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型航空汽油发动机活塞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华[1](2021)在《C公司航空活塞发动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水汀,宋越,杜发荣,周煜[2](2021)在《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文中指出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国内外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几种已定型发动机和在研发动机的性能参数,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正视国内外研制水平的差距并剖析原因。在调研现有的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研发技术路线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研发技术路线:以高功质比、低耗油率为发展目标,探索了未来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应使用的二冲程做功、压燃着火等技术方案。基于国内外航空活塞动力的瓶颈技术问题,分析并提炼了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在产品化过程中涉及到的结构轻量化、高可靠性等总体设计,以及多级废气涡轮增压、燃油喷射雾化等部件级优化的关键技术,为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的产品化提供技术保障。
丛伟[3](2021)在《4A95TD汽油发动机气缸垫设计及其密封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油发动机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动力性能的不断提升,对发动机的密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缸垫的密封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本文以4A95TD型汽油发动机为对象对其配套的气缸垫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了不同结构气缸垫对发动机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整机装配后螺栓预紧力对于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合理的预紧力数值。(1)采用正/逆向混合建模技术对汽车发动机缸体和缸盖进行了三维模型重构。运用Handyscan 3D激光扫描仪获取了点云数据,采用线切割-硅胶填充的组合方法获取缸盖内部水道气道结构点云数据;运用Geomagic Studio软件对点云进行了预处理,采用正/逆向混合建模方法在CATIA中进行建模;在Solid Works中,对配套螺栓预紧力进行正向建模,根据设计的气缸垫二维图纸对气缸垫进行三维建模,并完成发动机的整机装配,为缸盖-气缸垫-缸体组合结构的数值仿真分析奠定基础。(2)根据所研究发动机的设计参数结合材料的压缩回弹实验数据确定了发动机气缸垫的选型和材料牌号,通过设计计算和仿真优化,确定了气缸垫的初步结构和建立了三维实体模型,完成了缸盖-气缸垫-缸体的装配。(3)基于ANSYS Workbench仿真平台对所设计的气缸垫组合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发动机整机装配体模型进行稳态场分析,研究了气缸垫在螺栓预紧力的作用下的静力学特性,将分析结果与面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密封垫设计的合理性和仿真结果正确性;为了改善气缸垫片的密封性能、提高其疲劳寿命,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气缸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完成了气缸垫的最终设计。(4)对设计的汽油发动机气缸垫进行了疲劳校核。通过疲劳试验获取了气缸垫在1000万次机械载荷作用下气缸垫的受力与位移情况,对优化后的气缸垫结构进行了静动态特性校核,最终验证了所设计的气缸垫能够满足疲劳设计寿命的使用要求。(5)对发动机缸盖-气缸垫-缸体组合结构进行了流-热-固双向耦合场有限元分析。依据冷却液速度矢量图、发动机整体温度分布云图以及气缸垫的应力分布云图综合考虑实际工作条件后,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对螺栓预紧力进行了优化调整,从而提高整机的密封性能。本文设计的气缸垫已在锦州光和密封实业有限公司得到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发动机的密封性能和寿命得到提高,为汽车发动机整机性能和可靠性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胡强,余双,史开源,王士奇[4](2020)在《浅谈航空重油活塞式发动机》文中研究指明在通用航空领域,特别是低(空)、慢(速)、小(型)的飞行器,活塞式发动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的绝大部分(>95%)是以航空汽油为燃料的火花塞点燃活塞式发动机。但从2000年左右开始,航空界又重新掀起了以航空重油为燃料的活塞式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的热潮。
