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部地区稻瘟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黑龙江东部地区稻瘟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一、黑龙江东部稻区水稻立枯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2)在《60%氟酰胺·嘧菌酯防治水稻立枯病田间药效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60%氟酰胺·嘧菌酯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适用剂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0%氟酰胺·嘧菌酯可有效防病促生长,在0.9g/m2的用量下对水稻立枯病防效最好,防效达91.9%,并能提升水稻秧苗素质。

吉晶晶[2](2021)在《哈尔滨地区大白菜褐斑病病原菌鉴定》文中研究指明

曹阳[3](2021)在《水稻立枯病拮抗内生菌分离及其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立枯病是旱育秧田的重要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常见的化学防治方法造成的环境安全问题令人堪忧。此外,病原菌对化学杀菌剂的抗性问题日益突出,生产上迫切需要环境友好的新型药剂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水稻中分离、鉴定出能有效防治立枯病的内生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内生菌的发酵培养基及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水稻秧苗立枯病防治效果进行验证,采用代谢组学方法鉴定其潜在的抗菌代谢产物,研究结果如下:(1)在水稻立枯病发病中心周围选取健康水稻秧苗,从其根、茎、叶组织共分离出93个菌株,采用滤纸片法筛选到15株内生菌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拮抗活性。其中,内生菌mdj-15的抑菌率为55.95±1.72%,显着高于其他菌株,作为优势菌株进行后续研究。经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内生菌mdj-1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培养基中各成分对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的影响大小依次为A(可溶性淀粉)>C(Na Cl)>E(KCl)>D(KH2PO4)>B(酵母膏)。内生菌mdj-15的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g/L,酵母膏2g/L,Na Cl 10g/L,KH2PO4 1g/L,KCl 1g/L,Mg SO4 0.5 g/L,Mn SO45.0 mg/L,Cu SO40.16 mg/L,Fe SO4 0.15 mg/L。发酵条件对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的影响大小依次为B(时间)>A(接种量)>D(p H值)>C(温度)>E(转数),内生菌mdj-15最优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20 h,温度为30℃,p H为6,转数为180 rpm。优化后的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为67.77%,比优化前发酵液抑菌率提高20.59%。(3)内生菌mdj-15发酵液对水稻立枯病具有显着防效,在接种立枯病原菌后温度为15℃、20℃和25℃条件下,防效分别为:69.23±2.09%、74.57±0.43%和73.57±6.11%,显着高于化学药剂恶霉灵和甲基硫菌灵,在30℃条件下,内生菌mdj-15的防效与化学药剂相比差异不显着。(4)在15℃、20℃、25℃和30℃条件下,内生菌mdj-15发酵液可诱导水稻叶片SOD活性升高,除15℃、20℃时与恶霉灵处理差异不显着,其余条件下均显着高于恶霉灵处理、甲基硫菌灵处理和清水处理。不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降低,SOD酶活性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条件下,内生菌mdj-15处理的SOD活性达到最大值,比清水处理SOD活性提高75%。在15℃、20℃、25℃和30℃条件下,内生菌mdj-15发酵液处理的水稻叶片的POD活性与恶霉灵、甲基硫菌灵和清水处理相比,除20℃时与恶霉灵处理差异不显着外,其余均显着性升高。随着温度的降低,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时POD活性最高。在15℃、20℃、25℃和30℃条件下,内生菌mdj-15处理的POD酶活性比清水处理分别提高了51%、51%、54%和25%。在15℃、20℃、25℃和30℃条件下,内生菌mdj-15发酵液处理的水稻叶片CAT活性与对照恶霉灵处理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甲基硫菌灵处理和清水处理。与SOD和POD的变化趋势相似,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处理CAT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在15℃、20℃、25℃和30℃条件下,内生菌mdj-15处理的POD酶活性比清水处理分别提高了71%、70%、62%和49%。(5)内生菌mdj-15发酵液处理的种子发芽势分别高出清水及液体培养基处理10.53%、12.00%,并呈显着性差异,内生菌mdj-15发酵液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分别比清水、液体培养基处理高出4.83%、3.58%。结果表明mdj-15发酵液对水稻种子发芽有促进作用;mdj-15发酵液处理后水稻幼苗株高为18.44±0.14cm,根长为6.61±0.04cm,根数为13.43±0.17,鲜重28.36±0.15g,干重为5.11±0.02g,与清水和内生菌培养基处理相比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6)利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内生菌mdj-15发酵液中所有代谢物质进行检测,菌株mdj-15和对照菌株mdj-34发酵液中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两组样品有很好的区分,各自聚类明显。在mdj-15和mdj-34两组样本中,正离子模式下筛选出差异显着的代谢物有166种,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出差异显着的代谢物有57种。其中,差异最显着的代谢物质主要包括氨基酸、有机酸、酮类、醇类、含氮化合物等。通过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对差异代谢产物进一步的研究,确定了差异代谢物参与的最主要生化代谢途径包括次生胆汁酸的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苯甲酸降解、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鞘脂类代谢、二甲苯降解、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硫代谢、碳代谢、细菌趋化性、嘌呤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丙氨酸代谢、抗菌素的生物合成、万古霉素耐药性和芳香化合物的降解。在这些途径中,次生胆汁酸生物合成和甘油磷脂代谢是富集最显着的途径。

邱月[4](2021)在《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基地,近年来,水稻恶苗病在黑龙江省育秧过程中发生尤为严重,对黑龙江稻区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选择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在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水稻恶苗病菌种类及致病性基础上,对影响水稻恶苗病发生的条件及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对黑龙江省5个不同水稻种植区采集恶苗病病株样本分离纯化后,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明确引起黑龙江省恶苗病发生的病原菌主要是藤仓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且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致病性存在差异,其中庆安采集的菌株(QA)致病力最强。2、对稻种分别进行了4种接种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法的接种效果不同,4种处理中孢子悬浮液喷于稻种的接种效果最好,处理的发病率为24.58%;带菌高粱粒拌土的接种效果最差,发病率仅为7.22%。3、不同条件对水稻恶苗病发病影响的结果表明:浸种温度和催芽温度直接影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温度升高水稻恶苗病发病率增加;在四个接种时期中,芽长半粒谷时藤仓镰孢菌侵入引起的恶苗病发病率最高;浸种催芽过程中,适宜藤仓镰孢菌侵染的温度为32℃。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凹玻片法及孢子计数法测定了11种药剂对藤仓镰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均较强的有43%戊唑醇悬浮剂、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将对藤仓镰孢菌具有显着抑制效果的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分别同43%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进行复配,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和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的体积比为1:1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与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的体积比为4:1对产孢的抑制效果最好;43%戊唑醇悬浮剂与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的体积比为1:1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明显。5、25%氰烯菌酯以2000倍液浸种在单一药剂浸种处理中的防治效果最好。种衣剂单独包衣处理时,用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种衣剂以每千克种子使用0.25 m L种衣剂的剂量包衣的防治效果最为理想。种衣剂包衣且用药剂浸种的处理中,用11%氟环·咯·精甲以每千克种子使用3 m L种衣剂的剂量包衣后用4000倍液25%氰烯菌酯浸种的防治效果最好。两种浸种药剂混合使用时,2000倍液的25%氰烯菌酯和3000倍液的43%戊唑醇混合体积比为1:1时防效最高。

