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食量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蕾[1](2021)在《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选择性及不同玉米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对普通玉米、特用玉米(甜糯型玉米、甜质型玉米、糯质型玉米)的产卵、取食选择性,分析了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发育及生化机制的影响,为综合防治草地贪夜蛾补充了新的科学依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草地贪夜蛾对不同玉米品种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COⅠ基因和Tpi基因鉴定表明,供试草地贪夜蛾属于玉米型。草地贪夜蛾的产卵寄主范围与食料寄主基本一致,即,不论是产卵还是取食草地贪夜蛾都倾向于特用玉米,相关性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同时数据也表明,低龄幼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比高龄幼虫的选择性明显。2、4龄幼虫对都比较喜欢取食特用玉米,尤其是白甜糯,3龄幼虫比较喜欢取食白甜糯和普通玉米武科113,2~4龄幼虫都最不喜欢取食郑单958。2.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取食特用玉米后草地贪夜蛾幼虫期和世代发育历期缩短,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累计存活率更高,蛹重更重。特用玉米组的成虫产卵前期更短,产卵历期更长,产卵量和孵化率更高。白甜糯的产卵量最高,为791.30粒,产卵量最少的是郑单958,为454.47粒。特用玉米的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更高。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以郑单958的最长,分别为39.46 d和5.23 d,早脆王的平均世代周期最短为33.78 d,白甜糯的种群加倍时间最短为4.15 d。这说明,特用玉米,尤其是白甜糯更有利于草地贪夜蛾种群迅速扩大,因为取食特用玉米后其发育历期缩短,存活率提高,繁殖力增强,普通玉米尤其是郑单958最不利于其种群繁衍。3.不同品种玉米叶片中化学物质对草地贪夜蛾生理活性的影响玉米叶片中的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存在显着差异,普通玉米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及含水量较高。特用玉米的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取食特用玉米之后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升高。叶片中的还原糖含量有助于提高幼虫对营养物质的转化、吸收。淀粉酶活性与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性,与游离脂肪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性。脂肪酶与蛋白质、氨基酸、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GSTs和CYP450酶活性与单宁含量呈显着正相关,Car E活性与玉米叶片中的物质没有显着相关性。选用幼虫营养效应指标、种群参数、累计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孵化率作为衡量指标,就寄主植物对草地贪夜蛾的适合度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种群适合度依次为甜糯型(白甜糯)>甜质型(早脆王)>糯质型(紫玉糯)>普通玉米(武科113>武科4号>郑单958)。综上,草地贪夜蛾的产卵寄主与食料寄主基本一致,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生理活性及营养效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主要是由玉米叶片中的蛋白质、氨基酸、游离脂肪酸、还原糖含量及含水量不同造成的。
许力山[2](2021)在《三种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对舞毒蛾P450和GST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舞毒蛾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在大规模暴发期经常对农林业造成严重破坏。防治舞毒蛾的传统方法主要依赖化学药剂,但化学防治带来的抗性、残留和再生猖獗的“3R”问题日益突出。杨树为舞毒蛾主要寄主之一,在受到危害时可产生次生物质抵御取食。为探究杨树主要次生物质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及对化学药剂敏感性的影响,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次生物质黄酮、槲皮素和芦丁为对象,依据杨树叶片内的含量添加入人工饲料中,选择2个CYP基因(LdCYP6B53和LdCYP6AN15v1)和4个GST基因(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利用RNAi技术探讨这些基因对次生物质黄酮和槲皮素解毒功能的影响;并在含有溴氰虫酰胺的饲料中添加次生物质黄酮、槲皮素和芦丁,通过测定不同联合处理下舞毒蛾的存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利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CYP和GST家族基因在不同处理组下的表达量,综合评价舞毒蛾2龄幼虫在3种次生物质胁迫下对溴氰虫酰胺敏感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RNAi技术沉默舞毒蛾3龄幼虫LdCYP6B53、LdCYP6AN15v1、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基因,不同基因有效沉默效率呈现时间效应。LdGSTe2在72 h沉默效率最高,表达量比对照GFP降低57.96%,与其他时间点沉默效率差异极显着(P<0.01),而LdCYP6B53、LdCYP6AN15v1、LdGSTs1、LdGSTs2和LdGSTz1 均在48 h达到最大沉默效率,依次比对照降低59.24%、34.21%、23.19%、43.80%和32.89%。舞毒蛾CYP与GST基因沉默对存活率无显着影响(均高于90%),但体重和营养利用指标存在差异显着性。对照组体重和相对生长率均显着高于注射dsRNA处理组,不同处理组 72 h 体重与 120 h 相对生长率(RGR)大小依次为GFP>LdCYP6B53>LdGSTz1≈LdCYP6AN15v1>LdGSTs1≈LdGSTs2>LdGSTe2。注射dsLdGSTe2处理组RGR和相对取食量(RCR)最低,分别为62.01%和184.69%;注射dsLdGSTs1处理组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最低,分别为28.89%和31.70%。进一步将不同舞毒蛾沉默体接入含有次生物质黄酮和槲皮素的饲料后,存活率和体重变化显着。饲喂黄酮的对照组存活率为90%,而注射目的基因dsRNA的处理组的存活率为56.67%~76%,二者存在显着差异;饲喂槲皮素的dsGFP对照组存活率为95%,显着高于注射目的基因dsRNA的处理组,其中存活率最高为注射dsLdGSTs2(83.33%),存活率最低为注射dsLdGSTs1(62.86%)。接入含黄酮的饲料后72 h,对照dsGFP的体重为20.16 mg,显着高于注射dsRNA处理组,其中LdGSTe2体重最低,为16.30 mg;取食含槲皮素饲料后,对照dsGFP体重为20.36 mg,显着高于处理组。这些结果表明舞毒蛾CYP和GST基因沉默对昆虫取食和食物营养利用产生抑制作用,对次生物质黄酮和槲皮素适应性降低。2、在含有溴氰虫酰胺人工饲料中添加黄酮、槲皮素、芦丁并检测48 h存活率,发现饲喂溴氰虫酰胺单剂的处理组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DMSO)和次生物质处理组,而联合处理组存活率均比溴氰虫酰胺单剂处理组略低。舞毒蛾保护酶(SOD和CAT)、解毒酶(P450、GST、CarE和AChE)活性结果显示不同胁迫处理对SOD、CAT、P450和GST均为诱导作用,且联合处理组的诱导效果主要表现高于溴氰虫酰胺处理组;对CarE和AChE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溴氰虫酰胺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抑制作用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弱。进一步检测舞毒蛾基因LdCYP6B53、LdCYP6AN15v1、LdGSTe2、LdGST1、LdGSTs2和LdGSTz1的表达量,除LdGSTs2外,其他基因对不同胁迫主要表现为诱导效果,诱导程度为对照的1.01~46.38倍。以上结果表明次生物质的添加可诱导舞毒蛾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以及CYP和GST基因的上调,但与杀虫剂竞争解毒酶的结合位点,导致杀虫剂降解效率降低、毒性增强,形成毒性协同的联合作用效果。本文通过沉默舞毒蛾3龄幼虫LdCYP6B53、LdCYP6AN15v1、LdGSTe2、LdGSTs1、LdGSTs2和LdGSTz1基因证实其参与取食、食物利用和次生物质的解毒代谢过程。溴氰虫酰胺和次生物质(黄酮、槲皮素和芦丁)联合处理比溴氰虫酰胺单一处理的存活率低,同时溴氰虫酰胺、次生物质单一和联合作用均能诱导舞毒蛾保护酶SOD和CAT以及解毒酶P450和GST活性,并能诱导CYP和GST基因表达量升高,表明次生物质的参与可与化学杀虫剂竞争舞毒蛾解毒酶结合位点,进而增强杀虫剂毒性。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究舞毒蛾对寄主植物次生物质和化学药剂的协同适应性机制,为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抗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杀虫药剂的使用与混配提供参考依据。
