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CFC-141b气体水合物融解热的DSC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汤小蒙[1](2019)在《固体表面促进水合物生成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加,空调系统的广泛使用加剧了建筑能耗在社会能耗中的占比,而空调使用时间的不同步也造成电网负荷的不平衡。蓄冷空调能充分利用低谷电力以缓解高峰期的电网负担。水合物作为一种蓄冷介质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对象,它具有适宜空调工况的蓄冷温度和较大的蓄冷密度,但同时也存在形成诱导时间长、生成量少等缺点,如何克服这些缺点成为如今水合物蓄冷的重点研究领域。本文从水合物成核机理出发,向水合体系中添加固体材料,研究固体表面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内容:(1)考察固体种类、表面积和形状对四氢呋喃(THF)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铜网对水合物的促进效果最好,水合物生成次数最多;随着固体表面积的增加,水合物形成诱导时间缩短。(2)添加铜网和表面活性剂SDS,研究两者单独和协同作用下水合物生成情况。结果表明,铜网单独作用下,40目铜网比80目铜网更有利于THF水合物成核,铜网层数越多、实验温度越低,水合物形成诱导时间越短,与圆柱形相比,W形铜网作用下水合物成核更加稳定,添加40目矩形铜网对HCFC-141b水合物无显着促进效果;SDS单独作用下对水合物均无促进效果;400ppm质量浓度的SDS与40目圆柱形铜网协同作用下的THF水合物形成诱导时间最短,在84min左右,800ppm SDS与40目矩形铜网协同下HCFC-141b水合物诱导时间最短,1000ppm SDS与40目矩形铜网协同下HCFC-141b水合物形成平均温升最高。(3)将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COOH)分散到蒸馏水中,研究其对HCFC-141b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WCNT单独或与1000ppm SDS复配对水合物均无明显促进作用;MWCNT纳米流体和40目矩形铜网协同作用下,40ppm质量浓度的MWCNT对水合物促进效果最好;MWCNT纳米乳液和40目矩形铜网作用下水合物生成随机性减少,40ppm MWCNT是最佳添加量。(4)利用混合量热法测量了铜网+SDS、铜网+纳米流体、铜网+纳米乳液体系下HCFC-141b水合物的蓄冷密度,分别为157.2kJ/kg、180.6kJ/kg和110.8kJ/kg。
高杲远[2](2019)在《气体水合物促晶成核理论及蓄冷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体水合物蓄冷可克服冰蓄冷相变温度与制冷系统不匹配、水蓄冷密度小、共晶盐蓄冷可循环性差的弱点,故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新型蓄冷技术。但是气体水合物蓄冷实际工程应用中有诱导期长,生长速率慢等问题,所以研究气体水合物成核机理,缩短水合物成核诱导期,提高水合物生长速度并增加其水合率从而提升其蓄冷密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以HCFC-141b气体水合物作为研究对象,对本体晶核、冰晶核、本体水合物历史溶液、历史水对HCFC-141b气体水合物促晶生长过程进行可视化观察研究并记录其成核宏观诱导时间。然后对促晶样品进行拉曼、XRD测试,经过对衍射图谱定性分析,对比并确定样品中晶体类型和结构特征,应用气体水合物生成理论,联合制备样品的可视化生长情况与衍射图谱的定性分析结果,综合对比分析这几种促晶方式的促晶成核机理。根据金属促晶实验结果,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由传热角度研究金属在促晶成核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有关影响因素。最后,利用热平衡法测量理想条件HCFC-141b水合物的蓄冷密度和相变潜热并根据离心称重法测量水合率,按照水合率计算水合物的蓄冷密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冰晶核促晶适合在温度不超过4℃的体系温度中应用,而应用HCFC-141b水合物本体晶核不应超过6℃。对比XRD和拉曼图谱发现,HCFC-141b水合物本体晶核为sII晶体,冰同时具备sI型和sII晶体,在2θ为22°和25°冰晶体与水合物晶体样品有相似的出峰,故冰晶体具有促晶效果是因为冰晶核具有与水合物晶核相似的晶型结构。均相成核作用促晶成核的作用会比异相成核的效果明显,且过冷度越大促晶效果更显着。能否在维持水合物相变温度之下的时间内将足以生成水合物的反应热取走是金属具有促晶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热平衡法、离心法测量HCFC-141b水合物相变潜热为340.73J/g,按照理想质量配比的HCFC-141b水合物蓄冷密度是202.37 J/g,仅通过实验形式即可准确测量的水合物相变焓,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通用简便和准确性。通过离心称重法测量,冰促晶样品水合物4h内生长的水合率为HCFC-141b本体晶核和HCFC-141b历史溶液促晶生长的84%,说明均相成核促晶生长效果好于异相成核。过量主、客体材料配比都会降低水合物生长的水合率从而降低蓄冷密度,按照HCFC-141b/水理想质量比1:2.62配制的样品水合率最高,但是提高客体材料的比例有助于缩短水合物生长的诱导期。
