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点火器3D燃烧流场中有限速率化学反应的数值模拟

等离子点火器3D燃烧流场中有限速率化学反应的数值模拟

一、等离子点火器三维燃烧流场的有限速率化学反应数值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何翔宇[1](2021)在《气态燃料燃烧室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缓解能源紧缺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燃用气态燃料的燃气轮机已成为国内外燃气轮机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随着人们对燃气轮机运行可靠性的日益关注,燃气轮机燃烧室的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对于燃烧室的设计使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某型气态燃料环管燃烧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燃用天然气及中热值气的燃烧室点火及燃烧特性。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针对等离子点火器内的点火特性开展研究,得到了在不同进口条件下等离子点火器的点火特性及稳定点火边界,并分析了点火失败的原因。为改善点火器出口热射流特性,分析了喷孔孔径、布置位置、伸入距离对等离子点火器燃烧流场及出口参数的影响规律,优化了等离子点火器结构,并验证了优化结构对燃用中热值气的适用性。(2)对原型燃烧室模型进行简化,得到了网格数较少、拟合情况较优的简化模型。模拟了气态燃料燃烧室的点火过程,分析了其火焰传播动态特征,对点火特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3)通过改变点火器进口参数,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对点火器点火及热射流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天然气和中热值气的点火边界,并分析了超出点火边界时点火失败的原因;对比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由点火器射入左右两侧火焰筒内的热射流温度、速度、热射流能量等参数,得到了有利于实现燃烧室稳定点火的过量空气系数值。(4)通过改变火焰筒进口参数,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对火焰筒点火及燃烧特性的影响。得到了燃烧室的有效点火范围,并对点火失败的原因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火焰筒内流场的燃烧特性,得到了火焰筒过量空气系数αt的较优取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火焰筒具有较高燃烧效率,同时避免了中心流回火而导致的烧蚀喷嘴的问题。

祁磊[2](2020)在《燃气轮机旋转爆轰燃烧技术及循环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提高燃气轮机循环热效率是当前能源动力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燃气轮机燃烧室采用基于布雷顿循环的等压燃烧加热过程,燃烧过程熵变大,极大限制了循环热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旋转爆轰燃烧具有等容燃烧加热的特点,燃烧过程自增压、熵变小、污染物生成量少。燃气轮机采用旋转爆轰燃烧技术,将使其具有等容加热循环的高循环热效率,又兼具体积小、重量轻、单机功率大、振动噪声小等固有优势。目前关于燃气轮机旋转爆轰燃烧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旋转爆轰燃烧室特性参数的系统性研究以及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理论研究均不完善。因此,进一步开展旋转爆轰燃烧室基本特性研究,构建旋转爆轰燃烧室总体性能预测模型,对完善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热力循环模型理论、推进燃气轮机循环的技术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对氢气-空气、甲烷-空气旋转爆轰燃烧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开展了氢气-空气旋转爆轰燃烧的实验研究,分析了进气条件、结构尺寸等可控边界条件对旋转爆轰燃烧场基本特性的影响,构建了旋转爆轰燃烧室数学模型,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探究旋转爆轰燃烧场发展过程和增压特性,开展了氢气-空气旋转爆轰燃烧实验以及氢气-空气、甲烷-空气旋转爆轰燃烧数值研究。实验中在空气进气总压430k Pa条件下氢气-空气旋转爆轰波最大速度为1456.1m/s,并发现燃烧室在点火后存在不稳定发展阶段。数值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在氢气-空气旋转爆轰燃烧室不稳定阶段中存在爆轰波对撞、激波对撞、爆轰波和激波对撞三种对撞形式,其中爆轰波和激波对撞后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燃烧场,而爆轰波对撞后出现熄爆现象;熄爆后局部高压区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再起爆后爆轰波方向发生随机变化;甲烷-空气旋转爆轰燃烧室不稳定阶段中存在爆轰波和激波对撞、爆轰波和火焰锋面对撞两种对撞形式,并未出现熄爆现象,且爆轰波和火焰锋面对撞后出现斜激波。(2)旋转爆轰燃烧室的增压特性与过程熵变以及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有直接联系;燃烧场内复杂波系(斜激波、透射激波、爆燃区等)导致工质在经历旋转爆轰燃烧增压后继续出现明显的熵增加;计算工况下甲烷-空气旋转爆轰燃烧室增压比为2.0664,与等容燃烧(5.6278)存在明显差距。(3)为进一步探索旋转爆轰燃烧特性的变化规律,利用数值研究手段,基于二维欧拉方程,对甲烷-空气旋转爆轰燃烧特性参数在不同进气总压、总温、当量比以及燃烧室轴向尺寸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燃烧室增压比与进气当量比正相关,与进气总温、轴向尺寸负相关,而与进气总压无明显关系;比质量流量与进气总压正相关,与进气总温、进气当量比负相关;燃烧效率在各种条件下无明显变化,均超过99.5%。(4)在甲烷-空气旋转爆轰燃烧增压特性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接掺混式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方案和级间抽气式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方案。结合旋转爆轰燃烧室数值模拟计算和燃气轮机循环仿真计算,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不同限制条件下(定甲烷质量流量、定涡轮进口总温、定燃烧室通流面积),压气机压比、压气机效率、涡轮效率、涡轮进口总温、燃烧室进气当量比、以及压气机抽气位置六个因素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案较传统燃气轮机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净功上均有明显提高,且前者效果更好;在各因素变化幅度相同的条件下,涡轮效率和抽气位置是对循环净功、循环热效率增量影响最大的因素,而旋转爆轰燃烧室当量比带来的影响最小。(5)基于旋转爆轰燃烧室特性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构建了旋转爆轰燃烧室数学模型,最终建立了甲烷-空气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计算模型。发现在涡轮进口总温为1450K时,循环热效率达到0.3859,循环净功达到10966.0k W,对比传统燃气轮机循环分别提高了0.0248(6.87%)和1304.4k W(13.50%),压气机压比减小了2.2324(15.95%);随着工况降低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净功的增量逐渐增大,但压气机压比减小量逐渐减小;在涡轮进口总温为1279K时,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净功的增量分别达到0.0539(17.92%)和1603.2k W(25.76%)。研究了燃烧室通流面积和环境温度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特性参数的影响;利用循环特性参数增量变化敏感性计算法定性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特性参数增量的变化趋势。所有计算结果均表明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性能参数在不同计算工况下相对于传统燃气轮机有显着优势。