田丽[3](2020)在《农药施用对棉田斜纹夜蛾的共生菌群落结构及相关抗性基因分析》文中认为抗虫棉的广泛种植减少了大量农药的施用,使次要靶标害虫斜纹夜蛾转向危害数量上升,但其他农作物上长期以来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手段仍依赖于化学防治,致使其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有关斜纹夜蛾抗药性的研究较多,但抗性机制仍不够清楚。本研究首先分析斜纹夜蛾取食不同处理条件下抗虫棉和抗除草剂棉后生育历期、化蛹率、羽化率等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然后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农药处理条件下抗虫棉和抗除草剂棉及其不同组织对斜纹夜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进一步利用动态转录组组织分析斜纹夜蛾对农药响应过程中的药物代谢途径变化和响应农药的关键通路及相关基因;并对影响肠道微生物和响应农药代谢通路上的关键基因TLRs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这些介导农药的抗药性基因进行验证。本研究对于明确抗虫棉和抗除草剂棉对斜纹夜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抗药性效应,对加强斜纹夜蛾抗性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害虫抗性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新方法和理论依据。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以抗虫棉为对照,抗草甘膦棉饲喂的斜纹夜蛾在日龄重、化蛹率、羽化率、生育历期无显着差异性,说明转基因抗草甘膦棉对非目标生物斜纹夜蛾能达到抗虫棉安全级别;但是用草甘膦除草剂处理抗草甘膦棉后,处理组化蛹率、羽化率和雄性蛹重较对照组显着减少,说明草甘膦会影响非目标生物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大田试验中,用喷施和未喷施草甘膦的抗草甘膦棉饲喂斜纹夜蛾幼虫,四龄幼虫肠道细菌丰度达到显着差异的是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且与处理成负相关性;在五龄幼虫肠道细菌丰度达到显着差异的是与药剂处理成正相关性的雷尔氏菌(Ralstonia);进一步分析差异菌功能,发现共有差异菌富集4种功能,分别是Amino acid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Carbohydrate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Translation,ribosomal structure and biogenesis、Translation,说明涉及这几个功能的微生物在响应除草剂草甘膦过程中有重要作用。2.利用常用农药阿维菌素、苦参碱添加人工饲料饲喂斜纹夜蛾三龄幼虫72h后,取中肠及体壁样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分布和丰度,发现农药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共同的优势菌为肠球菌(Enterococcus);肠道菌群存在显着差异(P<0.05)农药处理后丰度增加的是疣微菌(Verrucomicrobia);属水平上其他显着差异菌八种。对幼虫肠道以外的体壁细菌类群丰度差异分析,发现处理组和对照组在门水平上存在一个显着差异菌是螺旋体菌(Saccharibacteria),农药处理组丰度上升,在属水平有显着差异的菌丰度与处理组全部成正相关表达,且达到26类之多,这些与农药处理组正相关的各种菌多与农药代谢、抗性形成有关。3.以斜纹夜蛾五龄幼虫为研究对象,对人工饲料和人工饲料添加杀虫剂饲喂斜纹夜蛾后6h、12h、24h、48h和72h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并构建斜纹夜蛾农药代谢动态转录图谱,发现幼虫在12 h时对杀虫剂以P450代谢为主要机制,随后参与该机制的基因数量逐渐增加,在48小时后,响应杀虫剂的机制变为以TOLL和IMD代谢机制为主,通过RT-q PCR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趋势一致。使用加权相关网络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与在12h和24h时的杀虫剂反应相关的共表达模块成显着相关(r=0.403,P=0.0371;r=0.436,P=0.023),从这些共表达模块中进一步分析出48个与杀虫剂反应相关的候选基因。4.利用公布斜纹夜蛾基因组对TLRs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共鉴定出了7个TLRs基因,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斜纹夜蛾TLRs家族基因成员在鳞翅目害虫TLRs基因家族中的进化关系,发现斜纹夜蛾的TLRs家族基因与棉铃虫TLRs家族基因同源性较高;对这7个基因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LOC111354111在肠道中高度表达,并同时发现了5个基因对农药处理产生了积极响应;结合转录组数据对产生农药响应的TLRs进行基因表达网络进行鉴定,发现LOC111357546和其他30个基因之间存在共表达关系,这些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途径、细胞定位、信号传导、细胞调控过程、生物调控过程,这些基因的发现为斜纹夜蛾抗药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胡壮壮,徐先超,潘霖,李蒙,曾健,Muhammad Khuram Razzaq,邢光南,盖钧镒[4](2020)在《不同生殖生长期大豆器官对斜纹夜蛾抗性分析》文中指出为探究不同生殖生长期大豆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性,本研究选用不同抗性大豆品种R2、R4和R6期叶片,R4和R6期荚皮及R6期籽粒强迫喂食3龄斜纹夜蛾幼虫,评价不同生殖生长期不同抗虫性大豆品种的器官对斜纹夜蛾幼虫抗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喂食R2期叶片,3个品种平均的幼虫取食量、虫增重及粪便量均显着高于R4和R6期,即R2期为叶片对斜纹夜蛾的易感期。喂食R4期荚皮,幼虫的取食量、虫增重及粪便量均显着高于R6期,从而认为R4期为荚皮对斜纹夜蛾的易感期。取食R4期叶片虫增重高于荚皮,但取食量和粪便量低于荚皮,特别粪便量达显着水平,说明叶片因利用率高而对幼虫抗生性低。取食量、虫增重和粪便量在R6期器官间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取食量和虫增重均表现为喂食籽粒>叶片>荚皮,且存在显着差异。R4和R6期的取食选择性试验也表明3种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为:荚皮>叶片>籽粒。R4期荚皮抗生性和叶片抗生性在品种间表现较为一致。R6期叶片抗生性在品种间差异明显,而荚皮和籽粒抗生性在品种间差异较小,荚皮的抗生性都偏高,籽粒抗生性相反都偏低。取食量、虫增重及粪便量3个指标相对一致,而虫增重具有易称量等优点,可作为抗虫鉴定的主要指标。
冯博[5](2020)在《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在斜纹夜蛾繁殖过程中的功能探究》文中认为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Lepidoptera:Noctuidae),又名莲纹夜蛾、夜盗虫等,属世界性重要农业害虫,主要危害蔬菜、棉花、玉米、水稻和烟草等多种农作物。繁殖是害虫种群延续的方式,探索害虫的繁殖规律,探究害虫繁殖的基因调控机制,实现基于繁殖基因调控控制害虫种群,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与广阔的实用价值。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及其受体(Vitellogenin recepotor,VgR)在昆虫卵巢成熟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作用于昆虫的生殖力,它们是否与生殖行为有关联呢,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其对昆虫繁殖的作用机制是很重要的。本研究以斜纹夜蛾为研究材料,通过对Vg及VgR的mRNA序列克隆,辨析其在斜纹夜蛾的时空表达,以及经RNAi技术干扰后的表达量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了Vg及VgR对斜纹夜蛾繁殖的功能解析,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斜纹夜蛾Vg(SlVg)mRNA编码的蛋白质由1748个氨基酸组成,N-末端含有Vitellogenin-N、DUF1934以及VWD(von Willebrand factor type D domain)3个结构域。SlVg等电点为8.75,含100个磷酸化位点,其中丝氨酸(Ser)58个,苏氨酸(Thr)25个,酪氨酸(Tyr)17个。Sl Vg与其他鳞翅目昆虫Vg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相似度最高的昆虫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67.78%),其后依次是柞蚕Antheraea pernyi(52.74%)、蓖麻蚕Samia ricini(52.69%)、家蚕Bombyx mori(49.46%)、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49.14%)和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41.25%)。进化树分析显示Sl Vg与棉铃虫Vg在同一分支上,自引导值达到了100%。(2)斜纹夜蛾VgR(SlVgR)mRNA编码的蛋白质由1815个氨基酸组成。使用在线软件SMART(http://smart.embl-heidelberg.de/)对其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低密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基因家族,包含配体结合域LBD,表皮生长因子前体同源域EGFD,跨膜域TMDY和细胞质尾域CPD 4个经典结构域。SlVgR包含两个LBD,分别位于29-217aa和942-1284aa,其中第一个LBD区含有4个A型重复区,第二个LBD区含有7个A型重复区。在两个LBD区域后端各有一个表皮生长因子同源域EGFD,位于263-938aa和1285-1663aa,前者包括5个YWTD基序集群,后者包括3个YWTD基序集群。Sl VgR等电点为5.05,含93个磷酸化位点,其中丝氨酸(Ser)40个,苏氨酸(Thr)27个,酪氨酸(Tyr)26个。