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机构主导土地配置 高地价成楼市“火山”(论文文献综述)
郑昊[1](2018)在《土地要素、信贷与房地产:金融周期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周期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的研究开始得到学界的重视,金融危机的爆发机制和各国所采取的超宽松政策都超出了主流经济理论的解释范畴,不管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还是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都要求将金融因素融入到宏观经济周期理论中去。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上涨是金融周期过程的主要推动力量(Borio,2012)。信贷扩张带来的是购买力和生产力,通过信贷提供的资金使得投资和生产延续。一笔优质的信贷可以通过其创造的利润得以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信贷不能依靠其自身创造的利润得以偿还,需要借新还旧,信贷质量就会下降并带来债务问题。信贷扩张往往与抵押资产的价格密切相关,如果企业无法获得新增信贷以偿还债务,债务人不得不大规模抛售资产以偿还债务,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而资产价格的暴跌往往是金融危机的标志。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Minsky,1982、1986)分析了融资结构变化导致的金融不稳定性,揭示了信贷扩张的动力由利润的创造与积累转向依赖抵押资产价格上涨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融资结构趋于脆弱,金融体系风险上升,并最终可能导致危机爆发。由于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方式,使得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尤其是在政府垄断土地供给的条件下,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有着密切联系,两者是我国金融周期演化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主要抵押资产,通过土地财政、土地金融获取了强大的财力以发展地方经济,这一模式通过垄断土地供给,控制土地价格以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这一方面使地方政府获得了充足而低廉的信贷资源以发展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也导致土地、房地产价格过高和信贷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大量向房地产业、金融业集中,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衡,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出等问题。本文综合了以明斯基为代表的金融周期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分析、数理建模和实证计量等研究方法,说明了中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和政府部门主导的信贷扩张推动了中国的金融周期,在形成中国经济繁荣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金融不稳定,当金融周期进入下行阶段时,资产价格过高和信贷导致的债务问题将会集中爆发,从而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通过数理模型,本文推导了一个拥有抵押资产价格控制能力的部门如果通过抬高资产价格不断获得信贷资源,从而造成融资结构失衡,金融风险加大的过程,而货币当局的利率调控虽然缓解了风险,但实际上导致了风险的延后和累积。本文通过带通滤波分析了中国短周期和中周期的私人部门信贷、政府部门信贷、房产价格、土地价格和股票价格,将这些变量合成为金融周期指标,并分析了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有与其它国家类似的之处,又呈现出自身特点,其中政府部门信贷和土地价格发挥了更多的作用。最后,本文认为信贷与资产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应当是市场参与者基于自身预期的自发行为结果,过度地政府干预和平滑波动的措施不仅无益于稳定这种波动,反而导致风险的积累和扩大,相反,需要让市场自身来认知和承担风险,从而理顺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张旭鹏[2](2017)在《基于宪法规范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土地问题不仅在中国历史的朝代更迭过程中是一个主要问题,其在中国当代经济改革和转轨过程中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当下中国源自土地领域的矛盾和冲突广泛存在,由此也导致了各种社会关系的紧张。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发轫于土地产权权属性质的改革,1982年宪法在“一夜”之间宣布“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尽管这一规定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但是却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财产价值的彰显,城市公有制地权结构安排逐渐陷入困境,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所有这些迹象表明,加快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基于这种现实背景,本论文将总体目标设定为:综合运用土地资源学、制度经济学、法律解释学、宪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从社会科学分析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并进行理论反思,以期为快速城市化过程背景下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在具体的研究中,本文以城市土地产权制度为逻辑分析主线,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进行考察,在此过程中分析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回顾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差异,同时对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和变迁模式进行阐述;其次,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一宪法条款进行解读。