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教典《庐山元宫方言》与《叶敬能诗》

论敦煌教典《庐山元宫方言》与《叶敬能诗》

一、论敦煌宗教话本《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论文文献综述)

何迪[1](2021)在《敦煌小说中的鬼神叙事》文中研究指明

王志鹏[2](2021)在《从敦煌《叶净能诗》看唐代道教符籙术的文学书写》文中研究说明《叶净能诗》存于敦煌S. 6836卷,是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中唯一的一篇道教文学作品。考察其道教符籙的突出强调和文学书写等特徵,可见凭藉符籙神力,演绎出一系列令人称奇叹异的故事,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且也带有明显的民间道教特徵,这也是唐五代时期道教符籙术在民间广泛流行的文学反映。《叶净能诗》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也是神魔小説的滥觞,在後代産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建军[3](2020)在《宋元话本形态演进新探》文中认为宋元时期"话本"一词,作爲説话伎艺的文本化产物,应释爲"故事传本",即将故事按照一定次序组织起来的相对完整的口头或书面传本。宋元话本存在着从口头传本到书面文本,从简本到繁本,从脚本式准话本、録本式话本到拟本式话本的演进态势;拟本式话本还会经历从文言拟本到白话拟本的发展脉络。脚本式准话本,指尚无话本体式特徵但有爲説话伎艺而进行改编形迹的小説文本;録本式话本,指説话内容的记録加工本,从体式而言参差不齐但大都有説话伎艺痕迹;拟本式话本,乃是文人模拟説书口吻和话本体制,用文言体或者白话体编创而成的文本。从脚本到録本再到拟本,体现了话本从雏形到成型再到被模拟的演进逻辑,呈现出话本从粗糙到精致、从民间发育到文人模拟的发展趋势。

车勒格尔[4](2020)在《敦煌变文成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敦煌变文是一批在敦煌发现的故事和佛经的讲唱底本,其极具口语化、宗教化特征的语言成为了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其中继承和产生了丰富地成语材料,对这些成语的探究可以让我们对唐五代时期的语言概貌和文化内蕴有所窥探。本文以张涌泉、黄征编着的《敦煌变文校注》一书为材料来源,对敦煌变文中引用和首创地成语进行整理和分析。第一章对敦煌变文成语的概况进行了介绍,首先对成语进行界定,其次介绍敦煌变文的构成情况与主题内容,然后对敦煌变文中的成语进行数据统计;第二章对敦煌变文成语进行溯源,将敦煌变文中所引成语的主要来源分类,再例说引用的方式;第三章将来源于敦煌变文的成语进行分析,考察其形成方式和结构;第四章在对敦煌变文中成语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其对辞书编纂的价值。通过对敦煌变文中使用和产生成语的讨论和探究,可以发现敦煌变文中成语的使用不仅反映着对前代成语继承和发展的情况,还反映着唐五代时期语言发展的状况,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窥探到汉语发展的脉络。