刘金鑫[5](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栽培中经常遭受多种病原菌侵染为害如水稻立枯病,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的生产。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水稻重要产区,黑龙江省由于特殊的寒地冷凉条件导致水稻立枯病成为水稻苗期最严重的病害。有效控制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病害的前提和基础是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及分布。因此,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水稻的主栽地区采集水稻立枯病病样,进行分离并鉴定,在此基础上对优势菌株的抗药性以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结果将对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有针对性地指导田间生产。本文对来自黑龙江省10个水稻主产地区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双鸭山、牡丹江、伊春、黑河、佳木斯、绥化和大庆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共分离获得225株水稻立枯病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9种病原真菌,分别为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108株,占比48.0%、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26株,占比11.6%、三线镰孢(F.tricinctum)18株,占比8.0%、芳香镰孢(F.redolens)15株,占比6.7%、木贼镰孢(F.equiseti)14株,占比6.2%、腐皮镰孢(F.solani)14株,占比6.2%、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15株,占比6.7%、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9株,占比4.0%、缩窄弯孢(Curvularia coatesiae)6株,占比2.6%。其中,尖镰孢为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群。此外,链格孢和缩窄弯孢作为水稻立枯病的病原菌在中国东北地区首次被发现。针对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群的74株尖镰孢单孢株,开展了致病力及对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咪鲜胺和咯菌腈的室内敏感性测定,结果发现: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大多为中等致病力菌株;多菌灵在有效剂量达10μg/m L时,菌株均在中抗以上,无敏感菌株,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优势菌株对多菌灵已产生了抗药性,不适合在该地区应用;咪鲜胺的EC50平均值为13.4562μg/m L;咯菌腈的EC50平均值为0.3393μg/m L,远小于咪鲜胺的平均EC50值。也就是说,咪鲜胺和咯菌腈均可抑制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但咯菌腈更适合在该省作为防治水稻立枯病的有效药剂进行推广。本研究采用SSR标记技术评估了74个黑龙江省不同地理来源的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单孢株的遗传多样性,从2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4对引物进行扩增,以相似系数0.79为界,将来自不同地区的74株尖镰孢群体划分成9个类群。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尖镰孢群体与地理来源、致病力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10μg/m L)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不同地理来源的种群间存在很大程度的遗传分化(Fsp=0.374),说明黑龙江省不同地理来源对水稻立枯病优势菌株群体分化有显着影响。

马波[6](2020)在《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立枯病是一种主要由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等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也是水稻旱育秧苗的主要病害,发病后会造成秧苗根部腐烂,导致营养吸收受阻,心叶枯黄,致使秧苗成片干枯死亡,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危害。目前生产中主要采用杀菌剂防治水稻立枯病,但杀菌剂防治存在药效持续期短、易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等众多问题。植物病害防治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利用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植物自身产生抗病性,因其具有持效期长、作用广谱、不产生抗药性,以及使用浓度低、对人体无害、不污染环境等众多优点,近年来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已成为植物病害防治研究的热点。然而有关利用诱导剂防治水稻立枯病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其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开展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全面系统研究,可以为植物免疫诱导剂防治水稻立枯病的大面积应用和丰富水稻抗立枯病生理及分子基础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对建立水稻病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364份水稻品种资源进行立枯病抗性评价,从中选择6个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对黑龙江省采集分离得到的129个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明确364个品种的抗病类型以及F.oxysporum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以高感立枯病品种齐粳2和强致病力菌株QA09为供试材料,采用三因素的正交设计L8(4×22)优化诱导方案,评价12种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分析了F.oxysporum胁迫下氟唑活化酯(FBT)和壳寡糖(COS)分别对水稻秧苗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细胞膜透性、抗氧化系统及防御系统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从形态和生理角度阐述了其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作用;并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分别从转录和翻译水平揭示其可能的诱导抗病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品种立枯病抗性存在显着差异(P<0.05),2年的病情指数分别在4.2~78.8之间和5.6~81.3之间。364份供试品种中,2年抗病类型一致的品种共有220份,其中高抗立枯病品种仅有7份;中抗立枯病品种有26份;中感立枯病品种有59份;感病级品种有101份;高感立枯病品种有27份。高抗和中抗品种共占9.06%,而感病和高感品种共占35.17%,说明感病品种明显多于抗病品种。(2)从黑龙江省13个水稻产区采集的病样中共分离得到312个立枯病菌株,根据F.oxysporum的形态学特征及EF-1α基因序列分析,共鉴定得到F.oxysporum菌株129个。