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与母体免疫及自身免疫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欢,陈雨霏,陈筱青[1](2021)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新生儿是人类迈向独立生存的初始阶段,需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难关,如感染关,但作为主力军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防御薄弱、抵抗力不足,易罹患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病毒性脑炎、新生儿肠道病毒性心肌炎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存质量,严重者会影响患儿预后,增加家庭负担;同时,新生儿体内从母体血液中获得的还未代谢完成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会造成新生儿的免疫损伤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红斑狼疮、新生儿血色素沉着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等,母源性免疫性疾病部分会随着抗体的代谢完全而缓解,但过渡阶段仍会提升新生儿死亡率。另外,还有一类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的疾病如川崎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自身免疫性水疱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僵人综合征等,虽新生儿群体不是其好发人群,但也会偶现其中一种或几种疾病,影响患儿生命。这三大类疾病均可通过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辅助治疗获得有益的效果。此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制剂具有某些病原体的抗体活性,对免疫接种具有一定影响。故本文就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应用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
王孝勇[2](2021)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小板输注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刘艳[3](2021)在《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10年前后SGA及LGA相对于AGA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变化原因,从而针对性防范孕母早产风险,避免早产发生及改善早产儿预后,即进行早产预测,早期处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和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所有住院早产儿且孕母及患儿病历资料完整且真实可信者,对以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患儿姓名、住院号、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学历、居住环境、工作情况。2、危险因素分类:(1)孕母的产前一般情况:孕母年龄、受孕方式、流产史、死产史、死胎史、早产史、不良生活习惯、不规律产检等情况。(2)孕母合并症及并发症:子宫畸形、瘢痕子宫、宫颈短、宫颈机能不全、孕期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妊娠贫血、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低蛋白血症及Hellp综合征、生殖系统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牙周病、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肾脏病、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抑郁症等)、妊娠合并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等)、妊娠合并性疾病(梅毒、艾滋病等)等。(3)胎儿因素:胎儿性别、胎位异常、多胎妊娠、胎儿畸形、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4)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胎膜早破,胎盘结构及功能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剖等),脐带结构及功能异常(脐带绕颈、脐带短和脱垂等),羊水量及性状异常(羊水过少、羊水过多,羊水粪染等),不明原因早产。分组情况:1.根据研究对象年份分为2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份住院早产儿为A组,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住院早产儿为B组。2.(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2)AGA组:出生体重位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和第90百分位之间;(3)LGA组:出生体重高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根据胎龄分组1)极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妊娠小于28周;2)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28--31+6周;3)中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2--33+6周;4)晚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4--36+6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AGA组做对照,分别对SGA及LGA组早产儿组间危险因素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GA及LGA组早产儿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做10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发病率10年前30.4%(2244/7371),10年后发病率32.3%(2868/8870),10年前后早产儿发病率增加,经卡方检验得P=0.0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早产儿10年前后的一般分布情况上:性别:A组男性比例62.0%,B组男性比例54.7%,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方式:A组剖宫产发生率58.6%,B组为71.5%,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胎龄:A组和B组的极早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1.6%,1.2%,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组构成比分别为19.2%和15.7%,经卡方检验P=0.003,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25.8%和19.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53.4%和63.9%,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A组和B组<10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3%和0.9%,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1000g-1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4.2%和11.8%,经卡方检验P=0.026,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500g-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64.2%和56.0%,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20.3%和31.