朱明贵[3](2018)在《有机相变材料促进水合物形成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热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空调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调节建筑室内外热舒适性环境。由于空调系统耗电量大,占建筑能耗的比重也最大,增加了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的消耗。白天用电负荷明显大于夜间用电负荷,加剧电网用电的不平衡性,导致夜间的用电效率低。蓄冷空调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低谷电力,缓解用电峰谷差,是调节昼夜峰谷差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蓄冷空调系统主要是水蓄冷系统、冰蓄冷系统、共晶盐蓄冷系统。气体水合物蓄冷空调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蓄冷系统,相比较传统的水蓄冷、冰蓄冷、共晶盐蓄冷有很大的优势。气体水合物作为蓄冷介质,主要依靠它可以在0℃以上结晶、释放大量相变潜热的优点,满足常规空调工况的要求。不过气体水合物形成存在诱导时间长、过冷度大等缺点,为此,水合物形成促进技术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水合物促进技术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有机相变材料对水合物的促进效果,探讨了碳纳米管对水合物形成和分解的影响,测量了水合物的蓄冷量。具体来说,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向四氢呋喃水合物中添加有机相变材料壬酸,研究壬酸对四氢呋喃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壬酸的添加可以促进了四氢呋喃水合物的形成,并且壬酸存在一个最佳添加量,最佳添加量为3%。(2)通过复配正癸酸和十二醇两种有机相变材料,研究其对HCFC-141b水合物形成的影响,有机复合相变材料添加量在1%时对水合物形成的促进效果最好。(3)研究了温度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低,水合物形成诱导时间越短,生成量越大,生长速度越快。(4)利用混合量热法测量并计算出添加了有机相变材料壬酸条件下四氢呋喃水合体系的蓄冷量和添加了有机复合相变材料CA-DE条件下HCFC-141b水合体系的蓄冷量,平均蓄冷量分别为223.8 kJ/kg和211.1kJ/kg。(5)初步探索了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不但可以促进水合物的快速形成,而且能够加快水合物的分解速度。
李超[4](2018)在《笼形水合物生长期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蓄冷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理想的蓄冷介质是帮助蓄冷技术快速推广的关键。笼形水合物作为蓄冷介质的优势在于相变温度在512℃之间,能很好地契合常规空调系统,而不需要双工况空调系统,不会因为蓄冷工况温度过低降低空调系统的能效比(COP)。同时,气体水合物单位体积蓄冷量接近或大于冰的单位体积蓄冷量,可以有效减少蓄冷容器体积。本文基于笼形水合物工程应用中的蓄冷效率和经济性,针对各种促进剂对HCFC-141b(一氟二氯乙烷)笼形水合物生长期内生长速率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对HCFC-141b水合物的热物性进行测量,为笼型水合物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实验依据。首先,文章通过对比添加0.1wt%的动力学促进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全氟烷基醚醇铵盐型阴离子Intechem-01(FC-01)和热力学促进剂——四氢呋喃(THF)和四丁基溴化铵(TBAB)在3℃静态条件下,对HCFC-141b笼形水合物生长期内的促进作用,选出促进效果最佳的动力学促进剂,使用XRD对实验生成的固体成分进行分析确定,并通过粒径测试和表面张力测试进行进一步分析。然后,对不同浓度的FC-01对HCFC-141b水合物的生长期内生长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促进水合物生长的最佳浓度,并通过表面张力测试加以分析。接着,研究对比了不同质量配比的主、客体材料对HCFC-141b笼形水合物的生长速率的影响。最后,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冷却法测量HCFC-141b水合物的相变潜热,自行搭建冷却装置并通过Hot Disk对HCFC-141b水合物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时,添加0.1wt%的FC-01在静态制备HCFC-141b水合物实验中表现出更好的生长促进效果,并通过XRD测试分析添加FC-01的样品内的固体,确定其为Ⅱ型的HCFC-141b水合物。通过粒径分析得出添加FC-01能让HCFC-141b/H2O的混合体系具备更好的分散效果和稳定性,且其粒径能长时间稳定在350nm左右,能为水合反应提供更多反应场所,提高蓄冷效率。对比不同浓度FC-01对HCFC-141b水合物生长期内生长速率的影响,发现在3℃当FC-01浓度为0.06wt%时,HCFC-141b笼形水合物的生长速率最快。通过对0.1wt%的SDBS、SDS和FC-01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进行测试,发现FC-01对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效果最佳,对不同质量浓度的FC-01水溶液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张力大小随着FC-01质量浓度的增加先是出现大幅下降,然后逐渐趋于平缓,表面张力大小基本稳定在21mN/cm左右,本实验最低至19.94mN/cm。HCFC-141b/H2O质量配比实验中,当配比大于1:2.62即HCFC-141b过量时,笼形水合物具有相对更快的生长速率,且过量的HCFC-141b更容易分离,实际工程应用中可通过过量的客体材料来提升蓄冷速率。由于HCFC-141b水合物相变点在8.4℃且容易出现分相等因素,使用常温DSC无法准确测量HCFC-141b的相变潜热,采用自己搭建的实验装置通过冷却法测得其相变潜热为174.22J/g,更贴近于实际工程应用;采用自行设计的冷却装置通过Hot Disk测得HCFC-141b笼形水合物的导热系数为0.435 W?m-1?K-1,为蓄冷工程中设备选型提供实验依据。