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看出,SlVgR与其他昆虫VgR同源性不高,相似度最高的是家蚕B.mori(48.78%),其次是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25.30%)、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23.76%)、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23.66%)、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22.49%)、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22.31%)。进化树分析表明,斜纹夜蛾VgR基因与家蚕VgR基因在一个分支上,自引导值达到了100%。(3)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SlVg mRNA在雌性斜纹夜蛾脂肪体中特异性表达始于蛹期,表达水平随着虫体发育阶段而增加,在一日龄成虫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SlVgR mRNA在雌虫的卵巢中特异表达,与SlVg mRNA表达模式相似,始现于蛹期,在一日龄成虫达到最高。(4)构建了细菌介导的SlVg和SlVgR的RNAi体系。通过注射、喂食、浸泡、转基因等方法对比,选取了对虫体伤害小、效率高、成本低的喂食法,以饲喂表达SlVg-dsRNA和SlVgR-dsRNA细菌的为实验组,并以饲喂DEPC水和饲喂表达EGFP-dsRNA的细菌的为对照组。荧光定量检测表明达到了较高的干扰效率(50%-80%)。(5)在对SlVg和SlVgR基因干扰情况下,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存活率、化蛹率以及羽化率等进行了检测发现实验组雌虫产卵量仅仅是对照组的15%-20%。孵化率为对照组的80%左右,但对幼虫的存活率、化蛹率以及羽化率没有显着影响。研究认为,SlVg与SlVgR对于卵的形成和雌虫生殖力具有明显影响。在包括鳞翅目在内的许多昆虫中,雌性是否接受雄性求爱与其卵的成熟关系密切。因此,Vg和VgR在调控卵成熟的过程中可能间接影响了雌虫的交配活动。通过行为学分析发现,SlVg和SlVgR的RNAi显着抑制了雌虫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并对雄虫的求爱和交配行为有间接影响。Vg及VgR家族均具有序列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本研究通过RNAi探讨了这两个基因在卵形成和生殖力方面的作用,并首次发现这两个基因可能间接调控雌性生殖行为,是对已知基因不同功能的新探索。同时,本研究使用细菌介导的RNA干扰技术,该技术具有此成本低、效率高,而且载体构建成功后可以连续培养使用等优点,在基因功能研究中具有应用价值,在害虫防治推广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余源婵[6](2020)在《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及其后取食者相关防御物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其生产过程中多受烟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等害虫为害。利用植物诱导抗虫性防治害虫是一种新型绿色有效的防控方法。本文以生产上常用烟草品种?MS K326?为供试植株,研究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咀嚼式口器)及烟蚜(刺吸式口器)取食对烟叶内防御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茉莉酸(jasmonic,JA)、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含量和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影响,同时利用以上3种昆虫分别取食处理烟叶后,观察对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取食行为的影响并检测其幼虫体内相关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multifunctional oxidase,MFO)、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活性变化,旨在探讨植物介导的昆虫种间互作机制,明确不同类型口器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差异及对后取食昆虫的影响,为烟草害虫的绿色防控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信号分子的影响采用酶标法测定了咀嚼式口器昆虫(斜纹夜蛾/棉铃虫)取食,刺吸式口器昆虫(烟蚜)取食,打孔和针刺等机械损伤,未做任何处理等6种处理的烟叶在6、12、24、48和72 h内JA、NO和H2S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咀嚼式口器的棉铃虫取食诱导烟草JA和NO显着升高,另一咀嚼式口器的斜纹夜蛾和刺吸式口器的烟蚜取食后,烟叶内JA、NO含量出现升高不明显和降低情况,3者取食均可诱导烟叶内H2S含量升高。2.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酶标法测定了咀嚼式口器昆虫(斜纹夜蛾/棉铃虫)取食,刺吸式口器昆虫(烟蚜)取食,打孔和针刺等机械损伤,未做任何处理等6种处理的烟叶在6、12、24、48和72 h内PAL、LOX、PPO、POD等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咀嚼式口器的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取食后,烟叶内PAL活性升高、LOX活性降低、PPO活性升高(斜纹夜蛾取食升高明显),前者POD活性降低接近CK,后者POD活性增加;烟蚜取食后,PAL活性在12 h时受到抑制,48 h时活性升高,LOX、PPO、POD活性均在取食6 h时显着升高,之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POD活性在24 h抑制最为明显。咀嚼口器的斜纹夜蛾取食后烟叶多数防御酶活升高最高。3.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取食行为的影响设置咀嚼式口器昆虫(斜纹夜蛾/棉铃虫)取食,刺吸式口器昆虫(烟蚜)取食,打孔和针刺等机械损伤,未做任何处理等6种处理烟草12 h后,摘取烟叶制作直径为2 cm的叶碟,选择20头孵化12 h内的斜纹夜蛾1龄幼虫/1头斜纹夜蛾3-4龄幼虫,分别放入含有不同处理叶片(虫体株烟叶、机械损伤株烟叶和对照叶片)直径为14 cm的培养皿内,在滤纸上加适量水保湿,用黑布遮盖,取食12 h后进行记录。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口器昆虫前取食处理烟叶后,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初孵幼虫)更倾向于选择烟蚜为害株烟叶且拒绝取食斜纹夜蛾为害株烟叶;吸引斜纹夜蛾3-4龄幼虫取食次数最高的为打孔株烟叶,取食面积最多为针刺株烟叶,最低的为斜纹夜蛾取食株烟叶。4.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设置咀嚼式口器昆虫(斜纹夜蛾/棉铃虫)取食,刺吸式口器昆虫(烟蚜)取食,打孔和针刺等机械损伤,未做任何处理等6种处理烟草12 h后,摘取烟株烟叶分别平放进干净养虫盒内,用湿润棉花捆绑叶柄处使得烟叶保持新鲜,挑取大小一致的5头3-4龄斜纹夜蛾幼虫放入养虫盒内,检测虫体取食6、12、24和48 h后体内Ach E、Car E、GST和MFO等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口器昆虫棉铃虫/斜纹夜蛾、烟蚜分别前取食烟株后,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对咀嚼口器的昆虫棉铃虫/斜纹夜蛾取食处理株烟叶表现出较强适应性,取食这两种烟株烟叶后虫体内解毒酶系Ach E、Car E、GST和MFO等酶活性分别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取食烟蚜为害株烟叶后,Ach E和MFO酶活性峰值低于其他处理组,Car E、GST活性有所升高。综上所述,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均可诱导烟草产生相关防御反应,导致烟叶的防御生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后取食者的取食及生理变化,其中斜纹夜蛾对同种为害株烟叶具有明显取食趋避现象,且取食同种为害叶后体内解毒酶系中部分关键酶活性诱导激活不显着。
范慧杰[7](2020)在《蠋蝽人工饲养及耐饥饿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蠋蝽Arma custos(Fabricius)是一种隶属于半翅目蝽科(Hemiptera:Pentatomidae)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对农林业40多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但在蠋蝽人工大量繁殖的猎物筛选及相应的繁殖技术等方面尚未见深入的研究报道。本文在25℃±1℃、70%±5%RH及光照周期L:D=16 h:8 h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猎物饲养的蠋蝽的生长发育差异,测定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合理投放猎物的数量和时间及蠋蝽的耐饥饿能力等,为改进蠋蝽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提供依据。本文用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L.)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这3种猎物的幼虫喂养蠋蝽。试验表明,用粘虫和黄粉虫喂养时,蠋蝽除2龄若虫外,其他龄期若虫间的体重并无显着性差异,但均显着高于以斜纹夜蛾饲养的蠋蝽体重。同样,以粘虫和黄粉虫饲养的蠋蝽若虫的发育历期均显着短于以斜纹夜蛾为猎物饲养的,但二者间并无显着性差异。以斜纹夜蛾为猎物饲养的蠋蝽若虫死亡率均高于另外两种猎物的,用粘虫与黄粉虫饲养的蠋蝽若虫死亡率相差不大。黄粉虫最大可供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平均重量为131.1 mg的黄粉虫,在被40头4龄蠋蝽若虫取食48 h后,单只黄粉虫最大可供的食物量为106.1 mg。本文测定了蠋蝽不同虫态对黄粉虫的取食量,试验设置蠋蝽的密度为40头。结果表明2~5龄若虫、雌、雄成虫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取食量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蠋蝽的取食量集中在投入黄粉虫后的前8 h,随着时间的延长取食量逐渐降低,其中2龄、3龄、雌雄成虫在前24 h的取食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特点。此外,黄粉虫的密度对蠋蝽的取食量并未产生显着性差异。单头蠋蝽2~5龄若虫、雌、雄成虫对黄粉虫的取食量依次为3.43mg、9.23 mg、13.33 mg、11.77 mg、12.60 mg、11.20 mg。饥饿试验结果显示,供水处理的蠋蝽2~5龄若虫、雌虫及雄虫的存活时长分别为226.4 h、227.6 h、265.2 h、362.8 h、265.2 h和238.4 h,说明供水时5龄若虫的耐饥饿能力最强;不供水处理下蠋蝽2~5龄若虫、雌虫和雄虫的存活时长分别为129.2 h、142.4 h、215.2 h、176.4 h、198.8 h、141.6 h;不供水情况下4龄若虫的耐饥饿能力最强。试验结果表明除4龄若虫外,其他龄期间供水处理下的存活时长显着高于不供水处理。
