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FDG-PET诊断1例B超及CT阴性肾癌

~(18) FDG-PET诊断1例B超及CT阴性肾癌

一、~(18)FDG-PET诊断B超、CT为阴性的肾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红丽[1](2020)在《18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视觉分析法与半定量分析法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显像中对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评价乳腺癌原发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of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18F-FDG PET-CT联合乳腺彩超、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提高18F-FDG PET-CT检查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95例乳房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295例患者同时行乳腺彩超检查,其中286例患者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所有乳房肿块的患者通过空芯针穿刺活检术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18F-FDG PET-CT显像检查范围包含乳房原发病灶、区域淋巴结及全身脏器。半定量分析法测量乳房肿块及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的SUVmax,视觉分析法以健侧乳房的摄取为对比。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18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及ALN转移的诊断效能,确定SUVmax诊断阈值。计算18F-FDG PET-CT检查在钼靶X线、乳腺彩超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and reporting data system,BI-RADS)不同分级中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286例行乳腺彩超彩超、钼靶X线及PET-CT检查的乳腺肿块患者,结合病理结果,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对乳腺癌及乳腺癌ALN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分析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将出现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再与乳腺彩超及钼靶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入组的295例患者中,以病人为单位诊断乳腺癌,PET-CT视觉分析法诊断乳腺癌原发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6.67%、85.22%、91.10%、94.23%、92.20%;采用半定量分析法,确定SUVmax最佳诊断阈值为3.20,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1.11%、79.13%、87.23%、85.05%、86.44%。两种方法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CT视觉分析法诊断乳腺癌ALN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6.84%、93.27%、90.41%、90.65%、90.56%;采用半定量分析法确定SUVmax最佳诊断阈值为2.18,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2.90%、94.23%、91.30%、88.29%、89.44%。应用Mc Nemar检验分析视觉分析法与半定量分析法对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原发病灶SUVmax与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SUVmax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SUVmax与Ki67呈正相关(p<0.05),且Ki67高表达组(Ki67>20%)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低表达组(Ki6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的0.0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P53基因表达阳性与表达阴性组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灶的SUVmax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CT检查对于乳腺彩超及钼靶X线检查结果提示BI-RADS 4A类及4B类的患者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低于BI-RADS 4C类及5类的患者。乳腺彩超、钼靶X线及PET-CT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PET-CT联合乳腺彩超检查可提高乳腺癌ALN转移诊断的准确性,钼靶X线并未提供帮助。结论(1)18F-FDG PET-CT检查在乳腺癌原发灶的诊断、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乳腺癌分期及全身状况的评估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SUVmax与乳腺癌的部分病理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3)乳腺彩超、钼靶X线及PET-CT检查在诊断乳腺病变中各有利弊,对于部分病变鉴别存在困难时,应仔细分析三种检查中的病变特点,结合临床病史,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童建菁[2](2020)在《从肿瘤早期筛查到白杨素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1)对PET/CT应用于健康体检人群的临床资料、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明确PET/CT是否适用于健康人群肿瘤的早期筛查。(2)应用荟萃分析方法综合评价18F-FDG PET和PET/CT在免疫功能正常PCNSL患者中的诊断价值。(3)探讨chrysin以端粒为靶点抑制NB4细胞增殖的具体机制。2.方法(1)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1572位健康人群行1602次PET/CT检查的临床资料、检查结果,来评价PET/CT对健康人群进行早期肿瘤筛查的利弊。(2)应用”PET&PCNSL”等检索词在Pub 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检索截止于2016年7月16日发表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评价18F-FDG PET和PET/CT在各研究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等各项数据,采用Stata软件和Meta-Disc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通过1.CCK8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chrysin对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2.Annexin V-FITC/PI法检测不同浓度chrysin引起的肿瘤细胞不同程度的凋亡;3.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chrysin作用下,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所发生的改变;4.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chrysin作用下肿瘤细胞内ROS水平的改变;5.免疫荧光/端粒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法(IF/PNA-FISH)检测不同浓度chrysin作用下肿瘤细胞端粒功能障碍诱导损伤灶(TIF)的形成。6.用PNA-FISH检测不同浓度chrysin和ATO单独或联合作用下,肿瘤细胞端粒结构和数量的变化。3.