参生物学概述
        1.1 刺参的习性特征
        1.2 刺参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1.3 刺参养殖产业现状
    2 刺参对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
        2.1 温度对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温度对刺参能量代谢影响研究
        2.3 温度对刺参酶活影响研究
    3 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进展
    4 内质网应激及相关蛋白研究
    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刺参σ-谷胱甘肽S转移酶2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
        1.1.2 样品处理
        1.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总RNA的提取
        1.2.2 引物设计
        1.2.3 核心片段验证
        1.2.4 刺参σ-GST2基因序列分析
        1.2.5 σ-GST2基因第一链cDNA链的合成
        1.2.6 σ-GST2基因荧光定量分析
        1.2.7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1.2.7.1 获取目的基因
        1.2.7.2 对产物进行切胶回收
        1.2.7.3 克隆反应体系的建立
        1.2.7.4 Trans-T1转化
        1.2.7.5 阳性克隆检测
        1.2.7.6 质粒的提取
        1.2.7.7 Transetta(DE3)转化
        1.2.8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检测
        1.2.8.1 菌液培养
        1.2.8.2 IPTG诱导蛋白表达
        1.2.8.3 SDS-PAGE电泳检测
        1.2.9 重组蛋白的纯化
        1.2.9.1 收集菌体
        1.2.9.2 制备裂解液
        1.2.9.3 柱纯化
        1.2.10 纯化后蛋白浓度的测定
        1.2.11 纯化蛋白酶活测定
    2 实验结果
        2.1 刺参σ-GST2基因序列分析
        2.2 同源性分析
        2.3 刺参σ-GST2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分析
        2.4 刺参σ-GST2系统发育分析
        2.5 刺参σ-GST2组织表达
        2.6 高温胁迫后刺参σ-GST2组织表达
        2.7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2.8 重组蛋白的纯化
        2.9 纯化后蛋白浓度的测定
        2.10 酶活测定
    3 讨论
第二章 刺参钙联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钙周期素结合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
        1.1.2 试验主要引物
        1.2 实验方法
        1.2.1 刺参Cnx、GRP78和CacyBP序列分析
        1.2.2 刺参不同组织不同温度下的Cnx、GRP78和CacyBPmRNA表达分析
        1.2.2.1 总RNA的提取
        1.2.2.2 引物的设计和检测
        1.2.2.3 核心片段验证
        1.2.2.4 cDNA的合成
        1.2.2.5 qRT-PCR反应
    2 实验结果
        2.1 刺参Cnx序列特征分析
        2.2 刺参GRP78序列特征分析
        2.3 刺参Cacy BP序列特征分析
        2.4 刺参Cnx同源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2.5 刺参GRP78同源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2.6 刺参CacyBP同源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
        2.7 刺参不同温度刺激下CnxmRNA水平组织表达
        2.8 刺参不同温度刺激下GRP78mRNA水平组织表达
        2.9 刺参不同温度刺激下CacyBPmRNA水平组织表达
        2.10 CacyBP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及参与文章

(3)温度、病原菌胁迫下仿刺参体壁DNA甲基化水平和转录组差异及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刺参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刺参基础生物学概述
        1.1.2 刺参产业发展历程
        1.1.3 刺参产业存在问题—病害和高温
    1.2 刺参抗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1.3 刺参温度耐受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1.4 水产动物甲基化研究进展
    1.5 水产动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6 水产动物长链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刺参响应灿烂弧菌侵染和高温胁迫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及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准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所有样品DNA的提取并检测结果
        2.2.2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
        2.2.3 数据处理与比对
        2.2.4 样本相关性分析
        2.2.5 刺参体壁基因组DNA甲基化分布特征分析
        2.2.6 差异甲基化区域分析
        2.2.7 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病原胁迫实验组结果与分析
        2.3.2 高温胁迫实验组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4.1 甲基化检测技术和基因组测序质量对检测效果的影响
        2.4.2 刺参基因组甲基化特征及其响应病原和温度胁迫的变化
        2.4.3 刺参响应病原和温度差异甲基化位点分析
        2.4.4 病原和温度胁迫下DNA甲基化调控的重要生物学通路
第三章 刺参响应灿烂弧菌侵染和高温胁迫的全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样品准备
        3.1.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3.2.2 测序文库的构建
        3.2.3 数据处理与比对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2.5 差异基因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
        3.2.6 转录本拼接组装和lnc RNA筛选
        3.2.7 lnc RNA总体表达水平分析
        3.2.8 不同样本lnc RNA基因组可视化结果
        3.2.9 差异lnc RNA表达结果分析
        3.2.10 m RNA与 lnc RNA比较分析
        3.2.11 lnc RNA靶基因的预测
        3.2.12 lnc RNA靶向差异基因的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病原胁迫实验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2 高温胁迫实验组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4.1 刺参响应病原和温度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2 病原和温度胁迫下刺参lnc RNA的基本分析
        3.4.3 病原和温度胁迫下刺参lnc RNA的靶基因预测
第四章 刺参响应灿烂弧菌侵染和高温胁迫的转录组测序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联合分析
    4.1 主要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联合分析
        4.2.2 BSP法验证差异甲基化水平区域进行统计与分析