朱光鑫[5](2020)在《敦煌变文有标假设条件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假设条件句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在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敦煌变文有标假设条件句作为研究对象,从句法特征、语义层次、标记语义来源与跨方言(语言)比较三个角度展开,以求能较为全面地呈现敦煌变文中有标假设条件复句的基本面貌与特点。全文共六章,约13万字。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现状、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确定研究方案,最后交代了语料选择的版本依据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章,参照语言学类型学中考察状语从句句法特征的若干参数,本章确定了考察敦煌变文假设条件句句法特征的五大参数:时体、情态、句类、论元编码方式、否定。从这些句法特征入手对敦煌变文中36种532个有标假设条件句进行穷尽性地描写,并进行了详细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对各种假设条件句表现出的句法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章,本章引入国际上一种专门用于分析状语从句语义的分析方法——“小句连接的五个层次”,并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并命名,增加了主观性、客观性的分类。运用这套分析方法,本章对敦煌变文各种有标假设条件句的语义层次进行了穷尽描写。从五个层次出发,能将敦煌变文中各种标记引导的假设条件句区分开来。标记音节的增减,不同语义类标记组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会对其语义层次分布、主观性程度产生影响。第四章,根据假设条件标记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分为前置、后置标记两类。本章考察敦煌变文中前置假设标记的来源,共分为:比拟、短时、情态、使令、或然等五类。参考学界已有成果,简述了其演变的过程。然后与现代汉语方言及中国境内民族语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有同有异。第五章,本章考察敦煌变文后置假设条件“者”、“时”的来源,认为“者”来源于其名物化标记用法,泛指句与条件句密切联系;“时”则来源于时间。然后与现代汉语方言及中国境内民族语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敦煌变文的情况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所继承。并发现前置标记与后置标记,在所属语义范畴相似的情况下,存在平行演变。语义相似性是演变的基础,但句法位置会对其句法表现产生影响。演变前在动词之前、之后,分别演变为前置连词、后置助词。第六章,结论。总结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潘晓爽[6](2020)在《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敦煌变文是唐五代宋初在敦煌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河西宝卷是自明清以来流传在河西走廊民间的一种说唱俗文学。二者由于文体结构的相近以及同属河西文化等特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之间渊源颇深,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但也有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敦煌变文和河西宝卷在文体结构上都呈现出明显的“程式化”特点。同时在行文叙述中也都具有散韵结合的特点。两者在文体结构上相似度很高。从题材内容来看,敦煌变文以佛教题材为主。河西宝卷中,也有不少与佛教有关的题材,但是从内容上看并不与佛教直接相关,而是民间宗教借以宣扬自身教义而使用的。因而这些被学者称为佛教宝卷的文本,实则应是民间宗教宝卷。河西宝卷中最主要的是世俗类题材,题材的范围较敦煌变文而言,要广泛得多。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中都有“因果报应”、“地狱苦厄”等思想,但敦煌变文以佛教为支撑,河西宝卷宣扬的却是民间宗教思想以及世俗的伦理道德。另外如“无生老母”、“真空家乡”等民间宗教思想也是敦煌变文所没有的。河西宝卷中更有大量弘扬世俗家庭伦理的卷子。敦煌变文的演出者和作者主要是僧侣,演出场地也以佛门寺院为主。河西宗教类宝卷的作者及演出者主要应是民间宗教的神职人员及信徒,演出场地也多在民间宗教的道场或信徒的家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民间艺人是河西世俗类宝卷最主要的作者及演出者,社区、家庭应是此类宣卷活动最主要的场所。敦煌变文主要是为了佛教信仰服务的,而河西宗教类宝卷则是为各种民间宗教服务,这是两者在宗教作用上最大的不同。劝善与娱乐作用是两者都具备的,只是敦煌变文更多借助宗教——基本都是佛教——的形式,河西宝卷的形式则更丰富多彩,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根据以上各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敦煌变文和河西宝卷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继承关系。

潘元秀[7](2019)在《《敦煌变文集》称谓词探析》文中提出称谓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人际关系概念,在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词汇研究的重要对象。敦煌变文产生于唐五代时期,属于汉语史上的中古时期,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敦煌变文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具有鲜活的口语性,有利于展现当时真实的语言原貌。关于敦煌变文,前人陆续进行过分析和研究,但多集中在词语考释、句式以及词类研究等方面,对于其中称谓词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全面的整理。本文主要基于《敦煌变文集》此书,对其中的称谓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力求真实地呈现当时称谓词的使用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称谓词的使用特点,并采用语用与语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称谓词使用的制约因素。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对汉语称谓词的研究概况、对敦煌变文称谓词的研究概况,称谓词概念的界定及分类,版本选定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二章《敦煌变文集》亲属称谓词研究。此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对《敦煌变文集》中的亲属称谓词作了详细的归纳,从对长辈的称谓、对平辈的称谓、对晚辈的称谓以及亲属称谓中的合称与统称几个方面,对亲属称谓词进行分类,并对其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第二节根据前面对《敦煌变文集》中亲属称谓词的研究,对《敦煌变文集》中亲属称谓词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有:一、较丰富的同素逆序亲属称谓词;二、丰富的“阿”缀亲属称谓词;三、丰富的“异名同实”和“同名异实”亲属称谓词。第三章《敦煌变文集》社会称谓词研究。此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对《敦煌变文集》中的社会称谓词作了详细的归纳,从关系称谓词、身份职业称谓词、生理特征称谓词、居住地域和贫富地位称谓词,才德品性称谓词以及宗教称谓词六个方面对社会称谓词进行分类,并对其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第二节根据前面对《敦煌变文集》中社会称谓词的研究,对《敦煌变文集》中社会称谓词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有:一、丰富的词缀使用;二、社会称谓词的泛化;三、丰富的佛教称谓词。第四章《敦煌变文集》称谓词语用分析。主要语用与语义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敦煌变文集》中称谓词使用的制约因素。

