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检机关应做贯彻《条例》的表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珈榕[1](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通过党的伟大自我革命领导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逐步建立起一套加强党的建设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的建设进入到制度化、法治化和现代化的新境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之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开始构建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并重,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方式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在党内法规制度的制定、清理、执行、监督等方面进行守正出新,使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而实现自身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法理依据。本文在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的基础上,以新时代党的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阐释为研究起点,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法规的基本理论和中共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为理论基础,展现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的历史逻辑和宝贵经验,从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大党内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保障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从成效、问题两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现状,最后有针对性地从规范党内立法、强化党规执行、健全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推进路径。具体来说,本文对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关阐释。分析了党内法规、党内法规制度、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等基本概念,对党内法规与党内制度、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党内法规与党的纪律、党内法规与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概念辨析,在此基础上,从党内法规的划分、特征、效力和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党内法规的科学内涵。第三部分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及历史基础。阐述了马列主义关于党内法规的基本理论和中共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这是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同时分析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基础,廓清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沿革脉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探索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初步发展,再到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法规制度的初步形成,并总结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第四部分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下从哪些方面建设党内法规制度,通过各领域各层次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其次,在执行力度方面目前是怎么的建设阶段,从领导干部到监督体系的建设目前包含了怎样的内容;最后,从体系上,新时代下体制、注视、组织及人力资源上的建设内容。本章对以上的方面作出了详细的介绍诠释。第五部分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现实状况。根据上一部分阐述的新时代已有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内容,总结其当前的已取得的成效,可以看出我们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执行力、制度的长效机制、领导机制等方面已有飞跃式进步。但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分析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仍然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制度体系、执行效能、保障体系等方面仍然是需要继续努力健全。第六部分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本章针对上一部分提出得亟需解决的问题,制定了相对相对应的解决路径,更加详细的阐释如何规范党内立法、如何强化执行能力及健全监督机制。本文坚持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梳理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变迁;追溯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马列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法规的基本思想这一理论渊源,同时又与新时代中国的国情、党情实际相结合。本文运用跨学科分析法进行了尝试性创新。中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成功迈入了新时代。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通过结合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全面系统的阐释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使文章更具深度与逻辑性;在研究视角上,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和党治国理政的融合视域下来阐述党内法规的性质作用以及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的内容、目标和路径。
丛喜权[2](2021)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多次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内容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系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概念分析,厘清高校党的建设涵义。探究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起点,以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遵循。阐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历史和经验,我们既要看到高校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巡视发现高校党的建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问诊把脉。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宗旨。本文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高校巡视通报等法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依据,既从学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又从高校党的建设政策法规的法理角度和高校党的建设实际情况的现实角度来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高校党的建设,探究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内容。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保障高校办学坚定的政治方向,使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创新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通过加强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始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陈辉[3](2020)在《监察委员会处置权研究》文中提出处置权是监察委员会依据法定程序作出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处置性决定权,兼具纪律检查权与国家监察权、实体权力与程序权力、判断力与执行力的双重属性,可分为建议型处置、处分型处置和移送型处置等三种类型。处置权的运行原则,包括职权法定、程序正当、监察独立、处置协同等。在现行人大至上的宪法体制之下,协调好监察委员会处置权与人大罢免权、行政惩戒权、检察监督权和审判权之间的关系,是监察委员会处置权运行的正当性基础。监委行使处置权应受人大监督,处置权与罢免权存在职能分工且互不替代。从制度运行层面看,监委会对人大机关领导人员、人大选举任命官员及人大代表履行撤职或开除等处置职权时,与人大罢免权存在不同程度的张力。在协调机制上,对涉及人大机关领导人员的监督,应通过提级管辖的方式来消解监察全覆盖与人大至上权力体制的逻辑悖论;对人大选举任命官员的处置应坚持与人大人事监督进行协同;对人大代表的处置应遵循政治责任优先原则。监委会与检察院存在监督与制约关系,前者有权对后者公职人员进行监督,但不宜对后者是否履行法定职责进行监督;后者通过对前者职务犯罪调查活动的合法性监督、决定是否批准逮捕及提起公诉等方式对其进行制约。立足于审判中心主义的理念,应当对监委会监督审判机关公职人员的范围进行限缩,并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审判机关对监察机关的制约包括对移送审查起诉刑事案件和对从宽处罚建议的司法审查,以及对处分型处置措施的有限监督等。宪法创设“执法部门”概念在于迎合监察体制改革法治化的需要,强化执法部门与监察机关的配合与制约。处置权和行政机惩戒权分属于异体监督和同体监督,前者可以对后者进行再监督,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先行处分的方式制约监察机关的处置措施。适用边界遵循法律保留,处理程序遵循监察优先,运行方式遵循权力协同共同构成了内外两种监督机制的协调路径。建议型处置权是一种附条件的强制性执行权力,是监察机关处置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监察建议这一法律概念,应进行限缩解释,并对被派驻监察主体“根据授权”提出监察建议的条款进行合理规制。