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燃性气体催化气敏元件工业化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涛[1](2021)在《基于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光激发型气体传感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气体传感器在大气质量监测、食品安全管理、家居智能控制、医疗健康诊断等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新型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也显得日益迫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半导体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由于其全固态、结构简单、成本低、小尺寸、性能可调等优点,是气体传感器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和研究热点。目前,半导体氧化物气体传感器仍然以热激发为主,具备优异气敏性能的同时也会造成稳定性不足以及一些安全隐患,并且不利于气体传感器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急需开展低温或室温型传感器研究。ZnO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以及光学特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敏感材料。本论文以ZnO为基体,以光激发代替热激发实现传感器室温工作。通过纳米结构调控以及异质掺杂/修饰/复合的方式改善传感器性能。具体内容如下:由于贵金属负载是常见的改善半导体氧化物气敏性能和降低最佳工作温度的方法,本文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Au纳米颗粒负载ZnO纳米棒的传感材料。气敏测试结果表明,2 mol%Au负载后大幅度提高了ZnO纳米棒对正戊醇的响应,在260℃时对4 ppm正戊醇的响应达到71.8,响应时间为1 s,而且,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选择性和耐湿性。虽然通过Au负载有效地提高了ZnO纳米棒的气敏响应,但是并不能降低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温度。因此,后续的研究致力于使用光激发的方法开发室温气体传感器。光激发可以活化敏感材料表面、提高载流子浓度、降低其初始电阻,已经被报导可以实现传感器室温工作,但是传感器仍然存在灵敏度低、响应恢复速度慢等问题。基于此,我们比较了ZnO纳米棒、纳米球、纳米花等不同低维纳米结构与气敏性能的关系,并进行了敏感机理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光激发室温传感器的特性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数据支持。研究中,采用水浴法制备了Co掺杂的ZnO多孔纳米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发现,Co掺杂促进了氧气在ZnO表面的吸附,氧气吸附引起的表面能带弯曲进一步提高了光生电荷的分离效率。气敏测试结果表明,1.5 mol%Co掺杂的ZnO在紫外光(6 m W/cm2)激发下,对50 ppm的HCHO气敏响应可达111.6,检测下限低至100 ppb,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32和44 s。为了对比不同纳米结构ZnO的气敏性能,采用水热法合成了ZnO纳米棒和ZnO纳米片花,用水浴法合成了ZnO多孔纳米球。利用XRD、SEM、BET、XPS、UV-vis以及阻抗谱等表征方法详细地对比了三种ZnO纳米结构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子特性。与气敏结果对比分析表明ZnO纳米多孔球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表面吸附氧,对NO2气体表现出了最高的气敏响应;ZnO纳米棒则由于其高结晶度、低缺陷密度以及自身独特的一维电子传输特性,表现出了最快的响应和恢复速度;ZnO纳米片花,无论是气敏响应还是响应和恢复速度均在ZnO纳米棒和ZnO纳米多孔球之间。因此,一维纳米结构与零维纳米粒子结合,能够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的同时也获得快速的响应恢复速度。In2O3是一种对NO2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氧化物,并且与ZnO的能带结构相匹配。我们在一维ZnO纳米棒的表面用原位生长法修饰In2O3纳米颗粒,获得了兼备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恢复速度的室温NO2气体传感器。In2O3与ZnO之间形成的异质结不仅引入了一个额外的耗尽层,而且在界面电场的作用下促进了光生电荷的分离效率,进而提高了气敏性能。在紫外光激发下In2O3-ZnO复合材料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对NO2的灵敏度和响应恢复速度,对700 ppb的NO2响应可达117.0,检测下限为50 ppb,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00和31 s。最后,采用二维(2D)ZnO纳米片和二维g-C3N4结合实现了可见光激发下的室温检测。UV-LED价格昂贵,对人体也具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可见光激发型气体传感器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采用超声混合和后续煅烧的方法合成了2D/2D的ZnO/g-C3N4异质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在紫外光和可见光激发下对NO2的气敏特性。当ZnO/g-C3N4复合材料被460 nm波长的蓝光光源照射时,它对NO2的气敏响应达到最高,对7 ppm的NO2响应可达44.8,响应时间为142s,恢复时间为190 s,检测下限为38 ppb,并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复性。ZnO/g-C3N4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优异的气敏性能主要得益于g-C3N4在可见光区域优异的吸光度和ZnO与g-C3N4异质界面间有效的光生电荷分离。
吕贺[2](2021)在《基于超薄MoS2的复合材料可控制备及其室温NO2气敏性能》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生产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倍受关注,迫切需要对室内外环境污染物进行有效地检测,因此,我们对传感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MoS2因其可调节的形貌和片层结构以及随层数而改变电学和化学特性,使其成为独特且极具潜力的传感材料。但是,MoS2作为室温气体传感材料,其检测灵敏度低,恢复时间长以及无法完全恢复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本论文研究中,通过采用不同的原料和合成方法,以MoS2纳米片的垂直生长和构建MoS2与多种材料形成异质结构为策略,设计构建MoS2基复合材料结构与气体传感器性能的构-效关系,并进一步围绕调控MoS2片层的厚度,复合材料孔隙度和电导率等性能,系统研究MoS2纳米复合材料室温下对NO2气体传感性能(如灵敏度,响应-恢复时间,选择性,稳定性等)。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探索了敏感材料孔隙度和异质结对气敏性能的影响。即以独特的三维分层结构的多孔生物质炭为模板,采用水热法合成MoS2-WO3/BC(BC为生物质炭)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MoS2-WO3/BC复合材料对室温NO2检测展示出较好的灵敏度(Ra/Rg=47.45,100 ppm)且响应时间较短,检测极限可达到10 ppb。该传感器的优异性能归因于复合材料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以及MoS2纳米薄片与WO3颗粒之间异质结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电子传输并为NO2气体吸附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其次,我们进一步探索了敏感材料孔隙度、电导率以及MoS2片层厚度对气敏性能的影响。通过冷冻干燥和热分解,使MoS2纳米片垂直生长在多孔g-C3N4纳米薄片表面,构建了三维MoS2/g-C3N4复合材料。得益于其多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暴露的边缘活性位点以及优异的导电性,这种复合材料对NO2气体表现出优异的室温气敏传感性能。该传感器对50 ppm NO2气体显示出高响应(Ra/Rg=61.07)和短响应/恢复时间(2.1s和35.7 s)。传感器的检测极限达到10ppb,并具有长期稳定性。最后,我们探索了敏感材料中MoS2纳米片层的厚度,生长取向和电导率对气敏性能的影响。本实验研究在少层的Ti3C2Tx MXene的表面上合成层数和生长取向可控的MoS2,并且进一步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MoS2-Ti3C2TxMXene(MSMXs)在分别含有Mo或S缺陷时气体吸附特性。其中FV-MSMX(少层垂直生长MoS2-Ti3C2Tx MXene)复合材料,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MoS2高度暴露边缘位点、适量的Mo或S缺陷以及复合材料出色的导电性能,通过MoS2与Ti3C2Tx之间形成大量的Mo-O键形成电子转移的快速通道。因此,该复合材料对低浓度NO2室温条件下表现出极其出色的气体传感性能:对1 ppm NO2气体表现出了高响应值(Ra/Rg=27.3),和较快的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是16 s和45.3 s)。此外,检测极限可达到30 ppb,并且具有长期稳定性和可完全恢复的性能。
