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松壮苗培育与幼林生长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永洁,张青青,李莲芳,叶桂荣,沈松,吴俊多,杨历雨,吴柏良,马敬,王凯,高誉衡,彭思华[1](2020)在《激素和基质及缓释肥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采用U*15(58)均匀设计开展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GA3)和吲哚乙酸(IAA)的混合溶液浸种及其与基质、缓释肥的不同水平组合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苗木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苗龄160 d时,处理组合的平均地径、苗高和胚轴长分别达0.99~1.36 mm、3.9~5.7 cm和2.76~3.86 cm,处理组合间地径和苗高均呈现极显着的差异(P<0.01);0.05 g/L的GA3溶液显着地促进地径的生长(P<0.05),0.15 g/L的IAA浸种极显着地促进苗高生长(P<0.01);基质是影响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其次是缓释肥种类。平均地径和苗高的最优处理组合均为0.15 g/L的IAA浸种后播种于V(森林土)∶V(腐殖土)=3∶1的混合基质中,并施1.0 g/容器(2株/容器)奥绿颗粒缓释肥5号,生产中可采用此处理组合的方式进行壮苗培育。苗高、地径、胚轴长两两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且此3指标与试验因素间呈线性相关,即苗木出现协同生长,采用以上最佳的苗木培育措施可解决云南松的蹲苗问题。
王文俊,张薇,李莲芳,汪亚愈,杨文君[2](2017)在《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期的生长动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年龄≤1 a)和幼树(年龄>1 a)生长特征及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关系,在云南昆明宜良禄丰村林场尖山林区约4.0 km2范围50余年生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内,采用固定样地(17块5 m×5 m样地)开展连续4 a的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生长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内2年生、3年生、4年生幼树的平均地径分别为0.857.59、1.0810.88、0.9812.79 mm,平均树高分别为3.16.7、2.98.6、3.310.9 cm;19年生幼苗和幼树高与年龄呈指数相关。14年生的幼苗和幼树根系、胚轴、主杆、针叶的生物量分别为0.0793.684、0.0781.774、0.0762.7474、0.2709.186 g·株-1,仅根系的生物量比例(15.7%21.2%)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大。14年生幼苗和幼树的生物量主要分配于根系的构建,高生长缓慢而形成"蹲苗"现象。旱季土壤水分亏缺是天然更新云南松幼苗或幼树蹲苗的关键因素。
和建花[3](2017)在《兰坪县云南松中幼林抚育现状及措施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松是西南地区着名的乡土树种,分布于海拔10003200m的地区,常形成大面积纯林,是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的先锋树种,云南松资源丰富,地理种源多样,经济价值高,具有广阔的非木材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兰坪县地处横断山脉滇西北纵谷区,生长、培育了很多云南松。文章探究了兰坪县云南松中幼林的抚育成效问题。
郑书绿,鲍雪纤,李莲芳,王慷林,张薇,王文俊,王文静,于国栋,郭梁,苏柠[4](2015)在《云南松苗木生长对施肥和水分等多因素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U19(1918)均匀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9601-Y2(简称Y2)、IBA、NAA、复合肥、浇水频率和浇水量及其不同水平组合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40 d的苗木平均地径、苗高和针叶长分别为4.16.9 mm、6.712.8 cm和7.219.1 cm。10×105cfu/m L的Y2浸种、0.10 g/L的IBA溶液喷施叶面、施0.25 g/袋的复合肥、每6 d浇水1次和每次浇1/2饱和含水量的组合促进地径、苗高和针叶生长。复合肥是影响苗木生长的主要因子,其与IBA、Y2和水分共同促进苗木生长;NAA则抑制苗高生长和针叶伸长。地径与苗高、针叶长呈现正相关。
