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疲劳358例屈光状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仕明,何曦,翟长斌[1](2020)在《重视角膜屈光手术后调节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文中认为角膜屈光手术的技术日益成熟,在帮助越来越多的近视眼患者摘掉眼镜的同时,所导致的术后视疲劳也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术后早期的视疲劳症状较重,这与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的调节功能的突然变化有关。眼的调节功能可以提供聚焦于视网膜的清晰图像,用于神经系统对眼球运动的精确控制以及用于对深度的感知。调节相关的参数,包括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等。这些参数在术后短期的突然变化和长期恢复趋势对于评估患者术后近距离工作的疲劳、指导术前的手术方式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中笔者就目前常见的几种角膜屈光手术如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辅助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调节功能相关参数的影响进行评述,以促进角膜屈光手术的个性化设计和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
章冰[2](2020)在《禅揉推拿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系统评价推拿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性,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循证依据。2.观察禅揉推拿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手段。方法1.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CBM、万方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查找关于推拿治疗青少年近视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质量评估,运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2.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120眼)近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禅揉推拿法)和对照组30例(传统推拿)。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过程中及结束后患儿的临床疗效、视力、眼轴长度以及屈光度的变化。结果1.最终纳入10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065眼+276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推拿治疗青少年近视总有效率(OR=3.58,95%CI[2.49,5.17],P<0.00001),提示推拿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优于其他疗法,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没有不良反应调查报告。2.三个疗程治疗完毕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视力和屈光度均有提升(P<0.05)眼轴长度没有显着变化(P>0.05),然而在治疗过程中视力屈光度的提升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推拿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确切,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质量整体偏低,样本量较小,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临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2.禅揉推拿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总有效率、视力以及屈光度等优于传统推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兰燕[3](2020)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青少年的随访观察与常规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屈光度、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及等参数的影响,以及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和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对角膜塑形镜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客观正确的评价,进一步补充相关临床数据,为正确科学、健康合理地配戴角膜塑形镜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本次试验的目的,选取在我院眼科就诊的90例患者,时间段为2017年1月份到2017年6月份。根据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试验的方法不同,将9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成配戴角膜塑形镜组与配戴框架眼镜组两组,每组45人,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患者需要每天晚上睡眠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每天晚上保证8-10小时睡眠配戴框架眼镜组患者需要白天常规配戴框架眼镜。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年随访,分别收集整理两组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角膜曲率(anterior corneal curvature,ACC)、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压等参数的变化展开综合对比,通过记录收集多项数据信息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裸眼视力呈现出逐渐提高的特征,在1个月内视力提升非常明显,在前3个月的时间内,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在1年之后,裸眼视力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在配戴1个月后裸眼视力基本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在戴镜后在3个月后,视力呈现出下降趋势,在1年之后,裸眼视力下降力度较高,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屈光度比较结果可知,在配戴之前与配戴之后的差异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屈光度比较结果可知,配戴之后屈光度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还分析两组患者的角膜水平曲率与垂直曲率,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改组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呈降低趋势,而配戴框架镜眼镜的患者呈增加趋势,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组与戴镜前相比眼轴增长0.15mm,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与戴镜前相比眼轴增长0.36mm,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角膜中央厚度等指标上分析,与戴镜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青少年近视人群这一高发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意愿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临床学效果。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比框架眼镜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验配人员在充分掌握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与验配技术的前提之下,在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中科学合理运用角膜塑形镜,是具有临床意义的,值得推广。图4幅;表17个;参149篇。