此外,在设定适用事由时,应从监察建议制度的目标能否实现和监察建议是否会侵犯其他权力的核心领域等两点加以考量。监察问责制度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有待进行法制化完善。从宽处罚建议是监察法为实现监察程序与司法程序衔接的制度安排,具有法法衔接与资源优化,利益平衡与人权保障的双重价值取向。从宽处罚建议具有独立价值和一定的证据属性,应被赋予独立的法律地位;其法治化路径,应围绕法法衔接背景下的制度整合,配合与制约原则下的司法回应,以及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司法审查等三个予以展开。处分型处置权是监察机关处置权的核心内容,兼具实体性与程序性、独立处置与协同处置等特点。政务处分在类型上属于典型的处分型处置措施。在现行双轨处分体制下,监察机关的配置模式难以满足政务处分制度的任务需求,且任免机关、单位的处分权难以有效行使。对此,有必要从“异体监督”与“同体监督”监督模式视角下厘定政务处分和处分的关系,明确监委会对任免机关、单位惩戒权的监督与制约、以及二者的分工、配合与制约关系。基于对法律规范结构的分析,应当将违法作为政务处分的适用事由。对监察对象道德审查的法治安排、重典治吏传统监察文化的传承以及公职人员模范遵守法律的义务要求,是确立政务处分违法事由的法理基础。监察法治原则导控下政务处分违法事由的规范路径,在形式上要求违法事由应当法定,在实质上要在合理划定违法行为事由类型的基础上,实现违法行为与政务处分的轻重程度相匹配。政务处分程序具有独立性、封闭性、二元结构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整体上看,政务处分程序在内容上可分为一般程序、特别程序和救济程序三大板块。如何在法律程序框架内对政务处分程序进行体系化构建,是今后理论研究和立法完善的努力方向。移送型处置权主要是指监委会将其案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的权力,主要是指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权力。移送审查起诉是职务犯罪案件从监察程序切入诉讼程序的端口。监察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应当以检察机关通过受理程序接受监察案件材料为节点。退回补充调查的程序在属性上应当界定为司法程序。监察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的同质性、刑事诉讼法在监察程序中的可适用性是在职务犯罪领域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层次化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前提要件。基于移送审查起诉是监察机关作出的最为严厉的处置措施,有必要强化移送审查起诉处置措施的内部规制机制。检察机关对移送案件的审查包括案件受理时的审查和案件受理后的审查。前者侧重于形式审查,由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负责,而后者侧重于实质性审查,由公诉部门负责。对职务犯罪行为的调查活动,检察机关应有权介入,但应将审查范围框定在非法取证领域,对监察机关的内部审批程序,因其并不遵循刑事诉讼的程序逻辑,不宜直接审查。
崔星蓝[4](2020)在《《新时代专职党务工作者工作实用手册》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译者选择《新时代专职党务工作者工作实用手册》一书作为毕业作品,将汉语翻译成朝鲜语,并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此书依据十九大精神、新党章以及中央最新文件精神详细论述了新时代党务工作的理论、知识、经验以及方式方法,有利于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对选题目的与意义进行了阐述。选题目的是为了帮助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更好地做好新时代的党建、党务工作。选题意义有以下三点:第一,为汉语相对薄弱的农村党组织提供党务方面的参考。第二,为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朝鲜语翻译的人员提供参考。第三,目前朝鲜语版本的党务类书籍少之又少,填补了党务类朝鲜语书籍不足的空缺。第二章是对翻译项目的介绍。本书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作者为欧阳旭辉,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出版。原文字数共87998字,译文字数共1 11743字,尚无朝鲜语译本。第三章是译前分析与准备。翻译此作品前译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平行文本,总结分析了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语言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此外译者还学习了有关翻译的理论知识,为翻译好这部作品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案例分析。译者通过译例,具体分析了翻译的重点和难点。译者把作品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分为缩略语、政治术语、成语、惯用语四类并进行重点分析。引用句翻译是本翻译实践报告的难点。译者选取了难度最大的几个引用句作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结论部分主要写了翻译心得,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做好翻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地实践。我们平时开始就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充实自己,努力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译者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对翻译事业保持热情,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优秀的翻译家。
孟浪琴[5](2020)在《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三转”“两个责任”“灯下黑”等的提出,为开展党内监督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能否将党中央的要求落实到位,提升党内监督质量,关键在于党内监督机制是否科学、健全,能否将党内各监督要素有效链接起来,让每个监督要素都能在系统中发挥最大作用,以实现整体性功能。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的相关理论问题、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的发展进程和经验,指出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保障机制主要面临着监督主体独立自主性不够、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不强、监督机构整体协调性不强、纪检队伍专业化素质不够等问题,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党内监督主体责任缺位、党规党法的可操作性欠缺、监督协调机制缺位、纪检干部队伍建设不到位、文化氛围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等,力求通过建立健全同级纪委与党委横向监督机制、党员民主监督保障机制、联动协作机制、地方纪委自身建设机制、后勤保障机制等为保障党内监督工作责任落实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图4幅,参考文献15篇
张丽丽[6](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强化政治纪律作为纪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以此带动其他各项纪律严起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重点强化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把讲政治守规矩贯穿于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本文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为研究对象,以政治纪律建设的运行环节为主要线索,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层面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加强的基本路径。本研究由引言、正文和结语组成,具体内容包括:引言部分主要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理路,阐述了开展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研究的问题缘起,系统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重难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与不足,为开展本研究奠定重要基础。第一章是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相关基础性问题概述。从概念界定入手,对党的政治纪律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深入分析政治纪律与其他各项纪律之间的关系,把握政治纪律的基本内涵,论述了其对于维护和巩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政治生活规范有序、保证党的政治路线贯彻落实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在包含着政治纪律法规体系制定与完善、政治纪律教育、政治纪律执行和政治纪律监督等四大运行环节。其中,制定完善政治纪律法规体系是起始环节,确保“有纪可依”;政治纪律教育是基础环节,确保“知纪懂纪”;政治纪律执行是关键环节,确保“执纪必严”;政治纪律监督是重要保障,确保“违纪必究”,四大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章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理论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渊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纪律建设理论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直接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演进。以党的发展历程和党开展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为依据,系统梳理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演进过程,将其划分为起步与探索、发展与曲折、重新恢复与科学推进三个发展阶段。深刻考察各个历史时期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把握发展过程中深刻变化与相对稳定的交织与共进,总结其发展演进的特点与规律。第四章是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现状分析。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把握政治纪律建设的现实状况,明确其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得了哪些成就,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深刻探析其原因。