孙昂,李莲芳,段安安,于国栋,苏柠,郭梁[5](2014)在《复合肥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云南松苗木培育的施复合肥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B9601-Y2(Y2菌株)浸种2因素3水平的试验,分别在苗龄60、130和200 d时测定苗木生长量及生物量,探究施复合肥和Y2菌株对此阶段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苗龄阶段苗高最高的是施复合肥44 g·m-2与Y2菌株6.4×105CFU·mL-1浸种的组合,分别达4.66、6.90和9.48 cm。影响地径和苗高的关键因子是施肥,实际综合的因素水平最优组合为44 g·m-2复合肥和6.4×105CFU·mL-1Y2菌株浸种的组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复合肥和Y2菌株浸种的交互作用显着地影响苗木地径的生长(P=0.015-0.020<0.05),施肥对130和200 d的苗高具有极显着的差异影响(P≈0.000<0.01)。
贺亮亮,陈少雄,杜阿朋,张沛健,韦东艳[6](2011)在《不同育苗方式对尾巨桉幼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尾巨桉不同育苗方式、不同繁苗方式和不同无性系的正交试验林10月生、23月生生长量和25月生时解析木及风害调查数据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生长量:育苗方式对幼林的各生长量指标影响最大,其次是繁苗方式,最小为无性系。最好育苗组合方式为:DH32-29无性系+网袋苗+组培苗;(2)解析木:地上调查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育苗方式,其次是繁苗方式;而地下指标主要是根系生物量,影响根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为繁苗方式,其次是育苗方式;其中组培苗较扦插苗有较大的生长潜力;(3)抗风性:DH32-29在生长数据方面优于GL9,但抗风效果明显弱于GL9,在台风严重的地方要慎重选择;(4)蓄积量:不同处理的综合比较结果和小区总蓄积量比较结果是一致的,均为①GL9-网袋-组培苗>④DH32-29-泥袋-组培苗>③DH32-29-网袋-扦插苗>②GL9-泥袋-扦插苗。
贺亮亮[7](2011)在《不同育苗方式对尾巨桉苗期及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尾巨桉无性系不同育苗和繁苗方式组合下苗期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幼林期生长指标及解析木和风害指标的比较分析,探讨不同育苗组合模式苗木生长规律和生长差异,进而筛选最佳的育苗组合模式,为生产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经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苗期地上指标(苗高、地径、叶鲜重、茎鲜重)分析表明:不同繁苗方式对地上指标有明显影响,是地上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育苗方式和繁苗方式地上各指标的比较结果为扦插苗>组培苗,泥袋苗>网袋苗;4种处理各地上指标各时期的比较结果一致,均为泥袋扦插苗>网袋扦插苗>泥袋组培苗>网袋组培苗。(2)苗期根系发育:①根系鲜重、根系体积、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较结果一致,即:不同育苗方式和繁苗方式对以上指标均有明显影响,繁苗方式为主要影响因素,不同育苗方式和繁苗方式以上指标的均值比较结果均为扦插苗>组培苗,泥袋苗>网袋苗;4种处理的比较结果为泥袋扦插苗>网袋扦插苗>泥袋组培苗>网袋组培苗;②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百分比的比较结果与根系鲜重和其他吸收特性指标的比较结果不同,繁苗方式为主要影响因素,不同育苗方式和繁苗方式的均值比较结果为组培苗(0.468)>扦插苗(0.34),网袋苗(0.42)>泥袋苗(0.367);处理间的比较结果为网袋组培苗>泥袋组培苗>网袋扦插苗>泥袋扦插苗。网袋组培苗根系吸收效率为四个处理中最大;③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规律。(3)苗期生长拟合:实验观察期内各处理桉树苗各形态指标呈指数增长,对指数式子和拟合系数的分析表明:①扦插苗较组培苗有较大的初始生长量,而组培苗较扦插苗有较大的生长潜力②扦插苗的培育周期要比组培苗的短2-3个月。(4)通过对尾巨桉不同育苗、繁苗方式和不同无性系的正交试验林10月生、23月生生长量及25月生时解析木和风害调查数据的分析比较,得到如下结果:①生长量:育苗方式对幼林的各生长量指标影响最大,其次是繁苗方式,最小为无性系。得到的最好组合方式为:DH32-29无性系+网袋苗+组培苗的育苗组合;②解析木:地上调查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育苗方式,其次是繁苗方式;而地下指标主要是根系生物量,影响根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为繁苗方式,其次是育苗方式;其中组培苗较扦插苗有较大的生长潜力;③抗风性:DH32-29在生长数据方面优于GL9,但抗风效果明显弱于GL9,在台风严重的地方要慎重选择;④蓄积量:不同处理的综合比较结果和林分蓄积量比较结果是一致的,均为①GL9-网袋-组培苗>④DH32-29-泥袋-组培苗>③DH32-29-网袋-扦插苗>②GL9-泥袋-扦插苗。(5)最佳育苗模式:在不考虑经济和环境成本的条件下,为缩短育苗周期和提高苗木质量,可采取将组培苗栽植泥袋一段时间(时间长短根据具体的育苗条件定),再将其移栽至网袋,应为最佳育苗模式;考虑经济和环境成本,选择网袋组培苗+无性系的育苗组合模式,并加大网袋组培苗苗期的水肥管理应为最佳选择。