李杰[5](2019)在《活塞式无人机发动机直喷航空煤油喷雾及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塞式发动机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升功率高、结构及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无人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点燃式活塞发动机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和功重比,成为无人机上的主流动力装置,大多使用航空汽油作为燃料,而由于航空汽油的运输、储存等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随着燃料单一化战略需求的日益提高,以航空煤油作为小型活塞式发动机的燃料也成为一种趋势。航空煤油粘度、密度较大,雾化较为困难,并且航空煤油辛烷值较低,在大负荷工况下极易发生爆震。因此,开展活塞式无人机发动机直喷航空煤油喷雾及燃烧特性方面的研究,并寻求抑制航空煤油爆震,提升发动机性能水平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基于自主开发的高压共轨电控系统,在定容燃烧弹内展开了直喷航空煤油喷雾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喷射压力与环境背压有助于增强燃油与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航空煤油的雾化。这一结果为后续在单缸机中进行航空煤油燃烧特性试验时的喷射压力与喷射时刻具有指导意义。然后,本文基于一台点燃式单缸发动机,以三号航空煤油作为基础燃料,开展了缸内直喷航空煤油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由于航空煤油辛烷值较低,高压缩比下极易发生爆震,在原汽油机基础上降低压缩比对拓宽改烧航空煤油时的负荷范围、改善动力性以及抑制爆震有显着效果,但是发动机经济性会有所降低。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压缩比对发动机负荷区间的影响,使用降低压缩比的方式并结合不同的喷射策略来拓宽负荷区间,恢复发动机功率。由于发动机燃烧航空煤油时循环变动较大,本文采用双点火的策略来显着降低循环变动。基于此,研究了不同喷射压力、喷射时刻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并结合二次喷射来提升燃烧航空煤油的经济性,实现发动机燃用航空煤油接近原机性能水平。最后,基于上述单缸机中直喷航空煤油易于爆震燃烧的特性,本文以三号航空煤油作为基础燃料,乙醇为辅助燃料,开展了高压缸内直喷航空煤油掺混乙醇燃料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喷射压力、乙醇/航空煤油掺混比、喷射时刻来拓宽负荷区间,恢复发动机功率,实现发动机燃用航空煤油接近原机性能水平。本文开展了不同策略对点燃式活塞发动机缸内直喷航空煤油性能改善的试验研究,对点燃式活塞航空发动机燃烧航空煤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英博[6](2019)在《四冲程航空煤油发动机中低负荷燃烧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型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凭借其结构精简,成本低廉,功重比高等诸多优势占据了低功率飞行器的主流地位。航空煤油由于其闪点高,使用安全性能高等特点引起了民用航空领域的重视。但是航空煤油存在着粘度大,雾化困难等特点,在中低负荷工况下燃烧不稳定。此外,航空煤油的抗爆性较差,导致以火花塞点燃的方式极易产生爆震。因此研究活塞式航空煤油发动机中低负荷下的燃烧特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基于一台四冲程航空煤油发动机,探究了喷油相位,燃油预热温度,混合气浓度,点火能量对航空煤油发动机中低负荷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喷射截止时刻向进气行程靠近能够降低发动机的循环波动率,提升指示平均压力,且存在最优的喷射截止时刻能够利用此款发动机燃烧室形状带来的湍动能优势,达到最佳的燃烧稳定性与动力性。随着燃油预热温度的提升,航空煤油燃烧的滞燃期逐渐缩短,快速燃烧期逐渐加快,提高了燃烧稳定性与发动机的做功能力。