从成就来讲,党的政治纪律法规数量增多、体系性增强;政治纪律教育效果初显;政治纪律在管党治党中作用彰显;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助推政治纪律监督落实。从问题来看,尚未形成科学、完备的政治纪律体系;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意识仍然比较薄弱;政治纪律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问题依然存在;政治纪律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政治纪律建设动力不足、实施不力,政治纪律建设系统性、协调性不够,党内外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第五章是新时代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路径。采用建构主义的逻辑思路,从原则遵循、实践要求、具体举措等方面构建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路径。具体来说,坚持政治性、凸显人民立场、突出问题导向是政治纪律建设的原则遵循;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整体推进与重点建设、“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的有机统一是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要求;以党章、党内法规体系为基础加强政治纪律体系建设,以教育理念、方法、内容及机制创新落实政治纪律教育效果,以执纪工作机制、监督问责体制机制强化政治纪律实施,从政商关系、党性修养等方面优化政治纪律建设生态环境,是政治纪律建设的具体举措。结语部分主要对新时代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提出本研究关于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结论与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本研究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究和深化的方面。
陈海超[7](2020)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党政关系的现状与挑战》文中认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坚持和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必须健全党的领导,充分理顺监察体制的党政关系。监察体制中的党政关系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一元领导”、特殊时期的“以党代政”、恢复时期的“党政分开”和发展时期的“党政合署”为特征的几个重要阶段,在主体范畴、整合方式、组织形式和互动机制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历史继承性和创新发展性。2018年之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充分理顺党政关系,进行了新时代的党政关系优化的实践探索。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党政关系探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党政关系理论、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科学设置党政关系,增强党的组织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党的领导力、优化党纪国法衔接,增强党的执行力、完善党的建设体系,增强党的治理能力,有利于理顺监察体制的领导体制、整合监察体制的组织体系、增强监察体制的监督能力、强化监察自我的净化能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党政关系的改革探索主要体现在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党政融合、纪检监察机关与外部党政机关关系的理顺及党纪国法的协调三方面,其中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党政融合的标志是通过对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组织合署、职能配合、队伍融合、权限统用、派驻共建的优化,实现了内部党政关系的理顺。在与外部党政机关关系上通过理顺与党委、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组织的关系,实现了外部党政关系的理顺。在纪法协调上,国家监察机关坚持制度统摄,一方面加快国家监察法律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完善党内法规的修改,实现了党纪国法的高效协同。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党政关系依然存在党政关系属性认识存在偏差、党政机关的统筹设置不够完善、党政机关的统筹发展不够充分、党政机关的关系不尽理顺、党政机关的协同机制不尽健全等问题。必须通过正确认识党政关系,建立新型党政关系的推进机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在党政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国家监察体制,发挥监察机关国家权力的作用、推进党政机关统筹设置,建设党政深度融合的组织机构、推进党政机关统筹发展,建设党政统筹发力的监察体制,汇集合力,实现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统筹设置与发展的党政关系。
汪庆军[8](2018)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事业面临着具有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执政环境考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关涉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为问题导向,从坚定维护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高度出发,提出要突出强调严明政治纪律的形势要求和迫切任务,将中国共产党关于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推进至新的时代高度,使得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将党的政治建设突出摆在党建全局的首要位置,围绕党的政治建设作出了继续强化政治纪律的重大部署,强调全党服从中央、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党的建设要以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从而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这一重大研究课题的新时代使命。严明政治纪律是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党内制度约束手段来推动实现全体党员不断强化政治纪律意识与践行政治纪律要求的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形成的一贯优良传统和强大政治优势,亦是新形势、新时代背景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完成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开展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研究,源于深化党建理论的现实需要与推动实践发展的时代诉求,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推进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创新,探索严明政治纪律的内在规律、历史逻辑以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而且有利于在实践中增强政治纪律教育实效,有效应对管党治党的风险挑战,推动党的政治建设顺利开展,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研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开展研究工作,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文献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结合跨学科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考察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中探索其内在规律与历史必然,从探析十八大以来严明政治纪律的实践逻辑中阐明未来的时代走向。本研究基于严明政治纪律的思想政治属性和党内法规条款,从政治纪律的概念及性质出发来挖掘严明政治纪律的重要价值。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规矩、政治言行的四要素上把握严明政治纪律的实质内涵,紧扣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政治、言行这三个向度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实践要求,在党的基本理论、历史使命、时代要求、实践发展四个维度上提炼严明政治纪律的内在理路,并以此为研究思路展开框架布局。本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深入考察我们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实践,勾勒出严明政治纪律的应然世界和实然世界,在历时性的宏大视野下提炼出严明政治纪律的内在规律与历史必然,从而破除关于严明政治纪律的认识误区和思想困惑。其次,严明政治纪律对于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极端重要意义,引发了我们对于新形势、新时代背景下严明政治纪律时代境遇的反思: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近在咫尺之际,全党却面临着全球化、经济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制度形式化、党情复杂化等复杂环境的挑战,党内仍然存在着思想腐化、不讲政治、纪律松弛以及不讲规矩等突出问题,其问题根源就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其直接后果会使党的团结统一和中央权威遭到破坏,党的政治生态遭到污染,最终势必会危及党和人民的事业。继而,回顾历史与观照现实,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制度、实践进行了全面创新,取得了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产生历史性变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最后,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立足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新经验、新成果,围绕继续加强教育、持续优化环境、进一步深化制度建设和不间断强化制度执行力,是立足新时代背景推进严明政治纪律实践发展的必经途径。