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百分比范围上:A组及B组的SGA构成比分别为13.0%和9.7%,经卡方检验P=0.001,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AGA构成比分别为77.8%和84.2%,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LGA构成比分别为9.2%和6.1%,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A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高中及以下学历(73.6%)、妊娠高血压疾病(60.0%)、农村居住(56/6%)、男胎(52.8%)、城镇居住(43.4%);AGA:高中及以下学历(73.3%)、男胎(63.9%)、农村居住(55.6%)、城镇居住(44.4%)、女胎(36.1%);LGA:高中及以下学历(91.0%)、男胎(66.9%)、胎膜早破(57.2%)、农村居住(51.8%)、城市居住(48.2%),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喝酒(P=0.00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妊娠期肾脏病(P=0.001)、性别(P=0.001)、多胎妊娠(P=0.021)、胎膜早破(P=0.000)、不明原因早产(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35岁(P=0.029)、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32)、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P=0.000)、妊娠期甲状腺疾病(P=0.014)、多胎妊娠(P=0.013)、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0)、羊水过多(P=0.034)、羊水粪染(P=0.007)。4.在B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城镇居住(67.0%)、妊娠高血压疾病(61.9%)、高中及以下学历(58.6%)、男胎(51.6%)、女胎(48.4%);AGA:城市居住(64.0%)、高中及以下学历(62.7%)、男胎(54.3%)、女胎(45.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37.7%);LGA:高中及以下学历(78.5%)、男胎(65.2%)、城市居住(60.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55.6%)、妊娠期间的糖尿病(54.8%)。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死胎/死产史(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子宫畸形(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4)、HELLP综合征(P=0.010)、胎位异常(P=0.029)、胎儿畸形(P=0.019)、宫内窘迫(P=0.001)、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1)、脐带其他异常(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试管婴儿(P=0.000)、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00)、瘢痕子宫(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性别(P=0.013)、多胎妊娠(P=0.000)、羊水过多(P=0.000)。5.以AGA组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959),多胎妊娠(P=0.0062,OR=1.621)。10年后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脐带其它异常(P<0.0001,OR=6.5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290),胎儿畸形(P=0.0005,OR=3.317),宫内窘迫(P=0.0398,OR=1.619)。6.以AGA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6.833),前置胎盘(P<0.0001,OR=3.85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1,OR=3.318),胎膜早破(P<0.0001,OR=2.157)为LGA组早产儿独立危险因素。10年后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4.759)、羊水过多(P<0.0001,OR=4.422)、瘢痕子宫(P<0.0001,OR=4.29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38,OR=1.933)、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112,OR=1.637)、男胎(P=0.0152,OR=1.621)。结论:1.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现在的发病率较10年前增加。2.在10年前后的早产儿一般情况分布上,男胎比例较前下降,剖宫产的比例增加,晚期早产儿、AGA及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的比例均上升。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年前为SGA的首位高危因素,现为SGA的第三位高危因素,妊娠期的糖尿病始终是10年前后LGA早产儿的首位高危因素。4.宫内窘迫、胎儿畸形、脐带其它异常成为10年后SGA独立高危因素,其中脐带其它异常成为SGA首位高危因素。
祝淡抹[4](2021)在《妊娠期母体全血细胞检测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比较正常孕妇及子痫前期孕妇外周血中血细胞各项指标的差异,进行相关性临床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7.01.01-2020.12.31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分娩,健康的孕妇(66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同期符合子痫前期诊断标准,排除重度子痫前期的孕妇(117例)为实验组B,B组中分为早发型子痫前期B1组(42例)、晚发型子痫前期B2组(75例),同期符合重度子痫前期诊断标准的孕妇为C组(141例),C组中分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C1组(74例)及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C2组(67例),所有入组的孕妇均为单胎妊娠。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治疗前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测,收集血细胞分析中各项指标的结果,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等,采用SPSS22.0数据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各项指标与子痫前期是否存在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是否可以作为子痫前期诊断的预测指标,分析各组中不同母儿结局与并发症,探究各项指标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五组孕妇在年龄、分娩孕周、孕次、首次建卡产检的孕周、是否规律规范产检及户籍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时间较B组长,在组内比较中,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孕妇治疗时间均长于晚发型子痫前期的孕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C三组孕妇在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血尿素氮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小板参数的比较分析: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的均值在B、C两组中均高于A组孕妇,在B、C两组组内比较时,早发型子痫前期较晚发型子痫前期值高,且子痫前期病情越严重,值越高,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均值随子痫前期病情严重而下降,B、C两组中早发型子痫前期比晚发型子痫前期均值低;在A、B、C三组组间及B、C两组组内进行比较时,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比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炎性指标的比较分析: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平均值在B、C两组中均高于A组孕妇,且随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在B、C两组组内比较时,早发型子痫前期较晚发型子痫前期升高,而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则在A、B、C三组组间比较中呈下降趋势,B、C两组组内进行比较时,早发型子痫前期均值较低;在A、B、C三组组间及B、C两组组内进行比较时,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5.