这一部分将从我国历部宪法对土地所有制规定的历史演变出发,对我国现行宪法第10条“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合法性进行分析,同时对现阶段学界关于这一条款的规范解释进行阐述及检讨;再次,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地权关系变化以及城市二元地权格局的法律困境进行探讨,这一部分重点对城市化过程中“入城”集体土地产权变革的理论逻辑和制度选择进行系统论述;再其次,在对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和法律规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困境为切入点,研究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分析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权利冲突和结构缺陷,指出现有的“两权分立”的产权结构难以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紧接着论文对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绩效进行了分析,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绩效评价理论,建立起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绩效分析框架,通过对宏观数据的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后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绩效;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系统探索了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重点对城市土地产权制度选择与变迁的约束条件、改革逻辑、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单项的国有化过程,最终形成了城市土地所有权为基本权层,使用权、抵押权和租赁权等为运作权层的城市土地产权结构;(2)1982年宪法制定时“有意的制度模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城市建成区的地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对于城市新建区的土地权利也有着显着影响;(3)现阶段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政府所设定的目标,但是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4)城市土地产权制度选择与变迁的前提条件是坚持城市土地的公有性质,其变革的基本逻辑就是在承认原有所有权资格的前提下,释放权能,以有效的产权制度将实际的权能赋予具体的权利主体,改革的价值取向在于坚持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刘妹荣[3](2014)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房地产现状分析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影响其价格变动的因素及调控政策的研究一直是热点话题。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作为全国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核心示范区,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承担着国家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道路的重任,对该区域房地产市场进行研究探索,对影响该区域房地产市场因素研究,从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使该区域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长沙大河西先导区2013年房地产市场用地成交现状、新建商品房预售情况、新建商品房网签情况、新建商品房成交备案情况、新建商品房网签均价、新建商品房成交备案均价、新建商品房供销的总体进行分析,对该区域购房者年龄、购房者来源地、购房者的户型偏好、付款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且对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范围内2013年二手房市场交易情况,二手房挂牌租金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各指标变化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土地供应量充足但土地价格过高且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新建商品房供销整体基本保持平衡,供给充足;二手房交易市场相对冷淡,二手房存量较大,空置率较高,二手房交易市场有待完善;该区域房价上涨幅度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幅度;租售比远高于国际衡量标准,表明该区域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2、影响该区域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因素包括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一般因素:土地成本的增长,土地成本的增加导致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增加,开发商不得不提高商品房的价格从而保持利润的平衡;建安成本的增加,建安成本包括建筑和安装成本,由于建材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房价上涨;购房者的需求影响房价的上涨,没有购房者的需求就没有房地产的市场,购房者需求中又包括刚性需求跟投资性需求,刚需族是购房的主体,其次是投资性需求。特殊因素包括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完善的交通格局、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引进高端的项目等。3、调控原理包括一般调控与特殊调控,一般调控包括提出调控应确立房价调控总体思路、加强土地出让管理规范土地价格、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量、加大政策调控、完善二手房交易市场等措施。特殊调控包括:走“跨江发展”的新思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李昕诺[4](2012)在《我国当前房地产项目成本构成与商品房价格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房地产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既与我国市场经济紧密相连,又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来房地产价格飙升,国家也明显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试图使房地产价格趋于正常水平,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国家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未起到预期的效果,房价只升不降,为此房价上涨的促使因素受到各界的关注。目前,社会普遍关注一个问题:房地产价格是否已经严重偏离房地产成本?社会各界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述,结论都有很大差异,而且出现对立局面。