孔龙[3](2020)在《低热值气体燃料等离子点火实验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经济社会向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高效利用方向的转型对能源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高炉煤气等低热值气体燃料由于产量巨大、利用率低等特点,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由于热值较低、不可燃组分多等原因,高炉煤气燃气轮机采用常规点火方式困难较大。等离子强化点火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等离子点火时产生的高温、高速、高活性粒子的热射流能够提供稳定、持续、高能的点火能量,改善局部燃烧流场特性,强化点火过程。其强烈的射流效应能穿透燃烧室流场,使得强化点火效果作用于最佳的点火位置,从而提高点火可靠性。本文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燃气轮机等离子点火器的工作特性,分析了大气环境下等离子点火器的放电过程、热射流形态以及活性粒子组成,建立了能够有效描述热效应、气动效应以及化学反应动力学效应的等离子热射流模型;基于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低热值气体燃料的点火与燃烧特性,讨论了入口空气流量对点火当量比边界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研究了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的点火与火焰传播特性,分析了低热值气体燃料的等离子点火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开展了空气等离子热射流实验研究,使用示波器测量了等离子点火器的放电特性;使用高速相机拍摄了空气等离子热射流形态;使用光谱仪分析了点火时产生的活性粒子组分。结果表明:等离子点火器利用高压击穿空气形成的低电阻通路进行电容放电,脉冲式放电过程中产生高温、高速、高活性粒子的空气等离子热射流,热射流存在时间短,射流深度较大,含有大量亚稳态的氧原子O。(2)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低热值气体燃料燃烧机理及点火边界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入口流量对低热值气体燃料点火当量比边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量比和进气流量都会影响点火过程,合适的当量比和较低的进气流量能够提高点火可靠性;采用Davis机理能够在较少的反应步数下对低热值气的燃烧特性实验数据进行较好的模拟。(3)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根据实验数据逆向建立了等离子热射流数值模型,将等离子点火过程耦合到低热值气体燃料燃烧中,研究热效应、气动效应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效应对强化点火过程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特征参数0T、0V和?0分别控制射流温度、射流长度和活性粒子分布可以实现热效应、气动效应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效应的解耦控制;低热值气体燃料等离子点火过程中气动效应直接决定了射流深度与射流温度、活性粒子分布,进而影响点火性能,且不同点火位置由于流场分布的不同对射流深度影响很大;热效应直接决定射流温度与射流能量,从而影响高温区内的化学反应进程,强化点火过程;活性粒子能够直接影响初始火核处化学反应强度,进而改变高温区温度,对点火过程有促进作用。

马龙泽[4](2020)在《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底部排气弹出炮口瞬间,底排装置经历强瞬态降压扰动,底排药剂振荡燃烧甚至熄火,点火具继续对底排药剂进行点火,但点火延迟时间不一致导致底排弹落点散布大,严重影响了大口径火炮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为提高底排药剂点火一致性,必须清楚地了解底排装置快速降压过程中点火具燃烧火焰对底排药剂点火过程的内在物理机制,以及点火延迟时间不一致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快速降压条件下,底排药剂瞬间熄火,点火具对底排药剂进行点火这一过程为重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了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不同工作环境中底排点火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采用高速录像仪对不同孔径和装载不同烟火药的7种三类点火具在大气环境中的稳态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然后搭建了快速降压实验平台,观测了不同烟火型点火具的非稳态燃烧特性,获得了多角度观测结果。结果表明:常压下,镁/聚四氟乙烯(MT)点火具和硝酸钡(Ba(NO3)2)点火具燃烧射流主体为高温燃气,主要以热对流方式对底排药剂点火,底排药剂燃烧符合“平行层”燃烧规律,而氢化锆/氧化铅(Zr H2/Pb O2)点火具燃烧射流主要为凝聚相粒子流,主要以热传导方式实现点火,会严重破坏底排药剂的“平行层”燃烧规律。快速降压条件下,MT点火具和Ba(NO3)2点火具火焰脉动小,抗扰动能力强,但MT点火具的工作持续能力强于Ba(NO3)2点火具,而Zr H2/Pb O2点火具燃烧射流首先出现的是凝聚相粒子流,降压结束后才出现气态火焰,且工作持续能力较弱。(2)底排点火具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在实验基础上,开展了二维MT烟火药柱和三维MT烟火型六孔点火具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揭示了MT烟火药燃烧射流场特征参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MT烟火药柱燃烧时,随着压力增大,反应速率增大,CF2分布核心和Mg+CF2=Mg F2+C的反应核心往下游移动,C分布核心和C-C结合反应核心由一个中心反应核心分裂后,在反应区两侧形成一对小的反应核心。MT烟火型六孔点火具燃烧时,其三维燃烧流场沿轴向由射流会聚区和射流联合区构成,且射流会聚区中每股射流在喷孔上方都存在一个势流核心区。六股燃烧射流的势流核上方温度最高,势流核周侧速度最大。在射流会聚区,动量、能量和组分从每股射流向中心传递扩散。在射流联合区,中心轴线上速度、温度和组分质量分数最大,不同横向剖面参数分布表现出相似性,射流呈单股自由射流特征。(3)快速降压条件下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针对快速降压过程中底排药剂二次点火的模拟实验装置,数值计算获得了喷焰羽流形态演变过程,并与实验观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行性。揭示了降压瞬间不同初始喷压比下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快速降压条件下,初始阶段,点火具火焰被压制在其端面,发射药燃气出喷口后形成超音速欠膨胀喷焰羽流。中期阶段,点火具火焰渐成竖立的“ω”形态,发射药燃气超音速欠膨胀羽流变为混合点火具燃气的超音速欠膨胀羽流,随着点火具火焰往下游扩展,点火具火焰逐渐转变为锥形,射流下游径向温度梯度变小,热对流和热扩散比上游更强烈,喷焰羽流形成周期性菱形火焰串。临终阶段,混合燃气超音速欠膨胀羽流逐渐转变为点火具燃气亚音速羽流。降压瞬间初始喷压比越大,燃气膨胀热损失越大,点火具燃气射流径向热对流和热扩散越弱。(4)底排装置快速降压过程中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针对静止的实际底排装置,数值研究了快速降压过程中点火具燃气和发射药燃气的耦合流动特性,并提出以等效恒定对流热流密度估算二次点火延迟时间,揭示了降压瞬间初始喷压比、MT粒度和质量比等参数变化对点火具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底排装置降压开始时,降压扰动从喷口向燃烧室上游传递,扰动强度沿程衰减。随着时间推移,燃烧室各处压力逐渐以大小相近的降压速率平稳下降。点火具燃气与其周侧的发射药燃气存在速度差,引起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随着降压瞬间初始喷压比减小、PTFE粒度增大、Mg粒度减小以及Mg含量增大,底排药剂表面燃气温度变高,底排药剂二次点火延迟时间缩短。(5)底排弹出膛口后效期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针对某155mm底排弹发射工况,数值研究了低温、常温和高温三种发射药初始温度条件下,底排装置出膛口后的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底排装置出膛口降压过程中,点火具射流火焰反复伸展收缩三次,射流出现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降压开始短时间内,随着点火具射流火焰收缩,燃烧室上下游的点火具燃气出现轴向速度差,形成接触间断,但随着点火具射流火焰伸展而消失。1.5ms后,接触间断一直存在,且其随点火具射流火焰伸展向下游移动直到喷口为止。点火具高温燃气对底排药剂对流加热过程中,最大热流密度及其位置均会振荡波动,降压快结束时,最大热流密度稳定在1200W/cm2左右,位置稳定在燃烧室上游。