王文轩[8](2019)在《《敦煌小说合集》词语研究》文中认为敦煌小说的编辑整理工作自敦煌文献发现以来便一直在进行,但困於学界对敦煌小说的界定一直未曾形成定论,所以敦煌小说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直到《敦煌小说合集》一书出版,作者不仅对“敦煌小说”做了明确的界定,还对敦煌小说做了系统的汇1校注。《敦煌小说合集》所收录的敦煌小说,大多产生於唐五代时期。主要有“通俗小说”和“古体小说”两大类。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佛徒故事等,语言通俗,口语化程度极高,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是语言研究极宝贵的语料。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敦煌小说合集》及其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一章,分析《敦煌小说合集》中出现的新词、新义以及新义的演变方式。第二章,主要介绍《敦煌小说合集》中出现的佛教词语及其对敦煌小说词汇的影响。第三章,在第一、二章的基础上,主要分析敦煌小说词语的构造方式,通过穷尽式的分析,本文总结了八种敦煌小说词语的造词方法。第五章,是对古体小说和通俗小说词语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发现两类小说作品中用词的同异,并分析其原因。

喻忠杰[9](2018)在《作为表演的写本:戏剧学视野下的敦煌话本》文中指出敦煌所见话本用语浅白,体制粗疏,通俗化色彩浓厚,表现出由书面文言向民间口语过渡的痕迹。随着唐五代叙事艺术的繁荣和说唱文学的兴盛,这种初具话本小说规制的作品因其成熟的叙事和娱乐功能为早期戏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文学准备与可资借鉴的艺术观念。话本与戏剧作为同源艺术的两种形态,在长期的共存与交融中,由最初的口述到书面与形体表演,虽然外在形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它们在故事叙事上的同一和娱乐功能上的共生显现出清晰的近缘性。话本的出现诱发了小说和戏剧在文体形制上的逐步分离,改变了长久以来二者交互相融的混同状态。话本在形成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叙述语言、体例结构、故事题材以及表演形式等,都为戏剧所吸收利用。

郭宇[10](2018)在《孔子与佛祖之间:敦煌话本中的儒佛互通》文中指出“孔子与佛祖之间:敦煌话本中的儒佛互通”这一研究主题,是基于隋唐时期儒佛思想融合的背景之下提出的。佛教传入中国,不仅仅是指其在中国宣传教义,更是指它在吸收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汇通,最终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敦煌话本作为容易被下层百姓接受的一种通俗的传播载体,最能直接反映出民众的思想需求和当时的社会形态。话本,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敦煌话本的产生以儒佛交融为大背景,自然体现了儒佛思想交融过程的内容。论文主要有三大部分,分别对敦煌话本进行简单的概括;从义利、诚信、尊卑、孝道这几方面着手,重点分析在敦煌话本中儒佛思想在以上四大类中的体现;从总体上对敦煌话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旨趣在于,通过对敦煌话本的研究,构建面向于基层社会在儒佛互融背景下变迁的研究体系。而非如以往学者那样单纯的研究儒佛关系。在研究理路上更注重将研究放置于特定时代的特定场域,以求得更细致、具体的研究对象。惟其如此,才能理清儒佛交融对话本内容形成的影响以及话本的传播对儒佛关系的反向推动作用。

二、论敦煌宗教话本《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敦煌宗教话本《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论文提纲范文)

(2)从敦煌《叶净能诗》看唐代道教符籙术的文学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叶净能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故事来源
二、道教符籙的神奇运用及其文学表现
三、《叶净能诗》的创作背景及文学特徵

(3)宋元话本形态演进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宋元“话本”应释爲“故事传本”
二、 文本化的肇始: 脚本式准话本
    (一) 唐五代説唱脚本形态的启示
    (二) 宋元脚本式准话本的判定
三、 文本化的演进: 録本式话本
    (一) 唐五代説唱録本形态的启示
    (二) 宋元録本式话本的甄别判定
        1. 宋元録本式小説话本
        2. 宋元録本式讲史、説经话本
四、 文本化的嬗变: 拟本式话本
五、 结 论

