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锁骨下动脉狭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寒[1](2020)在《探析头静脉弓狭窄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进行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患者的血管通路功能良好,在上臂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患者中,若是出现头静脉弓狭窄(CAS),将会导致内瘘功能障碍,进而影响血液透析效率。由于头静脉弓的位置较其他浅表静脉具有特殊性,CAS尚无明确的发生发展机制,因此目前临床上统一的有效治疗措施并不多,常用的方法有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开放性外科手术、中药治疗等。本文对CAS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陈寒,刘杨东[2](2020)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头静脉弓狭窄的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动静脉内瘘头静脉弓狭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本文将国内外对头静脉弓狭窄的治疗现状进行综合评述,归纳不同治疗方法的特点及在临床运用中的优势与缺点。分析临床治疗头静脉弓狭窄中面临的困难,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裴晓东[3](2019)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意义和方法。方法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对天津市胸科医院和中国石油中心医院6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采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筛查出5例合并左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经CTA明确诊断,然后行左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术后1周-2周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均使用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结果使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筛查出的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均得到了CTA、DSA血管造影确诊。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残余狭窄率小于10%,术后症状性患者的症状均消失,双侧上臂收缩压差均小于20mmHg。使用左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前降支搭桥术中测左乳内动脉血流量正常,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未发现冠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围手术期无脑卒中、心肌梗死及死亡并发症。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无后循环缺血、上肢缺血、心肌缺血相关症状,双侧上臂收缩压差均小于20mmHg。结论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筛查有独到的价值,CTA、MRA、DSA是确诊的方法,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已明确为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患者,先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然后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左侧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是安全有效的。
阿力木江·阿布都热依木[4](2019)在《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术(PTRAR)治疗肾动脉狭窄(RAS)患者的安全性、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07月01日至2018年06月3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和儿科住院诊治的120名连续性行PTRAR治疗的RA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72例(60%),女性48例(40%),平均年龄51±17(1.08-79)岁,RAS病因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91例(75.8%)、肌纤维发育不良性肾动脉狭窄(FMD-RAS)17例(14.2%)、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TA-RAS)6例(5%)、肾动脉血管瘤(RAAs)2例(1.7%)、肾动脉血栓2例(RAE)(1.7%)、结节性多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PAN-RAS)1例(0.8%)、神经纤维瘤病I型肾动脉狭窄(NF1-RAS)1例(0.8%)。收集所有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数据(包括:既往史、个人史、肾功能、RAS病因、合并症、危险因素,手术方式、手术途径等手术相关信息)和术后随访结果,评价PTRAR治疗的安全性、近中期临床疗效。结果:120例患者的134条肾动脉中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95.5%(128/134),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8%(7/120)。PTRAR术后平均随访24(1-3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降压药物种类较术前减少,血清肌酐值无显着差异(P>0.05)。操作成功的114例患者中发生再狭窄11例(9.6%)。FMD-RAS组患者术后随访1、6、12、24和36个月时高血压治愈率分别为47.1%、47.1%、50%、50%和25%,24个月后治愈率呈进行性下降趋势。一例因残余狭窄严重而操作未成功的FMD-RAS患者术后24个月时接受自体肾移植术,术后随访12个月、停用全部降压药物、血压回复正常。随访期间共失访9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5例(12.7%),其中死亡5例(4.2%),肾脏事件5例(4.2%),非致死性心脏事件4例(3.5%),脑卒中1例(0.8%)。结论:1.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术(PTRAR)是治疗不同原因、不同年龄段肾动脉狭窄(RAS)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PTRAR可以提高血压的控制率、减少降压药物的使用种类、延缓肾功能恶化,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2.经皮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TRAS)可以使肌纤维发育不良性肾动脉狭窄(FMD-RAS)患者进入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不用任何降压药物仍保持血压正常的缓解期,但是,缓解期过后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3.经皮肾动脉成形术(PTRA)与经皮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TRAS)相比在FMD-RAS患者中血压控制、肾功能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但PTRA通畅率高、再狭窄发生率低,应作为FMD-RAS的首选治疗手段。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术(PTRAR)后残余狭窄严重的FMD-RAS患者血压可从外科手术治疗中获益。