朱明贵,孙志高,李娟,李翠敏,黄海峰[5](2018)在《HCFC-141b水合物蓄冷密度的测定》文中研究说明选用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和吐温80作为添加剂,利用均质乳化机制备了HCFC-141b+吐温80+有机相变材料+水乳液体系。利用混合量热法测量了添加剂对HCFC-141b水合物蓄冷密度的影响。与纯水体系相比有机相变材料能够显着提高HCFC-141b水合物的蓄冷量,缩短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有机相变材料与吐温80协同作用水合物蓄冷密度最大,平均蓄冷密度达到268.1 k J/kg,较仅含相变材料水合体系的蓄冷密度提高了19.5%。
李玉洋,章学来,徐笑锋,MUNYALOJotham Muthoka,陈跃,陈启杨[6](2018)在《正辛酸-肉豆蔻酸低温相变材料的制备和循环性能》文中指出研制了一种用于相变温度在28℃的医药冷藏运输系统的二元有机复合相变材料,该材料由正辛酸与肉豆蔻酸按比例混合而成。首先通过理论计算预测二元混合物的共晶点,确定它的低共熔混合物的比例、相变温度以及潜热值,然后围绕共晶点比例配制了6种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使用步冷曲线法测得正辛酸与肉豆蔻酸的低共熔点温度为6.2℃,过冷度为0.5℃,其质量比为87∶13。经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得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7.13℃,相变潜热为146.1J/g,热导率为0.2832W/(m·K)。对正辛酸-肉豆蔻酸复合相变材料进行40次、80次的循环充放冷实验,发现其相变温度和潜热值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在蓄冷系统尤其是医药冷藏运输系统中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李玉洋,章学来,徐笑锋,Jotham Muthoka Munyalo,陈跃,陈启杨[7](2017)在《低温复合相变材料正辛酸-肉豆蔻酸的制备和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制了一种用于相变温度在2~8℃的医药冷藏运输系统的二元有机复合相变材料,该材料由正辛酸与肉豆蔻酸按比例混合而成。首先通过理论计算预测二元混合物的共晶点,确定它的低共熔混合物的比例、相变温度以及潜热值,然后围绕共晶点比例配制了六种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使用步冷曲线法测得正辛酸与肉豆蔻酸的低共熔点温度为6.2℃,过冷度为0.5℃,其质量比为87:13。经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得溶液的相变温度为7.13℃,相变潜热为146.1 J/g。使用Hot Disk测得共晶液的导热系数为0.232 W/(m·K)。对正辛酸-肉豆蔻酸混合溶液进行40次、80次的循环充放冷实验,发现其相变温度和潜热值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在蓄冷系统尤其是医药冷藏运输系统中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胡亚飞,蔡晶,徐纯刚,李小森[8](2016)在《气体水合物相变热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气体水合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相变材料,在形成与分解过程中会发生相态改变并伴随着相变热的变化。本文从气体水合物相变热的测定和应用两个方面对气体水合物相变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比分析了两种确定气体水合物相变热的方法,两种方法分别为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实验直接测定法和基于相平衡的Clausius-Clapeyron方程间接计算法。综述了气体水合物相变热的应用研究现状,尤其是在空调蓄冷技术中的应用,其中气体水合物空调蓄冷技术从蓄冷工质和蓄冷装置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气体水合物相变热应用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气体水合物相变热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柳秀婷,刘妮,张亚楠,由龙涛[9](2016)在《气体水合物分解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气体水合物作为新一代蓄冷介质,在空调蓄冷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分解热是重要的热物性之一,对蓄冷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介绍了国内外气体水合物分解热的研究进展,列出了气体水合物分解热的测量、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气体水合物分解热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理,并指出气体摩尔分数和添加剂摩尔分数均会影响水合物的分解热,且气体分子直径是影响水合物分解热的主要因素.