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了解和防治木马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柯沐君[1](2020)在《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广东省银行业为例》文中提出近些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经济犯罪类型。其具有涉面广、危害大的特点,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在电信网络诈骗防治工作中,银行在诈骗资金转移环节中能起到一定的堵截作用,但是从逐年上升的案发率和银行的实际工作来看,银行的防火墙作用还是发挥的不够充分。为了更好地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有关的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监管。本文以广东省银行业监管为例,首先对广东省银行业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进行分析,简要说明广东省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常见类型以及对人民、政府和社会产生的危害,列举出广东省银行业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接着从监管主体、政策法规出发,全面梳理了广东省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归纳出目前针对广东省银行业的4项监管措施。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得出监管模式较为落后、信息安全监管难、个人银行账户监管不到位和支付结算管理有待完善4个政府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问题成因,包括各项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及实效性、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和监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三个原因。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经历,本文提出了完善政府监管法律、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和创新政府监管模式三个监管对策建议。最后,本文回顾了所作的工作,并对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的政府监管后续探究工作进行展望。
王境[2](2020)在《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科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触角深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角落。互联网不但成为普通百姓生活、娱乐的重要途径,还是当前最具活力的经济产业,最具创新力的知识领域。然而,互联网在为人类生产、生活以及文化带来各种助力,产生巨大的工作效益与经济潜力之时,也为违法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许多传统的犯罪也通过互联网,转变为新一类的网络犯罪,其中尤以利用微信、阿里旺旺、腾讯QQ等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诈骗最为普遍,这类非接触性诈骗犯罪当前已经成为我国侵财犯罪中受损财产最多,受害范围最广的一种类型的,不仅对网络安全产生影响还对于网络平台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使网络上人与人的交往缺乏隐私感与安全感。在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的网络诈骗犯罪中,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非接触性,证据电子化,组织专业化,受害人群体广等,这些对于线索的获取,作案人员的追捕,资金链的查封都有一定的难度,大大区别于传统诈骗犯罪,因此对于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需要其更新侦查手段,开拓创新思维,完善应对措施。对于即时通讯条件下的网络诈骗,笔者认为可以做出如下定义:通过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平台进行的网络诈骗的统称。本文从侦查的角度出发,分析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诈骗的相关问题,得出相应的侦查对策,期望以此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打击预防非接触性网络诈骗的防控机制。本文除导论外,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探讨了如下问题:第一部分为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的概述,首先从概念入手,分别明晰即时通讯软件的概念、网络诈骗的概念以及利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网络诈骗的概念,让读者了解到三者既区别又联系的具体内涵。在对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介绍时,将即时通讯工具的类型也加以阐述,并在其后附加了利用此通讯软件犯罪分子如何进行犯罪的典型事例。其次笔者根据犯罪手法和技术含量的高低将网络诈骗分为直接型网络诈骗、木马盗号型网络诈骗以及虚假身份网络诈骗三类并对每一类型分别举例阐述。再次,对诈骗犯罪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历史演变到现状考察两部分进行分析说明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历程。最后,介绍了此类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比如犯罪主体低龄、犯罪手段专业,犯罪行为隐蔽、犯罪投入比低、侵害法益多样性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侦查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中存在的难点及其成因。