以鉴选的高抗、中感、高感6个品种作为鉴别品种测定F.oxysporum菌株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病情指数差异幅度在13.4~43.1之间。通过聚类分析将129个菌株划分为4个致病类型群,其中Ⅰ型菌群为强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41.5,占总菌株的9.3%。Ⅱ型菌群为较强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33.5,占总菌株的28.7%。Ⅲ型菌群为较弱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17.8,占总菌株的27.9%。Ⅳ型菌群为中等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25.3,占总菌株的34.1%,是菌株数量最多的类群。(3)12种诱导剂在不同浓度下对F.oxysporum均无明显的杀菌作用。通过不同诱导浓度、诱导次数、诱导方式三因素的正交试验,优化了诱导方案。在此方案下,12种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存在显着差异(P<0.05),FBT和COS防效最高,分别达到82.2%和80.3%,2种诱导剂之间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高于其它10种诱导剂(P<0.05)。(4)未进行诱导处理的水稻植株接种F.oxysporum后,秧苗根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增长缓慢,根冠比下降;而FBT处理和COS处理的水稻秧苗接种F.oxysporum后均能够缓解根系生长受到的抑制,增加了秧苗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促进了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积累;同时提高了根冠比,平衡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物质积累与分配,促进秧苗健康生长。(5)FBT处理和COS处理均降低了F.oxysporum胁迫下秧苗根系中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减轻了细胞膜受到的损伤。FBT处理和COS处理均可以提高F.oxysporum胁迫下秧苗根系POD、SOD、CAT、PPO和PAL的活性,增强水稻根系抗氧化能力和防御能力,提高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6)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在F.oxysporum胁迫下,FBT诱导水稻差异表达基因6988个,COS诱导水稻差异表达基因6599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FBT处理的差异基因参与了125条pathways,COS处理的差异基因参与了122条pathways。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本研究发现,在FBT和COS分别处理的pathways中,有多条共有的通路参与了水稻对立枯病的诱导抗性。FBT和COS都可以提高水杨酸(SA)通路的多个PR-1基因表达,激活SA信号转导途径,诱导水稻产生系统获得抗性(SAR),抵御F.oxysporum的侵染。FBT处理和COS处理中AUX1、SAUR、GH3和BRI1基因均上调表达,从而激活生长素(auxins)和油菜素内酯(BR)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病性。此外,FBT和COS均可以提高角质ω-羟化酶、脂肪酸-羟基脱氢酶和脂肪醇形成酰基辅酶A还原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来增强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7)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在F.oxysporum胁迫下,FBT处理鉴定到922个差异蛋白,其中150个差异蛋白富集到9个KEGG通路中;COS处理鉴定到1323个差异蛋白,其中187个差异蛋白富集到14个KEGG通路中。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蛋白质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本研究发现,有多个FBT处理和COS处理共有的差异蛋白参与了水稻对立枯病的诱导抗性。FBT处理和COS处理中2个反向-柯巴基焦磷酸(CPSent)合成酶(Os CPS1ent和Os CPS2ent)均上调表达,都能够促进水稻合成柯巴基焦磷酸进而合成植物抗菌素抵抗F.oxysporum侵染。同时,FBT和COS均可以提高稻内酯合成酶的表达水平,促进稻内酯的生物合成,通过大量积累稻内酯来提高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

沃三超[7](2020)在《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病原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纹枯病是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水稻病害之一,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东北三省作为我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区之一,水稻纹枯病发生广泛。在实际生产中的水稻主栽品种多为感病品种,防治手段高度依赖化学防治,在缺乏抗性种质资源的条件下,如何绿色防控水稻纹枯病,是目前水稻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现有的研究表明,除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外,一些丝核菌属其它真菌也是水稻纹枯病的致病菌。为了解水稻纹枯病菌在东北三省的分布及其遗传结构,分析各个类群的进化趋势,科学防治水稻纹枯病,本研究对采集自东北三省13个水稻主产区的水稻纹枯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测定了病原菌的致病力、菌丝融合群以及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利用16对SRAP引物对病原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共分离得到207个菌株,其中立枯丝核菌176个,占比85.02%;水稻丝核菌(R.ory zae-sativae)31个,占比14.98%。其中在各地区都分离到立枯丝核菌,只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和辽宁省部分地区分离到水稻丝核菌。因此,立枯丝核菌为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优势菌株。(2)除3个未知菌株外,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优势融合群为AG1-ⅠA,占比90.34%;AG-4融合群占比6.81%;AG1-1C融合群占比1.14%,且菌株的融合群类型与其地理分布无明显关系。(3)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占比61.90%,且菌株致病力与其地理来源有相关性。东北三省水稻丝核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占比74.19%,且菌株致病力与其地理来源没有相关性。两种菌株的致病力与UPGMA聚类分析结果无相关性。(4)东北三省176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东北三省13个地点立枯丝核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具有差异,其中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菌株群体遗传结构较为复杂,吉林省松原市菌株群体遗传结构较为简单。各立枯丝核菌群体间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与地理位置直线距离没有相关性。其中吉林省松原市立枯丝核菌群体较为特殊,具有成为独立群体和更大遗传变异的潜能。立枯丝核菌群体的地理分布对整个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具有一定影响,在空间上各地点立枯丝核菌群体产生相对的地理隔离。AMOVA分析表明,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各群体内部。(5)东北三省31个水稻丝核菌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东北三省5个地点水稻丝核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具有差异,其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菌株群体遗传结构较为复杂,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菌株群体遗传结构较为简单。各水稻丝核菌群体间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与地理位置直线距离没有相关性。其中辽宁省2个地点间地理距离最近,而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却极大,基因交流弱,原因可能是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导致两地点菌株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其遗传物质作出定向选择的结果。水稻丝核菌群体的地理分布对整个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具有一定影响,在空间上各地点水稻丝核菌群体产生相对的地理隔离。AMOVA分析表明,东北三省水稻丝核菌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各群体内部。(6)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对申嗪霉素的EC50值在0.0487~0.2348μg/m L之间,敏感基线为0.1292μg/m L,所有供试立枯丝核菌菌株均为敏感菌株。东北三省水稻丝核菌对申嗪霉素的EC50值在0.0517~0.1697μg/m L之间,敏感基线为0.1163μg/m L,所有供试水稻丝核菌菌株均为敏感菌株。申嗪霉素对立枯丝核菌和水稻丝核菌的菌核萌发没有影响。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和水稻丝核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与这两种菌株的地理来源、致病力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无关。

