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1998年东流镇动物血吸虫病防治观察点纵向观察

1993-1998年东流镇动物血吸虫病防治观察点纵向观察

一、1993~1998年东流镇动物血防观测点纵向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平[1](2019)在《2013—2017年国家级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观测点观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对2013—2017年国家级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观测点(东至县东流镇)的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牛血吸虫的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强度不高,3岁以下的小牛较易受到感染,放牧牛是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针对观测点内传染源控制难,存在疫情隐患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谢谦[2](2016)在《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展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有助于消除湖区血吸虫病、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两型社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洞庭湖区域实际,基于流行病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基础理论研究——作用机理分析——感染风险评价——防控方案模拟——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路,以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为主线,构建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防控仿真模型、综合防控体系,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1)系统梳理了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等。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理论包括系统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变论、控制论等;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主要来源于人口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政府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血吸虫病防控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明确机理、风险评价、方案模拟、方案比较和体系构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血吸虫病防控研究可采取如下流程:机理分析→指标筛选→机理量化→风险评价→仿真模拟→体系构建。(2)详细介绍了洞庭湖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水平和血吸虫病疫情等现状,计算得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系统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将人群血检阳性率、易感地带面积分别作为疫水接触和疫水分布子系统的核心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关键指标的驱动因子进行筛选,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验证和响应回归分析,完成洞庭湖区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疫水接触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农业经济比重(0.867)>城镇化水平(0.846)>总人口(0.844)>城乡自来水供给率(0.839)>GDP(0.83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0.83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831)>血防健康教育覆盖率(0.820);疫水分布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改厕覆盖率(0.927)>耕牛敞放率(0.886)>耕牛感染率(0.859)>洲滩扩张速率(0.858)>居民感染率(0.855)>药物灭螺面积(0.694)>平均水位(0.674)>环改灭螺面积(0.415)>汛期平均水位(0.328)>平均流量(0.251)。其中,平均流量(0.251)与易感地带面积的相关系数小于0.3,表现为弱相关性,在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可忽略该项因素的影响。(4)依据PSR模型原理,构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入手,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方面,2001-2014年,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由0.9248降至0.40337,后期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其空间格局上,岳阳县、沅江市高于0.5,汉寿县、安乡县等14个地区处于0.35-0.5之间,石门县、桃源县等5个地区处于0.2-0.3之间。压力、状态、响应指数方面,尽管各指数历年情况略有波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格局上,压力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10个、3个,状态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9个、4个,响应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3个、7个、11个。(5)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运用Vensim软件建立血吸虫病防控系统模型,通过调整相关变量组合,制定传统血防、农业经济优先、宣传教育优先、灭螺工程优先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等五种方案,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传统血防方案血防的经济效益有限,有待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优先方案适宜欠发达地区的血防工作,通过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和血防的并行发展;宣传教育优先方案血防效益见效较快,可应用于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地区,以优先完成血吸虫病疫情的控制任务;灭螺工程方案由于其对于灭螺的高度重视,可广泛应用于钉螺分布较广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方案可应用于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城乡血防工作的统筹开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6)针对洞庭湖区血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总体目标、区域防控、工程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力求实现血防工作机制的长期、高效、可持续运行。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抑螺防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明确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血防要点;强化农业、水利、药物灭螺、生物灭螺、健康教育、人畜传染源控制等血防工程实施力度;完善组织管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监测预警等血防机制。