研究为水合物的开采利用、稳定性研究以及蓄冷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胡亚飞,蔡晶,李小森[10](2016)在《环戊烷-甲烷水合物生成过程的温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环戊烷-甲烷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分析了体系的热量损失。在不同初始温度(4℃、8℃和12℃)、压力(2MPa、4MPa、6MPa、8MPa和10MPa)和进气方式(一次性进气、连续进气和间歇进气)的条件下,测定了釜内温度,对比了以上各因素对釜内最高温度(Tmax)与釜内最大温升(ΔTmax)的影响。实验表明,Tmax主要受压力和进气方式影响,初始温度对其影响不明显;ΔTmax受初始温度、压力和进气方式影响显着。在间歇进气方式下,初始温度越低、压力越高,ΔTmax越大。其中,在初始温度为4℃、压力为10MPa、进气时间间隔为30min的间歇进气方式下,ΔTmax可达16.5℃。此外,由热量分析发现,体系的主要热量损耗表现为体系向环境中的散热。因此,提高保温层的绝热性能,有利于提高水合物生成热的热量有效利用率。
二、HCFC-141b气体水合物融解热的DSC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CFC-141b气体水合物融解热的DSC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表面促进水合物生成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蓄冷技术 |
1.3 水合物技术 |
1.3.1 水合物简介 |
1.3.2 水合物相平衡热力学 |
1.3.3 水合物形成动力学 |
1.3.4 固体表面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固体对水合物形成作用 |
2.1 固体表面 |
2.1.1 固体表面热力学 |
2.1.2 固体表面的微观结构 |
2.1.3 固体促进水合物形成可行性 |
2.2 晶体成核理论 |
2.2.1 均相成核 |
2.2.2 异相成核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装置及仪器 |
2.3.2 实验材料 |
2.3.3 THF水合物形成过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金属丝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2.4.2 金属丝表面积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2.4.3 网状固体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2.4.4 固体作用下水合物生成重复率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铜网与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3.1 实验装置和过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铜网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3.2.2 铜网层数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3.2.3 铜网形状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3.2.4 SDS作用下水合物形成情况 |
3.2.5 铜网和SDS协同作用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3.2.6 水合物形成过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4.1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促进HCFC-141b水合物形成可行性分析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MWCNT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4.3.2 MWCNT与SDS复配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4.3.3 MWCNT纳米流体与铜网协同作用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4.3.4 MWCNT纳米乳液与铜网协同作用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冷剂水合物蓄冷密度的测定 |
5.1 实验内容 |
5.1.1 实验材料和装置 |
5.1.2 实验过程 |
5.1.3 水合物蓄冷量确定方法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冰蓄冷密度的测定 |
5.2.2 铜网和SDS协同作用下水合物蓄冷密度的测定 |
5.2.3 MWCNT纳米流体和铜网协同作用下水合物蓄冷密度的测定 |
5.2.4 MWCNT纳米乳液和铜网协同作用下水合物蓄冷密度的测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气体水合物促晶成核理论及蓄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蓄冷技术概述 |
1.3 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概述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金属促晶生长理论研究 |
2.1 金属对气体水合物促晶生长实验 |
2.1.1 实验目的 |
2.1.2 实验材料、装置 |
2.1.3 实验过程 |
2.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 金属促晶数值模拟 |
2.2.1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
2.2.2 模拟控制方程 |
2.2.3 网格划分与独立性验证 |