杨青霏[8](2020)在《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文中提出水稻立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苗期病害,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该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水稻立枯病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可以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众多的防治方法中的生物防治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已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利用生防菌包衣作物种子,通过激发植物自身免疫反应的种子免疫技术,诱导其产生抗病性可以用来防治植物病害。本文利用生防菌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通过大规模筛选、室内复筛和盆栽试验,获得了可诱导水稻产生系统抗性来抵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的细菌菌株,对有诱抗作用的生防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如下:1.诱导水稻抗水稻立枯病菌株的筛选:将本研究所保存的1761株细菌菌株的发酵液包衣水稻辽粳212的种子,常规播种时接种尖孢镰刀菌进行初筛,获得60株具有诱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将60株具有诱抗作用菌株的发酵液再包衣同一水稻品种的种子进行复筛。综合对水稻立枯病的发病情况、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其中8株生防细菌包衣水稻种子经复筛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效较好。在室内测定了这8株有效的生防菌的发酵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Sneb859、Sneb26、Sneb131、Sneb1677对水稻还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其中Sneb859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及根长、芽长的促进效果较好,发芽率相比对照提高了8.30%,在7d,10d,13d时,芽长分别为对照的1.50、1.15和1.13倍,根长分别为对照的1.17、1.23和1.18倍,菌株Sneb926、Sneb1017、Sneb1623对水稻的芽长、根长有促进作用。Sneb129对水稻前期芽长促进明显,后期不明显,对根长有促进作用。对这8株有效细菌菌株的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并在播种时接种尖孢镰刀菌进行室内再次复筛,结果表明,Sneb859、Sneb131、Sneb26处理的发病程度较低,病情指数较低,表现较好。进一步对3株有效生防菌株进行盆栽复筛,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neb859的病情指数较低,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效达56.14%,且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促生作用。2.发酵液包衣水稻种子诱导水稻抗水稻立枯病的菌株鉴定: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的方法,结合16S rDNA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方法对初筛获得的8株有效生防细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neb859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Sneb26为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菌株Sneb131和Sneb926为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菌株Sneb12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Sneb1017为边缘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marginalis);菌株Sneb162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Sneb1677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3.对水稻镰刀菌立枯病具有诱抗活性菌株Sneb859的抑菌对峙试验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了生防菌株Sneb859的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neb859的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没有抑菌作用,对禾谷镰刀菌,茄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效果不显着。本研究表明通过系统筛选和鉴定,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859的发酵液包衣水稻辽粳212的种子,平板培养对峙试验显示Sneb859的发酵液对水稻立枯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没有抑菌作用。推测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859的发酵液包衣处理水稻种子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对水稻立枯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抗性。

台莲梅,姜小玉,靳学慧,张亚玲[9](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穗褐变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黑龙江省水稻穗褐变病发生较普遍,可造成减产和稻米的品质下降。【目的】明确黑龙江省水稻穗褐变病的主要致病菌。【方法】从不同水稻产区采集水稻穗褐变的病样,进行病原菌组织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确定致病的病原菌,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结果】分离出4种主要的菌,进行致病性测定表现出与田间自然发病一致的症状;经形态特征与rDNAITS序列分析将4种病原菌鉴定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稻黑孢霉(Nigrospora oryzae Petch)、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n Link);不同年度间病原菌的优势菌存在差异。【结论】黑龙江省水稻穗褐变病原真菌的鉴定可为开展病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冯思琪[10](2019)在《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病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是学者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水稻胡麻叶斑病属真菌病害,发病范围较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现,水稻营养不良、生长较差时,发病严重。由于对该病害相关研究较少,胡麻叶斑病大量发生时,不能进行较好的防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从田间采集病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温度、光照、pH、碳氮源五方面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在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用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毒力测定,计算其EC50值;同时选取29个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的抗性表现进行评价,以期为黑龙江省水稻对胡麻叶斑病生产防治措施、抗病机制方面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病原菌的菌落、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特点的观察,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ITS核酸序列同源比对的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回接鉴定。