其他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在B、C两组中均高于A组孕妇,且随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在B、C两组组内比较时,早发型子痫前期较晚发型子痫前期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如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红细胞比容在A、B、C三组组间及B、C两组组内进行比较时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绘制计算曲线下面积,平均血小板体积为0.630,血小板分布宽度为0.575,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为0.71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为0.681,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为0.6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为0.601,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的AUC值高于0.6,对子痫前期有一定诊断价值。7.A、B、C三组孕妇中出现的并发症均以产后出血最为多见,且随病情加重,发生的概率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孕妇经阴道分娩为主,B组及C组的孕妇以剖宫产分娩为主,且C组的剖宫产率高于B组。A、B、C三组的新生儿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发病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新生儿以低出生体重儿为主。8.在产妇并发症中,产后出血、胎盘粘连、HELLP综合征与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呈负相关,胎盘早剥与血小板分布宽度呈正相关。在新生儿并发症中,心肌损害与中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研究结论:1.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在子痫前期孕妇和健康孕妇中有明显不同,在早发型子痫前期及晚发型子痫前期中也有明显不同,均有统计学差异,表示其与子痫前期及其病情严重程度均相关,且与子痫前期的早发型及晚发型也相关。2.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对子痫前期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诊断意义,可将其运用于子痫前期的筛查及预测,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数与子痫前期母儿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在孕期需重点关注。而血常规是常规产检项目,花费不高,采集手段方便,便于在临床上使用,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且易于推广至基层医院。
赵斐[5](2021)在《妊娠晚期维生素D、血脂水平与HDP、PE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妊娠晚期孕妇维生素D、血脂水平与HDP、PE的关系。并分析其对HDP、PE的预测价值。初步探讨维生素D、血脂水平对不同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666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210例),妊娠期无合并症患者分别作为维生素D对照组(329例)、血脂对照组(127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基本临床资料以及维生素D、血脂水平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孕妇体内维生素D、血脂水平与HDP、PE发生的相关性。评价二者对HDP、PE的预测价值并获得理想截断值。将孕妇体内维生素D水平分为缺乏组(<20 ng/ml)、不足组(2030ng/ml)、充足组(≥30ng/ml),同时血脂按照中位数水平分为两组,分别比较维生素D、血脂各组间不同妊娠结局的关系。研究结果:1、HDP组、PE组内维生素D水平显着低于维生素D对照组(P<0.01)。HDP组、PE组内维生素D缺乏组所占比例最高,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升高,HDP和PE发病风险均降低(OR分别为:0.91、0.90;95%CI分别为:0.89-0.93、0.88-0.92)(P<0.01)。其中维生素D缺乏组发生HDP的风险是维生素充足组的9.19倍(95%CI:5.44-15.51)(P<0.01),发生PE的风险是维生素充足组的10.40倍(95%CI:5.76-18.79)(P<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水平对HDP、PE发生有较准确的预测价值。维生素D预测HDP的发生曲线下面积为0.75(95%CI:0.71-0.79),预测PE的发生曲线下面积0.77(95%CI:0.72-0.81)。4、维生素D水平与不同妊娠结局:维生素D缺乏组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最高,显着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充足组(P<0.05)。5、HDP组、PE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水平显着高于血脂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TG水平的增加,患有HDP、PE的风险随之增加(OR分别为:1.31、1.32;95%CI分别为:1.12-1.53;1.12-1.55)(P<0.01)。相反,随着HDL水平的增加,患有HDP的风险随之降低(OR分别为:0.42、0.36;95%CI分别为:0.23-0.78;0.19-0.70)(P<0.01)。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G、HDL对HDP、PE发生有较低的预测价值。TG预测HDP曲线下面积为0.58(95%CI:0.52-0.64),预测PE曲线下面积为0.58(95%CI:0.51-0.64)。HDL预测HDP曲线下面积为0.59(95%CI:0.53-0.65),预测PE曲线下面积为0.61(95%CI:0.54-0.67)。8、妊娠晚期孕妇体内TG与HDL水平在妊娠不同妊娠结局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1、妊娠晚期孕妇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HDP、PE发生有关,维生素D是HDP、PE发生的保护因素。妊娠期间适量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2、妊娠晚期维生素D水平对HDP、PE的发生有较准确的预测价值,提示我们要关注妊娠晚期孕妇的维生素D水平。3、维生素D缺乏的孕妇更容易发生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在临床上应提高警惕与关注,及时补充维生素D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4、妊娠晚期TG、HDL水平与HDP、PE发生有关。HDL是HDP、PE发生的保护因素,TG是HDP、PE发生的危险因素。关注孕期血脂的调控可能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5、妊娠晚期TG、HDL对HDP、PE发生的预测价值较低,但仍然不可忽视二者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