王俊[5](2019)在《TASC 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成指数增长。大多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高龄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对外科手术耐受差,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大、风险高和并发症多等缺点,而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无论是患者或者医师更易于接受腔内微创治疗。但股腘动脉因其特殊的生物力学性能(如挤压、弯曲、收缩、扭转、拉伸等),其治疗一致存在着争议。近些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TASCⅡ-D股腘动脉病变,一些医师已经采用了腔内技术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研究旨在分析近年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介入治疗TASC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腔内治疗TASC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介入治疗的TASC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共入选49例(50条患肢),男性38例,女性11例,年龄在5288岁,平均(71.0±7.9)岁,病变长度在20.038.0cm之间,平均(24.5±4.1)cm,其中既往有吸烟史36例,合并糖尿病24例、高血压36例、高脂血症22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1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冠心病24例、C反应蛋白增高22例、陈旧性脑梗塞7例。50条肢体均接受了血管腔内治疗。穿刺入路:47例(48条肢体)采用对侧股总动脉逆行穿刺,2例(2条肢体)行对侧股总动脉直视下逆行穿刺,均应用“翻山”技术,并置入血管长鞘至股浅动脉开口处行介入治疗。治疗方式:单纯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2条,普通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治疗肢体36条;单纯置管溶栓术治疗肢体1条,置管溶栓术+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1条,置管溶栓术+普通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治疗肢体2条;Anjio Jet血栓抽吸装置溶栓、吸栓+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2条,Anjio Jet血栓抽吸装置溶栓、吸栓+普通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治疗肢体2条,Anjio Jet血栓抽吸装置溶栓、吸栓+置管溶栓术+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1条;Turbo Hawk斑块旋切系统斑块旋切术+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1条。通过分析本研究技术成功率,术前、术后3天ABI变化情况,Rutherford分级变化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保肢率等评价腔内治疗TASCⅡ-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采用t检验分析腔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并通过IBM 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0条病变肢体中,2条肢体动脉因重度钙化,导丝不能通过血管闭塞段返回远端动脉真腔导致手术失败,技术成功率96%,48条肢体病变动脉均被开通,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术前ABI为(0.35±0.25),术后ABI升高为(0.84±0.20),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0,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6/50),包括:腹股沟区局部血肿,穿刺口假性动脉瘤,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肺炎等,无手术相关死亡及危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19.7个月,随访中发现25条肢体术后出现支架内及支架近、远端,靶病变血管再狭窄或闭塞,其中14条肢体再次行腔内治疗,包括吸栓,溶栓,支架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等。随访12个月、24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2.7%,32.4%,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9.8%,59.5%,保肢率分别为93.0%,83.8%。结论:腔内治疗TASCⅡ-D型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尤其是对同时合并较多全身性疾病的高龄患者,我们认为腔内治疗可作为TASC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高龄患者的首选治疗。
孙谨[6](2019)在《强化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有效性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到2018年9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行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6例,分为两组,A组: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38例),在术前1周内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天,术后继续服用相同剂量;B组:他汀强化治疗组(38例),在术前1周内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天,术后继续服用相同剂量。两组一般基线数据: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术前血脂,肝酶,肌酶等比较,无明显统计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术后1天及6个月抽血复查。观察2组间的:(1)血液学指标:(1)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otal Ch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stin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stin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3)肝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 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mine Transaminase,ALT)。