在当下的喷射技术前提下,航空煤油发动机更适合在较浓的混合气浓度下进行燃烧,且存在一个最优的混合气浓度λ=0.8使得燃烧稳定性与动力性达到最优。提高点火能量能够缩短燃烧滞燃期与快速燃烧期,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但点火能量存在饱和值,达到饱和后,其对动力性的提升变得缓慢。利用三维谱阵图的分析方法探究了航空煤油的爆震特性,试验研究了双火花塞点火策略对爆震特性的影响。通过双火花塞同步相位点火试验发现此款发动机的爆震特征频带为8.0~14.8k Hz,推迟同步相位点火提前角降低了此款发动机在爆震特征频带内的整体放热率,达到了抑制爆震的作用,存在一个最优的同步点火提前角,使发动机工作于爆震边界状态,此时发动机动力性能最强。增大异步点火相位差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爆震特征频带内的异常放热现象,从而抑制发动机爆震,存在最优的异步点火相位使得发动机动力性最强且优于同工况同步相位点火策略。提高点火能量能够有效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但不能作为抑制爆震的主要手段。通过高能点火结合异步相位点火组合策略试验发现,此组合策略能够有效抑制爆震并显着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王加富[7](2018)在《稀薄混合气体条件下的发动机等离子电晕高能点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汽油发动机的发展主要面临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三个方面的挑战。在传统的四冲程汽油发动机中,火花塞点火能量对气缸内的油气点燃速度、火焰传播速度和发动机效率有很大影响。通过提高点火能量,可以改变汽油发动机的燃烧速率,从而改善汽油发动机性能,实现节能减排。现阶段拟采用的汽车废气回收等前瞻技术,使得发动机在稀薄混合气和高滚流比条件下对点火能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汽车发动机中引入等离子点火技术是一种可考虑的解决方案。采用等离子点火技术,可以在高温电磁场条件下延长火花塞的点火能量和点火区域,有利于火花塞的火核形成和燃烧传播,在恶劣环境下实现可靠燃烧。本文针对汽油发动机点火系统,以提高点火能量、节能减排为目标,研究稀薄混合气条件下的等离子电晕高能点火技术。在分析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点火过程的基础上,讨论了点火能量、点火提前角、点火线圈和火花塞等因素对发动机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单电源和多电源等离子系统的实现方案。单电源等离子点火系统通过增加储能电容和等离子电源,能够在火花塞形成火弧的瞬间,在火花塞电极之间提供能量较大的等离子电流,增大点火能量和火核半径,提高燃烧传播速度。针对单电源等离子点火系统的储能电容充电速度较慢、一次燃烧过程只能提供瞬间的等离子能量等局限,提出了多电源等离子点火系统,通过增加电压检测和驱动控制,能够在火花塞燃烧的整个过程中提供可控的、持续的等离子电流,进一步提高点火能量和燃烧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单电源和多电源等离子点火系统进行了设计,研制了原理样机,通过实验验证了等离子放电过程。
刁华伟[8](2018)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爆震检测与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无人机凭借着其造价低、体积小、战场生存能力强等特点,使其不论是在民用还是在军用市场上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以汽油为燃料的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改为以航空煤油为燃料时,由于汽油和航空煤油二者的理化特性的不同,尤其是辛烷值的影响,导致发动机极易发生爆震,为了保障发动机安全稳定的运行,发动机的爆震检测与控制研究必不可少。利用GT-Power仿真建模软件建立了该发动机的仿真模型,研究转速、空燃比、进气压力以及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爆震的影响,并绘制发动机的临界爆震Map。本文将通过对某型号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台架试验,针对该发动机进行不同工况的爆震特性试验,进行数据采集,并对采集到的机体振动信号和缸压信号,从时域、频域以及时-频域的角度进行了信号处理。信号处理的结果表明:当发动机发生爆震时,机体振动信号会在15k Hz~17k Hz的频率带上出现明显的峰值变化;缸压信号会在6k Hz~9k Hz的频率带上出现明显的峰值变化。通过该频率带处峰值的大小可判断发动机是否发生爆震以及爆震的强烈程度。通过对TPIC8101爆震处理芯片的调试,判断每循环的爆震情况。但是在调试过程中,由于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每循环的爆震情况不稳定,所以为了消除不同程度的爆震信号对爆震处理芯片调试结果的影响,本文利用d SPACE搭建了可生成爆震模拟信号的模型,该模型可还原采集过的爆震信号,TPIC8101爆震处理芯片通过处理还原的爆震信号与非爆震信号,得到了可以实时判断发动机每一循环的爆震情况的阀值,该阀值为3V。MCU通过连续判断100个芯片发出的电压值信号,确定发动机的爆震情况,并进行相应的点火提前角修正。