首先梳理出导致侦查机关陷入尴尬境地的一些难点,包括网络诈骗立案困难、案件管辖不明确、电子证据采集难、协作不畅效率低等内容。由于侦查难点的产生与其自身特点存在关联,因此笔者在后文中结合网络诈骗的特点又对难点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大致得出以下几点原因:立案数额标准不统一、电子数据取证手段不完善、侦查机关协作机制不畅、网络安全监管有待加强等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利用即时通信软件进行犯罪的相关侦查对策研究。也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探讨从案件侦查的启动到科技侦查到调查取证措施再到追赃抓捕和机关间协作等一系列侦查运作程序在,侦查机关应当如何应对非接触性网络诈骗并施以恰当的侦查对策。具体包括完善侦查启动机制中的立案审查制和建立合理的案件管辖机制、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支撑犯罪侦查、完善经济犯罪情报研判平台、提高网络侦查队伍的技术、加强对通讯链条的电子取证,规范电子证据的鉴定标准、加强协同作战完善合成作战机制、构建合成作战指挥系统、促进国际司法协作机制等侦查对策。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赖云龙[4](2019)在《论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治对策》文中认为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种在社会经济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下,由普通诈骗犯罪演化出的新型犯罪。由于科技的提升,犯案手段的科技化也越来越高,电信诈骗的发案率逐年上升,这对于社会群众来说显然是有着很大的威胁。预防电信诈骗,这已经是迫不及待需要处理的工作,但是由于电信诈骗手法的不断的翻新,让防治工作也变得愈发严峻。通常电信诈骗犯罪的高发案率并非是单独因素导致的,它是由被害人方面的因素、诈骗嫌疑人方面的因素和电信网络媒介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出现的。电信部门手机卡因为并未严格按照实名制的要求来发放,导致公民的隐私无法得到保障,久而久之,就为电信诈骗犯罪提供了传输媒介。其次是公民对隐私的安全认识过于薄弱,缺乏防范认知,让不法分子找到了犯罪的机会,为电信诈骗提供了基础。从我国近些年电信诈骗案件的现状进行分析,会发现我国当前对电信诈骗的治理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分析和探究如何预防和治理电信诈骗犯罪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应的问题与对策,可以对电信诈骗犯罪进行遏制,打消犯罪分子犯罪的念头,让社会治安恢复稳定,从现实来讲,有着很大的价值。我国现阶段处于电信诈骗犯罪的高发案阶段,探究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治问题就变得尤为关键,本文对电信诈骗犯罪的起因、发展、特征、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的探究如何预防与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以便对我国现阶段打击电信诈骗工作提出有效意见。本文也详细的阐述了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和打击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其没有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犯罪的原因,从被害人方面、电信网络媒介方面、公安打击工作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围绕这三方面的问题研究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我国对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能力与打击能力。本论文认为增强群众的防骗认识与防骗认知、加强电信网络运营单位与银行企业的监管、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能力是降低电信诈骗发案率的关键,对保障我国群众的财产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高一策[5](2019)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伴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就是其一。它是一种区别传统诈骗犯罪的新型犯罪,主要利用通讯网络、互联网络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对不特定的对象实施诈骗。其呈现出“智能化、专业化、集团化、跨国化”等特征,给我国传统刑事立法、司法及刑法理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无法适应异化后的诈骗犯罪。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率呈逐年高发的态势,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使得受害者人数及财产损失的数额成倍的增长。可以说,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率高、覆盖面大、损失额高已经成为该犯罪的“名片”,且已变为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发生的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致人伤亡的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司法机关一直秉持严厉制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势政策,但这些犯罪分子也在不断上演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把戏。因此为适应网络时代惩治新型犯罪的需要,笔者拟借此文探寻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的原因以及治理困境,结合现有法律规定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希望寻找到有效打击和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方法。