陈艳艳[3](2014)在《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县(市、区)级别血吸虫病和钉螺的流行状况,并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探寻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指导;2、探讨湖北省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找主要气候影响因子,为有效控制钉螺及预防钉螺扩散提供科学依据;3、研究湖北省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血吸虫病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预测提供简单可行的方法学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县(市、区)级别的人群和耕牛查治病以及查灭螺资料,以该疫情数据资料为基础资料与湖北省GIS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匹配,构建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分析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血吸虫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血吸虫病牛数、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以及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sI指标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的Getis-Ord Gi*指标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分布的空间聚集性。2、收集2009年湖北省18个县(市、区)的螺情资料,并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两个主要指标,提取相关气候因素资料。以平方根转换后的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为因变量,以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运用全局和局部空问回归模型分别研究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与气候因素的关系。3、运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湖北省1987~2013年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进行拟合,并预测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结果:1、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2008~2012年间,湖北省血吸虫病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5年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I>0,P<0.01),表明2008~2012年湖北省县级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8-11个之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和赤壁市等8个县(市、区)。5年间,湖北省各地检查家畜主要为耕牛。病牛数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 P<0.01),提示2008~2012年湖北省县级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呈现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耕牛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6~9个之间,聚集数总体呈增加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和洪湖市等6个县(市、区)。2008~2012年间,湖北省钉螺面积稍有下降但变化不大。有螺面积百分比先上升,2010年最高为28.3868%,随后又下降,但总体变化也不大。有螺面积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 P<0.01),表明2008~2012年湖北省有螺面积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有螺面积高值聚集县(市、区)均分布在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仙桃市、汉南区和嘉鱼县8个县(市、区)。2、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分析:活螺平均密度与气候因素的最小二乘法(OLS)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残差具有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2780,P=0.000)。因此,仅用普通线性回归分析是不充分的,需要进一步应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空间依赖性Lagrange乘数检验统计量结果提示,应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进行分析。SLM模型拟合的空间回归系数ρ=-0.4365,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的R2和LIK值较OLS大,且AIC和SC值较OLS小,说明SLM模型有明显改进,拟合优度较OLS好。SLM模型结果表明,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均最低温度和年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年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局部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WR模型的AIC值(9.2714)比OLS的AIC值(15.9756)小,也比SLM模型的AIC值(12.0415)小,说明GWR模型拟合效果较好。GWR模型对各参数的估计值在每个研究区域不相同,取值在一定范围变动。钉螺感染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残差Moran’s1=0.1828,P=0.000,有空间自相关性。进一步运用空间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根据空间依赖性Lagrange乘数检验统计量结果,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进行分析。SLM模型拟合的空间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ρ=-0.1515,P<0.05),模型的R2和LIK值较OLS大,且AIC和SC值较OLS小,表明SLM模型较OLS有明显改进,拟合优度较好。SLM模型结果显示,钉螺感染率与年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钉螺感染率与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与年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空间回归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结果表明,GWR模型的AIC值(4.0395)比OLS的AIC值(7.8222)小,也比SLM模型的AIC值(7.5764)小,GWR模型拟合效果更好。GWR模型对各参数的估计值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充分体现了空间异质性的特点。3、血吸虫病感染率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构建的时间序列ARIMA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实际值均分别落在其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五年湖北省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仍继续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结论: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从整体上判断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指标是否存在空间聚集性,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则可以进一步探测出具体的聚集区域。湖北省居民、耕牛病情及钉螺在空间分布上均在聚集性,且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范围。2008年湖北省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以来,各病情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聚集范围有所变化,而螺情指标则变化不大。2、空间回归分析在研究具有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的钉螺数据与气候影响因素关系时,较经典线性回归分析效果好。影响活螺平均密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平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影响钉螺感染率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平均温度。3、时间序列ARIMA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对血吸虫感染率进行短期预测分析。