马孝龙[8](2019)在《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的亚致死效应》文中认为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是一种多食性、爆发性、世界性分布的害虫。目前,对斜纹夜蛾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氰氟虫腙是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优异的杀虫活性。本文以斜纹夜蛾室内敏感品系为对象,研究了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的亚致死效应,并取得了以下结果:1、采用饲料混毒法,在测定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毒力的基础上,用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5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48 h,并用两性生命表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斜纹夜蛾3龄幼虫经LC10和LC25剂量的氰氟虫腙处理后,F0代46龄幼虫龄期较对照显着缩短,而F1代幼虫期则显着延长。与对照相比较,F0代和F1的预蛹期、蛹期和成虫寿命均缩短,产卵前期显着延长,羽化率和后代卵孵化率均显着降低,蛹重均显着降低;同时,F0代和F1代的单雌产卵量均显着降低且呈剂量效应,LC10、LC25浓度处理组和对照组的F0代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053.43、937.37和1656.33粒,F1代分别为942.54粒、892.76粒和1421.67粒。F1代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总增殖率(GRR)均显着低于对照,而平均世代时间(T)则显着加长。这些结果表明,亚致死浓度的氰氟虫腙显着影响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并抑制其种群增长。2、采用饲料混毒法,用LC10和LC25浓度的氰氟虫腙处理斜纹夜蛾刚蜕皮的6龄幼虫48 h,研究了氰氟虫腙亚致死浓度对斜纹夜蛾6龄幼虫各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氰氟虫腙亚致死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较,斜纹夜蛾6龄幼虫的相对生长量、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显着降低,其中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分别下降4.5%、11.7%和39.3%、49.5%,而相对消耗量和近似消耗率差异不显着。3、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胡椒基丁醚(PBO)3种酶抑制剂与氰氟虫腙协同对斜纹夜蛾6龄幼虫的毒力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BO、TPP和DEM 3种酶抑制剂的增效比分别为1.75、1.32和1.25。4、采用饲料混毒法,用LC10和LC25浓度的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刚蜕皮的6龄幼虫分别处理12h、24 h、36 h和48 h后,取其中肠测定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s)3种解毒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各时段处理组的CarE活性与对照差异均不显着,处理36 h和48 h时GSTs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各时段处理组的MFOs活性均高于对照。
姚明勇[9](2019)在《叉角厉蝽生物学及捕食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属蝽科Pentatomidae,益蝽亚科Asopinae,叉角厉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能捕食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 proquadria和丽绿刺蛾Latoia lepida等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在生物防治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本研究以叉角厉蝽和斜纹夜蛾及其3种寄主植物为对象,研究寄主植物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探究叉角厉蝽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嗅觉反应,分析叉角厉蝽对不同寄主植上斜纹夜蛾的捕食作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光周期和湿度对叉角厉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光周期和湿度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研究了7个光周期处理和5个湿度处理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和湿度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力有显着的影响,叉角厉蝽若虫的存活率,雌雄成虫寿命,雌成虫产卵次数和产卵量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单峰趋势,叉角厉蝽若虫发育历期和雌成虫产卵前期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而逐渐的缩短。当光周期为0L:24D时若虫发育历期(19.02d)和产卵前期最短(8.35d),16L:8D条件下雌雄成虫寿命寿命最长(50.81d,47.47d),产卵次数最多(15.76次),产卵量(663.1粒)和孵化率最高(85.77%)。若虫的发育厉期随湿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湿度为90%时,若虫发育历期最短(19.31d);产卵前期随湿度的增加呈先缩短后增加的趋势,湿度为70%时的产卵前期最短(9.38d),雌雄成虫寿命最长(51.27d和45.25d),雌成虫产卵次数最多(13.62),产卵量(617.75)也是最高。综合看光周期为L:D=16:8和相对湿度70%条件下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最好2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研究了番茄、甘蓝、烟草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并分析了叉角厉蝽对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斜纹夜蛾幼虫的喜好性。结果表明,叉角厉蝽1龄若虫在3种植物上都可以发育至2龄。叉角厉蝽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表现为甘蓝(21.71d)>烟草(21.42d)>番茄(20.3d)。叉角厉蝽若虫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存活率表现为番茄(75.5%)>甘蓝(72.25%)>烟草(62.25%)。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寿命表现为,番茄(46.67d和41.33)>烟草(44.83d和40.12)>甘蓝(41.33d和39.83d)。叉角厉蝽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前期和产卵量有明显的差异,产卵前期表现为番茄(11.17d)>甘蓝(9.83d)>烟草(9.5d),产卵量表现为烟草(576.67粒)>甘蓝(548.17粒)>烟草(526.83粒),但叉角厉蝽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次数和孵化率分别没有显着的差异。叉角厉蝽雌成虫对叉番茄斜纹夜蛾表现出较强喜好性。3叉角厉蝽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嗅觉反应采用Y型嗅觉器,研究了叉角厉蝽对番茄、烟草和甘蓝3种斜纹夜蛾寄主植物的选择反应。结果表明,相较于空气,正被危害的植物和危害后的植物对叉角厉蝽有较强的吸引作用;正在被危害的植物对叉角厉蝽引诱作用强于危害后的寄主植物;健康的植物的没有表现出较强的引诱作用。3种植物对叉角厉蝽引诱作用表现为番茄大于甘蓝和烟草,但烟草和甘蓝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4叉角厉蝽捕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利用盆栽植物作为环境,研究了叉角厉蝽对烟草和甘蓝上的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和叉角厉蝽种内干扰对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在烟草和甘蓝上的捕食量均随着斜纹夜蛾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猎物密度下在烟草上的捕食量明显高于甘蓝;叉角厉蝽对烟草和甘蓝上斜纹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型功能反应模型,叉角厉蝽在烟草上的瞬间攻击率,为0.6826,处理时间,为0.007,在甘蓝上的瞬间攻击率,为0.6293,处理时间,为0.013;叉角厉蝽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在烟草上的搜寻效应高于甘蓝。随着叉角厉蝽自身密度的增大,对斜纹夜蛾的捕食作用率逐渐降低,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在加强,对其捕食有很大的干扰作用,叉角厉蝽在烟草上的搜寻常数Q=0.4212,干扰常数M=0.6882,在甘蓝上的搜寻常数Q=0.3571,干扰常数M=0.3666。