本文首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况予以阐释,其中包括该犯罪的成因、特征、表现形式等内容。其次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立法现状进行阐明,其中就包含着我国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立法现状及他国针对该罪名的立法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继而针对目前的立法漏洞进行分析,以期完善刑法体系。再次从实践角度论述电信网络诈骗对我国刑法带来的挑战,其中包括:面对电信网络诈骗存在着管辖权冲突,数额难以确定、取证极其困难等因素,通过对上述情形进行分析,以帮助实务界针对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提供路径。最后笔者针对该犯罪给公众、社会秩序造成的损害提出防控对策,使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希望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与实务探究。
贾慧[6](2019)在《Android平台下木马的分析与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产品技术的提升,智能手机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而且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Android操作系统在市场上的应用占有很高的比例,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智能手机。在此同时,由于Android系统的开源性,开发者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在原有基础的框架上进行修改,但这也是安全隐患存在的根源。Android系统被木马感染后,会通过各种隐藏技术在后台执行相应的恶意操作,比如资费消耗、流氓行为、隐私窃取和恶意扣费等。为了有效降低Android系统被木马病毒入侵的频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Android平台下木马检测方法。本文首先通过了解Android平台下木马检测的背景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其次,研究Android平台系统整体架构以及其自身特有的安全机制,充分的了解Android平台下安全机制所存在的隐患。为了提升Android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以及降低系统被木马病毒入侵的概率,分别从木马工作的原理、木马的行为特征、木马的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研究分析当前Android平台下的核心木马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出一种基于特征码检测的Android平台下木马检测的方案。本系统将特征码检测与应用程序中的敏感权限检测相结合,可以实现对未知木马进行有效的检测,弥补了特征码木马检测的缺陷。本系统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分别是特征码扫描模块和敏感权限分类检测模块。首先特征码扫描模块是由文件扫描模块和特征码匹配模块组成,文件扫描模块对导入的API文件进行解析提取出特征码传递给特征码匹配模块进行判断是否存在木马。敏感权限分类检测模块主要由敏感特征权限提取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和分类检测模块组成。敏感特征权限提取模块主要功能是提取文件中的敏感权限,数据预处理模块是将提取的敏感权限进行信息增益算法和卡方验证算法进行过滤沉余数据,分类检测模块是将处理过的数据使用朴素贝叶斯算法进行分类判断是否有未知木马的存在,若存在木马则进行警告。最后,为了检测该木马检测系统是否能达到需求设计的效果,分别对木马检测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功能测试和集成测试。通过数据结果分析表明,本系统能有效检测Android平台的已知或未知木马程序,敏感权限检测发挥了一定功用,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
薛茹丹[7](2018)在《论电信诈骗的特点及防范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通信网络行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出行、消费、交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犯罪分子也利用科技水平的发展升级犯罪手段,特别是最近这两年,借助于电话、短信、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的技术手段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迅速地发展蔓延,加上相关配套未跟上发展的需求,呈愈演愈烈、多发高发态势,不仅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危害政府机关公信力,严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严重扰乱经济社会秩序,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犯罪问题。面对严峻形势,为进一步打击电信诈骗犯罪,2016年9月23日上午,国务院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暨深入推进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对电信领域、银行领域落实了严厉的整治措施,各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公安部门提出加大打击力度相关措施,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电信诈骗的高发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电信诈骗具有隐蔽性、广泛性、迷惑性、专业性等特点,同时目前又存在防范能力不足、宣传不到位、行业监管有漏洞、打击能力跟不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由此可见,电信诈骗是目前社会发展转型期的综合性因素导致的,需要多方联动、协作并进,对政府职能部门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根据对电信诈骗概念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对电信诈骗的四种定义方式,根据每种的不同情况,分析总结出对电信诈骗的定义。