蔡婕[4](2013)在《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对血吸虫病的防治与控制,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所以主要是发动群众运动进行灭螺,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在血防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五十年代以后由于政治运动,血防意识的淡薄,血防工作一度被忽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被提了出来,血防科技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忙于发展经济,轻视卫生防疫,血吸虫病一度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八十年代末,国家开始重视血防工作,制定出了相关的规划和政策,通过科技发展促进血防工作,本文主要对于血防规划中的科技规划及成效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我国血吸虫病政策的发展和演变,分别对于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政策、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的政策,21世纪以来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安徽地区当时的疫情和政策。第三部分为主要科技规划和政策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几个重点规划,包括《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八五”规划》、《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九五”计划》、《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以及《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论述了几个规划的制订与主要内容、目标,以及成效,并且将当时安徽地区的政策以及成果进行了分析,在“八五”规划分析中还将其他省份的治理情况进行了概述,进行了比较。总结我国血防政策的特点,并且分析在这期间的科学成果成效。第四部分是对我国血防工作的对策建议,提出了要加强政策监督和宣传,建立保障机制,保证血防工作的人力和财力,另外加强生态血防研究规划,在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当今社会,生态建设受到重视,生态血防也被提上血防科研的日程。第五部分是结语,提出科学的政策制定是对科学活动和流行病控制的重要手段。分析了科技规划对于科学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首次对血防政策中的科技规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科技政策对疾病控制和科学活动的重要性,政策是对全局的引导和把握。一个好的政策制定出来有利于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科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所以做好科技政策的制定对于科技活动组织及成效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周义生[5](2012)在《湖沼型疫区“荣宝”杀灭血吸虫卵及尾蚴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血吸虫病宿主的粪便污染洲滩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人畜接触疫水是血吸虫病直接的传播方式。目前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全面实行封洲禁牧有一定难度,且易反复,有螺洲滩受野粪污染严重,以牛粪为主;洲滩刚上水时是血吸虫病感染的高发期。为降低易感洲滩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有必要对污染洲滩的野粪及水体中尾蚴进行处理。“荣宝”为一种具有化肥作用的杀螺剂,实验室研究表明具有灭血吸虫卵和尾蚴作用。现场灭牛粪中血吸虫卵及尾蚴效果及具体用药剂量如何,需进一步探讨。因此很有必要对“荣宝”现场灭虫卵及尾蚴方面进行更深入地研究。目的观察血吸虫卵经“荣宝”作用后形态学改变,为探索“荣宝”杀灭虫卵的作用机理提供依据,评价“荣宝”现场杀灭牛粪中血吸虫卵及水体尾蚴效果,得出适宜的施药方式及有效用药剂量,为现场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虫卵形态,比较“荣宝”作用后虫卵与正常虫卵形态学改变;选择湖沼型疫区有阳性野粪和阳性钉螺分布的洲滩,通过现场实验,比较不同季节,不同施药方式,不同用药剂量“荣宝”灭虫卵效果,采用半定量法对毛蚴计数;用哨鼠感染法检测在洲滩刚上水时“荣宝”灭尾蚴效果。结果血吸虫卵经5%“荣宝”作用后,颜色逐步加深,毛蚴萎缩明显,卵壳变厚,用药后1天(d)胚膜完整,7d后胚膜破坏严重。夏、秋、冬季用药组与对照组孵出毛蚴数量均具有明显差异,完全杀灭或抑制虫卵时间夏季需1-2d,秋季需2-3d,冬季大多需要3d,对照组7d后仍能孵出毛蚴;药物与牛粪搅拌组、药物撒于牛粪表面组及药物置于牛粪中间组三种施药方式灭虫卵效果相似;3%与5%(w/w)药物剂量具有同等的灭虫卵效果。有螺洲滩刚上水时以“荣宝”10g/m3喷洒于水体,用药前哨鼠感染率为11.11%,用药后1d、15d、30d均未发现哨鼠感染。结论在夏、秋和冬季,“荣宝”均具有现场杀灭牛粪中虫卵作用,以3%药物剂量,撒于牛粪表面更适合现场应用;有螺洲滩刚上水时以“荣宝”l0g/m3喷洒于水体,具有灭尾蚴作用。

单丽[6](2011)在《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清代全国霍乱大流行,复原霍乱流行状况,分析霍乱疫区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探究民众的病因感知及流行原因,并以霍乱作为历史进程指标透视其时的社会环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1961年前共有6次古典霍乱大流行。就清代的霍乱疫情而言,霍乱大流行共有4次、2种类型:1820-1822年,1862-1864年,1902年疫情为爆发型霍乱大流行,峰值显着,其中尤以1821年霍乱疫情最为严重;1888-1895年疫情是持续型霍乱流行,疫情连续但峰值不显着。霍乱传入后,受社会环境及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数次霍乱流行蔓延的速度、疫点分布区域都差异甚大。从历史疫情的月份分布来看,区域温度等气候因素对霍乱蔓延影响较大,阳历8月是霍乱流行的高峰期,该高峰不仅表现为疫死人数最多,疫区亦是最广。这也意味着霍乱极可能与副霍乱一样,其流行强度与高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从霍乱疫区来看,南方沿海的山地地形极大地限制了霍乱的内陆蔓延,而直隶、山东地区大片平原的存在为霍乱内传提供生态结构平台,使得中国北方的霍乱要远严重于南方。对照世界霍乱大流行年份可知,几乎每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之时,中国都会有或强或弱的霍乱疫情发生,表现为霍乱大流行或霍乱散发,显示出中国社会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对世界情势的敏感性。作为变化的因素,气候异常对霍乱流行影响甚大,这也是嘉道之际霍乱突破原先恒河三角洲疫源地并造成世界霍乱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就中国霍乱大流行时的旱涝干湿定量分析来看,早灾相比涝灾更易诱发霍乱。河道交通缓冲区的分析显示河流对霍乱疫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均质,而是以南方受影响更大。普通民众不洁的饮食习惯、脏乱的生活环境是霍乱流行的结构性影响因素,霍乱人群的易感性不仅取决于其暴露程度,更取决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日常生活习惯。相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和体系的建立,清代霍乱对中国的触动更体现在民众心理的冲击上,国家对霍乱的反应相当迟钝。自嘉道之际古典霍乱传入至清末壬寅年最后一次霍乱大流行,其传播模式的变化及疫区变迁反映出开埠通商后随着沿海港口的次第开放,区域港口与腹地的商业体系轮廓逐渐成型,人口交往密度的沿海大倾斜和以海路为主的交往模式使得沿海地区的开发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张银根,杨贵松[7](2008)在《池州市动物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调查与综合防治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池州市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总结了综合防治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当前动物血防对策。