可以得出病原菌菌落颜色为黑褐色,菌落质地为蓬松绒毛状,无渗出液;分生孢子颜色为褐色,纺锤形或圆柱形;分生孢子梗呈褐色,弯曲。获得的病原菌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稻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miyabeanus)序列相似程度达到99%。将分离出的病原菌制备为孢子悬浮液并接种于水稻叶片,病斑中央颜色为深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圈黄色边缘颜色深浅不一。接种前后病斑形态呈现一致,可以得出分离的病菌确定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2.研究了水稻胡麻叶斑病原菌在温度、光照、pH、碳源、氮源不同的情况下对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长最适条件为光暗交替、pH为7、25℃、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甘氨酸。3.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药剂的敏感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20种供试药剂中,20%苯甲·丙环唑、45%咪鲜胺、32.5%苯甲·嘧菌酯、12.5%烯唑醇、40%百菌清、50%醚菌酯、10%井冈霉素、10%苯醚·甲环唑、43%戊唑醇、75%代森锰锌这10种杀菌剂的EC50值均小于0.1000μg/mL,其中效果最好的杀菌剂为30%苯甲·丙环唑,其EC50值为0.0002μg/mL;抑菌效果最差的杀菌剂为80%乙蒜素,其EC50值为4.3945μg/mL。4.选取29个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其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其中没有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抗病的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中感(MS)的品种有6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20.7%;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高感(HS)的水稻品种最多,为23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79.3%。

二、黑龙江东部稻区水稻立枯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东部稻区水稻立枯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60%氟酰胺·嘧菌酯防治水稻立枯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1.3.1 秧苗素质
        1.3.2 立枯病病株率调查
    1.4 药效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
3 小结

(3)水稻立枯病拮抗内生菌分离及其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应用概况及其存在的实际问题
        1.1.1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应用概况
        1.1.2 旱育秧存在的实际问题
    1.2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概况
        1.2.1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1.2.2 植物内生菌多样性
        1.2.3 植物生防内生菌分离
        1.2.4 内生菌功能
        1.2.5 内生菌防治的进展
    1.3 代谢组学研究
        1.3.1 代谢组学定义
        1.3.2 代谢组学的研究层次
        1.3.3 代谢组学的研究过程
        1.3.4 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
        1.3.5 代谢组学发展前景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研究路线
        1.4.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水稻内生拮抗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水稻内生菌的分离
        2.1.3 水稻内生菌的筛选
        2.1.4 水稻内生菌的初步鉴定试验
        2.1.5 水稻内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内生菌mdj-15的发酵培养基及条件优化
        2.2.1 供试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种子液的制备和指示菌的活化
        2.2.4 上清液抑菌活性测定
        2.2.5 初始发酵培养基筛选
        2.2.6 发酵培养基单因素筛选
        2.2.7 发酵条件的优化
        2.2.8 正交试验
    2.3 内生菌mdj-15对水稻秧苗立枯病防病效果及安全性测定
        2.3.1 水稻品种及病原菌
        2.3.2 仪器设备
        2.3.3 水稻立枯病原菌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3.4 内生菌mdj-15发酵液的制备
        2.3.5 内生菌mdj-15防病效果测定
        2.3.6 内生菌mdj-15对水稻安全性测定
    2.4 内生菌mdj-15代谢组学的研究
        2.4.1 试验样品
        2.4.2 主要试剂
        2.4.3 仪器设备
        2.4.4 液质测定
        2.4.5 代谢物的鉴定及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3.1.1 水稻内生菌的分离
        3.1.2 水稻内生菌的抑菌筛选
        3.1.3 内生菌mdj-15的菌落形态
        3.1.4 内生菌mdj-15的生理生化特性
        3.1.5 内生菌mdj-15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2 内生菌mdj-15的发酵优化
        3.2.1 初始发酵培养基筛选结果
        3.2.2 发酵培养基单因素筛选
        3.2.3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试验
        3.2.4 发酵条件单因素筛选
        3.2.5 发酵条件正交试验
        3.2.6 优化发酵培养基和条件后的活性检测
    3.3 内生菌mdj-15在水稻上应用效果研究
        3.3.1 内生菌mdj-15对水稻防病效果
        3.3.2 内生菌mdj-15对水稻安全性测定
    3.4 内生菌mdj-15代谢组学的研究
        3.4.1 数据质量控制
        3.4.2 主成分分析
        3.4.3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3.4.4 差异代谢物筛选
        3.4.5 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3.4.6 差异代谢物的Z-score分析
        3.4.7 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4 讨论
    4.1 水稻立枯病拮抗内生菌筛选
    4.2 拮抗内生菌mdj-15发酵优化
    4.3 拮抗内生菌mdj-15的抗性机制
5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恶苗病概述
        1.1.1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水稻恶苗病的症状
        1.1.3 病原菌
        1.1.4 病害循环
    1.2 影响水稻恶苗病发生因素
        1.2.1 温、湿度
        1.2.2 育秧方式
        1.2.3 栽培管理
        1.2.4 种子带菌
    1.3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1.3.1 农业防治
        1.3.2 抗病品种的利用
        1.3.3 物理防治
        1.3.4 生物防治
        1.3.5 化学防治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病样
        2.1.2 供试水稻品种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药剂
        2.1.5 秧土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2.2.2 接种方法比较
        2.2.3 不同条件对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2.2.4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2.2.5 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3.1.1 形态学鉴定