本文从内部因素出发,通过剖析研究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成本的构成及其合理性,以及商品房价格与成本的相关性,力图寻找房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从成本及房地产项目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入手,奠定研究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了商品房开发成本的构成及其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建筑成本在房价中的作用,运用数据模型验证商品房价格、土地价格及建材价格的相关性及其中的因果关系,再从房地产定价方法入手分析不同定价法下的住宅价格的差异,进一步论证商品房价格不断上涨并不能归因于建造成本;最后,找出影响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并运用归纳总结法列出一系列问题,总结出其中的原因。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演绎,总结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从会计学角度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又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说明理论研究成果如何运用于会计实践。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邵明[5](2011)在《中国住宅市场非理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是一种稀缺资源,更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基本的生活资料。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关乎民生大事。古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成为名句,流传千古,也正是因为对应了劳苦大众的心声。使“居者有其屋”也是我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之一,房地产的发展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都是民生大事。我国房地产市场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甚至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无疑,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提升了GDP,但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否延续了其最本质的功能——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否同步于人们基本需求?房地产市场目前的繁荣是否是理性的?伴随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的属性也在随之变化。房地产的资产属性和投资属性越来越明显,房地产业逐渐成为除金融部门以外的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虚拟资产的研究自然离不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本文第二章,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过程及国内外学者是如何将行为金融学引入房地产的研究中的,同时也对虚拟经济理论进行了适度的介绍和评述。本文的第三章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整体的市场分析。从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长幅度与社会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的差异、住房供应结构的不合理、房价与居民支付能力的对比等方面论证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的市场繁荣为非理性的。同时,从实证的角度以存量——流量模型为基础,建立房价的相关关系模型。用我国1998——2009年的相关市场数据,研究我国房价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房地产开发成本及上期房价的相关关系,并得出相关结论: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的繁荣是非理性的,至少是理性效用不明显的。我国房地产市场既然是非理性的,那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又是怎么产生影响的?各个市场参与主体又有什么样的非理性行为?本文第四章,正是从房地产市场各个参与主体(需求者、开发企业)着手,分析了他们在市场中不同因素、心态下的行为表现。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土地购置、产品开发供应、企业融资等方面存在非理性行为,有明显的投资冲动,而缺乏相应的理性风险认知。房地产市场需求者更容易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在决策中很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价格锚定、过度反应、羊群效应等非理性行为。本文第五章主要分析了政府行为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作用。在我国作为资源掌控者的政府部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更有决定性作用。政府行为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外部冲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由于利益点不同,存在着博弈行为,最终呈现中央政府监管和地方政府违规的博弈局面。地方政府处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待和管理房地产市场。由于财政体制问题及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保持有限理性的合作。对房地产各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进行过深度剖析后,就应“对症下药”,寻找相应的治理对策。本文第六章正是从房地产需求者、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角度,根据各自特征、市场地位等给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对房地产市场理性化的推动有些许帮助。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房地产最新呈现的特性——虚拟资产特性为前提,将行为金融学理论与房地产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相结合,并用房地产市场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实证,分析各个市场参与主体在各个环节的非理性表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相关学者在研究房地产市场时,能更多的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待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市场主体的行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非理性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对房地产市场仍会有很重要的影响。未来房地产市场研究中,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引入心理学数据或许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研究的新的方向。