张丽婷[6](2021)在《PPROM患者外周血NLR对新生儿脓毒症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寻找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在与新生儿脓毒症相关的指标,探讨其预测新生儿脓毒症的价值及截断值,以指导尽早的新生儿干预,获得更好的新生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因PPROM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产科入院治疗的患者共269例。依据PPROM发生的孕周将其分为3个组,分别为1组(24-27+6周)、2组(28-31+6周)、3组(32-34+6周);依据分娩后新生儿是否诊断有脓毒症将以上3个组各自分为2个亚组:亚组A(新生儿脓毒症)、亚组B(新生儿无脓毒症);依据潜伏期时长,将以上3个组各自分为3个亚组,亚组a(2天)、亚组b(3-6天)、亚组c(≥7天)。在三组内分别比较A、B亚组间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明确相关指标与新生儿脓毒症之间的关系,确定可预测新生儿脓毒症的指标及其截断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该指标截断值在预测新生儿脓毒症中的表现。并分析不同孕周组内PPROM患者新生儿患脓毒症的比例与PPROM诊断孕周、潜伏期时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1.组1亚组间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均无差异;组2中亚组间孕妇年龄、BMI、发生PPROM的孕周、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1分钟Apgar评分≤5比例、5分钟Apgar评分≤7比例、需要新生儿复苏的比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3亚组间的分娩孕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三个组中,亚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实验室指标为NLR,亚组A的NLR均高于亚组B。根据ROC曲线判断NLR预测不同亚组间新生儿脓毒症的截断值分别为:组1:4.87(敏感性:69.23%,特异性:75.00%)、组2:5.31(敏感性:77.14%,特异性:57.78%)、组3:4.94(敏感性:85.71%,特异性:65.22%)。3.三个组组间相比,新生儿诊断为脓毒症的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ROM发生时的孕周越小,新生儿患脓毒症的风险越高。4.三个组组间相比,其分娩方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PPROM发生时的孕周越小,剖宫产分娩的比例越高。5.所有患者中,诊断有脓毒症的新生儿与无脓毒症的新生儿比较,1分钟Apgar评分≤5分、5分钟Apgar评分≤7分、需要新生儿复苏的比例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前者以上三个比例均高于后者。6.3个组的a、b、c亚组间各自比较,潜伏期延长并未导致新生儿诊断脓毒症的比例增加。结论PPROM患者外周血的NLR可作为一个预测新生儿脓毒症的指标。诊断有脓毒症的新生儿,其分娩后的Apgar评分较低,需要进行新生儿复苏的比例较高。PPROM患者中,其胎膜早破发生的孕周越小,新生儿确诊脓毒症及剖宫产分娩的比例越大,且较长的潜伏期并未增加新生儿患脓毒症的比例。
覃婷[7](2021)在《补肾养血法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肾养血法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19年01月至2020年04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仁爱医院妇科门诊符合肾虚血瘀型已确诊妊娠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纳入研究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补肾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治疗至妊娠12周,治疗后观察抗心磷脂抗体(ACA)转阴率、凝血指标(APTT、PT、TT、FIB、D-D)、血小板计数(PLT)、中医症候、B超下子宫动脉血流(PI、RI)及血HCG、P、E2变化。结果:(1)实验室指标:(1)凝血指标:两组在治疗后均可延长APTT、PT、TT时间,降低D-D、FIB水平,两组治疗后在D-D上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优于对照组;两组在APTT、PT、TT、FIB上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血小板计数: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HCG、P、E2变化:两组HCG、P、E2水平均能随孕周增长而提升,对于HCG:两组血HCG在孕6周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孕8时、孕10周分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优于对照组。对于P:两组血P在孕6周、孕8周、孕10周分别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E2:两组血E2在孕6周、孕8周、孕10周分别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ACA转阴率:治疗组转阴率83.33%;对照组转阴率60.0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合并其他抗体转阴率: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子宫动脉血流(PI、RI):两组经治疗后均可降低PI、RI水平,两组在PI、RI上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优于对照组。(3)阴道止血时间:两组经治疗后阴道止血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在阴道止血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4)中医临床疗效:(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经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优于对照组。(3)单项中医疗效:在腰酸胀痛、小腹疼痛或坠胀、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口干咽燥、小便黄、大便秘结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舌脉象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4)综合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经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优于对照组。(5)妊娠结局:治疗组早期流产率23.33%、晚期流产率20.00%、妊娠成功率56.67%,对照组早期流产率36.67%、晚期流产率26.67%、妊娠成功率36.67%,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6)随访分娩结局:治疗组未足月剖宫产率11.76%、未足月顺率17.65%、足月剖宫产率23.53%、足月顺产率47.06%,对照组未足月剖宫产率27.27%、未足月顺产率9.09%、足月剖宫产率36.36%、足月顺产率27.27%,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养血法协同西药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抗心磷脂抗体转阴,提升血清HCG、P、E2的增长,维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正常水平,改善子宫动脉血流灌注情况,降低流产率,从而有效提高保胎率。