刘志忠[8](2006)在《世业镇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纵向观测研究报告》文中提出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是农业部在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省份设立的八个“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纵向观测点(县)”之一,按照“农业部血防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观测研究方案,从1993年起,对世业镇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的多项影响因素方面进行纵向观测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材料。在动物血吸虫病的感染率情况方面,在阳性钉螺密度较高的地区放牧及生活的动物感染率较高;感染具有季节性;按照血吸虫的生活史,在放牧季节里,每间隔45天左右,进行一次预防性普治化疗可使动物的感染检出率群体为零。在感染强度方面,强度大小误差与受检头数相关;并与接触疫水的时间和预防性普治化疗相关。在家畜放牧方面,在阳性螺区放牧可导致家畜感染,并可重复感染;病畜在有螺地区放牧可导致形成新的阳性螺区。在野粪调查方面,污染江滩的野粪主要为牛粪,其次是犬粪、人粪。新鲜野粪的阳性检出率与人工采粪的检出率一致。在螺情调查方面,钉螺随水扩散,钉螺的密度随孳生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学灭螺和农业工程灭螺可有效降低阳性钉螺的密度。在哨鼠测定方面,经数次进行,检测皆为阴性。在人群感染方面,主要是直接接触疫水的工作人员受感染,如防汛、捕鱼、打粽叶等。人群的感染率与家畜的感染率呈正相关。在防治措施方面,共采取了行政管理制度、宣传教育、改水改厕、农业工程灭螺、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推广“以机代牛”、耕牛的预防性普治化疗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流行,减轻了疫情对人畜的威胁,同时促进了疫区的一产、二产、三产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迅速增长,达到了治虫、治穷的目的。本研究的数据和结论为农业部指导全国的动物血防及农业血防提供了较好的决策性依据。

周建春[9](2005)在《安广江堤安全状况评价和工程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安庆江堤及广济圩江堤工程实例,对堤防存在的问题、安全状况以及加固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安全角度确定了堤防的相应等级,并研究分析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分析了堤防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我国堤防在汛期发生险情基本情况及特点,提出将堤防工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去研究和定位的思想,由此确定其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从而实现了对每个堤防工程在防洪安全上有一个定性的评价。 (2)论述了工程安全复核资料的收集的方法,提出了堤防安全复核的主要内容,结合安广江堤的工程,研究了该堤防勘察范围内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堤防的地质分段评价方法,分析了安广江堤整体工程在安全性上存在的问题。 (3)从安广江堤安全复核所依据的条件出发,分别对相应的安全进行分析,通过对堤身、堤基安全、河势稳定、穿堤建筑物和管理现状等的分析,得到安广江堤工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足以防御相应设计标准的洪水,安全等级应确定为三级以上,必须予以除险加固。 (4)针对安广江堤的安全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工程加固措施,提出了堤身、堤基以及建筑物等不同部位的加固方案及措施,并根据安广江堤河势控制治导线原则,按重点、一般护岸工程进行布置,确定重点防护段;同时从非工程措施方面也提出了按堤防实行统一管理的新体制。

石耀军,李浩,陆珂[10](2004)在《血吸虫病患畜是病原传播的源头》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湖南、江西等省家畜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查实,在我国当前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江湖洲滩地区,散布在有螺草洲的野粪95%以上是家畜粪便,阳性野粪全部是畜粪,导致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居高不下,可见这类地区患病家畜是血吸虫病传播的源头,只有加强对放牧家畜的管理,加大查治力度,建立预防屏障体系,切断畜源性传染源,才能阻断血吸虫病流行。