康豫[9](2017)在《新形势下我国依法治腐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要继续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制定国家监察法,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依法治腐是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必由之路。系统研究我国依法治腐问题,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理论,对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自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党和国家把廉政法制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反腐败在教育、法制、监督、惩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效。党的十八大之后,面对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党和国家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入手,按照先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的思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律制度并强力执行,全面政治巡视,“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全世界“猎狐”等,以摧枯拉朽之势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取得骄人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依法治腐建设仍存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律制度建设不力、执行不力等突出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根据反腐情势的变化,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调整行动方针和思路,做到与时俱进。依法治腐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入推进依法治腐工作,必须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反腐败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反腐败法律刚性执行机制,构建有效法治运行保障体系,并开展行之有效的廉洁文化建设。当前,经过十八大以来多举措强力反腐,我国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巩固与发展已经形成的压倒性态势并取得最终胜利,必须依靠依法治腐。
冯浩[10](2017)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自身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增强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和维护其执政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既提升了党内法规的规范化程度,又推动了国家法律的与时俱进,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呈现出日愈深入的特点。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是对党内法规进行法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当下中国治理法理型权威与魅力型权威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这也贯彻到了党内法规的设计与运作之中。具体体现为形式逻辑与历史正义、程序之治与个殊关怀、文本稳定性与运动式治理之间关系的紧张。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呈现出从单纯的魅力型权威转向魅力型权威与法理型权威有机结合的趋势。这种转变体现在“党内法规”上则应当是从“功能主义”思路变为“规范主义”思路。凡是在政党存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按照正当程序内由党内特定制定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党在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政治惯例,均可纳入“党内法规”范畴。党内法规的要素构成为:正当程序、党内特定制定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政治惯例。九十多年来,党内法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1949-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期间(1978—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党内法规(2013年—至今)这四个阶段的党内法规发展的历程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内法规文本的稳定性尤其是党章中关于党的根本宗旨和任务保持了延续性,实现了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法治建设,扩大执政的基础和基层民主范围,提高了党内民主程度,改变治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立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制度性法理权威的主要体现。党内法规在党内治理中具有规范党内权力的配置和运作、规范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规范党内责任追究的作用,在公共治理中具有保障和规范党的科学执政、调整和规范党组织与国家机关横向和纵向关系、调整与规范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调整与规范党组织与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正在实现从卡理斯玛权威类型向制度性法理权威类型的转变,是大力加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党内法规逐步成为各级党委和党组织权力配置和活动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要做依法治国的表率。党内法规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全部现行有效的党内法规组合而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整体,是按照一定的内在规则形成的一个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应有适应法治要求的完备性质,也就是说要做到内容完善、形式完善、切实可行等3个特点。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贯穿于每一部党内法规的精神,即为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为党内治理民主化明确路径。党内法规的阶段性目标是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显着提高。党内法规体系的分类可以有多重维度、多种标准,为了维持体系的内在统一,以规范内容为标准进行横向划分,和以效力位阶为标准进行纵向划分是较为重要的。对比国家法律体系的建设路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充分借鉴了法律体系建设的经验。党内法规的实际运行是党内法规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运作机制。包括了党内法规的制定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每一部党内法规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产生的。党内法规的制定是专门的党组织依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废止党内法规的专门活动。党内法规的宣传教育的范围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转变,组织形式从运动式向经常性转变,方式从传统的单调方式向丰富的现代方式转变。纪律检查机关是专责党内监督的机关,纪检机构“双重领导”体制不断完善,内部分工制衡的格局也已形成。执纪监督的方式由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结果上处理注重运用执纪“四种形态”,形成了由轻到重、防微杜渐的处理机制,通过“一案双查”强化了纪检机关执纪过程的内部监督。申诉是对处分、处理不服唯一的救济方式,申诉人享有一系列权利保障申诉得到党组织公正的对待。党内法规得到良好的执行需要尽可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消耗来实现立规的目的,以提高党内法规的运行效益。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党章与宪法是两套并行的制度体系,也是两套相互补充的制度机制,是两套在本质上具有同一属性的规范体系,并且两者相互并存构成了中国法治的一个明显的特色。党内法规的要求严于国家法律,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在工作范围、权限、责任方面不同。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在制定、执行和责任追究方面都各有衔接机制。党内法规体系自身、党内法规执行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三个方面都有不足,需要从党内法规的生成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等做进一步的完善。
二、纪检机关应做贯彻《条例》的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纪检机关应做贯彻《条例》的表率(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关阐释 |
2.1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关概念 |
2.1.1 党内法规 |
2.1.2 党内法规制度 |
2.1.3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2.2 党内法规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2.2.1 党内法规与党内制度 |
2.2.2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 |
2.2.3 党内法规与党的纪律 |
2.2.4 党内法规与规范性文件 |
2.3 党内法规的科学内涵 |
2.3.1 党内法规的划分 |
2.3.2 党内法规的特征 |
2.3.3 党内法规的效力 |
2.3.4 党内法规的功能 |
第3章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及历史基础 |
3.1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 |
3.1.1 马列主义关于党内法规的基本理论 |
3.1.2 历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 |
3.2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基础 |
3.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3.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3.2.3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3.2.4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
