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转带式落模冷却成型设备技术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永亮[1](2020)在《市政污泥基础特性及低温负压干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厂的年污泥产量一直在高速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污泥产生量将会达到5550万吨。目前国内污泥处理系统普遍存在着寿命短、能耗高、运行效果不稳定、设备核心区域故障率高等问题。因此,研发一种既能满足污泥处理处置的要求,又有利于后续资源化利用的安全、经济、高效的污泥干化工艺,是污泥干化领域从业人员一直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市政污泥的基础特性和干化特性,首先对镇江市三处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样品进行工业成分、元素含量分析以及表观粘度研究,然后设计出污泥干化小试装置,对其进行调试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三种污泥进行工业分析、非金属元素含量检测、常规金属以及部分重金属元素含量检测,结果显示,这三种污泥含水率都高于80%;征润州与京口区的污泥挥发分与固定碳含量较高,C和H含量明显高于谏壁污泥;而谏壁污泥的挥发分与固定碳含量较低,灰分含量较高;在污泥的金属元素含量检测中,常规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是Al、Fe、Ca和K,重金属中Zn和Cu的含量较高。2.对京口区污泥在不同的含水率、温度、转速、掺混比例和CaO添加比例下的表观粘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不同含水率的污泥在剪切速率较低时表现为假塑性流体特征,在剪切速率较高时表现为牛顿流体特征和宾汉流体特征;剪切速率与污泥的表观粘度数据拟合出幂函数模型;随着温度由20℃逐渐增高到80℃,污泥的表观粘度逐渐降低,剪切速率与污泥的表观粘度数据拟合出S函数模型;CaO添加导致污泥流变曲线与未添加CaO的污泥间差异性较大;经过返混后的污泥流变曲线与未返混污泥之间差异性不大。3.设计了低温负压干化装置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工了小试装置,对污泥在不同干化温度、厚度、通风风量、CaO比例和返混比例的一系列工况下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相应的干化效果曲线与干化速率曲线,结果显示,污泥的干化速率主要会经历吸热区、快速区、降速区和低速区;污泥的干化速率基本与干化温度呈正相关,与污泥厚度呈负相关,干化效率最高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含水率范围为60%80%的快速区;对比干化消耗时间和功耗,得出在厚度为4 mm,干化温度为80℃和风量156 m3/h的情况下,添加2.5%的CaO以及10%的干污泥返混分别为一系列干化实验中最优的半干化和全干化条件。
韩厚祥[2](2019)在《CFETR中心螺线管超导模型线圈绕制成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将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Chinese Fusion Engineering Testing Reactor,CFETR),以开展稳态、高效、安全聚变堆科学研究,为建造原型聚变电站奠定基础。中心螺线管(Central Solenoid,CS)线圈是CFETR超导磁体系统中核心部件之一。为发展大型CS超导线圈的关键技术,我们开展了 CFETRCS模型线圈关键技术研究,旨在完成模型线圈的制造和性能评估。绕组高精度绕制成形是制造模型线圈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完成了模型线圈的绕组设计和公差分析。创新地提出了双正向圆弧匝间过渡弯段设计,极大地减少了弧形弯段的成形半径数量;完成了跨饼S弯段和端子过渡弯段的初步设计。基于公差分析理论,完成了绕组几何量的公差分析,提出了绕组绕制公差要求。完成了跨饼S弯段的成形技术研究和短样试验验证。根据绕组整体公差要求,结合落模工艺特点,制定了跨饼S弯段几何量公差要求。创新地发展了推弯+拉弯+矫形组合工艺方法,开展了跨饼S弯段拉弯成形仿真,以优化弯段长度和夹模前端弧面半径。完成了拉弯成形设备设计和分析。开展了跨饼S弯段的短样成形试验。仿真研究和短样试验共同验证了跨饼S弯段成形技术的可行性。完成了弧形弯段成形仿真研究和短样试验验证。基于静态隐式算法,开展了弧形弯段推弯成形有限元仿真研究,深入分析了其在连续推弯成形全过程中的变形、应力和应变,确定了关键塑性成形区长度;获得了辊轮反力作为成形机设计的荷载输入。开展了弧形弯段推弯成形短样试验。仿真研究和短样试验共同验证了多辊轮组连续推弯成形工艺方法的可行性。初步设计了绕组绕制生产线,完成了关键绕制设备设计分析和试验验证。开展了成形机、绕制模具和回转平台的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进行了单机试验,验证了关键绕制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搭建了绕组绕制生产线,采用10X4绕组绕制试验对其进行了试运行验证;完成了 Nb3Sn内线圈的连续绕制成形。