二、1993~1998年东流镇动物血防观测点纵向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3~1998年东流镇动物血防观测点纵向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省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血吸虫病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2 血吸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1.3.3 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1.3.4 空间信息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1.5.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1.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1.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仿真模拟研究
        1.5.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2.1 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
    2.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突变理论
        2.2.5 控制论
    2.3 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
        2.3.1 人口系统动力机制
        2.3.2 环境系统动力机制
        2.3.3 经济系统动力机制
        2.3.4 社会系统动力机制
        2.3.5 政府系统动力机制
    2.4 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内容与流程
    2.5 血吸虫病防控综合体系构建
        2.5.1 明确防控主体与受控对象
        2.5.2 设置防控目标
        2.5.3 提出防控措施
    2.6 本章小结
3 湖南省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现状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界定
    3.2 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3.2.1 自然条件
        3.2.2 自然资源
    3.3 经济社会状况
        3.3.1 人口与城镇化
        3.3.2 经济发展概况
        3.3.3 产业结构概况
        3.3.4 生态环境概况
        3.3.5 社会事业概况
    3.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
        3.4.1 疫情感染现状
        3.4.2 查螺灭螺现状
        3.4.3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测算
        3.4.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5 本章小节
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4.1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系统研究
        4.1.1 疫水接触子系统
        4.1.2 疫水分布子系统
        4.1.3 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链条
    4.2 人水作用机理的驱动因子初步筛选
        4.2.1 研究方法简介
        4.2.2 驱动因子关联度分析
    4.3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相关分析
        4.3.1 疫水接触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4.3.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4.4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响应分析
        4.4.1 疫水行为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4.4.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节
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5.1 风险评价预警体系的建立
        5.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5.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5.1.4 指标解析
    5.2 风险评价方法
        5.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5.2.2 计算指标权重
        5.2.3 计算风险指数
    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状况分析
        5.3.1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5.3.2 各子系统感染风险指数评价
        5.3.3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综合指数评价
    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空间格局分析
        5.4.1 各子系统风险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5.4.2 感染风险综合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系统仿真模拟
    6.1 研究方法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6.1.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6.1.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
        6.1.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6.2 系统动力学在Vensim中的实现
        6.2.1 Vensim概述
        6.2.2 基于Vensim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6.3 系统结构及反馈机制
        6.3.1 因果结构
        6.3.2 子系统结构分析
    6.4 系统模型仿真模拟
        6.4.1 模型构建
        6.4.2 模型检验
        6.4.3 方案设置
        6.4.4 方案模拟与选择
    6.5 本章小节
7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7.1 总体防控目标
    7.2 区域防控要点分析
        7.2.1 岳阳市
        7.2.2 常德市
        7.2.3 益阳市
    7.3 重点血防工程
        7.3.1 农业血防工程
        7.3.2 生物血防工程
        7.3.3 水利血防工程
        7.3.4 药物灭螺工程
        7.3.5 健康教育工程
        7.3.6 人畜传染源控制工程
    7.4 血防保障机制
        7.4.1 组织管理机制
        7.4.2 科技研发机制
        7.4.3 人才培养机制
        7.4.4 工程实施机制
        7.4.5 监测预警机制
    7.5 本章小节
8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血吸虫感染率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4)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学术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目前的研究状况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
2 我国血吸虫病的发展和演变
    2.1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血防工作的主要政策措施
        2.1.1 政策制订背景
        2.1.2 主要政策和措施
        2.1.3 安徽省血防政策及防治工作
        2.1.4 本阶段的血防科技发展
    2.2 20 世纪 80 年代至世纪末血吸虫病防治的主要政策
        2.2.1 政策制订背景
        2.2.2 主要政策和措施
    2.3 21 世纪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政策和措施
        2.3.1 政策制订背景
        2.3.2 主要政策措施
    2.4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政策的演变发展趋势
3 血吸虫病防治政策的科技规划研究
    3.1 科技政策与科技进步
        3.1.1 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
        3.1.2 科技政策的性质
        3.1.3 科技政策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3.2 我国重大血防政策中关于科研规划的分析
        3.2.1 《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八五”规划》分析
        3.2.2 《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九五”计划》分析
        3.2.3 《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分析(2004-2015 年)
        3.2.4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分析
        3.2.5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分析
    3.3 我国血防科技规划特点与地位
4 目前我国血防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4.1 建立政策监督机制,加强政策实施与监督力度
    4.2 建立保障机制,加强人才建设与经费保障
    4.3 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护
        4.3.1 加强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
        4.3.2 改变原有的灭螺方法,注重生态方法灭螺
        4.3.3 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
5 结论 科学活动和疾病控制的重要手段——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湖沼型疫区“荣宝”杀灭血吸虫卵及尾蚴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荣宝”对血吸虫卵形态学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正常虫卵形态
        2.2 处理1d虫卵形态变化
        2.3 处理2d虫卵形态变化
        2.4 处理3d虫卵形态变化
        2.5 处理7d虫卵形态变化
    3 讨论
第二部分 “荣宝”杀灭血吸虫卵现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现场选择
        1.2.2 钉螺及野粪调查方法
        1.2.3 “荣宝”不同施用方法、剂量杀灭血吸虫卵现场试验
        1.2.4 数据收集及处理
        1.3 质量控制
        1.3.1 制定试验操作手册
        1.3.2 实验数据的收集
    2 结果
        2.1 现场牛和野粪分布情况
        2.2 “荣宝”不同施药方法、不同剂量杀灭血吸虫卵的效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荣宝”杀灭血吸虫尾蚴现场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
        1.1.2 实验小鼠
        1.2 方法
        1.2.1 现场选择
        1.2.2 钉螺及野粪调查方法
        1.2.3 “荣宝”杀灭感染性水体尾蚴现场试验
        1.2.4 数据收集
        1.3 质量控制
        1.3.1 制定试验操作手册
        1.3.2 试验数据的收集
    2 结果
        2.1 试验现场情况
        2.2 “荣宝”现场灭尾蚴效果
    3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短篇论着