第4章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
4.1 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
4.1.1 统筹推进各位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4.1.2 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4.1.3 统筹推进各层面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4.1.4 统筹推进各环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4.2 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
4.2.1 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
4.2.2 健全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体系 |
4.3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 |
4.3.1 体制机制保障 |
4.3.2 组织机构保障 |
4.3.3 人力资源保障 |
第5章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评价 |
5.1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现状 |
5.1.1 初步形成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
5.1.2 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不断强化 |
5.1.3 建立起党内法规制度长效机制 |
5.1.4 建立起党内法规制度领导机制 |
5.2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作用 |
5.2.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
5.2.2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长远、根本之策 |
5.2.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5.2.4 能够为世界治理以及其他国家政党治理提供借鉴 |
5.3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特征 |
5.3.1 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 |
5.3.2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 |
5.3.3 坚持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相统一 |
5.3.4 坚持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相统一 |
5.4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5.4.1 党内法规制定质量有待提高 |
5.4.2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亟待完善 |
5.4.3 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效能不够 |
5.4.4 党内法规制度保障体系仍需提升 |
第6章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
6.1 规范党内立法,大力提升党内法规制度的制定质量 |
6.1.1 完善党内法规制定机制 |
6.1.2 扩充党内法规解释机制 |
6.1.3 科学制定党内法规立法规划 |
6.2 推进制度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
6.2.1 形成由党章统领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 |
6.2.2 统筹推进中央和地方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6.2.3 提升党内程序性法规与实体性法规的协调 |
6.3 强化党规执行,形成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 |
6.3.1 加强制度供给,健全党内法规统一发布制度 |
6.3.2 强化党规意识,健全党内法规学习教育制度 |
6.3.3 完善执行机制,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实施责任 |
6.4 健全保障机制,形成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保障体系 |
6.4.1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
6.4.2 统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多方力量 |
6.4.3 做好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监督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2)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概念解析 |
(一)党建的涵义 |
(二)高校党建的涵义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形势和任务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形势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任务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要求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党建思想 |
(二)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论述 |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成就及问题 |
一、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
(一)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
(二)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成就 |
(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 |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 |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站位不高 |
(二)一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 |
(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
(四)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利 |
(五)一些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有待加强 |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
(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
(三)“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 |
注释 |
第四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
一、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一)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
(一)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宝贵经验 |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四)挖掘大数据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
注释 |
第五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 |
(二)提升院(系)党的组织力建设 |
(三)加强师生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
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 |
(一)党的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
(二)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 |
(三)健全高校干部建设与管理体系 |
注释 |
第六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
一、坚持高校正风肃纪建设 |
(一)作风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长期任务 |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高校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
(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纪律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监管 |
(一)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监管 |
(三)加强高校纪(监)委组织和监督体系建设 |
三、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长效机制 |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
(三)建立健全巡视全覆盖新机制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监察委员会处置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监察委员会处置权的概念、类型与原则 |
第一节 处置权的概念界定 |
一、处置权的意涵 |
二、处置权的地位 |
三、处置权的双重属性解析 |
第二节 处置权的主要类型 |
一、处置权类型划分的依据与标准 |
二、三种基本处置类型概述 |
三、处置权类型化的意义 |
第三节 处置权的运行原则 |
一、职权法定 |
二、正当程序 |
三、监察独立 |
四、处置协同 |
第二章 人大体制下监委会处置权的宪法地位关系 |
第一节 处置权与人大罢免权的内在张力及协调 |
一、监委会处置权与人大罢免权的关系界定 |
二、处置权与人大罢免权的内在张力 |
三、处置权与人大罢免权的协调机制 |
第二节 检察职能的重新定位及与处置权的配合制约关系 |
一、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职能的重新定位 |
二、监委会与检察机关的关系界定 |
三、监委会与检察院的职权衔接 |
第三节 审判中心主义下处置权与审判权的配合制约关系 |
一、监察体制改革下审判中心主义的宪法意义 |
二、监委会对审判人员实施监督的边界 |
三、审判机关监督处置权的方式与限度 |
第四节 监察独立原则下处置权与执法部门的配合制约关系 |
一、监察独立原则下“执法部门”的意涵及地位 |
二、处置权与行政惩戒权的关系界定 |
三、处置权与行政惩戒权的衔接机制 |
第三章 建议型处置权的类型、范围与制度完善 |
第一节 监察建议的效力、范围及适用条件 |
一、监察建议的强制效力及与其他监察“建议”的区分 |