邹爱华[6](2011)在《土地征收中的被征收人权利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命题是“加强土地征收中的被征收人权利保护要求土地征收权去商业化”。为了论证该命题,本文在总体上采用了递进式的逻辑框架。首先分析了被征收人需要保护的权利种类;然后在介绍被征收人权利保护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简要地分析了被征收人权利保护上的进展,详细地分析了被征收人权利保护上的不足;接着提出并论证了被征收人权利保护不足的根源在于土地征收权的商业化;进而提出并论证了土地征收权去商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分析了土地征收权去商业化后加强被征收人权利保护的具体制度完善对策。当前学者对导致被征收人补偿权保护不足的原因有争议,存在着产权说、市场说、程序说和政府单方定价说。事实上,当前学者所认为的原因都是导致被征收人补偿权保护不足的直接原因之一,这些原因之间并不是相互冲突的关系,而且这些原因并不是导致被征收人权利保护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深层次原因在于土地征收权的商业化。所谓土地征收权商业化是指土地征收申请人在运用土地征收权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的现象,在我国当前,体现为地方政府低价征地高价卖地,可以获得巨额的土地增值收益。为了实现土地征收权的商业化运作,就需要产权不清,保护不足,就不能让农村集体土地自由流转,形成市场价格,按照市场价格给予补偿,也不能规定完善的程序责任,捆住地方政府的手脚,妨碍其运用土地征收权,当然就会出现大量的程序违法现象。土地征收权的商业化不仅是被征收人补偿权保护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被征收人其他权利保护不足的原因。土地征收权商业化是快速发展的压力和建设资金缺乏相结合的产物。土地征收权商业化有其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国家缺乏土地财产权保护意识,为国家制定低价征收农民土地的政策提供了思想基础,农民缺乏土地财产权保护意识则为国家贯彻实施该政策提供了思想基础。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的联结为土地征收权商业化提供了社会基础。不过,为了加强被征收人的权利保护,土地征收权应当去商业化。土地征收权去商业化就意味着土地征收申请人必需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市场价值给予补偿,不能通过运用土地征收权谋取经济利益,更不能通过低价征地高价卖地的方式谋取利润,而只能在市场失灵的时候,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运用土地征收权强制性地配置土地资源。土地征收权的公共性、尊重财产性和资源配置性要求土地征收权去商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纠纷和推动中国城镇化的需要也要求土地征收权去商业化。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财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国家可以筹集土地征收权去商业化后所需的建设资金为土地征收权去商业化提供了基础。土地征收权去商业化后,土地征收法的价值取向应当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尽可能地保护被征收人的权利。为此,需要完善我国的土地征收法中的权利保护制度,应当做到充分地保护被征收人的知情权、完整地保护被征收人的参与权,恰当地保护被征收人的处分权,公正地保护被征收人的补偿权和有效地保护被征收人的救济权。
李天祥[7](2011)在《房地产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研究》文中指出自住房体制改革以来,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很多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房地产业利益主体利益分配扭曲失衡的表现。本文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和经典的供求理论寻找导致利益分配失衡的根本原因,找到纠正利益分配失衡的方法和实现利益均衡的途径。首先,通过对房地产业相关利益主体个体行为的分析及综合分析发现,导致这一系列的原因的根源在于政府住房政策安排及实施上——放纵房地产投机行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不力。其次,利用投入产出分析证明房地产的关联性和带动性很弱,通过Solow模型证明对土地的依赖导致房地产业难以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也将因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的衰落而受到冲击;将财富效应模型化的分析证明高房价使财富由无房者向有房者集聚,加大收入分配差距,抑制消费,不利于国民经济增长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高房价使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居住权得不到有效地保障,有悖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再次,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对导致利益分配扭曲的根本原因的分析,给出了利益均衡的实现机制,最后构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利益均衡实施方案,尝试解决保障性住房资金不足的问题,并对模型进行的模拟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严法善,刘杰[8](2010)在《中国高房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基于经济、制度、心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房地产业在实现市场化之后,正越来越体现出它在经济体制中的支柱性地位。同时,伴随着近年来房产
褚颖[9](2010)在《长春市城市地价分类管理》文中认为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在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显现出来。城市土地市场价格反映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状况,也是反映整个宏观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指标。如何完善市场形成土地价格的机制,充分发挥地价的杠杆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地运用地价杠杆来调控土地市场,保障土地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地价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地价体系和地价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长春市城市地价进行整理,以此为例,对城市地价管理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基于城市土地市场是国家垄断为主的一级市场与自由竞争的二级市场并存的二元结构,提出城市地价分类管理对策。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寻求加强城市地价管理的模式,初步构建分类管理的新的城市地价体系。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分析城市地价管理的背景和意义,总结国内外地价管理的研究动态,并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地价研究的基础理论,阐述地价研究的基础理论,明确城市地价研究应依据的基础原理和准则。第三章,长春市城市土地价格现状。以2009年数据为依据,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个方面,表述长春市城市土地价格现状。第四章,长春市城市土地价格时空变化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对长春市城市土地价格变化进行整理,在对相关数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影响和导致城市土地价格变化的原因。第五章,长春市城市地价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长春市地价管理存在问题,探索城市土地二级市场的分类管理对策。