康波,张英[8](2010)在《云南松大径材培育技术》文中指出为缓解在西南地区大径材的需求,大力发展云南松大径材人工林定向培育是一条快速缓解用材紧张的新途径。文章通过种源选择、立地条件的选择、栽植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对云南松在径材培育进行阐述,试图归纳出一套能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云南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
高永茜,周跃华,田昆,郑畹,聂艳丽,段辉,张文东[9](2009)在《蔗渣基质对云南松种子育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源和栽培条件是决定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生长优劣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旨在挑选出适合云南松种苗培育的甘蔗Saccharum offinarum渣基质和森林土的配比方案。将制糖过程中的废弃物蔗渣与森林土按不同比例混合(0∶100,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0和100∶0),比较不同配方的蔗渣基质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中的蔗渣体积分数为40%,50%和60%时,云南松种子萌发率最高,蔗渣体积分数超过60%后,随蔗渣体积分数升高,极易发生虫害,出苗率急剧降低;而出苗以后,适宜苗高和地径生长的营养土配方是体积分数为50%,70%和80%蔗渣基质。较高的蔗渣体积分数虽有利于幼苗生长,但出苗是关键,蔗渣体积分数为50%的处理既有利于种子萌发又有利于幼苗生长,是云南松种子蔗渣基质育苗最佳的配比方案。图4表2参12
高永茜,周跃华,郑畹,段辉,张文东,罗云生,张穆[10](2009)在《云南松不同家系的育苗试验》文中指出对源自3个种源地的28个云南松半同胞家系进行了苗期早期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云南松家系其种子的出苗率、容器苗的抗猝倒病能力以及苗木的高、地径生长量等指标在家系间差异显着。综合考虑其苗木的各个生长指标,初步筛选出石屏Ⅳ22号、石屏Ⅳ25号、石屏Ⅳ21号、石屏Ⅳ13号、石屏Ⅳ30号、石屏Ⅳ31号、石屏Ⅳ18号、禄丰Ⅱ10号、禄丰Ⅱ18号、弥渡042号、弥渡057号、弥渡035号、弥渡061号等13个云南松优良家系。入选的云南松优良家系种子平均出苗率在89%以上,变异系数6.86%,标准差为6.12;患猝倒病比例低于8%;苗木高生长的实际增益为21.08%46.37%,遗传增益为17.62%42.53%;苗木地径生长的实际增益为13.53%27.19%,遗传增益为11.25%22.6%。较优云南松家系与较差云南松家系比较,其苗高可增长68.71%88.38%,苗木地径可增长24.63%43.34%。
二、云南松壮苗培育与幼林生长相关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松壮苗培育与幼林生长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激素和基质及缓释肥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设计及实施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组合及其因素水平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1.1 地径 |
3.1.2 苗高 |
3.1.3 胚轴长 |
3.2 相关性分析及方程构建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2)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期的生长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地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幼苗和幼树的密度—年龄结构 |
3.2 云南松幼树的地径、树高—年龄结构 |
3.3 云南松2~4年生的幼树生长动态 |
3.4 幼苗和幼树生物量分配 |
4 讨论 |
5 结论 |
(3)兰坪县云南松中幼林抚育现状及措施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兰坪县基本林情及云南松生物学特性 |
1.1 兰坪县基本林情 |
1.2 云南松生物学特性 |
2 兰坪县云南松中幼林抚育的现状 |
2.1 云南松中幼林的抚育意识缺乏 |
2.2 云南松中幼林的管理意识缺失 |
2.3 土壤改良技术较低 |
2.4 播种方式导致管理上的困难 |
2.5 资金和技术投入水平低 |
3 兰坪县加强云南松中幼林抚育的有效措施 |
3.1 提高自主抚育意识 |
3.2 加强资源的监督和管理 |
3.3 改良土壤 |
3.4 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 |
3.5 加大资金及技术投入 |
4 结语 |
(4)云南松苗木生长对施肥和水分等多因素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地径对试验因素和水平及其组合的响应 |
2.2苗高对试验因素和水平及其组合的响应 |
2.3针叶长对试验因素和水平及其组合的响应 |
2.4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3.1结论 |