孟一姊[8](2021)在《74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母胎结局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我院74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obstetr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OAPS)孕妇的临床资料,探究母胎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孕期母胎监测及临床医师指导该人群妊娠提供临床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74例OAPS孕妇,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产科收治的健康孕妇134例。按照OAPS的诊断标准将74例孕妇分为典型OAPS组26例和不典型OAPS(non-criteria OAPS,NOAPS)组48例。首先将OAPS组与健康组孕妇进行比较,包括生育史、一般实验室检查、胎儿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妊娠结局等。进一步对OAPS患者分析,根据不良妊娠结局是否发生,分析一般资料、孕期状况、抗磷脂抗体存在的影响,开展妊娠结局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74例OAPS孕妇妊娠年龄为23-42岁,孕次为1-7次,产次为0-2次,流产次数为0-6次。134例正常健康孕妇妊娠年龄为21-43岁,孕次为1-5次,产次为0-2次,流产次数为0-3次。OAPS组与健康组在年龄、BMI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孕次、产次、流产次数上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OAPS组与健康组间HB、TT、PT、PTA、FBG、D-Dim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LT、APT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8例研究对象中,有13例于孕中晚期出现不同类型的脐动脉血流异常。其中OAPS组9例(12.16%),健康组4例(2.99%)。比较两组间脐动脉血流异常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4例OAPS孕妇中,病程为0.17-8年,既往有血栓史3例,典型OAPS患者26例,继发性APS 4例,脐动脉血流异常9例,血小板减少10例,妊娠早期补体(C3、C4)下降8例,三种抗磷脂抗体中单一阳性36例(48.65%),双重和三重阳性分别为25例(33.78%)和13例(17.57%);所有OAPS患者妊娠期间均采用LDA或LDA联合LMWH治疗,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者最多,达到62例(83.78%)。5.74例OAPS组孕妇妊娠丢失9例(12.16%),包括自然流产2例(2.70%),治疗性流产2例(2.70%),死胎4例(5.41%),新生儿死亡1例(1.35%);活产65例(87.84%),包括早产11例(14.87%),足月产54例(72.97%)。134例健康组孕妇妊娠丢失5例(3.73%),包括自然流产1例(0.75%),治疗性流产2例(1.49%),死胎1例(0.75%),新生儿死亡1例(0.75%);活产129例(96.27%),包括早产8例(5.97%),足月产121例(90.30%)。两组间妊娠结局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OAPS组患者妊娠丢失及早产的比例均高于健康组。6.比较OAPS组与健康组活产儿在Apgar1分钟评分、产时出血量、转入新生儿科例数及分娩方式上的差异,结果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比较两组活产儿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发现OAPS组分娩孕周小于健康组,且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健康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母体并发症中,羊水过少7例,胎膜早破34例,妊娠期高血压6例,子痫/子痫前期22例,妊娠期糖尿病26例,胎盘早剥3例,HELLP综合征6例,血栓性疾病8例;胎儿并发症中,胎儿生长受限11例,胎儿宫内窘迫13例,新生儿窒息12例。OAPS组在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胎儿生长受限与健康孕妇妊娠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风险是健康妊娠母胎并发症风险的3.4、5.4、4.8倍。8.OAPS组65例活产儿中,低出生体重儿4例。健康组129例活产儿中,低出生体重儿0例。对比两组间低出生体重儿的差异,OAPS组足月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对74例OAPS孕妇不同种类的不良妊娠结局(妊娠丢失、早产、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及FGR)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2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脐动脉血流异常及抗磷脂抗体三重阳性为OAPS孕妇妊娠丢失的危险因素;补体下降为OAPS患者发生子痫/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与早产、血栓形成、胎儿生长受限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10.74例OAPS患者中,有32例发生母胎不良妊娠结局。回归分析显示,狼疮抗凝物阳性为OAPS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LA阳性的OAPS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对危险度为LA阴性的3.389倍(P<0.05)。11.不典型OAPS患者48例,典型OAPS患者26例。两组间血栓形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APS组孕妇妊娠时合并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的风险均显着高于健康组孕妇,并导致较高风险的妊娠丢失、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2.既往血栓及不良孕产史、胎儿脐动脉血流异常、抗磷脂抗体三重及狼疮抗凝物阳性、血小板及补体降低有助于识别尽管接受标准化治疗但仍容易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患者。3.所有OAPS患者在计划妊娠前均应进行孕前咨询及全面评估,适合妊娠者,孕期在产科、新生儿科和风湿科多学科协作下加强病情监测,分层管理,制定OAPS患者个体化的产前及产后的管理计划,以早期识别相关并发症,从而改善母儿结局。
何晓丹[9](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妊娠223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合并妊娠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和妇产科住院的所有SLE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Wilcoxon检验、c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判断该危险因素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54例SLE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31例不符合条件的病例,最终纳入216名患者的223例妊娠病例资料。SLE起病的平均年龄为23.82±4.89岁,本次入院患者平均年龄27.93±4.11岁。初产妇145例(65%),经产妇的平均分娩次数为1.31±0.56次。SLE病史最长为20年,平均病程在4.06±4.04年。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患者168例(75.3%),有过敏史者60例(26.9%),有流产史者84例(37.7%),有自身免疫病家族史者5例(2.2%)。在妊娠期出现疾病活动者130例(58.3%),主要为中度活动(SLEDAI=10~14分)。2.妊娠期初发SLE患者68例(30.5%),主要发生在妊娠早期和中期(72.0%),其发生中重度疾病活动及妊娠丢失的风险均显着高于非初发SLE的患者(P<0.001)。初发SLE患者疾病活动多发生在妊娠早期(P=0.043),多以出血症状为首发表现,而非初发SLE的患者疾病活动多发生在妊娠晚期(P<0.001),多以血压升高为首发表现。妊娠初发SLE患者更容易出现多器官系统受累,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尤其是重度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显着升高(P<0.05)。3.本研究中妊娠期SLE疾病活动者130例(58.3%),妊娠丢失者82例(36.7%),其中71例(86.6%)发生在SLE活动的患者中。与疾病稳定的SLE患者相比,SLE疾病活动者在妊娠中更容易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其妊娠丢失的发生率显着升高(P<0.01);此外,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发生率也显着升高,而新生儿身长、头围、Apgar评分均显着小于疾病稳定者(P<0.01)。4.