完成了满足大截面尺寸导体、小弯曲半径和多饼特征的模型线圈绕制生产线搭建。开展了 Nb3Sn内线圈10X4绕组绕制试验,完成了绕制生产线的试运行,同时验证了主体绕组连续绕制成形技术的可行性和绕制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完成了 Nb3Sn内线圈的连续绕制成形,过程控制参量和绕组尺寸形位偏差均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3](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姚语[4](2018)在《黄磷生产磷矿粉提质增效的球团预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在电热法制磷工业中,对原料磷矿石进行预处理是降低黄磷生产的耗电量、保证团化磷矿强度的最佳方法。分析了电炉法黄磷装置磷矿石预处理现状和国内黄磷生产用矿粉球团成型工艺,论述了一种低品位磷矿粉提质增效的球团预处理工艺原理、流程、设备选型等,并进行了相关技术经济比较,指出该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苏海鹏,徐长朴,韩翠翠[5](2017)在《基于LO-CAT工艺的硫磺回收装置规划与通风除尘设计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工程应用,在介绍硫磺回收工艺和主要装置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硫磺回收过程装置和通风除尘的规划设计进行了综述,提出硫磺回收过程装置和通风除尘的规划原则,指出了硫磺回收过程物料的危害以及通风除尘的必要性和要求,对硫磺回收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郝云飞[6](2006)在《双向循环分级回转式成球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状物料造粒设备是化工、建材、冶金、环保等行业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用于成球的重要设备,该设备需要满足造粒产品的球形度、强度、表面光滑度、粒径均匀性及单机产量等方面的技术要求。现有凝聚法造粒的成球设备主要是成球盘和成球筒,但他们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难以满足特定成球产品的技术、质量、产能等方面的要求,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新型成球设备的研发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是在大量成球实验的基础上对成球工艺理论和设备所作的总结与探索,提出了双向循环成球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功能结构分析。 提出的双向循环成球理论为:粉状物料在旋转的多层造粒筒内实现泄落滚动,同时加入经过雾化的粘结剂(例如水),在筒体的旋转作用下,物料滚动成球,在特殊结构——双向循环返料装置的作用下,物料在成球机内实现双向闭路循环,不同粒径的料球和未成球的粉状物料经过筛分筒分级后,大颗粒料球经过整粒后泄出作为成品,小粒径料球和粉状物料返回成球筒继续成球,料球在双向循环过程中经过整粒筒的不断滚动,成为球形度高且表面光滑的圆球。 根据上述成球理论,发明了双向循环装置和多层筒造粒及整粒装置,并设计制造出完整的设备,除了以上核心装置外,整个系统还包括:雾化装置、控制装置、布料装置、传动装置、收尘装置等。 据此设计的双向循环分级回转式成球机不但满足了物料成球的特定要求,并实现了连续、均衡、闭路循环式生产,同时提高了自动化程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改善了操作环境,很好的实现了物料造粒生产的需要,在成球效率、单机产量、粒径均匀程度、表面光滑程度、致密性等方面优于现有的各种成球设备。 该设备的研发成功,创新了成球理论,丰富了成球设备的类型,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是当今盘类、单筒类成球设备的更新换代产品,与相近产能的盘类等其他成球设备比较,一次性投资低、自动化程度高、人工成本低、各项指标优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现已实现销售,规模化生产正在进行中,应用于氧化