赵凯[10](2019)在《我国南方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斜纹夜蛾的抗选性鉴定及验证》文中认为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喜温、需水较多的短日照作物,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油脂、异黄酮和膳食纤维等,有“绿色的乳牛”之称。我国南方为高热量多雨水的气候条件,是大豆的三大主产区之一,种质资源丰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主要的大豆食叶性害虫,具有暴食性,危害严重时导致颗粒无收。长期使用农药控制害虫,会导致环境污染且会使斜纹夜蛾产生抗药性。在最小化使用杀虫剂的方法中,抗性品种的使用与其它控制策略相容。植物对昆虫的抗性使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维持在经济损害的水平以下,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也不会产生额外的成本。本研究以482份南方栽培大豆为材料,在2018年5月、6月和9月进行了 3次抗选性试验,每次试验有3个区组。采用温室人工接虫法,以叶面积损失率(damaged leaf percentage,简称 DLP)作为抗选性鉴定指标,以 PI227687、Lamar、Japan、P64 和 P65为抗虫标准对照,沔阳白毛豆、江宁老鼠豆、监利牛毛黄、NN89-29和大浦大粒黄为标准感虫对照。比较了不同月份不同调查期间的叶面积损失率,分析了抗选性鉴定的稳定性。使用标准品种分级法对南方栽培大豆进行抗虫等级划分和筛选优异种质。通过独立性检验分析南方栽培大豆抗选性是否与生态区和播种类型相关。对筛选出来的5个抗虫品种和5个感虫品种,以Lamar和沔阳白毛豆为对照品种进行室内抗选性和抗生性验证。同时分析了斜纹夜蛾对筛选出来的抗感品种的食物利用的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南方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斜纹夜蛾的抗选性评价:同一月份不同取食天数间叶面积损失率的方差分析表明材料间、取食天数间、区组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说明不同材料间抗选性差异显着,且取食天数间差异更大。以三个月份每个区组不同调查天数间叶面积损失率的加权平均数作为观察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月份间、区组(月份)间、材料间、材料与月份互作间均达到极显着水平。通过比较不同月份下的调查天数、F值、遗传率和遗传变异系数,认为5月份调查效果最好,但调查天数较长。在同一月份整个调查期的加权平均数鉴定效果最好,其次是调查中期。使用标准品种分级法对供试材料进行抗性分级,三个月份中定安小黑豆和赣榆连毛倘均表现高抗(HR),39份种质均表现为高感(HS)。对南方大豆的抗性等级与其来源生态区和播期类型进行独立性检验,发现华南热带生态区(Ⅵ)抗虫品种占其整个生态区的41.5%,高于整个南方生态区抗虫品种22.8%的比例。南方栽培大豆群体抗选性与播期类型不相关。(2)室内对抗选性抗和感南方栽培大豆进行抗性验证:在抗选性试验中对接虫14h、28h、42h、56h叶面积损失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间叶面积损失率差异极显着,抗虫品种叶面积损失率远远低于感虫品种,但抗虫品种抗性均低于Lamar。抗生性试验中对斜纹夜蛾第6、9和12天的幼虫重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证明筛选出来的抗选性品种同时也具有抗生性特性。(3)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了斜纹夜蛾3龄和5龄幼虫取食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叶片后的相对生长率(RGR)、食物转化率(ECI)、近似消化率(AD)和消化转化率(ECD)。通过Duncan氏新复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取食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后相对增长速率差异显着,且抗虫性越强相对生长率越小,但近似消化率、食物转化率、消化转化率间差异较小。
二、取食量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取食量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选择性及不同玉米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草地贪夜蛾的危害 |
1.1.1 草地贪夜蛾的为害特点 |
1.1.2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
1.1.3 草地贪夜蛾的记载寄主 |
1.2 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
1.2.1 昆虫对植物的选择 |
1.2.2 植物对虫害的反应 |
1.2.3 昆虫对植物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 |
1.2.4 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与植食性昆虫的关系 |
1.2.5 不同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本文设计思路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供试草地贪夜蛾生物型的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序列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基于COⅠ基因的生物型鉴定 |
2.2.2 基于Tpi基因的生物型鉴定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草地贪夜蛾对不同玉米品种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分析 |
3.2.1 草地贪夜蛾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玉米上的产卵选择性 |
3.2.2 草地贪夜蛾幼虫对不同类型玉米的取食选择性 |
3.2.3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类型玉米上的产卵选择性与取食选择性的关系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参数的测定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发育历期的影响 |
4.2.2 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存活率和蛹重的影响 |
4.2.3 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成虫繁殖的影响 |
4.2.4 不同寄主植物对草地贪夜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不同品种玉米叶片中化学物质对草地贪夜蛾生理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分析 |
5.2.1 不同寄主植物化学物质含量差异 |
5.2.2 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营养效应的影响 |
5.2.3 不同寄主植物对草地贪夜蛾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5.2.4 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
5.2.5 草地贪夜蛾酶活性、营养效应及生长发育与玉米叶片中化学物质含量的相关分析 |
5.2.5.1 消化酶和解毒酶活性与玉米叶片中物质含量的关系 |
5.2.5.2 草地贪夜蛾营养效应与玉米叶片中化学物质的相关分析 |
5.2.5.3 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参数与玉米叶片中化学物质的相关分析 |
5.2.5.4 草地贪夜蛾种群参数与玉米叶片中化学物质的相关分析 |
5.2.6 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种群发育适合度评价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2)三种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对舞毒蛾P450和GST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作用 |
1.1.1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致死作用 |
1.1.2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3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其他方面的影响 |
1.2 昆虫对植物次生物质的适应机制 |
1.2.1 昆虫保护SOD和CAT对植物次生物质的响应 |
1.2.2 昆虫P450和GST对植物次生物质的响应 |
1.2.3 昆虫CarE和AChE对植物次生物质的响应 |
1.2.4 昆虫解毒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对植物次生物质的响应 |
1.2.5 RNAi技术在昆虫与植物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
1.3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响应化学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
1.3.1 次生物质与化学杀虫剂复配药剂的应用 |
1.3.2 植物次生物质影响抗药性的机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2 RNAi介导舞毒蛾P450和GST基因沉默对2种次生物质胁迫响应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昆虫与主要次生物质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盒) |