2.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晶核、历史溶液促晶生长理论研究 |
3.1不同晶核、历史溶液促晶实验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装置与试剂 |
3.1.3 实验过程 |
3.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 激光拉曼、XRD测试 |
3.2.1 测试目的及激光拉曼、XRD测试原理 |
3.2.2 测试仪器 |
3.2.3 测试过程 |
3.2.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CFC-141b水合物生长物性测试 |
4.1 HCFC-141b水合物蓄冷密度测试 |
4.1.1 测试目的 |
4.1.2 测试装置与试剂 |
4.1.3 测试过程 |
4.1.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HCFC-141b水合物水合率测试 |
4.2.1 测试目的 |
4.2.2 测试装置与试剂 |
4.2.3 测试过程 |
4.2.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3)有机相变材料促进水合物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蓄冷技术概述 |
1.3 气体水合物概述 |
1.3.1 气体水合物发展历程 |
1.3.2 气体水合物结构 |
1.3.3 气体水合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1.3.4 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壬酸对四氢呋喃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2.1 有机相变材料 |
2.2 有机相变材料对促进水合物形的可行性分析 |
2.3 实验内容 |
2.3.1 实验装置 |
2.3.2 实验材料 |
2.3.3 实验过程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壬酸对四氢呋喃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2.4.2 温度对THF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对HCFC-141b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3.1 有机复合相变材料 |
3.2 实验内容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过程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CA-DE对HCFC-141b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3.3.2 温度对HCFC-141b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合物蓄冷特性研究 |
4.1 水合物相变潜热确定方法 |
4.2 实验研究 |
4.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4.2.2 实验过程 |
4.3 水合物蓄冷量计算 |
4.3.1 水合物蓄冷量理论分析 |
4.3.2 验证性实验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有机相变材料对四氢呋喃水合物蓄冷量的影响 |
4.4.2 有机相变材料对HCFC-141b水合物蓄冷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5.1 碳纳米管简介 |
5.2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促进水合物形成的可行性分析 |
5.3 实验内容 |
5.3.1 实验装置 |
5.3.2 实验材料 |
5.3.3 实验过程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
5.4.2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与SDS协同作用对HCFC-141b水合物生成的影响 |
5.4.3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四氢呋喃水合物分解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笼形水合物生长期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蓄冷技术 |
1.2.1 蓄冷技术发展现状 |
1.2.2 水合物蓄冷技术简介 |
1.2.3 气体水合物蓄冷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促进剂对HCFC-141b水合物生长期生长速率的影响 |
2.1 水合物生长促进剂简介 |
2.2 多种促进剂对HCFC-141b水合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研究 |
2.2.1 实验目的 |
2.2.2 实验装置 |
2.2.3 实验材料 |
2.2.4 实验过程 |
2.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 粒径分析测试 |
2.3.1 实验目的 |
2.3.2 实验装置 |
2.3.3 实验材料 |
2.3.4 实验过程 |
2.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表面张力测试 |
2.4.1 测试目的及原理 |
2.4.2 测试装置 |
2.4.3 测试样品材料 |
2.4.4 测试过程 |
2.4.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全氟烷基醚醇铵盐型阴离子性能研究 |