        4.2.3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验证
    4.3 结果
        4.3.1 病原胁迫实验组负相关关联基因的GO与 KEGG富集分析
        4.3.2 高温胁迫实验组负相关关联基因的GO与 KEGG富集分析
        4.3.3 病原胁迫实验组基因调控情况分析
        4.3.4 高温胁迫实验组基因调控情况分析
        4.3.5 病原胁迫实验组部分DMRs甲基化水平验证
        4.3.6 高温胁迫实验组部分DMRs甲基化水平验证
        4.3.7 病原胁迫实验组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验证
        4.3.8 高温胁迫实验组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验证
    4.4 讨论
        4.4.1 刺参响应病原胁迫的基因组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
        4.4.2 刺参响应高温胁迫的基因组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
        4.4.3 刺参响应病原和高温胁迫的DNA甲基化与全转录组的调控关系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创新性
    5.3 存在问题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附录

(4)青刺参和紫刺参生理生化成分和营养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参概述
        1.1.1 海参
        1.1.2 海参的分类分布
        1.1.3 刺参的生活习性
        1.1.4 刺参的养殖现状
    1.2 海参的价值
        1.2.1 海参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
        1.2.2 海参的生物成分和保健价值
        1.2.3 海参的免疫酶
        1.2.4 海参的色素成分
    1.3 紫海参的发现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海参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灰分的测定
        2.3.2 脂肪的测定
        2.3.3 蛋白质的测定
        2.3.4 氨基酸的测定
        2.3.5 脂肪酸的测定
        2.3.6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2.3.7 矿物元素的测定
    2.4 分析与统计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刺参化学成分分析
        2.5.2 刺参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2.5.3 刺参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2.5.4 刺参矿物元素的分析
    2.6 小结
3 刺参免疫酶活性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和设备
    3.3 刺参粗酶的提取和酶活的测定
        3.3.1 样品处理
        3.3.2 酶活性的测定
        3.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5 小结
4 刺参虾青素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虾青素提取条件的优化
        4.3.1 实验设计
        4.3.2 实验方法
        4.3.3 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4.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5 单因素试验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4.4.2 单因素试验结果
        4.4.3 响应面实验结果
    4.5 小结
5 刺参色素成分的测定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β胡萝卜素的分析
        5.3.2 叶黄素的测定
        5.3.3 黑色素的测定
        5.3.4 虾青素的分析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5.4.2 色素成分测定结果
    5.5 小结
6 总结
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养水机配置方式对池塘环境中异养菌、弧菌数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仿刺参池塘养殖概况及面临问题
        1.1.1 我国仿刺参池塘养殖概况
        1.1.2 仿刺参池塘养殖面临问题
    1.2 仿刺参池塘水质调控技术现状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仿刺参池塘水质新型调控技术
        1.3.1 养水机的基本构造及原理
        1.3.2 养水机参池水质研究现状
    1.4 养殖环境中异养菌、弧菌的研究
        1.4.1 池塘环境与异养菌、弧菌的关系
        1.4.2 海参池塘异养菌、弧菌数量的研究现状
        1.4.3 微生物培养法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海参池塘水质指标的季节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池塘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试验结果
        2.3.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状况
        2.3.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盐度季节变化状况
        2.3.3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溶解氧季节变化状况
        2.3.4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活性磷酸盐季节变化状况
        2.3.5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亚硝酸盐季节变化状况
        2.3.6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硝酸盐季节变化状况
        2.3.7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氨氮季节变化状况
        2.3.8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总氮季节变化状况
        2.3.9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总磷季节变化状况
    2.4 讨论
        2.4.1 水体理化指标季节变化的特点
        2.4.2 三种配置方式作用效果的特点
第三章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海参池塘异养菌数量的季节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池塘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水中异养菌数量的影响
        3.3.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泥中异养菌数量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养水机环境中的异养菌数量
        3.4.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环境中异养菌数量影响
第四章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海参池塘弧菌数量的季节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池塘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试验结果
        4.3.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水中弧菌数量的影响
        4.3.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泥中弧菌数量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养水机环境中的弧菌数量
        4.4.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对池塘中弧菌数量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三种配置方式的比较分析