另一方面,从纵深出发,根据电信诈骗近年来的兴起和发展历程,说明电信诈骗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进一步阐明电信诈骗是从何而来,对下一步分析电信诈骗特点做好铺垫。第二部分根据目前电信诈骗发案情况,分析其异于传统诈骗案的新型特点,主要通过逃避侦查的隐蔽性、犯罪分子的专业性、诈骗手段的欺骗性、诈骗范围的广泛性、犯罪成本低收益高的内在驱动力、后果巨大的危害性进行的详细分析,具体的说明了电信诈骗案件目前的表现特点。第三部分根据电信诈骗特点从中分析出电信诈骗高发的原因,主要从内在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来阐述,内在原因主要是金融通信等行业部门监管不到位、司法机关打击惩治力度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方面分析;客观原因主要是从犯罪嫌疑人自身原因、被骗人原因、宣传防控客观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四部分通过对电信诈骗的特殊性和发案原因的分析,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结合目前遏制电信诈骗高发的难点和要点,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要树立防大于治的理念,通过提升打击能力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提升打击效果。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电信诈骗目前呈高发态势非一日之寒,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分析梳理研究,找出电信诈骗发展规律,将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才能在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全面遏制电信诈骗犯罪、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目标。
李达[8](2018)在《基于行为分析的木马病毒主动防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的普及,用户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问题,病毒传播和攻击者入侵的时间持续增长,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也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传统的防御技术在遭到攻击之后才寻求解决方案,早已不能有效面对当前的网络威胁。主动防御系统针对传统防御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对网络的全面监控实现对计算机的实时保护以阻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内部攻击以及误操作等危险行为,并且该系统可以和其他互联网安全防护产品相配合,对网络环境和用户主机提供主动性、实时性的全面防护。本文将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研究平台,深入研究了木马病毒的基本结构和攻击原理等,并在调研了已有的主动防御技术之后,提出了一套被动防御与基于行为分析的主动防御联合解决方案。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论文调研了主动防御技术的研究现状,收集大量的木马病毒样本,总结出木马病毒运行时的标志性行为,通过研究Windows系统调用将木马病毒行为抽象成API函数的调用,并利用API HOOK技术从文件操作、注册表和进程三个方面获取API函数调用次数。2、论文调研了能够应用在木马检测的分类算法,分析各个分类算法的优缺点,选取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为基础,提出基于结构扩展的加权贝叶斯分类算法,解决了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独立性假设的问题。最后针对样本不平衡问题,构建多通道AWB分类算法模型,进一步提高木马检测率。3、设计并实现了整个主动防御系统,系统分为三个模块:应用层模块主要展示电脑体检的界面、系统设置以及拦截病毒的日志查看等。被动防御模块构建静态特征码库,对已有的病毒能够做到快速准确的识别。主动防御模块对未知程序进行行为捕获,并根据改进的分类算法进行类别判断。4、为保证安全,在一台独立的物理机中对本文提出的主动防御系统进行测试。在测试实验上,从多个角度对系统进行测试,包括系统功能测试、不平衡方法测试、分类算法的性能对比以及不同数量样本集的测试。本文提出的多通道AWB分类算法与常见的分类算法的实验对比结果来看,多通道AWB分类算法在检测精度高于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和常见的分类算法,同时本文改进的分类算法在漏报率和误报率上也要低于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和常见的分类算法,因此本文改进的分类算法在木马检测上是有所提高。
余志祥[9](2017)在《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运营商大数据分析》文中提出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通信技术、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终端的爆发式发展,利用通讯和金融手段进行虚假信息诈骗犯罪行为在我国迅速发展蔓延。从通过运营商网络盗打高资费国际长途电话、海事卫星电话、声讯台,简单骗取国际结算费用,到转变成模拟号码等新手段,以某某领导等熟人方式一步步下套直到进行转账骗钱;从广撒网钓鱼的诈骗方式发展成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精确诈骗方式。在打防通讯网络诈骗工作中,运营商作为其中关键的一个通道环节,本文基于运营商大数据分析,通过对通讯行为关联分析,析出具体通讯行为并进行封堵,对遏制新型通讯网络诈骗发挥重要的作用,非常贴近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分六部分通过对运营商大数据分析通讯网络诈骗,进而做到有效的打击和防范。首先,描述了当前通讯网络诈骗现状及形势;然后对通信网信令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针对几种主要的数据采集所涉及到的信令类型进行了介绍。