3.1 不同浓度全氟烷基醚醇铵盐型阴离子对HCFC-141b水合物生长的影响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装置 |
3.1.4 实验过程 |
3.1.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 不同浓度全氟烷基醚醇铵盐型阴离子表面张力测试 |
3.2.1 测试目的及原理 |
3.2.2 测试装置 |
3.2.3 测试样品材料 |
3.2.4 测试过程 |
3.2.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质量配比对HCFC-141b水合物生长期的影响 |
4.1 实验原理及目的 |
4.2 实验装置 |
4.3 实验材料 |
4.4 实验过程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CFC-141b水合物热物性测量 |
5.1 HCFC-141b水合物导热系数测试 |
5.1.1 实验原理及目的 |
5.1.2 实验材料 |
5.1.3 实验仪器与装置 |
5.1.4 实验过程 |
5.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量HCFC-141b水合物相变潜热 |
5.2.1 测试目的 |
5.2.2 测试原理 |
5.2.3 测试仪器 |
5.2.4 测试过程 |
5.2.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 冷却法测量HCFC-141b水合物相变潜热 |
5.3.1 实验原理及目的 |
5.3.2 实验装置 |
5.3.3 实验材料 |
5.3.4 实验过程 |
5.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HCFC-141b水合物蓄冷密度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研究 |
1.1 试验材料及装置 |
1.2 试验过程 |
1.3 实验理论分析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验证性试验 |
2.2 水合物蓄冷量 |
2.2.1 纯水体系中HCFC-141b水合物蓄冷量 |
2.2.2 有机相变材料对HCFC-141b水合物蓄冷量的影响 |
2.2.3 有机相变材料与吐温80协同作用对HCFC-141b水合物蓄冷量的影响 |
3 结论 |
(6)正辛酸-肉豆蔻酸低温相变材料的制备和循环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准备 |
1.1.1 试剂与仪器 |
1.1.2 正辛酸-肉豆蔻酸体系低共熔点及其相变潜热的理论计算 |
1.2 实验部分 |
1.2.1 正辛酸-肉豆蔻酸溶液相变温度实验 |
1.2.2 相变潜热的测量 |
1.2.3 热导率的测量 |
1.2.4 材料稳定性的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材料的相变温度分析 |
2.2 材料的潜热值分析 |
2.3 材料的热导率分析 |
2.4 循环稳定性分析 |
3 结论 |
(9)气体水合物分解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体水合物分解热的研究现状 |
2 气体水合物分解热的测量方法 |
2. 1 一般卡计法 |
2. 2 差热分析法 |
2. 3 差示扫描量热法 |
3 气体水合物分解热的计算方法 |
4 影响水合物分解热的因素 |
4. 1气体分子摩尔分数对水合物浆分解热的影响 |
4. 2 添加剂对水合物分解热的影响 |
4. 3 气体分子直径对水合物分解热的影响 |
5 结论 |
(10)环戊烷-甲烷水合物生成过程的温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装置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初始温度的影响 |
2.2 压力的影响 |
2.3 进气方式的影响 |
2.3.1 一次性进气方式与连续进气方式 |
2.3.2 间歇进气方式 |
3 热量分析 |
4 结论 |
符号说明 |
下角标 |
四、HCFC-141b气体水合物融解热的DSC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表面促进水合物生成实验研究[D]. 汤小蒙.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2]气体水合物促晶成核理论及蓄冷特性研究[D]. 高杲远. 广州大学, 2019(01)
- [3]有机相变材料促进水合物形成研究[D]. 朱明贵.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1)
- [4]笼形水合物生长期特性实验研究[D]. 李超. 广州大学, 2018(01)
- [5]HCFC-141b水合物蓄冷密度的测定[J]. 朱明贵,孙志高,李娟,李翠敏,黄海峰.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8(01)
- [6]正辛酸-肉豆蔻酸低温相变材料的制备和循环性能[J]. 李玉洋,章学来,徐笑锋,MUNYALOJotham Muthoka,陈跃,陈启杨. 化工进展, 2018(02)
- [7]低温复合相变材料正辛酸-肉豆蔻酸的制备和稳定性分析[A]. 李玉洋,章学来,徐笑锋,Jotham Muthoka Munyalo,陈跃,陈启杨. 上海市制冷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
- [8]气体水合物相变热研究进展[J]. 胡亚飞,蔡晶,徐纯刚,李小森. 化工进展, 2016(07)
- [9]气体水合物分解热的研究进展[J]. 柳秀婷,刘妮,张亚楠,由龙涛.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6(02)
- [10]环戊烷-甲烷水合物生成过程的温度特性[J]. 胡亚飞,蔡晶,李小森. 化工进展, 2016(05)
标签:hcfc-141b论文; 相变材料论文; 分解反应论文; dsc论文; sds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