王瀚正[9](2018)在《点火能量对航空煤油发动机着火性影响及高能点火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油比汽油闪点更高,挥发性更弱,安全性能更好,因此更适用于航空活塞式点燃发动机。研究将煤油作为汽油的替代燃料具有十分显着的应用价值。然而同等条件下煤油的蒸发性更差,增加了发动机冷起动的难度。研究表明发动机工作受到点火能量影响较大,当适当提高点火能量时会改善发动机性能,因此深入研究点火能量对煤油发动机着火性的影响并开发高能点火系统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基于某型四冲程四缸煤油活塞式发动机点火系统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Simulink中搭建了典型点火系统电路仿真模型。针对三种典型点火系统,分别调整了充电电压、充电时间、储能电容等参数,并通过仿真获得了不同参数匹配下的点火能量。确定了选用PEI点火系统作为开发高能点火系统的基础,找出了提升其点火能量的有效手段;(2)在MC9S12XDP512芯片的基础上研制了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工作可靠的煤油点火控制单元。开发了高能点火系统,具体包含点火电控单元的硬件设计、软件程序设计以及点火能量控制方式设计。其中,点火能量控制方式设计可以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对点火能量的需求;(3)搭建了点火能量测试系统,采用SAE标准所定义的模拟负载的形式测量了高能点火系统点火能量。利用自主研发的点火控制单元进行控制,测量了点火线圈初级回路断开时,次级放电高压与采样电阻两端电压,并通过积分运算得到了点火能量具体数值,试验结果验证了电路仿真结果以及高能点火系统的可靠性;(4)根据点火能量的公式定义,本文建立了能量数学模型,确定了发展初期火核半径与点火能量内在关系,并建立了最小点火能量数学模型。在定容燃烧弹上开展实验,探究了煤油与汽油燃烧特性的差异,得到了点火能量对煤油燃烧初期着火性的影响规律,证明了提高点火能量的实际意义。
叶莹[10](2018)在《航空活塞二冲程汽油机增压匹配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的中低空、短航时无人直升机大多采用自然吸气式二冲程活塞发动机作为动力系统。随着运行海拔的升高,空气密度降低,循环进气量减少,导致输出功率降低,这种特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无人机正常运行的海拔高度。为了提高其工作高度,需要补偿高空处下降的功率,增压技术是航空活塞发动机实现功率恢复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二冲程汽油机使用增压技术存在不少技术难点,至今国内外关于二冲程活塞汽油机涡轮增压改造未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与方法,本文主要通过仿真计算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针对二冲程航空活塞汽油机增压中的难点,从增压方案设计选择、增压后扫气系统匹配、变海拔增压控制策略等方面研究该类发动机的增压方法与技术。利用发动机性能仿真软件GT-power建立发动机一维计算模型并校验;基于增压方式和增压器布置形式设计了四种增压方案,并建立各方案对应的增压发动机计算模型,仿真分析各方案下发动机的扫气过程以及发动机的动力经济性能指标,比较优选的增压方案为废气涡轮增压方案(压气机布置在节气门后)。作为航空动力系统,其工作环境随海拔变化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选定的增压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涡轮增压系统与该发动机的变海拔匹配。采用涡轮增压后,由于涡轮的存在使得排气背压升高,发动机出现扫气不畅、气体倒流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增压后发动机的扫气过程进行合理匹配,本文从进排气系统设计方面对增压后发动机的扫气系统进行了优化。在得到一台匹配良好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基础上,根据飞机工作要求,还需针对不同海拔高度设计增压器控制策略。本文采用涡轮旁通放气的方法控制增压压力,首先研究了不同海拔不同工况下涡轮的放气规律及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海拔高度设计了能实现发动机功率恢复的增压压力控制策略,并重新设计满足该工作要求下的点火时刻及循环喷油量的控制规律。以MATLAB/Simulink为平台设计PID控制器,建立GT-MATLAB耦合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的方法初步分析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二、小型航空汽油发动机活塞的设计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航空汽油发动机活塞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研制技术路线及技术方案分析 |