介绍了通讯网络诈骗概念,研究了现阶段所面临的新型诈骗犯罪。从短信、电话、网络三方面对通讯网络诈骗特征进行阐述。随后引出运营商大数据分析相关的分析算法,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模型,结合通讯网络诈骗特征进行大数据分析。接着,通过对短信、电话、网络等通讯网络行为从来源、内容、手段、对象等具体剖析,然后提出了多种大数据关联分析,给出运营商进行大数据分析的设计标准。最后联系实际生产工作当中,对于具体运营商针对打防通讯网络诈骗领域进行大数据挖掘和设计,并对短信、电话、网络及关联分析和操作维护等具体细节进行设计。展示了2016年运营商根据其中分析结果进行封堵、追查,罗列了取得的主要成效,得到了令各方满意的结果。并以具体诈骗案件用文中讲述的算法模型来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相应的结果。结合上述分析,要紧跟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能在新形势下快速应对新型通讯网络诈骗。
马斌[10](2017)在《电信诈骗的打击与预防 ——以北京市H区为研究范例》文中研究表明电信诈骗是一种新的犯罪形态,诈骗的方式多样,诈骗的内容逼真,诈骗的涉及范围广,给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电信诈骗的打击和预防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于电信诈骗的研究有助于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的财产不受侵害、促进法治建设、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电信诈骗相关文献资料,汇总了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自身从事公安工作的实际经验,以北京市H区为研究范例,从公共管理、生态法治的角度详细的阐述了电信诈骗的起源、成因、特征、变化趋势,分析了北京市H区打击电信诈骗的实际情况,对现阶段打击电信诈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工作难点进行梳理总结,立足于实际数据,从侦查取证、审讯口供、赃款追回、部门合作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打击电信诈骗的具体实施步骤,从前期预防、行业监管、联合打击、证据收集几个方面提出防控电信诈骗的具体措施。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本文在现有电信诈骗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打击电信诈骗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新的防控路径,丰富了电信诈骗的学术研究成果。
二、深入了解和防治木马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入了解和防治木马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1)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广东省银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献综述 |
1.2.2 文献综述的启示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 |
2.1.1 电信网络诈骗 |
2.1.2 银行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银行监管有效性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广东省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分析 |
3.1 广东省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与类型 |
3.1.1 广东省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 |
3.1.2 广东省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
3.1.3 广东省新型电信诈骗类型 |
3.2 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性 |
3.2.1 对公民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造成严重侵害 |
3.2.2 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
3.2.3 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
3.3 广东省银行业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 |
第四章 广东省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政府监管现状 |
4.1 监管主体及监管政策法规 |
4.1.1 监管主体 |
4.1.2 政府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
4.1.3 银行业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的监管政策新规 |
4.2 广东省银行业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的监管措施 |
4.2.1 建立电信诈骗网络违法犯罪监测分析工作机制 |
4.2.2 强化联动机制,开展企业账户排查工作 |
4.2.3 建立应急机制,快速堵截涉诈资金 |
4.2.4 构建宣传长效机制,营造全民反诈氛围 |
第五章 广东省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广东省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监管模式较为落后 |
5.1.2 信息安全监管难 |
5.1.3 个人账户监管不到位 |
5.1.4 支付结算管理有待完善 |
5.2 广东省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各项法律法规缺乏针对及实效性 |
5.2.2 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 |
5.2.3 监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