结果(1)健康人群体检肿瘤的发现率是1.72%,大于50岁(2.74%),有肿瘤家族史(4.72%)和肿瘤标志物阳性(2.77%)的人群中肿瘤发现率更高(p<0.05)。PET/CT对肿瘤的发现率是1.44%,用于健康体检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5.19%、99.68%、82.14%和99.75%。(2)共有包含129名患者的8篇文献纳入本荟萃分析。18F-FDG PET和PET/CT对PCNSL诊断的敏感度为0.88(95%CI:0.80-0.94),特异度为0.86(95%CI:0.73-0.94),阳性似然比(PLR)为3.99(95%CI:2.31-6.90),阴性似然比(NLR)为0.11(95%CI:0.04-0.32),合并诊断性比值(DOR)为33.40(95%CI:10.40-107.3)。此外,曲线下面积(AUC)和Q指数分别为0.9192和0.8525。(3)不同浓度chrysin处理NB4细胞24小时,NB4细胞增殖活性受到不同抑制,其中25.05u M的chrysin可以引起NB4细胞半数死亡,而此浓度下的chrysin对人体正常细胞MRC5增殖活性没有影响。同时,用不同浓度的chrysin和三氧化二砷(ATO)单独或联合处理NB4细胞24小时,可以引起NB4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凋亡(p<0.05),这种凋亡以早期凋亡为主。细胞周期分析发现,ATO处理组以G2/M期阻滞为主,而chrysin处理组可以观察到亚G1峰。另外,用不同浓度的chrysin和ATO单独或联合处理NB4细胞24小时,可以引起NB4细胞不同程度的产生ROS和DNA损伤。不同于ATO,chrysin可以特异性增加端粒处的DNA损伤(p<0.05)。4.结论(1)鉴于PET/CT成本效益低,又有一定的放射损伤,因此不适用于一般人群的肿瘤筛查。但是,PET/C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因此对于高危人群的肿瘤早期筛查有一定的意义。(2)18F-FDG-PET和PET/CT对于免疫功能正常PCNSL的诊断就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PCNSL的一种有价值的影像学诊断工具。(3)Chrysin对于NB4细胞具有抑制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并诱导凋亡的抗肿瘤作用。端粒极有可能是chrysin以ROS作为调节手段而使NB4细胞产生增殖抑制的作用靶点。

董元菲[3](2019)在《18F-FDG-PET/CT对经典型FUO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18F-FDG-PET/CT在经典型FUO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典型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分布情况,同时评估18F-FDG-PET/CT在经典型FUO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因发热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136患者(男60例,女76例,平均年龄57±18岁),所有患者在经过系统的检查(包括三大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部X线检查、腹部B超或者胸部及腹部CT扫描等)后,未能明确病因,且符合经典型FUO诊断标准,之后患者进行了18F-FDG-PET/CT检查。患者的最终诊断通过组织学检查、国际公认的疾病诊断标准,或者通过不少于6个月的临床随访(包括对特定药物治疗的反应及影像学的变化)获得。统计分析患者各类病因所占比例,以了解经典型FUO的病因分布情况。将18F-FDG-PET/CT检查结果与患者的最终诊断比较,PET/CT结果分为四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计算18F-FDG-PET/CT在经典型FUO病因诊断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36例患者中,最终明确病因者92例(67.6%),其余44例(32.4%)未能明确病因。92例明确病因患者中,非感染性炎性疾病38例(41.3%);感染性疾病23例(25.0%),恶性肿瘤18例(19.6%),其它疾病13例(14.1%)。18F-FDG PET/CT诊断的灵敏性为90.2%,特异性为54.5%,准确性为78.7%,PPV为80.5%,NPV为72.7%。结论在经典型FUO的病因中非感染性炎性病变占比最大。18F-FDG-PET/CT检查的准确性较高,有助于经典型FUO的病因诊断,并且检查结果阴性对于排除恶性病变有很大帮助。第二部分初步探讨经典型FUO患者选择18F-FDG-PET/CT的时机与条件目的探讨经典型FUO患者选择18F-FDG-PET/CT检查的时机与条件,筛选与有助于明确FUO病因的PET/CT相关的临床参数,供临床医师参考,使患者从PET/CT检查中获益。方法回顾分析了135例经典型FUO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具有哪些临床特征时,通过18F-FDG PET/CT检查更有助于病因诊断。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强制输入法,加入所有自变量,单步截距。参考既往的研究及患者的临床特征,选择以下参数纳入回归模型:性别、年龄、高热(最高体温>39.1°C)、CRP升高(≥0.8mg/dL)、白细胞计数升高(>9.5×10^9)、贫血(男性血红蛋白<130g/L,女性血红蛋白<115g/L)、LDH升高(>250 U/L)、Fer升高(>204ng/mL)、淋巴结增大、PET/CT检查前糖皮质激素应用情况,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经典型FUO患者选择18F-FDG PET/CT检查的时机和条件,以期更加合理地将PET/CT应用于经典型FUO的诊断流程中。结果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18F-FDG PET/CT诊断效能相关的临床参数为:Fer升高(P=0.021)、检查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P=0.03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具备以下临床指征:高热(P=0.010)、Fer升高(P=0.035)、检查前未用糖皮质激素治疗(P=0.006),应用18F-FDG PET/CT检查更有助于明确诊断,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热、Fer升高、检查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通过18F-FDG PET/CT检查,更有助于明确FUO病因。以上参数可以作为临床医生选择患者进行18F-FDG-PET/CT检查的参考,并使受检者获益。第三部分初步探讨经典型FUO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目的初步分析相关临床因素、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经典型FUO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病人的临床特征,并对患者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随访以获得患者的转归情况。根据随访结束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初步将患者结局分为生存和死亡2组。描述性统计分析不同病因导致的FUO患者的预后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不同PET/CT结果的患者预后情况。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与非恶性病变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根据既往已发表的研究报道选择临床参数,将自变量性别、年龄、贫血与否、白细胞计数升高与否、LDH水平升高与否、高热与否、PET/CT阳性与否加入模型,根据单因素回归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得到与非恶性病变所致FUO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参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与PET/CT阳性的FUO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加入性别、年龄、贫血与否、白细胞计数升高与否、LDH升高与否、高热与否、Fer升高与否、CRP升高与否等自变量,根据单因素回归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得到与PET/CT检查结果阳性的FUO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参数。结果在135例经典型FUO患者中,至随访结束时死亡患者20例。死亡的20例病人当中,恶性病变14人(70.0%),非恶性病变死亡6例(30.0%)。恶性病变患者的死亡率为77.8%,非恶性病变患者的死亡率为5.