李沛泽[5](2019)在《低热值燃料点火与助燃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每年低热值燃料的产量非常大,2017年我国煤气产量达10626.9亿立方米,累计增长3.9%,其中高炉煤气是炼钢生产中产生的伴生气,但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我国每年浪费掉的高炉煤气的总量相当于标煤900万吨,这是一种巨大的能源浪费,而且高炉煤气由于热值较低在燃气轮机中点火困难,燃烧稳定性差,容易熄火?等离子体的点火助燃强化燃烧技术具有点火延迟时间短?点火能量高及活化助燃等优点,因此其具有解决上述低热值气体能源浪费的潜力?针对低热值燃料点火困难、火焰传播速度慢等问题,本文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对低热值燃料等离子点火助燃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碰撞面信息求解玻尔兹曼方程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在该反应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利用CHEMKIN软件的plasma PSR模块从一氧化碳含量、化学当量比、反应温度各个参数计算对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最后针对温度和OH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对温度和点火延迟时间影响最大的反应。(2)利用FLUENT软件,基于真实燃烧室模型对等离子体助燃低热值燃料进行数值模拟,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涡耗散燃烧模型对燃烧室子午面温度分布、子午面速度分布、火焰长度、燃烧效率等燃烧室重要参数进行数值模拟。(3)采用实验方法对低热值燃料点火器在空气中的放电特性进行光学测量,并对低热值燃料进行点火实验,获得了低热值燃料点火边界。(4)简化燃烧室头部复杂结构,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低热值燃料点火过程,并从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气动效应三个方面探究等离子体对低热值燃料点火特性的影响。

杨揖心[6](2018)在《后缘突扩型凹腔超声速流动模式与稳焰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在超声速气流中组织稳定高效的燃烧是研制超燃冲压发动机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之一。传统的凹腔火焰稳定器在宽飞行马赫数及高当量比条件下呈现出诸多弊端,为此,后缘突扩这一构型优化方案被提出并使用于凹腔火焰稳定器上。本文以应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中的后缘突扩型凹腔火焰稳定器为研究对象,以进一步明晰其流动模式与稳焰机理为研究目标,综合采用数值仿真、实验观测与理论建模的方法,对超声速气流中后缘突扩型凹腔的流动、混合、燃烧特性开展了研究。基于混合RANS/LES方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超声速湍流流动混合问题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构造了一种具有高分辨率与强鲁棒性的非线性过滤器激波捕捉格式,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入口湍流边界层合成涡生成方法。进一步构建了超声速湍流燃烧大涡模拟的方法模型体系。在解耦求解流动与燃烧过程条件下给出了多组分混合物输运系数的简化计算方法。给出了常用气态燃料与空气反应的改进简化机理,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点求积方法的部分搅拌反应器/尺度相似的湍流化学反应相互作用封闭模型与湍流施密特数的简化计算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后缘突扩率凹腔构型下二维冷态流动特性,探讨了后缘突扩效应对于凹腔冷态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凹腔后缘突扩效应会显着地弱化凹腔附近激波强度,压缩与分裂回流区涡结构同时降低流动阻力,且这个效应随着凹腔后缘高低变化呈现非线性趋势。总结了超声速气流中后缘突扩凹腔的流动模式,并建立了一个关联凹腔内外流动物理量参数的剪切层增长率数学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凹腔上游喷注燃料的混合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凹腔构型与喷注动量比条件下的混合流场差异。结果表明凹腔后缘突扩效应有助于降低沿程总压损失,但同时会削弱燃料射流的混合效率以及凹腔对燃料射流的卷吸能力。结合实验与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后缘突扩型凹腔上游喷注燃料的燃烧特性。当全局当量比较低时,后缘突扩型凹腔中的反应释热区仍旧主要集中于凹腔周围,凹腔下游将散布诸多反应气团,并在下游近壁区形成较为稳定的尾焰释热区。计算结果表明,回流区内的局部燃烧释热与当地的湍流强度之间具有关联性。凹腔的后缘突扩构型将削弱凹腔的火焰稳定能力,过量的后缘突扩程度将可能导致凹腔彻底丧失火焰稳定能力。在后缘突扩率过大的凹腔中点火,其生成的初始火焰将可能直接被吹熄,研究发现初始火焰吹熄的本质原因是初始火焰在向上游剪切层及回流区传播的途中遭遇了上方高速气流的冲击,导致其无法在凹腔剪切层或回流区中形成火焰基底。提出了一个关于后缘突扩凹腔火焰稳定性的几何极限概念,阐释了凹腔几何构型量变引起凹腔稳焰性能质变的物理机制。进一步分析了凹腔后缘高度对凹腔稳定的火焰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之常规非突扩凹腔,后缘突扩凹腔中的火焰整体更近贴近底壁,受到主流的压缩效应更加明显,且凹腔下游的火焰更弱。后缘突扩效应将降低燃烧效率,削弱燃烧室展向中心区域的集中释热,延缓高当量比条件下侧壁火焰的产生。通过改变凹腔构型与全局当量比发现了后缘突扩凹腔燃烧流场的三种稳燃模式。包括凹腔剪切层稳燃模式,扩张回流区/抬升剪切层稳燃模式与凹腔辅助的射流尾迹稳燃模式。三种模式下火焰基底的位置不同,所对应的稳焰机制也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研究表明,凹腔后缘突扩效应总是倾向于推迟凹腔稳燃模式由释热较弱的剪切层稳燃模式向释热较强的射流尾迹稳燃模式的转换,从而有助于防止高当量比条件下燃烧室的热壅塞。进而给出了后缘突扩型凹腔设计的初步准则。基于实验现象与数值模拟结果建立了后缘突扩型凹腔的火焰稳定边界模型。提出了一类描述超声速气流中气态喷注物的横向射流混合过程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射流中心迹线,穿透深度与燃料展向扩散的经验关系式。针对常规非突扩凹腔中的火焰稳定边界,完善了系列关键物理子过程的数学模型,将有效当量比和Damokhler数与吹熄准则联系起来建立了描述凹腔贫燃与富燃极限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据后缘高度的降低修正了射流扩散模型、有效当量比计算方法、凹腔特征流动时间及其他相关子过程模型,建立了后缘突扩型凹腔贫燃火焰稳定边界的数学模型。最后,总结了凹腔后缘突扩效应对燃烧室工作性能的影响。

王赛[7](2018)在《等离子体强化低热值气体燃料燃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率,高炉炼铁时产生的大量高炉煤气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高炉煤气是低热值气体,点火困难、燃烧稳定性差、容易发生熄火现象。等离子体的点火助燃强化燃烧技术具有点火延迟时间短、点火能量高及活化助燃等优点,能够提高低热值气点火可靠性和燃烧稳定性。本文首先在一维反应器中分析等离子体助燃条件下的高炉煤气燃烧过程并简化反应机理。再以100kW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为研究对象,根据燃料燃烧特性运用数值模拟对燃烧室结构进行改进和优化,并研究不同边界条件下等离子助燃和点火的燃烧室燃烧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为:(1)借助化学动力学软件CHEMKIN中密闭、均匀、完全混合反应器模型对低热值气体高炉煤气进行等离子体点火助燃燃烧特性分析,结果显示添加活性粒子氧原子后,点火延迟时间缩短,化学反应进程加快;通过敏感性分析简化GRI3.0机理为19步反应机理,并验证了简化机理的可靠性。(2)以100kW微型燃气轮机燃烧室为研究对象,根据燃料燃烧特性对燃烧室进行结构改型。然后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原型及改进后的燃烧室的燃烧流场进行了研究,确定燃料进口的边界条件质量流量为0.12kg/s。分析等离子体助燃对燃烧室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当活性粒子O的浓度为2%时,燃烧效率从97.7%增加到99.5%,达到强化燃烧的效果。(3)基于优化改型后的燃烧室进行几何模型头部简化,确定点火位置,通过点火器性能参数研究,确定最优参数。结果表明,当等离子体点火时,点火能量E=10J,点火持续时间为10ms。当高能点火时,点火能量E=160J,点火持续时间为20ms。