第六章 完善广东省政府监管银行业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政府监管法律法规 |
6.1.1 对电信诈骗犯罪单独立法 |
6.1.2 完善银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
6.2 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 |
6.2.1 明确监管主体职责,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
6.2.2 搭建大信息共享平台 |
6.2.3 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加大惩戒力度 |
6.2.4 强化个人银行账户监管 |
6.2.5 加强支付结算业务监管 |
6.3 创新政府监管模式 |
6.3.1 创新监管手段和方法 |
6.3.2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治理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概述 |
第一节 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的界定 |
一、利用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的内涵 |
二、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分类 |
第二节 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现状 |
一、网络诈骗犯罪的演变 |
二、我国网络诈骗现状考察 |
第三节 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特点 |
一、犯罪主体低龄 |
二、犯罪手段专业 |
三、犯罪行为隐蔽 |
四、犯罪投入比低 |
五、侵害法益多样性 |
第二章 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侦查难点及成因 |
第一节 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侦查难点 |
一、网络诈骗立案困难 |
二、案件管辖不明确 |
三、电子证据采集难 |
四、协作不畅效率低 |
第二节 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侦查难点成因分析 |
一、立案数额标准不统一 |
二、电子数据取证手段不完善 |
三、侦查机关协作机制不畅 |
四、网络安全制度监管有待加强 |
第三章 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对策 |
第一节 完善侦查启动机制 |
一、严格立案审查制 |
二、建立合理的案件管辖机制 |
第二节 科学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侦查 |
一、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支撑犯罪侦查 |
二、反向利用通信工具提高侦查效率 |
三、完善经济犯罪情报研判平台 |
四、提高网侦队伍的技术 |
第三节 加强对电子证据的收集 |
一、加强对通讯链条的电子取证 |
二、利用通讯软件的信息流进行取证 |
三、规范电子证据的鉴定标准 |
第四节 完善追赃减损机制 |
一、强化网上资金查控 |
二、加强与其他机关的配合 |
第五节 加强侦查协作机制 |
一、完善合成作战机制 |
二、构建合成作战指挥系统 |
三、促进国际司法协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论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电信诈骗犯罪的概念与起源 |
(一)电信诈骗犯罪的概念 |
(二)电信诈骗犯罪的起源 |
二、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常见种类及特点 |
(一)电信诈骗案件现状 |
(二)电信诈骗犯罪常见种类 |
(三)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 |
三、电信诈骗犯罪防治实践中的问题 |
(一)群众缺乏防骗意识 |
(二)电信网络运营单位与金融企业缺乏有效监管 |
(三)公安机关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存在局限性 |
四、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治对策 |
(一)被害人预防 |
(二)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技术防范 |
(三)公安机关强化治安防控,建立长效的打击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
二、选题的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电信网络诈骗概述 |
第一节 电信网络诈骗的起源与概念 |
一、电信网络诈骗的起源 |
二、电信网络诈骗的概念 |
第二节 电信网络诈骗的成因与特征 |
一、电信网络诈骗的成因 |
二、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 |
第三节 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一、冒充公检法诈骗 |
二、网络购物诈骗 |
三、冒充QQ亲友诈骗 |
四、网络钓鱼诈骗 |
五、补助、救助、助学金诈骗 |
第四节 电信网络诈骗的态势 |
一、犯罪形态多样化 |
二、诈骗手段不断更新升级 |
三、灰黑产业链逐步形成 |
第二章 电信网络诈骗的立法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立法现状 |
一、行政立法方面 |
二、刑事立法方面 |
第二节 域外电信网络诈骗立法现状 |
一、美国的立法情况 |
二、俄罗斯的立法情况 |
三、日本的立法情况 |
四、欧洲国家立法情况 |
第三节 域外立法对我国规制电信网络诈骗的启示 |
一、域外立法共性 |
二、域外立法对我国的借鉴之处 |
第三章 电信网络诈骗在司法实践中的治理困境 |
第一节 调查取证困难 |
一、受害者的身份、数量难以确定 |
二、电子证据难以固定 |
三、取证过程面临技术障碍 |
第二节 管辖权难以确定 |
一、“管辖真空”情形出现 |
二、“多头管辖”情形出现 |
第三节 犯罪数额难以清查 |
一、犯罪黑数大 |
二、推定犯罪数额违背罪刑法定原则 |
第四章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控措施 |
第一节 细化电信网络诈骗证据认定规则 |
一、涉案数额的证据规则 |
二、电子证据的收集规则 |