(4)肌酶:肌酸激酶(Ceatine Kinase,CK)。(2)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发生率。(3)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新发责任病灶供血区的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出血、心肌梗死等。(4)神经功能改善情况:mRS评分≤2分的人数。(5)药物的安全性:AST/ALT持续升高≥3倍、CK持续升高≥10倍、肌痛、肌肉溶解等。结果:(1)基线血脂数据无差异(P>0.05),6个月随访时TC、TG、LDL-C水平较术前下降、HDL-C水平较术前上升,分别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基线hs-CRP无统计差异(P>0.05),术后1天hs-CRP较术前显着升高,组内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常规组升高更显着(P<0.05);6个月时较术后1天明显下降,强化组下降更显着(P<0.05)。(2)支架内再狭窄:6个月随访时两组均未出现支架内管腔直径减少≥50%,各出现1例管腔直径减少20-50%,常规组出现4例管腔直径减少10-20%,两组ISR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3)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常规治疗组术后6个月有3例新发责任病灶供血区的梗死,5例TIA,无脑出血、心梗。强化治疗组出现1例新发责任病灶供血区的梗死,1例TIA,无脑出血、心梗。两组总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4)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两组术前mRS评分≤2分的患者人数比较无差异,6个月时强化组mRS评分≤2分的患者人数多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5)药物安全性: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酶(AST及ALT)持续升高≥3倍、肌酸激酶(CK)持续升高≥10倍、肌痛及肌肉溶解等,安全性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1.强化他汀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2.强化他汀治疗可减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炎症反应,有降低ISR发生率的趋势。3.强化他汀治疗可显着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TC、TG、LDL-C水平,并升高血HDL-C水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王倩倩[7](2019)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序贯式PTA与PTAS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序贯式PTA(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PTAS(PTA and Stenting,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单纯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对比,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对两者临床疗效获得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方法:回顾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病房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且已行经皮序贯式PTA与PTAS两种手术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根据Fontain分期,选择Ⅱb期:中、重度间歇跛行;Ⅲ期:静息痛;Ⅳ期:肢体溃疡和坏疽的33例患者,且根据CTA(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及术中造影符合仅累及股腘段病变,TASCII分型符合A、B、C型,且膝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三只动脉至少保留一条血运直达足底动脉弓。术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动脉远期通畅率,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通过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e)测定的ABI值、术前及术后2周间歇性跛行距离(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distance,NIC distance)以及术后3、6、12个月通过行CTA或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判断血管通畅情况,并进行X2检验及t检验分析其结果。结果:在33例成功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中,其中行序贯式PTA术治疗的患者,术前ABI值0.42±0.09,术后ABI值0.87±0.08,应用t检验分析P<0.05,说明行序贯式PTA术的患者术后ABI值较术前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行PTAS术治疗的患者,术前ABI值0.36±0.07,术后ABI值0.93±0.07,应用t检验分析P<0.05,说明行PTAS术的患者术后ABI值较术前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即行序贯式PTA术患者与行PTAS术患者ABI值对比,t检验分析P<0.05,说明行序贯式PTA术与PTAS术中,PTAS术后ABI值提高更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行序贯式PTA术治疗的患者,术前间歇性跛行距离107.89±34.99m,术后患者跛行距离440.84±75.96m,应用t检验分析P<0.05,说明行序贯式PTA术的患者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术前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行PTAS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跛行距离122.36±35.25m,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526.86±69.94m,应用t检验分析P<0.05,说明行PTAS术的患者术后跛行距离较术前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即行序贯式PTA术患者与行PTAS术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对比,t检验分析P<0.05,即行序贯式PTA术与PTAS术中,PTAS术后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提高更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对于19例行序贯式PTA术的患者,其中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4.74%、89.47%、84.21%,对于14例行PTAS术的患者,其中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管通畅率分别为100%、92.86%、92.86%,应用统计学卡方检验分析P值>0.05,两种手术方式术后3、6、12个月的远期通畅率之间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于行序贯式PTA术与PTAS术患者中,两组治疗后患者ABI值及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治疗前改善,说明两种介入方式治疗下肢单纯股腘段动脉病变均能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且PTAS术后ABI值及间歇性跛行距离较序贯式PTA术后效果改善更显着;而对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手术血管通畅率,虽然PTAS术较序贯式PTA术通畅率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病例样本量较少所致,后期可采用大样本病例研究进一步得出明确结论。