杜丽勇[3](2021)在《锡酸锌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体传感器是一种可以检测气体类别以及浓度的器件,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和民用等领域。其中,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由于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气敏性能优异和可靠性强等优点而成为气体传感器领域中的热点。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气体监测需求,制备出高性能的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则离不开新型敏感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多元金属氧化物(化合物)开始被合成出来。它们由于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丰富的缺陷态和易控制的化学组成等优势,成为十分有潜力的敏感材料。由此本论文选取羟基锡酸锌[ZnSn(OH)6]和偏锡酸锌(ZnSnO3)两种材料为研究对象,并将它们制备成气体传感器用以监测多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通过调控微观结构、构筑异质结构和贵金属修饰等手段,提升了ZnSn(OH)6和ZnSnO3基传感器的响应值、工作温度、响应/恢复速度等气敏性能,并且也系统地分析了其增感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调整“共沉淀-碱刻蚀”的步骤精确地控制了ZnSn(OH)6中空立方块的壳层数,并分别合成出单层、双层和多层壳结构。气敏特性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壳层数的增加,传感器的性能也随之提升。其中,多层ZnSn(OH)6基传感器在60oC下对100 ppm甲醛的响应值为56.6,分别是单层和双层ZnSn(OH)6基传感器的5.3倍和2.5倍;同时其响应/恢复时间为1 s/89 s,优于单层和双层ZnSn(OH)6基传感器的11 s/131 s和5 s/125 s。并且多层ZnSn(OH)6基传感器对甲醛还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复性。传感器性能的提升是由于多层中空结构的形成。此外,材料中氧缺陷的存在也是传感器具有较低工作温度的原因。2.利用生物模板合成出三种ZnSnO3分等级多孔结构。气敏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在240oC下,ZnSnO3-1,ZnSnO3-2和ZnSnO3-3基传感器对浓度为100 ppm甲醛气体的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2 s/8 s、1 s/10 s和2 s/20 s,如此快的响应/恢复速度有利于实现传感器对甲醛的实时监测。此外,三个ZnSnO3基传感器也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长期稳定性以及抗湿特性。分等级多孔结构的形成是传感器具有优异性能的关键。3.设计合成出由ZnSnO3纳米片和Zn2SnO4纳米线组装而成的花状ZnSnO3/Zn2SnO4异质结构。通过研究反应时间对其微观结构的影响,得到了花状异质结构的生长机理。气敏特性测试结果表明,ZnSnO3基传感器在300oC下对20 ppm苯胺的响应值仅为3.3,而ZnSnO3/Zn2SnO4基传感器在260oC下对20ppm苯胺的响应值为12.1,是纯ZnSnO3基传感器的3.7倍。并且ZnSnO3/Zn2SnO4基传感器展现出了快的响应/恢复速度(1 s/20 s)和低的探测极限(50 ppb)。同时该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抗湿性质、重复性和长期稳定性。传感器性能的提升是由于花状分等级结构和ZnSnO3/Zn2SnO4n-n异质结构的形成。4.设计制备出ZnSnO3中空立方块,然后在其表面修饰了不同量的NiO纳米片,形成了ZnSnO3/NiO异质结构。测试结果显示,三个ZnSnO3/NiO基传感器的气敏性能明显优于纯ZnSnO3基传感器,而且当Zn/Ni的摩尔比为2:1时,传感器的性能最好。具体来说,ZnSnO3/NiO-2基传感器在220oC下对100 ppm三乙胺气体的响应值为70.6,是纯ZnSnO3基传感器的6.1倍;同时它还具有快的响应和恢复速度(1 s/18 s)、良好的重复性和长期稳定性。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气敏性质主要归因于中空结构以及ZnSnO3/NiO p-n异质结构的形成。5.设计合成出ZnSnO3双层中空微球,随后在其表面负载了不同量的PdO纳米颗粒。气敏特性测试结果表明,PdO担载ZnSnO3基传感器的气敏性能远远优于纯ZnSnO3基传感器。而且当PdO担载量为4 wt%时,传感器表现出最优异的敏感特性。具体来说,4 wt%PdO担载ZnSnO3基传感器在140oC下对100 ppm正丙醇的响应值为30.9,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1 s和25 s。此外,该传感器展现出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和重复性。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气敏性能主要是由于双层中空结构的形成和PdO的电子敏化和化学敏化作用。本论文通过两个多元金属氧化物(化合物)ZnSn(OH)6和ZnSnO3的工作,全面地分析了其形貌、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化学组分与传感器性能间的关联规律,并且深入地研究了传感器的增感机理,在丰富了敏感材料体系的同时也为提高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的性能提供了研究思路。
薛康[4](2021)在《偏锡酸锌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敏传感器因兼备制造成本低、体积小、能耗低等优势,在监测众多挥发性有机物气体(VOCs)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传感材料作为气敏传感器器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传感器性能的优劣,因此对其开发及优化成为气敏传感器研究领域内的热点课题。本文选择以复合型金属氧化物偏锡酸锌(ZnSnO3)作为基体材料,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Bi与CuO 及Ce对ZnSnO3基体进行改性工作,成功得到ZnSnO3/rGO、Bi-ZnSnO3/CuO 及Ce-ZnSnO3复合材料。其结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与孔径、价态组成信息分别以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氮气等温吸脱附(BET)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来表征得到。气敏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措施明显改善了基体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最佳工作温度过高与选择性差的问题,此外根据上述表征结果分析了相应的气敏机理。本文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ZnSnO3/rGO复合材料。研究表明rGO与ZnSnO3与仅以物理方式结合,并于界面处形成p-n异质结,复合材料呈现出分级多孔结构且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当rGO的掺杂含量为4 wt%时,复合材料对丙酮气体具有最优异的识别能力,对工作温度具有最低的依赖性,同时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这些优异的性能使其有望成为丙酮气体检测中的一种可靠传感材料。ZnSnO3/rGO传感性能提升的原因在于其特殊的结构,大的比表面积以及p-n异质结。(2)采用原位沉淀法成功制备了Bi-ZnSnO3/CuO 复合材料。研究表明复合材料主要是由片层状的CuO 与立方块状ZnSnO3组成,两者于接触界面形成p-n异质结,复合材料表面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些特征明都显改善了基体材料对丙酮气体的传感特性。具体表现为Bi-ZnSnO3/CuO (Bi:3.5wt%,CuO :10 wt%)复合材料最佳工作温度下降了50℃,对浓度为100 ppm的丙酮气体的响应值提高了5.59倍,而响应/恢复时间仅为4 s/12.5 s,同时兼备优异的选择性及重复性。(3)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Ce-ZnSnO3材料。研究表明该复合材料呈二维片状结构,Ce的引入促使形成更多的氧缺陷。在作为传感材料对其进行气敏测试中发现Ce-ZnSnO3复合材料(0.5 at%)在350℃下对浓度为100 ppm正丁醇气体的响应值(2711.93)比纯ZnSnO3(245.18)提高了10倍以上,而响应/恢复时间仅为6 s/26 s。复合材料气敏性能大幅增强可归因于大量氧缺陷的形成,另外随着Ce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开始下降,原因在于更多的Ce3+在高温下转变为Ce4+,消耗掉了大量的氧空位。
李文斌[5](2021)在《易燃气体模式识别气敏器件的构建及响应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氧化物半导体基气体传感器由于其响应快、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在易燃易爆气体的检测中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实际气体检测应用中,该种气敏器件易受到其它还原性气氛干扰,而产生误检、误报等检测异常。因此,如何实现氧化物基半导体气敏器件对复杂成分易燃气体的有效识别与检测成为目前研究中的重大挑战。本研究工作试图使用模式识别技术对多个气敏元件的差异性响应信号进行分析,实现对复杂气体成分的判定与检测。针对H2、CO、CH4三种还原性模型气体,首先,我们构建了不同种类、不同形貌的氧化物纳米材料,研究了材料响应行为的交叉敏感性。其次,利用Pd、Au纳米颗粒对Sn O2、ZnO纳米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提高了气敏材料对H2、CO、CH4气体的响应辨识度。使用Pd/Sn O2纳米片、Au/Sn O2纳米颗粒、Au/ZnO片球和Pd/ZnO纳米棒构建气敏元件,对不同浓度的H2、CO、CH4及其混合气体进行大量气敏测试,并收集其特征数据。利用Python软件编辑的气体分析程序对所得大量特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再对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实现对混合气体的成分识别及组分浓度判定。利用上述四种气敏元件及分析程序构建电子鼻检测系统,初步评价了该系统对不同浓度混合气体的识别与检测能力。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对H2、CO、CH4在10-3000 ppm浓度范围互混气氛的有效成分识别及含量检测,且组分浓度检测准确率大于90%。