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613,P<0.001)。44例最终未明确发热原因的病人中,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5%;18例患者(40.9%)为自限性发热。最终未明确发热原因的FUO患者死亡率为4.5%,明确病因的患者死亡率为19.8%,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5,P=0.020)。135例患者中,33例(24.4%)患者的PET/CT结果呈阴性,其中仅1例(3.0%)患者在随访截止时死亡,其余32例PET/CT结果阴性的患者预后较好,其中10例患者为自限性发热(占PET/CT阴性患者的30.3%)。102例PET/CT结果呈阳性,截至随访结束时PET/CT阳性的患者死亡19例(17.6%)。通过卡方检验比较PET/CT阳性患者的死亡率与阴性患者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50,P=0.056)。在非恶性病变所致的FUO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过程中,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H升高(P=0.031)、年龄(P=0.010)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的预后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每增加1岁,患者死亡的风险增加1.155倍,LDH升高的患者死亡率是LDH未升高者的11.4倍。ROC曲线显示不良预后的年龄界值为64.5岁。在PET/CT阳性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研究的结果显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P=0.021)、年龄较大(P=0.004)以及LDH升高(P=0.011)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死亡风险是女性的4.371倍;年龄每增加1岁,患者死亡风险增加1.063倍;LDH升高的患者死亡风险是LDH未升高患者的6.533倍。ROC曲线显示不良预后的年龄界值为62.5岁。结论在导致经典型FUO的病因中,恶性病变的患者死亡率远高于非恶性病变患者,预后最差;未明确发热病因的患者死亡率低,预后较好,并且40.9%的病人为自限性发热。年龄增大、LDH升高是非恶性病变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男性、年龄增大、LDH升高是PET/CT阳性的经典型FU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计凤鸣[4](2019)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 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 pancreas,SPT)临床诊治要点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 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术后病检证实为SP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研究方法对SPT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SPT临床诊治要点及预后危险因素。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查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行乘列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确定影响SPT术后无瘤生存率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共5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患者9例,年龄27.00±16.67岁;女性患者45名,29.44±10.60岁,男女性别比为1:5。Ki67在男性组与女性组患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儿童患者9例,成人患者45例,性别与肿瘤直径在儿童组与成人组之间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P<0.001)。高侵袭性组8人,低侵袭性组46人,统计结果显示各变量在不同侵袭性组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B超、CT、MRI诊断SPT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3.92%、29.41%、41.18%,其中MRI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54例患者截止随访日期均存活,随访时间为34.32±28.38月(1~96月);其中1例患者因切缘未达R0,术后3个月出现肿瘤复发,1患者术后26个月出现肿瘤复发,2例患者经二次手术治疗后至今未见肿瘤复发迹象。4.所有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均行病理学检查,48例患者肿瘤为囊实性占位,6例患者为全实性占位;其中4例患者肿瘤突破包膜,1例患者出现神经浸润,1例患者出现脉管浸润,3例患者出现脂肪浸润;10例患者行术中淋巴结清扫,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结果中,Vim、PR、CD56、CgA、CD10、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7.72%、92.31%、97.78%、4.55%、89.13%、100.00%。5.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手术切缘阳性是影响SPT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 论]1.SPT是一类好发于年轻女性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2.SPT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其中MRI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及B超。3.手术切除是SPT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患者预后良好,未达RO根治是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4.在排外无远处转移情况下,肿瘤局部切除可达到根治目的。5.SPT具有一定的术后转移复发几率,术后患者应规律随访。

颜明[5](2019)在《PET/CT、MRI和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对比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国内外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已有不少研究,但国内单纯针对不同发病部位、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行术前临床触诊、MRI及PET/CT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颈淋巴结临床触诊、MRI和PET/CT检查并详细记录诊断结果,以术后病理诊断为参照标准,计算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计算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79.5%、64.1%和43.6%。PET/CT与临床触诊在检查的敏感度方面差异性显着(P<0.05),其余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舌癌病例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诊断结果比较:PET/CT、MRI、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91.7%、66.7%及25.0%,PET/CT及MRI与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差异性显着(P<0.05),PET/CT与临床触诊的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差异性显着(P<0.05),其余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3.颊癌、牙龈癌病例PET/CT、MRI和临床触诊诊断结果比较:PET/CT、MRI及临床触诊的各个诊断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鳞状细胞癌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78.8%、60.6%和39.4%,准确率分别为72.2%、68.1%和63.9%,PET/CT与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差异性显着(P<0.05)。5.中分化鳞状细胞癌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60.0%和63.9%,PET/CT与MRI及临床触诊的敏感度差异性显着(P<0.05),PET/CT与临床触诊的阴性预测值差异性显着(P<0.05)。6.高分化及低分化鳞状细胞癌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PET/CT、MRI和临床触诊的各个诊断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PET/CT检查较临床触诊具有更好的诊断准确率。2.对于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PET/CT检查比MRI和临床触诊的准确率更高。3.PET/CT对于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效果较好,但对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术前诊断效果欠佳。