王志玲[4](2020)在《视疲劳患者近视力受损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主要为了探究视疲劳患者中近视力受损的发生情况;探讨引起近视力受损的可能影响因素;探寻有助于改善近视力情况的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05月至2018年0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院门诊就诊并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共同诊断为视疲劳的视疲劳患者51例102眼,根据日常生活近视力是否受损分为日常近视力受损组(24例48眼)和无近视力受损组(27例54眼),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视疲劳病程、工作情况、日常生活中的戴镜情况、每日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户外运动时间、睡眠时间等详细资料,再由同一位副主任技师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如视力眼前段,眼底,眼压、泪膜破裂时间等,规范的主觉验光和双眼眼动参数如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NRA/PRA),远近水平聚散力及聚散幅度的检测。最后由同一位调查员进行《视近视功能评价量表调查》的调查。结果:本研究中所有视疲劳患者中出现裸眼近视力受损者有27例(53%),日常生活近视力受损者24例(47%),经过正确的验光矫正后最佳近视力均≥0.8。日常生活近视力受损组患者平均年龄(52.67±7.46)显着高于无近视力受损组(40.26±12.19),日常生活近视力受损组中≥45岁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无近视力受损组(P<0.01)。两组在主觉验光、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远近水平聚散力(BI(6m、40cm)、BO(40cm))及远近水平聚散幅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两组患者按年龄进行分组后,两组中≥45岁的患者NRA/PRA、水平聚散力[BO(40cm)]、水平聚散幅度(40cm)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视疲劳患者多伴有近视力受损,且年龄多在45岁以上,年龄增大后眼球具有向远视发展的趋势是造成中老年人群多发近视力受损的可能原因,准确的验光配镜矫正远视状态能够有效改善近视力。年龄增大导致的调节力下降不足以引起近视力的改变,而视近时调节需求与调节储备的不平衡可能是导致近视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近视力受损者视近时需较强的集合能力,频繁地调动集合可促进集合能力增强,因此可以建议近视力受损的患者适当进行集合能力的训练以补充调节能力的不平衡。
金楠[5](2019)在《医学院校新生眼部屈光度与生物学参数特点及其变化特征分析-2年随访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医学院校大一新生眼部屈光特点以及在学期间其眼部屈光状态与生物学参数变化规律,并探究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通过随机整群分层抽样将天津医科大学2016级部分本科生纳入研究并进行随访观察。分别在其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对其进行三次测量研究,从而获得三次调查的屈光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R)、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角膜曲率半径(corneal radius,CR)及轴率比AL/CR等结果。首次横断面调查中,观察医科大学新生近视患病率及光学生物测量参数分布特点,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屈光度及各眼部生物测量参数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与最小显着差法t检验(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比较不同类型屈光不正人群的眼部生物学参数特点。随访观察研究中,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眼部屈光度及各项生物参数的变化特征,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RM-ANOVA)观察入学1年、2年及第3年内的变化规律。在第三年的检查中通过调查问卷回顾了解学生的用眼习惯,将问卷设计因素作为自变量,根据眼轴变化量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变化较多者与变化较少者两类人群,通过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优势比OR值,从而找到影响成年医学生群体屈光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当统计结果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首年可纳入研究者共648人,其中男性262人,女性386人,平均年龄为18.35±0.68y(16-22y),平均 SER 为-4.24±2.53D,其中男性 SER 为-4.18 ±2.54D,女性SER为-4.28±2.53D,两性别间无显着差异(p>0.05)。该群体近视患病率为92.44%,高度近视患病率达23.61%。男性始终拥有比女性更长的眼轴及更深的前房,而女性的角膜则更加陡峭(p<0.05)。在随访观察中,526人纳入统计分析,男性213人,女性313人。其球镜度数(diopter of spherical,DS)与SER分别显示了显着的近视漂移约0.38D(p<0.05),散光度数无明显改变(p>0.05)。两年内SER变化值在两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近视患病率无显着变化,高度近视患病率显着上升至28.33%。在2年变化中,AL显着增长,CCT显着变薄,LT显着增厚(所有p值<0.05),而ACD与CR无明显变化(p>0.05)。女性AL增长量显着高于男性(p<0.05),其他变化在男女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科大学文学类专业学生AL增长量较少(OR=0.35,95%CI:0.13-0.96);而女性(OR=2.00,95%CI:1.02-3.95)、长期接触网络游戏(OR=2.09,95%CI:1.33-3.29)及父母一方中为近视(OR=1.98,95%CI:1.26-3.09)均可导致大学期间眼轴变化量的增多(p<0.05)。而初始眼轴长度、除日常课程外的近距离工作、除游戏时间外的电子产品的使用及视疲劳状况均对在学期间AL的增长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医学生在学期间屈光度仍向近视方向发展,但散光度数并无改变。眼部生物学参数变化表现为眼轴增长,中央角膜变薄,晶体厚度增加。文学类专业及接触网络游戏时间更少的学生,其屈光变化会更少。