本研究工作为设计和开发阵列式气敏器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范少杰[6](2020)在《WO3/MoO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体传感器是检测气体成分和含量装置的重要组成部件。气体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某特定气体并确定其浓度,当气敏材料与气体接触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导致质量、电学参数、光学参数等特性参数的改变,进而把被测气体种类或浓度的变化转变为电阻的变化,再将电阻的变化转化为传感器输出端电信号的变化,最后通过信号调节和转换电路将取得的电信号进行处理、输出,从而实现气体检测的目的。本文以纯NiO气体传感器为基础,采用水热法分别制备了WO3负载NiO和不同摩尔比的MoO3负载NiO纳米结构材料的气体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方法对所制备材料进行表征,并对这些传感器的温度-灵敏度关系、动态响应特性、响应/恢复时间、选择性、重复性等气敏性能进行了实验与分析,最终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SDS辅助水热法分别制备了纯NiO和WO3负载NiO纳米结构(W:Ni的摩尔比为4 mol%)。对纯NiO及WO3负载NiO的纳米结构进行了SEM表征,表征结果显示:纯NiO及WO3负载NiO均是由具有光滑表面和锯齿状边缘的纳米薄片,经自行组装形成的花状微球结构,WO3负载NiO晶粒尺寸更小。2.对纯NiO和WO3负载NiO纳米结构所制备的传感器进行气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二者最佳工作温度均为160℃;WO3负载NiO传感器与纯NiO传感器都具有良好的线性拟合度;WO3负载NiO纳米材料在NiO气敏原件的灵敏度、响应恢复特性和对乙醇气体的选择性上都有明显提高;3.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MoO3负载NiO(Ni:Mo摩尔比分别为0 mol%、1 mol%、2 mol%、4 mol%)纳米结构材料。对MoO3负载NiO纳米结构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其直径约为2μm,呈三维层次化花状结构,且MoO3负载NiO浓度对纳米材料的大小及形貌无明显影响;4.制备了不同摩尔比的MoO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并进行气敏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Ni:Mo摩尔比为0 mol%、1 mol%、2 mol%的MoO3负载NiO的气体传感器最佳工作温度为400℃,而4 mol%MoO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最佳工作温度降低,为370℃;4 mol%MoO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在最佳工作温度下对氨气的响应特性、选择性、灵敏度等方面表现更为优秀。综上所述,根据研究结果和气敏机理分析,气体传感器在负载金属氧化物后,引起的晶粒尺寸、比表面积和载流子浓度的变化,从而改善材料表面氧气分子的吸附量及分解速率。因此通过负载适量的贵金属,可以有效优化材料的气敏性能。
傅惠[7](2020)在《TiO2-CeO2@ZnSnO3复合材料的制备和UV对其气敏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气敏传感器能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等进行检测,在当今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气敏传感器的性能主要由气敏材料决定,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绿色环保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气敏传感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ZnSnO3是一种三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不仅具有气敏性能,还具有UV光电性能。但ZnSnO3作为气敏材料,具有工作温度高的缺点,需在200℃以上才能表现出良好的气敏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采用了以下方法,不仅降低了ZnSnO3的工作温度,而且还提高了其气敏性能。首先,在有机功能添加剂二甲基乙酰胺(Dimethylacetamide,DMAC)的作用下,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Zn Sn(OH)6纳米球颗粒(粒径为300-500 nm);其次,上述Zn Sn(OH)6前驱体在500℃高温下脱水形成ZnSnO3纳米球,形貌和粒径保持不变;最后,使用UV光敏材料纳米TiO2(粒径约为25 nm)和CeO2(粒径为20-50 nm)对ZnSnO3纳米球进行修饰,形成异质结,并辅以紫外光(385 nm)照射。实验结果表明,385 nm紫外光(468 lx)对TiO2-ZnSnO3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提升效果比365 nm紫外光(420 lx)更明显;DMAC添加量为9 wt%、nano-TiO2的修饰量为12.5 wt%、nano-CeO2的修饰量为1 wt%时,TiO2-CeO2@ZnSnO3复合材料在紫外光(385 nm)照射下对乙醇气体极为敏感,响应值高达603(500ppm),此时的工作温度为100℃。机理研究表明,气敏性能在低温下提升的主要原因是:nano-TiO2和nano-CeO2共修饰与ZnSnO3在界面处形成异质结,在紫外光激发时有效地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同时由于高照度(468 lx)能产生更多的光电子,这些条件有利于导带中电子数量的增加,促进氧负离子的生成和气敏反应的进行,使ZnSnO3在低温下就获得较好的气敏性能。综上,本课题制备了ZnSnO3纳米球,通过nano-TiO2和nano-CeO2共修饰,辅以紫外光照射,不仅降低了所制备气敏传感器的工作温度,而且显着提升了气敏响应值。以上TiO2-CeO2@ZnSnO3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提升气敏性能的方法为高性能气敏传感器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惠飞[8](2020)在《氧化钨负载金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机制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文中指出易燃易爆气体和污染性气体的监控是目前工业生产、气体能源利用领域的关键问题。高灵敏度、快速响应、成本合理的气体传感器是有效检测空气中危险及有害气体的关键手段。气体传感器的核心部分是气敏材料,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传感器的性能。贵金属负载金属氧化物是一类高效稳定的气敏材料,然而受限于合成工艺复杂,高成本、工艺重复性和稳定性差等因素,目前贵金属负载金属氧化物复合气敏材料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因此,采用较为简单的工艺取得可靠、廉价的高性能的气敏材料,是制造新型高性能气敏传感器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更进一步地,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负载贵金属纳米颗粒可以显着增强金属氧化物气敏性能,但增强机理目前存在多种解释及争议。近年来,逐渐发展的环境球差校正电镜技术提供了可以从原子尺度实时观测气相环境中材料的微结构变化的显微学平台。利用这一技术手段,通过实时观测气体与气敏材料作用的微观过程,研究气体与材料界面在反应中结构和价态变化,将有望从原子尺度揭示贵金属负载的气敏增强微观物理机制。本论文基于以上实际应用难题及物理机制困扰,选择金负载的欠氧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WO2.7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跨尺度系统研究。探索了利用简单的溶胶-凝胶方法制备纳米金负载氧化钨Au/WO2.7及氮掺杂石墨烯NG/Au/WO2.7复合材料。通过测试复合材料气敏性能,证实纳米金负载可以显着增强WO2.7对于还原性气体尤其是氢气(H2)的敏感性。利用原位环境透射电镜实时观测了Au/WO2.7在H2气氛中不同温度下的形貌,表界面结构,成份及价态变化过程,从原子尺度揭示Au/WO2.7复合材料对气体气敏性能增强的微观物理机制。主要工作和结论具体如下:(1)以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了Au纳米颗粒,通过改变硼氢化钠的加入量优化了Au纳米颗粒尺寸及分散度。以溶胶-凝胶方法,将Au纳米颗粒负载在WO2.7纳米片上,制备Au/WO2.7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不同剂量,反应时间,灼烧温度等参数对负载率,Au颗粒尺寸以及WO2.7的物相状态的影响。(2)研究了WO2.7负载Au纳米颗粒后其气敏性能及选择性的变化,发现负载Au后,Au/WO2.7气敏元件较纯WO2.7对大部分小分子还原性的气体(H2、乙醇、丙酮等)电阻灵敏度增大,响应及恢复时间大幅缩短,整体响应程度增强。Au纳米颗粒负载后材料最佳工作温度从纯WO2.7材料的280℃降到负载后的240℃,对H2、乙醇和丙酮的响应的气体浓度范围也同时增大。(3)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离位表征了Au颗粒与WO2.7衬底之间的紧密镶嵌界面结构。利用环境透射电镜原位研究Au/WO2.7颗粒在H2气氛条件中不同温度下结构,形貌和价态的变化。由于界面能的变化,随着温度升高Au颗粒在H2气氛中形貌发生明显改变:初始室温下其截面为正六边形,当温度达到350℃后,Au颗粒的表面原子发生迁移,颗粒不断旋转;500℃下其界面转变为扁平状,同时Au颗粒暴露的高度逐渐减小,而与载体WO2.7接触面的面积逐渐增大。通过原子分辨原位电子显微学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方法计算,建立了H2气氛中的Au/WO2.7的结构模型,计算了气体吸附后的表面结合能。结果证实Au(110)表面以及Au/WO2.7界面附近是H2的优先吸附位。能带计算表明氢原子吸附导致的禁带宽度的窄化和费米能级的提高是氧化钨化合物对H2敏感的原因,而Au在带隙中引入的缺陷态是气敏增强的主要原因。(4)以氮掺杂石墨烯(NG)为原料制备得到了NG/Au/WO2.7复合材料,发现其在240℃的最佳工作温度下,相对Au/WO2.7的气体灵敏度进一步提高。