妊娠期SLE疾病活动(OR=15.649,95%CI=5.854~18.272,P<0.001)、血小板减少(OR=3.680,95%CI=1.900~15.049,P=0.007)及使用降压药物(OR=3.954,95%CI=1.184~13.178,P=0.025)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几种特定不良妊娠结局中,SLE疾病活动是妊娠丢失(OR=5.199,95%CI=1.355~19.581,P<0.001)、新生儿早产(OR=12.291,95%CI=2.264~17.249,P<0.001)、低出生体重儿(OR=5.562,95%CI=1.897~7.722,P=0.005)及新生儿转入NICU(OR=4.930,95%CI=1.377~14.512,P=0.006)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妇合并子痫前期是新生儿早产(OR=3.707,95%CI=1.895~12.211,P=0.022)、低出生体重儿(OR=5.549,95%CI=1.122~12.840,P=0.043)及新生儿转入NICU(OR=4.727,95%CI=2.895~16.734,P=0.031)的独立危险因素。除SLE活动外,妊娠期初发SLE(OR=5.199,95%CI=1.355~16.943,P=0.003)和白细胞减少(OR=9.152,95%CI=1.387~18.428,P=0.029)为妊娠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是新生儿早产(OR=0.783,95%CI=0.679~0.977,P=0.016)、低出生体重儿(OR=0.874,95%CI=0.712~0.987,P=0.013)及新生儿转入NICU(OR=0.787,95%CI=0.786~0.997,P=0.019)的保护因素。SLE疾病活动时的孕周增大可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OR=0.540,95%CI=0.341~0.858,P=0.009)、妊娠丢失(OR=0.530,95%CI=0.348~0.805,P=0.003)、新生儿早产(OR=0.530,95%CI=0.348~0.805,P=0.003)、低出生体重儿(OR=0.629,95%CI=0.375~0.894,P=0.002)、新生儿转入NICU(OR=0.646,95%CI=0.501~0.833,P=0.001)的发生风险。而妊娠丢失的风险随孕期泼尼松使用剂量的增而增加(OR=1.964,95%CI=1.004~9.071,P=0.032)。5.SLE患者出现疾病活动时孕周小于29.5周(ROC=0.913,95%CI=0.873~0.953,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30.9 g/L(ROC=0.661,95%CI=0.588~0.733,P<0.001)及孕期泼尼松使用最大剂量>42.5mg/d(ROC=0.770,95%CI=0.706~0.835,P<0.001)可以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结论1.SLE患者合并妊娠为临床中常见的问题,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主要为妊娠丢失。2.妊娠初发SLE主要发生在妊娠早期和中期,妊娠初发SLE患者出现中重度疾病活动、多器官系统受累及妊娠丢失的风险均显着高于非初发SLE患者。3.SLE疾病活动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初发SLE、产妇合并子痫前期、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孕期使用降压药物、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增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关。孕期应积极监测各指标变化、控制疾病活动、尽可能延长孕周,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陈筱羽[10](2020)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对肠道组织氧合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也是早期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HDN被认为具有显着疗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逐渐有研究表明,IVIG治疗HDN可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风险增加。其相关机制可能与IVIG及溶血病致红细胞破坏大量释放物质增加了血液粘度、影响肠系膜血流有关,进一步引起肠道缺血损伤。因此,早期观察IVIG治疗后新生儿肠道灌注至关重要。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是一种无创的、可实时监测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02)并反映局部血流灌注的技术。早期的研究验证了 NIRS监测新生儿腹部组织氧饱和度(Abdominal 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A-rS02)可反映肠道组织灌注和供氧情况,A-rS02的降低可早期提示肠道低灌注。本文利用NIRS监测未应用IVIG的HDN患儿早期A-rS02情况以及IVIG治疗期间HDN新生儿的A-rS02变化,从而探索IVIG和溶血因素对肠道血运的影响。研究目的:1.初步了解HDN患儿早期的肠道组织氧合情况;2.探索应用IVIG及输注时间对HDN患儿肠道组织氧合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部分:选择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月20日我院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患溶血病未予免疫球蛋白输注的晚期早产或足月儿23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无溶血病的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3天的肠道组织氧合监测,在不同日龄间对比两组患儿A-rSO2。第二部分:在同一研究期间选择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应用IVIG的溶血病患儿34例,以免疫球蛋白输注时间分为输注6h组15例和输注8h组19例。在输注前2h至输注后8h对观察对象进行持续约20h的A-rSO2监测。分析HDN患儿IVIG输注期间的肠道组织氧合变化及输注时间对肠道氧合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日龄3天内,观察组A-rSO2波动在50-87%,均值为72±10%,日龄间无显着差异;与对照组在各个日龄间进行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第二部分:溶血病患儿免疫球蛋白输注前2h、输注期间、输注后2、4、6、8h的A-rSO2 分别为 72±11%、71±10%、64±15%、66±12%、69±10%、72±9%;与输注前2h 比较,输注后2h的A-rSO2显着降低(P=0.010);输注6h组:与输注前2h 比较,输注后0-2h(P=0.035)和输注后2-4h(P=0.015)A-rSO2均显着降低;输注8h组:与输注前2h比较,输注后2h的A-rSO2显着降低(P=0.046)。研究结论1.结果显示,早期、轻度溶血病新生儿的A-rSO2较为稳定,考虑单一的、较轻的溶血因素可能对肠道灌注的影响有限;2.A-rSO2在免疫球蛋白输注前后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输注后0-2h降至最低值。输注6h较输注8h组A-rSO2的上升延迟,考虑IVIG的应用可短暂性引起肠道灌注改变,而输注时间可能影响其恢复。
二、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与母体免疫及自身免疫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与母体免疫及自身免疫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感染性疾病 |
1.1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
1.2 新生儿败血症 |
1.3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
1.4 新生儿病毒性脑炎 |
1.5 新生儿肠道病毒性心肌炎 |
1.6 胎粪吸入综合征 |
2 免疫性疾病 |
2.1 新生儿溶血病 |
2.2 新生儿红斑狼疮 |
2.3 新生儿血色素沉着症 |
2.4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2.5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2.6 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 |
2.7 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
3 讨 论 |
3.1 川崎病 |