二、监察建议适用事由的合理限定 |
三、被派驻监察主体“根据授权”提出监察建议的范围 |
第二节 问责建议的定位、问题及法制完善 |
一、监察问责制度的基本定位 |
二、监察问责制度的供给不足及其问题 |
三、问责建议制度法制完善的具体路径 |
第三节 从宽处罚建议的定位、边界及司法审查 |
一、从宽处罚建议制度的宪法意义 |
二、从宽处罚建议的合理定位 |
三、从宽处罚建议的范围 |
四、从宽处罚建议的制度整合与司法审查 |
第四章 处分型处置权的主体、范围与程序 |
第一节 双轨制处分体制下的处分决定主体及其关系 |
一、“政务处分—行政惩戒”之双轨体制的确立 |
二、双轨处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三、双轨处分体制下处分决定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监委会政务处分的适用范围 |
一、政务处分“违法”事由的概念阐释 |
二、“违法”作为政务处分事由的法理基础 |
三、政务处分违法事由的范围界定 |
第三节 监委会政务处分程序的构造 |
一、政务处分程序的功能与特征 |
二、政务处分的一般程序 |
三、政务处分的特别程序 |
四、政务处分的救济程序 |
第四节 问责决定的特征、功能及运行边界 |
一、问责决定的非独立性特征 |
二、问责决定的功能界定:实现对“关键少数”的监督 |
三、问责决定的运行边界 |
第五章 移送型处置权的范围、程序及规制路径 |
第一节 移送审查起诉的范围界定与构成要件 |
一、移送审查起诉的内涵、价值及范围界分 |
二、移送审查起诉的构成要件 |
第二节 移送审查起诉与审查起诉的程序衔接 |
一、监察案件移送至审查起诉阶段的立案衔接 |
二、审查起诉阶段退回补充调查的程序属性 |
三、移送审查起诉与审查起诉的证据衔接 |
第三节 移送审查起诉处置权的内部规制 |
一、强化移送审查起诉处置权内部规制的必要性 |
二、充分发挥案件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 |
三、强化层级审批程序的监督功能 |
四、完善监察机关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体系 |
第四节 检察院对移送案件的审查起诉 |
一、检察院对移送案件审查的价值诉求 |
二、监察规范在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可适用性 |
三、检察院对移送案件予以审查的内容及后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新时代专职党务工作者工作实用手册》汉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之处 |
2 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的相关理论问题 |
2.1 党内监督的内涵 |
2.2 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的内涵 |
2.3 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的相关理论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思想 |
2.3.2 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 |
2.3.3 国外监督思想 |
2.4 党内监督保障机制构建的理论机理分析 |
3 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的发展进程和经验 |
3.1 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的发展进程 |
3.1.1 初步探索阶段(1921—1966):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确立并不断调整 |
3.1.2 停滞阶段(1966—1976):党内监督保障机制停滞甚至倒退 |
3.1.3 恢复完善阶段(1976—2012):党内监督保障机制在运行中定型 |
3.1.4 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以后):党内监督保障机制在改革中完善 |
3.2 党内监督保障机制发展的历史经验 |
3.2.1 发挥党内民主监督的作用 |
3.2.2 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
3.2.3 加强各监督力量的协调配合 |
4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保障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 监督主体独立自主性不够 |
4.2 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不强 |
4.3 监督机构整体协调性不强 |
4.4 纪检队伍专业化素质不够 |
5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保障机制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党内监督主体责任缺位 |
5.2 党规党法的可操作性欠缺 |
5.3 监督协调机制缺位 |
5.4 纪检干部队伍建设不到位 |
5.5 文化氛围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
6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的主要途径 |
6.1 建立健全同级纪委与党委横向监督机制 |
6.1.1 明确党委责任 |
6.1.2 完善双重领导下的工作细则 |
6.1.3 完善纪委对党委决策的干预制度 |
6.1.4 严格落实问责制度 |
6.2 建立健全党员民主监督保障机制 |
6.2.1 完善党员教育制度 |
6.2.2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
6.2.3 完善党员权利保障制度 |
6.3 建立健全联动协作机制 |
6.3.1 完善党内监督主体间的沟通交流制度 |
6.3.2 完善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协调制度 |
6.4 建立健全地方纪委自身建设机制 |
6.4.1 完善纪检干部选拔培养制度 |
6.4.2 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
6.4.3 完善正向激励措施 |
6.5 建立健全后勤保障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框架与重难点 |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相关基础性问题概述 |
一、党的政治纪律的概念界定 |
(一)纪律 |
(二)党的纪律 |
(三)党的政治纪律 |
二、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作用 |
(一)维护和巩固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 |
(二)确保党内政治生活规范有序 |
(三)保证党的政治路线贯彻落实 |
三、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运行机制 |
(一)政治纪律制定 |
(二)政治纪律教育 |
(三)政治纪律执行 |
(四)政治纪律监督 |
第二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理论 |
(一)严明的纪律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首要条件 |
(二)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是自觉的纪律 |
(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建立政治权威 |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理论 |
(一)实行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 |
(二)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形成的基本条件 |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反对党内派别活动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纪律建设理论 |
(一)围绕革命建设而形成的政治纪律思想 |
(二)贯彻执行三中全会路线的政治纪律思想 |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纪律思想 |
(四)以“两个维护”为核心的政治纪律思想 |
第三章 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演进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起步与探索 |
(一)中共创建及国民革命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纪律建设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发展与曲折 |
(一)过渡时期政治纪律建设逐步规范化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纪律建设曲折发展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纪律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恢复与推进 |
(一)政治纪律建设恢复与重建 |
(二)政治纪律建设全面推进 |
(三)政治纪律建设深入发展 |
第四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主要成就 |
(一)政治纪律法规数量增多、体系性增强 |
(二)政治纪律教育效果初步显现 |
(三)政治纪律在管党治党中作用彰显 |
(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助推政治纪律监督落实 |
二、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政治纪律规定笼统、不具体 |
(二)政治纪律意识比较薄弱 |
(三)政治纪律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 |
(四)政治纪律监督体制机制不健全 |
三、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治纪律建设动力不足、实施不力 |
(二)政治纪律建设系统性、协调性不够 |
(三)党内外环境对政治纪律建设的冲击 |
第五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路径 |
一、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原则遵循 |
(一)坚持政治性 |
(二)坚守人民立场 |
(三)突出问题导向 |
二、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要求 |
(一)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统一 |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建设的有机统一 |
(三)坚持“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的有机统一 |
三、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具体举措 |
(一)以党章、党内法规为基础加强政治纪律体系建设 |
(二)以教育理念、方法、内容及机制创新强化政治纪律教育效果 |
(三)以监督执纪问责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治纪律实施 |
(四)从政商关系、党性修养等方面优化政治纪律建设生态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党政关系的现状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概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监察体制中党政关系的历史演变 |