3.1 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研制技术路线分析 |
3.2 先进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技术方案分析 |
4 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关键技术分析 |
1) 面向高功质比、低油耗和高安全性的发动机顶层设计技术 |
2) 满足结构轻量化前提下的高可靠性设计技术 |
3) 低惯性抗脉动的多级废气涡轮增压技术 |
4) 高效的燃油喷射雾化技术 |
5) 缸内高效扫气与气流组织技术 |
6) 发动机数字信息化设计技术 |
5 结 论 |
(3)4A95TD汽油发动机气缸垫设计及其密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逆向工程技术 |
1.2.2 汽车密封性能研究现状 |
1.2.3 CAE技术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正/逆向混合技术的发动机数模重构 |
2.1 正/逆向混合设计的基本思想 |
2.1.1 正向设计软件介绍 |
2.1.2 逆向设计软件介绍 |
2.1.3 正/逆向混合建模的基本流程 |
2.2 4A95TD型汽油发动机的模型重构 |
2.2.1 点云数据采集前准备 |
2.2.2 点云数据采集 |
2.2.3 点云数据预处理 |
2.2.4 模型重构 |
2.3 误差分析 |
2.4 螺栓模型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3 气缸垫设计 |
3.1 气缸垫密封机理分析 |
3.1.1 气缸垫密封机理 |
3.1.2 气缸垫片密封过程 |
3.2 气缸垫主要参数确定及结构设计 |
3.2.1 气缸垫类型的确定 |
3.2.2 压缩率与回弹率计算 |
3.2.3 材料选取 |
3.2.4 结构设计 |
3.3 整体装配 |
3.4 本章小结 |
4 汽油发动机组合结构稳态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4.1 稳态场非线性类型 |
4.1.1 材料非线性 |
4.1.2 几何非线性 |
4.1.3 接触非线性 |
4.2 发动机组合结构稳态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预处理 |
4.2.1 赋予材料属性 |
4.2.2 接触状态设置 |
4.2.3 结构离散化 |
4.2.4 施加边界条件 |
4.3 发动机组合结构稳态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求解与后处理 |
4.3.1 求解 |
4.3.2 面压试验 |
4.3.3 数值模拟结果后处理 |
4.4 数值模拟压缩回弹试验与疲劳试验 |
4.4.1 压缩回弹试验 |
4.4.2 疲劳试验 |
4.4.3 数值模拟气缸垫压缩回弹试验与疲劳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发动机密封系统流-热-固双向耦合研究 |
5.1 流-热-固耦合基础 |
5.1.1 流-热-固耦合分析的重要性 |
5.1.2 耦合基本方程 |
5.2 ANSYS流-热-固双向耦合的实现 |
5.2.1 流体分析设置 |
5.2.2 瞬态温度分析设置 |
5.2.3 瞬态结构分析设置 |
5.2.4 设置迭代次数与结果 |
5.3 流-热-固三场双向耦合分析 |
5.3.1 结果分析 |
5.3.2 螺栓预紧力分布的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4A95TD型汽油发动机气缸垫二维图纸 |
(4)浅谈航空重油活塞式发动机(论文提纲范文)
航空重油活塞式发动机的特点 |
航空重油活塞式发动机的早期发展和复兴 |
航空重油活塞式发动机的发展现状 |
点燃式与压燃式航空重油发动机的比较 |
通过适航认证的压燃式航空重油发动机 |
与传统航空汽油、涡轴发动机的参数比较 |
结束语 |
(5)活塞式无人机发动机直喷航空煤油喷雾及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活塞式航空煤油发动机的研究现状 |
1.2.2 乙醇航空煤油双燃料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试验系统及高压共轨电控系统开发 |
2.1.定容燃烧弹试验台架 |
2.1.1 定容燃烧弹系统 |
2.1.2 高压共轨电控系统 |
2.1.3 纹影系统 |
2.2 发动机台架及测控装置 |
2.2.1 发动机台架 |
2.2.2 主要测控装置 |
2.2.3 测试燃料 |
2.2.4 压缩比的实现和控制方法 |
2.3 高压共轨电控系统开发 |
2.3.1 PID轨压控制系统 |
2.3.2 喷油器驱动开发 |
2.3.3 上位机设计 |
2.3.4 软件控制设计 |