(2)ET(Endovascular Therapy,血管腔内治疗)已得到证实。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II)D分型建议推荐传统手术治疗,但目前多数研究及病例分析显示对于TASCII D型患者介入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符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适应证的前提下,ET可作为推荐的治疗方案。(3)既往研究单纯PTA与PTAS两种术式的文献较多,多数研究已证实远期通畅率PTAS术较PTA术确切,通过本研究可知序贯式PTA远期通畅率虽较PTAS稍差,但两者并无统计学意义,故说明序贯式PTA术在远期通常情况有一定优势,且序贯式PTA术在经济上更易患者接受。
陈忠,杨耀国[8](2018)在《血管外科技术创新的意义与趋势》文中提出血管外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外科治疗范围主要包括主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及静脉疾病,近年的治疗方法已明显侧重于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既往以开放手术治疗为主的许多复杂疑难病例,如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夹层或瘤样扩张疾病,近肾或累及肾动脉等重要内脏动脉分支的腹主动脉瘤等,亦逐渐采用开窗支架、分支支架等新型血管腔内技术治疗,未来内脏动脉及主动脉弓上重要分支动脉的腔内重建将成为血管腔内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外周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治疗方法与治疗理念均处于改进阶段,各新型开通装置增加了血管腔内治疗成功率,涂药球囊和减容装置较传统支架置入术的远期效果有明显优势,同时能达到不遗留异物的目的,但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取代支架置入术。
邵亚,李红,曹骅[9](2018)在《锁骨下动脉闭塞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9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对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9例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患者闭塞处置入自膨式支架。其中3例闭塞段较长(1.5~2cm),且估计闭塞时间较长者,采用双通道技术,以Seldinger技术同侧桡动脉与股动脉同时穿刺,用导丝从桡动脉通过闭塞段,球囊行预扩张,置入支架。6例闭塞段较短(≤1.5cm)者,采用顺行开通闭塞段的方法,以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放置于锁骨下动脉闭塞段的近端,随后用导丝引导通过闭塞段至远端肱动脉,微导丝保护椎动脉,球囊行预扩张,置入支架。结果:8例手术成功,术后均血流通畅,症状消失;但其中1例术后并发左侧锁骨下动脉夹层及胸壁血肿形成。1例闭塞时间长,手术失败。结论:下动脉闭塞的患者,通过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毛由军[10](2018)在《髂静脉狭窄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的设计及径向力学性能测试目的:介绍一款国产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的结构设计并测试支架径向力学性能。方法:详细介绍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的设计,并使用径向力测试仪测试实验新型支架及对照支架的径向支撑力,比较两者的差异,评价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径向力学性能;构建支架有限元模型使用有限元法分析上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是一款自膨式镍钛合金裸金属支架,包括“花冠”定位区、支撑区两部分;其径向支撑力与对照支架相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径向支撑性能在不同直径规格上均优于对照支架;“花冠”定位区为术中支架植入提供位点,可能会减少对侧髂静脉血流的影响及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第二部分:髂静脉狭窄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目的:提供一个简便、可靠、稳定的髂静脉狭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随机选择3头实验白猪,建立左侧髂静脉狭窄模型,于模型建立后第30天,观察髂静脉狭窄手术前后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上的变化,评价动物模型质量;另选定3头实验白猪未做狭窄手术,作为对照组。结果:所有实验对象手术前后均无死亡事件发生,手术前两组测量左髂静脉直径及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造影检查提示狭窄侧髂静脉均通畅,左侧髂静脉术前直径平均值为7.48±0.40mm,行狭窄术后直径平均值为4.87±0.23mm,髂静脉直径狭窄百分比为47.43%±4.55%;左髂静脉横截面面积术前平均值为41.90±4.25mm2,手术后平均值为18.67±1.76mm2,横截面面积狭窄率平均值为55.23±4.97%;髂静脉直径及横截面面积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髂静脉狭窄处内膜厚度平均值为212.33±25.13μm,对照组髂静脉内膜厚度平均值为37.76±12.62μm,两组差异比较也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5)。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实验组髂静脉血管壁水肿、增生明显,内外膜分界欠清,内皮细胞排列欠整齐,仍为单层,内皮细胞下方少量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细胞外基质明显增生。行免疫组化α-SMA染色发现,对照组血管壁呈现基本均匀的低阳性表达,内皮细胞下方表达稍增强;实验组血管壁均有散在的中到强阳性表达,内皮细胞下方表达明显增强。结论:在实验白猪体内建立髂静脉狭窄模型,具有简便、稳定及可靠的优点,是模拟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疾病状态的理想选择;髂静脉狭窄模型建立后局部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增生。第三部分: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径向性能验证及生物相容性研究目的:评估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径向力学性能及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在髂静脉狭窄动物模型建立术后第30天行髂静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分别于术后第30天、60天及90天行双侧髂静脉造影检查,观察支架性能、支架内血栓形成、对侧髂静脉内血栓形成及支架管腔丢失值及支架管腔丢失率等。