3.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3.3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
3.4 新生儿自身免疫性水疱病 |
3.5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
3.6 吉兰-巴雷综合征 |
3.7 僵人综合征 |
4 免疫接种 |
(3)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概述 |
2.2 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 |
2.2.1 早产与孕母产前一般情况 |
2.2.2 早产与孕母基础疾病及妊娠期并发症 |
2.2.3 早产与胎儿因素 |
2.2.4 早产与羊水、胎盘、脐带因素 |
2.3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来源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收集 |
3.2.2 分组情况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10 年前后两组早产儿发病率 |
4.1.2 10 年前后早产儿基本情况及构成比 |
4.2 危险因素 |
4.2.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3 胎儿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4 10 年前后羊水、胎盘及脐带等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4.3.1 不同体重百分比范围早产儿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
5.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探讨 |
5.3 胎儿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
5.4 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妊娠期母体全血细胞检测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资料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分组情况 |
1.1 纳入标准(符合第九版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观察指标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治疗方案 |
2.4 孕产妇并发症 |
2.5 妊娠结局及胎儿情况 |
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
2. 实验室检查比较分析 |
2.1. A组、B组、C组组间血细胞分析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2.2. A组、B组、C组组间大生化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2.3. 血小板参数在EOPE及LOPE中的比较分析 |
2.4. 炎性指标在EOPE及LOPE中的比较分析 |
2.5. 其他相关指标在EOPE及LOPE中的比较分析 |
3. ROC曲线 |
4. 母儿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
4.1. 母儿并发症的一般临床分析 |
4.2. 血细胞分析指标与母儿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血小板参数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
2. 炎性指标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
3. 外周血中其他指标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
4. 血细胞分析各项指标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
5. 血细胞分析各项指标与子痫前期母儿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及胎盘生长因子预测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5)妊娠晚期维生素D、血脂水平与HDP、PE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胎盘功能障碍阶段 |
2.1.1 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不足 |
2.1.2 滋养层细胞浸润不足 |
2.1.3 胎盘缺血缺氧 |
2.1.4 氧化应激 |
2.1.5 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轴的紊乱 |
2.1.6 免疫学因素 |
2.1.7 炎症因素 |
2.1.8 遗传因素 |
2.2 母体全身内皮损伤 |
2.3 危险因素 |
2.4 小结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选择 |
3.1.2 纳入标准和诊断依据 |
3.2 数据来源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维生素D水平与HDP的关系 |
4.1.1 HDP组内的基本资料分析 |
4.1.1.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
4.1.1.2 维生素D水平分析 |
4.1.2 HDP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分析 |
4.1.2.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
4.1.2.2 维生素D水平分析 |
4.1.3 HDP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内维生素D水平分布分析 |
4.1.4 维生素D水平与HDP发病风险的回归分析 |
4.1.5 维生素D水平对HDP的预测价值 |
4.2 维生素D含量与PE的关系 |
4.2.1 PE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分析 |
4.2.1.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
4.2.1.2 维生素D水平分析 |
4.2.2 PE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内维生素D水平分布分析 |
4.2.3 PE组与GH组内维生素D水平分布 |
4.2.4 维生素D水平与PE发病风险的回归分析 |
4.2.5 维生素D水平对PE的预测价值 |
4.3 维生素D水平与不同妊娠结局的关系 |
4.4 血脂水平与HDP的关系 |
4.4.1 HDP组内血脂水平分析 |
4.4.2 HDP组与血脂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分析 |
4.4.2.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
4.4.2.2 血脂水平分析 |
4.4.3 血脂水平与HDP发病风险的回归分析 |
4.4.4 血脂水平对HDP的预测价值 |
4.5 血脂水平与PE的关系 |
4.5.1 PE组与血脂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分析 |
4.5.1.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
4.5.1.2 血脂水平分析 |
4.5.2 血脂水平与PE发病风险的回归分析 |
4.5.3 血脂水平对PE的预测价值 |
4.6 血脂水平与不同妊娠结局的关系 |
第5章 讨论 |
5.1 维生素D水平与HDP、PE的关系 |
5.1.1 维生素D概述 |
5.1.2 HDP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的基本资料 |
5.1.3 维生素D水平与HDP、PE发病的相关性 |
5.1.4 维生素D水平对于HDP、PE发生的预测价值 |
5.2 维生素D水平与不同妊娠结局的关系 |
5.3 血脂水平与 HDP、PE 的关系 |
5.3.1 妊娠期间血脂概述 |
5.3.2 妊娠晚期血脂水平与HDP、PE发病的相关性 |
5.3.3 血脂水平对于HDP、PE发生的预测价值 |
5.4 血脂水平与不同妊娠结局的关系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PPROM患者外周血NLR对新生儿脓毒症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按出现顺序)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补肾养血法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药物及用法 |