        3.1.2 病原菌分子鉴定结果
        3.1.3 致病性测定
    3.2 接种方法比较
    3.3 不同条件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3.1 不同浸种温度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3.2 不同催芽温度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3.3 不同接种时期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3.4 不同接种温度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3.3.5 不同因子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3.4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3.4.1 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4.2 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产孢的抑制作用
        3.4.3 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3.4.4 杀菌剂复配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4.5 杀菌剂复配对病原菌产孢的抑制作用
        3.4.6 杀菌剂复配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3.5 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5.1 药剂浸种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5.2 种衣剂包衣对水稻幼苗影响及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5.3 种衣剂包衣+药剂浸种对水稻幼苗影响及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5.4 两种浸种药剂混合使用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4 讨论
    4.1 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4.2 接种方法比较
    4.3 不同条件对水稻恶苗病发病的影响
    4.4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4.5 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水稻的重要性
    1.2 水稻立枯病的研究现状
        1.2.1 水稻立枯病及主要致病菌镰孢菌的危害
        1.2.2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症状
        1.2.3 水稻立枯病菌种类
        1.2.4 水稻立枯病菌的发病规律
        1.2.5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1.3 水稻立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1.3.2 SSR标记技术应用于尖镰孢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水稻立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药品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水稻立枯病菌的分离与培养
        2.1.5 形态学鉴定
        2.1.6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优势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步骤
        2.2.3 数据统计
    2.3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群对常用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2.3.1 供试药品
        2.3.2 试验步骤
        2.3.3 数据统计
    2.4 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1 优势种群单孢株的DNA提取
        2.4.2 DNA浓度的测定
        2.4.3 供试引物
        2.4.4 PCR扩增
        2.4.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4.6 引物的初筛
        2.4.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立枯病病菌的分离与致病性的确定
        3.1.1 水稻立枯病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3.1.2 水稻立枯病菌的分子鉴定
        3.1.3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群体鉴定及分布
    3.2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的致病力评估
        3.2.1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分子生物学鉴定
        3.2.2 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的致病力评估
    3.3 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对常用药剂室内敏感性测定
        3.3.1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对多菌灵敏感性测定
        3.3.2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对咪鲜胺和咯菌腈敏感性测定
    3.4 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遗传多样性分析
        3.4.1 SSR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4.2 水稻立枯病菌优势种尖镰孢遗传多样性分析
        3.4.3 不同地理来源、致病力和对多菌灵敏感性的水稻立枯病优势种尖镰孢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3.4.4 不同地理来源群体的遗传关系
        3.4.5 不同致病力群体的遗传关系
        3.4.6 对多菌灵不同敏感性群体的遗传关系
4 讨论
    4.1 水稻立枯病菌的鉴定
    4.2 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类及致病性
    4.3 化学防治及抗药性表现
    4.4 水稻立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稻立枯病的研究概况
        1.2.2 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1.2.3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1.2.4 植物免疫诱导剂在植物抗病中的应用
        1.2.5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的应用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诱导剂
        2.1.4 培养基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鉴定
        2.2.2 F.oxysporum的分离与鉴定
        2.2.3 F.oxysporum致病力测定
        2.2.4 诱导剂对F.oxysporum的抑菌活性测定
        2.2.5 诱导方案的正交试验设计
        2.2.6 秧苗素质的测定
        2.2.7 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2.2.8 转录组测序
        2.2.9 蛋白质组测序
        2.2.10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鉴定
        3.1.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类型总体情况
        3.1.2 2年抗病鉴定类型相同品种分析
    3.2 F.oxysporum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3.2.1 F.oxysporum的分离与鉴定
        3.2.2 菌株间致病力差异分析
        3.2.3 F.oxysporum菌株致病类群划分
    3.3 不同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性评价
        3.3.1 诱导剂对F.oxysporum生长的影响
        3.2.2 诱导方案的优化
        3.3.3 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分析