2.2 研究方法 |
2.2.1 总RNA提取 |
2.2.2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2.2.3 P450和GST目的基因全长克隆 |
2.2.4 PCR产物胶回收与连接、转化 |
2.2.5 PCR反应及目的基因的凝胶电泳检测、测序 |
2.2.6 质粒提取与含T7启动子序列模板的PCR扩增 |
2.2.7 dsRNA合成 |
2.2.8 显微注射及解毒酶基因沉默效率检测 |
2.2.9 体重增长和营养指标检测 |
2.2.10 舞毒蛾解毒酶基因沉默体对次生物质的敏感性 |
2.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RT-PCR反应及测序验证 |
2.3.2 dsRNA合成质量检测 |
2.3.3 基因沉默效率分析 |
2.3.4 解毒酶基因沉默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影响 |
2.3.5 解毒酶基因沉默舞毒蛾对次生物质响应 |
2.4 结果与分析 |
3 三种次生物质影响舞毒蛾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昆虫与药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盒) |
3.2 试验方法 |
3.2.1 次生物质和溴氰虫酰胺处理 |
3.2.2 舞毒蛾存活率测定 |
3.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
3.2.4 过氧化氢酶(CAT)测定 |
3.2.5 细胞色素P450活性测定 |
3.2.6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测定 |
3.2.7 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 |
3.2.8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 |
3.2.9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3.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联合作用对舞毒蛾存活率的影响 |
3.3.2 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联合作用对保护酶与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3.3.3 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联合作用对解毒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农药施用对棉田斜纹夜蛾的共生菌群落结构及相关抗性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斜纹夜蛾对农作物的危害概述 |
1.1.1 斜纹夜蛾对棉花作物的危害 |
1.1.2 农作物上对斜纹夜蛾化学防治及其抗性研究 |
1.1.3 农作物上斜纹夜蛾的综合防治方法 |
1.2 农作物害虫抗药性机制研究现状 |
1.2.1 作物害虫代谢抗性研究进展 |
1.2.2 作物害虫靶标抗性研究进展 |
1.3 农作物害虫肠道微生物介导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
1.4 多组学研究进展 |
1.4.1 转录组在昆虫中的应用 |
1.4.2 微生物组学在昆虫中的应用 |
1.4.3 基因组学在昆虫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耐草甘膦棉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多样性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活体棉株饲养方法 |
2.2.2 离体棉叶片饲养方法 |
2.2.3 人工饲料饲养方法 |
2.2.4 田间饲养方法 |
2.2.5 处理与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离体和整株处理耐草甘膦棉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2 草甘膦处理条件下斜纹夜蛾肠道细菌多样性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杀虫剂处理对斜纹夜蛾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斜纹夜蛾幼虫收集 |
3.2.2 供试化合物和配制 |
3.2.3 实验设计及取样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条件下斜纹夜蛾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分析 |
3.3.2 用LEfSe法测定农药处理下细菌类群的丰度差异分析 |
3.3.3 农药处理下斜纹夜蛾幼虫肠道细菌类群丰度差异显着性检验 |
3.3.4 化学农药处理下斜纹夜蛾幼虫体壁细菌类群丰度差异显着性检验 |
3.3.5 苦参碱和阿维菌素农药处理斜纹夜蛾内生菌物种丰度性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斜纹夜蛾五龄幼虫响应农药动态转录组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总RNA提取,cD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4.2.3 基因表达分析 |
4.2.4 基因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 |
4.2.5 共表达网络分析和hub基因鉴定 |
4.2.6 使用RT-qPCR验证差异基异基因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转录组数据概述 |
4.3.2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
4.3.3 用RT-qPCR分析验证处理48h时Toll和Imd信号通路的DEGs |
4.3.4 响应杀虫剂的共表达基因网络分析 |
4.3.5 杀虫剂处理12h和24h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鉴定 |
4.4 讨论 |
第5章 斜纹夜蛾TOLL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和农药抗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全基因组鉴定斜纹夜蛾TLR基因家族成员 |
5.2.2 TLR蛋白序列特征和基因结构分析 |
5.2.3 序列多重比对,系统进化和保守结构域分析 |
5.2.4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5.2.5 斜纹夜蛾TLR基因家族成员表达特性分析 |
5.2.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5.3 结果 |
5.3.1 斜纹夜蛾TLR基因的鉴定和特征分析 |
5.3.2 斜纹夜蛾TLR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5.3.3 斜纹夜蛾TLR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5.3.4 斜纹夜蛾TLR基因不同组织表达和农药处理下特异性分析 |
5.3.5 斜纹夜蛾响应农药TLR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5.4 讨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结果表 |
附表2 农药处理下不同时间上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不同生殖生长期大豆器官对斜纹夜蛾抗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方法 |
1.3.1 不同生殖生长期大豆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试验 |
1.3.2 不同器官取食选择试验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殖生长期各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 |
2.1.1 不同生殖生长期叶片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 |
2.1.2 不同生殖生长期荚皮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 |
2.1.3 R6期籽粒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 |
2.2 同一生殖生长期大豆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 |
2.2.1 R4期各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 |
2.2.2 R6期各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 |
2.3 不同器官对斜纹夜蛾的抗选性分析 |
3 讨 论 |
3.1 不同生育期的抗虫性 |
3.2 不同器官的抗虫性 |
3.3 对大豆抗虫性评价的启示 |
4 结 论 |
(5)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在斜纹夜蛾繁殖过程中的功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斜纹夜蛾简介 |
1.1.1 斜纹夜蛾的危害 |
1.1.2 斜纹夜蛾的生物学特征 |
1.2 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 |
1.2.1 卵黄原蛋白 |
1.2.2 卵黄原蛋白受体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SlVg及 SlVgR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用具 |
2.1.2 实验用虫及饲养 |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4 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SlVg序列结构与分析 |
2.2.2 SlVgR序列结构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斜纹夜蛾卵黄原蛋白Vg基因 |