分析推测由于氮掺杂石墨烯中富含N-C键,有利于内部载流子沿N-C-O-W键快速转移,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H2等气体的气敏性。综上所述,Au/WO2.7及其多相复合材料是一种高灵敏度、低检出限、响应速度快、简便易制备、稳定可靠的复合气敏材料,其在工业领域有较好应用前景。其气敏增强机制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新型高性能气敏材料的合成以及工业化生产奠定了详实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刘凤军[9](2020)在《ZnO及其异质结构的气敏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易挥发有机溶剂的使用量逐渐增加。挥发性有机气体不仅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而且容易引起安全事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低成本、高灵敏度等优点,在检测有机挥发气体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中,ZnO是研究较早且应用领域最广泛的气敏材料之一。由于使用环境的复杂性,ZnO气体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着选择性差、最佳使用温度高、检测极限高等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材料结构和组成对ZnO气敏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ZnO基敏感材料的气敏作用机理,探寻提高ZnO基气体传感器的有效方法,对提高环境检测能力和保障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水热法、溶胶-凝胶和化学沉淀等方法合成了多孔ZnO超薄纳米片、In2O3/ZnO和Zn2SnO4/ZnO异质结构,通过结构设计和组成调控,提高了 ZnO基气体传感器的气敏性能,并对其气敏机理进行了分析。具体工作如下:1、以氧化石墨烯(GO)为模板,以硝酸锌为主要原料,以环六亚甲基四胺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合成ZnO前驱体,并通过对其进行热处理制备出多孔ZnO超薄纳米片。采用XRD、SEM、TEM等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研究石墨烯对产物结构和形貌的影响。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多孔ZnO超薄纳米片在340℃下对100 ppm乙酰丙酮的灵敏度是191.1,大约是未添加氧化石墨烯的ZnO纳米簇的4倍,响应-恢复时间分别是19s和94s。采用EPR、PL、Raman等对多孔ZnO超薄纳米片的气敏机理进行分析,阐明了其气敏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采用石墨烯为模板制备的多孔ZnO超薄纳米片比表面积为130.5 m2/g,较大的比表面积为气敏反应提供了大量的活性位点。此外,其表面具有大量的氧空位,丰富的氧空位促进了氧分子的吸附和离子化进程,减小了禁带宽度,从而提高了气敏性能。2、以乙酸锌为主要原料,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ZnO纳米棒。以ZnO纳米棒为基体,以硝酸铟为修饰原料,十六烷基溴化铵为沉淀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 In2O3/ZnO前驱体,并通过对其进行高温煅烧制备了In2O3/ZnO异质结复合材料,采用XRD、SEM、TEM和XPS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In2O3纳米颗粒的修饰对产物结构和形貌的影响。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In2O3/ZnO异质结复合材料在370 ℃对100 ppm正丁醇的灵敏度为104.3,分别是ZnO纳米棒和In2O3纳米颗粒的3.5倍和5.3倍,对4ppm正丁醇的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6 s和9 s。采用BET和能带结构理论进一步分析,阐明了其气敏作用机制。研究表明,In2O3/ZnO异质界面的存在促进了电子转移,有利于增加电子耗尽层和电子堆积层的厚度。此外,In2O3/ZnO异质结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为39.1 m2/g,较大的比表面积也提供了更多的气敏反应位点,从而提高了气敏性能。3、以ZnO粉末和SnCl4·5H2O为原料,以NaOH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前驱体。通过对前驱体进行热处理制备了Zn2SnO4/ZnO异质结复合材料,采用XRD、SEM、TEM等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对Zn2SnO4/ZnO异质结复合材料三乙胺的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Zn2SnO4/ZnO异质结构在200℃对100 ppm三乙胺的灵敏度为175.5,分别是ZnO纳米片和Zn2SnO4纳米线的30.8倍和47.4倍,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10 s和27 s。采用BET和能带结构理论进一步分析,分析了Zn2SnO4/ZnO异质结构的气敏作用机制。Zn2SnO4纳米线分散在ZnO纳米片层间,一方面促进了电子从Zn2SnO4的导带转移至ZnO的导带,在ZnO表面产生更多的吸附氧,另一方面促进了ZnO纳米片之间的电子迁移,从而提高了气敏性能。
郝佩[10](2020)在《多孔铁酸镧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气环境的污染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因此气体传感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检测生活场所的有毒气体、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气等,在环境污染监控、装修污染检测、食品安全检测和化工厂废气监测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因其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温度相对较低和轻便易携带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金属氧化物中,含有过渡金属和稀土元素的钙钛矿氧化物ABO3因其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LaFeO3作为一种典型的钙钛矿结构ABO3型氧化物,在气敏领域中表现出了优异的长期稳定性,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但是纯LaFeO3材料作为气敏材料仍旧有许多不足,如工作温度较高、对气体的选择性差和灵敏度较低等。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纯LaFeO3的形貌并采用某些过渡金属元素对其进行A位或B位的掺杂,采用具有催化性能的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以及与其他金属氧化物复合形成异质结有助于改善其气敏性能。因此,本论文主要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表面具有丰富孔道结构的LaFeO3多孔微球,并采用过渡金属元素Ba、Ni进行掺杂、Au、RuO2纳米粒子对纯LaFeO3多孔微球进行表面修饰、与其他金属氧化物以及rGO复合,得到一系列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与气敏性能测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法,制备了表面具有丰富孔道结构的LaFeO3微球,并采用Ba、Ni两种过渡金属元素分别对LaFe O3晶格中的A位、B位进行掺杂,来控制合成La1-xBaxFeO3及LaFe1-xNixO3材料,并对所得的气敏材料进行表征与气敏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纯LaFe O3的最佳工作温度为260oC,而La0.98Ba0.02FeO3的最佳工作温度为200oC,与纯LaFe O3相比,不仅工作温度降低了60oC,而且对乙醇的灵敏度提高了约7倍;LaFe0.98Ni0.02O3的最佳工作温度也降低了40oC,而且对丙酮的识别能力强,能够抵抗其他干扰气体的影响。2.以制备出的多孔LaFeO3微球为基体,采用Au、RuO2纳米粒子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得到Au/LaFeO3、RuO2/LaFeO3纳米复合材料,并对所得的气敏材料进行一系列表征与气敏性能的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制备出的Au纳米粒子修饰多孔LaFeO3微球气敏材料,Au纳米粒子成功生长在微球表面,直径约为17 nm;对复合材料进行气敏测试可以得到,Au/LaFeO3纳米复合材料的最佳工作温度降低了60oC,表现出了对甲醛气体良好的响应,这可以归因于Au贵金属粒子的催化作用。为了降低成本,选取了另一种同样具有催化性能的RuO2粒子,制备出的RuO2/LaFeO3纳米复合材料测试结果如下:直径约为80 nm的RuO2纳米粒子,成功生长在微球表面,提高了纯LaFe O3对三乙胺气体的灵敏度,并讨论了其气敏性能提高的原因。3.以制备出的多孔LaFeO3微球为基体,通过水热法分别与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iO、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SnO2进行复合,制备具有异质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并对所得的气敏材料进行气敏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NiO呈纳米片状垂直生长在微球表面,尺寸均一;气敏测试结果显示得到的具有核壳结构的NiO@LaFeO3 p-p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了对乙醇气体的高灵敏响应,并且抗其他气体的干扰性能也很优越。SnO2同样呈纳米片状生长在微球表面,制备出的SnO2/LaFeO3 p-n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对乙醇表现出了远高于纯LaFe O3的气敏响应,而且最佳工作温度下降了80oC。并在文中讨论了异质结结构提高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气敏响应的原因。4.以多孔LaFeO3微球为基体,通过静电吸引法以及水热法制备rGO/LaFeO3纳米复合材料,并对所得的气敏材料进行气敏性能的研究。GO在水热条件下被还原成rGO,并通过静电吸引法将LaFe O3微球与其进行复合,得到rGO部分包裹多孔LaFeO3微球纳米复合材料。气敏测试结果表明,在240oC的最佳工作温度的条件下,复合材料对三乙胺的灵敏度有了大幅度提升,不仅能够实现快速响应,而且气体的选择性能也有了提升。