    5.2 生产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养水机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仿刺参的池塘养殖
        1.1.1 仿刺参池塘养殖现状
        1.1.2 仿刺参池塘养殖面临的问题
    1.2 仿刺参池塘水质调控技术现状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养水机介绍
        1.3.1 养水机构造及作用原理
        1.3.2 养水机参池水质研究现状
    1.4 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研究
        1.4.1 微生物与仿刺参养殖的关系
        1.4.2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4.3 16s rDNA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养水机不同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水质指标的季节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参池
        2.2.2 实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3.1 养水机的三种运转时间对池水温度季节影响
        2.3.2 养水机的三种运转时间对池水盐度季节影响
        2.3.3 养水机的三种运转时间对池水溶解氧季节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养水机不同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水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参池
        3.2.2 采样方法
    3.3 微生物测序
        3.3.1 微生物多样性提取
        3.3.2 扩增引物
        3.3.3 PCR产物的混养和纯化
        3.3.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3.4 信息分析
    3.5 数据处理
    3.6 实验结果
        3.6.1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对池水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6.2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对池水细菌群落门水平上结构分析
        3.6.3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参池水中优势菌门丰度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6.4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对池水细菌群落属水平上的结构分析
        3.6.5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对池水细菌群落PCA分析
    3.7 讨论
        3.7.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细菌多样性分析
        3.7.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第四章 养水机不同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沉积物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参池
        4.2.2 采样方法
    4.3 微生物测序
        4.3.1 微生物多样性提取
        4.3.2 扩增引物
        4.3.3 PCR产物的混养和纯化
        4.3.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4 信息分析
    4.5 数据处理
    4.6 实验结果
        4.6.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6.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4.6.3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沉积物中优势菌门丰度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6.4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对池水细菌群落属水平上的结构分析
        4.6.5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细菌群落PCA分析
    4.7 讨论
        4.7.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分析
        4.7.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第五章 小结
    5.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的比较分析
    5.2 生产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两种典型养殖模式水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河北省海水养殖现状
        1.1.1 河北省海湾扇贝浅海筏式养殖现状
        1.1.2 河北省仿刺参海水池塘养殖现状
    1.2 海湾扇贝的养殖
        1.2.1 海湾扇贝的食性
        1.2.2 理化指标对海湾扇贝养殖的影响
    1.3 仿刺参的养殖
        1.3.1 仿刺参生活习性
        1.3.2 理化指标对仿刺参养殖的影响
        1.3.3 池塘混养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水环境调查与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采样地点与样品采集
        2.1.3 水样检测方法
        2.1.4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2.1.5 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方法
        2.1.6 海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温度、盐度及pH值
        2.2.2 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DO及 COD
        2.2.3 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营养盐含量
        2.2.4 海水富营养化评价
        2.2.5 有机污染评价
        2.2.6 海水质量综合评价
        2.2.7 浮游植物的种类特征
        2.2.8 浮游植物的数量特征
    2.3 讨论
        2.3.1 各站位水体温度、盐度及pH对海湾扇贝的影响
        2.3.2 各站位水体DO及 COD对海湾扇贝的影响
        2.3.3 各站位水体营养盐对海湾扇贝的影响
    2.4 小结
3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水样采集
        3.1.3 检测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水温的影响
        3.2.2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盐度、pH及叶绿素a的影响
        3.2.3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3.2.4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磷营养盐的影响
        3.2.5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氮营养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下层水温的影响
        3.3.2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3.3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pH的影响