一、监察体制和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概述 |
二、新中国成立前监察体制中党政关系的探索 |
(一)中共早期监察实践中党政关系的探索 |
(二)中华苏维埃国监察制度的党政关系探索 |
三、新中国成立后监察体制中党政关系的实践 |
(一)“党的领导”:建国初期的监察实践 |
(二)“党政合一”:建设时期的监察探索 |
四、改革开放后监察体制中党政关系的发展 |
(一)“党政分开”:恢复时期的监察实践 |
(二)“党政合署”:发展时期的纪检监察体制 |
五、监察体制中党政关系的历史演变总结 |
第二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理顺党政关系的价值意义 |
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理顺党政关系的理论意义 |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三)完善党政关系理论 |
(四)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
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理顺党政关系的现实意义 |
(一)优化党政关系配置,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
(二)创新监察体制改革,优化监察制度建设 |
第三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党政关系的实践探索 |
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党政关系的建设探索 |
(一)“合署办公”:厘清内部党政关系 |
(二)“统筹关系”:理顺外部党政关系 |
(三)“制度统摄”:优化党纪国法协同 |
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党政关系的现实挑战 |
(一)党政关系的属性认识存在偏差 |
(二)党政机关的统筹设置不够完善 |
(三)党政机关的统筹发展不够充分 |
(四)党政机关的关系理顺不尽完全 |
(五)党政机关的协同机制不尽健全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党政关系的优化路径 |
一、正确认识党政关系:建立“党政统筹”的建设机制 |
(一)正确认识新时代的“党政统筹” |
(二)建立“党政统筹”的建设机制 |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在党政关系中主导作用 |
(一)坚持党对党政关系的全面领导 |
(二)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力减弱问题 |
三、完善国家监察体制:发挥监察机关国家权力的作用 |
(一)切实增强国家监察机关的权威 |
(二)完善监察体制内控机制的建设 |
四、党政机关统筹设置:建设党政深度统筹的组织机构 |
(一)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建设 |
(二)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教育培训 |
五、党政机关统筹发展:建设党政统筹发力的监察体制 |
(一)完善党纪国法的协调机制 |
(二)优化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与创新 |
1.3.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2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1.4 核心概念的阐释及辨析 |
1.4.1 纪律 |
1.4.2 党的纪律 |
1.4.3 党的政治纪律 |
1.4.4 党的政治纪律在党纪中的核心地位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路阐释 |
2.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基本内涵 |
2.1.1 严明政治方向:维护党的团结 |
2.1.2 严明政治立场:维护党的宗旨 |
2.1.3 严明政治规矩:维护党的传统 |
2.1.4 严明政治言行:维护党的权威 |
2.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基本特征 |
2.2.1 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2.2.2 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 |
2.2.3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
2.2.4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
2.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价值指向 |
2.3.1 根本性指向: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
2.3.2 整体性指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
2.4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内在逻辑 |
2.4.1 党的基本理论: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根基 |
2.4.2 党的历史使命:严明政治纪律的目标任务 |
2.4.3 党的时代要求:严明政治纪律的发展动力 |
2.4.4 党的坚强领导:严明政治纪律的根本保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基础 |
3.1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开创 |
3.1.1 坚持独立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纲领 |
3.1.2 维护统一的政治行动与中央权威 |
3.1.3 消除党内一切宗派主义与分裂倾向 |
3.2 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阐释 |
3.2.1 党的政治纪律是“铁一般纪律” |
3.2.2 政治纪律严明是完成历史使命的基本条件 |
3.2.3 严明政治纪律离不开制度保证 |
3.3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发展 |
3.3.1 毛泽东对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发展 |
3.3.2 邓小平对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发展 |
3.3.3 江泽民对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发展 |
3.3.4 胡锦涛对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回溯 |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1.1 建党初期与大革命时期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1.2 井冈山斗争与中央苏区时期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1.3 延安时期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2 全面执政后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2.1 过渡时期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2.2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2.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3 改革开放后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3.1 改革开放初期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3.2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3.3 党的十六大以后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实践 |
4.4 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经验及时代启示 |
4.4.1 历史经验:严明政治纪律是实现党的使命的必然要求 |
4.4.2 时代启示:党面临的形势越严峻就越要严明政治纪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时代境遇 |
5.1 中国梦的提出与严明政治纪律的必然性 |
5.1.1 中国梦的提出与党的历史使命的新阶段 |
5.1.2 严明政治纪律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
5.2 中国梦境遇下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环境挑战 |
5.2.1 全球化带来的方向困扰 |
5.2.2 经济市场化带来的立场矛盾 |
5.2.3 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思想困惑 |
5.2.4 制度形式化带来的权威冲击 |
5.2.5 党情复杂化带来的内化困境 |
5.3 中国梦境遇下党员干部违反政治纪律的问题症候 |
5.3.1 思想腐化:理想信念动摇 |
5.3.2 不讲政治:损害党中央权威 |
5.3.3 纪律松弛:破坏党的团结统一 |
5.3.4 不讲规矩:污染党内政治生态 |
5.4 中国梦境遇下党员干部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例分析 |
5.4.1 “理想信念敌不过物欲贪念” |
5.4.2 “两面派和双面人” |
5.4.3 “守纪律讲规矩就是一阵风” |
5.4.4 党员干部违反政治纪律现象的规律与特点 |
5.5 中国梦境遇下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时代要求 |
5.5.1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
5.5.2 坚持严明政治纪律与严明政治规矩相结合 |
5.5.3 坚持严明政治纪律与优化系统环境相结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历史性成就 |
6.1 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严明政治纪律理论 |
6.1.1 理念先导: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 |
6.1.2 党性修养:党员干部要做政治明白人 |
6.1.3 用权为民:扞卫人民群众利益 |
6.1.4 从严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6.1.5 问题导向: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6.2 严明政治纪律的党内法规实现全面创新 |
6.2.1 构建严明政治纪律的党内法规体系创新 |
6.2.2 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党内法规内容创新 |
6.2.3 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党内法规处分创新 |
6.3 严明政治纪律的实践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
6.3.1 教育实践活动创新 |
6.3.2 强化巡视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 |
6.3.3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的路径走向 |