2.4 试验方法及爆震测试方法 |
2.4.1 试验方法 |
2.4.2 爆震测试方法 |
2.4.3 爆震测试系统及爆震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喷射航空煤油喷雾特性的研究 |
3.1 试验方案及图像处理 |
3.1.1 试验方案 |
3.1.2 图像处理 |
3.2 高压喷射航空煤油喷雾特性研究 |
3.2.1 不同喷射压力对航空煤油喷雾特性的影响 |
3.2.2 不同环境背压对航空煤油喷雾特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直喷航空煤油对燃烧性能优化的研究 |
4.1 直喷航空煤油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4.2 降低压缩比对航空煤油燃烧性能的影响 |
4.3 高压与二次喷射对直喷航空煤油燃烧性能的影响 |
4.3.1 不同喷射压力对直喷航空煤油经济性的影响 |
4.3.2 不同喷射时刻对直喷航空煤油性能的影响 |
4.3.3 二次喷射对直喷航空煤油燃烧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压直喷航空煤油掺混乙醇对燃烧性能优化的研究 |
5.1 掺混10%乙醇对动力性的影响 |
5.2 不同喷射压力对掺混10%乙醇航空煤油燃烧性能的影响 |
5.3 不同乙醇/航空煤油掺混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5.4 固定乙醇/航空煤油掺混比下不同喷油时刻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四冲程航空煤油发动机中低负荷燃烧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燃烧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2 爆震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系统 |
2.1 四冲程航空煤油发动机系统 |
2.1.1 四冲程单缸试验机 |
2.1.2 煤油直喷系统 |
2.1.3 双火花塞点火系统 |
2.1.4 燃油预热系统 |
2.2 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 |
2.3 发动机标定系统 |
2.3.1 上位机软件 |
2.3.2 控制器局域网 |
2.3.3 标定协议 |
2.3.4 软件程序开发 |
2.4 燃烧分析系统 |
2.5 数据处理系统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四冲程航空煤油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 |
3.1 喷油相位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2 燃油预热温度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3 混合气浓度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4 点火能量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四冲程航空煤油发动机爆震特性研究 |
4.1 三维谱阵图的爆震分析方法 |
4.2 爆震参考工况与衡量方法 |
4.3 双火花塞同步点火对爆震特性的影响 |
4.4 双火花塞异步点火对爆震特性的影响 |
4.5 高能点火对爆震特性的影响 |
4.6 高能点火结合异步相位点火对爆震特性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稀薄混合气体条件下的发动机等离子电晕高能点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等离子点火技术 |
1.2.2 等离子点火技术的国际发展应用情况 |
1.2.3 等离子点火技术的国内发展应用情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汽油发动机点火系统工作原理 |
2.1 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
2.1.1 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
2.1.2 汽油发动机燃烧做功 |
2.2 点火系统 |
2.2.1 传统放电式点火系统 |
2.2.2 点火系统的基本要求 |
2.2.3 点火提前角 |
2.2.4 点火能量 |
2.3 火花塞 |
2.4 点火线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电源等离子点火系统 |
3.1 系统概述 |
3.2 等离子电源设计 |
3.2.1 主电路设计 |
3.2.2 控制电路设计 |
3.3 仿真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电源等离子点火系统 |
4.1 多电源等离子放电过程 |
4.2 多电源等离子点火系统设计 |
4.3 控制和驱动电路设计 |