二、可燃性气体催化气敏元件工业化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燃性气体催化气敏元件工业化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光激发型气体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气体传感器的分类 |
1.3 半导体氧化物气体传感器 |
1.3.1 半导体氧化物气体传感器发展趋势 |
1.3.2 气敏传感机理 |
1.3.3 实现室温检测的方法 |
1.4 基于ZnO的光激发型气体传感器 |
1.4.1 ZnO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 |
1.4.2 光激发型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1.4.3 传感特性参数 |
1.4.4 改善气敏性能的方法 |
1.5 选题思路及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u纳米颗粒负载ZnO纳米棒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Au修饰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2 敏感材料表征方法 |
2.2.3 传感器件的制作与气敏测试流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表征结果 |
2.3.2 气敏性能结果与分析 |
2.3.3 气敏机理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紫外光激发下Co掺杂ZnO的气敏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Co掺杂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2 敏感材料的表征方法 |
3.2.3 传感器件的制作与气敏测试流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o-ZnO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
3.3.2 气敏性能结果与分析 |
3.3.3 气敏机理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外光激发下不同纳米结构ZnO的气敏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三种不同纳米结构的ZnO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纳米结构ZnO的表征结果 |
4.3.2 不同纳米结构ZnO的 NO_2气敏性能 |
4.3.3 ZnO在紫外光激发下的气敏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紫外光激发下In_2O_3/ZnO纳米材料的气敏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In_2O_3纳米颗粒修饰ZnO纳米棒复合材料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表征结果 |
5.3.2 气敏性能结果与分析 |
5.3.3 ZnO/In_2O_3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见光激发下2D/2D ZnO/g-C_3N_4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ZnO/g-C_3N_4复合材料制备 |
6.2.2 敏感材料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表征结果 |
6.3.2 气敏性能结果与分析 |
6.3.3 ZnO/g-C_3N_4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基于超薄MoS2的复合材料可控制备及其室温NO2气敏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气体传感器概述 |
1.2.1 气敏传感器的分类 |
1.2.2 半导体式气敏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
1.2.3 气敏传感器的反应机理 |
1.3 二维气敏传感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二维碳材料 |
1.3.2 二维金属硫化物 |
1.3.3 黑磷(BP) |
1.4 MoS_2复合气体传感材料概述 |
1.4.1 MoS_2及其复合材料 |
1.4.2 MoS_2及其复合材料室温NO_2气敏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的立题依据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
2.1 实验主要化学试剂和原材料 |
2.2 实验主要设备及测试仪器 |
2.3 材料分析方法及原理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5 拉曼光谱(RAMAN) |
2.3.6 电子顺磁共振(EPR) |
2.3.7 比表面积分析(BET) |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9 程序升温脱附(TPD) |
2.4 气敏器件的制备及气敏性能测试 |
2.4.1 气敏器件的制备 |
2.4.2 气敏性能的测试 |
第三章 分级结构MoS_2-WO_3/B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室温NO_2气敏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生物质炭的制备 |
3.2.2 WO3/BC的制备 |
3.2.3 Mo S2-WO3/BC的制备 |
3.2.4 气体传感器制备及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生物质炭材料形貌和结构分析 |
3.3.2 h-WO_3/BC纳米复合材料形貌和结构分析 |
3.3.3 MoS_2-WO_3/BC纳米复合材料形貌和结构分析 |
3.3.4 (m@h)-WO_3/BC纳米复合材料形貌和结构分析 |
3.3.5 MoS_2-WO_3纳米复合材料形貌和结构分析 |
3.3.6 h-WO_3/BC,MoS_2-WO_3/BC和(m@h)-WO_3/BC纳米复合材料气敏性 |
3.3.7 气敏传感机理 |
3.4 结论 |
第四章 Mo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室温下NO_2气敏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多孔g-C_3N_4纳米片的制备 |
4.2.2 MoS_2/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多孔g-C_3N_4纳米片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
4.3.2 MoS_2/g-C_3N_4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4.3.3 气体传感性能 |
4.3.4 MoS_2/g-C_3N_4传感器的气体传感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oS_2-Ti_3C_2T_x MXene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NO_2室温气敏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薄层Ti_3C_2T_x MXene的制备 |
5.2.2 MoS_2-Ti_3C_2T_x MXene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
5.2.3 理论计算和模型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少层Ti_3C_2T_x MXene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
5.3.2 气敏传感性能 |
5.3.3 气敏传感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锡酸锌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气体传感器概述 |
1.2.1 气体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
1.2.2 气体传感器的分类 |
1.3 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 |
1.3.1 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参数 |
1.3.2 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机理 |
1.3.3 影响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性能的基本要素 |
1.3.4 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性能的增感方式 |
1.4 锡酸锌基半导体材料在气体传感器领域中的应用 |
1.4.1 ZnSn(OH)_6基气体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
1.4.2 ZnSnO_3基气体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层ZnSn(OH)_6中空立方块的制备及甲醛敏感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多层ZnSn(OH)_6中空立方块的制备 |
2.2.2 样品的表征 |
2.2.3 气敏元件的制备与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结构、形貌表征 |
2.3.2 生长机制 |
2.3.3 气敏特性研究 |
2.3.4 气敏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nSnO_3分等级多孔结构的制备及甲醛敏感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的制备 |
3.2.2 样品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结构、形貌表征 |
3.3.2 气敏性能测试 |