袁磊[8](2018)在《空气加热器高频燃烧不稳定维持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气加热器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及其推进系统高空模拟试验的关键设备,用于模拟飞行器实际飞行时的总焓、总压、马赫数和空气中氧气组分等飞行参数,但是目前对空气加热器燃烧室内的非稳态喷雾燃烧及其高频燃烧不稳定缺乏认识,本文针对全尺寸空气加热器出现的高频燃烧不稳定问题,设计了一台小流量、低室压的单喷嘴缩尺开窗空气加热器,采用试验和数值仿真的手段从液滴蒸发、燃烧室声学振荡、非稳态喷雾燃烧自激振荡、燃烧室声学振荡环境下的喷雾燃烧响应等方面研究了空气加热器的高频燃烧不稳定维持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⑴试验研究了空气加热器的点火过程,结合关键位置的压力时间历程与高速摄影结果分析了空气加热器从点火前一直到点火后稳定燃烧阶段的火焰发展过程以及液氧/酒精喷雾变化过程;捕捉到了空气加热器在一次热试车中多次出现的点火-熄火-复燃现象以及空气加热器点火前液氧在燃烧室中的闪蒸现象;分析了燃烧室长度和点火准备时间对空气加热器点火过程的影响,发现增加燃烧室长度和点火准备时间改善了空气加热器的点火效果,不再出现点火-熄火-复燃现象。点火瞬间引发的高幅值压力尖峰会使火焰前传以及喷雾回流进入喷嘴空气环缝,此过程扰乱了燃烧室流场结构,是喷嘴烧蚀的重要原因之一。缩尺空气加热器对燃烧室压力振荡的耗散较大,难以维持较大幅值的压力振荡,要通过热试研究缩尺空气加热器的高频燃烧不稳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持燃烧室中的压力振荡。空气加热器的点火过程分3个阶段:(a)火炬点火器喷出的高温射流点燃空气加热器喷注面板附近的易燃回流区;(b)易燃回流区内的燃烧火焰在燃烧室内迅速增长;(c)空气/液氧/酒精射流的火焰接力。喷注面板与燃烧室壁面之间形成的回流区对空气加热器完成点火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⑵提出了一种针对空气加热器高频燃烧不稳定的新计算思路,并用这种新的计算思路研究了全尺寸/缩尺空气加热器燃烧室内的声学振荡。分析了全尺寸空气加热器火焰的空间分布对预测振荡模态和频率的影响,发现振荡模态和频率与释热区长度密切相关,当释热区位于纵向振荡模态的波腹时,延长释热区长度更容易激发低阶纵向振荡模态。结合模态动力学理论分析发现周向不均匀热释放是引起横向旋转模态与驻波模态之间发生分叉现象的重要因素,短的燃烧释热长度在周向释热较均匀且容易激发低阶旋转型切向振荡模态,长的燃烧释热区在周向释热不均匀且容易激发高阶驻波型切向振荡模态。缩尺空气加热器喷注面板中心位置处的喷嘴形成的喷雾火焰容易形成2阶横向声学振荡,偏心位置处的喷嘴形成的喷雾火焰容易形成1阶横向声学振荡。⑶发展了液滴非稳态蒸发模型,分析了液滴蒸发对不同压力振荡幅值、振荡频率的响应。结果表明,环境压力振荡频率是决定蒸发速率与环境压力振荡之间相位差的关键参数,液滴蒸发仅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能维持燃烧不稳定。蒸发速率与环境压力振荡之间的相位差与环境压力振荡幅值无关。环境压力振荡频率一定时,蒸发速率与环境压力振荡之间相位差主要由液滴热惯性决定。⑷研究了空气加热器的非稳态喷雾燃烧过程,并分析了空气加热器的关键喷注参数(液滴喷注粒径、空气喷注压降)对喷雾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的液滴粒径能得到稳定的喷雾燃烧火焰;雾化效果变差(液滴粒径变大)时,喷雾燃烧火焰失去稳定性出现空气喷注耦合低频燃烧不稳定,提高空气喷注压降有利于杜绝空气喷注耦合的低频不稳定燃烧和提高燃烧效率。⑸研究了空气加热器非稳态喷雾燃烧的自激振荡过程及其对燃烧室声学激励的响应,得到了喷雾燃烧向燃烧室声学振荡模态提供能量的路径。结果表明,燃烧火焰、组分、燃烧释热位置和喷雾密度分布跟随声学速度周期性摆动维持了空气加热器的高频燃烧不稳定,空气喷注速度与燃烧室压力振荡的耦合不仅可以维持低频不稳定燃烧也能维持空气加热器的高频不稳定燃烧。

张建国[9](2018)在《等离子体点火及助燃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16年我国天然气消耗对外依存度为31%,石油为64.2%,而且该值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开发传统一次能源的替代品,高炉炼铁工艺产生的高炉煤气即是该类替代品之一。但高炉煤气在燃烧过程中因为热值较低而使点火困难,燃烧稳定性差,容易发生熄火等现象。等离子体点火助燃技术即可解决以上问题,等离子体点火助燃技术不仅可以使可燃混合物温度升高到着火点以上,而且能产生大量活性粒子来改善燃料的燃烧特性,从而提高燃烧室的点火可靠性和燃烧稳定性。本文以某型等离子体点火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点火器的点火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建立描述燃烧场的基本控制方程和补充方程,数值模拟研究等离子体对燃烧流场的强化作用,为等离子体点火助燃发生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点火器的放电电压特性、火核发展过程及空气电离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点火器的放电电压和火核尺寸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空气电离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成分,实验结果为数值模拟等离子体点火过程奠定了基础。(2)数值模拟等离子体火核的尺寸大小和能量变化过程,并且在火核附近引入活性粒子。基于某型环管燃烧室系统分析等离子体点火器点火位置、点火功率、点火频率、活性粒子成分和浓度及等离子体射流深度对点火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点火器的设计和布局提供了指导。(3)基于简单湍流扩散射流火焰Flame D对比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活性粒子对低热值燃料燃烧流场的强化作用以及不同浓度的活性粒子在不同燃料热值工况下的助燃效果;最后对等离子体助燃低热值气体燃料的助燃效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化学机理的角度分析其作用原理。

何立明,刘兴建,赵兵兵,金涛,于锦禄,曾昊[10](2016)在《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目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基本原理,总结了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3种途径,分别是热强化、动力学强化与输运强化;对国际上,特别是国内在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应用验证、作用机制和数值仿真研究方面的最新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4个研究方向,分别是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机理、多场耦合建模与仿真、测试诊断研究,以及等离子体强化燃烧在航空发动机中应用的其他科学与技术问题,同时提出了开展这4方面研究工作的一些建议,主要是定量研究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的3种效应,分别建立各效应与点火特性、助燃特性之间的关系;建立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详细动力学模型;应用先进的测试诊断设备,发展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新型测试技术;考虑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应用到不同类型发动机燃烧室时的匹配问题,特别是等离子体电源的小型化与轻型化问题等.