(4)敦煌变文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敦煌变文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敦煌变文成语概况
    (一)成语概念界定
    (二)敦煌变文成语的语义概貌
    (三)敦煌变文成语数据统计
二、敦煌变文成语溯源
    (一)敦煌变文成语的来源
    (二)敦煌变文成语的引用方式
三、来源于敦煌变文的成语
    (一)来源于敦煌变文的成语的生成方式
    (二)来源于敦煌变文的成语的结构
    (三)来源于敦煌变文的成语的文化内涵
四、敦煌变文成语研究对辞书编纂的价值
    (一)补充失收的词条
    (二)提前滞后的书证
    (三)补充未收的释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敦煌变文有标假设条件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意义
    1.2 确定敦煌有标假设条件句的标准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语料
    1.6 章节安排
第2章 敦煌变文假设条件句概貌及句法特征
    2.1 句法特征概述
    2.2 前置标记假设条件句
    2.3 后置标记假设条件句
    2.4 前后搭配标记假设条件句
    2.5 小结
第3章 敦煌变文有标假设条件句语义的五个层次
    3.1 “小句连接的五个层次”概述
    3.2 五个层次理论的补充
    3.3 敦煌变文前置有标假设条件句语义的五个层次
    3.4 敦煌变文后置有标假设条件句语义的五个层次
    3.5 敦煌变文前后置搭配有标假设条件句语义的五个层次
    3.6 小结
第4章 敦煌变文前置假设条件标记来源及其类型学考察
    4.1 敦煌变文前置假设标记来源
    4.2 汉语方言中前置假设标记来源
    4.3 小结
第5章 敦煌变文后置假设条件标记及其类型学考察
    5.1 敦煌变文中的后置假设条件标记
    5.2 汉语方言中的后置假设条件标记类型考察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引用书目
附录1 敦煌变文各类假设条件句句法特征表
附录2 敦煌变文各种假设条件句语义层次分布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概述
    第一节 敦煌变文概述
        一、变文
        二、敦煌变文及分类
    第二节 河西宝卷概述
        一、河西地区地理位置
        二、河西宝卷分类
    小结
第二章 文体结构比较
    第一节 敦煌变文文体结构
        一、押座文与解座梵
        二、正文
    第二节 河西宝卷文体结构
    小结
第三章 题材内容比较
    第一节 宗教题材
        一、佛教
        二、道教
        三、民间宗教
    第二节 世俗题材
        一、历史题材
        二、时政演义
        三、民间故事
        四、童话寓言
    小结
第四章 蕴含思想比较
    第一节 佛教思想
        一、敦煌变文
        二、河西宝卷
    第二节 神仙方术思想
        一、敦煌变文
        二、河西宝卷
    第三节 儒家思想
        一、忠君爱国
        二、孝道
        三、善恶报应
        四、家庭伦理
        五、公平正义
    小结
第五章 演出方式及社会功用比较
    第一节 演出方式
        一、演出场地
        二、演出者及作者
        三、演出程式
    第二节 社会功用
        一、宗教作用
        二、劝善作用
        三、娱乐作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敦煌变文作品分类表
    附表二:河西宝卷作品分类表
致谢