3.3.3 气敏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花状ZnSnO_3/Zn_2SnO_4异质结构的制备及苯胺敏感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花状ZnSnO_3/Zn_2SnO_4异质结构的合成 |
4.2.2 纯ZnSnO_3纳米片的合成 |
4.2.3 样品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结构、形貌表征 |
4.3.2 生长机制 |
4.3.3 气敏特性测试 |
4.3.4 气敏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nSnO_3/NiO异质结构的制备及三乙胺敏感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ZnSnO_3/NiO异质结构的合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形貌、结构表征 |
5.3.2 生长机制 |
5.3.3 气敏性能测试 |
5.3.4 气敏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dO担载ZnSnO_3双层中空微球的制备及正丙醇敏感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样品的合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形貌、结构表征 |
6.3.2 生长机制 |
6.3.3 气敏特性测试 |
6.3.4 气敏机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成果 |
致谢 |
(4)偏锡酸锌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气敏传感器的分类 |
1.3 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性能参数 |
1.4 半导体传感器性能的优化措施 |
1.5 ZnSnO_3 气敏材料简介 |
1.5.1 ZnSnO_3 的制备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 实验试剂 |
2.2 表征设备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案 |
2.5 气敏元件的制备 |
第3章 ZnSnO_3/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ZnSnO_3/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1 rGO的制备 |
3.2.2 水热法制备ZnSnO_3/rGO复合材料 |
3.3 ZnSnO_3/rGO复合材料的表征 |
3.3.1 ZnSnO_3/rGO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
3.3.2 ZnSnO_3/rGO复合材料的SEM表征 |
3.3.3 ZnSnO_3/rGO复合材料的 TEM 表征 |
3.3.4 ZnSnO_3/rGO复合材料的BET表征 |
3.3.5 ZnSnO_3/rGO复合材料的XPS表征 |
3.4 气敏元件的性能测试 |
3.5 机理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Bi-ZnSnO_3/CuO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Bi-ZnSnO_3/CuO 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1 CuO 的制备 |
4.2.2 Bi-ZnSnO_3/CuO 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Bi-ZnSnO_3/CuO 复合材料的表征 |
4.3.1 Bi-ZnSnO_3/CuO 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
4.3.2 Bi-ZnSnO_3/CuO 复合材料的SEM表征 |
4.3.3 Bi-ZnSnO_3/CuO 复合材料的 TEM 表征 |
4.3.4 Bi-ZnSnO_3/CuO 复合材料的BET表征 |
4.3.5 Bi-ZnSnO_3/CuO 复合材料的XPS表征 |
4.4 气敏元件的性能测试 |
4.5 机理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Ce-ZnSnO_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Ce-ZnSnO_3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1 Ce-ZnSnO_3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
5.2.2 Ce-ZnSnO_3复合材料的SEM表征 |
5.2.3 Ce-ZnSnO_3复合材料的TEM表征 |
5.2.4 Ce-ZnSnO_3复合材料的XPS表征 |
5.3 气敏元件的性能测试 |
5.4 机理分析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易燃气体模式识别气敏器件的构建及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气体的检测 |
1.3 金属氧化物基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
1.4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气体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4.1 形貌调控金属氧化物基气体传感器 |
1.4.2 贵金属修饰金属氧化物基气体传感器 |
1.4.3 核壳结构金属氧化物基气体传感器 |
1.4.4 金属掺杂金属氧化物基气体传感器 |
1.5 金属氧化物基气体传感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金属氧化物形貌调控对易燃气体交叉敏感性研究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气敏测试设备工作原理 |
2.3 纳米SnO_2片结构 |
2.3.1 纳米SnO_2片的制备 |
2.3.2 纳米SnO_2片结表征 |
2.3.3 纳米SnO_2片的气敏性能测试 |
2.4 纳米SnO_2颗粒结构 |
2.4.1 纳米SnO_2颗粒的表征 |
2.4.2 纳米SnO_2颗粒的气敏性能测试 |
2.5 纳米ZnO片球结构 |
2.5.1 纳米ZnO片球的制备 |
2.5.2 纳米ZnO片球的表征 |
2.5.3 纳米ZnO片球的气敏性能测试 |
2.6 ZnO纳米棒阵列结构 |
2.6.1 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
2.6.2 ZnO纳米棒阵列的表征 |
2.6.3 ZnO纳米棒阵列的气敏性能测试 |
2.7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PCA数据分析 |
第三章 金属氧化物表面修饰金属颗粒对易燃气体辨识度研究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Pd、Au修饰的SnO_2、ZnO纳米结构的制备 |
3.3 Pd、Au修饰的SnO_2、ZnO纳米结构的表征 |
3.4 Pd、Au修饰的SnO_2、ZnO纳米结构气敏性能测试 |
3.4.1 气敏器件的温度特性 |
3.4.2 气敏器件的气敏特性 |
3.5 贵金属修饰金属氧化物对气敏性能影响机理 |
第四章 CH_4-CO-H_2电子鼻分析系统研究 |
4.1 CH_4-CO-H_2电子鼻主成分分析原理 |
4.2 CH_4-CO-H_2电子鼻神经网络原理 |
4.3 CH_4-CO-H_2混合气氛成分识别与含量检测分析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WO3/MoO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气体传感器概述 |
1.2.1 气体传感器的分类 |
1.2.2 气体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
1.2.3 气体传感器发展趋势 |
1.3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 |
1.3.1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概述 |
1.3.2 烧结型气体传感器 |
1.3.3 薄膜型气体传惑器 |
1.3.4 厚膜型气体传感器 |
1.3.5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气敏机理 |
1.3.6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
1.4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
1.4.1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概述 |
1.4.2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3 表征分析方法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选题思路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WO_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3 WO_3负载NiO纳米结构的制备 |
2.3.1 水热法制备花状NiO纳米结构 |
2.3.2 水热法制备WO_3负载NiO纳米结构 |
2.4 WO_3负载NiO纳米结构的表征 |
2.5 WO_3负载NiO气敏测试元件的制作 |
2.6 气敏测试平台的搭建及配气方法 |
2.6.1 气敏测试平台的搭建 |
2.6.2 气敏测试原理 |
2.6.3 气体配置方法 |
2.7 WO_3负载NiO纳米结构的气敏特性研究 |
2.7.1 WO_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温度-灵敏度特性 |
2.7.2 WO_3负载NiO气敏传感的动态响应特性 |
2.7.3 WO_3负载NiO气敏传感的起始电阻 |
2.7.4 WO_3负载NiO气敏传感的线性度 |
2.7.5 WO_3负载NiO气敏传感的响应-恢复特性 |
2.7.6 WO_3负载NiO气敏传感的选择特性 |
2.8 WO_3负载NiO纳米结构形成过程及对气敏机理 |
2.8.1 合成原理 |
2.8.2 气体传感机理 |
2.8.3 WO_3负载NiO的增感机理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oO_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3 MoO_3负载NiO纳米结构的制备 |
3.3.1 水热法制备MoO_3纳米结构 |