徐鑫[6](2019)在《18F-FDG PET-CT应用于胃癌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研究18F-FDG PET-CT应用于胃癌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分为胃癌术前和胃癌术后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行18F-FDG PET-CT、螺旋CT以及胃镜检查的42例初诊胃癌患者。并对TNM分期与SUVmax进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18F-FDG PET-CT与螺旋CT的诊断效能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行18F-FDG PET-CT及CT检查的52例胃癌术后疑似复发转移患者。根据影像学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吻合口的SUVmax临界值,T检验比较组间SUVmax,卡方检验比较定性分析与半定量分析及PET-CT与CT的诊断效能。结果:第一部分:18F-FDG PET-CT对胃癌诊断符合率为97.62%,18F-FDG PET-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2.14%,特异度为92.86%,诊断远处转移的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94.44%,18F-FDG PET-CT在胃癌原发灶、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中的诊断效能优于螺旋CT(x2=7.875,P<0.05;x2=4.139,P<0.05;x2=4.246,P<0.05);原发灶SUVmax与最大SUVmax随着临床分期的上调而升高(P<0.05),原发灶SUVmax与临床分期中度相关(r=0.510,P<0.05),最大SUVmax与临床分期弱相关(r=0.478,P<0.05),原发灶SUVmax与N分期中度相关(r=0.526,P<0.05),最大SUVmax与N分期弱相关(r=0.441,P<0.05)。第二部分:吻合口SUVmax临界值取3.14时,18F-FDG PET-CT诊断吻合口复发的诊断效能最高,特异度高于定性分析法(x2=5.439,P<0.05);吻合口复发的SUVmax明显高于吻合口炎(t=4.701,P<0.05);18F-FDG PET-CT诊断吻合口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为90.48%、100%,诊断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为92%、96.30%,诊断腹盆腔脏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为87.50%、95%,18F-FDGPET-CT对胃癌术后复发、腹盆腔淋巴结及脏器转移的诊断效能均高于CT(x2=19.369,P<0.05;x2=5.373,P<0.05;x2=16.804,P<0.05);38例胃癌术后 18F-FDG PET-CT真阳性患者中,14例患者分期上调,且显像后73.68%(28/38)患者的治疗策略发生改变。结论:胃癌术前:18F-FDG PET-CT相较于螺旋CT,能检出更多的病灶,更加准确地反映TNM分期,SUVmax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肿瘤的全身累及情况,为分期提供参考价值:胃癌术后:吻合口复发SUVmax高于吻合口炎,有助于PET-CT对胃癌复发的监测;18F-FDG PET-CT显像对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效能优于螺旋CT,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且对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分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时指导诊疗策略的选择;综上,18F-FDG PET-CT应用于胃癌的诊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尹亮,杨洋,王爱香,黄世明,岳建兰,林志春[7](2018)在《原发性肾脏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肾脏恶性肿瘤以肾癌最为常见,其次为转移癌,原发性肾脏淋巴瘤(primary renal lymphoma,PRL)非常罕见,临床症状及常规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临床上易误诊为肾癌[1]。报道18F-FDG PET/CT显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病例报告患者女,47岁,因"左腰部钝痛10d,加重2d"于2017-11-17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否认肉眼血尿、发热等。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口服降糖药治疗,

姚春萍[8](2017)在《18F-FLT PET/CT在勾画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研究18F-FLT PET/CT在头颈部鳞癌中的成像,分析肿瘤原发灶的18F-FLT摄取与TNM临床分期、Ki-67指数的相关性;结合18F-FLT PET/CT功能影像结果重新进行临床分期,探讨功能影像对基于解剖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分期的影响。通过研究头颈部鳞癌抗肿瘤治疗前肿瘤原发灶的18F-FLT摄取情况,比较不同摄取值勾画的肿瘤体积与大孔径CT定位勾画的大体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GTV)体积,寻找最适合评价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的18F-FLT界值,以指导肿瘤生物靶区的精确勾画,从而指导个体化的生物调强放射治疗的精确实施。通过18F-FLT PET/CT在头颈部鳞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多次成像,分析18F-FLT摄取变化与放射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放射治疗前的18F-FLT摄取(增殖参数)与解剖学影像的肿瘤退缩的相关性,探讨功能影像可否为放射治疗GTV内需要局部加量的区域提供有用信息。研究方法:纳入标准:病理确诊为头颈部鳞癌拟行放射治疗的初诊患者。排除标准:kps评分<60分;临床或影像学证实有远处转移;既往接受过手术或放化疗;既往或目前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入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常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咽部颈部MRI/CT、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B超、全身骨放射性核素扫描、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梅毒及病毒血清学,电子咽喉镜并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测Ki-67指数。完善检查后对所有患者按照AJCC第七版进行c TNM分期。抗肿瘤治疗前给予18F-FLTPET/CT扫描检查,18F-FLT PET/CT扫描条件为:静脉注射3.7MBq/Kg(0.lmci/Kg)放射性核素,注射造影剂后休息60分钟然后给予扫描。读取原发灶18F-FLT显像部位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包括最大SUV(maximal SUV,SUVmax)、平均SUV(mean SUV,SUVmean),分析其与TNM分期、Ki-67指数的相关性。