(7)《敦煌变文集》称谓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对称谓词的研究
        1.2.2 对敦煌变文的研究
    1.3 称谓词概念的界定及分类
        1.3.1 称谓词概念的界定
        1.3.2 称谓词的分类
    1.4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1.4.1 版本选定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敦煌变文集》亲属称谓词研究
    2.1 《敦煌变文集》亲属称谓词概貌
        2.1.1 对长辈的称谓
        2.1.2 对平辈的称谓
        2.1.3 对晚辈的称谓
        2.1.4 亲属称谓中的合称与统称
    2.2 《敦煌变文集》亲属称谓词特点
        2.2.1 同素逆序亲属称谓词
        2.2.2 “阿”缀亲属称谓词
        2.2.3 “异名同实”和“同名异实”亲属称谓词
第三章 《敦煌变文集》社会称谓词研究
    3.1 社会称谓词概貌
        3.1.1 关系称谓词
        3.1.2 身份职业称谓词
        3.1.3 生理特征称谓词
        3.1.4 居住地域和贫富地位称谓词
        3.1.5 才德品性称谓词
        3.1.6 宗教称谓词
    3.2 《敦煌变文集》社会称谓词特点
        3.2.1 丰富的词缀使用
        3.2.2 社会称谓词的泛化
        3.2.3 丰富的佛教称谓词
第四章 《敦煌变文集》称谓词语用分析
    4.1 动机对称谓词使用的制约
        4.1.1 交流动机
        4.1.2 礼貌动机
        4.1.3 求助动机
        4.1.4 情感动机
    4.2 语境对称谓词使用的制约
        4.2.1 社会环境
        4.2.2 人文心态
        4.2.3 时代
        4.2.4 地域
    4.3 人际关系对称谓词使用的制约
        4.3.1 社会角色
        4.3.2 相互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敦煌变文集》称谓词一览表
附录二 《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称谓词一览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敦煌小说合集》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敦煌小说合集》简介
    二、敦煌小说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第一章 《敦煌小说合集》新词新义研究
    第一节 《敦煌小说合集》中的新词
        一、新词的界定
        二、新词举例
    第二节 《敦煌小说合集》中的新义
        一、新义的界定
        二、新义举例
        三、《敦煌小说合集》新义的演变方式
第二章 《敦煌小说合集》佛教词语研究
    第一节 《敦煌小说合集》佛教词语概貌
        一、佛教词语的界定
        二、《敦煌小说合集》佛教词语举例
    第二节 佛教词语对敦煌小说词汇的影响
第三章 《敦煌小说合集》词语的造词方法
    第一节 词语的构造方法
    第二节 《敦煌小说合集》词语的造词方法分析
        一、语音造词
        二、修辞造词
        三、同义连文
        四、重叠造词
        五、附缀造词
        六、实词虚化
        七、缩略造词
        八、汉词佛化
第四章 《敦煌小说合集》古体小说和通俗小说词语对比研究
    第一节 古体小说和通俗小说词语之同
        一、宗教色彩浓厚
        二、口语特征明显
        三、同素异序词频繁出现
    第二节 古体小说和通俗小说词语之异
        一、通俗小说中的词缀及类词缀现象较古体小说普遍
        二、通俗小说中双音节虚词的数量远远大於古体小说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孔子与佛祖之间:敦煌话本中的儒佛互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敦煌话本概况
    (一)敦煌话本产生的背景
    (二)话本内容简析
    (三)儒家思想在敦煌地区的确立
    (四)佛教思想在敦煌地区的确立
二、敦煌话本中儒佛尊卑观比较研究
    (一)尊卑的源流
    (二)敦煌话本中儒佛尊卑观之互通
三、敦煌话本中儒佛孝道观比较研究
    (一)孝道的源流
    (二)敦煌话本中儒佛孝道观之互通
四、敦煌话本中儒佛义利观比较研究
    (一)义利的源流
    (二)敦煌话本中儒佛义利观之互通
五、敦煌话本中儒佛诚信观比较研究
    (一)诚信的源流
    (二)敦煌话本中儒佛诚信观之互通
六、亦佛亦儒佛儒交融
    (一)儒佛交融
    (二)儒佛交融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敦煌宗教话本《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小说中的鬼神叙事[D]. 何迪.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从敦煌《叶净能诗》看唐代道教符籙术的文学书写[J]. 王志鹏. 文津学志, 2021(01)
  • [3]宋元话本形态演进新探[J]. 李建军. 人文中国学报, 2020(02)
  • [4]敦煌变文成语研究[D]. 车勒格尔.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5]敦煌变文有标假设条件句研究[D]. 朱光鑫. 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比较研究[D]. 潘晓爽.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敦煌变文集》称谓词探析[D]. 潘元秀. 山东大学, 2019(09)
  • [8]《敦煌小说合集》词语研究[D]. 王文轩. 贵州大学, 2019(10)
  • [9]作为表演的写本:戏剧学视野下的敦煌话本[J]. 喻忠杰. 吐鲁番学研究, 2018(01)
  • [10]孔子与佛祖之间:敦煌话本中的儒佛互通[D]. 郭宇.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论敦煌教典《庐山元宫方言》与《叶敬能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