    3.4 F.oxysporum胁迫下FBT和 COS分别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3.4.1 FBT和COS对水稻立枯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3.4.2 FBT和COS对秧苗株高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3 FBT和COS对秧苗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的影响
        3.4.4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
    3.5 F.oxysporum胁迫下FBT和COS分别对秧苗根系细胞膜透性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3.5.1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5.2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SOD、POD及CAT活性的影响
        3.5.3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PAL及PPO活性的影响
    3.6 FBT和COS分别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转录组分析
        3.6.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3.6.2 样品间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3.6.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6.4 差异基因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
        3.6.5 差异基因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6.6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3.6.7 差异表达基因RT-qPCR验证
    3.7 FBT和COS分别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蛋白质组分析
        3.7.1 样品间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3.7.2 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3.7.3 差异蛋白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
        3.7.4 差异蛋白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3.7.5 二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3.7.6 差异蛋白RT-qPCR验证
4 讨论
    4.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分析
    4.2 引起水稻立枯病的F.oxysporum分离与致病力分化
    4.3 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
    4.4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5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细胞膜透性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4.6 FBT和COS对水稻抗立枯病转录途径的影响
        4.6.1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4.6.2 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4.7 FBT和COS对水稻抗立枯病蛋白质调控途径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6.1 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病原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水稻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1.1.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及菌丝融合群
        1.1.3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1.1.4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1.2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真菌中的应用
        1.2.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2.2 随机扩增片段多态性(RAPD)
        1.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2.4 简单重复序列(SSR)
        1.2.5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
    1.3 申嗪霉素
        1.3.1 申嗪霉素的理化性质
        1.3.2 申嗪霉素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病原菌分离纯化
        2.1.3 回接与再分离试验和形态学鉴定
        2.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测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菌丝融合群的测定方法及标准
    2.3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测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致病力测定方法及标准
    2.4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2.4.1 试验材料
        2.4.2 病原菌基因组DNA提取
        2.4.3 供试引物
        2.4.4 SRAP-PCR扩增反应体系
        2.4.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4.6 数据统计
    2.5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2.5.1 试验材料
        2.5.2 申嗪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5.3 申嗪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菌核萌发的影响
        2.5.4 水稻纹枯病菌对申嗪霉素敏感基线的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3.1.1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3.1.2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1.3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鉴定及分布
    3.2 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测定
    3.3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测定
        3.3.1 立枯丝核菌致病力测定
        3.3.2 水稻丝核菌致病力测定
    3.4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3.4.1 立枯丝核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3.4.2 水稻丝核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3.5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3.5.1 立枯丝核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3.5.2 水稻丝核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4 讨论
    4.1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病原鉴定
    4.2 东北三省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测定
    4.3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测定
    4.4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1 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水稻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3 菌株致病力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4.5 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菌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水稻立枯病及种衣剂研究进展
    1.1 水稻立枯病研究进展
        1.1.1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