本课题均使用SPSS Statistics Software 19.0统计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检验。P值<0.05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18F-FLT PET功能影像检查结果,临床肿瘤医生对所有患者重新按AJCC 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入组患者给予大孔径CT定位,影像资料传输至ADAC Pinnacl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肿瘤放射治疗科医生在对18F-FLT PET结果不知情的情况下勾画肿瘤原发灶的GTV,定义为GTVTPS。已勾画GTV的定位CT资料和18F-FLT PET/CT的资料都导入MIMvista software。刚性融合CT和18F-FLT PET/CT,软件自动读取勾画并结合肿瘤放射治疗科医生目视判读法修改,获得以下不同阈值的体积:SUV1.4、SUV1.5;分别定义为V30%SUV、V40%SUV、V50%SUV、V60%SUV、V70%SUV、VSUV1.3、VSUV1.4、VSUV1.5并与GTVTPS融合比较。采用SPSS Statistics19.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勾画方式所得的体积与GTVTPS的体积;再把无统计学差异的组别与GTVTPS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功能影像18F-FLT PET最适合评价头颈部鳞癌原发灶的FLT界值。入组患者于放射治疗50-56Gy行诊断性MRI/CT检查,对肿瘤原发灶进行疗效评价,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1.1(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对肿瘤原发灶进行评估。在放射治疗前、10Gy、20Gy、30Gy、40Gy、50Gy、70Gy给予连续18F-FLT PET/CT扫描,每例患者至少行3次扫描,监测肿瘤原发灶18F-FLT摄取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每例患者于放射治疗56Gy行大孔径CT复位,影像资料传输至ADAC Pinnacl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肿瘤放射治疗科医生勾画肿瘤原发灶的GTV2,定义为GTVTPS2。已勾画GTV的复位CT资料导入MIMvista software,将基线18F-FLT PET/CT的V60%SUV、V70%SUV、VSUV1.5与GTVTPS2比较。采用SPSS Statistics19.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勾画方式所得的体积与GTVTPS2,以期找到功能影像18F-FLT PET可以预测头颈部鳞癌原发灶解剖学影像退缩的FLT界值,为局部加量提供功能影像信息。结果: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研究方案已经上报山东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获得批准后执行。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给予知情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010年10月到2014年7月共30例头颈部鳞癌患者入组,其中男性25例(83.3%),女性5例(16.7%),年龄在32-69岁(中位年龄:51岁),鼻咽癌22例,下咽癌8例,所有患者根据AJCC第七版TNM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其中Ⅱ期2例(6.7%),Ⅲ期14例(46.7%),Ⅳ期14例(46.7%)。抗肿瘤治疗前行18F-FLT PET/CT扫描成像,30例患者的肿瘤原发灶均呈18F-FLT放射性浓集,SUVmax范围为3.53-8.29,中位数4.58;SUVmean范围为1.05-3.53,中位数2.56。肿瘤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与T分期有相关性,SUVmax、SUVmean与T分期的r分别为0.801和0.542,p分别为<0.001和0.002,均<0.05;SUVmax、SUVmean与总分期无相关性,r分别为0.349和0.326,p分别为0.058和0.079,均>0.05。SUVmax、SUVmean与Ki-67指数无相关性,r分别为0.022和0.167,p分别为0.909和0.377。结合18 F-FLT PET/CT对入组患者重新行c TNM分期,共11例患者的T分期和/或N分期发生改变,其中4例T分期发生改变,8例N分期发生了改变。最终使9例患者总分期发生改变,其中5例表现为总分期的降期;4例表现为总分期的升期:III期降为II期2例,IVb期降为IVa期1例,IVa期降为III期2例;II期升为III期1例,III期升为IVa期2例,IVa期升为IVb期1例。配对t检验示V30%SUV、V40%SUV、V50%SUV、V60%SUV、V70%SUV、VSUV1.5与GTVTPS的体积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VSUV1.3和VSUV1.4与GTVTPS体积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610、0.226。VSUV1.3、VSUV1.4和GTVTPS再采用秩和检验,p=0.71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在放射治疗前、10Gy、20Gy、30Gy、40Gy、50Gy、70Gy给予连续18F-FLT PET/CT扫描,表明动态18F-FLT摄取可以很好的监测头颈部鳞癌治疗过程中肿瘤增殖的逐渐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基线18F-FLT摄取SUVmax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r=0.236,p=0.209。21例患者放射治疗DT20Gy时重复18F-FLT PET/CT,SUVmax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Vmax下降48.59%是预测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疗效的最佳阈值。30例入组患者肿瘤原发灶基线18F-FLT的70%SUVmax勾画的体积和放射治疗DT56Gy时肿瘤退缩后的GTVTPS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课题通过对头颈部鳞癌患者行18F-FLT PET/CT扫描研究显示:所有原发肿瘤均有18F-FLT摄取。肿瘤原发灶18F-FLT PET的SUVmax、SUVmean与T分期有相关性,与总分期无相关性;与Ki-67指数无相关性。结合18F-FLT PET/CT可以为患者基于解剖学影像的临床分期提供有关肿瘤细胞增殖的信息,获得更准确的分期,从而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和优化。18F-FLT PET/CT的SUV1.3,SUV1.4勾画的GTV体积与大孔径CT勾画的GTVTPS体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依据功能影像18F-FLT PET/CT资料指导的生物靶区勾画需要待放射生物学的研究、手术切取病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和免疫组化结果的进一步验证,从而真正应用于临床,更好的指导BIMRT的真正实现。序贯的18F-FLT PET/CT检查中动态的18F-FLT摄取可以很好的监测头颈部鳞癌治疗过程中肿瘤增殖的逐渐降低。放射治疗至DT20Gy时SUVmax下降48.59%是预测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临床疗效的最佳阈值。肿瘤原发灶基线18F-FLT的70%SUVmax勾画的体积和放射治疗DT56Gy时肿瘤退缩后的GTVTPS2无统计学差异。下一步可继续深入研究探讨此高增殖活性区域用于临床放射治疗局部加量的可行性。