陈晓琴,王雁[6](2019)在《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及调节功能变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角膜屈光手术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对视光学的了解,临床发现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与调节功能状态可能影响术后的视觉质量及舒适度。本文就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张荣[7](2018)在《屈光参差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屈光参差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双眼视功能变化的情况。方法:选择屈光参差患者20例40眼。对入选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并于手术前后分别检查其裸眼视力、屈光度、近立体视、Worth4点、双眼集合功能及调节功能,并行视疲劳调查问卷。观察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检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标准。结果:1.角膜屈光手术后3个月时屈光参差患者的屈光度为(+1.25-1.88)D,平均(-0.16±0.87)D。双眼差值为(0.001.00)D,平均(0.53±0.35)D。2.角膜屈光手术后3个月时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近立体视和Worth4点检查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3.角膜屈光手术后3个月时屈光参差患者远距正负融像范围中的恢复点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余集合功能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4.角膜屈光手术后3个月时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调节灵活度、双眼调节幅度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余调节功能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5.角膜屈光手术后3个月时屈光参差患者视疲劳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成人屈光参差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不仅安全、有效,具有可预测性及稳定性,还有助于双眼融合机能、调节功能的改善及近立体视的形成。2.成人屈光参差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可以明显缓解双眼视疲劳的症状。3.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后进行视功能训练,对提高弱视眼视力,改善双眼视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陈晓琴[8](2017)在《近视患者集合与调节功能临床分析及SMILE手术后其变化特点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近视眼人群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状况,并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后双眼视及调节功能的变化特点,探究该变化与术后视疲劳的关系。方法首先是横断面研究。选取非斜视性近视眼患者81例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测双眼视功能参数,包括远近隐斜、近距负融像破裂点、近距负融像恢复点、近距正融像破裂点、近距正融像恢复点;调节功能参数,包括正相对调节(NRA)、负相对调节(PRA)、调节反应(BCC);调节性集合/调节比率(AC/A);笔灯测量集合近点(NPC);移近法测量单眼调节幅度(MAA);±2.00D测量单眼调节灵敏度(MAF);视疲劳问卷评分。根据Morgan值及Sheard准则对双眼视及调节功能参数进行分析,调查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根据屈光度及视疲劳评分进行分组,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屈光度与不同视疲劳程度患者的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不同组间调节与双眼视各项参数的差异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系列病例观察研究。选取接受SMILE手术的25例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测量双眼视及调节功能参数。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两两时间之间的比较采用LSD检验。同时按照术前视疲劳问卷评分进行分组,不同组间的差异采用独立t检验比较。术后视疲劳与双眼视及调节功能各参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1.近视眼患者集合异常发生率为35.80%,调节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3.58%。集合异常中集合不足发生率为62.07%,调节功能异常中调节灵敏度发生率为70%;2.不同屈光度组间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度组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各参数比较,远隐斜、近隐斜、负相对调节及负融像恢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P=0.00;t=2.58,P=0.01;t=-3.51,P=0.00;t=2.92,P=0.01);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4.69%近视眼患者有视疲劳症状,视疲劳组与正常组集合功能异常、聚散功能障碍及调节灵敏度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1,P=0.011;χ2=6.254,P=0.012;χ2=4.339,P=0.037);两组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各参数比较,调节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6,P=0.044);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视疲劳问卷评分分别与双眼视参数(远隐斜、近隐斜、集合近点、负融像破裂点值、负融像恢复点值、正融像破裂点值、正融像恢复点值)及调节功能参数(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政府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无统计学意义(F=0.670,P=0.784);5.SMILE手术后,远隐斜及NPC在术后1周发生变化,到术后3个月回复到术前水平;近隐斜在SMILE手术后逐渐减小,在术后3个月逐渐稳定。术后各时期远隐斜、近隐斜和NP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3,P=0.025;F=3.351,P=0.024;F=3.893,P=0.012)。近距负融像破裂点、负融像恢复点、近距正融像破裂点及正融像恢复点在SMILE手术后各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2,P=0.841;F=2.223,P=0.093;F=0.049,P=0.986;F=0.813,P=0.496);6.MAA在SMILE手术后1周下降,到术后3个月回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18,P=0.002);MAF及PRA在SMILE手术后1周轻微下降,到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F=8.091,P=0.000;F=5.466,P=0.002)。