2.3.2 斜纹夜蛾卵黄原蛋白VgR基因 |
第三章 SlVg与 SlVgR在斜纹夜蛾中的时空表达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2 样品的收集 |
3.1.3 样品RNA的提取 |
3.1.4 cDNA的制备 |
3.1.5 荧光定量PCR分析SlVg/SlVgR的表达 |
3.1.6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lVg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 |
3.2.2 SlVgR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 |
3.2.3 SlVg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 |
3.2.4 SlVgR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 |
3.3 讨论 |
3.3.1 斜纹夜蛾Vg的时空表达 |
3.3.2 斜纹夜蛾VgR的时空表达 |
第四章 细菌介导RNAi体系的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载体的构建 |
4.1.3 dsRNA的诱导表达 |
4.1.4 表达dsRNA的大肠杆菌的喂食 |
4.1.5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基因沉默 |
4.1.6 数据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4.2.2 SlVg干扰效率分析 |
4.2.3 SlVgR干扰效率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SlVg与 SlVgR的 RNA干扰与功能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成虫的收集 |
5.1.3 RNAi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4 RNAi对斜纹夜蛾生殖行为的影响 |
5.1.5 RNAi对斜纹夜蛾生殖力的影响 |
5.1.6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RNAi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1.1 RNAi 对斜纹夜蛾幼虫存活率、化蛹率以及羽化率的影响 |
5.2.1.2 RNAi对交配后雌成虫寿命的影响 |
5.2.2 雌虫SlVg和 SlVgR RNAi对斜纹夜蛾生殖行为的影响 |
5.2.3 RNAi对斜纹夜蛾生殖力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 |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6)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及其后取食者相关防御物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虫害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 |
2 植物诱导防御对取食昆虫的影响 |
3 烟草害虫诱导抗虫性相关研究 |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相关防御信号分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烟草 |
1.2 供试昆虫 |
1.3 试验设计 |
1.4 信号分子测定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K326’叶片中JA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K326’叶片中NO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K326’叶片中H2S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烟草 |
1.2 供试昆虫 |
1.3 试验设计 |
1.4 防御酶活性测定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 K326’叶片中PAL活性的影响 |
2.2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 K326’叶片中LOX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 K326’叶片中PPO活性的影响 |
2.4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 K326’叶片中POD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取食行为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烟草 |
1.2 供试昆虫 |
1.3 供试植株的处理 |
1.4 斜纹夜蛾幼虫取食选择偏好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初孵幼虫)取食选择的影响 |
2.2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3-4龄幼虫取食选择的影响 |
2.3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3-4龄幼虫选择取食面积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烟草 |
1.2 供试昆虫 |
1.3 供试植株的处理 |
1.4 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解毒酶活性测定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AchE活性的影响 |
2.2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GST活性的影响 |
2.4 斜纹夜蛾取食经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后的烟草体内MFO活性变化 |
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主要研究结果 |
2 论文创新点 |
3 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7)蠋蝽人工饲养及耐饥饿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捕食性蝽研究概述 |
1.2 猎物对捕食性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蠋蝽概述 |
1.3.1 蠋蝽形态学特征 |
1.3.2 蠋蝽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
1.3.3 蠋蝽研究现状 |
1.4 昆虫的耐饥饿能力 |
1.5 选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
1.5.1 选题依据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3种猎物对蠋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虫源 |
2.1.2 试验方法 |
2.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蠋蝽对不同猎物的取食情况 |
2.3.2 不同猎物饲养对蠋蝽各龄若虫体重的影响 |
2.3.3 不同猎物饲养对蠋蝽各龄若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2.3.4 不同猎物饲养对于蠋蝽各龄若虫死亡率的影响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蠋蝽对黄粉虫取食量的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试验方法 |
3.2 数据分析 |
3.2.1 单只黄粉虫最大可供的食物量 |
3.2.2 不同虫态的蠋蝽对黄粉虫取食量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只黄粉虫最大可供的食物量 |
3.3.2 不同虫态蠋蝽对黄粉虫不同密度的取食量 |
3.3.3 不同虫态单头蠋蝽对黄粉虫的平均取食量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虫态的蠋蝽在供水、不供水条件下的耐饥能力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蠋蝽各虫态在供水、不供水时的耐饥饿时长 |
4.3.2 饥饿状态下蠋蝽的生命状态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斜纹夜蛾的简述 |
1.1 斜纹夜蛾的发生与危害 |
1.2 斜纹夜蛾的防治 |
1.2.1 防治方法 |
1.2.2 斜纹夜蛾的抗药性发展 |
2 杀虫剂对害虫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进展 |
2.1 亚致死浓度的杀虫剂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2.2 杀虫剂对害虫的亚致死效应作用机理 |
2.3 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昆虫食物利用的影响 |
3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亲代和子代的亚致死效应 |
1 材料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 |
1.3 生物测定 |
1.4 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F_0代的亚致死效应 |
1.5 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F_1代的亚致死效应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 |
2.2 氰氟虫腙对F_0代斜纹夜蛾的亚致死效应 |
2.3 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F_1代的发育历期的影响 |
2.4 氰氟虫腙对F_1代的繁殖参数的影响 |
2.5 氰氟虫腙对F_1代斜纹夜蛾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食物利用和解毒代谢酶的影响 |
1 材料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药剂与仪器 |
1.3 生物测定和增效作用 |