二、等离子点火器三维燃烧流场的有限速率化学反应数值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离子点火器三维燃烧流场的有限速率化学反应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气态燃料燃烧室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燃烧室点火特性研究
        1.2.2 中热值燃料燃烧特性研究
        1.2.3 等离子点火器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
        1.2.4 目前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值模拟方法
    2.1 基本控制方程
    2.2 湍流流动模型
    2.3 湍流燃烧模型
    2.4 数学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等离子点火器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
    3.1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3.1.1 几何模型与网格
        3.1.2 边界条件
    3.2 等离子点火器点火特性研究
    3.3 等离子点火器燃烧特性研究
        3.3.1 燃料孔孔径对燃烧流场的影响
        3.3.2 燃料孔布置位置对燃烧流场的影响
        3.3.3 燃料孔伸入距离对燃烧流场的影响
    3.4 中热值气燃烧特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然气燃烧室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4.2.1 燃烧室模型简化
        4.2.2 边界条件
    4.3 点火过程分析
    4.4 点火器过量空气系数对点火特性的影响
        4.4.1 最优过量空气系数
        4.4.2 点火边界
    4.5 燃烧室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
        4.5.1 点火特性研究
        4.5.2 燃烧特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热值气燃烧室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
    5.1 点火过程分析
    5.2 点火器过量空气系数对点火特性的影响
        5.2.1 最优过量空气系数
        5.2.2 点火边界
    5.3 中热值气燃烧室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
        5.3.1 点火特性研究
        5.3.2 燃烧特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2)燃气轮机旋转爆轰燃烧技术及循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自评表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旋转爆轰燃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旋转爆轰燃烧的国外研究进展
        1.2.2 旋转爆轰燃烧的国内研究进展
        1.2.3 燃气轮机旋转爆轰燃烧技术及循环特性研究进展小结及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旋转爆轰燃烧场数学模型及网格无关性分析
    2.1 三维非预混式旋转爆轰燃烧场数学模型及网格无关性分析
        2.1.1 三维非预混式旋转爆轰燃烧场数学模型
        2.1.2 三维非预混旋转爆轰燃烧室几何模型和边界条件
        2.1.3 三维非预混旋转爆轰燃烧室网格无关性验证
    2.2 二维预混式旋转爆轰燃烧场数学模型及网格无关性分析
        2.2.1 二维预混式旋转爆轰燃烧场数学模型
        2.2.2 二维预混式旋转爆轰燃烧室几何模型和边界条件
        2.2.3 二维简化旋转爆轰燃烧室模型网格无关性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转爆轰燃烧场发展过程和增压特性研究
    3.1 旋转爆轰燃烧实验系统介绍
        3.1.1 旋转爆轰燃烧实验系统总体介绍
        3.1.2 旋转爆轰燃烧室结构介绍
        3.1.3 进气系统介绍
        3.1.4 点火系统介绍
        3.1.5 测控及数据采集系统介绍
    3.2 旋转爆轰燃烧室单波模态基本特性研究
        3.2.1 氢气-空气旋转爆轰单波模态实验研究
        3.2.2 氢气-空气旋转爆轰单波模态数值研究
    3.3 旋转爆轰燃烧场发展过程研究
        3.3.1 氢气-空气旋转爆轰燃烧场发展过程研究
        3.3.2 甲烷-空气旋转爆轰燃烧场发展过程研究
    3.4 旋转爆轰燃烧室增压特性研究
        3.4.1 燃烧过程增压特性的对比分析
        3.4.2 旋转爆轰燃烧场的增压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进气条件和结构参数对旋转爆轰燃烧特性的影响
    4.1 进气总压对旋转爆轰燃烧特性的影响
        4.1.1 不同进气总压下旋转爆轰燃烧场特性参数变化研究
        4.1.2 不同进气总压下旋转爆轰燃烧室性能参数研究
    4.2 进气总温对旋转爆轰燃烧特性的影响
        4.2.1 不同进气总温下旋转爆轰燃烧场特性参数变化研究
        4.2.2 不同进气总温下旋转爆轰燃烧室性能参数研究
    4.3 进气当量比对旋转爆轰燃烧特性的影响
        4.3.1 不同进气当量比下旋转爆轰燃烧场特性参数变化研究
        4.3.2 不同进气当量比下旋转爆轰燃烧室性能参数研究
        4.3.3 低当量比熄火现象研究
    4.4 轴向尺寸对旋转爆轰燃烧特性的影响
        4.4.1 不同轴向尺寸下旋转爆轰燃烧场特性参数变化研究
        4.4.2 不同轴向尺寸下旋转爆轰燃烧室性能参数研究
        4.4.3 两种不同轴向尺寸数据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部件参数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特性的影响
    5.1 旋转爆轰燃烧热力循环特性研究
        5.1.1 旋转爆轰燃烧热力循环数学模型
        5.1.2 不同压比下旋转爆轰燃烧热力循环特性研究
    5.2 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方案介绍
        5.2.1 直接掺混式旋转爆轰燃气轮机
        5.2.2 级间抽气式旋转爆轰燃气轮机
    5.3 压气机参数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研究
        5.3.1 压气机压比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
        5.3.2 压气机效率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
    5.4 涡轮参数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研究
        5.4.1 涡轮效率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
        5.4.2 涡轮进口总温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
    5.5 配气条件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研究
        5.5.1 旋转爆轰燃烧室配气比例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
        5.5.2 抽气位置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
    5.6 各因素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的影响及敏感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变工况循环特性研究
    6.1 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计算模型建立
        6.1.1 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计算模型介绍
        6.1.2 压气机和涡轮数学模型
        6.1.3 燃烧室数学模型
        6.1.4 工质热物性数学模型
        6.1.5 稳态模型设计工况校核
    6.2 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特性分析
        6.2.1 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特性参数分析
        6.2.2 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压气机特性参数分析
        6.2.3 旋转爆轰燃气轮机燃烧室特性参数分析
        6.2.4 旋转爆轰燃气轮机涡轮特性参数分析
        6.2.5 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特性参数增量变化敏感性计算法
    6.3 燃烧室通流面积及环境温度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性能的影响
        6.3.1 旋转爆轰燃烧室通流面积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性能的影响
        6.3.2 环境温度对旋转爆轰燃气轮机循环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低热值气体燃料等离子点火实验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炉煤气在燃烧中存在的问题
    1.3 等离子点火的作用机制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低热值燃料燃烧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 等离子点火国内外研究进展
        1.4.3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案介绍
    2.1 空气等离子热射流实验台
        2.1.1 空气等离子热射流发生系统
        2.1.2 测量系统
    2.2 低热值气体燃料燃烧特性实验台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方案
    2.3 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气等离子热射流实验研究
    3.1 等离子点火器放电特性研究
        3.1.1 电压特性分析
        3.1.2 电流特性分析
        3.1.3 放电特性产生机理分析
        3.1.4 变电极间隙放电特性分析
    3.2 等离子热射流形态变化
        3.2.1 空气等离子热射流形态变化
        3.2.2 基于灰度值的热射流定量分析
        3.2.3 变电极间隙热射流变化规律分析
    3.3 空气等离子热射流活性粒子种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热值气体燃料燃烧特性研究
    4.1 低热值气体燃料燃烧特性分析
        4.1.1 燃烧机理选择
        4.1.2 不同组分燃料燃烧特性
        4.1.3 化学反应的敏感性分析
    4.2 低热值气体燃料预混燃烧室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4.2.1 点火过程分析
        4.2.2 点火边界分析
    4.3 低热值气体燃料预混燃烧室燃烧特性数值模拟
        4.3.1 几何模型及参数设置