郭粹[9](2016)在《18F-FDG PET/CT在乳腺癌术前诊断、术后监测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18F-FDG-PET/CT显像在乳腺癌术前诊断及在新辅助化疗效果预测中的作用;2.研究18F-FDG-PET/CT显像在乳腺癌术后监测中的作用,探讨全身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和肿瘤代谢体积MTV是否可用于临床预判乳腺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材料与方法】对乳腺恶性病变的患者49例,良性病变的患者29例,由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分别采用视觉分析与半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诊断,与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对12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转移灶进行病理、影像学及临床随访。通过软件计算MTV(肿瘤代谢体积)和TLG(病灶糖酵解总量),结合患者临床资料以判断TLG,MTV和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以病灶数为单位,视觉分析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2%、93.3%,半定量分析法中选取最佳阈值SUVmax 3.15,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2%、96.7%。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为0.974。肿块的SUVmax与乳腺病灶的最大径显着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和月经状态不相关。乳腺癌原发病灶的SUVmax与ki67显着相关,与ER,PR以及Her2,p53受体表达状无关。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原发灶的SUVmax,Ki67指数,ER、PR、Her2、P53受体表达情况均与pCR不相关。但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中新辅助化疗前原发病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与化疗后的pCR显着相关。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PET/CT显像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提高了4例患者(3.31%)的再分期,降低了5例患者(4.17%)的再分期。PET/CT未发现肿瘤转移的患者在观察期内的生存期明显高于PET/CT发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相对PET/CT未发现转移者,仅发现淋巴结转移或胸壁局部复发的危险系数HR为6.37,而发现全身系统性转移的HR为16.00。对PET/CT发现转移的患者,TLG阈值选择144.07,以及MTV的阈值为21.85时,预测患者生存情况的效能最高。TLG分别对乳腺癌术后肺转移,及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预后分析中有明显预测作用,但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的效果欠佳。【结论】18F-FDG PET/CT在原发性乳腺癌诊断,乳腺癌术后监测及肿瘤再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原发性乳腺癌的18F-FDG摄取程度与Ki67相关,与ER、PR、Her-2或P53表达状态无关;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中乳腺原发灶的MTV对新辅助化疗效果有明显预测作用;乳腺癌术后的PET/CT检查能为患者的预后情况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

段润卿,董孟杰,薛建秀,赵蓓,瞿翔,郑语今[10](2015)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符合线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联合钼靶X线摄影B超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PET/CT联合钼靶、B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乳腺癌手术后患者,根据病灶大小分为3组(<1.0 cm组,1.02.0 cm组,>2.0 cm组),术前均进行B超、钼靶X线乳腺摄影和符合线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结合术后病理,比较符合线路PET/CT、B超、钼靶X线乳腺摄影诊断乳腺癌的结果。结果 6例肿瘤直径<1 cm中,18F-FDG符合线路PET/CT未发现病灶,钼靶诊断4例,B超诊断2例。19例1.02.0 cm患者中,符合线路PET/CT、B超、钼靶X线、三者联合敏感性分别为:52.61%、78.95%)、47.37%、94.74%,B超、钼靶与联合检查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P>0.05);B超、钼靶与PET/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病灶直径>2.0 cm,检查敏感性分别为钼靶81.82%、B超90.91%、PET/CT 90.91%、联合检查100%;3种检查与联合检查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中,各种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8F-FDG符合线路PET/CT 86.67%,80.95%,83.33%,76.47%,89.47%,B超66.67%,61.90%,63.89%,55.56%,72.22%,钼靶20.0%,90.48%,61.11%,60.0%,61.29%。结论乳腺肿瘤直径<2.0 cm时,B超结合钼靶的敏感性较18F-FDG符合线路PET/CT高,且经济适用;当肿瘤>2.0 cm时,三者敏感性相近。乳腺癌不同病理分型中对18F-FDG摄取不尽相同。在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上,18F-FDG符合线路PET/CT有明显优势。

二、~(18)FDG-PET诊断B超、CT为阴性的肾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FDG-PET诊断B超、CT为阴性的肾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18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检查方法及图像分析
    3.3 病理分析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
    4.2 ~(18) 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原发灶的诊断
        4.2.1 视觉分析法(以患者为单位计算)
        4.2.2 半定量分析法(以患者为单位计算)
        4.2.3 两种诊断方法分析比较
    4.3 ~(18) F-FDG PET-CT检查对于乳腺癌原发灶的诊断与其最大直径的关系(以患者为单位计算)
    4.4 乳腺癌原发灶的SUVmax与病理相关参数的关系
    4.5 ~(18)F-FDG PET-CT检查在乳腺癌分期及分子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4.6 ~(18)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
        4.6.1 视觉分析法(以患者为单位)
        4.6.2 半定量分析法(以患者为单位)
        4.6.3 两种诊断方法分析比较
    4.7 ~(18)F-FDG PET-CT检查在乳腺彩超及钼靶X线 BI-RADS不同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4.7.1 ~(18)F-FDG PET-CT检查在乳腺彩超BI-RADS不同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4.7.2 ~(18)F-FDG PET-CT检查在乳腺钼靶X线 BI-RADS不同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4.8 乳腺彩超、钼靶X线、~(18)F-FDG PET-CT及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在乳腺癌原发灶及ALN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4.8.1 乳腺彩超、钼靶X线、~(18)F-FDG PET-CT及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在乳腺癌原发灶中的诊断价值
        4.8.2 乳腺彩超、钼靶X线、~(18)F-FDG PET-CT及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在ALN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4.9 ~(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原发灶及ALN转移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18) 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原发灶的诊断
    5.2 ~(18) F-FDG PET-CT检查的SUVmax与病理相关参数的关系
    5.3 ~(18) 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