        3.3.4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3.3.5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3.3.6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8)刺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运动和应激行为调控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刺参及其养殖产业介绍
        1.1.1 刺参分类地位、分布及生物学特征
        1.1.2 我国刺参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1.1.3 我国刺参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1.4 我国刺参产业发展对策及方向
    1.2 刺参行为学研究进展
        1.2.1 刺参运动行为研究进展
        1.2.2 刺参摄食行为研究进展
        1.2.3 刺参繁殖行为研究进展
        1.2.4 刺参吐肠行为研究进展
        1.2.5 刺参夏眠行为研究进展
    1.3 刺参神经内分泌学研究进展
        1.3.1 刺参体腔液激素对环境的应答
        1.3.2 刺参神经多肽与多肽激素的鉴别分析
        1.3.3 刺参神经多肽功能研究现状
    1.4 转录和代谢组学技术在刺参研究中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技术在刺参研究中的应用
        1.4.2 代谢组学技术在刺参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思路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科学问题
        1.5.3 内容与技术路线
        1.5.4 预期成果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褪黑激素对刺参运动行为的调控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刺参采集、暂养及褪黑激素检测
        2.2.2 褪黑激素处理及刺参运动行为视频采集与分析
        2.2.3 肌肉样品采集及UPLC-Q-TOF-MS检测
        2.2.4 肌肉ATP和 FFA检测
        2.2.5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刺参体腔液褪黑激素的含量
        2.3.2 褪黑激素对刺参运动行为的影响
        2.3.3 褪黑激素对刺参肌肉生理的影响
        2.3.4 褪黑激素处理前后刺参肌肉FFA和 ATP含量
    2.4 讨论
        2.4.1 刺参体内的褪黑激素
        2.4.2 褪黑激素对刺参运动行为的影响
        2.4.3 褪黑激素抑制刺参运动行为的潜在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edal神经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调控作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Pedal神经肽合成
        3.2.2 刺参采集、暂养
        3.2.3 Pedal神经肽处理及刺参运动行为视频采集与分析
        3.2.4 肌肉样品采集、UPLC-Q-TOF-MS检测及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刺参Pedal神经肽合成结果
        3.3.2 Pedal神经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影响
        3.3.3 Pedal神经肽对刺参肌肉生理的影响
    3.4 讨论
        3.4.1 Pedal神经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影响
        3.4.2 Pedal神经肽促进刺参运动行为的潜在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ALMFamide神经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调控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SALMFamide神经肽合成
        4.2.2 实验刺参采集、暂养
        4.2.3 SALMFamide神经肽处理及运动行为视频采集与分析
        4.2.4 肌肉样品采集、代谢组学检测及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刺参SALMFamide神经肽合成结果
        4.3.2 SALMFamide神经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影响
        4.3.3 SALMFamide神经肽对刺参肌肉生理的影响
    4.4 讨论
        4.4.1 SALMFamide神经肽对刺参运动行为的影响
        4.4.2 SALMFamide神经肽促进刺参运动行为的潜在生理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刺参吐肠行为分子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刺参采集及暂养
        5.2.2 吐肠行为诱导及取样
        5.2.3 RNA提取及Illumina测序
        5.2.4 转录组数据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
        5.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富集分析
        5.2.6 RT-qPCR验证
        5.2.7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样品测序结果
        5.3.2 转录组序列组装、注释及分类结果
        5.3.3 刺参吐肠行为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5.3.4 DEGs功能富集分析
        5.3.5 RT-qPCR验证结果
    5.4 讨论
        5.4.1 刺参吐肠行为与信号传导和刺激反应相关基因
        5.4.2 刺参吐肠行为与动物有机系统相关基因
        5.4.3 刺参吐肠行为与代谢相关基因
        5.4.4 刺参吐肠行为与其他功能相关基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性
    6.3 存在问题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马粪海胆与刺参池塘混养的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刺参及其养殖产业发展概述
    2 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手段
        2.1 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的成因
        2.2 刺参池塘大型藻类爆发性增殖的危害
        2.2.1 产生有害物质
        2.2.2 抑制有益藻种生长
        2.2.3 占据养殖空间
        2.3 针对大型藻类暴发的防治手段
        2.3.1 物理法
        2.3.2 化学法
        2.3.3 生物法
    3 生物混养
        3.1 关于刺参的混养
        3.2 马粪海胆生活习性简介
        3.3 海胆与刺参混养的研究概况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刺参养殖池塘水环境调查及几种大型藻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藻类及水体样品取样
        1.2 实验器材
        1.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1.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藻类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1.4 目的序列扩增及测序
        1.5 系统发育分析
        1.6 营养盐测定方法
    2 结果
        2.1 各月份藻类数量、多样性调查及形态学鉴定
        2.2 各月份藻类18SrDNA序列分析
        2.3 系统发育树分析
        2.4 氮、磷、硅营养盐的时间分布特征
        2.5 刺参池塘全年溶解态无机氮(DIN)含量变化
        2.6 不同月份蓬莱刺参养殖池塘营养类型评价
    3 讨论
第二章 不同水温下马粪海胆对五种藻类的摄食选择及呼吸、排泄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摄食种类选择实验
        1.2.2 不同水温下马粪海胆对海藻的摄食实验