(6)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节 资料情况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方志疾病谱与霍乱年代
    第一节 古典霍乱始发问题探讨
    第二节 嘉庆元年至清末疾病谱
        一、医学体系中的主要传染病
        二、正史方志史料中的疾病谱
    第三节 霍乱病理、病症与异名
        一、医书中的霍乱异名
        二、方志中的霍乱异名与病症
        三、方志体系的霍乱年代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方志看中国古典霍乱大流行的次数
    第一节 嘉庆初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
    第二节 分省疫情
    第三节 疫情高峰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霍乱大流行的地域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1820-1822年的霍乱疫情
    第二节 1862-1864年霍乱疫情
    第三节 1888年与1895年霍乱疫情
    第四节 1901-1902年霍乱疫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霍乱流行因素分析
    第一节 疫情季节分布与流行路线
        一、总体疫情季节分布情况
        二、单次霍乱大流行的季节分布
        三、流行路线
    第二节 疫情烈度与易感人群
        一、疫情烈度变化
        二、易感人群
    第三节 流行原因
        一、霍乱大流行时的反常气候
        二、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
        三、河道交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霍乱病因认识
    第一节 传统"霍乱"症候与中医病因解释
    第二节 中医对古典霍乱的认知
    第三节 民间的霍乱病因感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霍乱与社会(一):1820年赣南周边霍乱重疫区的形成与变迁
    第一节 嘉道之际异常疫区的出现
    第二节 五口通商前的赣南周边商贸
    第三节 商贸重心的转移与霍乱疫情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霍乱与社会(二):1902年广西霍乱大流行探析
    第一节 时疫的考辨与流行情况
    第二节 流行因素分析
    第三节 各界应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霍乱与社会(三):从1902年霍乱传播模式看清末北方社会
    第一节 海路港口的传入与埠内外的小区域传播
    第二节 向内蔓延——重疫区的形成
    第三节 强弩之末——内陆疫点霍乱流行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本文结论
附录一: 中国霍乱流行年录
附录二: 嘉庆元年至清末方志系统疾病谱
附录三: 嘉庆初至清末霍乱年代表
附录四: 嘉庆元年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分布表
附录五: 嘉庆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三级对照表
附录六: 方志参考资料
附录七: 霍乱流行月份表
参考文献
后记

(7)池州市动物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调查与综合防治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概况
2 流行病学特点
    2.1 感染动物种类繁多
    2.2 不同时期感染率的演化
    2.3 感染强度
    2.4 各种家畜易感性比较
    2.5 疫区家畜治疗后重复感染情况
3 流 (区) 域性农业血防综合防治的实践
4 当前动物血防防控对策及展望
    4.1 实行法制管理, 依法防治、以法灭病
    4.2 大力推进农业血防综合治理、科学防治
    4.3 因地制宜, 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策略
    4.4 展望