2.3 治疗疗程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妊娠结局随访 |
2.7 安全性指标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各项资料的比较 |
3.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
3.3.1 两组治疗后 ACA 转阴情况 |
3.3.2 两组患者合并症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转阴率的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后凝血指标(APTT、PT、TT、FIB、D-D)的比较 |
3.3.4 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的比较 |
3.3.5 两组治疗后子宫动脉血流(PI、RI)的比较 |
3.3.6 两组治疗后血 HCG、P、E2 的比较 |
3.3.7 两组阴道止血时间的比较 |
3.3.8 两组中医临床疗效的比较 |
3.3.9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3.10 两组治疗后单项中医疗效比较 |
3.3.11 两组综合疗效的比较 |
3.3.12 两组妊娠结局的比较 |
3.3.13 两组分娩结局的比较 |
3.4 安全性指标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ACA阳性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1.1 复发性流产的定义及致病因素 |
1.2 ACA引起复发性流产的的作用机制 |
2.现代医学对ACA阳性复发性流产的治疗 |
2.1 抗凝治疗 |
2.2 免疫抑制治疗 |
3.中医对ACA阳性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3.1 古代医家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3.2 现代医家对复发性流产的见解 |
4 肾虚血瘀是ACA阳性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病机 |
5 补肾养血是主要治疗原则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
7 组方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7.1 组方用药特点 |
7.2 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8 关于选用对照组依据 |
9 关于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
10 关于观察时机选择依据 |
11 关于观察指标的选择 |
11.1 HCG、P、E2 |
11.2 凝血指标 |
11.3 血小板计数 |
11.4 子宫动脉血流 |
12 研究结果分析 |
13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2 |
附录 3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ACA阳性复发性流产补肾活血疗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74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母胎结局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aPL的流行病学特征 |
2.2 发病机制 |
2.3 APS诊断标准 |
2.4 APS与病理妊娠的关系 |
2.4.1 复发性流产 |
2.4.2 不明原因的死胎 |
2.4.3 胎盘功能不全相关疾病 |
2.4.4 血栓形成 |
2.5 OAPS的治疗 |
2.6 OAPS终止妊娠及停药时机 |
2.7 OAPS的管理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资料 |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资料收集 |
3.2.2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4.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生育史情况 |
4.1.2 研究对象的辅助检查 |
4.1.3 OAPS组的临床特征 |
4.2 OAPS组和健康组妊娠结局的研究 |
4.2.1 研究对象的妊娠结局 |
4.2.2 研究对象的分娩情况 |
4.2.3 研究对象的母体并发症 |
4.2.4 研究对象的胎儿并发症 |
4.3 OAPS组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4.3.1 妊娠丢失 |
4.3.2 早产 |
4.3.3 子痫/子痫前期 |
4.3.4 血栓形成 |
4.3.5 胎儿生长受限 |
4.4 OAPS组中母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5 OAPS组中胎儿脐动脉血流异常患者资料分析 |
4.6 典型OAPS组与不典型OAPS组妊娠结局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 |
5.2 影响OAPS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
5.2.1 单一、双重、三重aPL阳性 |
5.2.2 补体降低、血小板减少 |
5.2.3 既往血栓形成史、不良孕产史、继发性APS |
5.2.4 胎儿多普勒超声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
5.2.5 典型OAPS与非典型OAPS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妊娠223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个人简历 |
2.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对肠道组织氧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IVIG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与NEC的相关性 |
2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介绍 |
第二章 溶血病新生儿肠道组织氧合情况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IVIG对溶血病新生儿的肠道氧合影响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2 缩写词简表 |
成果 |
致谢 |
四、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与母体免疫及自身免疫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J]. 周欢,陈雨霏,陈筱青. 中华全科医学, 2021
- [2]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小板输注的高危因素分析[D]. 王孝勇. 新乡医学院, 2021
- [3]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D]. 刘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4]妊娠期母体全血细胞检测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祝淡抹. 扬州大学, 2021(02)
- [5]妊娠晚期维生素D、血脂水平与HDP、PE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赵斐. 吉林大学, 2021(01)
- [6]PPROM患者外周血NLR对新生儿脓毒症的预测价值[D]. 张丽婷. 山东大学, 2021(09)
- [7]补肾养血法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D]. 覃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74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母胎结局的临床特征分析[D]. 孟一姊. 吉林大学, 2021(01)
- [9]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妊娠223例临床特征分析[D]. 何晓丹. 郑州大学, 2020(02)
- [10]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对肠道组织氧合的影响[D]. 陈筱羽.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脓毒症论文; 子痫前期论文; 妊娠子痫论文; 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 新生儿重症监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