三、境外数据的证据认定能力问题 |
第二节 明确电信网络诈骗的管辖权归属 |
一、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普遍管辖规则 |
二、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殊管辖规则 |
第三节 电信网络诈骗定量标准化体系构建 |
一、定罪量刑标准化体系理论化 |
二、定量标准指导案例的示范化 |
三、定量标准司法解释的明确化 |
四、刑事司法实践定量规则制定的常态化 |
第四节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塑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
一、加大宣传力度 |
二、要提高个人的识别力 |
三、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Android平台下木马的分析与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Android平台介绍及安全机制分析 |
2.1 Android平台系统架构 |
2.2 Android平台的安全机制 |
2.2.1 Linux内核层安全机制 |
2.2.2 Android的“沙箱”机制 |
2.2.3 Android的权限检查机制 |
2.2.4 Android的数字签名机制 |
2.2.5 进程通信和内存管理机制 |
2.3 Android平台安全机制的不足之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ndroid平台木马工作原理及其检测技术 |
3.1 Android平台木马的介绍 |
3.1.1 木马工作原理的简介 |
3.1.2 木马的行为特征 |
3.1.3 木马的传播方式 |
3.2 Android平台下的木马检测技术 |
3.2.1 特征码扫描法 |
3.2.2 启发式扫描法 |
3.2.3 完整性检测法 |
3.2.4 行为检测法 |
3.3 各种检测技术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ndroid平台下木马检测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系统功能需求 |
4.1.2 用户需求 |
4.2 Android平台下木马检测方案的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文件扫描模块 |
4.3.2 特征码匹配模块 |
4.3.3 敏感权限分类检测模块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Android平台下木马检测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环境的搭建 |
5.1.1 IDEA开发环境的安装 |
5.1.2 Android Studio-Weka |
5.2 文件扫描模块的实现 |
5.3 特征码匹配模块的实现 |
5.4 敏感权限分类检测模块的实现 |
5.4.1 权限特征属性分析与提取 |
5.4.2 敏感API特征属性分析与提取 |
5.4.3 数据预处理 |
5.4.4 分类检测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Android平台木马检测系统的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系统测试 |
6.2.1 单元测试 |
6.2.2 集成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大摘要 |
(7)论电信诈骗的特点及防范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电信诈骗的概念和背景 |
(一)电信诈骗的概念 |
(二)电信诈骗发展的背景 |
二、电信诈骗特点分析 |
(一)隐蔽性 |
(二)广泛性 |
(三)欺骗性 |
(四)专业性 |
(五)成本低,高收益 |
(六)危害大 |
三、电信诈骗高发的原因分析 |
(一)内在原因 |
(二)客观原因 |
四、打击电信诈骗措施 |
(一)加强防范 |
(二)加强监管 |
(三)提高打击能力,遏制嚣张气焰 |
(四)完善法律制度 |
(五)加强国际合作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8)基于行为分析的木马病毒主动防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木马病毒行为分析 |
2.1 常用木马检测技术 |
2.1.1 特征码检测技术 |
2.1.2 基于文件静态特征检测技术 |
2.1.3 行为分析检测技术 |
2.1.4 入侵检测技术 |
2.1.5 云安全检测技术 |
2.2 行为分析技术 |
2.2.1 木马行为总结 |
2.2.2 木马行为抽象 |
2.2.3 API HOOK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马行为分类算法的设计 |
3.1 常用木马行为分类算法 |
3.2 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 |
3.2.1 算法原理 |
3.2.2 算法的局限性 |
3.3 基于结构扩展的加权贝叶斯分类算法 |
3.4 多通道AWB分类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动防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思想 |
4.2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特征码检测模块 |
4.3.2 行为监控模块 |
4.3.3 行为分析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检测效果的评判标准 |
5.2.1 混淆矩阵 |
5.2.2 ROC曲线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系统功能测试 |
5.3.2 不平衡方法测试 |
5.3.3 算法性能测试 |
5.3.4 不同数量样本集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运营商大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通信网信令概述 |
2.1 通信网简述 |
2.1.1 通信网信令定义 |
2.1.2 通信网信令的主要特点 |
2.1.3 通信网信令拓扑结构 |
2.2 ISUP信令 |
2.2.1 ISUP信令定义 |
2.2.2 ISUP信令特点 |
2.3 BICC信令 |
2.3.1 BICC信令定义 |
2.3.2 BICC信令特点 |
2.4 SIP信令 |
2.4.1 SIP信令定义 |
2.4.2 SIP信令特点 |
2.5 MAP信令 |
2.5.1 MAP信令定义 |
2.5.2 MAP信令特点 |