张伟[7](2004)在《塑料助剂的造粒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塑料助剂行业造粒成型技术的介绍 ,进一步说明粉状助剂产品粒状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也是使助剂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销路、甚至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李建平[8](2002)在《我国粉体造粒技术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概述了现有粉体造粒技术的方法和设备,对今后造粒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李建平,李承政,王天勇,田希安,于爱兰[9](2001)在《我国粉体造粒技术的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现有粉体造粒技术的方法和设备 ,对今后造粒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问红[10](2000)在《回转带式落模冷却成型设备技术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低融点精细化工产品进行后处理中的问题 ,介绍了回转带式落模冷却成型设备组成原理及工艺。分析并解决了一些精细化工产品传统的落后包装方式 ,是一项值得关注和推广的后处理工艺处理技术。
二、回转带式落模冷却成型设备技术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转带式落模冷却成型设备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市政污泥基础特性及低温负压干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污泥基本性质 |
1.2.1 污泥的定义 |
1.2.2 污泥的分类 |
1.2.3 污泥的隐患 |
1.2.4 污泥的水分分布 |
1.2.5 污泥的流体特性 |
1.3 污泥处置技术现状 |
1.3.1 污泥的相关法律法规 |
1.3.2 常用的污泥处置方法 |
1.3.3 发达国家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
1.3.4 国内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
1.4 污泥干化技术 |
1.4.1 污泥干化技术的发展及分类 |
1.4.2 污泥干化技术的相关评价指标 |
1.4.3 国内外进展 |
1.5 污泥低温负压干化技术 |
1.5.1 课题来源 |
1.5.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5.4 创新性 |
第二章 镇江市市政污泥基础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污泥湿基含水率 |
2.3.2 污泥工业成分 |
2.3.3 污泥非金属元素 |
2.3.4 污泥金属元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污泥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实验过程 |
3.3.1 仪器的安装 |
3.3.2 实验步骤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转速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3.4.2 温度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3.4.3 投加CaO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3.4.4 返混比例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3.4.5 污泥粘度的实际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温负压干化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装置 |
4.3 试验过程 |
4.3.1 干化前预热过程 |
4.3.2 干化处理过程 |
4.3.3 温度对污泥干化效果的影响试验 |
4.3.4 污泥厚度对污泥干化效果的影响试验 |
4.3.5 污泥风量对污泥干化效果的影响试验 |
4.3.6 返混比例对污泥干化效果的影响试验 |
4.3.7 投加CaO对污泥干化效果的影响试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温度对污泥干化效果的影响 |
4.4.2 污泥厚度对污泥干化效果的影响 |
4.4.3 风量对污泥干化效果的影响 |
4.4.4 返混比例对污泥干化效果的影响 |
4.4.5 投加CaO比例对污泥干化效果的影响 |
4.4.6 能耗和费用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2)CFETR中心螺线管超导模型线圈绕制成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聚变能发展的意义 |
1.2 国内外托卡马克装置的发展 |
1.3 CFETR工程和CS模型线圈预研项目 |
1.3.1 CFETR工程概述 |
1.3.2 CS模型线圈预研项目 |
1.4 国内外超导托卡马克CS线圈及绕制成形发展现状 |
1.4.1 ITER CS线圈 |
1.4.2 KSTAR CS线圈 |
1.4.3 EAST CS线圈 |
1.4.4 Nb3Sn CICC模型线圈 |
1.4.5 JT-60SA CS线圈 |
1.5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安排 |
第2章 CSMC绕组设计 |
2.1 引言 |
2.2 绕组的设计要求及设计输入 |
2.2.1 绕组的设计要求 |
2.2.2 绕组的设计输入 |