        1.2.3 不同温度、藻类饵料下的马粪海胆的耗氧率和排氨率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马粪海胆摄食种类选择
        2.2 不同水温、藻类对马粪海胆增重率和日摄食率的影响
        2.3 不同藻类、温度对实验马粪海胆耗氧率、排氨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马粪海胆对大型藻类的摄食选择
        3.2 不同藻类与水温对马粪海胆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藻类与水温对马粪海胆呼吸代谢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胆参混养比例、大型藻类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数据测定
        1.3.1 刺参、马粪海胆生长状况测定
        1.3.2 刺参、马粪海胆体成分测定
        1.3.3 刺参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海胆生长的影响
        2.1.1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2.1.2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海胆生长的影响
        2.2 刺参与海胆体成分
        2.2.1 各组别刺参体壁的营养组成
        2.2.2 各组别海胆体成分的营养组成
        2.3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肠道酶活性的影响
        2.3.1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3.2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肠道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3.3 不同藻类及混养比例对刺参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韩俄沿海刺参种质遗传结构分析及深海海参的生物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刺参简介
    2 刺参种质现状
    3 刺参品质研究进展
        3.1 出皮率
        3.2 皂苷含量
        3.3 海参多糖
        3.4 海参胶原蛋白
    4 海参骨片观察
    5 刺参种质研究进展
        5.1 刺参形态学研究
        5.2 刺参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5.3 刺参生化遗传学研究进展
        5.4 刺参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5.4.1 RAPD技术研究进展
        5.4.2 AFLP研究进展
        5.4.3 微卫星研究
        5.4.4 线粒体DNA的研究
        5.4.5 刺参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6 深海棘皮动物研究进展
    7 水生生物年龄鉴别研究进展
    8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中韩俄沿海不同地理种群刺参种质差异分析
    1 刺参表观特征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表观特征结果
    2 刺参品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刺参品质差异比较结果
        2.2.1 刺参出皮率
        2.2.2 刺参多糖含量
        2.3 讨论
    3 刺参各组织骨片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2 骨片差异比较结果
        3.2.1 各类型骨片形态学特征
        3.2.2 不同地理群体刺参的5 个组织骨片组成差异比较
        3.3 讨论
    4 刺参遗传差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微卫星分析方法
        4.1.2 线粒体DNA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地理群体刺参微卫星分析
        4.2.1.1 不同地理种群刺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1.2 不同地理种群刺参的指纹图谱构建
        4.2.1.3 不同地理种群刺参的遗传结构分析
        4.2.1.4 不同地理种群刺参的遗传进化分析
        4.2.1.5 讨论
        4.2.2 基于线粒体DNA的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差异分析
        4.2.2.1 刺参16S、COI和 D-loop序列特征分析
        4.2.2.2 不同地理群体刺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2.2.4 基于COI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4.2.2.5 讨论
第三章 一种深海重要棘皮动物物种鉴定及种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1.3 DNA文库构建
        1.4 海参重要基因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质量检测结果
        2.2 Y30071 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初步分析
        2.3 Y30071 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组装与注释
        2.4 基因重叠和非编码序列
        2.5 Y30071 样本与近源物种的线粒体基因排列分析
        2.6 深海海参物种的重要基因扩增和生物进化学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刺参不同年龄阶段骨片形态及组成的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年龄骨片形态差异分析
        2.1.1 1月龄刺参骨片形态
        2.1.2 6月龄刺参骨片形态
        2.1.3 10月龄刺参骨片形态
        2.1.4 12月龄刺参骨片形态
        2.1.5 20月龄刺参骨片形态
        2.2 不同月龄不同组织骨片比例统计
        2.3 同种骨片变化分析
    3 讨论
小结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刺参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健康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牡蛎养殖区生态环境调查及影响单体三倍体牡蛎生长的因素[D]. 卢钰博. 烟台大学, 2021(09)
  • [2]刺参温度应答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 温争争.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3]温度、病原菌胁迫下仿刺参体壁DNA甲基化水平和转录组差异及其关联分析[D]. 李欣容.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4]青刺参和紫刺参生理生化成分和营养价值的研究[D]. 曲亚男. 烟台大学, 2020(06)
  • [5]养水机配置方式对池塘环境中异养菌、弧菌数量的影响[D]. 陈济丰.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5)
  • [6]养水机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郭超.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1)
  • [7]两种典型养殖模式水环境分析[D]. 赵广拓.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8]刺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运动和应激行为调控的分子机制[D]. 丁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9(08)
  • [9]马粪海胆与刺参池塘混养的生理基础研究[D]. 时嘉赓.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中韩俄沿海刺参种质遗传结构分析及深海海参的生物进化研究[D]. 王锦锦. 上海海洋大学, 2019

标签:;  ;  ;  ;  ;  

海参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健康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