2.6 通信网话单 |
2.6.1 话单定义 |
2.6.2 话单特点 |
第三章 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运营商大数据分析模型 |
3.1 通讯网络诈骗简述 |
3.1.1 通讯网络诈骗定义 |
3.1.2 通讯网络诈骗分类 |
3.1.3 通讯网络诈骗主要手法 |
3.2 通讯网络诈骗特征 |
3.2.1 短信诈骗主要特征 |
3.2.2 电话诈骗主要特征 |
3.2.3 网络诈骗主要特征 |
3.3 运营商大数据分析模型 |
3.3.1 大数据分析简述 |
3.3.2 分析算法 |
3.3.3 运营商大数据分析 |
3.3.4 分析模型 |
第四章 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运营商大数据分析 |
4.1 基于短信大数据分析 |
4.1.1 短信诈骗来源分析 |
4.1.2 短信诈骗内容分析 |
4.1.3 短信诈骗手段分析 |
4.1.4 短信诈骗对象分析 |
4.1.5 模型分析 |
4.1.6 短信诈骗封堵手段 |
4.2 基于电话大数据分析 |
4.2.1 电话诈骗来源分析 |
4.2.2 电话诈骗语音分析 |
4.2.3 电话诈骗手段分析 |
4.2.4 电话诈骗对象分析 |
4.2.5 电话诈骗虚假号码分析 |
4.2.6 模型分析 |
4.2.7 电话诈骗封堵手段 |
4.3 基于网络大数据分析 |
4.3.1 网络诈骗来源分析 |
4.3.2 网络诈骗内容分析 |
4.3.3 网络诈骗手段分析 |
4.3.4 网络诈骗对象分析 |
4.3.5 模型分析 |
4.3.6 网络诈骗封堵手段 |
4.4 基于运营商大数据关联分析 |
4.4.1 收端维度关联分析 |
4.4.2 发端维度关联分析 |
4.4.3 全关联分析 |
4.4.4 模型分析 |
4.4.5 封堵手段 |
4.5 设计基本标准 |
第五章 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浙江运营商大数据分析设计 |
5.1 总体概述 |
5.2 组网结构 |
5.3 设计细则 |
5.3.1 短信诈骗分析设计细则 |
5.3.2 电话诈骗分析设计细则 |
5.3.3 网络诈骗分析设计细则 |
5.3.4 通讯网络关联分析设计细则 |
5.3.5 操作维护设计细则 |
5.4 其他举措 |
5.5 现有系统 |
5.6 主要成效 |
第六章 工程案例分析 |
6.1 短信诈骗案例分析 |
6.2 电话诈骗案例分析 |
6.3 网络诈骗案例分析 |
6.4 关联诈骗案例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后续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语 |
附录二 通讯网络名词解释 |
附录三 常见通讯网络诈骗手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10)电信诈骗的打击与预防 ——以北京市H区为研究范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述评 |
(二) 海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电信诈骗的发展历程 |
一、电信诈骗的起源 |
二、电信诈骗的成因 |
(一) 低门槛、高收益 |
(二) 洗钱便捷、变现容易 |
(三) 侦破难度大 |
(四) 隐蔽性强、成功率高 |
三、电信诈骗手段的变化趋势 |
第三章 北京市H区电信诈骗控制的实务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H区电信诈骗发案情况 |
(一) 电话类电信诈骗 |
(二) 网络类电信诈骗 |
(三) 短信类电信诈骗 |
三、H区电信诈骗打击处理情况 |
四、H区打击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 |
(一) 印尼电信诈骗案基本情况 |
(二) 印尼电信诈骗案工作情况 |
五、H区打击电信诈骗存在的问题 |
(一) 防范手段局限性强 |
(二) 侦查手段局限性强 |
(三) 取证达不到审判标准 |
(四) 追赃效果不理想 |
(五) 境外警方配合力度不够 |
六、H区打击电信诈骗的经验总结 |
(一) 统一领导 |
(二) 整体联动 |
(三) 证据收集 |
(四) 突破口供 |
(五) 完善证据链 |
(六) 统一标准 |
第四章 电信诈骗的防控对策 |
一、预防为主 |
(一) 社会各界增加宣传力度 |
(二) 银行严把最后一道关卡 |
二、重视行业监管 |
(一) 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 |
(二) 深入落实手机卡实名制 |
(三) 规范管理虚拟运营商 |
(四) 严厉打击伪基站 |
(五) 升级银行卡芯片 |
三、联合打击 |
(一) 开展专项行动 |
(二) 成立专业队伍 |
(三) 建立协作平台 |
(四) 强化境外协作 |
(五) 完善法律制度 |
(六) 加大惩治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深入了解和防治木马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 [1]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广东省银行业为例[D]. 柯沐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对策研究[D]. 王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论电信诈骗犯罪的防治对策[D]. 赖云龙. 吉林大学, 2019(03)
- [5]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高一策.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6]Android平台下木马的分析与检测[D]. 贾慧.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4)
- [7]论电信诈骗的特点及防范对策[D]. 薛茹丹.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8]基于行为分析的木马病毒主动防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达.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9]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运营商大数据分析[D]. 余志祥.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1)
- [10]电信诈骗的打击与预防 ——以北京市H区为研究范例[D]. 马斌.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