2.3 关键特征弯段设计 |
2.3.1 绕组旋向分析 |
2.3.2 匝间过渡弯段设计 |
2.3.3 跨饼S弯段设计 |
2.3.4 端子过渡弯段设计 |
2.4 小结 |
第3章 CSMC绕组公差分析 |
3.1 引言 |
3.2 公差分析理论 |
3.3 绕组公差分析 |
3.3.1 线圈间最小套装径向间隙分析 |
3.3.2 绕制成形后绕组几何量公差要求 |
3.3.3 热处理对Nb_3Sn线圈径向尺寸的影响 |
3.3.4 绝缘制作对线圈径向尺寸的影响 |
3.4 弧形弯段的成形质量表征和公差分析 |
3.4.1 弧形弯段弯曲成形半径公差分析 |
3.4.2 弧形弯段成形长度公差分析 |
3.4.3 截面畸变参量定义 |
3.5 小结 |
第4章 跨饼S弯段成形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跨饼S弯段公差分析 |
4.3 跨饼S弯成形工艺初步设计 |
4.4 跨饼S弯段弹塑性拉弯成形仿真研究 |
4.4.1 L837.26mm跨饼S弯段拉弯成形分析 |
4.4.2 夹块前部圆弧面半径优化分析 |
4.4.3 跨饼S弯段长度优化分析 |
4.5 弯曲成形设备的设计与分析 |
4.5.1 拉弯成形设备的设计 |
4.5.2 拉弯设备静力分析及评估 |
4.5.3 跨饼S弯段拉弯成形试验 |
4.6 小结 |
第5章 弧形弯段连续推弯成形仿真研究 |
5.1 引言 |
5.2 管材弯曲成形有限元模拟理论基础 |
5.2.1 弹塑性有限元增量理论 |
5.2.2 有限元方程求解算法 |
5.3 316LN导管力学性能测试 |
5.4 R774.5 mm弧形弯段连续推弯成形仿真 |
5.4.1 弧形弯段连续推弯成形工艺方法 |
5.4.2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5.4.3 成形过程中总体变形及成形半径分析 |
5.4.4 成形应力分析 |
5.4.5 成形应变分析 |
5.4.6 成形后导管截面畸变分析 |
5.4.7 进给力和辊轮反力分析 |
5.5 R774.5 mm弧形弯段短样弯曲试验 |
5.5.1 试验方案 |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绕组绕制成形技术研究 |
6.1 引言 |
6.2 弹性力学理论 |
6.3 绕制生产线初步设计 |
6.4 成形机设计与分析 |
6.4.1 成形机系统结构设计 |
6.4.2 成形机力学分析 |
6.5 绕制模具设计与分析 |
6.5.1 绕制模具结构设计 |
6.5.2 绕制模具有限元静力分析 |
6.5.3 绕制模具的施力试验 |
6.6 回转平台设计与分析 |
6.6.1 回转平台结构设计 |
6.6.2 回转平台力学分析 |
6.6.3 回转平台单机调试试验 |
6.7 Nb_3Sn内线圈绕制成形 |
6.7.1 模型线圈绕制生产线搭建 |
6.7.2 10×4绕组绕制成形试验 |
6.7.3 Nb_3Sn内线圈绕制成形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与获得的奖励 |
(3)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4)黄磷生产磷矿粉提质增效的球团预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炉法黄磷装置磷矿石预处理现状 |
1.1原料磷矿石预处理的必要性 |
1.降低黄磷生产的耗电量 |
2.保证团化磷矿石强度 |
1.2原料磷矿石预处理方法 |
1.块矿烘干后直接入炉 |
2.团化焙烧法 |
3.烧结法 |
4.瘤结法 |
2国内外企业采用的磷矿粉球团成型工艺 |
2.1中轻依兰大型制磷电炉 |
2.2中轻依兰华宁磷化工公司 |
2.3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
2.4会东金川化工有限公司 |
2.5南磷集团 |
2.6禄丰中胜磷化工有限公司 |
2.7其他企业 |
3粉矿成球工艺的球团效果与投资成本 |
3.1球团物理性能比较 |
1.烧结矿的强度 (跌落指数) |
2.转鼓指数 |
3.热稳定性 |
3.2工艺特点及投资比较 |
3.3成本比较 |
3.4国内黄磷粉矿球团成型技术研究进展 |
4低品位磷矿粉提质球团预处理工艺 |
4.1工艺原理 |
4.2工艺流程的组织及关键点 |
4.2.1黏结剂的选择 |
4.2.2混合搅拌设备 |
4.2.3造球 |
1.圆盘造球机 |
2.压球机 |
4.2.4后续加工处理 |
4.3干燥、焙烧、冷却一体化工艺 |
4.3.1竖炉焙烧工艺 |
1.产品质量差 |
2.单炉规模很难大型化 |
3.对原料的适应性差 |
4.只能使用气体燃料 |
5.冷却和除尘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
4.3.2带式焙烧机工艺 |
1.技术优点 |
2.技术缺点 |
4.3.3链篦机—回转窑工艺 |
1.技术优点 |
2.技术缺点 |
5经济性计算 |
5.1相关物料分析和计算 |
5.1.1粉矿料和黏结剂配比 |
5.1.2加热后的样品球团的成分 |
5.1.3黄磷电炉操作指标 |
1.酸度值 |
2.黄磷电炉电耗 |
3.电炉操作指标理论计算 |
5.2经济性计算 |
6存在问题和建议 |
(5)基于LO-CAT工艺的硫磺回收装置规划与通风除尘设计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硫磺回收工艺过程简述 |
1.1 LO-CAT工艺 |
1.1.1 吸收氧化塔 |
1.1.2 真空带式过滤系统 |