BCC及NRA在SMILE手术后各个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45,P=0.071;F=5.466,P=0.659);7.AC/A在SMILE手术后1周下降,到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P=0.012);8.SMILE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视疲劳问卷值与双眼视及调节功能各参数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与术前视疲劳问卷值均成正相关(r=0.710,P=0.000;r=0.487,P=0.015;r=0.591,P=0.003)。对于视疲劳组,SMILE手术后1周的视疲劳问卷与△1w近隐斜成正相关(r=0.523,P=0.046);与1周近距正融像恢复点成负相关(r=-0.581,P=0.023);余未见显着相关性。结论1.近视眼人群集合异常及调节功能异常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以集合不足与调节灵敏度异常为主。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该部分人群,给予其合适的处方及治疗方案;2.相对于低中度近视而言,高度近视眼人群表现出更大的外隐斜与较低的负相对调节;3.近视人群中视疲劳发生率较高,并且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无视疲劳症状者。临床评估视疲劳的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时必须综合考虑每个参数,而不是单一指标;4.SMILE手术后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部分参数在术后1周减小,术后3个月达到稳定状态,因此,SMILE手术对近视眼人群的集合功能及调节功能并无不良影响;5.SMILE手术后近眼位在术后逐渐减小趋于稳定,调节灵敏度及正相对调节在术后逐渐增加趋于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SMILE手术对近视眼人群的调节与集合功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6.SMILE手术后视疲劳问卷评分与双眼视及调节功能各参数未发现相关性,仅与术前视疲劳问卷评分相关。SMILE手术后视疲劳的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王小兵,盛倩,马芙蓉,庄曾渊[9](2016)在《屈光相关性视疲劳的中西医治法探讨》文中提出本文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屈光相关性视疲劳的诊疗进行了总结探讨。结合眼部症状和全身因素分析病因,对单纯屈光因素所致视疲劳要正确予以屈光检查和矫正以去除致病因素;对伴有中医证型的要以中医的全身调理为基础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屈光相关性视疲劳的临床疗效。
廖晓捷,鲍锡柳[10](2015)在《FS-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变化与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取2013年7月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FS-LASIK的双眼近视患者35例,年龄1830岁,术前等校球镜-5.72±2.05,散光0-3.00D D,最佳矫正视力≥1.0,将近视患者分成-1.00D-5.75D中低度近视、≧-6.00D高度近视两组,在术前及术后1w、1个月、3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正负相对性调节、调节灵敏度、调节近点、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进行调查。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受试者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同一时间不同组别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屈光组正相对性调节、调节灵敏度、调节近点术后1w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逐渐恢复,1个月升至术前水平,3个月稳定甚至高于术前水平;不同屈光组手术前后各时期负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FS-LASIK术后1w,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较术前明显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逐渐减轻,术后1个月时较术后1周明显减轻,3个月与术前无差异。FS-LASIK术后患者近距离工作时调节需求增加,视觉质量下降近距离工作疲劳与术后调节状态改变有关。
二、视疲劳358例屈光状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疲劳358例屈光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重视角膜屈光手术后调节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节幅度 |
(一)调节与调节幅度的概念 |
(二)近视眼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与角膜屈光手术后调节功能的差异 |
(三)角膜屈光手术后调节功能改变的原因 |
1. 屈光度的影响: |
2. 负压环的影响: |
3. 调节训练的影响: |
二、正负相对调节 |
(一)正负相对调节的概念 |
(二)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正负相对调节的改变 |
三、调节灵敏度 |
(一)调节灵敏度的概念 |
(二)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调节灵敏度的改变 |
四、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 |
(一)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的概念 |
(二)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调节反应和调节滞后的改变 |
五、调节近点、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 |
(一)调节近点、调节性集合与AC/A比值的概念 |
(二)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调节近点、调节性集合与AC/A比值的改变 |
六、视疲劳 |
(一)视疲劳的概念 |
(二)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出现视疲劳的原因 |
(三)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视疲劳的特点 |
七、单眼视 |
(一)单眼视的意义 |
(二)获得单眼视的方法 |
八、调节功能改善和重建的方法 |
(一)电刺激疗法 |
(二)药物疗法 |
九、角膜屈光手术设计、训练及用药的新策略 |
(一)个性化设计 |
(二)调节功能训练 |
(三)药物辅助治疗 |
(四)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 |
(2)禅揉推拿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推拿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系统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禅揉推拿法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
3.2 治疗后数据分析 |
3.3 疗效评价 |
4 讨论 |
4.1 中医与近视 |
4.2 西医与近视 |
4.3 禅揉推拿法与传统推拿 |