1.4 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对斜纹夜蛾6龄幼虫营养利用的影响 |
1.5 解毒代谢酶活性测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及分析 |
2.1 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6龄幼虫的毒力 |
2.2 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对斜纹夜蛾6龄幼虫营养利用的影响 |
2.3 酶抑制剂处理斜纹夜蛾幼虫后对氰氟虫腙的增效作用 |
2.4 氰氟虫腙对三种解毒酶的活性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叉角厉蝽生物学及捕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叉角厉蝽研究进展 |
1.1 生物学及人工饲养 |
1.2 叉角厉蝽的食性及控害能力 |
2 斜纹夜蛾的危害及防治 |
2.1 斜纹夜蛾的发生与危害 |
2.2 斜纹夜蛾的防治 |
3 寄主植物-害虫-天敌三级营养结构 |
3.1 植物形态特征对天敌的影响 |
3.2 植物营养成分对天敌的影响 |
3.3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天敌的影响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光周期和湿度对叉角厉蝽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周期对叉角厉蝽若虫发育历期及存活率的影响 |
2.2 光周期对叉角厉蝽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
2.3 湿度对叉角厉蝽若虫发育历期及存活率的影响 |
2.4 湿度对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对若虫发育历期及存活率的影响 |
2.2 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对叉角厉蝽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
2.3 叉角厉蝽对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斜纹夜蛾的喜好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叉角厉蝽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嗅觉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叉角厉蝽对烟草的嗅觉反应 |
2.2 叉角厉蝽对番茄的嗅觉反应 |
2.3 叉角厉蝽对甘蓝的嗅觉反应 |
2.4 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正在危害的植物的嗅觉反应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叉角厉蝽捕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叉角厉蝽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量 |
2.2 叉角厉蝽对烟草和甘蓝上斜纹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
2.3 叉角厉蝽对烟草和甘蓝上斜纹夜蛾的搜寻效应 |
2.4 干扰作用对叉角厉蝽在烟草和甘蓝上对斜纹夜蛾捕食作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1.1 光周期和湿度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1.2 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1.3 叉角厉蝽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嗅觉反应 |
1.4 叉角厉蝽捕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3 论文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图版 |
(10)我国南方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斜纹夜蛾的抗选性鉴定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及其英汉对照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作物抗虫性研究 |
1.1 作物抗虫学科的发展历程 |
1.2 作物抗虫性机制 |
1.2.1 抗生性 |
1.2.2 抗选性 |
1.2.3 耐害性 |
1.2.4 三种抗虫机制间的关系 |
1.3 作物抗虫性的鉴定方法 |
1.3.1 抗生性鉴定 |
1.3.2 抗选性鉴定 |
1.3.3 耐害性鉴定 |
1.4 作物抗虫性的等级划分 |
1.5 作物抗虫性与害虫综合治理的关系 |
1.5.1 抗虫性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优点 |
1.5.2 单独使用抗虫性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缺点 |
1.5.3 抗虫性与其他防治相结合的策略 |
2 南方大豆研究进展 |
2.1 南方大豆生态区及其特点 |
2.2 南方大豆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利用 |
2.3 南方大豆特点 |
3 大豆主要食叶性害虫斜纹夜蛾 |
3.1 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 |
3.2 斜纹夜蛾习性及危害情况 |
3.3 大豆抗斜纹夜蛾研究进展 |
4 昆虫食物营养利用的研究 |
4.1 昆虫食物利用的研究指标 |
4.2 斜纹夜蛾食物利用研究进展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斜纹夜蛾的人工繁殖 |
2 我国南方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斜纹夜蛾的抗选性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室内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验证 |
3.1 试验材料 |
3.2 室内抗选性的试验设计 |
3.3 室内抗生性的试验设计 |
4 斜纹夜蛾对不同抗性大豆的食物利用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我国南方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斜纹夜蛾的抗选性鉴定及验证 |
1 南方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选性鉴定 |
1.1 不同月份调查我国南方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叶面积损失率的差异 |
1.2 同一月份南方栽培大豆抗选性的方差分析 |
1.3 不同月份南方栽培大豆抗选性的联合方差分析 |
1.4 优异抗虫大豆材料的遴选 |
1.5 不同来源生态区间南方栽培大豆的抗选性差异 |
1.6 不同播期类型间南方栽培大豆的抗选性差异 |
2 室内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验证 |
2.1 抗选性验证 |
2.2 抗生性验证 |
3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食物利用的影响 |
3.1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三龄斜纹夜蛾食物利用的影响 |
3.2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五龄斜纹夜蛾食物利用的影响 |
第四章 全文讨论、结论及创新点 |
1 讨论 |
1.1 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选性鉴定方法 |
1.2 不同观测日期间南方栽培大豆抗虫性的差异 |
1.3 不同月份间南方栽培大豆抗虫性的差异 |
1.4 抗斜纹夜蛾材料的遴选 |
1.5 斜纹夜蛾对不同抗性大豆的食物利用 |
2 结论 |
2.1 遴选出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感材料 |
2.2 调查大豆对斜纹夜蛾抗选性特征的最佳时期 |
2.3 不同来源生态区间、播种类型间大豆品种的抗选性差异 |
2.4 斜纹夜蛾对不同抗性大豆的食物利用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取食量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选择性及不同玉米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D]. 张艳蕾.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三种次生物质与溴氰虫酰胺对舞毒蛾P450和GST影响研究[D]. 许力山.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农药施用对棉田斜纹夜蛾的共生菌群落结构及相关抗性基因分析[D]. 田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20(02)
- [4]不同生殖生长期大豆器官对斜纹夜蛾抗性分析[J]. 胡壮壮,徐先超,潘霖,李蒙,曾健,Muhammad Khuram Razzaq,邢光南,盖钧镒. 大豆科学, 2020(06)
- [5]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在斜纹夜蛾繁殖过程中的功能探究[D]. 冯博. 云南大学, 2020(08)
- [6]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及其后取食者相关防御物质的影响研究[D]. 余源婵. 贵州大学, 2020(04)
- [7]蠋蝽人工饲养及耐饥饿能力的研究[D]. 范慧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8]氰氟虫腙对斜纹夜蛾的亚致死效应[D]. 马孝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叉角厉蝽生物学及捕食作用研究[D]. 姚明勇. 贵州大学, 2019(05)
- [10]我国南方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斜纹夜蛾的抗选性鉴定及验证[D]. 赵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