毛晓敏[10](2008)在《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对杭州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1998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住房市场化后,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极大带动和促进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杭州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供给结构不合理、房价涨幅过大等涉及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在市场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层出不穷,但是调控效果不佳。上地作为房地产业发展的源头,一直是宏观调控有效工具,在我国土地一级开发市场由政府垄断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影响土地出让方式、土地供应总量、供应结构直接影响房地产的供给数量和供给结构,最终导致房价变化。本文以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与住宅价格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解释土地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效应为目的,运用了经济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从土地出让方式、土地供应量、土地供应结构、心理预期等角度来探求土地政策对杭州市房价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目前对土地政策与具体城市房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按照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分析了土地政策在房价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为研究房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国内外有关该选题的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对有关概念进行解释、界定,用经济理论分析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关系、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阐述了土地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按照土地政策影响地价、房屋供给等中间变量,中间变量再影响房价变化的逻辑阐述土地政策对房价的传导路径与影响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土地政策对杭州房价的影响。第三章得出土地出让方式改变会引起地价变化;土地供应量通过住房供给影响房价不明显,而对地价变化有显着作用;土地供应结构变化形成更合理的价格体系;土地政策下心理预期对房价有显着作用等结论。第四章为实证研究篇,土地政策的影响效果从土地供应的角度可以量化到几个中间变量,通过中间变量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土地政策的施行效果。第五章总结前文提出结论,提出建议并对研究不足及创新之处进行说明。
二、行政机构主导土地配置 高地价成楼市“火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政机构主导土地配置 高地价成楼市“火山”(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要素、信贷与房地产:金融周期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六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架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信贷与房地产的关系 |
第二节 土地财政与信贷的关系 |
第三节 土地要素和房地产的关系 |
第四节 金融周期与信贷、房地产相关理论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金融不稳定假说 |
第二节 银行、房地产与金融周期 |
第三节 土地与金融周期 |
第四章 数理模型分析 |
第一节 基于抵押资产与信贷关系的数理模型 |
第二节 抵押资产与信贷扩张的IS-LM模型分析 |
第五章 中国金融周期的计量分析 |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处理 |
第三节 各金融周期变量的滤波分析 |
第四节 金融周期指标的合成 |
第五节 各金融周期变量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
第六节 金融危机前后金融周期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和致谢 |
(2)基于宪法规范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现有文献述评 |
1.3 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 |
2 分析基础:制度及产权制度的理论分析 |
2.1 产权理论 |
2.2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历史展现: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回顾与评价 |
3.1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 |
3.2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回顾 |
3.3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源流爬梳:“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
4.1 宪法关于城市土地所有权制度规定的历史考察 |
4.2 “八二宪法”关于城市土地收归国有的争论 |
4.3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现有解释及检讨 |
4.4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对既存城市建成区土地权利义务的实际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产权分化:城市化、城市二元地权格局与宪法难题 |