        1.1.3 水稻立枯病病原、侵染循环及生物学特性
        1.1.4 水稻立枯病的致病机制
        1.1.5 防治方法
    1.2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研究进展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征
        1.2.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
        1.2.3 植物诱导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1.3 种子处理的研究
        1.3.1 种衣剂
        1.3.2 种衣剂的组成
        1.3.3 种衣剂的功能
        1.3.4 种衣剂的原理
        1.3.5 种衣剂的类型
    1.4 细菌鉴定
        1.4.1 细菌鉴定
        1.4.2 细菌分类鉴定的方法
    1.5 对峙培养研究
        1.5.1 对峙培养
        1.5.2 对峙培养的方法及应用
第二章 诱导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2.1 诱导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室内初筛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小结
    2.2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盆栽复筛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小结
第三章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鉴定
    3.1 生防细菌的形态学特征鉴定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生防细菌的16S r DNA的分子鉴定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第四章 活性菌株的对峙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
    5.2 诱导水稻抗镰刀菌水稻立枯病生防细菌的鉴定
    5.3 活性菌株的对峙试验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同菌株16S rDNA的 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黑龙江省水稻穗褐变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培养基、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1.3.1 水稻穗褐变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1.3.2 致病性测定
        1.3.3 病原菌的鉴定
        (1)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3.4 不同地点水稻穗褐变病原菌的分离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2.2 病原菌的鉴定
        2.2.1 HBF菌株鉴定
        2.2.2 HBA菌株鉴定
        2.2.3 HBN菌株鉴定
        2.2.4 HBE菌株鉴定
    2.3 不同年度水稻穗褐变病原菌的分离
3 讨论与结论

(10)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
        1.2.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1.2.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1.2.3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3 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病症状、侵染循环与发病因素
        1.3.1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发病症状
        1.3.2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侵染循环
        1.3.3 影响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病的因素
    1.4 水稻胡麻叶斑病防治技术
        1.4.1 农业防治措施
        1.4.2 生物防治措施
        1.4.3 化学防治措施
        1.4.4 抗病品种利用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标样采集
        2.1.2 供试水稻品种
        2.1.3 稻苗生长营养液的配置
        2.1.4 供试药剂
        2.1.5 参试培养基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1.7 主要试验试剂盒
    2.2 试验方法
        2.2.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
        2.2.2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2.2.3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2.4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2.5 29份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3.1.1 病原菌分离与形态学鉴定
        3.1.2 病原菌分子鉴定
        3.1.3 病原菌回接鉴定
    3.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3.2.1 温度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2 光照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3 pH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4 碳源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5 氮源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3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3.3.1 20种供试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3.3.2 20种供试药剂对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毒力比较
    3.4 29份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
        3.4.1 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4 讨论
    4.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4.2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4.3 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四、黑龙江东部稻区水稻立枯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60%氟酰胺·嘧菌酯防治水稻立枯病田间药效试验[J]. 刘伟. 现代化农业, 2022(02)
  • [2]哈尔滨地区大白菜褐斑病病原菌鉴定[D]. 吉晶晶.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水稻立枯病拮抗内生菌分离及其代谢组学的研究[D]. 曹阳.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D]. 邱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5]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刘金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马波.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东北三省水稻纹枯病病原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对申嗪霉素的敏感性测定[D]. 沃三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种子包衣诱导水稻抗镰刀菌立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D]. 杨青霏.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9]黑龙江省水稻穗褐变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 台莲梅,姜小玉,靳学慧,张亚玲.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6)
  • [10]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D]. 冯思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黑龙江东部地区稻瘟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