7.1 继续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 |
7.1.1 转变政治纪律教育理念 |
7.1.2 完善政治纪律教育内容 |
7.1.3 创新政治纪律教育方法 |
7.1.4 构建政治纪律教育的长效机制 |
7.2 持续优化严明政治纪律的生态环境 |
7.2.1 优化政治环境 |
7.2.2 优化经济环境 |
7.2.3 优化文化环境 |
7.2.4 优化网络环境 |
7.3 进一步深化严明政治纪律的制度建设 |
7.3.1 进一步健全严明政治纪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
7.3.2 进一步完善严明政治纪律的监督体制机制 |
7.3.3 进一步健全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网上举报机制 |
7.4 不间断强化严明政治纪律的制度执行力 |
7.4.1 重点:从领导干部严起 |
7.4.2 核心:强化严明政治纪律的执纪 |
7.4.3 关键:强化严明政治纪律的问责 |
7.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新形势下我国依法治腐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依法治腐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依法治腐的相关概念 |
2.1.1 腐败 |
2.1.2 依法治腐 |
2.2 依法治腐的理论基础 |
2.2.1 分权制衡理论 |
2.2.2 民主理论 |
2.2.3 法理理论 |
2.2.4 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
2.3 依法治腐的历史必然性 |
2.3.1 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共产党性质的内在属性 |
2.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
2.3.3 由“身份”到“契约”社会发展的内在演化 |
2.3.4 以“法治”对抗传统“官本位”现象的内在逻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依法治腐的现状 |
3.1 依法治腐建设的主要成绩 |
3.1.1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八大之前法治反腐的实践 |
3.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腐的进程 |
3.2 新形势下依法治腐建设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与原因分析 |
3.2.1 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律制度建设不力 |
3.2.2 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律制度执行不力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依法治腐建设的对策建议 |
4.1 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反腐败法律体系 |
4.1.1 实施惩防并举的反腐败法制策略 |
4.1.2 整合完善现有与反腐败相关的法律 |
4.1.3 填补反腐败法律空缺 |
4.1.4 促进反腐败党内法规与反腐败国家法律的统筹衔接 |
4.2 建立健全反腐败法律刚性执行机制 |
4.2.1 建立卓越反腐败机构 |
4.2.2 建立有效司法惩处机制 |
4.2.3 建立中国特色反腐党规执行保障机制 |
4.2.4 建立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 |
4.3 构建有效法治运行保障体系 |
4.3.1 党内监督 |
4.3.2 行政监督 |
4.3.3 人大监督 |
4.3.4 司法监督 |
4.3.5 社会监督 |
4.3.6 党际监督 |
4.3.7 技术监督 |
4.4 开展行之有效的廉洁文化宣传教育 |
4.4.1 廉洁文化的内涵 |
4.4.2 廉洁文化宣传教育的内容 |
4.4.3 建立廉洁文化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既有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证架构 |
第一章 法治视野下的党内法规 |
一、“党内法规”概念的界定标准 |
二、“党内法规的”性质:自成一体 |
三、“党内法规”的要素构成 |
(一)形式逻辑与历史正义 |
(二)程序之治与个殊关怀 |
(三)文本稳定性与运动式治理 |
四、法治视野下党内法规的建构 |
(一)正当程序 |
(二)党内特定制定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
(三)政治惯例 |
第二章 党内法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党内法规 |
(一)党章 |
(二)党的组织制度 |
(三)党的宣传教育制度 |
(四)党的纪律制度 |
(五)党的军事制度 |
(六)党的领导制度 |
(七)其他制度 |
(八)这一时期党内法规建设的特点 |
二、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党内法规(1949-1978 年) |
(一)党章 |
(二)确立了党对国家的一元化领导制度 |
(三)建立和完善了组织制度 |
(四)建立了党内监督制度 |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期间的党内法规(1978—2012 年) |
(一)党章 |
(二)党的领导制度进一步健全 |
(三)党的组织制度不断完善 |
(四)突出强化了干部管理 |
(五)建立了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 |
(六)加强了作风建设 |
(七)开展了党内法规的执行力建设 |
(八)强化了党内监督 |
(九)启动了党内法规规范化建设 |
(十)这一时期党内法规建设的特点 |
四、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党内法规(2013 年—至今) |
(一)党章 |
(二)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法规不断健全 |
(三)党的自身建设法规进一步完善 |
(四)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进一步完善 |
(五)保障性党内法规进一步完善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功能与作用 |
一、从卡理斯玛到制度性法理 |
二、党内法规在党内治理中的作用 |
(一)规范党内权力的配置和运作 |
(二)规范党内民主 |
(三)保障党员权利 |
(四)规范党内责任追究 |
三、党内法规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
(一)保障和规范党的科学执政 |
(二)调整和规范党组织与国家机关横向和纵向关系 |
(三)调整与规范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
(四)调整与规范党组织与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体系与结构 |
一、党内法规体系释义 |
(一)党内法规体系的含义 |
(二)党内法规体系的特征 |
(三)形成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的意义 |
(四)党内法规体系的建构目标 |
二、党内法规体系的结构 |
(一)调整领域的分类 |
(二)效力层级的分类 |
第五章 党内法规的运行与实施机制 |
一、党内法规的制定机制 |
(一)党内法规制定的原则 |
(二)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 |
(三)党内法规的制定程序 |
二、党内法规的宣传教育机制 |
三、党内法规的监督机制 |
(一)党内法规监督的体制 |
(二)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 |
(三)执纪问责机制 |
(四)申诉处理机制 |
(五)党内法规的保障机制 |
第六章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
一、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
(一)党章与宪法 |
(二)党内法规的要求严于国家法律 |
(三)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内容上的差异 |
二、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制定衔接机制 |
(一)党领导立法 |
(二)党内法规的“先行先试” |
(三)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 |
三、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执行互动衔接机制 |
(一)党的高位推动模式 |
(二)合署办公的基本形式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 |
四、党内法规责任与法律责任追究过程中的衔接 |
(一)案件移送程序 |
(二)证据转化问题 |
(三)责任竞合处理 |
第七章 党内法规运行与实施机制的完善 |
一、党内法规运行与实施机制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一)党内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
(二)党内法规的执行力不够 |
(三)党内法规的实施与国家法律保持协调一致性不够 |
二、党内法规运行与实施机制的改良与完善 |
(一)完善党内法规的生成机制 |
(二)完善党内法规的宣传教育机制 |
(三)完善党内法规的监督机制 |
(四)完善党内法规的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四、纪检机关应做贯彻《条例》的表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D]. 王珈榕.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 丛喜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监察委员会处置权研究[D]. 陈辉. 东南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专职党务工作者工作实用手册》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 崔星蓝. 延边大学, 2020(05)
- [5]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保障机制研究[D]. 孟浪琴.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2020(12)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D]. 张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党政关系的现状与挑战[D]. 陈海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8]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严明政治纪律研究[D]. 汪庆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9]新形势下我国依法治腐对策研究[D]. 康豫.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10]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问题研究[D]. 冯浩. 吉林大学, 2017(03)
标签:制度建设论文; 党建论文; 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论文;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论文; 党内法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