        4.3.2 数值模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热值气体燃料等离子点火机理研究
    5.1 等离子热射流数值模拟
        5.1.1 等离子热射流数值模型建立
        5.1.2 等离子热射流变工况特性
    5.2 数学模型建立
        5.2.1 基本控制方程
        5.2.2 湍流模型方程
        5.2.3 燃烧模型方程
    5.3 模型燃烧室结构与简化
        5.3.1 模型燃烧室几何模型
        5.3.2 模型燃烧室简化
    5.4 模型燃烧室低热值气体燃料点火机理研究
        5.4.1 边界条件
        5.4.2 点火位置选择及点火过程分析
        5.4.3 热效应对点火的影响
        5.4.4 气动效应对点火的影响
        5.4.5 化学反应动力学效应对点火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底排减阻增程技术研究
        1.2.2 底排点火具燃烧特性研究
        1.2.3 Mg/PTFE烟火药燃烧机理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不同工作环境中底排点火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大气环境中底排点火具燃烧特性研究
        2.2.1 实验样品
        2.2.2 实验观测系统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快速降压条件下底排点火具燃烧特性研究
        2.3.1 实验样品
        2.3.2 实验观测系统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底排点火具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
    3.1 引言
    3.2 MT烟火药柱二维稳态燃烧特性研究
        3.2.1 物理模型
        3.2.2 数学模型
        3.2.3 反应动力学机理
        3.2.4 网格划分与初边界条件
        3.2.5 计算结果与分析
    3.3 底排点火具三维稳态燃烧特性研究
        3.3.1 物理模型
        3.3.2 数学模型
        3.3.3 计算模型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3.3.4 数值结果的实验验证
        3.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快速降压条件下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
    4.1 引言
    4.2 数理模型
        4.2.1 物理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3 控制方程离散
        4.3.1 空间离散
        4.3.2 AUSM~+格式
        4.3.3 隐式时间推进
    4.4 计算模型
        4.4.1 计算域与初边界条件
        4.4.2 网格无关性验证
    4.5 数值方法的实验验证
        4.5.1 实验系统
        4.5.2 实验结果与数值验证
    4.6 点火具燃气和发射药燃气耦合流动特性研究
        4.6.1 喷焰羽流特性
        4.6.2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4.6.3 降压瞬间初始喷压比对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底排装置快速降压过程中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
    5.1 引言
    5.2 物理模型
    5.3 计算模型
        5.3.1 计算域与初始条件
        5.3.2 边界条件
        5.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5.4 实验工况下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分析
        5.4.1 底排装置降压特性
        5.4.2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5.4.3 底排药柱二次点火延迟时间
    5.5 降压瞬间初始喷压比对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影响
        5.5.1 底排装置降压特性
        5.5.2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5.5.3 底排药柱二次点火延迟时间
    5.6 Mg/PTFE粒度和质量比对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影响
        5.6.1 底排装置降压特性
        5.6.2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5.6.3 底排药柱二次点火延迟时间
    5.7 本章小结
6 底排弹出膛口后效期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
    6.1 引言
    6.2 物理模型
    6.3 动网格模型
        6.3.1 动网格方法
        6.3.2 动网格流场计算守恒方程
    6.4 计算模型
        6.4.1 计算域
        6.4.2 网格划分
        6.4.3 动网格设置
        6.4.4 初边界条件
    6.5 发射药初始温度为常温条件下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数值分析
        6.5.1 膛口流场特性
        6.5.2 弹丸运动特性
        6.5.3 底排装置降压特性
        6.5.4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6.5.5 底排药柱表面对流传热特性
    6.6 发射药初始温度对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的影响
        6.6.1 膛口流场特性
        6.6.2 弹丸运动特性
        6.6.3 底排装置降压特性
        6.6.4 点火具瞬态燃烧特性
        6.6.5 底排药柱表面对流传热特性
    6.7 底排装置静止与运动条件下点火具射流火焰传热特性的比较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低热值燃料点火与助燃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等离子体模型
    1.3 低热值燃料研究进展
        1.3.1 低热值燃料燃烧特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高炉煤气在燃烧中存在的问题
    1.4 等离子体点火助燃研究进展
        1.4.1 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机理国内外进展
        1.4.2 等离子体活性粒子助燃国内外进展
        1.4.3 等离子体射流激励特性国内外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燃烧室流场数学模型
    2.1 基本控制方程
    2.2 湍流模型方程
    2.3 燃烧模型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热值燃料电离反应动力学模型探究
    3.1 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流程
    3.2 基本假设
    3.3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1 等离子体碰撞反应
        3.3.2 等离子体碰撞截面
        3.3.3 化学反应速率的拟合
        3.3.4 重粒子反应
        3.3.5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校正
    3.4 点火延迟时间特性分析
        3.4.1 计算模型
        3.4.2 一氧化碳含量的影响
        3.4.3 当量比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5 反应物与生成物摩尔分数变化
        3.4.6 助燃中间产物摩尔分数的变化
    3.5 敏感性分析
        3.5.1 温度的敏感性分析
        3.5.2 OH的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热值燃料等离子体助燃特性研究
    4.1 低热值燃料燃烧室流场计算
        4.1.1 燃烧室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设定
        4.1.2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4.1.3 边界条件
        4.1.4 低热值气燃烧室数值模拟分析
    4.2 低热值燃料等离子体助燃特性研究
        4.2.1 助燃方案
        4.2.2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
        4.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热值燃料等离子体点火特性研究
    5.1 低热值燃料等离子点火实验研究
        5.1.1 低热值燃料点火平台
        5.1.2 低热值燃料火焰形态
        5.1.3 实验参数的定义
        5.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低热值燃料等离子点火特性数值模拟
        5.2.1 简化模型及边界条件
        5.2.2 点火火核的模拟
        5.2.3 燃烧室点火过程分析
        5.2.4 等离子体点火特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后缘突扩型凹腔超声速流动模式与稳焰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超声速燃烧凹腔火焰稳定器研究进展
        1.2.1 常规凹腔超声速流动与混合特性研究
        1.2.2 超声速气流中凹腔燃烧特性与稳焰机理
    1.3 凹腔构型的优化与后缘突扩型凹腔研究
        1.3.1 凹腔几何构型对流场结构及燃烧特性的影响
        1.3.2 后缘突扩型凹腔中的流动、混合、点火及火焰稳定过程研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仿真与实验平台
    2.1 CFD代码与并行运算
        2.1.1 STSCFD3D代码框架
        2.1.2 混合MPI/Open MP并行机制
    2.2 高性能计算硬件平台
        2.2.1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
        2.2.2 南安普顿大学Iridis4 超级计算机
        2.2.3 英国Archer高性能计算平台
    2.3 超声速燃烧实验系统与后缘突扩型凹腔
        2.3.1 超声速燃烧直连式试验台
        2.3.2 单边扩张型燃烧室
        2.3.3 后缘突扩型凹腔
    2.4 流场观测与诊断技术
        2.4.1 高速摄影火焰成像
        2.4.2 壁面压力测量
        2.4.3 自发辐射成像
        2.4.4 PLIF技术
    2.5 小结
第三章 超声速湍流流动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
    3.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及湍流模拟方法
        3.1.1 多组分气相流动Navier-Stokes方程
        3.1.2 大涡模拟控制方程
        3.1.3 混合RANS/LES方法
        3.1.4 网格变换与边界处理
        3.1.5 时间推进方法
    3.2 一种高精度非线性过滤器格式