(8)世业镇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纵向观测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血吸虫病的流行历史及危害
    1.2 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1.3 人、家畜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上的作用
    1.4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区域
    1.5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现状
    1.6 家畜血吸虫病防治情况
    1.7 血防工作形势严峻
        1.7.1 部分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仍未控制
        1.7.2 疫情出现明显回升
2. 观测研究试点地的基本情况
    2.1 地理位置
    2.2 居民经济
    2.3 畜牧生产
    2.4 生活习惯
    2.5 人畜疫情
3. 观测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1 动物血吸虫病感染率的观测方法
    3.2 动物血吸虫病感染度的观测方法
    3.3 动物不同年龄段感染率的比较
    3.4 家畜放牧行为的调查
    3.5 外来家畜的调查
    3.6 野粪调查
    3.7 螺情调查
    3.8 小鼠疫水测试
    3.9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调查
    3.10 重要预防措施
        3.10.1 人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行为控制
        3.10.2 家畜的预防性普治化疗
        3.10.3 农业工程灭螺
        3.10.4 产业结构调整
4. 观测研究的结果与分析比较
    4.1 动物血吸虫病感染率
        4.1.1 耕(水)牛血吸虫病粪孵感染率
        4.1.2 其他动物血吸虫病粪孵感染率
    4.2 牛血吸虫病感染强度的比较
    4.3 家畜放牧行为的调查结果
    4.4 外来家畜的调查结果
    4.5 野粪调查结果
    4.6 螺情调查结果
    4.7 小鼠疫水测试结果
    4.8 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的调查结果
5. 防治措施与效果
    5.1 责任与管理
    5.2 宣传与教育
    5.3 改水与改厕
    5.4 农业工程灭螺
    5.5 畜牧业结构调整
    5.6 牛的预防性普治
    5.7 实践“四个突破”
6.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6.1.1 查治病效益分析
        6.1.2 灭螺
        6.1.3 江滩垦殖投入产出比分析
    6.2 社会效益分析
7. 小结和讨论
    7.1 放牧耕牛是血吸虫病的主要受害者
    7.2 预防性普治化疗可显着降低牛的发病率
    7.3 疫情徘徊表明农业血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7.4 调整畜牧业结构具有长远意义
    7.5 大力发展农业工程生态灭螺
    7.6 动物血防工作依赖于财政扶持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安广江堤安全状况评价和工程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安徽省长江堤防历史演变与现状
    1.3 堤防工程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堤防工程在汛期发生险情基本情况及特点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安广江堤的安全复核内容及地质评价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评价
    2.3 堤防工程安全复核基本资料的收集
    2.4 堤防工程安全复核的内容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安广江堤工程安全状况分析
    3.1 工程安全分析的依据和条件
    3.2 堤身安全分析
    3.3 堤基稳定安全状况
    3.4 堤防相应河段的河势稳定情况
    3.5 穿堤建筑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6 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7 小结
第四章 堤防加固措施
    4.1 堤身隐患处理及浅基防渗措施
    4.2 防护工程措施
    4.3 防汛交通公路
    4.4 堤基加固方案选择
    4.5 排水及水系统恢复措施
    4.6 护岸工程布置及设计
    4.7 穿堤建筑物安全加固措施
    4.8 管理机构及设施改善
    4.9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章
致谢

四、1993~1998年东流镇动物血防观测点纵向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2013—2017年国家级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观测点观测结果分析[J]. 刘一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2)
  • [2]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D]. 谢谦.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3]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D]. 陈艳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4]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D]. 蔡婕.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5]湖沼型疫区“荣宝”杀灭血吸虫卵及尾蚴应用研究[D]. 周义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8)
  • [6]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 单丽. 复旦大学, 2011(12)
  • [7]池州市动物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调查与综合防治实践[J]. 张银根,杨贵松.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8(01)
  • [8]世业镇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纵向观测研究报告[D]. 刘志忠. 扬州大学, 2006(01)
  • [9]安广江堤安全状况评价和工程措施研究[D]. 周建春. 河海大学, 2005(06)
  • [10]血吸虫病患畜是病原传播的源头[J]. 石耀军,李浩,陆珂.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4(03)

标签:;  ;  ;  

1993-1998年东流镇动物血吸虫病防治观察点纵向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