1.2 熔硫与硫磺成型工艺系统 |
1.2.1 熔硫工艺系统 |
1.2.2 硫磺成型工艺 |
2 过程装置工作原理与主要物料特性 |
2.1 硫磺回收过程装置工作原理 |
2.1.1 吸收氧化塔 |
(1)硫化氢吸收 |
(2)催化剂的氧化再生 |
2.1.2 真空带式过滤机 |
2.1.3 熔硫工艺装置 |
2.1.4 硫磺成型装置 |
2.2 硫磺回收装置主要物料及其特性 |
(1)氨(NH3) |
(2)硫化氢(H2S) |
(3)甲硫醇(CH4S) |
(4)硫磺(S) |
3 硫磺回收装置设计规划 |
3.1 脱硫装置规划布置 |
3.2 真空带式过滤系统 |
3.3 硫磺造粒成型系统 |
4 硫磺回收装置通风除尘必要性 |
4.1 含硫蒸汽与硫磺粉尘产生原因 |
4.1.1 过滤系统冷凝与蒸发产生硫蒸汽 |
4.1.2 硫磺成型与包装运输过程产生粉尘 |
4.2 含硫蒸汽与硫磺粉尘危害 |
4.2.1 危害环境和人身健康[12,13] |
4.2.2 危害安全生产和设备安全运行 |
4.3 设计规范对过程装置与厂房的要求 |
4.4 设计规范对电气设备的要求 |
5 结语 |
(6)双向循环分级回转式成球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粉体造粒方法与设备概况 |
1.2.2 粉体造粒设备的发展趋势 |
1.3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及可行性研究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粉体特性及基本造粒知识 |
2.1 粉体特性 |
2.1.1 氧化铝粉颗粒的粉体特性 |
2.1.2 陶瓷滤料的粉体特性 |
2.2 成型造粒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2.2.1 成型造粒技术 |
2.2.2 粒度 |
2.2.3 颗粒群的平均粒径 |
2.2.4 粒度分布 |
2.2.5 颗粒形状 |
2.2.6 形状因子 |
2.2.7 颗粒群聚集特性 |
2.3 造粒设备的分类与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方案设计与关键装置的理论分析 |
3.1 总体方案的设计 |
3.1.1 概况 |
3.1.2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
3.2 成球工艺过程设计和关键装置的理论分析 |
3.2.1 成球工艺过程设计 |
3.2.2 根据成球工艺过程原理进行功能结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体规格设备的设计计算与试验 |
4.1 第一台双向循环分级回转式成球机的设计计算与试验 |
4.1.1 多层回转筒部分设计方案 |
4.1.2 传动装置的设计 |
4.1.3 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
4.2 第二台双向循环分级回转式成球机的设计计算与试验 |
4.2.1 多层回转筒的改进 |
4.2.2 传动装置的改进 |
4.2.3 整机系统完善和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塑料助剂的造粒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塑料助剂的造粒工艺和设备 |
2.1湿法挤出造粒干燥工艺和设备 |
2.2 回转带式冷凝造粒工艺和设备 |
(1) 基本流程 |
(2) 带有预结晶器的造粒流程 |
2.3 塑料助剂的干法造粒流程 |
(1) 对齿滚压造粒机 |
(2) 对辊式干法造粒机 |
四、回转带式落模冷却成型设备技术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市政污泥基础特性及低温负压干化技术研究[D]. 徐永亮. 江苏大学, 2020(02)
- [2]CFETR中心螺线管超导模型线圈绕制成形关键技术研究[D]. 韩厚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3]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4]黄磷生产磷矿粉提质增效的球团预处理工艺研究[J]. 姚语.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18(01)
- [5]基于LO-CAT工艺的硫磺回收装置规划与通风除尘设计综述[J]. 苏海鹏,徐长朴,韩翠翠. 石油化工设备, 2017(01)
- [6]双向循环分级回转式成球机[D]. 郝云飞. 山东大学, 2006(05)
- [7]塑料助剂的造粒技术[J]. 张伟. 塑料助剂, 2004(01)
- [8]我国粉体造粒技术现状与展望[A]. 李建平. '2002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论文集, 2002
- [9]我国粉体造粒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 李建平,李承政,王天勇,田希安,于爱兰. 化工机械, 2001(05)
- [10]回转带式落模冷却成型设备技术应用[J]. 问红.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0(04)
标签:振动频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