5.1 城市化及城市二元地权格局的形成 |
5.2 城市二元地权格局的法律困境 |
5.3 “入城”集体土地产权变革的理论逻辑与制度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制度困境: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反思 |
6.1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权利冲突 |
6.2 城市土地产权体系的结构缺陷 |
6.3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均衡的动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绩效评价: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绩效分析 |
7.1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
7.2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绩效评价I:政府管理绩效 |
7.3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绩效评价II:经济绩效 |
7.4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绩效评价III:社会福利绩效 |
7.5 本章小结 |
8 制度创新: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8.1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选择与变迁的约束条件 |
8.2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逻辑 |
8.3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
8.4 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总结与展望 |
9.1 主要的研究结论 |
9.2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和不足 |
9.3 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房地产现状分析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研究 |
1.5.2 国内相关研究 |
1.5.3 评价指标介绍及理论基础 |
第二章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房价现状分析 |
2.1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概况 |
2.2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房地产用地成交现状 |
2.2.1 土地挂牌成交情况 |
2.2.2 土地协议出让情况 |
2.2.3 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情况 |
2.2.4 土地开竣工情况 |
2.3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房地产市场现状 |
2.3.1 新建商品房预售情况 |
2.3.2 新建商品房网签情况 |
2.3.3 新建商品房成交备案情况 |
2.3.4 新建商品房网签均价 |
2.3.5 新建商品房备案均价 |
2.3.6 新建商品房供销总体分析 |
2.3.7 二手房市场情况 |
2.3.8 房产一二级市场交易对比分析 |
2.3.9 二手房挂牌租金情况 |
2.3.10 购房者特征 |
2.3.11 购房者来源地分析 |
2.4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房价收入比分析 |
2.5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房价的租售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房价影响因素探析 |
3.1 影响房价因素分析 |
3.2 一般因素 |
3.2.1 土地成本影响商品房价格 |
3.2.2 购房者需求影响商品房价格 |
3.2.3 建安成本推动房价上涨 |
3.3 特殊因素 |
3.3.1 完善的交通格局 |
3.3.2 优美的生态环境 |
3.3.3 重大项目的引进 |
3.3.4 高效管理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房价调控目标及调控措施 |
4.1 调控目标 |
4.2 调控原理 |
4.3 一般调控措施 |
4.3.1 确立房价的总体思路 |
4.3.2 加强土地出让管理 |
4.3.3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量 |
4.3.4 加大政策调控力度 |
4.3.5 完善二手房交易市场 |
4.4 特殊调控措施 |
4.4.1 走跨江发展新思路 |
4.4.2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4.4.3 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
4.4.4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当前房地产项目成本构成与商品房价格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1 房地产价格研究回顾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2 房地产开发成本研究回顾 |
2.2.1 国外研究回顾 |
2.2.2 国内研究概况 |
2.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
3 房地产价格与成本控制理论分析 |
3.1 房地产价格理论分析 |
3.1.1 地租与地价理论 |
3.1.2 区位理论 |
3.1.3 供求理论 |
3.1.4 房地产业扩大再生产理论 |
3.2 项目成本控制理论 |
3.2.1 项目与工程建设项目 |
3.2.2 成本的基本概念及理解 |
3.2.3 项目成本控制理论 |
3.2.4 房地产项目质量、进度、成本管理的协同关系 |
4 房地产成本因素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 |
4.1 房地产项目成本构成及比例合理性分析 |
4.1.1 房地产项目成本构成 |
4.1.2 房地产项目成本构成比例合理性分析 |
4.1.3 CY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分析 |
4.2 成本与商品房价格相关性 |
4.2.1 商品房价格构成 |
4.2.2 房地产定价方法 |
4.2.3 不同定价法下的该项目商品房价格 |
4.2.4 项目成本与商品房价格相关性分析 |
4.3 计量分析 |
4.4 成本对商品房价格变化敏感性分析 |
4.4.1 各构成要素的基准参数确定 |
4.4.2 商品房价格敏感性分析 |
4.5 小结 |
5 我国商品房价格调控政策及存在问题分析 |
5.1 我国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效果分析 |
5.2 我国房地产政策存在的问题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中国住宅市场非理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理论文献综述 |
2.1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文献评述 |
2.2 虚拟经济的理论综述 |
3 我国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分析 |