3.3.2 水热法制备MoO_3负载NiO纳米结构 |
3.4 MoO_3负载NiO纳米结构的表征 |
3.4.1 MoO_3负载NiO纳米结构XRD图谱 |
3.4.2 MoO_3负载NiO纳米结构SEM表征 |
3.4.3 MoO_3负载NiO纳米结构EDS表征 |
3.5 MoO_3负载NiO气敏测试元件的制作 |
3.6 MoO_3负载NiO纳米结构的气敏特性研究 |
3.6.1 MoO_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温度-灵敏度特性 |
3.6.2 MoO_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动态响应特性 |
3.6.3 MoO_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浓度-灵敏度特性 |
3.6.4 MoO_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响应-恢复特性 |
3.6.5 MoO_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选择特性 |
3.6.6 MoO_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重复性能 |
3.7 MoO_3负载NiO纳米结构对氨气的气敏机理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
(7)TiO2-CeO2@ZnSnO3复合材料的制备和UV对其气敏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气敏传感器的概况 |
1.1.1 气敏传感器的历史背景 |
1.1.2 气敏传感器的分类 |
1.1.3 气敏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
1.1.4 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研究进展 |
1.2 ZnSnO_3气敏材料概况 |
1.2.1 ZnSnO_3的结构性质 |
1.2.2 ZnSnO_3气敏材料的制备方法 |
1.2.3 ZnSnO_3气敏材料研究进展 |
1.3 紫外光增强型气敏材料研究 |
1.3.1 紫外光增强气敏性能原理 |
1.3.2 紫外光增强型气敏材料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1.4.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ZnSnO_3纳米球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2 ZnSnO_3纳米球的制备 |
2.1.3 ZnSnO_3纳米球的表征 |
2.1.4 气敏元件的制作与气敏测试 |
2.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2.2.1 前驱体ZnSn(OH)_6物相分析 |
2.2.2 ZnSnO_3纳米球形貌分析 |
2.2.3 ZnSn(OH)_6生长机理分析 |
2.2.4 ZnSnO_3纳米球的气敏性能测试与分析 |
2.2.5 ZnSnO_3的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分析 |
2.3 ZnSnO_3的气敏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nano-TiO_2对ZnSnO_3纳米球气敏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 |
3.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2 TiO_2@ZnSnO_3复合材料气敏元件的制备 |
3.1.3 Ti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3.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3.2.1 Ti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
3.2.2 Ti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
3.2.3 Ti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测试与分析 |
3.2.4 Ti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分析 |
3.3 Ti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分析 |
3.3.1 紫外光下Ti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分析 |
3.3.2 湿度对Ti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的影响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UV与 nano-CeO_2对Zn SnO_3气敏性能的影响 |
4.1 UV波长对TiO_2@ZnSnO_3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的影响 |
4.1.1 TiO_2@ZnSnO_3复合材料在不同UV波长下测试过程 |
4.1.2 不同UV波长下Ti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测试与分析 |
4.1.3 UV波长影响TiO_2@ZnSnO_3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的机理分析 |
4.2 nano-CeO_2对ZnSn O_3纳米球气敏性能的影响 |
4.2.1 TiO_2-Ce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测试 |
4.2.2 TiO_2-CeO_2@ZnSnO_3复合材料气敏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3 TiO_2-CeO_2@ZnSnO_3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氧化钨负载金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机制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气敏传感器指标 |
1.1.2 传感器材料的分类 |
1.1.3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
1.2 WO_3基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研究进展 |
1.2.1 负载贵金属型WO_x对H_2的气敏性能 |
1.2.2 负载贵金属型WO_x对 NO_x的气敏性能-7 - |
1.2.3 负载贵金属型WO_x对丙酮的气敏性能 |
1.3 WO_3材料的制备 |
1.3.1 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2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改性 |
1.4 气敏探测物理机制的研究现状 |
1.4.1 表面电阻控制模型 |
1.4.2 晶粒界面势垒模型 |
1.5 原位透射电镜在气固反应中的优势及应用 |
1.5.1 原位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简介 |
1.5.2 原位环境透射电镜的应用研究进展 |
1.6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设备和研究方法 |
2.1 气敏材料的制备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Au/WO_(2.7)复合气敏材料的制备 |
2.1.3 氮掺杂石墨烯(NG)/WO_(2.7) 及氮掺杂石墨烯(NG)/Au/WO_(2.7) 复合气敏材料的制备 |
2.2 材料结构及微观形貌的表征 |
2.2.1 电子显微镜(TEM) |
2.2.2 原位加热样品杆系统 |
2.2.3 XRD衍射仪 |
2.3 气敏性能测试 |
2.3.1 气敏元件组装 |
2.3.2 原件老化稳定处理 |
2.3.3 气敏测试仪及工作原理 |
2.3.4 气敏性能测试 |
2.4 原位气敏机制实验 |
第3章 氧化钨负载金气敏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 |
3.1 引言 |
3.2 氧化钨(WO_(2.7))负载金气敏材料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WO_(2.7)粉末形貌与结构分析 |
3.3.2 还原剂加入量对Au颗粒粒径的影响 |
3.3.3 Au/WO_(2.7)形貌与结构分析 |
3.3.4 Au浓度对WO_(2.7) 负载Au负载率的影响 |
3.3.5 搅拌时间对WO_(2.7)负载Au负载率的影响 |
3.3.6 烧结温度对WO_(2.7)负载Au负载率的影响 |
3.3.7 WO_(2.7)对Au颗粒的负载机理 |
3.4 氧化钨(WO_(2.7))负载Au材料的气敏性能 |
3.4.1 Au/WO_(2.7)气敏元件对气体的选择性 |
3.4.2 最佳工作温度 |
3.4.3 气体浓度对响应的影响 |
3.4.4 Au负载量对响应的影响 |
3.4.5 动态响应与响应恢复时间 |
3.5 气敏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Au/WO_(2.7)在H_2气氛下气敏机制的原位电镜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原位表征方法 |
4.2.2 理论计算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真空加热环境下Au/WO_(2.7)颗粒的形变 |
4.3.2 Au/WO_(2.7) 原位H_2 气氛加热Au粒径变化 |
4.3.3 Au/WO_(2.7) 原位H_2 气氛加热Au颗粒形貌变化 |
4.3.4 H_2在Au/WO_(2.7)表面的吸附 |
4.4 气敏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氮掺杂石墨烯(NG)氧化钨(WO_(2.7))复合气敏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 |
5.1 引言 |
5.2 NG/WO_(2.7)及NG/Au/WO_(2.7) 复合气敏材料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NG/WO_(2.7)晶相分析 |
5.3.2 NG/WO_(2.7)气敏元件对气体的选择性 |
5.3.3 NG/WO_(2.7)气敏元件最佳工作温度 |
5.3.4 NG/WO_(2.7)对H_2的动态响应 |
5.3.5 NG/WO_(2.7)对乙醇的动态响应 |
5.3.6 NG/WO_(2.7)对丙酮的动态响应 |
5.3.7 NG/Au/WO_(2.7) 晶相分析 |