4.4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8)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爆震检测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发动机爆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爆震的机理研究 |
1.3.2 爆震的检测方法 |
1.3.3 爆震的控制方法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爆震特性仿真研究 |
2.1 数学模型 |
2.1.1 流体流动模型基本原理 |
2.1.2 爆震模型 |
2.2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校核 |
2.3 发动机转速对爆震的影响分析 |
2.4 进气压力对爆震的影响分析 |
2.5 空燃比对爆震的影响分析 |
2.6 点火提前角对爆震的影响分析 |
2.7 基于临界爆震的初始控制Map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震测试平台 |
3.1 试验系统总体方案 |
3.1.1 试验系统的设计要求 |
3.1.2 总体方案设计 |
3.2 整机性能测试装置 |
3.3 缸压测试装置 |
3.3.1 缸压传感器 |
3.3.2 角标仪 |
3.3.3 燃烧分析仪 |
3.4 数据采集装置 |
3.4.1 设计方案 |
3.4.2 操作流程 |
3.5 发动机标定装置 |
3.5.1 设计方案 |
3.5.2 操作流程 |
3.5.3 温压一体传感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震检测及特征值提取方法研究 |
4.1 发动机的爆震检测 |
4.1.1 测试装置组成及工作原理 |
4.1.2 发动机爆震测试及试验环境 |
4.1.3 发动机爆震测试及试验步骤 |
4.2 检测信号的时域分析 |
4.3 检测信号的频域分析 |
4.3.1 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 |
4.3.2 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爆震特征值 |
4.4 检测信号的时-频域分析 |
4.4.1 短时傅里叶变换算法 |
4.4.2 应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提取爆震特征值 |
4.5 总结 |
第5章 基于TPIC8101的爆震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5.1 爆震在线检测方案设计 |
5.1.1 TPIC8101爆震处理芯片 |
5.1.2 通信设置 |
5.2 参数化设计 |
5.2.1 爆震模拟信号生成方法 |
5.2.2 爆震信号接口电路设计 |
5.2.3 芯片参数设计 |
5.2.4 爆震判断依据 |
5.3 爆震对点火参数的修正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点火能量对航空煤油发动机着火性影响及高能点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航空活塞发动机的研究 |
1.2.2 煤油活塞发动机的研究 |
1.2.3 发动机点火能量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典型点火系统电路参数特性研究 |
2.1 点火线圈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点火系统分类 |
2.2.1 磁电机电容放电式(CDI)点火系统 |
2.2.2 直流电容放电式(DC-CDI)点火系统 |
2.2.3 电感放电式(PEI)点火系统 |
2.3 点火系统电路仿真 |
2.3.1 CDI点火系统电路仿真 |
2.3.2 DC-CDI点火系统电路仿真 |
2.3.3 PEI点火系统电路仿真 |
2.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煤油高能点火控制系统设计 |
3.1 高能点火系统硬件设计 |
3.1.1 硬件设计方案概述 |
3.1.2 单片机控制器选型 |
3.1.3 主要电路模块 |
3.1.4 硬件抗干扰措施 |
3.2 点火控制器软件程序设计 |
3.2.1 软件总体框架 |
3.2.2 软件主程序 |
3.2.3 软件子程序 |
3.2.4 软件抗干扰措施 |
3.3 点火能量控制方式 |
3.3.1 停机工况控制方式 |
3.3.2 起动工况控制方式 |
3.3.3 怠速工况控制方式 |
3.3.4 正常工况控制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点火能量测试试验研究 |
4.1 测试方法 |
4.1.1 直接测量法 |
4.1.2 模拟负载法 |
4.2 点火能量测试系统 |
4.2.1 概述 |
4.2.2 测试设备 |
4.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点火能量对煤油着火性影响研究 |
5.1 发动机点火过程概述 |
5.2 点火能量理论计算 |
5.2.1 点火能量基本概念 |
5.2.2 点火能量数学计算模型 |