    5.4 乳腺彩超及钼靶X线 BI-RADS分级与~(18)F-FDG PET-CT显像的关系
    5.5 ~(18) F-FDG PET-CT、乳腺彩超及钼靶X线检查联合应用对于乳腺癌原发灶及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价值
    5.6 ~(18) F-FDG PET-CT检查诊断乳腺癌原发灶及ALN转移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相关分析
    5.7 ~(18) 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远处转移的诊断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从肿瘤早期筛查到白杨素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8)F-FDG PET/CT在健康人群肿瘤筛查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荟萃分析 ~(18)F-FDG PET和PET/CT对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基础研究 白杨素抑制M3型白血病细胞NB4增殖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18F-FDG-PET/CT对经典型FUO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Ⅻ
前言
    研究现状、结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18)-FDG-PET/CT在经典型FUO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影像设备及显像方法
        1.1.3 PET/CT图像判读方法及标准
        1.1.4 FUO患者的最终诊断
        1.1.5 ~(18)F-FDG PET/CT结果的判读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FUO患者的最终诊断情况
        1.2.2 ~(18)F-FDG-PET/CT结果的判读
        1.2.3 典型病例
    1.3 讨论
        1.3.1 经典型FUO的病因分布
        1.3.2 经典型FUO的诊断流程
        1.3.3 ~(18)F-FDG PET/CT在经典型FUO病因诊断中的优势与不足
        1.3.4 本研究的不足
    1.4 小结
二、探讨经典型FUO患者选择~(18)F-FDG-PET/CT的时机与条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患者基本情况
        2.2.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经典型FUO患者选择~(18)F-FDG PET/CT的时机
        2.3.2 未来展望
        2.3.3 研究不足
    2.4 小结
三、初步探讨经典型FUO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
    3.1 资料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患者的基本情况
        3.2.2 经典型FUO不同病因患者的转归情况
        3.2.3 不同PET/CT结果的经典型FUO患者转归情况
        3.2.4 非恶性病变所致经典型FUO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
        3.2.5 PET/CT结果阳性的经典型FUO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
    3.3 讨论
        3.3.1 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
        3.3.2 本研究的优点
        3.3.3 未来展望
        3.3.4 本研究的不足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18) F-FDG PET/CT在经典型发热待查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1.不明原因发热概述
        1.1 定义
        1.2 病因分类
        1.3 诊断
        1.4 治疗及预后
    2.~(18)F-FDG PET/CT在 FUO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2.1 ~(18)F-FDG PET/CT概述
        2.2 在整体诊断中的价值
        2.3 PET/CT对于FUO常见病因的诊断价值
        2.4 PET/CT在诊断流程、总体花费中的优势
        2.5 与PET/CT诊断效能相关的临床因素国外研究
    3.小结和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PET/CT、MRI和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对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诊断概况
    1.2 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1.3 MRI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1.4 PET/CT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颈部淋巴结分区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3.2 PET/CT、MRI和临床触诊与病理结果比较
    3.3 不同病损部位病例中PET/CT、MRI和临床触诊诊断结果比较
    3.4 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病例中PET/CT、MRI和临床触诊诊断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PET/CT、MRI及临床触诊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诊断效果的总体分析
    4.2 PET/CT、MRI及临床触诊对不同病损部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效果的对比分析
    4.3 PET/CT、MRI及临床触诊对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效果的对比分析
    4.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18F-FDG PET-CT应用于胃癌诊疗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分期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18)F-FDG PET-CT在胃癌复发、转移的监测及治疗决策改变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原发性肾脏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8)18F-FLT PET/CT在勾画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头颈部鳞~(18)F-FLT摄取与TNM分期相关性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临床资料
        1.2.2 ~(18)F-FLT PET肿瘤原发灶SU_(Vmax)、SUV_(mean)及Ki-67指数
        1.2.3 ~(18)F-FLT原发灶SUV_(max)、SUV_(mean)与T分期、总分期的相关性
        1.2.4 ~(18)F-FLT摄取与Ki-67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功能影像在头颈部鳞癌诊断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1.3.2 ~(18)F-FLT摄取与Ki-67指数相关性的研究
    1.4 小结
二、~(18)F-FLT PET/CT对头颈部鳞癌基于解剖影像的临床分期的影响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cTNM分期及重分期
    2.2 结果
        2.2.1 临床资料
        2.2.2 功能影像~(18)F-FLT PET对基于解剖学影像的临床分期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功能影像在头颈部鳞癌的分期方面的研究
        2.3.2 本课题的局限性及不足
    2.4 小结