3.1 我国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特征 |
3.2 我国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实证研究 |
4 房地产市场供需的非理性因素研究 |
4.1 房地产的产品特性 |
4.2 房地产开发商的行为分析 |
4.2.1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购置行为分析 |
4.2.2 房地产开发企业非理性开发行为分析 |
4.2.3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行为分析 |
4.3 房地产市场需求者行为分析 |
4.3.1 过度自信 |
4.3.2 锚定和调整 |
4.3.3 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
4.3.4 羊群效应 |
5 房地产市场中政府的非理性行为研究 |
5.1 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外部冲击——政府行为 |
5.2 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动因 |
5.3 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行为 |
5.3.1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行为 |
5.3.2 地方政府的自利行为 |
5.3.3 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有限理性合作行为 |
6 我国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的相关治理对策 |
6.1 基于房地产市场供需角度的治理对策 |
6.1.1 关于房地产市场消费者行为的对策建议 |
6.1.2 关于房地产市场开发商行为的对策建议 |
6.2 基于政府角度的治理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土地征收中的被征收人权利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范围的划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预期的创新和存在的缺陷 |
第一章 土地征收中需要保护的权利种类 |
第一节 实证法与自然法划分视角下的权利种类 |
一、实证法与自然法 |
二、法定权利与自然权利 |
三、我国土地征收中的法定权利与自然权利 |
第二节 法律部门视角下的权利种类 |
一、法律部门的界定 |
二、不同部门法中的权利 |
三、法律部门视角下的权利划分之利弊 |
第三节 活动领域视角下的权利种类 |
一、权利划分的活动领域视角 |
二、土地征收活动中不同阶段的权利 |
三、活动领域视角下的权利划分之优点和缺点 |
第四节 价值视角下的权利种类 |
一、价值视角下的权利划分 |
二、土地征收中的不同价值的权利种类 |
三、价值视角下的权利划分的可取之处和不足 |
第二章 土地征收中的权利保护评介 |
第一节 程序性权利的保护评介 |
一、知情权 |
二、参与权 |
第二节 实体性权利的保护评介 |
一、处分权 |
二、补偿权 |
第三节 救济权的保护评介 |
一、行政救济权 |
二、民事救济权 |
第三章 土地征收中的权利保护不足与征收权商业化 |
第一节 征收权商业化的界定 |
一、征收权商业化的含义 |
二、征收权商业化与征收权资本化的含义比较 |
第二节 征收权商业化的原因 |
一、快速发展的压力 |
二、建设资金的缺乏 |
第三节 征收权商业化的基础 |
一、土地财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乏 |
二、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的联结 |
第四节 征收权商业化的后果 |
一、程序性权利不周全 |
二、实体性权利不充实 |
三、救济权不完备和缺乏保障力 |
第四章 加强被征收人的权利保护与征收权去商业化 |
第一节 征收权的本质与征收权去商业化 |
一、征收权的本质 |
二、征收权的本质要求征收权去商业化 |
第二节 征收权去商业化的现实需要 |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
二、缩小贫富差距的需要 |
三、化解社会纠纷的需要 |
四、推动中国城镇化的需要 |
第三节 征收权去商业化的可行性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
二、农村土地财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 |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 |
四、国家可以筹集征收权去商业化后所需的建设资金 |
第五章 征收权去商业化后的被征收人权利保护制度完善对策 |
第一节 程序性权利的保护制度完善对策 |
一、充分地保护被征收人的知情权 |
二、完整地保护被征收人的参与权 |
第二节 实体性权利的保护制度完善对策 |
一、恰当地保护被征收人的处分权 |
二、公正地保护被征收人的补偿权 |
第三节 救济权的保护制度完善对策 |
一、合理地保护被征收人的行政救济权 |
二、还原被征收人的民事救济权 |
结论:前途光明的曲折之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房地产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与数据说明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实践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研究 |
1.4.2 对高房价产生原因的研究 |
1.4.3 利益分配及利益均衡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房地产业利益主体利益分配的理论分析 |
2.1 房地产业主要利益主体 |
2.2 房地产业的直接相关者利益行为理论 |
2.2.1 房地产开发商行为分析 |
2.2.2 购房者行为分析 |
2.2.3 商业银行行为分析 |
2.3 房地产业的间接相关者利益行为理论 |
2.3.1 中央政府行为分析 |
2.3.2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行为分析 |
2.3.3 其他相关中介组织的利益行为分析 |
2.4 各利益主体行为对房价影响的综合分析 |
2.4.1 各利益主体影响总评 |
2.4.2 影响房地产供给的主体行为 |
2.4.3 影响房地产需求的主体行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房地产业利益分配格局的关联性分析 |
3.1 与相关行业的关联性 |
3.2 与消费结构和收入格局的关联性 |
3.2.1 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国内外研究 |
3.2.2 与收入格局的关联性 |
3.2.3 与消费结构的关联性 |
3.3 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 |
3.3.1 Solow 增长模型视角分析 |
3.3.2 财富效应视角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房地产业利益均衡目标及其实现 |
4.1 房地产业利益均衡目标 |
4.2 房地产业利益均衡实现路径 |
4.2.1 增加住房有效供给 |
4.2.2 抑制住房投机需求 |
4.3 房地产业利益均衡实现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房地产市场利益均衡的实施方案设计 |
5.1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方案设计 |
5.1.1 高房价下的融资方案设计 |
5.1.2 融资方案的模拟检验 |
5.2 房地产商利益均衡的实施方案设计 |