        3.2.1 高阶显式WCNS的差分与重构格式
        3.2.2 非线性过滤器的提取
        3.2.3 非线性过滤器的优化
        3.2.4 一维与二维流动算例验证
    3.3 一种改进的入口湍流边界层生成方法
        3.3.1 SEM方法的基本思想
        3.3.2 改进的湍流入口SEM生成方法
        3.3.3 改进方法在超声速平板流动中的应用
    3.4 超声速气流中横向射流数值模拟
        3.4.1 算例设置
        3.4.2 射流流场结构
        3.4.3 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的定量对比
        3.4.4 间断敏感器工作机制
    3.5 小结
第四章 湍流燃烧大涡模拟的化学反应计算方法与封闭模型
    4.1 多组分气相燃烧与输运系数计算方法
        4.1.1 流动与燃烧过程解耦计算方法
        4.1.2 多组分混合物输运系数计算方法
        4.1.3 组分扩散速度的简化计算模型
    4.2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与简化反应机理
        4.2.1 化学反应源项的直接计算
        4.2.2 氢气/空气及乙烯/空气简化反应机理
        4.2.3 不同反应机理下的凹腔乙烯火焰对比研究
    4.3 湍流化学反应相互作用封闭模型
        4.3.1 一种基于两点求积方法的PaSR/尺度相似封闭模型
        4.3.2 湍流输运无量纲数简化封闭模型
        4.3.3 氢气射流火焰算例验证
    4.4 双凹腔超声速燃烧室数值模拟
        4.4.1 双凹腔燃烧室构型与算例设置
        4.4.2 燃烧流场结构特征
        4.4.3 火焰稳定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4.5 小结
第五章 后缘突扩型凹腔流动模式与上游喷注混合过程研究
    5.1 后缘突扩型凹腔二维流动特性
        5.1.1 二维凹腔流动算例设置
        5.1.2 瞬态流场结构与分析
        5.1.3 时均流场结构与流动特性
    5.2 凹腔流动模式与剪切层增长模型
        5.2.1 后缘突扩型凹腔冷态流动模式
        5.2.2 凹腔剪切层增长模型
    5.3 后缘突扩型凹腔上游横向喷注燃料混合流场结构
        5.3.1 后缘突扩型凹腔算例设置
        5.3.2 后缘突扩型凹腔上游喷注混合流场结构特征
        5.3.3 不同动量比下后缘突扩型凹腔中的喷注混合过程
    5.4 凹腔后缘突扩构型对燃料喷注混合过程的影响
        5.4.1 不同凹腔构型下上游喷注混合流场结构
        5.4.2 凹腔后缘突扩效应对燃料混合及回流区质量交换特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后缘突扩型凹腔燃烧特性与稳燃模式研究
    6.1 后缘突扩型凹腔上游喷注气态燃料的燃烧流场特征
        6.1.1 实验工况与计算设置
        6.1.2 后缘突扩型凹腔乙烯燃烧流场结构特征分析
        6.1.3 后缘突扩型凹腔氢气燃烧流场结构特征分析
    6.2 凹腔后缘突扩构型对火焰稳定的影响
        6.2.1 不同凹腔构型下的乙烯火焰稳定实验现象
        6.2.2 后缘突扩型凹腔乙烯初始火焰吹熄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6.3 凹腔后缘突扩构型对火焰结构与燃烧强度的影响
        6.3.1 不同凹腔构型中的氢气燃烧
        6.3.2 不同当量比下后缘突扩型凹腔中的乙烯火焰结构
    6.4 后缘突扩型凹腔的稳燃模式
        6.4.1 不同构型凹腔上游喷注氢气的稳定燃烧模式
        6.4.2 后缘突扩型凹腔中稳燃模式的动态切换
        6.4.3 凹腔后缘突扩构型对稳燃模式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后缘突扩型凹腔火焰稳定模型研究
    7.1 超声速气流中横向射流穿透与扩散模型
        7.1.1 模型的建立
        7.1.2 模型的验证
        7.1.3 模型评价与适用范围
    7.2 常规非突扩凹腔火焰稳定边界模型
        7.2.1 凹腔稳燃模式与火焰稳定边界
        7.2.2 凹腔火焰稳定关键子过程建模
        7.2.3 火焰时间尺度建模
        7.2.4 模型验证与模型评述
    7.3 后缘突扩型凹腔火焰稳定边界模型
        7.3.1 射流扩散模型及有效当量比计算方法的修正
        7.3.2 后缘突扩型凹腔的流动特征时间
        7.3.3 部分子过程模型的后缘突扩效应修正
        7.3.4 模型验证
    7.4 凹腔后缘突扩效应对燃烧室稳焰性能的影响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等离子体强化低热值气体燃料燃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进展
        1.2.2 国内进展
    1.3 低热值气燃烧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进展
        1.3.2 国内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燃烧室流场数学模型
    2.1 基本控制方程
    2.2 湍流模型方程
    2.3 燃烧模型方程
    2.4 性能评定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等离子体强化低热值燃料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
    3.1 燃烧动力学模型
    3.2 点火延迟特性分析
        3.2.1 温度变化特性分析
        3.2.2 不同特征参数对点火延迟的影响
    3.3 等离子体助燃
        3.3.1 点火燃烧过程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变化
        3.3.2 点火燃烧过程中助燃中间产物的变化
    3.4 敏感性分析
        3.4.1 温度对化学反应敏感性分析
        3.4.2 点火延迟的自由基敏感性分析
    3.5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机理简化
        3.5.1 化学反应机理的简化
        3.5.2 结果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烧室流场计算及等离子助燃特性研究
    4.1 原型燃油燃烧室
    4.2 改烧低热值气燃烧室
        4.2.1 改烧低热值重整气燃烧室结构模型及流场分析
        4.2.2 改烧低热值高炉煤气燃烧室几何结构模型及流场分析
        4.2.3 边界条件确定
        4.2.4 网格独立性验证
    4.3 改烧低热值气体燃烧室分析
    4.4 等离子体助燃燃烧室的数值模拟研究
        4.4.1 等离子助燃效果数值模拟思路介绍
        4.4.2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设定
        4.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烧室等离子点火特性研究
    5.1 低热值气燃烧室模型简化方案及点火边界
        5.1.1 燃烧室模型简化方案
        5.1.2 边界条件
    5.2 点火位置的确定
    5.3 不同参数对等离子点火性能的影响分析
        5.3.1 点火能量和活性粒子分析
        5.3.2 燃烧室点火过程分析
        5.3.3 点火性能参数研究
    5.4 等离子强化燃烧机理的归纳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空气加热器高频燃烧不稳定维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高频燃烧不稳定的维持机理
        1.2.2 高频燃烧不稳定建模
    1.3 研究现状评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小结
第二章 空气加热器点火过程的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件
    2.3 工况
    2.4 空气加热器热试试验系统
        2.4.1 试验系统
        2.4.2 测控系统
    2.5 短燃烧室下的点火过程
    2.6 长燃烧室下的点火过程
    2.7 小结
第三章 空气加热器燃烧室内的声学振荡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全尺寸空气加热器结构和热试车结果
    3.3 全尺寸空气加热器声学振荡的数值计算建模
        3.3.1 物理过程简化
        3.3.2 模型方程
        3.3.3 热释放建模
        3.3.4 模型中的热-声反馈分析
        3.3.5 网格及边界条件
        3.3.6 方法验证
    3.4 全尺寸空气加热器声学振荡特性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平均流场
        3.4.2 非稳态结果
        3.4.3 非线性特征分析
    3.5 全尺寸空气加热器的模态动力学理论分析
        3.5.1 Helmholtz方程
        3.5.2 热释放响应
        3.5.3 模态幅值动力学
    3.6 缩尺空气加热器声学振荡的数值计算方法
        3.6.1 物理过程简化
        3.6.2 计算网格和边界条件
    3.7 缩尺空气加热器声学振荡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7.1 基准工况
        3.7.2 热释放
        3.7.3 离散点诊断
        3.7.4 非稳态流场结构
    3.8 小结
第四章 振荡环境下的液滴非稳态蒸发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数学模型
        4.3.1 液滴运动
        4.3.2 液滴蒸发
        4.3.3 液滴加热
        4.3.4 液滴粒径变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模型验证
        4.4.2 液滴非稳态蒸发对环境速度振荡的响应
        4.4.3 压力振荡环境下的液滴非稳态蒸发
    4.5 小结
第五章 空气加热器喷雾燃烧及其关键喷注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值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5.2.1 连续相
        5.2.2 离散相
        5.2.3 燃烧模型
    5.3 关键几何结构参数和边界条件
    5.4 喷雾、混合、蒸发过程算例验证
        5.4.1 问题描述
        5.4.2 结果分析
    5.5 网格敏感性分析
    5.6 关键喷注参数敏感性分析
        5.6.1 空气喷注压降对空气加热器喷雾燃烧过程的影响
        5.6.2 液滴喷注粒径对空气加热器喷雾燃烧过程的影响
    5.7 燃烧稳定性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空气加热器高频燃烧不稳定研究
    6.1 引言
    6.2 空气加热器高频燃烧不稳定的试验研究
    6.3 空气加热器非稳态喷雾燃烧对燃烧室声学激励的响应
        6.3.1 数值计算设置
        6.3.2 声学激励方法
        6.3.3 燃烧室声学激励工况
        6.3.4 无激励条件下喷雾燃烧流场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6.3.5 激励条件下时间平均燃烧火焰结构
        6.3.6 激励条件下喷雾燃烧动态响应过程分析
    6.4 空气加热器非稳态喷雾燃烧的自激振荡过程分析
        6.4.1 数值计算方法
        6.4.2 数值计算设置
        6.4.3 瞬态流场
        6.4.4 自激燃烧不稳定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正庚烷液滴及其蒸汽的物性参数