于实验终点取出靶血管标本,染色后观察支架段静脉血管壁的组织结构变化、炎症反应;测量血管内膜厚度、管腔面积、内层弹力板面积及支架内再狭窄率等,并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评价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径向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实验前后两组实验猪未有死亡事件,无明显精神、食欲等异常事件发生,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每组各置入支架6枚,支架直径放大率差异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髂静脉直径及抽血检测指标比较也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有支架明显移位、支架断裂事件发生,除对照组在实验终点发现一例对侧髂静脉开口处少量陈旧性血栓外,其余均通畅;分别比较两组的支架管腔丢失值、支架管腔丢失率、内膜厚度、管腔面积、内层弹力板面积及支架内再狭窄率,差异也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本切片镜下支架周围均有少量炎症细胞出现,未见严重炎症反应,支架炎症反应评分两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第90天血管内膜增生显着;内膜表面内皮细胞排列基本整齐,呈单层非柱状排列,欠整齐,内皮下方可见大量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显着增多,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部分区域中膜层萎缩或结构不清;金属丝网孔周围可见较多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包绕;外膜结缔组织增厚。结论: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的径向支撑性能良好,生物相容性稳定,与对照支架未有明显差异;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的“花冠”定位区为术中支架植入提供位点,可能减少对侧髂静脉血流的影响和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髂静脉支架置入后第90天支架表面内皮细胞覆盖完成;支架置入后第90天支架段内膜增生明显;内膜增生导致静脉ISR的发生;内膜增生是由VSMCs的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增生导致;炎症反应可能参与支架置入后内膜增生及静脉ISR过程。第四部分:髂静脉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髂静脉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在髂静脉狭窄动物模型建立术后第30天行髂静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分别于术后第14天、30天、90天及180天提取靶血管标本,观察各实验组血管内膜增生、炎症反应,测量内膜厚度、管腔面积、内层弹力板面积及支架内再狭窄率等,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CP-1、IL-8、CD11b、FGF、PDGF及α-SMA的表达情况,并对各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前后实验猪未有死亡事件,无明显精神、食欲等异常事件发生,除两只实验动物因支架内血栓排除实验外,各组支架均通畅,未见支架移位、支架断裂等不良事件发生;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共置入支架17枚,各组支架直径放大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组髂静脉直径及抽血检测指标也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H-E染色和MASSON染色后显微镜下发现支架置入后内膜增生明显,同时伴VSMCs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的增生,并随着时间延迟而变化,术后30天支架表面内皮细胞覆盖基本完成,术后90天内膜增生达高峰,随后增生减弱,VSMCs的增殖、迁移与之变化基本同步。d14组内膜厚度平均值为354.45±61.84μm,d30组为725.61±144.45μm,d90组为1041.49±135.35μm,d180组为512.5±25.2μm,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1)。d14组管腔面积平均值为64.07±4.31mm2,d30组为48.16±3.3 mm2,d90组为41.09±7.51 mm2,d180组为58.91±5.04 mm2,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内层弹力板面积各组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d14组内膜面积平均值为7.19±1.14mm2,d30组为19.11±3.51mm2,d90组为31.21±5.39mm2,d180组为12.35±0.45mm2,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1)。d14组支架内再狭窄率平均值为10.04±0.96%,d30组为28.62±4.77%,d90组为43.34±7.56%,d180组为17.39±1.27%,比较差异也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1)。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各实验组MCP-1、IL-8、CD11b、PDGF、FGF及α-SMA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MCP-1各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2),术后180天表达有增强趋势;CD11b各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表达高峰在术后30天;IL-8各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1949);PDGF、FGF及α-SMA阳性表达各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89、0.0007及<0.0001),表达高峰均出现在支架植入后第90天,第180天表达减弱。结论:髂静脉支架置入后第30天支架表面内皮细胞覆盖基本完成;支架置入后第90天内膜增生达到高峰,随后增生减弱;内膜增生导致静脉ISR的发生;内膜增生主要是VSMCs的增殖、迁移和细胞外基质增生导致;PDGF、FGF参与静脉支架置入后内膜增生及静脉ISR发生过程,PDGF、FGF与VSMCs增殖、迁移密切相关;MCP-1、IL-8及CD11b参与了血管内膜增生静脉ISR发生的过程,可能与VSMCs增殖、迁移有关。
二、锁骨下动脉狭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锁骨下动脉狭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探析头静脉弓狭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头静脉与头静脉弓狭窄 |
2 CAS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
3 CAS的治疗进展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头静脉弓狭窄的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头静脉弓狭窄 |
2 头静脉弓解剖结构 |
3 头静脉弓狭窄原因 |