5.3 房地产消费者利益均衡的实施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长春市城市地价分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我国地价管理的基本状况 |
1.3.1 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变革 |
1.3.2 地价的本质与内涵 |
1.3.3 地价管理的内涵 |
1.3.4 我国主要的地价管理制度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2 地价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马克思地租理论和土地价值论 |
2.2 土地区位理论 |
2.3 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理论 |
2.4 土地需求理论 |
2.5 经济周期理论 |
3 长春市的城市土地价格现状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区位 |
3.1.2 行政区划及人口 |
3.1.3 城市结构和城市建设 |
3.1.4 城市交通 |
3.1.5 城区用地情况 |
3.2 长春市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现状(2009 年度) |
3.2.1 一级市场 |
3.2.2 两级市场 |
3.2.3 两级市场关系分析 |
4 长春市城市土地价格变化 |
4.1 2000 年以来城市土地价格的变化 |
4.1.1 综合用地价格的变化 |
4.1.2 商业用地价格的变化 |
4.1.3 居住用地价格的变化 |
4.1.4 工业用地价格的变化 |
4.1.5 地价的综合变化 |
4.2 长春市城市土地价格的空间变化 |
4.2.1 长春市商业用地的空间变化 |
4.2.2 长春市居住用地的空间变化 |
4.2.3 长春市工业用地的空间变化 |
4.2.4 长春市城市地价的空间变化总体分析 |
5 长春市城市地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
5.1 长春市地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1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导致地价不断上涨和各项调控措施无法落实到位 |
5.1.2 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政府对商住用地“非饱和供应”政策导致供求关系不平衡,从而引发地价上涨 |
5.1.3 “价高者得地”的土地出让方式以及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助推地价上涨 |
5.1.4 假设开发法测定地价的方式导致地价房价互动上涨 |
5.1.5 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更新不够及时 |
5.2 管理对策 |
5.2.1 一级市场管理对策 |
5.2.2 二级市场管理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对杭州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提出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理论研究综述 |
一、住宅价格形成机制理论 |
二、我国政府调控住宅价格的研究 |
三、土地政策调控住宅价格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土地政策调控房价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土地政策与房地产相关概念 |
一、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概念 |
二、土地供应体系 |
三、住宅增量市场 |
第二节 增量市场住宅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
一、住宅增量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
二、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
三、房地产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
第三章 土地政策对杭州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土地政策调控房价的机制分析 |
一、土地政策价格传导机制 |
二、土地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机理 |
第二节 土地出让方式对杭州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 |
一、杭州“招拍挂”制度的发展 |
二、“招拍挂”实施对房价的影响效应 |
第三节 土地供应政策对杭州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 |
一、土地供应量对杭州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
二、土地供应结构对杭州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初步回归模型建立 |
一、初步回归模型检验 |
二、初步回归模型分析 |
第二节 修正回归模型 |
一、回归模型的修正检验 |
二、修正回归模型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行政机构主导土地配置 高地价成楼市“火山”(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要素、信贷与房地产:金融周期的视角[D]. 郑昊.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 [2]基于宪法规范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D]. 张旭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
- [3]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房地产现状分析及调控研究[D]. 刘妹荣.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4]我国当前房地产项目成本构成与商品房价格相关性研究[D]. 李昕诺. 兰州商学院, 2012(03)
- [5]中国住宅市场非理性因素研究[D]. 邵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6]土地征收中的被征收人权利保护研究[D]. 邹爱华.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7]房地产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研究[D]. 李天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
- [8]中国高房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基于经济、制度、心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A]. 严法善,刘杰. 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 2010
- [9]长春市城市地价分类管理[D]. 褚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10]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对杭州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D]. 毛晓敏. 浙江工商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