5.3.8 NG/Au/WO_(2.7) 气敏元件对气体的选择性 |
5.3.9 NG/WO_(2.7)气敏元件最佳工作温度 |
5.3.10 NG/Au/WO_(2.7) 气敏元件对H_2 的动态响应 |
5.3.11 NG/Au/WO_(2.7) 对乙醇的动态响应 |
5.3.12 NG/Au/WO_(2.7) 对丙酮的动态响应 |
5.4 气敏机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ZnO及其异质结构的气敏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气体传感器简介 |
1.3 ZnO的晶体结构和制备方法 |
1.4 ZnO气敏材料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仪器设备 |
2.3 主要表征方法 |
2.4 气敏元件制备与气敏性能测试 |
3 多孔ZnO超薄纳米片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多孔ZnO超薄纳米片的合成 |
3.3 多孔ZnO超薄纳米片的表征 |
3.4 多孔ZnO超薄纳米片的气敏性能测试 |
3.5 多孔ZnO超薄纳米片的气敏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In_2O_3/ZnO异质结构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In_2O_3/ZnO异质结构的合成 |
4.3 In_2O_3/ZnO异质结构的表征 |
4.4 In_2O_3/ZnO异质结构的气敏性能测试 |
4.5 In_2O_3/ZnO异质结构的气敏机理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Zn_2SnO_4/ZnO异质结构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Zn_2SnO_4/ZnO异质结构的合成 |
5.3 Zn_2SnO_4/ZnO异质结构的表征 |
5.4 Zn_2SnO_4/ZnO异质结构的气敏性能测试 |
5.5 Zn_2SnO_4/ZnO异质结构的气敏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和科学意义 |
6.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术论文数据集 |
(10)多孔铁酸镧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气体传感器的概述 |
1.3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概述 |
1.3.1 半导体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
1.3.2 半导体传感器的分类 |
1.3.3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的气敏机制 |
1.3.4 传感器灵敏度的计算 |
1.4 纳米铁酸镧气敏材料 |
1.4.1 纳米铁酸镧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2 纳米铁酸镧材料的合成方法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药品及表征测试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表征手段 |
2.2.1 表面形貌及元素价态分析 |
2.2.2 物相组成及结构表征 |
2.2.3 气敏性能测试 |
第三章 多孔LaFeO_3、La_(1-x)Ba_xFeO_3、LaFe_(1-x)Ni_x O_3 微球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
3.1 多孔La_(1-x)Ba_xFeO_3 微球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
3.1.1 多孔La_(1-x)Ba_xFeO_3 微球的制备流程 |
3.1.2 多孔La_(1-x)Ba_xFeO_3 微球的表征分析 |
3.1.3 多孔La_(1-x)Ba_xFeO_3 微球的气敏性能测试 |
3.1.4 多孔La_(1-x)Ba_xFeO_3 微球的气敏机理分析 |
3.2 多孔LaFe_(1-x)Ni_x O_3 微球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
3.2.1 多孔LaFe_(1-x)Ni_x O_3 微球的制备流程 |
3.2.2 多孔LaFe_(1-x)Ni_x O_3 微球的表征分析 |
3.2.3 多孔LaFe_(1-x)Ni_x O_3 微球的气敏性能测试 |
3.2.4 多孔LaFe_(1-x)Ni_x O_3 微球的气敏机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粒子修饰的LaFeO_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
4.1 Au/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
4.1.1 Au/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 |
4.1.2 Au/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分析 |
4.1.3 Au/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测试 |
4.1.4 Au/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分析 |
4.2 RuO_2/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
4.2.1 RuO_2/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 |
4.2.2 RuO_2/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分析 |
4.2.3 RuO_2/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测试 |
4.2.4 RuO_2/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aFeO_3微球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
5.1 Ni O@LaFeO_3 p-p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
5.1.1 Ni O@LaFeO_3 p-p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 |
5.1.2 Ni O@LaFeO_3 p-p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分析 |
5.1.3 Ni O@LaFeO_3 p-p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测试 |
5.1.4 Ni O@LaFeO_3 p-p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分析 |
5.2 SnO_2/LaFeO_3 p-n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
5.2.1 SnO_2/LaFeO_3 p-n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 |
5.2.2 SnO_2/LaFeO_3 p-n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分析 |
5.2.3 SnO_2/LaFeO_3 p-n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测试 |
5.2.4 SnO_2/LaFeO_3 p-n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r GO/LaFeO_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 |
6.1 r GO/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 |
6.2 r GO/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分析 |
6.3 r GO/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测试 |
6.4 r GO/LaFeO_3 纳米复合材料的气敏机理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可燃性气体催化气敏元件工业化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光激发型气体传感器研究[D]. 王洪涛.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超薄MoS2的复合材料可控制备及其室温NO2气敏性能[D]. 吕贺.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锡酸锌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D]. 杜丽勇. 吉林大学, 2021(01)
- [4]偏锡酸锌材料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的研究[D]. 薛康.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易燃气体模式识别气敏器件的构建及响应性能研究[D]. 李文斌.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6]WO3/MoO3负载NiO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D]. 范少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7]TiO2-CeO2@ZnSnO3复合材料的制备和UV对其气敏性能的影响[D]. 傅惠. 天津大学, 2020(02)
- [8]氧化钨负载金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机制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D]. 惠飞.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9]ZnO及其异质结构的气敏性能和机理研究[D]. 刘凤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多孔铁酸镧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D]. 郝佩. 济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