4.4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推拿防治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研究评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
1.1.3 检查项目及方法 |
1.1.4 研究方法 |
1.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1.2.2 两组患者配戴眼镜前各参数比较 |
1.2.3 两组患者配戴眼镜前后的各时间点参数比较 |
1.2.4 两组患者配镜前与戴镜后1年各参数差值比较 |
1.2.5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3.1 近视流行概述 |
1.3.2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效果 |
1.3.3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青少年近视的形成及控制效果的研究进展 |
2.1 近视的流行病学 |
2.2 近视的发病原因 |
2.2.1 环境因素 |
2.2.2 饮食因素 |
2.2.3 遗传因素 |
2.3 近视的危害 |
2.4 近视的矫正方法 |
2.4.1 手术治疗 |
2.4.2 非手术治疗 |
2.5 角膜塑形镜在近视进展控制中的安全有效性 |
2.5.1 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评估 |
2.5.2 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角膜塑形镜近视矫正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视疲劳患者近视力受损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视疲劳病因和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医学院校新生眼部屈光度与生物学参数特点及其变化特征分析-2年随访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医学新生屈光状态及眼部生物参数变化特征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地点 |
1.1.2 研究对象 |
1.1.3 检查人员的组成与培训 |
1.1.4 实验所用仪器 |
1.1.5 实验流程 |
1.1.6 统计方法与相关定义 |
1.2 结果 |
1.2.1 首次横断面调查结果 |
1.2.2 随访观察结果变化 |
1.2.3 眼部生物测量参数变化与屈光度的相关性 |
1.3 讨论 |
1.3.1 屈光度与患病率 |
1.3.2 眼部生物测量参数 |
1.4 小结 |
二、影响医学生眼部屈光变化的相关因素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流程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屈光度与眼部生物测量参数变化 |
2.2.2 医学生屈光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
2.3 讨论 |
2.3.1 生活习惯与眼部屈光变化 |
2.3.2 影响眼部屈光变化的其他因素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全球近视患病率及其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屈光参差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视功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近视患者集合与调节功能临床分析及SMILE手术后其变化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近视患者调节与集合功能觉异常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1.2.1 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分析 |
1.2.2 不同屈光度组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分布 |
1.2.3 不同视疲劳症状组集合与调节功能异常分布及各参数比较 |
1.2.4 双眼视及调节功能各参数与视疲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后集合与调节功能变化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术后一般情况 |
2.2.2 术后不同时间点集合功能变化 |
2.2.3 术后不同时间点调节功能的变化 |
2.2.4 术后不同时间点 AC/A 的变化 |
2.2.5 术后不同时间点视疲劳问卷值的变化 |
2.2.6 视疲劳的相关性研究 |
2.3 讨论 |
2.3.1 SMILE手术后集合功能的变化特点 |
2.3.2 SMILE手术后调节功能的变化特点 |
2.3.3 SMILE手术后AC/A的变化特点 |
2.3.4 SMILE手术后视疲劳相关研究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及调节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屈光相关性视疲劳的中西医治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屈光相关性视疲劳的西医诊疗 |
1.1 屈光手术后 |
1.2 间歇性外斜视 |
1.3 调节异常 |
2 屈光相关性视疲劳的中医诊疗 |
2.1 中医治疗的切入点 |
2.2 病证结合论治屈光相关性视疲劳 |
2.3 验案举例 |
(10)FS-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变化与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视疲劳358例屈光状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视角膜屈光手术后调节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J]. 李仕明,何曦,翟长斌.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05)
- [2]禅揉推拿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评价[D]. 章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D]. 李兰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视疲劳患者近视力受损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D]. 王志玲.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医学院校新生眼部屈光度与生物学参数特点及其变化特征分析-2年随访观察[D]. 金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及调节功能变化研究进展[J]. 陈晓琴,王雁.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03)
- [7]屈光参差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变化的研究[D]. 张荣.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1)
- [8]近视患者集合与调节功能临床分析及SMILE手术后其变化特点的研究[D]. 陈晓琴.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9]屈光相关性视疲劳的中西医治法探讨[J]. 王小兵,盛倩,马芙蓉,庄曾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6(02)
- [10]FS-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变化与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的研究[J]. 廖晓捷,鲍锡柳.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