(9)等离子体点火及助燃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非平衡等离子体点火助燃技术的理论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等离子体点火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 等离子体助燃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目前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燃烧室流场数学模型
    2.1 基本控制方程
    2.2 湍流模型方程
    2.3 燃烧模型方程
    2.4 离散相模型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点火器点火特性的实验研究
    3.1 等离子点火器放电电压特性的实验研究
        3.1.1 实验方法
        3.1.2 实验设备
        3.1.3 电压特性测量结果与分析
    3.2 等离子体点火器高温火核发展过程的实验研究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设备
        3.2.3 火核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光谱分析放电中产生的活性基团
        3.3.1 实验原理理与方案
        3.3.2 实验设备
        3.3.3 光谱测量结果与分析
        3.3.4 活性基团的产生过程分析
        3.3.5 各活性基团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真实燃烧室的等离子体点火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燃烧室计算模型的确定
        4.2.1 几何模型的介绍
        4.2.2 模型简化方案
    4.3 等离子体点火边界条件及点火火核的模拟
        4.3.1 等离子体中各活性粒子的特性分析
        4.3.2 点火边界条件
        4.3.3 点火火核的模拟
    4.4 最佳点火位置的计算
    4.5 等离子体射流的特征参数对点火性能的影响
        4.5.1 燃烧室点火过程分析
        4.5.2 活性粒子浓度对点火性能的影响
        4.5.3 点火器的点火频率对点火性能的影响
        4.5.4 等离子体射流深度对点火性能的影响
        4.5.5 燃烧室点火性能影响因素的总结
    4.6 极限温度下的点火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等离子体助燃低热值燃料的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Flame D介绍
    5.3 网格划分及模型验证
        5.3.1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5.3.2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5.4 等离子体助燃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5.4.1 等离子体助燃效果数值模拟思路介绍
        5.4.2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设定
        5.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机理的归纳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目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基本原理
2 关键科技问题研究进展
    2.1 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应用验证
        2.1.1 等离子体点火的实验验证
        2.1.2 等离子体助燃的实验验证
    2.2 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作用机制
        2.2.1 等离子体点火的作用机制
        2.2.2 等离子体助燃的作用机制
    2.3 等离子体强化燃烧仿真研究
3 总结与展望

四、等离子点火器三维燃烧流场的有限速率化学反应数值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气态燃料燃烧室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D]. 何翔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燃气轮机旋转爆轰燃烧技术及循环特性研究[D]. 祁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3]低热值气体燃料等离子点火实验与机理研究[D]. 孔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底排点火具非稳态燃烧特性研究[D]. 马龙泽.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低热值燃料点火与助燃方法研究[D]. 李沛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6]后缘突扩型凹腔超声速流动模式与稳焰机理研究[D]. 杨揖心.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7]等离子体强化低热值气体燃料燃烧技术研究[D]. 王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8]空气加热器高频燃烧不稳定维持机理研究[D]. 袁磊.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等离子体点火及助燃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张建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10]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的目前研究进展[J]. 何立明,刘兴建,赵兵兵,金涛,于锦禄,曾昊. 航空动力学报, 2016(07)

标签:;  ;  ;  ;  ;  

等离子点火器3D燃烧流场中有限速率化学反应的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