3.2讨论 |
(5)复合肥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概况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不同水平组合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复合肥和Y2菌株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4结论与讨论 |
4.1结论 |
4.2讨论 |
(6)不同育苗方式对尾巨桉幼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观测内容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因素水平间幼林的生长量分析 |
2.1.1 第1生长阶段 |
2.1.2 第2生长阶段 |
2.2 不同因素水平对解析木的影响及其林分抗风效果分析 |
2.3 不同处理组合间比较分析 |
2.3.1 4种处理组合生长的比较 |
2.3.2 4种处理组合间解析木及抗风效果的比较分析 |
2.3.3 4种处理组合间综合比较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7)不同育苗方式对尾巨桉苗期及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桉树扦插育苗研究 |
1.2.2 组织培养育苗研究 |
1.2.3 育苗容器和基质的研究 |
1.2.4 苗木评价体系 |
1.2.5 根系及林木生长比较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育苗方式尾巨桉苗期生长规律的比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四种处理地上调查指标的分析 |
2.2.2 苗期四种处理根系发育的比较 |
2.2.3 四种处理生长的拟合及叶绿素含量比较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育苗方式对尾巨桉幼林生长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因素水平间幼林的生长量分析 |
3.2.2 不同处理组合间比较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苗期生长规律 |
4.2 幼林期的生长比较 |
4.3 讨论 |
4.4 最佳育苗模式 |
4.5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试验中用到的一些相关工具和仪器 |
附录B 不同处理生长拟合曲线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摘要 |
(9)蔗渣基质对云南松种子育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子出苗率 |
3.2 不同配比基质对幼苗健康状况的影响 |
3.3 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3.4 对云南松幼苗保存率的影响 |
4 结论 |
四、云南松壮苗培育与幼林生长相关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激素和基质及缓释肥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J]. 杨永洁,张青青,李莲芳,叶桂荣,沈松,吴俊多,杨历雨,吴柏良,马敬,王凯,高誉衡,彭思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08)
- [2]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期的生长动态分析[J]. 王文俊,张薇,李莲芳,汪亚愈,杨文君. 福建林业科技, 2017(03)
- [3]兰坪县云南松中幼林抚育现状及措施之探究[J]. 和建花. 现代园艺, 2017(08)
- [4]云南松苗木生长对施肥和水分等多因素的响应[J]. 郑书绿,鲍雪纤,李莲芳,王慷林,张薇,王文俊,王文静,于国栋,郭梁,苏柠. 河南农业科学, 2015(08)
- [5]复合肥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J]. 孙昂,李莲芳,段安安,于国栋,苏柠,郭梁.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4(01)
- [6]不同育苗方式对尾巨桉幼林生长的影响[J]. 贺亮亮,陈少雄,杜阿朋,张沛健,韦东艳. 热带作物学报, 2011(05)
- [7]不同育苗方式对尾巨桉苗期及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D]. 贺亮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5)
- [8]云南松大径材培育技术[J]. 康波,张英.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06)
- [9]蔗渣基质对云南松种子育苗的影响[J]. 高永茜,周跃华,田昆,郑畹,聂艳丽,段辉,张文东.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04)
- [10]云南松不同家系的育苗试验[J]. 高永茜,周跃华,郑畹,段辉,张文东,罗云生,张穆. 西部林业科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