三、评价头颈部鳞癌生物靶区的最佳~(18)F-FLT界值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3.2.2 ~(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和GTV_(TPS)比较
        3.2.3 ~(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与GTV_(TPS)的关系
    3.3 讨论
        3.3.1 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
        3.3.2 功能影像在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中靶区勾画方面的应用
        3.3.3 本课题的局限性及不足
    3.4 小结
四、~(18)F-FLT PET/CT增殖参数预测解剖学影像的肿瘤退缩的相关性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4.2.2 ~(18)F-FLT摄取参数变化
        4.2.3 基线~(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与GTV_(TPS2)比较
        4.2.4 基线~(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与GTV_(TPS2)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18)F-氟脱氧胸苷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18F-FDG PET/CT在乳腺癌术前诊断、术后监测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英文部分
    绪论
    第一部分 ~(18)F-FDG-PET/CT显像在乳腺癌术前诊断中的作用
        1.1 目的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显像过程及图像处理
        1.2.3 病理及免疫组化
        1.2.4 临床分期
        1.2.5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患者临床特征
        1.3.2 ~(18)F-FDG PET/CT在乳腺癌中的诊断效能
        1.3.3 SUV与分子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1.3.4 治疗前的PET/CT显像在新辅助化疗中的价值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18)F-FDG-PET/CT显像在乳腺癌术后监测与预后评价中的作用
        2.1 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乳腺癌术后患者的随访
        2.2.3 乳腺癌术后转移灶的PET/CT诊断及图像分析
        2.2.4 免疫组化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患者临床特征
        2.3.2 PET/CT在乳腺癌术后患者预后分析中的价值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Preface
    Part Ⅰ The role of ~(18)F-FDG-PET/CT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surgery
        1.1 Objectives
        1.2 Materials and Menthods
        1.2.1 Research Object
        1.2.2 PET/CT Imaging
        1.2.3 Pat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criteria
        1.2.4 Clinical staging of cancer
        1.2.5 Statistical Methods
        1.3 Results
        1.3.1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1.3.2 Value of breast PET/CT in the diagnose of breast cancer
        1.3.3 Factors affecting SUV value
        1.3.4 The value of pre-treatment PET / CT imaging in neoadjuvant 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1.4 Discussion
        1.5 Conclusion
    Part Ⅱ The role of ~(18)F-FDG PET/CT in monitoring metastasis and evaluating prognosis of postsurgical breast cancer
        2.1 Objective
        2.2 Materials and Menthods
        2.2.1 Research Objects
        2.2.2 Metastases diagnosis and follow-up of postsurgical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
        2.2.3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diagnosed by PET / CT and image analysis..77
        2.2.4 Immunohistochemistry criteria
        2.2.5 Statistical Methods
        2.3 Results
        2.3.1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2.3.2 Prognosis of postsurgical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2.4 Discussion
        2.5 Conclusion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四、~(18)FDG-PET诊断B超、CT为阴性的肾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18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D]. 徐红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2]从肿瘤早期筛查到白杨素抗肿瘤机制的研究[D]. 童建菁.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18F-FDG-PET/CT对经典型FUO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D]. 董元菲.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D]. 计凤鸣.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PET/CT、MRI和临床触诊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对比性分析[D]. 颜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18F-FDG PET-CT应用于胃癌诊疗中的临床价值[D]. 徐鑫. 苏州大学, 2019(04)
  • [7]原发性肾脏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尹亮,杨洋,王爱香,黄世明,岳建兰,林志春.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8(19)
  • [8]18F-FLT PET/CT在勾画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中的应用[D]. 姚春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 [9]18F-FDG PET/CT在乳腺癌术前诊断、术后监测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D]. 郭粹.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18F-氟代脱氧葡萄糖符合线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联合钼靶X线摄影B超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段润卿,董孟杰,薛建秀,赵蓓,瞿翔,郑语今.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03)

标签:;  ;  ;  ;  ;  

~(18) FDG-PET诊断1例B超及CT阴性肾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