5.3 定容燃烧弹光学试验 |
5.3.1 试验目的及方法 |
5.3.2 试验平台 |
5.4 汽油与煤油燃烧初期特性对比 |
5.5 点火能量对煤油燃烧初期特性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发表论文清单 |
发表专利清单 |
致谢 |
(10)航空活塞二冲程汽油机增压匹配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活塞式发动机主要增压方式概述 |
1.2.1 涡轮增压 |
1.2.2 机械增压 |
1.3 二冲程活塞发动机增压技术概述 |
1.3.1 二冲程发动机增压技术研究现状及问题 |
1.3.2 增压压力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第2章 二冲程汽油机增压方案设计 |
2.1 增压方案设计 |
2.2 二冲程航空活塞汽油机模型建立与仿真验证 |
2.2.1 缸内热力过程数学模型 |
2.2.2 进排气系统模型 |
2.2.3 仿真模型建立与试验验证 |
2.3 二冲程增压汽油机模型的建立与仿真计算 |
2.3.1 增压器模型建立 |
2.3.2 不同增压方案下发动机性能仿真计算 |
2.4 仿真结果分析与增压方案设计结果 |
2.4.1 缸内工作过程对比分析 |
2.4.2 换气过程对比分析 |
2.4.3 发动机性能比较分析 |
2.4.4 增压方案设计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冲程涡轮增压汽油机增压匹配研究 |
3.1 变海拔环境对增压器的影响 |
3.2 典型航空工况变海拔匹配结果 |
3.3 进排气系统匹配研究 |
3.3.1 进排气系统布置方案设计 |
3.3.2 排气管结构参数设计 |
3.3.3 进排气系统匹配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冲程涡轮增压汽油机控制参数初始MAP设计 |
4.1 涡轮旁通对增压系统及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4.1.1 涡轮旁通流量对增压系统的影响规律 |
4.1.2 涡轮旁通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 |
4.2 基于旁通阀开度的增压压力控制策略设计 |
4.2.1 增压控制目标 |
4.2.2 不同海拔下旁通阀开启策略 |
4.2.3 旁通阀开度控制规则设计 |
4.3 二冲程涡轮增压汽油机点火喷油控制参数优化 |
4.3.1 点火提前角优化 |
4.3.2 循环供油量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涡轮旁通阀控制系统设计与联合仿真验证 |
5.1 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 |
5.1.1 步进电机动态特性 |
5.1.2 废气旁通阀动态特性 |
5.1.3 系统传递函数 |
5.2 PID控制器设计 |
5.2.1 PID控制器基本原理 |
5.2.2 积分分离的PID控制算法 |
5.2.3 旁通阀位置反馈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
5.3 涡轮旁通阀控制系统与发动机联合仿真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小型航空汽油发动机活塞的设计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公司航空活塞发动机营销策略研究[D]. 胡建华.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2]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J]. 丁水汀,宋越,杜发荣,周煜. 航空动力学报, 2021(06)
- [3]4A95TD汽油发动机气缸垫设计及其密封性能研究[D]. 丛伟.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4]浅谈航空重油活塞式发动机[J]. 胡强,余双,史开源,王士奇. 航空动力, 2020(05)
- [5]活塞式无人机发动机直喷航空煤油喷雾及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D]. 李杰. 天津大学, 2019(01)
- [6]四冲程航空煤油发动机中低负荷燃烧特性试验研究[D]. 赵英博. 天津大学, 2019(01)
- [7]稀薄混合气体条件下的发动机等离子电晕高能点火技术研究[D]. 王加富. 苏州大学, 2018(04)
- [8]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爆震检测与特征研究[D]. 刁华伟.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点火能量对航空煤油发动机着火性影响及高能点火系统研究[D]. 王瀚正.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航空活塞二冲程汽油机增压匹配与控制策略研究[D]. 叶莹.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