4 头静脉弓狭窄的治疗 |
4.1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
4.2 球囊切割术 |
4.3血管支架植入术 |
4.4 手术治疗 |
4.5 其他治疗 |
5 小结与展望 |
(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相关危险因素 |
1.3 筛查方法、标准 |
1.4 确诊方法 |
1.5 围手术期抗栓治疗方案 |
1.6 手术方式 |
2.结果 |
2.1 筛查结果 |
2.2 CTA结果 |
2.3 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形术结果 |
2.4 CABG治疗结果 |
2.5 随访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信息收集 |
1.3 肾动脉造影、肾动脉CTA |
1.4 肾动脉狭窄的病因诊断: |
1.5 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术(PTRAR) |
1.6 药物治疗 |
1.7 随访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基线资料 |
2.2 RAS病因及各年龄段分布情况 |
2.3 肾动脉狭窄的病变特征 |
2.4 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途径和手术方式 |
2.5 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术成功率和严重并发症情况 |
2.6 随访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5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学术交流情况 |
(5)TASC 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临床研究 |
一、对象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TASCⅡ-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现状与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强化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有效性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及分组 |
2.基线资料记录 |
3.DSA及支架植入 |
4.相关结果评估 |
5.随访 |
6.统计分析 |
7.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序贯式PTA与PTAS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收集及筛选 |
1.1.1 病例资料收集 |
1.1.2 病例选择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 手术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准备 |
1.2.3 术后治疗及并发症处理 |
1.2.4 出院医嘱 |
1.3 研究方法 |
1.3.1 术后观察研究指标 |
1.3.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ABI值结果 |
2.2 间歇性跛行距离结果 |
2.3 远期通畅率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符号说明 |
致谢 |
(8)血管外科技术创新的意义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主动脉疾病的治疗 |
1.1 烟囱支架技术 |
1.2 开窗技术 |
1.3 分支支架、八爪鱼技术 |
2 外周动脉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atherosclerosis occlusion, ASO) |
2.1 涂药技术 |
2.2 血管腔内减容技术 |
2.3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 |
2.4 新型导丝的开发 |
2.5 返回真腔技术 |
3 结语 |
(9)锁骨下动脉闭塞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9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术后即刻行全脑血管DSA造影情况 |
2.3 并发症 |
3 讨论 |
(10)髂静脉狭窄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的设计及径向力学性能测试 |
1 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的设计 |
2 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径向支撑力测试 |
3 有限元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髂静脉狭窄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标本处理 |
3 实验观察 |
4 统计学方法 |
5 实验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新型髂静脉专用支架径向性能验证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标本处理 |
4 实验观察 |
5 统计学方法 |
6 实验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髂静脉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标本处理 |
4 实验观察 |
5 统计学方法 |
6 实验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四、锁骨下动脉狭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探析头静脉弓狭窄的研究进展[D]. 陈寒.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2]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头静脉弓狭窄的治疗现状[J]. 陈寒,刘杨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02)
- [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筛查及诊治的临床研究[D]. 裴晓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评价[D]. 阿力木江·阿布都热依木.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TASC 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临床研究[D]. 王俊.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强化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有效性安全性研究[D]. 孙谨.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序贯式PTA与PTAS疗效对比分析[D]. 王倩倩. 河南大学, 2019(01)
- [8]血管外科技术创新的意义与趋势[J]. 陈忠,杨耀国.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8(12)
- [9]锁骨下动脉闭塞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9例分析[J]. 邵亚,李红,曹骅. 甘肃医药, 2018(11)
- [10]髂静脉狭窄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D]. 毛由军. 苏州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